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共15篇)
1.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 篇一
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寄托。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这使我国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想要真正的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就必须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为主题,首先分析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的关系,其次探讨优化学校对于民族音乐继承的建议,以期通过探讨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好继承民族优良音乐文化,创新传统的民族音乐。
2.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 篇二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素有民族博物馆之誉的云南,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加快建设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1999年,云南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即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塑造云南新形象,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然而,在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致命冲击。一些民族民间的音乐面临消亡的危机,越来越少的人来延续这条“民族的灵魂之河”。如何处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文化并要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焕发生机,承担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一重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本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生活历史、民族个性、风土民情、精神风貌、审美趣味等,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来认识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云南本身就具有自己的文化产业的基础,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宗教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等音乐品种。人们把云南称为“歌舞的海洋”,云南不仅自然风光美丽,更重要的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传唱着最动听的歌、舞动着的生命似奇迹。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这个走向世界的让云南人感到骄傲的杰作为何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人们透过艺术形式,不仅感受到了艺术表现的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透过歌舞表演,看到的是不同的民族对生命、生活的理解,反映了最真实的“灵魂独白”。随着“十五”期间云南文艺创作环境的不断优化,催生了一朵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市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奇葩,全省文艺呈现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涌现出以《云南映象》、《天地之上》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艺精品。民族歌舞《母亲河》、《小河淌水》、《丽水金沙》等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代表性作品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认识云南、了解云南,对推动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很大的动力,音乐人、文化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逐渐体现了自身特有的价值优势。发展文化大省,就要充分发挥云南的地域优势,以少数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导致“生态危机”与传统音乐“断流”的现象,我们要看清楚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多种精彩绝伦的民族歌舞、戏剧、音乐等由于缺乏必要的整理、宣传、推广而濒临消亡,如何才能挽救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少数民族来说,音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高校艺术专业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1、学校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则主要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没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没有很好地引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思潮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云南是一个世界文明的少数民族歌舞之乡,本应在音乐教育方面有所长,但事实相反,云南的音乐教育始终是那样的落后,要贯彻云南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精神,就必须抓好基础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要建设好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离不开全省的学校中的艺术教师。
匈牙利民族的艺术领域原来曾经是一个迷失自我、殖民化倾向严重的国家,长期以来,匈牙利社会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传统到底是什么。教育学家柯达伊一直把民族音乐教育放在自己整个教育体系的首位,他认为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在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中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凝聚了人民多少世纪的才智。孜孜以求、探索艺术道路的柯达伊看到了他的艺术方向和历史使命。强烈的爱国热忱、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促使他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去追求他的目标,实现他的使命。柯达伊教育体系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靠少数民间艺人、文化馆、宣传部门就能得以实现的,要从根本上来改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还须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途径来实现。
2、确立高校教育为“母机”的核心位置
21世纪,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已成中国音乐界的共识,大学音乐教师学习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责无旁贷。大学教育应努力扎根于本国水土,构筑有真正生命力的音乐院校,以及从其文化传承所影响的社会人群的数量、阶层、梯队等社会性的民族文化建设因素出发,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从教育的锁链关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层层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师资的培养最终将回到高校的音乐师资的“母机”问题上,就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来看,高校的民族音乐传承是关键环节。云南高校有一批为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音乐教育者,杨放、刘蓝、张兴荣、尹惫全、杨建生、赵志扬、周凯模等老师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成功地开设过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少数民族音乐并未真正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专业音乐教学的课程体系,这就使得我省的基础音乐教育与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没有真正地按计划、步骤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育“母机”的核心地位课程设置一定要根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来制定,才可能真正达到教育过程的一贯性、教育思想、宗旨的一致性。
三、云南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云南有12所高校设立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云南音乐教育的“母机”,是否能够正常地运行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从笔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省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音乐教育人力资源匮乏,教育专业化不高,缺乏专职的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2)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性。民族音乐教育日益边缘化,少数民族音乐没有以系统的方式纳入音乐教学结构,没有独立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3)缺乏有针对行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好教材,使得教材建设跟不上实际的需求。(4)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枯燥单一。(5)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习实训基地,难以保存和流传民族音乐的文字记录。
为了配合云南文化大省的快速发展,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根据云南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强化高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高校的文化建设中,核心竞争力集中在“人才”资源上。大学音乐教师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构建以民族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当代大学音乐教师面对音乐教育现状必须努力奋斗的方向。大学音乐教师只有自身学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民族音乐文化“有效传承”的文化承继任务。
“所有的文化艺术都需要透过教育来传承”,每一位大学音乐教师都站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长线上,只有在真正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出来并切实实施下去,才能真正达到大学“有效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文化承传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音乐教师的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继续学习,通过进修、访学以及教研活动等方式来加强高校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2004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于印发了《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提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相关意见。2006年开始招生。可见国家特别关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毕竟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这样的优惠政策,高校教师还得靠自身学术团队的协作努力,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学术交流,形成具有较强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一支团队。
2、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功能,就必须对课程体系的设置作系统的安排。高等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应根据地域特性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地域特性适当地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例如,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对高校地方性音乐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上就注意了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通过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平台,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白族音乐概论、原生态民歌演唱与欣赏、云南少数民族器乐作品赏析、南诏七乐发展简史等一系列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课程。
在民族乐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也可借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成功经验,首都师大的音乐学院的学生,大三时每人都必须选修一门民族乐器,因此在实习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学生在上有关民族音乐的课题时,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等都派上用场,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使得课堂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每年的毕业晚会上,我们还会看到一台专场的“民乐演奏”晚会,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展示了学生们过硬的民族音乐素质。
3、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所谓转变观念,指的是改变以前高校教师“唯我独尊”、“封闭自锁”的教育观念。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学方法论探索建构在课程理论改革基础上,基本教学方法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教唱上,应根据以乐曲的特点来展开教学,结合课堂进行专题教学与个案研究,并学以致用。关注自然、人文地理常识,学习民族乐器,通过电教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视频影像,增强艺术感染力,增加新时期传统艺术新发展的比重,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课堂上注重将现代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民族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发展创造的自由空间。另外在演唱一些具有舞蹈性的民歌时,教师可结合少数民族的舞蹈创设“载歌载舞的”欢乐课堂。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上,而是要不断的改进,大胆的创新上来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打心底喜欢民族音乐。
4、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实训基地
民族音乐来源与生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深入民间、亲自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的机会,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基地。在采风发掘和录音录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本土音乐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量,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采访活动还要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使学生真正体会那些“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等不同演唱形式的人文内涵,了解传统音乐的文化渊源,民族音乐的传承,如果没有对民族语言的掌握、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是无法继承,不能得到其中的真髓,更是无从谈什么发展了。
5、建立地方民族研究所
“学术性”是高校的生命延续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民族音乐文化消失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搞学术研究的“文字记录者”。因此,高等学校不但需要一些民族音乐专业过硬的教师,还需要有一批勤于思考,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要想使各个地方民族的音乐传承下来,必须要尽快建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为传承和发展云南的民族文化事业做贡献维护民族音乐生态的平衡。
四、结语
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浩瀚的工程,云南高校在艺术教育中,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过硬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教育人才。民族音乐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引进毕竟涉及到一个学校音乐教育整体性的结构改革,涉及到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整体建设,这也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7.
