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2024-09-28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精选17篇)

1.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一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2.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二

进入21世纪,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变革, 教材的编写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教材的选用工作, 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的质量。目前, 在高职院校中教材的选用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以大学语文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 版本众多, 体例不一, 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纵观大学语文教材, 从体例上来看, 主要有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等。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 但有的教材以古文为主, 偏重于经典国学教育, 把语文课堂变成文化传统的传承基地, 使得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文化读本, 失去了语文课的基本内涵, 缺乏时代气息;有的偏重于现代文学作品, 把大学语文课变成单纯的文学欣赏课, 缩小了语文的范畴;有的直接采用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材, 以升学考试成绩来评判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舍本逐末的枯燥训练戕害了语文教材中鲜活的内容, 大学语文变成应试工具, 重蹈中小学语文的覆辙;有的选用课文篇目与高中语文重复多, 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学生缺乏新鲜感, 教师又讲不出新意, 无法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魅力;有的甚至盯上学生教材这块大蛋糕, 肥水不流外人田, “我的地盘我做主”, 自行组织编写, 东拼西凑, 各自为政, 这种为自身利益而自编的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二) 教材选用随意性大

多数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随意性比较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高职高专语文权威教材,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以适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主, 面对良莠不齐、鱼目混杂的教材市场, 不免使高职院校在教材的选用上眼花缭乱;二是现如今各出版社都专门成立了高校教材营销中心, 有专门的教材营销人员, 编辑、发行联合跑市场, 很多出版社在招聘教材营销人员的时候, 要求营销人员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攻关能力, 吃苦耐劳, 具有一定的市场宣传推广经验, 甚至还聘请校园代表, 于是在各路营销精英的强大攻势下, 高职院校在选用教材时更是举棋不定。为了争夺教材市场, 一些出版社还对一部分教材专门开发了附加产品: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习题集等, 备课方便成了一些院校选用教材的理由, 导致一些优秀教材无法被广泛使用, 甚至埋没。

(三) 教材使用变动性大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 不但学语文如此, 教语文也是如此。因此, 应当精选大学语文教材, 并在一定时期内, 既与时俱进地增删相应的教材内容, 又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对语文教师来说, 只有熟悉才能深入, 只有对教材熟练把握, 研究透彻, 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延伸教材,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对课堂教学表现出极强的驾驭能力。

但是,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材频繁更换。一是有了出版社无孔不入、花样百出的推销, 二是受利益的驱使。在高等院校里, 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已经成为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方式和基础, 高校院校在职称评定或聘任过程中用科研成果来作为衡量科研能力的一项指标, 有的院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也被算作科研成果之一, 与每一个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于是, 有的教师为了在多本教材上署名, 或同组老师轮流署名, 或有领导挂靠署名等, 在无奈之下, 便频繁更换新教材, 甚至连续几个学期, 每学期都要更换新教材, 不但使大学语文教材陷入利益纷争的泥潭, 而且造成教师备课资源浪费, 教师疲于钻研新教材, 备课不充分, 对教材、教法研究不深、不透, 把握得不够熟练, 在授课时胡乱应付, 严重制约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议

云南省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 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 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1]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的选用应突出科学性和针对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选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和体例编排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大学语文不仅是表达、阅读、写作的重要工具, 而且承载着文学、文化和文明, 那些能够进入学生心灵的文字, 成为他们心中最值得珍藏的财富。因此大学语文教材, 首先要突出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大学语文教材不应该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叠加, 不应该是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简单拼凑, 也不应该是审美文体和应用文体的集合, 而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丰富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指导思想, 将古今中外的优秀语文资源进行整合, 增加拓展资料、争鸣研讨等方面的内容, 使其通俗、实用, 文质兼美, 适合教学。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要着力贴近学生生活, 适合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 学生喜欢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闻报道、武侠小说、网络文学等鲜活的文学样式都可以走进课堂, 既留住经典, 又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学生更容易走近作品, 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 大学语文应该有别于中学语文以作品为载体的“实例”教学法来普及人文, 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 将具体作品所体现的人文进行归纳、精练, 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层面所体现和代表的文化, [2]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提升语文境界的平台。

同时, 教材还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使用对象的要求, 反映高职教育课程的最新理念和特点, 兼顾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 大学语文才能在高职院校里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摘要:进入21世纪,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变革, 教材的编写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教材的选用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对教材的选用, 应突出科学性与针对性的特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修订版) [M].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5, 68.

3.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职;章程;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章程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制订的学校基本制度(俗称学校内部的“宪法”),是高等院校成为法人的基本条件,是实现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目标的基本制度依据。最近几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办学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如何体现其办学自主权,凸显其职业教育的特色,改革不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现依法治校目标的制度性问题。建设高职院校章程是解决这一制度性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章程建立的状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2015年明确规定,全自治区高校要在当年年底前完成章程制订工作。自治区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基本上按时完成了制订章程的任务,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章程特别是高职院校章程的制订普遍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操作性不够强、监督力度不够大等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章程虽然制订了,但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只是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一项任务。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和学校本身,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等对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使命、治理结构及学校章程的作用、内容和性质认识不够。

2.制订主体不明。高校章程的制订主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二类为学校本身;三类为高校(大多为民办)的董事会。到底“谁”是章程的制订主体,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依据我国政府对高校的现实管理权限,章程还是应该由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并在政府主导和统筹下制订。

3.特色内容不足。高职院校虽然按照要求制订了章程,并向社会进行了宣传和公布,但从已公布的院校章程不难看出,各校的章程格式和内容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学校在章程中只是阐述了一般意义上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形式,并未剖析自身特点,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学校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甚至出现有些高职院校章程照抄研究型大学章程现象。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章程如何准确定位办学特色、如何清晰地阐释学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确实是一个难题。

4.运行效果不佳。从当前高职院校章程执行的效果来看,由于章程从制订到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和条件还不太成熟,再加之章程制订过程较为仓促和简单,缺乏有效论证和参考样本,往往使章程制订出台以后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5.检查督察不到位。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制订、修订、完善与章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各种议事规则、办事流程及内设机构组织规则等,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推动学校的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同时,高职院校章程的执行和实施,还需要社会、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督察,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外部督察机制,以保障高职院校章程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努力方向

1.以章程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使命完全不同于研究型本科院校,这种办学定位,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对其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调整,对其内部治理能力进行提升。只有通过学校章程建设,才能进一步确定、规范和维护学校各相关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制约各类权力的运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程,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高职院校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

