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调查报告

2024-12-26

近代史调查报告(11篇)

1.近代史调查报告 篇一

摘要:

经济日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不仅仅只追求物质上的需要,也更加注重精神思想境界上的发展。现如今,各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历史景观点都得到了较好的完善与修复,这是值得我们认同的。这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园区,既是我们健身锻炼,放松心情的地方,也是我们饮水思源,缅怀那些为我们争取幸福生活的伟大的革命烈士们的革命圣地。当代社会仍旧在不断发展,人们大多忙碌于生活,穿梭于人群,爱国的热情不再那么显而易见,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历史的探寻,对人们思想境界的了解,也想知道那些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在人们心目中存留的印象,对历史的想法,我们选择了碧沙岗公园这一纪念园区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又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多的了解到了历史知识深处的意蕴,也意识到这些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柱,精神启迪。

关键词: 碧沙岗历史 革命精神 纪念 调查 学习

一、碧沙岗公园的历史

碧沙岗公园占地约400亩,是郑州西区居民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然而,当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70多年前,这里却是城区以西4公里一片风沙弥漫的沙丘,当地人叫它白沙岗。

1928年春,冯玉祥为纪念北伐军阵亡将士,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地。1928年3月陵园动工,当年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祠为古式建筑,占地约4070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冯玉祥亲笔所题的“碧沙岗”三个字是地地道道的“四旧”,理应砸掉该,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运。碧沙岗北伐阵亡将士墓地建成之时由4部分组成。陵园中部是烈士祠。烈士祠里悬挂着匾额,存放着刻有烈士姓名的铜牌和记载烈士功绩的金册、碑记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园,由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桥组成。祠堂后面是开阔的烈士公墓。烈士公墓的东南是民生公墓,安葬着官兵的眷属。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战争纪念碑”。

1986年,碧沙岗陵园被河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她是全国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北伐阵亡将士的烈士陵园。1991年6月28日,聂荣臻元帅为新建纪念碑题词“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2008年7月份碧沙岗公园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碧沙岗公园内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时逢节假日,这里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如今的碧沙岗商埠林立,已成为郑州三大商圈之一。郑州市碧沙岗公园还是郑州市建成的9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之一。

二、北伐战争的历史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加深了革命认识,保证国家独立,维护祖国统一。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这次我们去碧沙岗公园的调查,发放的问卷大多数发到了周末出来放松心情的学生手里,还有就是少数来游玩的成年旅客以及极少数50多岁前来健身锻炼或者专门来缅怀烈士的老年人手里。针对这次的调研,和我们的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年龄段对碧沙岗的历史了解有一定的不同。大多数人也就是35岁以下的人大都知道碧沙岗公园的前身是烈士陵园,但是还是有个别人不能知道是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但是由于问题设置,他们大多数知道北伐战争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还是有个别人是真的不了解历史;在碧沙岗最初是谁建立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都能知道是冯玉祥,但是还有人会选择错误;没有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会进行吗?对于此问题的选择,“会”占了60%,其余各占20%,关于国共合作对于双方来说的问题选互利共赢的占到80%,只有一个人选的不利于共产党,当然还是有不知道的人存在。从这两个问题里面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国共合作的认识还是很好的;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选择利大于弊的占70%,弊大于利占10%,不清楚的占20%,大家对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革命烈士的重要品质70%的人都选了“不怕牺牲”和“不畏艰险”,其余也有20%的人选择上了“乐观自信”和“与时俱进”,这是一道主观题,我个人感觉这四个都是革命烈士的重要品质;在现今我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中40%的人选了钓鱼岛问题,看来大家都很关心钓鱼岛的问题;假如有一天战争爆发50%的人选择了“捐钱捐物,抵抗侵略”,也有20%的人选择了“主动参战,保卫国家”,另外也有选择“视战争性质而定”的,国人的爱国热情还是很高的;大多数人被问到民众的爱过热情时40%的人认为大多数人高涨一时,时间久了就忘了;在看战争剧时60%的人是一边为了了解历史,一边为了娱乐,单一目的地各占20%;现在的80%的人是通过相关书籍和史料了解历史,也有人是通过电视剧,实地考察,他人讲述等方式了解;在问到爱国问题是100%的人都是爱国的,而且80%的人认为高校开设相关历史教育客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通过这次调查,虽然大多数是学生,但是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并不是很好,所以我认为高校开设相关历史教育客程还是很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爱过热情,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四、调查感想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对碧沙岗公园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郑州的年轻人,也许只知道碧沙岗是一座公园,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但60岁以上的老郑州人,称这里为“老冯义地”。这里完整地保存了88年来郑州的革命历史。从恢宏的北伐战争,到中原大战,再到抗日战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碑亭。当我们站在民生、民族、民权3座亭子边,似乎可以听到北伐军当年那气壮山河的呼声和枪炮声。1945年抗战胜利,冯玉祥的旧将刘汝明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为了纪念第29军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高级将领佟凌阁、赵登禹、张自忠以及积劳病故的原29军军长宋哲元,刘汝明在原有的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后旁边又建了两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纪念塔,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现在“北伐战争纪念碑”,聂荣臻元帅题写了“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

现在的碧沙岗公园内的美好的景象,无不归功于北伐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将士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日的美好和繁荣。此时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看到这些景象,也必定会感到欣慰。回首历史,碧沙岗公园只是近代中国史的一个缩影,我们能够通过其了解那段屈辱史,探索史,抗挣史,能够更加坚定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小结: 历史是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与意义的,我们忙碌于现实生活,感慨于生活艰辛,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从思想上去探寻,去追求,想想无私奉献的人们,想想那些不畏艰苦的革命烈士,满怀一股爱国情,学会感恩,学会热爱,努力学好知识,学习那些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精神,微笑迎接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吧。

参考文献:

1、《郑州晚报》 2015年10月24日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3年版

2.近代史调查报告 篇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而开设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1]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其沦为令学生“厌倦”的课程,不少学生选择逃课的方式表达对课程教学的不满。这使得如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并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一次调查分析揭示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在实践认知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期望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困惑: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困扰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改革难题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我国国情,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进程和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这一教学目标却成为一个现实难题,从而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成为令任课教师头痛的难题之一。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应由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实践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情况。因此,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深化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中大多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使得课程教学成为服务于考试的应试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某旅游学院学生近现代史旅游景点认知调查

如何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进行实践评价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之一,与理论评价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实践教学评价呈现出更加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专业知识建构和成长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评设计。笔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某旅游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了一项基于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认知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所知旅游景点并陈述其渊源史实。

本次调查在某旅游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323名本科生中进行,其专业涉及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景区管理共三个专业,其中女生175名,男生148名,收到并整理有效答卷323份,符合原初设计调查预期。根据对答卷内容的统计分析整理,所得情况见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在166名本科生中,有23人不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并作描述,占7.12%;有134人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但在描述中存在错误,占41.49%;有87人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26.93%;有23人能写出5~10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7.12%;42人能写出5~10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但描述有错误,占13%;有12人能写出10个以上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但描述存在错误,占3.72%;有2人能写出10个以上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0.62%。由此可知,在接受调查的323人中,有约61%的同学不能利用所学知识正确描述10个以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而有约49%的同学甚至不能正确描述5个人以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这突显出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急需强化。

四、调查分析:实践教学评价的问题及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们可知,大部分学生未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其专业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具备利用所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应特别强调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以上一项针对旅游学院大学生对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景点的认知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知,目前在本课程教学评价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

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曾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实地参观、田野调查和历史访谈等方式一方面丰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形成对于教学知识的直观感受,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教学实践缺乏深刻认识,仅注重外在教学形式而忽视对内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认知思维的僵化使学生不能从实践的外在形式领会教学的内在含义,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

教学实践认知是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将所掌握理论知识转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实践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评价方式中却突显出许多学生认知视野狭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片面机械地为“实践”而刻意追求实践,从而使实践沦为另一种应试考察形式,难以体现教学实践教学的原本应有之义。

3. 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协调。

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某旅游学院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调查分析可知,许多大学生不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缺乏应用中国近代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揭示的这一问题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协调应用的结果,只有建立良好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机制,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树德育人的教学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协调等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典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转变传统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立足于教学过程设计努力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德育目标。

五、总结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坚持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评价相结合原则,其中实践认知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实践认知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文通过一项对某旅游学院323名本科生的调查揭示当代大学生缺乏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存在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评价方式上要转变实践教育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等,努力推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Z].2010-03-10;

3.近代史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养马岛;近代民居;传统样式

一、烟台概况

烟台是胶东半岛中的一个重点城市,也成为了清中后叶兴起民国达到兴盛顶峰的一个全国重要商帮-胶东帮的祖籍地之一。该地区遗留下的众多胶东帮商人的故居和大宅,建造精美,充分反映了胶东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内涵,并与胶东人民闯关东、下南洋的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由于受到近代烟台开埠文化的影响,其民居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圈层交流融合意义,而且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居自发演变的可能和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建筑史研究价值和地方史意义,由于烟台城市化的进程非常快,这些村镇民居往往尚无研究即已消亡。

二、烟台滨海近代民居建筑的现状调查

(一)公共建筑

1、祠堂建筑。孙家祠堂:于清宣统二年(1909)建成,坐落于养马岛最东端的孙家疃村,保存较好。房屋由北屋(正房)、西厢房和大门组成,东厢房的位置为空地,北屋后有夹道小院。院内铺地为传统的立石砌边,中间用方石菱形铺就。

方正大气的大门两侧是一对长方形的抱鼓石,雕刻着精致的祥云、梅兰竹菊等图案,朱漆大门下面是嵌在两块方形的大门枕上的门槛,门枕和抱鼓石的下半部连在一起。大门里两侧设有拱形的二门,二门暂时作为大门,大门推开里面为屏风,对正厅起到一定的的阻挡作用。正厅为三开间,硬山坡顶,梁架有举有折,柱体有升有落,前檐出廊,明柱圆础,廊下设有花琦门、隔扇窗,次间墙上两侧开有圆形镂空圆,木格为灯笼格。廊前五级踏垛下院。内部架梁金柱外露,梁间雀替尚存,空间开敞,光线明亮。

张家祠堂: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院落的布局和北方传统的四合院相似,房屋由北屋(正房)、南屋(倒座)、东西厢房组成。

南屋的两侧各有一间门房,每间门房的外墙上都有一个六边形的大窗,中间建由垂花门式样的大门。建筑为石砖木结构,台基和墙体錾墙石用齐整的花岗岩块石砌成,向上则是青灰砖砌筑,木作梁栋枋柱别致精巧,石刻、砖雕、木作恰当,相得益彰。屋面为传统的筒板瓦,瓦当和滴水位置都有精美的图案,正脊和垂脊上下层用灰砖和小青瓦砌成两层,中间则采用花砖叠砌,形成卷草样式,吻端起翘,并有花砖装饰。正屋为五开间结构,厢房小窗和门洞为青砖围合成弧形拱券,木过梁门窗楣,朱漆细木窗格。

傅氏宗祠:傅家庄傅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光绪中期开始重建,光绪三十三年建成(1907)。从外观上看,房屋垂脊侧面线条不像其他的那样平直,而是弯曲高耸,看上去曲而不折,流畅自然。

这座院落是典型的三进院结构,房屋由北屋(正房)、南屋(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南屋中间设大门过道,两侧是门房。正屋屋面为传统的筒板瓦,瓦当和滴水上面都有模印的吉祥图案,正脊是在一层灰砖上用三层两两相扣小青瓦做成镂空的卷草图案,上面青砖铺成平直的脊线,两端稍稍翘起,垂脊则是用平板砖和大块方砖砌成曲线形的脊线。

