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写作--被动句

2025-02-04

汉语写作--被动句(精选7篇)

1.汉语写作--被动句 篇一

论英语与汉语中的被动句

时间同一画面上表现,而通过语言所要反映的事物却不行,这应该是语言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决定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人们表达思维方法程度的一个载体,需要一定的法规准则束缚制约它使其能够可以方便交流,避免误会和歧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把同样的几个字词组成句子,因为动用的语法规则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大不相同了,例:“两天必须晒一次被子”是在两天内,必须把被子拿出去晒一会儿,而“晒一次被子必须两天”调换了语序之后,意思是要晒被子就得晒两天,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很容易得出,这种句义上的变化绝不是字义本身带来的而是因为语法的差异。可以看出,语法结构就是我们说话写字表情达意的规则,而各民族也有着其特定的语法结构是因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国情现实,对社会和自然的理解观念、思维方式和表达的深浅程度也有所不同。语法的普遍存在决定了其普遍性,而又因为其语法的不同决定了其特殊性,我们的语言学不仅研究的是各国的语言语法各自的区别,更要研究各种不同关于发的共同的地方。然而,语法作为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又被组合或聚合规则过了的句子表现出来就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既然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反过来表现形式,那么句子的变换和句型的不同也是一个大学问,各民族语言为了表达句子中字词,标点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常用形态标志、辅助词、次序与声调这四种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所以才会产生各个民族自己的语法规则使个语言具有各自的形态。比如人称的变化,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各式各样的变格。汉语主要是借助于辅助词和词序这两种手段,而英语主要是用形态标志和声调来表现的,举例来说,古英语本身有许多种格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发展改变了许多,这就说明语言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其他优秀语言的借鉴而不断完善发展的。提起语法,大概第一反应就是名词、动词、主语和谓语等等当然还有变格变位等,就是所谓的形态,如主谓一致,动词规定宾语的形式,即使形态不是语法的一切,但也是其根本,比如“我吃饭”限制了主语,对象等。在这里,因为才疏学浅,就只选取英汉语语法中的被动句作个前楼的分析和比较。

各种语言都可以用他们各自的语法特征与结构去表达被动与主动,当一个人选择实践中的客体作为参照物的时候,就产生了被动句和其他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而被动句也就是表达被动意义的主要方式。我们就对英汉语中的被动句加以分析和比较。

从相同点上来看,先从汉语谈起。在汉语中被动句有两种:当然被动句和正规被动句。一个动词往往有被动和主动的意义,只要约定俗成并不会产生误解一般来讲就会出现当然被动句,这类句型是不带“被”字一类字的被动句,比如“道路通畅了”“火车加速了”等,长久以来这就成了汉语语感的一部分,在英语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this house to rent”“his coat needs washing”等等,但英语中这样的“当然被动句”相比汉语而言并不多。另外一种被动句是正规被动句,这种句式与“把”字的主动句相对立,比如“我把书弄丢了”和“书被我弄丢了”。像这种简单的主被动的转换是有规律的:介词“把”后面的直接宾语都可以转化为主语在单宾主动句中使用了意动动词、为动动词、形容动词以及带有状语的宾语的主动句都不可以转化为被动句。而双宾语中的主动句对应的被动句的规律和单宾规律不太一样:指人的间接宾语可以转化为主语,如:“语教系的辅导员给学习委员安排了任务”转化为被动“学习委员被语教的辅导员安排了任务”。介词“把”的宾语也可以转化为主语,如“他把我放了鸽子”转化为“我被他放了鸽子”。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主动与被动,如“he cleared the room of book” 可以转化为“The room was cleared of book”还有“the medicine will cure you of your disease”转化为“you will be cured of your disease”。还有,直接宾语代表行为地点,间接宾语代表直接客体,或者恰恰相反,看例句:“他把桌子塞满了书”和“他把书放满了桌子”可以转化为“书被他塞满了桌子”和“桌子被塞满了书”,英语中也有一样的“I hang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和“I hang the wall with some pictures”可以转化为“some pictures were hung on the wall”和“the wall was hung with some picture”。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也主要的相异点。汉语出现的被动句英语没有,句子中出现“叫”“让”等有使动的介词,可以和介词“被”通用,如“他不小心让车给撞了”。如“好可惜,后半截话被噪音给搅乱了”这个在英语里就是不存在的,比如把其翻译成英语“it’s a pity that the latter part of conversation should be disturbed by the noise for a while ”就看不出其被动的结构。

