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2024-10-19

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精选12篇)

1.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一

3-6岁的儿童本身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为了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就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和照顾,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合理的期望。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依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有学习与发展目标、教学建议两个部分组合。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于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当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公道期望。

《指南》的制定能有助于教师与家长澄清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对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在教育实践中更会全面了解。有了《指南》引领家长和教师能够充分的沟通共同树立对幼儿期望值的思想,以身作则,摆正了教育重心,全方位帮助孩子成长,更能使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跟上时代的要求,另外作为家长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老师,让我们和家长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来,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幼儿在快乐之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帮助我们教师与家长理清了对幼儿学习发展的正确期望,有效地指导我们如何在教育事件中更全面了解幼儿,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们也只有了解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才能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才能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健康快乐地成长。

《指南》之精神强调,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不拘一格,有个性的,幼儿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去关注幼儿的情感世界,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首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比如让微笑鼓励时刻伴随你和孩子,让彼此拥有信心与友谊,比如,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适时和孩子在操场上、草丛中、沙池里,一起尽情嘻戏、玩耍、探究,既锻炼体魄又增进感情……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就看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做,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会接纳他们的个性差异,每一个教学过程当成师幼双方一次灵魂的对话,敞开心扉,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的交流,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求得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有益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动身,反思我们过往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给展开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取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之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导,有了《指南》中更具体的标准划分,我们教师才能对不同年龄段之幼儿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每个阶段的目标随着幼儿年龄之增加而有所调整,要求非常具体明确,这样细化了幼儿的发展目标,教师就能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的执行,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仔细阅读、学习,我发现这些教育建议很好,给老师们提供一些目标,达成策略引导教师更好的去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如社会领域目标之“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教育建议为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这些教育建议,每一条都有详细的分析,教给了老师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再如:社会领域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这一目标看起来不太好操作,看到这一目标我的想法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表现自己,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增进其自信心,而《指南》中这一条目标教育建议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是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简单比较。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成就感。这些建议开阔了我的想法,给了我更多达成这以目标的策略和途径起到了引领作用。

做为幼儿的启蒙老师,我们应重视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使幼儿从小学会与自己的过去竞争,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超越自我,还要使幼儿具备与他人竞争的能力与心理素质。重视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促进变化,形成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认知模式,重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对自己吃苦,不迷信的权威,勇敢追求和冒险的品格,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熟练把握每个领域的目标,“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成长在天地中自由翱翔的雄鹰,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2.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二

一、《幼儿学习经验指南》简介

马萨诸塞州的《幼儿学习经验指南》包括英语语言学习、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6个领域, 在6个领域下面有22个子领域、130条指标以及相关的若干条教育意见, 与我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相似之处。

《幼儿学习经验指南》在介绍部分中, 提出了理解和实行这一《指南》的原则:

1.所有的幼儿都有学习的能力 , 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学习成果抱有希望。

2.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尽管幼儿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每个幼儿发展的方式和时间都不同。有些幼儿可能有发展迟缓或者残疾, 需要个别化的期望、经验和材料。

3.了解幼儿生长与发展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为某一或某些幼儿制订适宜的课程, 应该建立在对幼儿发展知识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幼儿游戏表现的基础之上。

4.幼儿的语言技巧是未来学业成功的最好的预测器。幼儿语言技巧的发展是学前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儿童期是词汇和其他语言技巧发展的关键期。这些技巧为学习读写以及后来的学业成就奠定基础。

5.发展领域之间联系紧密, 相互渗透。在某一领域的发展会影响其他领域。这种相关性在计划学前儿童课程时必须考虑到。例如幼儿的数学学习可能发生在操场上、戏剧表演里, 也可能发生在使用感官材料的时候。

6.幼儿从做中学。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机会, 让幼儿去探索材料, 或者参加体育活动, 或者与成人或同伴互动。在幼儿引发和教师选择的活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会让幼儿的学习最大化。

7.家长是孩子最初的照料者和教师。教师应该提供给家长其孩子成长与发展可能需要的东西。同时, 教师和家长应该合作, 尽可能保证幼儿在学校和在家得到最好的学习经验。

二、利用《指南》进行观察记录

我们参观的是波士顿Charlestown幼儿园, 这是所半日制幼儿园。中午, 幼儿被接走后, 教师就在教室里整理观察记录, 进行评价, 然后计划第二天的课程。这所幼儿园的记录十分全面, 包括每天给家长看的当日活动记录, 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记录和对每个幼儿各个领域发展情况的记录和评价等。

(一) 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

这一类记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 对区域活动时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2.根据《幼儿学习经验指南》来分析幼儿行为的原因、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3.根据分析结果, 决定班级的课程和区域材料的投入。以下是教师对感官区幼儿玩娃娃洗澡游戏的观察:

1.对区域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

今天, 许多幼儿参加了感官区里给娃娃洗澡这个游戏。一开始, 幼儿都用海绵擦拭娃娃的身体。突然Jax的瓶子倒了, 为了防止瓶子掉地, 手抱娃娃的他用手肘按住倒下的瓶子, 水从瓶盖上的洞里射出来, 正好射到对面Connor的娃娃身上。Jax开始用手挤瓶子射出水给娃娃冲洗, 其他幼儿也纷纷模仿他。当瓶子里的水用完了, 他们就把瓶子重新装上水 (期间向教师求助, 将瓶盖打开) 。在往瓶子里装水的过程中, 幼儿高兴地发现, 当倒着把瓶子放进水里时, 瓶口会有泡泡冒出来。

Jax:“就是像Lilla一样做! ”

Connor:“我要多放点肥皂才行。”

Sebestian:“你是怎么做的? ” (教师向他演示将瓶盖打开并重新灌水)

Nate:“看, 我这有泡泡啦! ”

Hannah:“你能帮帮我吗? 做出泡泡来。”

Jax:“我来试试看, 说不定会有泡泡呢! ”

Joe:“我也想玩泡泡的游戏, 可是没有瓶子了。”

