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精选8篇)
1.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一
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一、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状况 2017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方面有:
(一)高考招生改革平稳实施2017年,上海、浙江首届参加“新高考”的高中生完成录取工作。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和高校更多选择。9月,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正式在高一年级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其他各省都颁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依次在2020年前进入新高考。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试点比较严格地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范围内进行,让多年形成的改革设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为解决上海、浙江的改革中暴露出选科过于功利依据兴趣不足,考试次数过多,师生压力大增等问题,11月浙江省公布高考招生改革调整方案,完善监管措施。在招生录取改革方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浙江实行“三位一体”招生,部分高校将高考分数作为录取依据的60%,另外40%依据综合评价和学校的测评,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这些有益的招生探索为进一步的招生改革提供了参考。
(二)教育主体需求多样化随着教育和信息、交通条件的改善,教育主体需求的多样化就逐渐显露出来。不同人心目中好教育、好学校的具体标准开始各不相同的:上优质而又实惠的学校成为普适度高的选择。尽可能少支出而得高回报已成为多数人选择教育的普遍取向,在幼儿园阶段挤着上公办园;留守儿童家长舍弃乡村义务教育段公立学校选择自费上私立学校;优质公、私立高中都会成为香饽饽,显示大多数人将优质作为第一选择,将实惠作为第二选择,在二者不可得兼时有条件的家庭就会花钱买优质。对优质教育需求随经济条件水涨船高。只要条件稍有改善,父母就尽可能抬高对教育的需求。乡村稍有经济条件的村民都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镇上或县城学校就读;城镇居民中条件较好的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更好的城市学校就读;城市居民除了竭力让孩子在当地挤进自认为优质的学校外,还在设法将孩子送到国外就读,留学低龄化现象继续扩大。对教育的自主选择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增强教育选择意识,对教育投资增长迅猛,选择“在家上学”、新私塾,其他教育形式的也呈增加态势,反映出公众教育需求的多样。
(三)教育经费增长得以确保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减缓,辽宁、内蒙古等地分别挤掉GDP数据的水分,教育经费投入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2017年5月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3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4%以上,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上作了一定努力,效果仍不够明显。
(四)教育信息化程度加深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进展快速。2017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0%,多媒体教室的比例增加到83%,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增加,中小学教师、校长、职业院校的教师接受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增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加深。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为更广大的偏远地区师生共享,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改变也随之发生。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新样态出现。在线教育发展迅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和学习新样态出现。2017年,教育+AI发展与运用迅速,主要集中在:自适应学习、智能测评、语音处理、图像识别、机器人等方面。与之相应的教育产品涉及K12教育阶段作业辅导、考试测评、课堂教学等,延伸至钢琴陪练、机器人等教育领域,出现多家融资亿元以上的企业,众多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释放出来。
(五)高校和学科建设向前推进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设立专家委员会,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2017年9月,“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共有137所高校入围。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加强监管。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在保障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力清单的同时,开出一份责任清单和管理服务清单。政府下放了事前的评审权,但要在事中、事后的监管方面建立起相应规则。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不应下放至院(系)一级。新工科探新路。2017年2月,复旦大学主办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探讨高校如何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形势下,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达成了10点“新工科”建设意见共识(“复旦共识”)。会后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师范专业认证启动。在师范专业准入放开、规模扩大和质量进展缓慢的背景下,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师范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依据,强化师范院校的使命意识,提高教师培养质量。高校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六)教育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教育市场总规模约为9万亿元。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是中国教育市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互联网在线教育市场强势崛起。在线教育以网络为渠道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传播和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下师生资源不匹配、供需不匹配、时间空间限制等问题。在线教育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不足之处 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分化,难以形成合力。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及可行性遇到难题,亟需为民办学校发展明晰稳定的期望;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急需解决,教育体制单一分层,难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教育改进亟需切实的行动。
(一)教育改进方向和目标未能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经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汇聚各方面形成共识程度较高的教育改进价值、方向、目标和措施。2015年后《规划纲要》发挥的效力逐渐降低,到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的价值、方向、目标和话语进一步分化到此前未曾有过的程度。其中改变比较大的是政府提出新的宏观教育长远规划,加快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中心,实现教育的平衡与充分发展;民众经过多年的体验与选择更为关注教育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公平与实惠程度;学界关注的焦点比较长时间稳定在在教育的品质、效力与质量提升以及杰出人才培养。由于方向和目标分化,难以形成合力,阻碍延缓了教育改进,形成新的方向和目标共识需要政府及行政人员减少任性,回归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点,真正了解人民的教育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学界保持独立思考,不为社会情绪推波助澜,也不违背规律为不现实的口号做诠释;民众要进一步增强理性,找到真实的自己成长发展。
(二)民办学校需消除前景不确定焦虑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民促法》)正式施行,而人们期待的该法《实施细则》却未能如期公布,到2017年最后一天也未见公布消息,使该法到了实施期无法真正落地,显示该法规定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办法在实施上遇到难题。主要障碍在于对民办学校的产权明定和清产核资难以施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用地、收费差别化扶持难以兑现,该法律制定者对实施环节的可行性考虑不充分,相关政策法规仅仅从行政管理立场出发,缺少依法治教和学校责权视角,使民办学校近年来处于发展前景不甚明了,未来期望不稳定的焦虑状态,亟待对该法中可行性过低,不切实际的条文终止实施,尽快划出民办学校发展的清晰底线,以利于民办学校发展。
(三)农村中小学是改进的难点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大潮叠加对教育影响巨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出现危机。生源减少,教师老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信息等科目专任教师匮乏,教师结构性短缺突出,教学水平低,家长不放心,危机的规模、范围、影响仍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此类学校90%以上的新教师补充依靠特岗教师,勉强有个别特岗教师派到村小也是满1年即要求调离,甚至有特岗教师因此选择离职。留任的特岗教师几乎全部集中在镇中心学校,特岗教师质量偏低。年轻教师教学任务是老教师的几倍,工资却只有老教师的一半,心里很不平衡。教育部已提出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两种方式配农村学校教师,不少地方未能落实,依然仅按生师比配教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利不公平。按师生比1:19的最新标准测算,各村小及教学点教师严重超编,但从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看各校又严重缺人,不得不聘请代课或短期聘用教师。
(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需改变层级性单一办学主体教育发展的区域、城乡、校际、人群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区域间各级各类教育在办学理念、投入、条件、标准等方面都差异巨大,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教育供给主体的层级性和单一性使得不同学校对应隶属于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获得不同的经费和政策资源,这是产生并延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的体制性原因。供给主体单一还使得供给结构单一和能力不足,供给的教育产品单
一、粗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不均衡,与人民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实惠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天性的多样性与社会用人机构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都需要改变教育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层级性和封闭性。当教育的供方是有层级的单一主体就会与教育需求方平等公平多样性的需求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从政府管理体制到资源配置等各方面改革来改善教育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供给方的层级提供给社会才导致需求方的不公平感存在。事实说明靠有层级的单一的教育供给主体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平衡又充分的发展。改革供给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增加教育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减少供给主体的层级,建立扁平式多方治理模式,才能为教育平衡与充分发展创造更适合的体制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依据公平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向高效、多样化的目标平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才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中国现阶段教育供需所呈现的突出问题。政府要做好多主体参与发展教育的整体规划、规则制定和各方协调工作,同时给地方和各类教育主体及当事人放权,建立矛盾的分散机制,避免矛盾积累或过度集中。
(五)教育质量、品质、效率提升需提升专业评价地位中国教育较长时间以来质量、品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评价地位不高、专业性不强,导致忽视质量。而评价是工作的驱动和导向,评价结果是地方政绩的显示,评价方式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实际效果。由于目前教育管办评分离不到位,专业评价在政府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专业性不强,仅仅依赖看考分的考试,缺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数地方还只有第一方和第二方评价,缺少第三方评价;受利益关联和专业水平限制,评价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过程中又常常以量化为主抬高数量价值相对忽视质量,所采用数据的真实性没有经过有效的检验,导致教育当中数量可观未必可信,人民对教育质量不满意。在不少地方,从学生、家长到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倾向于把数量增加当自己作业绩的显示,由于不能对教育质量做出判断,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实施不到位,也就很少关注质量。质量意识不强又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有效快速提升,民众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教育主办和管理者教育质量意识淡薄之间存在明显剪刀差。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遏制片面追求升学冲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很难实现,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限制了人的视野,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
(六)教育改进切实的行动稀少2017年,各级政府的教育发文仍居高不下,有关教育的新口号、新名词较多。实际工作中对于教育的现状完整呈现事实不够,表扬性的评论较多,非基层工作在云雾之中,精力、资源、政策瞄准真实问题不够,一些要求还停留在口号和导向上,可操作性不强。工作没抓到症结上,切实改进的实际行动稀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真实的教育改进雷声大,雨点小,在教育的各个存在问题的领域都亟需切实的行动。
(七)教育热点问题需要有效处理2017年多地发生很长时间以来少有的教师集体讨薪事件,《教师法》所确定的“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难以落实,集中表现在教师年终绩效工资难以兑现,发放不能及时足额,也显示地方政府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2017年多家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仅被媒体曝光的就有19起,延续成为社会热点。在政绩和功利双重动力推动下,幼儿教育普及率在短期内快速提高,质量问题频出,幼教师资短缺、专业水平偏低、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并存。2017年学生自杀事件发案率高,湖南发生的杀师案更令人震惊,显示学生压力与师生关系的问题较为严重。
三、2018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 2018年中国教育改进希望能够沿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共创共享幸福生活。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建立良性教育评价生态,以评价推动教育改进仍是教育改进的重要生长点。
(一)理性定位教育目标和方向对教育目标和方向定位缺乏理性的既有政府工作人员,又有教育当事人。政府工作人员的非理性来自对教育基本事实和客观规律认识不够,唯书唯上过头,唯实不足;教育当事人则由于对教育局部利益和实际功利追求动机过强,对教育的过程和整体了解过少。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138个经济体当中“市场规模”排名第1位,而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排名第28位,“宏观经济环境”排名第17位,创新及成熟度因素排名29位。同经济发展指标相比,中国教育与培训相关指标世界排名更为靠后。2016-2017年教育指标的排名——初等教育质量排第47位,高等教育质量排第54位,教育体系的质量排63位,数学和科学质量50位,管理质量61位。2017-2018年卫生及初等教育世界排名第40位,高等教育及培训排名第47位,劳动力市场效率排名第38位,金融市场发展第48名,技术就绪程度排名第73名。根据2017年世界创新的指数报告,中国排第22位,人力社会教育只有高一的水平,排第62位,中国的留学生占比较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不是双向平衡的。行政部门在政绩冲动下过于频繁使用新的概念和术语必然造成教育的各层级间的不协调,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混乱、不知所措和迷失方向,非理性左右和胁迫了教育去从容实现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的目标,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错失学生的成长发展机会,损失将延续一代人,数量和规模都难以估计。
(二)聚焦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教育需求的重要内涵。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尖锐凸显出来,中国教育已进入从数量规模的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转换节点。即便对于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及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都已经是质量问题,而非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实质上也是质量的平衡、充分发展;解决幼儿教育发展的短板及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需要从质量和内涵发展着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更是质量与内涵的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问题众多,诸如幼儿教育各类事件频出,义务教育巩固率较低,高中受高考影响难以有效实现本阶段教育教学目标,高等学校“三不高”(所设专业志愿填报率不高、拿到录取通知报到率不高、入学后满意度不高)现象扩展。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把提高质量、效益和效率放到更高位置;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良性教育评价生态,大力支持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改变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过于追求数量而质量意识弱,追求数量的发展的积极性超过追求质量的提高,重视经费投入、规模、硬件等方面,却缺少相应的有效提高质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抓数量有术提高质量无方等状况。由于质量发展具有长远性、效果滞后性,成效不能很快显现,所以带有急功近利心态的各级教育当事人抓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在现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的品质、规格和社会适应性,降低教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研究和评价相配合,而不少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习惯于单打独奏,发号施令,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体制和作风障碍。
