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

2024-12-20

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精选11篇)

1.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 篇一

1、学前儿童生活的背景允许其有一段游戏期

学前儿童与成人相比,有一个长长的生理准备期,需要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照顾。社会越向前发展,学前儿童就更加被排除与成人的劳动之外。儿童在成人提供给他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条件之后,有时间和精力去游戏、娱乐,而且成人也允许他们游戏,由此,游戏频繁发生,学前儿童期成为了游戏期。

2、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的需要可分为维持生命安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等三个层次九个方面。不同的需要发动了不同的游戏,如为满足身体活动的需要,儿童会玩体育游戏,为满足认知的需要,儿童会玩智力游戏等。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儿童追求这种满足,而选择了游戏这一最佳的方式。

3、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可获得主体性体验即游戏性体验。

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都能够得到承认和发展,并且在游戏中,能获得主体性体验,既游戏性体验。这些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它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兴趣、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续体,对于儿童的游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4、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对学前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游戏之于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使游戏成为儿童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

5、游戏的发展与幼儿的发展相一致

从游戏的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认知水平的发展,社会性水平的发展,还是情感水平的发展,都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可以说,游戏与幼儿身心的发展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游戏伴随着幼儿的成长。

综上所述,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不是成人对儿童的施舍,它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是儿童童年幸福与快乐的源泉,也是儿童成长的阶梯。

2.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 篇二

一、幼儿教育游戏活动区域的划分与设计

根据《 指南》 精神实质, 对于幼儿的教育要用先进、科学的理念进行落实, 重点采用幼儿游戏活动区域的设计和实施作为切入点, 按照游戏活动的不同内容和类别, 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 它主要分为两大区域。

1.幼儿园范围内的公共活动区域

在宽松、亲切的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域内, 幼儿可以接受更多的感知性学习和实践性操作, 并从《 指南》 的五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不同领域的活动感受和体验。 在公共活动区域内, 可以有如下几部分: ( 1) 大型器械区域。 这是幼儿园用各种色彩艳丽、复杂多样的大型器械构造而成的, 如攀爬墙、滑滑梯、迷宫等, 是训练幼儿钻爬、攀登的场所, 用以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柔韧性和平衡性。 ( 2) 小型器械区域。 这些区域具有占地小、可移动的优点, 可以用多变的移动式器械进行游戏, 如秋千、平衡木、跳球类、绳类等, 它们可以锻炼幼儿的前庭感和本位感, 协调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能力。 ( 3) 小水域、沙坑区。 水和沙都是幼儿较为喜爱的材料, 在进行游戏玩耍的过程中, 要辅助以不同的工具, 如沙盘、海洋球等, 这样易变的形态, 可以帮助幼儿增强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 ( 4) 种植饲养区域。 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植物都是幼儿的至爱, 幼儿童趣的心态可以与小动物、植物产生共鸣, 通过对小动物、植物的培养与种植, 可以培养幼儿的敏感观察力, 在探知事物成长的规律性认知中, 可以增加对生命和自由的认识。 ( 5) 特定功能室。在幼儿园公共场所内的某一部分可以作为特定的功能室, 它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功能的活动拓展区域, 让幼儿在这一区域内, 延伸其视野, 发散其思维。

2.班级游戏活动区域

幼儿在幼儿园的设置中大多数是以班级为单位, 分为大、中、小班不同的班级, 其中:小班游戏活动区内可以设置幼儿喜爱的娃娃玩具、模拟“ 医护室”、美工设计区域、益智区等环境;中班游戏活动区内, 可以设计泥工雕塑区、美工想象区、书籍阅读区等, 还可以设计一些“ 模拟超市”“ 模拟理发店”等, 提升幼儿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在大班游戏活动区内, 要多注重和开发一些抽象逻辑的游戏区域, 如角色表演区、科学探究区、抢险区等, 这些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区域, 可以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幼儿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选择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区域内, 要放置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 幼儿可以在合适的材料利用过程中, 增加游戏体验, 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同时, 在幼儿活动区域投入材料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适宜的游戏活动材料选用

幼儿的游戏活动材料要具有安全的前提, 然后, 再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材料, 如, 自主创造区域要选用色彩各异的积木、塑料制品等材料;美工设计区域要选用彩色笔、剪刀、橡皮泥等材料;益智区域要选用不同层级的幼儿智力开发拼图等材料;科学探索区域要投放磁铁、天平、凸凹镜等材料。 另外, 这些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变化。

2.多功能的游戏活动材料选择

幼儿的天性好玩, 富于创造, 要选用多种功能的、具有开放性质的材料供幼儿游戏, 教师只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 让幼儿在开放性的游戏材料中, 自主设计和变化, 如一个丝带, 幼儿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 一个箱盒, 幼儿可以把它设计出不同的形状, 如此种种, 都可以让幼儿开发智力, 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游戏内容。

3.注重环保节能材料的选择

为了构建我国倡导的“ 节能环保型幼儿园”, 要坚持节能原则, 鼓励幼儿多多采用环保材料, 如废旧纸盒、空塑料瓶、废纸箱等, 这些就地取材的环保型材料, 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 开发成不同的游戏活动材料, 变化出新颖、多变的游戏活动形态, 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综上所述,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 遵循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律, 用适宜的区域划分和合理的材料选用, 提供科学合理、富有创意的游戏活动区间, 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 进行不同区域的设计和划分, 并在专业的指导下确定介入游戏的契机, 进行不同区域材料的使用, 力求区域活动的安全可靠使用, 使幼儿在不同的结构区间中, 自由地想象和发挥, 真实自然地挥洒属于童年的欢娱, 开阔幼儿的视野, 丰富幼儿的想象, 发散幼儿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车慧.浅谈幼儿园中班《冬日的祝福》主题活动设计[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22) .

