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8篇)
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篇一
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小明
近年来,佳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原因、特殊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缺乏能人带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有一定文化科技素养的农民和大多数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先进农业新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
二是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很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低,无法承接批量订单。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三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总数少,全县只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大多数企业远达不到省级扶持标准,无法享受省级扶持资金。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处于维利保本状态,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四是资金政策制约明显,产业启动速度缓慢。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100万元,农业扶持力度亟待加大。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没有真正掌握。农民了解的有些惠农政策、因达标的门槛过高、配套困难,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产业化生产。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间组织之间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体系。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引导与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对粮食、生猪、红枣等生产的各项惠农扶持政策。研究和制定扶持农业发展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扶持力度。健全机制,分类考核,对农业乡镇重点实行农业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乡镇予以重奖。
二、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积极培育名牌产品。要加强农业投入的监管,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农业合作社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杜绝不合格农产品销售。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要重视农产品营销,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研究,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发展,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红枣、小杂粮、羊子、生猪等作为主导产业,制定规划,明确扶持措施,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篇二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金融存贷剪刀差,征地价格剪刀差,工资剪刀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 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 7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好,往往出现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出现长期徘徊。
(二)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表现为四个“加速”:一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我国农业呈现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农业生产加速机械化,部分实现了自动化;农产品生产过程加速标准化,不仅要求高产,而且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日趋凸现;农民的务农技能、就业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四是产业经营加速一体化。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已成为主要形式,农民组织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在更大程度上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
(三)我国农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农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农产品关税将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已由2001年的21%,降为目前的15%,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我国保护农业的传统手段如关税、配额等也将逐步消失,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高度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业从局部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转向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二、当前杨凌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11年来,在推进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司科技专家培养的农民技术员为纽带,上联公司下接农户的“公司+专家+基地+农户”的运作经营模式,以扶持建设“智力密集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攻方向,促成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快速成长。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到去年年底,示范区产业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比例为48.99:42.1:8.9。目前已形成以小麦良种基地为主的5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杨凌农民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1 39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210元,年均增长11.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杨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品种多而杂;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增长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体制创新难;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业产业链短等等。
(一)土地经营规模现状的分析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规模经营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杨凌地区的农业经营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或者农户为经营单位,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9%。这种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土地条块使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业面对的最大瓶颈问题。
借鉴新疆兵团实行的新的土地承包政策,即对国有农场的土地实行耕地租赁经营,它与其他租赁经营的惟一区别是以土地为主体。可以由一个人、一家人或几家人联合租赁经营,租赁者每年须向团场交纳土地使用金,土地租赁期为10~30年,土地使用长期固定,农场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租赁者具有对土地的使用权、支配权和自主权,实行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社会负担,农场只按期兑现合同,收取租金。这种耕地租赁方式,即保持了国有农场原有的大条田土地形式,又实现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彻底实行分离。这种土地租赁式经营在土地的规模上是有相当优势的。
杨凌农业产业要深入发展,就要首先解决好土地的使用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依托企业优势,推进小城镇建设,加速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促进土地的二次分配,让有实力有能力的个人或联合体承包大块土地,破除田间田埂,以地头界桩为标,便于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
(二)环保农业与节水农业的推广应用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西北地区农业缺水的唯一途径是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走发展与环保农业密切结合的高效节水型农业之路。1 1年来,杨凌以发展节水农业为重点,相继组建成立了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08年3月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学校的旱区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综合优势,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渠灌区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研究、新型高效节水灌溉产品研制三大优势领域取得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成果。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作用,结合自身高校研究的特点,坚持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项目的原则,走出了一条技术推广的新路。在礼泉县开展了果树地下滴灌技术和调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在咸阳市秦都区开展了地下水和地面水联合运用技术研究,在泾阳县开展了温室大棚滴灌增产效果和喷施FA旱地龙使用效果的试验研究,在泾惠渠灌区四支渠完成了八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渠道防渗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宜于冻胀地区渠道衬砌的弧型底梯形断面形式;西安市在农业节水市建设中,针对周至县主要经济作物猕猴桃的特点,开展了喷灌条件下猕猴桃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在未央区开展了井灌区喷灌节水节能方面的试验研究。这些成果中已有80%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转化,综合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人民币。
虽然杨凌地区目前在农业节水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位居全国的前列,但对大区域发展农业灌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西北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缺乏系统研究。水是一切农业生产的根本,也是维系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不解决好水的使用问题,一切产业模式都不能长久。要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力量,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规范的路子,结合中国广大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水定植,以水定规模,只有将节水灌溉融入到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才能使企业和农户获得长久的利益。
(三)产业化经营机制的推广和应用
杨凌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专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 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目前示范区产业化经营虽有一定规模,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结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杨凌示范区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资讯灵活、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路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模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实施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
杨凌在产业化经营上,更多的是依靠杨凌地区的科教力量,对生产提供一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杨凌示范区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农头企业,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出路。
三、解决杨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提高农业集约程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但要提高农业集约程度,发展设施农业必须解决土地条块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我们解决土地条块使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杨凌示范区可以参考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流转;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的土地向优势产业流转,农民以地为股,经集体转让获稳定租赁收益;重庆、成都在城乡统筹时,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将农业用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手中等方式,结合杨凌示范区特点,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据统计,全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 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 000万立方米。杨凌示范区目前发展设施农业大棚3 000多座、名优新特杂果9 000多亩,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65个,奶肉牛存栏10 000多头,初步形成良种业、无公害精细蔬菜业、奶畜业、名优新特杂果业以及苗木花卉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做为国家级的农业高新产业科技示范区,做好设施农业建设,起到科技示范推广作用势在必行。
(二)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依靠科技支撑促进农业增长
节水灌溉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部署,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杨凌示范区做为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开发区,肩负着科技开发带头示范作用,应充分利用此次契机,立足杨凌,着眼全局,依托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原有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创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种子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不断加大科技兴农的工作力度,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要继续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作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了解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渠道,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快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多成分、多形式互动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三)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一村一品”,建立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5、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龙头企业融资担保的有效形式。
(四)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当前重点要抓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二是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农广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培植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五)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农业“走出去”要做到:1、与农业贸易相结合。要带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走出去”,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引导;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形式多样,管理机制灵活。2、建立组织,统一领导。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协调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企业走出去。3、搞好规划,分步实施。4、建立农业“走出去”发展资金。资金来源可主要由整合各种农业资金、财政贴息和优惠贷款组成。5、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目前应抓好农业开发区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解决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问题,还是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还是建立农业服务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政府机制的介入。这里的政府介入,不是表现在消费领域的配给制,而是表现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公共服务和支持。何种形式的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下去都迫切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组织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的实现,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土地的二次分配,系统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立起杨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杨凌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新疆农垦经济.2008(1).