(三)妥善解决高考改革面临的新问题高考综合改革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从改变政府包揽、计划招生、总分录取、单一评价标准等关键方面入手深化改革。一是完善评价需要从小学开始。选科困难是由于旧高考限制了孩子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综合评价需要小学、初中阶段就让孩子通过相应的活动发现兴趣和潜能,孩子自然能够发展个性,高中阶段也就不难做出选择。二是积极推进招考分离。“招考不分”体制仍待消解,尽早实现招考分离需要及时纳入改革内容;“唯分数论”积弊根基仍在,用一个总分排队录取几乎成为唯一依据的不专业性问题,学考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上游离在录取标准之外,没有发挥实质性招生选拔作用,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三是不断达成改革共识。坚持公平导向,尚需考虑不同利益群体诉求差异,改革社会成本不断上升,招生计划的合理性等亟待在过程中凝聚共识。四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合作机制。政府需要强化服务思维,建立利益攸关方深度参与的社会合作机制,综合利用传统及现代沟通交流技术,搭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信息交流平台,在个人与公共、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保持平衡,使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技术直接用于高考招生改进。
(四)确保教育经费并提高使用效率受各级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2018年中国教育经费增长的风险进一步增大,提高教育优先发展以及教育与整体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才能为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认识基础。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障碍在于对教育自身特性的认知不够,宏观上,各级政府一定要认识到教育是民生之本,涉及到每个人权利和人生幸福,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要找准突出问题治标,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办好特殊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更好保障残疾人基本教育权利,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高效而有质量的教育。微观上,经费投入的事前评估、决策程序、绩效评估、事后监督不完善是经费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的制约,降低教育行政运行经费,增加直接用于一线教学的经费;减少基建投资,增加教师工资及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从事研究活动的开支;减少学校外延发展的投资,增加学校内涵发展的投资。
(五)降低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由于整体教育的效率低,学生和家长承受着教育经费、精力与时间投入过高却产出低的压力,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在47.2%,平均费用为5616元。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念白皮书》称,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84.0%都接受过课外培训班,为子女报1-2个培训班的情况居多,占比74.4%。另外,家长在子女课外学习的时间投入较长,87.7%的孩子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时长在11-15个小时的占比更多。家长在子女的课外学习中也有较长的时间投入,71.0%的中产家长每周在子女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在6小时以上,以6-10小时居多。78.9%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课外教育年消费在10000元以上,超半数家庭在课外教育上年消费在20000元以上,占比52.3%。但在时间、财力上的付出,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效益,家长的顾虑较多,最担心的是当前学校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缺失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薄弱,担心的核心是现有教育体系缺失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教育,28.1%的中产阶级家长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
(六)公共服务的标准一致与办学主体多样结合分层满足人民多样教育需求解决迅速生成的多样化需求与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供给主体单一所带来的方式、结构、体制单一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政府更加充分、精准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前提下,找到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途径。就是在确保政府对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办学主体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由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加以选择。这样才可能避免将天性多样的人送进千校一面的学校,培养成千人一面的人,又难以适应社会不同岗位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要下大力气做好供给侧改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明确学校要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考试成绩好的部分学生服务,也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只为符合该标准的学生服务。通过管理、评价改革,促进学校将学生的天性和成长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第一依据,放在更高的位置。减少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过多的干预。
(七)加长薄弱公立学校发展短板整体看,全国教育面积最大的短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公立学校。2016年,全国共有乡村小学和教学点20万所,其中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111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55.7%,它们基本上都是公立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高中阶段薄弱校最多的也是公立高中,大学阶段学校的薄弱面也在公立地方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校在公立学校,数量巨大的薄弱学校也是公立学校,这本身既是不充分的体现,也是不平衡的表现。借力乡村振兴“全面改薄”势必成为补齐基础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短板的必然选择,薄弱校的改造提升是实现平衡与充分发展政府所必须攻克的难关,需要对薄弱校在管理、评价、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促进薄弱学校自主提升。
(七)师生基本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确保教师的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确保学生的睡眠、体育运动和自主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瞄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不只关注教育总量,更加关注结构;不只重视供给,更加重视教育资源合理分享与配置;不只要求学校改善,更加紧迫地实施政府职能优化和转换;不用单一标准衡量教育发展,而要建立多元的良性教育生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教育更加快速现代化,在历史大视野下沿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不断探索,教育改进才能更为有效。(本文来自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布稿)
2.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二
消费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民众、国民如何消费。如果广义地理解民众、国民,应该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教育也就可以称为国民消费教育。国际消费者联盟12届大会关于消费者教育的决议指出:“消费者教育是使人们,特别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成为清醒、聪明的消费者的根本方法,它可以使他们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提高对自己权利和所承担责任、义务的意识”。我国目前开展消费教育与履行《消法》赋予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教育是消费者协会履行《消协》赋予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职能的具体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消费教育从无到有,“健康、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的迅速兴起,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出现以下新特点:
1.1 农村消费增速强劲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在2009年成为一大亮点。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消费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城市消费超过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自1987年以来,全年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2009年消费市场快速回升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政策拉动作用明显。国家出台的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了消费能力。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扩大了农村消费。三是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开通举报投诉热线,组织打击借“家电下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等措施,对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促消费力度空前加大。2009年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扩大消费、创新生活”促消费系列活动,带动各地举办大型促销活动3000多个。2010年,国家将继续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1.2 经营者通过消费教育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自觉性增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消费者作为弱者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怎样防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便成为消费者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聪明的消费者”成为消费者教育的课题。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不少企业把消费教育片面理解为把广告单塞给行人了事,结果吃了大亏。如今,不少企业已自觉地把消费教育作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作了大量探索。经营者要侧重研究落实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妥善解决农村消费市场发生的消费纠纷。对“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开辟售后服务争议解决的绿色通道,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全国百城市消协投诉信息直报网络建设,消协组织要根据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情况,向政府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向企业行业反馈消费者意见,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预警。推进消费纠纷和解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选择讲诚信、有规模的行业骨干企业作为和解网络平台成员单位,健全投诉和解机制。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调解救助体系。以加强投诉分析、整合投诉资源为突破口,推进各级消协组织全面完善投诉调解救助体系。推广和规范争议和解制度,做好消协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工作;构筑消费维权救助体系,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
1.3 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被“网”占据,在20世纪尚未遇到或很少遇到的问题,在21世纪已大量出现,如因特网使用者未经收件人同意,利用电子邮件擅自发布商业信息,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虚假宣传,诋毁他人商业信誉等等;各种高科技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农村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费教育在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掌握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方法和技巧,预防侵害的发生,帮助消费者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费者购买有固定包装的商品,要认清包装上的标志,特别是无商标、无产地、无地址的“三无商品”,切忌购买。购买大件、高档、耐用消费品时,应当场开包检查。购买大件、高档、耐用家电商品时,应索要发票、保修单,核实发票项目是否填写正确。各级消协应加大消费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消联站等网络作用,开展消费教育,适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高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购买产品时鉴别,在签订装修合同时的增订环保达标条款,在发现室内存在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除,切实地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网络消费成为当前农村消费者新的投诉点。网络消费具有潜在的大市场,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不可小视。网络消费作为新型消费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技术不稳定,造成消费者使用网络时经常出现故障。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一些公司提供的安装上网宽带服务,由于技术问题,宽带设备装上后却无法上网。网络消费价格不透明,网上设陷阱,引诱消费者上当。一些不正规的网站在网上设置陷阱,将诱导消费者的信息与其它高收费的网站链接,有的甚至与国外收费网站链接,消费者在无意中付出了高额的费用。网络游戏规则不明示,一些网络游戏运营商在网络游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玩家虚拟财产丢失,或者技术不成熟,导致玩家无法升级等问题。网络企业的大量涌现,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增多,网络广告的蓬勃发展,都要求把消费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4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教育明显落后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成熟、消费环境的无序、消费政策的不健全不仅仅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健康,还连同经营者、企业、行业付出了代价。许多农村消费者投诉自己购买了劣质或假冒产品,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者没有把好质量关,不懂识别假冒劣质产品,自己吃了亏,也让消费者吃了亏。许多消费者动不动就去消协投诉,有些根本是消费者无理取闹,但是因为怕麻烦,又担心信誉会受影响,常常是自认倒霉。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国家立法到相关组织,从社会心态到具体操作,消费者都是弱者,是保护对象,消费者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总有少部分消费者的素质另人不敢恭维,无理取闹者有之,故意找碴者有之,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经营者除了要诚信经营外,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共同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如何合理消费,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消费教育。现在的学生在年龄较小时就要走向复杂的社会,他们在消费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适应。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身上投资很大,他们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消费中遇到一些问题,他们大都不知道,也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学生受到过良好的消费教育,那么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利,还会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合法生产,合法经营,保护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走向法制化。社会应提倡理性的教育消费。理性教育消费需要社会宽松多元的人才标准的确立、政府相关政策和体制的配套和供需信息的畅通等多种必备条件,是多种有效合力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明显落后,消费教育在全社会不够广泛,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还比较薄弱,消费维权的体制、机制和长效管理尚未健全,消费维权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相对滞后等,还需要下功夫改进、解决和提高。各地消费教育机构少、投入低,消费教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低,影响消费教育的效果;加之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造成各地消费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以至出现有的消费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搞虚假宣传的现象,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
1.5 农村青少年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理性消费行为较弱
在农村青少年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优势,“精神消费”相对薄弱,消费心理不健康、消费知识贫乏、维权意识淡薄等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经营不规范的网吧、文具店、小吃店、玩具店等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由此导致的消费投诉逐年增加。许多地方未将青少年消费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未将消费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还未建立起完整的青少年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没有建立专门的消费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稳定的消费教育基地,农村消费教育教材十分缺乏,不能满足青少年消费教育的需要,忽视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理念,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财观念匮乏是大学校园乱消费的主要原因,月初节余,月底拮据,很多同学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虚荣消费、攀比消费、恋爱消费、高科技产品消费随处可见,理财意识相当薄弱。应通过讲座,招贴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新生的理财观念,倡导大学生制定明确的消费计划,引导学生消费,使大学生的乱消费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1.6 消费教育成为城市新名片
