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2024-07-05

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0篇)

1.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一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坚持突出污染防治,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目标任务,分步落实措施;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彻底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本项目环保计划的总体目标如下:

1、整个场地植被覆盖度不低于建设前的植被覆盖度;

2、场地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

3、扰动土地治理率98%以上。

二、保护重点

对于大气、水、固废以及噪声的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三同时”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动工、同时投入使用。因此本次环境保护计划将重点对该项目场地的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措施作出计划。

三、生态恢复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生态恢复的范围包括整个项目场地及临时用地、地面防排水防治区、供排水管线、施工便道、施工区、供电线路防治区以及运输道路等,并考虑对周边草地的保护。

2、整合改造项目的生态恢复规划

由于该项目的场地尚处于整合改造阶段,工业场地建设的同时就可以陆续对项目场地进行原貌恢复,实现“三同时”工程。自项目开工起,项目场地就应该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

四、整合改造项目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

整合改造项目的环保计划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对于进场道路、项目场地等,区域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以生态建设为主,施工期应以生态保护为主。

1、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策 1.1 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1 土壤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⑴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开采范围,各种现场活动应严格控制在项目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对于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尽量不要在这些地段设置工棚、料场、弃渣场等。

⑵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均要进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要求深翻表土30~40cm),并在适当季节进行植树、种草工作(根据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保持地表原有的稳定状态,其造林成活率要达到70%以上;植被总体恢复系数要达到95%以上。

⑶妥善处理建设期及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生活垃圾等,要进行统一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弃置。开采结束后,要进行现场清理,采取恢复措施。1.1.2 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措施

⑴在地面开采过程中,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作业。对于场地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⑵对于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要合理布置弃渣场。不得将废弃土石任意裸露弃置,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1.2 噪声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噪声源是地面开采施工中的施工机械、以重型卡车、破石机为主的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场地附近五坝村,因此会对该村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噪声扰民生,应在施工前架设隔音墙,将开采期的噪声影响缩减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管理,严格遵守GB12523-90关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规定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工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夜间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高噪声设备。如因连续作业确需在夜间施工的,应在开工前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以便取得谅解。

(2)在村庄附近施工时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及施工方法。1.4 环境空气影响防治措施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施工作业面和施工交通运输产生的扬尘;场地平整形成的裸露地表、挖掘,运输,破石机破碎等扬尘;装载机及交通工具释放的尾气;

为减小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必须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⑴散装物料装卸应尽可能降低落差、轻装慢卸,车辆上应覆盖篷布;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

⑵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的每天洒水4~5次,并及时清扫道路,碾压或覆盖裸露地表。可使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⑶散装易起尘物料应尽可能避免露天堆放,若露天堆放应加以覆盖。

⑷水泥搅拌场地,在场地选址时,尽量远离居民区,并使其位于居民区下风向。

⑸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⑹在建设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要求施工单位坚持对施工队伍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矿井建设期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显著减轻施工活动对环境空气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1.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施工期间多余的弃土弃方用于铺垫工业场地和铺设道路。项目地面工程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少量建筑垃圾充填工业场地附近的山沟,少量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送到垃圾转运站统一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运营期环境保护对策 2.1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1 项目场地防治措施

项目场地防治措施主要通过采取绿化美化措施达到防治区域水土流失的目的,在绿化布置时,遵循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工业场地场前区中心绿化为重点,并与其它建筑物空地绿化、场内行道树的布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防治区域水土流失的目的。2.1.2 雨水防治措施

工业场地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厂外边沟。

2.2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2.2.1 一般意义上的降噪措施及可行性评价 ⑴降噪措施

① 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选用设备加工精度高、装配质量好、产生噪声低的设备或附有配套降噪措施的机电设备;

②平面布置利用建筑物和厂界四周防护林带来阻隔减弱声波的传播;

③ 对于属于空气动力产生噪声的设备,如各种风机等,应在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加装消声设备;

④在无法采取隔声、减振、阻尼等降噪措施的作业场所,根据需要设立隔声值班室。在该场所工作的人员佩戴耳塞、耳罩等劳保产品。

⑵对拟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评价

① 选用设备加工精度高、装配质量好、产生噪声低的设备是一种积极的噪声防治措施,效果良好;

② 在建设项目的平面布置中,考虑利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来阻隔声波的传播是一种积极的噪声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噪声10~15dB(A),效果良好; 2.4.2 建设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组织,尽量减少临时施工用地,减小施工范围。(2)本工程场地平整及临时弃土弃渣将会破坏原地表植被,这些破坏是可恢复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这些植被将逐渐恢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场地的规划,明确弃土弃渣点和施工范围,尽可能减少施工影响范围,施工结束后,要尽可能恢复临时占地的土地功能。

五、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项目场地应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行动领导小组,由一名项目班组长专门负责环保行动的顺利有序进行,对矿区已有得环境保护设备加以保护和检修,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场地各个部门应对环境保护计划的顺利实施予以支持。

2、资金保障

项目应从每年的销售利润中设立环保专用资金,用于每年的土地复垦、水土保持以及各项环境保护处理措施的顺利进行。一定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行动中,禁止挪用环保专用资金。

3、技术支持

项目场地应定期派专门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人员外出学习,学习其他矿井的先进经验,保障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环境保护行动的顺利进行;项目场地还应经常邀请专业机构的技术人员为本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加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以便在生产中得以应用。

4、宣传教育

项目场地应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其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主动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

2.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二

1 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状况及发展趋势

1.1 采煤塌陷地形成背景及状况

淮南煤田为一轴向北西西复向斜构造,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可采煤层11—15层,开采厚度25—33m。根据开采情况,分为淮南矿区和潘谢矿区。淮南矿区东起九龙岗,西至风台县,南以舜耕山、八公山为界,北界为谢桥—古沟(或高皇)向斜轴,东西长40km、南北宽10km,面积约400km2,是淮南煤田的老开发区;潘谢矿区东起高皇寺,西到正午集,北临界沟集,南以谢桥—古沟向斜独为界,东西长100km、南北宽为24km,面积约2400km2,是淮南煤田的新开发区。煤田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差异大,淮河以南矿区多为急倾斜煤层, 采煤塌陷深度大,开采万吨煤塌陷面积约为0.11km2;淮河以北主要为缓倾斜煤层,采煤塌陷深度小,开采万吨煤塌陷土地面积约为0.27km2。淮南矿区煤炭资源为井工开采,共有 19个煤矿,淮河南岸矿井区包括城市东部报废的九龙岗和大通矿井以及城市西部的李一、李二、谢一、谢二、谢三、毕家岗、新庄孜、李咀孜、孔集等11对矿井,淮河北岸矿井包括潘集一矿、潘集二矿、潘集三矿、新集矿、花家湖矿、八里塘矿、谢桥矿、张集矿8对矿井。根据《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情况报告》统计,全矿区采煤塌陷地共划分为6个采煤塌陷区,分别为九(龙岗)大(通)、谢(家集)李(郢孜)、新(庄孜)李(咀孜)、潘集、张(集)谢(桥)和新集塌陷区,其中9个塌陷区为稳定塌陷区,其余5个为非稳定塌陷区。直接采煤塌陷地总面积为101.5km2,包括影响范围总面积为132.82km2,占辖区总面积的5.1%。沉陷深度一般为2—10m,最大下沉量21.3m(位于淮河以南老矿井区)。淮南属典型高潜水位矿区类型,约2/3塌陷区为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塘。

