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教代会主持词

2024-11-12

第九次教代会主持词(7篇)

1.第九次教代会主持词 篇一

竞职演讲大会主持词

大会即将开始,请各位同学把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状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来的是信息工程系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学生会对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生会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学生会的进步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学生会的创新是我们共同的话题。本次会议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这里是你们编织梦想,规划未来的舞台。让我们将个人的追求与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让人生更加璀璨光芒。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莅临本次活动的老师和同学。

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高洪升老师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书记 柴继盈老师

信息工程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张宁老师

信息工程系辅导员杜超老师

以及信息工程系第八届团总支学生会全体委员。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下面我宣布信息工程系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正式开始,首先进行大会第一项,由第八届学生委员会代表闫溧泽同学宣读信息工程系第九届学生会选举办法。

进行大会第二项,请学生代表,表决通过,监计票小组成员:

监计票组组长:于秀菊

监票组成员:王琦、于多

计票组成员:王维、孙兰惠

请代表予以审议。

同意请举手

不同意请举手

弃权请举手

鼓掌通过!

进行大会第三项,请监计票组组长于秀菊同学代表监计票组成员宣誓。进行大会第四项,公布信息工程系第九届学生会候选人名单,信息工程系第九届学生会候选委员共有 18 名同学,他们是。。(高千惠读)

进行大会第五项,请监计票小组工作人员开始工作。

请监票组清点与会代表人数。

信息工程系第九届学生代表大会应到代表64人,实到代表人,学生代表人数占我系学生总数的12%,男女比例:7:9,少数民族比例:,依据选举的有关规定可以进行。

请监票组发放选票。

进行大会第六项,请各位候选人按照顺序依次上台竞职演讲,同时请与会代表按选票中的要求,填写手中的选票,有请第一位候选人曹德阳。

竞职演讲到此告一段落,感谢各位候选人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再一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下面进行大会第七项,请与会代表按顺序将选票依次投入投票箱。

请监计票工作人员清点并统计票数。

经监计票小组工作人员清点票数,已发选票张,回收选票张,选举有效。

进行大会第八项有请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高洪升老师致辞。

学生会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离不开新鲜血液的输入,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对于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最后我宣布信息工程系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休会。

有请领导和老师先行退席。

2.第九次党代会学习报告(推荐) 篇二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给我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为期四天的河南省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10月26日至10月30日),这几天我一直在电视机前关注着这次大会,可以说,这次大会,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大会的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全面系统,思路清晰,这次大会是一个成功的、务实的大会,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符合中央要求和河南实际,顺应了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的期盼,大会的报告必将成为指导我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的纲领性文件。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聚会,认真学习,听听党的报告,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我们工作,又好又快的建设我们的家乡。为此,我对报告进行了归纳,报告中新的方面很多,一是内容比较实在,二是可操作性比较强,含金量也比较高,里面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很多老百姓的心声,其中有三大亮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第二是“三化”协调发展,第三是务实形象的树立。

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部大省,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带动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是由卢展工在2009年构思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经济在短短的30多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成了经济强国。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清朝闭关自守,以天国自居,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和一百多年的割地赔款的屈辱史。建国之后,三年的自然灾害、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专家估测使中国倒退了二十年,在缺乏资金和技术情况下,建设我们的国家,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事实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999年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进行深层次的、全方面的改革,西部大开发被国家提上了日程。这样,一圈都发展了,有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像东南沿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唯独没提到咱们中部地区,怎么办?在中部六省会议上,河南率先提出来中原崛起,利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在此情况下,卢展工在向中央汇报工作时,利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一词,被中央认定,被作为一种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的战略。

我们知道,河南虽然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的位次,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块头”大,但“体格”还不强。人均指标、效益指标还偏低。河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八成。与近邻安徽相比,生产总值河南是安徽的近两倍,财政收入却仅比安徽多11%,说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可以说,河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所以把河南的事情办好了,把经济区的建设试验成功了,它就为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取得了重要的经验。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都翻了一番,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大关,继续保持全国第五的位次。但是,河南经济总量全国靠前而人均落后的状况仍未改变,人口多、底子薄、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

在发展的大道上走得更好,走得更快,是缩小河南与全国差距的要求,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像我们镇的龙头企业--河南淮海铸造集团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及豫东最大的机加工中心,其产品远销美、英、德、日、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属豫东唯一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铸造企业。明星企业--顺达火机集团,拥有火机分厂300多家,是长江以北最大的火机生产企业。要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想要腾飞,必须有战略支撑。想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因此,我省要增强郑州龙头作用和重心作用,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郑汴洛三工业走廊,强化他们的主导地位。促进安阳、鹤壁、濮阳联动发展。推动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合作发展,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影响力。