2004年,苏州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创建消费放心城市,他们率先建立的消费放心城市指标体系,将成为中国创建消费放心城市评估标准和范例。该市,建立起了市场引导、企业自律、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过滤”机制。推出了以一条街、一个超市、一个药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一个社区为主要对象的“六个一”110个创建先行点活动,目前全市累计消费放心达标场所1.8万家,餐饮、蔬菜、粮油等10个行业通过消费放心行业考核认定。经过查封取缔不合格的经营作坊,苏州市民的传统食品——豆制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63%上升到95%,切实提高苏州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创建活动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20万元,并按照“由点到线向面”的部署推进,调动了全市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公用事业单位、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六股力量,合力营造消费放心环境。2007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启动“诚实守信在江苏,放心消费在江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仪式,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工商局等九部门联合开展。活动以“诚信江苏”建设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为重点,以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为载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1.7 消费教育成为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进步的推进器。企业的经济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联着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方(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消费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构建一个安全、交易公平、重视节能与环保的和谐消费环境,是实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赢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每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都应承担严格遵守法律、奉行高度的商业道德、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尽到对消费者、职工、股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为了倡导企业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中消协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消费维权现状,制订并发布《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要及时发现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对认真履行导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的企业适时进行表彰,促进广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通过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健康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进而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8 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消费者理财意识全面觉醒,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金融知识与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服务市场,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须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现在绝大部份的家庭都可以获得信用卡以及分期贷款。金融服务机构在给予民众信贷时,也有责任去教育他们如何适当地运用信贷。金融决策者以及金融界人士,必须经常创出新点子,应该经常重新整合服务,以便更灵活地服务消费者,以及配合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入地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对社会公众开展“金融扫盲”、“理财扫盲”、“风险扫盲”教育,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践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契合消费者的需要,从金融投资理财、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防范金融诈骗等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公益性话题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描述“为什么要理财”、“工行如何帮您理财”、“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普及银行自助设备使用操作知识,提高普通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争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教老年客户使用银行设备,以减少银行柜台上的业务,舒缓银行客户排长队的压力。
1.9 不良消费行为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摒弃
近几年来,有关网上消费、汽车检测、医患纠纷、房屋质量、预付消费的投诉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增加消费者的义务,给消费者维权设置重重阻碍,消费者受损害严重、有理难维权,经营者不负责任、推诿拖延,消协处理难度大、解决率低,消费维权的成本和难度大。2008年3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评选结果。这10种不良消费行为是:明知驾车劝饮酒;景区公物不爱惜;观看表演比赛喝倒彩;野生动物菜肴上酒席;处理垃圾不分类;红白喜事过奢靡;餐后离席满桌菜;上网成瘾害健康;住宿宾馆长流水、长明灯;权益受损不行动,依法维权不积极。所谓不良消费行为是指,存在于广义的消费领域中,虽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是有违公序良俗,有违社会公德,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降低消费者自身或他人生活质量,以及可能对未来消费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旨在通过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得到遏制直至杜绝,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形成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发展、和谐消费的环境和文化,全面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1.1 0“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重要的作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要服务广大消费者,第二服务经济发展,第三服务社会和谐。从消费者来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发展生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就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扩大消费,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这方面,目前我国的消费领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很多的消费品种出现,消费领域也不断的扩大。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如假冒伪劣的行为,不平等条款的存在,还有一些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可能不一定很衔接。有关的立法立规的标准不够健全。还有物价,如住房等等,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的支出。最终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政策的角度、从法制的角度、从价格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结构的角度,从行业规范的角度,从监督管理、宣传引导、纠纷处理等各个方面要为消费者着想,最终能够保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持续的怎样。消费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越发达,消费的主导作用就越明显。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要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它的核心都是要保证消费者能够有消费信心。使得他能够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所以我们的各项措施就应该从如何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个角度出发来做相应的工作。其次,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开始,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都是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和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2 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作为依法成立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在消费教育领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对消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监督、指导、服务、沟通”四大职能是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基本职能和角色定位。
监督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依法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农村消费教育的监督、检查,对打着“消费教育”旗号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特别是与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消费者协会应当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那些通过消费教育的形式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予以查处,如装饰装修、饮料食品、商业保险、电话、旅游、电器、美容、保健、购房、买车、修车、进医院、护肤等等,虚假宣传现象比比皆是。消费者协会应当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
指导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在农村消费教育中履行好指导职能,促进消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消费教育机构的知心朋友。
服务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通过自身优势,向农村消费教育机构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对消费教育机构遇到的难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消费者协会对消费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设立的非盈利消费教育机构;二是经营者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消费教育机构。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消费者协会通过建立“消费档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其具体做法是:以商品销售商为主要对象,凡投诉记录都在档案上作详细记载,每月定期公布,投诉记录达到一定程度要向公众作出说明,承诺改正期限。对消费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实行行业分类,详细记录商家的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投诉记录等,做到一目了然,查询方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商家及其服务人员素质,做到“一口清”。即服务人员面对消费者的咨询,能熟练地一口气背出商品的性能、价格、优点、弱势、产地、型号等,当消费者不明白时,服务员还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
沟通职能:消费者协会由于与新闻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与广大农村消费者经常接触,应当担负起沟通职责,让更多的消费者理解消费教育,自觉接受消费教育;让更多的经营者主动开展消费教育,努力提高消费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自觉投资开办消费教育机构,投身消费教育事业。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消费教育事业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予以报道,树立消费教育的典型。
3 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村消费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十分迅速,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参与消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农村消费教育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精彩纷呈
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跟风式”、“粗放式”向有特色、独具创新的方向转变。消费教育将由街头为主向会议展览、学校和报刊、电视、网络教育转变,更加注重消费教育的知识性、快捷性。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网络化,并与国际接轨,消费教育的对象不分国内国外,国内消费教育机构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消费教育十分普遍。
3.2 农村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
广义是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今后,农村消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关心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共同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积极处理消费者关于生命健康权的投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发布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向消费者提供损害生命健康的产品、服务及不法经营者的信息。开展关于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知识及状况的调查。加强与生命安全健康权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比较试验。积极同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
3.2 农村消费教育将迈向产业化
今后,民办专业消费教育机构将大量出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颇受消费者欢迎。消费教育讲师将成为抢手货,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能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尊重。消费教育将成为企业推出售后服务之后又一张营销王牌,企业界纷纷设立消费教育机构,“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配角向主角转变,人们不仅希望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更需要了解自己应当知道什么、选择什么、维护什么、更好地“明明白白消费”。经营者在消费教育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把消费者看成企业的终生伙伴,不断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激发消费者价值,并把农村消费教育作为广告之后拓展市场和走近消费者的又一法宝。农村消费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有关农村消费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将逐步完善,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达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3.4 树立“新型消费理念”,“消费促进运动”有序推进
2010年,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在这一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在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浪潮,应当高度重视消费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千方百计启动消费,提高消费率,使消费成为经济第一推动力。
3.5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汽车消费需求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消费者调查显示,约有四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3~5万元就可以考虑买车,约有三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5~7万可以考虑买车。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将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村每年田间作业运输量为145亿吨左右,城乡之间货物运输量为100亿t以上,而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现有机动车保有量仅能完成农村运输需求量的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而且,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现有交通运输工具仍处于载货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并存的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未来汽车需求空间巨大。
3.6 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
苏宁电器发布的《2009中国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各类产品普及率差异很大,电视、手机产品的普及率最高,空调、数码、电脑等产品的拥有率最低。彩电方面,目前农村家电消费者对电视机的需求正从CRT向液晶转变;冰洗产品作为耐用家电,虽然三成以上用户使用年限超过了5年,但是更新意愿不高;空调普及率较低,但近两年需求开始凸显;农村家电消费者手机普及率已超过八成,四成农村消费者手机的使用年限都不足两年;生活电器小家电方面,实用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较高,享受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偏低;农村家电消费者对台式电脑的采购意愿较高,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需求明显,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家电产品的保有量(每户拥有的数量)非常不均衡,各产品之间差别较大,传统实用型家电保有量较高,数码、电脑、空调等农村新兴产品保有量非常低。电脑产品在农村市场普及较低,主要以台式机为主,每百户家庭保有量为17.4台。笔记本仅2.6台。农村数码产品的保有量非常低,比例最高的MP3每百户也仅为7.3部。
