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精选10篇)
1.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篇一
战略性绩效管理
1.绩效指的是那些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绩效包括工作行为以及工作行为的结果。
2.绩效的性质: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
3.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技能、激励、环境、机会。
4.绩效管理指的是管理者用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
5.战略性绩效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中的绩效管理,它承接组织的战略,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闭循环。通过这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过程,管理者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不断改进员工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2.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篇二
一、当前我国教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绩效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指导思想就是绩效管理中的旗帜, 它决定着绩效管理的方向和实效。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实施绩效管理的首要保证。现在许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管理时缺乏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 导致绩效管理敷衍了事、绩效考核主观性强、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
2. 绩效管理与发展目标脱节
绩效管理过程中个人目标应该是由学校目标根据岗位特点分解而成的, 但在当下的教师绩效管理模式下, 教师绩效管理没能体现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支持。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并没有根据学校发展目标逐层分解进行, 仍然按照原有的岗位职责来设计, 使得教师完成绩效指标的过程就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 导致绩效管理不能引导教师的行为趋向学校的发展目标, 出现脱节现象。
3. 绩效管理简化为绩效考评
教师绩效管理是包括教师绩效评价在内的一个循环管理系统, 二者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许多学校在实施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评, 一是把绩效管理简化为绩效考评。这都忽视了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特征, 忽视了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如果简单地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评, 或把绩效管理简化为绩效考评, 就会忽略对教师绩效实现过程的监控、指导和帮助, 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绩效管理必定会使被考核者和管理者之间产生障碍, 阻碍绩效管理的良性循环。
4. 绩效管理缺少沟通与反馈
学校进行绩效管理时缺少绩效沟通与反馈主要表现在: (1) 绩效计划和目标的制定过程缺少教师参与, 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 工作过程中管理者与教师缺少沟通, 管理者对于教师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教师完成绩效目标的困难及所需帮助等缺少了解。 (3) 绩效考核后, 缺少反馈程序或反馈渠道不畅通。管理部门只公布评价结果, 不与教师进行沟通, 被评价的教师对具体细节不了解, 难以发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也就无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绩效管理指标设计不合理
目前, 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缺少可操作性。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大多还是传统的“德、能、勤、绩、廉”考核模式。这些指标虽然也经过细化分解, 但仍然难以进行精确量化, 主观性较强, 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6. 绩效管理保障体系缺失
教师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人、财、物力的投入, 设置相关执行机构, 配置必要人员, 健全绩效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但是实际中一些学校在实施了绩效管理之后, 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和人员配置, 受精力和人手限制, 难以保证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
二、创新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策略
1. 绩效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根据绩效管理理论来源中的系统理论和激励理论, 绩效管理应该是一个封闭而开放的管理循环系统, 其主要构成环节有绩效计划、持续的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诊断与辅导、员工激励等。绩效管理以组织目标为统帅, 以环境系统为依托, 绩效计划、持续的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诊断与辅导、员工激励五个要素形成一个相互影响和依存的有机系统。绩效计划是第一个环节, 在组织战略目标统领下, 在管理者和员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共同确定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 明确完成目标的时间、方式等具体内容。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系统的第二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评估既定目标进展情况, 注意尽可能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或管理进行评价。绩效诊断与辅导环节是对引起个人或部门乃至整个组织的绩效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找出原因, 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教师认识不足, 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激励的动机和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教师潜能, 激励教师形成动力。而在上述四个环节中, 持续的绩效沟通贯穿于整个过程, 由此使系统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和优化的过程之中。
2. 绩效管理制度的人本化
“以人为本”是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 一切活动都以人作为出发点和中心, 以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具体而言, 以人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明确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 从绩效计划的制定、考核到沟通与诊断, 让教师参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其次, 要把教师的个性、爱好和岗位紧密结合, 让教师在发展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同时不断发展自我, 实现绩效规划目标。第三, 倡导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建立平等、和谐和彼此信任的关系, 让绩效管理在愉悦的情感沟通中进行;第四, 坚持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 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成长对接, 使个人绩效目标和组织目标紧密相连, 个人发展过程中也能享受到学校发展的成果。
3. 绩效沟通动态化
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动态化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绩效管理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二者之间沟通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一般情况下, 教师绩效目标会略高于教师的实际能力, 在工作中出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 此时管理者应扮演辅导员的角色, 与教师保持及时、真诚的沟通, 分析困难所在, 提出解决思路, 必要时给予相关帮助。绩效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克服困难, 提高业绩, 促进个人发展, 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是平等的关系, 要体现沟通过程中的帮助和激励功能, 避免把沟通过程变为对教师的监督甚至是批评。需要强调的是绩效沟通必须保持动态化和常态化, 绩效沟通要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4. 绩效考评科学化
绩效考评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 必须保证考评的对象、内容、方式以及指标设置的科学化。 (1) 考评指标及标准的设置要科学。一是根据教师的工作岗位和性质对考评对象进行合理分型考评。可以把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管理型, 在此基础之上再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根据每一类型的岗位特点设置具体的考核目标和指标。二是指标的设置尽可能实现量化, 以提高指标及标准的可操作性。三是指标的可实现性, 指标设置要基于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的实际能力, 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2) 考评方法要科学。在选择考评方法时要结合工作特征、考核目的、执行成本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等,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保证考核的准确性、实效性和较低的经济成本。如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可采用行为观察量表法, 而对教师科研水平的考评可采用目标管理法等。 (3) 考评者的选择要科学。考评者即是绩效管理中的管理者, 其选择标准符合权威性、公正性。考评者首先要熟悉考评对象的工作性质、内容和要求, 熟悉考评标准, 杜绝“外行”考评“内行”的现象。考评者要熟悉考评对象的实际工作表现, 杜绝只依据个人汇报材料实施考评的现象。考评者应当客观公正, 不可心存偏见, 杜绝因公徇私、滥用职权等现象。 (4) 考评周期的设置要科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周期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 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实效性。在传统学年考评和学期考评的基础上要注意结合不同类型的考评内容灵活设定考评间隔期, 体现考评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5. 组织和管理体系化
要实施教师绩效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 以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推进。绩效管理组织体系由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绩效管理办公室和部门绩效管理小组组成。具体设置和责任如下: (1) 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 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委员, 负责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审查、监督和裁决。 (2) 绩效管理办公室:绩效管理委员会的下设机构, 一般由教务或政教等部门负责人任主任, 专职人员由绩效管理专家和绩效考评专职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对学校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和管理, 及时跟踪全校绩效管理工作进程, 发现并解决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3) 部门绩效管理小组:由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组成, 负责推进部门内部的绩效管理工作。
当前, 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如:教师聘任制度和绩效管理体系的配套改革问题;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和绩效管理体系的融合问题;如何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对绩效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更需要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探索总结, 从而推进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1]高广学, 施丽梅.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999 (5) .
