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精选8篇)
1.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篇一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当前,人们对于会计工作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对这一问题都极为关注。而这个问题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但是,严峻的事实却是,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实的情况,有些甚至非常严重,可以说是“造假”,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前几年会计人员短缺严重,因而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这部分人由于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会做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人为地造假,或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或隐瞒利润逃税,甚或虚列数据来掩盖贪污受贿。这些现象目前较为普遍。
3、由于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由于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
5、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尽快制定和出台具体会计准则并继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地,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2、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3、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会计人员委派制是目前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
。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再者,实行委派制,可避免一些有关系而低素质的人进入会计行列,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4、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2.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篇二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 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 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 损害广大相关者的利益。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 从哲学上说, 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条件的制约, 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 因此, 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 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 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 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做出和可能做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 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 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 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 会计对经济活动 (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的反映, 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 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 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 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 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并非“真实”收益。其次, 对相同的会计事项, 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 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 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 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 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 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了困难, 例如, 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 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 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 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 因此对会计而言, 无所谓真实不真实, 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 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 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 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 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 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 经济活动经常变化, 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经济活动的情况, 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 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 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 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 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 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 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 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 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 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 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 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 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 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 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 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一是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二是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 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 (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 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 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 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 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 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 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会计制度, 从广义上说, 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 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 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作为一种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 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 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有不完善之处。
2.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 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 (或效用) 最大化
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 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 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 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般而言,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 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 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 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 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 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 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 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 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 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 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问题, 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 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 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 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 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 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 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 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 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 出于某种特殊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 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 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 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 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 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 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 (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 , 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 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 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 (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 , 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 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 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 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 投资与投机并存中后者占的比重较大, 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 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 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 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 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 可能相互串通, 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 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 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 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 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 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可见, 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 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
制度经济学认为, 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 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 特别是国有企业中,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 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 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 可变因素太多, 制度不够健全, 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 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 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 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 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 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 这样, 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 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 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 造假者得好处, 不造假者反而吃亏, 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 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 “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4.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 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
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 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 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 代理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 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 也有内容上的。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 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 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 以欺骗所有者, 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 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代理关系。
(1) 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董事会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代理股东对企业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由于大多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小, 就个别而言, 他们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并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最多只是参与决策。而在事实上将资产的所有权委托给董事会, 从而形成股东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成本, 这种成本往往表现在持股比例大的董事会成员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 使中、小股东在委托之后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 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经营者在第一线从事经营活动, 掌握着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 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控制着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经营者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 而董事会则处于信息劣势,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完全有可能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由于经营者并不持有企业股份, 经营者辛勤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卓著的业绩, 但由此产生的企业利润完全归企业股东所有, 而经营者只能得到约定的报酬。这种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经营者放弃积极经营企业的努力, 经营者侵蚀企业利益, 为自己谋取福利。
(3) 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 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 但是, 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 (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 , 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 隐瞒真实情况, 从而逃避惩罚。
(4) 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 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 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 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 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 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为,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明晰企业产权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 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 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 在这里, 基本权力 (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 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 权力的让渡不足, 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 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 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 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 (甚至增加) 所有者的效用, 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 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 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 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 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 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 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2.加强会计规范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 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 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我们认为, 在会计改革之初, 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 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 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 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 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 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 最终使准则能为各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 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 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 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 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 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 使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 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3.理顺各方利益关系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 即决策人是由于环境的原因, 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 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 (如关于代理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 , 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 代理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 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 使利益关系清楚, 减少利益冲突, 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认为, 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 鼓励市场并购行为, 活跃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 (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 ,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 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 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 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 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代理网络的一环, 受托于经营者, 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 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 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 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 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 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 不得擅自干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做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 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 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 加强基础工作, 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 同时, 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 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 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4.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 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 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 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以使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 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 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只允许新的谈判, 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 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 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 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 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 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 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 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 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 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非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将编, 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峰.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3]王开田.现代会计角色论——从企业的性质看会计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J].会计研究, 1998, (2) .
[4]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 1999, (4) .
