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2024-06-19

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

1.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一

古诗歌鉴赏题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组

李欣悦

古诗歌鉴赏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据7%的分值。它较之现代文阅读多一份历史文化背景,较之文言文阅读又多一份含蓄和言外之意。它的篇幅极短,分值又少,难度却是极大,也是众人的必争之地。普通班的考生在面对这一题目时时常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于不愿意为诗歌鉴赏花费时间。我今年有幸参加了2016年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阅卷工作,本次考察了李白的一首诗《金陵望汉江》,理解难度不是很大,第8、9两道试题学生平均得分5.81分。现将改卷时候发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

1、常识性错误。如:“巨寇”:理解成倭寇。诗文中引用的任公子:误解为三国、六朝等时期的国家分裂、战争祸患、亡国之痛、国破家亡等。

2、专业术语的堆砌,不理解的胡乱罗列。

如: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完整更全面;吸引读者,耐人寻味;还竟然出现“列数字”之类的字眼。②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借古讽今的误用。

③“增加了文化的底蕴和历史厚重感”等凑字数的现象。

3、对诗歌思想情感把握不准确。

如:①对统治者昏庸的讥讽;对历史兴亡之感; ②归隐田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安贫乐道之精神; ③洒脱豪放,超然物外; ④对家乡故国的思念;

⑤铲除国家的祸患,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 ⑦感叹时光易逝等。

4、组织答案时缺乏具体的分析。

考察手法的使用,很多学生就停留在答出某种手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答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是怎么体现的,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要点出运用这种手法的意义,做到有观点有分析。

如:学生答案“运用典故使诗歌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准确表达情感。”(具体怎么具有趣味性,表达何种情感,无分析无内容。)

5、几个要点归纳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失去了分点作答的意义。

如:学生答案“

9、①运用典故,指出了现如今国家太平,自己亦如同当时的任公子,无须垂钓,自己无用武之地。②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欲施展才华,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之情。

6、无视题干中“描写景象”的要求,而是离开文本,只答自己会答的内容。

如:学生答案“

8、①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兵荒马乱,各国纷争不断的惨象。

9、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衰败,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情。②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婉和惆怅之情。③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失意之情。(判分为零分)”

二、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结合平时的诗歌教学工作,提出相应的几点心得建议:

1、学生要读懂诗歌。

学生多积累诗词,不能仅局限于考纲中必背篇目中的64篇,而应在各项不同题材的诗词中有选择的背诵熟记一些,增强鉴赏诗词的基本素养。

2、学生应对诗歌中的专业术语,理论性知识要认准确,搞清楚,会应用。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要有观点有分析。

3、规范答诗歌鉴赏的模式,学生不是死记硬背答题步骤“三步法”,而是针对具体高考题的参考答案模式,认真揣摩领悟。

4、书写时候,卷面清晰工整,合理分点作答。不要乱涂乱画,尤其要看清题号,答案书写在规定的答题区域里。

5、对诗词格律结构等方面基础知识要多加理解和熟记。此次就出现考生把诗歌前四句误解为了一个句号是一句,分析了诗歌的前八句内容。

6、建议学生平时多练字,多提笔写笔记写文章,由于手机打字的普及,导致学生提笔忘记的现象太严重,太可笑。如学生答案“描写了万里汉江胯沃中国,气势辉红。”

希望我的这些心得建议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2.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二

诗歌是情感的结晶体。每一首诗, 都是人间一段真情的告白。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 能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新诗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

新诗是一种独特文体, 具有音乐美特征, 朗读不但要有感情, 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美和音乐旋律美。例如,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三个连续反复的“从明天起”句子读来就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音乐则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美育方式。课前,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初读诗歌的理解感受为它选配音乐并简述理由, 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 激发主动求知、审美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创设审美情境作铺垫。通过课堂上的配乐朗读、陈述配乐理由、师生共同欣赏来增强学生们的直观形象感, 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受。集体齐声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新诗的音乐美, 体验诗的节奏感, 这就是新诗的“美读”。美读会增加美感, 美读是提高学生审美层次, 增强教学境界美的有效的方法。朗读新诗,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诗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与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多读诗, 培养朗读新诗的习惯, 不要以讲代读, 忽视学生朗读的效果。通过不断地反复诵读, 达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的目的, 激发学生在读中想象, 对诗歌进行整体体验。

二、捕捉意象, 感受意境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 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 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 暗含着哲理, 流动着音韵, 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 它是用形象来思维, 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 指导学生捕捉意象, 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 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 而情感是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感情, 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 总要从自然界, 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 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 “笛”、“月亮”、“挥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 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星星变奏曲》, 其中最主要的意象就是“星星”, 一般来讲“星星”象征了光明, 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在这首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 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 而是茫茫黑夜中闪亮的微弱光明, 借此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地追求的理想。另外用“夜、冰雪”等意象用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诗意含蓄朦胧, 意境优美, 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 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探讨“星星”的意义, 也就是探讨了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会迎刃而解。

三、鼓励联想与想象, 品味诗情画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 现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 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感悟诗歌的内涵, 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 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的过程中, 可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 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 有所说, 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 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3.现代诗歌教学体会 篇三

一、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学习诗歌更是这样,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粹,只有在多读中思考感悟,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只叫学生随意去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并且收获寥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需要给学生指导哪些朗读的方法呢?

