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2024-11-02

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15篇)

1.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一

经典篇目经典诵读——经典诵读朗诵比赛活动总结

隔河头中学 樊金伟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通过全课程教育网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应有如下几点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字串7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我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希望在这个学期我们共同努力,将形式不断地多样化,趣味化,让永恒的经典永远的记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老师们。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经典诵读工作定会有所突破!

2.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二

小学阶段是诵读记忆的黄金时期, 也是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开展经典诵读, 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精选典范之作,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教师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篇目,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选择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佳作。无论是诗、词, 还是曲、赋;无论写景的, 还是咏物的;从先秦五代到唐宋元明清, 都必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传递着永恒的精神, 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 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

1.合理安排学习的梯度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由浅入深地安排篇目的学习。配合省、市、县历年“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经典诗文学习方案》, 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原则学习。更重要的是, 承认个体差异, 不求程度整齐划一。

2.设置“我来记经典”时间 :语文早读每周安排两次学经典时间;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 在大课间休息时段, 播放“经典美文欣赏”。

3.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 为学好经典铺路 :学校购进大量有关经典诗文的优质图书, 安排学生在不同时间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各个班级建立“图书角”, 由班上师生自愿把家里的名著、经典佳作带到班上传阅;每个学生建立“日积月累”本, 分门别类记录背诵过的经典诗文, 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另外,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经典的学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 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 有机地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真正让经典诗文的学习为教学服务, 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精心营造诵读的氛围

“昔孟母, 择邻处”这句话揭示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 开展诵读活动需要精心营造诵读氛围。

氛围的营造首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进校园, 宣传墙上师生用共同的智慧绘制的古诗文图画, 图文并茂, 意境优美, 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精神启迪。进入教学楼,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等标语, 以及《弟子规》《三字经》等, 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 陶冶学生心灵, 开阔他们的心胸, 端正他们的品行……进入教室, 板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这班经典诗文旁注历史背景和诗词解析, 学生课间在这里阅读、赏析、评议、积累;班级的板报设计是学生的古诗书法展览, 透过软笔、硬笔不同方式的演绎, 依稀看到中国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发散的艺术魅力;再走进一个班, 字体工整、装饰优美的手抄报经典版顿时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了从视觉上熏陶感染外, 从早晨到校到大课间休息, 直到学生放学, 都有宁静古朴、清新高雅的古典音乐在耳边回旋飘荡, 学生置身于各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中。

三、丰富诵读形式, 提高诵读兴趣

本着“以兴趣为先导, 以活动为载体, 让师生走进经典”的宗旨, 我们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

1.趣味法学经典 :古诗词意境感很强 ,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因此, 在古诗词诵读中, 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 而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 把文字放在画面中, 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

大课间休息时段, 由学校统一规划, 班级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图像, 都是与其学生所处学段相对应的古诗文欣赏。委婉悠扬的音乐背景下, 文字随着画面的更换飘来、静止、再渐渐飘远……一段时间过后, 感觉学生已经能够读图背文了, 忽然有一天, 大屏幕只播放画面, 不再显示诗词原文。然而, 就像音乐爱好者听见熟悉的曲子会不禁高歌一样, 学生也会适时地念出相应的词句。

2.将凝练、优美的经典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 , 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 完善古诗文阅读的情感教育。那抑扬顿挫的声调, 那眉头紧蹙的表情, 那举手投足的姿态……都给欣赏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经典诵读与民俗节日相结合, 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习惯在训练中养成, 品格在活动中淬炼。“我的座右铭”主题活动, 学生现场书写经典名言名句;“中秋佳节话思念”主题中队会上, 学生自发编排的情境吟唱、配乐吟诵表演那么深情, 那么生动, 感人泪下; 元旦联欢会上, “诗文接龙”“古诗文知识问答”等节目,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4.喜 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 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 则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间玩游戏“丢手绢”, 失败受罚的学生都会不自觉地背一首古诗词, 有时小伙伴还会故意增加难度———背一首描写花的古诗, 或者说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利用语言声音节奏与身体动作的自然合拍, 在跳皮筋、踢毽子、跳格子等游戏中, 学生边玩边跳, 随着身体运动的节奏, 背诵经典诗词, 融经典的学习于快乐的游戏中, 取得了非凡的记忆效果。

四、增加语言储备, 提高语文能力

经典诵读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广读博览, 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 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知 识在于积累 , 一段时间下来 , 学生的 “ 日积月累本 ”“厚”起来了。长期的诵读熏陶, 逐渐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与能力。可喜的是, 学生作起文来, 妙笔生花。因为, 在写作中可以把有关诗词信手拈来作为写作的引用材料, 并使之联系所写内容, 升华意境、感情, 达到借鉴并练笔的目的。

2.“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 ”中 , 我校学生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全县低年级个人组和高年级集体组冠军, 并代表全县小学生参加市级不同组别的比赛, 成绩优异。

3.经典诗文铿锵的声韵、灵巧的修辞、周密的谋篇无不感 染学生的心灵。生活学习中描写景物或发表议论, 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引出几句经典诗文。更有甚者, 通过诵读经典,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能够在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 变成自己的东西, 逐渐形成能力。