我们有理由畅想美好的前景。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型企业的引入,我省将在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

那么,怎样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党。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命脉,加快领导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央党校教授宋福范认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河南的实际情况看,着力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放思想,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中原经济区由解放思想而起,也必由解放思想而兴。勇于改变落后僵化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切实把思想观念转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来,努力推动各种矛盾的化解、各种难题的破解,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强化为民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持重在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并在发展过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和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立足于学,提升党员素质。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通过学习坚定方向,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作为一名领导,应该具备这样几种能力。第一,对大局的认识把握能力。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对自身发展问题,有一个准确定位。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必须具备对大局的认识把握能力,准确定位,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不能简单的照搬,而失去自身的发展优势。

第二,吸纳引进、发展和培养人才队伍的能力。从各地经济区发展情况看,人才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广纳人才、广纳贤才,给人才发挥能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第三,科学发展的能力。经济区建设,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建设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方方面面的力量,发挥方方面面的优势,形成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四,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能力。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可能摆脱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历史底蕴丰厚,文化特色鲜明,是宝贵的财富。既要吸收现代的、外部的好的做法,同时也要注意到自己的文化特色,做到现实与传统的统一。

第五,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既要照顾到整体和长远利益,也要注意到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这里边包括拆迁、征地、土地流转等“三化”协调发展中出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利益保护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执政的目的所在。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活动,着力推动领导方式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领导方式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着力提高执政的科学化水平。

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执政的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要把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搞正。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民宗旨,不断强化为民意识,准确把握省情,遵循客观规律,坚持务实发展,注重实效,不搞大呼隆,不搞一阵风,使各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走前头、当先行、作表率”。

二是“三化”协调发展

报告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把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我们要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深地认识到,要想使城镇建设能够更加充实,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招商引资项目上下工夫,为此他们实施了“以城促企、企城互动”的方案。以良好的外部形象,完善的城镇功能,优惠的内部政策和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招商举措、完善的城镇功能、优惠的内部政策和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招商举措,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真正焦点是城市群的竞争力。有报告显示,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4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竞争最重要的核心区域。

《2008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原城市群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特大城市。在一个经济区里面,首位城市的地位决定着经济区的成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郑州等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进而提升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目前,以郑州为中心,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为纽带,规划通达洛阳等8个地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通达南阳等9个地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正在稳步推进。

中心城市,将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大型中心城市而言,县城和中小城镇显然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优势:天然的与农民更接近,进入的门槛也较低,具有一定的城建规模,可以在不需要很大投入的基础上迅速进入城市高速膨胀期。

这些优势,使中小城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这一点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河南有20多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县(市),所以河南必须要两手抓,既抓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壮大,又要抓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人口向城镇转移。我省县城和县级市数量多、分布广,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左右,中小城镇是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产业向城镇集聚。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会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未来5年,中小城镇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强承载承接作用的主要力量。

安阳滑县暴庄村的老李最近的日子很是开心,全村328户居民住上了锦和新城的独院别墅。锦和新城是我省最大的一个省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规划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新城占地2600亩,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万人居住,城内医院、学校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着力于实现集聚式发展,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功能集合构建。

仅在今年,我省就已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内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健身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民迈进了文明现代的生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河南考察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未来5年,河南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吸纳安置当地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就地市民化,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使新型城镇化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

即使到2020年,我省仍有一半人口为农村居民。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是直接受益者”。通过产业集聚区与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上班,就地城镇化,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突出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符合省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河南人多地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非常不利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能够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能够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打开空间;能够促进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集聚,为加快工业化创造条件。

如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对全国也具有示范意义。

在“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恰恰体现在我省工业生产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的喜人收获中。随着新型城镇化体系逐步构建,将在更大范围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既为工业项目的支撑腾出更多土地资源,加速工业化进程,也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我们也正在打造着一个个成功的样本。舞钢市构建的“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体系,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医、就学、购物等生活需求。鹤壁市以产业集聚区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万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气势正在形成、效应逐步显现,一个自强不息、务实发展的河南,一个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河南,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河南形象不断提升。

三是务实形象的树立

报告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发展。

务实发展,就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实发展,就是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务实发展,就是注重持续、锲而不舍、勇于担当;务实发展,就是关键在做,科学运作,说到做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务实发展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品格、作为一种责任,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优化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河南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河南省按照中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务实发展为原则,以剖析问题为抓手,以“一文九论十八谈”为载体,把推动思想解放、转变干部作风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原大地上书写了务实发展的新篇章。转变领导方式,提高执政的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把工作做实。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省人民合力推进的事业,也是造福全省人民的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民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项措施保民生

