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024-12-28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共12篇)

1.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一

“ 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基础培训心得体会

11月23日开始到12月6日,我参加了由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以学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基础既90学时的集中培训,在这段时间里聆听了许多专家和名师如:黄静老师、温州大学的章勤琼博士、南欲晓、朱小青、雷子东及魏巍等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收获很多。

确实,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执教以来的最大困惑。在培训中,使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听讲座和学习交流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新课程理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次教师培训,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加强基本功,我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我对这次培训很满意。虽然从教二十几年,与很多同行一样,在工作中,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教学这一块,一直认为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出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深深的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无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自己。

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如何运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否,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学校和领导。即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欢天喜地、山欢水笑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呆若木鸡、愁风恨雨的备受折磨;教师既可以培养天才,也可以造就傻子和畸才,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期待学生拥有成人那样的行为举止,或者不应该像教育成人那样去教育学生。如果那样去做,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不会得到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不良。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牢记:“无论教师在做什么,学生都在注视着你”这条格言,它既反映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榜样作用,同时也反映着学生的尊重、责任、义务和权利是从观察中学会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氛围以及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征。当一个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意识的解除那些世俗的“权力”,而去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生时,他就会发现学生是多么的聪明和可爱。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我发现:运用友好、温和、机智、灵活的方式与学生达成一片,以“导演”、“伴奏”、“演员”的身份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二、让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通过专题讲座和名师观摩等实践加理论相结合的亲身体验,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这些学员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专业素养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一定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那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让我们这些学员的心理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为我今后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专家们深刻独到、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如何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充满了自信心,为今后的执教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在三尺讲台上运用所学的先进教学理念来教育教导学生,培养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我在收获甜甜果实的同时,心里也有酸酸的感觉,他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教育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感到惭愧。回顾自己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实践的不少,但思考不多。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 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丰厚的教学财富。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带着现代技术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信念,朱小青老师引用于漪老师的话:“教师用一生的时间备一节课。”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成为一名教育的成功者!善于捕捉教育的机会,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领悟教师言行中传递的真诚、情感、智慧,并将教师的理解、期待、鼓励内化为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呵护学生学习兴趣的萌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二

一、设计导学单, 过好预习关, 培养学生自学自疑能力

导学单作为学生学习的前奏曲, 在基于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下, 成了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起点。在导学单上的“先学导航”部分应该是“少而精”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导学单, 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地整合, 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为学生学习文本铺垫, 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的余地。

设计导学单的目的是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导学单也是课堂教学的线路图。导学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授之一鱼, 只供一餐;授之以渔, 可供一生”。只有让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 才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导学单的设计上充分渗透自学方法, 就能出色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因势利导, 过好词句关, 突出学法学力的契合点

语文阅读课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使学生有所感悟、思考, 受到情感渲染, 享受审美情趣, 习得学习的方法。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 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有机链接, 让阅读课堂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绽放精彩。

1.导在易错处。杖拨云开引路深。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学情的真实流露, 此时, 也是教师导学的最佳契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与智力的发展。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一词组“花的脊梁”,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脊”这个难点展开教学, 一是通过解释:“脊”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表示背上正中间的骨头, 也指动物背中间的骨头, 后来引申为部分事物中间高起的部分。“脊”左边两笔“点、提”与右边的“撇、点”可以表示脊梁上很多骨头的有序排列;二是通过看幻灯片, 看一下“脊”的大篆与小篆的动态书写过程, 让学生了解“脊”字的书写。通过对“脊”字的拆分, 让学生明白“脊”字的构造特点, 轻松地掌握其书写要领, 自然而然地将“脊”字铭刻在心田。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易错之处巧引领, 注意捕捉学生的“错误”, 将机会留给学生, 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发现不足。

2.导在肤浅时。咬定文本不放松。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师生共研文本是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质疑、感悟、提炼的经过。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不能进一步理解语言、揣摩语言时要抓住关键词无痕地嫁接, 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 品出语言之韵味, 体悟其内涵。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课文中有一个“冒”字用得真好。这就向教师们提示了要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一读了之, 而应让学生充分诵读, 在整体感知之上发现“冒”字用得多么独具匠心!可以让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法:“冒”字可换成哪些字呢? (长、钻、顶、穿、伸、挺) 请同学们思考, 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而不采用其他的这些字呢?请大家静下心再读读前后的几个句子, 想想:荷花是如何长出来的, 会让你感觉到花儿是怎样冒出来的? (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下列的词语:急切地、争先恐后地、迫不及待地、生机蓬勃地, 换入句中反复地读一读, 体会其词的妙用。)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精思深掘, 为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 让学生领会词语的言外之意、作者的弦外之音, 与作者产生思想的融合, 得到感情的共鸣, 把握了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情思, 读出语言的温度, 将阅读向深处蔓延, 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共研, 过好合作关, 有效挖掘文本资源

在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巧设“合作点”, 提出能激起学生探究、交流欲望的焦点话题, 让课堂多一些争辩, 激发学生思辨之花以及交流探讨的欲望, 使学生在争辩中不断思考质疑, 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 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时, 突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感悟出人生的哲思的重难点。课件出示:“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然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感悟。晨光组一位C同学站起来发言:我们组对这一段最有感触, 都认为生命应体现价值。此组一位同学补充道:生命是非常有限的, 作为小学生应在生命的每一天绽放出自己特有的华彩, 努力学习新知, 长大做一位有用的人。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发言:记得王光美说过一句话, 努力学习, 勤奋工作, 让青春更加光彩。同学们应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勇敢拼搏!接着, 其他学习小组也结合资料进行了补充。笔者接过学生的话茬, 动情地说:同学们, 每个学习小组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 令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啊, 人人珍爱生命, 必将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价值。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讨论重点句, 自我表达观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认真聆听,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有智慧火花的碰撞, 有对生命的美化与呼唤, 产生了来自孩童世界值得珍视的生成性资源, 也是“主客融合, 物我同境”的真正实现, 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挥与凸显, 真正地彰显出生命的关怀。

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三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05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学”的体验和思考中学习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现以《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怎样“以学为中心”。

【案例一】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进行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

师:文中用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兵马俑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坑内兵马俑还有近8000个。

师:文中把兵马俑坑的大小与足球场的大小相比,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在所有的兵马俑坑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坑?