与经典为伍, 与经典同行。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 师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归属感, 也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坚信, 伴随着学生的人生经验的不断增长, 中华经典就像美丽的花儿, 会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3.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复兴 篇三

关 键 词 经典;根文化;经典诵读;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一、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经”的层级比“典”要高一些。

就历史上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而言,“经”是在人们的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无论是中国的经典还是世界的经典,都既能够包罗我们生活世界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的弦线,使我们的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得到提高。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记忆和思维判断功能,慧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受和直觉捕捉功能。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对“经”的诵读。然而在现实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比较少。

“典”,主要反映古人在大智慧下所产生的知识层面的文字记录,其文化层面的内涵相对“经”而言要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和包罗阴阳两个层面的知识或者营养的双重作用,只具备单方面的作用。而且,近代社会对“典”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一般是将其与古代所定义的“书”等同起来。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已经成了“四书”的代名词。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区二者间的差异。

二、经典诵读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往往呈现出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景象。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就是用“黄老”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诵读并选拔治国人才。后来,唐朝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全民教育,同样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

可见,只要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就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时期八股文出现以后,社会只提倡读“书”而不提倡读“经”,并且还将“经”里面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列,导致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历史潮流。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就发生了“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近二十年来,诵读“书”和诵读“经”的教育形势在我国同时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对于达到使孩子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品行的双重提升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国内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经典诵读,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就遇到了瓶颈,结果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而这恰恰需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的王财贵教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指导七八岁时还在流口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达不到同龄孩子水平的儿子诵读《老子》五千言,结果使儿子的状况彻底改观,智识和慧识都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很多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试点经验都已证明: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书”,尽管可以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发挥比较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提升其智慧,效果并不显著。如果把“经”和“书”结合起来进行诵读,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将“经”和“书”紧密结合来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就既能够培养道德品格,也会使孩子们获得智慧的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这是因为“经”中富含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营养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地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结构当中,只要我们进行诵读,就能够激活并开启我们生命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户牖。这些互动渠道一旦被激活,我们就能够从自然当中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使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出现明显的改观。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经常会有朋友提出疑问,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跟我读”的诵读方法,但学生觉得很枯燥不愿意读。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诵读经典,甚至乐意诵读经典呢?

事实上,“跟我读”到了一定时期确实会显得枯燥,需要继之以“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所谓“教我读”,即让孩子自己来读,甚至让孩子教家长和教师诵读。宁波弘文馆在推广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专职老师因故离开了,有些孩子还想继续诵读,于是志愿者就让孩子教孩子。每周选一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在这一周内先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诵读;星期天,就到国学馆带诵。让孩子做老师,他们很有兴趣,都争着当,还相互比赛,看哪位小老师当得更好。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一种渴求知识的状态。很多家长都体会到,孩子有时候会有一种想当大人的愿望,很想跟大人进行比拼。这种竞争的心理,可以说是人类原始求生本能的另一种表现。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他们同样也具有这种本能,所以只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孩子们顺利地进入经典诵读教育当中。

“跟我读”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孩子处在一种被动激活的状态,但当“我要读”“互激读”“自觉读”的氛围形成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那是心灵的真正启动,是心灵与大脑高度协调配合的主动激活。此时,就进入一种非常活跃又不疲劳,互相激励又不相互排斥对抗的状态中。当大脑出现这种电波释放现象的时候,就可以获得适合开展经典诵读的最大空间,使大脑尽快从无序变为有序,孩子的诵读也将逐步从被动的“跟我读”转化成主动自觉的“我要读”。

nlc202309081653

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启动,大脑里面的记忆排序就会得到有序的整理,从而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在此进程中,人们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对杂乱无章摆放在大脑皮层上的后天知识进行一种自动整理,从而让出空间,使深层次的慧性有一个透发出来的通道。用太极图来进行分析,即扩大了阳鱼眼或者阴鱼眼,使它能够透发到大脑皮层来。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会很有灵气,两眼炯炯有神,生理状态、智识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可以很快获得提高。

“跟我读”和“教我读”这两种方式的完美结合,最终升华为“我要读”。 “跟我读”简单明了直接,适合于经典诵读的早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是必须有“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教我读,具有互动性、民主性、平等性、启迪性和激发性,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开展经典诵读的领导者、推广者、教师、家长和辅导员,对此都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自觉地将“跟我读”与“教我读”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要读”阶段的早日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推广和展开,就必将会处于长生兴旺之地。

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经典诵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教育者、推广者,我们在开始时需要耐心细致地宣传经典诵读的完整理念,让家长们真正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义。经典诵读就类同磨刀,是“利其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的德、慧、智三大系统同步提高素质,开发心智和大脑功能,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使学习更轻松,考试成绩逐步稳定提高,向最具备天赋的科学领域顺利发展。

四、中华文化复兴需要认清和把握“文化之根”

我国在清末时开展过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据此质疑:今天我们实行的是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而我们所推广诵读的经典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二者如何能融合呢?