3.构建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八大步骤 篇三
第一步明确战略。可以说做绩效考核体系,不梳理一个公司的战略肯定是不行的,明确战略主要工作就是战略问题确认、清晰企业愿景与战略目标体系、外部环境分析与行业分析、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总体战略及业务战略确立、核心竞争力或关键成功因素分析、职能战略及战略实施计划设计。经过第一步我们就对企业的战略体系有了充分的把握,而绩效管理正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抓手。
第二步分解重点工作,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重点工作的分解,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企业组织除非是从事公益性事业的组织之外都是为了最求财务收益的,而财务收益是由谁来创造的呢,那就是客户,如何赢得客户必须靠良好的内部运营,而企业不断地自我学习与成长正是提升内部运营能力的手段。
第三步分解关键因素,运用组织功能分解法(FAST法)进行关键因素的分解。企业价值链通常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营销、销售、服务等六个主价值链条,在主价值链条之外还有人力资源、IT服务、行政支持等辅助环节,我们就是循着企业价值链的主链条和辅助环节对支撑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进行分解。
第四步绘制战略地图,战略地图绘制的思路就是用价值树的分解方法采用层层剖析的方法,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按照从上到下依次是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逻辑关系进行层层分解。财务层面主要是阐明了公司经营行为所产生的可衡量性经济结果,体现了公司对股东价值的增值。客户层面的重点是公司期望获得的客户和细分市场,部门如何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的需求。内部运营层面的重点是为了吸引并留住目标市场的客户,并满足股东的财务回报率期望,公司必须擅长什么核心经营流程,并符合公司的价值观趋向。学习与成长层面的重点是为了取得竞争成功,组织以及员工需要具备的核心知识和创新精神。
第五步将关键因素转化为绩效指标。例如某公司财务层面的关键成功因素为提高净资产收益率,那么净资产收益率就为其关键绩效指标。企业在设计关键绩效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到可度量性,同时也要考虑得到这一关键绩效指标的成本问题,当成本过大带来的管理提升效果又不十分明显,那么这个绩效指标也可能不被采用。
第六步明确部门使命,考核指标分解到部门的过程中,需要清晰的部门使命做指引。在明确部门使命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使命不是职责的简单叠加,其次使命是各部门对公司战略的支撑点,最后重点在于描述部门的价值、意义与作用。这个过程是与各部门领导反复磋商探讨的过程,部门使命必须让每个部门负责人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为第七步落实公司及各部门指标打下良好基础。
第七步落实公司及各部门指标。部门是实现公司战略的各承接主体,在部门指标设计时要依据平衡计分卡思想,对企业战略实现的结果和过程同样关注,分年度指标、月度指标进行综合的设计。
第八步指标要素设计。部门中的每个岗位是公司这个有机整体中一个个细胞单元,公司是否有活力,能否基业长青、业务蒸蒸日上,关键是作为每一个细胞单元岗位上的员工是否有积极性、主动性。因此,细化到每个岗位的指标要素设计是构建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岗位指标的设计必须与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充分结合,同时保证考核指标是岗位主体通过努力可以达成和提升的。
4.绩效管理不和战略结合没有出路 篇四
于是干脆放弃了职能部门的考核,而是把所有职能部门员工的考核与销售部门的销售收入挂钩,根据销售收入确定奖金总额,然后再根据部门系数和岗位系数进行分配。
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所谓绩效管理,就是设计一张考核表,然后对每个人进行打分,最后把这些打分结果和每个人的年终奖挂钩,这就是绩效管理。
后来,随着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组织层面的绩效,于是,考核指标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描述,比如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于是绩效管理进一步和公司业绩相结合,企业开始从财务角度看待绩效,销售部使用少数几个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而职能部门则和销售部门的考核结果挂钩,这是更高层次的绩效管理。
最近几年,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于是企业开始系统化地看待绩效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首先通过平衡计分卡战略地的工具梳理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系,然后分解成为各级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通过过程中的经营检讨和绩效面谈,对绩效考核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绩效管理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绩效管理,非常简单,绩效管理是“上下级之间持续进行的对话过程”。如果需要进一步描述这个过程的话,我们可以把他拆成五大环节,分别是:1、组织梳理、2、战略目标梳理、3、绩效指标体系梳理、4、绩效辅导、5、绩效面谈。
第一环节,组织梳理,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企业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对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进行梳理。
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不做行不行?
不做显然不行。我们知道,企业职责重叠、职责空白、管理汇报关系混乱、多头领导、岗位设置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非常普遍。
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某个工作没有人做,那么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这个指标就无法落实到具体员工,如果管理汇报关系混乱,那么就无法明确考核人。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做组织梳理,这是基础。
第二环节,战略梳理。企业未来1-3年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要达成什么目标?要在哪几个方面做到差异化?在哪几个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这是企业必须考虑清楚的,也是指导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南针。
如果不做战略梳理行不行?不做战略梳理会对绩效考核形成什么影响?
如果不做战略梳理会出现战略是战略,考核是考核,战略与考核两张皮的现象。这个现象导致的最坏的结果就是,考核的东西不是高层关心的东西,高层关心的东西在考核里没有体现,最后,企业的绩效管理政策得不到高层的支持。如果考核得不到高层的支持,那么流于形式将只剩下一个时间问题。
这也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所困惑的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工作,却得不到老板的支持?为什么每次和老板汇报绩效考核工作,他只是说“先放在这里吧,我看看”,之后却没有任何反馈?
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和公司的战略与运营结合起来。
第三个环节,绩效指标梳理。前面两步完成了,这一步就简单多了,就是根据与战略的相关程度选取考核指标,基本上,每个人选取5-8个考核指标,形成每个人的业绩合同,作为后续绩效管理工作的评价尺度。
第四个环节,绩效辅导,
前面三步仅解决了考核指标来自哪里,考核指标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后续大量工作需要绩效辅导来完成,绩效辅导是绩效执行的核心环节。所谓辅导,是指管理者和下属针对考核指标所进行的持续沟通,目的是帮助下属梳理工作思路、形成工作计划、提供工作方法、协调资源,帮助员工把思想和行为逐渐调整到绩效考核的导向上来。
这个环节必不可少。但实际中,几乎大部分企业都忽视了这个环节,把考核和实际工作的界限分得很清楚,而没有认识到,其实,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帮助管理者和员工梳理工作的一个工具和思想而已,他们没有根本性的对立。相反,如果有效结合,能帮助管理者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工作思路不清的问题、上下级沟通不畅的问题、管理需要陷入细节的问题、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等等。
第五个环节,绩效面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绩效考核的结束不是以打分完成为标志,而是以绩效面谈,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对员工的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达成共识为标志。
但是,很多管理者仅仅是“知道了”而已。对于绩效面谈纠正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绩效面谈,绩效面谈和平常的沟通的差别是什么,绩效面谈的价值是什么等,却鲜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条:
首先,管理者不愿意和员工面谈,从内心里排斥这个工作,认为面谈耽误时间,不如拿这些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工作;
其次,管理者认为面谈只是走形式,没有什么必要,很多工作平时就已经沟通过了,无需再多此一举;
第三,很多管理者为了应付人力资源部检查,简单和员工沟通几句,就填表上交,完成任务。
基于这几个原因,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绩效面谈这个工作上需要强化。如果你没有真正按照绩效面谈的理念去谈,没有按照要求的步骤程序和技巧去谈,那么,你肯定没有收获,但是,如果按照要求去做了,笔者以自己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告诉各位读者,它真的有效。
举两个个小例子说明一下。
第一个例子,某企业营销副总和下属部门经理面谈,在谈到一个指标“销售计划准确率”的时候,营销副总说,“这个指标,你可能没有明白它的考核目的,你想想,你报的销售计划如果不准,会发生什么情况?”