3.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活动;活动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40

我园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将在本文对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大家谈谈。

一、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首先,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虽然说游戏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家长,对它有所抵触,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层面上。对此,我们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幼儿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课间特色展演等活动,让游戏体育渗透到家长的思想意识深处,使家长认识到健康就是生命,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我们要向社会传递一种健康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健康是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以此唤起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进一步宣传农村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广大幼儿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其次,建立一种体育文化机制。只有活动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即要有一套体育文化机制来规范我们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不能让游戏活动成为一阵风,不能让这种活动处于散漫的状态。所以,学校出台了专项政策,专门派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二、开展有效的游戏活动

我们一直坚持“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摆在突出的位置。我园的课间活动中,游戏活动就占很大的比例,坚持天天训练天天活动,坚持制度的约束机制,保质保量地开展活动。

第一步,我们组织有活力的游戏活动,幼儿积极报名,教师精心挑选。以前的做法是只要幼儿报名,教师就批准参加,结果是有的孩子一时兴趣来了就参加了,到了社团没几天就打退堂鼓了,这样,一学期下来,能坚持下来的幼儿没有几个了。所以,经过教师筛选的社团成员,都能够经常训练。第二步,就是日常训练了。学校的大课间可以训练丰富多彩的游戏,每周的星期四下午专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把幼儿拉到教室外面训练。经过长时间开展游戏活动,幼儿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家长也看到了训练的效果,看到了游戏活动的闪光点,慢慢地也认识到游戏活动的意义,它不但不会影响幼儿的文化课学习,还能促进文化课学习的进步,而且通过参加游戏活动,幼儿身体越来越健壮了。第三步就是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把这项活动延伸到家庭,以此来促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的全方位开展。

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成立了学校兴趣小组,也倡导各班也成立了兴趣小组。这样,以大的社团带动小的社团,在校园掀起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热,提高了学校的整體运动水平。有的班级还把游戏和班级的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班级的活动中经常展演。这种活动形式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因为它不但开展了游戏活动,还在集体场合有力地宣传了这项活动,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级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要经常督促幼儿及时参加游戏活动,按时参加每天的训练。好的方法和经验,就是从班主任那里得来的,毕竟他们面对幼儿的时间长,遇到的问题多,想到的法子也多。有的班主任经常开展“农村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伴我行”主题班会,我认为这点做得非常不错,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游戏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其次,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游戏活动的最终落实在于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幼儿每天按时参加活动,形成紧张团结的氛围,不能开展几次就不见教师的踪影了。以前很多活动就是这样不了了之的,原因就是教师做得不到位。所以,教师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四、抓好活动的安全教育工作

开展游戏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如果在活动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那就有悖于体育锻炼的宗旨。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场地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有就要及时排除,防患于未然,另外,我们要把安全的警钟经常敲响于幼儿的耳边,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游戏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稍不留神就发生伤害事故,因为在身体的对抗中,冲击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务必要提前预判,提前防范。

总而言之,在农村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对提高校园游戏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思考,成立社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带动校园游戏的整体发展,在当前的游戏活动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蒋官云.浅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J].教育,2015(24).

[2] 郝蓟.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J].教育,2015(38).

[3] 李翔.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都市家教月刊, 2013(9).

[4] 宗军锋.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4).

4.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篇四

一、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

摘要:

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关注中班幼儿的各种行为和问题,适当、适时介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作为参与者、建议者,让大班幼儿自主选择主题,参与规则制订,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最后笔者总结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所采用的游戏指导方法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介入指导方法,以不断提高游戏的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在上海,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二期课改之下的幼儿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这些价值和贡献的学习、研究,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学习有效的指导介入的方法,为日后的教育实践储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与实践,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创造出适合本国幼儿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才能总结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所以关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有所定位。

二、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理解

“介入”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它既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介入”一词在字面上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性,而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愿望,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三、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明明的游戏行为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使之成为了共鸣。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喜欢的热点及时进行了扩展,游戏主题“小小医院”就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同时观察阿姨的劳动。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3、老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通过评价过程强化幼儿自主性行为。

首先通过游戏分享活动对个别幼儿了解与引导。如游戏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主动性、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差异较大。有的游戏自主性很强;有的则躲在一边不敢大胆游戏,老师就在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起游戏,在游戏分享活动中重点鼓励与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其次,通过老师以提问、设疑等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对游戏的进一步自主探索兴趣。应该说,一次次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既培养了幼儿大胆表达、独立自信、主动交往的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

四、关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问题,适当介入促进幼儿的交流与协作

在贯彻《纲要》进行自主性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常思考:怎样使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怎样让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了。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指导呢?

1、观察幼儿的游戏,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有一次,教师听到“点心店”的“服务员”之间在抱怨:“今天生意一点都不好,包好的小笼和馄饨都卖不掉„„”老师问他们是怎么回事,服务员说是厨师烧的不好,厨师怪服务员招呼不周„„愉快的游戏气氛被破坏了。“点心店”暂时挂出暂停营业的牌子,大家讨论出主意:“点心店要继续开下去吗?如果要继续开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让生意红火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上幼儿园前是一定要吃早饭的,点心店不能关。银行里的工作人员说;我下班后肚子会饿,也要到点心店吃点心的„„

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丰富小吃品种、设计新款菜单、增加外送服务,老师鼓励孩子们的想法,从“物质”上给予支持。游戏比设想的更丰富、更有趣。