生3:一号坑。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举例子。

……

师:(总结)为了体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把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描写得更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案例二】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语或者句子,小组之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的不同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具体。

生2:第一句话用兵马俑坑跟我们很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而第二句话就不能表现出这一点,读了以后,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为了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先用19120平方米这个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坑的实际面积,又采用了和大家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的方法,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分析思考】

从上面两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案例一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对于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揣摩中掌握,而教师完全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在教学时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获得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学而得法的教学理念。

2.教学策略的差异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则缺乏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案例二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之妙,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呢?

一、钻研教材,找出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从这个例子中习得语言与方法。”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找准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如《秦兵马俑》一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感知中体会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兵马俑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找准文中的有效训练点,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语言与方法。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描写兵马俑的句子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达到了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说明方法的目的。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到“学”的快乐,感受到“学”的自由、“学”的活力。

4.改革语文教学坚持教以学为本 篇四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但是,过 去进行的教学改革,忽略了教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的问题,因而改革的成效不大。所以,在当前 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进行学习改革。

一、“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只有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积极参与下进行,才能形成意识能动活动,促使思维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吸 收。学习思想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我班54人,有一半或一半以上同学存在心理障碍,这 些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坚定的 意志,也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对学习缺乏兴趣,即使有了兴趣也不长久。也有的学生感情用事, 对他喜欢的学科或他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学得比较积极,对另外的方面则产生反感,甚至厌学。这些都是学 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不健康心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此,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我要克服学生的 心理障碍,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

(一)通过班队活动引发学习动机

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可塑性也是很强的。我抓住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 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召开了第一次主题班会“长大了做什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想。我又引导他们说,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当为民族的昌盛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 汇入时代的洪流中,才会真正显示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我又组织同学们召开了“二十年后的聚会”主 题班会,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后的社会发展、变化,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学生们仿佛 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这更坚定了他们为祖国而学的决心。

此外,我还让学生每人每天收集一条名人名言,以此来作为学习力量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样,全班学生, 特别是在这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已经在学习上初步形成了自觉的学习习惯。通过每天的早自习就可以看出,全 班学生到校早,人员齐,学习自觉,都按自己的计划学习,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天气好与坏一个样, 学校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二)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但兴趣的 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我班的丁可、李小会、郑宁等同学,学习较好,但课堂发言不积极,我就在上课前和他们一起研究问题, 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上课时安排他们做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同学一起学习并在讨 论中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也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乐趣。老 师又安排他们在班会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次反复,他们不但敢发言,而且爱发言,发言的 质量也高了,在每次的公开课上,他们都善于在众人面前正确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说的兴趣浓了。

也有的学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我班丁明同学就是这种类型的。对这样的同学, 我就引导他一步步地学,一点点地提高。生字学会了再学词,修辞学会了再学语法,文章读懂了再去

5.学为中心 篇五

作者:沈雅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24 8:06:35

——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有感

——沈雅飞

痛苦困惑的一年

去年我经历了教学生涯中很痛苦的一年:8个班每周16课时的工作量。每天除了忙碌地备课上课,下午课上完回到办公室,四五个班的作业本已经竞相候在我的办公桌上。本着日事日清的理念,等我清掉当天的作业本,也往往成了全校最后几个离校的老师了。我把每天的这份工作戏称为愚公移山。

因为无法忍受长期高负荷的作业批改量。更是发现了由于课堂作业时间的无法保证,而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隐患。我也为此作了差不多一年的努力。我制订的学期教学目标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重点是要做到作业的当堂做、当堂改、当堂清。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没有几堂课能真正做到作业的当堂清、当堂改。有时候甚至连作业都交不起来。无论我如何充分备课,课堂上如何争分夺妙,想要挤出5-10分钟来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及批改,总是那么地拮据。这个问题也着实困惑了我一年。

邂逅先学后教

暑假,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拜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蔡林森校长苦难的经历,高昂的斗志,让我泪流不止。而他的“先学后教”却让我恍惚大悟、茅塞顿开。原来我的低效课堂症结就在于:我始终没有走出“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就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学究竟以谁为中心,“师为中心”还是“生为中心”。

蔡林森校长倡导的“先学后教”,就是在“生为中心”、“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的核心观念在于: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要紧张地学习;二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一开始当眼睛触碰到“紧张地学习”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还有一些疑惑甚至是怀疑。当前我们正大力提倡要给学生减负,要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要让课堂充满欢乐。怎么能是紧张地学习呢?