[2]侯满平,郝晋珉,刘平辉,郭文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9).
[3]吴淑琴,桂全民.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周维博.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与节水途径.2001 (2).
[5]张小明.杨凌农业科技示范的效应、问题与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张俊杰.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
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我国的现代化、河南省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现代化。近年来,河南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妨碍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探索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1 主要问题
近年来,凭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多种经营模式的推动下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和改善。
1.1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发展程度还不够,发展水平还不高。不仅单个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包括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是限制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就河南省整体而言,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分散化程度较高、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程度不同、业务范围狭小。
1.2 合同关系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各方实现“共赢”的基础。
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缺乏对农民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同时,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合同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关系很多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1.3 金融体制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困难
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性高的产业,生产周期长,比较利益低,故而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资金外流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河南省农村仅通过四大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流失的资金就从2000年的200多亿元,猛增到2 000亿元以上。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收缩,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农村乡镇网点,现在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农民通常难以达到,加之长时期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4 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普推广缓慢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需的科技支撑需要农业科普的推广,农业科普工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重经济、轻科普”的现象,导致涉农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低,不利于农业化的顺利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技推广人员缺乏,严重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使用,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5 出口能力弱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区位因素导致出口导向型龙头企业较少,尤其是农产品领域,直接出口农产品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平均不足2%,与农产品出口集中区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形成了与河南省农业大省地位之间的矛盾。同时,农产品出口导向型龙头企业的缺乏使得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滞后,阻碍了河南省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 对策
2.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首先,要结合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河南省的农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出现生产基地和产业带,例如,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玉米、棉花基地,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豫中优质中筋小麦,养猪产业带、豫南优质弱筋小麦基地,鸡鸭产业带,豫东、南优质玉米、大豆、棉花及油料基地,肉牛、奶牛产业带等。政府应因势利导,结合资源优势,鼓励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龙头企业一定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正确方向,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种种组织形式引导农民往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走,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科技进步。河南省龙头企业要积极做好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主动与相关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实现涉农科研成果的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后,要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根据当前国内外市场结合自身特点,开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积极构建河南省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变经济危机为发展机遇,以拓市场、创名牌为发展水平,积极参与龙头企业间技术合作和竞争。
2.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endprint
首先,需建立各方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目前,河南省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各种利益联结方式有待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设计合理与否决定着模式运行的生命力,只有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内在机制,才具有长远的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选择哪种利益联结机制,要以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可同时运用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利益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其次,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龙头企业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投入及其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分配关系,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经济共同体,只有这样,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起来并维持发展。要引导利益主体随着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主体利益与总体利益和不同主体利益间的关系。树立互惠互利、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
2.3 突破投融资约束,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化项目
当前资金短缺及融资困难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要突破这个限制因素需各个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方面的努力。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投入,改善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业银行发挥商业银行职能作用,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新机制。政府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环境,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的同时,也要监督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资金挪作其他用途,保证资金的专用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在政府财政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靠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由于河南省在气候和地理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南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河南省有许多名优产品,比如说灵宝的苹果、新郑的大枣、封丘的金银花及辉县的山楂等,同时,河南省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也不错,很多品牌已经打得非常响亮。比如说双汇、莲花、白象、科迪、大用、众品、华英及三全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依托资源优势,和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打出品牌的龙头企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吸引外部资金,地方政府要多做产品推介,为本地企业吸引外部资金搭建平台,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
2.4 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强化农业产业化科技基础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全省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并上传下达的科普网络,具体采取省制定指导思想,调配资源,市指导县,县带动乡镇,乡镇带动村的方式,开展送科普下乡的活动,确保农业新技术、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五级联动要求在村一级设科普信息员,收集农民的各种技术需求,技术难题上传技术部门,同时定时将有关科普信息、科普资料传达给农民。乡镇设科技服务站,为科技推广服务。县、市科技部门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派人解决。省里调配资源,将新科技新成果的信息发到市里,同时,解决市里提出的难题。
2.5 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政府主要是从创造市场条件、创造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调控财税金融等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行为及法律条件4个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市场方面,政府要建立农业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快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步伐,降低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运行成本提高效率。在创造行政管理体制条件方面,政府要打破各种限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在调控财税、金融等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行为方面,政府可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分别提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需建立农户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为鼓励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可给予农业合作组织相应政策扶持,保护各合作主体的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韶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篇四
