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访谈录

2024-08-24

留守老人访谈录(精选12篇)

1.留守老人访谈录 篇一

农村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了解高州市石鼓镇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主观感受和对健康的需求,比较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质量。

方法对当地58名留守老人与54名非留守老人,调查他们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与生活环境三个方面,给予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老人的生活质量评分处于偏差水平。更多的留守老人仍在工作,而且他们的健康状况、饮食情况、居住环境较差,不过却具有更好的家庭生活、经济、社会联系及心理状况;而婚姻状况不是很好的.非留守老人具有更良好的健康状况与饮食情况,其他方面却比较差。

结论在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时,除了考虑其生活状况和保健需求外,精神心理方面不容忽视。

【关键词】留守老人;非留守老人;生存质量QOL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的同时衍生出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庞大的留守群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跨省流动4242万人。而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断,全国流动人口为1.47亿,较增幅为2.05%。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增幅达12.66%。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相当多的农村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成为事实上的留守老人。根据“五普”资料推算,我国20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大约有1800万人(性别比为88)。

高州市石鼓镇的留守老人问题更为突出。石鼓镇白沙村有150多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近年更是每户都有1—2个人在外打工挣钱,多的有4—5个。村中只留一些老人、小孩及小部分农户务农,被人称为“打工村”。

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3]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本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石鼓镇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州市石鼓镇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主观感受和对健康的需求,比较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质量,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研究高州市石鼓镇留守老人(58名)与非留守老人(54名)的生存质量。调查表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为基础,结合实际,作了一些调整,设计出问卷。采用入户调查形式,调查员按照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并当场回收问卷。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对高龄老人,则由调查者对其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再代其填写问卷。

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本调查把老年人生存质量按7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按很好、好、中、差、很差分五等,按百分比给分,总分30至35分为好,24至29分为中,23分以下为差。询问的内容尽可能简单,反映受访人自己的感受,不涉及隐私。各项目询问的内容及归类见表。如饮食非常有规律为很好,规律为好,一般为中,不规律为差,非常不规律为很差;消极感从不为很好,很少为好,有时为中,经常为差,总是为很差。

2.留守老人访谈录 篇二

留守老人这一概念则来自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最后两个阶段。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瓦尔 (E.M.Duvall) 、埃多斯 (J.Aldous) 、希尔 (R.Hill) 等。E.M.Duval认为, 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新婚期 (没有孩子) 、育儿期 (首位孩子从出生到两岁半) 、学龄前期 (首位位孩子两岁半到六岁) 、学龄期 (首位位孩子六岁到13岁) 、青少年时期 (首位位孩子13岁到20岁) 、空巢期 (首位位孩子到最后一位孩子陆续离家) 、中年父母期 (空巢到退休) 、鲤寡期 (退休到夫妻两人死亡) 。家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要满足不同的需求, 包括文化规范、生理需求及人的愿望的价值观等等, 其任务就是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

农村留守老人, 是指其最后一名子女离开居住地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离家持续半年或一年以上, 而自己则留在农村生活的60岁或以上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居民。他们有些是独自居住生活, 有些是与配偶两人一起生活。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 其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逐渐引起国内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余地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对影响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阐述, 并探讨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老人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广西农村留守老人分布

根据广西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广西农村留守老人共有约132万人。其中女性约71万, 男性约62万, 可见女性人口比例略高于男性。根据表1显示, 玉林、贵港、桂林、河池等地农村留守老人较多, 广西南部沿海城市, 如防城港、崇左、北海等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较少。此外,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龄差异, 低龄老人 (60~70岁) 最多, 约占57.16%, 其次是中龄老人约29.68%,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13.16%。见表2。

广西处于边境地区, 其经济本身就不及沿海地区发达, 并且广西北部的山区比较多, 进出交通不便利, 造成北部城市的留守老人较多。再者, 低龄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完好, 也能通过自己劳动支付生活费用, 暂时不需要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而中龄和高龄留守老人, 身体机能及行动方面逐渐出现障碍, 甚至有部分不能自理, 其子女不得不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 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

(二)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现状与分析

(1) 文化程度

广西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较低, 约半数老人为小学程度, 掌握了基本的算术技能与识字;约四分之一老人甚至从来没有上学;只有4.44%留守老人持高中以上文凭。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与其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 社交范围较广, 了解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较多, 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注重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 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 其生活方式更为科学, 生活质量更高。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 其生活质量越好[1,2] (何碧秀等, 2002;贾守梅等, 2004) 。此外,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还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3,4] (高歌, 2011;李宗华, 2012) 。显然, 文化程度不一样, 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不同。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 往往思想会比较开明。即使缺乏了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他们会培养自己的爱好, 调节失落情绪;反观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 他们思想倾向于传统保守, 认为子女就应该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 若子女外出务工就会感到伤感或认为自己不受子女尊重, 导致其满意度下降。

(2) 身体健康与自理能力

广西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约有66%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还参加劳作的, 25%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 只有约9%老人处于完全失能状态。从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目前广西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较好, 过半数老人仍能给自己提供经济收入。但其余地方的调查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如2009年, 宋洁等人[5]调查济南市空巢老人情况发现74.3%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 但基本生活能自理, 36.9%老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2000年, 北京市约有19.4%老年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6]。2001年, 安徽省有20.9%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7]。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留守老人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比例远高于普通老年群体。

身体健康状况是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留守老人一旦生病, 身边缺少亲人的照顾, 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之降低。谈孝勤、解军 (2005) 发现没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比有慢性病的老人心理更健康[8]。慢性病数量也会对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9] (孙玲等, 2006) 。陈超群等人 (2008) 研究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比一般老年群体差, 他们由于就医或外出行动缺乏照顾, 耽误了治疗, 导致其生活质量偏低[10]。

(3) 经济来源与社会保障

广西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以子女供养为主, 占62.38%, 其次是靠自己劳动获取收入, 少部分老人依靠社会扶助以支付自己生活费用, 如政府补贴, 慈善机构捐助。此外, 调查结果还显示接近九成农村留守老人拥有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经济收入充足与否, 社会保障是否到位等都会对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作的酬劳以及在外务工的子女所给, 但总体来说还是比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低。若是遇上天灾, 农作物收成不理想, 其经济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对于农村老人这种经济不稳定的现象, 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于农村老人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有限, 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所需, 若要支付医疗费用则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谈孝勤与解军 (2005) 发现经济不稳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经济稳定的老人, 没有医保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比有医保的老年人低[8]。

