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

2024-11-03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精选11篇)

1.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 篇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标题含义

初晴:晴天的西湖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2.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 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苏轼用细腻的笔调, 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 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 同样妩媚动人。不论怎么打扮都宛如那美丽的西施, 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 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 曾用过抓住注释和关键字词了解诗意的方法, 也用过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教学本诗, 笔者重在继续巩固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 初步感受诗歌在语言文字上的凝练、生动, 感受诗人对西湖的独特情感, 为第四学段学习鉴赏诗歌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读通古诗, 书写生字

1.交谈启发, 读懂诗题

师: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古诗, 一起读读课题。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题目有点长, 从中你能知道关于诗的哪些内容?

生:我知道了起初是晴天, 后来是下雨。

师:天气的变化。还有吗?

生:我知道作者写的湖是西湖。

师:结合题目, 了解写作的地点, 不错。还有吗?

(生沉默)

师:有不懂的吗?

生“:饮湖上”是什么意思?

师:首先看看这个“饮”字, 谁能用它组词?

生:饮料。

生:饮水。

师:除了饮水, 古时候的人喜欢在湖边饮什么?

生:饮酒。

师:那“饮湖上”是指在哪里饮酒呢?

生:在湖上饮酒。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自己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

生:作者在湖上饮酒, 起初是晴天, 后来下雨了。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相机学习生字

师:整首诗四句话, 28 个字, 把它读正确流利, 需要多长时间?

生:1 分钟。

生:我已经会了。

师:练一练, 能完全读准确的, 请举手示意!

(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试试?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每一个字音都读对了, 特别是“潋滟”读得很准确。

师:还有谁想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真好!字正腔圆, 尤其是生字“亦”的四声和“宜”的二声读得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师一边范写, 一边讲解:“亦”, 一点, 一横。书写这一横的时候要注意稍微斜一点, 中间的撇和竖钩靠近一些。“宜”字要注意宝盖头要宽一些, 下面的“且”字要窄一点。生练写。)

师: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注意, 字音准确, 吐字清晰。

【点评:本环节注重了两“读”。读诗题环节中, 史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努力读懂诗题的意思, 在学生不懂的地方, 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读明白。可以看出史老师的别具匠心, 即由“教”向“学”的转变。】

二、读懂诗意、积累古诗

1.回忆读诗的方法, 巩固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方法, 自读古诗

师:诗读正确了, 要读懂诗的意思,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我觉得要先读懂每个字的意思, 再连起来想。

生:我们可以看文章里面的插图。

生: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也可以查字典。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会读诗!的确, 结合注释读懂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现在我们就一起用这种方法, 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开始读吧!

(师课件出示课文注释, 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汇报?

生:我读懂了诗歌写的是西湖在晴天的时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波光粼粼很美。雨天的时候云雾迷蒙, 也很美。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它们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美丽。

师:你很能干, 能够在注释的帮助下, 自己就把诗的大意读明白。

师:还有想汇报的吗?

生:晴天的时候, 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 很美。雨天的时候, 西湖云雾迷蒙也很漂亮。作者觉得西湖和西施一样, 不管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好看, 所以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不错, 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相互帮助。已经会了的举手示意。

(生在四人小组内说)

2.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

师:大家都知道了诗歌的大意。我们现在重点来关注这几个地方。

(师课件出示:“方好”“亦奇“”总相宜”)

师:注释里是怎么说的?

生“:方好”是刚刚好。

生“:亦奇”是很奇妙。

师“:总相宜”呢?

生:总是合适的。

师: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特别要注意这几个地方。

生:西湖在晴天的时候, 在阳光的照射下, 波光粼粼的美是刚刚好的。雨天的时候云雾迷蒙, 也很奇妙。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不管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很合适, 总是那么美。

3.展开竞赛, 积累背诵

师:非常棒,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看看谁先记住。

(生自己背、汇报背、齐背)

【点评:这一环节史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诗意, 既让学生再次明确了结合注释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 又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 进一步熟练运用。当学生出现理解不准确的时候, 史老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 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更正, 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读出情感, 欣赏诗歌比喻的精妙

1.激发学生兴趣, 确定学习任务

师:孩子们, 会读、会背、会理解, 你们已经三会了!接下来, 还学什么呢?