[2]杨立梅,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2000.
3.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篇三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 民族传统音乐 保护 传承
贵州民族地区主要分布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回族、瑶族、满族、土家族、白族、壮族等1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贵州民族地区可以说是“歌的故乡,舞蹈的海洋”,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音乐形式,被誉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这是我国音乐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西部开发的实施在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给贵州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产生诸多影响。本文拟从音乐文化生存、发展、保护的角度入手,以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国策为背景,分析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新时期如何保护与发展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一、贵州民族地区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各个民族也不尽相同,苗族的传统音乐形式众多,主要有苗族的贾(古歌)调、飞歌调、劳动号子、情歌调、酒歌调、丧歌调、叙事歌、儿歌,苦歌、时政歌等。还有苗族的芦笙舞、吹芦笙等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侗族则以侗族大歌最为著名。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贵州民族地区传统音乐发展现状
贵州民族地区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其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接近于自然民族,音乐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相对贵州民族地区自身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瞬间”的突变。以前贵州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交通只能靠牲畜和步行,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在音乐生活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无有其它选择。“自从8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而有时间或愿意去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舞的年轻人也相应地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这是一位研究苗族芦笙的学者所看到的真实情况。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的具体事例不胜枚举。可见,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局面,如何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三、贵州民族地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
(1)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档案馆。以少数民族音乐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乐种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民族音乐学著述为保存对象。所幸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有另一笔数量庞大的无形遗产留给我们,即各种流传在民间的活的音乐品种。身为少数民族研究者我们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将那些易变易失的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以长久保存的文本资料:以乐谱的形式将其音响予以书面记录,并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将各种少数民族音乐事象的实际存见状态予以客观描述,撰写少数民族音乐志,从而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
(2)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动态博物馆。即在小范围内人为保留少数民族音乐原生生态环境,使一些珍贵乐种在其中能以“活”的形式存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征,比如苗族和侗族,苗族人个个都是“百灵鸟”,侗族还有侗族大歌,其传统音乐中不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可以建立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在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内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思路,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
2、贵州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和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下虽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决不会就此消亡。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少数民族音乐就像一眼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沁人心脾。它们一旦融入了时代的元素便会成为歌曲经典并广为传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比如,苗族民歌《龙船调》、《苗岭的早晨》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歌曲。少数民族音乐开始找到了民族传统音乐与时代的融合点,在现代乐坛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为自身的发展迈开了新的步伐。
结束语:贵州民族地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不但需要当地民族同胞转变意识进行良好的继承,也需要少数民族研究者不断对其开发和保护,更加需要国家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传承工作非常的重要,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但我们坚信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必定能茁壮成长,开枝散叶。
参考文献:
[1][日]德丸吉彦.音乐社会学[A].音乐词典词条汇集[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孙航 .“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傳承[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 中国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以“刘三姐”为例,在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探讨了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旨在说明传承广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期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刘三姐
一、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二)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
当前,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从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上看,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与民族音乐的实际内容分不开,多半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压抑的情绪较多,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二、“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体现民族性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注重体现民族性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之一。《刘三姐》是根据广西彩绸剧目、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原著改编而来,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主要的.故事情节都穿插着广西当地的民歌,注重体现民族性,有民族歌曲的影子,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在每一个细节处都有所体现民族风格,承载着壮族民族歌曲的“传承使命”。
(二)表演形式生活化
贴近少数民族老百姓现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表演形式生活化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刘三姐》以“歌曲”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在民众的口头传播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山歌对唱”使表演形式生活化,包括与众乡亲的对歌与三个秀才的对歌,鼓乐声声,山歌悠扬,站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唱起山歌来,不乏生活情趣和生活色彩,表演形式生活化毫无保留地被展现了出来。
(三)民族韵味艺术性
广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音乐圣地,“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还表现在民族韵味艺术性方面。广西歌舞剧的里程碑《刘三姐》为代表,对民族歌曲的演绎,独具韵味,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还在于它描写出壮族百姓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为广西歌舞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展现出壮族百姓积极乐观、韵味十足的艺术气息,因此,探索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势在必行。
三、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
(一)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的关键。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如把“刘三姐”民族音乐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在钢琴课程、声乐课程、作曲课程、合唱课程中,增加“刘三姐”民族音乐内容,使“刘三姐”民族音乐以高度的综合性和自由化的表现形式,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
为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对广西民族音乐传承至关重要。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刘三姐”民族音乐为例,在广西本土歌舞剧的音乐创作社会活动中,直接运用“刘三姐”民歌歌曲进行加工改编,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展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唤醒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基于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汲取“刘三姐”民族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从高校教学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积极探索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兰.试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舞台,(03).
5.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音乐文化更是改变了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在当今多元化音乐教育文化理念背景下,我们应当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教学,将民族音乐文化内容,赋予多元化民族特色,让音乐教育体现新的生机及内涵。基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展开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分析,剖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并提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强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具多元化,更在国际间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不过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独特性,并未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得到重视[1]。由于对国外西方音乐的学习,就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现状而言,西方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学习主体,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却逐步呈现边缘化发展趋势[2]。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来看,民族音乐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经无法将其作为单一化的音乐教学,而应当重视在不同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多民族音乐特色及人文内涵,同时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音乐文化创新[3]。
一、少数民族音乐现状及其传承保护的迫切性