2010年1月8日,一篇《省委书记找工作》的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该新闻报道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焦作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时,到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却因年龄太大被拒绝一事。此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4050人员专场招聘会”,专门为四五十岁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平台,并出台了对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各地市也相继采取各种措施,帮助“4050”人员就业。

一系列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全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00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开展职业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在保证就业的同时,为切实改善民生,一系列惠民政策频出:2011年10月1日起,我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的800元、700元和600元分别调整为1080元、950元和820元;10月24日,省卫生厅出台2012年全省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与2011年相比,参合农民在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0%、80%、70%、65%;住院补偿封顶线由2011年的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居全国首位;一次性住院花费超过6万元报销比例提高到80%,10万元以上提高到90%。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是民生,也是民心,《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这些民生大事,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弘扬中原大文化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地之一。正如徐光春所说,一部史书,半部河南,我省将继续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

未来五年,我省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平安河南驻心中

生活在有活力、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中,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五年来,“平安河南”建设不断传来好消息: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综治优秀省,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现行命案发案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逐年上升„„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两查一访一满意”、执法巡视„„众多创新,作为“河南经验”走向全国。

目前,我省2300多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和由政府保障的不少于10人的专职治安巡防队,打防相结合,中原大地的治安防控体系,大大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对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转变开始。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省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老四难”,着力研究解决“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等“新四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河南省形成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责随职走,心随责走”“三治三提”的工作作风,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去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卢展工同志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开端,河南日报连续刊发9篇深入阐述这一问题的系列评论。之后,又推出18个省辖市学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成果。这一系列文章在河南被统称为“一文九论十八谈”。如果说最初的“一文”是点题,“九论”就是破题,“十八谈”则是解题。这些文章的推出,在河南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大学习大讨论,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了一场思想发动和舆论引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推动了解放思想。转变领导方式,实质上也是如何解放思想的问题。而解放思想,关键是解放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为了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河南省组织开展了一场比较深入、比较深刻的交流学习活动。“一文九论十八谈”的推出及其引发的讨论,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引领和营造了一场“没有动员令”的思想解放、“润物细无声”的思想解放。经过学习交流,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十八谈”濮阳篇《科学定位谋发展》提出,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剖析整改,使濮阳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摆脱了“被边缘化”的思想束缚。

推动了科学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推动科学发展的进度。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是科学发展思路举措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科学发展实践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其思想观念、责任意识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一文九论十八谈”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清制约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十八谈”漯河篇《以质为本促提升》,从反思“瘦肉精”事件的教训入手,提出“食品质量不仅影响企业品牌的打造、发展成果的巩固,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河南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任务,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学、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学、坚持带着问题学。“一文九论十八谈”在全省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基本市情、省情以至国情,带头思考现实问题、谋划发展大计、推动实际工作。

今年,河南省克服特大旱情灾害,实现了夏粮大丰收,总产量达到626.3亿斤,连续9年增产并创历史新高,为全国物价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同时,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河南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河南省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把解放思想、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篇三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突出“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快富民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山川秀美的四川。

四个跨越

农业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区域化方向发展,走内涵提升型、科技驱动型发展道路

工业 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和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旅游 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打造旅游精品,突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进一步做优五大精品旅游区,突出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三大旅游形象品牌

文化 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做强做大一批有竞争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巴蜀特色的优势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数字娱乐等新兴业态

一个主题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

四项任务

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

执政使命:奔富裕,就是要让全省各族人民逐步富起来,家庭财产不断增加,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安居乐业

执政要务:求发展,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使四川发展水平更高、综合实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执政追求:促和谐,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和通的政治局面、和顺的内外环境

执政形象:树新风,就是要弘扬新风正气,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形成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良好氛围

四个优先

坚持效益优先、好中求快,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本,坚定不移地走和谐发展之路坚持科教优先、求新求进,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发展之路

五年蓝图

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

力争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

“一年有新进展”,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有新的提升,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

“三年有新突破”,就是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主要经济目标。

4.学习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心得 篇四

一、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圆满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坚定信心、不辱使命,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秦光荣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报告。秦光荣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说,要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并具体指出,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精神就是坚定、担当、务实。他强调,高远情怀、大山精神是云南谋求新一轮大跨越,实现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秦光荣同志关于树立云南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的讲话,就是要要求我们云南人,要有高原般包容的胸怀,像大山那样坚定沉稳,热爱自己的家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扬吃苦耐劳、埋头苦干、朴实忠厚的精神,才能把我们云南高原建设成为一个美好的家园。

今后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奋力跨越为关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拓展空间、壮大实力,加力提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在深入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凝心聚力、与时俱进的大会。秦书记所作的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总结了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重大成就,全面分析了云南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而奋斗的主题,科学谋划了加力提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发展方略、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报告紧跟时代潮流,反映共同意志,为云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智慧结晶,是指导我省今后5年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大会吹响了富民强滇的新号角,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5.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辅导读本 篇五