1.2 采煤塌陷地发展趋势

根据淮南市煤炭开发规划,到2020年煤炭产量达到1.5亿t,热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kW,打造华东“火电三峡"。预测表明,到2043年第一水平原煤采完后,采煤塌陷地将达到370.80 km2,到2135年潘谢矿区服务年限终止,采煤塌陷地将增至584.48 km2,包括影响范围总面积为1259.4 km2,其中可耕地面积将减少46.75%,园林面积将减少46.29%,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5%。塌陷水域最深可达10—20m,淮河以北矿区景观结构将有重大改变,逐步形成大型采煤塌陷型湖泊,陆生生态系统逐步向水生生态系统转变。

2 采煤塌陷地对淮南矿区的影响

2.1 采煤塌陷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

采煤塌陷地是人类在开采地下煤炭资源的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各种地质体的原始赋存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改变了矿区附近的地球物理场及地球化学背景,也改变了地下岩石自身的力学性质和各地质体之间的力学平衡状态。地下采空区上部的岩石在重力、应力作用下,便会发生冒落,使地面出现裂缝、塌陷等地表变形[3]。地表变形会导致水土流失,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潜水位上升,又会导致土壤盐渍化或形成塌陷积水区,破坏其它生态环境要素(图1)。由图1可见,煤矿塌陷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变形,并由此影响矿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约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2.2 采煤塌陷地对淮南矿区的影响

采煤塌陷地对淮南矿区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自然的影响。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主要有3种形式[4]:一是地表下沉形成下沉盆地,或地表塌陷,如采空塌陷区;二是石灰岩地区由于井下排水而成的岩溶塌陷,如八公山岩溶塌陷;三是矿井排水或地面抽排水引起松散层失水面压,造成大范围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如洛河电厂地面沉陷区。这些不同形式的采煤塌陷地直接导致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使矿区生态环境恶化。如对于未积水的采空塌陷区,土地出现不同程度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对于积水的采空塌陷区,水体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②对经济的影响。由于不同形式的采煤塌陷地降低了土地生产力或使土地丧失了使用功能,严重破坏了矿区的土地资源,使矿区部分农民丧失土地,收入减少,而采矿企业和政府每年支付的采煤塌陷地征用费、复垦费以及塌陷区居民搬迁费和受损建筑物的补偿费也成为其沉重的经济负担。③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造成部分人员无地可种、无工可做,矿区的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制约了城区和村镇的发展建设。

3 研究区生态恢复对策

3.1 矿区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机理

生态恢复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通过恢复、修复、改良、更新、改造、重建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和土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过程[5]。矿区土地复垦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根据矿区采煤塌陷特征,笔者总结了其生态恢复机理(图2)

3.2 研究区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对策

目前,淮南市已采取相应的土地复垦措施治理采煤塌陷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2003年矿区塌陷地复垦率为24.95%,在此基础上,淮南市规划近期重点实施现有环境地质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居民和公共设施的搬迁工程,填充复垦土地4.13km2,塌陷水域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生态景观重塑,建设谢李塌陷区和潘集塌陷区生态恢复示范区;中期全面实施塌陷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程,全面推进塌陷地填充复垦和水域生态功能重建,填充复垦土地45.1km2,开发塌陷水域,发展生态经济,重建生态功能,逐步建立景观协调、功能完善,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和水域生态景观区;远期延续推进塌陷地动态填充复垦、塌陷水域生态景观功能重建,填充复垦土地约20km2,建立湖泊湿地等自维持生态系统,重建矿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综合分析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态势、采煤塌陷地发育特征、城市区位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固废排放特点等主导因素,将全矿区划分为“报废型”(东部)矿井区、“衰竭型”(西部)矿井区和“兴盛型” (北部)矿井区3大类型,分别归属城市东部的大通区,城市西部的谢家集和八公山区,淮河以北的潘集区、凤台区、毛集综合实验区(部分矿井位于阜阳市颖上县境内)[6]。据此,淮南市矿区采煤塌陷地可分为三大区:(东部)报废型矿井采煤塌陷地。(西部)衰竭型矿井采煤塌陷地和(北部)兴盛型矿井采煤塌陷地,从塌陷区分布的区位优势和利用、改造的优势与潜力方面,笔者提出以下生态恢复对策。

3.2.1 报废型矿井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

本区位于城市东部,是由大通矿和九龙岗矿开采形成的,采煤塌陷区长7.35km,总面积13.52 km2,以面积较小、数量较多的塌陷水坑为主;深度大,平均深度10—20m,属稳定塌陷区. 目前本区人口少,靠近城市边缘,生态恢复模式可利用其靠近城市这一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对于相对较深的塌陷区可采用“挖深垫浅法",发展鱼塘与耕地相间分布的“水产养殖+种植业"模式;相对较浅的塌陷区可采用“疏干法"排除积水恢复为农业用地。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东扩发展规划的实施和洛河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本区将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域,以土地复垦为城建用地为主要方向,逐步建成生态工业园和物流园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3.2.2 衰竭型矿井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

本区位于城市西部,人口多,靠近城市边缘,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是由正在生产的淮南老矿井区(通称河南矿区)开采形成的,采煤塌区长17.95km,塌陷区总面积43.63km2。本区潜水位低,由于辅以人工排水系统,相当一部分土地状况已经改变,可进行耕种。而在地表水下沉到潜水位以下,或濒临淮河,潜水位高,并且与淮河水又有一定补给关系的情况下,不易实施人工排干,这类塌陷区会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已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塘。个别地段塌陷达21m,因此该区采煤塌陷地具有类型多、面积大、积水面积大、深度大的特点。其生态恢复模式可利用人口多、靠近城镇边缘、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采用“挖深垫浅法"发展水产养殖为主的农业或直接利用水面修建水上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对于稳沉地区可采用“矸石填充法"恢复为工业或住宅建筑用地。重点开展生态水域(生态旅游、结构湿地等)、生态农业、生态城镇等建设。

3.2.3 兴盛型矿井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

本区位于潘集区、凤台县和毛集综合实验区,人口众多,离城镇较远,主要是由淮南新矿井区开采形成的,其中潘谢矿区煤炭开发处于“兴盛期”,是未来淮南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的主体,在150年开采服务年限结束后,这里将形成大规模采煤塌陷型湖泊湿地。已形成潘集塌陷区、张谢塌陷区和新集塌陷区,塌陷区总面积40.75 km2,为不稳定塌陷区。本区塌陷面积大,塌陷深度小。由于该区地势平坦,潜水位埋深仅1.4m左右,地表径流及地下汇集塌陷盆地,已经形成大面积塌陷区水域(深度2—10m),并且分布较为集中,基本连成一体。其生态恢复模式可利用大面积的塌陷积水盆地,以建设“大型生态化湖泊湿地”为目标,进行水上景点开发,发展旅游业或进行水产养殖发展水产业。同时,可将本地丰富的水资源开发为工业或居民用水。由于煤炭处于开采中,未稳沉,目前该区不适合复垦为耕地或建筑用地。

4 结语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是实现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矿区三大效益,促进煤矿区及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淮南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淮南市民手册[Z].2007.

[2]阎伍玖.淮南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整治分析[J].中国煤炭,2007,33(6)∶26-29.

