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

2024-10-12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精选8篇)

1.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 篇一

很多考生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拿高分”这个问题了。高考的高分关键到底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刷题,而我的看法是一定要学会思考分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思考分析法。

很多同学在高三的时候喜欢用题海战术提高分数,刷题确实可以提高逻辑计算能力,但是却不是最为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思考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时候考生拿到试卷,不会做的题目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理解不了。而假设你学会思考分析清楚每一道题的考点是什么,知识范围在哪里。还担心解不出这道题目吗?所以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平时养成思考分析的做题习惯。思考就是平时做题时多问为什么,多开动脑筋,一道题目可以有几种解法就是一种思考。分析是指对每一道题要在理解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题干特点。只有善于思考分析,才能快速解题。才能达到最终目的-拿高分。

思考分析是高考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记住不能盲目刷题,而是要先学会思考分析!

2.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 篇二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演化历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政务院在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 就曾列举有对个人所得课税的税种, 当时定名为“薪给报酬所得税”。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 实行低工资制, 虽然设立了税种, 却一直没有开征。直到1980年, 为了适应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才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1993年为适应分税制改革,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修正案, 规定不分内、外, 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 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随后的1999年、2003年、2007年6月和2007年12月, 我国又先后4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订, 主要涉及储蓄存款利息征收个税政策的调整, 以及费用扣除标准从800逐步提高到2, 000元。

二、新个税草案的核心——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和调整税收级距

2011年4月23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 (以下简称草案) , 并于两天后的25号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了草案内容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此次草案对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订的核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费用扣除标准, 拟将工资、薪金所得的月减除费用标准从2, 000元提高到3, 000元;二是拟将现行工资、薪金所得由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 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 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并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 并入45%税率,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表1)

三、上述两项核心变动是否合理

草案提出的两项核心变动是否符合我国“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基本税制改革原则, 是否能代表先进的个税改革方向, 需要逐个分析。

1、3, 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是高是低?根据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个税修正案意见, 赞成以3, 000元作为费用扣除标准的占15%, 要求修改的占48%, 反对的占35%, 持其他意见的占2%。不难看出, 3, 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存在很大争议。

3, 000元是否合适?首先需要从费用扣除标准的内涵入手分析。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包括两类税前扣除项目:一类是生计费用扣除;另一类为项目扣除。此次草案拟调整的3, 000元主要是指生计费用, 即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要的标准, 体现的是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不纳税的原则。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0年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 123元/月, 按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1.93人计算, 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性支出为2, 167元/月。2011年按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性支出平均增长10%测算, 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月消费支出约为2, 384元。因此, 费用扣除标准调整到3, 000元已经考虑了当前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情况,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 按照财政部的估算, 调整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 将由目前的28%下降到12%左右, 同时个税减少约为990亿元。

既然3, 000元已经考虑了纳税人负担情况,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争议呢。原因就在于“一刀切”切出了问题。一是不同地区的“一刀切”。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人均消费性支出显然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000元的生计扣除可能不足以满足当地的基本生活需要。在不在地区差异存在的前提下仍“一刀切”地运用采取统一的3, 000元标准显然对在发达地区生活的民众不公平。二是不同家庭的“一刀切”。根据草案, 假设有A、B两个家庭, A家庭只有丈夫工作, 月收入5, 000元, 需纳税125元。而B家庭夫妻双方都工作, 每月各收入3, 000元, 却不需要纳税。这显然也暴露出了草案存在的问题。

2、个税是增还是减。对于纳税人来说, 另一个关心的重点就是个税调整前后, 缴纳的税额是增还是减。以当前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结构看, 决定个税的除了费用扣除标准, 还有收入所对应的税率。经过对现行税法和修正草案的测算分析, 月工薪所得1.9万元是现行税法和草案的纳税临界点。在1.9万元月收入时, 个税调整前后都缴纳3, 025元的税收, 不增不减。如果月工薪所得低于1.9万元, 则缴纳的个税将减少, 反之则增加。 (表2)

根据表2可知, 随着月收入的增加, 修正草案所需缴纳的个税相较现行税法, 两者的差额呈现出先增大, 后回落, 最终又增大的趋势。这也体现出了此次个税修正案“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 提高高收入者税负”的思路。