[5]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3.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篇三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质量
一、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概念界定
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是指政府会计信息的优劣程度,是以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会计工作对会计目标的有效程度。对此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政府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经济资源,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财务内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现实中,会计信息质量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财产不实,数据失真,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记账、结账不符合要求,手续不完备,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有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加强政府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一)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一是业务资料虚假,以假发票、编造假工程决算报销入账等,将非法的支出以“合法”的形式出现,以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二是报销凭证不规范。
2、科目核算失真。一是科目设置不当,直接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二是科目使用不当,有的任意调整科目核算内容,改变经费归属关系;有的在往来科目中办理预算经费支出核算,隐藏预算经费开支,影响了预算管控效果;有的乱设专项资金、专用基金,隐匿家底经费等;有的通过往来科目或预算外经费其他科目核算应上缴的预算外收入,逃避按比例上缴预算外经费。
3、账务时间失真。一是出纳记账不及时,日记账变成了“周记账”,甚至“月记账”,当天发生的经济业务当天得不到反映。二是会计记账不及时,造成人为差异。
4、账户资金失真。业务收支未通过法定的会计账簿核算,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搞体外循环,部分经费收支游离于单位会计监管之外,目的是方便花钱、方便违规发放福利补贴,甚至是小范围私分公款。
5、报表信息失真。报表信息的失真,除以上因素外,主要还有以下情况:一是粉饰报表内容,如通过往来科目,调减预算外经费收入金额,延缓预算外经费上缴时间。二是遗漏重要信息,对大额往来款项及非正常的科目结余未作出说明,对单位存在的大额未结工程经费,未作出附注说明,未附银行对账单及未达账项调节表等。
(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危害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会计受到不积极因素的影响加大,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已成为阻碍政府内部管理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一大毒瘤。虚假的会计信息给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带来得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1、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宏观调控的正确无误。众所周知,政府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税收,拨款(税收)数额的确定依赖于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以及客观实际。而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失去真实性,使凭以制定的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生偏差。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失误,阻碍公共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政府内部管理秩序,降低经费的使用效益。
2、会计信息失真阻碍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改革过程中要求各个改革环节健康有序的进行。而政府财政和会计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基础环节,其会计信息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信息,它的失真,不能真实披露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内部财会监督可能失控,阻碍了政府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干扰了公共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阻碍了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会计信息失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要达到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控制,首先要有准确的国有资产登记数据和现实的存放地点作为管理的依据。而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必然导致不能准确反映国有资产总量,也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的存放地点。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对国有资产信息的有效控制,国有资产被某些人或小集团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缺少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依据,无法对政府国有资产进行有效控制。
4、会计信息失真容易诱发违法乱纪和贪污腐化行为。政府会计信息失真,不论其是故意还是无意的,必然会造成经费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而经费管理混乱的另一面也助长了腐败行为,成了个别人经济犯罪和公共权力寻租的“保护伞”,成了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三、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政府部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贯彻上级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制度等。为了保证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3部分。控制环境是对单位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主要反映单位领导和其他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其好坏直接决定着控制能否实施。若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就不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素质再高的会计人员也不能使会计信息得到很好的披露。因此单位应优化控制环境,为会计人员努力营造信息正确披露的好氛围。会计系统是指为了记录、分析、分类、汇总、报告单位发生的各项事项,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会计系统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是否客观、全面,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报表得披露,所以单位应采取措施保持高效的会计系统,为会计报表得披露提供客观、完整的信息。控制程序同其他两个要素一样,也是为了合理保证会计信息合理披露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一是业务授权程序。其目的是保证各项业务的经手人是在其授权的范围内工作,是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即不能越俎代庖。二是责任划分程序。责任划分是单位对各项业务所涉及的各项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使业务的各环节中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够自动地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以预防和发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从而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即建立内部牵制的网络控制系统。三是会计控制程序。会计控制程序包括凭证和记录的程序,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的控制程序。它要求会计凭证的审签、报账、记录、核算、报表、报告等一系列程序要真实、及时、准确。四是资产和记录的使用控制程序 。主要是对接近和使用有关资产和记录的人的范围作出规定的控制程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五是独立稽核控制程序。这是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开展指定专门机构进行稽核和验证的控制程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政府会计人员是政府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自觉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坚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充分结合,从而有效地防止和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执行会计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要重点加强政府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严厉打击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报告的会计人员,促使所有政府会计人员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具体而言,政府会计人员要提高以下3种能力:一是政策理解能力。