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2024-06-14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共12篇)

1.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一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432030 1.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学时:30学时。

2.引用标准

2.1教育部教高【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2教育部教高【2000】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潞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2.4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条例》。

3.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全校性开设的音乐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促进学生全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讲授和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析。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注意学习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5.内容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介绍音乐鉴赏理论、中国和西方各时期的音乐、中国汉族和少数民主的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各章节基本包括概述和音乐作品赏析两大部分。内容设置注意从大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详略适当、文字表述深入浅出,对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6.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 音乐欣赏基础知识

第一章

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1学时)

本章主要通过学习了解音乐的表现特征,表现要素和手段。1.音乐的抒情性特征和描绘性特征。

2.旋律、调式调性、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第二章

如何欣赏音乐(1学时)

本章主要学习音乐欣赏的本质及应具备的知识与基本素质。1.音乐欣赏的方式 2.如何欣赏音乐 第二篇

声乐部分

第三章

人声的分类与声乐演唱形式(2学时)

本章间要学习人声的类别组合,声乐的演唱方法与风格。主要内容:

1.人声的类别:童声、女声、男声。

女声又分为: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又分为:男高音(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2.人声的组合形式:齐唱、重唱、合唱、轮唱、对唱、领唱。3.声乐的演唱方法与风格: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第四章

常见声乐作品的体裁(2学时)了解声乐作品体裁。

1.颂歌:用来歌颂自己热爱的国家、英雄人物或美好事物的歌曲,如《祖国颂》。

2.抒情歌曲:是用以表现个人或集体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怀。它的歌词就是一首抒情诗。如《再见吧,妈妈》。

3.叙事歌曲和表演唱:叙事歌曲通常以叙述为主,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表演唱是把歌唱现表演结合一起的演唱形式,如《库尔班大叔上哪儿》。

4.诙谐歌曲与讽刺歌曲:诙谐歌曲是用风趣、诙谐的手法逗人笑乐的歌曲,如《阿凡提》;讽刺歌曲是用讥讽和嘲笑的手法,揭露消极、落后或反动事物的歌曲,如《老天爷》。

5.进行曲和舞蹈歌曲:进行曲是一种采用行进步伐的节奏,作为基本节奏写成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舞蹈歌曲是指伴随舞蹈而歌唱的歌曲,如《克拉玛依之歌》。

6.摇篮曲与船歌:摇篮曲又名催眠曲,是母亲在摇篮边为使婴儿安静入睡时哼唱的歌曲;船歌原为威尼斯船工所唱的歌曲,如《桑踏露琪亚》。7.艺术歌曲和浪漫曲:艺术歌曲是指受过音乐训练的作曲者谱曲的、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谱的独唱曲,如《松花江上》;浪漫曲和艺术歌曲的特征十分相似。第五章 民歌(2学时)

了解中国各地民歌的起源、发展概况、风格特征。

1.中国民歌: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2.汉族民歌: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劳动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3.少数民族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花儿《漫上个花儿表心肠》、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朝鲜族民歌《道拉吉》、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4.外国民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罗斯民歌)、《红河谷》(加拿大民歌)、《故乡的亲人》(美国民歌)、《樱花》(日本)、《星星索》(印度尼西亚民歌)、《我的太阳》(意大利民歌)等。第六章 现代创作歌曲(2学时)了解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著名创作歌曲欣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和谐中国》、《我们众志成诚》、《大雪无情人有情》、《凝聚每份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的梦》、《北京欢迎你》、《我和你》等。第七章 合唱指挥(2学时)

了解指挥的作用及重要性——乐队的灵魂

1.指挥及其基本图式动作: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这三种最常见。2.几种常用的指挥方法:起拍方法、收束方法、长音、延长音的指挥方法、二部轮唱的指挥方法、左手指挥方法等。第八章 大型声乐套曲(2学时)通过学习典型的声乐套曲,了解其内涵。

1.《黄河大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完成于1939年3月。《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结构十分完整并富于变化,各个乐章又富有寓意,每首合唱开头都以配乐诗朗诵加以贯穿。八个乐章依次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原是纪念发生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的长诗。《长征组歌》共有十个乐章,分别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

第三篇 乐器与器乐曲

第九章 中华民族乐器与民族器乐(2学时)了解民族器乐的发展及器乐类别的划分。1.民族器乐简介:

1.1吹奏乐器:埙、笛子、箫、笙、唢呐、管子、巴乌。1.2弹拨乐器:古琴、古筝、箜篌、琵琶、阮、柳琴、扬琴。1.3拉弦乐器:二胡、高胡、板胡、京胡。

1.4打击乐器:碰铃、堂鼓、板鼓、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云锣、小鼓、排鼓、达卜、大钹、小钹、编钟、编磬。2.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丝竹乐、吹打乐、重奏乐、民族器乐合奏曲。作业:通过赏析民族器乐曲,请谈谈你对民族音乐的看法。第十章 西方乐器(2学时)了解西方乐器的发展历史。

1.管弦乐队的简介

1.1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2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萨克斯管。1.3钢管乐器:小号、长号、法国号(圆号)、大号。

1.4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排钟,管钟、钢片琴、大鼓、小鼓、三角铁、锣、铃鼓、钹、响板。

1.5键盘乐器:钢琴、管风琴、手风琴。1.6色彩乐器:竖琴、吉他。

1.7电声乐器与电声乐队:爵士鼓、电吉他、电贝司、电子琴。2.管弦乐器简介

第十一章 大型器乐体裁与欣赏(2学时)

1.序曲:是指要歌剧、话剧、清唱剧等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有时也指某些大型器乐作品的开始曲,如《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春节序曲》。2.交响诗:是一促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如《伏尔塔瓦河》、《人民英雄纪念碑》。

3.组曲: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套曲,如《培尔·金特》、《陕北组歌》。4.奏鸣曲:是由一种独奏乐器演奏,或由独奏乐器和钢琴合奏和器乐套曲,《“月光”奏鸣曲》。

5.协奏曲:是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十二章

小型器乐体裁与欣赏(2学时)本章主要了解西方音乐的各种演奏形式

1.前奏曲和练习曲:前奏曲是附在乐曲之前的引子;练习曲是用来练习演奏技巧的乐曲。

2.夜曲和小夜曲:是一种具有特性风格的钢琴小曲;小夜曲是指夜间情人在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

3.随想曲:是一种相当老的音乐体裁,多指各种自由形式的乐曲。4.室内乐:是指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音乐。

第四篇 综合艺术形式

第十三章 舞剧音乐(2学时)

了解舞剧与音乐的关系。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集音乐、哑剧、舞台美术于一体,表现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1.舞剧概述: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集音乐、哑剧、舞台美术于一体,表现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2.外国舞剧音乐赏析:《天鹅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3.中国舞剧音乐赏析:《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第十四章

歌剧和音乐剧(2学时)了解歌剧由哪些内容组成。

1.歌剧艺术的特点: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

2.中外著名歌剧唱段赏析:《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晴朗的一天》。3.音乐剧:《猫》

第十五章

曲艺艺术(2学时)了解曲艺的由来及艺术特征

1.曲艺的由来及艺术特征: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2.曲艺的种类及特点:评书与评话、相声、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陕北说书、二人转、快板、小品等。第十六章

戏曲音乐(2学时)1.戏曲唱腔的特点

2.主要剧种唱腔音乐赏析:京剧、秦腔、豫剧、黄梅戏、越剧等。

考试方式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方式。考试内容重点位学生感受音乐能力

及分析、比较、鉴别作品的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采用考勤、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

期末考试占60% 7.课程标准说明

7.1关于教材的说明 教材是:

《音乐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国廷 张 艳 苏 京主编

8.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8.1基本要求

音乐院校毕业的音乐专业教师任课。

8.2其他要求

身体健康、思想健康、专业知识面强

9.附加说明

9.1本标准由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文体教研室制定并解释; 9.2本标准执笔人:贾 鑫

9.3本标准审核人:李治国 胡忠良 9.4本标准批准人:王成旺

9.5本标准二2012年3月1日发布并实施。

2.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二

一、《修订版》相对于《实验稿》的创新之处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诱导、启迪的作用。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 《音乐课程标准》也作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修订版》主要是在《实验稿》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 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修改和创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明确

1. 课程性质更加突出

《修订版》深化了对音乐课程性质的理解, 把原来第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了“课程性质”, 并且从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从性质中体现了价值内涵, 并且明确了音乐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一特点。

