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24-06-2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9篇)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一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2009届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十二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一.知识整合

知识清单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 战后国际形势

(1)国际:国际力量发生深刻变化,阵营形成;美国推行 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2)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 的矛盾;蒋介石坚持 统治,在 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 重庆谈判

(1)目的: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努力争取和平

(2)结果:国共双方签订有利于人民的《 》(3)意义:民主力量取得制止内战的主动权。3. 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核心: 和(也是会议争论最激烈的问题)。(2)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

(3)意义:冲破了蒋介石的,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受到普遍的欢迎。4. 全面内战的爆发(1)全面进攻:

①1946年夏,国民党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向、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

②中共对策:毛泽东提出“ ”的著名论断,增强了解放军的信心和勇气;军事采取以歼灭 为主要目标,以 为主要作战方法。③结果:粉粹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2)重点进攻:

①进攻方向: 解放区和 解放区。②人民解放军战役:陕北:青化砭、、和沙家店战役;山东:陈毅领导的 战役,歼灭敌人整编七十四师。

③结果:粉粹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知识清单二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条件(背景):

(1)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地土地制度,实行 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的土地制度,发展 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人民解放军粉粹了敌人的 和,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

(3)国统区民主运动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形成第二条战线,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斗争。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4)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

2.主攻方向: 地区,其原因是。3.反攻情况:

(1)外线:① ;② ;③

(2)内线:① ;② ;③(3)人民解放军的反攻,改变了战略态势,对扭转全国战局起来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4.战略决战的胜利(1)时机成熟:①战略反攻取得辉煌成果;② 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③ 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2)概况:①三大战役最先打响 战役,全境解放;② 战役,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③ 战役,华北全境解放。(3)成果:战争规模是空前的,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东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清单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将革命进行到底(1)七届二中全会:

①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5年春,河北省西北坡)。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社会转变为 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 ”的袭击。③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 向 转变的重大问题。(2)北平谈判:揭露了国民党 的阴谋(注意与重庆谈判的比较)。

(3)1949年4月21日,开始渡江战役,23日,占领,标志着 的覆灭。

(4)追歼国民党的残余部队。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① ;② ;③ ;④。(2)中共方面:①核心: 的正确领导;②有、的理论指导;③走经过 向 发展的道路;④组成一个,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一支人民革命的军队,坚持 ;⑥得到 的积极支持。

附:知识整合答案

知识清单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战后国际形势:社会主义

扶蒋反共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独裁

美国

2.重庆谈判: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政治协商会议:政治民主化

军队国家化

政协协议

独裁统治 4.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进攻:中原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敌人有生力量

运动战(2)重点进攻:陕北 山东 羊马河 蟠龙镇 孟良崮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知识清单二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条件(背景):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中农 封建性剥削 农业生产 全面进攻 重 点进攻

2.主攻方向:中原 战略位置重要;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3.反攻情况:

(1)外线:①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谢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 ③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2)内线:①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②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 ③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3)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无答案)

4.战略决战的胜利:敌我力量 土地改革 辽沈 东北 淮海平津 国民党军队 华北

知识清单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将革命进行到底(1)七届二中全会:乡村 城市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糖衣炮弹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2)北平谈判:假和平

(3)渡江战役:南京 国民政府 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中共方面: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武装斗争 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人民群众

二.考纲解读

1.本节考纲(2008年版)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增要求);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2.能力要求

(1)识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2)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策变化的原因;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政策并能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不同政策进行联系比较。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民主党派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以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三.高考回顾

1.高考题例

(1)(05全国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根本目的是

C A.进一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全国性政权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C.控制中国,推行全球战略

D.缓和美苏矛盾,划分势力范围

(2)(05江苏)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开辟的根据地是

A A.鄂豫皖

B.豫皖苏

C.豫陕鄂

D.晋冀豫(3)(2006年重庆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的和平谈判有 A ①重庆谈判 ②北平谈判 ③南北议和 ④西安谈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2006年江苏卷)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 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C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5)(2006年广东历史卷)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 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6)(2007广东单科)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7)(2007江苏历史)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D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8)(2008四川Ⅰ卷文综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C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9)(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B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10)(2008广东文科基础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D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1)(05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l945年l2月)材料二

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回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回答:

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分)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4分)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12分)①扶蒋反共。②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独裁)。③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12)(2008宁夏文综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起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市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哪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在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当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2)说明民主当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答案要点:

(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2.高考预测

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人民解放军队战略反攻等,从命题看,选择题多为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名词等,考查理解、解析度能力,而问答题多以“大跨度”的题目为主。预测2009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本专题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较多的大跨度题最后落点落到这里。考查的重点会是抗战后的局势,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的斗争,人民解放军队反攻与决战。美国对华的政策与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结合。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与十年对峙、抗战时期等结合起来考查。

四.复习指导

1.阶段特征:

本单元主要包括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本阶段总的历史特点是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同国民党进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行了全面的斗争,但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斗争特点是不同的,内战爆发前,以争取和平民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斗争为主,内战爆发后,以粉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主,经过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从而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政府的垮台。

2.方法点拨:

(1)本单元可按解放战争发展的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内战前,围绕着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和共产党及广大民主人士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等整理知识点;国民党发动内战,先后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粹敌人的进攻等内容较为突出;人民解放军反攻直至国民政府覆灭阶段,围绕国共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几方面整理知识点。并适当地联系相关的世界史内容,形成中外知识网络。(2)通过分析一些综合性问题,培养历史阐释能力。如分析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可从国民党的本质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入手,并能联系国民党确立的独裁统治、镇压人民、经济掠夺、出卖国家主权等。

3.易错知识点:

(1)不能正确理解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蒋介石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2)1946年夏,蒋介石对中原等解放区发动进攻;1947年人民解放军对中原地区进行反攻,很多同学将“中原解放区”和“中原地区”分不开。(3)“三支外线”和“三支内线”反攻,部分同学容易混淆。

(4)解放战争起决定作用的一年是1947年的反攻,而不是1948年开始的决战。

(5)不能理解七届二中全会中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五.重难点剖析

1.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

(1)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宣传共产党无和平诚意,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他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独裁目的。

(2)中国共产党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响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一方面,从捍卫人民的利益出发,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和谈不成,也要以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和平的诚意,以利于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力量。2.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当时指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要实现民族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治力量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3.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及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1)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国统区革命群众开展地下斗争。总之,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六.课堂练习

1.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此话理解最确切的是()A.要做两手准备 C.国共合作不能再破裂 年的战局状况的()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3.1948年9月,中共中央因势利导,把人民解放战争引向战略决战,其有利条件包括()①解放区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②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③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超过敌军④人民解放军已具备攻打大城市的作战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07年7月,某单位编印红色旅游宣传提纲,①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太行硝烟,胜利曙光”②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千里跃进,将军故乡”③以松花江、鸭绿江和长白山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抗联英雄,林海雪原”④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开天辟地,党的创立”。请你判断上述旅游区的主题形象()A.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C.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5.1944年,毛泽东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总结李自成起义教训的著述)印成单行本作为中共整风文件;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A.吸取农民政权迅速败亡的教训 C.体现中共领导人重视党风建设

B.反映出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着眼于建立预防腐败的机制 B.尽力避免内战 D.要全力争取和平

2.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文章有人用了以下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6.朱德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四川仪陇人。2006年12月1日是他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下面关于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①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②领导和指挥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③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 ④1949年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右图是南京总统政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A.清政府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②《南泥湾》 ③《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④《西江月•井冈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9.《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在1922年有一个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民族的独立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抑制洋货

10.右图记录了当年国统区物价一日数涨,货币急剧贬值,上海市携带 大捆金圆券去抢购米面时的情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A.美国的经济侵略 B.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C.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 D.米面供不应求

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B.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C.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D.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12.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和巨变,下列发生于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标志着中国几千来的农民革命到达颠峰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封建专制统治被彻底推翻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图8.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其中4首歌曲所反映的历史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3.扼要回答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领导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经验,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中《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在土地改革中,我党贯彻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4)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摘自《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⑴材料一中的“第二年”是指哪一年?“外线”、“内线”分别指什么地方?

⑵全国性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选在哪里?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

⑶你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课堂练习答案:1-5 ABDAC 6-10 DBCAC 11-12 AC 13.答案要点:

(1)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14.参考答案要点:

⑴第二年:1947年。

外线:国统区。

内线:解放区。

⑵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⑶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人民军队走向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走向战略防御的历史转折点。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五课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二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国和国的成立

1、背景:(1)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会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

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一届人大的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2)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新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配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虽都属于代议制的范畴,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第二,组织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第三,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常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中共合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作出贡献。②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民主党派表现出与中共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④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需要团结民主党派共同奋斗。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意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对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党派、各民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意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建立: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②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族自己做主和管理,行使自治权利。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样,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对于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3)概况:内蒙古自治区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65年。

(4)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各民族的发展。④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三、“文化大革命”——“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冲击党政机关,批斗各界名人:“文革”期间,江青等人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非法夺权,党政机关瘫痪:1967年1月,上海的一批选择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之后全国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争斗。宪法遭到严重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10年没有召开,人大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力,公检法各部门已无法正常工作。

四、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原因——文革的教训:经过“文革”,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重大举措:①提出法制建设方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体制:1982年新通过的宪法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家领导体制,从而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凋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①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②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1)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了大会的通过。

(3)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这一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①过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1984年12月,中央经过谈判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1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解放军进驻香港。

②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进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的回归: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行谈判,并于1987年4月,在北京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实现了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长期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直接实行通邮、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2)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

