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改总结

2024-08-04

高效课改总结(共11篇)

1.高效课改总结 篇一

高效课改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高效课改,如激流,似飓风,以锐不可当之势在林州大地迅速开展。从最初上级领导的行政干预到如今的个个激情参与,每个教师都经历了困惑、思索、辛劳,但最终是现在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在课改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见证了学生每一天的进步与成长。

课改之初,不敢放手,预习指导不力,无限茫然。张校长,郝主任亲上示范课,万校长率中心校领导数次深入课堂,悉心指导,使我快速领会高效课堂的内涵——充分信任学生,放手学生。是啊,爱学生就应该给他们时间与空间。结合我们学校双课型五环节学习流程,我精心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遵照语言学规律,英语课听说领先,读写在后。展示课上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评价。吃饭时,我在思考;睡觉前,我又反思。就连好多个梦都是我的学生,我的课堂。一次次的英语组研讨,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理论学习……我经历着辛苦,我也体验着收获。学生展示时不再拘束了,他们的质疑更有深度了,连平时最不善言辞的张亮同学也参与了,我的高效课堂也越来越活而有序了……从口语风暴到重难点精讲,从精彩的情景剧到逻辑严密的小写作……同学们个个快乐参与,小组合作井然有序。自创情景剧这一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课堂,每节课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学生都会有超出寻常的意外之举。口语风暴现在也成为我们英语课的范本。

如今,走进我的高效课堂,生静则深思,动则人声鼎沸。我的一个手势,喧哗声戛然而止。简要导入之后,同学们走上展示舞台:“我认为…..我发现……我知道……我有疑问……我来补充……”。有自信得体地讲解,有苦思冥想的困惑,有充满期盼的翘首,有豁然开朗的峰回路转……一个个表情丰富的脸庞,一颗颗个性张扬的心灵。这不是可以伪装的天真,这不是可以模仿的真诚……走进万仓老师的历史课,秦始皇功过辩论,双方学生对其多元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峰相对。郝主任政治课,或小品抨击时世弊病,或模拟采访聚焦人间真情。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学科之间互相融合,情感教育处处渗透。我震憾,这哪里是以往我们总也感叹教不会的笨孩子呀?这分明是一群有着丰富内涵,有着无限潜力,前途不可限量的中华民族的希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我要说,给学生展示空间,他们会梦飞蓝天。

当前,教改理念已在我们城郊扎根生长。改革的号角高亢嘹亮,我们城郊已昂首阔步在路上。万校长亲率东征一号给我们再次指明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义不容辞担当起课改的重任。让我们再解放思想,让自由的课堂拓展学生思维,让思维的延伸塑造高效课堂的传奇。我相信,有我们痴心教改的各位领导,有我们无私奉献的众位老师,我们的教育必将成为学生幸福快乐的源泉,我们的高效课堂必将成就我们的梦想。

谢谢大家!

2.高效课改总结 篇二

一、设定学习目标,注重因材施教

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因而,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订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订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订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课前充分准备,提高备课质量

打造高效课堂,备好课是重要的一环。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长期以来,部分教师自我感觉备课花了大力气, 查资料,做课件、设计教法等等,可是观课者评课时总会做出课前准备不充分的定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课前充分备课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2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 他会先思考从哪里着手。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他们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而进入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他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的“厚度”(即文字背后的内容,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而且关注教材的 “宽度”(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拓展资料等),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 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课前充分准备,提高备课质量,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灵活调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备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 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以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此外,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舒畅、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从心理上会形成完全彻底地接纳教师的教育教学倾向,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千万不可以讽刺他们,挖苦他们,防止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这时候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找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只有真正去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愿意与你交心, 愿意把你当成朋友,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3.高效课堂引领课改航线 篇三

关键词:高效课堂;减负增效;备课

面对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各领域涌现出大批祖国需要的人才,但这远远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教育是基石。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等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的地方。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为了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增强质量意识,科学全面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正确把握新课改前进的方向。因此,除了积极借鉴、吸收各地先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外,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打造高效精品课堂,是真正达到“低耗高效、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就我自身而言,从教以来我始终这样要求自己。

一、扎实备课,有备而来

俗语有云: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准备好了,方可游刃有余。作为教师,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则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就成了上好课的前提。如何备好课呢?功夫应该是多方面的。

1.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了然于胸

任何一个单元的教材编写都是有明确的主题以及目的性的。教师对教材的烂熟程度必然会影响到教案编写的质量。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围绕课程标准设计活动目标、重难点以及活动方法。备课过程其实是再次熟悉课本和学生的过程。在这样的准备活动中,老师往往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成果。

2.让教学环节异彩纷呈

备课是教师用语、教法使用的推敲。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鼓励评价学生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标准,兴趣激发了,学习效果才能跟随而来。