1.要对朗读的声音加以控制

忌用匀速的、无变化的音调和音量朗读。如果那样读,将会读得毫无感情色彩,平淡无味,易使听众疲累生厌。恰当的朗读,是带着与作者当时写诗时同样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其声音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而准确地把握这种朗读的情感,往往不是第一次朗读就能做好的,而是要在多次朗读、体会后才能把握的。只有理解得准确,才能读得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秋天》这首优美、纯净的描绘乡村秋景的诗歌,宜用平静、欣赏的情感来朗读。每节诗的前四句用大致相同的速度和节奏读出来,表达出一种动作或情景的排比味道。而第五句就要读得舒缓些,因为这是每一节的总括句。又如《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与国土生死相依的热烈、深沉、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的抒情短诗。第一句可读得平静些,第二句就要加入悲愤、坚定的情感,第三、四、五句要语速稍快,读出悲愤的情感、排比的气势。而第六句就该读得轻柔、缓慢,表达期待、向往的情感。第七、八句,冷静、缓慢地读,表达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然。诗的第二节是卒章显志的文字,要读得缓慢、真诚。

2.朗读要停顿恰当、读音有轻重,以此突出诗句的重要信息,并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句的停顿往往按语意来划分,不能割裂语意。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往往要重读。例如《秋天》中前几句的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采用哪些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效果呢?比如范读(录音范读或教师现场范读、学生范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分组读、多人合作读、表演读、背诵等形式。在朗读中可以带点比赛的意味,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议来达到鼓励、指导、促进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因此,读者只有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诗歌中的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读《秋天》的前两句,要提醒学生去想象清晨的露珠,树叶上草叶上的露珠,并且是“满披着的露珠”,有形象有色彩,具有画面美;由于伐木工人伐木,露珠被震落下来,同时从深林幽谷中飘出伐木的声音。再扣住“清晨”“幽谷”等詞想深入一些,就可以领悟到诗中刻画了清晨森林中寂静、纯净的意境。作者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先描绘露珠被震落,起笔新颖且观察细腻。

三、注意品赏准确、精妙的语言

诗歌很多的美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诗歌中美的语言。比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法多么新奇!这一句大可品味。学生能够懂得这一句实际是写镰刀收割了很多稻谷,但是为什么写成“饱食过稻香”呢?深想一下才会明白,这里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把镰刀写活了,诗人觉得镰刀爱稻谷的香味,饱食了一番。似乎“稻香”可食,化虚为实,用语新奇。诗人把镰刀割稻写得美,写得新奇,写得有趣,写得聪明。

四、指导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想、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的情怀。比如读《秋天》,学生感受到“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个美的情景,诗人把它们写得各具意趣,却都传达出对乡村秋景的喜爱之情。某些诗歌,时代色彩比较浓厚,有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时期的1938年11月,联系诗中“嘶哑的喉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些诗句,就能感受到,诗中表达了仇恨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土的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与祖国共命运,以死相报答的崇高而炽热的情怀。

五、学会欣赏、借鉴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经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之后,师生合作,可以归纳一下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和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发现《秋天》写景细腻、优美,用词精巧的特点。全诗结构整齐,描绘了多个场景表现秋天的美丽和浪漫。而《我爱这土地》,其写作角度独特、巧妙(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也要歌唱多灾多难的中国,至死方休,而身体归于国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尤其值得欣赏、学习的。品味其语言,又有朴素、真诚、形象、精当的特点。

六、适当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

在教学了课内诗歌之后,可以引介诗人同类题材或有类似写法的作品,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引介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或写法迥异的作品,供学生比较,开拓思维。也可以倡导有兴趣的学生尝试写作诗歌。

4.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四

摘要: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要通过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和以练带学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体会

分析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从诗歌开始的。因为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在语文课的诗歌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亢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体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 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3 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5.诗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篇五

王炤

(河西学院英语系,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诗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诗歌在语言上是真实的,在情感上也是真实的,因此,它能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共鸣与交流,是外语教学中值得尝试的一 种方法。

关键词:诗歌;语言教学

1.引言

诗歌自古迄今皆为人乐于吟诵,汇集着人类最善的情感。诗歌的语言堪称是最精致的语言。透过其艺术的手法,表达多层的含义。英文诗歌和爵士曲(Jazz Chants)及童谣(Nursery Rhymes)有鲜明的节奏及押韵,文字幽默、简易,琅琅上口,是学生口语练习及培养语感的好材料;另一方面,英美诗歌的语言及文学性的语言与口语不同,其丰富的意象、象征、明喻、暗喻等修辞技巧,更进一步让学生透视其语法结构以及文字不同的用法(顾晓辉,2005)。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陶冶心境。同时,诗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充满娱乐性,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映,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是师生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极好方式。2.诗歌用于语言教学的步骤

当把诗歌用语英语教学活动大时,有四个步骤。即准备、理解、表达和反应。一般来说,所有的学生需要达到前两个阶段,即学会欣赏诗歌的内容,而后两个阶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学生水平高,有兴趣,可鼓励他们对所学的诗歌做进一步的反映,若学生水平一般,达到前两个阶段就可以了。2.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应为学生提供能促使他们进行讨论和想象的信息,而不要一开始就说“这是一首关于„„„”,让学生从你提供的信息中自己寻找信息差,然后进行讨论。这些方式有;看图想象,情感反映,听录音辩感情和读文章谈感受。看图想象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阐述主题或情感,或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写下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情感反映可以通过回忆,或者描述情感经历等形式完成。如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发生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出来,与同伴交换图片,向同伴介绍这些图片,提一些与图片有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听录音是让学生听一段真实的录音材料,写下所听的内容的中心思想。读文章谈感受是让学生读一些和这首诗歌有相同点的其他诗歌(王巧俐,何科育,2008),比较这些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答案和同伴进行讨论。准备阶段这些活动,一方面是激活学生的情感反应,另一反面是为学生间的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准备阶段用于促使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这些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去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2理解阶段