(一)宏观环境。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及整体经济水平比较滞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之间所形成的联系相对较少,同时音乐文化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也存在较大限制。民族音乐文化所活动的空间相对较为固定,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世代相传的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明显变化,比如广播、电视、交通、网络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技术[4],都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到外界音乐文化。而此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演唱方式,对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冲击。比较质朴的本土化音乐与外来音乐的技术制作相比,导致外来音乐的整体竞争力逐步提升,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则受到冷落。(二)发展劣势。就民歌的演唱来讲,我国流传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歌种类尤其之多,整体数量也相对较为惊人[5]。但由于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社会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变迁,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逐步造成较大的冲击,因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会唱民歌。而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也更加热衷于流行音乐,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及保护力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考察了我国贵州、甘肃、广西等省(区),发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均不容乐观。(三)发展潜力。在现阶段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已经逐步引发我国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我国已经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作为其中一项,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还专门设立了“原生态唱法”,从而鼓励人们多去传唱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文化能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对其传承及保护的迫切性加以正确引导。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分析
(一)多元化音乐教育概貌。基于当前我国本身的音乐特性来讲,一直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及地域性特点,并且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喜爱。基于某种意义讲,我国的音乐本身就具备了多元化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其实都反映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及精神[6],体现了所在地区的文化属性,更形成了所在地区的重要文化内容,同时也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民族音乐本身所依赖的社会宏观环境已经逐步变迁,因此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发展路径,必然要重视进一步创新。在当前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如果想要更好地传承,就必然要逐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范围,同时还应当主动地与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通过借助当前的现有学校教学资源、平台、手段,实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创新及传承,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更加全面地对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加以了解。在现阶段的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及本质有所领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整体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创造力,激发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文化及教育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通过分析多元化音乐教育,必然会将其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重要途径。(二)音乐教育多元化传承特征。针对音乐教育的传承特征来讲,可以基于两方面着手,其一就是基于音乐本身的产生起源,其主要产生于语言类音调中,由此也必然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将音乐风格加以统一,从而更加完美地体现于同一民族张闽赵洋洋:论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及统一性。再者就是音乐符号是音乐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基本要素,同时更是其尤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与此同时也表现了音乐语言的文化载体[7]。在此作用之下,基于一定层面,将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观有所凸显;基于另一层面,也能够更好地塑造音乐教育方式,促进音乐思想的形成,从而对音乐文化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背景的民族音乐,会由于音乐价值观的本身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音乐文化特色。
三、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作用
(一)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直接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影响是具备双面性的,分为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能够更好地促进处于当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及融合[8]。而消极影响则会致使民族音乐文化无法正常地实现彼此沟通及交流。由此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考其他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体系逐步丰富,从而增强其自身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保持民族音乐的内在精神品质,不脱离其文化本质。(二)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力。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及存在依据来讲,无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实现需要经由教育及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融为一体。对社会发展进程而言,更是加快了社会的生产进步,使得此种音乐文化意识形态逐步融入至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时也形成了愈来愈重要且明显的体系。相对来讲只有社会整体发展有所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发展。从另一层面讲,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其民族文化自然具备一定差异性及独特性,比如音乐风格、题材、主题及文化载体,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形成区别的重要标志。(三)在文化借鉴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社会背景下,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变迁是实现创新的重要维度,更是音乐文化传承的本质。基于音乐本身的教育过程来讲,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无论是对于施教者或者受教者,其本身的状况及价值观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整体的音乐教育过程并非只是单纯地复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从而衍生出新的音乐文化要素。
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策略
(一)保护。1.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关注度。要想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性的传承、保护、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并且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对其逐步完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关注度,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预留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予以其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鼓励新一代青年群体投身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同时在艺术类教育、舞蹈教育、传播及艺评体系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打着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牌子,一味地向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索要保护资金投入;应当避免由于功利心过强,从而导致商业文化覆辙的出现;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一时热情、文化猎奇而对民族音乐文化造成的人为性破坏。2.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民族文化保护园。通过构建民族音乐陈列馆,陈设来自民间所收集的诸多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密切相关于民族地区生活文化、人文氛围的服饰及道具,并且通过民间音乐乐谱、影像资料等的收集保存,以及对民族音乐文献类历史资料的整理,以此充实民族音乐陈列馆。此种实物类的资料、乐谱、影像学数字资料,都具有尤为关键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收藏价值。我们应当重视将音乐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及多种形式,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至可长期保存资料的转换。另外,借助编写民族音乐的特色乐谱等方式,为其配上数字音像或者录音等;或者借助文字形式,客观地描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态,撰写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习俗及人文氛围,从而实现以不同方式记录民族音乐文化档案,通过上述方式,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园的构建,是在既定范围之内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部分尤为珍贵的乐种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中要想更好地得以保护,必须依赖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园,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加集中化且多样化地保护,最终实现整体性文化保护。通过在民族地区构建民族文化保护园,从而更好地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二)传承。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延续民族音乐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传承不仅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保护的被动性。基于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讲,由于年轻一代并未对其有较多的了解,因此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中就对其存在诸多忧虑。当前只有极少数的民族地区后辈,还对民族音乐文化感兴趣。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课堂,让青少年自小能够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否则就可能出现民间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文化断层。首先应当从小学生群体逐步抓起,通过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学校的音乐教材中,可以让民族地区小学生群体都够对所在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所了解熟悉,让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要始终保持科学传承的态度,做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我们应当加大对培养青少年民族音乐人才的重视程度,将文化艺术类学校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培养少儿民族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举办多样化、特色化、民族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请民族音乐的老艺人重新开展民族音乐传唱,在传播及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肩负起向后辈传授音乐文化的重要指导责任。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能够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题活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交流。除此之外,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应当更加积极地开发多种音乐类文化课程资源,重视满足民族音乐的表演、欣赏及教学需求。与此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艺术资料的发掘、民族唱腔的抢救以及戏曲的逐步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的合作,并成立艺术研究所、艺术陈列馆、唱腔艺术团、艺术保护传承基地等。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层面,我们需要逐步学习部分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经验,从而更好地将拥有技术及人才优势的高校及研究所,转变成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力量。并且,通过借助现阶段的计算机设备软件,以及诸多硬件设备的支撑,从而使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当重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效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长期规划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我们也要始终相信在民族地区广大有为青年以及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必然会在多元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不断创新、保护、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静.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科研,,(8).
[2]张加贝.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影响[J].北方音乐,,(10).
[3]邓文欢.试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35(11).
[4]陈自勤,王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6).
[5]黄柯瑕.论壮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J].大舞台,2015,(5).
[6]郭强.多元教育理念对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运用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
[7]王育霖.试论少数民族多声部情歌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以苗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112-115.
