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试题(5篇)
1.马哲试题 篇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
1.C 2.D 3.D 4.B 5.B 6.A 7.C 8.C 9.B 1O.B 11.B 12.D 13.C 14.D 15.B 16.C 17.A 18.C 19.D 20.C 21.B 22.D 23.C 24.D 25.B 26.D 27.A 28.D 29.B 30.C 31.AD 32.ABD 33.ABC 34.ABD 35.ABDE 36.ABD 37.BCDE 38.CD 39.ADE 40.ABCDE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分)
42.(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43.(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6分)
44.(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1分)
45.(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46.(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4分)(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47.(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分)
2.马哲试题 篇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也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因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发展;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要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物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的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技术创新战略,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力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现实生产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鼓励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完善法律和加强执法,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加强对自主创新的统筹协调。第三,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对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适当倾斜。要改进人才考核办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作用,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培育。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作风。要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培育自主创新的作风,就要大力倡导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精心营造创新的环境。所谓创新的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识,就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所谓创新的能力,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所谓创新的环境,就是指锐意创新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压抑、阻碍、扼杀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的做法都能得到纠正,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人都会受到批评和鞭策这样一种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只要全党全社会都积极投身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我们的社会就必将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国家就必将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自主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
自主创新,主要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大体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
2.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我们应该明确,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人本,不是孤立的人的个体,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与人的群体的相互结合,没有作为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群体的发展,没有作为人的群体的发展,绝对谈不上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一定要注重效率,人的群体发展一定要兼顾公平。最近仍在深度发生的西方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就十分深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分析,一个社会如果只注重个体的发展,效率可能会发挥到极致,如西方社会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但金融风险也将无限放大。一旦人的个体发展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个体与群体内在的紧张关系就将爆发,如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就以信用破产显现。群体发展的受制最终导致个人发展的受阻。在人的个体发展问题上,内在要求执政者放松管制,积极扶持;而对人的群体发展则要求执政者适时介入,裁以公平。不容忽视的是,裁决者本身也存在利益导向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决策透明,程序公开是保证公正的最好手段,正确界定权利边界是促进社会效率提高的基础保障。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各种社会形态执政者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又一现实问题。
在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写上“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前所未有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程度。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与不好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和学习。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民为本”,即以人民为本。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绝大多数人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而存在的。以人民为本的发展,必须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的发展。作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地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求体现他们根本利益的发展。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同时,还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这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先锋队和主力军的关系,是利益主体的代表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执政,以人民为本是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所决定的。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结合起来,我们党才能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而执政。
3.结合环境与生态问题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2004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4.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古代文明已包含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附属于在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想象性和猜测性的自然哲学体系,甚至寄生于宗教神话中。在中世纪,科学成了神学的分枝。科学与宗教的历史混合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步解体,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和宗教神话中分化出来,成为实证性的科学。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出版,是近代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彻底决裂的第一次宣告。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公开冲突的道路。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和力量去证明任何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宗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相信超自然的上帝和神灵主宰世界。