在理解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及理解活动的特点形成新的思路。因为任何两个人对任何一篇作品的理解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再去教诗歌本身的意义,而应该共同探讨如何对诗歌进行合乎情理的解释。有六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第一种活动是老师把诗歌读一遍,让学生写下所听到的词或者与这首诗有联系的任何词,然后四人一组将写下的词组成一个单词表。读第二遍时,学生检查单词表中的单词,加进在第一次听力中没有听到的词,然后 把写下的单词按顺序排列,也可以把与这首诗有关的所有名词或动词写下来,让学生重新组织,最后把这首诗的原文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较讨论,第二种活动是让学生单独读一首诗,给他们提供两个以上的词组让他们选哪个词组能最好表达这首诗的意义。第三种活动要求学生读同一主题的两首诗并加以比较。第四种活动是让学生听诗歌做完形填空或就诗歌内容进行问题讨论。第五种是为学生提供这首诗的大意,去掉一些关键性的词或词组,让学生在参考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形填空练习。第六种就是问一些与这首诗有关的问题,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开展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2.3表达阶段

所有的诗歌都应该大声吟诵,通过大声朗读和吟诵,学生就会更深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因此,在表达阶段,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听过诗歌朗诵的录音之后进行跟读,齐声朗读、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这些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下面这首诗就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

Solomon

Crundy

[whole class] Born on Monday

[group one] Christened on Tuesday

[group two] Married on Wednesday

[group three] Took ill on Thursday

[group four] Worse on Friday

[group five] Died on Saturday

[group six] Berried on Sunday

[group seven] And that was the end

[whole class] Of Solomon Grundy

-------------Murtin Bell

伴着或舒缓悠扬或清新流畅的音乐,学生们或独自朗诵、或多人合作朗诵、或师生合作朗诵、或英汉对译朗诵、或指定篇目朗诵、或自选诗篇朗诵,抑扬顿挫,参差有序,高低起伏,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具有强烈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陈光乐,2004)。通过入境的朗诵,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感美和意境美。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2.4 反应阶段

反应阶段可以利用所学诗歌进行角色扮演,专题研究和诗歌写作等活动也就是说,可将诗歌改编成对话用于交色扮演,也可围绕诗歌的主题通过采访、剪报、调查等方法作专题研究。我们都知道,许多诗歌中都有男女主角,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把它改成对话的形式用于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诗歌中的人物,比如下面这首诗歌,就可以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扮演诗中的人,另一个扮演一个采访者,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歌有更好的理解。

Old Age

There is nobody to help me If I want a cup of tea No one to talk to Exceot my old TV.There is nobody to lift me When I can’t get out of bed.No one to cry on

Or to stroke my poor old head.There is nobody to call on When I want my shopping done.No one to be my friend, For all my friends are gone.学生可以两人一组对原诗进行修改,共同讨论诗中人物的关系,发生的事件以及发生的情景。每组可以就改写的对话进行表演,同时也可以就诗歌本身进行更深的研究,写一些调查报告。至于诗歌写作,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诗歌写作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他们是既高兴又害怕。为了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写作或全班集体创作;或者为学生提供范例;或者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一些单词,写出第一句并给出下面的句型,让学生用这些单词去接下面的诗句。如;给出动词fell, remember, wonder, hope, try, know.第一句是now that you’re left me..第二句用 I + verb。学生就会依照老师提供的信息,写出下列句子。

Now that you’re left me.I wonder where you are, I remember the way you smiled I feel the pain you have suffered

I try to cherish the good things in the past

I know you still love me

I hope, my dear, you will came back again.通过写作,学生不仅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同时也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3.结束语

英语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联想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教师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删、立、换、合等方式的处理,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补充,补充一些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进入审美境界,产生审美想象力;引导、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英语语言的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英语教学的有效载体。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将目光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来(闫建华,张平)。而对于英语专业英语诗歌教学,则要深入挖掘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刻内涵,以应用为起点,以参与为突破,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为目标,扎实开展英语诗歌教学改革。人们现在提倡用真实的材料教授语言,但我们似乎忘记了诗歌这种真实的语言材料。诗歌在语言上是真实的,在情感上也是真实的,因此,它能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共鸣与交流,是外语教学中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闫建华,张平.英语专业诗歌教学新探[J].外语教学,2004(2): 63-66.[2] 王巧俐,何科育.高校英语专业诗歌教学新探[ J ].读与写杂志, 2008(6): 23-24.[3] 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31-32.[4] 顾晓辉.论英语诗歌教学的方法和要素[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71-74.3 王 炤 : 1970年1月出生,女,甘肃庆阳人.现在甘肃河西学院英语系任教。硕士,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河西学院英语系,甘肃,张掖,734000 邮

编:734000 电

话:0936——8282409

6.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诗歌;应用

在文学中诗歌是最优美、最具有崇高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各个时代还是在各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持续提升学生的诗歌修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孩子数学学习的启蒙培养阶段更是值得投入关注的一环。优良的小学数学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诗歌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使严谨、教条的数学学习变的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诗歌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诗歌通过文字形式进行表达,具有工整的结构、极强的韵律、优美而又洗练的文字。数学通过数字、符号等进行表达,具有工整的结构、严密的推导逻辑、精简的排列。尽管诗歌和数学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两者也有着相通之处。

1.1学习诗歌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学习诗歌可以扩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对于诗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数学的应用学习中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学生有时候不是做不对题目,而是对应用题的理解出现问题,导致没有发现实际的文字逻辑关系,从而导致该得的分数没有得到。严重的会打击到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对数学兴趣培养。

1.2诗歌具有工整结构

诗歌文字之间是有逻辑相关性的,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同样数字之间也有着内在逻辑,通过文字逻辑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字之间逻辑的理解、运用。

1.3合理利用诗歌,优化课堂教学

数字与文字交替,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在数学学习阶段,需要记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许多学生对这样繁杂的学习方式可能已经出现了厌倦的情绪,但很多学生对于诗歌还依然充满兴趣,教师在运用诗歌进行教学的课程中,就要利用好学生对诗歌的这种兴趣,选好时机,在教学中插入诗歌,这可以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对诗歌、对数学的兴趣,也可以使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诗歌还可以优化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从诗歌中增强自己理解。