四、个人所得税改革路在何方

1、短期内上调费用扣除标准和参考家庭情况确定扣除系数。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从可操作性和征税成本角度出发, 短期内最可行的方式之一仍是上调费用扣除标准。但是, 考虑到上述文中分析的两个“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一是可以考虑给予不同地方以一定的弹性调整权利, 如上下浮10%, 以反映不同地区生计扣除标准的差异;二是对不同家庭根据申报情况统筹按照家庭情况折算出扣除系数, 对高负担的家庭给予较高的扣除额, 避免出现总体家庭收入高反而个税缴纳少的逆向调节情况。

2、中期建立费用扣除动态调整机制, 并以家庭为单位课税。

中期来看, 则可以考虑建立费用扣除标准随CPI的动态调整机制。也就是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指数化调整, 即建立CPI和费用扣除标准的联动机制, 时间上可考虑半年一调或者一年一调, 充分考虑了价格波动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个税的科学性。同时, 在完善纳税人信息的基础上, 可借鉴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申报的经验, 推行“夫妻联合申报”或“家庭申报”, 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3、长期构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长期来看, 构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应该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要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下, 税务部门尽快完善监管机制, 掌握个人隐性收入与家庭成员收入, 赡养、抚养人口, 家庭成员就业、教育等具体情况, 为实现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计金标, 张磊.德国2008~2009年税制改革简介[J].涉外税务, 2009.9.

[2]计金标, 张磊, 陈洪宛.浅析OECD各国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10.

[3]钟征.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法律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 2006.

3.对新一轮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思考

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怎样的语文可称为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究竟有何不同?搞清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推进大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

从知识构成上看,大学生学语文,无论是阅读、思考还是写作,都不能简单地延续高中时代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层面。完整地看,大学生应当从我们的母语中探索语言文学的审美、社会文化的认知和自我心灵的完善。在这里,语言文学的审美当然是出发点,从语言文学出发“向外走”,我们碰触的是社会文化的现实:从语言文学出发“向内走”,我们开掘的是支撑生命的心灵。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为大学语文设计三个版块:文学版块、文化版块和心灵版块。

对于文学版块来说。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不同,表现在感觉和思想两种能力的培养上。在培养感觉能力方面, “阅读原文”至关重要,这种阅读是比较自主的阅读,换言之。中学时代的那种针对原文的导读、串讲、条分缕析必须弱化。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深入作品的能力:在培养思想能力方面,要调动学生对文学——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逻辑思维需要在作品阅读之外平行运作。比如对张爱玲“苍凉人生”的理解,对鲁迅“孤独体验”的分析,都是思想逻辑层面的深掘。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如果没有这一层训练,就无法与中学教育区别开来。有意思的是,大学生感性的培育和思想的训练还必须相对分隔,思想的归思想(如研究作者和作品类型),感觉的归感觉(如对作品的诵读、体验),如此才能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如果过多地拿诗经的研究成果干扰诗经原文的阅读,那无异于叠床架屋。吃力不讨好。

对于文化版块来说,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不同,尤其突出。 “文化”意味着文史哲艺不分家,意味着还有一个比文学更宽广的精神文化领域,我们需要思考文学作品所折射的作家——读者群落和地域差异。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对自身文明的反思。比如我们可以考虑选人韩少功的《疲于奔命倒成了现代化》等反思性文章。借助文学家之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

“文化”还意味着以“文学”为号召的人文主义为物化的世界注入了一种普世的精神价值,一切经世致用的领域都被置于这个人文之光的普照之下。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南开大学有个演讲,题为《中国青年为本位的金融制度》,这篇文章可不可以被收录于文化版块?笔者认为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像这样的文章体现了一种深入到经济思想基础层面的人文精神。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展开和数学模型的推演,必得建基于这个根本性的价值认识之上:金本位银本位,归根结底还是人本位!虽然类似的文章我们不可能收得太多,但是尝试这种做法是深有意味的——如果说文学就是人学,那么有哪个领域可以把关乎人文的思考排斥在外?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政治、法律,哪一个领域又可以跟我们的人文教育无关?前一段学术界有人主张把大学语文更名为“大学人文”,大约也包含了这一层考虑。