教师不断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收获,体现游戏自身的作用。

2、及时灵活地捕捉游戏中良好的点滴行为,使它得到升华。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经常能发现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地将这些点点滴滴 “发扬光大”,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星星舞台”的新节目上演了,观众们争先购票前去观看。小欣和庄庄两位好友相约一起看表演,可轮到她们购票时,还只剩下一张票了。“买还是不买?”两个好朋友在窗口前纠结,此时,在她们前购票的方宝走了过去,说:“算了,你们是好朋友,我把票让给你们吧!我明天再看!”小小的一张票,表现出孩子间的情谊,让我很感动。老师充分肯定了幼儿的这种行为,请“主持人”赠送一张票给帮助朋友的方宝。节目过后,“主持人”把这件事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游戏感受真情,孩子们深受感染。

3、以角色身份参与,师生共同感受游戏的乐趣。

幼儿在游戏中认真地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劳动,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参与,又使游戏得到促进。小敏在抱怨,“今天宝宝同我一起开‘花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看店,太忙了。”教师以顾客身份参与,送‘锦旗’给努力工作的婷婷,暗示提醒宝宝认真‘工作’。又如:娃娃家‘姐姐’病了。老师扮演社区医生来娃娃家给‘姐姐’看病,建议‘家人’要照顾家庭成员。‘姐姐’说:“今天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生病了,辰辰‘妈妈’照顾我,给我送汤喝又陪我上医院。”通过游戏中发生的事,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老师的介入指导下,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五、大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参与规则制订,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教师的介入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幼儿游戏彰显自由,创设开放的、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

生活即课堂。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社会角色,而自主性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

“新闻坊”游戏初期,我们对此有些担心,之所以设置这个游戏是因为孩子们有兴趣于周围的事情,刚开始孩子们对报刊上的新闻运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整个游戏中的时间孩子们都用来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同时从他们的剪贴内容来看,适合他们且有关注点的很少,这个游戏的目的性在偏离。

一天,琪琪问老师能不能去采访点心店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又没有新品?老师同意了。这个建议一下子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当天的游戏讲评,老师请琪琪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操作进行了介绍,并抛出问题:除了点心店,还可以去哪里采访呢?采访什么?有的说:可以问问顾客,新品的味道如何、新品的外形漂亮吗?图书馆里是不是有新书来了,是讲什么的?图书管理员为大家做些什么?建筑工地上又造了一幢怎样的房子,他们是怎样造的?小学里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等。孩子们讨论得可热烈了,这些热烈的讨论爆发出许多闪光点。

第二天,孩子们可起劲了,忙碌在各个游戏中。播报时他们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他们出示的记录纸,孩子们用图和符号等形式记录着,使每件事有一个延续,孩子们的创意让我大受启发:这是老师发现琪琪和小牧都去采访过点心店,但他们的记录让人以为是同一件事,在此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能不能用文字和图进行记录,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赞同。新纪录方法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游戏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多个游戏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发展幼儿相互交往的能力,不断地、独立地解决与克服游戏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材料的更新是基础同时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离开了游戏材料,游戏几乎难以进行。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不仅要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还要根据大班幼儿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有效地运用材料,促进和提高幼儿自我生活的质量,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

“艺术小学”游戏是“我的小书包”主题背景下的自主性游戏,刚开始,孩子们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希望像个正真的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对小学的参观,使孩子们有了感性的认识,老师适当的投放玩具:数字、加减符号、粉笔、袖珍黑板等,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除此之外,贝贝自己准备了折纸书,说是要教小朋友,教师建议要先自己会折,贝贝立刻告诉老师,她会先在家里“备课”,然后再来教小朋友,小阳带来了剪纸书,来教大家对称的剪纸,这是老师主动告诉‘小老师’手工纸放的地方,并告诉她们可以随时拿,这对他们来说可是“无上的荣耀”,因为这是老师的东西,而且任由他们支配。从等老师提供材料到自己积极的有选择的准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材料的更新是基础同时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推动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3、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让游戏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游戏

角色幼儿是幼儿自由选择的,自由活动的游戏。但是每一种游戏都有它自身的规则,以达到游戏本身的教育意义,角色游戏也不例外。为使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制订必要的游戏规则就尤为重要。

大班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的介入,游戏主题得到深化,能够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就退出了游戏。教师点拨和推动的作用,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判断是非,推动游戏的发展。

由幼儿自己制订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他们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他们也必须去遵守,才能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如:“小舞台”中,孩子们尽情地唱呀,跳呀,却不知影响了旁边的“医院”,孩子们立刻想到当有病人来看病时,“小舞台”要安静了,由此他们也想到了需要用一个人来管好,一些不遵守他们自己制订规则的小朋友。于是,大家轮流担当执勤人员的规则,也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个个积极得承担着这个“工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懂得了在公共场所要学会安静,不大声讲话,不影响别人等等。

同时,教师也引导幼儿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将解决问题看成是孩子们的一个开放的空间。实际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规则并非都是神圣不可冒犯且不可改变的;相反地,有些规则是为了某些选定的目的而存在的,当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或者当情况改变时,规则也应该适时地改变。

大一班游戏中有一项规定: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可一天上午,添添告诉老师,她觉得非常难过,因为她搭好的作品按规定下午必须拆除。添添想要保留她的作品,因为昨天她看牙早回去了,她搭建一半的作品想继续完成„„为此,老师把这一问题向孩子们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定。于是孩子们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六、结论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这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是一个有心人、是介入者,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游戏,从而提高游戏的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为了保证幼儿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遇到以下情况时,教师可适度地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游戏愿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找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让我们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支持幼儿,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主游戏的快乐!(徐汇艺术幼儿园 葛静)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已来,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疑问式语言 :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事有责任的习惯)”“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把游戏作为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 : “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游戏的主人。