6.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 篇六
——让人“惊异”的美
歌德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
在上这个选修课之前,我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趋近于零,对于现代音乐,也只局限于流行歌手的唱念做打。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社会网络和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虽每天都能身处音乐的海洋,但却永远只是徘徊在音乐圣殿的门口,从未真正接触过音乐的灵魂。
在经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一点一滴熏陶下,在感受了中外音乐名作带给我的震撼后,我终于意识到音乐不仅仅只是我闲暇生活时的调剂品,它更是从古至今人类情感的一项传承,一种精神。我开始思考,让无数人可以倾尽毕生心力专注研究的音乐,身上究竟蕴藏了怎样的魅力?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到自由的现代音乐,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经典沉淀,有不尽的精粹升华。在这“沉淀”与“升华”间,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魅力,那是含蓄与张扬碰撞出的绚烂火花,那是深奥与简单融合后的迷人芬芳。我没有专业的音乐文化知识,也没受过一项正经的乐器训练,我有的,只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一颗感受音乐的心。以我这个对五线谱勉强识得,对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等乐器一窍不通的音乐门外汉来说,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或许在于对人类内心情感上的“惊异”冲击。众所周知,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今天的维也纳,更是一个古典与现代艺术并存的,让无数音乐家向往的先锋殿堂。维也纳Klingston重奏组的的三位演奏家致力于古典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研究。然而我要说的是,追逐古典与现代结合魅力的,不只是少数有着极高音乐造诣的人们,还有无数个像我这样不懂旋律乐器的“音乐平民”。为什么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音乐能如此大众化的被人接受并喜爱呢?因为从这样的音乐中,我们既能领悟古典音乐的那种细腻、深邃,又能欣赏和品味现代派音乐的张弛、拓展。更深刻的来说,是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喧嚣的都市与古典的宁静共存的气息。这气息对于被现代快速节奏渲染与压迫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古典音乐是一种直奔人灵魂而去的音乐,是需要用心感受和领会的。它就像茶,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找到其中的美妙滋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期待直接的、简单的,能立刻给人带来快感的旋律,于是现代音乐应运而生。“先锋音乐”、“爵士摇滚乐”等等一时间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理念,改变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情趣及表现方法,给人以新奇的视听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的境界也越来越高。到如今,更多的人在意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据研究,小孩听了莫扎特音乐能提高数学能力。由此可见,音乐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所以,古典气息与现代元素结合的音乐,利用简单的旋律、和声、节奏却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音乐,怎么可能不让大众喜爱呢?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在于给人带来的“惊异”的美,一种形式上简单内涵却深邃的美,一种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也能感受到悠远气息的美。
7.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 篇七
一、文化与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创造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的文化价值形式的体现方式。音乐不仅有技能层面的知识,也有情感方面的表达。音乐还包括了历史背景、社会认知、艺术、文学、行为、意识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并研究音乐,音乐已成为艺术学里的重要学科。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历来被看为是最宝贵的文化之一。不同民族的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想和灵魂,也是其智慧的发源地。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民族文化的缩影,真正的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高校教学中要认真的研究音乐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明确音乐教育到底是要传承什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传承。高校要将民族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国家的文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尤其是现在新课标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都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重新定位,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二、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
民族音乐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还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在讲述民族器乐、民族歌曲的时候,教师要找到合适的视频资料等。在对民族乐器介绍的时候,最好是进行适当的现场演奏;在介绍民族歌曲时,如果能进行适当的现场演唱,定能提升学生的演奏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主动的学习音乐教学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结构以及现场示范的技能技巧。教师除了要认真的钻研教学知识之外,还要积极的借助社会中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水准。教师可以开展短期或者是长期的音乐培训班,定期开设培训班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更好更快的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
(二)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鉴赏性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和音乐作品相关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开展讲座式教学,教师可以适当邀请民族音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或者是讲座,这样在社会著名演员、知名专家、民间艺人等的教学中,学生就会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进行讲座过程中,教师融合知识性、增加趣味性、灵活安排一些课堂上的教学互动。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民间节日活动,深入田间地头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若课堂中发现有具有民族音乐功底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现场示范演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合适的音乐文化氛围
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用来展示民间民族音乐演出的照片,包括民乐、戏曲、曲艺、民歌等演出的照片。为了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开展器乐图片展、模型展等,鼓励学生组建民乐演奏小组,举行民歌演唱大赛等,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演出团体到学校来表演。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广播台、电视台播放优秀的民间乐曲,无形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四)利用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间音乐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地的音乐文化资源,还要使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的活动。收集并整理当地民间的素材,扩充教学材料内容。还与当地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学者相互讨论,做到民间艺人、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8.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 篇八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传承机制
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的同胞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音乐形式。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促使我们中华民族不断改革创新,向前进步。云南省作为国内较为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大省,辖区内主要分布有26个少数民族,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既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又能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切实造福,是我们作为民族音乐学学者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长期观察与整理,可以总结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现状的几个特点:
一、音乐艺人为一个或几个自然村所共有
在实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从事音乐演出的民间艺人往往不是被某一村所独享的。每当需要音樂演出时,临近的自然村落中,往往会自发的将几个村子的民间艺人组合在一起演出。临近村落内的民间艺人彼此熟识,并通过共同演出交流技艺经验。在一些有条件的村落,会成立专门的鼓乐队,承接临近村落的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活动的音乐活动。
二、乐师的年龄层次老龄化严重,新生代血液匮乏
在走访南涧、楚雄、巍山、祥云等地的不同村落的鼓乐队和民间艺人,发现在民间从事音乐活动的乐师多为中老年男性。在采访过程中,汉族村落乐队的老龄化特征十分明显,一些乐队中40岁以上成员占到整个乐队人数的80%以上。年轻人群主要集中在歌唱类乐师上。而在少数民族村落中,情况略有好转,特别是生活在山上的少数民族村落内,乐师的年龄普遍在20-50岁之间。通过笔者的访问,这些年轻乐师多是因个人爱好,从小学习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艺,并最终被村内邀请演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乐器的演奏,多数也不能说出师承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演出。
三、传统音乐平台的逐步消亡和外来音乐的侵入
在调查中,传统的民间音乐活动平台正在逐步消亡。这一点在传统大型音乐活动中体现特别明显。从三月街上传统对歌台上的按村落报名参赛、洞经古乐台观众看台的拆除到绕三灵上对歌小树林被砍伐一空,重低音音响和迪斯科音乐声压全场。传统上云南特有的小河流水,树下对歌的模式正在被逐步挤压消亡。一方面是人民在节日上失去了对歌的舞台,对歌慢慢规范化,格式化;一方面是在原本对歌的地方,大量大功率的音响放着本属于夜店的舞蹈歌曲,让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点产生了偏差。随着信息交流的加速,云南省内出现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这种当地乐师自发的、无意识的融合,正在逐步削弱当地的民族音乐特色。这种地方音乐风格的人为重塑,正在使得当地村民对本民族音乐的记忆发生重构。究竟什么音乐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什么音乐是其他民族外来的,很多时候当地村民并不能很好的区别开来。
四、乐师培养缺乏系统化,传承机制不健全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很多民间艺人对于自身技艺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多数时间里并没有培养徒弟或接班人的计划。在一些村落里,乐师的技艺传承多是靠节庆仪式演出来吸引当地青年产生兴趣并学习,并未能见到固定的传习场所。场地的缺失使得传习活动多数是在田间地头完成,多数处于“打游击”的状态。而乐师本身多数也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停留在“怎么吹”的经验传授过程中。
五、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原生态音乐土壤消亡
打歌作为一种流型于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活动具有很多的社交功能,这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提供青年男女社交机会。以往山区因为交通不便,临近村落的青年男女往往只有在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中,才有机会相互认识和交流。因此,学好打歌和过山调对于青年男女是有实际的功利意义的。青年男女愿意学,主动学,传承和欣赏原生态音乐的土壤不断的延续。
现今,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出大山,很多山村出现了空巢村的情况。一方面,走出去的青年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社交方式,已经不需要只能通过打歌来认识异性。另一方面,留守村内的多是老人和小孩,老年人守着自己的音乐演奏,身体却已经不能打跳,小孩子也多把打跳当作一种好玩的集体舞活动,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社会学意义。这也是造成打歌和对歌这些广泛流传在云南各地的艺术形式逐步消亡的重要原因。
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云南省内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音乐的记忆正在逐步淡化。新式的婚礼习俗也在刷新着人们对于音乐的记忆。原本结婚典礼上必须出现的鼓乐队,逐步被电脑、音响所替代,乐师的重要性逐步降低,也促使人们更加不愿意从事乐师这一行业。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护传统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场所