要熟悉国家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度,熟悉各单位内部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作为工作规范抓好贯彻执行。二是业务处理能力。除必须具备较强的会计信息鉴别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经济现象分析、预测能力。三是自我约束能力。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行使职权,不蓄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利用制度的缺陷去“做文章”,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治理,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对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持久,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还必须定期组织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加强会计法规学习,使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责任,支持会计工作,减少对会计人员工作的干扰。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杜绝各种假发票、假结算单等各种不合法的原始凭证的出现,杜绝私设小金库、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等违纪问题的发生,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有可靠的保证,从而达到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治理的目的。
(四)强化会计监督,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在强化会计监督方面,首先,要提高各单位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最后,要使单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包括职责分工制度、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而以上级财务部门为主体的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是:一是制定会计标准和监督制度,主导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二是组织实施会计监督,包括直接实施会计监督,处罚会计活违法行为,规范会计运行秩序。其监督的对象主要包括:是否按规定取得会计凭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等。此外,建立和完善以审计部门为主体的外部监督体系,使之与其他经济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对政府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对于那些对会计法规熟视无睹,铤而走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维护财经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赏罚不明的现象,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迁就,防止对违法处罚力度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六)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上级会计部门委派会计人员,代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监督各单位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上级与下级财务部门不仅存在业务指导关系,而且对上级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拥有任免、考核、调遣等权力,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于被委派单位,如果上级委派到各级的会计人员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上级委派单位可以随时取消其会计任职资格,严重的会影响到个人的升迁去留,这就对会计人员行为产生强大的震慑力,促使各级会计人员严格按照法律和各种政策制度依法办事,维护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由于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会计原始资料数据比较准确,这也给生成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创造了条件,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环境、制度基础与制度创新[J].时代财会,2003(8).
2、范年茂.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2).
3、孙续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1(3).
4.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篇四
多年来,尽管“会计打假,财务治虚”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最终在企业会计与理财上见效有限。虚企业、虚资产、虚盈实亏现象并不少见。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主要影响有:制造泡沫经济、扰乱经济秩序,失信于广大投资者,沉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影响我国经过多年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不能真正的体现,同时还影响我国会计向国际结轨的进程。
要逐步解决前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全社会,包括管理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内部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各种综合治理措施:
建立科学、完整和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的目标应该是: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控制有关数据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要实现以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光靠公司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由单位负责人组织单位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参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内控目标的实现涉及单位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有空间、时效和职工管理意识浓淡等问题,因此在建立公司内控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架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如固定资产的投资、采购、报废处理制度:物质进出保管使用管理制度:产品的保管与出库管理制度:现金收支与核算制度、费用报销审批制度等,因为这些控制制度,都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密切相关。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报露的真实和完整性,而且它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无论做何种事情,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所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体现的方式都与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和业务水准密切相关。要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在对广大财会人员的要求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要在广大财会人员中建立起一种普遍的职业道德观念,一种为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观念,客观真实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在记录反映经济业务时,不受长官意志的约束任意改变应有的规则,按照朱?基总理对广大财会人员提出的“不做假帐“的要求行事,并以此作为自已的职业道德要求约束;第二,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对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的实务操作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大财会人员面临着“企业改制与会计改革”的双重任务,多年来,我国依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宏观体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二0十二月二十九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二00一年的一月二十八日,财政部又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三项新准则和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五项准则。从专业角度观察,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与企业改制相辅相成,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是关系到公司财务、会计、审计、评估的重大理论与实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诸如:兼并与收购、公司重整、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分离社会职能)、会计主体变更、权益归属(或转移)界定(如住房公积金、公益金等)、资本缺位、虚资产、负资产、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处理、会计报表调整事项等等,一言以蔽之,在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广大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5.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篇五