对此,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可以找到答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西方反而是进入了“慢餐时代”。德国被称为哲学家的摇篮,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进入德国社会,却感受不到国内这种匆忙的氛围。德国人注意让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环境当中,认为没有放松的环境就没有创造力。与之相比,东方在进入“快餐时代”以后,却出现了一种盲目发展的状态,创造性处在一种较低势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明朝以来,宋明理学占据了国家上层建筑的顶端,使教育变得僵化,不能让人们获得精神营养,只能起到维护统治者独裁专制的作用。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有创造力的大儒,都是通过儒道兼修而使自己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单纯读《四书》的人,往往只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完成仕途,却并不具备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晚清出现了“洋务运动”。由于缺乏文化滋养的土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华大地在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以及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一巨大文化体系的滋养下,构建起雄厚的根文化基础,所以才能够在近两千五百年来的历史中创造辉煌。后来,由于我们丢弃了根文化这个井泉,失去了根文化的营养,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才整体滑落下来。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时期,我们要想真正跨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误区,把民族根文化接续起来,就需要对汉代之后的改良儒学进行合理的分解,提纯运用让中华根文化展露出真面貌,让根文化的井泉之水来滋养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华的文化之根一旦接续起来,西方的那些强势文化就能被包容并很快地消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让经典诵读教育接续民族根文化的井泉之水,充分汲取根文化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和道德能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徐向阳

4.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学期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商“诗词进校园”之大计,近年来,我们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诗词进校园,诗词强素质,诗词育新人”的活动,通过文化熏陶,道德教化,情感激发,探索了一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我校是2008年10月被批准为浏阳市第三批诗教实验小学,为了创造书香校园,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诗教工作开展得很好。2009年被评为浏阳市诗教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回顾四年诗教工作,点滴思考与工作方法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积极作为、争取领导重视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诗教出现振兴势头,但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察其原因,与其领导人对传统诗词的认识、态度密切相关。若重视,则诗教兴;若忽视,则诗教式微。如欲兴诗教,则必争取领导支持。

我校在诗教开始阶段遇到很多阻力和难题,后来我们在各级诗词学会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在学校内部取得共识,从抓宣传入手,开发领导层,初步扭转了被动局面。一是加强宣传,向各级领导送材料,请新闻媒体造声势,学校组织活动,千方百计邀请领导参加指导,扩大影响,争取重视; 二是与浏阳六中紧密配合,为诗教建立保障机制。

1、定领导。学校组成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语文教研组长一起的诗教活动领导、督查小组。

2、定时间。各班每周安排一

节诗教课,诵读经典古诗词。另外,利用早读时间、午间活动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3、定人员。学校有专管诗教的领导,课堂有诗教老师,活动有人负责。

4、定内容。各年级均编有教材,有必备古诗词40首。

5、提供经费。投入资金制作诗词匾牌,学生优秀作品展、板报专栏,以创造浓厚的诗教氛围。三是争取有关部门和诗词学会会员单位的资助,保证诗教活动正常运行。

二、多管齐下,激发学生诗趣。

要诗化校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为此我校采取多管齐下的做法。

1、活动激趣。学校开展了如下活动:阅读欣赏、唱诗、古诗配画、看画诵诗、配乐诵诗、看画猜诗、古诗接龙、办手抄报、制作扑克牌式诗词记忆卡片,班级每周一诗、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心得、体会和感受等多种形式。

2、推介激趣。推介与课文相关的优秀古诗词,推介必读诗词、选读诗词、提倡自由阅读、鼓励学生家长推荐。

3、主办大型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已开展了以抄诗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毛笔字竞赛;三年级古诗配画竞赛;四年级诗词创作竞赛;五年级“中华诗词”主题手抄报设计竞赛、古诗词知识竞赛,还有各年级的诵读擂台,并评出了班级之星、年级之星。本学年开展《每周一诗》系列活动,各班级黑板左上角写上每周要学习的古诗词,各班利用每节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词内容,采用

学生齐读、优生领读、男女轮流读等形式,组织学生诵读。每班学生人手一本古诗词摘抄本,学生将所学古诗摘抄在本子上,配上与诗意相关的图画,写上诗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校定期进行检查和评奖,并对获奖学生颁奖。学校利用每周升旗时间,进行全校的古诗词吟诵,每班将本周所学的一首或多首古诗按照从高年级到低年级的顺序有感情的进行背诵,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加。

三、培养典型,展现诗教工作成果。

五年级的郭琢同学创作的《我想》,已在浏阳日报上发表,我相信,大桥学校会培养出更多的小诗人。中、高年级学生能背诵不少古诗,诵读活动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发着学校由内而外的变化,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成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在“诗化校园”的创建上,我们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定期举办诗词知识讲座及诗歌征文活动,普及诗词文化,激发广大师生学诗、写诗的兴趣,扩大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内容。

第二,拓展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式。对除了诵读之外,还可以有理解、讲述、应用(写诗)等相互结合,采用师生互动、亲子共读、同伴探究等学习方法。

总之,从小让学生直面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将义无返顾地把播撒传统文

5.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五

——参加国培计划(2016)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心得

宁夏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穆冬云

2016年10月17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16)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学习。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50多位教学一线的教师齐聚江苏徐州国源宾馆报告厅参加了本次活动。这次经典教育培训活动,以期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国学底蕴,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经典教育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培训的日程安排得很充实,10天的培训中我的心自始至终都觉得是深沉的、浓郁的,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反省。18位专家丰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互动的组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也感受到了学员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现就这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感受学者风采