过去五年的工作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崭新的平台。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是: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四是:人民群众生活大幅度改善。五是: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六是:社会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_______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型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_______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_______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体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_______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

_______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_______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_______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_______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 四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五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是:强化基础承载能力 七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是:千方白计提升就业水平二是: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二是: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切实加强生态保护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是:切实扩大人民民主 二是:积极发展基层民主 三是: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 四是: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

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二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 三是: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 五是: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六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

第一篇

阔步前进的五年

一、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创新转型成效显著,结构层次日益提升

三、东向发展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四、投资建设实现跨越,城乡面貌变化巨大

五、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篇

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时期

一、全面认识未来我省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二、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三、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① 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② 国家经济布局的优化调整为我省加速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③ 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为我省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④ 我省正进入加速成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第三篇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一、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是:强调了高举旗帜,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明确了主题主线,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

三是:强化了发展动力,即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四是:突出了重点任务,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是:确立了目标方向,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

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基本路径(六条路同上)

三、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

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①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 ②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③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第四篇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大抉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

四、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篇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一、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

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三、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目标任务

四、强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节能降耗 附件1:未来五年装备制造业六大基地建设 ① 合蚌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② 芜湖节能装备制造基地 ③ 蚌埠化工及环保设备制造基地 ④ 两淮煤机装备制造基地 ⑤ 芜湖船舶制造基地 ⑥ 马鞍山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附件2:未来五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① 电力行业:淘汰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气火电机组

② 煤炭行业: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单井井型低于3万吨/年规模的矿井

③ 钢铁行业:淘汰400m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练钢转炉、电炉

第六篇 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一、当前服务业发展现状

二、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促使 ① 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② 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③ 培育重点服务业企业 ④ 突出服务业项目带动 ⑤ 推进品牌培育和标准化建设 ⑥ 完善财税政策 ⑦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七篇 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一、“十一五”城镇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二、“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努力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①以全面转型为主线,推动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③以农民市民化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④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第八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 ① 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 ② 农业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 ③ 农民收入仍然较低 ④ 农村公共事业仍然落后 ⑤ 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②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③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④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第九篇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① 自主创新核心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 ② 自主创新特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 ③ 自主创新实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日益显现 ④ 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迈上新的台阶

二、推进自主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加快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步伐

① 深化合芜蚌实验区建设,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新高地

②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③ 强化企业主体建设,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品牌 ④ 加强重大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⑤ 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 ⑥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和利用效率 ⑦ 放大重大政策试点效应,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第十篇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① 高水平建设皖江示范区,打造安徽崛起战略平台 ② 做大做强合肥经济圈,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③ 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④ 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建成世界一流的观光度假地 ⑤ 支持大别山老区绿色发展,努力实现兴区富民 ⑥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健全合作机制。

三是:加快建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篇 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

一、水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二、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

三、水利改革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举措

第十二篇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① 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 ② 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凸显 ③ 燃油税费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④ 重建设轻管养、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任务

四、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 转方式,就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② 调战略,就是要加快优化调整结构,努力实现交通资源的最佳配置

③ 建体系,就是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篇 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一、“数字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全面提升我省信息化水平的重点工作 ①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信息高速公路 ②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助力经济强省建设 ③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④ 广泛开展“三农”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⑤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社会管理创新发展

⑥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和数字文化等新兴产业,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

⑦ 培育先进网络文化,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四篇 强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

一、省属企业改革总体情况

二、深化省属企业改革总体思路

三、推进省属企业改革的重点举措 ① 大力引入战略投资,促进产权多元化 ② 积极开展上市融资,促进资产证券化 ③ 深入推进兼并重组,促进主业规模化 ④ 全面强化内部整合,促进管理扁平化 ⑤ 切实加强董事会建设,促进治理规范化 ⑥ 努力创新国资运营平台,促进产业升级

第十五篇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① 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② 完善体制机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活力 ③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夯实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基础 ④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培育非公有制经济竞争新优势 ⑤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支撑 ⑥ 优化发展环境,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十六篇 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进展

① 不断健全税收制度,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② 不断发挥职能作用,宏观调控卓有成效 ③ 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④ 不断完善财政体制,区域发展日益协调 ⑤ 不断深化预算改革,财政政绩全面加强 ⑥ 不断加强“两基”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局限 ① 事权与支出责任界定不清晰 ② 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尽合理 ③ 转移支付体系不够健全 ④ 区域间财力差异仍然突出 ⑤ 省级财政调控能力较弱