从英语的被动句看,英语中有所谓的分词,分词的本质就在于他是从动词演变出来的形容词,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我烧了一壶水,水烧开之后,把壶移到一边。这时候水的状态是被烧开的,用英语的烧开的过去分词“boiled”来描写这一性质。而当我在烧水的时候,水是处于被烧开着的状态,英语就用现在分词“boiling”来描写。可见,分词的时态系统和被动语态的产生都是应归功于分词的出现,分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时,可以做定语和表语,当其做表语的时候,句子结构就为主系表结构,比如“the cup was broken”。后来随着英语的发展就出现了被动句,如“The cup was broken by my sister”,一般的英语语法至今仍把主系表和被动句加以区别。其实英语中的被动句仍是描绘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和描写动作过程的动句的混合体,必须看语境才可以判断出某个被动句到底是哪种语态。如果把句子孤立起来,如“the cup was broken by my sister”可以翻译成两种意思“杯子被我妹妹打破了”(动句)“杯子是我弟弟打破了的”(静句),英语被动句中之所以是动句和静句的混合体,是因为它是主系表句脱胎而出的,而汉语中被动句则不是的,除了“为……所”式除外。

英语被动是由主系表句脱胎而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是表达静态事件的,因此,往往通汉语表达静态事件的“是……的”式相当,而汉语被动句的第一格式“被”字句不想当。另外汉语中没有灵动类的动词,有灵动词不能以无灵动物的词作为主语。比如,这样一个句子:他妻子的丧命把他投入到了无限痛苦之中。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当然,这样对应的被动句也是不存在的:他被他妻子的丧命投入到了无限的痛苦之中。而英语中的有灵动词和无灵动词之间区别很明显,所以也有这两类的被动句,如“he was thrown into sorrow by the lost of his wife”。最后,还有看几个例子“his life was cut short by disease”翻译为中文只能译成“他因患病而缩短了寿命”而不能翻译成“他的生命被患病缩短了”。另外,简略的从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来看,英语中,不知道或不必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时,比如,the glass is broken.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如,the first prize was won by him.处于礼貌、策略等不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如,you are requested to give a performance.为了避免变更主语,如,she gave a lecture o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was attentively listened to.等等。另外,在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转化上的限制和汉语的限制不一样,英语中具有be “是”和have“有”意义的静态动词,没有被动态,有些“动词+介词”的搭配,若是成语动词有被动态,否则就没有,如,the hall holds 2000people.the house belong to his father.等。在宾语上的限制有六种主动态不能转换被动的,宾语由从句充当,不定式或动名词做宾语,反身代词、相互代词作宾语,还有宾语中带有与主语照应关系的物主代词,某些“及物动词+宾语”构成的不容拆分的紧密整体,如,we could hardly see each other in the fog.The women shook her head.这也是跟汉语不同的。而汉语中的被动句却不受范围的限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英语中,由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还受动词的影响,感官动词或者系动词后接形容词,如,the cloth feels soft.行为动词后接副词,如,the essay reads smoothly.等等。在汉语中就不受时态的影响。

尽管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下英汉语的被动句,我们仍可管中窥豹——被动句可以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而在语言语法及其词汇的丰富是否能够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中比较语言的是否高级,我们就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实际上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高级的语言系统。

其实不管各民族语言中的形式和语法是如何如何的不同,但总的来说,语言是思维反映现实的工具,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反映者和反映工具的关系,而不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这一思项内容的语言表现形式的关系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一定的思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也往往突破原有的语言形式,所以我们要接受优秀的语法并且发展本民族的语法,这样一民族有着自己统一的语言语法,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不会断裂的民族。