(三)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1) 消极心理层面

孤独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 尤其是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子女长期在外工作, 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可倾诉和依赖的对象, 容易产生孤独感。2013年, 郑冬等人[11]发现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孤独感较强, 且得分高于常模。另有研究者对山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情绪的调查发现, 该类型老年人的孤独感明显要比城市的强烈[12] (王静等人, 2013) 。但潘孝富、王鹏娟[13]发现农村与城市留守老人的孤独程度相似, 不存在城乡差异。

其次, 农村留守老人的抑郁情绪也较严重。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 农村老人的抑郁情绪更为强烈[14] (彭华茂、尹述飞, 2010) , 且农村留守老人抑郁情绪高于城市留守老人[13] (潘孝富、王鹏娟, 2012) 。此外, 吴建军等人[15]还发现甘肃省农村留守老人抑郁程度要比同地区的非留守老人高, 女性比男性严重。

据目前研究现状来看, 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明显, 抑郁情绪较为严重。原因在于家中子女长期在外工作, 只与自己的配偶或独自一人留守在家, 在生活中总有不顺心的事情, 难免导致其情绪低落, 可倾诉和求助的亲人又不在身边, 不能及时排解情绪和解决问题, 长期累积导致抑郁情绪越发明显。其次, 有些老年人比较独立, 不爱与陌生人交际, 对外界的社会动态不能及时掌握, 导致他们消息封闭, 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再者, 老人身在农村或其他落后的地区, 周边的人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没有给予重视, 忽略了老年人在这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援助。

(2) 积极心理层面

主观幸福感是目前最能反映个体的积极心理层面的指标之一。它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总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包括情感体验与生活满意度。

目前, 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并不高[16,17,18] (何安明、刘华山, 2012;焦娜娜等, 2010;赵佳荣、谢燕兵, 2012;等) 。何安明、刘华山[16]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得分低于人类总体均值。高歌、高启杰[3]调查发现河南省农村留守老人总体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不高。杨丽等人[19]调查西北地区农村老人, 发现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 而且相对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高。李宗华、张风[4]研究发现对于空巢老人来说, 邻里关系密切和频繁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 老人拥有知心朋友与否会影响其满意度。

由此可见,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程度受地域及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息息相关[17]。也就是说,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高, 其主观幸福感越高[20] (王希华, 周华发;2010) 。其次, 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 对自身和疾病有着较为科学的认识, 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预防疾病。第三, 当老人生病时, 家中若是没有提供足够的医疗费用, 则会对老人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压力。总的来说, 若老年人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没有顺利地解决, 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则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建议

(一) 探索农村养老模式,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

随着留守人口日渐增长, 政府可把农村留守老人组织起来, 进行联合养老模式。政府可建设养老院, 把相邻村的留守老人集中起来。这样能便于社区了解每位留守老人的情况, 及时提供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组织留守老人参加更多的活动, 丰富老人的闲暇生活。留守老人缺少子女的照顾, 自己也缺乏医疗保健意识, 建立服务站帮助老人及时就医。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而建立的“老人之家”, 通过社区组织的戏曲、棋牌等活动, 能给留守老人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老人们能在同龄人中获得支持, 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在组织这类活动时, 政府的支持——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就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现状来看, 政府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财政投入。社会保障不应仅限于老人本身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还应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通过外界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得以保障。

(二) 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环境, 培养自我养老意识

针对留守老人当前质量较差的生活现状,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改善:帮助修葺老人住房, 装设方便老人生活起居的设备;在乡村的公共场所建立简单的健身器材;老人所需的日用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 都能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而且在进行这些项目的同时, 增加老人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排解老人的消极情绪。

对于身体健康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 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减轻儿女的负担, 而且还能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老年人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财产, 合理使用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资助, 安排自我养老的计划。通过参加劳动和理财, 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得以提高, 更能体现其能力和价值, 增加生活乐趣。

(三) 提供丰富的社会支持, 维护老人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首要因素。除了给老人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之外, 还包括老人的配偶、子孙及朋友在心理上的支持, 后者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研究证实亲子支持越高, 老年人的抑郁程度越低[14] (彭华茂、尹述飞, 2010) 。子女多抽空回家探望父母, 增加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让老人感受到家人传递的温暖, 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得到提升。

3.留守老人的另类旅行 篇三

途经繁华的广州天河城,你会经常碰到这样的几个人:他们身穿古代的盛装,涂抹着浓浓的妆容,有时扮演成帝王将相,有时演绎着才子佳人,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唱着古老的戏文,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戏剧感。在他们的面前,总是放着一块红色的布,上面写着“老艺人求助”几个大字,旁边一个塑料桶里零乱地装着一些散钱。

据他们自己介绍,他们是来自河南周口太康县的一群老艺人,都是当年他们那儿剧团的红角儿,随着豫剧在乡间的没落,剧团解散了,他们只好返乡务农。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这种“旅游”的方式,于是,就结伴而来,一路南下,边走边唱边乞讨,“走走玩玩,随处唱唱,挣点生活费,虽说老了,趁着还能走得动,在农闲的季节,到处逛逛,也长长见识”。

80岁的徐家志老人是他们中的一员,年龄最大,见识最广。他说他走遍了全国的30多个省市,“话说当年,咱在几千人的大礼堂里唱戏,扮演皇帝,一嗓子喊出来,全场人叫好,那排场,咳咳咳……”还没有说完,一边的陈秀英撇着嘴打断了他的话:“别吹了,上次你说你还给国家主席唱过戏呢?现在不也一样和我们一起到处流浪卖艺吗?”“流浪卖艺?我这不是流浪,也不是卖艺,我这是旅游!旅游,你懂吗?以前唱戏的时候知道皇帝都讲究巡游大好河山,现在,俺也是像皇帝一样到处巡游呢。”“哈哈哈哈……”几个老人在一起互相打趣,破旧的房间里充满了他们的笑声。

老人们住的房子,是冼村的一处待拆迁房,房子有部分结构被拆除了,原住户也已经搬离,房租每个月80块,四个人一间,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一块木板铺在地板上当做另一张床。夏天的晚上,蚊虫肆虐;冬天的夜里,寒风呼啸。晚上收工后,他们在路边的小档口买点饭菜,回到这样的家里,烧一壶开水,冲一些奶粉,一天中最丰盛的晚餐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那些路过的人能不能听懂我们唱的戏,估计大部分都听不懂,他们给钱也许就是因为看到我们这几个人年龄大了,可怜一下我们吧。”陈秀英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感觉我们这样很新鲜,给钱的很多,往往半天时间就有大半桶。有时候还有100块的、50块的。现在,到这里唱戏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见得也多了,给钱的也少了,半天也就有个几十块,仅仅够吃饭和房租水电等开支。”