摘要:
韶关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均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等原因,存在生产化进程慢,大型龙头企业少、缺乏主导及特色产品,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要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运用市场规律、优化要素配置;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网络;建立适应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导体制和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等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发展
韶关市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变革和发展进程中面对新的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是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①。目前,农业产业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粤北地区,属于东亚季风区,北回归线北侧,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大,盆地、平原面积相对较小。植被种类繁多,水力资源丰富,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近年来,韶关市大力开发山区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出现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积极兴办乡镇企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韶关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甚至可说是较落后的,其主要表现在:
1.形成产业的主导产品少,名优特产品更少。韶关市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一些水果、茶叶及黄烟等。其实韶关市的一些在省内颇有名气的经济作物,例如:乐昌、仁化的“白毛尖”茶叶,南雄黄烟,曲江南华李,翁源三华李、甘蔗,曲江、南雄红瓜子,乐昌马蹄等等是完全有可能发展成该市的主导产品甚至是名优特产品。但由于生产要素流通与服务性产业如交通、科技、信息等发展缓慢,以致未形成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从全市范围来看,多数企业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品种单
一、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而且部分企业标准不够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科学管理,使开发项目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和能力较为薄弱。而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由于缺乏有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条拉不长,农产品的附加值提不高,有些农副产品仍以卖原料为主。例如把蔬菜经人收购卖到珠三角洲地区,自己辛苦种东西,钱却让别人赚了。
3.产品的加工企业少,产品综合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技术落后,规模小,标准低,致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也是导致某些农副产品仍以卖原料为主的原因之一。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该市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总体质量较差,突出表现在:山地面积大、耕地分散细小、人均耕地有限,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种植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济基础较差,交通、通信设施较落后。政府偏重于工业的发展,因此对农业的投入较少,以致农民信息不灵,承担的风险大,开拓市场困难,运输成本高,限制了大市场的开发和农产品大规模输出;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受传统观念束缚,对新技术适应能力差,加上该市人才严重外流,使其缺少能改进农产品品种、创新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指导农民的技术性人才。
针对以上分析的不足及原因,我对韶关市农业化持续发展提出下列一些对策: 1.充分利用该市的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并将其建立在科学、合理、可行的基础之上。
确立主导产业实施农业生产化的基础和前提,应把握三条原则:一是资源优势原则。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选择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覆盖面大、牵动农户多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韶关市近年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把种植西瓜作为增加经济来源的途径,如果政府加以扶持,是可以发展成主导产业的。另外还有茶叶、甘蔗、香菇等也可以发展为主导产业。二是市场导向原则。要选择有较大市场容量的产业和有消费需求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例如目前人们追求提高生活质量,“无公害”蔬菜在城市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韶关应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努力把当地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甚至是港澳地区的大型蔬菜来源基地。三是递次推进原则②。在突出发展好主导产业的同时,侧重培养几个后续产业和推进山区特色经济向“一县一拳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方向发展,结合韶关目前正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形式,各市县可以尝试将该地区的农产品与旅游景点一起配套推出,例如曲江南华李的种植地距离南华寺不远,如果让每个来旅游的人都知道南华李的话,又何愁南华李找不到市场呢?.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是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制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①。韶关市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实力的单位或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发展一批能开拓市场、带动生产、深化加工、销售服务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可从乡镇企业中培养、扶持,也可以尝试建立农协等群众性团体,更好地协调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要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③。
根据龙头企业和参与者主体的结构来划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公司(企业)带动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性、市场带动性、主导产业带动型④。各县市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生产力水平出发,适合采取哪种模式就采取哪种模式。目前,韶关市采取公司(企业)带动型和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比较合适的。公司(企业)带动型能充分发挥公司或集团企业联结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解决了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问题,还增加了农业投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主导产业带动型是利用当地资源,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通过振兴某一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运用市场规律,优化配置要素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发现制约山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因素是土地分散、资金不足、信息技术落后和资源低效配置问题。在实际运用中,韶关市应突出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以集中培植基地牵引生产要素重组。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副产品的生产由小而全转向大而专,由分散转向集中,逐步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区域特色明显的专业化产业基地。二是以龙头企业带动要素优化配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以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要素优化。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发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品;扩大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联合和协作,培养农业各类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政府应办起“推广、服务、经营”三位一体的经济实体,大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搞好信息服务,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产品价格走向和供求关系,为跨省市大批商品销售提供商机;搞好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去,对生产基地的规范、种植、管理等各个环节给予具体的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开展群众性科普和互助活动。
5.建立适应城市农业生产化发展的领导体制,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建立并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指挥领导、支撑保障和考核监督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政府应主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制定产业化发展规划;二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协调功能;三是强化对产业化的扶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建立农产品保护机制,加强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管理;五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健全农业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资料:
[1] 许经勇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2] 农业部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村市场经济》
中国农业出版社 [3] 王力 鹏新育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思考》
中国农业出版社 [4] 张秀生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
5.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篇五
一、连云港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至 2008年底,全 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5家, 其中省级以上 20家(含国家级 2家、市级 65家。2008年, 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82.35亿元, 同比增 长 16.1%;实现利税 5.89亿元, 同比增长 15.1%;出口创汇 2.4亿美元, 同比增 长 21.7%, 其中农产品出口创汇 1.73亿美元, 同比增长 27.3%。特别是在国际金 融危机蔓延、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 广大龙头企业能够采取积极措施, 降本增 效, 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带动农户积极应对危机, 较好发挥了“三农”发展中的 “龙头”作用。