二、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用这块积木试试看。”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 “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来4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丙说:“还是我来吧。”他拿来3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时乙说:“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恐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能干!”“xx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等语言。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三: “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快点,这个病人要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佳忆急忙说到。“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听诊器听了听说:“发烧了,要输液。” 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下午还要来哟。” 丑丑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 丑丑很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点好,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佳忆说。“太好了,谢谢你们。”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敲门说:“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 “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他感冒了,有点咳嗽。”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是这里吗?”豆豆点了点头,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五、邀请式语言: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方式。如:“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请问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吗?”等这样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感。

案例五: “邀请式语言”指导实录

我们班的其其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处于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态度,以至于同伴对他也是很少在意和关注的。有一天,游戏开始后,他又开始这里摸摸,那边看看。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台去看表演吗?”他看看我,点了点头。我又邀请他说:“那我们先去超市买点东西吧!”他又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起手拉手来到了超市,我拿了两瓶“可乐”,看看他,他没说话,也不拿东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小舞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给了他一瓶“可乐”,并边看表演边喝“可乐”。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到‘餐厅’吃点东西好不好?”他拿着可乐笑着点了点头。我们又一起到了“餐厅”,服务员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为了让别的幼儿对他产生关注,我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你让他点吧。”随后,他点了好几个菜,开心地笑了笑。吃完饭,我又邀请他一起到“图书管”看书,一直玩得很开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运用邀请式的语言,让他和你一起游戏。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时,会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六、角色式语言: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案例六: “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客的。”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何老师请进!”“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你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服。”沙沙高兴地说到。“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当他俩手拉着手去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戏。

七、指令性语言:

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这时可用第二种方法: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如:当看见一幼儿正拿着一根木棍向人家的头上打去时,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如:“你这样做很危险。”“你不能这样做。”“请停下来。”等语言来达到结束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5.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 篇五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快乐是什么》内容。

2、把所学过的词语全部展示。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录音机、字卡、大图书。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

1、小朋友,今天爸爸、妈妈来跟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

(开心)那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上课之前老师先跟小朋友做个律动,叫《拍手猜拳》。

2、请小朋友轻轻放好椅子,听音乐跟老师一起做律动。

二、谈话引出故事。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来跟小朋友学习一个新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呢?出示大图书的封面——《快乐是什么》

2、小朋友你们平时遇到过什么快乐的事情吗?谁能把自己认为最快乐的事情说出来给老师听呢?(幼儿自由回答)

3、提问个别家长,让家长也说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个别回答)

4、教师总结:爸爸、妈妈说得太棒了!

三、理解故事。

1、今天,我们来看看故事里讲了什么?引导幼儿看图。

2、莉莉和菲菲遇到伤心的阿奇会说些什么?(快思 )阿奇是怎么回答的?(让幼儿找答案)

3、莉莉和菲菲分别去找了谁?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鞋匠、老师、医生、农民伯伯、爷爷)

4、爷爷是一怎么样的人?

(有爱心的人)

5、她们找到阿奇时,阿奇说了什么?

6、阿奇最后找到快乐了吗?它的快乐是什么?

(它的快乐是跟毛毛虫分享青草)

7、教师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这个故事,它们的快乐都是一样吗?(不一样)如果能和同伴、家人分享,那每个人都会生活在快乐中当。

四、玩字卡游戏。

1、今天我们学习了几个新的词语:快乐、鞋匠、老师、医生、农民、清单。

2、教师范读,让幼儿认读。

3、下面老师来跟你们玩字卡游戏。(把学过的词语展示出来)

游戏规则是:

①拿到字卡的小朋友要看好是什么词,别的小朋友不得告诉。

②当老师说:“亲爱的小朋友,节日到了”。在下面的小朋友就接着“节日到,放鞭炮,什么炮”。在上面的小朋友把词语取出来一边举到头顶上一边读出来,如果读得对,鞭炮就会响起来“噼啪”;如果有一个词读错了,鞭炮就不想了。

五、布置作业。

让幼儿回家了解自己的家人,看看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并能来学校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大环节,第一环节是老师跟小朋友进行律动,让幼儿以愉快地心情走进课堂;这个环节幼儿很感兴趣,家长也觉得很新鲜。第二个环节我以谈话引入故事,在这里我除了跟孩子们互动之外,我还安排了提问家长这个环节,让家长也投入到课堂中去,有家长的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在听讲故事中很安静。最后一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来展示本学期学过的词语,孩子们表现很棒,家长也对教师本学期教的词语有所了解,整节课很顺利。不足的是,在课堂上有个别孩子见到爸爸、妈妈来听课很兴奋,偶尔会控制不住自己,在游戏环节中出现短暂的混乱,所以教师出现多次提醒。

6.什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 篇六

活动目标:

1.感受科学绘本内容的奇妙有趣,积极带着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萌发对科学秘密的探索欲望;

2.能通过粗读、精读、再读等方式反复阅读绘本,获得对比前后页读、重点画面细致读、完整连贯读等阅读经验;

3.能在游戏体验式阅读过程中,理解科幻故事情节的神奇有趣。

活动准备:

绘本《沙子的下面是什么》每人一本;根据绘本内容制作PPT;地球剖面结构图;自备一件外套用于游戏。

活动过程:

一、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引发阅读科学绘本的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玩沙吗?可以怎么玩?

鼓励幼儿用完整语句简单讲述自己玩沙的经历。

2.PPT集体阅读P1~3。

3.引发幼儿谈论“沙子的下面是什么?”

二、关注共鸣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在书中寻找答案

1.粗读:鼓励幼儿逐页翻书,带着问题“沙子的下面是什么?”自主阅读。

2.精读:结合PPT,帮助幼儿观察重点页面,引导幼儿发现地球里面的秘密。

(1)重点阅读P6~8,结合画面观察,了解沙子的底下是淤泥,淤泥的`底下是岩石的科学知识。

师:沙子的下面是什么呢?刚才小朋友在书中发现了答案。大家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发现了什么?最后发现了什么?