【摘 要】文章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先天缺陷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出发,联系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分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委托代理制,而委托代理制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产权问题,因为委托代理关系涉及的就是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产权理论是研究公司治理和委托代理制的基础。
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即财产所有权) ,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产权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人对财产(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企业所有权显然不同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方式和结果。严格地说,财产所有权有别于企业所有权。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概念,指的是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公司治理结构分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所谓外部公司治理结构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接管市场)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所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为了上市或增发自己的股票,从而募集大量资金;向股票市场传递信息,以提高公司股票的价格,增加公司的价值;为了偷税漏税,我国现行的税收法规和相应的条例政策还存在一些漏洞,而且监管不力,惩罚不严,使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隐瞒其收入和利润,提供虚假信息。
2.客观原因。(1)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银行利率的升降、通货膨胀等给人们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失业,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就使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会计信息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求得更好的发展。(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各个公司都在积极地采取行动走在该行业的前头,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制度还存在着漏洞,这给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提供了良机。
(二)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协调好公司与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不仅仅通过披露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完善的激励机制会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作出科学的`决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前提。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1.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用召开定期董事会方式,要求经理层对公司的主要信息向董事会披露,也可以采用召开临时董事会方式就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进行决策;董事会成员还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信息等均是为了使董事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公司有义务向股东提供真实、详细的会计信息,如果因提供了过期或虚假的信息导致股东作出错误的决策或股东利益受到损害,股东有权追究责任。同时由于董事会掌握着经理层的任免权、报酬决定权,在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合作过程中,经理层倾向于主动、全面、真实地向董事会报告经营期的各项会计信息及相关信息。董事会还通过一系列程序监督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如董事会成员可以咨询有关外部独立专家(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获得公司所处行业的共同性信息,依此来判断经理层披露信息的可信度;董事会成员也可以深入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走访,与公司员工进行广泛的非正式沟通,获取公司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与经理层所报告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对经理层的会计信息披露作出合理的评价等,这样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样,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行为,检查提交给股东大会的资料,从而减少会计差错和舞弊行为。
2.外部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依赖于内部治理的完善,还依赖一系列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内外结合才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此,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外部市场治理机制是相机治理和接管收购的有机结合。所谓相机治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控制权掌握在谁手中依靠对某一随机变量的可确信的认识;而接管收购则意味着第三方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原有的利益平衡格局被彻底打破。通常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的程序包括三个要素:相机治理的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
二、 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占绝大多数,政府作为国家股的股东,它所追求的是企业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虽然国有企业也吸收了不少非国有企业的股东,但由于这些非国有企业的股东所占股份少,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
2.资本结构问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我国的银行不能够上市对股票进行买卖,而企业通过融资向银行借贷增加资本对企业实施经营权取得利润这种矛盾就使得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企业的发展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经营者的必然选择。
3.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问题。
(1)股东大会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多数国有公司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一般各公司的章程都明确规定股东大会一年一次,遇重大问题必须临时召开。但在实际运作中,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的代表,个人股参与者极少。许多公司在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上对持股数量作出限定,少则几千股,多则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这样大量持有流通股的小股东就无权参与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股东大会不行使权力。
(2)董事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中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董事会表决流于形式。一是股权代表多是国有股及法人股代表,很少有小股东代表。二是董事会的内外部董事构成比例不合理,多为内部董事构成,即使少数公司聘用外部董事,由于配套制度不健全和比例较低,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作为公司发起人的政府主管部门,借助在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往往把公司的董事会作为安排干部的场所。这些人员中大多数都不是内行的专家,他们很难担当起公司决策和管理的重任。
(3)监事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公司中大多由政府机构指派,有的为董事会任命,只有少数才由股东大会选出,这样监事会存在监事身份不合理的现象,出任监事的大多数是公司内部职员,由于他们在行政关系上是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下属人员,不可能履行监事应承担的职责;监事专业不对路,素质偏低。监事会成员中多数为政工干部,法律、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较少,这极大地阻碍了监事职权的行使,导致监事会的工作条件缺乏,监事难以开展监督工作,当然职权行使较少;监事会的监督意见不被重视。有的公司董事会、经理班子对监事会提的意见不是回避就是拖延,监事会形同虚设。