2.根据《幼儿学习经验指南》, 对幼儿行为的分析

在《幼儿学习经验指南》的第3个领域科学与技术中的第2个子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中提出探究并讲述“空气是什么? 空气能干什么”这一目标。在活动中, 幼儿偶然发现将空瓶子放进水里会有泡泡冒出, 但幼儿并不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瓶子里有空气。从对话中, 我们知道Connor认为是要多放些肥皂水, 才会有泡泡。因为幼儿有用肥皂水吹泡泡的经验, 所以直接将泡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肥皂水的多少。在活动中, 少数幼儿在偶然的情况下能产生泡泡, 部分幼儿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 还有部分幼儿因为没有尝试到这个游戏而感到沮丧。

3.决定班级课程和区域材料的投入

根据以上分析, 第二天幼儿将集体探究将空罐子放入水中产生泡泡这一现象,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方法和其他关于探究空气的方法。由于有幼儿认为产生的泡泡与肥皂水有关, 可以提供给幼儿清水和肥皂水让幼儿去尝试, 并请幼儿探究将瓶子放入水中的不同角度对泡泡是否会有影响等问题。

同时, 扩大感官区以便能容纳更多的幼儿进行尝试和操作, 并在感官区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 如打气筒、吸管、降落伞、塑料袋、风车等 (根据《幼儿学习经验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来提供) , 让幼儿自由地探索空气。

从上面的观察记录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敏锐地抓住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偶然发生的行为, 将其与《幼儿学习发展指南》中的指南与教育建议相对应, 抓住教育契机, 在幼儿对空气十分感兴趣的情况下, 请幼儿充分地探索“什么是空气? 空气能做什么”这一抽象的科学问题。同时根据《指南》中的教育建议, 提供各种材料, 让幼儿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促进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 对幼儿个体观察记录

在该幼儿园中, 每个幼儿都有一本专门相册, 记录下该幼儿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发展的情况。第一页有一张幼儿刚刚入园时的照片, 下面有爸爸妈妈写的鼓励的话。从第二页开始, 是教师所做的记录, 每一次的记录可分为四个部分:1. 幼儿现阶段在该领域发展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2. 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幼儿的观察;3.参照《幼儿学习经验指南》, 对幼儿发展水平与上一次的记录进行比较, 看哪些方面在进步, 哪些方面仍需要努力;4.根据观察和评价的结果计划下面的课程。下面我就以一篇教师对才入园的小女孩Lucy在社会情感领域的记录为例, 来阐述这种记录的方法。

1.社会情感学习与发展

包括遵守班级的规则,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能与周围的人互动并表示关怀。

2.原始观察

今天Lucy在早晨入园的时候, 不愿意放开妈妈的手, 且一直说“I need you , mom” (我需要你, 妈妈) 。在教师的指导下, 她松开了妈妈的手走进教室, 但没有跟妈妈说再见。进入教室后她看到有人正在搭积木, 于是蹲下来一起玩。搭了一会儿, 她对旁边的小男孩儿说:“我在搭东西呢, 猜猜看我搭的是什么? ”小男孩儿说:“是一艘船吧? ”Lucy欢呼到:“答对了! ”

3.教师评价

Lucy社会交往技能取得了进步。随着她在教室里感觉舒服自在, 我们发现她的社交圈正在慢慢扩大。有时她在晨间入园时需要一点教师额外的指导, 但她一进教室就和同伴们开心地玩起来了, 更喜欢小组活动。

4.后续课程计划

随着幼儿以及同伴之间慢慢熟悉, 为了让幼儿更加了解彼此, 我们准备请幼儿讲述简单的故事, 并且分角色请他们表演。Lucy应该可以胜任故事中的角色。

以上是一个教师对才入园不久的Lucy在社会情感方面的记录。教师从《幼儿学习经验指南》的历史与社会科学领域中, 挑选出对刚入园幼儿发展十分重要的三个方面:遵守班级的规则、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能与周围的人互动并表示关怀, 对该幼儿在这三个方面的行为进行了记录。同时, 教师根据《幼儿学习经验指南》来对幼儿表现进行纵向比较, 即将现在的Lucy和之前一段时间的Lucy进行比较, 发现她社交圈慢慢扩大, 喜欢小组活动等。同时根据对Lucy及班级其他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熟悉程度来决定接下来进行的活动, 并对Lucy在即将开展的活动中有所预期, 相信Lucy能胜任故事中的角色。这一课程计划是在全班幼儿与教师相互熟悉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三、启示

1.在某一个活动中, 教师只需重点关注幼儿在某一领域某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并在《幼儿学习经验指南》中找到相关领域和年龄阶段需达到的基本水平。这样, 教师在观察之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幼儿。

2.在评价幼儿时, 尽量做“纵向比较”, 即看到幼儿取得的进步和仍需要加强的地方, 而不是拿幼儿与其他幼儿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

3.在后续课程计划中, 要在个性化课程和整体课程计划这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既要组织能帮助集体中大部分幼儿取得进步的整体性课程, 同时又要有能帮助个别幼儿取得进步的个性化课程, 将两者结合起来。

3.年度营销计划实战指南 篇三

节庆临近,多数企业只是提前1~2个月来安排自己的促销活动,结果从内到外都非常仓促。员工基本功不扎实、日常工作本身就做得一团糟的企业更是如此。

老总因此感到又气又累,有时竟然发现:明天就要开始做活动了,但连极其重要的门前条幅都没有做。这样的企业,就更谈不上能有效利用供应商的资源。

外资企业怎样做?它们一般都是预先做好一年的促销计划。因为一个好的年度营销计划对于零售企业意义重大:

1.它能将以前分散的战术整合为策略性经营行为。

2.它不仅是系统规划工具,同时也是将系统策略转化为实际运作的执行管理工具。

3.对畅销品做好预测和提前订货的工作,提供优惠的交易条件来赢取供应商的重点支持,确保货源供应,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

4。富于创新的年度营销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加入自己对当地市场的理解,最终成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新途径,也是企业不断积累经营知识,逐步建立核心经营能力的基础。

年度营销计划基本内容

包括:根据商圈内主要消费需求,随季节的变化,定义出各个晶类的自然淡旺季,在旺季加强引进新品,增加新品推广,同时组织厂家促销资源,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淡季,则增加价格促销,刺激顾客集中购买(参见附表)。

