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坚持的名言(精选5篇)
1.孔子关于坚持的名言 篇一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四、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关于人生的名言
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七、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孔子关于坚持的名言 篇二
关键词:孔子;思无邪;《诗经》;文学思想
众所周知,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他在对《诗经》的评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这里,我们所要讨论地就是关于孔子的“思无邪”,回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尝试分析、审视这一看似矛盾的言论。这里从两个方面把问题说清楚:一方面了解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文学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从他阐释的客体——《诗经》本身出发,通过对那些被称为“淫奔之作”的文本分析,检验它们是否符合孔子本人文学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治”,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的社会大变动时期,面临礼废乐崩的局面,他的思想是保守的,他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濒于瓦解的周礼,为了挽救礼制,他以“仁”来充实“礼”的内容,使礼和仁互为表里,礼是仁的表现,仁是礼的实质,这是他的创造。从这种礼治思想出发,自然是坚决维护礼乐制度的,因此他十分重视乐以及从乐中分化出来的诗。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怍用的看法。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冥思幻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的这句话就确定了诗乐(也就是文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包咸注云:“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因为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在孔子看来,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仪的依据。“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尤正墙面而立也与?”正是从修身必先学诗的角度提出来的。“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都可见孔子对诗歌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保存在《诗经》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例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成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另外以君臣,亲朋欢聚享宴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反映的是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这样的诗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宴会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上面说了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这一点也是孔子所肯定诗三百的重要原因。
由于孔子从求实精神出发,他的文学观的又一特点,就是文学的社会作用,在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的一席话里,阐述的特别亲切。“兴观群怨”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诗歌,也同样试用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发挥振奋人心的作用,这就是“兴”,即所谓“感发志言”。读者在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生活,才能“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体现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指诗歌可以发挥对群众的启迪和团结作用,《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子和他的弟子通过研究《硕人》《淇奥》而统一了对仁和礼的关系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认识,便是“群”的最好例子,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的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故《论语·卫灵公》云“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怨”是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就是引诗表达对政治的不满和批判,这一点也是孔子礼制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事君之道是“勿欺也,而犯之”,即对国君不可以欺骗,但可以犯颜谏诤,因此“怨刺上政”是允许的,而引诗讽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更符合礼治的需要,故朱熹称之为“怨而不怒”。总之,联系到《诗经》中的具体创作,几乎所有得创作都是符合孔子上述文艺经世致用的主张的。不妨这样看待,祭祖颂歌和燕飨诗是实现文艺“兴”和“群”的载体,徭役诗是“观”的代表,而最有争议的婚姻爱情诗和怨刺诗归为“怨”的范畴。
对于这三类中的前两种划分,基本没有异议,我们这里需要阐述清楚的是这些最有争议的婚姻爱情和怨刺詩是如何体现孔子“怨”的文艺思想的。前面我们对孔子“怨”的具体含义已经做了解释,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从《诗经》中婚姻爱情诗和怨刺诗来看,“怨”的对象主要是指现实不良政治,另外一些是对社会上诸如爱情婚姻等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不满,这类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向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揭示,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与进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这一点《诗经》中所表现出的被誉为“风雅”精神的现实主义手法与孔子的这种思想是不谋而合,《诗经》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
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人的创作,这与孔子所提倡的文学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冥思幻想的主张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作品是符合孔子“思无邪”的标准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思无邪”、“归与正”中和思想的具体化。这里不妨引用清末诗论家刘开《读诗说》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语:“夫子告伯鱼日:‘不学诗无以言。夫学诗所以能言者,……触类可旁通者也。触类可通,故言无不尽,引而申之,其意愈进焉。”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l.北京:中华书局,1957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孔子关于反思的名言 篇三
2.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1.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14.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8.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9.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20.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关于孔子的名言及赏析 篇四
2.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译文: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4.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译文: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文: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译文: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
8.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10.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译文: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11.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论语·宪问》译文:一个人如果大言不惭,那么,他一定没有实际去做的志向。
12.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译文:《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
1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4.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5.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译文: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6.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译文: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量谋划。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译文: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
1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1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译文: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
5.精选孔子关于读书的励志名言 篇五
2、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5、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谚语
6、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7、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8、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谚语
9、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12、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13、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4、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7、读书要玩味。——程颢
18、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冯班
19、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2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2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23、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高尔基
2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2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0、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
31、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32、善读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郑燮
3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轲
3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7、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3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9、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3、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44、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孔子关于坚持的名言】推荐阅读:
关于孔子的人生名言09-18
关于孔子名言感悟06-24
关于孔子的高考作文素材12-25
关于孔子的观后感800字10-01
孔子学习的名言警句10-02
孔子读书的名言警句01-22
孔子名言精01-23
孔子名言及解释专题08-10
孔子名言名句_古代名人名言12-05
关于坚持自己的名言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