经理回答:“生产做不出来,交不了货。”副总说:“对,如果不报计划或计划不准,会影响你最终销售任务的达成。你应该把预算、计划和任务结合起来考虑,从你的任务达成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问题的本身。如果仅仅是认为公司考核你这个指标是为了扣你的钱,那就完蛋了,你可以继续不准确,反正任务是自己背的。”
当营销副总说完这话,经理一拍大腿,“对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前就是以为公司是为了扣分,没从这个角度考虑,我想其他人也可能这样考虑。”
这是他们之间在平常沟通的时候经常谈的问题,但是始终没有解决,在绩效面谈的氛围里,双方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
第二个例子,销售部经理和大区经理的面谈,中间谈到一个心态问题。以前,销售部经理经常指责这个大区经理负面心态,考虑什么问题都是负面,每次销售部经理和他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谈崩。
而在绩效面谈中,双方在融洽的氛围中,首先从优点出发,帮助大区经理找优点,帮助他着眼未来考虑问题,慢慢地,双方再次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区经理有了转变,认识到很多事情不要仅仅看到眼前,而是要着眼于未来。久谈不下的一个问题通过面谈双方达成了共识。
5.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篇五
摘要:与现行绩效评估相比,战略式评估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法。文章提出了建立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主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战略式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期对战略式评估体系在高校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战略式评估。指标体系。高校
现行的绩效评估方法尽管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方法大多是基于高校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和短期发展的目标而设计,不能体现长期的竞争优势。为适应信息时代高校战略化管理的要求,公认的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战略式评估体系,此方法在国外诸多行业广泛应用并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我国高校也应结合实际实施战略式评估体系。
一、构建战略式评估体系的主导思想。
(一)战略式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高校的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学校管理层意识到要迎接不断激烈的竞争必须进行变革,在进行一段时期的自我改变后,高校具有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及制度体系。但实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教学科研能力不强、激励机制无竞争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教学的主动性以及对学校发展目标方向的不明确等,导致学校战略的实施并没有预想的成功。
战略式评估体系就是使战略的管理适合信息时代的竞争需求。卡普兰和诺顿在《战略导向的组织》一文中提出设计评估体系时,应从询问你的战略是什么开始。所以制定战略式评估体系的第一步从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开始。制定战略目标要考虑以下因素:学校教学科研历史业绩。高校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等。按照所选定的最佳战略方案的要求,制定行动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和教学科研规程,以保证学校战略目标、方针与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过去,高校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事部门仅仅是对教上进行工资管理、个人档案整理及人员调配等日常管理,占用的时间多,创造的价值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学校最有价值一种资产,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学校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它能让我们了解学校的师资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把他们聚拢起来为高校发展创造最大价值。
虽然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而设计,但通过对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层层分解最终形成教工个人的战略式评估体系,从而规范教工的行为,指导教工日常工作进而为实现高校整体战略目标服务。
1、使教工在工作中的行为统一于学校组织的整体战略下,避免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偏差。
2、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避免现行的绩效管理只重视员工工作中所导致的财务指标的实现,而忽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非财务指标行为对高校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
3、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使教工和组织更关注高校组织和个人的长远发展,督促职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以适应学校长远发展。
4、使用战略式评估体系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将会使组织和个人更加重视为组织及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投入。
(三)以高校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为目标。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也在变革,多渠道筹集教育科研经费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样使高校面临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财务战略目标受到了很大冲击,投资主体筹资渠道已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企业、公民或从学校发展战略出发,向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借入款等的多元化模式,这样高校就面临着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协作单位、银行债权人等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学生、教工、所属实验室、后勤等内部各利益相关者。
高校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各种利益的实现,绩效评价作为企业行为的具体指导体系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再仅存于高校内部,而是受到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这一点正是战略式评估体系本质的重要方面――高校组织内外部群体利益的平衡,就是能给高校在正确制定自身运作、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全球化等战略计划和管理目标提供相关信息,提高办学效益。
(四)以学习型组织为高校发展的源泉。
高等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造就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以教与学为业,因此,容易忽略学习型学校问题,创建学习型学校就是要转变现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型人才转变。学习型高校强调不仅要获取知识,更要重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它使每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管理机制,现行的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型组织中应实行与现行管理不同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新力,把知识创新作为高校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战略,人尽其才,因人施教。在高校学习型组织中,教师的发展举足轻重,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对教师评价可以根据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经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教师作出评价。
战略式评估体系通常可以显示出在现有的教师、系统和程序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实现突破性绩效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距,高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以完善的`预算体系为手段使高校的绩效评估切实可行。
预算是成功实现高校战略计划的重要保障,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要求具有积极、先进的财务预算、业务计划和预算编制体系。
从高校正常运行的预算来说,就是高校维持现有教学科研所花费的成本,主要是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用于业绩评价比较简单,适应于短期预算或较短期的长期预算,然而,在预算管理实践中,更需要关注高校长远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战略预算则是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编制,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预算年度,再通过各预算年度内当期预算的制定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利用预算控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通过战略预算将学校一部分财力、物力、人力运用到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高校内部运行、学生培养及师资培训等方面,这部分资金与正常项目支出预算分开管理。
要对预算实施科学的管理,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考核体系,而战略式评估体系对业绩评价并不局限于某个财务指标,而是从整体发展,对教工学生、科研等多方面业绩进行评价、具有有效激励效应,并能发现预算本身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动态修整和有效控制提供指引。
二、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框架的构成。
1、财务方面。
编制战略式评估体系就是要促使各高校各院系部门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同全校的战略相联系。财务目标为战略式评估体系的所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提供了焦点,所选中的每项衡量方法都应当成为一条纽带的一部分,这条纽带把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最终结果是提高财务绩效。可见,战略式评估必须继续注重财务成果,而且所有衡量方法的因果之路又应当通向财务目标,因此,战略式评估保留了财务方面的指标,这些财务绩效的指标要能反映出学校的战略从而为最终学校财务运行的改善作出贡献。