但通过深入地看书和理解,蔡校长所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这种紧张其实就是一种高效学习。让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是每一位学生。蔡校长的“先学后教”,是把课堂的主动权和学习权交还给了学生,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了学习的责任感,都能像竞赛那样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最后又像竞争那样地当堂完成作业,学习效率当然特别地高。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能够当堂准确地检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便于老师下课后及时批发作业,准确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更正,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达到日日清、堂堂清。如果不能当堂达标,学习任务还要拖到课外去完成,学习效果就必然大打折扣。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因为没有学生先学中暴露显现出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非常有针对性地教学。课堂上如果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

反观自己的教学课堂,虽然我也一直在努力践行着生为中心的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践行的所谓的生为中心的教学,也极有可能是表面的浅层的不深刻的。备课更多在备教学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备学生这个中心,备让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学得更好。课堂上尽管也会精彩分层,但总是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不在状态。茶馆喝茶听大书者大有人在。学生没有紧张高效地学习,教师也无从针对性地教学,何谈高效课堂呢!

关键是,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学生本身不想参与,而是我们老师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与热情,教师要么一言堂,要么低效互动。学生只能一味地做个听众,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更没有多向互动。自然没有了参与的机会和热情。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知识的内化都是在互动学习中获得的。没有互动的学习,学到的知识也是死的。就算孩子暂时记住了,但时间一长必定会遗忘。因为这些知识还没有内化成它自己的东西。更可怕的是,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一言以蔽之,教学以谁为中心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难怪乎课堂面貌始终难以改观了!

再悟素质教育

冯卫东写的案例中说到教师一言堂、课堂话语霸权的情况,如果从“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角度来审视,那就是在剥夺学生课堂学习的权力。而老师在课堂 2

上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随便应付,甚至等于是在犯罪。

老师们都说,我们的学生很忙。忙着完成作业,忙着参加这个那个社团。老师们也经常抱怨,一些孩子连完成作业的时间都没有,又怎么有时间参加社团呢?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孩子们能在课堂40分钟就完成好学习任务,那么他们的课外生活就应该是既丰富又轻松的。他们就完全可以去参加这个那个社团,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那么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然而反过来讲,我们老师不能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甚至拖堂,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外又布置大量的作业,不仅增加了孩子课业负担,也挤占了他们的课外活动时间。这就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在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那罪过就大了!

追求轻负高质

几年前开始,教育界就在推评“轻负高质”教师。我觉得所有教师类的荣誉中,这个荣誉是最实在也最有份量的。这不仅是我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我觉得也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教育理想和追求。而实现轻负高质,“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终南捷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应该有它的适应性。作为小学科学,应该与自身学科特点及教育实践结合,创生出一种切合学生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6.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六

关键词: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养成,载体

扩招以来, 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同时, 高校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 大学给予学生的不能只是专业知识, 更要给他们一种能力、一种精神、一种品德, 让他们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问题, 更能驾驭未来人生道路与科技发展的任何变化, 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围绕这个目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 适时提出了“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 大力倡导完全人格、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 断积淀、传承着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深刻地影响和熏陶着广大师生的行为。

(一)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价值本意

1.“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是大学精神的彰显与运用

《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蔡元培先生也说过:“大学者, 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校长也曾说过:“办学校, 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 二是造就人才。”19世纪英国学者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将大学定位为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从这些论述中, 我们可以概括出大学有四种基本任务:一是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和研究, 二是教育与培养人才, 三是体现生命的精神交往, 四是产生和交流学术。

今天, 大学在层次、类型、组织形式、结构和专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 但一条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大学的精神和育人理念并没改变, 其理想和追求没有改变。因为, 这种精神、理念的形成是通过长期追求与锤炼的结果。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提出“以师德建设为龙头, 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 引导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 进一步深化‘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随后, 学校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根据自己近三十年的教育治学经验, 提出“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是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 也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和教师教书育人始终不变的追求。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的提出, 深入到了大学本质的探讨, 即大学是什么?大学能做什么?其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的问题。开展“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的目, 是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学生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 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风, 多读书, 读好书,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通过开展“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 为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笔者看来, 这是一种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的展望、追求和向往, 是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的设计和构想, 是导引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灯塔。学校党委也正是基于对大学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的认知, 适时提出了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属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全体师生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她体现了一所大学教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学校党委书记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所大学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把‘德与学’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 任何一所大学如果忽视师生的德育与治学的教育, 都是不负责的教育。在高校建设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要有能被师生认可的自觉实践的重要载体, 只有与师生的长远利益紧密相连的教育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2.“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激励、调整和监督的功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所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他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人才培养上, 大学无不以通识博学, 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 较为完美的人生追求, 以别于专门教育造就的狭窄单薄的技术专才。曾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的梅贻琦, 属守儒家经典“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的古训, 而予以新的解释。他认为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 给学生以“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 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的使命, 而“不贵乎有专技术之长”, 主张学生应具有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的知识, 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作的基本训练。他们无不重视大学在人格养成、道德塑造方面的特殊重要性。哲学家费希特指出,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 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 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去唤酲学生的力量, 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 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在费希特看来, 实用性、服务现实, 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 不是出发点, 也不是目的。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先生指出:传播知识在新世纪到来时变得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如何思考。

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 包括专业知识素质, 文化素质, 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其中, 道德支配着人的道德行为, 从而使“做人”便有了一种规范、一种原则, 这种规范和原则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道德行为来体现的, 它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定向作用。纵观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随着培养不断发展, 但是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被忽视了, 以至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滑坡。

不容置否,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过强的功利主义, 过弱的文化底蕴”的现象严重存在着。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被淡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人文属性被模糊。甚至有人将高等教育视为“就业准备过程”、“价值积累过程”、“潜在生产过程”。这种极度经济学视野的教育观念, 使高等教育一度染上了实用惟学、急功近利的通病。有人说高等教育曾经被演绎成“授人谋生技艺的作坊”, 那种本来应该有的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品性的人文属性被遗失和淡化。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的提出, 体现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杆和指针: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及完满人格的人才,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思维训练及基础知识的掌握, 强调人文教养、人文底蕴、人文积累与科学自由精神。