2.汉语写作--被动句 篇二

语言迁移是与二语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Lado (1957) 认为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会依赖已掌握的母语, 并经常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等迁移到目标语言习得中去。Kasper (1992) 定义了语言迁移的两种类型, 即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母语与目的语具有相类似的特征, 并能够促进目标语学习的作用为正迁移;而母语与目标语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 可能会产生干扰的 (Interference) 作用, 即为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语言负迁移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用第二语言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句法迁移的错误。周立 (2009) 通过英语写作及文法测试的方法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所出现的句法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 其中在主要的五类句法迁移错误中, 英语粘连句所占的比例高达42.3%, 远远高出其他主要错误 (主谓不一致12.5%, 被动句的错误表达10.6%, 主语省略10.3%, 存在句的错误表达10.2%) 出现的百分比。因而, 十分有必要对英语粘连句进行研究, 并提出应对此类错误出现的方法。近年来, 对汉语流水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层面上, 在写作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 我们有必要对汉语流水句在英语写作中造成的语言负迁移现象进行研究,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克服汉语流水句所造成的干扰。

2 汉语流水句vs英语粘连句

吕叔湘 (1979) 最早提出了流水句 (Chineses Flowing Sentences) 这个生动的说法, 他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 一个接一个小句, 很多地方可断可连。胡明扬、劲松 (1989) 将流水句界定为一种在非句终句段也出现句终语调, 语义联系比较松散, 似断还连的无关联词语复句, 并指出流水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类复句, 其在结构上具有如下特征: (1) 至少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句段; (2) 句段之间一般不是靠关联词语来联结的, 尽管有的较长的流水句内部可以包含用关联词语来联结的关联复句。刘宓庆 (2010) 举了例1-1作为汉语中典型的流水句:

1-1:……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影, 诗中酒中有情, 闲中闷中有伴, 非唯我爱竹石, 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 或游宦四方, 终其身不能归享。而辈欲游名山大川, 又一时不得即往, 何如一室小景, 有情有味, 历久弥新乎!……

(郑燮:《竹石》)

Langan (2 0 1 0) 将英语粘连句 (English Run-on Sentences) 定义为两个独立的句子连在一起, 其间缺少必要的标记, 粘连句可分为逗号拼接句 (Comma Splices) 和溶合句 (Fused Sentences) 。逗号拼接句 (例1-2) 是指使用逗号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均含有独立主谓成分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句子结构。溶合句 (例1-3) 指两个完整独立的句子溶合在一起, 其间没有任何标记。

综上所述, 我们需要明确汉语流水句与英语粘连句的联系和区别。汉语流水句是合乎汉语语法的一类句子, 而英语粘连句并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两者具有相似的句法结构特征, 即两个独立的句子均以较为松散 (仅用逗号连接或直接粘连在一起) 的方式连接。

3 英语粘连句分析

如上所述, 英语粘连句可分为逗号拼接句和溶合句两大类。逗号拼接句可用如下公示来表示“句子+, +句子=逗号拼接句”, 其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子类型, 为了方便论述, 我们分别用类型1、类型2和类型3来代指。类型1指用逗号连接一个含有命令或指示意味开头的小句 (例1-2、2-1) ;类型2指两个独立的句子间以“逗号+副词”的形式进行连接 (例2-2) ;类型3指用逗号连接一个以指代上文所提及事物的代词开头的句子, 该句子虽然表意清晰, 但实则为逗号拼接句, 其也是在逗号拼接句的三种子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例2-3) 。

2-1:Computers become popular, could computers replace televisions? (run-on)

2-2:Many people are eager to get more money and want to be richer, however, money is not everything in our life. (run-on)

2-3:Schools can organize some activities about English writing, they can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run-on)

为获得相应的语料以支持本文论述, 笔者随机抽选了150名大一非英语专业同学的三篇英语作文 (分别以

“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Money Is Not Everything”和“Computers Are Great Use to Our Daily Life”

为题) , 通过计算出各类型粘连句数量在每篇作文中句子总数量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加权平均值, 得出如下数据:

英语粘连句在1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中的百分比:

由上表可知, 粘连句在笔者所选的15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三篇英语作文中所占的百分比为19.5%, 其中逗号拼接句 (16.8%) 为主要的粘连句类型, 其比例是溶合句 (2.7%) 所占比例的6倍多。在逗号拼接句下属的三种类型中, 类型3 (7%) 所占的比重最大, 类型1 (5.7%) 的比例稍高于类型2 (4.1%) 。