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妥善处理好民间活动场所和土地开发的关系,在传统的民间对歌活动场所,要确保减少与当地民族风格明显不同的演出节目的场次,防止喧宾夺主,将传统音乐活动变成某些商家的商业演出活动。
同时,以行政村为单位,定期组织区域内的民间艺人进行技艺交流,组织艺人参与更多的对外比赛、展演活动,更好的了解自身技艺价值,也为后续的保护做准备。
二、利用有限资源,充分组织传统民间节庆活动
针对青壮年流失,各地区应当利用好春节假期等人民集中的时间,积极组织传统的节庆活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加强人民对传统音乐的记忆。将节庆活动长期化,规律化举办起来,更好的服务当地群众。
三、建立传承人强制传承机制
传统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只强调传承中本身的技艺如何,并未涉及到传承下一代的责任。从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保护机制研究中看,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于传承人(日本称“人间国宝”)称号的授予有一定的强制要求。具体来看,日本、韩国等国家要求传承人在获得国家承认的传承人称号并领取国家补贴金的同时,有义务将自身技艺传授给周围的不特定村民。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此项规定,强制要求传承人将自身技艺传授他人。当然,传授给何人是传承人自主选择的权力,但是要设立专门的评审机构,定期审查传承效果。一方面提高传承人补贴的待遇,另一方面,对于不能很好传承技艺的传承人可以处以警告、处罚、收回传承人称号等手段。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
四、加强民间艺人与高等院校的互动
对于云南省内各地区的民间艺人,可以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一方面组织他们进行传统音乐学知识的训练,一方面,也可以邀请他们到大学校园内讲述他们的经验和记忆。让新一代的大学生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通过定期组织三下乡活动,让更多的青年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文化交流,更好的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理念,从学术和社会责任感上,加强对少数民族艺术保护的意识。
9.音乐与历史课的结合 篇九
摘 要: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就必须唤醒其个人的内在激情。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音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教学资源。
关键词:共性 桥梁 应用
一、音乐与历史的共性
音乐与历史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音乐作用的写照。[1] 历史学是什么?它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学科的任务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2](p2)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 由此可见,历史和音乐在培养人的思想,健全人的人格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如何找到音乐与历史课的最佳结合点呢?现代教育技术给了我们最好的媒介。
二、用多媒体搭建音乐与历史的桥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己进入视听并重的信息时代,过去津津乐道的“一张铁嘴,一支粉笔”的历史教师的完美标准己经过时。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辅助手段,才能激活历史这潭水,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呢?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 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实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投影机、电视面、放映机等多媒体技术,借助于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在电脑软件中可以技术性的加入一些音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重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力度。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无疑为历史课与音乐之间搭建了最方便实效的桥梁。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力。
三、音乐在历史课中的应用
1、应用旋律,创设意境,营造氛围。
旋律和音调能创造出情感的共鸣。直接打动人心,唤起听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应用旋律,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
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它表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战斗的历史事件。1792年6月,马赛市一支500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士兵们沿途高唱这首战歌,到达巴黎的巴士底广场。[3](p.41)歌声伴着鼓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其实对于这首法文歌的歌词,学生并不能领会,但这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旋律能让学生神入法国大革命中,从而进入角色。讲拿破仑战争时,运用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初段比较平缓,反映了战前俄国的和平和宁静,突然音乐变得激昂起来,一种战争的气息扑面而来,拿破仑发动了远征俄国的战争。高尔基曾经高度评价这一曲目代表了俄国人民普遍的心态,我趁机利用这一曲目,给学生再现了法俄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3] 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我用了慷慨激昂的九八世界杯主体曲导入新课,伴随着热情奔放的旋律,我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述巴西与阿根廷的足球,讲述拉美舞蹈伦巴、恰恰的热情,向学生展示了拉美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追述拉美的历史。这种先声夺人声情并茂的导入,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其他如讲项羽刘邦垓下之战时,琵琶曲《十面埋伏》营造了紧张悲壮的战争场面,使学生对这场战争有直接的感知;讲唐朝后期政治时用《霓裳羽衣舞》让学生感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糜烂生活,进一步理解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这一历史事实。
运用旋律,巧设氛围。重现历史事件的具体意境,对学生既是一次艺术熏陶,又不失为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
2、应用歌词,重温历史,激发激情。
歌词往往是历史的缩影。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应用歌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在讲五四运动时,我用了《共青团之歌》,“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青春点燃未来”。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学生久违的青春自豪感。在熟悉的乐曲当中我们开始追述青年节的由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从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中国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讲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以一首《走进新时代》,我设置了一道材料解析题。中国人何时当家作主?中国人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一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道路呢?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并争先恐后的回答着我的问题,整堂课学生非常活跃,努力搜索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本堂课主题,他们切实体会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学习《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九一八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讲给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其它如:讲《红军的长征》时采用《七律长征》;《抗日战争的爆发》时播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大生产运动时用到了《南泥湾》;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用到了《七子之歌》讲抗美援朝战争时用到了《志愿军之歌》。
旋律与歌词是音乐的两大要素,都在历史课当中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3、历史音乐的收集
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历史歌曲的欣赏,可以提高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能力。欣赏、学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不同时期历史的理解,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如通过抗日救亡歌曲的欣赏,让学生真切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奔赴战场,捍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
历史音乐的收集,除老师动手进行外,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各组或查阅相关书籍、影像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或采访相关人士。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10.小学音乐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十
众所周知,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适当的倾听能够带给人以美的畅想和享受。有人说,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作用是教育,这将音乐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实质性的概括。细分其意,是的,音乐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乐理知识运用的科学过程——怎样将音符巧妙地搭配,构成悦耳动听的和弦音乐。将创作好的音符和富有哲学性质的歌词用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艺术,从音乐的创作到将其转化成一种完美的艺术,其作用和功能无非是为了教育,通过歌词内容和完美的旋律,让人们于畅想享受的过程当中,去找寻人生的哲理。
音乐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综合了每个学科的特点和风格,当然其功能和作用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这样才能够比较全面的去了解音乐,学习音乐。以下就关于小学的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做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一、小学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状态
小学时期的孩子们还处在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也正渐形成,因此对他们的正确教育关乎到国家的未来。对他们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但是党和国家对教育部门提出的一项全局性的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要求,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摆脱封建科举式的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身心,已成为有关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在心理上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遇到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毅力,教会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和困难。另外其作为一门课程,此时期的教育的宗旨更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其一生的影响,要能够从基础上反映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特殊性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孩子们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音乐对于人的影响和作用
音乐之于人就好比鱼之于水,它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增强意志,完美品德,修养品性等功能,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人类的存在就不会有音乐的存在,反之,假如没有音乐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也将难以想象。
例如,有一中学的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测试者把一些学生分为两组,而这些小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是相差不多的,教师给他们出了道数学题让他们解答,而两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不相同的,一组处在很一般的环境中,而另一组处在可以边听轻音乐边做题的环境中,结果在能够把题解出来的学生中,后者占据了更多数,反之,还是这两组学生将他们的环境兑换以后,仍然是后者要比前者多一两个学生。虽然这个实验有些牵强,需要更为精确的去进行论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面他确实印证了音乐具有能够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所以适当的音乐对学生身心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诗人也曾说过,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三把钥匙中的一把。
