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材料

2024-08-21

现当代文学复习材料(7篇)

1.现当代文学复习材料 篇一

填空或选择

80年代其它小说

汪曾祺《受戒》:小和尚明海与村姑英子的恋爱故事。

1、朴实自然的题材;

2、独特的语言风格;

3、平淡的叙述方式、平和的意境;

4、小说散文化的特征

5、传神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知青文学,eg: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张承志《黑骏马》(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寻根文学,eg:阿城《棋王》(王一生)韩少功《爸爸爸》(丙崽,象征、寓言的方式)陆文夫《美食家》(“小巷文学”“苏州文学”)

邓友梅《那五》(清代落魄贵族子弟的生活际遇)

《烟壶》(没落的清王朝各阶层的众生相)

意识流小说,eg:王蒙《春之声》《蝴蝶》《活动变人形》(倪吾诚)

工业题材改革小说,eg: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农村题材改革小说,eg: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

先锋小说,eg:莫言《红高粱》(以当时不存在的“我”通过“我爸爸”的视角,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马原《拉萨河女神》(先锋小说滥觞之作)《冈底斯的诱惑》(“叙述圈套”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苏童《1934年逃亡》《妻妾成群》(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格非《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冷漠叙述;对现成文体的颠覆)

80年代新诗(朦胧诗)

新时期诗歌(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

“归来的诗人”(“七月”派诗人、九叶诗人、艾青、雷抒雁)和“青年诗人”。朦胧诗运动: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

北岛《回答》;舒婷《神女峰》《惠安女子》《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80年代戏剧

1977—1979年,恢复期;1980—1985年,探索期;1986—1989年,总结期。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

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方凌轩、庄济生),宗福先《于无声处》 从“神化”走向“人化:沙叶新《陈毅市长》(平民意识)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社会责任感)

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苏叔阳《左邻右舍》,李龙云《小井胡同》

(二)探索戏剧时期(1980-1985)

80年代较有影响的探索剧: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复调)刘锦云《狗儿爷涅槃》;宗福先《血总是热的》;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沙叶新《寻找男子汉》(喜剧风格)

(三)探索戏剧的总结,小剧场运动时期(1986-1989)

《狗儿爷涅槃》(狗儿爷陈贺祥,地主祁永年)

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以高行健的《绝对信号》为标志。

(高行健: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强调戏剧艺术的“剧场性”特征,也就是“承认舞台的假定性”,重视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

80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

革”发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

90年代文学思潮(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道统派(西学派;传统派)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

90年代小说(新写实小说)

1989年第2期《钟山》杂志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代表作家: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90年代新诗(新生代诗)

Eg:韩东:《山民》李瑛、张新泉

90年代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一、名词解释

文化散文:是兴起于90年代的文坛,以工作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为创作主体的散文创作。(1.5分)他们的作品以智慧之光透视社会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形式,辨析民族的人格和历史精神,对社会生存和生命意义作终极思悟,呈现出创作主体的人格和艺术智慧。(2.5分)代表作家有余秋雨、张中行、季羡林等。(1分)

新生代诗: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这些诗人的作品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这些诗歌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它们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朦胧诗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他们的诗开拓了新的疆域,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先锋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二、简答题

1、马原小说的先锋性质

(1)小说在叙述中呈现出非写实非虚构的模糊状态,叙述视角呈现出随意性,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接受者纠缠在一起;

(2)叙述强制性对逻辑的干预,叙述的事件不是通过本身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人为的叙述联系在一起的;

(3)小说成为形式的叙述和叙述的形式,叙述成为小说的手段和目的,小说成为一种作者叙述的游戏方式。

2、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

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意象含义: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分析舒婷的《致橡树》(林惠答案)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藉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橡树代表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诗人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诗人正是通过这种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3、《陈毅市长》结构特色

(1)《陈毅市长》在结构上独具特色。(2)它突破了以一个中心事件贯穿全剧的传统戏剧结构方式,而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3)全剧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十场戏写十件不同的事,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4)为了使结构紧凑,在每场的结尾用几句台词或一个细节为下一场的情节开展作简单的铺垫。

(1)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祠》)、苏东坡(《苏东坡突围》)等等。

(2)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如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

(3)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等。

三、论述题

1、王蒙的反思小说《春之声》特点

王蒙是新时期文坛上较早尝试与运用意识流技法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春之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1)自由联想。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为目的,就必然遵循意识活动的规律----不间断地流动着,自由随意,跳跃多变。

(2)放射型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端点,依着联想的发生,打破传统小说的正常时空秩序,作多线条的辐射,状如“漫天开花”。

(3)内心独白。它是心理分析式的,是人物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展示。它粗糙,未经梳理,却又因此而真实。

(4)象征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象征备受亲睐。意识流小说结构松散,思想的定向性属于隐性状况,象征的运用有助于防止这些可能性。

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

(1)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

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生活的真实性,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

生活的凡俗、琐碎、平庸、毫无诗意才是原生样态,生存的艰难、折磨、无奈、顺应才是生活的真实本相。

(2)描写凡俗小人物

背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将纯态社会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没有丝毫充溢英雄光彩和不食人间烟火成分,只是普通平凡、甘于庸常、顺应承受着生活愚弄的小人物

Eg: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小林

(3)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

叙事主体冷漠淡然,不作直接的情感介入,更不作明显的客观评判。

叙述者似乎是一位实地录音者,仅仅做不动声色的旁观。

作家的主体观念与情感态度都不直接呈现在文本中,从而完全淡化主体价值立场。

3、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主题表达的程式,代之以多角度、多侧面地透视某一景观或物象,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

第二,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

第三,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第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

第五,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

(下面的不是考题 仅是个人整理)

“人文精神派”:

1、道统派(西学派;传统派)

2、信仰派(终极关怀派;宗教派)90年代小说述评

1、“新写实小说”

2、“新生代小说”

3、“女性小说” 方方的《风景》

巴金的《随想录》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80年代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7—1979年,恢复期

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从“神化”走向“人化”沙叶新《陈毅市长》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 苏叔阳《左邻右舍》,李龙云《小井胡同》

1980—1985年,探索期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

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1986—1989年,总结期

2.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篇二

14.《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是社会主义创业者和建设者,梁三老汉也是创业史中重要人物。15.赵树理受批判的小说《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是其中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16.杨朔《荔枝蜜》(十七年散文代表作)17.十七年话剧:

郭沫若《蔡文姬》 老舍《茶馆》(主人公:王利发、秦钟义)田汉《关汉卿》 18.样板戏:

阿庆嫂出自《沙家浜》 李玉和出自《红灯记》 19.浩然的《金光大道》 20.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21.穆旦《神的变形》 22.食指的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23.北岛《回答》

24.张扬《第二次握手》 25.刘心武《班主任》(主人公:宋宝琦、谢惠敏)26.卢新华《伤痕》(主人公:王晓华)27.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28.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主人公:老寿)29.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主人公:李铜钟)30.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31.谌容《人到中年》(主人公:陆文婷)32.路遥《人生》(主人公:高家林)33.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34.张洁《沉重的翅膀》 35.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36.张伟《古船》

37.路遥《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38.高晓声《陈奂生上》“开拓者家族系列” 39.王安忆《小鲍庄》(主人公:捞渣)

阿城《棋王》(主人公:王一生)

