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2024-08-22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共11篇)

1.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与策略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全方位审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在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须实现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使未来体育课程真正重视发挥学科自身的情感教育功能.

作 者:刘栋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1024(5)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 体育 课程 改革 方向 策略

2.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二

一、内部质量保证的内容

1. 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

对于内部质量保障有多个界定含义,通常来说内部质量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于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的审核。这个审核包括了对学院组织机构的审查、对学院管理层和管理机构的审核与审查以及对院校的课程和相关活动的程序与方案的审核和审查。其次,对于学校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公平的管理程序与管理实践的审核。在这个审核的内容中又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院招收新生的招生政策以及新生入学政策相关程序和教学信息的准确性审核;二是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批准和审核;三是对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评估的审核与审查;四是对学院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程序的审核与审查;五是对学院执行学生手册和教师的监督培养、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体系的审核与审查。

2. 内部质量保障采取的实行体制。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具体国情来讲,我们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标准最终是由学校管理层承担和制定的。也就是说,内部质量保障的实施体制是由学院的院长和党委进行制定和监督实施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和审核过程一般是由院长带头成立的专家学术教学质量和审核委员会负责制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层面的设置,要保证教学建设的可行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在执行过程中都需要相关行政部门配合完成,所以,一般都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

3. 内部质量保障的方式和方法。

国外的很多高职院校一般将内部质量保障主要集中在规划、实施、监控以及审查的每个重点环节上,在这些重点环节把好质量关,严格按照学校或者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评判标准审核,这样用来确保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有定的质量。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在学校教学质量保证方式方法上的观察,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式方法可供我们研究和参考:(1)监控。对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一个有效的跟踪和检查,考察教师是否按照我们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授,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我们课程设置而形成的专业知识接收量,监控一般是通过在课程结束的学期进行一个考试或其他方式的考察,对于学生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得分和分析结果对课程或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定期考核和审查。学校制定一个周期,一般来说是3~5年为一个周期,通过周期审查,查看学校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效能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内部质量保证实施主体

通过我们对世界各个国家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能够发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主要有下面几大类别。

1. 政府官方型主体。

该主体即是说,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是通过政府牵头组织的,国家行政手段和法律强制性更强,由国家执行机构或者执行部门或者由国家和政府指定相关的机构组织或者实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政府是教学质量保证的执行主体和发起主体,职业学院只是政府主导下强制进行质量保证的政策载体,教育行政部门集教学质量保证审核体系的制定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学院对于教学质量保障没有应有的话语权。

2. 非官方主体型。

高等职业学院质量保障主体的非官方性就是说,官方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或者标准,或者说是政府规定需要学院进行教学质量保障,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意志执行机构牵头。对于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有民间机构自行组织或者学院牵头组织非官方的民间的专业审核机构。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保障没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只有指导权,不能直接干预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定以及审核的进行。

3. 主体不定型。

主体不定型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参与主体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定,或者说是政府部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社会力量都可以参与到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中来,是通过政府或者国家机构和社会教学质量审查的专业机构与高校相互协商而形成的质量保障合作关系。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容

1. 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质量保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设施和其他普通的高等学校的办学基础设施不同,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办学基础设施设备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论性的教学培养很少,对于学生具体实操能力培养非常重视。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质量保证。

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多的是偏向实践性性质或者结合与学院合作企业需要而设置的,对于专业的质量保证,就应该看重职业学院是否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企业的直接需求,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完善的专业设置认证体系。

3. 教师质量保证。

在我们的任何教学中,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学院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学院教学专业设置。因此,应该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以及严格的教师考核淘汰制度,同时,也要建立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的制度。

4. 学生质量保证。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招生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相应水平的标准和准则,规定不同专业招生计划,入学考试水平,等等。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和优化措施

1.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保障主体。

通过我们前面在不同类型主体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建立的多元化的质量保障主体,能够充分实现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促进作用。多元化主体的教育质量保证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自我质量控制意识,也能够让社会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水平改进中来,做到教育的公平性和透明化。

2. 建立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评估机制。

我们前文提到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施和其他普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一样,他们更多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和企业的充分结合,进行专业的设定和设置。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设置评估体制能够切实地提高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 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考察和审核机制。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职业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教育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师聘任和教师定期审核,同时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对教师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其次通过教学成果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还有定期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交流座谈会,让教师相互总结和谈论自己在教授学生中的不足和优点。通过不断的交流总结,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丰富内部质量保障体制的内容。

通过对于原来内部质量保障体制的不断总结,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现状的教学质量保障体制。通过高职院校组建自己的专家队伍对自身问题进行研究并改进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结论

通过对教学质量保障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我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教学和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国家与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更加重视,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教学水平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校在专业和教学中应该更加充分地联系社会劳动力市场以及各行业企业,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专业优势的人才,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再连.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2]周文清.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R].2015教育部工作要点.