2、学生、科研协作单位方面。
对于高等学校,学生就是高校所提供教育或服务的群体,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服务的满足上学生都是制定发展战略、合理运作的决定性因素。况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学费收入、科研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学生因素、科研因素在战略式评估体系中只能有重要地位,因为如果无法满足或达到他们的需求时,学校的战略性经济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绩效评价作为高校行为的具体指导体系也必须符合并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
3、内部业务流程。
为学校内部业务流程制定目标和评价手段是战略式评估体系同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战略式评估体系通常确认全新的流程,学校要想实现其教学科研目标和财务目标就必须善于采用这些流程。在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评价指标着重在那些对教学科研的满意程度和达到学校财务目标有较大反应的内部业务流程上,学校必须在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时,充分制定有效的教学内部流程、科研内部流程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战略式评估体系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战略目标及财务成果。
4、学习和成长方面。
学习和成长确认了学校要想实现长期成长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教学科研和内部流程方面所确认的是对当前和未来的成功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学校利用今天的实验技术和智力是不大可能实现其在这两方面的长期目标的。而且,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也迫使学校必须不断改善向学生和科研协作单位提供价值的能力。可见,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前三个方面通常显示出在现有的人员、系统和程序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实现突破性绩效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距,学校必须投资于师资培训、适应竞争的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高校的战略式评估体系可从财务、教学科研、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考虑。
(2)通过因果关系链把战略转换为目标,并进一步分解为评价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
(3)这些转化与结合的关键是战略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与现行评估指标相比,高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评价的范围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
当前学校考核的主要是财务指标,但因为财务指标更多地反映高校的短期财务绩效,不能体现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它为标准会导致高校的各种短期行为,无法实现恰当的激励机制,而对非财务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考核得很少,更缺少量化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战略式评估体系从四个层次考核,体现了财务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的结合。
2、在评价的时期上,短期目标实现与长期目标实现结合。
战略式评估体系主要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从学校的长期战略开始,也就是从长期目标开始,逐步分解到短期目标,在关注长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了近期目标的完成,使战略规划和年度预算的完成结合起来,解决了战略规划可操作性差的缺点。
3、在评价的形式上,定性衡量与定量衡量结合。
现行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定量指标,但多是基于过去的实践而产生,但高校未来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定性指标具有较大的主观及不确定性,但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靠性,且可对数据进行趋势预测,因此,战略式评估体系将其引入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
4、从评价的时间跨度上,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结合。
财务指标是滞后的,只反映出本年度的实际情况,战略式评估体系对于领先指标(教学科研、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关注,使评价系统更关注于过程。
三、战略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战略式评估体系关键指标的确定原则。
1、明确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设计衡量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形成战略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考核指标时,还要遵循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和可跟踪的原则。具体要求是:
(1)具体的――目标应当通过具体的形式针对需完成的目标,提出明确的期望。
(2)可衡量的――目标达成与否尽可能有可衡量的标准可被跟踪。
(3)可达到的――目标应当包括一定程度的“难度”,但是通过努力必须可以达成。
(4)相关的――体现其客观要求与其他任务的关联性,目标应当能够被完成,并非是不现实的。
(5)可跟踪的――目标的完成应当具有一个期限。
此外,在选择指标时,还要注意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易理解性。
(二)战略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
1、财务层面指标。
战略一,增加生均收入。
战略二,降低生均成本,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
2、学生、科研协作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层面的指标
战略一,为教学、科研所作出的服务。
战略二,教工与学生、科研协作单位的亲密关系。
战略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科研水平国内外领先。
3、内部流程层面。
教学流程、科研流程。
4、学习与成长层面。
成长――教师资格达标率、培训目标达成率。
发展――员工满意度、管理信息化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学校的远景与策略制定得多好、多吸引人,但最终还是要靠每一位员工尽到其工作职位上的本分才有可能实现。
(1)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实践学校的内部活动并确保学生、科研协作单位与财务类指标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立任职资格达成率和培训目标达成率两个指标,鼓励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2)骨干员工的保留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又为学校的内部流程、学生管理提供强大的工具,所以提高员工满意度,设立关键员工保留率目标。
(3)管理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竞争力。
为了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各部门的目标达到统一的配合,消除横向不协调,还需要制定部门评估指标。为部门战略式评估体系设定目标时必须考虑学校战略式评估体系的引申目标。为了实现学校战略式评估体系还要根据其他部门的关键需求和期望设立目标。
6.战略性绩效管理教师评价研究论文 篇六
面对战略绩效管理在人本方面的缺失,落实并导正战略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融合人本思想入战略绩效管理之中,真正促使人本化成为战略绩效的核心内容。对此,本文认为,校园战略绩效管理真正落实人本核心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人员的思想优化。因此,构筑科学的现代教育体系,针对绩效考核参与人员展开绩效考核相关讲座,真正渗透战略性绩效考核价值入考核人员思维体系之中,以此来保证考核人员拥有足够的思维意识,站在科学管理与优化发展的视域高度来审视与拟定战略性绩效管理方案,实现对教育人员物质、精神的多方位激励与抚慰,真正填充教育人员心理,保证教育人员于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2.2实现战略绩效管理以价值为尺度
在注重人本核心的战略性绩效管理融合基础上,绩效考核在考核因素判定上也需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即考核手段应注重价值尺度的应用。对此,本文认为,传统的人事部门考核教师能力实在过于片面,教师价值考核的核心重点在于其创造性与引导性发挥的效果。因此,不仅注重教育者获得的教育成就,同时应考察其在教育中做出的贡献。在此,人事部门需联合校领导、校园其他组织部门,针对教育者进行综合性评估,了解教育者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明晰其对校园发展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情况,明确其于教育中的真正所得,以此来确立教师在校园教育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才能建立绩效管理科学的评价标尺,客观且精准的评价教育者价值。
2.3确保战略绩效管理以应需为目标
人本核心得以确立的基础上,价值尺度精确把握的同时,战略性绩效考核若想真正导正教育者的教育思维,提高教育者的正向引导作用,需注重教育者的真正需求,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抚慰两方面齐头并进,从而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应用价值。对此,本文认为,当前校园绩效管理中物质激励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可保证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因此,相较于物质奖励的进一步优化,校园管理应从精神抚慰上更多的下功夫。注重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为教育者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借助不断的学习、精进、思想优化来促使教育者明晰师德的重要新,并真正认识到教育本质的价值与目的。以此来保证教育者在教育中注重挖掘每一个可能性,真正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精神导师。综合而论,现代绩效管理中若想真正践行战略性绩效管理,需克服人本丧失,绩效重视不足及教育急功近利等问题,从人本核心确立,价值尺度优化及应用目标践行等三个维度出发,为现代绩效管理打造科学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可保证绩效管理作用凸显,科学评估教师价值,确保教师教学效果优化。
参考文献:
[1]蒙逸云.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高校教师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09):161~164.