三、财税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第十七篇 加快完善地方金融体系

一、金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培育壮大金融产业迫在眉睫

三、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步伐

① 围绕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服务金融” ② 围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转型金融” ③ 围绕改革开放和科学承接,建设“开放金融” ④ 围绕创新驱动和增强活力,建设“创新金融” ⑤ 围绕普惠民生和谐发展,建设“民生金融” ⑥ 围绕统筹区域发展和服务薄弱环节,建设“协调金融 ⑦ 围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产业金融” ⑧ 围绕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安全金融”

第十八篇 全方面扩大对外开放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就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三、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① 更加注重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 ② 更加注重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攻坚力 ③ 更加注重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力

④ 更加注重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民生扩大消费的保障力 ⑤ 更加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着力提升信息商务的带动力 ⑥ 更加注重统筹“三外一内”,着力提升开放发展的联动力

第十九篇 千方百计提升就业水平

一、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二、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

三、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①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②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③ 全面实施就业培训工程 ④ 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⑤ 加强失业风险防范

第二十篇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尽力而为,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② 坚持量力而行,积极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 坚持公平正义,确保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 ④ 坚持统筹协调,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 ①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② 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③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统筹 ④ 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⑤ 努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⑥ 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⑦ 着力提升经办管理水平

第二十一篇 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二、教育事业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

三、奋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① 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② 建设更加均衡的基础教育 ③ 建设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 ④ 建设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⑤ 着力建设高素食的教师队伍 ⑥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二十二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① 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② 不断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③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④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⑤ 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⑥ 深化公立医院机制体制改革 ⑦ 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⑧ 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⑨ 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⑩ 扎实做好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 ⑪ 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第二十三篇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人口计生工作现状

二、人口计生工作体会

三、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四、开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① 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② 突出性别比综合治理 ③ 推进流动人口“一盘棋”管理 ④ 提升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能力 ⑤ 加快全员人口信息化建设 ⑥ 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⑦ 打造坚强有力的综合保障体系

第二十四篇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紧迫形势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举措 ① 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②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③ 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④ 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 ⑤ 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第二十五篇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

第二十六篇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一、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①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待健全 ②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待提高 ③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待完善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第二十七篇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政法维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政法维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境内外敌对势力捣乱破坏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②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③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三、政法维稳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和总店举措

① 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② 大力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③ 大力加强公共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十八篇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国土资源管理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日益迫切 ① 从加快崛起态势看,资源刚性需求将持续增长 ② 从加速崛起态势看,资源刚性需求将持续增长 ③ 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资源节约利用潜力很大 ④ 从国家最严格管理的要求看,资源节约利用是根本途径

三、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① 严格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② 强化建设用地节约利用,科学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③ 全面加强地质矿产工作,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④ 加强矿产开放利用管理,促进矿业又好又快发展 ⑤ 强化矿山地质保护,加快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⑥ 培育国土资源要素市场,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

第二十九篇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诸多良好机遇

①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② 国际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迫切要求 ③ 皖江示范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及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对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 ④ 全社会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

第三十篇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 坚持以总量减排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② 坚持以环评源头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第九次教代会主持词 篇六

(2011年11月17日)

同志们:

2011年11月10日—13日,自治区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胡春华同志代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胡春华同志所作的报告中。下面,就这次会议精神传达如下:

报告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充分肯定了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报告指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72亿元,年均增长17.6%;地方

2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多极支撑的城镇体系和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生态恶化趋势有效遏制,节能节水减排实现预期目标,发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牢牢抓住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这个中心任务,着眼全局,把握和坚持好以下六个原则:一是坚持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五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报告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指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区发展面临良好的环境。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为我们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区经济主要靠国内需求拉动,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们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北上西移,为我们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更为重要的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持续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不断改善的发展环境,全区上下干事创业、奋力赶超的发展氛围,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把握好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水平地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在新时期实现内蒙古发展的新跨越。

第三部分是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报告从六个

6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煤炭、化工、农畜产品等资源产品优势和口岸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旅游业,提升草原、森林、沙漠、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水平,推出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促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税收、用地、价格等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快速铁路客运通道、铁路煤运通道、高等级公路、民航机场和跨境铁路、重点口岸公路等出区通道建设,提高区内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用两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高等级公路出区通道不畅问题,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重点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推进天然气、煤基燃料等运输管道建设,构建立体化综合能源输送网络。加强骨干水利工程、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大中型灌区和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黄河防凌防洪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缓解资源性、工程性缺水状况。

五是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科技难题,集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稀土、新型煤化工、新能源、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培育建设大型数据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推进新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科技事业发展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0产性收入。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和产业化扶贫工程,努力消除绝对贫困。

三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按照先保后征原则,将被征地农牧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努力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合理确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力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四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和动漫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五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大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力度,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保持民族教育国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快发展蒙医药、中医药事业。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人口和计