[3]朱家云.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评价及生态重建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

[4]吕森林,邵龙义,丰年.淮南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煤炭,2002,(28)∶42-44.

[5]赵晓英.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5.

3.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三

关键词:农村;矿山;生态;治理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改善已是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加上农村建设的持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亦是重点内容。农村人居与生态环境快速、显著改善现已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点内容,农村深层次改革与发展对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农村环保工作量大、内容亦非常繁琐,新时代环境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其紧迫性亦是不言而喻,特别是矿山资源较为集中的农村,矿区生态会因矿业活动而失去平衡,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矿山生态恢复已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矿山生态恢复概述

生态恢复是采用人工方式,基于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为重新创造、引导、加速的自然演化过程。矿山生态恢复属生态恢复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国内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综合性行政法规是于1973年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讨论通过的相关规定,此规定颁布对国内生态恢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于1988年我国便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这时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走向了法制轨道,加快了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速度,环境恢复质量亦随之提升,之后我国亦陆续颁布了诸多相关指导意见。

二、基于企业为主体建设生态恢复机制

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适宜的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机制。各项实践工作要本着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自己支持,环保部门要全面负责矿山生态恢复建设监管,矿山企业为矿山生态恢复建设主体,要高度重视露天矿外排土场与煤矿矸石山、采空区与塌陷区的生态功能修复。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监管工作,积极落实矿山生态恢复各项建设工作,地方政府可牵头带动各部门共同协作,以强制性措施保证各项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严格落实。

三、降低污染物排放

农村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要不断提高资源开采与利用率,同时要降低污染物排放。地下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有些企业仅为了暂时利益而掠夺地下资源,选择的开采方式较为粗狂,下游矿产品粗加工企业大都选择了相对滞后的生产工艺,资源浪费问题会因此十分严重。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国营矿山8000多个,但个体矿山企业有23万多个,废弃物排放与堆存严重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重金属严重污染了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导致农作物减产,质量随之不断下降,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这亦说明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工作十分重要。要不断加大矿山资源整合,同时于技术、资金上确保企业矿产资源开采率提高,严格控制矿产资源浪费;矿产资源埋藏浅的选择地下开采方式,尽量降低矿山生态恢复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下游矿产品加工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采用高附加值成熟生产工艺展开开采,同时要加大产能较为落后企业的淘汰,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要选择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项目,促使企业合理转型。要加强部门共同协作,加强执法力度,全面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小型企业的取缔。

四、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

矿山废弃地为矿产开采中被破坏、未经处理不能使用的土地。矿山废弃地可包括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被污染区域与塌陷区域等。对此可在矿山废弃地覆土还林,已堆存煤矸石与尾矿等矿渣地未早期处理的矿山废弃地,在不破坏取土场地的情况下,取适当的土壤覆盖废弃地,铺土50厘米厚,形成良好的土壤压实层。亦或者是煤矸石与尾矿堆存前将地表土壤取走再保存,煤矸石与尾矿堆存后要将所保存的土再次放回原地。待覆土完成之后,要以水文、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确保植物有固氮能力、根系发达、耐贫瘠等优势。同时要加大尾矿库、矸石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尾矿库、矸石山会含有大量重金属,以淋溶等方式导致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要秉承循环的原则,选择循环经济理念,比如尾矿砂制砖、煤矸石制砖等方面工作,以此可充分降低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同时亦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再以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修复,当前修复率高且成本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成熟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现多选择生物处理法,此方式是以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确保土壤无害化,尽量让被污染的土壤恢复原始状态。若矿山废弃地土壤不是强碱性、强酸性时,通常不建议使用化学法。同时对尾矿库、排土场、被污染土地、塌陷区进行全面开发,地方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鼓励制度,对利用采矿区废弃地场地、排土场、矸石山等全面开发,将其充分用于工农业中,再对相关项目审批,确保各项工作均是经严格审批的。

结束语:矿山生态恢复是一项全面、系统的问题,其不僅是技术过程方面的问题,且与矿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此项工程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治理。矿区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要以人类发展作为核心,将矿山自然、经济、社会属性全面整治,确保环境危害控制与生态重建工作互相平衡。本文对农村矿山生态恢复进行了概述,通过基于企业为主体建设生态恢复机制,并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以此为农村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涛.浅析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01).

[2]刘孝富,王文杰,李京,王维,高振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03).

4.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四

新闻摘要: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考察报告

南非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成都610041)

2003年11月,为学习和借鉴草原生态恢复与“三化”草地治理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专局联合组织的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训团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亚、约翰内斯堡、开普顿等地,就草地生态、人工种草、土壤肥料、牧草与饲料的生产和贮藏,放牧与农牧场管理、矿碴治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培训,对安格卢(ANGLO)矿业公司矿渣植被恢复区,比勒陀尼亚大学试验农牧场、开普顿家庭牧场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报告如下:

1南非基本概况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积122.7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人,西南部临大西洋,东南部临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为两洋交汇处,地形地貌西部几乎是沙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为主,山丘较少见。海拔高度从沿海的几米上升到内陆的3000多米,气候特点则是从开普半岛的地中海式气候变化到夸祖鲁海岸的亚热带气候,但在东北部内陆则是草原气候。日照充足但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国农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区占5%。干旱、半干旱地区占85%,湿润地区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长受雨量条件的制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分布大致是:东部主要是肉牛、奶牛、猪、家禽等优良品种及杂交种,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北部降雨少、温度高,只适宜饲养当地的品种;西南部几乎是沙漠,主要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南部沿海地带主要饲养良种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种植业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麦,也种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矿产闻名,金矿贮量占全世界的51%,钻石和宝石贮量相当丰富,居世界第3位。铀矿贮量居世界第一。交通发达,全国已形成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南非以矿产为主的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畜牧业占30%左右,种植业、酿酒、旅游及其他产业约占20%。

2草地生态恢复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点

通过培训和学习,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态保护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南非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得天独厚,草地和森林资源不算丰富,缺水十分严重。但是,南非从城市到公路,从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围生态植被良好,青草、绿树、鲜花是他们的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由绿色植物覆盖的世界。长期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环境立法和执法已实施多年,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投资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资用于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种草和植树,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对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规划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树木种植面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政府规定造纸厂必须先植树,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许伐树用来造纸。从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2矿产企业以种草为主要途径,恢复矿渣生态植被南非是矿产大国,如果管理不当,乱采滥挖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业公司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劳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复矿渣生态植被作为己任,实行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渣植被。回填土层高度在60cm以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30~60cm种植一般农作物,低于30cm就种植牧草。矿产企业几乎用种植牧草来恢复矿渣植被。我们到安格卢(ANGIO)煤矿公司实地学习,了解到该公司为提高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与比勒陀尼亚大学合作,解决矿渣草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问题。

2.3发展人工种草,实行围栏轮牧休牧南非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成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主要靠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来解决牲畜的饲料来源。因此,家庭牧场都十分重视利用雨季开展人工种草,尤其是在东部和沿海畜牧业比较集中地区的奶牛场和肉牛肥育场,几乎靠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种草面积视饲养规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为主或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选择耐旱、产草量高、草质较优的品种,在牧草生长季节进行放牧利用;雨季结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营养价值仍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数牧场都在雨季刚结束时割草调制青干草。家庭农牧场在种植牧草的同时,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作为枯草季节饲草料的主要来源。种植饲草料,实行机械化播种、收割和管理。人工种草,既发展了畜牧业,又恢复了草地植被。