尽管钱越来越少了,徐家志老人一进入角色,还是十分投入的,似乎并不在意路人能否听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他唱《刘墉下江南》的时候,滑稽的动作会让他的伙伴们都笑起来,而一旦开唱《诸葛亮吊孝》,他更是不顾80高龄,跪在坚硬的水泥地板上,声情并茂的哭唱起来,一声声哀嚎、一句句怨词,围观者往往会因此动容,并多给一点儿钱。

“儿子女儿也很孝顺,大都在东莞深圳打工,他们都劝我不要再这样唱了,一来是感觉挺丢人的,更重要的是担心我的身体受不了。但是,我不想放弃这个老本行啊,唱了一辈子的戏,一下子不让唱了,我着急啊!”徐家志老人说:“我这样唱,也不会很累的,累了我就停下来歇歇,只当是玩儿的,挣钱多少无所谓了,自己能照顾自己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了。”

尽管他这样认为,可是今年的这一次“冬游”,几个老搭档却都不愿意带他一起来了,“80多岁的人了,腿脚也不灵便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怎么办啊?”老搭档说。

4.农村留守老人 篇四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扫描: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写真

在我河舒镇一村的一位老人,名叫刘东明,今年62岁,有5个孩子,一家人大小14口人,子孙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剩了夫妻俩。刘东明的家很大,老人说,每年除了春节热闹一阵子外,家里就冷冷清清的了。老人的孩子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在外一年忙到头,仅够子女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因此,老人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在家里并没有清闲下来。在村里,像刘东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不少。他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自己养活自己。

而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中华,他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与妻子没有生育,抱养了个儿子。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给人养猪,十几年来只回来过两趟。养子出去后,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人不回了,钱也不寄了。老人在家里,靠自己耕种一亩地养活自己。他没有收入,连猪肉都买不起。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房间里一片黑暗,连床都看不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他说到这里,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是死了没有人埋!” 还有些老人带着孙子一起生活,而孩子需要教育,这些本是年轻人的事,可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在了老人们的身上。教育孙儿不但责任大,而且也极为烦心,事情多得很。

繁重的家务和家教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有一位名叫杨才兵的老人说,他平时里白天忙一些家务活,或者偶尔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日子也还算充实,但晚上可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彩电、音响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识不了几个字,加上眼睛又不好,电视设备几乎成了摆设。他最盼的是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最怕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子女一个个走了,家里回到长久的冷清。最后他戏谑地说:“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两个老的在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

重压:农村留守老人的心声

我在镇政府里了解到,本镇的留守老人很多。在中青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老当益壮”,扛起了种田责任,肩挑背磨什么都得干。这些过度透支了他们的体力,用这些老人的话说是“只有我们实在爬不动时,就不做了”。

老人们说,年轻时盼把孩子拉扯大了,就可以享清福了。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仍然要耕种犁地,说“老了享福”,那都是一句空话。

他们精神慰籍少。人老了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尤其是当子女外出务工把孩子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连最后一点精神寄托也没有了。大多数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很容易感到孤独。特别是孤居老人,更是心里有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他们生活缺照料。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对于留守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留守老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没有年轻人去请医生,有些老人甚至拿不出钱看病,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卧病在床身边也没有子女来照顾,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

他们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地里的收入不高,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更是只能依靠子

女的补贴。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谋生的压力,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他们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已高,一些农村留守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最近,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关注此事的人士认为,与农村“五保户”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秋霞说:“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思考: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地收入型、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这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两会期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解决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以及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被代表委员们一再提及。前两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留守老人”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毕竟,构建和谐社会的春天已经来临!

日志1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由于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一直以来都看到许多年迈的老年人。他们和老伴两个人生活,或者带着子孙一起,很多也就是单独一个人生活。他们经济上的地收入型、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对于此,我很想贴近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切身的感受。

刚好从父母口中得知有这么个机会,去乡下调查了解留守老人,我便积极争取了机会,与工作同志可以一起去下乡。

我想知道老人们的现状,想知道他们的心声!

日志2

对于这么一群特殊的群体,我还是对自己有点担忧,我不太真正了解他们,怕到真正和他们接触时,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会不受他们喜欢。我不想自己表现得不好。于是,我参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杂志,以及与父母交谈了解,让自己对他们形成一个初步概念

也许在年龄上,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晚辈,一个孙女,而对于此次的调查了解,就当作一次去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我想应该就很不错了。

同时在各种资料上了解到,与农村“五保户”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对于明天的下乡深入调查,我的心情变得沉重了!

日志3

今天是我起来得最早的一天,因为我要和政府的工作同志一起去乡下,去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幸福生活在何方?我们选定了情况比较特殊的几位老年人们,将在这两天依次去看望。

一路上,我的心情还是多少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我马上要面对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一群特殊的老年人。

走了很长的路,终于到了选定的第一位老年人的家。就是河舒镇一村的村民,名叫刘东明,今年62岁,有5个孩子,一家人大小14口人,子孙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剩了夫妻俩。刘东明的家很大,老人说,每年除了春节热闹一阵子外,家里就冷冷清清的了。老人的孩子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在外一年忙到头,仅够子女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因此,老人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在家里并没有清闲下来。在村里,像刘东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不少。他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自己养活自己。

而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中华,他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与妻子没有生育,抱养了个儿子。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给人养猪,十几年来只回来过两趟。养子出去后,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人不回了,钱也不寄了。老人在家里,靠自己耕种一亩地养活自己。他没有收入,连猪肉都买不起。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房间里一片黑暗,连床都看不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他说到这里,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是死了没有人埋!”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不是忐忑不安了,而是极度的沉重!

日志4

今天去另外老年人家的路上,与工作同志的交谈了解到,本镇的留守老人很多。在中青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老当益壮”,扛起了种田责任,肩挑背磨什么都得干。这些过度透支了他们的体力,用这些老人的话说是“只有我们实在爬不动时,就不做了”。

有些老人带着孙子一起生活,而孩子需要教育,这些本是年轻人的事,可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在了老人们的身上。教育孙儿不但责任大,而且也极为烦心,事情多得很。

繁重的家务和家教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有一位名叫杨才兵的老人说,他平时里白天忙一些家务活,或者偶尔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日子也还算充实,但晚上可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彩电、音响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识不了几个字,加上眼睛又不好,电视设备几乎成了摆设。他最盼的是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最怕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子女一个个走了,家里回到长久的冷清。最后他戏谑地说:“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两个老的在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

老人们说,年轻时盼把孩子拉扯大了,就可以享清福了。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仍然要耕种犁地,说“老了享福”,那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这句空话!