(2)对比阅读P6~8和P13~15,了解地球的一端和另一端的结构是一样的。

结合地球剖面图,帮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内容,引导幼儿感受发现的快乐。

(3)集体阅读P9~13,探索地球里面的结构,获得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科学认知。

结合地球剖面图,引发幼儿对神秘地球的探索欲望。

三、关注幼儿阅读特点,鼓励重复阅读故事

1.再读:跟老师一起完整翻书阅读故事。

注意讲故事的语气语调,能引发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关注,重点读角色的对话。

2.配合PPT,模仿画面中的角色对话。

PPT呈现幼儿感兴趣的画面,幼儿看着画面情景主动表演对话。

四、关注幼儿游戏体验学习,帮助感受科幻故事的神奇有趣

1.通过游戏体验故事的精彩部分

师:快穿上隔热服,跟随老师一起进入地幔吧!

幼儿用自备外套装扮自己,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体验P9~13的故事情节,PPT同步呈现P9~13的页面,营造身临其境的场景。

2.运用多通道参与阅读,感受理解科幻故事情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多通道多感官,边听讲解边看画面边随情节变化表演。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带着小任务通过上网查找、图书查阅、视频欣赏等多途径阅读。

7.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游戏化 篇七

一、内容选择趣味性

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 我以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情境性, 让他们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使体育活动更生活、更形象, 更具有趣味性,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大班体育活动《运螃蟹》, 金秋十月, 正是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候, 为了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让幼儿感受蟹农的辛苦, 我选择了这一内容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 活动前, 我就布置了游戏场地, 一个大大的蟹塘, 里面有许多自制的螃蟹。 游戏中, 当我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抓螃蟹时, 孩子们兴奋极了, 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尝试, 有的用小塑料棍子捞, 有的用圈套, 有的用网撒, 有的干脆直接趴在蟹塘边抓……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后, 我在一边设置了几个不同高度的斜坡与独木桥, 并配以小推车、小篮子、口袋等辅助材料, 让幼儿休息片刻后自由选择合适的工具将螃蟹运过山坡、小桥, 送到菜市场。 通过这次活动, 帮助幼儿更好地提高了平衡能力, 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他人合作的意愿, 体验了一把蟹农的辛劳, 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环节设计游戏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原动力。 教师设计的体育活动只有引起幼儿的兴趣, 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达到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

我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入手, 让游戏内容成为活动的内容, 让体育游戏为体育教学活动服务。 如中班体育“小青蛙学本领”, 我遵循动静交替、循序渐进、适量性、面向全体的原则, 根据幼儿身体适应性规律及生理机能变化规律, 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热身运动。 在欢快的音乐中, 小青蛙跳到河里去游泳, 创编各种游泳姿势, 使幼儿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 为以下的活动做准备。第二个环节:有趣的荷叶游戏。 小青蛙们尝试各种跳法, 通过相互学习及教师的讲解示范, 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并通过游戏“荷叶叠叠高”、“踏荷叶”、“青蛙吃害虫”, 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跳的动作, 避免了枯燥、单一的动作练习。 第三个环节:放松运动。 在轻快熟悉的旋律中, 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一起跳“我爱洗澡”, 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 在活动中, 教师始终以“青蛙妈妈”的角色参与到幼儿活动中, 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 既掌握了基本动作, 取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又发展了动作的想象力, 获得了快乐的体验。

三、材料巧用, 增强游戏性

活动材料是教育意图的载体, 在体育活动中, 活动材料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基本动作的练习。 在选择体育材料时, 我注重启发幼儿将材料组合, 多用且巧用, 帮助幼儿既实现目标又发挥其使用器材的自主性及创新性。 如中班体育活动“玩球”, 活动中幼儿对拍球技能的掌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但是学习拍球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耐性, 一旦孩子失去学习拍球的兴趣, 整个活动就只能宣告失败, 本次活动的难点我放在了“如何让幼儿在拍球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并保持学习拍球的兴趣? ”上。 我巧用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大鼓, 将大鼓与球相结合。 因为大鼓的节奏感鲜明, 好控制, 拍球落地好似鼓点的重拍, 于是在活动中我就设计了“击鼓拍球”的游戏。 活动开始, 我就选择了最适合孩子们拍球的鼓点节奏“咚—咚—咚—”, 让他们拍球的节奏慢慢地跟上我鼓点的重拍, 在适应了我的慢节奏后, 我逐渐加快节奏“咚—咚—咚—”, 孩子们拍球的节奏马上跟上我大鼓的节奏变化, “击鼓拍球”的游戏规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孩子们, 这时我继续变化击鼓的节奏, 加大游戏难度, 鼓声慢拍得慢、鼓声快拍得快, 并及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 引导幼儿分辨鼓面声与侧鼓声, 区分拍球与抱球的动作, 有意识地变换拍球的节奏, 如击鼓面两次敲侧鼓面一次、 击鼓面三次敲侧鼓面一次等。 通过大鼓的介入, 激发了幼儿拍球的兴趣, 让枯燥的拍球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由此可见, 适宜、巧妙地使用游戏材料, 能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