与此同时,牧场主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广草地钢丝围栏技术,实行划区轮牧。在当地的春季,牧场主利用雨水和光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季节,实行休牧,让草地有休养之机,使草地得到可持续利用。

2.4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草畜平衡南非把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既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措施,又作为保护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区因温度高、降雨少,主要饲养当地的山羊品种外,其余地区都饲养良种畜和杂交种。肉牛品种主要是安格斯、夏洛来、海福特及其与本地牛的杂交种,奶牛品种以黑白花品种为主;南非是波尔山羊的原产地,山羊品种主要是波尔山羊;绵羊品种主要有饲养美利奴细毛羊和Dorper肉用绵羊。国家十分重视家畜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设立了国家和民间的良种公牛精液中心,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奶牛场、肉牛肥育场提供优良种畜精液。全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的、民间的良种精液中心到生产场的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牧场主通过限制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并根据草地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坏草原,有效保护草原,又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推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灭治草原蝗虫,治理虫害草地南非蝗虫对草原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蝗虫危害区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虫4000~8000万只,3400只蝗虫一天的采食量相当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国蝗虫每天要损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对治理草原蝗虫十分重视,建立了蝗虫预警制度,要求发现蝗虫必须立即上报,每年政府投资3000~5000万兰特专项用于灭治草原蝗虫。灭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专家的指导下,一般在蝗虫的产卵季节农牧民喷撒化学药剂灭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注重科研与生产结合南非的草地畜牧业是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牧场主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牧和生物技术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也较高。牧场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注重投入、产出和效益。

南非国家设立了农牧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农牧高新技术研究;地方设立了农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农(牧)场的实用技术;大专院校也设立了专门从事农牧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农牧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经费由公司或农场主提供,公司或农牧场主根据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关健性技术难题,与有关科研所和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出资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出资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避免了科研与生产的脱节,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ANGLO矿业公司的矿渣植被恢复,就是该公司出资由比勒陀尼亚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在矿渣上种植牧草和农作物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

3几点建议

通过20多天在南非的培训和学习,很受启发。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进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复草原生态植被我省草原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和源头,草原面积3.13亿亩(合208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近3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虫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积达16010万亩(合1067.33万公顷),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区,这是我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借鉴南非恢复草地植被的经验,切实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沙化草地治理的实用技术,恢复沙化草地植被;继续采取生物、化学、物理、保护天敌等综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虫害;大力推广补播、除杂、施肥等草地改良技术,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牧区,因采金、挖矿毁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很突出。借鉴南非恢复矿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切实抓好矿产企业的草地植被恢复。

3.2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项草原保护制度,合理利用草原一是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草原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并公告保护,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二是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和草原承载量,合理确定牲畜发展数量,防止超载过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过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加快畜群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牧畜质量,使传统型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型的效益畜牧业转变。三是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视其退化程度分别进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

3.3加强草原基本建设,提高草地生产能力草原建设,是抓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好我省草原所有问题的关健。多方筹集草原建设资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设的力度。重点抓好围栏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草原生产力,缓解畜草矛盾,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畜,既发展畜牧业经济,又保护草原生态。

3.4依法加强草原管理,加大草原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完善草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州、县草原监理机构,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手段,加大草原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巩固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果。做到依法管草、依法护草、依法治草,使我省草原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5.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五

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

简述了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即矿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矿山开采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土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等;介绍了湖南省短期(~)和长期(~)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以及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作 者:谢玲琳 罗伟奇 王群 XIE Ling-lin LUO Wei-qi WANG Qun  作者单位:谢玲琳,罗伟奇,XIE Ling-lin,LUO Wei-qi(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长沙,410007)

王群,WANG Qun(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长沙,410002)

刊 名:地质科技情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4(3) 分类号:X37 关键词:生态环境   矿业“三废”   次生地质灾害   防治   湖南省  

6.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六

前言

一、任务的由来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三、方案的适用年限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自然地理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矿体(层)地质特征

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二、现状评估

三、预测评估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

二、分区评述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

(一)总体部署

(二)实施计划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按防治对象分述工程名称、主要工作量、技术方法等。

(一)地面塌陷

(二)地裂缝

(三)崩塌

(四)滑坡

(五)泥石流

(六)土地资源破坏

(七)含水层破坏

(八)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提出重点监测的内容、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等。

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一、工程量估算

二、经费估算

三、进度安排

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技术保障

(三)资金保障

二、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二)环境效益

(三)经济效益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H.1 图件的一般要求

H.1.1 工作底图要采用最新的地理底图或地形地质图、矿区基岩地质图。如果收集到的工作底图较陈旧,地形地物变化较大,则应简单实测、修编;如果地形地质图是由小比例尺放大而得,也应进行修编。

H.1.2成果图件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与最新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要求报告编制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取得最新的调查资料。

H.1.3成果图件要求数字化成图,图形数据文件命名清晰,并与工程文件一起存储。

H.1.4成果图件要符合有关要求,表示方法合理,层次清楚,清晰直观,图式、图例、注记齐全,读图方便。

H.1.5成果图件比例尺原则上不小于矿山精查报告比例尺;当矿区范围较大,成图比例尺最小为1:10000,重要地段的成图比例尺(包括平面图和剖面图)原则上不得小于1:1000。H.2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H.2.1图面主要反映评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内容包括:

(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

(2)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产状)、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等。

(3)矿区范围与工程布局:露采境界、矿区范围、采区布置、地下开采主要巷道的布置等。

(4)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的分布、规模;采矿固体废弃物堆放位置与规模;已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范围等。

(5)现状评估: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参见附录J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

H.2.2平面图上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质剖面图等镶图;可根据需要附一些专门性镶图,如矿体底板等值线图、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评估区周围矿山分布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

H.2.3可用镶表说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形成时间、防治情况等。

H.2.4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

H.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H.3.1图面主要反映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内容包括:

(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

(2)预测评估: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预测评估结果,参见附录K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H.3.2对重点区域(由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可以在图面上插入镶图进一步说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下水疏干范围等。镶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而定。

H.3.3可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加以说明,如潜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防治难度分级等。

H.3.4 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

H.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

H.4.1图面主要反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范围分区、工作部署等。内容包括:

(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标出与本方案适用年限相对应的防治区域。

(3)工程部署:主要防治、监测工作的布置、措施与手段等。

H.4.2镶图:可以根据需要对防治区内的主要工程部署、防治工程措施与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专门性镶图。

7.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七

一、松河煤矿的周边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

松河矿井区域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盘县属北亚热带, 冬春干燥夏季湿润型气候, 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14.2℃, 最热月平均气温21.8℃。年平均降水量1399.3mm, 年平均降雨日数 (日降水量≥0.1mm) 188.1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598.8小时, 年平均风速1.5m/s。盘县土地总面积为4056k, 松河矿井井田及附近区域土壤主要为黄壤和紫色土。盘县植被属中亚热带云贵高原半干性常绿阔叶林地带。松河煤矿所在区域无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人文景点以及重点保护的生物品种及濒危生物物种。