2.以章程建设为着力点,强化高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章程建设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以章程建设为新起点,构建社会各方参与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通过章程建设,建立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董事会或者理事会。按照学校章程,使社会各方参与学校事务有“法”可依,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湛中乐,高俊杰.大学章程: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的制度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4.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四

张君闫巧枝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措施之一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一些成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升格为高职院校。本文拟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谈一些看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一)社会需要“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21世纪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职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者型教师队伍,又不同于中等技术学校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工作的工程师素质。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

(二)学生喜欢“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业务素质上,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经济师等。建设“双

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具备了“双师型”业务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在理论教学中联系实践、指导实习和实训,并能将最新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

同时,“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深得学生好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比较好。例如,我校有一位从工厂调入学校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来校后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又评上了讲师职称,可谓各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了,他在上课时,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插入大量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同时,将实习、实训和理论讲授“一肩挑”,带领学生上矿山、下工厂,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试一试”,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这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乐意学,容易学,学习效果很好,他本人也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纳入制度

领导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改变以往单纯以理论讲课情况评价教师的考核方法,建立健全实践技能的考核指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点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强烈,是高

职院校和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但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教学经验,所以,根据青年教师生产技能薄弱的特点,学校要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生产实践轮训,让他们到校办工厂或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投入到产品开发设计、加工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为获取“双师”资格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及市场需求,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兼职或自找课题,进行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要进行科学的考核,在培养、培训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逐步建成一支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引进企业人才,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5.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五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的地位、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探索了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措施,从而对进一步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职;服务型;学生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89-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并提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任务。另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学生党员数已达290.5万名,学生党支部数已达86 788个,近年来新发展的大学生党员数(含高职院校学生)均占到当年全国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左右。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的地位及意义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也是组织建设及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高校党委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所在,更是党联系高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1]。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院系专业调整更趋理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而言,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先锋队形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增强师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还对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十八大以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开始更加重视在校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学生入党的意愿持续高涨,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加,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力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专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不足,管理服务方式较为单一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党员的数量日趋增多,学生党建工作也日渐繁杂。高职院校专职从事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人员不多,除了院(系)党总支书记外,其余大多数均为辅导员兼职。他们一方面超负荷承担着艰巨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培养及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却短缺活动经费、服务场所和工作补助,甚至自身职业缺乏明朗的发展路径,故而党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进一步导致了学生支部委员尤其是支部书记在大量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之余,无法与学生党员深入开展谈心谈话、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相关工作。学生党支部管理服务也大多停留在常规发展工作上,显得较为单一。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队伍也日趋多元化,除毕业后组织关系保留在校的学生党员外,还有不少在读期间出国(境)、异地学习、实习和参军的学生党员,这就给管理服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不少高职院校都存在学生流动党员缺席组织生活、中断组织生活和档案材料滞留等情况,个别学生党员因毕业时工作单位尚未落实或出国(境)学习周期较长,甚至主动放弃党员身份。

(二)学生党建工作方式较为保守,党员发展质量亟待提高

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迎合就业需求盲目追求学生党员数量的现象明显扭转,但学生党建工作方式上,不少仍沿袭传统的手工信息填写、材料整理和数据统计,加上党员发展的时间不固定,院系各个学生党支部上交汇报材料的风格迥异等因素,势必导致操作欠规范、数据统计困难和效率低下,最终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水平。此外,学生党员的发展仍侧重于参考发展对象的学习成绩,对其思想政治意识的坚定性和服务群众的具体表现的考察往往浮于其学生干部的任职情况。加上高校党员发展数量增长速度趋缓后,学生党员发展阵地开始有了向高中前移的迹象,带着党员身份入学的新生比例开始增多,但小部分质量不高的新生党员也混入其中,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

(三)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浮于形式,缺少有效监督和约束

一方面,高职院校基于生源质量状况和师资力量,对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养更多测重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仰方面的引导,在法律法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多为三年制教学,第三学年开始多数学生需要参与校外顶岗实习、培训或求职,而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来培养发展一名党员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培养考察相对困难的窘况。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在分层培养和分步衔接方面也因此缺乏系统及连贯,培养形式和教育内容多停留在“听党课、念文件、写材料、做汇报”上,缺乏与高职学生特点及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载体,导致原本理论学习能力就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党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主动性更为降低。

三、关于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师生,其服务内涵具体体现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师教书育人,服务党员创先争优这三个方面。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完善学生党支部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服务型的学生党支部,首先需要构建清晰的学生党支部工作队伍发展机制,严格选拔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足额配备专职岗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赋予他们更多的决策权与参与权,提升其工作岗位认可度和发展平台;其次,需加强队伍本身的培训、进修和再教育,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将部分优秀的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和实习单位职工党员吸纳到队伍中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去。

(二)严肃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

党组织生活,能有效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联系。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不严肃将导致学生党员纪律意识薄弱,组织活力欠缺,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之间联系弱化等问题产生。但基于组织生活时间冲突较为频繁的现状,建议设置学生党支部时依据各院系特点合理设置,可以积极探索在年级团队、专业团队、实习地区、学生社团、学生宿舍中设置党支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和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推动学生党支部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党支部可以发挥微信、飞信、QQ、微博、论坛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新兴媒介在培植服务理念、开展服务宣传及汇聚服务力量上的有效作用,建立服务师生网络平台、党员先锋站、党小组论坛和党员再教育学习的平台等,提升教育培训的普及率和时效性,积极探索键盘上的支部、网上的组织生活、不出宿舍的党员教育等实质性的党建服务新内容。[2]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还能够帮助党支部严肃组织生活并以载体的创新来带动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四)规范学生党员工作职责

绝大多数学生党员虽然认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但却因为对个人党员身份及权职不十分明确,无法将服务理念落到实际。这时,学生党支部可以通过汇编《学生党员工作手册》、重温入党誓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来帮助学生党员明确工作职责,理顺信仰宗旨。可依据院校实际需求设计《学生党员工作手册》,内容大致涵盖入党誓词、党员个人基本信息、党员工作指南、党员宿舍责任制度和党员活动记录等方面。[3]学生党员人手一册如实填写和记录,学生党支部进行督查和通报,并以此促进学生党员牢记自身职责和服务宗旨,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