这次培训中,各位专家和学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使我感动。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他们严以律己、身正为范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每一次讲座,专家都提前到场,更没有提前下课,他们尽可能减少课间休息时间,恨不得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他们的学识传授给我们。有时我们走进教室,教授们已经坐在讲台上等候我们,令我们无地自容。只有一次因为堵车,车晚点了,有位教授为这件小事还不住地向我们道歉。我想,他们作为名师的风采,作为学者的治学严谨的态度也正是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聆听精彩讲座

培训班邀请了江苏非常有名的专家和学者给我们学员上课,举办讲座。这些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教师;经典传承,系于我身。

阳光、充满魅力的董蓓老师,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给我们带来了《感受---打开朗诵艺术大门的钥匙》,她指出朗诵就像人们登台阶,由低到高有三个台阶组成:第一个台阶,字词;第二个台阶,气息;第三个台阶,感受。她带着我们进行发音练习、声母辩读、韵母辩读、诵读训练等各种练习。培训时,她特意强调我们要学会使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文章的诵读,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方面去感受诗歌、文章中所蕴含的意蕴,从而通过诵读表达出来。更多时候董蓓老师会亲自给我们做示范。从苏轼的《水调歌头》到李清照的《如梦令》,从朱自清的《背影》到余光中的《乡愁》,从中国古典诗文到现代诗文,从国内到国外,例举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让大家赏析感受。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诗歌小曲,抑或是现代的诗歌散文,在董老师的演绎下,总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呈现在我的眼前。那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亦或是深情款款。她说要根据理解去朗诵,朗诵是言由心声,这正是诵读的意义所在。

6.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六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在中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在“大量阅读”语文教改实验的架构下,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了加强学校语文教学,补充当前语文教材和白话读物的不足,特系统地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本着“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特殊魅力,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青少年时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学生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诵读内容

诵读范围以优秀的古典诗文为主,同时涵括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

四、采取措施

1.学校召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动员会,向全体师生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动员学生共同参与。

2.各年级每周安排早读课的时间,在课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

3.2012年12月份,学校举行一次大规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4.各班根据课程安排和活动要求制定班级诵读计划:

5.保证诵读时间。每天的早读前十分钟,学生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诵读。另外,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用的课余时间,背诵本周所学的内容,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五、评比及奖项设置:

7.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七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在一起议论的就是学生, 抱怨现在学生身上存在着太多消极的思想道德:自我意识突出, 自私自利。中国人身上独有的儒雅气息好像在他们身上都发现不了。希望借此, 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强自身的文学功底, 达到陶冶高雅情操的效果。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为避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流失, 在我国, 几乎所有城市的所有中小学都在背诵国学经典。但是很多学校是拿来主义, 直接要求一二年级背诵《弟子规》, 三四年级背诵《三字经》, 不加取舍, 对诵读活动的内容不加甄别、不加分析, 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 致使学生价值观念产生偏差, 腐蚀了他们的心灵。

我认为教师要有选择地为学生制定《国学经典教材》。我们课题小组将国学精髓《弟子规》定为三、四年级, 《论语》定为五、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要求他们记一些古典诗词。《弟子规》很好, 但不是适合毎一个学生, 教师要从中做出筛选, 选择合适的背诵。经典中确实有一些沉闷艰涩的文本, 我们要对文本加以甄别, 选择性地推荐给学生。我们推行经典诵读的基本理念是:只求熟读成诵, 不必求懂。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诚然要提倡, 但是要明白怎么提倡, 提倡哪些东西。让学生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 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首先, 古代国学经典教材讲究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十分有利于学生背诵, 但是教师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给学生, 自己不背。当教师的必须有一桶水, 才可以给学生一杯水。在上课前, 教师要做足功课, 先理解、先背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古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 比如:教学《弟子规》中的“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 我就给学生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让学生懂得谦虚礼让, 长幼有序。有时将故事性较强的诗文编成课本剧, 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表演。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诗文配插图动画, 图文并茂, 诗中有画, 画中有文……生动有趣的教学, 不摆花架子, 搞形式, 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欲望。

其次, 要充分保证国学诵读的教学时间。立足课堂, 开展诵读活动。本学期, 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一节必须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 并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教授、指导。学科渗透国学经典内容, 各科教师灵活运用, 也可以利用课堂中场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学或互动, 以调节课堂。中午到校后二十分钟拿出自己的课外书, 静悄悄地读, 做到精读有所摘记, 略读有所统计, 让读书成为习惯。

1.开展校园诵读活动。东回舍小学校园的早晨, 书声朗朗, 各班诵读经典的读书声, 在校园中激荡。而最值得一提的, 是每天的大课间诵读活动。在古筝《高山流水》的古典韵律中, 4-6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论语》, 1-3年级诵读古诗, 每日的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习惯, 几乎所有的东小学生都能够用嘹亮的声音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名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寓教于乐。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 传悄悄话等形式。其中还采用拍手歌法、相声法、变节奏法快板法等趣味诵读。诵读时给读得好的学生发小红旗, 让他们领读, 这样, 学生兴趣盎然, 信心十足。除此之外, 教师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背诵接龙”等编入到诵读活动之中, 让儿童在乐中学、乐中背, 给诵读活动增添了乐趣和动力。最为突出的是四年级一班的师生同背, 并进行比赛, 其乐无穷。还有六年级二班在诵读方式上, 结合班级学生特长, 将古典乐曲的演奏与诵读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浸染。