2. 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修订版》将《实验稿》中的十条基本理念进行整合、提炼, 变成了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五条。具体变动情况是, 将《实验稿》的第一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和第二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进行合并, 变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同时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 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等内容;将《实验稿》中的第三条“面向全体学生”和第四条“注重个性发展”直接合并成为第五条;将实验稿中的第五条“重视音乐实践”和第六条“鼓励音乐创作”合并为第二条“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作”, 从而把音乐实践由“重视”提到“强调”的层面上;把实验稿中的第七条“提倡学科综合”进行创新提炼, 变成《修订版》的第三条“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更进一步强调音乐课程的特点以及价值所在;将《实验稿》中的第八条“弘扬民族文化”和第九条“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强调音乐文化的主要地位。将《实验稿》中的第十条“完善评价机制”在此部分中删除。

3.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点更加明确

《修订版》从整体来讲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更加突出, 凸显了音乐学科的内在性质与理念, 明确了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强调了音乐较强的情感性、审美性、再现性、形象性、实践性等特点, 也更加清晰了课程的价值导向。

(二) 对音乐课程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1. 对音乐课程的要求用词更加准确

这主要表现在内容框架中用词的改变。比如, 《修订版》将《实验稿》第一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 改成了“感受与欣赏”,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欣赏”一般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 而“鉴赏”则较为深入, 它是通过对照、比较和评价性的判断来欣赏, 两者的感受程度不同。所以,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 “欣赏”较为恰当。又如, 《修订版》将《实验稿》领域三中的“即兴创造”修改为“即兴编创”, 这个要求是有不同的, “编创”具有编排创造的意思, 比“创造”更适用于音乐艺术当中, 也显得更专业。

2.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和体验作品意境, 《修订版》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体现“技巧为作品和感情服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1) 在节拍感受能力上, 要求小学1~2年级能对二拍子和三拍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3~6年级主要是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律动感。 (2) 在演唱上, 《修订版》对演唱歌曲类型的要求更为细致。例如, 对于小学1~2年级, 具体到指定民歌类型的要求;到3~6年级时, 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增设了了解变声期嗓音的保护措施等内容;在3~9年级时, 还把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唱段要求加入其中, 更加重视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学习和传承,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 在演奏上, 《修订版》对所要学会演奏的乐器类型作了明确的要求, 主要是竖笛、口琴、口风琴等。 (4) 在识谱能力上, 《修订版》的要求提高了。例如, 《实验稿》在3~6年级时, 只要求学生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 而《修订版》中则把原来7~9年级的“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 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提到了3~6年级, 并且把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 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二、音乐课程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一线音乐教师的访谈得知, 在实施和推进《实验稿》的过程中, 音乐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 教师的专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专业化, 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 它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1]音乐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 需要比别的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中小学校普遍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当作主要学科, 而把音乐当作副科, 造成音乐课的社会地位不高, 相应地音乐教师获得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少。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 (尤其是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小学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 音乐课常常由其他学科的教师顶替。这些教师能勉强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就不错了, 对《音乐课程标准》自然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 这就影响了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所以音乐教师在专业化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教材的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优质的音乐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出音乐最本质的审美价值,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 教材在编制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 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但不少音乐教材在编制时, 没能充分传达《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 就以戏曲知识进教材为例。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本土文化, 音乐课理应加以重视。然而在音乐教材中, 对戏曲相关知识的介绍较为稀少, 甚至存在空档的现象。在人音版教材 (实验稿) 中,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些戏曲知识的介绍, 接着是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介绍了几种地方戏曲, 而直到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才再次对经典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选段进行介绍。笔者认为, 教材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应具有连贯性, 就拿戏曲知识学习来说, 建议该教材在修订时可以考虑在每一册用一个单元对戏曲知识进行介绍, 以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

总之, 2011年的《修订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比如它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结合音乐学科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又如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更加凸显音乐的本质价值和注重音乐的实践特点, 等等。对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将《修订版》中最新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和陶冶功能, 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3.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音乐课  教学目标  三维一体

由于时代的进步,新课标更强调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实现教与学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艺术成就和生命成长。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它要求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以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是教师对课程完成后,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预期标准。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组织学习活动,是教学的灵魂,决定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三维一体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和谐共生关系