韩少功《爸爸爸》(主人公:丙崽)40.贾平凹《废都》(主人公:庄之蝶)41.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42.先锋文学

马原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褐色鸟群》 余华《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活着》(主人公:福贵)苏童《妻妾成群》 43.莫言:《红高粱》(主人公:戴凤莲、余占鳌)44.新写实小说代表作: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池莉:《烦恼人生》(主人公:印家厚)《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45.张平:《抉择》 46.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7.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48.李亚伟:《中文系》 49.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童话诗人》(写顾城的)50.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51.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52.于坚:《尚义街六号》 53.巴金:《随想录》 54.余秋雨:《文化苦旅》 55.崔德志《报春花》(主人公:白洁)56.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57.魏明伦:《潘金莲》 58.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59.李准《灰色的帆蓬》 60.张贤亮《绿化树》

附: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地点:北平。

1953年9月23至10月6号,第二次文代会。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

二、名词解释 1.三突出原则(重要)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中指出:“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在当时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2.革命样板文学 3.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李佩甫《学习微笑》等。4.晚生代作家

基于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个创作群体,又称为“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表作家为毕飞宇、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等,他们偏重于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表象化和欲望化叙述,改变了以往小说写作的宏大深度主题。

5.开拓者家族系列

“开拓者家族”系列:蒋子龙笔下的一群四化建设者形象,以乔光朴、车篷宽、刘思佳等为代表。他们为改革文学注入一种阳刚之气,一种开拓进取的浩然之所,是当代文学中一群光彩照人的新人形象。

三、简答论述

1.三次主要的文艺论争。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十七年小说与西方战争题材小说比较。

西方: 反思心理、战争的残暴、非人道、荒诞

我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原因:1、胜利的自豪感

2、补足文学史 空白的愿望 •

3、以历史斗争激发建设热情 3.如何评价浩然?(重要)

浩然的小说观:“文学为了宣传”:“文学创作既然具有宣传这个功能,这就给作家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宣传什么才能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才能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呢?回答是:宣传先进的革命思想,宣传先进的革命事物战胜落后和反动的事物。”“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农村史诗‟式的小说”

农民见证“用笔反映真实历史的人不应受到责怪;真实地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 4.寻根文学的文化视点?(重要)

(1)对传统文化个性魅力的发掘与凸现。王安忆《小鲍庄》阿城“三王”系列(《棋王》)(2)对传统文化惰性和古老文化心态的批判。韩少功《爸爸爸》

(3)对某种已消逝或正消逝的传统文化遗风的追忆与留恋。葛川江系列、商洛系列(4)对生命意义的高扬。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李锐厚土系列 5.新写实小说的四个特点?

(1)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的呈现人生本相。(2)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

(3)消解人物性格。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是其生活状态,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消解殆尽。

(4)心理化的“真实” 6.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2)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7.莫言有关的简答或论述题。(不全面)莫言的民间叙事

• 战争文学的新突破——土匪抗日 • 余占鳌形象分析:冲突中的个性人物 • 土匪

• 日本侵略者 • 国民党冷支队 • 共产党胶高大队 • 老百姓

《红高粱家族》种的退化对位

• 爷爷:余占鳌、罗汉大爷 • 父亲:被狗咬掉一个睾丸 • “我”:叙述者 • 《白狗秋千架》

• “离乡——还乡”母题,一厢情愿的怀乡情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必须面临的悖论:记忆、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真实乡土的分离。时间的倒错和空间的位移是乡土文学之故乡神话得以成立的前提,只有制造时间和空间的间距,并借助记忆的加工和情感的美化,才能成就美丽、浪漫的故乡传奇。换言之,只有离开故乡并使故乡沉入回忆中,故乡才有可想的。

《丰乳肥臀》

• 礼赞母亲的情怀

• 反战情绪

• 《檀香刑》 • 杂语式叙述形式 • 刑罚教育

恐惧是专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哈维尔)

• 刽子手哲学 :优秀的刽子手眼中所见“屠刀与人,已经融为一体”诗意(以国家名义杀人)

• 看客心态:延缓死亡的快乐

3.现当代文学复习之 名词解释 篇三

1.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真正以诗人面目畅言诗界革命、以俗白文字入诗的是黄遵宪。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林译小说

指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字琴南,1852——1924)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译述的西洋小说。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中国作家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新青年》

《新青年》杂志 中国现代第一刊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由陈独秀在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移居北京,迁入北京后影响力扩大。其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居上海,实际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政治色彩日益浓厚。+意义 4.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实质是散文的一种。代表作品

5.文学研究会

1912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瑛、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为人生”的文学。文学研究会理论家茅盾首先倡导文学的精英立场,反对“消遣文学”和“休闲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作为针对、破除鸳鸯蝴蝶派的旧派文学的娱乐、消遣作用而严肃提出的。文学研究会的主要阵地是《小说月刊》。文学研究会不仅提倡创作,也重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小说月刊》推出过“俄国文学专号”“法国文学研究”等专栏。

6.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由一批留学日本的文学精英组成的文学团体,最初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重视地反映作者“内心的要求”。其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表现。

1927年,创造社向左转,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转向政治性很强的社团。1928年被国民政府查封。

7.新月诗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流派之一,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称为新月派。形成于 1926 年春夏之际,前期的“新月诗派”主要以北京的《晨报》副刊的《诗镌》为活动的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钱孟侃、朱湘、刘梦苇、孙大雨等诗人。他们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的艺术进步作过一定的贡献。后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新月》月刊和《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他们提倡所谓的“健康”“尊严”和“人性”,艺术上借鉴欧美格律派,就其创作,有不少诗作有积极的意义,但有一些诗作也有脱离现实的倾向。新月诗派随着《新月》终刊,不久也就衰落下去了。

8.新格律派

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新格律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努力使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规范化的举措是①“本质的醇正”(是针对新诗非诗倾向而言的,也就是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②“情感的节制”(是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③“格律的谨严”;新月诗派提出新诗形式格律化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出以“和谐”和“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诗歌艺术探索上的意义

9.语丝社

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语丝体

《语丝》周刊刊载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文笔幽默、泼辣。

11.湖畔诗人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出版了诗歌集《湖畔》,因而被称为“湖畔诗人”。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湖畔诗人的创作,绝大多数是自由式,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天真、稚气、清新、自然是他们的爱情诗的共同特色。

湖畔诗人们的爱情诗思想感情和艺术上的特点:他们唯其有着孩子的天性,才有了率直和单纯,唯其有着童心与稚气,才有了真情与坦诚,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爱情诗无矫饰轻浮的媚俗,无轻佻俗艳的低级趣味,形成了这种清新的、健康的诗风。

12.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在清末民初以文学杂志为纽带,文学趣味相近的中国传统文人们结成的松散的文学社团流派。其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鸳鸯蝴蝶派刊物 《礼拜六》

民初言情小说代表作 徐枕亚 《玉梨魂》 世情小说代表作 李涵秋 《广陵潮》

黑幕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为朱瘦菊《歇浦潮》

鸳鸯蝴蝶派中的“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13.学衡派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学派认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学衡派将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认为它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石”。学衡派认为惟有弘扬民族精神,“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但是学衡派在政治上失之幼稚,这在于未能意识到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激烈反孔,意在推倒成为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护身符的孔子偶像,以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14.甲寅派