3.了解自己的学生

学生是上课的主体。任何一个个体都会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课堂的认知、吸收能力各有差异,教师应避免在课堂上一刀切,教学设计在适应普遍的同时还要照顾到个体。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需求,这就是课前我们要掌握的。

二、用问题激发学生共鸣

提问是激发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检测的必要方法,提问的质量经常会决定课堂环节推荐的效率。因此,提问不可小视。

1.问题层次要清晰

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的思路要明晰,这将对学生思维起到潜在的导向作用。

2.问题指向要明确

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

3.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来提问,大的、难的问题应分解为具体的小问题,让学生仔细思考便能回答出来。

三、授学生以渔

1.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开始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难点和重点,再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做笔记,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了多少。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

3.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要及时复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许多疑难问题往往也是在不断的重温旧知中茅塞顿开的。

四、增强反思的时效性

任何的学习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不管效果好与坏,及时反思都是必要的。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经验交流还是自我修正,最终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反思做得好必将发挥优势,更加有利于进取,反思不到位,教学活动也就会停滞不前,迷茫一片。

五、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每单元教学之后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关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弥补教学工作的不足。期中、期末考试后,要进行学情分析和自我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教育是百年大计,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育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精细规范基本环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践行科学质量观,科学、规范、高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4.新课改下英语生态高效课堂 篇四

生态高效初中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的成果就是我们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那就是预习自学(教师导学——学案导学,明确目标,提出问题)--交流研讨(分组自学,合作探究,相互答疑)---展示(小组展示,师生点评,修改完善)—检测(紧扣考点,难度适中)—小结(总结规律,生成方法,拓展应用)的五步流程。五步流程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导学案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引导学生预习的载体是导学案,以导学为方法,我们觉得导学案其作用主要在“导”,所以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对所学内容如何去思考,考虑知识点的思路是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导学案中还应包含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的结构和关联知识点。导学案既不是练习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导学案编制好了运用起来就简单了。英语课前发导学案,给学生预习的时间。通过预习找出自己不会的知识,通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就以学单词为例吧。我们这里大多数学生音标不过关,记单词全凭死记硬背,就更谈不上掌握拼读规则了。鉴于这种情况,在学单词时,先预习单词和小组组员讨论研究注意观察各个字母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再联想以前学过的哪些单词中的字母及字母组合有相同的读音,归纳总结其发音,慢慢积累,这样既巩固了旧单词,又学会了新单词,使得新旧知识间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自学发现规律,他们会掌握得更牢固,也为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如果跟以往一样,学生不会就领着读,他们没有自己去探索的时间,最终只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德意志,从而提高自我。由于有公平竞争机制作前提,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会更融洽。小组学习中的交流研讨中把预习中不懂得不知道的放在研讨中交流,做到每个学生都在“动”都在参与,学有所获。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三)英语课堂是学生展示的平台,课堂展示时,学生都专注于展示的学生,并敢于提出质疑,反驳和补充,这种改革中尊重每个学生。鼓励每个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答,敢演。师注意点拨,拓展,提升,并有恰到好处的学法指导。

(四)检测要设计达标检测题时紧扣考点,难度适中。及时检测利用检测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小结形式多样,在英语课堂上可以时口头,可以是短剧,可以是小品,及时小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12单元校规,班规,各小组设计各种小品把所学运用其中来小结。学生把自己置身其中模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境。上课铃声响了,学生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有的说话,有的打闹,有的抄作业,学生运用所学Don’t talk.Don’t copy the homework.Don’t play.Please be quiet.模仿了教师的语言及表情。

五.在实践中真切的体会到教师的高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不是老师可以袖手旁观了,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娱乐、求知、交友、自我发展的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

1、富有激情上课为什么要富有激情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用不断变化的声音和节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身上。同时也是使学生缓解由于单调的学习而带来的疲倦感。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5.高效课改总结 篇五

伴着金秋硕果时节的到来,我校“三性五要素”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已成功走过了两个年头,在两年期间,我校先后与天津、新疆等20多个教育代表团进行了交流并进行课堂展示,接受区内近300名教师学习观摩,另外还得到了中央省级媒体采访团的集中报道。两年以来,“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推行有效提升了办学质量,也受到了社会美高度赞誉。

课改大显成效,初战告捷。继续深化课改,巩固课改成果,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我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将开展的相关工作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念,分步推进,将课改进行到底

2010年秋学期,我校正式启动课堂教学改革。经历课改调研、校本培训、模式探究、实践总结、全面推广等阶段,课堂教学初步呈现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喜人局面,广大教师能清醒认识到,学校发展,必须改革;唯有改革,学校才能发展。

1.直面课改挫折。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在许多老师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改革之初,尽管经过了前面一段时间的理念更新,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他们将课堂回归成了原来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形式,更多的教师则持有观望的情绪。课改出现了迷惘,一度有回潮的可能。