4 深层原因分析

受汉语流水句语言负迁移而产生的英语粘连句, 实则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受母语的影响, 例如受汉语标点使用规则、汉语语篇衔接方式以及汉语话题突出的影响, 其二是受语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影响和限制。Bhela (1999) 提出当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句法结构受挫时, 会使用母语的句法结构, 对其而言, 用母语结构组织语言、加工语言很便利。因而, 更深层的原因可以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相关方面的对比来解释。

(1) 标点使用规则的不同。与英语相比较, 汉语里逗号的使用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也即汉语断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汉英两语在断句方面有差别, 因此导致标点使用的差别。古汉语实则没有标点符号, 诵读时的语流停顿称句读;决定句读的是文意的完整性, 即句子表达功能的完成与否。 (申小龙, 1996) 现代汉语也传承了这一特征。而英语断句的主要依据是主谓结构, 并有许多形式手段连接句子, 因此逗号使用的规则相当明确。在各种句式里, 平行的两个主语、宾语、表语、谓语和状语之间用连词and/or连接。 (章振邦, 1983;张道真, 1995)

(2) 语篇衔接方式的不同。汉英两语比较, 汉语重意合, 而英语重形合。汉语多使用隐性连接手段, 没有类似英语的并列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使用得也没有那么频繁, 只要上下文能够表达这些关系, 显性的连接手段就可以省略, 因而简洁灵活。英语更多要求显性连接, 有大量的形式手段表明词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 例如并列、主从以及各种逻辑关系, 需要严密有序。

(3) 语言表达结构的不同。汉语断句与英语不同的原因之一是其话题结构。汉语属于话题—评论型语言, 几个话题共享一个述题, 或一个话题带几个述题, 都在同一个话题—评论框里, 书面表达时互相之间可用逗号而不用句号切分, 造成大量的一句话里包括几个小句的现象。这里所谓小句指主谓结构, 相当于英语的从句。 (徐烈炯、刘丹青, 1998) 而英语的简单句只能包含一个主谓结构, 其内部担当定语或状语功能的短语可以用逗号切分, 但是不能用逗号连接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

5 应对策略

(1) 语法层面的应对技巧。单纯就语法层面而言, 有如下三种方式可将英语粘连句改写成合乎英语语法的句子。1) 将粘连句切分成两个独立的句子 (例3-1) ;2) 通过利用连词 (and、but、for、nor、yet、or、so) 或分号将粘连句中的两个句子合并, 组成一个并列句 (例3-2、3-3) ;3) 将粘连句中的一个句子嵌入到另一个句子中, 组成一个复合句 (例3-4) 。

1-2:Because of the convenience of typing in computers, this may lead some students not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English spelling. (run-on)

3-1:Because of the convenience of typing in computers.This may lead some students not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English spelling. (correct)

1-3:We can talk about our problems with other people we will get happier. (run-on)

3-2:We can talk about our problems with other people and we will get happier. (correct)

3-3:We can talk about our problems with other people;we will get happier. (correct)

2-3:Schools can organize some activities about English writing, they can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run-on)

3-4:Schools can organize some activities about English writing 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correct)

(2) 多阅读。众所周知, 读和写是分不开的, 提高写作的一种有效方法便是多阅读, 只有有了足量的输入 (阅读) 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的输出创作 (写作) ,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为了避免汉语句法思维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所造成的语言负迁移, 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 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3) 多练习。熟能生巧, 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更是这样, 不断的练习是很重要的。在量的积累即多练习时, 还要注意质的把握, 要认真细心地查看自己所写的句子。对于时常会出现英语粘连句错误的同学, 要多注意本文所阐述的有关英语粘连句的类型及相关应对策略进行修改。

6 总述

流水句充分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受语言负迁移的影响, 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常会出现同流水句具有相似句法结构, 诸如逗号拼接句和溶合句这样的英语粘连句错误。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将英语粘连句同汉语流水句的对比, 进一步阐述了英语粘连句的类型和特点, 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以应对由于语言负迁移所造成的英语粘连句错误。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能注意到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上的差异, 注意英语粘连句的特征, 并善于将粘连句切分为两个独立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并列句或复合句, 便能从某种程度上克服受汉语流水句语言负迁移影响出现的英语粘连句错误。此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还要多阅读, 要勤加练习。

语言负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 它涉及到词汇、语法、句子、篇章、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只是对汉语流水句的语言负迁移作了一点肤浅的研究, 希望能够对语言学习着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Bhela.A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Exploratory Case Studies of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with Target Language Usage[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1999 (1) .