(五)灵活设置党小组,充分调动其活力

党小组的灵活设置能够突破党支部组织生活和主题活动在时空上的限制,还能充分突显学生党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每学期初,学生党支部可结合学校党委中心组工作计划指导学生党小组活动主题和整体思路,放权给党小组成员自发围绕主题策划微型活动,并邀请教师党员和企业代表进行必要的现场指导。可要求党小组成员结合小组特色每人设计一项主题活动,小组进行集中讨论和民主投票,按排名先后依次组织,该策划人担任专项活动小组长。通过这种方式,小组活动内容从传统的“听党课、念文件、写材料、做汇报”灵活拓展到了参观革命纪念地、研讨时事政治、举办知识竞赛、联系企业调研、组织专题报告会、传送科普知识、共享礼仪文化、鉴赏优秀影视剧、普及爱国知识、结对帮扶共建、交流学科文化、义务志愿活动、实施微型公益等,活动方式从传统的室内集中学习理论拓展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匹配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党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党员更好的体会民主集中制和组织生活内涵,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实效性和感染力。

(六)加强对学生党支部服务水平监督考察力度,完善激励制度

一个学生党支部的服务水平高低,决定了该支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成败。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可参照指导性制度、规范性制度、程序性制度、激励性制度以及约束性制度等类型,建立相应制度体系。[4]譬如依据各党支部或党小组专业特色及成员特长,制定党支部或党小组整体和党员个体的服务量化标准,并据此建立相应的党支部或党小组集体评价体系及学生党员自我评价制度。此外,上级党组织可采取服务质量回访的方式邀请被服务者进行评价,实现360度评估的公正和客观,并以此监督考察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情况。此外,通过适宜院校发展的激励制度,推广和宣传优秀的服务型支部,肯定先进团队的服务理念和价值,传播正能量,促进各学生党支部间形成你追我赶、相互学习、共建服务型党组织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6.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六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教量不足、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等问题.必须“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年,卷(期):9(5)分类号:G710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 引企入教

7.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 以现代技术为手段, 融“教、学、做”于一体, 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始终以旅游管理为龙头, 在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 加强了现代应用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2006年学院建设了3D数字旅游中心, 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3D环幕虚拟实训系统, 模拟演练导游的实际工作情境,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探索”紧密结合。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带领学生自由地游历于虚拟场景中, 极大地发挥了互动教学的优势。

2. 开发真实职业环境, 建设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酒店管理专业,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已建立了“在真实企业环境和工作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使所培养的人才真正为社会和行业所需, 酒店专业借助行业协会 (省饭店行业协会、省烹饪协会) 力量, 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了以“工学结合、校企融合, 塑造学生职业灵魂、培育精英、健全人格”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 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采取从教室到仿真酒店, 从仿真酒店到对外营业酒店的培养过程, 通过各学期设置的2~4周的岗位实训, 学生实行交替上岗, 保证了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有效接轨。

为了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他们首先在学校开办了高仿真的“星光酒店”, 该酒店具有现代全套功能和装备, 配有前厅部、客房部、酒吧和商务中心。这样, 学生在校内即可进行酒店各岗位技能综合训练。

学院还建立了对外经营的“世纪金旅游商务酒店”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该酒店接受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在岗指导。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世纪金旅游商务酒店”除总经理由培训中心主任担任外, 其余所有岗位均由学生担任。这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的局限性,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接轨。

3. 引厂入校, 实现教室车间化

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数控专业坚持“重德学会做人, 重能学会做事, 实用学会生存, 创新学会竞争”的专业建设方针, 做到把企业引入校园, 把课堂搬进车间, 以专业定位与人才需求为根本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专业特色。

二、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 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 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我们以共赢为原则, 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确保教学对有关设施、设备和校外兼职教师的需要。近年来, 我们先后与省内外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合作, 已建立了近二百家校外实训基地。

2.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习、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三、加强校企合作, 打造特色品牌

1. 校企合作, 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办学是实行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坚持走校企合作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 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 是学院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方向。学院与有关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了多门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 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课程与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与企业一线广泛开展互惠双赢的合作, 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开发、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

在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中, 要通过岗位技能分析, 确定岗位群和技能要求, 课程开发和设计要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使之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要求。

我们与北京智联中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软件《中央大街旅游全景》和《冰雪大世界旅游全景》。我们还多次与合作企业研讨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 现已经与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共同开发了课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与哈尔滨蓝太阳旅行社共同开发了课程《导游实务》, 与北京安华城共同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2007年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与北京七剑空间数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由校企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等进行设置, 共同完成了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明确课程体系目标, 整合课程内容, 突出我院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 时刻跟随企业需求方向, 跟踪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及时将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引入课堂, 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系列课程, 这实现了一年校内培养, 二年企业培训, 三年企业实践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2. 借鉴“双元制”, 实行“行动导向”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 打破传统学科教育常规, 把汽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解、整合, 建立和创新了14个“学习领域”, 65个“学习情景”;并以“学习情景”为载体, 走校企合作之路, 建立和健全学院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的目标描述和内容实施, 实现角色的转变, 实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教学, 构建了具有我院“双元制”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总体目标一致, 各专业特色鲜明, 发展齐头并进, 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除此之外, 还利用学院资源创建融教学、科研、经营、服务于一体的校办实体, 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 又为学生勤工俭学、工学交替创造了条件, 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82-02

近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也紧跟上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连年举办,吸引了教育界的眼球,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知名度;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的实施等,让社会看到职业教育成长的快速步伐。但在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不应忽略专业建设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行理性思考。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提取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在高职学院层面,都会有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但这个规划是涉及方向性的文件,较为粗略。而对于各专业而言,需要制订本专业近几年发展的详细规划。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些具体专业的规划大多是流于形式,大多列出了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但对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方面并未涉及。比如,在专业如何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哪些阶段性措施、通过每年的专业自查来调整专业发展的步伐等方面,这些在专业发展的规划中都是应明确的,并且都应有量化的指标。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模糊。在教育部职成司颁布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中,强调了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大多数专业都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图进行了描述。而在高职院校中,虽然对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课程体系如何设计还是停留在一个较次要的地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是教务处还是各二级教学单位,在审核的过程中都花大力气在出错较多的课时分配表上,因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数据的准确性,来确保教学运行的稳定性。于是,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各级审核和管理中,对数据准确性的关注超过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何种思路来构建?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校企合作体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参与对课程体系的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是专业负责人较少去考虑的。