当然,更进一步,商店经营层可以将年度商业计划嵌入营销计划中,并作为商店制订本地促销计划的依据。商店商业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个商店的促销活动;(2)商品部门的促销活动;(3)辅助性的顾客沟通活动;(4)广告和品牌营销活动。

制定基本原则

(1)年度营销计划必须基于企业现实,体现本企业现阶段的营销战略,同时不断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其他业态学习,以作修正和提升。

制定年度营销计划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营信息(见图1),并根据企业资源条件限制,按照高效原则来制订促销计划。

(2)有机地结合外部市场营销活动和店内促销活动,短期促销活动和长期零售品牌塑造,以及季节性销售和营销活动形式。例如:在旺季,客流如潮,吸引人流就不是主要目的,如何吸引顾客购买更多的商品才是关键;而在淡季,如何吸引顾客光顾就成为主要的目标,此时段营销活动的目的就是:给顾客访店增加一个理由。

(3)强调集中和分权、策略一致性和战术灵活性的平衡,鼓励各区域在策略化框架下,根据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来不断动态更新年度营销计划,实施灵活的战术应用。年度营销计划不是要求一线的被动适应,否则很容易事倍功半。

(4)强调跨部门的协同实施,靠内部效率来获取有效性的差异化。

在当今的市场中,策略一般都是透明的,表面上的年度营销项目非常容易被模仿。高手过招,高效的执行才是差异化的关键!

如何有效地制订和实施营销计划

“一把手工程”

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必须参与年度营销计划的制订,把他们的业绩目标转化为年度营销计划中的具体活动。同时,高层管理团队(哪怕只有一个老总坐镇)在实施营销计划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跨部门的合作执行中,能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重点信息要集齐

1.多收集、整理顾客的有效反馈意见;

2.成立专门的竞争调查小组(或使用第三方资源),定期跟踪对手的营销活动,勾画出对手的年度营销计划;

3.评估去年的营销计划,制订下年的营销计划。记录和测量自身的营销活动业绩,操作不难,但持续很难。要记住,不断分析总结,不断修补改进,是完善营销计划的主要方法之一。

细节结构化,目标清晰化

零售界的高手有很多经验,但往往不易掌握,因为没有逻辑、没有系统!因此将这些高手提供的细节融入年度营销计划时,需要在说明文件中,应用结构性方法列出营销活动的所有细节。

列出细节的过程,往往也是拆分工作目标的过程:首先对各种营销活动进行分类,然后将相关工作分配到各个具体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并为每个具体的职责和动作制定目标(可遵循SMART原则),以便执行过程、最终测评都有明确的标准。

在组织内部进行彻底沟通

这是跨部门合作实施年度计划的前提和成功关键。好的营销计划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不但不能产生业绩,相反很可能因为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使内部矛盾丛生。

制定各部门认同的统一实施流程,是计划执行成功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参见图2)。

实施流程的核心是:相关部门建立共同的沟通平台“月度营销会议”,充分沟通解决问题,取得共识后,通过“滚动式”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参见本刊2005年1期《零售商提高绩效的路径指南》)来计划、执行、跟踪评估和改进。例如:提前3个月讨论和确定年度营销计划中某项活动的实施计划:提前2个月确定最终实施计划:提前1个月检查最终的准备情况。

沟通中,要明确相关部门的接口情况(联络人等),使大家具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各项任务完成的时间标准、质量标准和沟通方式),以便整个企业的协同通畅无阻。

动态调整

跟踪营销计划的实施效果,根据顾客和对手的反应及时调整战术,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其他部门,以便他们及时调整。

测量并评估营销活动的效果

首先需要明确测量和评估的标准,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常用关键指标有:访客数、转换率、客单价、销售增长、顾客满意度、价格形象认可度、品类优势、零售品牌知名度等。

4.幼儿园指南语言领域培训心得 篇四

通过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通过这次学习,把我日常的一些经验做了归纳与整理,让我做起事来更清晰。

学习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于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每一个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幼儿自理、自立。

语言方面,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之间的交流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与特殊照顾,帮助他们提高。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科学方面,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还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艺术方面,要能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的创造的快乐,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乐趣。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活动就能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与家长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使孩子进步。

5.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五

心得体会(2)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心得体会

仔细翻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让我知道了此《指南》是去年十月份才颁布的,是历经六年的研究,有了讨论稿后再定稿,是在“遍及全球”的项目背景下制定颁布的,它对我们幼教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有一定的质量要求,是指导性的文件。《指南》的构造内容很独特、细致,里面有《指南》说明、领域、子领域、目标、各年龄段典型表现、教育建议。

一直以来,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制定幼儿园的各项活

动,让我体会到《纲要》是多么贴近幼儿,从《纲要》中我懂得了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生活活动……而今天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和张老师的精彩的解读让我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灵活化。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让我知道了原来教育是时时存在的,它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了很多更细致的方面,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更细致、更全面。在一开始我都不明白《纲要》已经很全面了,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做什么的呢?它有什么意义吗?哦,原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纲要》是两个独立、平行的文件,一个是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个是课程指南。两个文件在重要的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但两个文件的对象、层次、内容以及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两者共同促进我国幼儿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能有助于

我们教师与家长澄清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儿童,因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

在我看来,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活动就能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看来我所想的这些还是比较片面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提到的种种都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原先只以为幼儿教育之结合《纲要》就能很完美了。其实《指南》中的引领才是我们以后工作的方向。

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根据《指南》在实施教育要在一日活动、游戏和区域活动、集体活动中进行,特别是晨谈和区域游戏的结合,整个活动中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观察者;《刚要》中有执行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指南》中提到的是成人是幼儿学习的积极的支持者,这里的成人不只是老师,还

有家长;观察的教育技能对我们的幼儿教师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挑战(观察幼儿,根据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调整及时的促进该幼儿发展的策略);《指南》不是一个“量表”;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学习(不是狭义的学习,而是广义的学习);《指南》中的目标不是标准而是引导幼儿学习发展的目标导向,更不是结果;真正的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去快乐的学习与发展;真正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它会陪伴人的一生。