松河矿区所在的松河乡水土流失严重。松河乡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2.19%, 中度流失以上占流失面积的49.75%。松河矿区煤层埋藏浅部, 受小窑开采影响, 造成地形陡峭区域出现崩塌、滑坡, 使区域水土流失加重, 矿井工业场地附近大部分属强度流失区, 井田范围内大部分属中~强度流失区,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567t/k.a。松河矿井由于受区内煤矿废水、洗煤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 松河矿井工业场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较差、污染严重, 因此, 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二、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周边环境变化

松河煤矿的地下开采已经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地表裂缝等。结合松河煤矿采煤工艺, 。通过观察松河煤矿的实际开采情况采用概率积分法对矿区开采进行塌陷预测, 该矿的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面产生裂缝的面积为155137h。引起地面塌陷的面积为770116h。塌陷土地中存在裂缝以及塌陷深度较大的地方, 土地利用将会受到影响, 严重的甚至无法利用, 为了使其能够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使周围环境恢复到开采前的状态, 使破坏的土地重新恢复其功能, 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整治。

地下煤层开采后, 采空区上方地表会出现塌陷, 其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范围将略大于采空区范围, 一般开采深度越深, 对地表的影响越小。对矿井开采后地表沉陷情况, 以及各煤层开采后地表沉陷情况进行预测。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变形最大值进行计算, 经计算, 首采区单一煤层开采后, 由于本区地表起伏较大, 松河矿井煤层开采后, 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沉盆地和积水现象, 但由于本矿井地处基岩大部裸露的山区, 因而, 当地表拉伸变形达到2或3mm/m时就可能产生裂缝, 松河矿井地下煤层开采后, 井田内地表有产生裂缝的可能。

三、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

1. 再生利用

随着开采工作面的不断推进, 松河煤矿矿区所在地地表出现了轻度和中度的裂缝。目前虽然还未发现有重度裂缝, 但已经影响改变了松河地区原有的地貌, 影响土壤的性质。根据目前的破坏强度以及裂缝的宽度、深度、间距因地治理。产生中度裂缝的地区在实施土地平整时对其裂缝充填, 这样可以减轻人工作业的负担同时加快恢复的效率;对于产生轻度的裂缝的地区采用人工就近取土石直接充填, 这种方法土方工程量小, 又能不扰动其他完好的地表。从而使其最基本的土地类型和土壤性质保持不变。

松河煤矿的采煤方法为多煤层或分层开采, 开采过后其沉陷土地主要是分为沉陷区已稳沉的和沉陷区未稳沉的两类。未稳沉的沉陷地还处在变化过程中, 只要人工简单的平整地表, 达到可以让农作物正常生长的标准即可, 等待其变成已沉稳的沉陷区再采取合适的措施。对于已经沉稳的沉陷区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层次的基础上, 先对在土壤的表面25~60 cm的土层剥离, 然后通过简单的填充方法使其土地恢复平整。最后把先前剥离的表土层对平整后土地覆盖。

松河煤矿开采引起的塌陷比较深的塌陷地称作“混合型塌陷地”。“混合型塌陷地”地表破坏严重, 起伏度比较较大, 用一般的平整很难对其恢复, 在此类地区可以修筑梯田, 以达到重构土壤的目标。对于已经比较稳定的、沉陷深度大、本身坡度起伏大的设计梯田种植。松河煤矿区地形以丘陵为主, 部分地区由于裂缝带的存在, 坡度也可能陡增。根据不同高低起伏状况就势修筑梯田, 同时要修建一些适当的排水设施, 改善原有的农业生产布局。

2. 生态系统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是通过动植物去改善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恢复土壤肥力与生物生产能力的活。针对松河矿区的被破坏土地, 拟采取的生态系统恢复如下:

1) 植物方面:种子挑选适合贵州气候环境生长的, 并且以乡土树种为主, 并且以常绿树种搭配, 同时加以考虑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和具有较高观赏性功能的, 根据松河矿区目前被破坏的土壤、水土流失、气候等现场实际情况, 拟选种子主要有杜鹃、樱花、常青树等。

2) 动物方面:当植物生长起来以后会自然的牵引附近的各种生物体的迁居。也可以人工释放些鸡鸭家禽类等。

四、结论

松河煤矿属于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地质, 地下洞穴众多, 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 流域面积大, 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较为重要, 水土易流失。所以该矿区在采取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时, 应首先注重保护地表的土地, 充分的利用贵州的天然气候条件, 选择适合贵州并且能起到保护水土的简单易活的植物。其次在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种植, 需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照顾, 因为矿区所在地方属于山地丘陵地带, 地形地势较为复杂, 有些施工地方比较险要, 要注意安全。最后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要紧抓效率, 合理的安排人员分配问题和人工协作问题, 实施统筹管理, 使生态系统尽快的恢复并更好地满足受益人的需。

摘要:在分析贵州松河煤矿周边环境以及被破坏特点的基础上, 总结了贵州省松河煤矿开采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目前松河煤矿所面临的环境被破坏的问题, 从而提出了针对松河煤矿这类矿区环境改善的解决办法。同时提出松河矿区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的设计应用。

关键词:松河煤矿,环境,再生利用,恢复

参考文献

[1]邢立亭, 等.矿产资源利用开发与规划[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2]梁洪有, 陈俊杰.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 2006, 25 (6) :1-3.

[3]吴言忠, 李英德.矿区土地复垦产业化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 2007, 16 (7) :51-54.

[4]白中科, 赵景逵.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8.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八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审查,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xx)、《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审查管理。

二、方案编制

第三条 “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和内容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xx)、《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办字〔20xx〕156号)的相关规定。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还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要求。地热、矿泉水等矿种,“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可按规范要求编制方案表。

第四条 采矿权申请人编制“治理方案”的,不单独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当纳入“治理方案”一并编制。

第五条 矿山企业可自行编制“治理方案”,也可委托有关单位编制。

第六条 新建矿山必须在划定范围后、申办采矿证之前编制“治理方案”。

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的,应重新编制治理方案。

对于矿山剩余服务期在以上的企业,要每5年进行一次方案修编。

三、方案评审、备案

第七条 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按要求编制完成的“治理方案”,应按照采矿权审批权限,报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和审查工作。主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业务部门负责评审组织工作。

发证机关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方案审查、批准、备案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治理方案编制完成后,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应当持下列材料文本和电子光盘各一套,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审查:

1、申请登记表(格式表见附件1);

2、治理方案编制委托书(矿山自行编制方案的不须提供);

3、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或出具的采矿权证或范围划定文件、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储量核实评审意见或备案文件;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

5、编制单位初审意见;

6、缴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及保证金缴存单据。

第九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5日内,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审查意见,并通知申请人。省发证的,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初审;初审要作出是否同意上报审查的审批意见,对初审过程发现以下情况、不符合初审规范的,要予以退回补正,不予评审:

1、出现文字、标点、图表序号等文字编辑错误较多;

2、材料及附件不齐全;

3、不按规范标准编写;

4、尚未划定范围;

5、划定范围,尚未编制开发利用方案或方案尚未通过专家审查的;

6、工作量明显不足,不符合规范要求,编制质量粗劣的。

通过初审的“治理方案”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提交正式审查材料一式六份,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业务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第十条 治理方案由专家组进行评审,实行专家负责制。

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证矿山“治理方案”评审所聘评审专家由组织评审的国土资源部门从省级地质环境或地质灾害专家库中抽取。评审专家应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工程预算、经济财会等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熟悉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