(三)专业教学团队凝聚力不足。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的课时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专业中,于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而对教学以外的集体研讨,很少有精力去参与。当社会在质疑高职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发展的后劲不足时,其实也从某一个方面折射出,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提升的愿望不强烈。而且,在以教研室为单位的专业教学团体中,进行集体研讨的机会很少。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不用坐班的惯例,使专业教学团队的联系更加松散了。而且,就团队的实质而言,还缺乏作为团队的一些核心要素:比如缺乏具有很强领导力、能够凝聚团队成员的专业负责人,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团队能给教师们带来何种归属感?能为教师提供何种提升空间?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团队形同虚设。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路径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一)明确专业定位。在专业建设中首要的一步,就是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其中首要的一步就是对专业的准确定位。而通过项目的引导以明确专业的定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2011年,国家启动了“高职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2013年11月,对全国各省市“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验收资料进行了公示,通过这个项目两年的建设期,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除了项目经费支持带来的实训设备改善以外,另一重大收获莫过于理念上的转变。

高职院校总体的专业发展规划会对学院的特色、优势发展专业群有所划分。而对于具体的专业而言,明确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应明确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高职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明确定位。在项目中,首先就要求对专业类型进行确定,除了国际合作型是较少的类型以外,其余三种类型即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和特色引领型对高职院校中所有专业都适用。

例如,对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而言,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学校,从重点中专时就开办的老牌铁道类专业群(包含铁道通信信号、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可定位于特色引领型专业。而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群(包含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专业),这些专业是为适应广西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依托深厚的铁路背景和资源在近年新增的。虽然这类专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同是属于学校的特色专业群,但在专业的类型上,应定位于人才紧缺型,正如项目验收指标中所示,这类专业是以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组建的新兴专业,以培养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只有明确了专业定位,才能对专业的几年发展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二)以培养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教育部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总体情况介绍强调了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要求专业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思路,针对此薄弱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全校各专业中,开展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讨以及设计工作。将课程体系的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前独立出来,进行重点关注。在专业内部改革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外力来推动此项改革。

(三)加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已经是共识。但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这里主要提及专任教师队伍),还更多的是对教师个体的关注,正如在问题分析中提及的,还未形成凝聚力很强的专业教学团队。而在科学技术更新很快,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加上教师课时的压力、职业的倦怠等因素,依靠教师自己提升的阻力重重。在此情况下,加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团队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去思考团队的重要性,但来自项目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在此情况下,可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推动。

其一,高职院校应考虑从院校层面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即外因的作用。可通过职能部门如人事处和教务处联合起来,起草相关管理规定,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一些指导性措施,并给予团队一定的奖励,这是教学团队建设之初可采取的措施。其二,这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来自专业教学团队内部的力量,即内因的作用。首先,教学团队应由专业方面最具有号召力、领导力的负责人来牵头,专业负责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但当前对专业负责人自身专业能力提高的措施较多,却忽略了对专业负责人在团队中领导力的培养。专业负责人不仅在专业方面强,而且在领导力方面也要强,同时要具有责任心,要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共同成长。其次,团队之间的目标应明确。团队之间的目标不仅包括进行课程开发和改革,同样也需要关注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只有关注了人本身发展的团体才更具有凝聚力。由此应充分关注团队每个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团队支持。

综上,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应转变观念,从明确专业定位入手,将专业团队教师紧紧团结起来,共同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416)

【作者简介】付 云(1980- ),女,四川乐山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9.高职院校教学、教研、科研的思考 篇九

王晓杨

摘要:如何处理高职院校教学与教研与科研的关系,高职院校科研教研如何定位?当前,由于高职院校内部评价机制的不合理、投入机制的不合理以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在一些学校已经严重挫伤了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教学、科研、教研的积极性。表现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下滑、教研、科研的急功近利,并没有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科学地定位高职校的职能目标;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体系,调动高职教师教学教研、科研、激励机制,激发高职院校内在的活力,在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好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工作。

10.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 篇十

摘要:通过典型的校园案例,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回到课程和实训室,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挫折感;团队精神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由于扩招而带来的生源质量的下降, 导致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

传统的心理意识定势,严重影响着我国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至今仍使大部分人重科学、轻技术。受这种“重科轻技”思想的影响,轻视、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学是每个人心里美好的梦,一旦进入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感觉低人一等,在现实面前理想、目标破灭,就破罐子破摔,变得孤独、封闭,以自我为中心,这是高职校园学生思想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校园案例

1.我离不开手机

调查发现,90%的学生上课时手机处于待机状态,只有5%的学生会将手机关掉。如果没有了手机,64.5%的学生表现出无所事事、空虚无聊,心里空荡荡的,30%的学生表现出焦躁感。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动漫:自修室玩手机的场面,其实这种景象在我们高职校园的自修室比比皆是。在美好的青春,将时间一分分流失,他们很坦然,没有丝毫的恐慌感。

2.贫困助学金是我的助学金本来是对家庭贫困又努力学习学生的奖励,然而每到评助学金时,班里80%的学生都能想尽办法开来贫困证明,班主任办公室的门槛被踏破,学生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恳求班主任把助学金給他们。然而三好学生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却往往因为学习成绩不满足条件,将名额白白浪费。

3.我行我素

部分学生因高考失利或看到了社会的不良现象,下意识地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学校和社会格格不入。班集体和我没关系,对班里的任何活动漠不关心,我只能“管好我自己”,别的人和事跟我没关系。

4.我是两面人

面对物质诱惑,缺乏理性,无法抵抗。今天我请客,跟同学在一起好吃海喝,很风光体面。独自一人时面对强大的经济压力,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自杀、跳楼的现象时有发生。

5.我的失败是社会造成的有位学生被铁路局录取,体检时,由于色弱而被退了回来。该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认为社会对我太不公平了,我的失败是社会造成的。时间一长,性格抑郁或精神出现了问题。

6.实训中的单打独斗

专业课实训,由于实训项目具有综合性且实训设备有限,因此老师通常4-5个人一组来完成这个项目。然而在具体实施项目时,组员们各做各的,不进行协作,遇到问题,要么放弃要么苦思冥想乱翻资料,却不屑于组员之间的互相请教,结果,时间结束时,一部分组员项目只实施到一半,另一部分组员还没有开始实施,然后互相抱怨和指责,该组的实训成绩当然也可想而知。

三、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分析高职校园学生的情况,由于扩招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又受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学生们思想松散、茫然,无目标,学习风气不浓,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自信心不足,自私和封闭的心理严重;道德是非标准模糊,又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所以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力不强,往往在诱惑面前,难以把握方向,在自我问题出现时,易于做一些极端或不符合常规的事情。

高职院校采用定单式培养方式,使一些学生早早进入了保险箱,由于前期习惯的形成,仍然激发不出他们对生活、工作的热情,他们长期处于三无(无压力、无动力和无目标)状态,更是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