对于心灵版块来说,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也有不同。大学是知识青年迈向社会的“集结地”和“始发站”。身心的砥砺已经从这里开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犹如苏醒的火山加速酝酿。大学生在学业、生活、情感、心理、人际关系、谋职就业等许多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让一些人穷于应付。而一旦毕业走出校门。这种心灵的纷争又可能被“残酷的现实”所取代。世事纷扰,人生忙碌,这些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牵连着我们的心灵?这里可以用奥修的一个比喻:人生好比一棵大树的生长,树干枝叶代表你的现实人生,你在人世间的奋斗与获取;而深入地下的根系。则代表你的心灵。在树生长的同时它的根也在不断地深入,树长得越高,它的根也将越深,你不可能发现一百五十尺高的树只有很小的根,它无法支撑一棵巨大的树。一个人的现实成长必有赖于心灵世界的支持,离开这个基础,任何人生的扩张冒进都会面临随时夭折的危险。对于今天承受着就业压力、事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舍本求末地无视“心灵”的存在价值,无疑就不仅仅是“缺憾”,而根本就是“危险”。对于古今智者心灵资源的吸纳,应当成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解决大学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目前还有许多不同意见,依我看关键问题应侧重在“三种价值”和“两个突破”上。 “三种价值”是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即生命价值问题(审美与个体心灵的建构)、生存价值问题(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的认知)、技术价值问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瞄准这三个目标,需要许多具体的教学支撑,比如让人“心生感动”的审美教育侧重于对生命价值的支撑:现实的富有哲理的社会文化分析侧重于对生存价值的支撑;而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写作、互动则是侧重于对技术价值的支撑,三者并行不悖。 “两个突破”,其一是指“通过文选突破文选”。文选是蜻蜓点水的,它往往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但文选也是一个入口和突破口,比如讲《倾城之恋》这篇小说,主要意图就不能局限在这个文本上,而是要籍此全面介绍张爱玲及其作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其二是指“通过文学突破文学”,依我愚见,高中以后所有的文学教育都应该是文史哲艺宗经政法不分家。当然。所谓“不分家”是指从哲理层面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最基本的人类生活问题,比如人性、伦理、爱情、信仰、职业、家庭、艺术、苦难、战争、政治、传播、环境等等。这些问题必须是“基本”的,或者是从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所以它们才属于“文学”而不是“专业”。这种突破文学边界、注重思想哲理的教学在国外语文教育中其实早已司空见惯,我们却还在那里拿着国外的语文课本惊呼: “这是语文吗?”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已习惯把语文理解为单纯的审美和写作技术,只看“文章”而不问“思想”。这种情况与当今时代悖离太远,新一轮的大学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改观。

4.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篇四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时间】2014-01-10 10:41:00

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面临着两大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转型的挑战。经过30余年的改革发展,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又面临着新的转型和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这一方面为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给政府管理和政策制定带来了挑战。第二,新信息技术的挑战。传统的信息传播基本上以集中和单向为主,现代的信息传播逐渐开始走向分散和多向,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治理方式,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一、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实践

为了应对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深入推进,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对我国的政府管理机构和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2012 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2013 年2月,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并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2013 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废止了《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并对2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简政放权。十八大之后的新的政府改革既涉及到政府体制的改革,也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大部制改革

新一届政府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事实上从2007 年就已经正式提出,并已经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2007 年,中共十七大提出: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2008 年3 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草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后的首轮改革。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 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新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 个。

2012 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出: “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2013年,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并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本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不再保留铁道部。(2)将卫生部的职责、人口计生委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时,将人口计生委的研究拟订人

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卫生部、人口计生委。3)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单设的食品安全办。(4)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再保留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5)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6)将现国家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电监会。改革后,国家能源局继续由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经过本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 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 个。大部制改革就是要进行政府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目的是为了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权限职责不清,引起的政出多门、决策拖而不决,进而影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