宗教的本质决定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规律。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和否定,决定了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是不可调合的。在认识方法上,宗教与科学也是根本不同的。自然科学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认识事物的各种联系并尽可能地用经验去证明。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信仰主义,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在社会作用方面,宗教与科学也是大相径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虽然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通过宗教运动对社会发展起过特殊的推动作用,但一般说来,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是一种保守的因素。因为宗教往往把现存的社会制度当成神意的体现,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历史上,科学在每一领域取得的任何重大成就,都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内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否定,意味着把神秘的作用和无知的影响从这个领域中清除出去。17世纪以来,近代实验科学所开始的从自然界各个领域中清除上帝主宰作用的进程势不可挡。从17世纪到19世纪,由笛卡尔、康德、拉普拉斯、达尔文所代表的进化理论在天体物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学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与上帝创世信仰直接对抗的天体演化说、地质发展观和生物进化论。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致对自然规律更完善的表述。如现代物理学为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找到了它们各自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把研究高速运动的相对论,研究常规运动的经典力学和研究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证明了神学世界观的臆测成分。自然规律的新发现,自然科学的新进展,总是必然地导致对宗教神学的进一步认识。
5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作为学术名词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户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从它诞生起,与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晋级,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作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近代欧洲科学技术的采用,不仅使得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由初级阶段逐步上升为更高级的阶段。
(四)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现在,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认识这种严重后果,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使之朝着不危害人类生存的方向进行的可能。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是产生原始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由社会生产的需要所决定的,如18世纪的蒸汽技术革命,就是在英国大规模的世界贸易已发展到以人力为动力和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发生的。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不但促使了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还导致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独立的社会事业和社会部门,研究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个人研究、集体研究转变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供研究课题和认识材料,同时科学技术成果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因此,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根本的认识基础。第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仪器设备和各种物质技术手段,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而科学实验所需的这些物质技术手段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创造出来,是由工业生产所提供的。因此,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物质保证。第三,科学技术的研究经费也要靠社会生产提供。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够筹集多少资金用于科学技术,固然与认识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因此,社会生产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来源。
(二生产力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同社会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等。这些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历史上,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保守的哲学思想却常常起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
二、作为研究的方向
科技的诞生不久是因为人类需要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提高生产质量就必须提升科技能量。
物质生产与科学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发生的上述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和否定关于二者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对科学知识的生产仍然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首先,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仍然是科学知识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向自然科学提出了多方面的研究课题,生产的需要越是迫切,就越能促使自然科学取得巨大的进展和突破。其次,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或质量,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再次,物质生产为自然科学提供日益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使科学家能够探索宇宙太空,潜入海底,深入到微观世界内部,进行前无古人的科学研究,建立过去的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尖端科学,开创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局面。最后,物质生产决定科学知识物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人类生产科学知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物质生产中加以应用,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物质生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新的科学知识,决定着科学知识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6.如何理解自然科学往后讲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存在,由于它同时具有这样两个属性:第一,具有同社会科学、人类艺术一样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功效;第二,在社会现实中的“等级结构”、“统治”、“阶级”、“利益分配”、“人权”等等现实中不具备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性,它的独特的特征决定着它始终保持“中立”,没有同社会思想、社会意识和社会利益的交锋,与任何社会体制、任何社会形态可以固定不变地保持一种默契――至少毫不相干的关系,所以,它往往被专制和独裁的统治者所利用――统治者为了保持学术、思想的所谓“大一统”,为了实现愚民,把民众奴化,杜绝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艺术开启民智,有意把自然科学的作用夸大、神圣化,用以排斥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社会科学和艺术。在专制和独裁的社会里,往往只有自然科学,和专制独裁者 “一家之言”的社会科学和艺术。
其实,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自然科学技术存在并非很多人理解的那样特别重要。与社会科学和艺术相比,自然科学技术存在的作用显然要次一些。判断一个社会好怀的尺度,就是民主和经济(促进经济是科学的重要功能),但首先是民主。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或比较缺乏革命性的社会科学和艺术,那么,这个社会只能是难以敲动的“铁板一块”,整个社会必然没有活力,更谈不上有什么民主和自由的进展。在这样的社会中,连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体制限制――不是不准发展,而是没有发展的良好的外在条件――就是发展了,也难以得到运用。所以,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带动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恰恰相反,只有先锋的、具有活力的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自然科学同人文学科、艺术一样,具有使语言的隐蔽性开启的功能,即具有把事物或现象实在明朗化、可利用化、规律化、形象化,使其由实在转变为存在的功能。科学的深奥、难以理解和艺术的隔膜、歧意就是因为这种开启性在受众中造成了语言传统意义的生疏化而引起。