[4]史重庆.基于绩效评估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新方案评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Z].教职成厅,2015,(2).

[6]莫贵评.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3.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24-0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需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更好的提升自我,从而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标。

1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改革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模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1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主要是英语、政治、数学等基础性、理论性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改革主要遵循两个方向: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并结合国家有关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等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如,英语教学中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从而突出教学的实用性;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当前的高职学校毕业生,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为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同时,学生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培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1.2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合理的选择教材如案例性的教材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其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这主要是指通过实习基地,到企业、工厂见习等方式来进行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要进入企业工作,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学遵循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虽然部分专业近年来趋于尊重实践教学,但受学习成本、学生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改革尚难言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进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改革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从高职院校本身来看,长期以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居于“从属”地位,即使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出现招生不理想的局面,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完全树立教育服务理念,还没有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在思想上没有对教育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行动上,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多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跟随市场中大量的高职院校进行教学,以保证自己不会被“市场瞩目”,避免出现差错而给学校带来风险,这都使得学校改革的动力不强。其次,从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来看,由于政府部门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肩负指导、监督等方面的职责,加上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改革的难度大,这就使得政府部门要推进这种改革必需有长远的规划,并更多的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的指导,对具体教学活动改革的关注可能不够。

2.2 改革的能力有待强化

首先,从教师来看,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在企业、工厂工作、学习的经历,部分教师很少参与市场调研,对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和需求了解不深,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不能结合企业的需要进行教学,难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工作技能。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部分教师由于不了解国际贸易流程,不清楚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无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如何进行贸易跟单等操作。其次,从教学基础设施来看,虽然多媒体教学等教学仪器已经基本普及,但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相对不足,学生用的实验材料管理严格,这种基础设施上的不完善难以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

2.3 改革的环境有待完善

首先,从学生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分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两种类型,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再直接被家长监督,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业余活动,这就使得学生这一主体对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不够,难于为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从社会来看,当前用人单位更钟情于本科院校乃至于211、985院校毕业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不夠,不愿意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大量的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难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

3 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既要分析改革的经验,也要正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样才能使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3.1 从教学内容着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首先,要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精心设计各专业的教学课程,尽量减小一些相关性不大、理论性太强的课程的教学,消除教学活动中重复性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学,形成内容完善、重点突出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其次,要根据学校特色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合作企业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精选教材,尽量使教学实化,从而突出学校特色。特别是,学校可以选择某一细分行业进行教学,避免宽泛的教学带来“多而不精”的问题。再次,要根据学生特色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学校要根据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不同的基础,设计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2 从教学方法着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首先,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出教学案例,并针对案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其次,要积极采用一体教学法,即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师要深入工厂、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再次,要积极采用模拟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通过模拟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体会工作“情境”,感知所学专业的基本工作,而现场教学则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联合来进行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从教学制度着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首先,要改革教学成果考核制度,高职院校要改革传统的全部通过笔试进行考核的管理模式,大量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操作类课程)、模拟工作情境考核等模式来进行评价,以督促学生确实掌握专业技能。即使采用试卷考核,也可以设计出一些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考题来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其次,要改革教学活动激励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紧密合作,设计出激励学校领导者积极组织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激励体系,如,对于实践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等。再次,要完善教学改革评价与反馈机制,高职院校要在学期末组织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向教师、学校反映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敏,何静.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模式及其选择[J].教育导刊,2012(6):47-49.

[2]周明铭.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效果的若干因素[J].科技信息,2012(7):359.