“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决策机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不断适应社会迅速变迁的需要,如果政府决策拖延,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理,将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本届政府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其核心和特点在于: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激发社会活力。众所周知,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属于事前监管和直接管理的范畴。政府管理中大量采用事前监管和直接管理的方式,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影响社会自由和自主发展。因此,2002年以来,政府多次进行了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为主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2004 年7 月1日正式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来,中国政府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据统计,上一届政府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 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本届政府本着“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政府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的原则,于5 月13 日宣布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项目。从目前公布的项目清单来看,范围涉及到经济领域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以及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城市轨道、能源工程等重头项目的审批权力,其中发改委的审批项目占主要比例。这些事实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的决心。本届政府决心要将目前保留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我们乐观其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要使政府管理从主要依赖“审批式管理”(事前监管和直接管理)向主要通过“服务式管理”(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转变。

尽可能减少行政审批,并不意味着要将行政审批减少到零。行政审批是必要的,它有正面功能,比如危险品的生产和销售,潜在危害公共安全的事项,这些都需要严格审批。但是,行政审批如果过宽过多,就会从总体上抵消其正面价值,增加负面效应。所以,一般的原则是:明确哪些事务需要审批,哪

些事务不需要审批;哪些审批权限归属中央,哪些审批权限归属地方。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在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以及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政府今后的任务就是抓紧落实,并且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可以想见,此次国务院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项目,不过是整个改革行动的第一步。

毫无疑问,行政审批改革涉及许多部门利益,会遇到很大阻力,因此,能够贯彻“能减则减”的原则,如此大幅度地削减行政审批项目,这固然显示了领导人的决心和勇气,但也必须认识到,政府改革的长远目标在于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数量上削减行政审批只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管理方式的开始;今后更大的挑战在于大量削减行政审批之后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这里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后,政府变成“不管型”政府。削减了政府部门的审批权,相关部门可能以此为借口,对以往的管理事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再承担管理和服务的责任。要强调的是:弱化了政府事前监管的环节,就要强化政府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的流程;减少了政府“审批式管理”的机会,就要增加政府“服务式管理”的内容。所有这些调整和改变,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和准则,而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二、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

政府改革不仅是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政府改革。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诺斯悖论”为我们思考政府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帮助。诺斯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衰退的根源。”“诺斯悖论”告诉我们两个重要论断:第一,政府的存在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界定产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第二,政府也可能成为人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经济衰退的原因很可能恰恰在于政府本身。

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论断用在国家的社会管理上,国家的存在既能保障和促进社会稳定,又能诱发和累积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国家的存在不仅是人类摆脱“丛林法则”,建立社会秩序的关键,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繁荣昌盛的前提。然而,如果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事务,也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一方面,会造成政府与民争利,国富民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社会资本萎缩,社会信任流失,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紧张,不稳定性事件增多。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对于很多国家的改革来讲,最好的路径是在缩减国家职能范围的同时提高国家力量的强度。因此,要应对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逐年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攀升的势头,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改变政府管理的模式,变全能政府为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对于那些政府不该管或者管不好的社会事务,政府应当坚决退出这些领域,甚至对于那些政府可以管理也可以不管理的事务,为了培育民众的自治精神,政府也应当让民众来自我管理,这意味着要建立有限的政府;对于那些离开政府就没有办法

管好的社会事务,政府必须承担责任,尽力把这些事务管好,这意味着要建立有效的政府。

政府既要“有限”,以避免专制暴政,同时必须要“有效”,以防止无政府状态。这意味着,在进行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政府权力严加限制,而且要赋予它足够的权威、能力和自主活动空间,让政府能够积极为善,保护和促进自由。