1.持续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近年来,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面日 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坚持多元投入, 不断增量扩能, 促进了规模的扩大 和产品的升级。2008年, 全市 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8.85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的 13.11%;吸引工商资本、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 1.15亿 元,同比增长 26%。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 73家新开工或续建项目,占比 达 85.9%;新上项目投资额 4.1亿元, 同比增长 16.81%, 项目涉及无公害蔬菜和 甘薯标准化示范基地、肉鸭加工、紫菜加工、海参养殖及加工、海产品深加工、蔬菜深加工、纺织品生产线技改、稻草中密度纤维板、农业生态旅游等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榆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 0.21亿元,新上工厂化海 水鱼类养殖生态营养调控与水环境控制技术、雌性对虾三倍体对虾及河蟹种苗繁 育技术研究、半滑舌鳎工厂化养殖产业化开发项目, 省级龙头企业江苏福润肉类 加工有限公司投资 1.2亿元的年出栏曾祖代种猪 1000头项目和连云港市欣森木
业有限公司投资 0.38亿元的稻草中密度纤维板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在同行业 中居于领先位置,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新的增长点。
2.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面向 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突出优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2008年全 市 85家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基地种养面积 124.3万亩,同比增加 33.2万亩, 增长 36.44%;畜禽养殖量 969.7万只(万头/万羽 ,同比增加 238.2万只(万头 /万羽 , 增长 32.56%;水产养殖基地 36.2万亩, 同比增加 8.1万亩, 增长 28.83%。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 76.2万亩,同比增加 6.3万亩,增 长 9%。省级龙头企业连云港市东海果汁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优质高效生产基地 建设, 2008年又落实万亩出口基地,其中草莓基地 3000亩、甘薯基地 4000亩、其他基地 3000亩;省级龙头企业连云港杭连食品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联手, 组培优质甘薯基地 4万亩。通过大力开展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 产业化生产模式得到较好运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3.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生产基地建设, 不 断拓展产品市场,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 使龙头带基地的辐射 范围越来越大。2008年 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 92万户,同比增加 15万户, 增长 19.48%;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 17.9亿元, 同比增加 2.21亿元,增长 14.1%;基地用农工 3.62万个,同比增加 0.64万个,增长 21.48%;支付农民工资 2.35亿元,同比增加 0.29亿元,增长 14.08%;市级以上返利企 业 28家,全年返利额达 0.68亿元,同比增长 47.8%。省级龙头企业连云港富裕 食品有限公司 2008年带动农户 1.6万户,还把本村 500多女工安排就业,月收 入达 1000元;省级龙头企业德兴海洋食品有限公司 2008年支付农工工资 580万元, 人均年收入达 2.16亿元, 还带动周边 1000余户海洋捕捞户, 以较高价格
收购其捕捞的小杂鱼、小泥鳅、小黄花鱼等。省级龙头连云港振兴集团在岗埠农 场、云台农场、赣榆等地相继建立基地,新增养鱼池、郁金香、百合、草莓及鲜 切花回购合同, 为其提供种苗、种球和免费培训等, 公司收回花卉产品, 解决销 售难题。灌云县 4家省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结对帮扶, 季节使用农民工 2290人, 支付工资 1420万元,人均支付 6000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4.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应对能力。各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 济形势, 狠抓内外两个市场, 提高了自身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振兴集团在 国际市场开拓中, 主动提高市场定位, 获得国家出口种苗企业备案资格, 成为连 云港首
家具有出口资格的花卉企业。榆城集团以集团为依托对合并后的六个自然 村的生产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的育苗企业实行购买兼并和资产重组, 低成本扩张, 形成村企合一, 不断扩大规模强化龙头带动功能, 把榆城集团做大做强, 打响“榆 城”品牌,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质量可靠的情况下统一使用“榆城”商标。使 “榆城”牌水产苗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由 13%猛增到 35%。面对突如其来的国 际金融危机, 多数龙头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降本增效, 度过难关。富裕 食品经过多次调研和努力, 于 2008年 8月份与上海光明集团达成产品包销协议, 开发了“渔夫牌”海洋即食系列产品,目前日均加工量达 2吨,月产值达 600余万元,产品全部由上海光明集团在国内 4个大区近20个省、市包销。该企业 自 2008年 9月份开始生产以来,产品供不应求。日前又与江苏省进出口集团公 司达成了注资协议,企业目前正加紧培训员工,待注资到位和员工培训完毕后, 每日的加工量将达到 5吨以上。该企业过去的产品 90%为外销,如今内销的比例 达到 90%,及时开发内销产品,使企业迅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大海藻和 天天海藻两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及时将市场转向国内, 内销比例目前也达到了 85%左右。德兴海洋食品面对危机, 以产品优良的品质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 不
但保住了原有客户, 还拓展了部分海外客户, 迅速走出了危机阴影, 不但没有限 产、减员,还设立了多个加工点,新增员工和农村经纪人 500余人。
5.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全市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 务农民, 以结对帮扶为抓手, 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德兴海洋食品与柘汪镇、厉 庄镇两个村结成帮扶共同体,加强农产品流通,免费培训农副产品交易经纪人。榆城集团以所在的宋口村为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 以榆城集团为平台, 做大做强 优势特色水产品冷藏→加工→销售的链式开发体系,带动本地 3000农户从事相 关产业, 人均增收 600元。文峰木业积极吸纳共建村剩余劳动力, 并对共建村道 路进行硬化,改善了村容村貌。
二、连云港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有待加强。连云港市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带动农 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但与国际农业产业化发达国家及新农村 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美国食品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中, 农业生产占 25%,加工占 33%,而农产品营销所占比例则达到 42%,也就是说,深加工、精加 工以及市场营销所占产值比重远远要超过农业生产本身。从连云港市的实际情况 看, 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从事初 加工的较多, 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 农业产业链条较短, 农产品附加值不 高。而且从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来看, 8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信等级为 AAA 级的 28家,占 32.94%;AA 级的 36家,占比 42.35%;A 级的 8家,占比 9.41%;还有 13家没有取得资信等级,占比 15.3%。从销售收入看, 85家农业龙头企业 1亿元以上的 24家, 占比 28.24%。从带动农户户数看, 带动农户 5000户以上的 33家,占比 38.82%;带动农户 1万户以上的仅 26家,占比仅 30.59%。
2.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更好发挥龙头作用, 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国际上一般认 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 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 到 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 4%。6%的研发投 入水平。而 2008年, 连云港市 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 8693.52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 1.06%。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 3689万元,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 1.04%。甚至还有 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 10家市 级龙头企业 2008年就没有安排科技研发资金。一些龙头企业由于科技研发跟不 上, 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 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 加 工层次低下, 加工增值链条较短, 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 很难取得较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袭来时, 有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 争力而出现订单下降甚至没有订单, 产品大量积压, 生产线被迫停运现象, 有的 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窘境。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有待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联结农户小生产 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而龙头企业要切实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就必须加强 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而实际中,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往往因文化素质、农 产
品质量及市场等原因, 经常性地出现有意无意的违约或毁约现象。从连云港市 8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情况看,与农户有合同制关系的 53家,占比 62.35%;有合作制关系的 28家, 占比 32.94%;有股份制关系的 7家, 占比 8.24%;实施返利的 19家,占比 22.35%;实行其他形式联结的 13家,占比 15.29%。在 占绝对比例的合同制形式下, 龙头企业承诺市场价格高于约定价格时, 企业以市 场价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约定价格时, 龙头企业以约定的保护价收购。但实际 上, 由于大多数企业无法监控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加上一些农户不具备必要的