4.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四

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既是深化落实《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原因、内容和流程设计,为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通知”明确了10大要素。一是办学方向,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二是办学定位,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三是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四是专业设置与条件,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五是教师队伍与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条件;六是课程体系与改革,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八是学校管理与制度,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九是校企合作和创新,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十是质量监控与成效,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

(一)诊断与改进须完成的五项任务 1.理顺工作机制

“通知”要求依据一个方针,建构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的工作机制。一个方针就是“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三项内容就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断与改进,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工作机制就职业院校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2.落实主体责任

“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为此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工作基础;三是构建校内“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为主体责任的落实奠定组织基础。3.分类指导推进

“通知”从提高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出发,分别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自的诊断重点。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因为统一的国家层面上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尚属首次,故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重点是保证学校的“三个基本”,即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可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确立不同层面的诊断重点,一是保证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二是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4.数据支撑系统

为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知”要求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技术基础;二是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工作基础;三是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建构动力基础。5.试行专业诊改

由于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涉及面比较广,且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质要求,故“通知”提出试行要求,鼓励相关行业与院校联手进行试点,同时对试行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求由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牵头;二是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三是以院校自愿为原则,不强求所有职业院校都参加;四是要求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的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五是形成倒逼机制,即职业院校依据社会对其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二)诊断与改进的三项工作要求 1.完善组织保证

为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到实处,“通知”要求建构部、省两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一是部级专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制指导方案、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另外还负责教育部委托的相关工作;二是省级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本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加强省级统筹

“通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三点。一是制定本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二是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三是组织和检查本省区域内职业院校诊断后的改进情况。另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众多,而且办学情况比较复杂,故“通知”提出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3.确保公开透明 为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能取得实效,在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知”提出加强管理的要求。一是要求相关组织机构、职业院校和专家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自觉遵守工作规则规程,规范工作行为;二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公告制度,要求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将相关政策、文件、方案、标准、程序以及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职业院校如何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新形势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举措,是职业院校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制度的新尝试。职业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主体,良好的顶层制度设计能否得到贯彻,意图能否得到实现,效果能否得到体现,处于一线的职业院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职业院校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决定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制度能否得到落实以及落实的程度,理性的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 认真学习深刻认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对促进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 更新理念牢固建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第三 夯实基础建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校本制度和工作机制。第四 培养队伍夯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人力基础,队伍是教学工作诊断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诊断能够取得成效的保证。职业院校只有做好上述四方面工作,才能使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做到常态化和周期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诊断与改进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5.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五

低段英语的课堂教学在最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只要我们客观地跳出课改看课改,就不难发现,在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教材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流于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评价不到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听同行教学时的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透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对教材的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案例] 《新版精通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1 Lesson3, 讲此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们刚开始接触到的最基本的口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初步学习的几个动物单词卡片进行单词和句型复习教学后,接着让孩子们欣赏“Good morning”的歌曲。教师先播放其歌曲, 老师问:“It’s a nice song.Do you like it ?” “Yes.”孩子们高兴地喊道。看孩子们的积极性那么高,老师也被感动了,并非常投入地开始“教”唱歌。首先,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把歌曲一首挨着一首地播放。伴随着CAI中音乐,授课老师独自高歌起来!欣赏英语歌的过程整整持续了19分钟,课也在教师的歌声中结束了。[分析] 40分钟的时间里,有整整19分钟学生是在欣赏歌曲中度过的,后半节课几乎成了一堂音乐欣赏课。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如果教师能合理安排唱歌的时间,学唱之后能为孩子们创设更多运用语言的情景,并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会得体使用所学新知识,那这堂课中我们的学生将会学得更精彩。新课标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是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快乐的,又是踏实的。[对策] 每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发展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譬如:这一节课主要学习用good morning打招呼的形式成为本课的主流,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笔者是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师生互动实践,设计如下教学活动较为合适。

1、呈现课前教师准备好的教学卡片,让学生说出小动物的英语名称进行问答练习引出good morning口语句型。

2、利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同伴交流,进行适当的口语交际延伸。如:A: Good morning B: Good morning.这样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通过反复打招呼,学生大声小声,传句子游戏等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实效性更能充分体现。

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案例] 这是我在一所兄弟学校听同行的一节《新版精通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How Many? Part A Let’s learn的新授课,教学内容是学习数字11--15的英语单词。授课老师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1、呈现一堆实物气球,让学生用英语数数,以教学表示数字1--15的英语单词。然后,授课教师用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板书1--15,1--10为一列,11--15为一列,领读两遍这些数词;之后,同桌学生再朗读两遍;接着,学生自由朗读约3分钟,之后开展朗读比赛,老师指单词卡片,看谁读得又对又快。

2、看屏幕,听录音,选出听到的数词。

3、老师随意报数(课前老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为1-15号的学生),报到哪一号,相应号码的三位学生就站起来。

4、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报数活动(先顺着报数,再分奇数和偶数报数),以此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分析] 案例中的所有活动看上去都紧紧围绕数字1--15的英语单词进行操练,但是学生对这些数词的掌握却并不牢固。这主要是