2.坚定课改信念。为了解决教师心中的疑虑与困惑,让他们明白

“推进课改,贵乎坚持,不能昙花一现、蜻蜓点水,必须锲而不舍”的道理,我校及时召开了课改再动员会,针对个别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畏难情绪、想打退堂鼓的苗头,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教育引导,从理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学习,要求他们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坚决信念。事实证明,这样的动员大会起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为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我校利用周六课改沙龙活动,全校集中学习《教研新圃》第117期文章《名师“不讲”之理》,引导大家关注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界出现的怪现象,就是魏书生、李镇西(“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等名家上课都“不讲了”,说准确点,应当是讲得越来越少了,讲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通过学习和讨论个中原因,大家了解到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师讲课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他们的名气全是讲出来的,他们的每节语文课,都会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学生评价上他们的课,就像过节日。他们的讲课艺术、讲课水平,无疑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高度。听李镇西自己讲,自2007年在郑州同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见面之后,他四次去杜郎口中学专门考察,通过学习研究杜郎口的教学经验,他发现杜郎口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学生会学习,并让学生不停地讲,教学质量自然提升。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

归根到底,杜郎口的老师之所以不讲、名师们开始“不讲”,主要是他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他们对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渴

望与实践,他们在新课改观念的指引下,通过睿智的探索,寻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发现了教学的真经。

这样的学习,让我们看准了课改方向,更加坚定了教师们参与课改的信念,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3.分布推进课改。„„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为课改保驾护航

课改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当中需要学校领导做好带头作用,需要学生与家长的支持,需要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同时还要所有课改的参与人进行不断地反思、总结、再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为‘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领导亲种“试验田”,给力新课改。为了保证课改工作积极有效地展开,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决心给老师吃一颗定心丸,做一个好榜样,纷纷亲自种起了课改“试验田”。这一行为在教师中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直接给力新课改。

2.转变教师理念,实践新课改。课改成败,系于教师。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理解和支持。此次新课程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教师理念。改革之初,学校多次召开教师会议,分析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强调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参与课改的教师白天忙于正常的教学教研工作,晚上还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收集课堂资料,研究方法,总结课改经验,既品尝课改的辛酸,也饱含改革的愉悦。

3.建立合作小组,演绎新课改。全班分成8人一组的7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4人一组的两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组内都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小组目标和管理条约,每个学生的考核都将计入小组得分。新评价机制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高涨了,胆子变大了,发言积极了,争论热烈了,兴趣也更浓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地凸显。

4.开展“课改沙龙”,推进新课改。教育要发展离开不了改革,而改革之路往往是漫长而又艰辛的,特别是前期的摸索,它必须要经过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每周四的晚上,学校分教研组召开以“构建灵动的课堂”为主题的“课改沙龙”。课改沙龙主要分为两项议程。首先就该周教学改革展示课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通过互相讨论,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能力。第二项议程是就目前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课堂质量。

三、目标引领,科研支撑,给课改不竭动力

1.明确方向,引领课改。“三性五要素”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提出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追求,积极“降低起点,放慢节奏,夯实基础,分层要求,全面优化”的教学策略,努力达成“学得愉快,教得有效,评价科学”的高效课堂目标。

2.加强研究,注重创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我校从起初关注模式操作,转为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更加关注师生互动中的知识构建,更加关注常态下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呈现,努力改进常态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今年暑期,我校集中讨论交流课改需关注的26个问题,举全校之力,集体公关研讨。

3.科学评价,优化课改。为了让教师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学校还制定了《课堂评价表》。此表格要求听课教师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活动”、“教师的教学”、“教材的处理与教学设计”等角度,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多方面的观察。

4.确立研究课题,深化课改。根据自主选择,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确立研究课题。所确立的课题必须要紧紧围绕“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重心。确立课题后,再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实施和完善。听课时,教师一起验证标准和教材与实际教学情况是否适切、是否解决了课题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听课作为向教师学习、提高自我的机会。另外我校还通过专家引领、骨干教研等方式,让专家们来帮助教师进行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形式来共同研究同一课题,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教学行为跟进,寻找并缩短新理念下课题研究与现实的差距。

课堂改革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挑战的漫长之路。我们在这条路上,有艰辛的探寻,也有抉择的阵痛;有紧张培训的磨砺,也有成长进步的喜悦;有全校师生顽强不息的奋力拼搏,更有上级领导严谨细致的悉心指导„„在这条路上,我们学习,我们努力,我们奋进;在这条路上,我们体验,我们反思,我们分享;„„在这条路上,师生伴着课改一道成长,学校伴着课改稳步发展。

6.新课改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篇六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我们地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效率 地图 地理技能 学习兴趣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改提出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要求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还课堂给学生。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与探索,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力求教学多元化、创新化。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紧跟课改步伐,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参与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本人现结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教地理,学地理,都离不开地图,“无图不成书,无图不成题”。这是