2、教育建筑。傅家学堂:位于傅家庄,重建于民国年间,同其他建筑一样也是砖石木混结构。小学的大门造型是中西结合的形制。厚重的墙壁,弧形砖券的门洞和窗洞,上方四个塔柱造型和中间三个弧形组成的花瓣样式。这是烟台近代开埠文化影响下,民居自发演变和发展轨迹的典型代表。

(二)居住建筑

驼子村居民大院:建于清末民初(1895-1923),正房和东西厢房布局整齐,虽然门窗已经换成了现代样式的,但是建筑主体却保存的很完整。正房是一个二层的建筑,正房后部留有后夹道,采用石砌院墙围起,这也是岛上民居特色之一。正房基础与墙体下半部分是大块的石头筑成,上半部分则是清水砖,原木梁柱。门窗顶部均有弧形砖券。楼上是阁楼,地板是用长木条铺设在木梁格栅上的,木制的楼梯和扶手,雕刻精美。

孙氏小楼:民国1920年代建成,属于一座中式建筑,但是受西洋建筑的影响较大。整体的布局是一个简化版的四合院,正南方向是倒座,在东南隅入户大门,右侧是一间门房,左侧是两家客房。进门正对的是照壁,绕过照壁就进入到院中,北屋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两侧是东西厢房,在西厢房和倒座之间还有一座耳房。厢房、倒座、耳房的屋顶还是中国的传统形制,但门窗由简洁的造型和玻璃构成的。北屋为两层的小楼,建筑材料以水泥为主,后院筑有一部水泥楼梯,楼梯扶手和二楼的栏杆都是西式水泥栏杆。

黄氏民居:位于黄家庄,民国初年建成,由四套民居通过随墙小门相连,设计布局是一个典型的院套院的结构。每个大院由北群房、东西群厢、倒座组成,形成大四合院。大四合院内,东西厢房分立楼厅两侧,屏门位于厅后楼前,左右以垣墙相贯,前后呼应,封闭森严,构成了小四合院。

三、烟台滨海近代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如何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利用是当下古村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后,不仅要强化保护,还要加以开发利用,赋予它新的活力。

1、合理评价其价值和地位。烟台的滨海民居是一部反映村落面貌、民俗特色、传统文化及近代发展演变的无声又鲜活的史籍,不能因为位置偏远,建筑规模不大,原使用阶层不高而忽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史地位。这种具有文化价值和积淀的历史文化村落,它是整个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对于它的保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合理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合理制定发展策略。因地制宜,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和良好的古村落风貌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话,不但满足了现代人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也能推动了该区经济上的增长并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拆旧建新”、“再造老城”之类的错误做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4.台湾近代史报告 篇四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过党内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削弱他们的势力。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台湾耕者无田的状况非常严重,地主剥削现象广泛存在,为了解决图地问题,国民党开展了土地关系改革,在保障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彻底瓦解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土地制度,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社会地位,刺激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以及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原材料的丰富以及成本的降低刺激了工业生产,增强了工业的后劲,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购买能力。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动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开始正常的运转起来。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地主获得巨额的资金开始投资于工商业,增加了资本积累,大量农民向城市进行迁移,促进了台湾的城市化进程。

1952年台湾的农业和经济恢复到了二战之前的水平,同时也为台湾的计划经济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1953年台湾开始了经济建设计划的年代,实施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农业计划目的在于增加台湾本土的粮食产量,而减少岛内对粮食进口的过度依赖性。利用台湾的林木生产和渔业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副业。工业生产目的在于开发岛内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生产加工业,大力兴建电力和运输产业,促进台湾的工业生产。第一个四年计划实施期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了40%。

1957年在国民党开始实施第二个四年计划时期,台湾农业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通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实施,台湾的工业消费品基本实现了自给,不在进口而且少量进口,台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台湾的经济发展有内在生长机制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在战后初期,国民党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使得美国的援助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美国大量的资金援助帮助台湾度过了通货膨胀,而且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贸易特征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的经济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轻工业进口代工生产,转变成为轻纺、电子、电器、塑料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型经济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对台湾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台湾的经济仍然以这几大行业作为支撑。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台湾经济的起飞期。在第三个四年计划过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程中,台湾当局开始有目的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程度。而实现经济起飞之后的他台湾,更是将谋求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大力发展外销加工业,直到第五个四年计划的实施时期,台湾确定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输入原材料,利用岛内廉价的劳动力,台湾的加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台湾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台湾经济开始朝着以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从1963年开始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贡献率开始被工业超过,现代经济和世界贸易环境的影响下,工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以进口代工为主的工业模式转向了出口工业模式。

四、近代台湾文化特点

近代台湾经历了荷兰统治时代、日本统治时期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因此台湾的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复杂特点,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和文化借鉴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同时又对大陆时期的教育政策有所延续。台湾的文化是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近代台湾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首先是在二战时期,日本统治过程中,在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台湾也展开了一场文化运动。另外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开放型的经济使得台湾文化受到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湾的新文学兴起,30年代新文学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的带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刊物创刊,这一时期文坛上集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进步文人和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台湾言情、武侠和乡愁文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对中国的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愁文学是台湾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因为在国民党去台期间,很多的文学家因为对大陆故土的眷恋,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抒发思乡情怀。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兴起,是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台湾本土的作家在思想意识上面的觉醒,到80年代的台湾文学经历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变革之后,开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五、台湾近代社会的整体态势

