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24-09-30

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共13篇)(共13篇)

1.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一

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题,刊发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署名文章。转变领导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卢展工书记提出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站位高、立意新、阐述准、论述透,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想准备,为全省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指针。

之后,自2010年12月22日至2011年1月21日河南日报陆续刊发了9篇署名“何平”的系列争论文章,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何平九论”紧扣河南发展脉搏,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8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在中原经济区起步之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何平九论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黄钟大吕,鼓舞人心,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引起了前列的社会反响。、领导方式转变是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加以细化、深化、并内化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一是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离开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转变领导方式,就是要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二是要强化忧患意识。要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强化攻坚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也难免会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要有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场攻坚战,把基础打牢,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能为了出成绩走捷径,从而给经济发展留下毒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科技、经济、文化、专业知识等;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二要善于思考。能否善于思考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

转变工作作风是加快转变的保障。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靠过硬的干部作风来推动落实。一要高度负责。领导干部在其位要谋其政,任其职要负其责,主动肩负起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触及矛盾,敢于破解难题,有责任不推脱,有问题敢负责。二要注重实干。实干是一种境界,是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聚和升华。领导处处起表率作用,必然会影响和带动下级苦干实干。三要着力民生。民心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既要注重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关注群众的具体利益和实际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深入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主动抓、具体抓、扎实抓、合力抓、科学抓,推动工作落到实处。五要科学总结。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科学总结达到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增长本领的目的。要总结出成绩,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起到激励自我、增强干劲的作用;要总结出干劲,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激发斗志、坚定决心,把干劲鼓得更足一些,把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努力推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六要实践创新。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务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职责和使命迫使领导干部在抓工作干事业中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气魄。在实干、总结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大胆地试验,科学地论证,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这样才会在转变领导方式中实现“跨越”和“突破”。

2.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二

笔者了解到一家著名的中外合资企业,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 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经营, 为国家上缴了40多亿元的利税;在1994年后的十多年时间内, 安排农民工就业累计达三四万人次。然而, 就是这样的一个曾经被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外合资企业典范”的企业, 却在不久前轰然倒下了。表面看是这家企业的产品被新技术所替代, 其实质是没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秉承企业的核心理念

过去常常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发展, 进而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又主要看GDP这个指标。现在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 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 由物到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这是与国际发展潮流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从一个人、一个企业, 到一个国家, 其发展的潜力大小, 根本上取决于其思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具有3 0 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 一直秉承着“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现在的同仁堂遍布全国, 还在海外开设了多家分店, 传统的中医药精髓与现代高科技结合, 正在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笔者刚刚提到的那家合资企业, “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工业报国”的理念也曾支撑企业的发展, 但这种核心理念不应该仅在企业经济效益好时才存在, 还应该发挥在经营艰难的时候。

可见, 企业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同心协力、不遗余力地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技术、产品、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 但实践证明, 企业应该抓实主营业务, 才是企业长久生存之计。

近日,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严厉指出, “老老实实干你的本行、干实业, 不要东张西望”, 因为“辛苦钱可靠”。如此直陈, 证明了当下企业热衷于非主业投资中潜伏很大的危机。以往央企集体炒股, 李荣融曾说“赢的是个位数, 输的是两位数”;现在针对78家非地产央企进入房地产, 国资委严令退出, 以避免重蹈覆辙。2007年, 国资委属下的央企利润总额突破1万亿,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央企当年利润同比下滑近30%, 2009年也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谈起金融危机, 说到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就不得不谈奥巴马“岩上之屋”的观点。这个词源自《圣经》的比喻: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 建在岩石上的房屋巍然屹立。奥巴马引述此典故, 意在表明美国必须重建经济的基础。在过去10年, 40%的美国企业利润来自金融领域, 这种虚拟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减少了370万个就业岗位, 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005年降到了12%。

从分析中看出, 踏踏实实做好企业, 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好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呼唤更多的主营实业的企业。

“中国酒店十大创业功勋人物”、“中国创业企业家10强”的季琦, 曾创办携程、如家酒店连锁, 在美国纳斯达克先后上市。后又创办汉庭连锁酒店, 实现了8500万美元的融资, 也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如果能够上市, 他将是拥有三个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第一人。但他在酒店管理上一直提倡的是, 根据自身特点, 在设计、产品、服务、文化等方面打造自己的特色。

笔者了解到一家具有40多年历史的小型国企, 一直主营军工产品, 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改革开放以来, 他们多次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忍痛丢掉了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成功地为神州飞船、歼10战斗机提供了优质的部件。这家企业在科研、技术创新中, 一直坚持自己的主营业务, 实现了效益的稳步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无论企业大小, 都要抓实企业的主营业务, 向主营业务要效益, 企业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做好创新准备

