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孝经》有感1000字

2024-12-06

我读《孝经》有感1000字(精选4篇)

1.我读《孝经》有感1000字 篇一

读《孝经》有感作文200字

9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早读,翟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读《孝经》第一章。

翟老师读一句,我们读一句,等到读完后,老师又给我们仔细地讲了第一章的内容。从这章内容,我知道了《孝经》首先要孝顺父母,然后还要报效祖国。我最喜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天,我因为任性惹妈妈生气了,后来给妈妈道歉时,我对妈妈说:“今天刚读了《孝经》,我就到了错误,这就是不孝,请妈妈原谅我。”妈妈笑了,说:“儿子现学现卖,也不错。希望你真的能够改掉坏脾气。”我笑着点头。

我觉得《孝经》写得真好,我要好好地学习它,朗读它。

2.我读《孝经》有感1000字 篇二

那年深秋,红枫落了,像倦飞的火蝶,瑟缩在秋风里。

那一年,祖父被确诊得了癌。那一年,我迎来至关重要的初三。那一年,我们一家最提心吊胆的一年。

祖父患病这件事,家里人硬是瞒了一个月才告知我。戴着针织帽也掩盖不了严重脱发的事实、眼皮浮肿、一口好牙只剩下残缺的几颗、面容枯黄,丝毫没有了以往的`精气神。在别人看来,他死板、脾气倔,可是在我眼里,他一直是个严格而又温柔的老人。

祖父是我成长的严格导师,尽管从我一出生就陪伴着我。儿童时,我在外面疯玩,祖父会一把捉着我,背到背上,“回家学古诗喽!”每天规定我背古诗给他听,我也有耍赖哭闹的时候,他是绝对不徇私情的。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撒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小学时,每天放学爷爷一手帮我拎着书包,一手牵着我,“回家学古诗喽!”一个又一个安静祥和的傍晚,他会用粗糙的大掌握着我的小手教我临“古诗帖”。一笔一划写下了他的耐心和慈爱,一笔一划搭起了我人生千寻之塔的根基。

书法是舞动的精灵,文字是流动的国土,诗句是文化的种子。植根在沃土中的种子,注定会排开险阻,生机勃发,声华腾蔚。

爷爷曾让我坐在他的肩头四处点播看风景,爷爷曾为我午睡时爬起来去商店买一块奶糖,爷爷曾因为满脸胡茬刺痛我而被我拒绝再亲近过。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爷爷是你唯一的依靠过?我只知道我很想回到小时候,很想!往事成风,风掠过我童年的原野,留下温柔的痕。

看到他冲我招手的那一刻,鼻子一酸,仿佛有什么从眼眶里滑落出来,我连忙擦了擦,他从来不喜欢我落泪。刚动完手术,还不能讲话,一咳,纱布上就染满了红色的血,一大片。我坐到他身边,拉着他干枯的手。他就直直地看着我,满眼绝望,多皱的脸上刻满苦痛。

我来之前想了好多好多的话想讲给他听,可那一瞬间,脑子却空了,什么都想不起来。走出病房的那一刻,所有的情绪都涌上胸膛,陡然宣泄出来。我突然回头喊了声,“回家,学古诗喽!”。爷爷眼中猛然精光爆射,脸上泛起一抹潮红!

当枫叶又红遍了枝头,仿佛是普罗米修斯高擎的烛天焰火时,您终于回来了。您牵着我的手站在枫树下,“为什么当初选择植了枫树?”您捡起一枚艳艳的枫叶,若有所思地说,“积极向上,永不言弃”。霎那间,我读懂了生命的颜色——蓬勃的生命力。

3.读孝经有感 篇三

《孝经》是儒家伦理著作,代表了儒家伦理思想。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以一个“孝”字贯穿全篇,共分18章。然而有不是单纯只讲一个“孝”。《孝经》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并把孝分为五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并由此引伸出了忠、悌、顺等品格。可谓是把封建的三纲五常都囊括在其中了。

也许看了上面的介绍,你会认为《孝经》是封建糟粕,其实不然。事实证明,很多过去被称之为糟粕的东西,其实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4.说“孝”——读《孝经》有感 篇四

——读《孝经》有感

“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伟作之一,对维护社会道德纲常和稳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本书共十八章,第一章阐述总的观念: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接下来的五章将孝的实行对象自上而下具体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余下的章数则是对孝道进行深化分析,包括孝的本质,实行“孝”的具体要求、方法和孝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孔子对孝思考之深之精,其能将孝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并与个体一生同步趋进。然而到了今天“君(君主)”已不存在,“孝” 便只能有个“始终”而没有了“中”。但若将“君”做现代化的理解则不然,“君”亦可指“上司、老板”,对待上级就应该“忠心耿耿”,以报“伯仲知遇之恩”。这样一来,孔子这句话历经三千多年至今仍不落于窠臼,反而日益显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性。