近代台湾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中发的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放慢都有所表现,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台湾以农业生产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农业的地位开始下降,工业 和第三产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业的比重开始上升,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资金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整个近代社会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为工商业为主的社会。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给台湾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例如对外依附性越来越大,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及缺乏对外竞争的潜力等。城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目前台湾已经形成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大都市核心,以中等城市为区域发展骨干,以小城镇和农业集镇为网络的多层次城乡布局,推动多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

六、结论

5.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

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

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

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1-

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一九三二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侵略军作战,先后发动:第二次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则在敌后战场展开攻势,以游击战为主,发动人民群众,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同时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为抗战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不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局面,正是这种团结,形成了即使是在国家羸弱不堪的情况下,也必然战胜侵略者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慨然赴死,共御外侮。从高级将领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到平民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王二小等,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将领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棉絮、树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扔完最后一个手榴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决然跳崖,慨然赴死;誓死不屈八位女战士挽臂沉江„„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用鲜血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使得日本侵略者即使有坚船利炮,即使有飞机坦克,有精锐的军队和武器,也无法战胜征服中华民

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军民伤亡9000余万人,而在中国战场,中国军民伤亡达到3000多万,损失6000亿美元,有9500多万人民成为难民,看到这些数字,让我的内心无比沉重,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外来侵略最惨烈的一次,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悲惨记忆。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伤亡150余万,虽然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虽然他们是侵略者,但是这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战争是人类共同敌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历史,避免发生战争,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

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在现在以及未来避免重蹈覆辙,可是现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甚至是日本的国家领导人妄图篡改历史,否认侵华战争,否认命丧日本军国主义屠刀下的3000万亡魂。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不承认这些历就这是倒行逆施,是为世界上所有的正义人士所不齿的行为。日本如果不承认历史,不引以为鉴,其军国主义再次抬头就会成为可能,这将会给日本人民以及饱经苦难的世界人民再一次造成巨大的伤害。

走出抗日战争展览馆,我的心中充满了崇高与悲壮的心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篇六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工管类205班

学号:2020093112

2020093124

2020093135

2020093141

2020093132

2020093115

2020141173

2020093106

2020141032

2020093137

姓名:徐艾玉 张冉 王琴 刘慧

朱文慧 徐婉婷 王晓航

温绘愉 黄旭 朱辰康博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延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阳春时节,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为了引导青年学子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党史的学习。

一、小组主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组内成员及分工:

实践活动简介:张冉

PPT讲解:黄旭、徐艾玉

社会实践报告撰写:王琴、朱文慧

视频拍摄及剪辑:刘慧、朱辰康博

PPT制作:温绘愉、王晓航、徐婉婷

三、活动概要

说到党史,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只是在认识程度或认识角度上有差异。我们这次也只是取浩瀚党史之一角探究并加深对中国革命史的认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其后,进军北伐。12月,张学良发出通告“服从国民政府”。自此,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大量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禁乃至枪杀。青年之遭杀戮者,报纸记载至三十万人之多,失踪监禁者更不可计。控制的政党。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部队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认真加强廉洁从政的教育,坚决开展反对贪污腐化等的斗争;但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为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四、活动开展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1、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拍摄视频,要解决场地与设备问题;

2、方案:(1)申请教室,征用教室投影设备;

(2)用笔记本电脑放映PPT,单独录制视频,最后合并;

(3)利用钉钉软件进行录播;

(4)最终方案:钉钉直播,录入音频

五、活动成果及感悟

7.近代史调查报告 篇七

一、借助历史人物,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近代史中, 涌现出许多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人物, 因而, 借助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 也是历史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 充分利用人物的名言或者挽联。《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的邓世昌, 我给学生补充了后人为他写的一幅挽联“此日慢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烘托出他的爱国主义情操。首先让学生搞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公”指谁?“海军”什么时候创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 初步培养学生用史论相结合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经过这种方式树立的人物形象就显得比较丰富、充实且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讲到左宗棠时, 我利用后人的挽联,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大将指谁?有何功绩?也可以把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情操, 从而激发我们要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优秀品质。

二、利用时事新闻链接历史, 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展示时事材料:2010年9月7日, 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又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冲撞、截停、登船、检查。中国渔船遭日本巡逻艇冲撞, 中国船长遭日方逮捕。刚听到这则材料, 学生义愤填膺, 日本怎么这样猖狂, 直接导入新课。在100多年前, 日本曾侵略过中国, 这是怎么一回事?结果如何呢?一个是给学生造成悬念, 使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另一个是使学生更加爱国, 认识到国家落后是挨打的重要原因, 更加努力学习, 为祖国的强大和富强做贡献。或者展示这段视频, 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8.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篇八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面临的两大任务即中国近代史的两大时代主题是: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封建,实现民主富强。

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决定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抗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要线索是:外国侵华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现代化)史。

一、外国侵华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对华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先后受挫后,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权益,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美也趁火打劫,尤其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蚕食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

1894-1895年,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对华发动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为攫取更多的利益,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列强通过扶植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维护并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利益。最初是清政府,接着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列强对中国实行扶植各自代理人、“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主要成为英美尤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在蒋介石当政时期,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扶蒋反共”。

日本一直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战期间,它独霸中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朝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主要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如发动细菌战、进行南京大屠杀等诸多令人发指的罪行。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侵略手段不断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的条款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经济侵略手段;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割地和开办工厂的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和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对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内容则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以华制华”政策的使用体现了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基本上放弃了灭亡中国、直接统治中国的计划。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贸易、领海、关税等主权不断丧失,中国的统治者日益成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秩序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奴役的国家或地区。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1.地主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地主阶级的抗争主要表现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我们应重点关注民族英雄,像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将领左宗棠和外交官曾纪泽,甲午中日战争时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有开眼看世界和开展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创建了三支近代化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尤其是经济的近代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近代中国落后的两大根源是外国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地主阶级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故地主阶级不能挽救中国。