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你们觉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 (齐) 赞美, 喜悦。

生:我们还可以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

师:同学们提到了很多想法。学课文、学诗歌都一样, 既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关于这首诗本身, 的确如最后这位同学所说, 那就是这首诗究竟妙在哪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需要我们静静地读, 慢慢地品。

(师课件出示:仔细读诗, 把你认为作者写得妙的地方打上小圆点, 然后想一想, 为什么这里写得妙。)

2.感受“西湖“”西子”之妙

师:谁来汇报, 你认为哪里写得妙。

生:我觉得“欲把西湖比西子”写得妙。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是呀, 西湖很美, 西施也很美, 所以作者把她们相比。但是美女那么多, 作者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貂蝉, 比作王昭君, 而要比作西子呢?再读读这两个词,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都有一个“西”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关注到“西子, 西湖”这个比喻, 还关注到她们名字中的相似之处, 这也正是苏轼写得妙的一点。但是, 关于这个比喻还有一点, 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来, 我们先从西施这个美女说起。老师把她的图片都带来了。

(师课件出示西施画像)

师:美吗?

生:美。

师:还有呢?

(师课件出示西施多张不同的画像)

师:都是美女呀, 哪一幅是西施呢?

(生自由猜)

师:答案揭晓, 其实啊, 她们全都是西施。猜猜为什么?

生:我知道了, 因为西施在每个人的想象中都不一样。

师:你真聪明!其实西湖也一样, 即使是在晴天或者雨天, 每个人看了, 美的感受也会不同。原来这个比喻还妙在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生带着这种想象读这两行诗)

3.感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之妙, 想象写话

师: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妙?

生:我觉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写得妙,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特点。

师:“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让我们闭上眼睛, 展开想象, 跟随音乐去看一看。

(师课件播放音乐, 生闭眼想象画面。)

师:此刻, 泛舟湖上, 一边饮酒, 一边欣赏湖面的景色, 你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 金光闪闪, 就像洒在湖面的金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云雾缭绕在湖面, 就像仙境一样。

师:多么有画面感呀!

(师课件出示其他作家描写西湖雨天的诗句与语段)

师:你也可以拿起笔来写写你想象中的西湖的晴天或雨天。

(师课件出示:根据“水光潋滟”或“山色空蒙”写出自己心中想到的画面。生跟随音乐, 练笔写话, 师展示两个学生作品。)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 注意读出画面感。

【点评:赏析诗歌的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史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西子”之妙时, 由浅入深, 通过“猜西施”的游戏, 把原本深奥的知识, 变为了直观感受, 可见史老师教学方式的巧妙。在感受“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时, 史老师又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 把原本简单的几个字想象成了丰富的画面, 诗歌的凝练之美也在其中显现。】

四、总结拓展, 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通过这堂课的交流, 你知道你们达到了谁的高度了吗?

(师课件出示武衍诗句:“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

师:诗人武衍就是这样评价这一句经典描写的。来读一读!

生: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

师:苏轼曾多年在杭州为官, 对西湖有独特的情感, 曾写下数首描写西湖的诗。千百年来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西湖的诗。 (课件出示部分描写西湖的名句) 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些诗。

师:最后, 请把这首诗积累在你的作业本上, 注意书写的时候字迹工整、美观, 行款整齐。

【点评:开放的环节, 让学习不是一种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激发了学生阅读西湖古诗的兴趣。教者用心良苦。】

【评析】

一“、读”为线索, 层层深入

古诗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读古诗、背古诗是学生最喜欢和最常用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然而, 诗意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个难点, 如果方法使用不当,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在本课整体教学中, 教师作了如下考虑:

1.学生要读懂一首诗, 并要获得情感的体验, 首先要过生字关。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才能为后面的进一步感悟做好铺垫。