3.“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实融合

高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理性组织, 她承载着人类的理性与文明, 寄托着人类的希望与未来, 她以培养人为天职, 造就千百万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应当具有传播、发展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科学品格, 而且应当具有体现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理想的文化精神, 从而将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有机的融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 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不仅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 而且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理念。它是校园文化底蕴和共同价值观的体现, 体现着办学特色和风格, 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动指南。从总体功能上讲,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 对内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 形成了凝聚力, 引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育人取向;对外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 体现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的实质, 是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和手段, 以人文教育为方向和目的全面教育观。它的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高校师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广大高校师生在创造和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创造和享受相应水准的精神文明, 并在精神维度上获得更大的空间, 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实融合。这也是对学校传统精神和育人思想的再次继承、发展和主动运用。体现出一种客观、务实、卓有远见的精神风貌, 也再次彰显了从广东民族学院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一脉相承的育人理念和历史优良传统。

(二) 倡导知行合一, 促进“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成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

1. 强化宣传思想工作。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这一具有广泛的宏观性和远瞻性的教育理念, 如果想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充分理解认识和执行, 除了必须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细致的引导疏通外, 更主要的是要在广大师生思想领域进行更深层的充实与革新。只有在思想领域有了这些先前的意识, 才有益我们在本体思维空间开垦出更广阔的沃土, 只有在我们思维空间内拥有了这些广阔的沃土, 才能有利于“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在广大师生思想观念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乃至结果。因此是否能够完全主动去领会、接纳、执行“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 是最重要先决条件和思想根基。

2. 注重社会公德建设。

一方面, 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师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 使教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 引导和帮助学生知行统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与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 丰富其文化修养, 提升其文明程度。

3. 精心搭建践行载体, 做到多形式、广覆盖、有特色、有成果。

一抓物质载体建设。因为校园精神文化要通过校徽、校歌、校报校刊、校树、校花、校服和校训宣传牌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让师生耳濡目染, 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 举办校史展览等, 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抓活动载体建设。通过提倡多样化, 弘扬主旋律,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体性素质教育活动, 努力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 以爱国教育为主题, 以传统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情景, 对于愉悦师生身心, 丰富师生生活, 增强团队精神, 培养师生健康高雅的情趣, 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和学习的高尚情感等, 具有积极的助力作用。一般说来, 活动载体建设分两个层面:

就教师层面而言, 重要的是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营造浓炽的学术氛围。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 或开设示范课, 点评优秀课例;组织校内优秀教师举办学术讲坛、专题沙龙、教学观摩研讨;鼓励教师开展校内研究活动, 研究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奖励教师的优秀科研成果;举行优质课、优秀论文、教育案例评比和教学能手评选, 激励教师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 自主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大力开展教育反思活动, 鼓励教师讲述“我的教育故事”。通过活动载体建设, 促发教师积极参加组织学习, 并把学习看作是人的天性, 把工作看作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 由此能系统思考, 不断改善心智模式, 不断自我超越, 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自我。

就学生层面而言, 一要抓好课堂学习活动, 教师通过设问引导、提问诱导、答问指导、追问教导等, 与学生进行思维交锋、个性碰撞, 共同进入知识、智慧、情感、精神的良性互动境界, 以此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智能。二要抓好文艺活动, 通过组织校园艺术节、文艺表演等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形成“崇德”、“尚学”的校园景象。三要抓好体育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体育锻炼, 开展诸如球类、棋类、体操等比赛和校际之间的友谊赛, 定期举行学校运动会等, 既可强健学生体魄, 又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四要抓好实践提升活动, 紧紧围绕学生知识和智力素质的培养提高, 大力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会、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学科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参与社会调查, 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 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由此, 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各方参与, 形成教育合力。

“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方面协调、配合、参与和关注。除了组织、宣传、团委各二级学院外, 社会科学部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社会科学部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主题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科学部优势,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把社会科学部纳入“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中来。社科部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可以增强“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主题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 (11) .

[2]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 2002 (11) .

[3]张德祥.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1) .

[4]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研究, 2002, (6) .

7.以学为中心激活有效对话 篇七

一、尊重主体,实现生本对话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助等教学情境,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弄懂文章的字、词、句到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自始至终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形成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满足自己学习的要求。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奇思妙想》单元,四篇课文包括两首诗(一首现代格律诗和一首散文诗)及两篇童话,阅读时相对简单有趣。对此,可以让学生按照拟订的导学案自行摸索阅读课文。格律诗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值得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散文诗行文清新、语言优美,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及独特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在自行品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语言的情境美。而童话更是情节生动、易于接受,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句段和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得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奇思妙想,也能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在这一单元中,教师通过明确目标,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期间注重引导学生自学阅读课文。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可以在必要时给予点拨,这样能大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之中。

二、教师主导,实现师生对话

《师说》中有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学生是个性化阅读的重心,但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教师指导。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有正确的引导交流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柳叶儿》一文,文章背景很重要。学生都是“00”后,在家都是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很难体会什么都吃光了、什么都能吃的那种严重饥荒的岁月,这就需要教师在“节骨眼”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文3-14段进行研读,让学生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感悟作者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内涵。

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学生由于阅历尚浅的缘故,很难对文章的思想和内涵把握得面面俱到。此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做到对文本信息的加工和重组,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做到“主”与“导”的和谐统一。