4.外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国外公司一般以经理人员较高的薪水和股票期权等来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是由各级政府任命的,比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除少部分试点企业实行了经营者报酬和业绩挂钩外,大部分经营者的报酬还是由政府决定的,没有充分考虑经营者个人利益。经营者报酬偏低、形式单一,这样势必影响经营者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了经理人对决策不负责任的态度,会对外报出虚假的会计信息。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长期的激励。
(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经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的,会计主体――人的综合素质,是会计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差异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差异,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制度的转轨,会计人员的适应能力不强,传统观念尚未彻底消除,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3)中介机构原因。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依然存在,究其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为了招揽顾客,不得不答应其不正当要求,出具不实财务报告;内部规定和外部监督机制比较薄弱,不能保证职业行为准则有效实施。
(二)改革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股权结构的合理化。面对“一股独大”问题,将现行的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进行分解。根据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来确定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设立若干个与行政职能完全分开,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常设机构,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从而,在不改变国有性质的前提下,形成彼此平等、相互独立、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成百上千个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持股。
2.完善董事会制度,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各公司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定期召开股东大会,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审议各类报告和任免董事、监事。同时,股东大会还应该注意保障小股东的权益。对于股东大会的最低出席股份数,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或取消,提高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与监督的机会。同时,应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选聘素质较好的人员担任董事。
3.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力求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
题。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关键要提高其权威性,保证其独立性。这就要求监事会的职责权限要明确,议事程序要规范,避免使监事会流于形式。为了使监事会有效行使监督权,首先,要求监事会成员中必须有精通公司业务、财务、法律等的人员,同时,要赋予监事会事先的监察权和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其次,控制监事会成员中内部成员的数量,应以外部监事为主,同时,要求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再次,要保证监事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列席董事会会议的权利,这种补充召集权,可使监事会在发现重大问题时,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来及时防范和制止,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不再形同虚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造,从员工自身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两大激励因素。企业控制权回报可以满足企业家自我实现、权力需要、尊重需要等。报酬可以满足企业家物质需求、劳动认可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相挂钩能对其产生有效激励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年薪制一般将董事和主要经理人员的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两部分。
5.建立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为会计信息的提高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监控主要体现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首先,完善证券市场,通过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使公司的经营者感到压力。进而使接管成为防止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的最有效的外部监控机制。其次,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有效地制约经营者。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在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内设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职业经理人员,对专业经理人员实行会员制。
6.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由企业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外,还应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进行民事赔偿。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为主体。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增加企业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制经营者造假,这样从源头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7.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其次,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 刘立翠.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J ].北方经贸,2001,(11).
[2] 王丽秀.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 刘国立.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4] 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9-31.
[5] Anne Bruce.How to Motivate Every Employe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卫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初探[ J ].经济时报,2005,(4).
6.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篇六
2010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点归纳
第一章 总论
考点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相关考点】
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的有()。(2003)
A.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资产核算
B.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C.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D.将长期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资产核算,体现会计核算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长期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体现会计核算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都不是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下列各项,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2006)
A.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D.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CD体现的是谨慎性原则。
3.企业为减少本亏损而调减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2005)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这属于典型的认为调节利润的行为,是违法的。
【例题演练】
1.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所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A.相关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理解性