4 打造农村消费教育新渠道,进一步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
4.1 要以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做好“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即把消费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院校社会教学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进一步开展好平安建设活动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工作;将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与开展消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消费教育新渠道。
第一,建议在“12315”设立消费教育专线,有关农村消费教育问题转接消费教育专线。树立“三心”,搞好“三服务”即:热心、耐心、诚心;为消费者服务、为市场监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达到“三满意”,即:电话受理、来信来访、调解结果让消费者满意,真正实现“上下联动,快速反应,有问必答,有诉必办、有案必查、有假必打”;通过接听电话现场解答消费者咨询,及时公布申诉举报热点和典型案例,公布商品质量监测结果。针对突出的消费问题发布商品和服务消费警示,在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专版等方式,在社区设立12315宣传专栏,向社会宣传12315打假维权、服务百姓所取得的成果,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法规,普及消费知识,开展消费教育;实行一年365天每天受理消费者举报的工作制度,12315电话,工作时间人工受理,非工作时间录音受理。不具备录音电话受理条件的地区,在非工作时间,公布值班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可逐步开通网络受理申诉举报,保持电话畅通。
第二,通过12315大力倡导发展型消费,使之逐步成为人们消费关注的热点和主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高度重视农村老龄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创造农村老龄消费者放心消费环境,使消费教育向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提升。通过12315做好消费指导工作,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消费信息,帮助消费者实现科学、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的文化。开展“12315走近您身边”活动,集中工商执法人员和12315执法车辆,以及商品(食品)检测车、食品快速检测仪等,有组织、在计划、有密度地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学校,开展12315流动宣传咨询、消费教育和维权服务,贴近实际,贴近消费者,依法维权,热情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拓展维权空间,创新维权方式以科技手段打造新型12315。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构筑12315综合执法服务平台,设置有12315专线接诉平台、互联网商务监督管理平台、12315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工商行政管理短信息服务平台、媒体广告监测平台等主要功能区,进一步延伸拓展维权的领域和空间。通过12315在线服务平台还提供BBS在线咨询,指定专人负责解答消费者提出的有关维权途径、法律法规和工商事务方面的问题;增设在线调解功能,针对通过网络投诉的网上交易、异地交易等买卖双方难以见面调解的情况,提前预约然后开展在线调解。为每个加入打假维权协作网络的企业设立维权信箱,并通过电子邮箱接收有关侵权投诉书以及图片等证据资料。针对夜间以及线路繁忙等无人或无法接诉的情况,通过电脑网络接收申诉举报短信,执法人员将及时回复并在必要时赶赴现场处理。通过开发执法系统、执法联动调度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业务资料储备查询系统等软件,力求通过整合执法资源,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打造以“创新机制、扩大功能、顺畅运行、完善网络”为原则,建立以“盯住民生热点,拓宽诉求渠道;整合执法资源,顺畅运行机制;集中受理处置,快速反应监控;应急指挥调度,服务和谐社会”为主要工作目标和运作方式的新型12315综合执法体系。积极拓展和延伸消费维权网络,促进“一会两站”工作机制在广大乡镇、农村的落实与推广,切实把12315建设成为“维权的平台”、“服务的窗口”、“执法的阵地”、“信息的源头”、“政群的纽带”。
第四,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集中投入12315公益宣传。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招贴广告、通过平面媒体和电视等方式,组织12315强势公益宣传。采用统一的VI形象宣传策划方案,对12315维权执法网络从车体形象、室内设计到标牌应用、宣传海报进行整体形象规范,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记忆;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大型市场、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地方设立消费维权告示牌,告知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和服务电话,宣传12315职能,展示12315风采。
第五,要树立预防为主,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的消费维权新理念。加强企业自律,做好预防,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企业自律,建立消费教育学校等多种有效载体;与经营者签订责任状、引导企业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规范经营行为,帮助企业树立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构筑从购货源头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加强预防,防止损害侵权行为发生的防范体系;增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经营者素质等多种有效途径,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将工商所的消保维权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重视开展农村消费教育
要利用12315执法维权网络,使消费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护的力量重点地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可通过建立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延伸12315投诉网点,开展“千村万户拒伪劣”活动,向农民大量赠送法律、法规和有关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农资科学选择使用等消费知识宣传资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法律、法规,动员他们行动起来,提高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在农村的维权力度,努力为他们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邀请法律专家、打假能手等为农民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利用现场讲解、实物对比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假冒农资及食品的识别常识,与农民进行互动,现场接受咨询、受理投诉,提高农民的消费维权能力。家电企业或相关机构应当编印家电科普知识,加大家电消费教育的力度,建立“农村家电消费教育基地”,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家电知识,引导农村消费者科学选购使用家电产品,改变目前农村家电科普知识空白的局面。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特别是要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对农村广大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各方协助、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消费教育网络。
4.3 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和其他误导消费的宣传,及时进行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
要继续深入开展“放心店”、“放心市场”、“放心街区”和“消费放心城市”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要在全社会多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健全制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开展消费教育,让广大生产经营者以其合格的商品和规范的服务切实对消费者负责;通过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科学合理消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通过对执法人员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
4.4 进一步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宣传,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
第一,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宣传,以“消费教育”为主题,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制作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制作精良具有观赏性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传播消费教育观念,规范和引导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
第二,将每年3月15~22日确定为“全国消费教育周”,配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3.15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系列活动,包括“3.15”走进外来人口居住点、“3.15”进百村、“3.15”走进中小学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加强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提高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业务流程,主动向投资者揭示风险。通过组织编印投资者教育手册、签署风险提示函、买者自负承诺函、建立规范辖区证券经营活动的行业制度和服务标准、推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系统、成立法律咨询团、组织案例汇编、制作DVD教育宣传片、明确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教育渠道,加强媒体宣传和支持保障,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投资者消费教育活动,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探索形成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总结、交流,尝试开展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
4.5 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当结合消费经济内在规律,对国内外有关消费经济的立法进行借鉴分析。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由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消费教育法》、《消费促进法》、《消费教育条例》、《消费促进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推动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让广大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明确消费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保护消费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消费促进法》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快制定和完善发展消费经济规划、相关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编制符合发展消费经济要求的项目计划。应明确在继续注重投资拉动的同时,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把消费经济的法制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把政府促进消费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政府发展消费经济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政绩考核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消费经济有序、高效、持续地发展。
要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要研究消费教育内容和功能,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要研究21世纪消费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消费教育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内涵、目标和途径,研究消费资本与消费教育、消费维权的关系,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的务实研究,建立可资借鉴的消费教育和消费促进的理论体系。
4.6 设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和社区消费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农村消费教育机构
应当在县区及乡镇建立消费教育学校,在社区设立消费教育中心,把消费教育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四个落实”,即教材落实、教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建立消费教育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专业人才、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办手机、家用电脑、家装、房地产、汽车消费五个消费教育课堂,免费为广大消费者宣传有关商品消费知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老年大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应当鼓励广大经营者和个人投资消费教育事业,允许他们设立消费教育机构,办理开业登记,依法照章纳税,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
4.7 建立“中国消费教育网”,利用专业网站面向国内外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使消费教育信息化,大力进行网络消费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设消费教育专业,为各地培养消费教育师资力量,使我国消费教育后继有人。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农村消费者的知心朋友。
通过出版《农村消费教育丛书》,摄制消费教育VCD光盘和电视片、以及农村消费教育知识台历等,为各地消费教育活动提供教材和资料,推动消费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开展“消费教育知识电视大赛”、“消费教育成果展览”、“消费教育论坛”、设立“消费教育热线”、“消费教育电话信息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优势,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创办消费教育刊物或与当地报刊合办消费教育专版、开辟专题栏目等方式,对消费者投诉热点进行追踪报道,发布消费警示;以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题,组织开展对食品、保健品等重要商品进行专项调查,揭露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使消费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整体水平。
4.8 培育市场航母,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和专业市场总部基地
通过对现有专业市场的改组、改制,努力实现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实现专业市场的战略性重组,通过股份制形式来经营管理批发市场,并培育一批全国性的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培育专业市场航母。我省专业市场应走市场品牌建设与创新之路,推进专业市场的扩张提升,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形成专业市场的发展特色。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以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专卖商场为支撑的市场集群,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市场功能,推动以商品市场现代化为核心的提档升级,增创专业市场发展新优势。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专业市场集群化与专业市场总部基地发展的步伐。
创新经营模式,打造网上交易平台。要重视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打造网上交易平台,使专业市场从单纯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的方向发展。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融合必将成为专业市场创新的重要内容。
4.9 优化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其稳定发展
鼓励民间投资兴办企业,为其登记注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认真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充分发挥股权出质登记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机遇,鼓励外来资金投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鼓励环保型、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产业,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大型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驰名商标培育和推荐、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涉外商标保护等工作。
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新兴业态。新兴消费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服务模式等的出现将有力的挑战传统行业,表现出远快于传统行业的速度发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要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契约制、虚拟制、相互制、有限合伙制等新兴业态。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专业店、便利店、折扣店、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对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首次出资额达到注册资本10%即可进行工商登记,余额部分2年内缴足,其中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允许零首付进行工商登记。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内资企业,可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准许企业经营范围关联延伸和跨行业核定。对新兴业态经营范围的核定,属于一般经营项目的,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和经营范围,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表述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直接予以核定。对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的企业,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要件、统一程序、统一办结”模式,集中办理注册登记。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培训,统筹城乡就业。