2.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开始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者,幻想扶持清政府一起抵抗外来侵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这两场运动,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针、中国没有走向亡国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新式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表现为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道理)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和清政府反动面目的进一步暴露,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主张通过革命方式确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化。随着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逆流矛盾的激化,陈独秀、李大钊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除了上述三场运动外,资产阶级还在经济领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希望通过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很不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也最终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挽救中国。endprint

4.无产阶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f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完成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当作党工作的重心,在192l一1922年领导了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遭到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合作开展武装斗争。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最终由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原因走向失败。国民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十年对峙,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政治谈判,后通过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最终通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在抗争与探索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深化的过程:学习主体上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学习对象上由英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到美法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再到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内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学习方式由照搬外国模式到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三、中国的近代化史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还包括思想科学化、生活习俗文明化等。中国各阶级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

“工业化”的主要含义就是使用机器生产。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自己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萌芽;一战期间,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族工业日益凋谢、萎缩。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总体水平低,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提出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七大提出把中国建设为独立、自由、民主、统~、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民主制度的真正建立开辟了道路。

3.思想科学化。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被认为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弘扬科学精神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使命。《狂人日记》、《孔乙己》、《屈原》、《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对封建专制、愚昧思想进行了抨击。《愚公移山》、《奔马》(徐悲鸿画)、《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则表达了抗日的主题。

4.生活习俗文明化。

生活习俗文明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的称谓和礼节受到推崇。生活近代化还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成为人们加强联系的重要工具,报纸、杂志、电影、照相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内容。

其他方面的近代化成就还有:科技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京张铁路和侯氏制碱法;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等;军事近代化的成就有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三支近代海军,北伐期间建立的国民革命军等。

9.近代史调查报告 篇九

班别:地理12-1班姓名:谭锦平学号:1212470012

4这个学期,我们学了近代史,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不再是对中国这一时代的的记忆存在模棱两可的状态,渐渐的对毛泽东这一生传奇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前段时间拜读了《毛泽东选集》,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篇文章的感悟比较深刻,那是毛主席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此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作了深度的思考。

想象中的毛选应该是深奥难懂,道理连篇让人觉得枯燥。可是当我深入拜读之后,却发现与想象的相去甚远。原来毛泽东是是以数据讲话,以事实服众,让我看得津津入味,宛如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不容置疑这里面含有很多的哲学的思想,但是更多是贴近生活,没有空谈哲学的重要性,很多方面都以生活的现象来反映哲学中的道理。

《毛泽东选集》这本书中收集了毛泽东(1883-1976)在建国以前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写成的。而这些文章中,除了几篇纯哲学著作而外,大都是解决具体问题,或是指授方略,或是为中央起草的文件,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只是其中的一篇,文本写了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可谓呕心沥血。为了写着一篇文章,毛泽东曾多次走访农村,深入农民的家,了解农民的生活。在毛泽东眼中,农民问题非常的严重,不容忽视,因为农民是共产党最主要的同盟军。

农民是人民阶级中最底下的一层,是最迫需解救的一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农民始终是农业国家最重要的一部分。农民运动的发展非常迅速,是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在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的两个时期,农会会员人数从三四十万到二百万,这就表示了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农民,还要做出对农民有利的政策。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站起来,这就将成为发展的基础。当时的农民已经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毛主席看到农民群众对国民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民运动的谬论后,仔细观察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若将我们的同盟军抛弃,则共产党将是下一个受到广大农民打击的对象。

从毛泽东的这一些话语中,可知毛泽东就是将农民作为这次革命的主体,没有了主体,共产党就没有了根本,如同无根之萍,成不了大事。从这也看出来毛泽东的深谋远虑,从最细小的东西中发现问题,农民运动已渐成规模。解决农民问题已经是当前的要紧之事!

毛泽东得到的这些结论都是有一定的依据,他走访了广大的农民家,了解到了农民的意见,从这可以知道我们得到处理问题的方法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一个人只要有想法有行动,什么事都不会是一件难事,毛主席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就是因为毛主

席的坚持不懈,最终写下了这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要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付出了不懈努力,就会有收获,辛勤的耕耘不会付诸东流。坚持不懈是我们的优秀品德,凡事不要放弃,相信自己能完成艰巨的任务。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也不应该有半途而废。历史证明了毛的想法是对的,不管是以前的革命运动还是现在的新中国的建设,民众都是基础,民众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也是最重要的动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民群众在历史上,在革命的道路上,为夺取新政权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说明农民群众的力量是我国最强大的力量,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是我国最广大的利益。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现实中,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型农村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而其中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在今天的时代中,农民仍然是时代的主流,坚持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为主。今天祖国的建设都与农民有关,都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群众。

读了《毛泽东选集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感受很深,农民总结出来的方法可能在政客看来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最实际,最贴近生活的,当政客和农民的对话方式是合适的时候,农民的意见能够给政客提供帮助。这让我想到,我们处理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什么是最好的,什么事最适合的,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的好方法在你身上可能不好用,只有自己试过的,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10.中国近现代史调研报告 篇十

调查人:张亚杰09计算机系 网络工程2班学号09407438

调查时间:公园2010年5月25日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

对象: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丛建国的积贫积弱,步履维艰,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一,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在“食”的问题上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30年前,大米白面的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蔬菜更是从平均5分上涨到1.5元涨幅达30倍,肉价以猪肉为例,从0.82元上涨到十几元。改革开放以前,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据许多人讲,很多家庭出现了有钱却买不到东西的现象,就是因为当时的粮票制度,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

时才能吃上大米和肉。随制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穿衣,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人么的穿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还是先来开一下我的调查数据,现在的一套像样的衣服少说也得一两百吧,30年前

20元以内就能解决问题,衣服的价格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上涨了18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前,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已经能够吃饱穿暖,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三,老百姓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人们住房问题又如何呢?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改革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

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四,在“行”的问题上,又有什么改变呢?