D.谨慎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按孰低原则计价,体现的是谨慎性。
2.下列事项中体现了可比性要求的是()
A.对赊销的商品,出于对方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没有确认收入
B.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确有需要改变的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C.对资产发生的减值的,相应计提减值准备
D.对有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C项体现了谨慎性要求;D项体现了相关性要求
7.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篇七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信息是对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 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的解释, 是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来帮助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报告信息所应当达到的基本质量要求, 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是由既定的层次结构和各自的定义组成的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等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普通产品不同, 它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的衡量。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往往是通过是否真实, 是否可靠, 是否相关, 是否有用来评价。
(一) 真实性。
真实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是包括广义的“会计行为人”, 如实地反映企业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和内容, 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情况的客观的反映。
(二) 相关性。
企业会计信息与多层次的使用者利益休戚相关。在市场环境中, 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牵涉着多元投资主体中的一件商品, 它要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管理和国家经济管理和调控需要。
(三) 全面性。
全面性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和属性, 其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可以充分反映反映任何一个企业的任何环节, 指的是对企业资金变动状况受到间接或者直接投资而反映出来的信息状况, 企业信息的全面性渗透到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方面。
(四) 计量性。
是指企业在揭示的内容上具有量上的确定性, 比如判断一物质, 应做到企业信息的科学性, 其单位是“分”还是“角”, 应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析
(一) 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监督不力
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及与之有关的经济法规, 但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会计法规制度不相协调等, 其次是现有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 缺乏可操作性。归根到底还在于会计监督不力, 单位内部监督手段落后, 责、权、利不明确, 都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 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控制体系, 内外部监督机构工作重复和职能不到位现象都很严重。这就造成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也难以保证。
(二) 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劳动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参杂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会计人员不只是结构参差不齐, 有些会计人员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他们不顾会计行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即使会计人员遵循了会计规范, 但因自身业务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 不可避免出现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的状况。这些会计人员往往利用职务之便, 故意伪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 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为谋取个人利益以身试法, 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计量计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形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使会计工作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手工操作条件下,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形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生产流程采用不同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会计计量方法受人工计算能力的限制。而在采用信息技术条件下, 为会计计量和计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综合会计信息通过原始会计凭证转化为分录数据, 进入分录数据库, 然后产生记账凭证等资料, 对分录数据库进一步处理而形成。信息系统的引入, 为建立多元化的会计计量方法体系创造了技术条件, 为选择更科学、合理、精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创造了条件。新技术的产生, 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高,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等、病毒、网络环境等因素会时刻威胁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网络环境的安全也极大地威胁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将软件、硬件合理的组合、安全运用, 是当前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 完善会计法规, 及时修订或补充相关的财务规章, 提高其可操作性, 使理论与实践相适应。进一步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加强会计理论指导, 制订具体的会计方案, 形成一套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体外部和以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体系, 降低因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真实。根据企业内部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内部审计制度的作用, 使企业会计工作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 而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 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和正确的管理服务意识, 自觉接受监督, 认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一种违法行为。其次为了有效监督企业财会工作的正常进行, 应当建立企业内部权力制衡制度与内部稽核制度, 工作中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 防止贪污腐化的行为出现, 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激发会计人员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内审人员也要认真执行审计法规, 充分发挥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能。并且, 加大监督的力度和广度, 要实行政府审计和中介机构的参与, 强化会计监督体系, 严明奖惩, 推进监管标准, 保证会计信息的精确化。
(二)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 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就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其次, 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帮助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积累经验, 掌握新技能,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要严格确定会计人员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 全面地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会计信息质量不是靠个人一时就能改善的, 需要企业领导人的支持和社会、个人共同努力,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信随着未来社会监督力度和法规的日益完善, 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将逐步好转, 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不再存在。