4.1 0 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创意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等消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交通、通信等消费。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形成工薪阶层稳定的增收机制,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鼓励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鼓励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休闲度假制度。加快建立引导和鼓励住房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和引导“梯级消费”。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体系,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创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拓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融资渠道,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实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债的新的制度安排,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发债权。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放开外资对地方债券购买的限制。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
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府投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优先保障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先支持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农家乐已经成为旅游特色品牌,要鼓励农家乐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对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支持。扩大都市旅游圈,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内涵,多元投资、多元开发,发展一批都市旅游新品。推进旅游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开放型旅游经济。
4.1 1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促进创意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实施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推行“公司+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创意农业园和特色产业县。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建立重大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三大绿色通道等措施,促进四川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允许农民自愿联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出资,组建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高度重视农村“数字差距”问题,把传统的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扶贫”上来。
4.1 2 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消费教育活动,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识假打假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可通过与青少年宫联办、与学校合办等模式,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学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中心”,在各地、市、州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分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分中心,在各大、中、小学和重点乡镇、社区建立一批“青少年科学消费教育基地”、“青少年消费维权联系点”,启动消费维权进学校工程,全面推广“消费维权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将消费教育纳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采用开展消费权益保护知识讲座,校园消费维权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宣传手册,征文比赛,案例分析,播放音像制品,消费实践体验,发放消费知识读本、图书、青少年消费维权卡,悬挂12315提示牌,公布申诉举报电话,创建“青少年消费与维权网”,启动“青少年消费教育周”、“青少年消费教育公益广告一条街”,编写、出版《青少年文明科学消费教育丛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强化消费维权意识和提高维权能力,并通过学生把“诚实守信、依法维权”意识带进千家万户。
建议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单位”、“青少年消费教育突出贡献者”和“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完善维权职能,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青少年消费投诉运行机制,不断强化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确立系统的、有层次的、内涵丰富的,富于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消费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消费教育。要加强理论研究。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新情况、新领域、新问题,同时研究解决的对策与办法。此外,可通过设立“消费教育协会”、颁发“消费教育杰出贡献奖”、评选“消费教育模范市(县)”“消费教育示范小区”、开展消费教育东部和西部合作的“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等方式,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和谐消费环境,以推动农村消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摘要:详细叙述了当代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特点和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要以消费者组织投诉服务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和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等全面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以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3.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三
《报告》指出,目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法制教育专门课程受学生欢迎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喜欢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生比例,最高的省份为79.1%,最低的省份为64.0%。这表明,还有不少中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偏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在中职学校已有的法制教育形式中,学生喜欢并认为有所收获的主要是:收看法制教育节目、观看法制教育影片、参加模拟法庭,但这类教育形式还不够普遍。此外,部分中职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认知不够准确。调查显示,总体上仅有53.3%的学生能准确识别出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中职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准确。
为此,《报告》建议,整合中职法制教育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颁布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青少年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
二是整合学校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会同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不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
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远程法制教育。
五是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学校主要领导要负责学校法制教育,要有1名校领导主抓学生法制教育,聘用1至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
4.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四
一、形势与现状
(一)、目前我区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市委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干部大教育大培训工作,要求从开始五年内,每年抽调五分之一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市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遍。中央和省、市委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严,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据统计,到月31日止,我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有干部4655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732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332名,专业技术人员2935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83名,其他干部977名。按照干部大教育大培训提出的要求,每年需培训干部1000名左右,五年内才能够使全区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次。而-年,我区培训各类干部的总数为2886人次,平均每年培训720人次,其中多数是短期业务培训班,时间大都在三天以内。按目前这个培训规模要完成干部大教育大培训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2、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衡量一个培训班搞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备“三个意”。第一是看有没有意思。就是说培训的主题、主旨、主要内容有没有意义,对于培训的组织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有选题方面的眼光、形势判断的能力等。第二是看有没有意趣。就是说,组织一次培训从形式上讲要生动活泼,讲授者要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使参训干部不仅得到知识充实,而且感到轻松有趣,而不是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第三是看有没有意境。就是说我们的干部接受了培训之后是否感到意味深长,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对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才叫有意境。但是,我们目前的干部培训,多数培训的方式比较陈旧,以课堂灌输型的教学为主,难以做到使我们的干部接受培训之后感到意味无穷,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干部对现阶段教育培训的需求
调查表明:目前,我区科级以下干部对培训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建立开放式培训工作新机制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在的迫切需要。
1、培训内容需求上的多样化(见图1)
主要表现为“四多”,即:对推进改革和发展所需知识的需求多,对参与国内外竞争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多,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的需求多,对系统理论学习的需求多。在被调查者中,81.2%的干部希望能熟悉法律法规知识,76.4%的希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71.3%干部的认为需要尽快掌握1门以上外语,68.9%干部的感到急需补充金融财税知识。其他的如科技知识、领导科学等的需求率也在50%以上。需求的门类之广、科目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2、培训形式需求上的多样化(见图2)
在调查中,广大干部要求实现在培训形式上体现四个结合,即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专题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外办班相结合。在被调查者中,87.5%干部的认为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短、平、快”式脱产学习, 效果较好;46%干部的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开展的电化教学方法,认为应该继续扩大。
3、培训基地需求上的多样化(见图3) 基地是培训的载体,基地办学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培训的质量。调查中,广大干部提出了以党校为主体,多种基地并存的多样性需求。75.6%的被调查者认为,政治素质是干部素质的灵魂,党校是培训政治理论的主渠道,其主导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39.5%的被调查者认为,适应干部对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要,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先进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系统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培训档次水平;63.4%的被调查者认为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领导型教师讲课的效果最好,应鼓励和引导教师向这个方向努力。
(三)、目前我区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
1、以来,参加过上级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一周以上教育培训情况(见图4)
从被调查的200名干部的情况来看,近四年来,76名干部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占到38%;61名干部参加过一次培训,占到30.5%;39名干部参加过两次培训,占到19.5%;24名干部参加过三次以上培训,占到12% 。
2、干部目前未能按要求参加教育培训的原因(见图5)
从被调查的200名干部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干部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单位经费不足的80人,占40%;工作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52人,占26%;认为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脱节40人,占20%。
3、干部对政治理论、法律、经济知识及本部门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见图7)。
从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的200名科级以下干部中,对政治理论、法律、经济知识及本部门专业知识精通的20人,占8%;熟悉的39人,占16%;一般了解的147人,占61%;不太了解的35人,占15%。绝大多数干部认为在任职中普遍感到自己对政治理论、法律、经济、科技知识掌握不多,了解不深,需要不断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问题与困难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离落实干部大教育大培训战略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5.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篇五
报告人: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院系专业: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__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报告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进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为这里是梦想实现的地方,但是随着大学的不断涌现,许多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进入深造。但这深造靠的是老师教什么,靠的是学生学什么。
中国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很好的与社会接轨、资源条件差。但是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曾经在《师说》力有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交配时不仅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应该还有育德的任务。德,是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的教育,也应该在大学实行。但是实行的并不怎么好。
走进大学时是一种兴奋的心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是听到的接受到的,做到的却完全不一样,认得梦想也随着放纵而远去。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的存在这,找到的只有两个字“懒惰”。
就这样上课也等于白上。老师上课第一天就说:上我的课,可以不来。来了可以睡觉但是请不要打呼噜。这句话无疑是给了我们逃课的心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无论是从逃课,还是个人恋爱都说的笑语盈盈。但是背后呢?却慢慢地在影响这我们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行为习惯。若是控制力好的就可以坚定不易的,在艰难中前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能。这需要老师帮大家见底哦那个不移地学好知识才可以有资本作想做的事。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可与的绝大部分都浪费在玩上了,而绝不是学习之上。这种风气的盛行在大学就这样慢慢传染这每一个学生,老师的课堂关系这学生今后对大学生的安排。
无论怎样,大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时刻。无论怎样,也不会让老师承担起像高中,初中一样的责任。但是老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再教育着我们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平常最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是作业。作业虽然也留但是由于老师的没时间改也造成了作业可写、可不写。连谁写了没有都是稀里糊涂的。多少学生就是缺少了这种约束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学生不再为作业而累,这当然是有利于我们有大量时间去多了解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绝大部分这样做了么?
图书管也由原先的常去到了半年也不去一次的地步。这就是学生的变化。学生由没逃课到逃课,由写作业到抄作业再到抄也不抄了,不交了,自习也不去了,图书馆也懒得进了。勉强学点大学的饺子就这样慢慢的转变为另一个人了。老师交给我们的难道就是这些么?还是我们在后退呢?这种风气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它也将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去么?
