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

2024-10-08

202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精选3篇)

1.202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 篇一

龙耒为你服务!

201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毛中特之二

考研政治毛中特重点难点总结之经济体制创新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①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②自然垄断的行业;③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④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

间的矛盾。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划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又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

(三)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及确立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由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1)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收入分配矛盾过于突出,影响社会公平,会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2)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3)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一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

二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三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

四要取缔非法收入。要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

五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部分先富的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提出的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他在提出这个大政策时强调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2)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歩把“共富”作为重点。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结果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2022考研政治重点难点内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 篇二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06大纲: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07大纲: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06大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篇三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外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

(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11.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创设、优化社会环境

12.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13.内化的环节包括接收、理解、选择、认同、信奉。

14.影响内化的因素:

(一)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需要内容的特性:内容与现实的相符度、与学生需要的吻合度、内容的表现形式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5.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思想观念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16.外化的环节包括依从、仿效、固化。

17.影响外化的因素:a内部制约因素:思想品德构成要素中知情信意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转化情况(内化的水平和程度)等。b外部制约因素:如环境的制约、先前行为的效果及外界对这一行为的评价、从众效应的影响等。18.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的对立性:(1)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2)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简言之,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3)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性:首先,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就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活动,既谈不上内化,也不可能有外化;其次,两者的目的相同,即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人的品德,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再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9.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20.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2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在:a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个体更好地生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b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所起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发展方向(2)激发精神动力(3)塑造个体人格(4)规范调控行为c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表现在(1)富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感到是一种精神享受(2)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和发展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3)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会从其道德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幸福(4)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更能体验人世间的善良与美好,更有幸福感。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1)社会精神生产的价值(2)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3)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1)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变异功能(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创造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感(2)形成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3)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

23.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a联系。(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即是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品德外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品德通过各种社会性活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实现。(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落脚点。没有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也将流于虚妄,无助于每个个体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种个体价值也必定是无价值的。b区别:二者实现的过程不同:(1)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2)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2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积极、能动的活动,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2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一)复杂性与社会性

(二)非零起点性与多开端性

(三)长期性与反复性

27.思想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28.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的形式方面。思想是思想品德结构的内在本质。行为是整个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

29.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

(一)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内部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二)外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然而,人的思想品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客体,便不可能有主体的反映,离开了外部社会因素,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知:是指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关系及处理这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思想品德认识是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据,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前提。离开了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便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情:是指思想品德情感。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思想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作用。因为品德情感是加强品德认识、坚定品德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的催化剂,是思想品德行为的推动力。

信:是指思想品德信念。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原则、规范的坚定不移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思想品德信念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键。因为品德信念是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合金”,因而成为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意:是指思想品德意志。它是人们在践履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思想品德意志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调节、监督、控制作用。

行:是指思想品德行为。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思想品德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思想品德行为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目标和归宿。

知情信意行的关系: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

30.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第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第二,社区环境。第三,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第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第五,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第六,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第七,现代大众传播媒介。31.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一)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思想品德主体的人在接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决不是消极、被动的。主体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一个客体因素在影响主体时,能否产生效果,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因素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只有在主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1)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品德认识。(2)思想品德认识,经过品德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并使之坚持下去,形成为习惯。

(二)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

3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中,教育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并对德育全过程运动发展起支配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指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与性质,即思想品德的社会的、阶级的属性,它表明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是符合社会要求的,还是背离社会要求的,其行为是亲社会的,还是反社会的。“量”指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层次及思想品德的巩固程度,它表明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与教育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差距的大小。

3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点: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第二,预期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确定的,是对经过一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应取得的结果的预测。第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适当高于教育对象的现实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适当的时代超越性(为未来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第四,可能性(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具有时代性,国家性与民族性,阶级性,普遍性等特点。

35.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功能:第一,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引导功能。第二,调控功能(纠偏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第三,评价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标准和依据。第四,凝聚作用。所谓凝聚作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地为实现目标而一致行动,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围绕目标组织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教育对象的功能:第一,引导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努力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理想人格。所以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作用。第二,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活动热情。第三,规范性功能。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预防,禁止,拒恶,扬善。

36.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观依据★形而上的理念★教育者的人性假设★教育者头脑中的理想人格

(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7.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38.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大的方面分,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内容的组织方式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编制的课程。活动课程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受教育者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形态。(二)活动课程的特点★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活动课程的意义★有助于知识的获得(获得直接经验和综合性知识,深化对间接经验的认识)★有助于情感的形成和深化★有助于意志的磨练★有助于行为和信仰的形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四)活动课程的实施a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b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c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主要获得情意方面经验的教育因素。隐性课程是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

(三)隐性课程的特点(1)目标上的统整性和难预期性(2)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3)实施过程的潜在性和复杂性(4)结果的隐蔽性和难量化性

(四)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全面的、复杂而微妙的。从隐性课程的功能看,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对其他各育的作用要大得多,以至可以这样说,隐性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陶冶作用。环境、氛围的陶冶,师生关系的陶冶。(2)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人格、行为,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标语、口号、塑像,都是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因素。(3)规范作用。整洁的环境可以约束人的不道德行为。

39.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直接依据(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现实依据。

40.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包括民主性原则)。如何贯彻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扬民主,畅通言路,创造畅所欲言的气氛★要坚持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为主;也要正视教育对象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促进思想的转化和提升★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去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和带动群众。

(二)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方向性要求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中,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及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必须针对人们的思想实际,合乎人思想道德活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和思想道德水平。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包括层次性原则、求实原则):如何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做到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的实际,而非粉饰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层次、水平、特点等实际出发。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要正视而不是回避人们当前关心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在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人们正确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适地开展教育活动。

(五)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就是既重视由外部进行引导的社会教育,又要重视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互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关系,通过有效的行动上的交流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调动教育者实施教育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教育者要注重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自觉参与以及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4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

(一)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多样性的要求:★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三)自主性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自主性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通过加强自主性、竞争性教育,增强人们的主体性;通过加强社会性、合作性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化程度。

4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或手段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采用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采用的方法。

4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说理引导法(理论教育法)是指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它的基本要求:★要以理服人★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要尊重人,实行双向互动★要讲究说理引导的艺术。

(二)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锻炼法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它的基本要求:★要专人负责,加强领导★实践锻炼形式要多样化★精心组织和计划★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熏陶感染法(形象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创设有利于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它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注意熏陶感染环境的创设★与说理引导等方法结合使用。

(四)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

(五)榜样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或典型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的要求:★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性★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开展“学英模,见行动”活动。

(六)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专门知识和技术,对咨询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增强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它的要求:★教育者和咨询人员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要耐心细致★遵循保密原则★心理咨询同心理引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相结合。

4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

4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发展性

4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功能★强化功能★导向功能★感染功能

上一篇:护理专业应界生自荐书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