4.大一下学期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篇四

文革发生的标志:

1966年5月中央政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八大“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少数民族小说家:阿来扎西达娃霍达 台港澳文学:白先勇余光中金庸古龙 戏剧 填空:

三大批判: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

2、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两结合: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在“大跃进”运动中提出来的。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发表了如下的意见:“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接着讲“形式是民歌,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的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来源于此)十七年文学(1949-1966):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一个名历史斗争体裁和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朱老忠)、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吴强《红日》(沈振新和梁波)、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 农村题材 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赵树理《锻炼锻炼》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突破“禁区”的小说: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和爱情体裁的作品。A 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不健康的东西进行揭露。针砭和讽刺,焗油批判的锋芒和积极意义)B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两为:

“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吴南星”:“三家村”,本义是乡间人居寥落的地方。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合写,他们约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

各文学思潮代表作: 一.40年代文学思潮 国统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工作组组长文采,村主任张裕民,地主李子俊老婆,恶霸地主钱文贵)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金锁记》(曹七巧)二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

1、梁斌《红旗谱》(朱老忠)、2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3吴强《红日》(沈振新和梁波)

4、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5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6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

7茹志鹃《百合花》(通讯员、新媳妇)

8王愿坚《党费》(黄新)

9柳青《创业史》10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知识分子干部李克和妻子张同志)、11邓友梅《在悬崖上》(设计院的技术员与工地会计和女雕塑师加丽亚)、12宗璞《红豆》(江玫、齐虹、肖素)、13陆文夫《小巷深处》(昔日娼妓今日的纺织女工徐文霞)14赵树理《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15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林震)三八十年代小说:

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班主任张俊石,谢惠敏,宋宝琦)、卢新华《伤痕》(革命小将王晓华)反思文学: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母亲钟雨和“他”的柏拉图式爱情)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大夫)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承志《黑骏马》(白音宝力格)

寻根文学: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韩少功《爸爸爸》汪曾祺《受戒》(小和尚明海)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 先锋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李鸣)残雪《山上的小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小黑孩)、《红高粱》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新写实小说:池莉《烦恼人生》 诗歌填空:朦胧诗 北岛的诗《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舒婷《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开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盼望远天的杏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板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着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海子(自己上网看)穆旦(自己上网看)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山岳低头万民同悲,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悼念,但却遭到了“四人帮”的无理阻挠和压制。他们还借“丧”发难,攻击周总理,诬陷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这些行径激起了人民更大的怒火,悼念活动非但没有停止,且在全国各地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4月5日前后,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了悼念的高潮。人们云集这里,将诗词贴在纪念碑上,挂在松柏枝叶间,并在人群中朗诵。还有人当场谱曲,带领群众歌唱。这种令人感奋的场面无疑向世人声明:唯有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侮!

赵树理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赵树理方向”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三里湾》、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政治抒情诗:“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伤痕文学

1978年到1980年间新时期文学上第一个创作潮流,内容上多为揭示十年**带来的灾难(是对十年文革文学的大胆反叛,同时又有政治文化批判的指向,强烈的反左思想和感伤情感,为新时期问题小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直面现实人生有血与泪的控诉,充满悲剧色彩,打破了当代”悲剧禁区“的格局,触及了悲剧美学在艺术上比较粗糙,没有精雕细刻代表: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萧平《三月雪》。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反思文学: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年来社会发展中迂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了冷静思索,重新审视了的创作潮流,这些作品表现的生活内容为从文革上朔至6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小说情感宣泄转移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全面反省,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历史根源及责任作出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它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作家多为当年打成了右派,有饱经沧桑的人生命运和与共和国一起受难的历史,作品跨度与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内涵。代表作品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谌容《人到中年》贾平凹《腊月·正月》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张承志《黑骏马》 文化寻根: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越来越多的把现实的社会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它们或者对民族劣根性予以犀利的批判,或者对民族优秀传统与以弘扬,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生命内核,改造民族精神,以寻求建设现代文化思想支撑点,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并且它打破了以社会角度关注人的格局,从人与人传统、文化、自然等关系中探求人,向文学本身回归,淡化意识性话语,是一种文学的转换,多将现实环境虚拟化,人物性格精神化,艺术细节特征化,代表贾平凹《商州初录》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特点:1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学,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先锋小说: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2 分)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1 分)论述题

先锋文学的特点: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1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2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3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4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先锋小说“的创作特征:

首先,先锋作家大多力图追求一种”现代性寓言效果“,如余华对”人类非理性状态“的描摹,格非对”存在真实性“的怀疑。

其次,与传统小说力求情节的”合情合理“及”引人入胜“相反,先锋作家往往刻意追求情节的淡化和荒诞。

第三,先锋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将叙述角度、语法修辞的独特做为创作的最大目标。张爱玲与王安忆 * 上海

上海成就了张爱玲,张爱玲也成就了上海。她是写上海市民人生的作家,创作中首先是对市民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发现与肯定。

王是弄堂的女儿,淮海路新式里弄的生活,使她触摸到了上海市民社会的脉搏。上海是王重要的写作资源,上海书写的作品代表着王创作的标高。她重视小说故事的世俗性,贯穿她上海书写作品的,是上海市民”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揭示上海人的算计、务实和宽容。而正是这些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组成的民俗生活场景,建构了她对于上海历史变迁中的都市想象。也正是在这个书写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

王与张都是写上海的女作家,又都是写实派的,所写的对象基本上是市民阶层。

女性

张爱玲世界里的女性,已经是谈得烂熟的话题。”女人“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张爱玲笔下,女人一贯代表人生安稳的一面。她笔下女性的最大特点,就是穿行于神话破碎面纱中的世俗化。被婚姻囚禁的依赖型女性形象,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

在王的上海书写里,女性是都市想象的主角,男性则退居次要地位。《长恨歌》中以女性的命运象征一座城市变迁的意图十分明显,把上海融化在人物的命运里。而《流逝》中的欧阳瑞丽、《妹头》中的妹头,都是将都市构建在女性形象上的。* 写作风格

犀利,冷静,跳跃 柔婉,详细

时代:性格与世界观

世界观完全不同,张爱玲是一个,怎么讲,我觉得她很灰暗,因为她时代所规定的,她生活在一个末世,生活人生总是在走下坡路,我生活在一个朗朗乾坤,我和她时代不一样。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谁的时代好,谁的时代不好,就是说,在时代的头上和尾上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我和她背景不同,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受戒与边城 相似之处:

《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二文有相通之处:都意在表现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作一份恰如其分的理想化的说明。文中那种”爱“的美通过自然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我们阅读小说时,一种自然,和谐,清淡意境飘然而至,如梦如水,轻轻地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浮起的是缤纷素淡的颜色。不同之处:

A: 爱情故事 《边城》里描写的翠翠爱情故事是感情朦胧的碰撞,同时一个女孩却又为二兄弟含蓄的凝视所萦绕,青春的萌动,偶然的伤害,凄美无声又似无尽的结局,在人际和谐,世外桃源般的边城环境下,更令人回味隽永。《受戒》中明子与小英子之间活泼,健康,自然的美。既像少年稚嫩情感,又像青春心理必然的波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感情纯洁,真挚,孕育着少年特有的生命力。