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骨架。是学生汲取重要知识的源泉。它不仅是地理学科研究重要对象,也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教学,重视利用地图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三、教会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技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某种活动的活动方式与能力倾向。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例如,根据气温降水量 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要以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特知识作为基础。而地理技能的掌握又大大促进地理知识的掌 握学习,例如,学生能够熟练地根据气温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 特征的进一步掌握,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一、地理技能的教学

根据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地理技能的教学应着重注意下述问题:

1、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 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 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

2、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

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一般涉及若干步骤,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 能学习的难点。例如,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 时”,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可见,这一步骤成为整个区时换算中的难点。

3、教师要提倡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 ”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教师要 1

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 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教师应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

四、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感。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在介绍密度流时,又可以利用“在二战之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能自由出入此海峡,袭击英国战舰,致使英国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一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学好地理呢?(二)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比如讲“气象灾害”一节时,我们可用近期某一台风为例,讲述暴雨与洪涝灾害;更可以用去年6月13日在崇雅中学发生的洪灾事件,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气象灾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又以岭南地 2

区的春旱和某一年冬季本区荔枝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7.高效课改总结 篇七

而如今的中学课堂中, 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吃力, 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所以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我认为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转“重讲解”为“重探究”

传统的教育,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基本上是“填鸭式”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机械地模仿训练, 他们只是在继承, 没有探究, 也无创新.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化, 可建立师生、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它的开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 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 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并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到让学生提出问题、操作过程、归纳学法、体验情感, 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同时, 对于学生争论的问题, 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 让学生去探究, 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 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下面以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智者, 发明了国际象棋, 国王决定要赏赐他, 可以满足他的一个要求.智者说:请在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 第一格放1粒麦子, 第二格放2粒麦子, 第三格放4粒麦子, 以此类推, 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 直至第64格放满为止.智者提出的这个要求国王能够满足吗?为什么?

此情境目的是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时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智者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1+2+22+23+…+262+263.学生想求出每一项再相加, 但发现项数太多, 计算非常复杂.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 有的教师舍不得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而是着急地给出“错位相减法”, 学生就会有疑问:求和会想到相加, 老师为什么不相加反而相减呢?在这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理解过来, 故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突破学习障碍.

(二) 师生互动, 探究问题

我接着问:1, 2, 22, 23, …, 263是什么数列?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究1:设S64=1+2+22+…+262+263, 记为 (1) 式, 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 有何联系? (学生会发现, 从第二项起, 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究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 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 (1) 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2S64=2+22+23+…+263+264, 记为 (2) 式.比较 (1) (2) 两式, 会有怎样的发现?

此处要不吝时间让学生慢慢比较, 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关键是变“加”为“减”, 这在教师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教学中应在此处下足工夫, 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经过比较、研究, 学生发现: (1) (2) 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2) 式减 (1) 式, 就能消去相同的项, 得到S64=264-1.此时可引入这种求和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 并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1) 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通过比较, 上述解法简单可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类比联想, 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问题一般化, 设等比数列{an}, 首项为a1, 公比为q, 如何求前n项和Sn? (此时可安排小组内合作完成)

通过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 特殊到一般, 层层递进, 由学生自己探究出公式, 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完成推导后, 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 并请小组内反思解题过程是否存在漏洞?由学生自己发现在由 (1-q) Sn=a1-a1q得时, q能否等于1?而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否为1?q=1时又是什么数列?此时Sn=? (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 得出公式, 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 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通过层层设问, 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完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改变学生简单地模仿接受为对知识的主动认知, 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为264-1粒, 大约7000亿吨, 远远超过全世界一年的粮食产量, 显然国王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这节课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 把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上, 学生从推导过程中深刻地领会到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从而真正地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重结果”为“重过程”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 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 揭示规律, 掌握知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目标, 强调通过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学生学习不仅要动脑, 还要动眼、动耳、动嘴、动手, 即自己去亲身经历.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更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自身成长.新课程专门设计了实习作业, 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个载体, 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 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比如设计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必修1第96页实习作业: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 函数的应用以及17世纪前后数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科学家.

1.班级分组:5~6人为一个小组, 民主选定一名组长.教师要做好动员工作, 确保全员参与.

2.讨论选题:根据各小组成员兴趣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到各组中了解选题, 协调各小组尽可能选择不同的题目.

参考主题: (1) 函数概念的形成; (2) 函数概念的发展; (3) 函数的应用; (4) 数学家与函数; (5) 自拟题目.

3.讨论分工:根据组内每位成员的个性差别, 小组共同讨论后, 由组长分配每人的具体任务.

4.搜集资料:根据所选题目,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素材, 包括文字、数据、图片以及音像资料等, 记录并加工整理相关资料, 写出实习报告.

参考资料:《世界数学史简编》、《古今数学思想》、《数学精英》、《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数学家》、《自然科学史研究》、《数学通报》等以及相关网站, 如http://www.1088.com.cn等.