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这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相互渗透、整合,以培养音乐文化素质为出发点形成了和谐共生关系。

例如《走进舞剧》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感受舞剧独特的音乐美、舞蹈美、戏剧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对美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A.唱会舞剧音乐片段,以比较(无声画面)的方法来理解 “乐是舞的灵魂”。

B.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以实践的方法来感受“舞蹈是情绪的外显”。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舞剧的一般特点和概念。

B.训练学生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这个教学目标当中,三个维度环环相扣、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音乐美学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理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首要目标

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都是以 “精品” 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来发挥它培养品德,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

因此,高中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教学成果不应该是从学生们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习得情况来加以体现,而是应该更多的从情感层面来得到体现。譬如学生能够收获到感染、熏陶、顿悟、心灵净化等。因此,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目标应该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要目标。

三、“过程与方法”是主要手段

音乐艺术在本质上具有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音乐教学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来进行,而是要通过大量的体验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教育目的与要求和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定教学条件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的过程。因此音乐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往往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目标往往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以前面已经提到的《走进舞剧》为例,其教学目标就包括学唱音乐片段以及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学会“学”音乐远比学会唱一首歌曲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成长。

四、“知识与技能”考评依据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成系统的。音乐学科也是如此,知识和技能是课堂必需包含的内容。新课标提出的问题,一是如何改变以往音乐课堂教学当中那种单纯的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二是如何有机的将音乐实践活动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目前探索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关注的方向。

例如《走进舞剧》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对比欣赏和学唱、学舞来了解了舞剧的特点和基本感念;二是训练了学生基本的艺术表演能力,将学生参与音乐和舞蹈的热情与艺术技能的练习结合起来。这样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完美的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五、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对实际课堂教学的价值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具备具体指导意义。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认为教学是教师教授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性复合体。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学生为主体。

(二)教学目标应该是可测量可评价的,是具体和明确的。例如识别、模仿、背唱,协作、欣赏、建立、兴趣、领悟、体验等。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有具体范围以方便教学评价。例如前文举例当中“舞剧《天鹅湖》选段”就是一定的限制范围。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包含对学习之后预期水准的最低要求。例如通过学习《走进舞剧》这一课,要能唱会舞剧音乐片段,学会基本的舞蹈动作,了解舞剧的一般特点和概念。

六、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目标要把握好三维一体和谐共生的关系,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首要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主要手段,以“知识与技能”为考评依据,注意教学目标设定的四项基本原则,从而促进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音乐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四

龙凤桥小学:王静洁

我认真学习了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对比新旧标准,修订稿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

新标准中,把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音乐学科作为人文艺术学科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性质。其中“实践性”是在本次新标准中提出来的课程性质,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新标准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建议”等内容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新标准补充的第5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从新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新标准更加突出了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如课程性质里提出的“实践性”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指出要关注音乐的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新标准加强了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具体表现为:总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目标原来是“学习和了解”,现在是“学习并掌握”,在音乐要素方面增加了“节拍”、“调式”,在其他方面增加了“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的内容,相比原标准内容更具体,并将原标准中“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句话删除,凸显了音乐基础知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和形成音乐基本素养中的重要性。

在“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里对于“演唱”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在“演奏”的要求上,新标准由原来的“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改为和演唱一样“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同时,新标准在音乐基本技能目标中将原标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里的“音乐创作”也归属到技能范畴。

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新标准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在“识读乐谱”上依然强调要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如:在课程内容中的“表现”领域特别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

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五

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在认真学习的假期里我们赴北京听取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解读,受益匪浅,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内容标准更加具体

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 1.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如:感受与欣赏(注:原标准中是“感受与鉴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准中具体指出了: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

2.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腔的要求。

3.识读乐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五、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罗定市黎少镇中心小学

6.对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新教材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它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对音乐学习方法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参与创造”中鼓励学生

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表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找不出答案,请教别的同学寻求帮助和提示,集思广益营造出热烈活跃的气氛。可恰当采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词典》栏目,这样既能动员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又从博采众长中感受到乐趣,这样的交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好风气。

二、在“自录自赏”中激励学生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一些,一般都有录音设备,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录制下来,并把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带到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来激发其成功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来越高。