2.史老师考虑到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不是难点, 因此在理解诗意板块, 设计的仍然是学生自学,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摒弃繁琐的讲解。

3.《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指出:“学生应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于是, 在“品读”这个环节中, 史老师既让学生想象了画面, 在课堂上进行了练笔, 又让学生初步赏析了词语的精妙。

4.最后史老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 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为丰富课外阅读做准备。

本堂课, 从一读知音, 二读知意, 三读品句, 四读悟情, 层层深入, 使“读”贯穿了整首古诗的学习,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巧设猜疑, 感受意蕴

在这首诗的学习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 就是赏析“西湖”与“西子”的比喻精妙。这处比喻妙有三层:一是突出了西湖之美;二是比喻中两个“西”字的运用注重了音韵的朗朗上口;三是比喻的内在神韵在于西子的美在人们心中各不相同, 而西湖亦如此, 这样作比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第一层“妙”学生显而易见, 第二层“妙”稍加启发学生也能看到, 第三层“妙”要让学生领悟却不容易。为此, 史老师巧设了“猜西施”的环节,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学生在猜西施的环节中, 积极性很高, 得知这些画像都是西施后感觉不可思议, 再一回味立即恍然大悟。

三、巧用音乐, 激发想象

3.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 篇三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nlc202309090526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nlc202309090526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苏东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注:本课例获2015年南宁市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2016年春“名师面对面”全国名师特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作为展示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责编欧孔群)

4.《饮湖上初晴后雨》故事 篇四

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5.《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篇五

一只没有栓住的舟子停在湖边,苏轼见状,笑道:“是哪位船夫粗心大意,没有把这舟子管好,就让苏某借用一下罢。”苏轼将船一拉,一个翻身,便上了船。

苏轼坐在小舟上,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在两山之间游玩,雾气像轻纱一样披在山肩,将朝阳的光芒羽化。一股清凉的风将轻纱一角掀起,日光趁机射出几束来,在潋滟的水上变成了闪闪的金鳞,远处山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慢慢和雾气融为一体。渐渐地,青山将轻纱褪下,金光从山顶绽放,风儿将柳枝吹拂,水面被枝条划过的痕迹慢慢平息,船下荡漾的湖水使湖面变得波光粼粼,啊,又是另一幅西湖之晨。

山肩又披起了轻纱,金鳞被朝阳悄悄收回,霎时,千万细针落入水中,一个个水圈扩散开来,银光闪烁其间,好似天空赐给西湖的银镯。远处的树木也披上轻纱,空蒙的山色,和起伏的湖水,仔细聆听,还有着婉转的歌声。

“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啊!”苏轼赞叹道。

太阳出来了,雨依然没有停,万束金光把银针转为金线,银镯变成金环,闪闪金鳞又是一片。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含苞的小荷与荷叶窃窃私语,白云飘过,是一片蓝天。

苏轼心想:“这美丽的西湖不是好比美女西施吗?无论是以什么样子出现,都是那么美丽,和谐。”于是,这千古佳句便脱口而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六

黄达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 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在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 国壮美河山的古诗。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7.《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篇七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习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习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8.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拼音 篇八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两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最恰当评语。第一首诗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本诗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除湖山胜景外,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也可见一斑。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赞誉之情更表现无遗。

后两句,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奇妙、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同有一个“西”字、同在越地、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在风神韵味上,两者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真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9.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讲解 篇九

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若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里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和空蒙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平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琢磨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恰好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人带来整体的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以人喻物,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

西湖就好比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那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善用比喻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比喻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加以体会。首先,我们来看比喻本身,它是以人喻物,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方式,古人在打比方的时候,往往是以物来喻人的,而苏轼这两句诗却不同,是以人来比喻物,把西湖比作西施——也就是西子,这确实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联想方式。

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却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何说西施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非常大胆、也是非常聪明的。

10.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 篇十

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山色空蒙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的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的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的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的那么美丽。[1-2]

创作背景

11.《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 篇十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为豪放派词人。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

上一篇:成本利润费用分析报表下一篇:政协履职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