5.班级交流:每小组一名发言人, 交流小组内研究成果.

该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模式, 完美地完成了实习作业,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发现、发展和创造的历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深刻意义.

三、转“重分数”为“重评价”

长期以来, 学校都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 只要分数高, 就是好学生, 就能得到很多评优评先的机会.这样会导致学生只重视课堂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综合能力的发展, 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新课程评价是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的, 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注重对单纯的知识结构的评价, 倡导形成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 评价指标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采取激励性原则, 体现人文关怀.比如,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 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的提高,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的增强, 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形成等也要作出合理的评价.

四、转“重指责”为“重反思”

常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生:“这个问题我讲了很多次了, 你怎么还不会啊”“你怎么这么不开窍啊”等等诸如此类的指责, 学生听了备受打击, 愈发厌学.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 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要多做反思.通过反思, 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效果进行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并进行有效的调节, 最终改进不合理的部分.通过反思,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逐渐得到提高.反思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更是教师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的法宝.

8.高效“六加一”模式课改感悟 篇八

几年前,我们学校也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向别人“取经”,我们借鉴了这种新型高效的“六加一”教学模式,并迅速地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高效“六加一”课堂博采众长,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关键是它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其主动探究,热烈讨论,激情展示,真正学地痛快、记地牢固、用地灵活,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它采用“导、思、议、展、评、检”六个步骤,环环相扣,灵活高效地运用每一个环节,使教师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六加一”中的“一”是指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而且是为了集体荣誉主动地去学。比如说:如果学生在“思”和“议”这两个环节中没有积极认真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的话,下一个“展”的环节中他们就不可能尽情地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可能为小组争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都不愿因为自己的落后而牵连整个小组的利益。因而在单个小组中便形成了你追我赶,彼此帮扶,互不落后的竞争局面。而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同样会形成不甘落后的良性竞争,这样在整个班级内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你说我讲,快乐课堂,你争我抢,放飞梦想。我们的口号是: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

我第一次运用“六加一”上课时,出现了一个令我非常感动的局面:一个以往总是坐在角落里,从不举手发言的学生居然主动走上讲台,借助黑板给同学们讲解一道颇有难度的习题。同学们目不转睛、津津有味地听着。他讲完后同学们予以雷鸣般的掌声。我相信,他的那次讲解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肯定比老师讲所留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这个学生自己来说,这也是他“英语学习史”上的一个有着重要意义转折点。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战胜自己便是战胜了最大的敌人。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与“被动听讲”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多么的大相径庭。

通过这次课改活动,听课老师感受颇深。笔者认为,长期的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与当代课堂越来越格格不入,各兄弟学校之间应该互相交流,合作共赢。我们学校真的应该走出去,迎进来,多虚心向别人学习,把旧的、落后的、不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方法摒弃掉,取而代之的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特点、灵活多变的、新形式的、适应我们自己学生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所以对于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绝对不能生搬硬套。

9.引探创新促课改,互动高效创佳绩 篇九

引探创新促课改,互动高效创佳绩

----浅谈引探教学法课题实验的做法

内容摘要:大沥镇各级领导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引探教学法”实验课题体现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镇”的策略;实现了“引探创新促课改,互动高效创佳绩”的显著效果。

一、基本情况

大沥镇各级领导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2001年就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镇。从2001年来,数学科实施新课程理念,以“引探教学法”为切入口,推进素质教育。由原来一所“引探教学法”研究实验学校,发展到目前十三所学校。为确保引探教学法研究有效开展,成立了“引探教学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由教育组第一把手黎建维主任担任,成员由各实验基地的校长组成,聘请陈永林教授、区教研室禹飚主任、卢慧仪教研员担任顾问,真正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镇”的策略。几年来,不仅数学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还辐射到其它学科,实现强强互动。三镇合一后,更体现“引探创新促课改,互动高效创佳绩”的效果。