3.营造优美诵读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古典魅力。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以及名言警句, 黑板报上开辟专栏, 每天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组织开展手抄报比赛, 精选古典, 并把从“国学经典”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 再让学生本人讲讲心得, 进行表彰和鼓励。对于选材新颖的文章择优刊登在学校橱窗上, 学生看到同伴的作品榜上有名, 更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4.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开展“经典诵读亲子共读”活动, 将经典诵读向家庭延伸, 巩固诵读效果。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古人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 除去精美的文辞, 折射的是古人的人格魅力。通过诵读, 我们从学生身上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对饮食, 勿拣择;食适可, 勿过则。”说的是对饮食不要挑剔偏食, 而且要适可而止, 不要吃过量。一位家长打电话说:“孩子以前非常挑食, 不吃青椒、菜花、鸡蛋等, 爱吃肉, 而且每次见肉就吃起来没个饱, 也不管别人。现在, 学了《弟子规》中的这句话, 变得懂事了, 虽然这些蔬菜吃得少, 但也不像以前一点也不吃, 还发脾气了。知道给家长夹菜, 好东西分给别人, 懂得关心父母, 孝顺父母, 帮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好品格。”

让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庄子的“无我”为学生增加一丝文学修养的底气, 成为他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 而且意蕴深刻。通过诵读, 逐渐养成了学生的才情、美质。学校的许多教师明显感受到:学生的文化素养已初见成效, 儒雅的品性气质正在形成。在国学的熏陶下, 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正在形成。但是学生人格品行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校还会继续坚持开展和完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我们中华民族美德源远流长, 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使命。

【责编张景贤】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既能增加他们的涵养, 又能提高其素质水平;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 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 提高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内容, 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8.儿童与中华经典诵读 篇八

关键词: 中华经典 诵读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3.3

中华经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原创性的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是代代传承的具有典范性、源头性的不朽著作。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儿童中华经典诵读是主张利用人类童年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反复朗读中华经典,并自然成诵,以涵养性情、传递文化,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上正在逐渐兴起儿童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中华经典诵读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和家庭生活。那么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

1.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儿童诵读中华经典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华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书面载体,儿童能够从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其成长为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1995 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案中指出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希望我国成立幼年古典学校,让孩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以使得我国悠久之文化避免传承中断的危险。

2.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蒙以养正”,儿童时期要为儿童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而经典诵读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儿童传递了“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 “贵和尚中”的为人处事之道, “慎独”“自省”的自我管理方式,“力行”、“勤俭”、“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这些多元而又丰富的内容能滋养儿童精神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3. 促进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类的记忆能力先于理解能力的发展,当儿童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汉语之前,他们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具有一样的吸收能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就能让凝结着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脑科学表明右脑擅长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造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左脑擅长逻辑、数学、语言、文字、推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能够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长期诵读经典,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且会让孩子在一两年过掉识字关,较早的形成熟练阅读的技能,为各科的学习奠定广阔的智力背景。林助雄博士在《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发》一文中指出,儿童富有韵律感的诵读和看经典汉字启动和刺激了右脑,仔细辨析经典文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求甚解,自然成诵,身心处于完全松懈、有趣的状态,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在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1]

二、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源

当前我国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除了《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外,主要还有《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等经典。

当前我国出版了一些供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此读本共12集,配有CD-ROM 光盘和 “导读”书籍, 方便学校和家庭的使用。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导,郭姮妟主编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其正文配有注音,并有繁简字、通假字、古今字等说明,多年使用下来深受好评。

此外社会上众多的儿童经典教育机构还出版有配有录音的大字教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中华经典诵读的操作原则

近年来儿童经典诵读的实践中涌现出不少的好方法,现将操作原则总结如下:

1.不求理解,熟读成诵

儿童诵读经典,主张先不求理解,自然达到背诵的程度即可。随着儿童人生阅历的丰富,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靠的就是“口耳相传”的阅读和记诵的功夫。南怀瑾先生在讲述《教育与文化的中空》专题中指出旧式读书受教育的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也有乐在其中的滋味,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积极倡导经典教育的赖国权先生指出,儿童可以通过录音跟读的方式轻松学习经典,相同的内容最好让孩子每天读一次,连续读7天以达到对经典熟读成诵的程度。

2.营造良好的读经典的人文环境

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的力量,让孩子自然的爱上经典,就必须有一个人人读经典的小环境。如果是学校开展读经典活动,就要要求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人人读经典,学生人人读经典,并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班主任还要把经典诵读融入班级特色活动中,开展“班级诵读之星”、“古诗文朗诵会”、“擂台赛”、 “最佳朗诵小诗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典诵读的成果展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如果是家庭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家长需要天天带头诵读经典,在家长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此外家长们还可以联合起来搞一些经典诵读的家庭联谊活动,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诵读经典。