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在市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在农村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改革开放以来,随之经济的发展,现在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总之,改革卡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我们的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四色定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

11.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 篇十一

清初有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篡位;经孟森、郑天挺、王锺翰等学者辨证,顺治、雍正二案真相大白,惟太后下嫁之案,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科尔沁博尔吉济特氏,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庄妃,因其子福临后来做了皇帝,遂升级为皇后,死后谥曰“孝庄”。

福临登基,犹是“幼齿”,处治不了国家大事,廷议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称为摄政王。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即是福临之叔,故被称为“皇叔父摄政王”,简称“叔王”。然据郑天挺考证,“叔王”之“叔”,并不是指多尔衮的皇叔身份;“叔王”乃是一种爵秩,比亲王更高级,与辈分、地位及年纪无关 (《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蹊跷的是,多尔衮被尊为“叔王”三年后,又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字少了一个,级别则提升到无以复加。福临本来是有个爸爸的,现在又出来个“皇父”,算怎么回事呢?难道真如郭德纲相声所谓“您的父亲们”?恰在这时,流亡海外的反清复明义士张煌言写了一首诗,中云:“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春官指礼部,仪注即礼节制度,盖谓太后改嫁是空前的大事,以往没有定章,礼部赶紧新订了一套婚礼的执行方案。显然,这是听说改称多尔衮为“皇父”后,有感而作。于是,太后下嫁之谣风传于世,历数百年不息,直到今天,犹有信以为真者。

然依孟、郑二氏的意见,“皇父”即如“皇叔父”,不过是加恩尊尚之义,与通常理解的父子之父不一样。古代帝王尊称大臣为“父”,事不一见,如周武王对吕尚、唐德宗对郭子仪俱称“尚父”,齐桓公对管仲、秦始皇对吕不韦俱称“仲父”。以此,福临尊多尔衮为“父”,不算没谱。当然,反对这种解释的人也有,如胡适就写信给孟森,谓“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与‘尚父’、‘仲父’一例”;王锺翰则用满文字书解释“父”(ama) 字之义,谓“生我者之谓父”,此称不宜滥施 (《释汗依阿玛》)。然则各执一词,两不相下。但是,即算“皇父”就是皇帝他老子的意思,也不能证明孝庄真就嫁给了多尔衮——最多可以说叔嫂通奸,但不能说举办了婚礼。至此,传谣信谣者碰到一道逻辑难题。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不讲逻辑,如王锺翰,即曰:“多尔衮既可称为‘皇父’,太后当然可以下嫁多尔衮,都是完全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这个说法近乎宗教信仰,不足语于考史。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太后下嫁的“铁证”——大婚诏书。

可惜,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没能找到这份诏书——如果确实存在的话。看似最接近的一次,在1946年,刘文兴发表 《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册跋》,说其父在宣统元年任内阁侍读学士,整理宫中文档,发现了太后下嫁诏书,“遂以闻于朝”,缴了公。此后,诏书不知下落。消息传出,波澜再起,前此信以为真的人好似吃了定心丸。然稍作思考,不难发现,这还是在绕圈子,终究没人见过诏书嘛。人证不如物证,其理易明。不料,再过三十年,人证竟“翻供”了。清宫史专家朱家溍是刘文兴的朋友,当面问他,太后下嫁诏到底是怎么回事。刘氏直承:“不过为了题几句,加一点噱头,容易卖出去而已”(《研究清代宫史的一点体会》)。原来,这是一场“炒作”。

由此可作总结:孝庄、多尔衮之间或有暧昧,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决不能说太后下嫁王爷。然世人多好奇,若非有类似奇闻不断涌现,终觉往事不足叙,今事不足闻。于是,历史不妨戏说,新闻必须炒作。常言作者引导读者,不如说民意塑造了历史。

左宗棠的“美容”事故

历史事件的意义不断被后人修正,历史人物的面貌亦因此不断改变。譬如,曾国藩的面貌,自晚清以来,就经历了数次“整容”。一开始,是“中兴名臣”;及至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便成了不知大义的“民贼”、“元凶”(章太炎 《检论·近思》);自唯物史观占了上风,更被全面否定,变成“汉奸、刽子手”(范文澜 《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近二十年来,风尚又变,才渐渐恢复了“文正公”的莊严。依有难同当之义,他的战友和同事——左宗棠,自也逃不过“整容”;惟宗棠之“整容”,非如“变脸”之类大手术,而更像点痣、纹眉的“美容”小手术。因为,宗棠除了参加内战,还与英、俄等帝国主义作过斗争,他的事迹是吾国屈辱的近代史上少数几个亮点之一。尽量弱化他在内战中的表现,甚而表明他有积极、进步的另一面,是对他进行“美容”的根本原因。

于是,范文澜撰 《中国近代史》 (1947年),乃云:“据比较可信的传说,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守建国的策略,劝放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秀全不听。宗棠夜间逃走”;这段叙述的深意在于,宗棠并非自始即甘心充当封建地主阶级的“走狗”,而是对革命事业抱有同情,甚至有参加革命的实际行动。易言之,不是宗棠拒绝革命,而是革命家不带他玩;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若然,可说手术成功。

但是,手术真成功了么?我们来做个鉴定。

先看看“比较可信的传说”是怎么回事。早于范氏,对太平天囯战争进行深入研究的史家,萧一山为最著。他写 《清代通史》 (1932年),就提到了宗棠与秀全的故事,只是,他注明 “传闻之辞,未可轻信”。更早,提到这段传说的则是日人稻叶君山撰 《清朝全史》 (1914年),略谓:“据长沙人言,洪天王围长沙时,有一人布衣单履,与天王论攻守建国之策。天王不能用。其人乘夜逃去。考清末刊行之书,有曰《支那》者,以为此人即左宗棠也。此说或不诬也”;按,《支那》,即宋教仁、黄兴于1905年在东京创办的 《二十世纪之支那》 杂志;撰稿人多为两湖留日学生,故稻叶说,“据长沙人言”。那么,宋、黄等青年长沙人又听谁说的呢?还得往更早的时候查,最好能找到咸丰二年长沙保卫战时的第一手材料。找啊找,天佑宗棠,果然找到了。