二、具体操作

开展引探教学法研究,主要抓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实施课题培训;二是加强“镇、片、校”课题研究的网络,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活用引探教学法,形成深受各校欢迎的教研互动新模式;三是多元化评价机制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城区小学作为我镇引探法的先行者,早在2001年,城区小学数学课组意识到: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行,单一的讲授式和满堂灌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让教师的教学困难重重,在此情况下确立了基于城区小学实际的子课题:“引探教学法与课堂优化的研究”正式进入教师的实践中。经过一阶段的实践,发现这一课题的精髓与新课程标准非常吻合。在教育组的引领下,教学部门深入调研,收集征询各校的意见,决定把“引探教学法”实验课题研究在我镇推广。先后有大沥二中、城南小学、高边小学、太平小学、兴贤小学、颜峰小学、大镇小学、水头小学、沥东小学、沥中小学、沥西小学、联窖小学等12所学校参与研究。根据各间学校子课题的提出,13所学校分三批申报,起步的时间有差异,研究的过程有深浅,但我们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课题深入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加强培训,观念先行。引探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垫脚石,是实验是否有效的保障。我们首先抓好两方面的培训。(1)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培训相结合,在充分调动教师自我学习基础下,以实验学校为单位,组织进行统一的培训,开展专题讲座或案例分析,既有学校统一要求,又有教师自我需求,做到双管齐下,互为补充,共同发展。(2)镇内培训与镇外观摩学习相结合,不定期邀请引探教学法研究中心部陈永林专家到校进行培训、指导,积极参加总课题组研讨活动,组织部分教师分期分批到湖南、珠海、肇庆、深圳等地观摩学习。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靠自己”的学习思路。“靠自己”就是充分发挥“协调互动,相得益彰”。如组织先开展的学校作经验介绍谈心得体会,启发后加入的学校,使他们坚信实验是有收益的。并达成以下共识:“引探教学法以思考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内再学,课后又学;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帮后讲,学生独立地学,合作地学,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活用引探教学法教学能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根据我们实验课题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把引探教学法研究与新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相结合起来,重点研究活用引探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进行改革,活用引探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课前自学----思考作答------补充质疑-----课中再探---归纳总结-----课堂练习-----分析评价-----布置作业(包含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重点探究思考题为教学的主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层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先学先讲,教师的后讲后帮。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数学课堂上很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引”与“探”,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主线,学生先讲(先探究),教师后讲后帮(后归纳),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本新内容。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老师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找出这节课的重、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并了解到学生已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能力。因此,课前老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应要复习哪些图形的面积?②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时间去思考,回忆已学过的内容,甚至翻阅有关的资料,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学生“探”积极思考题学习新知识:(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行平四边形有什么关系?(3)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思考题深入探究,逐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引导学生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思考题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把新知识学好了。

(三)、形成教研互动新模式。

1、结合理论学习与问题的研究学习,确定发挥“镇、片、校”三级研究的网络,做到“细、实、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扎实实开展了专题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课例反思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每次专题活动,真正做到研究每节课怎样上,才更能引得灵活、探得主动,使教学优质高效,使学生的能力提高快。研究引探教学法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落实新课标要求和用好新教材服务;研究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怎样为优化引探教学服务。我们广辟渠道,构建研究网络,把十三所引探教学法研究实践基地的学校,以片为单位,分为三组。并成立以片为单位的研究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完善实验组织与管理的四个方面,①实验领导小组;②课题实验组;③课题组顾问;④课题研究管理。这样,有组织、有内容、有过程地形成一个强大研究网络。使课题组研究管理呈现了崭新局面。如2004年10月,陈永林专家到太平小学进行理论指导,教育组教学部门组织全体实验学校派出数学教师、实验教师到太平小学听陈永林教授的专题讲座,观摩该校黄星联老师作课,然后集体评课,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参加的教师回校改进思路,再为本校上一节研究课,这种形式既节省实验经费,又加强了教师质疑、交流的机会,给优秀教师探索创新奠定底色。这个过程是在镇教学部门教研员的组织下进行的,每学期分不同的专题进行三次以上。

2、加强互动教研的网络管理,推进互动教研的网络运作,发挥互动教研的网络功能。加强网络管理,我们要求课题组做到“三化”:①程序化。各引探教学法研究实验基地的学校,按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经验推广”的程序进行。②规范化。每次专题研讨活动必须做到“六有”:有活动通知,有议程安排表,有研究课例(案例评析),有阶段性总结,有专题论文集,有研讨过程记录。③制度化。专题研究必须做到“五要”:一要保证时间,每学期开展两次专题活动。例如: 2005年10月在联窖小学举行“大沥镇小学数学引探教学法专题研讨”活动。是这样安排的:邀请区教研室禹飚主任作专题讲座;听陈翠英老师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课例;区教研员卢慧仪作点评;镇教研员何冬梅作课题阶段性总结;镇教学部门曾繁耀主任作具体要求。二要人员到位。活动时有校长、教导主任实验教师参加。三要落实责任。区、镇教研员负责指导、督查、评估等工作,校长负责研究管理,教导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实验教师是具体实施专题项目。四要投入经费。学校争取“向上要一点,学校挤一点,主办单位出一点,向社会捐一点”的办法,保证教研经费投入。五要全面评估。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每学年全面评估一次,评出先进科研学校及先进个人。

从“导引”发展互动教研到同片学校自觉的教研互动,这种形式灵活,成本底。如2005年上学期在城南小学举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暨优秀课例观摩会》会议主题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活用引探教学法上好小学数学课。在这活动中展示了一年级《找规律》;二年级《时分认识》;三年级《小数的认识》;五年级《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等优秀课例,使与会领导、专家好评。通过这些专题活动,激发了教师新的思维,焕发新的活力。