三、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
现阶段大多数的`中學采用的是苏教版的音乐教材,其教学大纲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二是规定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灵活性的统一,以及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的统一,即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要具有灵活性,又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的相统一等,而不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卷纸上的成绩而没有真正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充分的活跃教学环境,生成音乐生命力的发展性教学课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的热爱,可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讲解,例如,在讲解乐理知识时,教师不要单纯的讲解这个音符是几分音符,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清楚什么才是四分音符或是八分音符,它们在歌唱时的时值上面究竟差了多少,当然音乐的学习和培养不光是靠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反复的歌唱和理解,让每节课的课堂都插上音乐的翅膀,用音乐的学习方法和快乐心境去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当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这些东西,便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双重收获。
四、优化音乐教育素质熏陶的有效策略
1.牢固树立音乐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熏陶作用的发挥。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素质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增强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注重音乐教育方法的创新。
2.发挥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创新教育为灵魂的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音乐教育应以鲜明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养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与健康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促使音乐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3.拓展学生音乐想象空间与乐器培训种类。学生音乐想象能力培养与德育有机结合,可净化心灵与升华品德。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开拓思维、陶冶情操与启迪智慧,可培养学生记忆力与创造力。
11.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 篇十一
關键词:学校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而沉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是民族习惯、语言、观念、情感等等的集中体现。通过民族音乐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1]。精神文化作为第一资源的信息时代,民族文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概念成为了富有个性化创造力以及社会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为此,推进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关注自己的文化特点,从而实现需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人民谋求发展以及促进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不同于自然界的遗传及进化,必须要实现其特质的审美化,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及价值观念的传播[2],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
二、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
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需要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人类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及交流的结果,因此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方式也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行为,也就是音乐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学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深入了解和体会民间音乐社团的活动情况。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课堂里,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从而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二)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
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是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3]。考虑到当前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需要适当的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从而保障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普及、弘扬以及发挥。在倡导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心理以及文化结构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格局。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保留其浓厚的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同时还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这样很好的填补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还进一步拉近了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4]。为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多媒体以及高科技的声、光、舞美等手段,诸如符合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从而使学生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5]。
(三)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
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也是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以往的心理状态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形式多样化的音乐形态使得人们接触到了典型样式的“新潮流音乐”以及“流行音乐”[7],它与现代社会中虚无、浮躁的心理情绪有关,是人们失重心态以及生存状态的一种宣泄。“新潮流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8]。各媒体应该多播放、出版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音响及文字图书,从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营造一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生态环境。21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只有彻底改变以往学校音乐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深刻挖掘民族音乐的精神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求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与“统一”。
三、结语
音乐被视为人类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真真切切的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痛苦与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作为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及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而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必须在当前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背景下寻求新的突破性发展。本文从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分析出发,然后就如何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实现方式从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为今年后关于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2004(01):101-115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21-23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3-167
[4]许洪帅.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与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教育的关系[J].音乐创作,2007(06):126-128
[5]黄威.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J].理论观察,2011(02):117-118
[6]蔡毅.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07):62-64
[7]胡谦平,赵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18):79-80
12.试论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篇十二
关键词:民族音乐,挑战,对策
一、民族音乐与其特点
民族音乐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文化价值和特点。民族音乐的音乐内容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主要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民族音乐的形式以单旋律为主。
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一)差异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因而形成的音乐也各有不同;(二)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区有较大的跨度,因而民族音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三) 即兴性:民族音乐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人民通过音乐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没有固定的演唱方式。
二、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逐渐被弱化。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精神、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国外的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技巧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逐渐被弱化。
(二)民族音乐工作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自改革开发以来,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交流愈来愈多,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和优秀人才有更多机会出国留学工作。国外更加优厚的工资待遇使得很多民族音乐人才外流。在国内,流行音乐基本上成为乐坛的主流,民族音乐受众很少,值得引起重视。
(三)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工作不到位。当前,我国的年轻一代大都对民族音乐不了解。由近年来举行的各种音乐类比赛中可以得知,选手们对民族音乐知识知之甚少。 部分选手甚至不认识我国传统的乐器,不了解民族音乐领域知名的音乐家。青年人不仅不了解民族音乐,还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由此可见,普及民族音乐教育十分必要。
三、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一)大力普及民族音乐。选择深受观众喜爱的音乐表达方式,引发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加深观众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使民族音乐深入人心。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加大民族音乐知识在中学音乐课程中的比重。对民族音乐的演唱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发扬继承民族音乐的含蓄美和意境美。此外,民族音乐虽然是历史上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但是民族音乐要想得到继续发展,就应融入时代特色。
(二)重视音乐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结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各个阶层的人们有了不同的音乐需要,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应当吸取其他形式音乐的优点,做出改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著名民族音乐家马晓晖将二胡演奏与电声乐队相结合就是一个创新。