B 文章语言风格(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

受戒》的语言风格与《边城》有一个明显区别,《边城》语言洗练,透露出清新气息,运用了文言与方言相结合的手法,是典型的雅俗并茂的特色,将边城古朴,自然,民风淳朴揉入文字之中了。《受戒》对话尤其出色,有独特的个性与情味,其中能体味到作者所说的八十年代感情了。对话活泼幽默,四十年前的感情故事,八十年代的生动人物,是作者独具特色的一个创新。表达思想内容

《我与地坛》主题意蕴《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以下为全文博客的: 在强烈的母爱面前,传统文化中孝的力量支撑起史铁生坚强地活了下来。当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母亲的时候,史铁生便开始了其艰辛漫长同时又伟大的创作之路。可以这么说,其后来的所有作品之所以产生的动因,并不是他对生活原本多么的热爱,而是他对母亲原本万般的不舍。

第二部分,主要写的就是其身残最初几年的心路历程,而贯穿这个历程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地坛,另一个就是他的母亲。所以读《我与地坛》,尤其重点的,一定要认真品读其中第二部分。

选文从手法上看有两大特点,一是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母亲已经离去,可母亲健在时自己并没能体会得如此深切,所以,当亲人远逝,自己旧地重游的时候,百感交集,思绪和情感被强烈的忏悔和怀念所笼罩,才开始让自己的感受和对猜测昔日母亲的感受做对比,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回味母亲曾经可能的感受。当然是不能还原的,但是史铁生对自己的感触写得很细腻,几乎再现了当年母亲的感受了。岁月的流逝可以让有心人深沉而深味。史铁生也不例外,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其实正还原了当年母亲的心思。而越是还原准确,越是勾起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深深忏悔。所以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特点就是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情感和性格最有效的办法莫过去细节描写。正如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说话,也有”管中窥豹"的成语。本文也一样。作者在静静地怀念母亲的时候,昔日母亲在园中等待或者寻找自己时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被感情深沉的作者尽收眼底。尤其是一次母亲寻儿子但未寻见的时候,那焦急的脚步,急促而匆忙,加上母亲眼睛又不好使,在园中寻找自己就像在大海中寻找一条船,可自己躲在丛林深处,明明看到了母亲的着急却决意不喊她。后来想起,自己是那么的狠心,那么的不理解母亲的万般焦急。史铁生的笔调其实不复杂,更多的是一个人在静静地诉说。他在跟自己对话,也是在跟读者对话,用自言自语的形式,写成了大量情真意切的文字。选文也如此,史铁生不过是在跟自己对话,对园的追忆其实更是对母亲的追忆。不仅是追忆,还充满着深深的忏悔,和为时已晚的忏悔给自己心灵带来的不安,并由此引出对读者对世人的告诫: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们的母亲还健在时,不要让母亲寻觅的目光久久不能离去。

5.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篇五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林震(主人公,快乐、单纯、富于青春和朝气,正在成长的共产党党员的形象)韩常新(新生官僚主义者)王清泉赵慧文

2.《红豆》 :江玫齐虹 萧素

3.《茶馆》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老板)常四爷(爱国旗人)秦二爷(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4.《林海雪原》 :五虎将之首忠诚勇毅双全的少剑波,依次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

5.《我们夫妇之间》 :李克张同志 6.《艳阳天》 :萧长春

7.《红岩》 :许云峰江竹筠 徐鹏飞8.《红旗谱》 :朱老忠 江涛 大贵

9.《铁道游击队》 :刘洪 芳林嫂李正 10.《保卫延安》 :周大勇 王老虎

11.《红日》 :刘胜 石东根陈坚 张灵 12.《三家巷》 :周炳 区桃 陈文婷13.《青春之歌》 :林道静卢嘉川

14.《山乡巨变》 :盛佑亭王句生盛淑君二.作品属于流派

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1.民主革命《青春之歌》《三家巷》革命历史题材——《风云初记》 2.抗日战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革命历史题材——《保卫延安》 3.解放战争《红日》《红岩》《百合花》4.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上甘岭》5.其他历史《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李自成(第一卷)三.作品的作者

1.《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梁斌《青春之歌》——杨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三家巷》和《苦斗》——欧阳山《红岩》——罗广斌和杨益《将军三部曲》《大波》——李?人《红豆》——宗璞新来的青年人》——王蒙《望星空》——郭小川郭沫若《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周立波《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成公主》《白蛇传》——田汉《李双双》——李准《红日》——吴强《艳阳天》——浩然四.名词解释

1.荷花淀派: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延安,形成于新中国建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代表人物有刘绍棠、竺维熙、韩映山,主要创造小说、散文,作品主要反映冀

《红旗谱》 《党费》《七根火柴》《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 《党费》《黎明的河边》(陆柱国)《洼地上的“战役”》(路翎)》(姚雪垠)《百合花》——茹志娟《红旗谱》《野火

《火种》——艾明之《死水波澜》和《暴风雨前》《茶馆》《龙须沟》——老舍《组织部《蔡文姬》和《武则天》——《山乡巨变》——曹禺《关汉卿》《谢瑶环》《文《保卫延安》——杜鹏程 1

甫志高《苦菜花》和《迎春花》——冯德英——郭小川《洼地上的站皮》——路翎

中平原农村生活的独特乡土气息,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山药蛋派:陕西省以赵树理为代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作品朴实无华,代表人物有马烽、西戎、赵树理。现实派:

3.三突出:①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②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③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三突出为主的,衍生出所谓散配或以及多侧面等突出人物的文学游戏般的荒诞论谈。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造危害极大。一方面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造的生机,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落入了概念化,公式化的空白,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更有甚者,则图解概念,粗制滥造,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唯心主义创造的思想的泛滥。15.二结合的创造方法: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前者强调要深入生活,雄主义,理论主义教育人,鼓舞人;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如《红男作战史》16.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回忆。最初(被用来指标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到用它指标在毛泽东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生活的典范性作品。者在其基本理念,17.双百方针: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18.中间人物:19.现实主义: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结合起来,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五.阐述题

1.评价当代文学前三十年,①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赶任务”境要求作家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宣传历次政治运动。②设置了描写内容的禁区,地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小说家的任务只是赋之以图像,的思想深度。

1958年《牛田洋》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50.限制了题材的多样化,急功近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艺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反映现实,1990年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人们,泛化推广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有辩论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特有特60年代小说缺失

1958年以后的“写中心”的表现“尖端题材”过多地考虑迅速及时地配合现实斗争,影响了作家的创造精神,把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现成的政治结论论奉为创作宗旨,2

1980年)说明两 “百花齐有发表自,外部环不同程度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或深浅不同的 大胆的揭示矛盾,后者强调英,在1956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历史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到阐释党的具体政策,使他们不能独立许多作品来自于生活的独到发现,缺乏经得起时间严格检验

③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现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最素材提炼不够,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④对现实的理解的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本时期小说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潮,使它们几乎变成了包含一切的唯一的创作观念,同时又片面地理解现实主义的含义,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的反映,对社会本质规律的揭示,而排斥敢于正视生活矛盾,揭示生活阴暗面的作品。

⑤在塑造人物方面,把典型化仅仅归结为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指责“中间人物”,非难人性,人情,使作家不能真正重视人,写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不能按照人物的命运的线索,构成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艺术整体,杂的精神世界,因而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尤其是英雄人物,化的超人,虽然在他们身上倾注了作家的感情与寄托,较高的审美价值。