(三)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质量与工作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企业要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质量。采用会计网络方式预算、核算、统计数据信息, 能够快速的收集、加工和处理, 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有效地克服了因为手工操作所带来的失误, 而且还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方便使用者及时地了解会计信息, 极大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以及效率, 保证会计提供的材料的真实完整性, 方便使用者及时地了解会计信息, 发现并切实改正某些错误及一些舞弊行为。
(四) 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是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使企业能够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我发展、自负盈亏, 使企业在各种经济法律的约束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 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政府职能, 保证和调控经济发展, 改变企业被动盲目状况, 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这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琪.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中国外资, 2011 (16) .
[2]周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03) .
8.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 篇八
关键词:会计基础;会计信息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管理策略。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实现资金安全目标的重要基础。CD公司以会计基础工作为抓手,总体部署、系统梳理,比对“一本制度”及流程标准化管理环境下财务管理要求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异,细化工作要求,将提升资金安全管理与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促进政策、标准执行到位,有效保障财务集约化成果,通过巩固基础工作成果,改善管理薄弱环节,强化管控措施,规范经营管理。
2.范围和目标。以规范报销相关业务为重点,按照基础工作创优达标要求将通用制度和标准流程、前端业务和会计反映、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问题分析和管理提升相结合,本着全面性、前瞻性、通用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建立一套分类合理、覆盖全面的CD公司报销业务操作指引;以同业对标管理提升为平台,将资金安全管理提升至整个公司层面,在公司涉及会计报销业务的各部室、各基层单位范围内全面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明确财务报销流程、时点、附件资料规范等要求,建立起公司上下一致、规范、统一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从流程上保障资金安全;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结合内控建设整体推进计划,将内控建设成果与资金安全管理紧密联系,通过内控流程完善提升工作,实现管理层级清晰,控制点、风险点明确,工作内容详实,监督控制有的放矢的资金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顶层设计 确保资金安全。CD公司本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巩固财务管理成果,确保资金安全的目标,对照指标体系逐一梳理考核事项,成立工作组织,编制资金安全管理方案。按照资金物料管理、薪酬往来款项管理、资产税金管理、工程内控管理、成本预算管理、总账电费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综合管理八类将指标进行分解,各岗位专责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总体协调本专业管理工作,从提升专业管理角度查找影响数据质量因素,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立即制定措施整改提升。将专业管理提升措施汇总,按照协同处理和部门内部处理两类进行划分,按照不同要求分级组织,根据推进需要制定不同措施精心组织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2.借助“五位一体”协同机制提升会计基础管理。资金安全管理是一个日常性、连贯性、长期性的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随着财务集约化工作的逐步深入,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贯穿核算始终,作为重要环节之一的报销业务,更是业务部门参与度最高的工作流程。会计基础资料失真直接导致的就是财务信息不准确的重大风险,为保证我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我公司采用审批流程与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双重管控双重保障的模式,加强过程管控效果。在审批流程管控中以经济事项真实性、规范性、合理性、合规性审核为主,采用“五位一体”管理理念,建立上至职能部室下至基层班组的专人负责的预算填报及业务报销专责队伍,明确各部门各單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专业经理两级审批负责对报销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核,财务专业负责对经济业务的规范性、合规性进行审批,通过层次审批保证基础资料质量。随着目前财务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审批流程已内嵌入管理系统中,为更好地发挥流程管控作用,CD公司从归口管理、层级管控两方面优化流程,结合内控建设完善,系统梳理财务业务融合流程,关注重要风险点和控制点,在系统流程基础上加入费用预算、资本性预算与现金预算上报环节校验核对,执行环节后续实施跟踪比对,在经济事项的计划性和计划执行全过程的完整性上增强管控,确保审批流程、全面预算管控流程双重发挥管控效果,财务业务高度融合,制度标准宣贯快速响应执行到位,也为报销工作及相关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流程保障。
3.以会计基础工作创优为契机,规范报销业务把牢数据入口关。随着财务集约化的不断深入,会计凭证基本依靠业务集成生成,会计凭证作为财务管理基础数据来源和追本溯源的依据,会计凭证是否及时、准确、规范,直接影响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在现形势下会计凭证质量主要依赖于业务部门报销业务原始单据的质量,因此,CD公司会计基础工作创优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内部提升,而是将其提升至企业依法治企、风险防控、预防职务犯罪、通过经济事项全覆盖提升管理水平的公司层高度进行总体安排与布置。
结合国网公司通用制度规定,完成《国网天津CD供电公司原始凭证管理手册》编制工作,分别从报销资料规范、系统操作规范、报销方式区分等不同层面共同规范各类报销业务要求,把牢基础数据入口质量关,确保接收高质量基础数据。
图1:前端业务处理规范手册
4.注重各类检查成果应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CD公司将各类审计检查作为管理提升成果检验的契机,以各类检查事项要求作为工作的标准,及时将各类检查管理要求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动态优化管理标准。同时,注重检查问题的整改及成果再利用,在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问题点的整改管理情况,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截至目前,CD公司结合天津市电力公司关于综合审计财务自查工作、2014年度资金安全督查自查活动、人力资源专项检查等各类检查、自查活动,结合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积极协调,主动配合,与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人资部等按照检查标准从兼顾业务、财务两个专业管理要求的角度,对招待费、会议费、公务用车及薪酬管理等费用的报销要求进行了明确,保持公司层面同一事项不同专业管理要求一致,归口管理与财务部门从不同口径互相配合协同推进、规范管理、加强管控,防范检查风险。
5.加强财务队伍专业素质培养,做好资金安全管理持续提升保障。财务部各岗位专责在资金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最初预审的开始也是最终报销结束的收口,会计人员素质是专业管理质量的最重要的保障。CD公司结合财务人员匮乏、人员老化的现状,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大人员专业素质培养,通过管理创新、典型经验编写、学习培训、创新创效、竞赛调考等不同形式为财务人员搭建学习和竞技平台,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内部学习交流,分专业进行相关制度、流程、专业知识讲解,使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在有限条件下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为会计基础工作持续提升做好保障。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思考会计信息论文会计论文】推荐阅读: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11-17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08-13
关联交易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毕业论文08-31
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与策略论文10-29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探讨论文08-04
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会计的影响07-08
会计信息系统习题06-14
会计信息不对称11-17
杭电会计信息系统06-26
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查询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