三、在“评价方式”中关注学生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乐趣。评价语言可采用“想象很丰富”“回答很精彩”等。

四、在“教学软件”中吸引学生

音乐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师要在多媒体上下功夫,除去直接用的软件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一些融图、文、音乐、flash于一体的PPT,恰当的运用能使学生自觉地融进音乐里去体味、想象和触摸,从而降低了专业化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同时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拓展想象”中启发学生

7.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七

1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概述

1.1 目标:

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可以说, 我国整个的师范教育是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相伴而生的。而师范音乐教育便是整个师范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那么, 它的培养目标也同整个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即为中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这一目标贯穿始终, 从师范院校诞生之日起直到如今。

1.2 性质:

始终与“美育”息息相关。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百年的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教育目标, 而当我们回顾高师音乐教育的历史, 我们会同样惊奇地发现, 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始终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整个二十实际的美育教育中, 伴随着两次“美育高潮”的出现———20世纪初以蔡元培倡导的“美育代宗教”思想为代表的美育高潮和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政策和理论中的“美育”讨论及一系列的美育研究为标志的再一次高潮———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同样经历了两次教育的繁荣期。

1.3 内容与方法:

教育教学中的“拿来主义”。我国的音乐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广义的音乐教育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狭义的音乐教育主要指学校音乐教育,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受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影响, 新文化、新思潮如狂飙般席卷整个中国。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美”的思想, 但真正美学意义上“美”的概念却是由西方人 (美·鲍姆伽:) 提出来的。当前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缺乏音乐, 但他们对音乐的接受与选择却不是来自于学校的音乐课, 而是更多地是来自于娱乐式、快餐式的大众流行音乐。对于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为丰富的高雅音乐却不愿问津, 许多青少年对中国音乐一无所知, 造成了音乐欣赏的不平衡发展。这一方面与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有关。音乐课程的设置不能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求, 僵硬死板, 使学生面对音乐课产生了厌烦心理甚至抵触情绪。

针对这种基础音乐教育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 力求新课程体现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着重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学习内容生动有趣, 丰富多彩, 有明显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 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便有赖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主导作用。

2 实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2.1 课程设置与教育实习链条化

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即“三性” (“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的缺失后, 就应该及时地拿出解决的办法。在这里, 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明确办学/培养目标——“师范性”———为依托, 合理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并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实习真正有效地贯彻落实。同时, 也要意识到“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不可以将它们简单地“分而治之”, 而要真正地将“教育实习”合理地调配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整体“课程设置”之中, 使二者形成一种链条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优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今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已走在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沿, 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的培训基地, 音乐课程的改革便也势在必行。

其次要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我们一再强调高师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 而音乐教育实习就是对在校师范生能够更好地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的职前培训, 也是对师范生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都较强的“实战演习”。然而,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中所分析的那样, 目前多数高师音乐院校的教育实习都流于“形式化”, 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采取在全部课程结束后, 于第八学期 (或第七学期) 集中一段时间 (通常为6周) 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实习。那么,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实习制度, 那么就要实行一种“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所谓“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就是将教育实习纳入到课程优化的建设当中去。

2.2 高师音乐院系改革科学化

既然高师音乐院系的建设存在着诸如“生源素质差”、“管理体制不健全”和“教师自身观念的陈旧”等问题, 那么, 如何才能够将这些状况得到一一的改善与解决呢?笔者认为就是要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呈现出“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具体地说就是要进一步使高师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转变以及使高师音乐院系的建设朝着国际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健全高师管理体制;其次要在中外音乐教育比较中求得国际化发展。此外, 目前各国的音乐教育也都十分注重民族化发展, 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 很多国家都已经在课程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师范音乐教育是在近代从欧洲借鉴过来的等一系列原因, 所以从一开始就以西方音乐的教育教学为体例。例如斯波索宾的和声、莱昂的器乐曲式、斯克波夫的复调、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等等。钢琴、声乐的练习曲中, 西方乐曲占了95%以上。这样致使长期以来, 高师音乐教育基本上沿袭欧美和前苏联的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师生受“欧美音乐理论”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认同和应有的尊重, 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

有比较才能够有借鉴, 比如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科达伊的音乐教育目标就是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让音乐成为每个匈牙利人都能理解的语言。那么, 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应该适时地建立一条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教育体系, 将传统的与现代的音乐及教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在一起, 不仅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 更是为了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素养。

摘要: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现状却并没有能够完全紧跟中小学新课改后的《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师资的培养还大多按照以往的老套路进行, 因此培养出来的音乐师范毕业生不能够完全适合中小学对新型音乐教师的需求。这样, 就造成了一种培养目标与需求结果之间的“脱节”现象。我们只有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才能使之呈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为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提高更优质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声乐表演,高师音乐教育,新课改,脱节,改革

参考文献

[1]肖敬容等.普通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3.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3]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1.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3.