日志5

深入调查结束了,我知道了老人们的现状,知道了他们的心声!

他们精神慰籍少;他们生活缺照料;他们经济收入低;他们安全隐患多。

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实际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想自己卧病在床时,身边有子女来照顾。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能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但我们也要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留守老人”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5.留守老人访谈录 篇五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队

尊敬的监护人你好,首先非常的感谢您能配合我们进行本次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访谈;其次请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量翔实、准确的回答;最后谨代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团向您表示真诚的谢意,以及向您的家人传达诚挚的问候。

访谈题目一:你与所监护的留守儿童是什么关系?

访谈题目二:你监护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打工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是父亲外出打工,亦或母亲未出打工,还是双亲都外出打工?

访谈题目三: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一般多久才会回来一次呢?

访谈题目四:与留守的儿童生活在一起,您感觉与他们沟通容易吗?一般孩子放学后与你们谈论她们在学校里的情况吗?

访谈题目五:平时是否会和孩子之间有矛盾呢?

访谈题目六:如果留守儿童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

访谈题目七:那么,留守儿童平时在学习上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呢?

访谈题目八: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访谈题目九:你对现在教育现状满意吗?

访谈题目十:你觉得学校,政府、社会对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有无特殊的照顾政策和行动?您认为在那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访谈题目十一:你认为我们应为留守儿童做什么才能改变教育上的问题?

访谈题目十二:你感觉现在的孩子与您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有什么差异?

访谈题目十三:您对您的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访谈题目十四:您感觉把这些孩子送到城里由他们的父母带着可行吗?

6.关于留守老人的调查问卷 篇六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们此次关于留守老人调研填写下面的问卷!我们采用不记名填写,希望您能如实填写,为了更好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谢谢您的支持!

1、您的年龄是

A 30岁以下B 30—55岁C 55岁以上

2、你属于城镇还是农村?

A、城镇B、农村

3、你对留守老人认识深刻吗?

A 很深刻B 比较深刻C 一般D不清楚

4、您认为现在社会上“留守老人”现象普遍吗?

A 是的,非常普遍B 不是很普遍C 不清楚,没注意到过5、.您认为现在的留守老人的精神状况如何?

A.很享受这种独居的快乐

B.和以前一样

C.有些孤独

D.非常孤独

6、.您周围的老人也是留守老人吗?

A.都不是B.基本都是C.部分是的7、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 经济发展,工作变动

B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加快

C 现在的青年思想变化,不太愿意留在家里

D 老年人自愿独居

E 其他

8、你觉得这个问题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A 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利B 极大的影响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C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D其他

9、你认为他们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A 心灵孤独

B 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C 经济困难

D 安全得不到保障

E老人独自从事重体力劳动

10、你认为对他们而言,哪种关心更重要

A.家庭照顾

B.社区关心

C.政府救济

D.以上三项都重要如果您的儿女已经独立工作,您希望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吗?

A 希望,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

B 不希望,不愿拖累儿女

C 无所谓

12、如果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 经济原因(如:住房压力大等)

B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相处

C 生活习惯

D 其他

13、对于“留守老人”问题,您最希望老人的儿女们

A 保证父母经济来源

B 与父母经常联系,多做心理沟通

C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便于照顾父母

D无论条件多艰难,都坚持和父母同住

14、您所在的地方为留守老人做了什么?

A.居委会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岗位,使其即解决经济问题,又找到了乐趣

B.建立一些活动中心,同时购置一些健身器材,让空巢老人交流和锻炼

C.定期上门与老人聊天,了解其精神状况

D.几乎什么也没做对于“留守老人”问题,您最希望老人居住的社区做到

A为老人提供低劳动强度的工作,既解决经济问题,又能充实生活

B 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方便老人相互交流

C 定期上门走访

D 提供廉价便捷的家政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

16、你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

A、政府重视,发挥作用很大C、政府不大重视,发挥作用不大

B、政府比较重视,发挥作用比较大D、政府不重视,根本不发挥作用

17、对于“留守老人“问题,您认为政府和社会最应采取什么措施

A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消除后顾之忧

B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志愿服务

C 做好空巢老人的统计注册工作,保证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关爱

D 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方便老人沟通交流

E 其他

18、如果您周围有人有组织类似的关注活动,您愿意参加吗?

A别人叫我才去B不感兴趣不会参加C非常愿意

19、您知道关于留守老人问题已经开展过哪些关注活动?

7.留守老人访谈录 篇七

一、隔代家庭的概念和背景

(1) 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 中间有断代的家庭, 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 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 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

目前,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 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 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 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 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 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 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家长的监管不力, 对教育持放任态度, 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 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 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 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 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 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

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 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 痴迷电游、看碟等,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 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 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 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 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 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由于经济压力和传统生活观念, 大多数的老人只能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子女不在身边, 还得照顾孙子的起居生活, 因此对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都将产生明显影响。

⑴留守老人的生理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子女供给, 虽然经济条件得以改善, 但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仍增大了老人生活压力。这样老人不仅要干农活, 还得照顾孩子因此无暇顾及自己身体;老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 子女的外出挣钱的同时也增大了老人的身体负担。

⑵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子女间交流甚少, 让大部分老人都倍感孤寂, 也缺乏家庭的温暖。每天繁忙的生活, 还得操心孙子, 虽然孙子的陪伴让老人心理有了慰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他们既干农活又照顾孙子, 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少了子女的关心和再次经历抚养的过程, 加重了老人心理负担。

四、意见建议

虽然隔代家庭存在各种弊端, 但在目前仍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如何让隔代家庭中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怎样让老人和孩子和谐的生活, 笔者建议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

⑴家庭方面。子女虽然外出务工, 但依然要扮好家庭的重要支柱, 做好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作用, 协调好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子女要随时关心父母的健康, 对孩子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自己的教育之责。加强沟通, 熟悉孩子的成长变化, 随时掌握家庭的生活状况。

⑵学校方面。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注入更多的关爱。对于其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说服教育。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 在校园里倡导孝敬长辈、尊师爱幼。三是, 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 及时汇报子女表现。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减少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⑶社会方面。社会各界应给予隔代家庭足够的重视。在家庭教育和关爱缺位的情况下, 基层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留守儿童和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活环境。留守老人与儿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相互影响和关联。社会各界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的同时, 也应把关爱给予农村留守老人。解决好了留守老人的问题, 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摘要:农村隔代家庭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组合, 是现阶段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本文通过对隔代家庭的分析, 认为这将对儿童的教育、老人的健康有不利因素, 社会各界应给予足够关注。