2诗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以上我们对诗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针对诗歌在数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角度,根据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诗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推动教学的相关发展。

2.1通过诗歌引入数学问答场景

在使用诗歌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诗歌本身是文字表达的重要形式,包含着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由于诗歌文字表达精炼区区几个字即可将作者所见情景表达的栩栩如生,进行的情境创建也能够较好地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这就使得这种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诗歌描绘的场景可以使学生融入到老师需要讲解的数学问题中,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结合刚刚欣赏的诗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2诗歌韵律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尽管数学自身有着极强的推理、演算逻辑,但是也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记忆。但是由于数字本身的特点,孩子们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介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将诗歌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应用时不用太拘泥于诗歌本身,也可以运用诗歌本身的特点、特色、神态带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引用学生熟悉的诗歌句子,比如说:“一览众山小”或者“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快速带入熟悉的情景中,有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外。也可以运用诗歌中工整的结构、很有节奏感的韵律,运用数学中的知识进行改编或重新创造。

3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其应用在数学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合理运用诗歌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为此,教师在日常应注重多一些对诗歌的阅读思考,考虑诗歌和数学的结合点、相似点,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诗歌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匹配,有效利用好诗歌这珍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7.生物课堂中的诗歌教学 篇七

1. 新课导入诗

教学设计中, 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 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牵引住学生的思维。

2. 提出疑问诗

有些诗歌中, 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其科学性不强, 不够严谨, 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 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 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 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3. 理论形象诗

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 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 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 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 西死鼠, 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 人死如拆堵。昼死人, 莫问数, 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 未十步, 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 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 设置悬念诗

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 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 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 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 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 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 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 而给学生留下“悬念”,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5. 疑难点睛诗

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 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 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 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 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 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 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 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 鹰眼的明亮之极, 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 遍地去张投罗网, 因为鹰志在四方, 意在长空, 不飞平原浅草, 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 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 教育启迪诗

运用生物学小诗歌, 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 许多诗人在诗中, 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 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 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 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 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 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 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32页) 来。告诉人们, 啄木鸟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叮叮向晚, 锲而不舍, 啄遍庭槐, 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 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 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 小结脉络诗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 形式新颖, 效果较好。如, 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 可运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 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 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 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 不计长远整体命运, 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 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 脉络清楚, 学生学得活, 记得牢。

8.刍议诗歌教学中的“四读”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90-02

千百年来,古诗词以极精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给青少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其语言含蓄凝练、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陶冶,更能启迪人的思维,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教学古诗词时应转变观念,“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传统诗歌教学不外乎集体读一遍,然后教师逐句讲解,最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不但使学生感觉课堂枯燥无味,收效不大,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打破清规戒律,重新审视和设计古诗词教学。笔者认为,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使鉴赏者尽快进入诗的意境,除了借助录音、录像等多媒体创设情境和气氛,增强鉴赏的效果外,最直接、最实用、最灵活的方法就是“读”,“读”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对鉴赏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还能以读生情、以读引思、以读感悟、因读创新。在多年诗歌鉴赏教学中,笔者试着挖掘“读”的妙处,整合“四读”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心读

心读就是让学生在心里默读诗歌,同时通过题目以及课文中的提示、注释,字典,读准诗歌,理解诗的字面意义及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初步从浅层面整体上感知诗的内容。心读是诗歌鉴赏活动的开始,更是进行高质量诵读的基础。教学伊始,学生先充分进行心读,靠着一遍又一遍的心读和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读通、读准课文,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如白居易的《草》、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等带有插图的诗歌,学生通过心读之后,教师引导他们看插图或者与同桌互动交流,让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口读

口读则是心读之后、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读,直至背诵,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诗歌是对音乐性要求最高的一种语言艺术。明代文学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诗“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而且要求鉴赏者在吟读时,要像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舒展,要像撞动金钟后和敲击玉磐一样清朗响亮、富有节奏感。历代传诵的诗歌名篇,不但讲求押韵、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声交错组合,很具有音乐的波动感和旋律感。

古诗词讲究韵律,尤其是格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律,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这一方面,上海特级青年教师戴建荣的“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多示范和启示。笔者以为,有效的吟诵既可以提高学生读的素养,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步入诗(词)人的内心深处。学生进行口读时,教师先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让其查字典给生字词注上拼音,给诗(词)句用“︱”划分节奏,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标注平(用“—”符号)仄(用“︱”符号)规律。划分好节奏后,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独到见解,然后或集体、或个人或分角色大声读,读时并要求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视之于眼、诵之于口、听之于耳、感之于心,直至能背诵。那么,学生此时便与诗中的景、诗中之物、诗中之情融为一体。此时,学生就能读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中对儿女们情感的寄托;感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们那旷达豪迈、悲愤之极的心情。熟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如能将这些名篇佳作背诵下来,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平时也能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三、揣读

揣读是口读后的静心思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默读,而是让学生在鉴赏进入情境后的一番理性思考,是诗歌鉴赏教学中较为高级的阶段,也就是让学生在读背的基础上,或从文中捕捉诗词中字词运用的“妙”处,如在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学生通过对诗句中的“绿”“闹”的揣读,领会诗人带有无限意蕴拟人手法的妙用;通过对“大漠”和“长河”、“直”和“圆”的揣读,感受王维笔下的壮美之景,以及融孤寂于广阔自然景象中的雄浑意境,或让学生寻找诗中的佳句,提炼“诗眼”,捕捉诗歌的感悟点,揣摩诗的言外之意。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那种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之情;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胸襟以给人的精神启迪;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人生态度等,都能通过揣读得到一一领悟,或是让学生挑选感兴趣的问题与诗人对话、争辩,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揣读运用中,笔者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的:1.让学生自我揣读寻找亮点;2.让学生分成小组交流思想;3.学生用准确精练,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各自的体会;4.教师总结、评价、鼓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自觉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创读