如何从本质上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问题,让学生自觉、自愿回到课堂和实训室,健康、充实而快乐的渡过大学生活,并为走上社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从以下五方面下功夫,第一:学校做好入学教育,打开学生的心结,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并热爱自己的专业;第二: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目标的规划;第三:要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四: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学会学习,要具有团队精神并学会丰富课余生活。最后班主任、辅导员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下面是我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启迪新生积极自我调整

新生初入高职,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失望、孤独、失落、压抑等感觉。要启迪他们积极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调整,健全自我意识,锻炼坚强的意志,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耐力和自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不断超越自我。

高职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能够积极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爱好广泛,社交能力强。根据这些优势,加强专业兴趣的培养,学生一进入学校,首先让学生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它与本科教育的区别,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重技能。强调360行行行出状元,让他们爱自己的专业,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钻研自己的专业和技能。

2.职业生涯的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对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大学生前进发展的指南针,它首先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个人修养和内涵;其次正确对外界条件进行评估,逐步培养学习能力,并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最后在实际中不断修正自我,达到人职匹配,并为后续的长足发展做准备。所以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就要为学生安排职业生涯的规划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3.建立客观、健康和积极的认知模式,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加强责任感的培养,责任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表现,从小的方面来说,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亲人负责;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有了强烈的责任感,面对物质、思想诱惑时,自制力也会得以控制;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常事,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挫折,并客观的认识自己,总

结经验教训,并采取冷静、理智的应对方法,提升自己的受挫能力;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有时难免会产生孤独、失落、困惑、烦恼和苦闷,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建立心理预防机制。当然此时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排忧解难,并引导、鼓励学生逐渐建立客观、健康和积极的认知模式,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4.学会学习

要引导新生理解成才的关键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涵义有两方面:其一,善于将课堂的知识融汇贯通,有效地掌握知识;其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只有坚持学习,知识结构才不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因此,要求高职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步伐。

5.团队精神的培养

上面由于团队精神的缺少,才造成实训中的单打独斗。在项目设计时,应该各有分工,而项目实施时,互相协作、同舟共济,这样时间、质量才能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之间的斗争,而是团队、组织、集团和区域之间的竞争,新时代的的高职生,注重团队精神,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要求。

班主任要想管好学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团队纪律,紧紧围绕班级的发展目标不懈努力。正如西天取经,如果少了四元大将中的任何一员,取经的任务就无法完成。怎样树立团队意识,加强班级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班主任要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激励调动每个人的潜能,并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愿景而协同合作,对于成功的团队给予奖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并让每个学生感悟团队精神的真谛。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扩宽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范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活动不仅給学生提供了展示青春风采和鲜明自我个性的舞台,而且扩宽了视野,促进了身心全面发展。

7.优化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素质

面对新形势,要开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心理问题、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具体的研究,提出切实的应对办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班主任、辅导员首先要爱学生,利用爱心缩短与学生的心里距离。要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关爱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用爱心来感化他们,爱护他们,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班主任、辅导员在教育中要注意教育方法,比如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管理学生。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首先要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和潜能,表扬、鼓励引导他们去努力,并取得点滴的成功。当他们有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掌握批评的艺术和时机,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主任、辅导员必须具有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言传的过程中体现身教,以高尚的品德,吸引和感召学生,学生在这种浓浓的师爱氛围中,更能激发出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正义的崇尚,所以孟子说:”师道立,圣人出”。

四、结束语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他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之间的共同努力。而学校在这里面起着主要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形成“教育优先、德育优先、素质领先”的新格局。在思想教育、课内、课外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才能使高职院校学生视野得到开扩,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谭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科技信息 2011.14

[2]时倩徐小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03期

[3]王艳 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01期 [4]陈珊 浅析高职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B].教育科研 2009.11

11.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十一

摘 要 体育类高职院校因学校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呈现单一。因此要建设多元体育文化,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类高职院校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来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关键词 高职 体育院校 体育文化

一、具有体育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它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沉淀、撞击与交融,文化所呈现的形态必然有所差别。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有欧洲体育文化、日韩体育文化、美国体育文化等以国度及地域为标志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以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为区别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传统体育等多元文化形态。多元体育文化必然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文化建设内涵也越发丰富,人文关怀、独立自强、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等等,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体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必然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需求的各异,而有所区别。据此,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体育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文化形态的共性以外,应该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质:

(一)强烈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体育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体育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近年来,体育类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与体育行业、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体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找出了对新世纪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团结、务实、进取等现代体育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促进了高职学生体育职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文化在中华文明、环保理念、科技进步、和平发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李娜、姚明、刘翔等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明星,在顶尖级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的、纯粹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促成学校以及学生体育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艺术与技能高度融合的态度

“高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拥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应成为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此以外,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属性和规律。体育本身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同时兼具人文精神,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比如,竞技体育不仅具备鲜明的体育运动的竞技特色,激励场上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激励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提高。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三)娱乐休闲、服务大众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术服务,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使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学生就业立足于运用体育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大众体育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因地制宜,因此在这种需求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的功能是其他娱乐方式无可比拟的。也正因此为,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技能与管理人才,通过开发、推广多样化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通过人体科学的研究与体育技能的培训等途径来传播体育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市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百多年来,现代体育教育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体育院校而言,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佳途径。通过体育文化的显性、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社交能力、乃至情绪的宣泄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起步于本世纪初,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目前全国只有13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是从中职、中专或者成人教育改制而来,承担的任务主要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行业性质。在中国整体竞技体育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注重“成绩”“名次”的取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比较薄弱。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品牌与特色的建立会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途径。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本身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的区别,也会拥有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特色与品牌。体育文化的传播缺乏耐以植根的深厚土壤,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薄弱,缺乏体育文化积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将很难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前进。

(二)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

近年来,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之长。同时,也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还是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体育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由教师(教练)通过“课堂”集中教传授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模仿学习和演练与课外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两方面任务。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但是依然弥补不了体育“技术”引领下人文素养的缺失,学生难以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染。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依然不了解体育发展历史,对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艺术与力量的融合”等核心价值理念比较淡漠。缺乏体育人文底蕴的毕业生,即便掌握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其个人走向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往往得不到更深层的拓展。