评审专家不能从受聘或就职于评审申请单位、治理方案编制单位及有其他利害关系的人员中选取,否则视为无效评审。

第十一条 “治理方案”评审专家组不得少于4人。除评审专家外,方案编制单位及矿山企业应派出有关领导和人员参加会议。省级发证的,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派员参加,市级发证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派员参加。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组对“治理方案”进行评审,形成专家评审结论,填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评审备案表”(格式表见附件)。专家组应对“治理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主要内容包括:

1、“治理方案”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编制规范要求;

2、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是否清楚,评估是否准确,预测是否科学;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任务是否合理,工程部署及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4、经费估算是否合理;

5、专家组提出的有关修改建议是否已经得到修改。

评审专家组长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出具方案是否予以通过的评审意见。

第十三条 负责评审组织工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评审结论进行审查,并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审表”上签署意见。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

1、评审程序是否合理;

2、评审专家的组成是否合适;

3、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是否符合要求等。

审查通过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方案定稿、专家意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审备案表进行整理存档。

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的“治理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和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后,方案编制单位应在30日内完成向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的汇交。

第十四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治理方案作出审查批准后,应当在通知采矿权申请人或矿山企业,同时将备案表抄送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审查批准后,应当在通知采矿权申请人或矿山企业同时将治理方案的批复文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四、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 未编制方案及方案编制不规范、未经过专家审查和主管部门备案通过的新建矿山,不予批准采矿权。

未编制或定期修编方案及方案编制不规范、未经过专家审查和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已投产矿山,将不予批准采矿权的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延续等手续。

第十六条 资质单位、评审专家在编制、审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等违规行为,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视情况撤销其资质和专家资格,并取消其资质评审和专家核选资格。

9.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篇九

关于下发《金鸡山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

通 知

煤矿下属各科室、组队管理人员:

《金鸡山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矿务会研究同意,现予下发,请根据方案要求,认真落实执行。

新化县金鸡山煤矿 二○一七年七月二日

主题词:煤矿 防治水 专项治理 工作方案 通知 报:镇安监站 县安监局 发:矿属各科室、各组队管理人员

新化县金鸡山煤矿办公室印发

新化县金鸡山煤矿防治水

专 项

治 理 工 作 方 案

煤矿安全技术科编制

新化县金鸡山煤矿 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吸取“6.27”资江矿业公司突发透水侥幸事故教训,防微杜渐,警钟常鸣,更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根据《关于印发娄底市煤矿瓦斯治理和水害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娄安委办发〔2017〕75号)和新化县安监局关于印发《新化县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金鸡山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一、方案开展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关于煤矿落实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指示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煤矿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对煤矿水害管理的专项治理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夯实我矿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我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稳步发展,坚决遏制水害事故的发生,实现《2017年安全生产目标》零事故。

二、建立健全防治水管理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矿水害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发展,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制,切实解决我矿防治水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水害事故的发生,经研究,决定成立新化县金鸡山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黎冬梅(矿长)

副组长:童颂平(矿面矿长)阳念华(安全矿长)刘新中(总工程师)

成 员:吴代忠、康裕华、刘让平、康忠武、祝圣耀、邹高贤 黎定辉、杨健洪、刘让忠、刘佑华、李首南、李水南、刘解清 周喜红、康利元、童楚华、姜友骄、杨亲常、李志文。成立井下防治水专业探放水机构: 队长:刘新中(矿总工程师)

副队长:刘让平(探放水副矿长)

黎定辉(地测技术员)队员:李志文

阳跃来

黎永艳

曹放平康忠武 曹新田 姜友骄

康三华 刘新元 刘 滔 扶盛荣 成立地面雨季“三防”巡查管理机构: 队长:童颂平(地面矿长)副队长:童海峰

黎冬梅

队员:刘新中

阳跃中

李传中

段道富

曹新元 谢贺勋 李传段 康裕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防治水技术科,由阳念华、童颂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矿井上下水害专项治理工作的联络和日常事务工作。

三、排查范围及时间安排

排查范围:矿区范围内地面漏水点和渗水点和井下所有作业地点。

专项治理时间阶段安排:

1、煤矿自查阶段:(7月份)

煤矿安全技术科于7月10日前,通过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全面开展水害防治自查工作,制定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上报县安监局主管科室。

2、防治水专项治理阶段:(8月1日至10月30日)

(1)、建立健全煤矿防治水机构,配齐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探放水成员(由黎冬梅、童海峰负责)。

(2)、完善防治基础资料(按15种基础台账建立,由阳念华、刘让平负责),开展地表和井下水害普查工作(由童颂平、吴代忠、黎定辉负责)。

(3)、落实探放水管理规定和管理制度。对采掘工作面如需探放水的,必须按规定要求进行探放水设计(由刘新中、黎定辉编制),探放水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由黎冬梅负责落实)。

(4)、井下防治措施落实:针对水害区域制定综合治理措施(由刘新中、黎定辉落实),对矿井排水系统开展水仓清理、排水管路检查、水泵联合运行试验和排水机电设备检修工作(由康裕华、邹高贤、吴向来、吴代忠、阳念华落实)。

(5)、地面防治水措施:对地表裂缝、采动影响完善防范措施(由童海峰、童颂平负责落实)。

(6)、开展水害应急预案演练和水害防治宣传工作,根据演练缺陷存在问题修改预案,成立雨季“三防”领导小组,落实储备应急抢险物质。(由黎冬梅、阳念华、康裕华、童颂平、童海峰、黎定辉、吴代忠、刘新中负责组织落实)

3、“回头看”和总结阶段:(11月1日至12月30日)(1)、对防治水专项整治中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复查验收。(2)、对防治水专项整治中实行年终奖惩表彰,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年终考评时多给予400-600元的奖励,对存在失职或对工作不负责的给予600-1000元处罚,情节严重的作开除处理。

四、防治水工作开展治理内容(1)、煤矿防治水专项治理方案

(一)按照本矿的水害情况,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

(二)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三)编制本单位的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装备必要的防治水抢险救灾设备。

(四)针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按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加强管理,并3年一次进行重新确定

(五)按照规定编制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等防治水图件。

(六)建立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账、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账、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矿井突水点台账、井田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台账、井下水文地质钻孔成果台账、水源井(孔)资料台账、矿井和周边煤矿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水闸门(墙)观测资料台账等防治水基础台账。

(七)严格按照《水文地质补充勘报告》进行水害工作管理。认真分析水害存在的问题,及时消灭排除。

(八)、在全矿范围内开展防治水安全知识教育宣传工作。(2)、地面防治水专项治理内容

(一)认真查清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二)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修筑的堤坝、沟渠或排水沟完好,清理干净。

(三)认真检查报废的井筒,必须填实封堵,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填图归档。

(四)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矿井在雨季前,必须全面检查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落实责任,并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防治水工程必须有专门设计,工程竣工后由矿井总工程师负责组织验收,并有验收记录。(3)、井下防治水专项治理内容

(一)目前井下开采不受水害威胁,但对矿区边界必须留设防隔水煤(岩)柱:(二)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排水管路、配电设备和水仓等,确保矿井能够正常排水;工作水泵、备用水泵的排水能力和排水管路、配电设备的备用量必须满足规定。