(一)建立有限政府,投资社会资本

理想的政府体制是一个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政府,也就是说政府的权力有一定的边界,是一种有限的政府。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们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往往是低效且容易发生腐败的,必须限制政府的范围,防止政府之手到处伸张。在一些西方国家,“政治家们的目标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是追求自己的私利。独裁者运用他们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将资源配置给自己的政治支持者,打击政敌,中饱私囊,以牺牲社会福利为代价”,“通过民主选举的政治家一般也不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民主政治中的获胜的多数派经常执行一些破坏性的政策,利用再分配来剥夺那些失败的少数派。”那么,在当前的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认识到人的局限性,不能始终把希望寄托在某些个人的道德和能力上,而要用制度来约束人和权力。无限的权力必然带来无穷的腐败,无所不管的政府腐蚀的不仅是政府本身,而且是整个社会肌体。戈登·图洛克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腐败,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拥有灿烂的文明,但民众的生活却并不轻松。在中国古代,“那些想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人,几乎所有的才智和精力都花在了获得或维持权力的惠顾上。生活虽是不确定的,但是对赢者而言获利颇丰。物质上进步缓慢也是这个体制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王朝政府是一个全能的政府,它掌管着社会的一切资源,控制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所以,官僚机构有更多的机会也更容易进行权力寻租活动。因此,必须为政府权力划定一定的界限,防止权力滥用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政府权力之外,更要让社会发挥其充分的作用,鼓励民众和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鼓励民众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和促进社会自治的努力。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积累社会资本。罗伯特·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十分清楚地阐明了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制度绩效以及民主政治的重大作用。普特南认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指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具有诸如信任、互惠关系、交往规范等特性的社会网络,它们能够促进社会合作,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社会资本能够创造价值。社会资本的增长可以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其他资本要素得到增值;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绩效,使民主真正运转起来;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将个体成员组织起来,提高团体和社会的凝聚力,创造和谐社会。

社会资本理论将民主化的建设、政府再造工程以及社会建设的工作重心引向社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方面。鼓励和发展非政府组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的投资方向。社会资本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中,而社会组织(因血缘而形成的家庭、因生活地域而形成的社区、因经济利益而形成的行会和商会、因共同志趣而形成的俱乐部和协会、因共同经历而形成的同学会老乡会等)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的主要载体。因此,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类社会志愿组织(即民间组织),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发轫之始。鼓励民间组织发展并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中来就等于增殖社会资本。

福山在对中国、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和德国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时认为,那些家庭占据核心地位的社会往往呈现一盘散沙状态,而那些自发性社团组织占据核心地位的社会具有较高的凝聚力(集体行动能力)。他分析得出的重要原因在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社会资本,远远少于以各种社会中层组织(社团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所产生的社会资本。根据福山的分析,依据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可以把社会划分为低信任度和高信任度两大类型。前者指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的社会,后者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的社会。家庭中的信任虽然异常牢固,但其“信任半径”要小于社会网络。福山的理论说明,如果把权力高度集中的黑社会组织、犯罪团伙视为一种类型,把自发组织、民间社团视为另一种类型,两相比较,前者的“信任半径”小于后者,其“普遍信任”低于“特殊信任”,而后者可能正好相反。

(二)建立有效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创新

有效的政府应当能够激励自己的政府官员,使他们能够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给人们提供长远的经济预期,防止机会主义短期行为,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有效的政府应当能够管理好政府官员。当前我国一少部分政府官员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政府官员的作风和行为对于全社会的风气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予率以正,孰敢不正”,对今天的官员仍然有很好的明示作用。因此,用制度来确保政府官员带头遵守规则,信守契约,按照规则和契约办事,不仅有利于加强执政党自身的执政地位,而且对于改变整个国家的风气和面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有效的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制度、规范的经济秩序和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场所和有序的市场环境。当前,许多政府部门,在不该“伸手”的时候到处“插手”,而在该“出手”的时候却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各地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以至于高层领导不得不承认:“这件事情让我们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什么?就是现在好东西多得很,但是吃起来有点不大放心„„越白的面越不踏实,越亮晶晶的大米越不敢吃。”政府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把该管的事情管好,食品安全问题严峻,需要相关部门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做到有效监督。第三,有效的政府必须要解决社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环境污染问题亟需政府加强治理;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还需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比如,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再比如,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如果最基本的公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人们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挫伤,激情就会减退,服务社会的信念也会逐步动摇。

三、结论

老子有句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可谓真知灼见,没有掌权者的有效管理,社会就会如一盘散沙,陷入无序状态;然而,管理者掌握着统治大权,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社会活动就会增加百姓负担,导致百姓收入减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在当前,要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一定作为;同时,为了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导致社会活力受到抑制,政府又必须把职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老子的话对我们进行政府改革的启示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把政府权力关进笼子里,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多的作用,增强社会的活力,增加人民之间的信任度,提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的能力;

5.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篇五

2013年9月

根据湛江市教育局[2013]101号文《关于印发“湛江中小学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通知》,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教学科研强校的目标,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湛江市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为指导,引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协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真正成为造就创新人才的殿堂。结合我校前几年实施的湛江市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的科研成果,结合各学科实际,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积极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四环节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有效教育和高效教学。