自然科学技术的作用,并非一定就是良性的、符合人性本真的。谈论存在,谈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人类,从人类的绝大多数的角度来谈。这是一个最基本、最根本的前提。离开了这一前提,任何存在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我们看到,自然科学有时违背人类的意志,挤压、破坏人类的生存空间,尽管它不能象反动、颓废的社会科学和艺术一样奴化大众的心灵,使大众沦为某种制度、某个群体的奴隶,但是,它可以使大众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类需要的自然科学存在,绝不是这样的东西。
自然科学家中,很少有人有着人文学者、艺术家那样的关注人类生存,关注人类情感、心灵和精神的东西。这是自然科学天然的局限。不过,自然科学家至少应当有着一定的对人类、对未来负责的的精神,应当具备一定的人类前途的忧患意识。这也是自然科学家应当承担的天然责任。遗憾的是,不少自然科学家只是沦为政治、统治的科研工具。他们不仅不会为社会弱势群体说话,不研究或不稍多一点地研究有利于整个人类发展、改善地位低下而不堪重负的劳动者劳动强度的自然性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利用他们的智力弄出一些涂炭生灵、消灭人的意志甚至生命的、帮助权力镇压人民的武器、工具、装备,比如核导弹、催泪瓦斯及其它所谓军事产品。众所周知,希特勒时代,很多科技人员就成为了他和他的统治集团迫害世界人民的工具。其实,放眼古今中外,这样的科学家,这样的政治统治的科技工具,有过消停的时候吗?人们往往认为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容易与政权勾结在一起,却对自然科学家抱着错误的认识,轻易地就将崇敬加到他们的身上。真正说来,有良知的、有目的的对整个人类发展抱有伟大理想的自然科学家,不过凤毛麟角,肯定比社会科学家、艺术家少得多。更多的自然科学家,不是站在人类对立面成为反动科学家,就是不关心社会的书呆子科学家、明哲保身缺乏情感的没有灵性和性情的机器科学家。
自然科技与文化的作用无非是对事物语言形态的诠释。科技与文化的迷误使其对事物语言形态造成了本质性的伪语言破坏,使事物语言形态成为了伪语言臆度系统中的“它物形态”。所谓自然科技和文化构成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异化成为“它物形态”的文化科技存在。人在以自然科技为支撑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话语”中沦为物欲的“单面人”,人由自由的语言本真现实偏移为对物的无限需求欲,人的精神退化,以致丧失。人成为一种与自身对抗的物化机器。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的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有关自然科学的问题往往给人们提供一种唯心主义和空想主义的诱人的选择。好几十年以来,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摘录出来并以小册子形式发表的那本《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一直是最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的读物。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都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是表现出19世纪的思维特点的一种进步,而他们的学说的一些最有影响的解释者——伯恩施坦、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则借重于自然科学的模式和类比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特别是借重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引申出来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达尔文主义发表了或深或浅的见解,而他们的理论的解释者则把这些见解作为把人类和社会的概念跟科学的方法和设想进行联系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曾提到达尔文主义是他们历史观的自然史基础(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31页),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把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的发现跟达尔文对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发现相提并论。但是,他们对于从达尔文主义引申出来的关于有生命的自然界的形象——马尔萨斯的斗争规律和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规律,都同样地感到震惊(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51—252页)。恩格斯甚至在他的对自然科学最为关注的著作中,也要对猿和人之间的劳动概念加以区分(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517页)。
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都密切地关注着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科学发展。他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尽管它的直接效果是加深人的非人化,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象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至于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马克思在《大纲》中强调指出工业和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预见到这种联系将会继续发展。(参看“资本”一章)。而在《资本论》第1卷,他在冷冰冰地叙述技术发明是如何用来控制工人的段落中引用了尤尔的话:“这一发明证实了我们已经阐述的理论:资本迫使科学为自己服务,从而不断地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资本论》第1卷,第47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思想派系,都强调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是只要我们打开“科学”这个词来看一看,就可以看到它往往是被用来作为树立其正统性的一种手段,而且它所指的也往往不是自然科学(参看科学和技术革命条目)。当谈到自然科学的时候,通常所指的也就是为满足生产需要而进行的科学研究的资料。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鲍里斯·黑森的“论牛顿‘定律’的社会和经济根源”一文(见“参考书目” ②),它把科学革命中最著名的文献跟17世纪的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其他一些立意相同的论文则强调认为科学理论是实践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布哈林认为,那种认为科学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它把职业科学家的主观热情跟科学的客观社会作用混淆在一起。科学的社会职能保留在生产过程中(见“参考书目” ②,第19—21页)。
3.大学马哲考试试题 篇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题一
1、下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错误的是__C__ A、关于世界普遍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绝对真理体系
D、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对哲学理解正确的是__B__ A、世界观、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观点 D、人生观、价值观
3、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不包括__B___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有___C__
A、我思故我在B、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 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6、我国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这种观念属于D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下列对实践的理解错误的是_B___ A、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检验认识活动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深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手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了__C__ A、虚幻的观念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事物的原型 B、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虚幻的观念是可以凭空捏造的
9、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B
A、发展是事物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10、李瑞环讲:“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述错误的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类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D、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2、感性认识不包括____
A、感觉
B、概念
C、知觉
D、表象
13、对真理认识错误的是____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主观性
14、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______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15、某资本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是____
A、80万
B、40万