3.只表扬,不批评

孩子经典诵读的兴趣是经典诵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最好。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任何的批评和强迫都会对孩子的经典诵读造成负面影响。学校和家长在管理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用正向行为支持的方法,对于好的行为及时地表扬和奖励,维护儿童诵读经典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助雄.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EB/OL].http://www.docin.com/p-555599661.html

9.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九

关于开展“中华颂”经典诗文暨“廉政文化诗文”

诵读比赛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开展的“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主题教育和县纪委开展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张文化,切实提高我乡师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根据《竹溪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颂”经典诗文暨“廉政文化诗文”诵读大赛的通知》的要求,为保证比赛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颂”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按照县教育局的通知精神,学校决定开展“中华颂”经典诗文暨“廉政文化诗文”诵读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我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提高德育效能,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涌现一批“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深化我乡读书文化教育。

三、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净化心灵、滋养人生

四、活动对象

全乡初中、小学学生及教师

五、诵读内容与形式

1、诵读内容:“中华颂”经典诗文暨“廉政文化诗文”诵读大赛内容以庆祝建党91周年红色经典诗文、传统诗文、廉政文化诗文和反映家乡变化的诗文为主。

2、诵读形式:各学校自备篇目诵读,诵读形式不拘一格,活泼新颖,特色鲜明。诵读的题材可以是诗歌、散文、故事,可有领诵、男女声诵、齐诵,可以借助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作品内涵。

六、组织领导及分工

为了加强对此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特成立天宝乡中小学“中华颂”经典诗文暨“廉政文化诗文”诵读比赛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万国斌

副组长:汪志东 付亚洲 童克勤 余志雁 黄开夫 成 员:张宁华 夏胜伟 陈圣军 罗国斌 马畔余 姚波

朱建华 黄玉山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办,余志雁兼办公室主任,张宁华兼办公室副主任。

其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调控与督查; 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活动的督促管理、协调与档案资源的收集等工作;

各校及中心学校各班语文老师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七、活动安排

(一)时间安排

1、每天固定十分钟诵读时间(在每天下午2:20——2:30之间十分钟)。

2、每周从地方课程中抽出1节,作为诵读课,用于诵读指导、复习、回顾。

3、要求学生每周周末在家中诵读30分钟,作为一项课外阅读任务布置下去。

(二)活动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自方案发之日起至2012年5月31日)(1)在学校广泛开展“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宣传活动。(2)向学生讲述经典诵读的益处和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3)各校、中心学校各班级结合班级的实际确定诵读内容,定期进行诵读的经验交流。

2、诵读开展阶段(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1)各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2)结合开展阅读课外书活动,评选出班级经典诵读优秀者使“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3)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唱游活动中诵读。

3、诵读展示阶段。(2012年10月)

(1)学校创设各种机会,扎实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并尊重学生对古诗文理解的方式:“不求甚解,但求熟读会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2)在庆“十一”活动中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陶冶情操。

4、诵读总结阶段。(2012年11月)

召开总结会,表彰一批在“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系列活动中优秀的组织单位及表现出色的班级和学生,在层层筛选的基础上最后评出“书香学校”、“书香班级”等,并对以上优秀单位、班级、学生进行表彰。

八、评分标准

比赛评分采用10分制。

1、普通话标准程度,满分4分。

2、内容积极向上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满分2分。

3、朗诵技巧,满分1分。

4、脱稿(背诵流畅),满分1分。

5、仪态仪表(服装、队形、动作、仪态、精神面貌等),满分2分。

以上5项得分的总和为选手的最终得分。

九、表彰奖励

1、“书香学校”三个,“书香班级”九个。

2、优秀组织单位3个。

3、优秀学生

初中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小学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十、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深刻认识“中华颂”经典诗文暨“廉政文化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二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有效补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诵读中,为完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2、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为使活动顺利开展,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万国斌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校长牵头,教导主任及相关教师参与负责组织实施与开展。工作重点落实在教学教研和学生活动两个层面上。

3、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各中小学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安排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并把此活动与语文教学和少团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向家庭和社区拓展。在注重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4、保护诵读兴趣。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要经常在小组中、班级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接龙赛以及擂台赛等形式的诵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5、积极创新诵读形式。要积极将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之中,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确保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班集体,让每一名中小学生切实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浓厚的育人氛围中健康成长。

10.中华经典诵读 篇十

女生:经典诗文,国之瑰宝。

男生:弘扬中华文化,女生:传承中华美德;

合:颂中华经典,做博学少年。

女生:看她娥眉紧锁,女众: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男生:听他低吟愁怀。

男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女生:幽思才女莫向诉,亡国帝王恨可休。

男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且听老夫宽宽说。

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笑吟且徐行。行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男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女生:看今朝款款少年,意气风发,自信阳光。

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男众:报我以平坦吗?