关键词:隔代家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文献良、文峰, 《人口社会学概论》,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2]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 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人口研究, 第28卷第6期2004年11月, P44-52

[3]刘瑞芳、钟瑶,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适应策略——一种生态学的视角, 沧桑, 2008 (5) , P124-137

8.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 生活照料 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8-01

1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现状

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以传统的农村家庭照料方式为主,由于农村的年轻人迫于生计的需要而外出打工,以致留守老人在农村成为普遍现象,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已往的子女照料变为自己照料,由于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再加上自己家里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日常事务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照料情况极差。甘谷县安远镇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内外均很难得到满足,普遍存在孤独感。

2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 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困难

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的收成,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具有不稳定性,基本的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由于他们的生活缺少照料,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在做饭吃饭、衣服的清洗、缝补等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困难,没有能力处理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务。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为文盲或半文盲,在购买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时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在用钱时不会辨别真假、识别面值、算清找零,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2.2 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的困难

甘谷县安远镇是一个贫困县,医保服务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定期专门为农村留守老人检查身体的医保服务机构。农村留守老人没有医疗保健的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当遇到比如头痛感冒或能忍受的一些小病时,他们根本不会去找当地乡村医生看病而是硬扛着,当他们扛不住病魔的时候病情已经严重了,需要到镇或县里较大的医院去,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去镇或县里较大医院看病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很难找到医院,找到医院了也不知道看病的流程,更不用说使用医保卡缴费了,农村留守老人在就医时遇到重重困难,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无依无靠,只能恳求他人帮助。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的现象比较普遍。

2.3 精神生活指引方面存在的问题

甘谷县安远镇的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的比较融洽,由于子女工作的繁忙和大多数留守老人不会使用通讯工具的原因,子女用电话慰问老人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子女时隔半年甚至半年以上才能看望老人一次,留守老人在精神上缺乏慰藉。在日常的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最担心就是外出子女的安全问题,他们不求子女多挣点钱给他们寄回来,只求子女在外能够平平安安。甘谷县安远镇的农村既没有留守老人锻炼身体的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农村留守老人的空闲时间大多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的匮乏,个别留守老人有抑郁的症状。

3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金体系,以保证他们的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建立优质的医保服务体系,以保证他们病有所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保证他们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另外,就基层的村委而言,应详细了解本地区内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对留守老人进行慰问,了解留守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伸出援助和向相关部门反映。

3.2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健身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健身的基础设施,以保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健身运动,这对于增强农村留守老人的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使留守老人愉快的度过空闲时间,消除他们的寂寞、孤独感,还可以把农村留守老人聚集到一起聊天、玩游戏、打牌等,使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3.3 进行赡养、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宣传教育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孝道教育,使其不仅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需要 ,而且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要。并进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给留守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4 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今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需要當地政府、留守老人的子女共同参与。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促进其生活照料矛盾的合理解决,不但可以使老人们真正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安享晚年,还可以使子女在外安心工作,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欣.老年人生活照料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0).

[2]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9.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东坪中学1010班王诗怡

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目前媒体与政府、学者大多在关注民工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对安化县55位大专以上的成人发放了问卷,并对十多位老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调查目的: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及各界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看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调查外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看法用问卷调查法

(见附件1),调查不识字的农村留守老人可用问卷(见附件2),生活具体情况也可直接询问。

二、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20日

三、调查基本分析

(一)通过走访询问、聊天谈心的形式与老人进行交流后,我发现: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并不好,总结起来有三点:

1、老人经济状况较差,而且劳动强度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成为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在对外的调查中有人估计农村老人没有养老积蓄的要占到70%以上,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负担由儿子负担,但当子女外出打工后,他们给老人的钱比老人们的支出要低。

2、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虽然老人们都勤俭节约,但年纪大了,难免会有病痛,而且老人一生就是生大病,一次的医疗费就要花去不少钱。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

3、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除了看电视、聊天,偶尔打打牌外,老人就没有什么其它消遣的办法了,而且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省钱连电视也不看。调查的村子里也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在对一些领导的访问中,附近的几个村庄也没有供老人娱乐的地方。

五、调查发现的问题:老人们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受到重视:(1)赡养钱子女无太多钱来资助。(2)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因为经济实力不同容易比拼导致不给老人赡养费。

(3)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

六、对外的调查报告结果:

1.80%的人不了解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也并不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只有少数的人会适当的关注。

2.67.3%的人认为农村留守老人所得照料较差,政府关心不够,社会在对于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做得一般。

3.42.6%的人觉得农村留守老人劳动负担重,孤独,压抑。77.65%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觉得社会因给予特别关注。

6.在问卷的最后,询问了他人的想法、建议,从中我选了几条,自己也想了几条作为报告的总体建议:

六、几点建议:

1.对老人就医情况要重视(譬如尽快在各个地区启用新型合作医疗)

2.为老人们增添的一些娱乐设施并妥善保管

3.多举行一些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快乐

10.成熟小的哥,留守小老人散文 篇十

儿子元旦前就按捺不住激动,一个劲打电话催促我早点回家。那语气很像一个留守家园的小老人,我倒像一个野惯了的“孩子”,时刻需要小老人的牵挂和叮咛。

几天后,儿子又打来电话,吞吞吐吐中,我才知道,元旦那天,做了整整一年的哥的儿子,活拉得正顺手,大小钞票塞满票夹子时,与过路行人抢道发生争执,被膀大腰圆的两个爷们拽下车,一顿胖揍,儿子被打得鼻口穿血,眼外角裂开一条口子,缝了数针。

我得知后,心痛不已。我埋怨儿子,元旦出事儿时咋不告诉我,儿子说自己能挺就挺,免得你那么老远跟着担心。我问当时有没有报110?儿子说来不及了,几句争执人家就动手,那其中一个人就能打扁了他,何况两个都上,他本能地护住车、护住脸,好悬伤了眼睛。

我受不住地问个没完,儿子电话中,明显透露出人单势孤的悲凉。同时我隐约感受到儿子做的哥后的顽强。当听到我问起他不愿提及的人——那个在家乡同一片蓝天下,却从不闻不问的父亲时,他的声音即刻诚惶诚恐:“我谁都不指望,看我在家乡一亩三分地能不能活下去。”

我不该触痛儿子的心,我急忙说对不起,他那边也马上掉转话锋,且带有自讽的嘲笑:“妈妈,我品好了,开这一年的士车,平均俩月挨一次揍,一次让我比一次长见识,我不知再挨几次揍,能转过运气。以前是我追尾、未打转向灯,现在我都改好了,还是……呵呵,也许我这辈子就是挨揍的命!”