(三)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单一

高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其“技能”要富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无限的产业空间。同时,体育产业市场的火热也正在深刻改变体育教育生态。体育高职院校也渐有偏离教育本质而成为体育产业的趋势。特别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行业与社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多少也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学生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标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学校自身的问题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育文化建设本身趋于功利与单一。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培育,但是对于“成绩”和“金牌”的重视程度大于学生现代体育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体育产业价值的教育大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学生往往会因为拥有过人的体育专项,而忽视对个人体育职业发展的规划,将体育专项估价转让、交易,随波逐流不足为奇。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

倡导积极、健康、独特的体育文化,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四个层面,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针对前述关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计划地根据学校的情况,提炼自身的“体育精神”,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

(一)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师生的体育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意识”的培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塑造学生职业形象,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中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又有较丰富的体育人文素质,符合社会对体育类高职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在教学及校园活动中,应对学生灌输良好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开设有关专业、就业等方面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前沿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自身、塑造自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的过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而师生“职业意识”的强化亦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体育专业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把握院校的类别,对体育文化的培育进行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使命、教育目标等内容,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升格、合并等大调整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依托行业专业特点进行精神文化的升格也非常重要。譬如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伟伦体校升格,与广州市体工队合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州市民对保健按摩日益增长的需求,开设体育保健和康复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带有很强的地方服务性和体育行业特点。该专业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为14000余名各国运动员及5000名中外记者提供保健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亚运会“最佳服务商”和唯一的“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相宜的传统中医辩证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多种养生保健思想观念,也广泛渗透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化为该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凸显出学校的体育特色。因此,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努力在继承以往院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更加注意依靠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自身特征和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动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层次。

(三)规范管理,以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广大师生

多元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多元途径和载体,其中制度建设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从程序上讲,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再通过情境来实现内化,从而建立学院核心体育价值观。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体育团体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刻苦研究。学校在制定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公益事务,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成绩和表现等进行奖励;对体育教练、体育专任教师以及为学院发展默默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事迹,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体育技能锻炼上的进取精神和教师员工在体育业教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促进学院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6.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6.

[3]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78.

[4]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5]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62-164.

[6]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8]龚秀春,张朝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J].华中理工大学学

报.2000(2).

[9]武玉元.对体育本质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2).

12.建设高职本科院校的若干思考 篇十二

1 师资队伍是建设高职本科的关键

大部分高职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双师结构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 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本科院校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1.1 高职本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师资结构不合理。

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少, 初、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高。本科学历教师人数多, 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低,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比例。

(2) 缺少高层次人才。

相对普通本科来说, 师资基础相对薄弱, 学术研究能力偏低。由于受到整体年龄低、行业影响力小等客观因素限制, 缺乏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和带领其他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3) 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低。

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高校引进的应届毕业生, 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素质与人才培养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

1.2 高职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1) 改善教师学历结构。

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 教学实践中需要提升学历的愿望强烈。可以通过调整绩效考评体系、奖励研究生高比例教研室等方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进而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制定教师在职培训制度, 对攻读学位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鼓励和支持教师报考在职硕士、博士, 改善教师学历结构。

(2)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将教学、实践、学历、科研等能力作为考查条件, 有重点地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 通过安排其主持课程建设、参与企业项目、参加学术交流等途径, 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和科研能力, 拓宽专业面, 培养一批满足高职本科需求的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团队;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特别是要把具有实践经历、创新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引进的人才, 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 快速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 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

一是开展教学能力建设活动。通过安排专题讲座、组织公开课、开展教学训练等方式, 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课堂驾驭、教学手段选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推行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 指导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拓宽教师实践和业务培训的渠道,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面向企业生产承担科研项目或开展科技服务, 增加教师实践经验, 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是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 让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实践课程, 指导和带领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可以共同研究, 开展科研攻关, 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优化“双师结构”, 建设一支满足高职本科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实习实训条件是建设高职本科的保障

实习实训基地是为配合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而设立的训练场所。目前大部分高职本科院校的实训基地在设备数量、实训种类等方面都受到一定局限, 不能满足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保障。

2.1 高职本科实习实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可用设备不足, 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由于高职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没有研究型本科院校投入大, 导致高职本科院校实际可用设备, 特别是新建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不足, 核心课实习实训开出率低。

(2) 缺少研究型实验室。

高职本科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管理、技术开发和研究应用能力, 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目前高职本科实训室大部分为技能训练型实训室, 缺少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设备, 不能为师生提供必要的研究环境。

(3) 缺少创新型实验室。

虽然多数高职本科院校建立了开放型实训室, 安排教师进行管理与指导, 但学生实践效果受限于学生个体因素, 缺乏团队合作, 学习氛围与研究氛围不浓厚, 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好。应建立一批能够激发学生自我管理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定目标、自主创新的开放型创新实验室, 全面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2 高职本科实习实训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1) 主动争取投入, 更新老化设备。制定设备淘汰管理办法, 及时更新设备, 保证可用设备数量, 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采用新型实训室组建方案, 为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 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2) 探索建立研究型实训室。结合专业具体发展目标, 建设研究型实验室, 为师生创造高职本科较深理论的验证、研究环境, 逐步形成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教师也可以此为平台, 带领学生完成科研项目。

(3) 整合现有实训设备, 建立创新型实验室, 增加必要的设备, 为创新实验室提供硬件保障。探索激励制度, 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实验, 并对形成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安排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创新项目进行指导, 并对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助。

3 科研工作是建设高职本科的推进器

科研工作是高职本科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影响力的主要途径。目前高职本科院校仍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 影响了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深入推进科研工作, 加大科研投入, 已成为推进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3.1 高职本科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科研基础相对薄弱。

大部分高职本科院校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 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教师不多, 副高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也偏低, 科研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 大部分青年教师又缺乏科研经验, 导致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2) 面向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科研项目少。

在教师承担的课题中, 大部分课题为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型课题, 科研范围窄小, 科研成果形式单一。面向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少, 更谈不上技术成果的推广。

(3) 科研力量分散, 缺少专业交叉项目。

高职本科院校的科研项目几乎全部都是以专业为单位, 进行某个专业领域内的课题研究, 集约化程度较低, 科研力量分散, 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优势完成较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3.2 高职本科推进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

(1) 全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一是与导师制结合, 要求指导教师带领培养对象参与课题研究, 帮助其了解科研工作内涵, 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二是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或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班, 提高其学术水平;三是为教师提供科研工作实践平台, 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实践锻炼, 支持其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依托合作企业, 实现应用技术科研项目的突破。

一是派遣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生产, 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到企业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鼓励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开展一些应用课题的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推动产学研结合;二是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和选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 为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搭建平台。

(3) 集中科研力量, 提高科研层次。

由学院牵头, 派专人到企业寻找适于合作的开发项目。学院根据课题内容, 机动地整合科研力量, 成立专项课题组, 全面提高学院科研层次。同时有选择地吸收中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开发, 实现科研队伍的梯队培养。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已逐步形成其自身的办学层次, 包括中职、高职、高职本科等等。高职本科作为一种职业教育逐步兴起的教育层次, 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科研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应积极寻求对策, 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职本科,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科研

参考文献

[1]罗三桂.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6) .