(三)主要泵房内,设置易于关闭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水仓的连接通道、设置的控制闸门必须确保完好。

(四)定期检查和维护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在每年雨季前,进行1次全面检修,并对全部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进行1次联合排水试验。

(五)在井底车场通到水仓的出口、沉淀池和水沟中的淤泥,雨季前必须进行1次全面清理。(4)、井下探放水专项治理内容

(一)对于采掘工作面,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

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并进行充水条件分析,遵守下列规定;1.每年年初,根据每年的采掘接续计划,结合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隐患,提出水害分析预测表及水害预测图;

2.在采掘过程中,对预测图、表逐月进行检查,不断补充和修正;

3.采掘工作面和月度水害预测资料及时报送矿总工程师及生产安全部门。

(二)采掘工作面施工前,必须编制采掘工作面水文地质预测预报,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相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

(三)采掘工作面必须进行超前探放水,并认真做好记录。(四)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确定探水线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探放水钻孔的布置和超前距离,应当根据水头高低、煤(岩)层厚度和硬度及安全措施等情况确定。但探放老空积水的最小水平超前距不得小于30m,止水套管长度不得小于10m;探放其他含水体时,超前钻距和止水套管长度必须符合规定。

(五)布置探放水钻孔应当遵循下列规定,记录、设计图、成果图必须齐全。

1.探放老空水、陷落柱水和钻孔水时,探水钻孔成组布设,并在巷道前方的水平面和竖直面内呈扇形。钻孔终孔位置以满足平距3m为准,厚煤层内各孔终孔的垂距不得超过1.5m;

2.探放断裂构造水和岩溶水等时,探水钻孔沿掘进方向的前方及下方布置。底板方向的钻孔不得少于2个;

3.煤层内,原则上禁止探放水压高于1MPa的充水断层水、含水层水及陷落柱水等。如确实需要的,可以先建筑防水闸墙,并在闸墙外向内探放水;

4.上山探水时,一般进行双巷掘进,其中一条用于超前探水和汇水,另一条用来安全撤人。双巷间每隔30-50m掘1个联络巷,并设挡水墙。

(六)井下探放水必须坚持物探先行、钻探补充验证,并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认真作好记录。

(七)在安装钻机进行探水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加强钻孔附近的巷道支护,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拦板;

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沟。探水钻孔位于巷道低洼处时,配备与探放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

3.在打钻地点或其附近安设专用电话;

4.依据设计,确定主要探水孔位置时,由测量人员进行标定。负责探放水工作的人员亲临现场,共同确定钻孔的方位、倾角、深度和钻孔数量;

5.在预计水压大于0.1MPa的地点探水时,预先固结套管。套管口安装闸阀,套管深度在探放水设计中规定。预先开掘安全躲避硐,制定包括撤人的避灾路线等安全措施,并使每个作业人员了解和掌握;

6。钻孔内水压大于1.5MPa时,采用反压和有防喷装置的方法

钻进,并制定防止孔口管和煤(岩)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八)探放老空水前,必须首先分析查明老空水体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探放水孔应当钻入老空水体,并监视放水全过程,核对放水量,直到老空水放完为止,并认真作好记录。

(九)在探放水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和顶钻等透水征兆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派人监测水情。发现情况危急,应当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区域的人员到安全地点,然后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十)钻孔放水前,应当估计积水量,并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量,控制放水流量,防止淹井;放水时,应当设有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测定水量和水压,做好记录。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深入检查

专项检查工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水害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做好水害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水害专项检查工作摆到重要首位。要坚持矿长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隐患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详细登记造册,严格落实整改责任,按期排除隐患,隐患排除必须签字销号,重大隐患要及时上报县安监局督办,每月一次防治水专项检查的隐患要有记录、有整改措施、有实名整改责任人、有时限、有销号。对检查发现有问题,要立即整改,彻底消除事故隐患,确

保本次防治水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严谨务实,严格责任

专项检查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严格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明显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未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格检查,及时总结

专项检查人员要认真分析、及时研究解决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专项检查工作,深入开展排查整改落实工作。

10.煤矿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篇十

1 矸石山现状与环境影响

1.1 环境影响

煤矸石既是煤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也是低热值燃料,含有残煤、碳质泥岩等可燃物,在高压氧化条件下会发生自燃。矸石中所含的黄铁矿(Fe S2)易被空气氧化,放出的热量可以促使含炭物风化以致自燃。煤矸石燃烧时产生的CO,SO2,H2S等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环境,造成附近居民气管病和气喘病增多,导致周边环境总适宜性降低,庄稼减产、生物量减少。煤矸石堆积如山,容易造成滑坡、坍塌及水煤气爆炸等环境事件[1]。

1.2 现状

屯兰矿矸石山由屯兰矿建矿以来多年排矸形成。治理区分为两个部位,一号治理区属于旧排矸石区,治理总面积约为23 800 m2,形成60余米~70余米高的人工山,现已停用;二号治理区为近几年排矸区,场地边缘已形成不规则阶梯状坡面,坡面已完成覆土。此次二号治理区范围包括两级坡面以及路侧坡面治理,坡面长约800 m,三级坡面总面积约为16 000 m2。此次采用的灭火→治理→绿化→生态恢复一体化治理方案为西山集团公司首次应用。

2 综合治理设计原则及规划

2.1 设计原则

矸石山山体安全稳定—灭火效果彻底—植物群落向森林方向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兼顾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景观效果—灭火、生态修复与山体稳定(护坡)三者相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总体安排,最终达到灭火彻底、山体稳定、植被良性演替的整体治理效果。

2.2 总体规划

该方案采用灭火措施、护坡措施与生物措施(生态修复)紧密结合的方法,即首先对矸石山进行灭火施工。本次灭火施工主要工艺包括温度勘察、挖除灭火、换填灭火、喷射注浆灭火、深孔注浆灭火等。根据温度勘测结果及现场情况,采用多种灭火方法系统结合的方式进行灭火施工。

结合上述灭火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护坡整治,整理坡面、控制坡度、修建上山道路、修筑排水渠、急流槽及马道,修建柔性护坡,对其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地基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验算,最后采用生物措施进一步加固矸石山,设计中综合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进行土壤基质改良,采用远程喷射播种植被恢复技术对矸石山坡体进行植被恢复。

3 灭火方案

3.1 设计原则

为确保施工安全,此次灭火采用防火、控火、灭火方案,方案明显减少或消除有害气体,恢复安全常态,按照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灭火工艺,采用多种灭火工艺相结合的灭火方式进行施工,全程测温,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由低温区向高温区实施灭火措施。

3.2 总体规划

矸石山灭火工程主要依据矸石山自燃机理及特点,矸石山不同温度分布规律及温度探测技术,采用各种灭火措施的综合、运用。本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喷浆、注浆技术防火、控火,最终消除火点。采取机械化施工,利用泥浆喷射机进行喷浆、注浆。

4 护坡工程方案

矸石山山体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综合治理的成败,同时山体的稳定又保证灭火效果的持续与生态修复的成功。护坡工程主要包括:坡体分级、整理坡面、控制坡度,修建上山道路,修筑排水渠、急流槽及马道,修建柔性护坡等。针对矸石山不稳定、易沉降等特性,采用刚性护坡易损坏。该矸石山护坡工程采用柔性覆盖的技术理念,以有效应对矸石山沉降。