[2]John, Langan.College Writing Skills With Reading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2007.

[3]Kasper, G.Pragmatic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2 (8) .

[4]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5]胡明扬, 劲松.流水句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 (4) .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8]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9]徐烈炯, 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10]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11]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3.浅析日语的被动句 篇三

摘要:在日本语的学习过程中,语法是让很多初学者颇感头疼的一个项目,特别是语法中的被动句的学习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本文从被动句的分类入手简要介绍其构成和基本的概念特征,希望对日语学习者的语法学习有所裨益。

关键词:日语;语法;被动句

引言

作为第二外语,很多中国学生对日语的学习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学生感到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很让人满意。个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日语语法的复杂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增加了很多日语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尤其是,在进行日语语法中,有关于被动句项目的学习时,很多日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被动句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使用情况。本文从日语被动句的分类和基本结构入手,对日语的被动句的正确使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希望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对这一语法项目的学习和掌握。

一 日语被动句的分类

日语被动句的分类有很多,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进行如下的分类:首先,根据被动句中的主语是否为人这一标准,可以把被动句分为有情主语句和无情主语句。无情主语句句子的主语或主题一般表现为非人的事物。尤其将行为对象作为主题提出来时,多采用此种表现形式,多见于客观叙述、描写、以及新闻报道中。其次,根据句子之间的各个句子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这一标准。日语被动句又有其他相应的分类。比如,根据主语是否为动作的承受者来分。如果主语直接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被动句成为直接被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结果的间承受者,这样的被动句成为间接被动句。其中在直接被动句中,按照句子主语的不同,可以分为把物体当作主语的被动句和把人当作主语的被动句。在间接被动句中又被分为带自动词的被动句以及带宾语的被动句。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语法的被动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会接触到这样的句型。在这样的句型中,主动句的宾语变成了被动句的主语,这一点和上述的被动句型有很大的不同,在日语的语法体系中,这样的句型我们单独归类为:中间被动句。

二 日本被动句使用条件

在日语表达中,被动句的强调效果要比主动句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含有强调意味的表达都适用于被动句。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形,使用被动句的情况居多。

首先,在句子的表达中如果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发出者在情感距离比较中发现,动作的承受者和我的情感距离比较近,则此时比较适于使用被动句来进行句意的表达。例如,在句子:社長が妹を叱った中,就我而言,妹妹的情感距离要比社长的情感距离更近,所以,这句如果表达为:妹は社長に叱られた则显得更加得体自然。在日语的语法结构中,有一个关于我和我的亲属以及我的朋友和其他朋友或者物体的关系在情感距离的排列上呈递减的状态。

其次,在句子表达时,如果动作和作者没有关系,一般也会使用被动句的结构来表达。例如,在句子:昨日、運動会を行った,这个句子看不出动作的发生和作者的关系,也看不出谁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把它转化成被动句的结构:昨日、運動会が行われた。这种表示方法和英语的语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以事物作为句子的主语时,一般采用的是采用被动句结构来进行表达。当然,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动作的发出者则用:によって来表示,所以,上文的例句如果出现了动作的发出者,则要转变为:昨日、運動会が学校によって行われた。

再次,在句子进行合并,也就是把两个有着顺承或者并列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并且两个句子共享一个主语时,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是同一个对象时,一般采用被动句的形式来完成。例如:部長が李さんをほめた和李さんはうれしかった。这两个独立的分句共享一个主语:李さん,所以,如果把它们整合为一句话,则可以表示为:部長に褒められて、李さんはうれしかった。通过这种转变让句子的含义的表达更加直接,便于让人明白和接受。

最后,在日语中传递情感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如果说话的作者,想在语言的表达中传递一种受伤或者委屈的情绪,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和体谅时,使用被动句的表达结构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友達が来た出かけなかった。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表达了因朋友的到来而导致自己不能外出,那种内心的不愉快甚至是委屈和難过的心理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让别人知晓时,需要借助被动句的结构来进行这种意图的表达。所以,上面这句话,可以调整为:友達に来られて、出かけなかった。同样的是,在例句私は妹にケーキを食べられた中,由于使用了被动语句的表达结构,所以,作者因为自己的蛋糕被妹妹吃掉而产生的委屈和受到伤害的心理就可以表达出来。

