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的动机变异与微观言语社区的认同和建构
1.二语习得的动机变异与微观言语社区的认同和建构 篇一
简析母语正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在所难免。传统语言学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识别两种语言的语际共性,可以减少二语表达过程中的焦虑感,缩短和目的语的心理距离,对二语的产出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
一、母语迁移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研究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根据连接论的二语习得观,在习得二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有其固定的概率形式;母语使用的时间越久,其概率形式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学习外语,碰到跟母语相似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存在的母语形式,导致迁移。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当母语规则与目标语规则相同时,迁移多为积极的,称作母语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出现差异时,迁移多为消极的,称作负迁移。
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的产生。例如,汉语中名词的复数一般体现在相应的量词上,这造成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会忘记在名词后加-s或-es;“我非常喜欢…”也容易被逐字说成“Iverymuchlike…”;汉语表达礼貌时多用“请”,所以我国学生说英语时常用please来表示礼貌,而很少用其他的英语礼貌表达方式,如Wouldyou…?Couldyou…?Doyoumind…?等;汉语固定的句型“虽然…,但是…”被用在英语中翻译为Although…,but…。后又立刻补充一句“Sorry,sorry,没有but”。这些都是在日常交流中很常见的语误。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
许多人将母语的负迁移作为不能学好外语的主要原因。人们认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他们在读音规则、句子结构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相距甚远。母语的“阴影”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影响了成绩,也造成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的顾虑和迟疑。因而不少教师否认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竭力反对母语进入课堂,强调通过外语进行会话来实施外语教学。学生也因顾虑说出所谓的“中国式英语”而不敢张口。
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强调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只要求学习者防范母语的负迁移,那么由Lado(1957)提出并被语言学家们普遍认同的“语际异性=难度”这一公式就会生效,学习者满脑子是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面影响,就认为学习目标语特别困难,加重了学习者的精神负担,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不能充分利用两种语言系统中的.语际共性进行学习。
二、母语正迁移
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的:“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的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原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世界上的语言具有许多共性,如都有表示否定、疑问、因果关系的形式。但具体的结构规则又不尽相同。
Lado(1957)曾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就易学,而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以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例,当学习者意识到英语和汉语的相似点时,潜意识里就会拉近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就更加愿意去学习。根据Ringbom的观点,当人们能准确看出两种语言形式和语言上的共性时,迁移就是正向的。我国二语习得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戴炜栋、王栋,2002;陆效用,2002;王跃洪,2000)也注意到了母语对中国学生的正面影响。
尽管属汉藏语系的汉语与属印欧语系的英语在结构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在语言学类型上相距甚远,但是因普遍语法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共性仍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让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性,鼓励他们使用母语的知识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语际的共性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机。在学习外语时,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目标语和母语隔绝开来。汉语能够在英语学习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母语成绩一般存在正相关。这也说明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母语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注重对语际共性和异性的平衡分析,通过教学把来自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找寻英汉的语际共性,强调正迁移,淡化负迁移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际共性主要表现在:
(1)词形。英语和汉语一样有象形文字。比如,eye看起来很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中间夹着个鼻子;onion看起来很像洋葱一层层的瓣。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联想把英语单词的词形和词义联系起来以加强记忆。有些英语单词的拼写和汉语拼音几乎是一样的,例如sing,song,sit,god等,这也可以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2)语音。中国人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也会有一定帮助。如: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跟英语音标都采用国际音标,都使用元音与辅音两类。在发音方面,英语与汉语存在相似之处,如:gate[geit],cake[keik]等。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的同时,要督促学生练好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这对学生的发音有帮助,尤其是元音的发音。
(3)语法。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简单的陈述句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上是相同的。例如“我是一个学生”相对应的英语句子就是Iamastudent.要求学生把类似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在语序上一般不会发生错误。这些语际共性会使学习者缩短和英语的心理距离。
2.正确看待“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从表面上看是母语“影响”了英语表达的结果;究其实质,应该说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既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也是二语习得进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当学习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言知识在交际中遭遇困难时,就会求助于母语去弥补外语知识的不足。这种“求助于母语”的策略,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OnMayDay,therearepeoplemountainpeopleseainTianAnMenSquare.
(OnMayDay,thereareagreatmanypeopleinTianAnMenSquare.)
“peoplemountainpeoplesea”是借用汉语中的“人山人海”一词。
再如,学生会把“我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翻译成“IcanspeakamouthfluentEnglishspoken.”
尽管此类句子中有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地方,但学生通过“借用”母语知识,完成了交际任务,这一点应该加以肯定。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应该鼓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这种“冒险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借用”策略和“冒险精神”有助于学习者克服知识不足的困难,最终到达目的语的彼岸。
3.了解汉语水平对英语水平的相关性
根据陆效用(2002)在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进行的调查统计,学生的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母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外语成绩也很好。此调查结果说明学生的母语学习并没有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这就从一个方面证明,所谓母语干扰外语学习的观点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
束定芳研究表明母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英语阅读能力也很强。母语的读写能力可以迁移到目标语中。胡海在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来搞清楚单词的确切意思,理解篇章,掌握语法规则。母语可被用来解释一些较难的概念和用法。当肢体语言和解释都无法使学生理解时,教师便可运用母语。当遇到长难句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时,母语不失为很好的资源。学习英语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汉语。
四、结论
虽然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很多,但是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语的正迁移更是促成二语产出的有利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出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使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生犯的错误,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纠正,以免学生不敢使用目标语表达。学生也应该看到母语对学习目标语的促进作用,使用正确的语言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二语习得的动机变异与微观言语社区的认同和建构】推荐阅读:
二语习得评论文章读后感10-06
描写有失才有得的作文07-12
认识“习得性无助”07-21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08-10
学习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体会07-08
浅谈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毕业论文08-22
什么是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什么?12-20
你的入党动机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