信用和法律知识,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一种松散半松散的衔接,一些农户私下出 售农产品而不执行合同的现象屡有发生.4.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宽.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 小企业, 除了一般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风险外, 还因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 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一般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农业 龙头企业面对的交易对象主要是信用和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户, 使龙头企业经 常面临着经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信贷营 销方面显得异常谨慎,致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整个农业生产一样,融资渠道 比一般中小企业还要狭窄得多.从连云港市农业贷款的实际情况看,2003~2008 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虽然从 31.46 亿元增至 67.49 亿元,但 2008 年农业贷款 占比却降至 13.8%,2004—2007 年则分别为 16.4%,17.1%和 15.2%,而 2008 年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 8.85 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的 13.11%,全市 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的 1.8%.从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来看,主 要集中在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2003—2008 年,全 市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发放农业贷款占全市农业贷款比例从 85.8%上升至 98%,而 农业银行则从 2003 年的 14.1%降至 2008 年的 0.2%,另外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江苏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有少量农业贷款,其中 2008 年交通银行,江苏银行和 邮政储蓄银行农业贷款余额分别为 0.5 亿元,0.49 亿元和 0.24 亿元,占比分别 为 0.7%,0.7%和 0.4%.从整个融资渠道来看,2008 年 85 家龙头企业 10 亿元融资中,除银行贷款 8.85 亿元外,其他渠道包括民间资本 0.77 亿元,工商资本 0.1 亿元和利用外资 0.28 亿元,分别占比仅为 7.7%,1%和 2.8%,银行贷款占比则为 88.5%,仍为龙 头企业融资主渠道.5.政府对龙头企业发展调控体系有待改善.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推进 过程中,政府部门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具体说来,政府部门不 能采取“揠苗助长”式的越位行为,行政命令式的错位行为,以及忽视服务的缺 位行为,而主要是提供财政资金引导,信息平台服务以及法律手段支持等.而实 际上,地方政府部门往往习惯于搞运动式的宣传发动,其出发点本身无可厚非, 但往往会因违背市场规律而适得其反.如在此次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 某县政府推动的 3 万亩黑莓生产,由于其推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产量过大,达 4 万余吨,加上本地没有黑莓深加工企业,虽然龙头企业以保护价 0.8 元/斤收 购(价格最高时达 5 元/斤,终因消化容量有限,只能收购 1 万吨产品,剩余大 量黑莓只有以 0.2 元/斤兜售,大大伤害了农民的利益,砍伐黑莓树的现象比比 皆是.截止 2009 年 3 月末,全县黑莓种植面积仅有过去的四分之一.而在财政 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面,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出于对所有支农资 金“盘子”进行平衡等考虑, 对上级财政下达的支农资金进行“一揽子”考虑安 排, 致使广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财政资金安排比前几年呈逐年下滑势 头.至于在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质量监测检验体系 等方面,地方政府也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切实壮大自身实力和龙头带动能力.一是要牢固树 立市场意识.龙头企业在深入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需求,适时推出 适销对路的产品,抓好标准化生产,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生产绿色产品,超市便捷产品和餐桌产品,向市场要效益,同时从农产品收购, 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二是要牢固树立效
率意识.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 式,提高企业农产品采购和产品营销效率.三是要牢固树立效益意识.龙头企业 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力争取得更高层次的资信等级,赢 得农户,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信任和合作,同时通过 加强内部控制,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和龙头带 动能力.2.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至关重要性,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 及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合作,实现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并逐步实现科研成 果向现实生产能力的转化,不断开发出领先市
场的新产品,强力提高龙头企业市 场开拓能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 组建科技开发团队,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产 业化龙头领军企业,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龙头企业还要充分发挥 龙头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企业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 多种形式,将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 产培训,与农户共享科技创新成果.3.因地制宜完善利益分配,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一 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策引导”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 经营,用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利益的选择,既保障农民与龙头企业合 作的适当利益,又要兼顾市场化条件下龙头企业的利益目标,使企业与农户的联 结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专业合 作社和专业协会建设,宣传和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 合作组织十农户”,“超市+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通过龙头
6.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篇六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娄底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比全省低37%,比全国低64%,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拓宽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
(一)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888家,实现销售收入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4倍。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调查,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218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6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全市休闲农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顺鑫山庄、龙山山庄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山山庄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牲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的链条。目前,五大产业链均形成了自己的龙头。如粮油有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灯塔米业、鸿冠食品、前进食品等;牲猪和草食动物有庆阳牧业、天华科技、天源高科等;竹木材有五星板业、顺兴胶合板等;中药材有回春堂药业、福泰制药、德仁科技(金银花)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景龙公司、万宝饮料、永丰辣酱等。
(二)加工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18亿元,户均3319.8万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庆阳牧业、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等8家。市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2475.3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3319.8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5807.62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1862.62万元,过了亿元大关。
(三)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畅销产品。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市企业和农民质量意识提高,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的开发。2009年,全市有60个种类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17个种类获“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4.87万亩,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1%以下。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在1000多个品牌中,我市有9个产品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同星米业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东岭田鱼加工厂的“东岭”田鱼、响莲实业的“响莲”葛参茶、万宝饮料的“亲情果”饮料、天华科技的“碧波尔”肉牛系列产品等;同时有165个产品在省、部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或展示会获得过金奖或一等奖,“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开发,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65%。
(四)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确保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降低市场风险,达到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向“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模式转变。如庆阳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建成30万头生猪基地,涟源、双峰、新化
等县市的大型养猪基地都与该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星米业与双峰、涟源等地的乡镇签订了4万亩的优质稻订单合同;涟源市德仁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种植水果、中药材、蔬菜等20多万亩;新化紫秾特色农林公司开发“紫鹊界贡米”,已经成功将以紫鹊界为中心的周边9个乡镇18万亩水田申报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许可证,该公司今年与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建立农产品基地192万亩,联系农户23.5万户。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7423人,其中90%以上为农民,年发放工资2.9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3元。二是围绕产业化经营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目前全市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农民约10万人,按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计算,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创收185元。三是农民增加了农产品出售量、提升了销售价格,从而增加了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
(五)企业发展欲望强烈,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据调查,省、市级龙头企业在资本扩张、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强烈的要求,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愿望高、决心大。如娄底经济开发区同星米业的年产25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与副产品开发线、鸿冠食品的4000吨葛系列产品深加工,娄星区庆阳牧业绿色肉食品工业园、“湖南黑猪”大规模扩建、万宝饮料2万吨“亲情果”饮料生产线扩建、乐开口年产10000吨米粉生产线和机械产品建设、九龙公司3个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大棚、和盛公司工厂化的1800吨杏鲍菇生产线,涟源“湘中黑牛”扩大规模、景龙公司的1000吨玉竹液生产线、德仁科技金银花基地建设(目前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及加工生产线,冷水江瑞生源公司的2000吨杨梅酒加工与生产基地建设,双峰卓越粮油1万吨粮油生产线、年发样样红果业的35万斤突尼斯软籽石榴,新化前进食品年产1.5万吨的“黄金薯”生产线、博泰农业“湘中梅山猪”生产基地建设、紫秾农林8000亩黑香米基地建设、广益农业1400平方米沼气发电项目等,有的已动工建设、即将建成投产,有的已征好地、准备建设,有的已纳入计划。