[6]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11.

[7]王英奎等.音乐教师新课程教学指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3, 3.

[8]曹理, 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9]郑莉, 金亚文编著.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8.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浅析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 教学 探讨

中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教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思路。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科观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还是跟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在转,没有从陈旧的观念中转变过来,课程开设没有达到部颁要求,课时得不到保证,认为音乐学科只是副科,既不升学考试,又不统一考核,老师可以随便“代一代”,学生可以随便“学一学”。有的老师即使是上音乐课,也是马虎了事,匆匆忙忙地开场,又匆匆地收场,只是象征性地学唱一些歌曲。

2、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比较单一

音乐课上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比较单一,大部分学生经常听音乐,但都是流行音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音乐教育的深思:为什么学生聆听的都是流行歌曲?可想而知经同学推荐的多数也是流行歌曲。为何学生对世界音乐史上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却漠然处之?因为学生聆听音乐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以及他们整天捧在手里mp4等媒体。可见,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难怪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你认为音乐有什么作用”时,他们认为流行音乐简单易唱,在他们易燥的内心可以得到暫时的放松,而认为音乐能对提高自身修养和培养想像力的仅占少数。

3、学生音乐素质情况亟待提高

通过对学生学习音乐的了解,学生的音乐素质令人担忧。“对音乐课上学过的歌曲,你会唱出它的旋律吗?”只有少数的学生能断断续续的进行演唱,而大部分学生清唱时,几乎对音准和节奏都没办法准确把握。同时对于“你欣赏音乐时,能听出其中的演奏乐器吗?”肯定回答的只就更少了,而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听不出来,通过老师的提示,基本上可以听出来的占大多数。这说明,学生的歌曲演唱水平和欣赏能力急需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4、传统的音乐学科考试方式的影响

很多学校仅仅采用了书面出几道理论题、唱一两首必唱歌曲,而且大多以“随堂考”的方式进行考试。音乐考试显得可有可无。无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音乐能力,不能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能力表现出来,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的作用。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加强学习,主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优化教学,教师要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教学设计要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着、感染着、鼓舞着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着。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平等相处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爱好,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轻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布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为最高培养目标。教育不是由教师把关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或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智力操作技能,而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9.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九

彭朝霞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十三年的音乐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音乐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们认简谱,和唱好一首歌,其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同时,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孩子们对事物、对美的认识,即对音乐的认识:音乐带给全人类,带给全社会生活美好的感受。从认识出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美丽与魅力,从而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好音乐,学好真正的音乐。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通过有兴趣的学习能让孩子们真正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好实践当中与音乐有关的各项事情,教师大胆鼓励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己,哪怕是大声唱好一首歌,与他人进行配合完成一项小组合作当中遇到的难题,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音乐活动,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旋律用记谱的方式记录下来,还可以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节拍记下来。多多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培养创造力,有的甚至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走路哼着歌,吃饭也不忘唱,睡觉前更想写写谱子,不知不觉当中就让学生的潜力表现了出来。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不只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广泛性是众所周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除音乐以外的各门学科当中都有它的身影。我们在教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很多时候都用上了音乐,在读中唱,再跳中唱,众多方面让学生都深刻的认识到原来音乐也可以起到那么重要的辅助作用,它能让学科之间互相联系,起到综合作用。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发现音乐教材中编进了很多的民族音乐,各少数民族音乐的大融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民族音乐的伟大性,它能使我们各民族精诚团结,心连心。因此在教学时我会很注重引导学生去好好学习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教学时还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领域里音乐文化有多样性,通过视野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相互联系的探究。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10.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十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论 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4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德

德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任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 7

乐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8

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 9

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绝不说‘教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才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教学生做人,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这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教