314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扎实推进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强森林保护建设,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强重要江河及中小河流域治理,搞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矿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重金属防治和事故应急体系。加强生态管理,健全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我国重要的碳汇基地。

第六部分是扎实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报告强调,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关系国家安全稳定大局,关系内蒙古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边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二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切实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旗市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三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快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建设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合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苏木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发挥城乡社区区域性社会管理服务作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做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和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管理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深入持久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突发事

718力。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到基层工作,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政权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合理提高基层干部报酬待遇。

四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7.第九次教代会主持词 篇七

加快推进“四个率先” 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

设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习近平

(2007年5月24日)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旋律;当今中国,谋求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处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中央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意愿,是本次大会庄严的政治使命。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五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

显著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胜利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把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保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约17%。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投资和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区县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1年的1.7%提高到2006年的2.5%。

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新进展。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洋山深水港区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世界第三。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运营线路总长从2001年的62.9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40.2公里。上海航空枢纽加快发展,一批高速公路和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各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大、成效显著,完成前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市区绿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23.8%提高到2006年的37.3%。城市管理水平在改革探索中全面提升,环卫、交通、水务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市场、社会整体改革稳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序展开,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领域的改革试点。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取得新进展,本地上市公司股权分臵改革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31.8%上升到2006年的44.1%。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功能不断拓展,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口岸功能显著增强,2006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比2001年增长2.6倍。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全球扶贫大会等重大国际性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和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成效明显。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力明显提高。爱

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加强。依法治市进程加快,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执法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完善,一大批社会矛盾得到化解。平安建设广泛开展,预防犯罪工作不断加强,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持稳定有序。

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学习、宣传和应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建设和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广泛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市民践行公共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精神产品创作生产,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建成一批文化体育项目和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得到加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臵和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3年成功抗击了非典疫情,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区为抓手,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在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2006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01年的1.6倍和1.57倍。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数比2001年增加133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4%,一批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城保、推进镇保、完善农保、扩大综保,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近1300万人。出台一批面向困难群众的保障和救助政策,困难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推进旧区改造,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计2.2万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2001年的17.3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22平方米,市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深入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理论武装有新加强。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建立长效机制,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有新成果。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队伍作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新进展。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人才强市战略有新开拓。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构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格局,加强国有企业、社区、“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的建设,探索新型社区党建体制和党员服务中心、楼宇党建等有效做法,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新提高。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

团体的领导,党的群众工作取得新发展。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反腐败治本抓源头工作,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政风行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新推进。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归功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全局、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150万党员和1800万人民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历届市委和老领导奠定的坚实基础,同时也离不开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朋友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解放军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指战员的关心协助。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来自全国各地参与上海建设的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上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工作上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现代服务业“短腿”问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够强,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有经济竞争力尚需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突破;文

化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人口管理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仍然较大,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规范执法行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对此,我们已经采取相应措施,但有的方面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工作效果还不够明显,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中央严肃查处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案件发生后,我们坚决按照中央要求,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了大局的稳定,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良好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起案件危害巨大、教训深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损害,对市委的威信和形象造成了伤害,对上海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上海干部队伍的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市委常委会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深刻进行反思。我们深切地感到,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发生,暴露出我们在党的自身建设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思想上,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现实紧迫性认识不足,一段时间内放松了应有的警觉,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深入研究不够,缺乏有效应对;在制度建设上,既有制度不健全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的制度没有覆盖到位的问题,更有制度执行不严、落

实不够、监管不力的问题,特别是极少数领导干部违背民主集中制,搞“一言堂”,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有些措施还不到位;在作风建设上,重视不够,一些部门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问题,少数干部脱离群众、不思进取,极少数领导干部甚至信念动摇、以权谋私、骄奢淫逸,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严肃对待,深刻吸取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更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有益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科学发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臵,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突破瓶颈、破解难题,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切实维护好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局;始终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服务全国大局,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积极主动地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各项工作符合中央精神、符合上海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对实现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产业结构正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给上海全面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从国内来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进一步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从区域来看,国家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特别是规划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为上海积极实施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上海自身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连续15年的经济两位数增长,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已跃上一个新台阶。面向未来,上海已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还有举办世博会等重大机遇。同时,在先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环境瓶颈、体制机制障碍、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归根结底,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上。“四个率先”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针对上海实际,对上海未来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寄予的更大期望。这就要求上海必须积极实施国家战略,主动承担起率先探索的责任,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多作贡献。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就能够抓住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更加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能够抓住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就能够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要求,更加充分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抓住推进“四个率先”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以国际视野、科学思维、战略眼光,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贯穿于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全过程。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求真务实,乘势而上、迎难而进,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把“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为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实现“四个中心”建设第三步良好开局,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根据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今后五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以新型产业体系为有力支撑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站在新的更高起点,放眼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要保持和扩大“四个中心”建设的良好势头,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内涵发展,使“四个中心”的辐射功能全面增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全面扩大,为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在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提高40%以上,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全社会研究