其时,长沙知府为仓景愉,他有一部回忆录——《静叟自述》,“咸丰二年”条云:“茶陵牧刘旭,失守降贼,献攻城论及诗文甚多。于城外空屋中获之。念此等乱臣贼子,登诸奏牍,于国体有关,毙之狱”。按,景愉自始至终参与了长沙之役,诸凡布防、捕匪、抓间谍之事,无不躬亲,若宗棠真去见了洪天王,他不会不知道。同时,他与左宗棠相处极不融洽,并因“私铸大钱”案被宗棠严厉查处,若宗棠真去见了洪天王,他决不会为贤者讳。可见,当日长沙城外,确实有人投奔太平军,为革命事业献计献策。只是,这个人不是左宗棠。

nlc202309090109

其实,要对“传说”进行证伪,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只要考察宗棠与时人的往来书信,以及相关人士的年谱、日记,以确定他的行止,再比对洪秀全的行踪 (譬如罗尔纲撰 《太平天囯史·洪秀全传》),就能发现,左、洪不仅在咸丰二年缘悭一面,终其一生,也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至此,可以鉴定:左宗棠的“美容”手术不成功,这是一个医疗事故。然而,这样的事故实在太多了,且都成了故事,且将不断地“传说”下去。奈何?

近代的天宦

天宦,不是说天生为官宦,如今语官二代也,而是说天生为宦官,别名天阉也。

其名最早见于 《灵枢·五音五味》 中黄帝与岐伯的问答。黄帝问:“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答:“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按,黄帝之问略谓,有被称为天宦的男子,并未受到阉割 (“未尝被伤”),却像受了腐刑的宦者一样,不长胡须,这是为什么。岐伯的回答则谓,这类男子先天不足,冲脉不满,任脉失养,以致外阴 (宗筋) 未能长成,体现在面貌,则是嘴上没毛。

唐人王冰撰 《玄珠妙语》,有“五不男”之说,谓“天、漏、犍、怯、变”,“天”,即天宦。其他,“漏”,谓遗精早泄,“犍”,谓宫刑,“怯”,谓阳痿,“变”,则俗称阴阳人者。对天宦,清代学者陈梦雷解释得更明白,他说:“天宦者,谓之天阉。不生前阴,即有而小缩,不挺不长,不能与阴交而生子,此先天所生不足也。”(《医部全录·脏腑身形》 注)

西医没有这个词,一般认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症与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即是中医所说的天宦。前者外形瘦长,腿特别长,窄肩宽臀,体毛稀少,后者脸肥,下腹肥,大腿粗,肤白,嗜睡,贪食,体毛稀少。总之,不论肥瘦,无须是关键特征。

然而,近代被传说为天宦或天阉的几位名人,从现有画像与照相,或以文字记叙看,又非全无须,甚至有以髯称者。先看看有哪些人入列。

梁同书。据佚名《慧因室杂缀》:“山舟(同书号) 一生不近妇人,娶妻别室而居,朔望会于中堂,交揖而退。人疑其为天阉也。”

潘祖荫与翁同龢。据徐凌霄徐一士 《凌霄一士随笔》:“潘祖荫有洁癖,不与其妻同寝处”;又引陈庆溎 《归里清谈》 谓:“(潘祖荫)尚书天阉,与翁常熟 (同龢)同。一门生不知,初谒时,询问老师几位世兄,尚书曰,汝不知我天阉乎?”

张亨嘉与清德宗。据胡思敬 《国闻备乘》:“凡男子不能近女色者谓之天阉,同时在位大臣若大学士翁同龢、礼部侍郎张亨嘉、吏部侍郎于式枚皆患此疾。闻德宗亦系天阉,疑莫能明。或宫人因其无子而诬之,未可据为实录也。”

李瑞清。据郑逸梅 《近代野乘》:“或谓梅庵天阉,故无子,盖捷南宫时,夜读中寒所致。人以书若画及不娶无子,为其三绝嘲之。”按,瑞清不仅娶妻,还曾续弦,郑氏所记有误。又据高阳 《梅邱生死摩耶梦》,至谓瑞清的天阉,已经上海宝隆医院出具医学鉴定,确凿无疑。

梁鼎芬、于式枚与志锐。刘体智 《异辞录》 卷二:“(于式枚) 侍郎、(梁鼎芬)京卿皆有暗疾,俗称天阉,不能御女。及得交志伯愚(锐) 将军,其暗疾亦同,可谓奇事。”

沈曾植。据高拜石 《古春风楼琐记》:“造物弄人,大抵丰于此者啬于彼。寐叟(曾植号) 学问之博是无人可及,而身体上却有无可弥补的缺憾,他原来是个天阉。郑海藏(孝胥号)和他说笑:严又陵 (复) 是天演派哲学家,你可称天阉派的博学家了。他不以为忤”;甚而笑说,“忉利天 (佛经称欲界六天中之第二为忉利天)中人,不是相为拥抱,即为究竟吗?海藏竟无以难”。除李瑞清、張亨嘉与清德宗 (即光绪皇帝) 的照片,显见无须,其他人都有胡须。潘祖荫须少,而翁同龢是长须,梁鼎芬更是外号“梁髯”。是则天宦“故须不生”之说并非定论。