(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广大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纷纷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抗击市场风浪。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2个,会员达7.26万户,带动农民19.6万户,入会农户比未入会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消除瓶颈障碍,拓宽发展空间
尽管我市农业资源先天不足,但从全省来看,我市也具有其他市州所没有的独特的丘陵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小等有利因素。因此,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现有农业资源仍然有十分宽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突破以下障碍: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各地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程度比往年要高,但因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得慢,提供的税收也不及工业企业,一些地方在工作上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中,落到实处的不多,措施力度也远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乡镇企业和现在抓新型工业化的劲头,存在重工轻农现象。
(二)产业规模小,加工比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较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7%,远远低于全省的19.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仅为0.32:1,也远远低于全省的1:1。因此,我市农产品加工空间十分广阔,据测算,稻谷有31%的加工空间,生猪有77.4%的加工空间,红薯有84%的加工空间,蔬菜有82.6%的加工空间。由于现有加工比率低,导致产业链条短,农业综合效益低,现代农业推进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龙头作用难发挥,对农村经济牵引力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作用难以发挥。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仅115家,占13%。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户均销售收入仅为全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我市农产品加工绝大多数是粗加工,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三是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包括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业并不是农产品加工,而是房地产等;使原本不足的资金过度分散,主业难以做大做强。四是资金、人才缺乏,扩张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企业因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大,难以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导致运转艰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脆弱。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娄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就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去谋划和发展农业,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化”并举,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工业化开展如火如荼、城镇化日新月异,唯有农业产业化没有大的起色。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举全市之力,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加速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级在检查、考核农村经济工作时,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考核指标,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系企业的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但又是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品仍然是粗级加工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要在项目审批、企业用地、交通运输、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过硬的政策措施,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以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健全银企对接制度,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疏通融资渠道,鼓励它们更多地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加速企业的自身积累,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实行示范带动。各级均要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实
现领导、部门和专家挂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以此来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对扶持企业的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第一年黄牌警告,第二年,取消重点扶持资格。
(三)落实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省、市都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级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一般性工作检查、指导,转移到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上来,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县乡党委、政府要敦促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树立正确的盈利观,舍得培训员工(农民),以求长远效益。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
(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市县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规模。特别是要注意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配制农村经济发展大餐菜谱,整合部门政策性、项目类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扶持;要寻求探索新形势的有效信贷途径,完善农业企业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会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重视人才、技术,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各种经济、技术能人,特别是要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和乡镇干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增强生产水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
(六)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各级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工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要职责,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实行部门负责制,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
7.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篇七
随着城镇化进程,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加之,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提出的客观要求, 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收益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重要作用。而垫江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 并存在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不强, 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水平低, 商品基地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太小, 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大生产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现状, 所以探索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制约垫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基于生产函数Q=f (L, N, K, E) 且立足垫江农业发展实际, 本节把影响因素做了转化与拓展, 试分析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2.1 劳动人口素质低下、人力资本严重短缺
一是我县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年限较低, 在家务农劳动者受继续教育机会少, 成年尤其老年农民的文盲率比较高。据统计, 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达52%,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这些导致我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对科学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造成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二是我县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则安”, 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低。三是大量劳动力, 尤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农技人员急剧减少, 剩下的老人、妇女及文化很低的中年人很难肩负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
我县交通相对东中部地区较闭塞、通信也较落后, 这导致我县经济环境封闭、信息短缺, 商品生产受制约, 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到2013年底止, 我县公路里程2586公里, 人均拥有路网仅为2.7米, 为东部的1/3和中部的1/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4公里, 仅占全市总里程的3.1%;县二级以上高级公路占总高速公路的仅11.4%;对于县内, 诸多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 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2.3 农业资金短缺、有效投入不足
总所周知, 资本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积累有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两种途径。从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看:垫江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比较效益低, 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自我积累资金几乎为零。这样农业资金投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但从国家财政信贷支持看: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 各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我国又面广人多, 国家落实到单个地区的政策性资金也就十分有限, 且这些下发给地方的政策性资金大都用于弥补地方收支差额, 用于生产性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大。同时, 我县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远远不够, 没有真正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方面。以上这些都导致农业有效投入不足。