三、沟通合作,实现生生对话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生生之间、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是生生之间心灵的交会,通过共享知识、共享智慧与情感,可以生成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因此,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其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取代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以《人琴俱亡》一课为例,笔者以为什么王子猷“语时了不悲”为由,引导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有的学生说:“王子猷以弹琴、掷琴的方式代替眼泪来表达他对子敬的悼念。”也有的学生说:“因为王子猷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还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王子猷的心中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自己的弟弟还在人世,所以直到看到弟弟尸体时才恸绝良久。”课堂由此呈现出知识、经验、情感、智慧的共享。

对话的实质是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正是倚仗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来实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说,营造互问氛围,让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体验文本角色。

四、学会反思,实现自我对话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对话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与阅读后产生的心得、情感体验进行碰撞。此外,学生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同时,也会产生顺应和同化、矛盾和疑问,并从新的视角、新的层次审视学习内容、形式乃至思维方式,逐渐使自己走向更成熟的境地。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对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反思情境,适时地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使反思成为学生的一个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笔者以文本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课前自由批注: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了解文章大意,知道这是一篇小说,觉得故事的结尾很有特色。

课中专题批注:经过教师在课中点拨之后,学生又会基本领略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即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扭曲。同时,有的学生也会对文本产生质疑,对文中的“我”为什么没有当众认下这位亲叔叔的态度产生了质疑,为语文课堂带来了互动的高潮。

课后感悟批注:学生在了解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后,其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这时的批注也会更深刻、更理性、更有见地。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使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教材形成一种对话。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理解教材,在对比、联想、推理、归纳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智慧,使学生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对文本的写作内容、思路和意义有完整的认识。

总之,大力发扬与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挖掘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潜能,促使其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伴随着新课改的号角,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多渠道、多方面的摸索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教学思路,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空间,努力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让学生读出文本之味、读出文本之美,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8.以学为中心,“巧、实、真、诚” 篇八

一、巧设情境,引导教学

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已经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利用各种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有时我们会发现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活跃,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怎么好。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观念,删繁就简,去杂取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为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的游戏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现在我们就来做这个游戏,请你们把手中的纸飞机扔出去。

(学生纷纷把手中的纸飞机扔出去)

师:你们在玩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希望我的飞机飞得又高又远。

(师微笑着并用力将手中的纸飞机扔出去,飞机落地)

师:大家看,尽管你很用力地扔,纸飞机最终还是会落到地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了《地球爷爷的手》,大家就会找到答案。

设置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并切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地球引力”,而且学生“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课伊始,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二、优化资源,贵在落实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科书就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时代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网络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资料、图片、教案、课件、论文,应有尽有,丰富生动,精彩无限。同时,网络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的信息整合规律。一是从网上搜集他人尤其是名师的有关教案和课件,认真学习,汲取精华,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自己的教案和制作出自己的课件;二是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以帮助学生开展自学,更好地领悟课文内涵,提升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川流不息”这个词时,尽管笔者极尽描述,但学生对这个词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北京立交桥上车辆来来往往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再让学生进行口头造句,学生自然感觉得心应手。当然,如今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有些教师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语文课播放二十几张课件,学生们走马观花、目不暇接,最终只停留在花花绿绿的图片世界,而没有学习到实质的东西。因而,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资源,精心制作课件,用在“必用处”,用在“恰当时”,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精化教学,以真为轴

从本质上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以及教师提供的学习环境的引导下,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感悟、理解和体验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因此,判断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不光要看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更要看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教师必须注意课堂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困惑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必须让学生畅所欲言,流露真情,才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五年的学习经历,已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本课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比较容易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而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上的重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在课上,笔者适时提出问题:“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幸运”的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的理解感悟就比较深刻,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绿化课堂,真诚赞美

这里所指的绿色课堂,指的是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相互配合,充满和谐。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十分注意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心理学家凯立多说:“人类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课堂中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运用得当,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指向的作用,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唯有心心相印,才能打动他人之心。”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以诚感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而对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应当及时纠正。如针对学生独特性的见解,我们可以说:“你想法很独特,连老师都还没想到,真了不起!” 这样,学生顿时会激动万分。学生积极发言,但答案并不准确,我们可以说:“你积极发言,勇气可嘉,但还可以再想想。”以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不断探究。总之,教师的评价要远离虚伪和做作,真正发自自己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激起学生的倾情投入,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另外,对学生平时的作业与检测,也要注意准确、恰当、富有激励性地进行评价。

9.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九

关键词:学为中心,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旧知识, 使已有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并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 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而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学生必须进入主动积极的接受信息的状态,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基于这样的要求, 我们的数学复习课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设宽松的学习探究氛围,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而且锻炼学好数学的能力,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一) 教师层面

1. 教师讲得多, 学生被动地听

目前最为普遍的复习模式仍旧是教师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然后进行必要的练习, 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前不久, 笔者听了一堂七年级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课, 一堂课下来, 只听见教师不停地讲解, 犹如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虽然课中也有许多学生会被阶段性地叫起来回答问题, 但那也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 其中真正属于因学生自己的思维碰撞所激发的有价值的问题很少。整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忽视,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所以到最后, 教师想要借助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待定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时, 最终还是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没能有效地解决。

2. 追求知识、方法层次目标多, 着眼能力层次目标少

以考试为唯一目的, 在复习时间有限, 分数目标的指示下, 致使一些教师总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以现成资料为载体, 依旧大搞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多练, 题目就会做, 知识就会被掌握, 说不定练多了, 还能在考试中碰到做过的题目。在题海训练下,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 认真练习, 就可以拿到分数。相比之下能力培养、数学思想的培养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容易被题海战术淹没复习的本质。