⑥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重通过人物的言行,方法,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也因此没能得到广泛,更充分的表现。①+②:题材内容作品举例:①+②,柳青《创业史》在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路的斗争,简化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贫苦农民劳动致富的要求,农的描写,过分强调他们自私,的一面。

2.对红色经典文学的评价:产生的时代的背景,不同的内容题材,不同的艺术特色等。(1).红色经典的认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红色经典自身存在着题材和性格简单化、情节和叙事公式化等艺术缺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运动背景下,隘化、主观化、教条化了的阶级斗争哲学观念和定义规范。实到现实关系中的人上时,仅定位在政治(阶级)属性上,将具有无限丰富性的色经典中,作家也往往以阶级差异来塑造人物,是革命形象还是反动形象,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看一看他的阶级属性就能一目了然。先进与落后也并不在于个人对事实和真理的认识深刻与否,具体政策的态度差异来规定。自己的个性特征,人物的话语表达刻板地体现出也只能是附属于人物的阶级属性。会阶级基础,也都“合乎所以马老

四、刘雨生、梁生宝们能吃苦耐劳、大公无私、境界崇高;因为出身中农,所以弯弯绕、菊咬筋、糊涂涂等,注定要带着自私、顽固、盲目等特征;施展阴谋诡计的则肯定是富农出身;至于为非作歹、疯狂破坏、穷凶极恶的则肯定是地主阶级了。而且,在对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热情反映农业合作化过程和农村现实斗争生活图景的正是“红色经典”所代表的这种机械反映、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④:创作方法,主要是以社会政治运动的全过程作为小说的描写线索,强调了社会主义方向时,落后的一面;

这种缺憾便迅即导致一种思维和操作的简化倾向。在这种人物阶级出身论的标准与操作原则下,语言与思想的表达,自身阶级属性的规定,”和“现实反映”方面,盲目追随的现象,强化了读者对其刻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物复常常被拔高问哦理想但终因缺失坚实的生活基础,而缺少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技巧与 过分夸大了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处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矛盾冲突,把一概当代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对富裕中对富农的描写,在批判的同时忽视他们能改造 文学创作实践所遵循的,是被狭“尤其是当作家们思维的焦点落即往往将人仅„人‟机械地简化为阶级的符号”。在红人物形象因阶级出身而泾渭分明。判断人物而是由其与社会政治的距离、对小说中的人鲜有“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的先验规定,性格刻画性格与行动的刻画,都基于自身的社人物成了阶级的代表和化身。因为出身贫农,也表现出一种历史盲目性。这突出地表现在“红色经典”中。“反面认识价值”

外貌,③”的阅读感受。

(2).《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青》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题,展现了她以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艰难旅程。《青》的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告别旧“我”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艺术特点:①以林伟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与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内容。②浓郁的抒情笔调。

(3)《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结构上虽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没部分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行动,特别是通过对生活,又对人物行动,特别是通过静态的叙述,言方面,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了必要的提炼加工,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此外,还注意指导了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风景画,是作品神话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红》不足,主要是革命者形象的描写显薄弱,其思想感情心理行动,“质”所规定,性格随之平面化单一起来,不再具有坚实丰富性复杂性。(4).《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将宏大的结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格。以梁生宝为主体与梁三老汉,???及郭振山等“三大能人”形成对比,同时,这些人物相互之间,每个人的前后变化又形式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人物立体感

以粗线条勾勒了人物性格。同时

便为抽象的革命者的 《创》艺术特色:①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 4

6.现当代文学复习材料 篇六

本课程终结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是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现当代

文学作品精读》课程

教学大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材中的内容。

课程终结性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试满分为100分,由贵州电大统一命题,在同一时间全国统考。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填写下列作品的

作者,占20分;第二部分为小说分析题,占40分;第三部分为散文分析题,占40分。复习题:

小说分析题

1、分析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

提示:(1)请细心体会小说中潜在作者与叙述者、人物的关系。(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2、分析废名的小说《纸坊记·楔子》。

提示:(1)请细心体会废名体现在作品中的语言特点。(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3、分析茅盾的小说《子夜》选读。

提示:(1)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4、分析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提示:(1)理解《边城》语言明静的美,体会作者对悲剧的感悟,体会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独特思考。(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5、分析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选读。

提示:(1)请细心体会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6、分析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

提示:(1)请细心体会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变化过程,而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微妙的心理的,进而把握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风格和特点。(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7、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节选)。

提示:(1)作品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是香港沦陷这一偶然因素改变了两人的关系,但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并将这一故事称为“传奇”?(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8、分析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节选)。

提示:(1)试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2)答题字数至少在500字。

散文分析题

1、分析胡适的散文《追悼志摩》。

提示:(1)通过本文的阅读,领悟胡适的语言风格。(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2、分析鲁迅的散文的散文《野草》选读(三篇)。

提示:(1)请细心体会《野草》象征手法的运用。(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3、分析周作人的散文《苦雨》。

提示:(1)请细心体会周作人文章的特点。(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4、分析何其芳的散文《独语》。

提示:(1)请细心体会何其芳独语体散文的特点。(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5、分析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

提示:(1)请细心体会《更衣记》在艺术上的特色。(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6、分析巴金的散文《十年一梦》。

提示:(1)联系文章对“文革”十年的批判与回顾,请细心体会文章是如何对历史进行反省的,作者是怎样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与逐渐觉醒的过程的?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是什么?(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7、分析汪曾祺的散文《午门忆旧》。

提示:(1)注意这篇文章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并细心领会作者在状物、叙事时文字的特色。(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8、分析杨绛的散文《隐身衣》。

提示:(1)请细心体会杨绛的叙述风格,试比较这种叙述风格与巴金文章的差别,并谈谈你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9、分析贾平凹的散文《商州又录》。

提示:(1)请细心体会作品的画面感和意境,并领会作者是如何营造这些画面和意境的。(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10、浅谈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感受。

提示:(1)答题可任选角度: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或针对文中所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戏剧分析题

1、分析丁西林的戏剧《酒后》。

提示:(1)可着重对作品的语言或戏剧结构进行分析。(2)文章字数至少在300字。

2、浅谈读曹禺戏剧的体会。提示:(1)答题可任选角度,如: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曹禺话剧在创作中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具体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谈自己的看法。(2)文章字数至少在400字。

3、分析老舍的戏剧《茶馆》(节选)。

提示:(1)可围绕《茶馆》所反映的时代以及矛盾冲突、《茶馆》的艺术结构、主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的话题,选取任意角度谈自己的认识。

7.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篇七

一、“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在诗的战斗性和表达人民心声的层面,诗歌受到主流文学界的肯定。

(一)“政治诗”(政治抒情诗),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得到继续发展。

(一)“政治诗”(政治抒情诗),在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得到继续发展。“政治诗”的写作者:复出的诗人;一部分青年诗人

在诗歌主题上:对文革的批判;对老一辈革命家功绩的赞颂;表达重获解放的快感;对现代化的呼唤。代表作品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叶延滨《干妈》

(二)“朦胧诗”