四、与绘本故事相结合, 增强游戏情境性

纲要指出: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吸引幼儿主动参加。 幼儿园绘本故事教学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背景, 将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融于绘本故事中, 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等情绪化的心理需要, 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如大班体育活动“搬过来, 帮过去”, 我就是借助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绘本故事“搬过来搬过去”导入的, “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要出去度蜜月了, 他请我们小朋友帮忙造一幢漂亮的房子……”, 我出示了准备好的许多自制砖块和小树, 并引导幼儿先商量, 请出两位幼儿负责建房子, 种小树, 其他幼儿负责将砖块和小树运过独木桥 (一个高的平衡长凳和两个矮的平衡凳拼搭而成) , 每次只能运一样,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在独木桥上来来回回忙碌着, 没一会漂亮的房子就建成了;这时我出示两大箱子的家中物品, 有大件的家电、桌子, 有易碎的花瓶、电话等, 并提供了一些担架, 引导幼儿用最快的时间把东西搬进新房子, 因为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度蜜月马上要回来了 (这次可以搬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 , 孩子们马上动脑筋, 有的两个人一起抬, 有的左抱一个右手抱一个, 帽子里还装一个, 有的利用老师准备的担架, 把小物品都放进担架, 两人合作抬过独木桥……他们的想法多种多样, 我穿梭在孩子们中间, 及时观察和捕捉他们有效、创新的方法, 并引导幼儿尝试有效的方法, 用最快的速度, 帮助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布置好新房子。 通过活动,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 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让幼儿真正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利用绘本故事贯穿体育教学活动, 大大提高了体育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8.游戏是幼儿快乐的田野 篇八

摘要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文章探讨了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快乐释放;幼儿教育;游戏教学

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但幼儿游戏决不是单纯感觉上的快乐,而是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与条件是幼儿园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基本途径。

一、开放、动态的大空间

在幼儿园,最能给予幼儿的就是自主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材料以及使用材料的方式、游戏的主题与内容、游戏的伙伴等,教师不仅应关注游戏的设置,更应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材料流通以及材料的更新。为此,教师应善于结合教育内容,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能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按自已的意愿、以自已的方式来使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幼儿的游戏材料,这样儿童会始终感到有新鲜感。

区域活动就是“玩什么、怎么玩”由幼儿自已决定的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因而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动手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活动的开放性材料,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先通过调查和讨论的形式来获取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我们整合出五个区角,比如:我们把编织、绕线整合为生活区,让幼儿在学习独立的、多变的生活技能操作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以满足幼儿自我情感发展的需要。我们把需要安静的“书棋苑”放在一个空余场地里,又如我们把数学、科学小制作整合为“快乐益智区”,所有的材料都放在窗台上,孩子们能很方便地进行操作,在每个区角我们都做了相应的标志。

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投放材料时做到多层次多侧面。选择多用性、安全性、开发性的材料,做好分期分批的更新工作,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具有新鲜感。具体包括:(1)投放同一教育目标的材料。(2)投放与大班主题教育活动相应的材料。(3)投放与幼儿自主活动相关的材料。

此外,教师还在每个游戏区为孩子们设置一个百宝箱式的材料箱。里面放置各种质地的纸、剪刀及废旧材料等,供幼儿碰到困难时选用,以支持他们展开无限想像的翅膀。

由于大班幼儿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并体验成功的愉快,幼儿之间也增进了交往、社会性以及健康的人格都得到了发展。科学、合理、有效的区域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新知识、新经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释放自我的角色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活动,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快乐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之争吵不休,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处理冲突,使冲突双方的关系不受严重影响,恢复原有交往水平进而加深友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幼儿游戏活动的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幼儿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都要进行相互协商。例如,在“姑苏美食街”这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们不仅能根据自已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选择、制作各种点心,而且还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特色小吃,他们的愉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在游戏中,幼儿能从中释放自已,并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更增强了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三、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在游戏中也发展了幼儿基本动作的技能,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内容,使他们始终保持精神饱满、活泼愉快、性格开朗,这些都是室内活动所不及的。首先我们因地制宜,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努力使体锻活动得到正常的开展,其次教师自制足够数量的、小型简便的体锻用具和玩具,如沙袋、布球、跳绳、走高跷、荷叶等,使幼儿到户外有玩具玩,以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每天都能选择自已喜欢的玩具饶有兴趣地进行游戏。另外,在幼儿学习新的游戏时,可组织幼儿一起学习,也可让幼儿自已选择做自已喜爱的体育游戏,这样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游戏。比如:个人玩的游戏有双脚跳荷叶、走高跷、沙包的一物多玩,推火人等,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作,而且可使幼儿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还有的是集体游戏,如:赶小猪、夹包跳、龟兔赛跑、熊和石头人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这些游戏需要的是大家的配合,体育游戏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孩子们也体验到了充足游戏的快乐。

体育游戏是由基本动作组成的,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情节或比赛因素,形式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幼儿积极参加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在游戏中幼儿往往由于过度兴奋,只注意了游戏情节,而忽视了动作的准确,因此在讲解和示范时,教师对幼儿强调动作和姿势的准确性,引起幼儿的注意,在评定胜负时,姿势的正确也考虑在内,在我班开展的“跳高比赛”中,全班幼儿全部达标,跳过40厘米的高度。在“跳绳比赛”中,有50%的小朋友取得良好的成绩,有10%的小朋友达标,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高了基本动作的技能。正如这样一段话所描述的:“幼儿把一种热烈的情感带进了游戏活动之中,他们就好像是小小研究家,正在从事自已所热爱爱的工作,”的确如此,“儿童的游戏是实现他的积极性的一种形式,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游戏让幼儿获得了伴有生命充实感的快乐与希望。

9.智力游戏华容道是什么 篇九

华容道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

刘备和孙权的“苦肉计”、“铁索连舟”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终于帮助曹操逃出了华容道。游戏就是依照“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这一故事情节,但是这个游戏的起源,却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游戏之一”。实际上它的历史可能很短。华容道的现在样式是1932年John Harold Fleming在英国申请的专利,并且还附上横刀立马的解法。