(二) 内容层面

1. 把复习课上成了新授课

这种现状在初一阶段和中考第一轮复习阶段尤为常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 另一方面是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每个知识点复习到位, 而没能充分顾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从而在上课时, 教师是面面俱到, 将复习课变成一节简单的例题课、习题课。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重复出现的题目又重复做一次, 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又累又烦。最终是学生觉得复习课没意思, 教师还责怨学生不听课。

2. 把复习课上成了纠错课、解题课

为了方便, 很多教师就是在复习阶段, 将手头上的现成讲义或考卷、资料发下去, 让学生先做。批改之后就只针对错得多的题或难题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做就少了许多好题反映的内在本质, 或者是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的内在联系,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复习只是停留在某一点上, 没有连成线, 甚至是面, 并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 过不了多久, 学生又会忘记曾经被分析过的题。这样做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广, 容易加剧班里学生的两极分化。

(三) 学生层面

1. 成为不停做题的工具

复习的后期, 除了数学, 还有其他学科的大量的复习讲义不断涌现, 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做, 休息和思考的时间很少, 导致一部分学生是越做越糊涂, 有时是一些刚做过的类似题型, 或变个问法后立马以为是新题再现, 只得再花好多时间思考。

先来看看笔者就复习阶段学生对复习讲义所持的态度和学生不喜欢做讲义的原因, 对部分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 在复习阶段多数学生对机械重复地做讲义是持不欢迎态度的,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思考, 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少做题而获得高效的复习效果。

2.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复习课中不乏专题板块训练, 但是知识归类过于直接, 缺乏指导, 不利于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和掌握复习方法。学生知识结构网中的错漏缺乏指导, 学生自评和自纠的过程被忽视。

总之, 围绕一切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目的, 为了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 只能是多做练习, 多讲题目, 甚至能猜题押题, 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型学生容易疲劳, 课堂比较低效, 因此无论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或是学生的成绩都收效甚微。

基于上述对当今复习课的现状分析, 接下来笔者就某中学某教师所授的七年级“奇妙的几何世界”的复习课为例, 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复习课的几点想法。

三、以学为中心的数学复习课的几点想法

1.以典型案例为载体, 关注学生的“学”

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 由典型例题出发, 编制题组, 优化例题、习题, 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一体化, 一方面可以强化基础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训练,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化、具体化, 使复习课更加有效。特别要注意发展提高学生的发现探索数学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案例:某教师的“奇妙的几何世界”课堂例题部分实录

第一部分大胆探索

[题1] (幻灯片) 大胆探索, 如图1, 直线l上有A, B, C任意三个点…… (师:请大胆说)

[题2] (幻灯片) 大胆探索, 如图2, 直线l上有A, B, C, D任意四个点…… (师板书画图)

故意出错, 更改例2, 添加条件CD=2。

[题3] (幻灯片) 大胆探索, 如图3, 直线l上有A, B, C, D, E任意五个点…… (师板书画图)

……

[题4] (幻灯片) 大胆探索, 如图4, 直线l上有A, B, C, D, E, F任意六个点…… (师板书画图)

第二部分周密思考

(幻灯片) 1.在直线l上有A, B, C三个点, 若AB=5, BC=2, 求AC的长。

2.已知, ∠AOB=50°, ∠BOC=20°, 求∠AOC的度数。

A.分别计算上面两题。B.类比解题过程后, 你发现什么?

……

上述案例中某教师以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出发, 让学生在回顾线段、直线、射线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 通过在直线上增加点数来逐步探究求线段和的方法。接着, 这位教师又将直线问题拓展到角度问题, 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他就这样以一道典型例题为框架, 逐步变化, 将知识和题目进行合理整合。这位教师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以追根刨底、弄懂弄透的决心, 力争解决一道题, 带动一类题, 弄透一大块的复习观, 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充满激情去再探索、再发现。所以到后来, 学生不仅能快速解决角度和的计算问题, 还能自己提出问题, 甚至编题, 复习达到甚至超越了预期的效果。

2.以问题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思维

案例:某教师的“奇妙的几何世界”课堂提问部分实录

对[题1]

生1:图中有3条线段, 6条射线, 1条直线。

师:哪3条线段?

生2:线段AC, 线段AB, 线段CB。

师:猜我下面怎么走?再增加一个点, 你们说我会怎么问? (画图、板书)

引出[题2]

师:想好了的请举手, 可以讨论。关键是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生3:一共4条线段, 所有线段和为10。

师:怎么来的?

生:因为AC+CD+DB=5, AB=5, 所以……

师:回到源头, 一共有几条线段?你落了什么?

生3:落了AD和CB。

师:你能告诉我还是10吗? (生3不语)

师:很难回答是吗?

生4:15。

师:AD+CB=10吗?