(三)建立民族音乐长效推广机制。让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发展民族音乐的一个新思路。要想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关键在于有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市场。 通过相关调查和访谈得知,民族音乐在国外市场前景广阔, 但是缺乏长效的推广机制。要成立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 为民族音乐的推广提供长效的推广服务机制。
(四)推动民族音乐改革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光有继承没有创新不能使民族音乐得到长期发展,创新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十分关键。当今,流行乐、摇滚乐等成为音乐主流,民族音乐只有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关注、了解民族音乐。如,王洛宾先生搜集整理了我国新疆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歌曲,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之有了新的形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五)加大政府对民族音乐的扶持力度。民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着我国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民族音乐的扶持力度,意识到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为推广民族音乐提供更多机会。
四、结语
13.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 篇十三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确立
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在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了民族音乐学。
进入20世纪后,民族学产生了众多学派,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传播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民族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德国学者拉策尔提出了把文化研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同时重视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条件的研究方法;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诺夫斯基认为每种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重视当前生活与现状的研究,反对殖民者对土著居民文化的粗暴干涉;美国波阿斯学派又称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提出了文化标准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珍品不能进行比较等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立场、观点和理论我们都可以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找到其对应的影子。特别是波阿斯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兴起,使得二战后的比较音乐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即在重视非欧洲民族音乐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研究。波阿斯提出的各种文化价值平等、文化不可比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使得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的相对基础,即欧洲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中心民族的基础动摇了,突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非欧洲音乐的局限,对文化是否要相互比较提出了质疑。
同时,美国人类学家开始认为人类学的种种研究方法不但可以研究非母系文化,而且应该更多地用来探究其自身所属的文化,从而使美国人类学家开始以更多的精力研究美国的自身文化。与此同时,其中一部分人类学家开始带着这种思想积极地参与民族音乐的田野采录工作,而这在欧洲比较音乐学领域是不多见的。美国人类学家的参与虽由于本身音乐能力的限制,无法将其深入,只形成了一种思想趋向,但这种思想趋向却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使得美国的一些音乐家从音乐界转入人类学界,一些人类学家去研究音乐行为(并从技术上分析),同时还带动了这一思想趋向在欧洲研究机构的出现。
这一切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比较音乐学者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存的自然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方向。于是,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和立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地理性民族和欧洲中心看世界的角度转向了文化相对论,即站在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立场全面考查研究各民族(包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于是,比较音乐学在研究对象和立场发生巨大变化和没有进行更多比较的情况下引退,取而代之的是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前叶,中国、日本和东欧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对于这一学科的转型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他们在美国开始重视研究自身民族文化之前就开始了对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说,最初美国学者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不如这些国家学者来得纯正,毕竟美国的学者也大都是英、德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或后裔,他们的文化体系和观点和欧洲同出一辙,而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研究起初是热衷于北美大陆印第安民族音乐的探根溯源,从某种角度上说,属于一种异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但其提出的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观点及其后来的发展,对突破欧洲中心论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这之前,的确有不少学者真正作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在东方比较音乐学研究中,中国的王光祈早在1926年就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其后又有1929年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和1934年的《中国音乐史》,日本的田边尚雄
14.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论文 篇十四
摘要:黔南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瑰宝,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文化的传衣也进一步地丰富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对于不断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发看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多元化格局的不断形成,黔南民族音乐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利于促进黔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要从根本上来对黔南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产业化运洲:,对其内容形式、传承方式、音乐教育等诸多要素来进行有效的塑选从而来帮助黔南民族音乐文化走出困境,这对于从根本上提升黔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效果具有无比重要的帮助意义
关键词:黔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音乐舞蹈论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捌11位于贵少11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少11相连,南与广西比族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少11接壤,北靠省会贵阳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到11辖12县市,面积26197平方公里,有谊又、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佗佬等37个民族。黔南原生态音乐根植于民间的肥沃巨壤,以它自身的独特魅力传唱黔南美韵。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夔,文化多拜匕的格局日渐形成,黔南地区的民疾之北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夔和成就,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女口雨后春笋得到了较决的发夔,这在:良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地域文化的振兴和进步,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地域的音乐之北竞争力,加快我国文化发夔步履,这对于国家之艺复兴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黔南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及形式
黔南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这之北积淀促拥了独特的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产生,为我国之北发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对于社会进步和之北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内容及种类较多,彰显出很大的文化断口艺术性。与此同时,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具有较强的地域险色彩,体现出了相对来说较为独特的一面,比如苗族声笙舞、水族铜鼓舞等就是十分有效的例子。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多维渗透性,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长爹式而存在,更多地与民间之北、歌舞艺术等要素紧密的结合起来,育孵不断地提升其之洲匕内涵和有效险,这洋可以在无形之中来拓展和延伸其之北品格和核臼价值,从而来生珍子地为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发展打开有效的大门,这对于我国之北的发夔和传自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黔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及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在之北多元化格局的冲击下,其内容流失、种类减少,这阻碍了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发夔和竞争力。在这种条件下,必须要从根本上来刘黔南民族音乐文化进{必要的保护,借助于旅游业来实现其开发,从而来不断地提升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发夔,为我国音乐事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重点来刘黔南民族音乐之北保护及旅游开发存在的间题进行深入地探词年口分析,找到其发夔中的阻力和负面影响因素。1、黔南民族音乐受到商业发夔的冲击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之北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窿`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发夔,对于时可勺挂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功利化社会风气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选择了退让,丧失了原有的精神追求和个人品位,从而过多地追求现代化的物质享受,这间题的出现侧良大程度上影响了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地域之北传承十分不利。同时,商业化气息的存在让黔南民族音乐本身内容与时代现实严羹不符,很多时候它缺少社会大众的欢迎口认可,从而导戴嘿今南民族音乐本身魅力和艺术效果的阎氏,这在狠大程度上影响了黔南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进步。2、黔南音乐民间艺术家流失、缺乏传自又黔南音乐民间艺术家流失、缺乏传自又,不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进`步发展和壮大,从而在根本上阎氏了其艺术影响力和发展效果。从目前的清况来看,很多的黔南民族音乐艺术家的年龄很高,尽管他们也曾为黔南音乐民间艺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年龄已高,无法从根本上来提升黔南音乐艺术的持久生命力。与此同时,为了赶进一步地来适雄到匕发夔的需要,很多青年人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艺术,选择了外出打工来维系自己的生活,这洋的社会现实在根本上阎氏了黔南音乐民间艺术内容的流失,不利于实现其创作形式的多样化,严重影响了黔南民族音乐之北本身的发展和进步。3、城市化进程的加决让民族音乐内容流失实现农祠向城国匕的过写度,是不断促进地域经济发夔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一间题的出现却侧良大程度上让传统的民族音乐之北艺术丧失了其生长的土壤,不利于实王邪之种艺长爹式的传承和发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形式都成为了被气们淘汰的对象,很多仪`味地追求城市之北厂降传统之北的精华部分也摒弃,这一刀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之北本身的命脉,不利于从根本上来加深黔南民族音乐之北的艺术内涵和艺长价值,对于音乐保护和发买是汲为不利的。只有从根本上来九转这种局面,才能够贾珍子地推进黔衙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以此来提升传统之北的生命力。4、缺乏有效的黔南民族音乐教育机构缺乏有效的黔南民族音乐教育机构,侧良大程度上阻碍了这艺长爹式的传承和开发,不利于其产业化运作,这对于不断地提棋之北美丽和持久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黔南民族音乐艺术的考察中,我们刁滩发王邪之种艺长爹式一般都是游离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很少与时代教育、高校教育等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不利于其之北理论的传自又,更加阻碍了其生命力的提升,这对于黔南民族音乐教育有效实现制造了难题;同时,由于政府指挥不力,缺乏有效的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这窿`定程度上阎氏了其外在的可靠险和依赖险,导致不少的优秀文化作品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去,对于文化本身发夔十分不利。