只有做好创新的准备, 才能保证企业在变革中发展。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 而是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全面创新, 是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

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需要“企业家精神”。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家精神”有着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认为, 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 其动力来源无非是对利益的追逐和企业家精神, 后者被他描绘为“独特的理性精神”, 被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是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精明理智和敏捷、事业心。彼得·德鲁克说, “从理论上说, 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低的而不是最高的行为”。他还说, “企业家精神既不是一门科学也非一门艺术, 它是一种实践”。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需要企业的管理创新。李荣融说, 一个优秀的央企起码要有20年左右的技术或产品储备, 还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即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他说, 中国人做一双鞋可能做得很精美, 但能将成千上万的鞋做到一个标准就十分困难, 这就是管理水平带来的差距。

3.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三

“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总体部署或者说叫战略部署,可以用这样几个数字来概括,两个“一”:叫一个“坚持”、一个“立足点”;两个“二”:叫两个“翻番”,两个“加快”;有两个“四”:叫四个“着力”、“四化同步”;一个“五”:叫五个“更多”。

一个“坚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绝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个大家在《报告》(指中共“十八大”报告——编者注,下同)当中,经济发展方面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强调。再次强调,就是我们新一届的党中央仍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一个“立足点”,《报告》经济发展的下一段专门讲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我们要发展,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和过去不一样了,不再是立足于速度的高低,下一个十年到底有多快,这个《报告》上没有追求高速度。

而且我们要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四个字大家看一看,过去仅仅用到改革开放上,就是改革开放是关系我们国家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次把主题、主线上升到这样一个地位。

所以我觉得这次“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发展方面如何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发展的话,就是坚持主题主线,把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围绕着速度、立足于速度来推动发展,它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就是由于过去盲目地、过度地追求高速度带来的问题。

两个“二”,其中一个是大家所熟知的叫两个“翻番”,但是我觉得需要说明一下,在目前媒体对两个翻番以及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解读,有点儿过于去强调两个翻番了,我觉得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两个翻番它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大家还要注意有两个全面,第三部分的标题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然我从经济角度上来讲,我不全面讲那五个一体的发展目标,但是两个翻番报告中也是讲,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当中的一个目标,整个目标是有五个方面,但是两个翻番只是经济发展目标当中的一个,这是需要说明的。

第二个是两个翻番是有前提的,大家一定要注意,报告是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个是为什么这次增加了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我觉得这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需要,这也就是说要纠正过去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的比例,因为在后边也讲到了两个提高,提高两个比重、两个同步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的翻番才能更多地建立在消费,建立在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如果还是像过去似的,过于依靠投资、过于依靠出口来拉动增长,那么实现这样的一个翻番,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四个两个翻番是一个全国的目标,并不认为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群收入都翻番,因为我们现在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比较大,所以说它未来可能翻一番,可能会多一些。

那么对于低收入群体,对于农民来讲,国家要通过加大再分配调节的力度,这个在收入分配当中专门讲了这个,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使他们的收入增长,我相信低收入群体应该翻一番还多,当然这个居民收入翻番它是讲扣除了价格因素以后的这样的一个翻番,是实际的增长。

两个“加快”,怎么实现这两个翻番,我觉得报告的第四部分的标题叫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这个是统领整个第四部分标题的这样一句话,也是我们未来发展最根本的方针。

大家如果比较一下“十七大”(报告)的标题,关于第四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标题叫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果大家仔细读一下报告,这次报告当中除了在总结经验当中用了一个“加快发展”以外,就是对发展前面加了一个“加快”,在未来发展的步骤当中,没有再使用加快这两个词。而把有限的加快用在了转变发展方式和改革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总的方针的提法,这次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个又好又快的“快”已经没有了,在《报告》里找不到了,“平稳较快”也找不到了,我们今后促进经济发展总的方针是叫“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有了一点全党的共识是,未来我们的发展不在于快,关键是怎么样持续、健康,这个当然就包括转变发展方式。

四个“着力”,或者叫要推动形成四个新机制,前面讲到了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来,但是具体还要进一步地说怎么样做到这一点,怎么样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把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或者说着力点,转到培育形成四个新机制上来。

第一个这个《报告》上都有了,就是要“增强新活力”,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等,他们才是市场主体的新活力,企业才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政府并不是主体,当然这要通过改革了。

第二个叫“新动力”,要增强创新的驱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来带动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等各方面的创新。

第三个是“新体系”,就是要推动我们新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凝聚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未来能够成为带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最后一个是“新优势”,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个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所以要培育形成新的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这样一种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那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推动转变发展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当然我们是不否认政府的作用的,我们发展需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但是政府怎么去发挥,不要是再像过去那样把主要精力、主要着力点、主要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壮大产能、促进生产上,这样会加剧我们产能过剩的矛盾,而把工作着力点转到这儿来了,会有助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nlc202309010926