(四)、多元化评价机制促发展

我们研究中心对课题组的学校,进行每阶段的评估,首先各课题组做好阶段性总结,中期的总结,然后通过《实施课题研究过程量化评价表》,把课题过程和终结管理与“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相结合,着重于评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既要通过教研课题组与课改中心组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横向对比,也要进行教研课题组成员现在、过去成绩的纵向对照,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与不足,通过评估促进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促进课题研究活动向更深层次的推进,有计划,有针对性,由镇教教学部门派出骨干教师到学校借班上示范课,组织全体教师评课,让学校教师学习借鉴集体备课和落实课堂的学习,再集体备课,该校教师再上课,促进薄弱教师从被动到主动变化,从而改变教师旧有观念“课题是优秀教师的表演,被动教师做观众”的心态,真正进入实践研究。而且为实验老师、青年教师创设平台,让他们上示范课、研究课,与授课教师面对面谈话交流“这节课你感到最满意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一个个问题达成共识,其他听课的教师也参与讨论,台上台下互动,这种全新的评课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感到亲切、自然、收获大。将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研讨,通过教师之间互动、案例分析,现身说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如:中心数学教研组与教师一起研究如何实现算法多样化?小组合作如何设计?数学统计课如何上?学生的学习评价如何进行等等?从而使教师总结课堂教学达到了什么程度,下一步作怎样的调整。真正落实教学有效性、高效性。与此同时,我们开展了大沥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和三年级教学反思设计,以及教学论文评比和小学数学教师说课、作课评比等一系列活动。

三、实验效果

1、促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尝到了耕耘、开花、结果的甘甜。全国引探教学法第十一届引探创新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7月22日至7月25日在深圳市委党校召开,我镇这一课题在全国引探教学法第十一届引探创新教学研讨会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我镇联滘小学蓝洁丰老师说数学课《数学广角

(二)》获一等奖;城南小学高少秋老师说数学课《找规律》获二等奖。我镇联滘小学、太平成远小学、沥中小学在全国引探教学法第十一届引探创新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大沥教育组何冬梅、太平成远小学何锡文、联滘小学吴美珊、沥中小学梁渐群等老师被评为先进个人;此外,在优秀论文评比中,我镇获一等奖6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13篇。

2、培养一批省、市、区、镇骨干教师,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说课、作课、课例及论文等各项比赛获奖,全国一等18人次,二等21人次,三等12次,省一等8人次,二等15人次,三等12人次。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大王“邀请赛,六年级的“奥数”,省五年级“数学育苗杯”竞赛,获奖300多人次。同时,参加课题实验学校的沥东、太平、城南、水头小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沥中、城区、兴贤、高边、颜峰、大镇、沥西、联滘、二中等学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八所学校评为先进科研单位,16名教师评为先进个人。

3、教师的发展带来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使我镇的课改走在区的前列,多次为区提供新课程标准研讨会提供现场,如黄歧中心小学为南海区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新课程标准提供现场;如南海区小学数学说课在大沥镇中心小学举办,我镇教师参加说课评比荣获一等奖2人,二、三等奖各1人。

4、推动学校的发展。达到强强互动,以强促弱的期待。引探实验为各校打开校本教研的大门,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大沥二中、城南小学、城区小学、沥东小学、沥中小学、太平小学教学成绩连续几年稳步上升,水头小学、兴贤小学、颜峰小学、沥西小学、大镇小学、联滘小学、高边小学有了较大的进步。其中高边小学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实验前只有3个班的数学平均分达到镇的平均水平,实验的第三个学期,数学平均分达大沥镇平均水平的班级进步到9个班,由25%进步到75%,实验同样辐射到其他学科的成绩的提高。(如下图所示):体现这个课题有实效性、高效果的优势。

5、和谐发展,亮我风采。例如:运用引探教学法的精髓,大沥二中开展“十个一”,推动能力发展:举办一次科技展览,举行一次科技知识讲座,组织一次科技参观活动,读一本科普知识的书,编一份科技小报(小抄报或电子报刊),开展一次“小发明、小创作”的制作活动,进行一次科技作文竞赛(小论文、实验报告、科幻故事等),创作一幅科幻电脑绘画,开展一次主题为“科技知识大比拼”的班会,向你的家人介绍一项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还有城南小学“经典诵读”,沥东小学的“读书活动”,兴贤小学的乡土文化,,高边小学的感恩主题活动,大镇小学的歌舞表演等。

四、实验体会

1、引探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学改革指明了很好的方向,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2、运用引探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科学的方法。

3、课题的研究要有效,必须能触及教师的灵魂,尤其是能使那些工龄长、已被职业倦怠控制的教师萌发职业青春。如某校实验前,全校没有一位教师能拿出一篇符合镇要求的论文或合要求的教学成绩参加镇2004年10月的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到现在有了论文获全国特等奖并在核心刊物发表,这个突破体现了科研兴校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其中有位20多年教龄的数学教师不得不提,因为他实验前数学成绩常与镇的平均水平差距甚大,他本人压力很大,性格变得自卑烦躁,常被很多家长投诉。自从该校开展引探实验,在学校领导、同事的悉心帮助下,他所教班的数学平均分、优秀率和合格率都超过镇的平均水平。他自信开朗了很多,焕发出教师的活力。是课题让他的事业重生!下表是他实验前后的数学成绩比较。