我举着电话扑簌簌地掉着泪,嘴上却劝慰:“你像妈,一定是脾气大,招惹了人,以后再遇事,先微笑,马上再说对不起。”儿子答应后,又问我啥时买火车票?他要亲自开的士车接我,我说还有几件事需要办完。

放下电话,我的心再也沉稳不下去了,白天加紧办计划中的事,晚上,无论看书还是梦境中,担忧时刻袭击心头:儿子现在在牡丹江小城哪一段路上,拉什么样客?年轻雅嫩的他会不会又出什么危险?车票买好的当天,发信息告诉了儿子,他很快回信息:“呵呵,太高兴了,我得赶紧收拾收拾屋子!”

又一个小老人的语气。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十几年前,遭受婚姻暴力的我,满脸泪水地搂过小半腿高的儿子,一字一句对他说,妈妈想逃跑,妈不想有一天疯癫在大道上,不认得妈妈的龙龙,被人指使,路上追打疯妈妈;妈妈很想让儿子看到一个永远称职、永远给儿子母爱的妈妈。儿子那时也是这样小大人似的糟糟懂懂地点着头:“妈妈,儿听懂了,儿在家永远等一个好妈妈回来,不是疯妈妈。”

童贞的儿子背起书包上学了,接送他的却是疼他爱他的奶奶。那段时光留给我的`是对他永久的愧疚,直到儿子九岁,才被我接到身边。这时我加倍地补偿培养,希望他将来成名成才。儿子从画画、书法、到舞蹈,又从木吉他到摇滚电吉他。他很努力,中学一毕业,为了不给当妈的添负担,懂事的他学王宝强,走向北京群众演员、自己闯荡的路。当每天汇报所努力的结果,和第一次拍戏得到四十元报酬的成就感的快乐,我欣喜地鼓励他不挣钱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成为第二个王宝强。当孩子最终感到无望想放弃时,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不当上个什么星什么家,永远别回来见我。

老家姑妈得知后,菩萨般地劝慰:“天下妈妈都像你那样逼孩子当这个星那个家,世上就没有普通人了。我觉得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人品好、本本分分比什么都重要,听说群众演员还有演死尸的,你就忍心让孩子在外……”

一番话使我清醒,准许孩子回来时,他却回了东北老家,他说以后哪也不去了,和同学小超一起留守家园,在家乡做点事。

得知儿子学车,我一百个不同意,因为司机这份活多么令人担忧……他爸爸却唯一一次赞助了他。儿子学车后又要买车,我仍然担心一片的拒绝。无奈,在小超的带领下,儿子自谋出租车司机工作,做起了小的哥。

即将跨入第二个本命年的儿子,经自己的努力,终于在家乡有了一席立足之地。想着虑着,火车上的我,一路沉浸在即将迎来儿子开车接站的幸福中。

火车终于将我带到美丽的牡丹江小城,站台上,英俊帅气的儿子朝我所在的第九节车门紧紧收视着,我大声喊龙龙。儿子那一贯模仿孙红雷似的玩酷的脸,一下子转为小时候清纯的的微笑,只惜眼角伤口未愈。“妈妈!”随着喜悦的叫声,儿子几步跨到我眼前,接下两个大包,问道:“妈,你看儿现在学会微笑了吧?”

我欣慰我点头,我很少当面夸他。我径直跟他走出检票口,来到一辆红色的士车前,儿子熟套地打开后车门,将包裹放进去,又麻利地打开前车门,手臂潇洒地做着请的手势:“妈妈,请坐!”

我尽量绷紧欲笑喷嘴的核桃纹脸,钻进车里。儿子“碰”的一声关上门,走向他的座位,轻松带车起步,驶出火车站白护栏,等来绿灯,儿子一个潇洒的转动方向盘,红色的士车像艄公两臂驾驭的小船,一下子融入繁华路面。儿子又同所有“马路虾”一样,面带微笑、目视前方地驱车向前驶去。

11.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外流出,在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工作之后,农村出现了老年人的空巢现象以及农村村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在我国传统的以完整家庭为单位的农村中,缺少了青年劳动力,给留守村庄的老年人的生存和精神都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近年来,计划生育的后发效应开始展现,我国农村目前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因此,不但男性劳动力离家外出打工,众多女性青年也带着孩子和男性一起外出,造成了村庄仅剩老人的现象。然而,在农村老人留守情况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由于发展限制,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保障制度的缺乏和老人留守现象的不断加剧,给农村带来了众多的问题。[1]

(一)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及问题

1.农业耕种和照看儿童成为老人的任务

随着妇女生育任务的降低,众多的妇女在生完一个孩子以后也随着青年男性加入到外出打工过的大军中,因此,目前农村就只剩下了老人和幼小的儿童。农村的土地耕种的任务和照看孩子的任务就必须让老人来承担。[2]

2. 農村留守老人自身生活无人照看

在“养儿防老”的中国传统农村观念中,儿女可以对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然而,在青年人口进入遥远的城市工作以后,老年人的生活就因为距离而得不到子女的照顾。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农村留守老人多患有疾病,虽然外出的子女可以赚钱支付医疗费用,然而,一旦老人患上重病,他们的支付能力还是严重不足的。而且众多的患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也得不到子女的照顾。[3]

3.缺乏子女交流与精神活动,给老人带来众多精神问题。

在青年人远离家乡以后,与老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虽然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通信方式层出不穷,然而,由于老人的能力有限以及双方生活环境的不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只能是通过电话,而且话题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导致除了孩子之外无话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加渴求子女的陪伴,却得不到满足,给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伤害。并且,老人在家庭以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4]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着任务过重、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二、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1.经济支持

(1)经济方面社会正式支持

在经济方面,所谓的对农村老人的正式支持指的是一些通过法律或者制度进行保障的经济支持,这种支持在制度的保障下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成为正式支持。正式支持往往是政府部门或者正式的社会组织进行的,比如政府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年人做出的财政补贴等。正式支持表现出了社会对个体的关注。[16]

(2)经济方面非正式支持

非正式支持是相对于正式支持而言的,是一种有个人或者组织自发形成的一种支持,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农村留守老人的非正式经济支持问题中,主要是子女或者其他亲人对老人进行的经济补贴。在现实中,虽然老人为子女承担了种地以及抚养幼儿的任务,然而子女对父母的经济补贴是十分有限的。[17]

2.医疗支持

(1)医疗方面的正式社会支持

医疗方面的支持也通常是政府或者正规的社会组织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得到完善,目前我国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已经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得到执行,而且也作为考核指标收到了基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是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一种医疗的正式支持。[18]