C、40万
D、80万
16、对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关系理解错误的是______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交换价值跟价值无关 D、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17、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凝结在使用价值之中 B、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价值 D、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1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和理论支点是_____ A、商品二因素
B、劳动二重性 C、剩余价值论 D、资本再生产理论
19、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____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B、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差异 D、社会分工与产权差异 20、贷币的本质是_____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的交换价值
21、流通中的货币量跟社会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_____比关系,跟货币的流通速度成_____比关系。
A、正、正 B、正、反 C、反、正 D、反、反
22、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跟社会经济制度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B、价值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管理制度创新以及劳动成产率提高
C、市场经济可以解决社会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
D、市场经济可以逐步改变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权力主导模式带来的权力寻租以及效能低 下、供求失衡等问题
23、对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不变资本 B、劳动力商品 C、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
24、企业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料属于______
A、不变资本
B、商品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25、企业通过竞争和信用手段即兼并、联合、购买、发行股票等方式占有大量社会资本的资本积累方式是______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资产并购 D、资产重组
26、对资本本质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资本指生产中所用的生产资料
B、资本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 C、资本是个历史范畴,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 D、生产资料只有充当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是资本
27、产业资本循环中分别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其中商品资本的职能在于______ A、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消费剩余价值
28、资本积累规律在于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占有资本量的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的结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B.资本排斥工人
C、工人相对贫困
D、资本家利润量减少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参考答案要点:动力商品具备商品的二因素(2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3)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
参考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共4点,每点2分)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的其他存在形式(3分);物质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3分)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内涵,是理解历史活动的钥匙(2分)
4、比较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两组划分的不同?
参考答案要点:两者划分的依据不同(2分);划分的内容不同(3分)划分的意义不同(3分)(评分中根据答题要点是否完整,表述是否正确清晰,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可以酌情给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材料一: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高达90%以上,有些科技密集型产业则高达100%。材料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
材料三: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请回答:(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联系材料简要回答怎样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主导力量,渗透于其他一切生产要素之中(2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2分)
(2)联系实际简述对科技创新的看法(6分)
2、材料一:北大方正集团股份制改造中,曾遇到了不少股份制改造企业所遇到的难题,即国家股的问题。是资本投入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有人提出,方正是学校投资40万起步的,不管现在是4个亿,还是8个亿,都是原先的40万投资创造的。方正总裁在同记者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如果说资本创造价值,那方正近千名职工都干什么啦,我们就不创造价值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材料二: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材料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联系材料说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参考答案要点:
(1)这段观点错误的,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5分)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为了发挥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提高生产效率,要求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7分)
(评分中根据答题要点是否完整,表述是否清晰、流畅,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可以酌情给分)
四、论述题(16分)
材料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材料二: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联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原理分析如何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答案要点:
1、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原理(6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对立、差异和冲突是必然性,但是不能忽视统一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6分)
4.马哲试题 篇四
识:马哲基础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以下情况中哪一个没有违反《公务员法》中的需要任职回避的规定情形__ A.夫妻双方在同一个厅机关工作,分别在不同的处里任科员 B.在同一个处里的处长与处里的科员为直系血亲关系 C.夫妻二人在同一个厅机关里任处长职务
D.在同一机关里有亲属关系的一方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在该机关的监察部门工作
2、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订相应方案。这在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方面称为__。A.环境监测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D.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3、____是指按借贷协议在一定时期可以变动的利率,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A:名义利率 B:实际利率 C:固定利率 D:浮动利率
4、信用创造是____通过相关业务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的行为。A:信托公司 B:保险公司 C:投资银行 D:商业银行
5、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__转变。A.第一、第二产业协同带动 B.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C.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D.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6、实际利率是指__。A.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 B.金融机构现行的利率
C.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 D.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形成的利率