“创”即创新,新时代需要的不是充当知识容器“两脚书橱“,而是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创读”正是适应这一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诵读法。创读要求学生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就诗中的一点或多点展开联想,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完善发挥,提出有创建的新论,或有见地的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在鉴赏杜甫的《春望》时,笔者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创读训练。学生在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时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是运用拟人手法,“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来感叹国破家亡之恨;有的学生说:用反衬手法“看花而泪溅”“闻鸟声而惊心”表达自己的忧国情怀。学生如此精到的分析,如此敏捷的才思,让笔者感受到了创读法对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随后针对“家书抵万金”一句,学生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这句话也适用于现在,如离家日久的学子、长期守边的战士。但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这句诗在通讯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来说,用途已经不是很广,寄一封家书费时费神,还不如打电话来得便捷、高效。在赏读赵翼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便能从诗歌创新的角度联想到了人才的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看法。有的创读形式还表现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上,如鉴赏诗歌《乡愁》时,学生可以利用诗人表达乡愁的独特方式,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效仿,纷纷道出“乡愁是早晨乡间道上叮叮咚咚的打水声,乡愁是告别父母时的期待的眼神”等思乡的心声,使得学生在鉴赏活动中,与文本达成情感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根据诗歌情感的需要精选配乐,进行诗词朗诵,自行创设意境,或是通过旧义新解让学生当场表演。在鉴赏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开辟了新的领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总之,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运用心读、口读、揣读、创读一体化的“四读”教学法,不但摒弃了以往“读—解—背”单调的课堂模式,使鉴赏课堂变成了灵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学生品读着美妙的诗篇,既陶冶了情操,也塑造了健康的人格。

9.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九

一、思想内容的比较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低沉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则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高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解说。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时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聚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悲伤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词人虽然暗示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勒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对比今昔,以昔日繁盛与今日破败的强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范文网 )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毕竟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相似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

二、结构艺术的比较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结构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结构层次安排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氛围,暗示浓厚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结构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情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对比强烈,前五句概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强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到处哀不可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比较,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处处对比,结构缜密,蕴含深沉。

艺术结构的安排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相同,结构形式也不可能相同。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对比,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结构艺术鉴赏法,若在比较中进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比较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个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勒“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笼罩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可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响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婉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日:曼妙婉转,缠绵悱侧。的确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究竟如何?让人顿生向往。体现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烘托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体现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巧妙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低沉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则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比较中认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则更易让学生掌握。

10.学习诗歌心得体会 篇十

这次活动结束后,我虽然不能算是受益无穷,但也可以说成是感受至深。

通过这次诗歌学习,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那个诗的美丽的世界。

我学会了怎样写诗,自己也尝试了写诗。以前都是写作文,几乎没有写过诗,就算写了一两次,也都是胡乱写的,因为那时还不会。而现在,我真正学会了写诗。写第一首诗时有点困难,但写第二首就渐渐熟悉了,不再那么难写了。后来,写的虽然不算好,可也是得心应手了,就像有无数的想象力和灵感充斥在笔端上。

读诗,光看字面不叫读诗,而叫看诗。真正的读古诗,不光要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整首诗的意思,还要想想古诗表达的情感及寓意,并要体会古诗的意境。可以的话最好对古诗进行拓展方面的阅读。了解诗的作者以及他的相关资料、写诗的时代背景、写诗的时间……还可以积累一些你喜欢的诗句。你瞧,有时候读诗读诗,读着诗,可不就读出味道来了吗?

现在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了,你知道吗?哈,是《诗经》,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我以前还以为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呢!因为我以为是现代,可就算是现代,《繁星·春水》也是不正确的,你记住了吗?

诗的世界真精彩!你注意过吗?原来啊——有些诗还没有标点的呢!你一定会很奇怪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写文章都有带标点的,可有的诗是怎么没有呢?这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让感情不被标点符号所拘束,一些诗不带标点符号的原因就是这个了。你明白了吗?

体会诗中的意境,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诗中的画面,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也会体会得一清二楚。

诗的世界真奇妙啊!当你读着读着你才会发现你已经被诗歌所深深地吸引了。而且,如果你读一些诗人的励志故事的话,你还会从中获得启示呢!我们不应该把时间都浪费在玩上。在疲劳学习后适当的娱乐可以舒缓疲劳,放松身心,让你“绷紧”的皮肤得到放松;而要是没有限度地玩不学习的话,那就等于浪费时间了,那么你原本“放松”的皮肤就会松弛。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是事情,但有的人却十分的厌恶学习,这就在于你看待学习的心态了。一个人要是对学习一直充满厌恶,久而久之,你对学习就只有厌恶了;而你要是对学习乐观看待,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慢慢的,学习对于你来讲,就是充满快乐的了……

11.诗歌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十一

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更是需要教师善导、会问,用一个个精当的提问来进行有效教学。新版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诗歌欣赏、品味能力的培养,几乎每册课本都选编了很多优秀的古代诗歌和新诗,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喜欢诗歌,领悟不到诗歌的魅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唐宋诗词,还是五四新诗,不仅数量繁多,而且有着丰厚深邃的诗歌创作理论和欣赏理论。这些无不证明着中国诗歌的兴盛。而这些也仿佛是横亘在学生面前的一面厚厚的屏障,学生在诗歌面前始终显得不自信、没兴趣、无方法。

基于此,我在诗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设问来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要设计得易切入,体现目标性

提问要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做到有的放矢,且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授《再别康桥》一课时,在学生通读过几遍全诗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你更喜欢哪个诗节,说说你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没有太大的限制,全诗7个诗节,每一个都是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个诗节来分析。而且,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诗节来分析,都是全诗赏析的一个有效组织部分,最后,我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将作者的思路加以理顺。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堂诗歌赏析课就顺利地结束了。这个核心问题的设计既体现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也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人人都会有话说,人人都是课堂赏析活动的主体。