中国大学的教育就这样延续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失去了那种梦想,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茫然着、失业着。
6.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六
《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是民科院数据研究中心基于学术视野和科学方法做出的第三方客观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本书以中国的教育舆情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为切入口,对2012中国教育舆情的1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精细研究,以求为公众及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书中选案例通过软件跟踪和人工监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不仅符合中国教育舆情的主题要求,也是2012教育流域的重要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教育舆情发展的基本态势。中文名: 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版次: 2013年5月第一版 出版发行:新华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5166-0466-3 请点击链接详细关注:http:///special/shujizhuanti/?pc_hash=K7vbMC# 作者简介
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委员,北京东城青年委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常务理事兼信息宣传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管理硕士研究生。承担着教育部国家教师基金会“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关于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其中介机构的研究》科研任务,著有《大众传媒时代的学校品牌塑造》一书。在《中国管理信息化》、《人民政协报》、《现代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30余篇。2012年7月,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授予“全国科研杰出院长”称号。
写作背景 关于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古来有之。但千百年来,它都一直由官方秘密掌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舆情分析慢慢从官方走向了大众,从秘密走向了公开,从仅政治分析走向了社会分析和科学研究。可以说,以网络技术为推手的舆情分析将公众带入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既可广泛参与又可深入研究的社会调查新领域,有力推动了社会政治民主。如今,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工作。教育舆情作为公共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舆情的监测、分析和正确应对不仅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高自身危机应对能力的必修课程,也是加强对外宣传和提升品牌形象的常规工作。
胡锦涛同志早在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工作时就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了全球全民全媒时代。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二是深入解读中央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全面反映基层好做法好措施,系统报道师生好典型好经验,多让教师说、多让学生说、多让家长说、多让社会说,增加正能量。三是政策制定时要多听意见,政策出台后要准确解读,政策执行中要重视反映,最终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从上面的政策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而有力的预测和指导,一些教育机构在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时往往捉襟见肘,因此,如何加强对教育舆情的深入研究与理性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书籍介绍
本书对2012全国各地应对教育舆情的典型经验和民科院的部分理论成果进行了整理汇编。研究分析报告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教育舆情综述。数据研究中心通过软件跟踪检测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共检测到3051条教育舆情,并从中筛选出了507个典型教育舆情事件,按照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事件类型、情感色彩、舆情来源和教育层次分布等六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部分是十大教育舆情事件详解。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对天涯论坛、凯迪社区、新浪微博等媒体的数据统计,遴选出了“异地高考政策引争议”、“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救人”、“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等十大教育舆情事件,并按照“事件概述”、“舆情进程”、“各方意见”和“独家点评”四个维度对这十大事件进行了一一解读。第三部分是教育机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排行。数据研究中心以“百度指数”提供的“用户关注度均值”和“百度新闻”提供的“媒体报道数量”为参数,对2012在中国大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各地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学、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排行。
第四部分是教育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对上至教育部,中至全国各地教育厅、局,下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教育舆情应对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和总结。
为保证报告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数据研究中心对舆情事件的提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实时监测国内主流媒体中关于教育系统中的热点事件线索,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报》等纸质媒体的网络版以及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教育频道的新闻排行,以日为单位,依据新闻的采写量和转载量、点击量、回帖量,对教育热点舆情事件进行初步筛选。
(二)在以上筛选的基础上,在论坛和微博中进一步确定这些教育舆情热点事件,论坛以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论坛、百度贴吧、猫扑网、中华网论坛、西祠胡同为主,微博以新浪、腾讯为主,根据热帖排行、置顶、点击量、回帖(评论)量、转载量等数据进一步确认这些热点事件。
(三)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综合国内主流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排行榜,如百度、Google、搜搜、有道、搜狗等,以日为筛选单位,对比单位时间内,关键词排序的区位差异,并根据设计某一关键词的网民关注热度及争议热度进行各网站加权评估,从中筛选出该日较受关注的热点事件,并累计为月度热点事件的汇总,形成热点事件数据库。
(四)在教育热点事件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月度和数据统计。对整合后的热点事件数据,根据事件整体的关注程度数据,统计网页搜索量+咨询量+论坛量+博客量的信息总量再进行排序,遴选出研究需要的教育舆情事件,最终形成该报告研究的数据支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教育舆情综述
一、时间分布解析
二、地域分布解析
三、事件类型及情感解析
四、舆情来源渠道解析
五、教育层次分布解析
第二章 十大教育舆情事件详解
一、异地高考政策引关注
二、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救人事件
三、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
四、江西贵溪校车事故
五、贵州毕节5名男孩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致中毒死亡事件
六、湖北高考“吊瓶班”引关注
七、崔永元怒斥湖南省教育厅事件
八、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事件
九、鹰爸”暴雪中训练儿子
十、北京市叫停奥数事件
第三章 教育机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排行
一、早教机构用户关注度排行榜
二、中学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三、高校用户关注度排行榜
四、高校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五、高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腾讯微博)
六、民办高校用户关注度排行榜
七、教育培训机构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第四章 教育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实践
一、各地教育舆情应对实践
二、教育舆情应对理论指导
书籍2012教育舆情综述
2012,数据研究中心共监测到3051条教育舆情事件,经过人工检索和层层遴选,共统计到507个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系统中影响比较大的典型教育舆情事件,其中全国性事件有69起,地方性事件有438起。总体而言,我国2012年的教育舆情呈现稳中有险、险中有稳的态势。考察这些教育舆情事件的概况,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舆情。为此,我们从时间、地点、类型、情感、来源和教育层次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时间分布解析
从2012中国教育舆情事件数量季度走势来看,第一季度,伴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教育舆情事件的发生数量稳中有升,到3月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舆情小高峰;第二季度,舆情事件数量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至6月份,由于学校处于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学子忙于毕业,这一时期的教育舆情事件数量跌至谷底;第三季度,7、8月份,处于暑期期间,教育舆情起伏较为平稳;9月份,伴随着新学期开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数量陡然升高,飙升至78起,是一年中教育舆情的高发期;第四季度,教育舆情趋于稳定,起伏不大
地域分布解析
2012年中国教育舆情事件频发,北京民教信息科学院数据研究中心共监测到3051余起,其中舆情较为突出的有507起。从地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舆情分布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其中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均有所涉及。除全国性的舆情事件以外,北京舆情最为突出,湖北、广东紧随其后,这三地形成第一梯队;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地舆情事件皆在20起以上,居于第二梯队;其他各省市区域的舆情则较为平缓。从区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有56%的舆情集中在东部地区,31%的舆情集中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舆情远远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舆情监控工作中,必须结合各地区、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引导。
事件类型及情感解析
根据教育舆情的具体内容,我们将2012的507个典型教育舆情事件分为安全事故、毕业就业、教育管理、考试招生、师德师风、学生表现、政策法规和其他8个一级类型。如图1-9所示,从整体上看,教育管理类的舆情事件最为突出,共发生145起,占到了30%。较为典型的有“崔永元怒斥湖南省教育厅”事件、“湖北高考„吊瓶班‟ ”事件和“湖北麻城小学生自带课桌上学”事件等。学生表现类和师德师风类紧随其后,分别发生114起和82起,占到22%和16%,较为典型的事件有“女博士吐槽死也不下基层”事件、“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和“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救人”事件等。政策法规类的教育舆情也较为突出,共发生68起,占到13%,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异地高考政策”、“北京市叫停奥数班”等。此外,考试招生、毕业就业和安全事故在总的教育舆情事件中占到的比重并不大,但有一些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表现在安全事故方面,如“贵州毕节5名男孩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致中毒死亡”事件、“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事件等。
舆情来源渠道解析
教育舆情事件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必定有可以追溯的信息源头,所以探寻舆情事件从哪里来,也就是寻找舆情的来源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教育舆情的诉求渠道多种多样,诸如上访、官员调研、代表提案、听证会等。但从当前的舆情环境来看,这些传统的诉求渠道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根阶层所遭遇的教育问题。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组成的传播媒介成为了讨论教育问题、表达草根阶层教育意愿的最佳阵地。这些舆情表达渠道的门槛更低,空间更为开放且自由,较易形成群体性意见并造成实际的社会轰动。下面,我们就从纸媒、网媒(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论坛)、电视、广播和自媒体(微博)几个层面,来分析2012我国教育舆情事件的来源分布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事件来源为社交网站(即SNS网站,如人人网、豆瓣网)的,为了统计方便,也计入论坛一类。从图1-16中我们看出,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在教育舆情的来源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在507起教育舆情事件中,来源于纸媒的有259起,占到50%。来源于广播和电视的分别有8起,占到2%。传统媒体共占54%。这充分说明,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性的媒介形象,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教育层次分布解析
在2012年发生的507个教育舆情事件,分别分布在不同的教育领域内,如图1-19所示。其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舆情事件比重较大,分别发生238起和235起,各占全年教育舆情事件的46%。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又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学前教育舆情事件28起,占基础教育舆情事件的12%;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部分)舆情事件149起,占到基础教育舆情事件的62%;高中教育舆情事件54起,占到基础教育舆情事件的23%。除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舆情以外,家庭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舆情事件也时有发生,各发生9起和10起,分别占到全年教育舆情事件的2%。
7.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七
大家上午好!
2005年5月13日~14日,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一师附小召开了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从那时至今已近七年。七年来, 我会在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下, 在广大会员、理事共同努力下, 坚持党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心全意为小学校长、教师服务的宗旨, 改革创新, 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了显著成绩, 已成为小学教育战线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成为引导中国小学教育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而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期间“先进单位”称号。
一、过去七年的工作回顾
(一) 加强思想组织建设, 始终坚持学会工作的正确方向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通过不断学习思考, 我会始终坚持了下面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教育部署, 紧紧围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等主题, 坚持以构建创办和谐一流学会为目标, 以教育科研为主线,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加强学会自身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学会的组织协调和引领服务作用, 更好地肩负起推进小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 我会始终保持了学会工作的正确方向。