4.1 坡体削坡分级及道路修整

1)削坡。

矸石山削坡分级总体坡度控制在30°左右,本次削坡主要针对一号治理区进行,同时也包括二号治理区部分坡面。平均削坡深度为1.5 m,削坡后每段坡面长度10 m~15 m。

2)覆土。

削坡完成后,矸石山体表层覆盖矸石与黄土的混合物(含黄土约75%),以利于植物生长,表层平均矸土混合物厚度为0.8 m。

3)整形。

覆土完成后,进行坡面整形及施工道路修整,削坡整形后表层矸土混合压实,形成一个封闭良好的整体,山体稳定性良好,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4.2 排水系统

坡体的排水系统包括坡面急流槽、马道柔性排水渠及道路排水。柔性排水系统均采用土工袋、土工膜等柔性材料,坡面排水系统与道路排水系统及原有排水系统相贯通。

马道在前期可作为施工便道,之后建立排水渠,其余裸露地方进行植被恢复。矸石山经人工整形后,易发生沉降变形,如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构筑排水渠,极易发生断裂。该方案采用土工膜加土工袋构筑的柔性排水渠。

排水渠修筑方法为马道边缘及道路一侧开挖宽1 m壕沟加土夯实(土层厚度约为20 cm),然后回填形成下底宽40 cm,上口宽80 cm,高60 cm的梯形排水沟,铺设土工膜,沟底坡度为5%,土工膜上方码放黑色土工袋,标准尺寸一般为40 cm×80 cm,土工袋装土压实,码放要求层层码放相互压实形成表层利于阻挡和拦截降水的台阶式坡面。

4.3 植物护坡的作用

4.3.1 植物根系的固着作用

草本植物须根大部分分布在地下0.5 m以内,而灌木根系更能深入到矸石层,对提高坡体表面抗冲力、防水土流失作用十分明显,植被能够遏制坡面水土流失及浅层崩塌,植物的浅层根系错根盘结,使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植物的复合体。

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浅层的松散风化带,深入到较深矸石层起到相当于甚至优于锚杆的作用。禾本科及豆科植物小灌木在地下0.75 m~1.5 m处有明显的加固作用,乔木根系的锚固作用可影响更深的矸土层。

4.3.2 植被的防冲蚀作用

1)截留降水,削弱溅蚀。降水从高空落下,对裸露的表土产生一种打击力,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土粒被水带走产生水土流失。植被保持水土作用表现在可基本消除降水的击溅侵蚀,降低坡面土体的侵蚀性,减少冲蚀力指数。植物拦截降水,则削减了降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从而对表土起固持作用。

2)延缓径流汇集,增加入渗,减少冲刷。地表径流集中是坡面土体冲蚀的主要动力,对土体冲蚀的强弱取决于流速的大小和径流所具有的能量。植被覆盖坡面增加坡面粗糙率使径流由直流变为绕流,难于汇集一起。另外植被生长形成的空隙和裂隙增加了入渗,优化地下水的补给环境,减少了径流量和径流冲刷力,直接降低了径流对坡面冲刷,保护坡面结构的稳定性。

3)乡土灌木树种生长,植物种类多样,表层形成茂密草灌植物,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不会造成水蚀沟。

5 生态修复方案

在矸石山植被恢复工程中按照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基质改良技术、适宜树种选择与规划、植被恢复栽植技术、科学的抚育管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的监测与评价等“六阶段”技术模式,根据模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适时有效地调整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工程技术和进度,可以使矸石山植被恢复能够按照规划设计的目标创建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使矸石山最终达到治理的效果[2]。

6 适宜的植物规划

6.1 植物

植物种类的选择一直是矸石山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内容。植物种类选择的适当与否是屯兰矿矸石山植被恢复成败的关键,树种的组成以及植被群落的组成和密度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根据该矿矸石山植被恢复与生态特点,科学地选择矸石山适宜的植物种类是该项工程的重要任务。主要是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植物品种,要有利于矸石山的水土保持和土壤的改良,选择抗干旱和耐贫瘠的肥料树种,尤其要考虑优良的灌木树种在植被的防护和土壤改良功能方面的特点,这样可以使矸石山提早郁闭,加快绿化和生态修复的速度,并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3]。

6.2 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植物种类

油松、侧柏、臭椿、刺槐、山杏、柠条、榆树、紫穗槐、皂角、二色胡枝子、荆条、羊柴、二月兰、沙打旺、波斯菊、黑心菊、紫花苜蓿、黑麦草及高羊毛等。

7 治理工程的监测与评价

矸石山植被恢复是困难立地条件下比较艰巨的工程,因此其恢复植被的监测比较重要。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由于管理强度较大,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会及时的得到反馈和处理。但是在管理强度逐年降低直至停止后,矸石山的植被开始进入自维持状态,由于管理强度的降低和矸石山立地限制因子的叠加性,重建的植物群落的发展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逐渐退化,植物的生长量减少,种类减少等等,任其发展,最后可能导致整个恢复植被的完全消失。另一种是植物生长良好,生产力逐步提高,乡土树种不断侵入,甚至替代植被重建阶段的先锋树种。对于第一种情况应该通过监测和评价,尽快的发现植被退化的决定性因素,对恢复的植被进行维护。第二种情况表明重建的植被正朝着自我演替的方向发展,最终会建立一个稳定的、自维持的生态系统。对于取得初步成功的矸石山恢复植被,通过监测和评价,适时地引进期待的树种,使之能够按照人为设计的方向创建希望的恢复生态系统。另外,监测和评价植被重建的环境和生态效益,深入研究生态修复的过程与机制,可以推广和发展植被恢复技术理论,为矸石山的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4]。

7.1 生态效益

本方案规划设计的生物措施实施一段时期后,通过增加植被、改善土壤性状,可以减少扬灰,减少有害气体扩散,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防止新增的水土流失。最终治理目标为,使项目实施后矸石山治理率达到99%,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8%,植被恢复系数达98%,水土流失控制率达98%。

7.2 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本报告规划设计的措施,可减轻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破坏,使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同时,对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8 结语

本方案中植物的选择模拟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即由草灌向森林化方向演替;倡导从种子开始的最自然的育林方式,而非人工方式的植树。因为播种苗不仅在表层形成致密的植物群落,主根也特别发达,进一步加固了山体,而传统覆土栽植模式苗木主根被切断,侧根发达,不利于山体的稳固,而且实施工期短,见效快,可以减少覆土,保护土源,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与传统的矸石山植被恢复相比在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与创新,更多依赖基质配比技术、植物品种选择技术,按照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科学规律,以达到对矸石山彻底治理的目的。

摘要:介绍了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屯兰矿矸石山治理的基本概况,从设计、施工、生态效益等多角度总结了矸石山治理过程中设计规划、灭火方案、护坡方案及特殊的植被及生态修复方案等经验,采取植物群落自然演替的科学规律,达到了对矸石山彻底治理的目的。

关键词:矸石山,环境影响,治理,生态恢复

参考文献

[1]允新,朱字顺,宋长斌,等.煤矸石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2):35-38.

[2]韦志俊.矸石山治理与开发显成效[J].煤矿环境保护,2005,15(1):64.

[3]杜忠.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5):621.

上一篇:ktv愚人节活动策划方案优秀下一篇:期中考试发言稿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