三、如何有效促进黔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在之北产业化发夔的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升黔南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力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其之北竞争力,为其将来的市场化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窿这种情祝之二川它须葵从根本上来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将黔南民族音乐与高等教育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来实王嘿今南音乐之北传承、建立黔南民族音乐活态博物馆、实现刊于黔南民族音乐艺术家的培养等,从而来延伸其之北保护与开发的织l道,这洋能够从根本上来刘音乐之北本身进{再塑造,不断地强化其综合竞争力和效果,这对于不断提升黔南民族音乐文明进程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实现其精神价值和之北价值,让其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下面将从这个方面来进行重点地介绍和分析。
1、深入挖掘黔南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深入挖掘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元素,对于不断促进黔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之北传承的关键所在。第一,在孩北多拜匕的社会现实大背景下,要善于从独具特色的地域之北中汲取之北元素,并与黔南民族音乐的创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其价值内涵。第二,应该重点采取措施来实现对于传统优秀艺人的保护和甄别,帮助他们生珍子地弱导创作灵感,并通过相应的精神激励的方式来对他们进{有效的鼓励和教导,从而来大大调动他们的主观热清和积极险,这对于有效促炭鳃今南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整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2、将黔南民族音乐与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黔南民族音乐与高等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提升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应该设置相关的黔南民族音乐教育专业,将黔南民族音乐元素融巨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提升其参与险,从而来从根本上力探对于黔南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以此来实王嘿今南民族音乐元素与高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其次厂降黔南民族音乐与民族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贯穿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去,以止睐不断地发挥民族音乐本身的之北影响力和渗透效果,根植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来更加有效地来塑造民族品格,从而来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塑造和提升,这对于不断强化黔南民族音乐发买致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3、依托旅游业来实王嘿今南音乐之北传承依托于旅游业来实王嘿今南音乐之北传承,是不断促进黔南民族发夔的关键所在,确保其与时俱进的特点,拓展文化竞争力。第一,大力发辰嘿今南民族音乐旅游业,政府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刘黔南民族音乐进{有效的旅游开发,比如通过实景演出、黔南民族音乐演出活动等方式来不断地实现刊其旅游开发,通过与相关旅游景点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这对于拓辰嘿今南民族音乐发展和传承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二,应该从文化产业运作的角度来刘黔南音乐之北进{有效地分析和整合,;糙完整化的产业链,从黔南民族音乐产品创作、内容传承形式开辟、市场化推广、营销、衍生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来对之进{有效地发展和推进,从而来不断地提升黔南音乐之北的影响力,对于后续音乐之北的传承和发夔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
4、建立黔南民族音乐活态博物馆建立黔南民族音乐活态博物馆,推炭鳃今南民族音乐之北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村落为中已来刘黔南民族音乐之北内容挂行有效地整合和保护,将最真实、最原始的黔南民族音乐形态真实地保存到村落中去,从而来为相关的游客和之北研究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内容,实现原汁原味之北的有效保存。这洋,能够最大化地还原黔南民族音乐的原始形态,不断地来刘黔南民族音乐之北进{有效的推进和传自又,这对于不断加强黔南民族音乐的地域性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借助于旅游业来刘黔南民族音乐进行促进,给观众和游客亲身体验的机会和空间,从而让他们感晤到深层次、最原汁原味的黔南民族音乐之北,这对于加深对于黔南之北的理解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这窿实王嘿今南之北保护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拓展了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推动了之北艺术的发夔和进步。
5、实现对于黔南民族音乐艺术家的培养实现刊于黔南民族音乐艺术家的培养,是促进黔南民族音乐艺术发夔的关键所在,这对于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任何一种艺长爹式来说,人朽k远都是主要的核心支持,缺乏了创新人才的支撑就无法真正实王嘿今南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自又。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入手:第一,集中精力来对老一辈的艺术家进{有效的保护,可以联合起来对他们进{有效的硼及,邀请他们做客高校专业教育中去;还可以牢牢地结合老一辈艺术家的力量,让他们来进行内容的编纂,制定相应的教材来确侨嘿今南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夔。第二,重点对黔南地域的青年艺术家进行培养和挖掘,不断地提升对于他们的待遇,从而来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创作热情和之北积极险,这对于不断提升黔南民族音乐未来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最直接地提升了文化凝聚力。
四、结语
15.试探传承与发展中的中国民族音乐 篇十五
一个民族声音最好的表达方式是用音乐来阐述。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传统民族音乐有它的迷人的地方,在音乐技巧上也存在不足。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也需要与时俱进,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关注。这样才能融入当下,符合当代的审美并得到发展。民乐不能老待在博物馆里,隔着橱窗,把它当成文物去欣赏。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民族音乐演出组合,团体出现在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各种音乐元素不断地涌现出来,原来的坐式的演奏形式逐渐创新为站式,独奏的演绎方式逐渐添加了一人多乐器演奏的形式,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逐步添加流行的元素等等。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是热起的话题。音乐家们在研讨我国的音乐发展方向的过程中,表以各有千秋,百家齐放、兼收并蓄的包涵态度。中西方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不断融合,随着更多外来元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也有所转变,这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有力标志。
虽说逐渐引入西洋音乐并无不妥,但是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关系似乎没有摆好正确的位置。全民进行“美育”教育大计的问题中,中西乐的市场配置似乎出现了一定的比例问题。做为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进程中,不论民族器乐还是民族声乐,都需要将发展创新本民族的风格、气质为前提。近年来的笛子、二胡、古筝等民族器乐在作品创新中没有新发展,各位演奏家除了技艺有所进步,但演奏的作品还是不断重复经典名曲,再也没有超越的新作品。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创新创作的范围和空间是很大的,我们需要民族自强自立,才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创造出赋有中国特色,风格、气质,专业研究水平更高的作品。新元素的吸收和兼容是可接受,但摒弃了音乐的最根本,也就代表着民族音乐的停滞。
民歌在民族音乐中是诗歌之祖。前些年,“原生态”唱法被加入到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可以说是民族唱法的最原始最根源。所谓中国的通俗音乐,不仅要吸收西方文化元素,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和民族元素在内,让大众所广为流传,否则就是不成功不被接受。一首散发民族色彩、拥有地域文化独特魅力、在传统文化根基上拥有现代表达的民族音乐作品,将会得到认可和接纳。
一民族的艺术发展如何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之上。中国民族音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不断吸收外来的创新方法及思路,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也密切了之间的联系。在民族、美声演唱两者中,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实质上的不同。而具体的内涵就是将自身条件和外来新鲜事物很好的把握控制。中国美术史上很多中西合璧的画家和教育家,例如徐悲鸿等都是在欧洲留学归来。艺术的门类除了绘画还有音乐,两者都可将世界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有着“中西合璧的夜莺”之称的青年歌唱家吴碧霞,通过精湛的专业技术,在国内外美声民族声乐比赛皆获得最高奖项。她认为,“唱法”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自身的局限性,而更应该从作品而不是唱法进行分类。好的声音需要科学的方法,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固定框架模式。她演唱的民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国风格韵味浓郁,气派特色鲜明;声音自然,毫无娇作。她演唱的美声作品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她的吴氏抒情花腔。和同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两人,淋漓尽致的展示民族与美声的美妙结合。她们的演唱技术高超,在国内外都得到高度认可,欣赏度极高,学习声乐演唱的楷模。
我国本民族的音乐要得到人们的喜爱,需要不断创新,运用现代化中的各艺术门类合作帮助,改革并发展着。与此同时,我们的乐器也要改革、要创新,要现代化,要真的达到美,真的抒情。追根究底,艺术的创新是局部性、技能性的创新,更是在局部与技能性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进而实现整体性的审美品格转化,需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保护和发展并存着。加强推动和传播的力量,让传统音乐突破国门,延续和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生命力。而支撑整体性审美品格转化的,既离不开深厚的积累,更要有文化创造的自觉和自信。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拥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它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语言简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气质、作风,它不仅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又被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国家的强大使国民更加自信,民族更加团结进步,中国民族音乐也随之在积累中创新,不断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西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碧霞,徐天祥.访学归来的回顾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9.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论文】推荐阅读:
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07-0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大全09-25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06-24
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教学心得08-04
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践与创新06-19
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06-19
科技创新讲座课程论文(云南桥头堡)06-2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08-17
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08-19
云南省中学物理教师招聘教材教法与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