二、工作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工作,使全校上下确立现代课堂教学意识,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促进均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全面开展课堂改革实验,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使我校逐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逐步成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适应未来”一流特色学校。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特成立深入推进课堂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黄兴

副组长:陈养、唐家蔼

组 员:谭再、林红连、陈田、袁小聪、陈丽娇、范小玲、陈球、吴月养

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重点针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教师培训

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观念不转变,教法不转变,即使用新教

材,也可能走老路。因此,应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重点,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改革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课程功能、课程评价、价值取向和要求等方面的特点。

在培训形式上,我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为依托,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以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实现全员培训为目标。坚持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培训与广大教师的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典型示范和全面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阅读5-10篇相关论文,抓好自行培训、交流和提高,领导小组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理论学习,要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三]、课堂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的生命力在课堂,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结合我校近几年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结合吴川市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我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课前抓自主预习,课堂抓效果达标,强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师生协调发展。围绕课堂教学 的实施,具体要求: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课前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进行个体性的学习,便于教师先学后教。自主学习主要方式是:学案导学或问题导学。2.问题探究:探究源于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探究的关键。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克服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师要有效地将重难点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以情景催生问题,以问题驱动教学,让师生在问题探讨中协调发展。

3.精讲释疑:课内教师要精讲,主要讲知识结构,讲重点、难点、知识的联结点,讲知识生成的过程,讲学习方法等,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决或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整堂课教师讲得少,讲的精,正式授课时间少了,给学生自己用的时间多了,才能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练习与反馈在课堂上充分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训练检测:训练检测,包括当堂训练和当日训练。课上讲了什么,及时巩固训练;今天学习了什么,当天训练强化,不至使学生产生遗忘,这是艾滨浩斯总结的一条认知规律。学生始终是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积极、愉快的参与十分重要。训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的训练中,享受到机会,感受到成功,满足自己表现的欲望,从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

四、推进方式与策略

1.围绕课改目标,实施小课题项目,深化课堂改革。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科组每年选定“课题”,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2.围绕堂改目标,强化教学巡视,现场对话促教。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巡视制度,组织校园骨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现场的巡视,及时发现课堂中违反教育教学规律,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行为,及时帮扶与纠正。

3.围绕课改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将课堂改革要求融入常规教学之中。学校结合新一轮课堂改革目标与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吴川市第四中学常规教学要求》《吴川市第四中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制度规范教学。

4.围绕堂改目标,建立示范小组,全面示范引领课堂改革。全校范围内确定示范小组成员,成员包括每一个学科,示范小组严格按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进行施教,学校定期组织与开展示范与交流课活动。

5.围绕课堂改革目标,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学示范岗的示范引领作用。与学校党总支协

调,进一步发挥党员示范岗教师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示范岗的教学观摩与示范活动,同时,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中的学习观摩的窗口作用。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制定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广泛宣传,组织学习,树立课堂教学新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做好知识和理论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6年7月)

1、各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讨论、研究。具体制定本科组的课堂教学改革“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2、以点带面,全面实施。各科组通过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重点研究、摸索“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推进。

3、校级课改比赛,从2013年到2016年,有计划开展“四环节课堂教学”比赛、课件比赛、教学论文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6年8月——2016年9月)

6.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 篇六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高潮,在所有的改变中改变人的惯性是最难的,特别是中国教育这一大环境之下,人的势利之心日益严重。要改变就会有抵触,要立新必须先立己,通过近几周的教学改革,课堂有了变化,学生有了新的东西,但是,我还是深深的感到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东西很值得反思。

首先,教师无法也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应试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根源,这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阻碍课程改革的根本性、根源性因素。学校注重升学率,整体的排名,老师注重学生的分数,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无疑,不跳出这个怪圈,课程改革则无从谈起。老师们存在怀疑、忧虑与观望的心态,在态度上、行动上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要求,表现出一种不够严肃的、不以为然走过场、摆样子;排斥性态度与行为。

其次,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不论什么内容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几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最主要的一点是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把一切教学活动都交给学生,那么就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这样做的话,教师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表现为无事可做,而白白浪费教学信息资源,学生也会无所事事,这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7.河南试点新一轮国企改革 篇七