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知识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率先推进改革开放方面,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整体改革协调推进,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在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享受廉租住房制度的家庭数新增10万户左右,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500公里左右,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社会秩序稳定良好,城乡人民共建共享美好和谐生活。

三、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持续降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的新路。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支撑,也是上海必须长期坚持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增强辐射能力中扩大规模,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增强城市综合

服务功能的重要带动作用。重点发展金融业,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完善金融市场,集聚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环境,加快形成金融市场中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人才集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着力提升旅游会展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坚持培育、引进、改造重组并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服务业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一批工业、建筑业企业集团再造成为总集成商、总承包商。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服务业布局,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集聚辐射效应,重点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要依托重大产业基地和城镇建设,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各类服务业。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继续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设重大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精细化工及石油化工、精品钢铁等产业发展,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造船、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等战略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就业容量大的都市型产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效益低的劣势企业。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加快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

术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建设,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同行业技术前沿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重点领域的聚焦突破。聚焦国家战略,以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切入点,加强“部市合作”、“院地合作”,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聚焦创新基地,以建设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完善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强化节能责任制,加强节能管理,确保完成各项节能降耗目标和任务。优化能源结构,健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切实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着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

强水源地规划、建设和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和发展。加强海洋、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臶,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开放服务。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坚持先行先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管理创新、资源整合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在与国际规范相衔接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在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上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监管体系,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按照平等待遇、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思路,切实消除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健全现代

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产权、人才等各类市场功能,促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规范发展,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保持先行一步、领先一步。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进一步增强上海口岸功能,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以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为契机,切实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大局,服务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郊区农村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有序推进“三个集中”,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前列。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依托特大型城市综合优势,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坚持科技兴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更好地为全国农业发展服务。继续推进农业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加大对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完善郊区城镇规划体系,以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对周边农村 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建成一批连接城镇的轨道交通线和公交快速线,实现公交村村通,逐步推进数字电视户户通,完成农村危桥改造、河道整治和村镇公路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和自然村落改造。坚持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大幅度增加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促进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六)基本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继续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切实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基本建成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南北两翼,华东地区和沿长江地区为主要腹地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成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充分发挥洋山保税港区功能,不断提高集装箱运输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比例,强化软件建设和功能开发,集聚更多的国际航线航班,显著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完成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基本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确保网络的安

全运营。建成长江隧桥工程和一批铁路、高速公路、黄浦江越江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基本完成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开发任务。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强化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引导作用。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常态长效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城市管理顽症,改善市容市貌。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实施“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战略,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保持城市交通有序畅通。

(七)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多作贡献。立足国家战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健全合作机制,拓展合作范围,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重点,深化交通、科技、环保、能源、信息化、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市场流通和产业协作,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共同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积极促进与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互动发展。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共同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的交流合作和相互借鉴,鼓励上海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为推动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把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帮扶实效,以推进扶贫开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加大人才智力支持力度和加强经济合作为重点,完善帮扶协作的长效机制,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上海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规范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支持人大健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的长效机制,发挥各级人大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盾的主要民主渠道作用,使地方立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监督“一府两院”、人事任免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健全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的制度,经常听取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支持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联系各界人士、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凝聚人心的主要民主渠道作用。坚持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依法推进信息公开,继续推行社区事务议事会、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听证会、社区矛盾协调会等制度,在探索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的要求,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加强市委对地方人大立法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在继续完善经济领域立法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重点推动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保护资源环境等重要领域的地方立法。支持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人人自觉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三)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臶,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切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为上海发展争取更广泛的力量支持,为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更大贡献。

(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促进和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全面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大口党委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要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各项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

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优化权力结构,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从源头上防止滥用权力。健全监督体系,加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相互衔接,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监督的实效。完善监督制度,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金融体制、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和资金、资产、资源等关键领域,要认真查找在监督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完善有效监督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公开透明度,强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

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臵,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心、激发

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规范行为,大力弘扬先进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要着眼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导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思想共识的形成。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抓住迎特奥、迎奥运、迎世博等重大活动契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相协调、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相促进,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郊

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创意、文化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提升文化产业能级,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使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加快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降低门槛、放宽准入,依法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机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作传播有害文化产品和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加快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和交流,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努力使上海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之

一、国外文化经典荟萃的舞台和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新活动,着力促进学术创新、艺术创新、产业创新,努力打造创意之都。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努力