四“化”同步,大家知道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的是三“化”同步,这次专门加了一个信息化,这里面的涵义我想把握三点。

第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目标要求。就是我们中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这样一个现代化,而不是某一个工业化孤军奋进、城市化孤军奋进这样的一个现代化。

第二,推进四“化”同步,重点在哪里?这里面讲了三句话,第一个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应未来新技术革命的这种需要,可能要更多地通过信息化来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那质量不高有很多方面的表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这次也在《报告》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作为一个城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实质的城镇化有进步,因为按照统计来讲,我们城镇化已经超过了50%,但是按照户籍来讲,我们城镇化只有35%、36%这样的一个水平。

第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协调,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四化同步当中第三个重点,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说下一步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通过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也通过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市民化,来反过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最后一个就是五个“更多”,这是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这次《“十八大”报告》当中,专门有一句话叫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就用五个“更多”来进行描述。

第一个,因为我国虽然还没有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但是目前消费不足问题或者说叫内需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了,所以说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这就是新的发展方式的第一个内涵。

第二个,我们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但是制造业已经产能过剩了,所以说今后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带动增长,这是第二个内涵。

第三个,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已经开始凸现,工资上涨很快,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了,去年到今年,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压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所以《“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带动增长,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我们国家在能源和资源消费总量方面,仍然处于总量扩张的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总量还要扩张、扩大,但是目前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瓶颈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收紧,所以今后应该更多地依靠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来推动增长。

第五个,我们国家城乡区域之间,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方面,这个差距还比较大,概括起来说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但是在前一个阶段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当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报告强调要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来促进增长。

上述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式的五个内涵。相比较于“十七大”报告讲的三个转变,(“十八大”报告将)需求、产业和要素进一步扩充、进一步明确,方向更进一步地清晰了。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发展的思路,我觉得是一套完整的逻辑,首先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变,推动发展的工作重点或者说叫着力点要转变,但是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这样我们“四化”才能够同步,我们“两个翻番”的目标才能完成。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四

一、背景材料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目的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在2011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就如何实现“转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强调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目的在于引导各方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上。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方式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经济常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治常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建设、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哲学常识】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三、命题思路和角度分析

1、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紧迫性方面,考查经济常识中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提高等经济知识,从比较大的角度论述。或者选择转方式要求中如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与改善民生、两型社会的建设、扩大内需等角度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述。

2、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选择相关数据图表,如GDP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与城乡居民

1收入增长及劳动报酬增长比例,国家的财政支出与个税调整比例,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分析说明题形式考察学生相关经济知识。

3、从转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中作为简答题,考查学生相关经济知识。如最低工资上调、个税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4、从转方式目标提出和落实的过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识中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知识,主要是分析说明题或简答题角度。或者哲学题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四、典型例题

【虹口】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经济较快发展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D.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

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徐汇】34.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什么领导?

(2)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闸北】

35、图表一图表二

注:当代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7分)

【浦东】38.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作忠

5.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 篇五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5-26 8:11:00陕西日报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全球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挑战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可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金融危机时期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攻坚战和硬任务。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层面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视角要够宽够高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国内外市场一体化需要较大的调整;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除了国内,还有全球的角度、自贸区的形式、共同体的形式等,把角度放宽,打破疆界,主动融合。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之一,是把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着眼点转到依靠扩大国内消费上来,这是方略性的转变,必然引起国内消费能力和需求的内涵的巨变。要高度注意对数量扩张极为重视,对服务效果和质量效益强调不够;在组织技术方面着力较大,但制度供给严重不足;部门的独立意识和功利意识增强了,但服务意识淡化;对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配置重视,商业诚信意识淡薄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正确的工作定位,即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适应转变且要促进这个转变。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找准切入点

在西部大开发走过10年历程、陕西在其中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以国家正式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重大战略目标,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充分发挥核心板块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经济区域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陕甘两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努力走出一条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

1、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有利于衔接内外需结构,而且有利于改善投资与消费、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内需包括国内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因此,必须更加重视消费对投资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视市场对生产的评判作用,应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优化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促发展与扩消费、惠民生一举多得。扩大

内需、启动消费,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镇化提高居民消费率和加快发展服务业,都同推进人口城镇化有密切关系。城镇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载体,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都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而且是农村人口市民化、增加居民消费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高效益行业转移的过程,而且是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过程。尤其是现阶段,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要结合点,对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开拓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

3、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竞争和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应推动制造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移动,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现有的各类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关注电子商务平台;要加大知识投入,重视技术创新。

第四,强化经济手段调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汇报材料 篇六

及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座谈会上的发言

按照中央和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体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2008-2010年工程建设项目的问题整改情况2008-2010年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共222个,通过开展自查自纠、集中检查、重点督查共发现问题500个,提出整改建议600条。截至目前,2008-2010年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全部完成整改。