三 日本被动句的结构

在日语的语法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主动句和被动句在传递的意思方面是一致的,表现不同的是它们各自的语法结构。例如:先生は弟をほめた。这个句子就是一个主动的表达结构。该句的被动表达结构为:弟は先生に/からほめられた。通过意思的比较,我们很轻易的看出,两者的表达意思是一样的。在这个句子中,动作的发出者都是「先生」,动作的承受着也都是「弟」。在这样的句子中,我们通过前文的介绍知道这种句型在被动句的分类中属于直接被动句中的一种,属于以人为主语的直接被动句。

我们再来看另外两个例子:彼は子供に泣かれた这是一个间接的的被动句结构,如果我们按照被动句变形的结构将其还原为:子供は彼を泣いた.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还原是不正确的。原因就在于:在日语的被动句中,有一种被动的结构比较特殊。它是介于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中间,属于我们上文提到的,主动句的宾语变成了被动句的主语,所以从动作的承受对象上来分比较困难,这样的句型就属于中间被动句。例如,在句子:私は後ろ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た和後ろの人が私の足を踏んだ,这两个句子中,主动句中的一部分也是被动句中主语的一部分。所以,在碰到这种句子成分比较复杂的主动句转化为被动句时,要注意不要忽略在被动句的分类中,还有一种中间被动句的类型。

除此之外,在被动句的表达上,与过往的表达意图不同的是,随着外来语言对日语文法的冲击,在语法表达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在表达受人的好处或者是恩惠时,也多采用被动的表达句型。比如:私は時々担任の先生に褒められる,太郎は家族みんなから愛されている这两个句子表现出来的动作结果是积极的,正向的。这一点和传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进步。比如,在句子:昨日、学校へ行く途中、山本さんは知らない人に殴られた,私はまた友人に笑われた。这两个句子,根据上文的被动句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好的,对说话者来说,在言语中构成了一种损失或者说是伤害,这样的被动句的表达通常被人们成为受害被动句。

与汉语以及欧美语言体系不同的是,在日语的句子动词构成中,有一种独有的动词分类。这种动词被分为由自动词和由他动词。从字面上,我们能够理解由他动词是指这个动作的完成需要通过第三者来完成。由自动词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本人,它的被动句形式的表达在汉语和欧美语种中都比较少见。这也是日语语法中一个让学习者比较难以理解和学习的一个语法点。例如,在句子:昨日、鈴木さんは一晩中子供に泣かれて、寝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友達に来られて、勉強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中,该句的被动词是一个由自动词。这样的句子表达的是动作由第三者自动实现和完成,但动作的结果却对主语不利。这种句型用来表达主语的不满和一种抱怨的情绪。

结语

日语在中国有着比较大的学习群体,如何学好日语是每一个日语学习者颇为关心的话题。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日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及欧美语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日语的学习中,特别是对日语语法的学习要从语法的表达功能角度來分析其特征和功能。被动句作为日语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项目,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学好。本文从日语被动句的分类、概念特征以及语法构成入手,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对这一重要语法项目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李伟.现代语中的中日被动表达比较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年.

[2] 王黎今.日语“受身文”和汉语“被”字句的语义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06期

4.汉语写作--被动句 篇四

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后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学生理解印尼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印尼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印尼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受事→施事”),可能是一个按照“受事→施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作 者:张金桥 熊玉珍 彭志锋 张耀文 Zhang Jinqiao Xiong Yuzhen Peng Zhifeng Zhang Yaowen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510610 刊 名: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年,卷(期):2006 4(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印尼语   主动句   被动句   项目顺序  

5.汉语写作--被动句 篇五

句型[主语+(特殊定式动词)+be+过去分词+by+施动者]

1. We have been greatly encouraged by Lei Fengs example.

2. Smoking is not permitted in this theatre. 3.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4. Robert Finn was dismissed by the boss of the factory.