注重课堂提问的互动性,实现同伴互助,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教师向学生发问,其实课堂提问也包括学生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发问。这也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率不容忽略的一种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体验互不相同,自然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也有差距,所以学生在阅读诗歌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会快速抓住诗歌主旨,而还有一些学生会存有疑虑。而学生间的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弥补缩小的。

我在教授第一册的第一篇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刚刚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中来,每个人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也不同。兴趣浓的、成绩高的学生自然希望通过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展示一下自己的语文风采,而一些语文成绩不太高、很希望在高中阶段有些突破的学生也想在第一篇课文的学习中给自己增强点信心。所以,在教学环节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将第一诗句解读、示范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解读下面的诗句。每人一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先提问那些主动举手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家作个榜样,慢慢地,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再提问那些不太敢举手、但想参与进来的学生,让他们模仿着说,活跃起课堂气氛,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不解的、感兴趣的问题随意发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教师也能通过这些问题摸清每个学生的“底数”,便于今后的因材施教。

12.语文选修教材中的诗歌教学 篇十二

一.单元教学, 授之以法

翻阅教材, 笔者发现这本教材的诗歌的确是篇篇经典, 但细加分析, 编者构思也体现在其中, 它是分单元编辑的。诗歌三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既然课本是按单元编排的, 教学也必须体现单元的特点, 要突出重点, 其他的方法可以少训练, 甚至不训练。

比如第一单元就要着重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学生读不懂诗歌, 很多时候是不能知人论世。各个朝代的名家学生都能略知一二, 上课的时候老师适当补充,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真正读出诗心。在《书愤》的学习中, 我们翻开了陆游的人生履历, 他一生坎坷, 但心里只有一个志愿:“恨不以此劳, 为国戎玉关”, 一生立志报效国家, 大胆建言, 主张用兵, 重整河山。了解了这些, “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起来就特别神勇气壮。

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诗歌每个单元十首诗, 有的篇幅还很长, 如名篇《长恨歌》。怎样做才既能使学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还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法, 改变角色, “教是为了不教”。笔者认为选修课教学应该体现一定的梯度, 即把课文分层次, 确定不同的目标, 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学内容可分为教师赏析、自主赏析、拓展赏析三个层次。每个单元教师精选一篇, 精讲细析, 要体现方法, 体现深度, 讲出特点, 讲出魅力, 作为示范。

教师赏析时, 我力争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比如第一单元在《拟行路难》的教学中提出“以抒情为主的诗歌, 怎样读出诗歌主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同类诗歌。以《蜀相》为依托, 借此概括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以《书愤》为参考, 让学生掌握赏析写景佳句离不开技巧、意境、情感。

三.有效延伸, 提高兴趣

如果学习诗歌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 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强制学生记忆, 学生面对诸多的知识点, 也只能摇头叹气、被动接受。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 欢快的情绪,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想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想。”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枯燥为生动, 变无效为有效, 化腐朽为神奇。在教授古典诗歌的时候, 可从多角度导入展示名人背后的故事、典故、趣闻轶事来唤起学生们阅读欲望,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上课多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

名篇《春江花月夜》的网络资源很丰富, 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大大扩展语文空间, 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首先问学生古人为什么喜欢咏月亮, 而不喜欢歌咏太阳, 学生马上陷入思考, 然后和学生一起从大量的诗句中概括出古人的月亮情节, 这样学生在配乐朗读时, 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文中优美深邃的意境了。

此外, 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文赏析活动。如配乐诗朗诵、每日一诗等活动, 积极拓展学习鉴赏空间, 激发学生鉴赏兴趣, 提高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于湖南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尤其是像笔者这样身处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师, 囿于方方面面的因素限制, 对新课程理解尚浅, 消息闭塞, 我想只有不断总结、学习, 才能使诗歌鉴赏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闫红, 湖南石门县第五中学教师。

摘要: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 我校也进入到语文选修课的学习阶段, 语文选修第一本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书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 其中诗歌30首, 首首珠玑, 篇篇精华。在教学中, 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难题, 选修课容量很大, 任务很重, 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 我针对其教学进行了研究。