二、落实《工程建设廉政风险防控实施意见》情况 2009年9月,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天津市工程专项治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制定了《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坚持边查边改边建,扎实推进工程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1、履行牵头职责,精心安排部署。区纪委监察局作为牵头单位,担负着牵头抓总的职责,工作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区专项治理工作的最终结果,为此按照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要求,对全区专项治理工作统筹部署。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方案,下发全年工作要点,明 1

确必须完成的任务;二是落实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使各单位知道工作该谁干、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确保整体工作全面推进;三是抓好政策指导,组织职能部门集中学习中央和市专项治理工作精神,解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专项治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2、抓好组织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涉及部门多,整改难度大,协调任务重。在工作中注重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定期召开成员单位工作协调会,切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规范工作机制,定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项目集中检查,针对重点项目问题抽调业务骨干人员进行会诊;另一方面,与成员单位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深入实际开展走访调研和座谈会,了解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给予协调解决。

3、深化监督检查,确保任务完成。监督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县纪委监察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一是抓好落实上级文件、会议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形式,检查职能部门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对落实不力、影响工作的进行通报批评;二是抓好两个环节的监督检查,既检查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检查职能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方面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三是抓好专项治理整改效果的监督检查,区纪委通过建立问题台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督查,实行销号管理。对整

改过程中整改不到位的绝不放过,工作被动、整改迟缓的下达监察建议书,明确要求限期整改,确保治理效果。

4、健全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坚持边排查边整改边规范,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探索建立了适合本地的政策法规,如: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金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区政府制发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的意见》。为防控投资项目责任单位和项目责任人廉政风险,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排查工作发现的问题,区纪委、监察局制发了《招标投标监管制度》。同时,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开展工程治理过程中,制定印发有关工程治理方面的规章制度5项、规范性文件8个。

三、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是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为了落实好该项工作我们具体抓了以下3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在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中明确了四点要求:一是依托区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专栏,实现信息统一对外公布;二是按照“谁制定、谁发布”原则,确定发改委、建委、规划等17个单位为信息发布主体;三是参照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目录,各单位依管理职能确定公开内容;四是明确公开时间节点,对2010年以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全部实行信息公开。

2、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平台建设。一是完善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专栏建设,依托区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区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根据审批和管理权限,12个部门已实现信息及时发布,并在专栏上重点发布政府投资或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具体包括项目信息、信用信息、招标投标、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等内容。二是完善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平台建设,在已有的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基础上,完成采集终端产品的采购和安装工作,目前正在加紧调试,实现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与市级平台对接。

3、完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信息的发布这个重点环节。区纪委监察局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做好三个方面督查:一是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对于新开工建设的项目,各部门是否对项目在手续办理过程中及时动态发布。二是信息录入的完整性。以信息公开目录为标准,检查信息公开内容是否有缺失。三是信息录入数量。县纪委要每月对各单位录入信息数量进行统计,每季度进行通报,作为考评数据。

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技是支撑,制度是保障”的原则。按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研究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奖惩机制,同时紧紧抓住我区做为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全国百个试点之一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信息公开力度,坚持“发

7.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七

一、三个需要避免的“发展陷阱”

(一) 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权力支撑的财富会终成“幻影”。西班牙曾经是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号的经济强国。特别是在1521—1600年, 西班牙强盛时期, 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时至今日, 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像西班牙一样垄断了如此集中的贵金属。然而, 潮水般涌入的财富, 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 没有形成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没有形成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资产阶级, 因而, 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制度演进。这些黄金白银流入君主和贵族的手中, 腐化了王室, 摧毁了产业, 彻底动摇了这个帝国的根基。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 西班牙此时只扮演了“过路财神”的角色, 成为“黄金漏斗”。

“西班牙幻影”说明, 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 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不激发和维持人们的创新力, 一个国家的繁荣就不会长久。

(二) 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 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 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 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 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 一边是现代化, 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 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 拉美许多国家受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 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 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 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 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 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20世纪60年代, 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 除个别国家外, 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1 000美元大关, 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 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内, 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使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 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 “拉美奇迹”背后, 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 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 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 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 进入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90年代后期, 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 无论是GDP, 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 拉美国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 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 以至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三) 日韩困境