(三)第三代诗歌

• “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新整体主义”、“野牛诗派”、“新传统主义”、“他们派”、“撒娇派”、“三脚猫”、“病房意识”、“男性独白”、“莫名其妙派”等等。

二“归来者”的诗

• 这个期间,“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被称为“归来”的诗人主要有:

(1)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邵燕祥、流沙河等;(2)胡风集团事件的罹难者,牛汉、罗洛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辛笛、穆旦、等。• “归来”者的诗的共同点:(1)某种“自叙传”的性质;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具体诗人: 艾青

• 艾青归来的诗歌创作:

(一)具有哲理的短诗:显示了饱经忧患而洞察人情世态的意识,透露出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鱼化石》、《酒》、《蛇》等。

(二)概括激荡的时代,对历史给予评说的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公刘(刘仁勇)

公牛归来后,放弃了50年代天真的幻想,一出手便显得凝重深厚。曾被批评家概括为从:

“带着旭日光彩的‘云’到 “喷射着至爱大憎的炽烈感情的‘火’的转变。邵燕祥

(1)复出后的大多数作品,承续的是他50年代的青春的诗情,尤其是《贾桂香》那样的社会批判立场。历史和现实的取材倾向,尖锐的论辩色彩。《愤怒的蟋蟀》

(2)对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追求的抒写。《中国的汽车呼唤高速公路》

⑶ 80年代后期开始,着力于杂文、随笔的写作。流沙河

• 重新写作的最初作品,多表达对这段岁月的伤感,青春年华无法追回的失落。• 一些诗写得委婉、细密,情感上混合着苦涩、凄清和甜蜜,《情诗六首》;

• 另一些作品,则是诙谐的谣曲体制,以调侃、揶揄、自嘲的语调表达,《故园九咏》。蔡其矫 .他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山水诗和表现故乡人文 地理、历史习俗的风物诗。《川江号子》悲剧性 .和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是人一样,他的部分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感知和政治意 3. 人道主义是贯穿其诗歌的精神线索。4. 艺术方法上,处在传统与创新的中途。昌耀

1诗歌主题: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和对生命、爱与苦难的深刻体验,是昌耀创作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2.艺术风格:昌耀的语言是充分散文化的;常有意采用奇崛的语汇、句式,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汇、句式相交错,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七月诗派: 1曾卓

2绿原 代表作:《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

3牛汉: “复出”后发表的的诗,他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在 “大自然”的创伤中找到诗歌构型的方式。《半棵树》《华南虎》《悼念一棵树》 九叶诗社:

1穆旦:对现代生存境遇中个体生命,对现代知识者心理悲剧的质询和揭示。《秋》《智慧之歌》《演出》《冥想》《自己》《停电之后》《秋》《冬》

2郑敏:《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郑敏诗选》。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今天》与朦胧诗:

朦胧诗的崛起,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曲折经历,到了1978年底,朦胧诗人开始由地下转入地上,其中1978年《今天》创刊号出版(北岛和芒克是主要创办人),是朦胧诗诗歌运动的重要标志。朦胧诗的“三个崛起”:

1、最早对朦胧诗进行评论的是:1980年5月7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 2、1981年《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3、1983年《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定义(名词解释):

朦胧诗是新时期新诗潮运动的产物(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它对整个新时期的影响,在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确立。它用新的艺术实践,对沿袭已久、固定不变的诗歌模式和审美情性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在内容上,朦胧诗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艺术品格上,它既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又采用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手法,如隐喻、通感、错觉、幻觉等,诗歌结构多是意象群的多层构建,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诗歌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朦胧诗”后的发展,主要有两个:

1一个是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人 2一是所谓的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后朦胧”诗: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第三代对朦胧诗的背叛与反动:

1、反对的就是朦胧诗的意象化写作。对第三代诗歌来说,回到“在”本身,也就是回到诗本身。

2、反对对主体性的构造,写普通人,反英雄,反崇高。

3、反对语言—书面语言的反抗。用地道的中国口语,朴素,有力,有一种孩子气的口语。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特征的比较

朦胧诗 第三代诗歌 精英化平民化 理想化 世俗化 意识形态化倾向 个人化

意象、象征、隐喻 反讽、调侃和黑色幽默

“新生代”的局限

1、反文化,反语言,反崇高,导致诗歌品质的全面下降

2、理论的夸大与实践的渺小

3、新生代发育极不充分。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

• 食指

1998文友文学奖授给了当代朦胧诗人、《相信未来》的作者食指(郭路生),因为“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1948年11月21日,郭路生生于山东朝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北岛: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0年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北岛诗歌艺术世界:

一 北岛的诗具有一种深沉而冷峻的理性批判精神.二 悲剧英雄形象:

北岛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显示出一种“横眉冷对”的风骨,没有欢歌笑语,没有天真烂漫,只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凝眉苦思和随时准备慷慨赴死的悲壮。

三 北岛的诗往往由一些生僻、奇崛的意象组合,构成一种“悖论性情境”以此来表现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心理冲突。

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石码镇(漳州龙海)。1969年下乡插队落户于山西,1972年返城当工人。当过泥水工、浆洗工、挡纱工、焊锡工。插队期间开始试笔,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一 舒婷诗歌的主题内涵:

(一)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青年一代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思索。包括三个层面:(1)从关心个人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出发;上升为(2)“同情别人的泪”;上升为(3)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关切。

(二)舒婷诗歌的另一主题内涵:就是对爱的咏赞和歌唱(1)爱情诗:《致橡树》、《神女峰》、《无题》„

(2)对母亲的爱:《呵,母亲》 《读给妈妈听的诗》、《献给母亲的方尖碑》„(3)对朋友的爱: 《这也是一切》 《童话诗人》《秋夜送友》„ 二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古典与现代主义诗歌的结合

(二)甜柔深谧、温婉端丽的女性气质和风采

(三)创造了一套她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推动了新时期诗歌语言的变革。顾城: 童话世界的追寻与建构

 顾城:(1956-1993)

 诗的世界,对顾城来说,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范畴,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

 1987年出国,旅居新西兰。英儿的到来,让他在激流岛上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一夫二妻的理想生活。他继续在自己自造的童话世界中称王称帝。为了满足自己对这童话世界的绝对想象,他甚至拒绝自己的儿子(木耳)在家生活,而让妻子将儿子送给当地土著喂养。妻子就像母亲一样,为他安排他与英儿的生活。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英儿之后与一个男人私奔,妻子情感的背叛并提出要与之离婚,这让他感到诗歌写作与现实生活的双重困境越发尖锐。为了维护他刻意构造、并已经昭示给世人的那种诗和诗人的不变的姿态,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并加剧了内心的分裂。1993年9月在新西兰杀死妻子之后自杀身亡。

一、童话世界的追寻与建构:“童话诗人”

二、主观感觉世界的独特显现

《远和近》《弧线》《感觉》《眨眼》《小巷》

三、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代人》《永别了,墓地》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韩东

韩东,1961年生于南京,.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被分配至西安工作, 1984年调回南京,在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至1993年。后辞职专事写作.1985—1995年主编民办刊物《他们》,共出十期。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中的代表诗人之一。199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短篇小说写作。2000年以后,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1998年,和朱文等发起题为“断裂”的行为.2000—2004年参与文学期刊《芙蓉》的编辑。曾主编“年代诗丛”