1、因为授课教师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确认读数字11—15的英语单词。

2、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并没有让学生重点关注这部分新单词,学生既没有拼读新单词,也没有语言知识点作支撑,只进行了单词的跟读教学法,所以对新单词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另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表示数字12、13、15的英语单词的读音以及认识数字13—15的英语单词的构成规律。教师并没有把重点引导学生对比three与thirteen,five与fifteen在音、形、义上的差异,并让学生认真观察、朗读数字13—15的英语单词,归纳其结构规律。因此以上案例中,授课教师如此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对策] 活动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新课程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和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的技能。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针对以上案例,笔者认为教师应适量的语言知识点作支撑,重点引导学生对比three与thirteen,five与fifteen在音、形、义上的差异,并让学生认真观察、朗读数字13—15的英语单词,归纳其结构规律,作细腻的整合,才不会流于形式,并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三、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 某老师在教学《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6 At the Zoo表示动物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动物的叫声,然后让学生猜是哪种动物的叫声。猜中了CAI 直观呈现该动物的长相特征,之后呈现动物单词,先教师领读,后学生代表领读,再由学生单调重复地自由读。当时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便有一位学生不自觉地模仿动物声叫起来了。顿时,这个莫名奇妙的叫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抢过来了。这时,授课老师灵感一现,便心热来潮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模仿一或两种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的叫声,比一比谁模仿得最像。顿时,学生热情高涨,很快教室里便响起了各种动物的叫声(here meo meo,there quak quak),在之后10多分钟的时间里,教室俨然成了动物园。[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精彩,更要讲求实效。在本案例中,授课教师显然是在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看来,这一环节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然而,本课堂虽没有完全背离教学目标,但是过多毫无实际效果的热闹景象,将对教学环节产生影响,因此,这样的课堂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对策]

6.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六

一、《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现状

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木材加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授课对象为木材加工专业二年级学生。本课程共计80学时, 是学生在完成如木质材料学、胶黏剂生产工艺等课程后学习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化课程。

二、《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教学目标

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通过各项目的实施, 能制定薄型高密度纤维板生产技术方案;能运用主要生产设备制造薄型高密度纤维板;能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控制薄型高密度纤维板的质量;能进行薄型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的工序检测。能够确定中密度纤维板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工艺参数方案的设计;掌握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中密度纤维板产品的检测方法。能够分析水泥的特点, 选择适合生产水泥纤维板的水泥原料等。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自我开发、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从事生产工艺技术人员、设备主操手、质量检验员、成品质量检验员和部门主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根据纤维板的种类以及生产特点设计了四个项目, 项目的设计本着由简单到复杂, 由基本到拓展的原则, 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体项目设计见表1。

四、《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一) 考核原则。一是从学习目标出发, 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 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二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核相结合;三是因项目特点, 多种考核方式并用,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四是团队考核与个别考核相结合, 突出团队考核。

(二) 考核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考核涉及多个方面, 具体内容见表2。

学生的学期成绩为各个学习任务和的平均值。

X=1/18∑Xi

式中:Xi为各个项目单元考核成绩。

(三) 考核方式方法。

1.学生自评。包括学生自评, 组内学生互评, 组长评组员;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学生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 要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评定, 以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2.教师评学。教师对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评定, 结果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组成部分。教师还应对教学进行自评, 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依据。

摘要:《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这门课程施行课程改革后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相结合, 形成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体现“做中教, 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也采取多元化模式, 即教师的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化能力,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纤维板生产

参考文献

[1]翟龙江, 张晓明.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素质——关于我校木加专业改革教学模式的点滴探索[J].林区教学, 1999

[2]李月.木材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模式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胡显宁.高职院校木材加工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 2014

[4]孙军.浅谈木材加工专业热工类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 1998

7.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策略

体育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它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与普通高校或中专学校也有很大区别,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但是由于受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具体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升级而来,学校普遍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认为体育教学无非就是带领学生进行锻炼而已。因此,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是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守旧,完全没有考虑到现在的教学主体已经变成了观念和意识超前的90后,教学内容已不适合90后的心理特点。教学时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训练项目也是按照教师的规定进行。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对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不利。

(二)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压力,因此学校对师资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忽视对教师的培训和知识的更新,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对体育教学更是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自身的体育技能不能完全胜任体育教学工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有效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知识水平不高,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又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知识的更新,对当前新出现的体育项目没有深入了解,再加上有些教师缺乏教学责任心,在教学中有应付现象,因此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素养的提升。