2、坚持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我们坚决按照民政部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如科研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书刊编辑工作, 教育考察活动, 调查研究活动, 学科教学活动等, 未出现任何违规行为, 始终保持了学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3、探索并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
针对学会诞生之初, 人员较少, 活动也不经常, 影响力、凝聚力都不大的现状, 姚文俊理事长明确学会成立之后的工作方针是“组织起来, 活动起来”。在这一方针指引下, 学会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学术活动持续不断, 影响力、凝聚力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4月, 针对《教育规划纲要》的即将出台, 姚理事长又提出“学习起来, 研究起来”的新要求, 号召广大理事会员要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 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新课题的研究。《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之后, 我会立即在上海 (八月) 召开了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培训研讨会。新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颁布前后, 我们又请朱慕菊、刘坚分别在西安年会、北京换届会上作辅导报告。
4、解放思想, 从实际出发, 探索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根据民政部规定, 学术团体分支机构不能直接发展会员, 也不能再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但由于中国地域广大, 地区间经济、教育也很不平衡, 如果一刀切地开展全国性学术活动, 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而又不违反有关规定。我们逐步建立了华东、西北、东北、山西、北京等一批地区学术基地和管理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后勤研究中心等一批协作性的研究机构。这些学术机构, 既不刻制印章, 也不发展会员, 更无银行帐号, 采取轮流坐庄的方法开展有关学术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华东、山西、北京、天津地区学术研究基地, 大兴全国农村校长培训基地, 安阳殷都全国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上述地区组织有的本身就与当地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一拨人马两块牌子, 如天津、山西, 有的则是利用同学关系形成较紧密关系, 如小学管理研究中心。这样一来, 既不违反有关规定, 又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地区性、专题性学术活动, 还能利用其联系力、影响力切实落实我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布置的各项任务。如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几次学术年会, 让我们或负责一个论坛, 或动员会员参会。我们便把发言和参会名额按就近原则派给有关学术基地, 如河南学术年会、安阳殷都校长培训基地便组织了15人参会, 许昌地区组织了十余人参会, 圆满完成了任务。
5、加强秘书处、学术委员会建设, 充分发挥其作用
无论“组织起来, 活动起来”, 还是“学习起来, 研究起来”, 没有有权威的, 强有力的指挥办事机构, 恐怕只能流于空谈。这里, 秘书处是关键。经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 由刘可钦、孙章存、陈锁明、李志敏同志分任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由孙章存、李志敏同志驻会负责秘书处日常工作。刘可钦校长给秘书处设立办公地点, 配备了办公设备, 提供了办公条件, 使秘书处正常运转起来。
后来, 又增补了中国教师报著名记者李炳亭、《辅导员》杂志 (中、下旬刊) 主编聂延军、睿升学校校长姚炜为非驻会副秘书长, 大家群策群力, 不断开辟我会工作的新局面, 成功承办了两次小学校长大会, 三届全国课堂教学比赛, 五次学术年会以及众多各种学术活动。会员从成立之初的不足200人, 发展到近1500余人, 直接影响到的学校3000余所。
在加强秘书处组织建设的同时, 我们更注重秘书处的思想建设。秘书处订阅了《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文摘》等报刊, 建立了每周半天的学习制度, 还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会议, 获取最新教育信息,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 立即组织学习讨论, 这就使秘书处人员与当前教育形势保持了同步, 使所开展的活动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
加强学习的同时, 秘书处人员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真正树立以会员为本, 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的思想。对会员进京考察, 异地参观等要求, 秘书处人员总是积极联系, 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地区开展学术活动, 为之联系专家, 或亲自到会讲课;会员校校庆之际或发去贺信, 或到会祝贺;有的老同志要到北京看病, 他们千方百计为之联系;遇有理事到京进修, 他们也设宴一聚……秘书处虽然人少力薄, 也要尽最大可能为会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受到大家肯定。
学术委员会是我会另一重要机构, 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发展到十余人。学术委员会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我会课题指南的起草, 小学校长大会、学术年会主题的论证, 各种论坛的嘉宾、主持, 科研课题的评审、视导, 重大任务的调研……起到了学术引领、把关定向的作用。
6、加强理事会建设, 发挥理事会的作用
坚持理事会组织建设的动态化, 是实现理事会维持一定数量, 不断提高质量, 从而不断提高我会战斗力、影响力的重要保证。为此, 我们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理事会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就理事的职责、权利、义务、进入、退出等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 成为我会理事会建设的依据。
随着部分理事的退休、调离、不作为等原因, 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我们采取了理事推荐, 秘书处审核, 理事长批准、理事会通过的方式及时吸收了一批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校长。
在发展校长理事为主的同时, 我们还注意吸收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充实理事会, 如山东教育报刊总社的原总编辑陶继新, 中国教师报著名记者李炳亭, 《辅导员》杂志 (中、下旬刊) 主编聂延军等。如此, 则丰富了理事会的结构, 扩大了我会的影响, 增强了我会的吸引力。
定期召开理事会, 是加强理事会建设, 发挥其作用的基础性建设。我们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 多数在召开学术年会同时进行, 有的则和年度工作会议结合, 这样安排, 减少了理事们开会的次数。
(二) 加强制度建设和民主建设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的有关要求, 依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 我会不断加强制度和民主建设, 使学会的工作始终行走在制度和民主的道路上。为此, 我们先后建立了以下主要制度:《关于加强理事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学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年度工作会议的制度》、《关于与社会单位合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开展实验校命名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十一五”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
民主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决策, 也是创建和谐学会的关键。我会是一个富有民主传统的学会, 所有大的决策, 都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民主协商作出。如各届学术年会的主题和分论题, 除发文征求各理事长、学术委员意见外, 还要召开多次在京理事长、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反复讨论, 最终形成较好的共识。实践说明, 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提炼出的会议主题受到了各方的肯定。
平时的一般决策, 如一些学术活动文件的出台, 则由秘书处工作人员征求部分同志意见后, 上报秘书长, 理事长审批后再发。
重大的问题, 如小学校长大会的主题、地点等。我们都提前一年多进行实地考察、多方征求意见, 多次研究, 形成初步意见后召开在京理事长、学术委员联席会议才能确定下来, 上报批准后, 还要召开若干次专门会议具体部署。
事关年度的工作, 还要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征求理事及地区负责人的意见, 进行修改后再发文各地。
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我会才一直能在众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工作上形成合力, 关系上形成融洽, 和谐学会的目标才基本得以实现。
(三) 坚持科研主线, 努力开展广泛的科研工作
我们认为, 学术团体的主要工作是学术研究。除去年会、论坛等活动性学术研究之外, 主要应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 这样才能够使学术研究活动更持久、更深入、更科学、更有效。因此, 我会确立了以科研为学会工作主线的工作思路。“十一五”、“十二五”刚刚开始, 我们分别出台了《“十一五”课题指南》、《“十二五”课题指南》以及《管理办法》, 号召会员申报, “十一五”期间, 有260个课题立项结题, “十二五”期间, 也先后立项、批准了100余项课题。
为使申报立项后的课题得到落实。秘书处加大了管理力度。其主要措施有:
1、建立课题三级管理制度
秘书处将课题分类整理, 由学术委员分别牵头某一类型课题, 加强平时的指导。同时, 每年每学期制定学会推进科研工作的计划。要求各学术基地, 各课题校, 上报年度、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总结。各学术基地管理所属学校课题研究的申报、了解、督促、指导、交流等工作。各课题校具体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2、建立制定年度、学期课题计划和总结制度
秘书处、各学术基地、各课题校根据课题总计划, 每学年每学期都分别制定课题推进计划, 学期末、学年结束写出总结。
3、建立阶段性表彰制度
2009年4月, 学会召开了“十一五”立项课题中期总结表彰大会。会上, 科研先进地区、先进校长、先进课题组分别交流了他们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的经验。同时, 学会表彰了各类科研先进和成果300余项, 大大激励了他们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实施了科研视导制度
我会建立了两级科研视导制度:学会有选择地到有关地区、学校视导;各学术基地也对所属所有立项课题学校进行视导。
例如, 2007年3月、6月姚理事长、孙秘书长与学术委员、上海师大教授黄云龙分两次对上海的课题校进行了视导。2008年8月、10月, 姚理事长率队又分赴山西省、吉林省进行了视导。各地对视导工作十分重视。如山西, 之前要求各课题校认真准备、逐校汇报, 并分别视导了若干所不同类型的课题校。学会视导组到太原后, 他们组织了全省课题校的总结交流活动, 既有地区的总结, 又有典型校的发言, 还有各类课题校的现场考察。之后, 又分头到临汾、长治等地视导。视导情况表明, 我会所立项的课题研究大多数做到了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研究深入。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一些农村校、企业校, 办学条件十分艰苦, 课题研究居然还进行得有板有眼, 效果又是那么明显。这说明, 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2009年、2010年课题陆续进入结题阶段, 我们及时出台了《关于“十一五”科研课题结题的若干意见》文件, 对结题工作加以规范和指导。针对结题时间不一、跨度长的实际, 我们还确定了随到随结题、随评选随表彰的工作安排, 受到学校的欢迎。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增强学会的生命力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学会的生命在于活动。活动能增强凝聚力, 扩大影响力, 激发活力。为此,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全国小学校长大会是小学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盛会。我们承办了两届。我们不仅参与了主题、分论题的确立, 还主要承担了参会代表的动员和资金的筹措, 如2008年天津小学校长大会, 我们动员参会的代表达到700余人。第一届则直接筹措了70余万资金, 为大会顺利召开作出了很大贡献。又如第三届小学校长大会, 我们动手的更早。2011年4月, 北京顺义的工作会议上, 便确立了开会地点, 不久杭州方面便递交了初步方案, 今年的3月20日换届筹备会上, 专门讨论了杭州方面提交的会议方案, 确定了主题、分论坛论题、规模、时间等。此次会后, 五一节前, 我们还将和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一起到杭州进行考察、磋商, 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深信第三届小学校长大会将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小学教育的一次标志性会议。
学术年会是我会独立主办的重要学术会议, 已成功召开了五次, 成为我会的品牌。课堂教学大赛是我会开展的又一重要学术活动。素质教育的关键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水平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切教育改革, 离开了课堂教学改革便不会成功。课堂教学是社会、家长、校长、教师关注的焦点。而比赛, 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 我们先后在南宁、石家庄、西安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小学课堂比赛活动。比赛受到了广大会员校老师的积极踊跃参加, 形成了学校、省市、地区层层比赛的热潮, 最后的决赛上百人同台竞艺, 更是盛况空前, 一批新秀脱颖而出。全国教学比赛成为我会又一品牌活动。
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也是我会重要的学术活动内容。我们与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开展了“高级小学校长培训班”, 与大兴教委合作开展了“农村小学校长研修班”, 与安阳殷都区合作开展了“后勤管理高级研究班”, 与一些教育机构开展了“优质课走进XX地区”活动等, 去年9月, 我会与中育教育集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推出了“成长中教育家培养计划”, 通过国内外的高端培训, 力求推出一批教育家型的领军小学校长, 为中国的小学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评选表彰活动是深受校长师生欢迎的活动。我们独自开展了“首届中国小学名师评选活动”, “十一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先进实验校、先进科研工作者评选活动”、“优秀德育论文、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童年杯”学生作文、手抄报征集评选活动等。
此外, 还与高、初中专业委员会一起连续六年开展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评选活动”。上述种种培训评选表彰活动, 满足了广大校长、教师的不同需求, 加快了他们的成长。
(五) 主要问题
1、由于政策所限, 组织建设和学术活动受到了较大制约, 影响了我会的更快更大发展。
2、由于人力、经费和学术专家所限, 对科研究课题指导不够普遍深入, 存在重申报轻指导的情况。
3、地区发展不平衡, 组织建设、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在一些地区 (中心) 开展较差。
4、由于资金和人力所限, 对会员校的服务、指导不够深入具体, 对理事会员管理不够严格。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设想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全国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学术研究组织, 在今后的五年中要体现“五项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
即始终坚持把握专业委员会应有的发展方向, 主要体现于三点:
第一点是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分支机构要服从学会的领导, 遵循学会章程及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开展活动;
第二点是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坚持小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有个幸福的童年, 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第三点是坚持改革创新, 在课程改革, 学校特色建设, 文化立校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引领广大会员勇于探索, 锐意进取。
第二、团结性原则
即最大限度的地团结广大会员, 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推进作用, 主要作好三项工作:
一是逐步实现会员身份的多样化。除校长, 高校研究工作者, 行政官员及新闻工作者以外, 吸收一线优秀教师加入;
二是在已实现除港、澳、台外各省市都有理事的基础上, 在政策允许下吸收港、澳、台小学教育工作者加入, 并且, 扩大西部地区, 农村地区理事比例;
三是加强已有学术研究基地 (中心) 建设, 并支持有些地区建立研究基地 (中心) 。
第三、学术性原则
即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引领广大会员开展有效地教育研究, 主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 做好“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后的指导, 使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二, 由学术委员会确定适当课题, 就小学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 并争取将结果提供给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 为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做些贡献;
第三, 充分发挥北师大及学术委员会中其它高校成员及会员中专门人才的作用, 适当为会员校的发展提供咨询支持。