[2]周雄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5) .

[3]万由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00, (12) .

13.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 篇十三

对影响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作 者:刘志浩  作者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   交际能力  

14.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关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之下,就业难问题对技能型人才及其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及要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为培养高质量、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加强课堂专业理论教学,抓好课外实训,才能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应对挑战.

作 者:何丽萍 作者单位:广州华联大学,工商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63刊 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院校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课外实训

15.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篇十五

一、加强教育引导促学风

1.针对大一新生,做好大学理念教育、专业教育、制度教育、入馆教育等入学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务求实效,避免走过场、一阵风,必要时可推行“一日生活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目标,培养良好的习惯,全身心投入学习。

2.针对大二学生,做好理想信念教育。每个月辅导员都应结合重要节点、重点工作等选择一个主题,对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教育活动要有方案、有落实、有总结、有讲评。通过接二连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尽可能心无旁骛,把学生的身心留在校园、留在课堂、留在学习之中。

3.针对大三毕业班学生,做好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以就业观念教育为主、择业技巧教育为辅。在开展就业教育时,应尽可能邀请校外相关行业人员或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到校进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和行业发展形势,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身不足,找到努力方向。

4.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学风。结合评优评先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大力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教学改革促学风

1.加强教学改革,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必须”、又要“够用”,对于难度较高或对实际工作没有较大帮助的课程要少开或不开,同时在教材选择、授课方法等方面也要仔细斟酌,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教材和教法,避免出现“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学不明白”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教学改革,要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完备校内实训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课比例,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其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尽可能多地与校外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可以按照校企合作模式的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用工需要,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既解决了校内实训条件不完备、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工作的锻炼并接受双师型教育,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三、狠抓考风考纪促学风

1.考务部门应做好试卷保密和监考工作。一方面要设立标准化试卷保密室(柜)并安排专人负责试卷保密工作,同时出卷人应妥善保管好试卷电子稿和存储载体,严防试卷泄密事故的发生。考试过程中,巡考人员应加强考场巡视,监考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监考工作,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2.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考试违纪问题处理。在考试过程中,对于发生的舞弊等违纪现象,要认真做好调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作出处理。有条件的应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曝光栏,及时对违纪现象及处理结果进行曝光和公示,起到警示作用。

3.要细致做好考前教育。在考试前,要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悬挂条幅、制作海报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关于诚信考试的教育,营造狠抓考风考纪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法作弊向不敢作弊和自觉不作弊转变。

四、狠抓出勤到课促学风

1.有条件的院校要坚持做好学生早操活动,保证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用餐,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上课的准备,有效避免睡懒觉、迟到、翘课等问题。

2.任课教师要坚持每节课的点名,并保持与辅导员的沟通和联系,一旦学生迟到严重或到课率低,应及时和辅导员沟通情况。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查明原因并督促学生进班上课。

3.校系两级都应成立相应的教学督导组织,要认真进行查课,对到课率低的班级要周通报、月考核。有关领导要对排名落后班级的相关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及时进行约谈,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学生到课率。

4.对旷课、迟到现象严重的班级,辅导员要对班干部进行谈话教育,不作为的干部,应及时撤换。对于迟到旷课严重的个人,要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进行教育谈话,屡教不改者,应按规定进行纪律处分并与评优评先挂钩,以儆效尤。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风建设任重道远,既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积淀,又需要多管齐下的全面加强和提升。但无论如何,学风建设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并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的检验标准。相信,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6.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是否优良,师资力量能否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良、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将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各高校生存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校宏观和微观角度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思考。

一、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必要性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所以各高职院校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将难以胜任这一重要使命;(2)在面临招生问题和合并浪潮侵袭的今天,高校的教学名师、好的教学团队都将为学校打造品牌效应,为学校收获更多的关注;(3)高职院校教师要适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不断将最新的技术,最前沿的科技介绍到课堂中去,这就需要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造,只有自己学得透彻,才能切实将知识经验等及时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

高职院校教师有两大任务:(1)传授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

识;(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从实验、实习中获得对未来工作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没有实践经历,在只有理论支撑的实践面前难免会败下阵来。所以让更多的新教师投入到实践中去,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显得至关重要。

二、如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宏观上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是国家的战略规划,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归根到底在于最基层的高职或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从学校制度层面就应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当然,每所学校对此都有不同的政策或措施,我校的制度总的来讲就是“三化”,即:“国际化、双师化、博士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各位在职教师具备国际化的教学视野、具备双师化的教学素质,具有博士化的教学水平。

具备“国际化”的教学视野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具体措施的保证。我校每年都会优选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者,将他推荐到有专项基金支持的出国深造项目中。就我校来说,主要采用:(1)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顶岗实训培养的方式;(2)推荐教师参加当地相关厂矿的生产实习活动;(3)自己寻找相应的实习场所的方式等。

在双师化培养结束后,都必须通过相应的培养汇报等;“博士化”是对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要求,即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博士的学习,通过完善自我,可以对所研究领域有进一步的认识。以上三种制度使我们感受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动力。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曾说:“一个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寻找新的土地,而是获得新的目光。”无论教师参加何种类型的培训,他所接受的知识有可能忘记,但他获得的新理念,新的眼光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无论深造还是参加相应的培训,目的都在于我们能打开认识的另一扇窗,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2.微观上培养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素养

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是展开授课的必备条件,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包括正确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实施以及教学中如何与学生互动。许多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由于经验缺乏等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偏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所侧重,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面。教学的实施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比如在多媒体教学、虚拟软件教学、实践教学等的过程中将最有价值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教师转而做好辅助辅导工作。

3.对教师队伍开展督导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的完善离不开各位督导的用心点拨。因为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好每节课,还要在实习实训场地用心做好辅导工作。而有些教師认为只有课堂上才会有督导去听课,到了实习车间就可以随意了。这种错误观念使得督导工作必须从细、从严展开。当然,督导的目的在于给教师进行把脉,剔除一些共有的毛病,使教师授课更上一层楼。在我和督导的每次交流中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例如,应多和学生沟通,加强互动,上课前多准备一些实用性的小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经过督导的点拨,我自身的教学素质更加完善。

三、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工作的开展有赖于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完善相应的分配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要让教师工作起来舒心,奉献以后放心;其次,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效果、学术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工资、奖金上面给予适当奖励。第三,最主要的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用感情留人。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有谁不会留恋呢?教师工作难免会有重复,缺乏新意等的问题。但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个人的发展,都将影响每位教师的工作状况。因此,只有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人尽其才,才能让每一位教师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贡献一点亮光。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质量工程。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制定符合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并稳定地实施下去,才能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祁艳朝,李宏.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01).