(三)对学生缺乏科学的评价

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由于学校、教师、学生本身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教师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很少进行评价,即使进行评价也是简单地说说而已,根本起不到有效评价的作用,更别说通过教师的评价促使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这样对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积累知识和提升体育技能都非常不利。

二、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开展体育教学对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十分有利,为更好地学习知识提供健康的身体、奠定坚定的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时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并且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如果不加强体育锻炼就不能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体进行学习。因此,学校必须对体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开展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体育理论、掌握体育技能和运动技巧,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以确保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学习文化知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关爱、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赢得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同时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体育氛围,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的课堂就是操场和运动场地,如果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创新,采用新颖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如,把游戏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把体育技能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三)加大师资力量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从外部引进优秀体育教师、不断扩大教师队伍的同时,要加强对本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到其他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四)改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从学生的平时出勤、常规表现以及是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8.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八

关键词:PDCA循环;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急需的专门人才,而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改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PDCA循环法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进研究领域,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视阈出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质量全面保障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PDCA循环法的概念

PDCA循环法是由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戴明博士提出的,所以又称为“戴明循环”。戴明循环是能使各种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最初在质量管理中进行应用,后来逐渐在市场营销、施工管理、医药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DCA循环主要由计划(Plan)、实施(Do)核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环节构成,PDCA循环图构成见图1。

图1 PDCA循环图

PDCA循环作为管理的一种基本工作方法,适用于组织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管理。戴明循环不是一次性运动,而是周而复始进行的,在一个周期的运动中,解决了一些问题,工作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循环连续不断上升,就是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PDCA循环是一个有机逻辑组合体,总循环中存在大环套小环,在各个阶段存在制定实施计划、落实计划、核查实施情况和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小PDCA循环,每一个循环都围绕标准程序转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二、PDCA循环法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将持续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构建螺旋式循环、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使教学质量改进过程遵循PDCA循环的轨迹运行,能够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仅停留在一次教学平面上的局限,运用系统质量改进的程序规律和问題处理的方式,在强化教学计划制定及实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检查工作,总结各项工作的经验教训,增强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实现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PDCA循环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计划是基础,执行是关键,核查是手段,处理是核心,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得循环能够上升、提高到新的高度,这种活动的轨迹与教学质量改进过程的运行轨迹本质是相同的,所以,PDCA循环法必然能成为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作方法。

三、以PDCA循环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系统的构建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决定教学活动总的方向和整体结构,是开展模块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手段等。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从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注重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实践操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学计划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品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2.教学计划实施

教学计划实施就是将制定的教学计划付诸于实践,严格按照计划中制定的标准贯彻执行,这是整个PDCA循环系统运行最关键的一步。教学计划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承担着设计探索发现教学的教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探索发现活动、总结知识结构的责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这是一种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结合的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计划实施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实训、实习、辅导答疑、调研报告等,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学生能主动寻求新的问题并具有创造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计划实施中更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学检查

教学检查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依据教学计划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要求,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检测与考核,并对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价值判断,保证教学活动在规划的轨道上运行。通过教学检查可以掌握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实际水平,并将教学检查信息反馈给被检查者,使他们清楚教学活动实施的实际情况。教学检查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选择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关键质量控制点,以便实现主次分开,重点突出。教学检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分管校长检查、教学督导检查、教务处检查、院系检查、教研室检查、教师互查、学生检查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360度检查体系。此外,要将检查中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形成检查报告,建立教学检查档案系统。

4.教学改进

教学改进是根据检查结果及检查各方的意见,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并对教学活动中的宝贵经验进行提炼,确认对教学质量有效的经验、措施和方法,并将这些纳入标准体系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实现教学活动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教学质量改进循环图见图2。

图2 教学质量改进循环图

四、以PDCA循环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系统的导入措施

1.明确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以PDCA循环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系统包括的四个部分相互依存,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完成也是下个环节的开始,每个环节执行情况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合理安排好每个环节的程序和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确定教学标准体系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改进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减少运行的不確定性,要制定教学标准体系,如标准教学大纲、标准教案、教学质量衡量标准等,以实现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标准体系确定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要求、相关专业知识发展水平和对学生学习要求,选择既能反映教学质量要素量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能满足教学的客观需要的标准。

3.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信息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学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来保障。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就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实现信息的高效输出;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学方面的信息如教学检查情况、教学资源、教学文件等传递给教师,实现信息的高效输入。

总之,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理念和创新探索,是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和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德高.戴明管理思想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002.