女众:我是一条欢腾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

男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女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

男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众: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男生:幼不学,老何为,幼而学,壮而行;

女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男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男生: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生: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女生:胸藏万汇凭吞吐。

11.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十一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朗读整合的必要性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今天,外来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逐步加大,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响较大。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整合极具优势,同时,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传承经典,保留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诗文是历史遗留下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璀璨明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经典诗文的诵读及讲解上更加侧重于解题技巧,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社会环境的分析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无法帮助学生认知到这些诗文的魅力,在被动性学习与记忆的前提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理解非常狭隘。通过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中的重视度,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下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教学的本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及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在这些寓意深远、意境深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找到精神支柱和依托。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非常繁杂,亟需通过好的文化作品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熏陶,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的提升。实践表明,科学的诵读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攒大量的素材,潜移默化的加以运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1.合理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删选,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中华经典诗文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做好相应的删选。高中阶段学生“三观”基本形成,因而在经典文化诗文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制定一些阅读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氛围。同时,在班级及校园的装饰中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名人画卷、经典诗词都可以作为校园内的点缀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

2.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实现二者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通过必修课与选修教材的结合来开展的。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形式来落实,通过良性竞争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如在班级内开展阅读活动,抽出部分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是学生之间分享阅读心得,或者是好书推荐、精品鉴赏、集体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找到经典诗文诵读的趣味性。利用早读时间鼓励学生开口读、大声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到经典诗文中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小组诗句接龙、填字游戏等形式来增强其阅读的趣味性。对于部分较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进行改编及表演,以动态化的形式来表达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引导与训练,除了正确的发音之外,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做到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积极参与不同范围内的朗诵比赛,不吝表扬,让学生了解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自发参与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家长的全力配合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3.重视教学生活化,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制定较为明确的班级行为守则,做到诚实、守信、文明,以伟人为榜样,爱国、敬业、友善。在不同的节日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及爱国教育,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笔下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与变化,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做好古典文化的传播。

4.探索课堂诵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巧妙导入。新课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中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经典诗文、或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旧有的经典诗文知识中入手,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反复诵读,进入意境。诵读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二读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和感情基调;三读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进入意境。(3)自主创新,适时拓展。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囿于教材,坚持以开放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在良好的诵读氛围,自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让学生体验诵读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素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和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将二者整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12.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十二

经典是圣贤先哲对自身生活的记录和感悟, 它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更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基于此,我校进行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时,将经典诵读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经典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再现传统文化画面,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力争让经典诵读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重阳节这天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我们在学习时,号召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按传统方式过重阳节,传承古老的传统。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诵读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古人过年时要放鞭炮、换桃符和欢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节的来历、传说及传统习俗让学生知晓,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来历、传说讲给他人听,将传统习俗付诸实践。

像这样的古诗词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 食》、唐朝林 杰的《乞巧 》、元代元好 问的《京都 元夕》、汉代关于七夕节的诗词等,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诗词歌赋,从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挖掘出很多传统文化资源。

二、再现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画面

经典诗词歌赋的画面感都很强, 我们可以在诵读时用不同方式分门别类地再现。再现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选择合适或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诗配画:几乎所有经典诗词都可以用此种方式再现画面,尤以写景类、叙事类为佳。配的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教师组织鉴赏和评比,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诗配乐: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给很多唐诗谱上了曲子,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并出了专辑《读唐诗》,收录了《登鹳雀楼》、《春居》、《红豆》等名篇。我们在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时可以欣赏、学唱,甚至把这些由古诗词编排的歌曲编成舞蹈,让这些诗词变成童谣,永生难忘。

讲诗文故事:很多经典中都蕴含有趣的传说、故事,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开“经典中的传说”故事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源远流长的故事流传下去。

演一演:叙事类、送别类作品都可以演出来,比如课本中的《杨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在学习时把它们改编成了小剧本,在课堂上表演。当学生身着古装、羽扇纶巾、满腹经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离文明又进了一步,不得不感叹经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大多数孩子都学了一两门乐器。我们可以把乐器和诗词结合起来, 比如学习《伯牙绝弦》,我们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 演出时还请学古筝的同学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创作时的背景、情境、传说,经典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维习惯,精神上的鼓舞、气节上的鞭策、文学上的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等,都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模仿。它们是那样鲜活,喜怒哀乐,时隔千年,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比如古诗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应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今天都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比如那些咏“梅、兰、竹、菊”的诗篇仍荡涤着人们的灵魂,那些气节歌仍是我们的民族魂;比如那些写景的、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仍能激起我们的共鸣……

我们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从时代背景、地理位置入手,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诵读、表演,吟诵其他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赋得古原草离别》《别董大》……一直到席慕蓉的《送别》),还在课堂上欣赏因《送元二使安西》而谱写的《阳关三叠》,最后整节课在学生合唱的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结束,学生的小脸因文化的滋润而纯净、唯美,听课的老师评价:这节课一定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13.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篇十三

在祖**亲六十四岁生日来临之际,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月30日上午,蛟龙镇石门头完小举行了“诵经典,爱中华”诵读比赛。

本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四个年级的2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比赛。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班选手都做好了充分的赛前准备,在比赛场上,选手们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振奋,或抒情朗诵,或激昂高歌,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每一篇文章的深刻内涵,给人以浓浓的情感熏陶和美的享受。

14.中华经典诵读 篇十四

为落实广昌县教育局2011年中小学办学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围绕“中华经典诵读”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为将此项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这一特色活动,把我校教师的思想统一到转变教育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的行动上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的与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