时在《指南》当下,是它引领着我,了解《指南》让我感觉《指南》就像指南针一样让我有了方向,让我更加的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做的

6.幼儿园指南读书笔记 篇六

启示一:孩子的发展我了解,让爱不再盲目

保育员的职责之一便是关心、耐心、细心、热心对待幼儿,全面、细致地照顾幼儿每日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不仅需要全身心投入,也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方面阐释了孩子成长中必须培养的诸多能力。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要在《指南》这个培养孩子的共性指标指引下,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全方位爱孩子,就不能揠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事情;全方位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怎样帮助孩子到达那里,而所有这些,《指南》都能给我非常有效的指导。

启示二:孩子的成长我参与,让爱做得更好

保育员职责还包括一些看似零散,实则重要的课目,如打扫厕所,保证饮用水安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求我不能游离于幼儿成长之外。身体力行才能充分了解幼儿的成长。《指南》指出:教育无处不在,即便是一句看似普通的话也可以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保育员,我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关注幼儿的活动表现,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做简单比较。这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就达成了《指南》提出的育儿目标。 幼儿教育看似简单,可他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艰苦付出。《指南》告诉我们,幼儿教师应铭记自己的职责,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作为保育员,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对我来说只是六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却是百分之百。全心,全力, 全面地培养孩子才是《指南》的精髓所在。

7.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七

一、创设户外物质环境,提升幼儿直接经验

《指南》为幼儿教育提出全面规范要求,教师要针对相关规定制定教育策略。 在设计幼儿户外活动时,要注意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创设幼儿活动的内容,为幼儿直接经验积累奠定基础。幼儿户外活动有特定区域,教师要注意户外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利用多种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布设。如植物特征活动区域、饲养特征活动区域、 表演活动区域、操作实践活动区域、成果展示活动区域等,都要吸收一些特征因素的介入,让活动区域呈现出个性特征。植物活动区域要根据季节不同,种植一些蔬菜、粮食作物、花卉、小草等植物,让幼儿在具体劳动实践中感知自然特征。再如, 饲养活动区,要饲养一些小动物,像蜗牛、 蝌蚪、金鱼等,在幼儿观察时可以建立直接经验。

幼儿户外活动需要体现系列特征,要让幼儿经常进行同类活动。如种植花卉,要呈现系统性。从播种、栽植、浇水、除草、施肥等各个环节做起,让幼儿感知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直接感知是生动的、鲜活的,其印象自然是深刻的, 看到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了丰硕成果,这对激发幼儿活动内驱力有重要帮助。

二、设计多元活动形式,丰富幼儿感知体验

幼儿户外活动形式众多,教师需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进行适当筛选。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操作活动,也可以设计一些体育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游戏内容, 让幼儿有更多的户外活动的机会。操作活动可以结合游戏进行,可以用塑袋做成彩带,也可以用树枝树叶做成一些假设背景,编制成《猴子摘果子》《打稻草人》等游戏,或者利用一些碎布缝制成沙袋,让幼儿进行投掷游戏。体育活动要根据器材设置情况进行设计,让幼儿参与球类活动、 攀爬活动,或者进行平衡木、跳绳等运动。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些自选项目,让幼儿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这对提升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兴趣有一定帮助。

幼儿户外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进行多维度训练,幼儿实际参与过程中可以形成多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身体活动量有了保证,强健体质的目标得以实现。其次是培养身体协调能力,在活动中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身体运动,身体和谐度提升了, 促进大脑发育。再就是在合作互动中塑造优良品质,活动是集体性质的,个体要服从集体需要。这对提升幼儿服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都有一定帮助。在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还能够历练幼儿的坚韧意志,促使幼儿身心同步健康成长。

三、结合自然环境预设,开阔幼儿活动视野

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当然要与自然因素实现零距离接触,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领略其秀丽的风光。幼儿对纯自然环境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自然中的万物充满好奇心。看到大树会去抱一抱,看到河水想去玩一玩,看到大石头想去爬一爬,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教师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为幼儿提供更多活动便利,还要为幼儿活动进行多方面的引导, 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困难,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认知,得到有效锻炼。

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呈现个性化。有的幼儿看什么都感觉新鲜,会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为幼儿解答疑问,也要帮助幼儿正确活动,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如幼儿走在林荫道上,教师要引导幼儿看路边高大的法桐树,让幼儿观察树的形状,树叶的颜色,还要细心查看树干的纹理。到花园中时,要对各种鲜花进行观察,看形状和颜色,要教育幼儿不要随便采摘鲜花,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

四、开展丰富社会活动,实现社会认知接轨

幼儿户外活动没有范围限制,不仅要接触自然,还要体现一些人文社会因素。 幼儿园社会活动不多,但也不能与社会隔离。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中秋节等特别的节日,教师要结合幼儿园的现实条件,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布设幼儿园环境, 创设特定过节气氛,让幼儿结合这些节日进行活动。如端午节,教师可以在户外设计包粽子、划龙船等活动,让幼儿利用沙盘进行模拟包粽子活动,利用操场进行模拟划龙船活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进行户外亲子活动,开展多种知识竞赛、体育运动比赛等,以此提升幼儿感知能力,也为家园互动管理提供重要合作契机。幼儿户外活动不是孤立的单纯的互动行为,而是包含综合因素的多维度训练形式。教师如果精心设计,为幼儿提供优良服务,一定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并在活动中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

在《指南》具体引导背景下开展幼儿户外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参与活动契机,大幅度提升幼儿感知效果。幼儿教育需要多种教育因素的综合作用,深度挖掘户外活动环境教育因素,可以给幼儿创设更为广阔的感知视野。幼儿好动不好静,这是幼儿生长年龄特征决定的。教师要尽量满足幼儿运动、交往、探索和表达的需求,这对全面升级幼儿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

摘要:《指南》对幼儿户外活动有明确要求,教师要深度挖掘幼儿户外活动价值,从户外活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操作规范、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对幼儿户外活动进行全面设计规划。通过教师精心地设计和操作引导,全面升级幼儿认知体系,提高幼儿的素质能力。