[2] 王毓芳,郝凤.质量分析、质量改进与统计技术[M].北

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 国向云.PDCA循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南通职

业大学学报,2008,(1).

PDCA Cycle Metho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XIE Qian

Abstract: PDCA cycle is can make all sorts of activities of the effective a logical working procedures, PDCA cycle method used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way to buil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Key words: PDCA cycle;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收稿日期:2012-06-22

9.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九

一、java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分析

Java作为一款面对对象的编程语言, 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编程程序, 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实践运用Java语言, 结合实际的操作软件, 熟练掌握类、对象等概念的使用方法, 掌握Java输入输出类的应用以及图形图像用户界面的编辑, 能够使用Java编写Socket网络程序以及数据库访问程序。

二、民办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自身水平较差

java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Java语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以外, 还要丰富的教学经验, 能够熟练驾驭课堂。但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所聘请的Java课程教师, 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扎实, 课堂教学能力差,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对Java语言产生厌恶、恐惧之感。

2.2课程结构陈旧

现在民办高职院校采用教学材料中的课程结构往往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甚至远远落后与当前的研究形式。而且在讲授Java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选择的教学方式非常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化课堂模式, 无法显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诠释Java语言的精妙之处。

2.3教学内容编排存在问题

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的Java程序语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落后,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讲解一些Java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了Java语言这门课程之后, 往往对Java只是一个宽泛性的概念理解, 对Java语言的实际操作的强大功能没有切身领会和感受到[2]。

三、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3.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有效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首要途径。Java语言的授课教师必须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缺陷, 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 更新教学观念, 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主动参与Java实训活动, 这样才能在Java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3.2改革课程结构

课堂教学过程中, 遵循“教师为引导, 学生为主体”原则, 选择与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的教学课程, 课程结构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上机实操能力为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类、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网络编程等内容时, 笔者特意将教科书的章节打乱, 实际教学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 适当增加直观化、生动化的案例解析。

3.3优化教学内容

Java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一项跨学科、知识面广的学科,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优化组合, 以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为主,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Java程序设计课件、Java案例解析、Java学习论坛等[3]。

四、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中java语言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实践能力为主, 建议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式, 让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 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 让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积累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应用创新能力,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奉献力量。

摘要:在计算机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 java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编程语言, 在互联网时代占据重要地位。民办高职院校顺应时代需求, 陆续创办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感觉授课难度大, 学生感觉学起来很费劲, 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质量较差。本文详细分析民办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提高民办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关办法。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明, 彭志平, 李启锐.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教学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 2011, (4) ;51-55

[2]张静, 苏锦.应用型本科教育中.lava课程的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 2011, (1) :98-99

10.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十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

1. 学生的心理素质薄弱。

由于当前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高考分数较低, 就业前景也不乐观, 不可避免地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 限制了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加之受到未来就业不确定性的影响, 很多学生感到没有前途, 心理压力巨大, 产生了焦虑、脆弱的心理特征。这在学生的行为上产生了两种极端, 一种是极端自卑, 感到处处技不如人, 不敢锐意进取, 遇事畏畏缩缩;另一种是极端敏感, 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旦有不良的评价, 就会产生极端负面的心理, 甚至引发极端行为。

2. 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低, 缺乏坚韧的意志。

民办高职学生一般学习的基础较差, 学习方法与习惯不当, 自制力也不强;另外, 民办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较少考虑生源的特殊因素, 往往套用普通高职院校的做法。这两种因素使许多学生存在学不会、理解难的现象, 最终导致厌学、逃学、应付与混文凭现象。从社会因素来讲, 民办高职学生承受了高考“失败”的挫折, “不得已”进入民办院校学习, 其在心理上蒙受着挫败感的阴影。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理想信念不明确, 专业追求盲目性较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表现在学习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意志力较弱, 抗挫折能力不强。