[2]孙少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教育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基于竞值架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1):115~123.
7.加强绩效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篇七
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支持作用, 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规范的、与本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体系, 并且有效地实施。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广泛运用的一种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 是将企业的战略、资源、业务、行为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循环管理系统, 是识别、测量、发展个人和团队的绩效, 并使其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连续过程。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一致, 是指绩效管理应在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使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清晰;要求绩效管理者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并协助组织创造有竞争力的优势。连续过程, 是指绩效管理是连续的, 是一个设定目标和任务→观察绩效→不断地给予、接受指导和反馈的永不停止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作用
1. 绩效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
企业的使命和远景, 如果不能量化为日常的具体目标, 就会变为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 失去激励员工的价值。通过绩效管理中的目标体系, 将企业的发展远景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并通过各类监控指标, 随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
2.绩效管理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绩效管理不是用来控制员工, 而是用来激励员工、凝聚员工激情的力量。企业的发展远景像灯塔一样指引员工的发展方向, 促使员工因目标而行动、因目标而自信。通过绩效管理, 可使员工认识到, 自己的日常工作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休戚相关, 明确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 从而产生成就感和使命感。当他们的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后, 就会自觉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3.绩效管理可为企业提供改进工作和提高业绩的信号
企业通过绩效管理所得到的考核资料, 可能仅仅是某些潜在管理问题的表面现象, 而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管理层如何综合分析考核资料, 并将其作为提高绩效的一个切入点, 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积极意义的。
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 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许多企业虽然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并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问题是:
1. 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存在差距
管理系统的变革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会提出新的挑战, 实施绩效管理必然要求企业拥有一支具有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中高层管理团队。但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在绩效管理的理念、技术等方面都明显滞后。
高层管理人员仅仅将绩效管理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没有好的工具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相连接;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员工绩效管理技术, 在管理过程中不能掌握必要的技巧、对不同绩效结果的处理手段;基层员工未认识到自身的绩效与组织的绩效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部门仅将绩效管理作为日常工作来进行, 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过于注重文档管理。
2. 缺乏科学的、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许多企业因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分解工具,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未形成统一关联、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和指标链。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往往依赖于是否拥有正确的战略, 而正确的战略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然而, 有些企业未从战略的维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偏差。例如, 考核指标与企业战略之间未进行有效的承接;指标与指标之间缺乏相互关联的逻辑支持, 不能解释企业的战略;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指标, 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缺乏内在的关联性等。
3. 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绩效考核中, 有的企业模仿“360度”考核, 上下前后左右都来参与, 使得考核过程既复杂效果也不好;有的企业简单化, 直接由领导者一个人说了算;有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考核小组, 让小组成员进行考核。这几种考核方式都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要想使考核工作有效, 确定考核人很重要, 也就是确定考核人与被考核人的关系很关键。一般来讲, 应根据绩效指标来确定考核关系, 让对绩效指标最了解的人作评价。比如, 员工迟到, 做考勤记录的人最清楚;工作完成的质量, 布置工作的人最清楚;团队协作情况, 同事们最清楚;执行力如何, 上级领导最清楚。
4.绩效考核与其他管理工作脱节
绩效管理不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手段,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 要做好绩效周期开始时的计划、指标确定、绩效沟通、目标达成等工作;其次, 在绩效考核后, 要进行绩效反馈和沟通。许多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考核上, 与其他工作脱节, 未把考核放到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中, 致使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过一段时间又回到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老路。
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对策
1.更新观念, 从领导者到员工对绩效管理要有全面的认识
企业要想有效实施绩效管理, 必须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强化全体员工的绩效意识。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绩效考核, 而是一个不断闭合的循环管理过程、管理系统, 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组织绩效, 促使员工的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而激励机制与惩戒机制中的薪酬、奖金、晋升或降职只是绩效管理中考核结果应用的一个方面。在推进绩效管理中, 上至企业领导者, 下至基层员工, 都应承担相应的绩效管理责任, 各级管理者应把绩效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建立绩效管理指标, 是企业分解战略目标和员工工作的重点
绩效管理是落实企业战略的工具。要确保绩效管理有效实施, 必须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年度经营目标是企业努力的方向, 也是提炼关键绩效指标的重要依据。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提高管理效率, 需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对各职能部门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关键绩效指标 (KPI) 来自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 反映了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 可满足管理需求。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应把握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而设定;二是充分体现各职位工作的重点;三是与员工职位职责直接相关;四是可以衡量。
3.明确PDCA循环过程, 是实施绩效管理的程序和步骤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一个“绩效计划 (P) →绩效沟通 (D) →绩效评估 (C) →绩效反馈 (A) ”的循环过程。经过这四个环节, 才算完成绩效管理的循环过程。
(1) 制定“绩效计划 (P) ”时, 应依据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领导者应与员工对目标设定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 使目标成为双方的绩效纽带, 同时承担领导者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员工对领导者的绩效承诺。
(2) “绩效沟通 (D) ”直接影响本次绩效是否能顺利完成,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 领导者在员工完成绩效的过程中, 随时与他们保持动态的沟通, 及时发现他们所需的资源支持和业务辅导, 并及时提供;而员工在这个阶段也需要就绩效完成的情况, 以及所需的资源和业务支持, 向领导者及时反馈, 以获取必要的支持。
(3) “绩效评价 (C) ”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依据就是在绩效期开始时,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关键绩效指标。同时在绩效辅导过程中, 所收集到的能够说明被评价者绩效表现的数据和事实, 可以作为判断员工是否达到关健绩效指标的事实依据。
(4) “绩效反馈 (A) ”主要体现在:领导者与员工对本期绩效完成情况的理解和看法要达成一致, 重要的是如何改进不足、形成提升绩效的计划, 并对下一个绩效期的目标达成初步共识。
4. 明确绩效管理中应坚持的原则
(1) 效率原则: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对战略目标和工作目标予以分解和落实, 将各级组织和员工统一到企业总目标, 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以实现战略目标。
(2) 客观原则:各类指标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 应注意事实和数据的收集和积累, 充分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 自觉运用多种分析方法, 预测绩效目标可实现的程度, 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进行绩效考核, 防止简单、粗放和主观臆断。
(3) 时效原则:各指标归口管理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 应根据各类工作任务的实现节奏, 及时有效地开展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激励和绩效沟通, 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4) 激励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结果应用机制, 对不同绩效表现的部门和员工, 给予不同的评价, 或奖或罚, 是非分明, 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8.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篇八
【摘 要】 总结近年来在救捞系统试点单位实施综合绩效考核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绩效考核工作调研情况,为救捞系统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带来有益启示,并提出基本思路,利用救捞系统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管理目标体系、实施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定期、全面地评价职工的工作业绩、态度和能力,激励职工持续改进绩效从而实现战略目标。