8.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八

一、让家长真正理解《指南》

(一)开设《指南》系列讲座

系统的讲座能帮助家长全面深入地认识《指南》,为应用《指南》打好基础。关于《指南》的讲座,可由幼儿园教师主讲,也可邀请相关专家。讲座的重点应该放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上,以便帮助家长理解幼儿认知特征、学习方式和不同年龄段末期的发展水平。在讲座前,可先调查家长对《指南》存在的疑惑(比如“归属感”等专业名词),再有针对性地设计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讲座可采取讲授和答疑并重的形式,加强案例法的应用。每次讲座结束后,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后续调整,提高讲座的实效性。

(二)成立《指南》学习小组

《指南》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文本的发放、一次专家的解读,它需要家长长期的自觉与合作。《指南》学习小组能促进家长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增加家长的参与机会。小组的规模以4人~6人为宜,组内尽量包含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学历、不同教养方式的家长。小组的学习由家长自行组织,可围绕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习《指南》上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学习结束后,提供书面或口头上的报告与教师交流学习情况。

二、组织家长共同讨论《指南》

(一)组织家庭教育案例辩论会

组织家庭教育案例辩论会,主要为了引导家长在观念的冲突中自主选择更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幼儿园教师要深入了解家长的困惑,搜集家长感兴趣的且可以辩论的案例,还要建议家长仔细阅读《指南》、搜集相关资料。首先,以视频、录像等形式呈现筛选的教育案例。其次,要营造自由的辩论环境,引导家长进行辩论。如要不要报兴趣班,《指南》上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应发展幼儿的哪些方面。最后,教师和专家在辩论结束后,利用《指南》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

(二)组织父亲讨论《爸爸去哪儿》

父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父亲在幼儿教育中处于不同程度的缺位状态。湖南卫视播出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蕴含着许多令人深思的话题,如父亲应该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父亲是否需要学习,父亲如何和孩子交流等。教师可组织父亲们以此作为切入点结合《指南》进行讨论,探讨节目中爸爸们的教育行为是否正确。教师还可组织父亲们讨论父亲在子女教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承担教育责任等。通过这样的讨论,让父亲在思想的碰撞中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度。

(三)组织祖辈家长沙龙

由于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有些爷爷奶奶承担着孩子大部分的教养责任。因此,改变祖辈家长的观念与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祖辈家长沙龙,为他们提供分享隔代教育经验和交流教养困惑的途径,向他们宣传《指南》,以便与孩子父母取得家庭教育共识。教师可选择他们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还可选择隔代教育与亲代教育、幼儿园教育相矛盾的案例作为论题。教师要让这些家长自由地、充分地讨论,引导他们比较自己与《指南》理念不一致的地方,促进他们反思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当祖辈家长理念与《指南》理念明显冲突时,教师要采用尊重的、商量的口吻,通过大量的例子慢慢地渗透改变。

三、与家长共同践行《指南》

(一)观摩、研讨师幼互动

家长开放日,也是家长学习如何教子的途径。在开放日活动中,教师给每一位家长发一份师幼互动的观察记录表,确定观察内容,以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重点观察教师什么情况下介入、怎么与幼儿沟通、怎么引导幼儿、怎么帮助幼儿(可参考下表)。在开始观察前,教师需要向家长介绍活动流程及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还需要向家长解释如何使用观察记录表,也可视情况给予一些观察建议,比如在观察时不督促、不提醒等。观摩之后,组织家长围绕以下两个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幼儿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成人的介入和帮助以及成人怎么促进幼儿的活动。

(二)组织亲子活动优化亲子互动

目前亲子互动中,家长掌握着互动的主动权,孩子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针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有必要组织亲子活动,优化亲子互动生态。由于家长的类型和层次呈现多样化,进行亲子活动时要分类进行。亲子活动既要有幼儿的学习目标,也要关注家长的学习目标:认识和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进行互动。

(三)让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

家长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开放与和谐,有利于家长切实优化教育行动。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有不同的方式。第一,家长作为志愿者协助教师组织与记录各种活动,如帮教师组织运动会,在区域活动中给幼儿拍照等,以期能够增强家长对孩子的认识。第二,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家长作为“实习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体活动的教学,在教与学中能够更深地体会《指南》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第三,家长作为幼儿经验奠基者和拓展者参与到家园合作中去。比如教师让家长在寒假带孩子游夫子庙、体验民俗,为下学期的主题活动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家长体会幼儿的学习是在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进行的。

四、为家长提供《指南》配套服务

(一)建立家庭教育网络服务平台

幼儿园可建立家庭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如下图所示),为家长、幼儿园教师、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共同行动奠定物质基础。第一,为家庭教育提供专家指导。网络服务平台能呈现专家关于《指南》的讲座、家庭教育建议等,还可实现家长、教师与专家一对一直接交流家庭教育问题。第二,为家长提供教师咨询和指导服务。网络服务平台能展示教师应用《指南》的经验,能让家长得到教师的个性化建议以及自主学习《指南》的指导。第三,共享家长社群的经验和资源。网络服务平台能让家长们自由交流教育问题,分享教子经验,共享教育资源。第四,为家长提供各种家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家庭教育案例库、家长课程。其中家长家庭教育案例库的呈现形式和内容要多样化,如家庭教育电子书、电影、录像、音频、图片等,既有名人的教育案例,也要有草根阶层的教育案例;家长课程主要有儿童心理类、学前教育类、幼儿保育类、亲子互动类等。

(二)引导家长运用博客记录、反思家庭教育

9.幼教幼儿园指南学习总结 篇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并列举了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于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

同时在实施《指南》还应把握以下4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综上阐述,让我们清楚、正确的意识到,《指南》的宗旨就是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是啊,孩子的快乐是无限的,然而我们的教育更应该是快乐无限的。刘晶波老师就《指南》之社会领域的精彩讲座,是让我最为记忆深刻的`,我还有幸通过刘老师拜读了教育名著《斯宾赛的快乐教育》。