二、学生心理现状原因

1. 个人及家庭因素。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 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衣食无忧, 缺乏独立自主的历练和能力。据调查,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2015级学生中, 55.39%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部分人集祖辈、父母的宠爱于一身, 生活事项被包办, 当其入校独立生活时, 不同程度地出现自闭、抑郁和交往障碍。独生子女中, 84.0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还有的来自于农村留守家庭,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一味地以物质来弥补亲情的不足, 使学生从小很少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 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2. 学校及社会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类学校以分取人的现象严重, 应试的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 有其它方面的特长, 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也得不到培养与发展。爱与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致使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升入民办高职院校后, 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据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学院对2014级学生的调查, 55.9%的学生认为毕业后将面临就业难题。导致就业焦虑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是其个人发展理想与就读院校层次之间的矛盾。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改进策略分析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课程内容, 增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诊断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上, 除设置心理必修课以外, 还可以增设实用心理、社会交际心理和自我调整艺术等生动实用的选修课程。同时,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 举办心理学报告会,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构建校园健康教育网络。

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 维护其自尊心。要立足学生特点, 建设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终端普及和应用技术发达的优势,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体系, 如利用微博、微信、QQ和APP等,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平台, 供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 创新体验式教育模式。

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的的体验课程, 使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充分参与中强化对心理知识和心理活动的认知, 从而纠正不当心理因素, 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导向。如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演示、展示现实案例让学生参与进行思考和讨论, 放映一些关于自强、自立故事的影片, 并让学生发表意见, 设置一些实用型的社会交际场景, 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等。

4.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积极向上、丰富灵活的文艺、体育、学术、娱乐及科技创新等活动, 营造积极、活泼、健康和生动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正能量的文化环境中提升思想境界, 锤炼意志品质。

四、结语

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的特点, 应重视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使之融入教育教学课程, 并通过建立健康教育网络、开展体验式教育、创造良好文化,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文德, 关俊明, 李金连等.民办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3 (35) :214-215.

11.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一。高职院校贯彻ISO9000标准, 在建立、实施、保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 不能忽视体系的持续改进, 这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系运行绩效的关键所在。本文在阐述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内涵、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内涵

1. 含义

根据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持续改进”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包含三层含义:第一, “持续改进”的目的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 增加组织提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几率;第二, “改进”是一种持续的循环活动,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永恒目标;第三, 实施“持续改进”的主要价值在于, 通过识别改进机会、提高组织服务能力, 从而增强竞争优势, 并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机制。

2. 辨析

一是不能将“持续改进”等同于“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 其“持续改进”是指基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四大过程的整个体系的改进, 而不仅仅指“测量、分析和改进”这一个过程。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条款“8.5.1持续改进”明确提出:“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由此可见,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持续改进”的途径之一, 而不是“持续改进”的全部内容。

二是不能将“体系”的持续改进等同于“产品”的持续改进。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不规定产品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通用的, 适用于所有行业和经济领域, 它规定的是一般管理的基础性规范要求, 而产品要求一般包含在具体的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合同协议、法规要求中, 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但又相辅相成。由于“体系要求”不同于“产品要求”, 因此, 体系的持续改进也不同于产品的持续改进。例如, 应用到教育领域, 质量管理体系不规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要求等, 它只是规定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性规范要求, 以保证教育组织人才培养要求的符合性, 并不断增强顾客满意度;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产品要求, 即教育服务的要求, 则是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相关文件来规定的。因此, 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要求的是学院不断完善对“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四个过程的控制, 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家长、行业、企业及社会的满意度。

二、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8.5.1”条款, 既指出了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 同时也提出了体系持续改进涉及的主要环节。从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些环节的实施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订环节。

质量方针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个性, 不能与学院的培养目标吻合, 不能彰显学院的办学特色等;质量目标方面主要表现为提炼不够, 不能覆盖关键绩效, 目标分解的接口缺乏协调和衔接, 缺少量化和可监测性等。

2. 在审核环节, 主要表现为内审效益低, 甚至流于形式。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到位, 不能形成查找问题的良好氛围, 受审核部门不愿意被查出问题, 审核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指出问题;二是内审员审核方法掌握不到位, 难以发现问题, 或只是拘于细节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等。

3. 在数据分析环节, 主要表现为数据收集不全面, 测量不规范, 数据分析和利用不够等。

如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基本上都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但调查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信息掌握不全面, 且第三方评价普遍较弱。

4. 在纠正和预防措施环节, 主要表现为对不合格

项的原因分析不深入, 就事论事, 只是采取一些“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浅层次的纠正, 不能举一反三地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导致问题的改进流于形式、不合格项重复出现。而预防措施更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使一些潜在的不合格没有得到及时的预防, 最终发展为不合格。

5. 在管理评审环节。

主要表现为评审输入的信息不全面, 缺乏整体策划, 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不够;评审输出的改进措施与学院战略规划、年度计划割裂, 出现“两张皮”现象等, 导致管理评审这项组织最高层次上的改进不能有效地引导组织质量管理的方向, 成效差强人意。