【关键词】 救捞;绩效管理;关键指标体系(KPI)
为响应国家对事业单位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救捞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工作落实,救捞系统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管理发展年活动、专业化建设和打捞单位经营业绩考核等经验,从2011年起,计划3年时间全面建成符合救捞特色的常态化、规范化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以东海救助局、上海打捞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作为试点单位,于2010年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形成经验后在救捞系统范围内全面推广和实施。
1 开展救捞绩效考核基本情况
救捞绩效考核的发展是理念创新的过程,也是理念实践的过程。通过思路创新,救捞系统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结构完整、条块结合、覆盖全面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单位考核、部门考核和个人考核等3个层次;考核指标涵盖综合管理、专项工作(救助、打捞、飞行)及安全管理等三大内容;考核对象覆盖陆上人员、水上人员和飞行特岗等三大类人员。救捞系统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成,有效促进了救助、打捞、飞行“三位一体”格局作用的发挥。
通过实施综合绩效考核,救捞单位、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及个人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科学救助水平和抢险打捞能力日益提升。
2 绩效考核在企事业单位的实施
为了解及借鉴相关行业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开阔眼界和思路,查找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救捞系统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组成调研组,于2013年8月开始着手准备绩效考核调研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制作了调研提纲和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选择救捞单位所在地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十余家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中国联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航海学院等)开展了调研工作。
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开展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组详细了解了调研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并就相关问题与调研单位进行深入探讨。
2.1 现 状
2.1.1 普遍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调研发现,各企事业单位均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形成岗位说明书,明确绩效考核的主体、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式等内容,建立健全了绩效考核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绩效考核体系。
2.1.2 逐步加深绩效考核意识
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78.8%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单位很有必要开展绩效管理,其余的21.2%认为有必要开展绩效管理;基本了解所在单位绩效管理制度的占83.8%;基本或完全同意“开展绩效管理后工作的氛围比之前有所改善”的占92.5%;基本或完全同意“绩效管理在领导决策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占67.5%。
2.1.3 绩效考核有待进一步完善
调查发现,绩效考核工作有时只停留在表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超过85%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的考核指标需要改进”,集中表现在考核内容不够合理、考核指标不够细化、有些工作绩效难以客观地进行衡量等方面;在考核主体的确定上,对应由员工本人、本部门所有人员、直接上级还是其他相关人员作为考核主体存在很大争议,大部分调研单位仍将直接上级作为考核主体。部分单位使用“360度绩效考核法”,设置多个考核主体,而各个考核主体的权重应该由谁分配、怎样分配也是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67.3%的调查对象认为在考核过程中应加强“绩效面谈及申诉”,超过81.7%的调查对象认为“考核的公平公正”方面需要得到改进。
2.1.4 绩效管理需实现战略引领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能够基本理解“绩效管理是将组织与员工管理相结合的一种体系,也是一个包括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的综合管理过程”。然而,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初步阶段,许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尚未上升至绩效管理的高度,并且没有与其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缺乏绩效计划的有效制定和实施,致使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考核前重视、考核中忽视、考核后无视”等现象。
2.2 启 示
此次调研涉及对象既有从事顶层设计的政府部门,又有进行广泛实践的企事业单位;既有各级领导干部,又有具体工作人员,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对救捞系统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带来有益启示。
2.2.1 提高绩效考核水平的有效措施
(1)强化岗位管理。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工作。岗位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包括岗位所需能力条件、资历条件、岗位职责等内容;岗位评价是评估本岗位在整个工作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是确定绩效工资等级的基础。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有助于理顺岗位关系,为有效实施绩效考核和根据岗位分配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突出核心指标。考核指标的制定需经历简―繁―简的过程,是科学制造差异的过程。既要平衡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又要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视核心指标的引入,尤其是在考核履职情况的同时,将个人能力素质考核指标纳入其中。
(3)加强结果运用及反馈。扩大绩效工资比例,原则上应达到30%。同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职称评聘、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挂钩,突出综合绩效考核的导向性和权威性;加强反馈机制,引起被考核者对绩效管理、绩效改进的重视。
(4)充分预估国家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是绩效工资制度的影响,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影响,既要考虑各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包括经费总量及划拨方式等),又要兼顾各自的实际承受能力。
(5)加快建设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调研发现,大型国企均已实现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管理,而事业单位多为传统人工考核。相比之下,信息化考核更有利于推进绩效考核常态化的开展;有利于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统一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的口径。
2.2.2 推动绩效管理体系转变
实践证明,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弥补绩效考核的不足,是衡量管理出效益的度量尺,是促进救捞系统认真履职的发动机,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助推器。在新形势下,开展综合绩效管理是加强和改进救捞工作的必然途径,是全局性重点工作,因此,加快推进绩效考核体系向绩效管理体系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2.2.3 强化战略管理思维引导
在未来发展中,救捞系统要立足于“四个交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强化“四项战略”的实施,研究制定救捞战略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把战略管理与解决当前改革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以战略思维作为引领救捞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进一步增强运用战略思维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相联系,凸显了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绩效管理体系是战略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和手段。在绩效管理体系中,积极强化战略管理的引导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救捞系统的战略目标。
3 建立救捞系统绩效管理体系的举措
为充分借鉴调研的成果,调研组提出了建立救捞系统绩效管理体系的工作举措,将救捞系统战略目标分解为部门和职工,形成绩效指标体系,并定期、全面地评价职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激励职工持续改进绩效以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
3.1 基本思路
以战略思维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顶层设计、提高执行力和加强制度保障为着力点,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开展绩效管理的有关政策要求,综合考虑救助、打捞、飞行等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救捞系统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全面落实“人才强救、管理强救、科技强救、文化强救”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发展战略由行业战略向国家战略转变;待命制度由应对常态化突发事件向常态化与非常态化并重转变;防范服务区域由浅海向浅海与深海并重转变;救捞行动由近海向近海与远洋并重转变。
3.2 主要举措
建立救捞系统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建立目标体系、实施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等。
3.2.1 目标体系
建立绩效管理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制定和分解工作目标以及建立核心指标体系。
(1)工作目标制定和分解。明确工作目标是战略性绩效管理的起点。依据《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救助打捞工作的意见》《我国救捞系统发展战略研究》《救捞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救捞系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意见(2012―2020年)》和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有关规划等有关文件以及近期重点工作,分析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形成工作目标。通过战略目标的分解,制定救捞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目标,确保各项工作的“战略导向”。
(2)绩效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岗位分析建立关键指标体系(KPI),是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基础,是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目标的工具,是评估绩效的定量化或行为化的标准体系。
在救捞系统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中,以救助工作、打捞工作、通用工作以及职工个人关键指标体系等为考核内容。救助工作的核心在于组织胜任力,主要落脚点为救助管理能力、完成能力、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打捞工作的核心在于价值链整合,即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等,主要体现在指令性的公益工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润完成和账款管理能力等方面;通用工作的核心在于组织执行力,即能够推动落实各项工作,并完成战略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工作等方面;职工个人关键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职工KPI指标、贡献度、胜任度和公信度(职业道德)考核等部分。