读范行准 《中国病史新义》第四编 《内分泌病》 第一章 《天阉》,似能解决此一疑问。其书引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任脉篇》:“人有去其阴茎,仍有髭,去其阴(睾丸),须必去者,则知阴核并茎为宗筋也”;以证“睾丸是和髭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并云:“古书如 《周礼·司刑》 郑注,以男子宫刑为割势,未言势者为何种器官,后人仍有称阴茎为势,似属误解。至元人熊忠等援 《韵会举要》,始云‘外肾为势’,宫刑男子割势,即剥去睾丸之意以正之。若以‘势’为男子的阴茎解,则远非当时外科手术水平所能做到。”

然而鄙人完全不懂医学,钞这些文献,也不知是否可以解释历史。不过,胡思敬与刘体智在政见上,皆不满于当时的“清流”人物,而翁、潘、梁诸人,或是清流领袖,或是干将,是不是被编排了,不能无疑。最可疑的是传说文廷式与梁鼎芬为好友,因为鼎芬不能人道,竟由廷式代劳,绘声绘色,几成铁案 (杨钧 《草堂之灵》)。只是,诸人皆无子嗣,或才是他们被说成天阉的重要原因。

又查民国四年大理院 (或可视为今日最高人民法院) 给浙江高等审判厅 (或可视为今日浙江高级人民法院) 的复电,可知天阉在当时已非不能出口的隐疾,而能公开讨论。案情大概是,鄞县某男天阉,与某女结婚,婚前并未告知,婚后为女方发现,要求离婚,而男方不许。官司打到县里,县长不敢定案,请示省厅,省厅也不敢判,请示大理院。终由院方据“前清”的 《现行律例》,谓“男女定婚,若有残疾,务明白通知,各从所愿”,而“妄冒已成婚者离异”,终审裁定:“天阉系属残疾,其初若未通知,自应准其离异。”(《司法公报》,1915年第32期)

民初法律未备,判案执法,确多援引清代律例的现象。惟上述诸位名人,似从未听说夫人要闹离婚的,至如李瑞清与沈曾植,以及清德宗,还都有笃情的佳话。从知闺门之内,是非难断,恩怨不明,后人评说,不得不留有余地。

多活了一百零五天

近八十年来,德辉之死——尤其是死因及死状,人言人殊,迄无定论。谨撰小文,略叙其事。

nlc202309090109

金天羽是德辉的“忘年交”,称赞叶氏学宗汉宋,奄有扬雄、贾逵、辕固、杨伦 (俱汉儒)及王应麟、刘敞、杨慎、焦竑 (俱宋、明学者)之美,推崇备至 (《叶奂彬先生六十寿言》);德辉为金氏《天放楼诗集》作序,则谓其诗“格调近高 (适)、岑 (参),骨气兼李 (白)、杜 (甫),卑者不失为遗山 (元好问)、道园 (虞集)”,揄扬以极。此固不免“米汤大全”之讥,然二人惺惺相知,可见一斑。但是,金撰《叶奂彬先生传》,却说当时共产党的“党魁郭某”(疑指郭亮),在稠人广众中令德辉下跪服罪,其实“无意杀之”,而德辉“奋然曰”:“头可断,膝不可得而屈”;遂“慷慨就死”。金氏不在现场,乃道听途说,加以想象,竟写出一幕 《红岩》 的场景,可笑复可叹也。

实则德辉受刑之经过,业经其子叶尚农披露于 《辽东诗坛》 杂志第二十四号。据云:4月8日黄昏,德辉被捕,押送长沙县署。4月11日,由县署转送特别法庭,于下午三点“提讯一次”;四时,即押往浏阳门外识字岭枪决,“身受两枪,一中头部,一中心部”(转引自王雨霖 《〈辽东诗坛〉所载叶德辉死事》)。此案审理与执行或嫌仓促,但绝无金氏臆想的“慷慨”,则无疑义。

死状如此,死因如何?周作人于1950年撰《叶德辉案》,谓袁世凯称帝时,德辉在民间征发少女,拟送入宫中,旋即帝制取消,无所用其“女官”。孰料德辉先将这些少女“用过了”,方令遣送回家。十年后,某女参加革命,做了“干部”,乃将叶氏“劣迹”报告党部,由组织出面行了公道。朱健撰 《叶德辉之死》 (1997年),则谓德辉写对联讽刺当时的湖南农民协会为“六畜满堂”、“一班杂种”,触彼之怒,“自己找死”。二说流传甚广,然毫无根据,俱不可信。

吾友任继甫关心乡邦掌故,遍检群书,终于发见了真相。是年4月14日,汉口《民国日报》刊载特别法庭审判书,谓德辉一贯“仇视革新派”,是戊戌政变时“惨杀革命人物”的幕后黑手;洪宪帝制期间,则赞成帝制,“促成袁世称帝”;此后勾结北洋军阀,阻挠“北伐”;同时,又是“省城著名反动派领袖”及“著名土豪劣绅”。依照 《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暂行条例》,凡“反抗革命或阻挠革命”及“反抗本党或阻挠本党及本党所领导之民众运动者”,俱“处死刑”(载 《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于是,德辉被认定“情节重大,罪无可绾”,立即“绑赴刑场,执行死刑”。

然近日鄙人读 《易礼容纪念集》,于叶案又有一个算学上的小发现。是年3月25日,湖南农协委员长易礼容在 《湖南民报》发表讲稿 《农民问题》,他说,“‘有土皆豪,无绅不劣’这首对联,何等精当!”又说,“一般土豪劣绅的地位,简直是从农协成立之日起,就宣布了死刑”。考虑到他在叶案中的身份——特别法庭五委员之一——吾人不妨顺着他喊一句口号:“叶德辉的地位,简直是从农协成立之日起,就宣布了死刑”。农协成立于民国十五年12月28日,屈指一算,德辉竟多活了105天,虽同驹隙,亦不幸之幸矣。

(选自《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譚伯牛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版)

上一篇:我与字典作文下一篇:党风廉政教育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