一、二辑、“断裂丛书”第一辑。参与“他们”、“橡皮”网站的创建。2007年加盟《今天》,担任小说编辑。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随笔集:《韩东散文》、《爱情力学》。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树杈间的月亮》、《我的柏拉图》、《美元硬过人民币》、《西天上》、《明亮的疤痕》、《此呆已死》。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一平淡而简约的语言 二 庸常而冷漠的诗情

..文化的超越与反叛 :“莽汉”、“非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李亚伟,1963-,著名诗人。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县。1984年与胡冬,万夏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1983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20岁时写出代表性作品《中文系》,在诗界较有影响。为第三代人诗歌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异乡的女子》《 风中的美人》《 酒中的窗户》《 秋天的红颜》

 李亚伟的诗集中地表现了莽汉们的反文化倾向。

 他的反文化并不是一般的反文化,而是反对异化的文化规范。他的诗表现了对现存文化秩序和文化状态的困惑、怀疑和绝望。 因此,他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作为文化传播者和负载者的文人的嘲弄。于是以自谑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的亵渎和嘲讽。

海子

 海子(1964-1989.3.26)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4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海子的本质是抒情的

他的诗常有意识地远离表层社会热点,在贫瘠的诗歌语境里寻找神性踪迹,以对生命、爱情、生殖、死亡等基本主题及其存在语境如庄稼、植物等一切自然之象的捕捉,致力于精神世界和艺术本质的探寻

海子:诗歌主题的基本模态

海子从“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注定了他只能遭遇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对抗的痛苦冲突,并以生命外部困境和生命内部激情间的矛盾搏斗结构成诗歌主题的基本模态。

一、爱情的追逐和抗争

海子大约可算作当代先锋诗人中创下了书写爱情诗数量之最的一位。他笔下少女、爱人、新娘、姐姐、妹妹、未婚妻、母亲、女儿等大量女性形象的出现,既是女性崇拜倾向的流露,也是诗人爱情诗数量繁多的明证。

二、土地乌托邦的庆典和幻灭

作为农民的儿子,海子心中先验存在的大地乌托邦想象,使他自然将土地当作生命与艺术激情的源泉、沉思言说的“场”和超离世俗情感社会经验的神性母体,以对童年记忆的诗意抚摸、乡土命运和情感旋律的切入,从“最深的根基”——乡土上催生出缪斯的芽苗。

诗歌也随之呈示出农耕庆典意味,恪守着农业家园的土地乌托邦中的事物,遍布和大地相邻的麦子、麦地、谷物、河流、村庄等呈现着古朴、原始、本真魅力的意象。

三、生命和死亡的真理性揭示

海子在气质上属于灵感型的抒情诗人,促动他诗歌生成的多是天性的灵光,早期抒情短章布满的有关青春和土地恋情的柔软的古典情结也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的诗和哲理思考无缘。但仔细巡视过海子的诗歌世界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诗的浪漫情感流脉背后还时时蛰伏着想像力对知性的追逐,有种理趣丰盈的品质 女性诗歌

女性诗歌的主题内涵

一、对女性悲剧宿命的预感和忧患。翟永明《独白》、《母亲》

二、侧重于表现女性个体生命骚动的体验,为女性正常的人欲正名并在大雅之堂争取地位,使它在诗中获得合法地位。

三、热烈呼唤女性生命逃离规范而表现其反抗意识。唐亚平:《黑色沙漠》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一)“伤痕文学” 对十年浩劫的展示 • 1.“伤痕文学”的概念: “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之后最早出现的文学现象,它以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为批判对象。它直面文革这一历史事实,通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的讲述,引发人们对十年**的思考.作家、包括整个社会的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这种文学的主要特征。巧合、误会化手法是这些作品的情节构思方式。伤痕文学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放人的思想,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

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成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而伤痕文学之名则来自于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2.“伤痕文学” 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1)写知识分子 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2)写.“知青” 的命运.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 •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 3.“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作品分析(1)刘心武《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这篇小说以两个基本上还属于“单质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宋宝琦、谢惠敏),最早揭示和呈现了被“四人帮”极左思潮伤害、扭曲的青少年的灵魂,传达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宋宝琦: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被扭曲、变形的青少年形象.。外表上是一个小流氓嘴脸,他满身横肉,脸上还有一条长长的刀疤,他随身带着三样物品:扑克牌、弹子锁、一本外国小说《牛虻》.其精神愚昧无知,思想僵化幼稚,是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已经被扭曲、变形的形象。宋宝琦被毒害的心灵赤裸裸的暴露在人们面前,如同外伤一样,一眼可见创面,令人震惊,催人疗治。谢惠敏: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更让人警醒。与宋宝琦相反,是个好学生,团支书,品行端正,穿着朴素.。然而,其内心世界却与宋宝琦一样的愚昧无知、思想僵化,一切言行举止向左看。譬如:她主持的团组织生活,只能是读报纸,学习文件;凡是报纸上没有推荐的书籍,都不能看.她不穿裙子,不穿露臂的短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谢惠敏的偏执和僵化如同内伤一样不易被人发觉,因此,这个形象的出现,在当时如空谷足音,振聋发聩。(2)卢新华《伤痕》:

《伤痕》采用倒叙的手法,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王晓华乘坐在1979年回上海的火车上,回忆起自己与母亲十年来的感情历程 :文革初,母亲被打成叛徒,作为革命的女儿,毅然决然地同叛徒母亲划清界限,下乡当知青。在乡下,尽管王晓华积极表现,努力劳动,但因为母亲的关系,入团受到影响,爱情受到影响„, 她一直不回家看母亲,心里还怨恨着母亲。8年过去了,母亲的问题得到落实,平反了,昭雪了,母亲再次来信要王晓华回家,并且告诉她,她已经得了重病,希望在临死前能看到她。王晓华这才踏上了归程。然而,当王晓华回到上海时,她的母亲却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她终于没有看到自己女儿的最后一面,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当王晓华看到母亲的遗体,永远半闭着的眼睛,看到母亲写的日记: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她感叹着人生的生离死别,在母亲的亡灵前失声痛哭„„。这是两代人的伤痕,两代人的悲剧。这样的伤痕和悲剧,在**年月的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通过作者充分的艺术概括,在广大读者中产生震动,引起共鸣。

4.伤痕文学的意义和成就

(1)伤痕文学最先揭开了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它以真情表达了人民的悲愤。因此,伤痕文学的成就是第一位的,划时代的,作家的情绪是人道主义的,在人道主义的张扬上,它取得了同五四相类似的历史境遇。

(2)伤痕文学具有悲剧的美学特征,作家通过悲剧的构思和悲剧所特有的情感功能,来揭示极左路线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及其所导致的不幸命运。它产生于历史的破晓,现实主义正在复苏,因而保持了悲而不伤,哀而不绝的基本品格。

(3)由于作家们急于吐露长期郁积在胸中的悲痛和愤怒,有一种报复性的宣泄,还来不及在艺术上作深思熟虑的精细打磨,作品一般都写得较为急促和粗放,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还缺少些深刻和老到。