7、对于自首和立功的人进行处罚,错误的做法是__。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不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对于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8、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__承担国家赔偿义务。A.市公安局 B.区治安联防队 C.区公安分局 D.李某
9、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__。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可持续发展 D.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10、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在于 A.二者都使用仪器设备
B.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为科学提供研究手段 C.二者都要用科学方法
D.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交替发生
11、我国在刑法的时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__。A.从旧兼从轻 B.从新兼从重 C.从旧兼从重 D.从新兼从轻
12、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工程”是指__。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 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
13、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__。A.法律条文由法律规范体现出来 B.一个法律规范就等于一个法律条文
C.一个法律规范不能包括在几个法律条文中 D.一个法律条文可以包括几个法律规范在内
14、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A.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B.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C.“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D.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解决台湾问题
15、会计报表的保管期限为[ ] A.15年 B.5年 C.25年 D.永久
16、政府对某些产品直接规定的价格称为__。A.绝对管制 B.双面管制 C.最高价格 D.最低价格
17、行政立法的主体是__。A.国家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18、在我国,人大代表是通过会议的方式依法集体行使职权,而不是每个代表个人直接去处理问题。下列权利中属于我国人大代表职权的是__。A.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B.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C.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D.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19、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格式规范并具备各种生效标志的稿本称作__。A.草稿 B.定稿 C.正本 D.副本
20、全国人大举行会议时,主持会议的是__。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委员会
C.委员长会议
D.选举产生的大会主席团
21、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__。A.直接的调控模式
B.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 C.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D.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22、公务员录用的首要原则是__原则。A.平等 B.公开 C.竞争 D.择优
23、企业对境外经营的子公司外币资产负债表折算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下列各项中,应采用交易发生时即期汇率折算的是__。A.存货 B.固定资产 C.实收资本 D.未分配利润
24、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__。A.行贿罪
B.向单位行贿罪 C.介绍行贿罪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5、商业银行不动用本身资金,为顾客提供的各类服务的业务是____ A:负债业务 B:证券业务 C:中间业务
D:同业拆借业务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__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A.2年 B.1年 C.4年 D.3年
2、商业本票
3、在银行存在正缺口和资产敏感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__。A.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增加 B.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减少 C.利率下降,净利息收入增加 D.利率下降,净利息收入减少 E.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不变
4、衡量存储器容量大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A.MB B.KB C.Byte D.bit
5、在财产清查中,可以使用实地盘点法清查的项目有__。A.存货 B.往来款项 C.固定资产 D.银行存款
6、我国在刑法的时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__。A.从旧兼从轻 B.从新兼从重 C.从旧兼从重 D.从新兼从轻
7、关于我们党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群众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__,二是__。A.任人唯亲 官官相护 B.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C.不讲效率不讲原则 D.注重政绩 忽视民生
8、对于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处理措施有__。A.予以取缔
B.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没收违法所得
D.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9、信用社的在建工程包括[ ] A.新建工程 B.改扩建工程 C.大修理工程 D.设备安装工程
10、试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
11、设有以下说明语句 typedef struct { int n;char ch[8];}PER;则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__。
A.PER 是结构体变量名 B.PER是结构体类型名
C.typedef struct 是结构体类型 D.struct 是结构体类型名
12、消费者选择提前消费或者延迟消费,与_______无直接关系 A.消费者偏好 B.消费者剩余
C.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D.市场利率状况
13、信用社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是()。A. 使用年限在二年以上 B.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 C.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D.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14、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法是指__。A.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B.调整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调整婚姻家庭包括人身关系和由此产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D.调整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2009年5月11日在出席“中国的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澳门理工学院学生真情对话及举行记者会,就中美关系发展、两岸发展和“一国两制”等方面发表了看法。
作为开创中美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基辛格透露,当年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美国也十分清楚此点,所以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中国的政策,这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就算到现在,美国政府也不会改变这个政策。
基辛格说,外交政策基于国家的利益,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所以中关合作能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巨大发展,基辛格认为,这是中国人民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因此得到了各国投资者的信任。
基辛格说,一个国家如果有了突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上的冲击,有些人就会非常紧张。但他认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需要的是合作和友谊,中美应该互相学习,作为可以互相信任朋友,不是每个观点大家都同意,所以“同志们,让我们一起来应付这些共同的问题吧。”
对于“一国两制”,基辛格肯定,中国已经尽了非常大的努力来实行“一国两制”,当然其中并不容易,但是已经非常成功,就从澳门来看,从实施的初衷到现在见到的效果来说,就是很成功的。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模式。对于一个中国原则内涵的理解正确的包括__。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B.目前台湾与祖国尚未统一,两岸应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共同努力、平等协商、共促统一