5. If Cowperwood were convicted, Stener needs must be.

6. The story will be continued in our next months issue.

7. Has the work been finished ahead of time?

[注] 阅读时不要把含有by的成语当成施动者,如:by hand(用手)by itself(独自)by storm(突然)by air(乘飞机)例如: Many years ago a great castle in Holland was taken by storm. The enemies entered the castle

句型[主语+get +过去分词+其他]

1. He got killed in the war. 2. The boy got hurt on his way home from work.

3. This story eventually got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4. He got dismissed. 5. He got plucked. 6. He got drowned last year. 7. I dont want to get mixed up with the police again.

句型[主语+be+形容词+to be +过去分词+其他]

1. She is bound to be received warmly. 2. We are liable to be overheard here.

6.雅思写作流程图被动语态常用语句 篇六

那么流程图写法有没有可以准备的地方呢?有!因为流程图大部分在语态上使用被动(passive voice)所以一些固定的词组可以被用到流程图中。

流程图大部分和工业产品制造相关,比如玻璃瓶子如何回收再制造,水泥如何自造的,雨水如何净化成饮用水,其中找合适的动词是学生觉得最困难的部分,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些流程图常用的词组:

Be sent to 被送到

Be transported to 被运送到

Be delivered to 被输送到

Be transferred to 被转移至

Be heated on/in 在…上被加热

Be extracted from 从…萃取

Be separated from 从… 分离

Be refined from 从….提炼

Be filtered 被过滤

Be degraded to/from 降级为…

Be evaporated 被蒸发

Be incinerated 被焚烧为

Be broken down 被分解为

Be oxidized 被氧化为

Be deforested 被荒漠化

Be released to 被释放到

Be burned by 被燃烧

Be mixed with 和…混合Be moulded as 被塑造成为

Be processed 被加工成Be disposed of 被处理

Be promoted 被提升为

Be manufactured 被制作/制造

Be generated 被产生/制造

Be grilled 被烧烤

Be smoked 被烟熏

Be exposed 被暴露

Be restored 被恢复

7.现代汉语成句研究阐述论文 篇七

句子是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之一,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和讨论汉语成句问题,随着结构主义理论、小句中枢说和三个平面理论等理论的引入和产生,成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成句研究成果的梳理,推进成句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一.成句标准的研究

研究成句的前提是究竟什么是句子,即句子的标准是什么。关于成句标准的讨论,首先王艾录的看法是:“句子是由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标准共同规定的。语法标准要求句子结构合理;语义标准要求句子意思完整,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符合逻辑事理;语用标准要求句子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独立完成交际使命。任何一个句子,都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协同作用的制约。”王艾录强调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句子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必须同时全部符合标准。

邢福义先生在“小句中枢说”中提到小句三律,即小句成活率、小句包容率和小句联结率。小句属于语法单位之一,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全,小句起到联络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作用。小句成活率指出句子语气加可成句构件语法单位等于小句成型,再加上意旨的有效表达才能实现小句成效,即小句成活。

李柔在王艾录成句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语料分析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成句标准,并指出了三大标准之间的关系和层级。文中指出句法标准主要包括句法成分和词类应具备对应恰当关系,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要合理;语义上的标准主要在于各成分的意义要符合逻辑,信息量要充足,句意要完整和明确,并且专门指出动作事件句必须包含完句成分对动词加以限定;语用上句子的陈述性是成句的判断标准。三大标准的关系是没有绝对界限,互相紧密联系、融合,就层级性而言,句法标准是基础和前提。

二.单句范围内的成句研究

综观学者们的成句研究,从吕叔湘先生最早论及汉语完句问题至今,大部分研究都封闭在单句的范围内,其中完句成分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完句的界定。竟成认为,完句是合格独立自足句的形成,特别强调是由句子形式到现实句子的转变。史有为认为完句简而言之,即句子的完成。金廷恩认为完句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规则,成为自足的句子,这是前提;其二是把词语组合起来使句子自足,即完成句子。钟海明认为完句既是动态的过程也是静态的结果,是通过词、短语或句子形式等语法单位通过添加必要的完句成分,实现句子的自足,即满足结构完整、语义完足、语用完备。