日本是世界专利大国。在很长时期里, 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只是一个极善于模仿并消化吸收的国家。究其原因, 这和日本专利的类型是有关系的。日本专利大部分是二次专利, 或者叫派生专利, 这种专利是在引进欧美国家的原始专利的基础上, 经过再创新而形成的。这样的专利需要依赖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 每年全世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50%属于美国, 40%属于欧洲, 因此, 日本的基础理论严重依赖欧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 传统产业和核心技术由欧美国家向日韩转移, 由此造就了日韩的飞速工业化, 使世人震惊。90年代之后, 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进行了重新诠释, 因此, 在信息技术上, 欧美不再向海外, 主要是日本转移其核心技术, 从而使欧美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居于垄断地位。此时的日本经济就缺乏了基础理论的支持, 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创新源泉。日本从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一路走低, 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韩国的现代公司、SK集团也纷纷出现经济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日韩经济的发展, 毫无疑问这和这类东亚国家缺乏作为经济大国所拥有的技术支持力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仍然以政府为主导, 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创业的激励, 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 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使得原本飞速发展的日韩经济陷入了泥沼之中。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根本之路

(一) 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从外部性理论到产权理论, 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 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现实资源环境挑战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 经济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依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即三个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提高和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优化组合,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因此, 应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 避免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 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 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 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推进工业由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发展的进程。第二,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 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成长链。第三, 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国际上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向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 而且是扩大“内源性”需求、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 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不仅在于片面追求外延扩张, 而且在于资源的一次性使用。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 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 使“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往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须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企业层面, 打造循环型企业;二是区域层面, 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三是社会层面, 打造循环型社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而不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联, 要创建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 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资源约束, 而是制度约束。主张看待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必须结合制度环境。改变传统发展方式, 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深化改革, 以形成推动乃至于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 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 严重偏低。地价低, 水价低, 能源包括电价低, 许多矿产品价低, 大都与其价值严重背离, 造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 2010-04-07.

[2]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 2008.

[3]张玉台.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矛盾及其影响路径[N].中国经济时报, 2010-05-21.

8.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 篇八

李盛霖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工作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交通运输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之路。

李盛霖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在“加快”转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深刻认识交通运输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抓好四项工作

李盛霖指出,交通运输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认识早、行动快、前瞻性比较强。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顺应了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要不失时机地着重抓好四项工作。

第一,切实保持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势头,继续为扩大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要积极支持各地进一步加强国家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加强水运基础设施特别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好“十一五”规划任务,做好“十二五”规划衔接,关心和支持各地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努力争取今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新的增长。

第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一个主线、五个努力”。要重点加强内河航运建设、综合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开展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信息应用建设,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公众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切实抓好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两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工作。按照国务院要求,严格工作进度,认真组织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两型”行业各项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要求和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把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交通运输生产、生活、出行方式的各个环节中。

第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为主线,编制“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要坚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打破传统规划的思维方式,以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区域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全面统筹区域、城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做到“五个努力”

李盛霖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是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还是遵循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目标不动摇,加快推进“五个努力”的具体落实不放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切实做到“五个努力”:

第一,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党的十七大把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运行系统和服务系统。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是中央赋予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

内河航运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相对滞后,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的充分发挥。前不久,张德江副总理到长江专题调研考察内河航运情况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努力实现新跨越。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张德江副总理的指示精神,把加快内河航运发展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效举措和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十二五”时期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完善政策导向和法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内河航运运能大、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效益高的优势发挥,提升内河航运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第二,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交通运输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存量进行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提高现有公路、航道、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的运营效能和管理水平。新建基础设施要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推广应用,努力在公路建设、桥梁建设、机场建设、复杂地质条件下海上设施建设、内河航道整治、邮政物流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运输装备的科技含量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加大决策支持、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减灾防灾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交通运输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各地各部门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和监控、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信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信息平台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保障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讲,目前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部门和行业分割,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难,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要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示范引领、分类指导”的原则,注重消化吸收信息前沿技术,加大创新,重点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信息应用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公众服务、电子商务“三大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发挥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更好地支撑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第三,努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领域,也是落实扩大内需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去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发展的严重影响,国务院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交通运输领域促进发展物流业的科学途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要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服務领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占领物流制高点,把促进物流业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增强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履行好“三定”规定赋予交通运输部门的相关职责。一是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甩挂运输、滚装运输、江海直达运输、集装箱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二是做大做强邮政快递物流,重点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健全快递物流体系,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物流的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基础设施衔接和运营衔接。三是积极拓展港站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四是引导交通运输企业通过整合、兼并、重组,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五是健全完善有关物流市场规章制度,推进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

第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制定促进“两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组织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日趋变暖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效能。

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要认真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两型”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沥青、钢材等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发展,加强节水、节地、节材等评估审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优化结构,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指标和相关法规标准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继续抓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四是加强引导,倡导公众选择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出行。

第五,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这些年来,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引发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也在增多,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了严重影响和威胁。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既是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根本保障。