C.台湾的政治地位应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D.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16、银行自身实力分析包括__。A.银行的业务能力 B.银行的市场能力 C.银行的市场声誉 D.银行的财务实力 E.银行领导人的能力
17、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____ A:定期和永久保管 B:短期和长期保管 C:定期和长期保管 D:短期和永久保管
18、在Excel 2000/2003中,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A.可以在不同工作簿间移动工作表
B.工作表被隐藏后,可以通过重新打开文件的方法取消隐藏 C.既可以隐藏工作表又可以隐藏工作簿 D.可以删除工作簿中的所有工作表
19、严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包括()。A.促进经济发展 B.生产萎缩 C.生产繁荣 D.流通混乱
E.金融市场混乱
20、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关系的分类有以下______类型。A.一对多关系 B.多对多关系 C.多对一关系 D.一对一关系
21、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有__ A.某工业企业历年利税总额 B.某高校历年招生人数
C.某金融机构历年年末贷款余额 D.某地区历年年末生猪存栏头数
22、在银行发放贷款的情况下,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从银行单方面转移到借款人,这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__。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2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投资项目现金流出量内容的是____ A:固定资产投资 B:折旧与摊销 C:无形资产投资 D:新增经营成本
24、《公民道德建没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__。
A.个人意识、协作意识、效率意识、物质利益观念、改革开放意识 B.个人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 C.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 D.自立意识、协作意识、公平意识、物质利益观念、改革开放意识
25、周某与林某协议离婚时约定,孩子归女方林某抚养,周某每年给付1000元抚养费。离婚后,因林某将孩子由姓周改姓林,周某就停止给付抚养费。因这一年年景不好,周某就将卖粮仅得的1000元捐献给了希望工程,自己出去打工了。林某能请求法院撤销该赠与吗__ A.不能,因为赠与物已经交付 B.不能,因为是公益性捐赠
5.马哲论文 篇五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时也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恩格斯于1886年写了《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目的来看,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本著作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现实不仅仅是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更是当今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
读毕全书,不难发现,该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恩格斯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出发,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一、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令近视的德国普鲁士政府感激万分,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将现存封建制度的一切神圣化。其实,我认为黑格尔的这个“现实”并非指一切现存,而是指“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符合规律的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具有合理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原先是现实的东西,渐渐也会失去必然性变得不合理起来。恩格斯由此揭示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就会变成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2]。”
根据恩格斯的这个推论,还可看出黑格尔这个命题的革命性质还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终极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行动一样随着科学的长期发展,不断从低级上升为高级,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这个命题再进一步挖掘后,恩格斯又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3]。”一个伟大的真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
但是以上这些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得出的结论,黑格尔本人却无法得到,原因就在于他的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的。他认为绝对观念“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返回自身。按黑格尔体系的要求:观念是本原;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外化”,是派生,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里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而且黑格尔将自己体系中全部教条内容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4]。
黑格尔使自己的哲学陷入了混乱而被人们抛弃。马克思、恩格斯挽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发现在黑格尔哲学大厦藏着无数珍宝,那就是他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方法。他们辩证地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重新唯物地把人脑中的概念看作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把辩证法归结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自觉应用;揭示真理和谬论、善与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的对立具有相对性,如此等等。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恢复了,他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不再用头立地而是用脚立地了[5]。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也形成唯物的辩证观。
二、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所有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必然性;
费尔巴哈在思维方法上,仍继承了17世纪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够发展,旧唯物主义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运动,不懂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且不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处在不断的发展历史的物质。18世纪自然科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三大发现”,但久居乡村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三大发现”充分关注,没能及时、也想不到将这些科学巨大成就运用于唯物主义研究,仍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研究世界,在批判黑格尔时,只是简单地将黑格尔哲学当成无用的东西全部抛弃,使自己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
在社会历史观上,费尔巴哈仍受传统唯心主义的束缚,如同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久居乡村过着孤寂生活的费尔巴哈由于脱离社会实践,孤陋寡闻,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在社会学方面,他最多也就是对宗教(而且也只是其中的基督教)和伦理学有过研究,但内容贫乏,认识不仅肤浅,还存在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已证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要求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但费尔巴哈却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片面夸大。在他看来,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又因为他不懂得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他的道德观里的人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彼此相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是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准则,而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在一个已经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社会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难怪恩格斯评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6]。
三、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观和历史观。