(2)医疗方面的非正式社会支持

非正式的医疗支持是指老人在有医疗需求时得到的自发性的不稳定性的援助,这种援助通常是由子女或者亲戚来完成,包括两种支持:医疗费用的支持和生病料理的支持。经调查发现,在农村留守老人生命以后,很少能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更多的是得到配偶的照顾,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无子女的来人在生病的时候是没人照料的。[19]

3.情感支持

(1)精神方面的社会正式支持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娱乐设施以及图书馆等精神文化设施都不健全。此外,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他们自身的兴趣也是单一的。

(2)精神方面的非正式社会支持

精神方面的非正式社会支持指的是自发提供的可以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满足精神生活的一些活动,比如聊天、倾听等,这种活动主要也是由老人的亲人或者邻里提供的。

4.日常生活

(1)生活照料的社会正式支持

农村的留守老人在多年的体力劳动和医疗设施较差的环境中长期生存,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因此需要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给予在生活上的照料,这种照料称之为社会正式支持。

目前,在我国农村,没有完善的养老院或者福利院等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社会机构组织,唯一的农村机构就是农村社区。然而,这种社区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留守老人们得到社区照顾的几率是极地甚至为零的,由此可见我国对农村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照顾上的社会正式支持是没有的。

(2)生活照料的非正式社会支持

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讲,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支持,主要指的是老人的亲朋邻里在老人日常生活需要帮助时所提供的不定期的不稳定的自发行动。

(二)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在组成社会的人口结构中,老人和幼儿一样,都是自理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然而,纵观我国农村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现状,由于大量的青年人外出到离家乡遥远的城市打工,致使农村目前仅仅剩下老人和小孩的存在。所以,本应得到照顾的老人不但没有得到照顾,反而还要承担起土地种植和抚养儿童的责任。体力和精神的负担大大的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我国农村的留守老人面临着如下严重的问题:

1.经济支持不足

从上述对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方面获得的支持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政府保障方面的正式支持,还是子女或者朋友的非正式支持,都是严重不足的。我国政府目前虽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然而这种制度还是相当不完善的,而且在以家庭养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也就得不到政府的养老资助。在家庭中,子女虽然外出打工可以赚到一部分费用,然而他们自身的负担也是很大的,所以也很难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

2.医疗支持匮乏

近年来我国不断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作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正式支持,然而我国农村占地面积极大,而且大部分位置偏远,因此即使中央有政策,也存在着地方执行不力的现象,大量的缺乏先进医疗设施的情景并未改变,甚至基础的卫生室的覆盖也不够全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缺乏监管的地区,在实行合作医疗以后,药价不降反升,农民不但没有得到补贴,反而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去治病。

在医疗的非正式支持方面,主要是子女对生病老人的照顾可医疗费用的支付,远在外地的子女是无法对老人进行及时的照顾的,同时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在老人患重病时他们对医药的支付能力也是有限的。

3.情感支持缺失

农村文化生活设施简陋甚至严重匮乏,而且农村的留守老人大都知识能力有限,因此也没有读书寻找乐趣的能力,他们目前的精神娱乐活动还是打牌或者邻里间的聊天中。

4.生活照顾缺乏

在我国农村几乎是看不到养老院的存在的,即使在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私人开设的养老院,但是费用是很高的,不适合农村留守老人入住。由于子女等青年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得不到家人的照顾。

三、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

(一)正式支持

1.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制度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包括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制度。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部门目前在针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精神生活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加大扶持力度,各项设施不断得到完善。[20]而对于农村的老人,由于起点比较低,目前针对农村老人的支持上还局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的阶段,但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1)经济支持

在经济支持上,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是通过养老保险来制度来进行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四个部分。在城市中,老年人的养老制度已经是比较完善了,而在农村的留守老人中,目前在一些地区可以得到的政府支持主要是低保和五保。

(2)养老服务机构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在农村并未形成针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院。然而,我国的养老院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针对农村老人有政府建设的敬老院,作为专门的救济机构。而养老院一般是商业性质的,虽然大部分是城镇居民入住,但有经济条件的农村老人也是可以进入的。

(3)文化支持

正如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做出的解释,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我国整体经济环境改善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精神需求的空虚更容易给人的心理带来伤害。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空间和娱乐设施帮助农村老人满足精神需求,同时加强先进文化的宣传,让老人在空闲时期接受新鲜事物,避免农村文化的严重落后。

2.运用社区照顾的模式为留守老人提供支持

社区指的是家庭之外的非正式组织或者正式组织,比如农村的村委会组织,以及在农村村民自发建立的小组等。在青年人普遍外出的情况下,通过社区来获得日常的照顾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同时相比与商业组织或者政府专业化的帮助组织,社区帮助的成本是很低的,而且更贴近村民生活。

①利用政府财政或者社会捐款,在农村建立老年人的公共生活组织,比如敬老院等。完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设施和娱乐设施。

②政府部门设立专业小组对农村留守老人定期问候。

③积极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识,保证老年人获得自身应得的合法权益,督促子女对父母的照顾。

④建立针对农村老人的法律组织,避免其合法权益遭受各组织部门的侵害。

⑤帮助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完善娱乐设施、

(二)非正式支持

1.家庭内部

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社会生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留守老人在家里面只要得到了家庭内部的支持,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生活照料上,甚至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在家庭内部得到支持是構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一大重要方面。

2.自我支持

农村留守老人可以通过自我支持来解决一些列生活照顾上的问题。例如,农村留守老人在自己还有能力做事情时,帮助别人照料生活,并让社区的干部记在某个地方,帮助某个人多少小时,以后当他在年老不能生活自理时,可以请求社区帮助,让别人来帮助他。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互帮互助,可以使得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得到解决。但是在这当中,社区必须起到桥梁的作用,组织好大家的互助秩序。这种方式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起到了一种补充的作用。

四、总结

农村人口流动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去要得到特殊的关注。在本文中,笔者从经济、医疗、精神和日常生活四个角度分析来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在獲得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正式支持是严重不足的,但是希望家庭内部支持和自我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有所帮助。

通过本文的研究,详细的分析出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目前的生存现状,揭露了我国正式支持制度的缺失以及家庭观念的日益衰落。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引起社会有关部门以及人们对自己父母的重视,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尽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周祝平.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9(5):32.

[3]王传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不容忽视[N].法制日报,2001-01-20.

[4]江燕.农村留守老人需要关怀[J]. 社会工作,2007,(02).

[5]唐咏.“候鸟型”老人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入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105-107.

[6]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2007(9):132-133.

[7]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力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2.