本刊讯河南省国资委近日出台《省管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和《省管企业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方案》, 并确定8家省管企业率先试水, 这标志河南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式破题。

此次河南选取的试点企业是在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股权结构上都具有代表性的8户省管企业, 包括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安钢集团、河南投资集团、河南航投公司、郑煤机集团、洛阳单晶硅集团、河南国控集团。其中,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郑煤机集团3户企业是进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的双试点单位。

今年以来, 河南省国资委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工作进行了论证和筹划, 决定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 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市场化经营机制、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方法与途径。同时, 希望通过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 探索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契约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探索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经营机制。在这次选定的第一批省试点企业外, 河南省国资委鼓励各省管企业, 在深入研究论证后自主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开展试点改革。

8.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 篇八

“七选五”阅读解读,其实拿满分没那么难

文 徐鸿鸣

全国新课标卷中的“七选五”阅读始于2012年,是近年出现的新题型,对来自独立命题省份而将参加2016年全国卷的高三学生而言,“七选五”还稍显陌生。在高一和高二(上)的时候还在大量练习原有题型,高二(下)时开始半信半疑地练习新题型,而此时也只能是熟悉命题要求、了解简单的答题方法。现在到了高三,原来的高二学生已经变成了2016眉准高考考生了,对这些新题型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认识和了解。

认识题型,转变意识从容应对

在三种新题型当中,“七选五”相对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而言,篇幅更长、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更由于其有别于其他四篇阅读的特点(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的设题和选项,而是根据全文补全所缺语句),很多同学对其产生不适应感甚至恐惧感。事实上相比其他四篇阅读,“七选五”应稍显容易。该文章多为200-300词的一篇说明文、议论文或记叙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备段落主旨非常清晰,月结构、层次分明。很多情况下,5个空缺的语句备属一个层面,比较容易判断。不像其他四篇阅读还得经过推理判断、寻找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判断、分析或比较,有的甚至还需对词义、句意进行理解。

“七选五”是基于语篇的填空式信息匹配,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内容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其命题思路体现了《课程标准》“用英语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获取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的理念。“七选五”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

1.对文章写作结构和脉络层次的理解;

2.对文章事实信息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3.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依照这一要求,“七选五”的考点多是根据语境推理选出承接上下文的句子,以及选出能总结、概括全文或各个阶段的句子或小标题。七个备选项大致涉及主旨概括甸(文章整体内容)、过渡性甸子(文章结构)和注释性句子(上下文逻辑意义)三类。其多余的两个干扰项也往往从这三方面进行设置,例如主旨概括句或过于宽泛或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过渡性句子不能反映文章的行文结构,注释性句子与上文脱节等。

因此作为“准考生”,同学们必须从心理上开始适应这一新题型的要求。做题时应按照考试的要求而不是随意性地做适应性练习。一篇“七选五”的文章应严格控制在七分钟左右时间内完成,跟做其他阅读一样,集中注意力,控制好时间、节奏,调动思维,一气呵成。

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掌握设题的结构框架

七选五在文中的设空有三种形式:设在段首、设在段中、设在段尾。

设在段首

设在段酋的句子一般都是本段落的主旨体现。因此答题时务必先熟读本段落,了解其主旨大意,而后从备选项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一段落主旨大意的选项。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l:

38 Having confidence in your-self will help you make better choicesbecause you can see what the bestoutcome would be for your well-being.

39If you've been betrayed,youare the victim of your circumstance.But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 victim and living with a"victimmentality".At some point in all of ourlives.we'll have our trust tested or vi-olated.

A. 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

B. 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someone.

C. Stop regarding yourself as thevictim.

D. Remember that you can ex-pect the best in return.

E. 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again.

F. This knowledge carries over in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ir future rela-tionships.

G. Seeing the positive side ofthings doesn't mean you're ignoringwhat happened.

解析

38.A.本段主要讲述一个人要学会信任自己。选项A-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正好反映这一主旨。

39.C.本段主要讲述当自己受到挫折或遇到欺骗时不要总认定自己是受害者。选项C“不要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即本段主旨的体现.

设在段中

上一篇:古代历史文化遗址下一篇:建设工程内部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