①两会成立: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上民间团体开始进行对话。

②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③汪辜会议: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辜振甫会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史称“汪辜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江泽民的八项主张:1995年,汪泽民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新世纪以来的反台独斗争: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并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会谈。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与现实联系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依据:①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③元朝时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管辖。④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⑤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⑥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设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从国内法来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②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b从国际法来说:①二战时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②在二战即将结束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它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③《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如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都承认台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侵害的一部分。⑤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5、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条件与特定涵义

①条件:“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②特定内涵:第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祖国统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第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www.shulihua.net您的教育资源库

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三,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在各方面有着根本、重大的区别。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6、“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二者的区别:①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7、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对我国的经验和教训:(1)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认识到任何改革不是一撮而就的,它们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每一次改革都有其积极性,学会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三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其基本内容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一切特权;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使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2、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目的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5年4月,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交。(2)中苏建交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4)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5、1970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重要国际因素: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7、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

8、尼克松访华的时间:1972年2月;主要原因: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双方会谈的最大难题是:台湾问题;访华的最大成果: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9、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

10、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邓小平

12、中日建交的直接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

13、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间:1972年,同年中日建交。

14、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说明了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15、70年代的外交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及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及建交16、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也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指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1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18、1991年起,中国外长每年参加东盟会议。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承诺和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年,与之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19、中国与法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朱鎔基同欧盟轮值国主席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成功地举行了“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时间:2001年,上海

标志意义: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和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上海合作组织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四

【考试说明】

1、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3、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2.知道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有代表性的美术流派的美术作品。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难点解析】

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背景:①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不满,对启蒙思想宣传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② 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 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塑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法国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英国诗人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

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后)

背景: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特点:

关注社会问题,要求真实的描写现实生活,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代表人物及作品:

19世纪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司汤达:《红与黑》莫泊桑:《项链》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里:《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20世纪的西方文学

A:现实主义作品: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B:现代主义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主要特征: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代表人物和作品: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4)20世纪苏联文学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高尔基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则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英雄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我们可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股被称为“解冻”的文学现象,它是以作家爱伦堡1954年5月发表《解冻》为标志的。尽管这并不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由于它首先突破了斯大林时代那种描写工农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描绘了当代的题材,有着真实的生活氛围,他把群众作为主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角色。

西班牙画家哥雅,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2)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

米勒出身于农民,擅长用农民的眼睛看这个农民的世界,他的艺术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60年代农村的面貌。代表作品《播种者》、《拾穗者》。

列宾是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请同学们讨论:影响画家艺术风格的因素有哪些?(3)印象派绘画(19世纪下半叶出现)

代表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4)现代主义绘画 背景:

①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特点: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最有影响的代表:西班牙:毕加索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第七艺术

产生:①1895年12月28日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日”,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②美国著名导演、电影理论家格里菲斯,公认的电影艺术奠基人,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

③卓别林,20世纪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最大的贡献是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批判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代表作《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发展: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2)电视艺术——第八艺术

诞生:以电影艺术为先导,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被称为“电视之父”。1929年英国第一次播送了电视节目;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功能: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娱乐;电视还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4、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电影电视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直接而敏感地回应、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史论共享】

1、浪漫主义的文学、绘画和音乐: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他们很注重画面的完整和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得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也与传统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3、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现代主义美术更多地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4、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五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训练。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学霸教你如何学历史

虽然我高中不是学文科的,但是我也曾经学过史地政,所以我还是可以理解文科生的痛苦:需要记忆大量的枯燥的知识点。还有最可怕的是——遗忘。其实,知识点本来就是枯燥的,这一点没有办法改变,关键在于你能忍受得了这种枯燥。不知道你之前选文科的理由是什么,但我敢肯定的是,你心里一定是有所预期和准备的。既然有心理准备,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正面它。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期培养的,而培养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纵然背知识点非常枯燥,但是你会不会发现通过不断记忆之后自己对一件历史事实又明确了很多,是不是在考试的时候能更好的答上相应的题目,当阅读一些历史课外读物,你和作者心有灵犀的时候,是不是也非常有成就感呢。所以,学习和做学问,总是一个“死去活来”过程,只有忍受得了枯燥,才能有资本享受甜美的果实。《明朝那些事儿》写得非常有趣,但是这样一部巨著,也是建立在当年明月读了无数本枯燥的史书的基础上的,所以,苦尽甘来。加油!

历史材料题怎么做?历史文言文材料题怎么做?

历史不背肯定是不行的哦,你之后存在的那些问题,根源都在于不去背基础知识。所以才会上课听不懂,习题也不会做。所以还是得下功夫多背一背,然后不管是选择题、材料题都会提高一个台阶的。材料题也是得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做的哦。历史文言文材料看不懂我觉得是语文的问题吧。文言文材料圈画一些重点字词,知道大概意思就行。就是怕理解偏了。所以还是多看看文言文材料练练比较好。

历史年代表怎么记忆?