3、加强思想建设。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长:饶明辉

副组长:曾祥瑞

成员:吴和平魏一伟何洪李爱贤王在胜张文英陈国辉钟国辉

2、具体实施小组

组长:吴和平

副组长:何洪陈国辉

成员:李爱贤王在胜张文英钟国辉全体语文教师。

四、活动要求

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我校致力打造文化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班要利用好课前、课余、活动课及课外活动课等时间开展好此项活动。诵读资料准备各年级要做好分工安排,每班都要有较详实的诵读资料,做到人手一份。

1、每日晨读10分钟诵读形成常规,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充分利用语文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或读书节。

7、学生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

8、家庭每晚亲子阅读15分钟。动员、指导家长每晚亲子阅读不少于15分钟。

9、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好做法经验推广等。

10、每周语文教师对诵读内容及诵读情况进行记载。

11、创新诵读形式,诵读形式要多样化,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要积极将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12、班主任是诵读各项活动的领导、组织、实施的负责人,语文老师是诵读活动业务指导的负责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要协调分工,落实到位,打造出精品。

13、少队部利用校园广播室,每天播放“中华经典诵读”录音,营造校园经典诵读氛围。

五、活动时间安排

1、宣传发动(5月初——5月底)。根据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制定本校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师生动员大会,部署活动事项,组织教师学习方案,安排落实各项工作。

2、开展活动(6月初——2012年3月底)。各班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紧扣活动主题,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开展诵读活动。各指导教师步步跟进,悉心指导学生。

3、成果展示(2012年4月初)。各班接受学校诵读领导小组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做好迎接县局的评估。

六、活动考核及奖励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和最终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

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学期评价

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或诵读指定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学生的达标证书共分为四级。采用由低到高的升级机制。达到四级的学生,由学校颁发经典诵读“金钻小博士”荣誉证书。

诵读得分:60——69分水钻小状元

70——79分铜钻小学士

80——89分银钻小硕士

90——100分金钻小博士

3、跳级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诵读水平,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在每学期末向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自主申报评价篇目和等级,由语文老师初评通过后,报教导处统一组织评价。通过该等级评价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跳级评价,但必须以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前提,不得作为硬性规定,更不能因此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防止挫伤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4、对验收合格的班级给予“经典诵读达标班”荣誉称号,给予该班语文教师“经典诵读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八、成果总结

1、尝试编写适合我校校情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加强校园经典诵读资源库建设,建成富有特色的经典诵读资源库。

3、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组织师生积极参加,通过比赛促进自身的诵读水平。

4、与元旦活动相结合,举办首届赤水小学“中华诵•经典诵读”节。

A、大型集体诵读:以年级为单位整体展示,并辅以队形变换、伴奏、伴舞等艺术表现形式。

B、小型集体诵读展演:以班级为单位整体展示,并辅以队形变换、伴奏、伴舞等艺术表现形式。

C、小型诵读展演:以情景剧表演、诗剧表演、亲子诵读等形式,展示教师、家长、学生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15.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篇十五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意义所在。而著名的国学倡导者王财贵先生就说过,所谓的教育,就是用最恰当的方法,在最恰当的时机,教最恰当的内容。关于最恰当的时机我们作为教师无从选择,用最恰当的方法,教最恰当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可以操作的。用他的话,通俗的来说就是配合着教育的目的,配合人性的发展。为此,教育的工作,就是在最恰当的时机,我们用最恰当的方法,教他最恰当的内容,对他的生命产生最恰当的积极作用,使他成为一个最恰当的人。

因此我认为:既然教文立人是教育的宗旨,那么语文课堂若无经典,语文何以立人?因此,高中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经典的诵读,以此为平台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把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教学的首位。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灵魂是思想,即是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高中阶段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承的。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不对人发生作用,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力量,精神财富,传承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我们从事国民教育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就是传承文化最好最直接的介质。

“经、史、子、集”凝聚了中国先贤的智慧,其内容丰富厚重、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难得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高中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可以说,一个人不具备读“经、史、子、集”的能力,就不能够认识祖先的智慧,不能够认识祖先的智慧的人,就没有中国的灵魂,没有中国灵魂的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其次、高中阶段是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黄金时间。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中就明确规定:高中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的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优秀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等等内容。因此,高中阶段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二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成长心理学家斯普兰格的第二次诞生理论中提出“自我发现”、“产生对生活的设想,形成新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的连续性,懂得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的力量,学习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比模仿更复杂的学习形式,既包括中介的认知因素,也就是创造性的观察学习,也强调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直接的经验和观察到的外部奖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受到自我强化的调节。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高中阶段加强对传统教育的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多读经典。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定义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而对于语言,人们向来都是靠自觉的认知方式获取和应用的,也就是自觉感觉,自主察觉,自主品觉,自可悟觉,自能醒觉(《说文解字》)。罗素曾苦劝中国人:“我希望中国人不要为了学习西方,把自己的传统全部丢掉。西方文化也有其不足,将来必会展现出来,那时西方也有必须向你们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经典是最佳语文教材,诵读经典是语文课立人的重要途径。

读史可以明智,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增进经史子集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中华传统思想的博大精深,读读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丰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坚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让高中语文课堂拥有经典,立德树人。

摘要: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兴起“国学热”,其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不尽一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推动作用,而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多年来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在国民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史子集等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传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文化的复兴是关键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尤其是高阶段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识字4《猜字谜》教学设计下一篇:连锁餐饮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