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着眼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鼓励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转移。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视老年教育,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发展科技事业,优化科技结构,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重点学科、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设,发挥中央在沪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才国际化,努力满足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才需求。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以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物为重点,加快培养一大批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集聚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大批重创新、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形成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宏大人才队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打破人才体制机制壁垒,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

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良性互动。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有志于创业的劳动者方便创业、成功创业。加强面向市场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援助机制,重点做好青年、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尽力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保基本、广覆盖,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保、镇保等各类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扩大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地解决无保障人群基本保障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以举办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运会为契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政策和舆论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鼓励和帮助中低收入家庭更多地依靠租赁解决住房问题。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有序推进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

疗卫生改革发展步伐。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重点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高度重视和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着力形成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二)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坚持重在夯实基层基础、重在整合管理资源、重在完善工作机制的方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为衡量标准,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把“三个中心”建设成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要完善“一门式”服务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要求,着力转换运行机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突出综合性,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社会资源改进社会管理。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制定实施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支持、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

展。加强对社会人、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鼓励市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坚持把人口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重视统筹研究解决人口问题,健全人口综合管理体制,落实、完善居住证制度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实有人口属地化管理,提高来沪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居住房屋产权和物业管理。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新形势,切实把加强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事关大局的重要位臵,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调动全社会维护稳定的积极性,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不断增强维稳工作合力。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社会联动调处,重点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问题排查化解机制,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注重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完善反恐怖应急处臵和城市应急管理运作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自然

灾害监测和预警,增强全社会防范风险、抗御危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关心、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和驻沪部队、武警部队建设,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深入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和开展军地共建共育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肩负起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的重大责任,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更加突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核心,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建设新成效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深入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的大政方针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按照中央部署,认真落实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战略任务,着力帮助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

际、学以致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转化为开拓创新、破解难题、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能力。

(二)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加强和完善。要适应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新要求,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健全科学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保证决策科学民主、执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有效。坚持维护班子团结与坚持党性原则的统一,在班子内部要充分发扬民主,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良好氛围;要敢于坚持真理,讲真话、讲实话,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成为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作风民主,多谋善断,知人善任,做好团结协调工作。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做到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绝不允许任何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搞独断专行。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发挥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全委会讨论决定。逐步扩大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积极发挥党代表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的作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选举要求,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范围。不断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党内活力。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全面贯彻“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反对徇私偏袒,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按照发扬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的方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落实广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公信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建立健全经常性提醒和帮助机制,切实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立足上海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认真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

(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拓宽领域、完善格局、创新载体、健全机制,努力探索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变化,重点加强国有企业、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机关、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努力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各个领域。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探索和完善社区党组织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继续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加强党员服务中心、楼宇党建等平台建设,探索党的上级组织服务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党建资源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坚定不移地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的沉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党的威信和形象最容易因腐败而受到损害,改革和发展最容易因腐败而受到阻碍。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现实紧迫性,旗臶鲜明、毫不动摇地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深入开展党纪国法、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社会主义荣辱观、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改进教育方法,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认真贯彻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巡视、民主生活会、谈话和诫勉等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绝不允许成为制度的破坏者、逾越者和规避者。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努力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坚决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奋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模范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并转化为自重的准则、自省的镜子、自警的标尺、自励的目标。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反骄破满,励精图治、锐

意进取。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关注民生,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切实增强节俭意识,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虚荣作秀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上。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在抓好落实上狠下功夫,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上海发展的新局面。

同志们,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今后五年全市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国家举办、上海承办的全球盛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更好地为全国服务,更好地发挥世博会的带动作用。自2002年12月3日成功申办以来,在世博会组委会的统一部署下,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世博会园区居民动迁安臵工作顺利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主题演绎不断深化细化,参展事务、宣传推介、市场开发、运营准备等工作成效明显,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好评。

今后五年,我们既要筹备好世博会,又要在2010年举办好世博会,还要做好世博会后续利用工作,持续发挥好世

博效应。办好世博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区市的支持和帮助,凝聚各方智慧,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全市各方面都要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到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要精心筹备好世博会,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按照世博会园区总体规划和《世博会筹办工作总体计划》,充分利用或改造现有建筑及设施,加快世博会园区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深入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加大市场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认真开展参展事务和运营保障等工作,确保各项筹备工作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要成功举办好世博会,把举办世博会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相结合、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相结合,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的盛会、世界不同文明深入交流的盛会、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盛会,在世博会历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篇章。要充分发挥世博效应,创造更好条件,搭建更大平台,在更广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放大世博效应,与兄弟省区市一道共享世博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要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延续到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中,转化为全市人民共同的追求,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美丽,让上海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同志们!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

上一篇: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小树叶》下一篇:我的圣诞构想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