努力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关键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在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方面:要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探索建立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的安全责任链。要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依法行政、依法监管。要加快实施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加强水上安全监管设施和搜救基地建设,健全监管网络,强化队伍素质,提高安全监管现代化水平。要加快国家路网应急处置中心和平台建设,推进省级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加强客运站安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公交安全监管水平。要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监控和布防,特别是要严加监管客运车船、客滚船、危险化学品车船等运输,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在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方面:要完善公路水路应急预案和配套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和区域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中心,在重点水域建设船舶溢油应急处置基地,依托大型公路施工、养护单位,建设区域性公路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中心。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应急协调机制和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应急保障机制。要建立应急运力的储备和征用制度,完善应急船舶、车辆登记备案制度。推进建立应急资金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各方面参与应急救援的积极性。

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基础工作,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特殊要求。我们既要抓好日常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防患未然,也要抓好紧急状态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救急于关键。为充分发挥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作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国务院安委会将下发文件,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交通运输部门既承担安全监管的责任,也承担应急管理的责任,要认真履行好职责,不断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

发展方式转变重在落实

李盛霖强调,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政治思想和精神动力上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一要更加注重理论武装,切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二要更加注重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三要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四要更加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李盛霖强调,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紧迫感。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刻含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加快改革创新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作用。

二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今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和国家邮政局工作会议对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作出的具体安排。

三是认真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结合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从思想政治上和精神动力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四是更加重视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按照部廉政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9.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九

关于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支部、村委、乡直各部门:

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用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渑宣字[2011]1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这次活动全面、有效、顺利开展,结合我乡实际,现将全乡开展“用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组织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卢展工书记 关于“用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论述和河南日报近期刊发署名“何平”的系列论证文章(以下简称何平九论),充分认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对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上来,不断增强促进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紧密围绕“富民强县、转型发展”这一工作主题、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既定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富裕、人为、生态、健康的新渑池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学习内容

(一)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2010年6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二)何平九论

(三)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曹维新同志市委举办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专题报告会的辅导报告。

(四)市委书记李文慧同志2月15日在全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五)县委书记薛蒙林同志2011年2月15日在《三门峡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率先转变领导方式》。

三、学习方式

(一)组织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抓好乡党委领导班子和村“三委”班子的学习。各级班子队伍要集中一周时间,积极参加集中学习和讨论活动,做好“五个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带头听课,带头调研,努力在本单位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各村都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不得少于15小时,每位领导干部要撰写1-2篇心得体会或理论文章。要利用每周二、五“学习日”,以座谈交流、研讨培训等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学习活动内涵。党员干部要坚持个人学习,确立自学目标,并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二)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思考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在学习的基础上,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至少要写出2篇学习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确保学习效果。

(三)深入交流。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召开学习交流会,组织党员干部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收获。要通过座谈讨论、班子谈心活动等,全面加深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和认识。

四、学习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何平九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省委、省政府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决心和部署,是对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的进一步解读、丰富和阐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论证文章”的重要意义,把深入学习何平九论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迅速掀起贯彻热潮。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为活动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开展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探索深化活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宣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着力宣传全乡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做法、新成效,做到声势大、范围广、形式活、效果好。

(三)统筹兼顾,务实求效。要把开展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双争”活动、“学国学、读经典”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与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我乡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工业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共建和谐陈村的工作思路结合起来,以领导方式的转变求得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附:陈村乡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计划

中共陈村乡委员会

2011年3月17日

主题词:转变领导方式 学习方案 报:县委宣传部 发:各支部、村委、乡直各部门(共印30份)陈村乡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计划

这次“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集中安排3个月时间,从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下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学习培训活动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系统学习(3月18日至3月31日)

主要任务是通过采取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培训、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理论学习,全面系统地把握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动员部署。乡党委制定《“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各村、各单位要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按照乡党委要求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一把手亲自动员,充分认识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帮助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迅速掀起大讨论活动高潮。

二、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思考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河南日报》刊发的何平系列政论文章,委书记李文慧同志2月15日在全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学习县委书记薛蒙林同志2011年2月15日在《三门峡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率先转变领导方式》。要做好学习笔记,在学习的基础上,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至少要写出2篇学习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确保学习效果。

三、深入交流。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召开学习交流会,组织党员干部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收获。要通过座谈讨论、班子谈心活动等,全面加深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阶段:讨论对照(4月1日至4月30日)

主要任务是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采取自己找、群众提、相互帮、上级点等办法,认真查找问题。

一、广泛征求意见。以座谈讨论、谈心交流、走访调研、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二、认真查找问题。要排查一批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查找问题。对查找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要求,明确整改责任。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各级领导班子要开好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八个方面,深刻讨论反思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与转变发展方式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澄清领导班子和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第三阶段:推动转变(5月1日至5月31日)