3.2.2 实施体系
绩效管理实施体系是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包括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实施是绩效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应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反馈会议,对考核情况进行监督,及时调整和解决绩效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绩效辅导和绩效改进手段,保证绩效考核工作顺利完成,使战略目标落到实处。
3.2.3 制度体系
绩效管理制度是绩效管理体系有序运行的有力支撑,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建立与绩效管理相配套的包括绩效考核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职工个人绩效申诉、绩效面谈、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等管理制度,使绩效管理制度化、流程化,通过制度体系保证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
3.2.4 保障体系
9.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篇九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赵哲
摘要: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业绩评价体系,企业文化作为凝聚企业向心力的一种共同语言,二者均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企业业绩的提升,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以及战略管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其互相补充和推动,为企业价值的更大化服务。
关键字:平衡计分卡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绩效
平衡计分卡从诞生之日起已经发展运用将近20年,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和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受到的推崇无疑是最多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无形手段,尽管对其定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多数的学者都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每一个企业,无论大小优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二者作为管理理论的重要方面,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浪潮,但是截至到目前,还鲜有学者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一、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平衡计分卡”企业战略管理模型自问世以来便掀起了一场管理变革的风暴。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教授通过对12家著名企业的绩效长达一年的研究,跳出传统思维下单纯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企业的历史业绩状况,综合考虑客户的满意度(customer’s satisfaction)、内部流程(internal process)、企业的创新和学习(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and learning)三个与企业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绩效维度,创造性的提出了——平衡计分卡这一新的、更为有效地绩效管理方法,这为其在日后的发展演变中成长为企业管理的工具,辅助企业规划远景及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绩效
平衡计分卡的提出最初是为提升企业业绩服务的,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这些方面的非财务指标后,从企业经营的长期与短期、内部与外部、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财务方面与非财务方面、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各个角度综合来衡量,是一种全方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对四个维度的考核情况拆分分解后,将评价的方式细分为具体的指标,构建一整套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力争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找出影响企业绩效的深层原因和导致企业发展滞后的方面。
1.财务与绩效虽然从思维习惯上颠覆了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仍然没有忽视财务指标在进行业绩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对于财务状况的评价依然占据着四分之一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体现在其所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中,财务数据是我们可以从公开的途径中获得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最直观和最详尽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财务指标的分析和评价直接体现了高管人员对于改善企业业绩所做出的努力,正是财务目标的实现为企业终极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客户与绩效客户是企业要争取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建立自己的客户网络便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将客户作为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角度去衡量,可以促使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注重了解市场的动态,追寻顾客的需求,保证制定出来的战略符合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而给企业带来上升的业绩和价值,所以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以及客户忠诚度等一系列与客户有关的评价指标常常被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量身定制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标准。
3、内部业务流程与绩效内部业务流程主要指企业是否建立起合适的组织、流程、管
理机制,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内部业务流程的形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它可能体现为高质量的产品或是先进的管理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生产服务的周期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能通过对生产运作流程的改进使企业得到进步,最终通过满足市场需求、实现顾客和股东价值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和绩效管理。
4、创新和学习与绩效学习和创新要求企业在注重经营业绩的同时也应为员工提供一个完善的学习系统平台,鼓励员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企业也要向同行业中的其他竞争者学习,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罗伯特·卡普兰更是认为它是其他层次目标的驱动力,其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其他方面目标的实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获取更长远的而不仅仅是短视的超常业绩,就要求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来改进和突破,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是其开发新产品、提高内部运营效率、获取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开拓新的市场份额的关键。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
在实践的过程中,卡普兰和诺顿很快发现了指标选取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仅仅是将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拓展了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并选取每个层次中的关键绩效指标,而忽略了其作为战略执行的核心价值,所以在继后的研究中他们对平衡计分卡进行了改进。在1996年1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中卡普兰和诺顿再次发表文章——把平衡计分法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Using the Balance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提出在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的内部是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和层层递进关系的,并提出了战略地图的概念来描述出企业的战略,列出了联系战略和平衡计分卡的四个重要流程。
第一个流程是说明远景(Translating the Vision),总经理会将他们所制定的远景先在高管层中获得通过,然后转换成能够被中下层的经理等负责实施的人员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样,对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达成共识。其次是沟通与联系(Communicating and Linking),在第一个流程中制定出来的远景会在这里得到更进一步的定义和描述,并清楚地传到下一级,经理会在这一流程中将组织的战略进行上下沟通,确保它与各部门以及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再次是业务规划(Business Planning),与传统的、很难将组织预算同步的业务计划不同,平衡计分卡强调并强制企业将战略性计划与预算过程进行整合,使企业能实现业务计划与财务计划的一体化。最后一个流程是反馈和学习(Feedback and Learning),组织战略成功实现的前三个流程:说明远景、沟通与联系、业务规划,都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反馈和学习机制他们也无法获得想象中的结果,平衡计分卡赋予了企业战略学习的能力。通过四个流程的贯通,企业预定的绩效通过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规划系统嵌入到企业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中,真正的体现了平衡计分卡思想的核心——将企业宏观的远景战略转化为微观的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
盛春艳等通过对世界各国平衡计分卡的采用率的研究也表明,平衡计分卡由单纯的业绩评价工具发展为战略管理工具,并且与其他管理工具相结合(而不是取代其他工具,独占鳌头),企业的业绩评价可能将表现得更为有效,从而对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更大的贡献。
一、企业文化引导战略和绩效
(一)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达300多种,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剖析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虽然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标准化定义,但由此文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也可见一斑。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具体到企业文化的内容则可以包罗万象,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风尚、团体意识、企业形象甚至是管理制度。
最早的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管理界的学者对日本企业成功案例的研究。1981年,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在其所撰写的《大Z理论——美国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中提出结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经过6个月的时间对80家企业进行集中详尽的调查后,写成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书中,他们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
在所有这些方面中,价值观被公认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它激励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去实现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主观积极性,大大提升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员工在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氛围里,为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努力。