生4:不是, 是10+CD。

师:不好意思, 我忘了CD, 给出CD=2。

对[题3]

师:先回答我几个5, 几个2, 回头再看看是否囊括了所有线段。

师: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师:下面再走一步, 大家有没有兴趣? (有!) 引出[题4]

……

这位教师的这堂课是新的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一节复习课。整堂课听下来, 所有的学生和在场的听课教师都被这位教师精练、准确、干脆的提问所吸引。每次提问后, 我们惊讶于因为思考, 所导致的拥有60多人的课堂却显得异样的安静;更惊讶于一次一次提问后, 学生精练的回答, 体现着学生思维的飞跃。上例第三个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猜一猜:“猜我下面怎么走?再增加一个点, 你们说我会怎么问?现在所有线段之和怎么计算。”这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不难发现要得到结果, 现有的条件是不够的, 还需要增加一个条件,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有些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教会的、一蹴而就的, 而需要学生亲身慢慢“悟”到的。这位教师在本节课中不急于求成, 而是和学生一起在反复增加一个点中让学生感悟, 通过一连串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要计算所有线段之和怎么样往5和2这两个数字上靠的合理性。从先在黑板上罗列、组合, 然后到计算, 再到靠空间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解决此类题目, 这是一个质的飞越, 是教师的一串串问题的点拨及学生感悟的共同成果, 这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问题引领思考, 正是教师言简意赅的问题设计, 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散, 这样的复习课无疑是最有效的。

3.以评价为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某教师的“奇妙的几何世界”课堂评价部分实录

对生1

师:我发现你很会用固定点法, 数学能力很强。

对生2

师:干脆、利落、到位, 我不讲了, 其他同学同意吗?

对生5

师:如此清楚。

师:下面再走一步, 大家有没有兴趣? (有!) 是这名同学点燃了你们继续探究的激情!

对生6

师:你已充分掌握了求解此类题的技巧与方法, 你是个会学习数学好孩子。

……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气氛,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在上述案例中, 这位教师几乎做到对每名学生的回答都能及时做出简单而又有针对性的评价, 如“我发现你很会用固定点法, 数学能力很强”“干脆、利落、到位”“如此清楚”等等。早就见识过这位教师准确、有效的口头评价, 每次都会被他独特的、激励性的、能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的评价语言所折服。教师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营造一种热烈又很轻松的学习氛围, 这样的复习课必然是积极、主动、活跃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叶纪元.教、学、做合一, 构建高效复习[J].中学数学, 2012 (14) .

[2]卢良芳.复习课也精彩[J].上海中学数学, 2012 (10) .

10.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十

一、适应当下教学环境, 做出实时的调整

受多年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导致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主体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那就是分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也是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然而, 对于英语学习而言, 首先来讲, 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学中用、用中学, 从而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而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英语学习过程侧重于学而忽视于实际运用的锻炼;再者, 以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从出发点上来讲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错误的引导, 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目的, 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的应付心理和被动心态, 不利于学生学习。

另外, 当下我国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以学为用正是学生学习英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再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推进, 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 以学为用的英语学习,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 教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英语学习评测体系, 不再将英语卷面答题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朗读和背诵能力等划入考量范畴,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二、以学为用作指导, 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在课堂中几乎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以至于有些学生逐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厌学逃学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的情况。为了提高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传统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过渡依赖课本来讲解, 或者是通过做题—讲解—做题的反复循环过程, 这样的课堂教学法难免有些枯燥无味, 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会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一种反抗情绪。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 要引导学生建立以学为用的认知与思维模式, 通过课堂实践将自己所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出来, 这样即使学习的最终目的, 也是学习的最好方法。

具体来讲, 可以通过组织和安排形形色色的英语实践活动来进行, 比如英语歌曲大赛、英语短剧表演大赛、英语朗读比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学校邀请外教来校任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虽然脱离了“哑巴英语”的阶段, 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从初中英语教学入手, 分析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力图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3]。在当下英语教学过程中, 作为一名教师, 我能深切体会到学生英语运用空间和机会的缺乏, 甚至还有因此导致学生羞于说英语, 也缺乏用英语沟通的勇气和信心。再者, 即使有很多学生可以勇敢的大声说英语, 可是如果试想一下, 如果对方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还会大声地说、勇敢的交流和表达吗?

对此, 学校需要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空间和机会。通过邀请外教来校任职, 一方面将他们的一些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 通过外教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的心理距离, 战胜内心的不安于恐惧,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学习更需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认知。

综上所述,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持久动力, 教育不能落后, 教育的落后只会导致民族的落后和国家的落后。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 同样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坚持以学为用, 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创新, 进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全面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建兰.利用有效教学, 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J].学周刊, 2012年04期.

[2]徐雯.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J].海外英语, 2010年05期.

11.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十一

关键词:互动;放权;合作探究;由扶到放

人教版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师生都知道,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那么,如何做到全面了解呢?我以为,教师应该以学为中心,构建融情境性、互动性、拓展性于一体的教学时空,或引领学生在化学王国的田野中渐行渐深。

一、课初引入:应以学生的“趣”为主

尽管高中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已逐步稳定,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以新颖的设计、风趣的开场白等方式,让积极互动的教学正能量浸润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通过“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例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步入“兴趣之门”:

1.复习: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能用刀切的金属吗?你们见过比水轻的金属吗?你们听说过会游泳的金属吗?

2.为什么铝制餐具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的食物?