记得那天培训当晚,我就回家网购了刘老师介绍的这本著作,几天的细细品读,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教育方法所吸引,为一百多年前他那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惊讶。之前,我一直在想:学习可不可以“快乐”?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既关注了儿童的智力因素,又关注了儿童的品德、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都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的。

10.家长阅读幼儿园指南学习心得 篇十

心得体会

粟城中心园中二班家长:李俊英

2012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的是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至6岁幼儿成长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操作建议。

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指南》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此前,中国还真没有这样一份比较详尽的针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文件,虽然很多国家早就制定了类似的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应该对这份文件给予充分肯定。虽然无法预料《指南》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真正落地,但出台这份文件就是一个起点。我们不能马上就期待所有幼儿园和家长能够完全参照《指南》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也

不现实,因为受制于地区差异、经费投入、家长观念等多种因素。任何东西的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而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推动,需要学校和老师落地,更需要家长配合和支持。

接下来,我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以家长可能比较关注的三个问题的形式,来谈谈对这份《指南》的一些看法,希冀能够抛砖引玉。

一、倡导的教育理念,家长能落地吗?

《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

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以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理念,是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指南》答记者问时总结出来的。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真的懂一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常识,其实没有这份文件,我们照样能够把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照我自己培养孩子的经历,感觉这几个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略举几个案例说明:

1、让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在家很少一本正经地教孩子认字,幼儿园也很少教,但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阅读儿童绘本等方式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汉字,能认识动画片中的大部分字幕,这些学习都没有家长逼着、更没有上培训班。

3、重视家园共育。无论幼儿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单靠哪一方都无法给到孩子完整的教育。我们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大人很少在孩子面前吵架;经常陪孩子玩,跟孩子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多向老师反应孩子近期成长情况,心理情绪变化。同样,老师也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但是家长除了孩子之外也都还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忙碌也是为生活为孩子,所以不建议学校搞太多亲子活动,开会等事情。

二、具体的目标和建议,家长能做到多少?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以上这些目标都非常具体,提供的教育建议也具有可操作性。但这么多目标和建议,现在的家长到底能够做到多少呢?我建议家长首先认真读几遍这份《指南》,领会这份文件的精髓,不求滚瓜烂熟,但也不要囫囵吞枣。对于每一个目标后面的教育建议,需要融会贯通,大可不必生搬硬套,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可以遵循建议,也可以作为参考,还可以自己创新。

如果家长平时就比较喜欢学习,也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我相信这些教育建议中的大多数条款都已经做到。

我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背书包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孩子自己完成;从小就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交流,所以我的孩子不娇气,懂道理,能看懂大人的心思,也知道体贴父母,有时还会照顾人。孩子的缺点就是有时看电视电脑时间太长,习惯不好。这一点,我觉得完全是大人的错,是因为大人生活不规律,造成孩子不规律,所以要想纠正孩子,必须我们先检讨。

三、正式发布的《指南》,幼儿园都能达到吗?

对照这份《指南》,估计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应该都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地方的差距应该还不小。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实验幼儿园教育在全市应该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但对照下来,也还有需要努力的地方。但我想强调的是,不管幼儿园现在处在哪个阶段,这份《指南》就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不要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篇二:家长对《幼儿指南》的学习心得

家长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金苹果幼儿园中一班 邓 雨 婷 家 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通过学习,本人总结心得如下:

3—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一、坚持“做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练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做”要尊重幼儿的自主,如果总是怕孩子不会做或做不好,采取包办代替,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发展权,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和胆小退缩的个性,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建构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习惯,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孩子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3、和孩子玩扮家家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的生活习惯。

家长可以用雪碧瓶做可爱的瓶娃娃,让孩子用筷子给瓶娃娃喂饭吃;提供玩具娃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系蝴蝶结,穿鞋子等,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兴趣也会

变浓厚。孩子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家校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家长要尽量做到有耐心,常与幼儿园沟通,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鼓励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心学习,用心地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三者相结合,探索育儿规律,成为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

3、“大人放手,孩子动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学会了很多生活自理本领,不知道您能不能说出?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时时做个有心人,从各个环节入手,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篇三:幼儿园指南学习心得

幼儿园指南学习心得

元疃中心幼儿园王莉莉 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自学,在教学活动中同事们选择性地、挑重点地对《指南》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讨,让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的又一重要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

一、回顾《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总则:主要讲述了《纲要》制定的原因、目的、性质、任务、外部原则、内部原则及自身特点;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主要讲述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目标(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内容与要求(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与此同时,该领域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指导要点(点明该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其教和学的主要特点;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主要讲述了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原则、活动含义、基本原则、各方面的原则、教育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环境、一日生活、幼小衔接。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主要讲述了幼儿园教育的功能、主体、实施原则、主要内容等。

二、品读《指南》

1.社会现状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穿梭。等到了三年级、10岁左右的年纪,孩子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写作业“老手”了。但是在生活习惯上,孩子们还是普遍滞后的,如“有一个小女孩都快5岁了,特别内向、懦弱,每天在幼儿园都尿裤子,尿完还不敢给老师说。课间活动,她几乎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感觉有些小朋友总是欺负她,经常看她脸上、胳膊上被抓得一道一道的。”再如“有个小男孩在幼儿园里从来不吃亏。看到别的小朋友拿

有好吃的、好玩的,他伸手就去抢;别人如果不给,他张口就咬。“老师警告过,如果孩子再咬伤人,就要我们换幼儿园。在家里也真管教了呀,但是从来都没用。”等等。

2.《指南》学习

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乱象和误区,《指南》的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它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培养提出建议。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它是在《纲要》的基础上,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细化,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促进学前教育科学,规范发展的需要,纠正小学化、超前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的需要,对家长的科学育儿具有指导性作用。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11.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十一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审美环境,为幼儿欣赏音乐积淀艺术元素

(一)带领幼儿投入大自然,感受、发现和欣赏环境中美的事物

《指南》中提出:“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教师要带领幼儿投入自然的怀抱,感受、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观察微风吹来时,树叶的不同动态,倾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感受柳条的婀娜多姿;花儿的竞相绽放;下雨时天空灰白的云彩,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线条与声音,风儿吹动时,雨线飘动的样子,雨中人们的行为、装束和神态等。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才会更准确、巧妙地把握乐曲中涵盖的生活艺术元素。