(二)企业文化与绩效以及战略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当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都在统一目标的驱动下从事自己的工作时,明确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组织中的人们淡化自己的私利,减少个人利益冲突的发生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这样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可以使员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孕育无限创造力,创造出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团体,其所衍生出的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部门层级、机构设置、制度规范,还是品牌文化、产权商标,有形的、无形的、经济的、技术的,均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服务的。绩效目标作为对企业盈利性的具体诠释,是能被管理层或员工所认识和接受,易于理解的可操作化的目标,能在组织中形成具体的号召力。
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影响员工绩效的关键性的环境因素。沟通顺畅、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和个人实现优秀的业绩。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塑造基于能力和绩效的企业文化将更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张晔,2006)。作为一种无形的指导和约束力量,企业文化影响着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决定绩效管理的方式。
而作为一种非经济、非技术性因素,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在企业中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则在于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往往是与公司战略趋于一致,二者相互映衬引导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沙因说过:“企业文化是前进的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推进作用,在与企业战略相互匹配的价值观下,企业文化引导着战略的传递,决策的制定,上下级之间沟通的顺畅以及各部门的相互协作运行,进而促进企业和个人实现优秀的业绩。
二、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平衡计分卡战略绩效管理的意义
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思想和业绩评价体系确实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管理方式的飞跃,为现代的管理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突破,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备和完美的一样,平衡计分卡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卡普兰和诺顿曾特别指出,平衡计分卡并不能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发挥推动企业进步的作用:首先,它并非是流程改进的方法,类似于体育运动计分卡,平衡计分卡并不告诉你如何去做,它只是以定量的方式告诉你做得怎样;其次,它不适用于战略制定,运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企业应当已经确立了一致认同的战略。而精心塑造并适合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企业文化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1、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平衡计分卡,均是为提升企业业绩服务的管理层在设计与运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去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与绩效,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平衡计分卡并不告诉你如何去做,它只是以定量的方式告诉你做得怎样,马克思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任何认识都以客观的具体事务为其实在的内容。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但它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被人所充分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企业文化这一观念的东西,是员工对自己所要遵循的准则和要求的一种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标签,一句口号,而是上下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追求的企业目标。有了这样一种强大的企业精神做支撑,员工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创造优异的绩效。
2、平衡计分卡和企业文化均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划企业远景麦肯锡管理模式的思想是:企业任何管理战略,要想成功实施,就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符合。在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的价值观中,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他的管理理论中也认为企业的根本是战略,而战略的本质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最为显著且直接的表现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它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从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共同语言,在战略的制定与控制过程中实现一种平衡,从而使平衡计分卡参与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3、除此之外,在平衡计分卡的流程设计上,二者还有很多共通之处首先,二者均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比如,以“第二”理论名扬天下的美国艾维斯(AVIS)汽车租赁公司,他们的所制定的使命便是“做到让顾客完全满意”,提供给顾客最佳的服务,待客一如待己,还要超越顾客的期望。沃尔玛则以“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价格和比较多的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其他一切都属于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企业形象;其次,它们都发扬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始终保留一种创新意识,时刻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同时,企业文化本身便是以战略为导向的,其实质是将战略规划落实为具体的经营行为,是战略管理的基石。在我们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许多企业的战略与执行会发生严重的脱节,远景与战略几乎成了空话,有了平衡计分卡这一核心的组织框架,再注入企业文化这一“软”约束,加强对战略执行的引导和约束,二者的结合不仅将企业最重要的绩效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管理的高度,更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了一个监督保障与动力驱动机制,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更大化而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Lokanandha Reddy Irala.Performance Measurement Using Balanced Score Card.WP,2007;3A:5
盛春艳,熊焰韧,苏文兵.平衡计分卡实践调查:从业绩评价到战略管理工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1:7
张晔.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当代经理人,2006;12:1
刘良灿.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9:2
曹海敏.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平衡计分卡与企业文化.经济问题,2009;2:1~2
个人信息:
姓名:赵哲(1988年—)
性别:女
地址:云南民族大学呈贡大学城雨花校区
邮箱:zhaozhe57@163.com
家庭地址: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
电话:***
身份: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
10.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篇十
通过绩效管理增强战略实施能力
战略管理无疑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管理理念之一,企业家也纷纷表示出对战略管理的认可和渴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实际运作中我国企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运用各种前沿、现代的工具,制定了非常漂亮的企业愿景、战略规划,可随后就束之高阁,整个企业又按照原来的经营思路和模式运行下去。即便有少数企业确实试图将战略贯彻到企业经营运作中去,也往往因为各种障碍而半途而废或将原有战略改得面目全非,真正能将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监控、战略反馈与调整这样的完整战略管理过程与企业经营运作有效结合的企业少之又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实际经营运作是分离的,战略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起的作用。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不足。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企业所做的不是战略管理,而是战略制定,是战略管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战略实施能力不足不仅是我国企业的痼疾,国外企业一样难以摆脱这样的困扰。《财富》杂志曾载文指出,大约70%的总裁失败的原因是“公司战略执行不到位”,就是战略实施能力不足。
那么,如何将花费巨大资源制定的战略贯彻实施下去呢?本文仅以绩效管理为切入点来谈谈如何增强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
绩效管理是战略实施的核心手段
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包括绩效管理实际操作运用人员,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多停留在传统绩效管理的概念上,即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利益分配的一个工具或依据,
而国际绩效管理(BPM)标准化组织给绩效管理下的定义是:BPM是一组集成和闭环的管理和分析流程,这些流程由技术支持,以满足财务和运营活动的需要;BPM是设定策略目标,然后衡量和管理绩效以达成目标的业务使能器(Enabler);核心的BPM流程包括财务及运营计划、合并报表及报告、建立模型、分析和制定反映组织战略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并对其进行监控等。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绩效管理(BPM)是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营管理工具,而不从属于人力资源系统。
绩效管理在企业运作中有三个核心用途:
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通过对组织、个人的工作绩效的管理和评估,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的工作效能,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终实现企业愿景目标;
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改善――通过规范化的关键绩效、工作目标设定、沟通、绩效审查与反馈工作,改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成效,促进被考核者工作方法和绩效的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整体工作方法和工作绩效的提升;
作为利益分配评判的标准――正式的综合考核结果作为物质激励(工资调整、奖金分配)和人员调整(人员晋升、降职调职)的依据或阶段的考核结果,并作为日常精神激励的评判标准。
为了准确说明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我们建立了战略-绩效管理循环: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推荐阅读:
设计院绩效管理体系战略分析论文07-28
绩效考核绩效管理10-18
高校战略管理10-29
认识营销战略管理06-22
企业战略管理总结07-11
经营战略信息管理作业08-02
战略管理咨询讲解08-27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