2.4 体制不活、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行为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从农作物物种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产品销售等都没形成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 往往某些环节超前, 另外一些环节较滞后, 极大降低了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二是职能部门相互干扰严重。目前, 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基本上实行分段管理, 我县部门间的利益格局未能合理定位, 部门既得利益存在冲突, 各职能部门都希望加强微观管理职能而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利益, 部门分割状态的体制造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三是我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不灵活和不健全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场带动发展型要求所在地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较高, 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型需要地区有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且这种类型发展下产业 (产品) 结构单一, 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鉴于我县尚无水路及铁路运输, 同时县内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淡薄等等, 所以我县应依靠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3.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业合作社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与农业相关、风险较大、效益不高的行业, 极不利于吸纳城市富余资金。因此政府要建立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用来支持合作社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 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市场、增加设施投资等给予全程信贷支持。二是改善农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 不能支持会员发展新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 更不能支持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和扩大服务内容。三是加大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从理论上, 政府支持力度越大, 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阻力就越小, 运行成本就较低。对农户来说也相应地减少了参与成本, 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如农委、科协、农机站、供销社等可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更有效行使其职责。我县可在自身职权范围内采用减税、低税和免税政策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创新方式解决法律环境方面难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问题, 我县应对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价格、期限、土地入股和货币入股的关系、分配方式及入股后合作社对于土地权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以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行为。
3.2 鼓足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如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推动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一大批关联大的“专精特新”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 使龙头企业上规模、提品质, 具备较强的带动能力。二是农业加工企业提升能力。如制订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扶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 对于已发展起来的加工龙头企业, 政府要大力鼓励其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促使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 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交流, 借鉴台湾农业企业经营方式, 推动国内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四是多方式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如我县由主要依赖财政投入逐步延伸到以财政投入为导向, 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 金融信贷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上来。
我们在培养与发展龙头企业时, 要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特色和要求, 同时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 要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企业, 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使其真正能够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摘要:基于生产函数Q=f (L, N, K, E) 与垫江农业发展实际, 鉴于影响产出的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管理才能因素分析了制约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最后结合垫江实际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 2010, (1) :22-23.
[2]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 2008, (1) :284-285.
8.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篇八
关键词:吉林省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组织化 对策
1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初具规模。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来,龙井市各产业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008年,龙井全市的GDP为16.6亿;发展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5.1亿元,增长率达到111%,说明龙井市经济状况总体较好。农业作为龙井的基础性产业,发展比较稳定。龙井工业,也就是第二产业在2008年的GDP总值是5.4亿,发展至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4亿元是2008年的2倍多。第三产业GDP2012年较2008年也实现了翻番。
表1
■
到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共有十家州级龙头企业,以及一家省级龙头企业,所有农业龙头公司的资产总规模达到总资产为5.6亿元,带动周边15267户农户,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742人。粮食加工能力达到7.2万吨、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2万吨、食用菌加工能力达到80吨。
2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
龙井市农业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企业大多数是靠自身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发展起来的,其增长方式主要是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为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现行的信贷准入制度严,门槛较高,符合贷款抵押条件的企业少,难以争取银信资金,而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吸引力小,上级扶持资金少而分散。
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不完善
龙井很多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时候,盲目提高发展速度与规模,而自身的管理机制没有完善、成熟,企业制度也并不健全,部分企业高层领导人安于现状,没有积极开拓的精神。目前多数农业产业化链接都以订单形势,但是在市场行情的影响下,订单履行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对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储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流通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几年来都处于初级阶段。
2.3 农村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龙井市大力鼓励当地农民组织合作社,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联合性和组织性。以龙井市开山屯为例,该村组建了一个农业合作组织——御粮协会,该协会包括36户农民,其水田面积为37公顷,占该村总水田面积的比重较小,组织协作性较差,缺乏凝聚力。同时,由于御粮协会的规模小、覆盖面较窄、资金不足、缺乏科学领导,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发展后劲。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许多农业合作组织也随之出现,但多数组织因为缺乏活力、服务功能不全、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而最终失败。
3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发展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于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阶段,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因此,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其产业结构,并逐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即必须积极发挥政府职能,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科学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方式,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逐步搭建起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融合、共兴共荣的发展机制。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发展当地龙头企业,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农民合作社建设。
3.2 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机制
首先,对农户进行鼓励与引导,不但要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而且还要进行合作组织。其次,要因地制宜,多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和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坚持一切从当地农民的现实要求出发选择不同的形式。再次,强化利益衔接纽带,提高多方的利益共享机制。
3.3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关系
要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性和协调性和统一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强组织内部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组织的凝聚性。同时还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保障组织行动有据可依;二是加强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三是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密切组织联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秀荣.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07).
[2]梅福林,夏庆利.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J].湖北社会科学,2001(10).
[3]屈晓娟.渭南市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中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35).