3.PPT课件出示:自然界中的铝元素、自然界中的铁元素、自然界中的铜元素。

“优秀教师在课堂和学校能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所谓“积极的气氛”,首先应该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为前提。上述设计中,“你们听说过能用刀切的金属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确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其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同时这样的问题也是上一课“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关键点,其“前后衔接”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第二例中的探究问题则与现实生活紧密对接,容易激起学生现有的经验、认知,乃至矛盾,因而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最后的PPT课件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互动:应以学生的“动”为主

教学中的很多环节看似顺畅自如,没有漏洞,却偏偏与学生真正的学习挂不上钩,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呢?且看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说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并写出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式。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入水。

3.引导学生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相同点:(1)均可溶于水;(2)固体均是白色,而水溶液均无色、呈碱性;(3)均可与盐酸反应并放出二氧化碳。不同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强调:在共性中找细微差别,并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仔细探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都没有错,关键在于这一切都是老师在主导,都是老师的话语霸权在体现,都在一问一答的漩涡里打转转。学生的参与太少,动手太少,“货真价实”的互动太少。碳酸钠的颜色也罢,碳酸氢钠的观察也罢,教师的演示实验也罢,如果缺少了学生的亲自亲历和分组实验,哪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刻痕?如果课堂的话语权和操作权总是把控在教师手中,学生对“金属化合物”哪有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好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老师的话语霸权,而应该是“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构成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态。”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上环节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应该替换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颜色、自己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书写其结论。仅仅是因为“谁是课堂主人”角色的转变,就可以大面积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切实解决看似顺畅实则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局面。

三、课末延伸:应以学生的“思”为主

有一句话说:“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的确,好的化学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拓展,去延伸,去走向远方。而在走向远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些多元解读,多一些远见卓识。

以下延伸就充分注重了一个“思”字:

1.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但是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慢慢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为什么呢?

2.若氯化铁中含有氯化亚铁应如何除去?若氯化亚铁中含有氯化铁应如何除去?

3.引领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处“绞尽脑汁”:(1)做焰色反应的载体为什么用铂丝?能用别的材料代替铂丝吗?(2)做过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为什么要洗?(3)做过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用什么试剂洗?原因是什么?(4)铂丝洗后为什么要烧?烧到什么程度?灼烧时为什么要在酒精灯的无色火焰处进行?(5)进行钾及钾的化合物发生焰色反应实验时,为什么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去观察?

这样的拓展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与实验操作密切相关,实际上给予学生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印证机会,这也正是化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之理念的真正体现。同时,这样的设计也逐步引领孩子们走上先探索什么,后延伸什么的探究之路。这样的延伸之路是艰难的,但跨过之后必将“别有洞天”,因为这样的延伸中,充满了有意义的“思考”,充满了有价值的“叩问”,因而是有意义的提升、有价值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美]托德·维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四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1.

[2]孙明霞.追求“人课合一”的课堂[J].教师月刊,2016(2):47.

1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篇十二

一、重视经验储备,为学讲活动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个体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活动一方面离不开基础性经验的支撑,让新知识有根可生,进而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稳固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丰富感性经验,培养其数学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敏性等核心品质。以学讲活动为中心的课堂,重视学生自学的独特体验,让他们有机会述说学习中的点滴,包括成功的过程与喜悦,也包括失败的原因与感受。重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借助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交流其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指出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合理的优化。

学习《比例尺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自学研究后,学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学生指出,可以运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比例尺为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所以用5×500000=2500000厘米=25千米。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将数值比例尺转化为线段比例尺。比例尺为1∶500000,说明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所以用5×5=25千米。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将比例尺问题转化为比的知识。比例尺为1∶500000,说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是1份与500000份的关系,已知图上距离5厘米,求实际距离,就是知道了1份数求几份数,5×500000=2500000厘米=25千米。大家在讨论中进行比较和取舍,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三种方法与比的知识融会贯通,操作起来更方便。

学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索活动,用旧知识解释新现象,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展开讨论,重视解决问题过程的优化和方法的整合取舍,既突出方法的便捷性,也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这样的学讲活动才会有声有色。

二、渲染学讲氛围,让学生乐学爱讲

学习者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也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形成踊跃展示、异彩纷呈的多样化学习局面。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你画我答”的游戏,将量角器投影出来后,一位学生用教棒在量角器上画出一个角,另一位学生说出角的度数。多次实践后,有学生提出,读角的度数时,要先从“0”刻度开始数,一直数到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刻度。也有学生认为,有时候数的是外圈刻度,有时候数的是内圈刻度。紧接着,我与学生们一同玩了“你说我画”的游戏,即一位学生说出角的度数,另一位学生在量角器上用教棒画出这个角。学生发现,一般要先画出角的一条边,这条边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然后从“0”刻度开始数,数到目标度数,需要的角就形成了。最后,我让大家用自己的量角器在本子上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学生发现和刚才两个游戏不同,隔着量角器用笔画出角有困难。多次的碰撞尝试后,有学生指出,可以先画出一条“0”刻度线,然后再将量角器重合上去,这样就可以画出角的另一条边。

学讲活动不是自行发生的,它是在一定的外因催化下学生自主开展的行动性研究。这个过程伴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变化,是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单一走向多元的数学学习历程。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是否与大家一致,是否正确,因为我们一直倡导“真实的错误很美丽”。

三、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讲活动质量

学讲活动以学生自我学习为基本途径,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自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发展内部冲突和自省能力,提升自学的效果。学讲活动需要凸显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自我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我认知的能力,重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的课堂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布置上都要有所创新,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学讲活动,部分学生在圆柱图形和长方体下写了“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体积相等”的字样,也有学生在转化后的圆柱图形下写了“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半径r”“高相当于圆柱的高h”。也有学生在转化成的长方体的图形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转化后的形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学讲课堂,鼓励学生自学发现,独立探索,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目标;倡导小组讨论,积极主动地自我展示,允许合理的据理力争。从课堂时间分配方面来看,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应该占据课堂的主体,练习巩固占小部分。在课堂上,教室的四周布满了写字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将自己的发现或不同意见展示到写字板上,然后在讨论环节进行自我展示。教师不再是主讲人,只是一个引领者,聆听学生的自我展示并为之鼓劲。

上一篇:中级口译翻译部分真题下一篇:高二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