2.完句成分的界定。学者们就“完句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展开讨论。胡明扬认为完句成分在于帮助非独立句段过渡到独立句段。贺阳指出完句成分具备使一个语言表达式独立成句的作用,是不依赖语境或上下文支撑的句子通常必须具有的结构成分,它具有使一个语言表达式能够独立成句的完句功能,并强调它是句法结构上的成句条件。黄南松认为能够使短语自主成句的成分就是完句成分。金廷恩则认为完句成分是句干以外让句子完成的不可缺少的成分。王玉华认为完句成分是一个合格句子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保证了在不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前提下,一个句法结构齐全的语言结构形成为一个合格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认为完句成分是句子成活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

(二)完句成分的范围

学者们通过研究,完句成分的范围主要包括某些词类的词语、语调、语气、某些句子成分和其他完句成分等。

1.完句成分为某些词类。作为完句成分的词类主要包括助词、副词、虚义动词、时间词语、否定词、助动词和数量短语等。胡明扬、劲松指出常见的完句成分是一些助词和副词。贺阳指出一些助词、副词、时间词语、否定词、助动词、数量短语等都具有成句作用。姜自霞、丁崇明提出“进行”等虚义动词也是一种完句成分。2.完句成分为语调或语气。贺阳和金廷恩认为语调是完句成分。金廷恩称语调为必有完句成分;语气成分为可有完句成分。胡明扬、劲松认为某些非陈述语气、否定具有完句作用。

3.完句成分为某些句子成分。贺阳认为某些状语、补语具有成句作用。殷志平和王玉华认为主语具有成句作用,前者讨论了主语在主谓词组成句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论述了主语成句的条件为“有界”。

4.其他完句成分。金廷恩将完句成分分为必有完句成分和可有完句成分。必有完句成分除了语调外,还包括指称。可有完句成分除了语气成分外,还包括属于客观因素的“体”成分和情景说明成分以及属于主观因素的情态成分。王艾录从外部语用因素提出骈对场、问答场、抒情场、习惯场影响成句。郭艳成分析了语境、语用行为对完句的影响。

5.完句范畴。学者们将完句成分进行归类,总结为完句范畴。贺阳列举出语气、否定、情态、意愿、时体、趋向、情状、程度、数量等九种语法范畴,孔令达也提到了时体、情态、程度、数量、语气和情状等范畴,黄南松归纳出程度、功能语气和时体三类完句范畴,王玉华列举了否定、能愿、进行态等范畴为无界句的完句范畴和指代、数量、时体、程度、处所、语气等范畴有界句的完句范畴。钟海明认为完句范畴包括音构式完句成分、词构式完句成分和句构式完句成分三大基本类别。音构式完分即四种基本语调,词构式完句成分即句子基干之外的各类句法成分和句子成分,一般为一些副词、助词、语气词、助动词以及定语和补语等。句构式完句成分,是指特殊句式也能实现完句的功能,例如判释句,心理动伪句,存现句,连动句,双宾句,兼语句等。

(三)具体完句成分的研究竟成考察了时间因素对汉语

成句过程的影响,金廷恩考察了“体”成分的完句作用,李芳杰涉及到定语的完句作用, 齐沪扬探讨了语气词的完句作用。黄南松考察了现代汉语中修饰成分的成句功能,任艳丽考察了补语、时态助词在“把”字句中的完句作用。李柔研究了“主+动+补+宾”句中补语的成句作用。许立群研究了“NP1+NP2”名谓结构的成句条件。周向东就主谓词组的成句功能进行了考察。钟海明就现代汉语戏剧语体完句问题进行了研究。除此外,还有司红霞、李泉等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完句成分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三.复句、篇章范围内的成句研究

罗耀华运用“小句中枢理论”,对汉语中可成句的副词问题为专题进行了研究,除了简单句的成句研究,并把成句研究扩大到了篇章的范围内,从衔接方式和篇章衔接功能等角度探讨了副词性非主谓句的篇章功能,得出有省略、词汇衔接和连接三种衔接手段,具有表连贯、追补、解说、推断、转折、条件等衔接功能,确定了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能力的等级。

余琼对现代汉语语气情态副词的构句、联句能力展开研究,在研究其基本简单句的构句能力外,讨论了语气情态副词的联句功能,包括复句联结和语篇联结。并就语气情态副词的句际关联方式、影响句际关联的因素和句际关联的句法、语义与语用功能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诗《目光》下一篇:公文写作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