[4]韦小鸿,马倩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特区经济,2007(11).
endprint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农业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布局也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发展风险性高、产业收益率低等,本文仅以吉林省龙井市为例,研究和分析了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组织化 对策
1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初具规模。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来,龙井市各产业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008年,龙井全市的GDP为16.6亿;发展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5.1亿元,增长率达到111%,说明龙井市经济状况总体较好。农业作为龙井的基础性产业,发展比较稳定。龙井工业,也就是第二产业在2008年的GDP总值是5.4亿,发展至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4亿元是2008年的2倍多。第三产业GDP2012年较2008年也实现了翻番。
表1
■
到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共有十家州级龙头企业,以及一家省级龙头企业,所有农业龙头公司的资产总规模达到总资产为5.6亿元,带动周边15267户农户,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742人。粮食加工能力达到7.2万吨、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2万吨、食用菌加工能力达到80吨。
2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
龙井市农业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企业大多数是靠自身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发展起来的,其增长方式主要是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为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现行的信贷准入制度严,门槛较高,符合贷款抵押条件的企业少,难以争取银信资金,而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吸引力小,上级扶持资金少而分散。
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不完善
龙井很多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时候,盲目提高发展速度与规模,而自身的管理机制没有完善、成熟,企业制度也并不健全,部分企业高层领导人安于现状,没有积极开拓的精神。目前多数农业产业化链接都以订单形势,但是在市场行情的影响下,订单履行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对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储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流通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几年来都处于初级阶段。
2.3 农村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龙井市大力鼓励当地农民组织合作社,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联合性和组织性。以龙井市开山屯为例,该村组建了一个农业合作组织——御粮协会,该协会包括36户农民,其水田面积为37公顷,占该村总水田面积的比重较小,组织协作性较差,缺乏凝聚力。同时,由于御粮协会的规模小、覆盖面较窄、资金不足、缺乏科学领导,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发展后劲。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许多农业合作组织也随之出现,但多数组织因为缺乏活力、服务功能不全、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而最终失败。
3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发展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于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阶段,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因此,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其产业结构,并逐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即必须积极发挥政府职能,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科学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方式,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逐步搭建起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融合、共兴共荣的发展机制。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发展当地龙头企业,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农民合作社建设。
3.2 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机制
首先,对农户进行鼓励与引导,不但要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而且还要进行合作组织。其次,要因地制宜,多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和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坚持一切从当地农民的现实要求出发选择不同的形式。再次,强化利益衔接纽带,提高多方的利益共享机制。
3.3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关系
要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性和协调性和统一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强组织内部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组织的凝聚性。同时还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保障组织行动有据可依;二是加强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三是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密切组织联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秀荣.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07).
[2]梅福林,夏庆利.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J].湖北社会科学,2001(10).
[3]屈晓娟.渭南市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中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35).
[4]韦小鸿,马倩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特区经济,2007(11).
endprint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农业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布局也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发展风险性高、产业收益率低等,本文仅以吉林省龙井市为例,研究和分析了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组织化 对策
1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初具规模。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来,龙井市各产业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008年,龙井全市的GDP为16.6亿;发展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5.1亿元,增长率达到111%,说明龙井市经济状况总体较好。农业作为龙井的基础性产业,发展比较稳定。龙井工业,也就是第二产业在2008年的GDP总值是5.4亿,发展至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4亿元是2008年的2倍多。第三产业GDP2012年较2008年也实现了翻番。
表1
■
到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共有十家州级龙头企业,以及一家省级龙头企业,所有农业龙头公司的资产总规模达到总资产为5.6亿元,带动周边15267户农户,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742人。粮食加工能力达到7.2万吨、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2万吨、食用菌加工能力达到80吨。
2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
龙井市农业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企业大多数是靠自身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发展起来的,其增长方式主要是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为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现行的信贷准入制度严,门槛较高,符合贷款抵押条件的企业少,难以争取银信资金,而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吸引力小,上级扶持资金少而分散。
2.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不完善
龙井很多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时候,盲目提高发展速度与规模,而自身的管理机制没有完善、成熟,企业制度也并不健全,部分企业高层领导人安于现状,没有积极开拓的精神。目前多数农业产业化链接都以订单形势,但是在市场行情的影响下,订单履行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对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储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流通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几年来都处于初级阶段。
2.3 农村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龙井市大力鼓励当地农民组织合作社,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联合性和组织性。以龙井市开山屯为例,该村组建了一个农业合作组织——御粮协会,该协会包括36户农民,其水田面积为37公顷,占该村总水田面积的比重较小,组织协作性较差,缺乏凝聚力。同时,由于御粮协会的规模小、覆盖面较窄、资金不足、缺乏科学领导,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发展后劲。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许多农业合作组织也随之出现,但多数组织因为缺乏活力、服务功能不全、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而最终失败。
3 龙井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发展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于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阶段,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技术水平落后。因此,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其产业结构,并逐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即必须积极发挥政府职能,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科学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方式,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逐步搭建起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融合、共兴共荣的发展机制。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发展当地龙头企业,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农民合作社建设。
3.2 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机制
首先,对农户进行鼓励与引导,不但要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而且还要进行合作组织。其次,要因地制宜,多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和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坚持一切从当地农民的现实要求出发选择不同的形式。再次,强化利益衔接纽带,提高多方的利益共享机制。
3.3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关系
要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性和协调性和统一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强组织内部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组织的凝聚性。同时还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保障组织行动有据可依;二是加强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三是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密切组织联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秀荣.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07).
[2]梅福林,夏庆利.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J].湖北社会科学,2001(10).
[3]屈晓娟.渭南市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中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35).
[4]韦小鸿,马倩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特区经济,2007(1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推荐阅读:
粮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08-29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09-23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11-18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
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11-29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11-08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农综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汇报10-24
建始县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路径探索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