三、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对策

1. 努力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全员认同

第一, 要重新界定全员的范围。近几年,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不断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不断深化, 教育服务质量的主体逐步多元化, “全员”已不再仅仅指学院内部的教职工, 还应包括校外的兼职教师、管理人员等。因此, 学院在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时, 要让校外的相关人员一起参与, 并获得他们的认同, 这样才能使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更好地贯彻和实施。

第二, 要以心本管理为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 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种。物本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 主要基于“经济人”假设, 把监督与控制奉为圭臬, 有利于作业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秩序的稳定;人本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 主要基于“社会人”假设, 认为人力是劳动者自身而非企业的资源, 主张人性激发的人本管理模式在应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有其独到之处;心本管理模式主要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 与人本管理注重来自外在的心灵感动不同, 它更注重来自内在的心灵自觉, 要求管理者构建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更好地做到自我实现, 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质量改进。采用心本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逐步由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向心本管理转变。

第三, 要以文件沟通为途径。文件的作用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 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是目的, 而应使其成为质量管理的增值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要求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并且要求文件之间是相互支撑和控制的关系, 因此文件之间有明确的层次, 具体包括五层: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规章制度;质量记录。通过这些文件, 可以使体系的组织成员达成共识, 为一致的共同目标努力。因此, 在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时, 要凸显组织特色, 加强各层级的纵横向沟通, 对各职能和层次确定质量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高职院校的部门质量目标主要有职责权限、上级要求和客户需求等三个来源, 职责权限主要是来自部门职能和职责, 上级要求主要是来自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客户需求主要是来自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社会等的需求和期望。高职院校制订质量目标应围绕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提升, 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引入卓越绩效的理念, 提高质量目标的要求, 对年度未能完成的质量目标要分析原因, 制订改进措施, 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2. 不断优化职能分配和资源配置

从职能分配的角度而言, 每个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不尽相同, 机构设置也不相同, 因此职能分配和资源配置也不一样。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与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分配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需要结合相关“过程”的管理进行配套的机构改革, 对不合时宜的机构设置要进行调整、改组、改革, 实现优化。这样,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切实的功效。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根据体系运行中机构的职责分工及接口情况等, 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进行了学院部门设置或部门职责的配套调整, 设置了校企合作办公室、招生联络处、产教园管理办公室等, 并在体系文件中对其职能分配加以明确。同时, 学院结合职能分配进行资源配置的调整, 增加了顶岗实习工作站、招生基地、实训基地、校外兼职教师等方面人、财、物的投入, 使质量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相互融合, 有效地促进了学院的质量管理。

3. 持续增强自我评估改进机制的成熟度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评估改进主要体现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包含数据分析) 、认证审核这三个环节, 纠正和预防措施可与这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可着重从明确活动目的要求与加强整体策划这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 要加强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 明确三个环节的活动目的及要求。 (见表1)

其次, 要在明确目的及要求的基础上重视对三个环节活动的整体策划。应重点关注高职院校的主要质量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来发现问题, 识别改进的机会, 并进行纠正和预防。同时, 在策划中, 要关注活动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内部审核中, 按部门审核时可按照部门职责———人力资源———工作目标———主控职责相关活动和过程的策划———实施及控制———检查———改进的逻辑顺序进行审核;按要素审核时可按照该要素的控制职责———策划———实施及控制———检验、测量———改进的逻辑顺序进行审核;同时要综合运用面谈、观察、查阅记录、核实、追踪等方法。管理评审中, 评审输入的信息要全面, 应包括审核结果、顾客反馈、过程的绩效和产品的符合性、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改进的建议等。其中,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的需求、期望和改进的建议, 顾客对组织的意见和抱怨, 对顾客满意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结果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要以顾客为导向, 加强满意度调查, 广泛收集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社会机构 (第三方) 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同时, 高职院校还要及时分析内外部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等可能引起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相关信息, 如近几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招生形势的变化等情况对学院工作的要求和影响等。而评审输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决定和措施, 即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资源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主要是对学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调整, 对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具体的产品实现过程的改进等;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主要是针对现状和顾客要求的变化, 采取的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改进措施;资源需求则可以包括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投资新建实训基地、添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人、财、物的投入。

当前, 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 采取措施, 通过“PDCA”方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 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长春, 李北群.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导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沟通,从细节开始下一篇:果园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