主要任务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做到解放思想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规章制度,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一、制定整改方案。各村、各部门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要求。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落实整改措施。认真梳理问题,明确哪些具备条件,在活动期间可以解决,哪些近期可以解决,哪些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解决。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下功夫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党员群众切身感受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真正把思想解放的成果体现到服务群众、推动工作上来。

10.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十

正确

错误 您的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正确

2.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判断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在()上下功夫。单选

展 C 方式 D 转变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A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 加快

B 发正确

错误 您的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正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多选

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B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C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您的答案: A B C 正确答案: A B C

5.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多选

结构优化升级

B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A 推进产业C 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 B C DD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您的答

6.我国目前将国土空间分为哪几大主体功能区:()。多选

B 重点开发

A B C D

7.三促进一保持是指:()。多选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C 限制开发

A 优化开发

D 禁止开发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B 促进C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D 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 B C D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与基础理解正确的有:()。多选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A 加B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路径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式,引擎是加快转变生活方式。

变经济生产方式。

C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D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是加快转E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提是加快转变发展观念。您的答案: A C D E 正确答案: A B C D E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多选

具有突出的全球战略新定位的特征

明显的阶段性转型升级特征。

会整体协同特征。

A 与国际大背景紧密相关,B 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紧密相关,具有C 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相关,具有广泛的社D 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特征。

F 与对外贸易紧密相E 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未来特征

关,具有更加突出的世界特征。

G 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民本色彩 您的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 A B C D E F G

10.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多选

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

A 经济发展方式包B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耦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1.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十一

一、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市场主体是转方式的承载者,其活力如何决定转方式的程度。在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尤为迫切。企业、政府等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不愿转方式或转得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障碍。应看到,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体制机制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进而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因此,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势必制约市场主体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落实新兴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向绿色发展型转变。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其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二、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保持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当下,面对“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困境,倒逼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转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尽管已具备一定的制造能力,但因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必须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应充分发挥科教优势,高效配置和集成创新资源,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哈工大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

三、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国际国内看,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都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层次,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相比之下,哈尔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值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层次也不高。要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要求,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培育壮大生物、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云计算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动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各国的主流选择。面对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压力,迫切需要加快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向依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新优势的转变。就我市来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就要创新开放模式,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招商引智”转变。抓住国家和我省沿边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加快申请辟建我市综合保税区,将其打造成对俄开放高地,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全面释放对内对外开放活力。

12.煤炭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篇十二

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推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力思想武器。长久以来, 煤炭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粗放开采、就易避难、重厚弃薄、高产高耗、以物为本、事故频发的基础上, 根本谈不上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后备资源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种涸泽而渔式的发展后果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生产经营从粗放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煤炭企业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野蛮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的发展模式, 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也是煤炭企业永续发展唯一选择, 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 提高煤炭企业职工综合素质和职工生活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2突出安全生产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号”工程, 有了安全, 员工的生命财产才有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才能真正体现。要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响一切的位置, 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各项工作的关系。①坚持在狠抓干部作风和责任落实上下工夫,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分工明确、责任分明、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落到实处。②要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于提升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良好安全习惯、塑造人的优秀安全品格, 引导职工把“安全第一”的意识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③要坚持以预防为核心, 着眼于安全生产的人、机、环境、管理各个要素, 从刚、柔2个方面调适职工安全心理和行为。④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安全预控体系, 把培塑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作为一项安全“追根溯源”工程, 在事故预防的环节控制上大步前行, 引导职工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价值观, 使安全成为强烈需求、主动要求和共同追求, 达到高度的“安全自觉”, 实现安全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⑤要坚持齐抓共管, 明确责任, 逐级分解, 层层落实, 建立起党政统一部署、部门协调联动、基层单位具体落实、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格局, 健全完善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范围覆盖的群防群治的安全监管网络, 以期卓有成效地维护职工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推动企业安全高效发展。

3推进管理创新

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管理创新, 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深化煤炭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煤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 只有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机制中汲取精华, 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实现企业的腾飞。

(1) 要以机制创新为载体, 把内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管理。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实质在于突破传统型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的做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对基层区队实行按工作量计资, 将材料费、电费等费用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建立内部市场组织体系、价格体系、核算体系和区队、班组、岗位市场化结算体系, 实现由行政制度约束为主向以市场规则为主的转变, 推进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进程, 切实增强广大职工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 有效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矿井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 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 是一种符合煤炭企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管理理念和方法, 是改变煤炭企业工作环境、树立煤炭行业新形象、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煤炭企业的有效途径。①要坚持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入手,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制订标准、研究规划、落实责任, 形成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浓厚氛围。②要按照“管理靠制度、工作讲程序”的目标, 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井下各工种、工序的文明施工操作标准, 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有标准、人人事事有考核”, 为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③要严格过程控制, 坚持从每道工序入手, 以每道工序质量的达标来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提高。④要按照细在过程、细在环节、细在考核、细在监督、细在规范和无缺陷、无遗漏、无盲区的“五细三无”原则, 严格按考核程序和标准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精细化考核, 深化安全质量管理, 把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岗位。