相关历史

华容道是中国人发明的,最终解法是美国人用计算机求出的。但华容道的设计原理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最初看是在一个由二十个方格组成的棋盘,有一个四个小方格一组(曹操),五个两个小方格一组(五虎上将),四个一个小方格一组(四个小兵)。但关羽是一个横向的两个小方格,其他四将是纵向的两个小方格,这样如果曹操是四,四个上将和关羽就不能统称为二,1*2*4 :20 的关系就不能成立。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曹操看作是四次方,关羽看作平方,四个上将看作是四个2,四个小兵是四个1,棋盘看作是20。但最终的数学原理还是未解之谜。

姜长英在他所著《科学思维锻炼与消遣》中说,“估计它的历史只不过有几十年。从前人的笔记中没有发现有玩具华容道的记载。”姜先生自己是在1943年夏第一次看到这个玩具。目前所见到关于华容道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姜先生1949年出版的《科学消遣》。

据西北工业大学林德宽教授说,他在1938年在陕西省城固县的乡下见过小孩玩用纸片做的华容道。

20世纪50年代,苏州师大的许莼舫先生的《趣味数学》详细分析了华容道游戏,给出了100步的解法。

“”期间,华容道游戏已经相当流行。

崔乐泉所著《忘忧清乐——古代游艺文化》中对中国古代种种游戏玩具作了介绍,其中有七巧板和九连环,却没有华容道。

由此可见,在没有新的历史资料发现之前,华容道的历史不超过几十年的说法是可信的。

华容道游戏属于滑块类游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条件移动一些称作“块”的东西,最后满足一定的要求。滑块类游戏究其起源,最早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重排九宫”。那应该是产生于出现河图洛书的时代,有数千年历史。1865年,西方出现“重排十五”游戏,特别是萨姆.洛伊德在1878年推出“14-15”游戏,风行一时。此后,各种各样的滑块类游戏不断涌现。哈代(L.W.Hardy)发明三角旗游戏并在19取得专利。再往后,法国出现红鬃烈马游戏。可以设想,这个游戏传到中国,本土化成为华容道游戏。

研究历史

最早系统研究游戏华容道的是苏州大学数学教授许莼舫先生。1952年,他在《数学漫谈》中对这个游戏作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8条规则。这8条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四个小兵必须两两在一起,不要分开;

2,曹操,关羽,大将移动时前面应有两个小兵开路;

3,曹操移动时后面还应有两个小兵追赶;

4,以上三种状况,其中各块都可局部(不妨碍其他地方)任意移动。

在此基础上,许莼舫提出了100步解法。下就是许先生的解法,可能由于初始状况的不同,这里只需要98步。

游戏华容道有不同的开局,根据5个矩形块的放法分类,除了5个都竖放是不可能的以外,有一横式,二横式,三横式,四横式,五横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具体解法

1、历经中外科学家姜长英、藤村幸三郎、清水达雄、马丁加达纳等几十年的努力,游戏解法已由六十多年前的87步减少至81步。

2、美国一个律师托马斯.莱曼(Thomas B.Lenann)发现一个新的解法,由加德纳公布在1964年3月《科学美国人》上,有81步,称加德纳解法。

10.浅谈幼儿园语言游戏活动 篇十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游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49-01

一、漳浦县幼儿园语言游戏活动开展现状

1、开展语言游戏活动的目标不甚明确。

2、语言游戏活动未能较好地联系幼儿生活实际。

3、小学化倾向。

二、原因分析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正确的游戏观念与幼教理念、幼教经验的缺乏。

许多幼儿教师对语言游戏活动的概念、特点、目标以及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老师把幼儿教育简单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认为游戏会影响幼儿的学习,进而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学习”,甚至出现了小学化倾向;有的老师虽然认为游戏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对游戏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而将游戏视为幼儿在园学习的一种调节剂;有的老师认为游戏虽然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价值,但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才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语言游戏活动的开展出现上述问题与不足。

此外,幼教理念与经验的缺乏,使得有些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非科班老师在实施语言教育活动时顾此失彼、掌控失度。

三、对策

1、更新学前语言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对幼儿而言,游戏就是学习,就是教育;游戏就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导活动。所以,幼教工作者应加强对《纲要》、《幼儿语言教育》、《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纲领文献、理论书籍的学习,进一步明确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正确理解游戏与教育的关系,从而更新语言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同时重视实践经验的习得与积累,重视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优化,有效开展语言游戏活动。

2、高度重视语言游戏活动的创设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机渗入游戏因素,势必会使幼儿能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使语言教学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语言发展需要来确定游戏的目标、内容以及开展游戏的步骤、方法。其次,语言游戏情节的设置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语言发展需要。语言游戏情节可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题材,还可以成人的各种生活为题材,如“开商店”“我是广播员”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聆听欣赏、复述和创编故事、趣味汉字、自主阅读、合作游戏等环节对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主动阅读能力、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这种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语言游戏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三,语言游戏情境的创设应巧妙、适宜。教师在组织语言游戏时,要根据语言游戏的目标、内容以及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和认知程度努力创设巧妙的、适宜的、生动有趣的氛围和情境,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热情。

3、注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在进行语言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听懂教师的要求,明了游戏的规则;需要理解同伴的语言和动作,明白游戏情景中传达的各种信息;需要想像和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按照规则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等。这就说明,幼儿在语言游戏过程中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并得到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多元锻炼。所以,在活动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给幼儿充足的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幼儿作为游戏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恰当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比如借助幼儿熟悉、喜爱的生活素材资源,让幼儿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发现,从而创建轻松、欢愉、自主的游戏环境,增强语言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愉悦性,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4、适时、适当、有效地指导语言游戏活动

首先,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对语言游戏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指导。其次,老师的指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重视个体差异;既要照顾全体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现有水平,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语言运用情况,了解其语言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适当指导。同时注意不管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有无突出的表现,也不管其语言发展是快是慢,都应给幼儿以肯定、鼓励、支持和信任,以促使幼儿不断进步。

5、注重游戏后的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幼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语言游戏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分享、感受游戏成功的喜悦,可以给幼儿提出希望和建议,激发幼儿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水平的愿望,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自评、互评可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确保语言游戏活动的有效性,老师就应更新语言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游戏观,根据语言教育的目标、语言游戏活动的特点与幼儿语言发展需要,合理确定语言游戏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巧妙创设游戏活动情境、适宜调度活动氛围、合理掌控活动时间,并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欢快、愉悦、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热情与自主学习语言的愿望,从而实现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桂勋,丁海东.探析幼儿园游戏活动实施的基本路径[J].早期教育,2014(9):36.