(二)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精心选择经典音乐作品

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能激荡幼儿的心灵,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来园接待时可以播放欢快有力的《拉德斯进行曲》等一些积极向上的乐曲,让幼儿感受愉快、积极的气氛;午睡时,可以选择轻柔舒缓的乐曲,如:《梦之曲》、《小夜曲》、《摇篮曲》等,帮助幼儿安静地入睡;安静活动中可以播放《蓝色多瑙河》等乐曲,让幼儿安逸地玩耍、活动。不同风格经典音乐作品的播放,犹如流动的丝带将孩子的一日生活串连起来,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接受音乐的熏陶,逐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一日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展示一些自然界的富有形态美的物品,如:花草、小石头、贝壳、昆虫等,鼓励幼儿收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布置活动室,使幼儿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环境的熏陶。在音乐区域,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各种各样的半成品乐器和材料,随时向幼儿开放,鼓励幼儿尽情地玩;可投放一些头饰、纱巾、服装、扇子、雨伞等道具,让幼儿自由玩耍。在音乐区中通过听听、摸摸、敲敲、动动、打打、玩玩、跳跳,即兴创编表演,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敏感性。

二、采用多通道参与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注重幼儿自主内在的体验

(一)音乐与图画相结合,使音乐更直观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说:“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

方法一:多媒体手段与音乐欣赏有机整合

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有限,多媒体技术可将欣赏时所需要的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直接感受,切身体验,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如:在大班音乐欣赏《赛马》活动中,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以及内蒙古人民勇敢、豪放的人物形象,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和遥远的。于是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人们骑着骏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进行赛马、欢庆节日。当大草原上激烈的赛马画面出现时,幼儿都不禁被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所感染;而当激烈的赛马镜头和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场面合着音乐播放出来时,孩子们更是变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随着欢快的音乐模仿起来。于是赛马节上热闹激烈的画面在幼儿面前一下子变得清晰、直观起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而有趣。

方法二:图谱设计与音乐欣赏有机整合。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巧妙地设计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更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音画沟通,帮助幼儿更快理解、熟悉音乐特点。教师应细致地分析并设计图谱的符号,其图式数量、变化次数、行数要与音乐曲式结构相一致,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意境。如《打字机》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管弦乐作品。该作品为ABA三段式结构,中间加入敲击键盘的声音,还不时加入一个独特的声音——铃声。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乐曲的结构和旋律,教师精心设计了图谱,结合一定的曲线,用锯齿线和圆圈线分别代表打字机键盘的工作场景,用小圆圈表现中间出现的独特“叮”声。借助图谱,可使幼儿在感受乐曲欢快情绪和幽默风格的同时,对音乐的结构一目了然,更加直观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

方法三:幼儿绘画与音乐欣赏有机整合。

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幼儿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造需要想象。如果在音乐欣赏中巧妙利用幼儿绘画这一“桥梁”,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乐曲《喜洋洋》,在感受节奏欢快与舒缓的乐段中,教师鼓励幼儿将听到的音乐画在纸上,有的幼儿用“大炮仗”与“小炮仗”的图示来区分乐段;有的幼儿用宽大的红带子和细短的红带子来区分乐段……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进行着富有个性化的创意图示。

(二)音乐与语言相结合,使音乐更生动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在音乐欣赏中适当地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形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

nlc202309020202

方法一:根据音乐的风格说故事。

结合音乐作品讲述故事,能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如,音乐作品《梦幻曲》,全曲由四小节上行后逐渐下行的旋律变化重复八次构成,如诗如梦的优美旋律能使人想起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文学作品《梨子小提琴》,通过诗情画意般的描述,将梨子、小提琴、音乐、拟人化的小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两个作品情感基调都具有一种梦幻般的色彩,描绘了和谐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将两者匹配呈现: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抒情的声调进行朗诵,将幼儿带进柔美抒情的梦幻世界,帮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体验和享受音乐如诗如梦的浪漫意境,拨动幼儿的心弦。

方法二:根据音乐的节奏念儿歌。

儿歌朗朗上口,与音乐一样富有节奏。将儿歌与音乐相结合,根据音乐的节奏恰当地加入儿歌进行烘托,可使幼儿由浅入深、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节、风格及艺术背景。如:音乐欣赏《金蛇狂舞》,乐曲情绪欢腾激越,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教师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了儿歌《过新年》,在明快的乐曲节奏中师生共同朗诵儿歌,通过儿歌的辅助作用,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强化幼儿的音乐感受。

(三)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使音乐更有趣

“动”是幼儿表达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要让幼儿“动”起来,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从创造中提高。形式多样的游戏与音乐相结合,是培养幼儿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方法一:将表演游戏融入音乐欣赏中。

表演和音乐是不可分的,通过表演充分表现音乐的内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音乐欣赏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表演游戏。幼儿表演欲强,教师可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和音乐的特点,巧妙地将表演游戏融入到音乐欣赏之中。如:欣赏《口哨与小狗》作品时,幼儿随着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拍动着身体,展现了一副神气调皮的形象,仿佛自己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公,吹着欢快的口哨,带着心爱的“小狗”快乐地嬉戏着。幼儿在参与表演游戏中,自然而有效地达到了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情绪、表现音乐形象的目的。

方法二:将打击乐活动融入音乐欣赏中。

打击乐极富表现力,深受幼儿喜爱。将打击乐活动融入到音乐欣赏中,可以使幼儿沉醉其中,在演奏打击乐器时理解乐曲的特点和风格。如:在欣赏《土耳其进行曲》时,为帮助幼儿理解明朗、雄壮的进行曲风格,在初步欣赏完乐曲后,教师借助打击乐器来解决这一重点:部分幼儿选用大鼓、铃鼓等乐器,表现乐曲主部的雄壮威武,其他幼儿选用三角铁、碰铃等乐器,表现乐曲插部的优美动听。幼儿通过演奏乐器可加深对乐曲风格的感受和理解,体验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更多乐趣。