13.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争

我们在明里,而狡滑的敌人

倏然而至,在暗中不停地放箭

一个个无辜的百姓倒下了

武汉城差不多已被它们攻陷

长江的腰部已被它们重重击伤

而那些白衣天使

逆箭而行,奔向战场

救起一个个中箭的百姓

用医者的仁心维持汉正街的心跳

拼命扶着黄鹤楼,不让它倾倒

但病毒这群敌人过于疯狂

白衣天使虽披挂铠甲

却也难免也有不少身遭暗算

这时,蓝衣卫士正奋力前行

他们和白衣天使一道

形成最强的联队

像一首诗里的对仗

形成左右挟击的战斗队形

他们也像词中的长短句

在中央的指挥下

白衣和蓝衣正前后包抄

各行各业都已觉醒,并奋然而起

一场人民战争的总攻已经打响

在湖北,在武汉

战争进入到胶着的状态

他们已经追寻到敌人的老巢

在全国,在北京

在广东,在浙江,在全国战场

他们正在收复被敌人攻陷的国土

17名白衣天使已身祭国难

49名蓝衣卫士牺牲疆场

中国的这个春天

雨水一定是眼泪做的

风里飘动着来不及织成诗句的思念

我们心里的痛已传遍九州十国

来不及把思念写成分行

来不及把脸上的雨迹擦干

我们再次披挂上阵

为这个国家春天的笑脸

白衣天使和蓝衣卫士继续奋勇向前

14.大学军训体会诗歌 篇十四

一代天骄爱武装。

烈日炎炎何所惧,

英姿爽爽岂寻常。

歌声口号惊天阙,

阵势班容撼赛场。

他日神州招俊杰,

中梅弟子尽轩昂。

董教官

董教官,你从没忘记你的微笑

就算你和我一样

渴望着喝水

董教官 ,你嘴角向上的时候很美

就像湖南理工清澈的水

董教官,我也是个复杂的动物

嘴上一句明白 心里却一直重复

陌生的人 请给我一瓶红牛

所以那些可能却不是真的

董教官,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教官

爱上一群羊驼 可我心里全是草原

这让我感到心累 董教官

董教官,你吹响了号

说起从前 你说前半天就这样吧 还有下午

董教官,我可知道你说够了立正

在九月的艳阳 终于晒黑的皮肤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 董教官

你才不会让我们站军姿一整天

爱上一群羊驼 而我的心里全是草原

这让我感到心累 董教官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 董教官

谁会不厌其烦的训练

那无知的少年

我想你不一样 不管那些

15.音乐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五

在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 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分析多了, 不仅学生入坠五里云雾, 诗歌本身也支离破碎, 美感不再;分析少了, 学生浅尝辄止, 难以体会诗歌的神韵。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教学工具, 用音乐来代替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感触, 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让音乐注入枯燥的课堂, 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

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之美与诗歌之美具有互通性《毛诗·大序》中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琴歌”是吟唱的, 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诗体, 它就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圣经诗歌”是吟唱的, 唱诗班带着动人的故事和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 跨越了滔滔的历史洪流;《诗经》是吟唱的, 正所谓“诗三百篇, 孔子皆弦歌之”;汉乐府是吟唱的, 两汉乐府本就是音乐管理机构, 许多民间歌谣也正是通过在乐府演唱, 才得以流传下来;词是吟唱的, 每一个词牌固定有一种曲调, “依调填词”是它创作的一大特性。由此可知, 诗歌和音乐实乃一母同胞的姊妹艺术, 诗歌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 难分你我。

用音乐可以重塑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 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 诗歌本身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印记, 离开背景解读、感悟诗歌不免雾里看花, 难解其味。诗人的创作过程是由情感而文字, 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由文字而情感, 实现诗歌背景的重塑是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跨越的捷径。学生受自身年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的各种因素影响, 很难准确定位诗歌的背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 这很难改变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作品的错误习惯, 也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一段合适的音乐能够让学生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 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或郁郁寡欢、或春风得意, 音乐可以其独特的魅力穿透时空, 并润入心田。

用音乐可以体验诗歌的音韵诗歌的美, 除了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之外, 还有那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 只不过印在课本上的诗歌没有节拍、旋律, 对一名普通的中职生而言, 其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学生通过聆听音乐, 可以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 可以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 强弱、长短、畅涩的韵律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用可直接感受的音乐韵律带动学生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 通过音乐产生的韵律共鸣引导学生建立诗歌的“曲谱”, 在音乐旋律的反复呈现中, 自然而然体验到诗歌由语言构成的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 从而得到一种具体的美感的愉悦, 不仅能让学生恢复诵读的兴趣, 更能让学生借此打开诗歌的大门, 走进诗歌的世界。

音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用音乐导入课程, 营造情感氛围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意志, 只有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才能跨过时空、产生共鸣。当铃声响起, 教室里荡漾着或喜或悲、或急或缓的旋律, 慢慢地酝酿、积蓄、引导学生的情绪, 利用音乐铺垫, 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围, 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 使他们的身心在音乐的感染下, 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与作者一同欢欣鼓舞, 一同黯然神伤, 让他们逐步靠近诗人的情感世界, 进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间。当《静女》遇到《致爱丽丝》, 那是豆蔻梢头初见的心悦相知, 羞涩懵懂却真实;音乐缓缓响起, 我们仿佛窥见了静女内心那小小的喜悦, 与恋人约在城角相见, 却偷偷躲在一旁, 看恋人在那抓耳挠腮, 苦等徘徊, 忽而跳出, 轻轻拿出代表心意的彤管。当《再别康桥》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 轻盈的节奏带着细微的弹跳性, 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淡淡的、舒缓的小夜曲犹如诗歌淡淡的开头, 又淡淡的结尾, 淡淡中却又包含了几多复杂的情绪, 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音乐中, 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在夕阳映照下的男子, 有着淡雅如兰的忧伤, 似乎他正回忆与剑桥青草春晖般的邂逅吧。当《国殇》遇到《WAR》 (电影《珍珠港》配乐) , 从柔情似水的钢琴音调里缓缓地带出悲壮悠扬的古典弦乐, 乐曲的强烈气氛和激昂气势映衬出人马相错、旌旗蔽日的战场情景和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

用音乐布置背景, 提高朗读效果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 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朗读诗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 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 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 扩大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致橡树》时, 笔者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 帮助学生把握恰当的朗诵节奏, 感受诗人渴望而坚定的心;用《长江之歌》作为《沁园春·长沙》的配乐, 景情交融的乐曲和融豪放、婉约于一体的诗歌相得益彰, 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那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用古筝曲《琵琶语》作为《琵琶行》的配乐, 缓缓的乐曲时而凄凄切切, 时而悠扬回转, 帮助学生把握低沉的朗读节奏, 将悲、慨紧密结合, 体会那种悲凉哀怨情感。

用音乐激发情感, 开启审美想象爱因斯坦认为, 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 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 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 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 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可播放《蓝色的爱》, 让学生闭上眼睛, 放飞心情, 感受大海与幸福的气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播放《英雄的眼泪》, 让学生回忆苏轼的生平, 想象英雄面对赤壁古战场时的身形姿态, 感受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无奈;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 可播放《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让学生遐想秋日傍晚, 山雨初霁, 万物一新的画面, 感受王维骨子里的清和冲淡。