首先,背书一定要边背边理解,背的时候要看历史目录,比如一个单元,每一课的小标题,把目录化作思维导图,背过之后回看目录,看能不能想起相应的知识,想不起就再倒回去背,反复记忆。把时间连成线索,可以在纸上自己总结时间和相应的主要事件,而不是单纯地看时间表,比如从中国近代史开始,看了课本自己总结。做错的题,就倒回课本,找到原知识点,记住背景、过程、影响,这样就能和其他事件区分开了。不要死记硬背,记住要点,一点要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历史事件怎么串成一条线记忆?

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下图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下图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3.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7.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8.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在深圳打工的农民老赵回乡安葬死在工地上的好友老王的故事。电影契合了人们“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受到好评。与这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9.下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2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实行中央集权制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D.世卿世禄制确立

11.(2010·杭州调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3.(2010·韶关模拟)“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A.城邦政治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B.贵族共和制 D.中央集权制

1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片上的家信,是一对参加攻打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兵兄弟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信。依据此信我们可以研究()①当时的文字 ②当时的社会经济 ③秦国的军事制度 ④秦国的法律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篡权,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行了试验。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做马了。”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这件事主要反映了()A.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

B.赵高愚弄皇帝

C.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

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臵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解析:该题为图片选择题,解题需要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图中“毛氏族谱”文字是解题关键,突出了血缘宗亲关系,对应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答案:B

2、解析:试题突出强调“认祖归宗”,再分析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盛大祭祖仪式这一事件,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断定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答案:D

4、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答案:D

5、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

6、解析:材料围绕“宋”姓的起源,考查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亡国。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不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故B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

7、解析:A项说明了商周制度的继承性,C、D两项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只有B项反映了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

8、解析:落叶归根是血缘亲情关系的体现。在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郡县制是中央按照地域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实际上淡化了血缘关系;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但都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社会等级,重视祖先崇拜,使家庭亲情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答案:B

9、解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以血缘宗族关

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答案为C。答案:C

10、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答案:A

11、解析: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答案:C

12、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内容分析,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C

1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可知是郡县制,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士兵写的信可研究当时的文字。从士兵所穿衣服和要的钱币,能研究当时的经济。战国时期秦国应征者自备衣服、用费,从士兵要衣服和钱币可研究当时秦的军事制度。题中没有反映出秦国的法律制度。答案: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臣惧怕赵高是因为秦朝相权较大,题干材料中赵高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对皇权的威胁。B、C、D三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答案:A

16、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引入,旨在考查对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和认识。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秦朝设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各个具体职能部门。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七

高考一轮复习期间不仅要做大量的历史习题,还要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提高做题的质量。

专家建议学生将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和以往做题过程中积累的错题重新做一遍,重点理解近两年高考试题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同时,考生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或是教科书专题顺序,重新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并通过做题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

材料解析题该咋答?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家告诉广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专家解释说,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专家说,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开放性试题咋答?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专家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专家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

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八

基础知识:

一、离子反应:指有参加或有生成的化学反应。

酸、碱、盐溶于水后,能电离产生离子,所以酸、碱、盐在水溶液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注意,下列反应不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

 Na2SO42HCl① 2NaCl(s)H2SO4(浓) CuSO4SO22H2O② 2H2SO4(浓)Cu  CaCl22NH32H2O③ 2NH4Cl(s)Ca(OH)2(s)像这些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通常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再注意,上述①②反应在水溶液不能进行,①是由于Na+、Cl—、H+、SO42—能共存而不反应,②是由于Cu和稀硫酸不反应,③在水溶液中也能进行,此时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NHNH4OHNH3H2O即或 4OHNH3H2O1、离子反应的本质

①强酸能制取弱酸,弱酸能制取更弱酸.例如,用盐酸和CH3COONa溶液反应可以得到CH3COOH,用CH3COOH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可以得到H2CO3.

HClCH3COONaNaClCH3COOH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CO3(H2CO3CO2H2O)

+++而盐酸溶液中c(H)大于CH3COOH溶液中c(H),CH3COOH溶液中c(H)又大于H2CO3+溶液中c(H).由此可知,由HCl→CH3COOH→H2CO3,c(H+)一次一次减小.

②强碱能制取弱碱,弱碱能制取更弱碱.例如,NaOH溶液与NH4Cl溶液反应能制取NH3·H2O,NH3·H2O和AlCl3溶液反应能制取Al(OH)3.

NaOHNH4ClNaClNH3H2O

而NaOH溶液中c(OH)大于NH3·H2O中c(OH),NH3·H2O中c(OH—)又大于Al(OH)3产生的c(OH—).由此可知,由NaOH→NH3·H2O→Al(OH)3,c(OH—)一次一次减小.

上述①②还可以概括为:由易电离的物质可以生成难电离的物质,由难电离的物质可以生成更难电离物质.