1、这篇著作第一次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将流派众多的哲学家按对“本原”的回答不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批判了唯心主义错误观点。首次在哲学中用实践的观点驳倒了不可知论,它的意义是巨大的,正是实践性使马克思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2、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革命改造,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不仅将人的认识、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发展,而且将人类社会也看作是依次更替、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观念”不再是本原,只是客观的反映,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不可分开,物质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变化(最终是生产力引起的)是引起社会变化的原因。
3、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论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终极作用等。至此,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著作里得到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部分:读后感言:
我以前从来不读马恩的原著,虽然有接触过《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文集,但一直都没沉下心认真理解过马恩的思想,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只是思想灌输和统治的武器,因此在心底里有一种抵触情绪。
但这次,选了乐老师的马哲课,听了乐老师所讲的马恩的思想,才发现马恩的思想是真的存在我们生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当中。这次在乐老师的推荐下一口气读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我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更感谢乐老师让我真正接触到了马恩的思想精髓所在,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开始成为我认识、思考这个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经过阅读这本原著,才发现这篇著作在当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作的。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和马恩同属19世纪,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们同样转向了唯物主义。不同之处是,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在社会领域又变成了唯心的。马恩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他们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费尔巴哈也是伟大的,从古希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又多了一种选择,费尔巴哈也可以称得上是探路人,只不过他走的没有马恩那么远,步履没有那么坚定罢了。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看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可以讨论的地方。如果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唯心主义天然的土壤,介入社会是唯物主义成长的温床的话,那么随着全球统一性在15世纪肇始以降,人们的生活被置于一个共同体之中,与世隔绝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唯物主义应该越发强大,唯心主义应该越发式微才对。可事实不是如此,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黑格尔便是唯心主义的一座高峰。即使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唯物与唯心也没有谁占压倒性的优势。我接受了十多年唯物主义至上的教育,到了大学才明白,唯物主义至上这个观点是很不唯物的。
再回到费尔巴哈思想的矛盾上面,环境决定论肯定有影响,但每个个体内在的丰富性才是导致他思想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正如我一直坚信,马恩晚年的思想与早年写《共产党宣言》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可惜我们口头上说唯物,但只对学生灌输马恩某一时期的某种思想,我认为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马恩的唯物主义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唯物的部分有费尔巴哈的功劳,而辨证的部分继承的是黑格尔的思想。恩格斯说德国古典哲学到费尔巴哈就已经终结了,“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8]。德国的工人运动又是以马恩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言下之意便是马恩的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同的,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马恩的思想就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而区别马恩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革命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是很有可能发展出革命性的思想的,但他在社会领域的唯心使他的思想从“彻底的革命思维”变成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9]。这样看来,没有涵盖辩证法的费尔巴哈的学说与革命性更是毫无关系可言。
古典哲学是保守的,新时代的哲学是革命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学从纯粹的思辨演化成了与政治挂钩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但若干年后,被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就包括中国。一种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狂热、暴躁甚至嗜血,反过来这群人发起的运动又会使这种思想失去纯洁,沦为政治的工具。这是革命性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又使这个时代充满了活力。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你看到的事物不是终结,只是过程。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建构。我们在和平的年代也大有可为。历史不会终结,不会如黑格尔所言那样到达绝对精神从而停滞不前。事物生生不息,我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与现在所不同。“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10]。”我们的活动,就是历史,我们创造了历史,历史也以它的积淀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马恩的这种辩证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信心。它是进取的,不是唯唯诺诺称是的。它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而不是让某些守旧者钳制我们的思想的。它在每个年代都为最为广大的穷人带去了希望,它在每个年代都使统治者心怀芥蒂,在世界范围内一向如此,不管统治者宣称自己信仰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说你信仰什么,我只想知道你为你的人民做了什么。我们相信进步,而不是教条。我们看到了阴影,但我们始终相信阳光就在后面。真正的马恩思想,精神内核是批判的,而不会是歌功颂德的。
马恩在19世纪的大背景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对人类的伟大构想,他们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成了巨人,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中有人选择转向,而不是裹挟在人流中前行,那么这会是马恩希望看到的,我想,这也是他们哲学的真谛,这也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根本----它是为“人”的进步而服务的。
【参考文献:】
1,第1、2、3、7、8、9条均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马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4,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5、杨金洲.试论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04;
6、冯永泰.简析哲学基本问题——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马恩列斯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乐老师,这是学生第一次阅读马恩的原著,很感谢您我有动力去接触马恩的原著,文章中不妥之处还请老师谅解,学生日后一定虚心改进!谢谢老师!
【马哲试题】推荐阅读:
安徽省2017年事业单位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基础知识考试试题09-16
马哲基础知识考研10-11
马哲作业人与自然08-08
马哲论文城市化问题11-06
马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08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10-14
考研政治之马哲备考方法指导08-05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06-17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部分简答题08-30
应用写作试题及试题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