音乐在辅助诗歌教学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音乐可以融进诗歌教学, 为课堂带来惊喜, 但它并不是主角, 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 音乐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不能喧宾夺主。

选择的音乐要与诗歌内容、情感、意境契合音乐的种类繁多、情感不一, 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如果说诗歌是一个人的话, 音乐就是衣服, 要从款式、颜色、花饰等方面考虑寻找到合适的衣服, 来衬托出主人的内在气质。有些诗歌不同部分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承载的感情变化跨跃很大, 在营造意境时教师需要选择多段音乐或者剪辑组合进行辅助教学。对于这样的音乐使用笔者也曾做过尝试, 但效果不佳, 极易混淆学生的情感融入。

选择的音乐要与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契合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如何使课堂背景音乐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 是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 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音乐, 甚至可让学生参与音乐的选择。笔者曾经尝试在学习新课之前, 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给诗歌寻找合适的配乐, 结果令人惊喜。比如, 朗读《再别康桥》时, 学生找来了《天空之城》的乐曲, 全班同学随着舒缓的音乐, 一起走入徐志摩的康桥, 感受那种惆怅与温暖, 朗读结束后, 教室里爆发出响亮的掌声, 那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

要注意控制音乐的使用长度在教学过程中, 音乐播放的时间太短, 会达不到既定的效果, 而长时间地播放音乐, 则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所以, 教师在选择好音乐之后, 需要对播放的时长进行测算, 以达到最佳效果。特别是作为朗诵背景的音乐, 有时要根据诗歌内容、节奏对乐曲进行剪辑、拼接。

以上只是笔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诗歌的学习本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过程, 本文所涉及的只是音乐在诗歌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一些作用。然而, 教学方法是多元的, 并不具有绝对性, 并非所有诗歌教学都需要使用音乐, 并不是所有诗歌内容都适宜编配入音乐, 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味追求音乐的运用, 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这也是诗歌教学过程中使用音乐最需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翠香.让音乐融进诗歌教学[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8 (7) .

[2]冯杰, 刘洪峰.音乐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J].教研天地, 2006 (4) .

[3]刘造良.让优美的旋律走进语文课堂[J].教育交流, 2009 (3) .

[4]李嬿, 吴寅洁, 徐旖旎.用音乐进行诗歌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 2009 (3上) .

16.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如今,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反复改革与创新,教材内容中含有大量的诗歌元素,诗歌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内涵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它们是汉语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高效教学措施,挖掘诗歌内涵,提高诗歌教学效率,让诗歌在小学阶段发挥出其应有的语言魅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质量并不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与要求,尤其诗歌教学效率极低,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提升诗歌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们提升诗歌文化素质。

一、构造学生主体的诗歌教学体系

现代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学过程并不只是单一地教书,而是要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争取以后不用教师引导其探索知识,实现自主求知与自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首先要构造诗歌教学体系,要在自身的大脑中对诗歌教学的目的与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诗歌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对诗歌产生文化兴趣,能够逐渐地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情感传递形式,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其自身也是诗歌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效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诗歌教学体系,让小学生拥有广阔的诗歌求知空间,及时摒弃传统单一说教式的诗歌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找到发挥自己诗歌学习能力的舞台,获得自身诗歌语言素质的提高。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古诗《春晓》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摒弃了传统讲台说教式的诗歌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寻找到适合自己诗歌学习与情感感悟的空间。为了让小学生们能够完全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我作为诗歌教学体系中的一员,通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使用与变换让学生们鼓起诗歌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不断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情绪与诗歌语言文化氛围相融合,去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让他们说出自己对于《春晓》这首古诗的体验,去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自然的向往,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懂得这首诗的具体内涵,我让学生们到讲台上进行自我情感扮演,通过情感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化其课堂主体地位,找到学习诗歌的高效策略。

二、想象体系融合式诗歌教学

众所周知,诗歌内容中包含着较多的意向词汇与意境,小学生们的汉语文化积淀并不深厚,要想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具体情感与内涵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文化渗透过程。但是,在小学学习阶段,教师要想让学生们能够跟上诗歌教学节奏,有效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内容,必须要通过想象体系融合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诗歌过程中打开自身想象思维大门,结合诗歌字眼进行想象与联想,自然地体验诗歌的语言韵律与情感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树立想象式学习的带头模范,引导、带领学生们一边阅读诗歌一边在大脑中形成与诗歌意境相靠拢的情境、画面、风格等等,在自身想象的图画中领悟诗歌情感。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主要表达了在“山行”过程中对自然景物的感叹以及触景生情,作者自身所流露出的思念之情,这首古诗的情感与景物充分交融在一起,小学生们要想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情感内容,必须要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这些意象与意境,从而逐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此,我带领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读古诗,并引导他们对古诗中的景物产生联想,从秋叶到枯枝,从晚霞到枫林,设想自己正处于古诗的情景之中,从而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现代教育体系渗透式诗歌教学

如今,我国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都逐渐走向现代化与信息化,因此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也必须向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靠拢,充分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的教学题材数量多于诗歌教学,且学生们常处于现代化生活中,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敏感度不强,况且古诗的语言形式较为抽象复杂,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具有深度,小学生的理解障碍与阻力较大,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现代教育体系渗透式诗歌教学,让小学生们能够快速地学习古诗知识,体验古筝情感。所谓现代教育体系,就是实现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素质教育电子化技术与诗歌课堂的融合。教师们一定要积极研究,致力于高效实践策略的开发与探索。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古诗《回鄉偶书》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小学生们能迅速人融入到古诗的语言思维表达习惯中,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古诗意境表达模拟器,学生们可以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在模拟器上选取与古诗相对应的情感关键词,待古诗阅读完毕,模拟器也自动生成出了学生们的情感思路,最后再将其与《回乡偶书》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的错误以及自身语言运用习惯与古诗语言习惯之间的差异。

上一篇:水利局2010年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文明上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