第四、服务性原则
即体现专业委员会始终坚持为会员提供力所能及服务的宗旨, 主要指三个方面:
其一, 结合每年的学会年会, 安排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的相关报告, 开阔会员眼界, 提升会员专业水平;
其二, 继续组织好隔年的教学展示活动和课例及论文评选活动, 为广大会员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
其三, 利用《辅导员》杂志 (中、下旬刊) 及《中国教师》杂志为会员发表文章提供服务, 并且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杂志为会员校的发展助力。
第五、开放性原则
即体现现代教育的开放、尊重、包容, 加强国内外交流, 主要指三个层次的开放和交流:
首先是会员之间应加强相互来往, 相互交流, 组建成民间的各种共同体, 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共同发展;
其次是加强与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相互交流, 互相启发, 共同创新;
再有就是与境外的交流, 组织国际性专题论坛和择机组织境外学术访问。
8.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篇八
大家好!今天举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现在我受协会常务理事会的委托,就一年来协会的主要工作情况及明年工作意见向大家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一年以来协会的主要工作
自四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协会在人事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全体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以落实国家人才培养重点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任务为主要工作,开展了积极的动员准备工作和广泛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全面实施“653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协会加强了基础服务能力建设,与理事会员单位的联系,与国际继续教育同行的交流,组团参加第十次世界继续教育大会,并连续当选为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单位。
(一)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653工程”
“653工程”是落实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继续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653工程”启动以来,协会全体会员都十分关注其进展情况,积极支持和参与“653工程”前期工作。
1、五大领域牵头单位。与“工程”涉及的五大领域业务、职能有关的理事会员单位,纷纷主动申请和承担各领域牵头责任。目前人事部已确定的各牵头单位中大多数是协会的理事或会员单位。这些单位对“653工程”高度重视,作为“653工程”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专业优势,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初步成效。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会同人事部下发了各自领域“653工程”的实施办法,进展较快的领域(如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现代制造和煤炭等)已出台了实施细则和部分配套办法;在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各领域分别组建了“653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调配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653工程”实施工作;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各领域已组织专家进行相关调研和论证,编写本领域的科目指南、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组织进行本领域“653工程”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指导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向“653工程”项目集中;不少单位利用或新建了继续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了远程网络课程的培训,如信息产业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机械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网站分别开通了“653工程”专项频道或培训平台,为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不脱产的网络培训做好了技术准备。同时,各牵头单位与各地政府人事部门相互主动沟通协调,赢得了支持和指导。
2、协会办公室。人事部制定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国人部发[2005]73号中明确赋予协会承担的任务有九项:一是与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共同组织“工程”实施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推进以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为主,协会配合;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协会为主,专技司参加;二是承担“653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三是负责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653工程”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统计,对各行业领域开展的主要“653工程”项目进行网上备案;四是受人事部委托,研究发布公需科目指南,制定公需科目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制作培训教材和课件;五是暂时负责能源技术领域“653工程”的牵头工作;六是受人事部委托,制定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七是建立全国继续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八是负责与相关行业协会、施教机构的沟通联络工作;九是开展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等具体培训工作。
根据人事部领导和专技司的要求,在协会领导具体指导和亲自参与下,协会办公室作为以上任务的具体组织和承办单位,一年来主要完成了“653工程”中的以下工作:
(1)抽调人员参加人事部“653工程”办公室,参与工程重大决策和推进工作。协会领导亲自带队参加了人事部组织的“653工程”调研活动,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参与制定了“653工程”相关政策文件。
(2)组织理事会员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起草了交由协会负责的“653工程”相关文件。中科院、中石油、中石化、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电大、中国煤炭协会、中国电力联合会及北京、广东、辽宁、宁夏等地方协会的许多理事会员单位都参与了研究起草工作和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起草了“653工程”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学习登记统计办法、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公需科目培训实施办法等文件。“653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已申请人事部2007年科研课题,计划在2007年底前完成。
(3)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建设了“653工程”公需科目《知识产权》的课程资源。已编写完成“知识产权课程培训大纲”,建成了文字教材《知识产权公共教程》、配套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田力普局长担任主讲的视频录像课DVD光盘、网络课程《知识产权法律基础》及包括法律法规、国际公约、案例判例、全国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信息资料和业务工作流程及办事要求等资料的网络课件。这些资源将根据人事部的统一布署提供“工程”使用。
(4)与中央电大合作开发建设了协会网站二期项目,搭建了“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协会网站具备了发布、登记、统计、查询等管理服务功能和远程网络培训功能。计划开发中的“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二级平台和培训管理软件已在着手准备中。
(5)组织了能源技术领域的石油化工、电力、煤炭的行业牵头单位和主要成员单位,共同起草了三个行业的“653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开展各项基础性准备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6)为加强“653工程”的信息沟通和会员联络工作,建立了理事会员单位信息员制度,已有近70个单位报送了材料,确定了专人负责与协会保持联系。
此外,协会承担的其他各项工作也已着手做了准备和计划安排,将随着“653工程”实施工作的深入开展而紧密配合跟进。
3、各理事会员单位。协会其他的理事会员单位都在关注的同时,主动将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653工程”目标任务上,把今年的培训计划和继续教育重点活动定位在“653工程”-上。中石油、中石化等四大国有石油化工企业参照“653工程”要求,对企业内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有计划、有要求、有保障、有考核,并实行大企业联合实施机制,实现跨企业资源共享;发挥各家优势,共同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分担建设行业领域的知识更新科目指南、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形成了合作多赢、科学发展的良好开端。今年的继续教育地方协会的几次片会、高校继续教育学会的年会、中央电大继续教育协作会的年会和清华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高峰论坛,都以“653工程”为主题,进行宣传和研究。更多的单位在今年的继续教育活
动中,根据“653工程”要求安排计划、设置课程、规范管理、加强了工作力度。
(二)开展对外交往,加强国际交流
今年4月18日至23日,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了第十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共有来自39个国家的大学、学术科研机构、工业界和商业界的138名代表与会。协会与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石油、宝钢等9家协会的理事会员单位的2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协会推荐的冯长根副理事长经选举连任了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职务。大会围绕“继续教育的革新与发展”的主题,分15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共提交论文126篇,其中中国代表提交9篇。冯长根副理事长代表我协会和中国科协做了《探索新途径,提高中国继续工程教育机构质量》的报告。会议期间,我们与各国代表广泛交流,加深了互相了解,加强了与国际协会秘书处的联系。
通过会议,我们对目前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状况有所了解。当前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和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四点:
1、知识更新成为世界潮流。 代表普遍认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有效的开发和投入,继续教育是实现知识更新、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重要手段。
2、注重研究制定继续教育战略和政策。制定战略和研究政策是此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一些国家提出了继续教育全面改革方案,核心是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能力或执业能力,使继续教育更加面向个人和用人单位的技术需求。有的国家制定了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的政策,规定凡是接受正规继续教育机构培训的人员,在通过一项新的考试以后,可获得“第二阶段毕业证书”。
3、强调加强企业界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继续教育组织,加强合作,已成为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模式。
4、远程培训日益显示强大生命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和无限发展前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基础,进行各种形式的远程培训,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目前已普遍采用了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体的远程开放网络教学,大大拓展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和手段。
会议决定,第十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将于2008年5月19日至23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主题是:强化、变革和沟通全球继续工程教育。
二、2007年协会工作要点
2007年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据人事部的统一布署,以服务于“653工程”为重点,积极发挥协会特长,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张柏林部长的重要批示和王晓初副部长讲话的精神,突出一个重点,开好两个会议,抓好三项任务和加强基础建设。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人事部统一部署下,动员全体理事会员单位投入到“653工程”实施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活动。各单位可依据“653工程”实施方案的规定和要求,按照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需要和可能,安排明年工作计划。遵循“653工程”统一规范管理,共建共享“653工程”继续教育资源。
(二)开好两个会议
1、拟在5月或6月举办一期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旨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联系,探索继续教育优势互补形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继续教育社会合力。
2、拟在9月或10月召开四届三次理事会暨协会实施“653工程”经验交流会。将理事会年会和经验交流会并期召开,总结协会落实“653工程”的情况,安排2008年工作,交流经验,表扬成绩突出的协会成员。
(三)抓好三项任务
第一,全面配合“653工程”实施工作,落实“工程”赋予协会的工作任务,组织全体成员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加“653工程”。主要工作是:
1、配合人事部做好对“653工程”各领域牵头单位的业务指导、工作协调和技术支持。理顺“工程”实施中协会承担的管理性工作的上、下衔接关系,尽可能地为各领域牵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2、高质量地完成公需科目课程资源建设进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服务。
3、组织完成一批继续教育课题研究项目,为“653工程”和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政策咨询。重点完成人事部委托制定的“653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
4、组织理事会员单位积极申报“653工程”培训项目,承担施教任务。工作重点是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5、各理事会员单位组织所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参加“653工程”的继续教育活动。
第二,配合2008年第十一次世界继续教育大会的召开和论文征选,有计划地组织国内继续教育论文,进行国内优秀论文评选,向世界继续教育大会推荐高质量论文。鼓励开展继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制定国家相关公共政策和加强行业管理提供专业意见,为创新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探索发展路径。
第三,发展团体会员。为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和动员能力,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人员关心继续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协会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将以企业(包括大型国企、高新技术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以及全国重点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为重点,发展更多团体会员。
(四)加强基础建设
1、在“653工程”实施中积累资料,逐步着手建立国家级的继续教育课程库、教材库、师资库、课题库和资料库,为建设协会网站三期项目做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2、加强协会网站建设,免费为协会成员提供面向社会的信息发布和资料查询;吸纳有条件的理事会员单位加入协会网站“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根据人事部的要求和布署,完成“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二级平台的建设和设点发放;鼓励协会成员和社会各界资助继续教育远程网络培训资源建设,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普惠性、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3、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建设。要加强专业特色和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技术实践训练相结合;倡导企校合作,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