4、任何优秀的课题,都需要有序的组织管理和狠抓落实。尤其是学校校长的重视,凡取得良好效果的学校校长都是用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与教师同进共长的结果。

五、问题与展望

10.浅谈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十

“高效课堂”的提出不是新鲜事物,自有教学活动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就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高效教学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那时孔子的教学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有很大不同,也没有“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些词语,但孔子的教学思想至今仍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同时代对高效课堂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有不同的理解,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时代,人们关注的是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建设的高效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下面就新课改下高效课堂建设谈些粗浅看法。

一、制订目标 恰当明确

高效课堂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时间的规定性,二是目标的规定性,离开目标无所谓效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主要标准。一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制定恰当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做到目标既不过大,也不太小,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能随心所欲。

二、调动学生 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语)”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开端引趣,激发欲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发掘魅力,引起兴趣;开展比赛,适当竞争;刻意求新,相机诱导;深入浅出,幽默形

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巧用游戏,学“玩”结合;以情激趣,亲师信道;科学难题,引人入胜等都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思路。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

三、改革教法 方式多样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上,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单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二是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任务。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一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二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三是“温故知新”——化难为易。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

四、面向全体 尊重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水平、学习倾向性上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在教学目标、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统筹兼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境界和水平。特别是对学习后进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给予他们发言和活动的机会,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肯定,而不能让后进生在课堂上只当配角和观众。

五、开发资源 联系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改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注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六、创设条件 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精神满足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巴班斯基认为,学生没有体验过由于获得成功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就不可能认真地考虑到学习上再进一步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些“特殊的成功情境”,使他们积极迎接以后的学习。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实施鼓励性评价,充分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丰富的发展潜能。还要注重注重过程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七、培养能力 鼓励创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求学生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是鼓励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喜欢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在师生关系上,我们要积极营造一种师生互尊、同学互爱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共同讨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自主发现,而避免仅仅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多采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和研讨法等。

八、优化手段 提高效率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在课堂上不再是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手段,如果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图片、挂图、实物教具和学具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九、精选习题 当堂训练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内损失课外补,将大量不将选择的甚至是重复性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在课外完成,造成学生在课外疲于奔命,应付作业的现象,可以说没有精心设计作业,当堂完成训练任务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课堂有六条可作参照,其中有一条就是“练习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精心设计,数量要精,质量要高。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由之路。

十、锤炼语言 提高技能

教学风格、课堂气氛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是密切相联系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一是要使自己的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合乎规范,避免冗长、啰嗦或者随兴趣和话头东拉西扯,任意延伸。二是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三是富有启发性、激励感。四是要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我们还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要善于运用目光,善于使用面部表情,善于运用体态姿势等来帮助我们表情达意,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实施新课改 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篇十一

一、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真正使“教学在师生互动与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是出发点、落脚点,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展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压抑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正确,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统课堂”,居高临下地出现在课堂上,盛气凌人地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接受与模仿之中,不能放开手脚地思考问题,思维近乎封闭,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其结果必然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主地位的发挥更是无从谈起。前不久我们配合县教研部门的一次调研活动,开展了“什么是一堂好课”的学生问卷调查,其中七年级六个班305名学生的问卷中,有246名喜欢亲切、和善、有爱心的教师,喜欢能够相信与尊重学生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地讨论与探究问题。可见现在的学生是十分厌烦“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方式,而非常喜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我们政治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只要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建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微笑、点头、鼓励来善待学生,决不用训诉、讽刺、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上课时常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或讨论”的语气开题,将师生融合在一个情感亲密的教学整体之中。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老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由于有民主的氛围,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动而有序,活而不乱。这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课堂上质疑问难,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当然学生质疑习惯和解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教师长期不懈的指导与培养。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与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看出问题、想出问题。为此我们要出好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思考题要提早给学生,并且做到由浅入深,既有的理解,也有案例的,更有开放性的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课堂上就能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了。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同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述《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的第二条原则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别人尊重你的人格尊严,你首先得具有高尚的人格尊严?”使学生站在自己与别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尊重人格尊严的问题。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较好的发挥。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尽管教师已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课前的预习题,也能在上课时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质疑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他们常会以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眼光来审视教材、分析问题,在不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营造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与分析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合作,养成讨论的习惯。

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合作讨论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经过碰撞和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

依据新课程理念,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重要性的,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多向思维。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不仅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且还能生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不同管理理论在大众汽车公司的应用论文下一篇:学生会部门工作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