[8]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9]唐踔.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4):25—29.

[10]周祝平.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9(05):32-37.

[11]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2007(9):132-133.

[12]郭平.低保线,农家老人的生命线[N].辽宁日报,2007-05-25(第8 版).

[13]包福存.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构成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4(06):95—98.

[14]郑青.论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政策导向[N].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17-18.

[15]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100-111.

[16]杜鹏,丁志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11):45-51.

[17]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5).

[19]李春艳,贺聪志.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13—120.

[20]李佳伦.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J].黑河学刊,2011(5).

[21]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3(3):59-70.

[22]刘炳福.留守老人的问题不容忽视—老年特殊群体调查之一[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4):52-55.

作者简介

12.留守老人访谈录 篇十二

根据联合国标准的规定,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时,即可认为该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10)。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乡村。2013年,大约有2.69亿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与此同时,各地农村“三留守”问题也愈加严重,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的背景之下,留守人群中留守老人所占比重也日益加大,截至2012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接近5000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3年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中新网,2013.9.20)。他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和困难,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农村老龄化甚至全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而河南省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问题也极为严峻。河南省统计网数据显示2014年河南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在农村剩余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而且河南省的人口众多,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绝对数量十分庞大。河南省在2012年的总人口为109316131人,居于全国首位。其中农业人口占该省总人口的77.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67%,其中西峡县的总人口为483851人,农业人口占81.5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2)。据了解,该县及其周边类似各县存在大量的留守老人,他们面临着生活、心理、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调研现状与问题

(一)石界河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石界河乡在2013年共有农村住户2798户,总人口10136人,其中60岁以上有850人,占总人口的8.39%,留守老人130人(84男56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15.34%(其中有十几户出海捕鱼,其余十几户儿女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修路、服务员等)。据走访可知,2009年存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农户约127户,共253人(101男96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40.51%。课题小组走访的九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相对较多的是杨盘村。该村2013年总人口779人,其中60岁以上的105人,占13.44%,留守老人26人(16男10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24.76%。据走访可知,2009年该村总人口758人,其中60岁以上的104人,占总人口的13.69%,留守老人63人(33男30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60.99%。据了解,2009年以后,由于香菇产业的引进与发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逐渐返乡从事香菇种植业,使该乡农村留守老人情况大大改善,留守率由2009年的40.51%降至2013年的15.34%。

该乡农村留守老人人口特征。在回收的有效的130份样本总体里,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有64人,占总样本的49.23%,所占比重最大;60-69岁的老人数目为51人,占总数的39.23%,位居第二多;最后8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为15名,占总体比重的11.54%,相对较少。男性数量为84人,占总样本数的64.62%;而女性有56人,占样本总数43.08%。农村留守老人男性人数远高于女性人数。,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丧偶的有71人,位居首位,占样本总数的54.62%;己婚配偶健在的有42人,占总数的32.31%;离婚的为15人,占总数的11.14%;而未婚的有2人,占样本总数的1.54%。,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读大学或大学以上的为0人;大专程度的有1人,占总样本数的0.77%;上中专或高中的依旧很少,仅有2人,占总数的1.54%;上过初中的有33人,是样本总数的25.38%;上过小学的有46人,为35.38%;而没上过学的最多,有58人,占样本总数的44.62%。农村留守老人为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可见,该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香菇是该乡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由于香菇是资源型的,需要大量木屑和菌种,迫使该乡村民砍林开荒,该乡山上的树木几乎全部被砍光,木材需从东北湖北等外调。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外调资源也早不够用,种植成本逐年提高,资源严重短缺。而且石界河乡为南水北调的途经之地,为了涵养水源,政府禁止砍树,限制了香菇的生产。为了减少香菇种植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政府出台措施对香菇限产限量。2010年全乡遭遇特大洪水灾害,该乡经济至少倒退十年。同时近年环境恶化、大旱,村民吃水十分困难,而香菇种植需大量水源,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香菇的生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香菇产业的未来发展岌岌可危,主要表现在:

1. 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未形成规模效益,整体竞争力较低。

西峡的香菇加工企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只是对产品进行如烘干、剪柄、筛选、分级、保鲜等初级加工,像香菇麻辣丁、白灵菇罐头、仲景香菇酱等深加工项目非常少。由于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少,难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最终限制了香菇的终端消费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2. 标准化程度低。

部分菇农对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标准化香菇和非标准化香菇是一样种植、一样管理,在价格上几乎没有差别,导致其标准化建设积极性不高。比如现在菇农为了减少劳力投入,普遍使用的免割袋种香菇,但免割袋的大面积使用,严重影响香菇出口、严重影响食品企业的使用,因为内袋在加工过程中,菇农把关不严,一些破片在香菇里,一些本身就长在香菇里,粘在菇纹里,只有在食用时才能发现,它直接影响中国香菇的品牌地位。而且标准化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3. 规模上行,产能下行。

西峡香菇种植量在1亿袋以上,从规模上讲,这已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按现在菇农习惯用的18厘米×60厘米的袋,常规可产干香菇0.15公斤,经济收入一般在6~10元,在调查中显示,2012年菇农种植3万袋,每袋收入在6元左右,他的毛收入不足20万元,扣除原辅材料投入、劳力、土地等费用,每袋利润不足2元。而像那些效益不佳的种植户是大部分,由于在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原因,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可以说规模上行,产能下行,效益不行。

三、总结与建议

结合该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以及这一长期性问题的本质,我们得出当地政府在保证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等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调整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表明,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过度依赖于资源型产业,那么这个城市在未来很难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尽管西峡县农村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香菇,但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福利,西峡县必须降低对香菇产业的依赖。西峡县政府现在也正在努力控制香菇产业的发展规模,增加猕猴桃等非资源型产业的规模。除此之外,西峡县政府还应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促进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形成产业互动效应,发展农业,改善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进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尽管新农保已覆盖了西峡县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但是其养老金水平很难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尤其是对于留守老人而言,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的生活完全靠自己打理,需要的开支更多。而且农村留守老人向个人账户的缴费金额大都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有些留守老人在晚年甚至都不能领取到养老金。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的补助力度。低保金的申请限制条件较多,而且老年人大都顾及颜面不愿去申请低保金。医保尽管解决了留守老人最头痛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有很多病医保无法报销,最终还是要由留守老人自己来负担这部分开支。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较差,一般只能医治感冒咳嗽等小疾小病,对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往往很难诊断出来,从而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看病不及时,有病无法医治的现象。所以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亟需改善,医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晶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及其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1(4)

[2]张东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3)

上一篇:旅游管理辅修专业下一篇:“反邪教”主题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