③易溶于水的物质可以生成微溶于水的物质,微溶于水的物质可以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例如,把较浓的CaCl2溶液和较浓的NaOH溶液混合会生成微溶于水的Ca(OH)2沉淀,再加入Na2CO3溶液,Ca(OH)2会转化为CaCO3沉淀.从CaCl2溶液到Ca(OH)2,再到CaCO3,2+溶解在水中的C(Ca)一次一次减小.

上述①②③列举的都是离子反应,透过这些反应的现象,细细地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离子反应的本质.

离子反应的本质就是溶液中反应物的某种离子浓度减小.

注意:有人根据H2S+CuSO4→CuS↓+H2SO4,得出结论:由弱酸同样可以制取强酸.这是一种表面现象,若加以推广是不妥的.此反应的本质是c(S2—)减小,即CuS产生的S2—比H2S电离出的S2—还要少.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类型

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不仅能判断反应能否发生,且可以判断离子间是否可以共存。凡是能使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的条件就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若离子之间的反应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复分解反应),这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a)生成难溶物质;

—3NH3H2OAlCl33NH4ClAl(OH)3

(b)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

(c)生成挥发性物质(如CO2、HCl等)

中学化学常见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它们都可以由难电离物质H2CO3、H2SO3、NH3·H2O分解得到.因此,生成CO2、SO2、NH3与生成相应的难电离的物质本质上是一致的.

例:BaSO4+H2SO4═BaSO4↓+2H2O

Na2CO3+2HCl═2NaCl+CO2↑+2H2O NH4Cl+NaOH═NH3·H2O+NaCl 这些反应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因此离子互换反应一般是朝着溶液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

但有少数例外,如:CaCO3+CO2+H2O═Ca(HCO3)2 此反应能够进行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难电离的H2CO3与CaCO3反应可生成更难电离的HCO3-化合物。

(2)离子反应若属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发生条件。该离子应遵照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进行。电子发生转移,化合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得失电子守恒和电量守恒。

例:① Zn

H

H

[减小c(H+)] Zn222+②

Fe

 Cu

)] 2FeCu

[减小c(Cu—

③

Br

I

[减小c(I)] 2 I 2Br

2232 

2④Fe

 Cu

    [减小c(Fe3+)] FeCu ⑤ 3 Cu

 8 H

 2 NO

  Cu

 NO

 4 H

O

[减小C(H+)和C(NO3—)] 32

二、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指:用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

例如:在NaOH溶液中存在有Na+,OH,而HCl溶液中有H+,Cl,当向NaOH溶液中加入HCl发生下述反应:NaOH+HCl=NaCl+H2O,因为NaCl在水溶液中仍以离子形式存

--在,故实际上参加反应的离子只H+和OH,故离子方程式为H++OH=H2O。又如:

-BaCl2+Na2SO4=BaSO4↓+2NaCl,其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

2、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以H2SO4与Ba(OH)2反应为例说明):

①写出并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OH)2=BaSO4↓+2H2O

②把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即:易溶于且在水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仍以分子形式书写:

2H++SO42-+Ba2++2OH-=BaSO4↓+2H2O

③删去两边未反的离子:此反应中没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④检查两边的元素是否守恒、净电荷数是否守恒、电子得失是否守恒、该用=号还是号、有没有漏写↑、↓等符号。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1>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时,同时符合①易溶于水,②完全电离两个条件的强电解质(即: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成离子形式,其他(包括难电离物质、难溶物、单质和氧化物及其他所有气体)一律写化学式。

(1)强电解质

强酸:HCl、H2SO4、HNO3、HBr、HI、HClO4 …………… 强碱:NaOH、KOH、Ba(OH)2 Ca(OH)2 ……………… 大多数盐(含难溶盐):NaCl、CaSO4、KNO3、BaSO4、AgCl …………

(1)难电离物质包括:

①弱酸:H2CO3、HClO、H2S、CH3COOH等;

②中强酸:HF、H2SO3、H3PO4等;

③弱碱:NH3·H2O、Cu(OH)

2、Fe(OH)3等;

④中性物质:H2O;⑤两性物质:Al(OH)3等。Pb(CH3COO)2… ⑥少数盐:Pb(CH3COO)2

(2)难溶物:详见溶解性表。

(3)单质:Fe、Zn、S、Cl2、Br2、I2等。(4)氧化物:CO2、SO2、CaO、Fe2O3等。(5)所有气体,如:NH3

<2>在离子方程式中,微溶物(如Ca(OH)

2、CaSO4、Ag2SO4、MgCO3等)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微溶物在生成物中要写成化学式。

(2)微溶物在反应物中如果以溶液形式存在(浓度小,如澄清石灰水),要写成离子形式;如果以悬浊液形式存在(浓度大,如石灰乳),要写成化学式。

<3>酸式盐的写法

在离子方程式中的酸式盐,如果是强酸的酸式根,一般拆写成离子形式,如HSO4-要写成H+和SO42-;如果是弱酸的酸式根则不能拆开写,如HCO3-、HSO3-、HS-、H2PO4-等均不能拆开写。