[2]汪行舟,温金英.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

程学院)

17.高职院校的学生党支部建设 篇十七

摘要: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最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成果直接影响学生党员常态化的培养和教育。而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发展产物,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面临在校就读时间短,考察期时间紧,值得深思。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到2003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 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在校生479万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的43%,占据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如此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党支部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如何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特点作了进一步思考。

一、高职院校党支部存在的重要意义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第十二次全国、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主要工作目标,紧紧围绕院系两级中心工作,认真研究我系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制订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形成健全严密的组织网络,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动员学生党员在院系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

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做好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前提

学生党支部是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生群体。在群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组织文化和核心价值将对组织成员进行熏陶、感染和引导。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时代的希望,大学生党员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会培养出合格的共产党员[2]。

2、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和氛围,当学生党员受到肯定和赞许之后,其他学生就会把党员看成榜样加以模仿,从而有利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不利于支部工作的开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加就业几率,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校就读时间为两年,第三年到校外实习。所以两年的时间,党建在工学交替过程中的相对缺位,必然导致对于这一种类型的学生思想教育尤其是党的建设明显缺位。由于学生党建的成效具有潜隐性,对学生的影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感受不到党的声音,党组织对学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必然受到极大影响,学生政治诉求无法或者不能充分实现,进而影响人才党员发展培养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及学生党支部工作的传承。

2、有些高职院校创建时间短,对学生党支部研究指导不够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在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关注的重点是院级党组建设,对基层的学生党组建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深入指导。部分院级党组织对做好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畏难情绪,工作不够力,即使对学生党支部工作进行知道也是比较抽象,特别是对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支持,指导不够,事党支部书书记感到缺乏“主心骨”,难以正确处理党支部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3]。

3、学生规模扩大,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自1999年扩招以来,加速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转变,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但连续扩招也给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招生的都是千挑万选后的学生。

因此,在一些学生党员中,其政治思想状态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呈现出一些学生党员理想追求注重实惠,道德观念偏向自我,政治信仰韧性不足,理论思想学习不够,学生党员先进性体现不足,学生群众对党员表现满意度下降以及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不断摇摆等现象。在学生总体素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保证党员的先进性,这些都是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新问题。

4、支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与上级党组织的严格要求和广大学生的热情愿望相比,当前少数学生党支部政治河西作用的发挥还有差距;部分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凝聚力和战斗里不够强,有的甚至比较软弱涣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少数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薄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显著。

5、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影响党员发展质量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完善,我们虽然已有了一整套党员发展体系和制度,但在细节上和执行的环节上做的还不够好,尤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有的支部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的倾向,有的发展标准不够严格,党员在同学中缺乏威信。在党员的后期教育和培养也存在重视不够,手段不多的现象,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手段,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出现党性修养退步的现象。

6、学生党支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新形势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日益复杂,阵地的不断扩展,教育对象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今天大学生知识接受的最佳点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提供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的形式化,以及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基本依赖业余党校的单一化,很容易使学生党员感到单调和枯燥,甚至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的活动只不过是在走过场,没有实际内容。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这些很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特点,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了党员队伍的质量,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一些思考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以“三个代表”要求为指导,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在党员教育的形式上多样化。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开展提高思想、科技文化知识,健康心理等各种内容的活动,改变过去党员活动局限于单一的政治学习,学文件,讨论等形式,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网站同党员保持多种形式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全面提高党员的素质,使党员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素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2、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管理学生党支部为了管好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党员小档案和积极分子综合档案,健全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定期考核,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学生党员的管理上,要始终坚持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章立制,使党员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二是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做好青年学生的表率;三是通过压担子,促进学生

党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四是大力选树学生党员的先优典型,充分发挥党员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

3、做好传承,不断提高学生党支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由优秀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党支部搞好支部建设,定期对学生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驾驭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的能力。

其次,多与学生干部党员谈心,一方面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可以掌握广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便于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及时纠正学生党员中的不良思想。

第三,高年级学生干部党员带新党员,做好支部建设工作的传承和衔接。

4、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活动形式

组织生活是党内生活的重要内容,组织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的发挥。要从根本上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必须找准位置,创新支部组织生活。本支部在工作实践中,经过充分调研和认真思考,提出了“保证质量、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突出特色”的组织生活思路[4]。支委会根据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确立主题,但是内容上体现开放性,形式上呈现多样性,过程中突出互动性。将集中学习(开会)的形式,拓展为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社区志愿服务、形势报告会、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并辅以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

根据当代青年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支部设立了覆盖全体党员的网络QQ群,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开辟了支部网络工作阵地,更有效的联系和团结了广大党员,增强了支部凝聚力。

5、确立先锋标准,发挥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热情高,思维活跃,专业成绩突出,但是理论知识普遍薄弱,对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先进性标准认识有限。支部为了有效推动广大党员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学技术、学理论,比学习、比工作”的“双学双比”活动,要求党员把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将自身学习与服务同学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同学,用过硬的技术引导同学,用先进的形象感染同学,用出色的工作服务同学。支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在重温党章的基础上,在岳麓山开展了“学生党员标准”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提升了党员对身份与责任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党员教育和发展工作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支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全体党员提出了“提升素质,服务同学”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发展和评价党员的基本标准。

6、丰富教育内涵,促进党员成长

在支部工作中,我们注意将党的教育与学生党员道德品质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联系起来,丰富教育活动的内涵,提出了党员教育工作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做事、学会为人”。支部可以每年组织党员集体观看《感动中国》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学生;每个学期开展群众调查,了解党员平时生活中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在支部大会上让党员站在讲台上接受批评,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对党员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也是一次考验和锻炼。

[1] 国家教育部关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施意见

[2] 生永明。新时期加强党支部建设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5)

[3] 生永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对策探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2)

上一篇:3.15诚信宣言doc下一篇:工程造价概预算分析控制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