11.农村幼儿如何开展游戏活动 篇十一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农村有丰富的民间游戏,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尽管孩子都生活在农村, 但他们对农村的各种资源, 对身边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均视而不见。下面我就学习规程的体会结合农村幼教状况提出几点看法, 愿与山区农村的同行们共同斟酌。

一、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游戏内容

我国国土辽阔, 地大物博, 但由于城市和农村还存在着很大差别, 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水平不同, 这就形成了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幼儿见多识广, 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多姿多彩, 幼儿视野没有那么宽, 但是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和新奇的事和物,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 农村幼儿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之处———四周是田野, 竹林, 树林;处处可见鸡、鸭、猪、狗;漫山遍野是野花、青草;还有那流水的小溪, 河畔……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形成的素材为教学内容, 将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与本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 就地选材, 寓教学活动于游戏之中, 使教学活动游戏化、综合化。如中班认识“大白菜”活动, 教师可以把幼儿带出活动室, 到农户的菜园里进行认识, 让孩子看看, 动手摸摸, 动脑想想, 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数一数、比一比, 哪种蔬菜多, 哪种蔬菜大, 蔬菜之间有什么不同, 对幼儿进行数概念的教学, 培养幼儿动脑的习惯。可以带上图画纸和笔, 将大白菜画出, 然后启发指导幼儿学编《大白菜》的儿歌;教师教唱《大白菜》的歌曲, 做栽菜、收菜的游戏等。这样教学内容就游戏化、综合化, 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游戏内容, 教师还应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幼儿利用农村的条件玩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内容, 如《喂鸡》、《放鸭》、《捕鱼》、《拾稻穗》等游戏。因为是他们熟悉的生活, 所以幼儿玩起来就会津津有味, 进行顺利。

二、因地制宜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的基础材料, 也就是说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质量。对于现成可供幼儿欣赏的玩具, 农村幼儿园, 特别是村办幼儿班还很欠缺。这样, 是不是说农村幼儿园就可以少开展或不开展游戏呢?不, 教师要根据农村的有力条件, 就地取材, 为幼儿制作或提供游戏的玩具和用品。孩子都生长在农村, 平时他们都在无意之中接触到许多农村的自然资源, 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带他们到河边、田间、小径、菜园里等, 然后与孩子一起寻找材料, 把孩子接触过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 然后投放到农村游戏之中, 孩子一看到这些材料就会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吸引他们投入到农村游戏中去。因此, 孩子们就会很快融入游戏之中而产生自觉的探究行为。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孩子对农村游戏的兴趣, 又有利于老师观察每一个孩子, 发现他们的创新行为, 生成为教师新的有价值的下一步内容。这样一方面让孩子拥抱自然、接触自然, 使农村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有趣,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对家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在农村有许多材料可以利用:废旧木料、粗细不同的园竹、麦秆、玉米皮、蔑条、丝瓜瓢、松果、狗尾巴草, 等等。教师可利用农村特有的材料, 制作多种多样的玩具, 供幼儿游戏、玩耍。如用芦苇杆做游戏棒;带节的毛竹做高跷, 废旧木料做积木;麦秆、玉米皮、篾条编制各种玩具等。对于大班的幼儿, 教师应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现有材料, 为小弟弟、小妹妹们制作玩具。还可以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制作传统的玩具。总之, 农村现有材料多种多样,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因地制宜为幼儿游戏提供有利的场所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田野、竹林、树木、河滩, 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丰富的素材。因此, 在农村幼儿进行游戏时,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室, 可以带他们到大自然去。这样幼儿不但可以领略自然界的壮丽风光, 欣赏家乡美丽的景色, 而且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 更可以在那里寻找自然材料作游戏的材料无拘无束、尽情尽兴地玩。如“过家家”的游戏,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鹅卵石搭灶台架锅, 用蚌壳代替碗, 芦苇杆代筷子, 用青草、野花、树叶当饭菜。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而且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在这里体现。我们还可以在室外创设一些固定的游戏场所, 如搭建编织小屋, 泥娃娃的家, 等等。让孩子有自己玩的隐私, 玩的小秘密, 随着游戏的不断变化、深入, 若材料不充足, 孩子和家长就会想办法来增加。当然, 在游戏时,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说说本地话, 使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到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让他们无拘无束, 有说有笑。在这样的游戏气氛中, 孩子们就会快乐地成长。

四、根据农村混合班的特点进行游戏

农村幼儿班游戏主题确定之后, 教师要考虑到农村幼儿班的特点是混合班占多数。幼儿年龄在3—6岁之间, 由于幼儿处在不同年龄阶段, 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他们对游戏内容的理解不同, 他们所处于的游戏发展阶段也不同。教师在组织混合班游戏时, 因注意到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 如在玩角色游戏时,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 可让他们当家庭中的孩子, 商店的顾客, 医院的病人, 乘客, 等等, 给他们更多的流动机会, 使他们在游戏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上一篇:最新的食品安全法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第6课 图像处理起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