<4>不是熔融状态下固体间发生的反应和有浓硫酸参加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如实验室制NH3:

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5、离子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处理

方程式两边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含有公约数可以消掉,-例如:Ba(OH)2+2HCl=BaCl2+2H2O

写成离子形式为:2H++2OH=2H2O,∴“2”可以

-去掉,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只部分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公约数则不能去掉。

例如:Ba(OH)2+H2SO4=BaSO4↓+2H2O,--其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

不能写成:Ba2++OH+H++SO42=BaSO4↓+H2O

6、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较化学方程式更能突出表现反应的实质,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其实质可能是一样的,例如:NaOH+HCl=NaCl+H2O 2KOH+H2SO4=K2SO4+2H2O,NaOH+HNO3=NaNO3+H2O,-其反应实质均是H++OH=H2O。由此可知离子方程式代表的不仅是某一个反应,还可以表示某一类反应。根据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某一类反应,可以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例如:2H++CO32=H2O+CO2↑,该反应的代表的是强酸和可溶性碳酸盐生成可溶性盐及水和CO2的一类反应。符合该离子方程式的化学反应有:2HCl+Na2CO3=2NaCl+H2O+CO2↑,2HNO3+K2CO3=2KNO3+H2O+CO2↑等,即酸应为强酸如H2SO4、HNO3、HCl,而反应物中的盐应为可溶性的碳酸盐,如钾盐或钠盐等。

8、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离子之间能否大量共存,实际是判断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若不发生反应即可共存,若反应则不能共存。

(1)在强酸性条件下(即有大量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OH-(大量)、CO32-、HCO3-、S2-、-+HS-、SO32-、HSO3-等,即:OH和弱酸的酸根、弱酸的根式根离子不能与H共存。

(2)在强碱性条件下(即有大量OH-);不能共存的离子有:H+(大量)、HCO3-、HS-、HSO3-、+NH4+、Mg2+、Al3+、Fe2+、Fe3+、Cu2+等,即:H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弱碱的阳离子不能-与OH共存。

(3)相互反应生成沉淀的离子间不能共存,如Ag+跟Cl-、Br-、I-,Ba2+跟CO32-、SO42-、SO32-、PO43-,H+和SiO32-等。

(4)相互反应生成气体的离子间不能共存,如H+跟HSO3-、HCO3-、HS-,OH-和NH4+(加热)等。

(5)相互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间不能共存,如H+跟F-、ClO-、CH3COO-,OH-和NH4+等。

(6)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不能共存,如H+跟NO3-、Fe2+,H+跟MnO4-、Cl-,S2-跟ClO-、H+(OH-),Fe3+跟I-或S2-,H+跟S2O32-,H+跟S2-、SO32-等。

(7)离子间发生相互促进水解反应的不能大量共存,如S2-和Al3+,Fe3+和CO32-(HCO3-),Al3+和CO32-(HCO3-),NH4+和SiO32-等。

(8)离子间能相互形成络合物的不能共存,如Fe3+和SCN-,Fe3+和C6H5O-等。

9、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因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此时,离子方程式也会不同。

书写的基本原则是:不足量者完全反应;或该反应的所有离子均参加反应时,则要符合该反应物的化学式中各离子的个数比。而过量的反应物的离子的用量随意选用。

现将常见的反应举例如下: ⑴某些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①FeBr2溶液与不同量的氯水混合,当氯水足量时:2Fe2++4Br-+3C12=2Fe3++2Br2+6Cl-

当氯水少量时:2Fe2++C12=2Fe3++2Cl-

(因为Fe2+的还原能力比Br-强,所以当氯水少量时将先氧化Fe2+)

当FeBr2与C12为1∶1时:2Fe2++2Br-+2Cl2=2Fe3++Br2+4Cl-

②FeCl3溶液与不同量的Na2S溶液混合

当Na2S溶液少量时:2Fe3++S2-=2Fe2++S ↓

当Na2S溶液过量时:2Fe3++3S2-=2FeS(黑)↓ +S↓

③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⑵铝盐溶液和强碱溶液的反应

⑶偏铝酸盐(或锌酸盐)和强酸的反应

⑷部分显碱性的盐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

⑸酸性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

类似有SO2、SO3、P2O5与碱的反应。⑹多元酸(如:H2S、H2SO3、H3PO4、H2CO3等)与碱反应,酸和碱的量不同可生成不同的盐。

再如将NaOH溶液滴入H3PO4中(NaOH由少量到足量),相继发生如下反应:

⑺酸式盐与碱溶液的反应。

①Ba(OH)2与NaHSO4溶液混合,当NaHSO4溶液足量和少量时有以下两种写法。

NaHSO4溶液足量时,Ba2++2OH-+2H++SO42-=BaSO4↓+2H2O

NaHSO4溶液少量时,Ba2++OH-+H++SO42-=BaSO4↓+H2O ②Ca(HCO3)2与NaOH溶液混合,当NaOH溶液的量不同时亦出现以下几种写法。

NaOH溶液足量时,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NaOH溶液少量时,Ca2++HCO3-+OH-=CaCO3↓+H2O

n[Ca(HCO3)2]∶n(NaOH)=2∶3时,2Ca2++3HCO3-+3OH-=2CaCO3↓+CO32-+3H2O ③Mg(HCO3)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该反应除了要考虑反应物的量的关系外还要考虑①Mg(OH)2的溶解度比MgCO3的溶解

--度要小,反应后生成的沉淀是Mg(OH)2而不是MgCO3,②OH先与Mg2+反应后与HCO3反应。

Ⅰ、当n[Mg(HCO3)2]∶n(NaOH)≤1∶4时,即NaOH足量。

---

Mg2++2HCO3+4OH=Mg(OH)2↓+2CO32+2H2O

-Ⅱ、当n[Mg(HCO3)2]∶n(NaOH)≥1∶2时,即NaOH不足。

Mg2++2OH=Mg(OH)2↓ Ⅲ、当1∶4

Mg2++HCO3+3OH=Mg(OH)2↓+CO32+H2O Ⅳ、当1∶3<n[Mg(HCO3)2]∶n(NaOH)<1∶2时,如n[Mg(HCO3)2]∶n(NaOH)=5∶12 ---

5Mg2++2HCO3+12OH=5Mg(OH)2↓+2CO32+2H2O ⑻铁和稀HNO3(或其他氧化性的酸)的反应。

⑼弱酸酸式盐与NaHSO4溶液反应。

⑽部分多元弱酸盐(如Na2S、Na2CO3、Na2SO3)与强酸的反应

⑾硝酸银和氨水的反应。

规律:如果组成某反应物的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离子参加了离子反应,该物质处于过量时,不考虑离子间的数量组成比,如果处于少量或适量时一定要考虑离子间的组成比,否则是错误的。

10、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正误,可总结为“八查”:(1)一查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钠投入CuSO4溶液中:

2Na+Cu2+=2Na++Cu

(×)

2Na+Cu2++2H2O=2Na++Cu(OH)2↓+H2↑(√)(2)二查质量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得失电子是否守恒

如Fe2++Cl2=Fe3++2Cl-(×)

2Fe2++Cl2=2Fe3++2Cl-(√)

(3)三查化学符号(↑、↓、=、、化学式、离子形式)使用是否正确,如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Ca(HCO3)2+2H+=Ca2++2H2O+2CO2↑(×)

HCO3-+H+=H2O+CO2↑

(√)(4)四查是否忽略隐离子反应

如CuSO4溶液和Ba(OH)2溶液反应:

Ba2++SO42-=BaSO4↓

(×)

Cu2++SO42-+Ba2++2OH-=Cu(OH)2↓+BaSO4↓(√)(5)五查阴、阳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如稀H2SO4和Ba(OH)2溶液反应:

H++SO42-+OH-+Ba2+=BaSO4↓+H2O(×)2H++SO42-+2OH-+Ba2+=BaSO4↓+2H2O(√)(6)六查反应物用量与其反应是否一致。如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Ca2++HCO3-+OH-=CaCO3↓+H2O

(√)

(7)七查加入试剂顺序与其反应是否一致。如往Na2CO3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2H++CO32-=H2O+CO2↑(×)

H++CO32-=HCO3-

(√)

(8)八查反应条件与其反应是否一致。如往氯化铵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

NH4++OH-=NH3↑+H2O

(×)

NH4++OH-NH3·H2O(√)

(二)离子共存

下面是离子间不能共存的几种情况: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例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或酸式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例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Cl-、Br-、I-等不能大量共存。(3)有弱电解质生成。①碱OH-、弱酸的酸根或弱酸的酸式根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

②酸式弱酸根,例如:HCO3-、HPO42-、HS-、H2PO4-、HSO3-及弱碱的阳离子如NH4+、Al3+、Fe2+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例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MnO4-、Cr2O72-、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存。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例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再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例如:3AlO2-+Al3++6H2O=4Al(OH)3↓等。具体如下:

①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相互促进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②弱碱金属阳离子和NH4+发生水解,溶液呈酸性,就不能与OH大量共存。如:NH4+、+++++Fe3、Fe2、Cu2、Al3、Zn2等均不能与碱共存。

-③弱酸根离子易与H+结合生成弱酸,故不能与H+大量共存。如:CO32-,S2,AlO-,SiO32-,--CH3COO,C6H5O等。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不能与大量H+共存,也不能与大量OH共存。如:HCO3,-+-HS,H2PO4-,HPO42-等均不能同H和OH大量共存。5.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6.隐含规律:

+++-①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含Cu2,Fe3,Fe2,MnO4-②强碱性溶液中一定含OH离子。

+③强酸性溶液中一定含H离子。

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篇九

(二)西方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如皋一模)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A.实行财产等级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B.废除债务奴隶制 D.建立四百人会议

解析:选A 材料中“权威的根基”表明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根据梭伦改革内容,实行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

2.“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C.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D.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解析:选D 克利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这次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D项正确。

3.(2016·汉中检测)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解析:选D 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故A项错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并不意味着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故B项错误;万民法的出现远远晚于古代雅典民主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可知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故D项正确。

4.《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1()A.保护债权人利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选C 材料以买卖不动产和奴隶为例,突出了在买卖过程中,对涉事人员的身份、数量、规定语言、指定动作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罗马法对事件流程中具体环节和形式的重视,故C项正确。

5.(2016·黄冈模拟)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B.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解析:选A 据材料“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可知盖尤斯主张皇帝的法治权力来自于人民,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故A项正确。

6.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选D 《王位继承法》主要是对王位继承者的要求,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权力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英国的王位继承影响英国的民主政体,用明确的法律确立了这种制度,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要求,与“完善”不相符,故C项错误;《王位继承法》是英国资产阶级巩固民主制度的一种手段,故D项正确。

7.1887~1897年,议员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B.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C.19世纪末政治文明的倒退 D.代议制民主被政党政治所取代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帝 国主义阶段过渡,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行政权力膨胀的特点,而材料“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正体现该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向,故A项正确。

8.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而不实用的艺术品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创制的

解析:选B “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后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充分说明了美国民主的特殊性,B项正确。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C、D两项说法错误。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解析:选C 材料“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体现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故C项正确。

10.(2017·临沂模拟)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A.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解析:选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效地维护了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

11.(2016·昆明质检)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解析:选D 英国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明确规定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宪法有序言、正文,有理论说明,故B项错误;德国的1871年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政体,故C项错误;法国的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共和”,是共和派、君主派、立宪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

12.(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D.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解析:选C 材料“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制议会行使”反映了议会行使立法权,体现了此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河南省六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国家最主要的民主机构,它们分别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虽然其权力还有部分交叉,但“三权分立”的轮廓是明确的。这三个机构的设立反映了雅典人所具有的分权制约的思想。只要将近现代西方民主和雅典民主作一比较,不难发现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实际上是近代以来在各国出现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胚芽,众议院和参议院是西方民主国家在分权制约思想下设立的国家组织,从其源流上考察,与雅典民主政治一脉相承。

——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民主”的含义在古希腊就是人人统治,从而人人不得受到任何人的统治,所以他的基本取向是“自由”或不受干预的自由。人不能忍受任何约束,否则就会群起攻击领导人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们。民主与法治处于尖锐的冲突中。一般现代人认为,法律的基础是民主,法治和民主是一回事。在古希腊,“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近代的民主国家,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商品经济日盛,古代城邦的简单直接民主制的外壳显然已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也不适用于民主国家,这是由直接民主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的。代议制民主与直接民主制相比,它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是明显的。

——摘编自龚月萍《浅探古希腊民主政治与

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异同》

材料三 中国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另外一种选择,这就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坚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并争取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超越西方模式。最终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会认识到跟着西方模式走,路只会越走越窄,而大胆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才可能真正成功。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民主与雅典民主的不同。(8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3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平等”“直接性”“分权制约”等分析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从地理条件、城邦体制、经济基础、思想条件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间接民主;古希腊是奴隶制民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第(3)问,从古代希腊民主到近代西方民主,再到现代中国民主,表明民主政治是多元的,民主政治是人类的追求;近代西方民主吸收了古代希腊民主有益成分表明民主政治在继承中发展;从中国“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坚定地探索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得出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适合国情;等等。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公民权利的平等;人民主权;民主制度有机构保证和法律保障;分权制衡;民主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答出四点即可)原因:濒临海洋、支离破碎的自然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雅典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达增强了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先进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或人文精神)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2)不同:古希腊民主与法治对立,近代西方认为法律的基础是民主;古希腊强调集体民主,近代西方侧重个体自由;古希腊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间接民主;古希腊是奴隶制民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民主。

(3)认识:民主政治是人类的追求;民主政治在继承中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适合国情;民主模式的多元性;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民主政治极大地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对执政者来说,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民主是妥协的制度》

材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政治斗争中影响暴力斗争与妥协的因素。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归纳观点,如根据材料可得出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斗争及妥协,其中近代英国和法国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叙述过程中,结合不同派别的斗争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探讨:英国通过暴力冲突,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此后,统治者争权夺利,英国政局动荡,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复辟势力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反攻倒算,竭力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这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极大不满,他们发动宫廷政变,与旧贵族妥协,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

上一篇:打架检讨书1500字下一篇:关于井下机电设备及电缆回撤的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