见到雨就是泪,见到蝴蝶就是姊妹,一顿不吃饭就是绝食,走了100里就是流浪,割破手指就是自杀未遂„„。(二)“反思文学” 对左倾错误的深刻审视 1.“ 反思文学” 的概念: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但很快就取代了伤痕文学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反思文学的产生与伤痕文学有着相同的社会条件,当伤痕文学把十年**这场悲剧再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清醒的、理性的、深刻的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道路怎样走?反思文学就是反映了这个社会主题,使它具有明显的对历史道路反顾思考的特点。所以,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学在创作上更具有理性思考的冲击力与穿透力,作家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沉,1979年反思文学大量涌现,一直持续到1983年。(1)王蒙及其反思小说: • 王蒙: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 •(一)基本主题: • 知识个体----理想社会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 小说主人公一开始都具有独特年代所赋予的理想化信念,并且积极参与创造新社会.但理想社会总是让主人公受到伤害,从而陷入精神的迷误.(二)艺术方法:“东方意识流”

这些作品打破了时空顺序,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中国小说传统的叙述方式,加进了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派小说因子。因此,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2)张贤亮及其反思小说

• 复出后的创作,题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主要部分是以作者近二十年的苦难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大墙文学” :(“大墙文学” 之叔)《土牢情话》、《灵与肉》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二、表现80年代农村、工厂的改革的小说.《男人的风格》、《河的子孙》、《龙钟》 • 小说的艺术贡献:(1)细致、逼真地展示了他在作品中展开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2)爱情线索:男女主人公的个性气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华《芙蓉镇》

古华:(1942—)电影编剧、作家。湖南嘉禾人。原名罗鸿玉。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当过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1962年发表作品,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小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82年)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1981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

2、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构成乡土风俗画卷骨骼血肉的毕竟是人。

(三)改革文学的嬗变轨迹

1.改革文学的概念:

• 新时期以来,凡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变化、人物心理、情感、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都应属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一出现就表现出一种雄壮、磅礴和奔放不羁的气概。它既是现实改革浪潮波澜壮阔发展的审美反映,也是民族变革意识觉醒的集中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可以体味历史新旧交替中的痛苦和欢欣,可以领悟崇高悲壮的美和内涵丰厚的人生哲理。

• 1979年夏《人民文学》第7期上发表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由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改革文学的序幕。

2.改革文学的发展历程:

(1)自1979年夏《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韧期。

(2)1981年底,张洁《沉重的翅膀》问世,使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作品大都剖示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带给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3)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改革文学从发韧期的社会小说向文化小说演进。作品在题材的拓展上更 趋生活化,多视角,写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尚变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的内蕴上寻求参照,开掘民族精神的历史活动。作家不再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法则,而是在现实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一些非现实主义的技巧,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表现方法,使现实主义得到了开放性的发展。3.改革文学作家作品介绍

(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和他的“开拓者家族”(2)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 “陈奂生系列”小说:

• 高晓声从历史纵向上对农民命运的历程进行了剖析,表现了作家对中国当代历史、政治运动的深刻反思。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文革等政治事件都成为反思的对象。同时,揭示出长期小农经济方式和封建残余的影响造成了农民巨大的性格缺陷。关注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 高晓声继承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从鲁迅到赵树理而至高晓声,他们所塑造的农民形象,恰好构成了中国农民从民主革命到80年代的命运变迁和灵魂的演进史 • 《陈奂生上城》 • 陈奂生形象: •(1)勤劳、坚韧、质朴:新时期分了土地之后,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城里卖油绳。

• 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2)同时,揭示了新时期农民生命主体的觉醒和精神心理的勃发。

• 陈奂生对当前的生活相当满意,对共产党的信任,他坚信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希望有骄人的谈资;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 3)作者没有回避陈奂生这类农民身上的局限:他肩负的因袭重负,血液里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自我安慰、封建等级观念等劣根性。(3)贾平凹 “商州系列”小说

1、首先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2、对古典文学(明清文学)的借鉴与仿制

(四)“知青小说”的演变 1.知青文学的概念:

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历时十年牵动数万个家庭和千万知青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序幕。2 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

(1)青春、理想、生命的失落与寻找:早期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被扭曲的过程。(2)“边缘人”的困惑:

这一时期,知青运动事实已经结束,大批知青返城后的生活、思想、情感成为作家关注表现的内容。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他们成为城市与社会的“边缘人”。(3)借知青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探讨人类的一些重大问题,知青小说走向了自我消解。梁晓声及其知青文学

• 其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具有浓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知青小说:

•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 第二类是以近乎纪实的手法写的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其中包括写亲友、师长的亲情小说和描摹人生百态的世相小说:

• 《父亲》、《母亲》、《老师》、和《钳工王》、《司马敦》、《喋血》、等; • 第三类是他的90年代以来以荒诞、象征的手法创作的讽喻小说: • 《浮城》、《泯灭》、《恐惧》、《尾巴》、《失聪》等。• 另外,他还创作了《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京华见闻录》等纪实体小说,出版了《九三断想》、《九五随想》、《凝视九七》、《自白》等散文随笔以及长篇纪实随感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梁晓声被称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史铁生及其创作

• 史铁生早期小说的意义 : 一 故事与寓言:

• 史铁生喜欢讲故事,他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显示了这一点.(一)第一类故事,大多以白描的手法,描写生活的真实:作者力图准确地表现当年知青们的经历,揭示同代人的境遇与心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1.陕北自然景象、民俗风情的描绘与呈现: 作者调动出他对那片土地所有的情感,凸现出一幅色彩明丽、优美的画面: • 那秋山的色彩、红的小灌木,黄的杜梨树,那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蓝蒙蒙的野山花,还有在黄土高坡上回荡的信天游„„

• 2.表现了普通老百姓质朴美好的情感以及在苦难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坚韧的人生态度.• 3.具有一种亲切温馨的艺术氛围。

• 作者以“追忆”的手法拉开了与对象之间的时空距离,这种距离感所产生的和谐的气氛、情调是作品美感的重要保证.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健康,透现出生命的欢悦和质朴

(二)史铁生的另一类故事,则带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其总体的艺术特征,是寓言或准寓言。他借助这类寓言,讲述自己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命若琴弦》、《毒药》、《礼拜日》

二 生存与死亡:或许是由于残疾的不幸,史铁生的作品对生与死倾注着格外多的思考。• 生存:生存困境

•(一)残疾者的生存困境: • 首先,如何面对和解释残疾事实,残疾者对自身的生命意识的证实与肯定;• 其次,残疾者对于人格的尊严、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即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价值的平等。•(二)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三种根本的困境

• 1.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就意味着孤独。• 2.痛苦: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欲望无边,能力有限.这意味着痛苦。

• 3.恐惧: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向死而生,这意味着恐惧.• 所以,史铁生认为生存困境不是某些人的,而是全人类的,不仅是偶然的,而且是必然的.三 哲学与宗教: • 哲学:生存、死亡、困境、超越,这些话语无疑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当它们构成史铁生小说文本话语的基本建构时,当然是他精神建构的一部分。

张承志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中“诗”始终是一鲜明的标志,诗歌精神、诗歌情绪深刻地融入小说当中,形成“诗体小说”的美学风格。从张承志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心路历程: 由对草原母亲的歌唱走向对黄河父亲的崇拜,进而走向男人的挺立和承担;由赞美丰富的内心走向宗教的情怀,最后皈依回教的:哲合忍耶;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

上一篇:内燃机车司机上岗考试题(卷)下一篇:思维心理健康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