三、改变音乐欣赏活动的评价方式,尊重幼儿的自主表达

《指南》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以欣赏的态度积极评价每一个幼儿,找出其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从而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幼儿参与过程中的评价

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幼儿欣赏音乐时,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关注孩子学会什么,而是要关注孩子如何学。从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以及艺术活动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像”与“不像”之类的词汇去总结,只要发现孩子在上述各方面有进步,就是值得欣赏和鼓励的。如:音乐欣赏《化蝶》,在初步聆听音乐后,幼儿并不能一开始就想象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蝴蝶的形象,更不能体验到其中相亲相爱的内涵。有幼儿说出感觉“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像小宝贝在妈妈怀里睡觉”等,看似与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但这些感觉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这段舒缓悠扬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对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创意的想象,教师同样应该鼓掌叫好。

(二)对幼儿自主选择的肯定

《指南》提出:“让幼儿自主选择,用适宜自己表现的方式去模仿或创造,成人不做过多的要求。”艺术活动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表现其创造性的最佳形式。所以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要“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音乐欣赏要建立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尽量放手给幼儿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每一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自由反应和独特感受,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原有的程度来进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如大班幼儿在倾听男低音独唱《伏尔加船夫曲》时,教师请幼儿自主体验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个男孩画了一条黑色的五线谱,解释说:“就是这种黑色的音乐!”一个男孩躺在地板上模仿人死去的模样,解释说:“这是一个年迈的老爷爷快要死啦!”还有一个女孩画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大猩猩,解释说:“这只猩猩出不来,总是哼哼唧唧的,很难听!”充满创意的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令人叹服,教师及时肯定了幼儿各种自主表现的方式。这种积极回应式的评价为幼儿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想象空间,让每个幼儿在创作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用音符编织起来的艺术品,教师要以《指南》精神为引领,顺应幼儿的发展特点,带领幼儿在音乐欣赏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自由想象,自主表现,自主创造,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许卓娅.音乐欣赏活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吴静.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选择与引导.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

[4]常静.注重音乐欣赏中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才智,2012(21)

12.幼儿园指南培训计划 篇十二

策略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群体生活兴趣

《指南》子领域社会适应的小班目标指出“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而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给小班幼儿创造亲切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一改以往“娃娃家”角色游戏的创设,而是把整这个活动室布置成家庭格局,有舒适的厨房、卧室、洗手间、游乐室、餐厅等幼儿熟悉的家庭场所。厨房里有真实的锅碗瓢盆、仿真的各种点心、小菜;餐厅里有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的塑料咖啡杯、调羹、小碗等;洗手间利用银色即时贴做成“镜子”;玩具柜上摆着孩子们的个人照片或全家福,让他们活动时处处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在游乐室的墙面上布置幼儿喜欢的色彩明亮耀眼、外形夸张逼真的图案,还有幼儿熟悉的卡通动物图片。柜子上摆放一些色泽比较新颖的玩具,还有是幼儿拿来的平时在家里玩的玩具,我们在这些玩具上贴上标签。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在感到陌生时玩玩自己的玩具,和他们说说话,减少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而新颖的玩具又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初步对群体活动产生兴趣。

策略二:巧用同伴资源,体验群体活动乐趣

《指南》社会适应目标1的教育建议中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小班幼儿交往的范围由亲子间的交往逐渐转向同伴间的交往,同伴成了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常会表现出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我们只有提供机会让孩子彼此学习,感受到同伴间的友爱,孩子才会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融入到集体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情感体验活动“爱的拥抱”建立与同伴间的亲密感情。如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教师的拥抱和爱抚都十分喜爱,那么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也由身体接触表示好感,就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在音乐活动《碰一碰》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如脸靠脸、手握手、头碰头、脚碰脚、屁股碰屁股等表达对同伴的亲密情感。又开展了游戏活动“找伙伴”“我们做个好朋友”等,建立与同伴的亲密关系。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利用同伴间的友爱,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勇敢地接纳同伴,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快乐“生日Party”感受群体生活的温暖。在班级中开设“生日区”,有哪位小朋友过生日了,老师就鼓励幼儿互相帮助,把他装扮成漂亮的“小寿星”,再一起为“小寿星”准备生日小礼物,然后聚集在一起唱生日歌、送祝福语等,让孩子们体验集体过生日的快乐,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丰富有趣的集体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如在故事表演《拔萝卜》、《一起睡着了》等活动中,孩子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在一起合作完成表演;又如《炒黄豆》游戏,需要两个小朋友合作才能完成游戏。孩子们发现在与同伴一起合作,活动才更加快乐、有趣。

幼儿同伴间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状况,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策略三:创新混龄活动,丰富群体活动经验

小班幼儿入园前与人交往甚少,比较缺乏交往及群体活动的技能和经验。《指南》社会领域“社会适应”部分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而混龄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开展了混龄角色游戏、混龄运动游戏、混龄玩沙游戏。

如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处处充满了异龄之间的互动,在仔细观察和倾心聆听之后我们发现,年幼孩子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请教年长孩子,但他们却经常在模仿年长孩子,甚至由于疑惑而提问年长孩子“我可以来取钱吗?”,“怎样取钱?”在不经意间的向年长孩子询问或模仿的时候,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这就是异龄之间的经验积累很丰富。又如在混龄玩沙游戏中大班幼儿会将玩沙玩具和工具让给小班的幼儿先玩,这样给小年龄的幼儿起了榜样示范作用,使小班的幼儿从原先的孤独感转向温馨感,从自我为中心转化成愿意分享,群体生活的经验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实。

混龄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氛围,大带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社会角色体验的机会,促进幼儿期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丰富了小班幼儿的经验,提高小班幼儿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

《指南》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衡量着我们教育行为是否有效,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摆正教育重心,更为有效地促进幼儿们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指南》,在《指南》的引领下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摘要:对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入园是他们从家庭的个体活动走向集体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面对生疏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接触不熟悉的人,他们会害怕、出现哭闹、不进教室等现象,怎样才能让小班幼儿顺利适应群体生活,在《指南》的引领下,初步探索出提高小班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策略。

上一篇:苏宁易购物流模式下一篇:初中语文专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