(3)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推进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创新, 必须注重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变化,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管理工作的重心, 发挥管理工作的功能。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煤炭企业只有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煤炭质量,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①要不断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质量就是效益”、“市场决定收入”的观念。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标煤计量管理, 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煤质管理工作机制, 突出源头治理、过程控制, 建立起从井下到井上包括采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煤质管理保障体系, 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煤质和计量控制, 加大考核力度, 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和用户满意的质量稳定市场。

4坚持科技兴企战略

煤炭企业一定要敏锐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煤炭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坚持“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走煤炭新型工业化之路。①要紧紧围绕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组织领管理, 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走科技兴企、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②要围绕原煤生产机械化目标, 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能力。③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高耗能设备, 坚持把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作为推动煤炭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着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对于效率低下的高耗能设备、无安全保障和开采效益的资源, 坚决进行淘汰。④要把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同降本增效、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⑤要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激励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宣传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技术创新意识, 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鼓励,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大力倡导和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文化氛围。⑥要以培养和凝聚创新型人才为重点, 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依托重大项目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建设创新团队。

5结语

13.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篇十三

通篇阅读温总理有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使我获益匪浅,温总理从五个方面逐层深入的分析了当下中国应该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建国60多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成就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加快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科技作为现代化的发动机,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替代的 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中,科技的强大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得到突出的彰显。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观察当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普 遍举措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得出的深刻启示。

从历史发展看,近现代以来有两大趋势充分证明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的巨大能量。一是科技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日益成 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往往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的根本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为实现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当前世界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大国都着眼危机过后的繁荣超前布局。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目前,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许多国家将新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支持重点,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 局中占据制高点。近一段时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在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根本上也要靠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各发达国家 和新兴大国都在抓紧部署、付诸行动。

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在应对危机、推动经济率先复苏

中大显身手。面对历史 罕见的金融危机,党和政府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一方面立足当前度难关,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上水平,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当前困难、支撑长远发展。要求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实施重大专项,确定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重 点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活动的规律出发,完善促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深知我们能够领先世界的技术是有限的,在其他方面我们的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搞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受制于没有外国的关键技术或者核心器件而无法做出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科技产品,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我们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 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其次温总理提到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 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21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温总理的号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认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

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接着温总理提出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重点:⑴完善基础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⑵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研究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等八个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开展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调控、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机理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航空航天的重大力学问题、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等十个基础科学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的研究;⑷启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专项计划;⑸提升我国研究试验基地与条件平台的水平;⑹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前沿高技术领域研究的战略重点为:在信息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并在重要环节形成竞争优势。加大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系统芯片、基础软件的开发力度,突破若干战略性高技术。加强核心技术与系统的集成应用,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网络设备,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若干高档数控装备、重大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发展微纳制造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及新兴产业;在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一批事关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力争局部跨越。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要,实现结构材料功能化,功能材料智能化,在高端产品方面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在能源技术领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提高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装备及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可靠的国家电力输配系统,提高输电效率;在交通技术领域,不断提高交通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交通智能技术,为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各种交通技术的有效衔接提供技术支撑;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交通技术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后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但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还处在类似 于传统农业社会由政府包办下来的阶段,这是一个科技体制和机制的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要发挥科研创新为经济作贡献的作用,不可能还 是依靠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只有顺应工业化市场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上述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它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像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与落后的科研体制是摆脱不了经济短缺和贫穷的,是缺乏效率低经济效益 的。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工业化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 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所以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 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当前我国大量科研院所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不是设置在企业之内,不是集中资源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研究所及高等院校。而是大量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科研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所以,我国应当把设置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逐渐地大部分都并转到企业,这样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而不能够是科研与实际是脱节的。

所以,这种构床叠房式的重复浪费设置,首先,这种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只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 系,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所谓科研成果一经鉴定验收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大部分都久睡在资料库内。正如俄罗斯创新集团总裁列别捷夫坦诚所言,一方面“俄罗斯有好的科学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一般到不了工业生产阶段,也不为经济现状所需要。”其次,缺少一种公平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有财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扯皮的现象。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道路,我国已从30多年前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走向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但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 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还没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思维印记,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改 革的,这几次试点改革,主要是撤消了一批地方省地县级别的科研所建制;同时,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缩减事业经费;但是只是试点而已,科研 事业单位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在改革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解决。

最后温总理呼吁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知识的发展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整体知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仅仅只有少数人拥有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普通民众普遍缺乏科技素养的国家即使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也不能将

这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知识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人力资源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千百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发掘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上一篇:患者医疗安全活动下一篇:2022年淄博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