在庶人章第六中,对各个阶层如何实行孝做了个总结:“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书本将其翻译为:“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这个翻译似乎有些偏颇,为何就没有人做不到孝的呢?事实上,有很多人是做不到所谓“孝”的。这就要思考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了。“孝无终始”,意思是孝没有阶级之分,就如舍生而取义非贤者独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很多人是做不到“孝”,即是其将孝丧耳矣。就此可见,孔子对孝的认识并不局限于阶层观念,而分阶层来阐述孝,只是给各种身份的人不同的实行孝的方法。为了证明“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所谓的“天经地义”,“经”为规范,“义”为真理,即是“上天所赋予的不容质疑的规范和真理,亦为理所当然的事”。近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此举一出便招来冷嘲热讽,被喻为“百万孝子计划”,并厉声质疑“何时孝子也需要培养了”。“孝子计划”可不可行且不议,就网友对其的质疑就可见孔子对孝定位为“天经地义”的理念是深入人心了,“是以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教化不必严肃就可达到,政治不必严厉就可太平,全因统治者实行孝道,顺从人之本性罢了。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在此便提出孝顺双亲的具体方法,无论“居养”还是“病丧”,孔子所言至今还是适用的,尤其对于现代中国的“啃老族”有警醒作用。“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则有将孝和“愚孝”区分之意,就如“爱”与“溺爱”之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大道面前,理应规劝双亲回归正道而不是“惟命是从”。丧亲章第十八中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说对于双亲的失去不能哀痛过度,只要做到丧礼的要求即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故“以死伤生”亦为“愚孝”。时阮籍遭母丧尝进酒肉,司隶何曾斥之坏风教,而文王曰:“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可见“生丧”与“死丧”之别,而“以死伤生”的“死丧”为“愚孝”也。谈及“愚孝”不得不提及《二十四孝》,“卧冰求鲤”、“埋儿奉母” 之类都是作为“愚孝”而为今人熟知。鲁迅的一篇《二十四孝图》更是将古时的“孝道”推至风口浪尖,大谈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当然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的看法因其犀利的文笔文风而无懈可击,但是说那是“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却未免有些偏颇。“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之类在内容上固然是属于“愚孝”,但是从纯文本角度看却又不同的见解。文章有时为了增强气感染力,就会使用夸张手法。如“夸父逐日”为了宣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就不惜将人物神话,将故事夸张化。人们读了“夸父逐日”并不会学夸父真的去追日,而是将其深刻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与不懈的追求”。同理“卧冰求鲤”也并非真的叫你去卧冰,只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孝感动天”,并不像鲁迅先生及人们所理解的要全盘效法。再者,二十四孝故事由来已久,难免在口传手抄中产生嬗变。正如鲁迅所言:“在较古的书上查“老莱娱亲”一事,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可见这些故事有些已与原本有所出入,以致虚诞,以致愚昧。如涌泉跃鲤一事,或许原来的故事只是姜诗夫妇对母亲尤为孝顺,但故事传着传着便有了神灵的色彩了,演变成“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了。而其中还有些是不失其真意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孝的方式是多样的,孝不在于模仿前人,而在于理解进而采取适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如“文帝亲尝汤药”:“三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可见其理解并实践了“病则致其忧”这个道理。再如“芦衣顺母”,闵氏贤郎不曾怨晚娘,则体现了“居则致其敬”。如此看来,实是人们未得《二十四孝》的真意而流于表面了。

感应章第十六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可见“孝道”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孝治章第八道:“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放眼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沦陷和缺失日益严重,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屡出不穷,小悦悦事件更是引起对于道德危机的全民大讨论。由于道德问题得到人民的诟病,一些不法分子便乘机捣乱,社会的安定便受到了威胁。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缺失无疑是社会道德沦陷和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炉夜话》中说:“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这是因为“孝”能生“仁”,爱父母关心父母才能做到孝,故孝者皆是慈悲为怀者。而“人皆有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道”就有着推而广之的特性,因此孝道推广和深入对于社会道德的形成是尤为重要的。但在今天传统的孝道一直被片面的理解为“愚孝”是封建思想的残余,从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蔑视。反而过度热衷于西方的“自由与平等”,把传统的“孝”抛弃了,但同时又没有及时建立起自己一套“孝”的标准。据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调研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而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孩子,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可见当今人们对孝的理解更多是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孝,从而流于表面而功利化。在这个“孝”标准缺失的期间,便出现了“年老不死是为贼”,以争吵、对立、武力去跨越“代沟”等现象。故曰:“百善孝为先”,“孝道”的缺失无疑是社会道德沦陷和缺失“潜原因”。

上一篇: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材料德育处下一篇:大学校园中如何发挥榜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