音乐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唱唱歌,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的必须到位,把音乐的美感夸张化,让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有创新,不要单一,丰富课堂内容。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教唱歌曲要注意形式,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内容,课件要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从听觉上感受,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配合下,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在课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 12 的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有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勇气,更要求我们有勇于专研,不断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精神。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意义、有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把问题问到位,每一次聆听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每次听都能使学生有新的感受,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愉悦。正如王国强处长所说“音乐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谐心理、幸福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感悟音乐的美,实现学生能主动地去创造美”。

今后,我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努力工作,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音 乐 教 师 转 变 观 念 的 见 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乐教师转变观念的见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回想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几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四乡中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十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学习实践,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 15

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16

1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情感

音乐学科“新标准”主张:“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美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客观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集中体现。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长期“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唱、试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课堂教学结构至关重要,让学生经历音乐实践过程,满足表演欲望,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音乐课程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育灵魂、塑造人格、优化情感,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但长期以来,受以知识传递、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主宰,教师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势,轻视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而音乐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潮流,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确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深刻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他更是“催化剂”,使学生乐学、会学。为此,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现行的教育体系,端正教学主体思想,积极汲取以往教育中的思想精华和一切可继承、可借鉴的东西。可以说,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主体性教学的策略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学生情感的激发

新课程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

1、激情调动。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重模仿的焦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2、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有时音乐刚刚响起,安静的课堂就会有人按捺不住,或跟着音乐哼唱,或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用脚、手打着拍子,或即兴律动。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情感过程。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把学生的“动情”强行压制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动,听老师讲解分析,那又是怎样的死板。所以不仅不要阻止学生的行为,更要多想方设法地为他们创设“动情”的机会,想方设法地增强音乐的魅力,音响的效果,用音乐打动他们,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

3、情感教育。教给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欣赏中,心灵受到滋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情感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能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与学生一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在抑扬顿挫的演唱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枯燥,而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多媒體课件有多么详细、具体,全面,但都不能代替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更能鼓励和感染学生。因此精力不应用在教学形式上,而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应尽量把课件制作的更新颖、实用、互动、高效,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的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2.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篇十二

小学音乐课程在整个小学的教育中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音乐教师不单单要具备较高的专业音乐知识,还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参与率,从而达到最终的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只有让小学生在参与中,真正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才能掌握好小学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乐是灵魂呼吸的声音,是一个人精神的完美寄托载体。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值得尊重和重视; 小学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让小学生们从音乐的世界里,提前生动地去了解社会, 了解生活中一切从书本中不能够直接体会和学到的情感或是知识,从而间接促进小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从各个层面上来说,小学音乐的教学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在课标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我们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足够重视,因此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虽然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为众所知,但是目前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能够适应课标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音乐课程经常成为牺牲品,考试将近的时候,经常把音乐课时间调整为数学、语文或者英语课时间,有的时候甚至把音乐课都安排到即将放学的活动课时间,音乐课基本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基本的保证。

其次,小学音乐教师群体落后,教师群体的素质偏低,达不到专业的标准要求,教学方法也不尽科学。受现代考试制度的影响,大部分的学校都十分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的教师群体建设,对于不占升学影响因素的音乐课程的教师,能将就就将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音乐教师的群体确实比较匮乏,在某些学校,甚至会出现其他老师兼任音乐老师的情况,好多音乐老师都是半路出家,被推到这个位置上去的,自己对于音乐的了解知之甚少,更谈不传道授业解惑了,这也是小学音乐教学要解决的问题的当务之急。

最后,小学生自身也不足够重视音乐课,对这门无助于升学考试的音乐课自动当做是放松课,上课打瞌睡、睡觉甚至淘气,不足够重视音乐知识的学习,小学音乐课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小学生的休息课,或者是自由活动课,小学生群体并未抱着一种学习音乐知识的心态上课,自然也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 新范式探索

1.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情境教学就是针对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具体设置情境,让小学生从音乐的物质情境、人文情境、历史情境等不同视角下进行音乐的品鉴和欣赏,从而让自己的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可以提前或者在教授期间,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湖水上清波荡漾的画面或者是水面上儿童荡起双桨的快乐瞬间,让学生提前感受一下这首歌曲所创造的背景情境,从而喜欢上这首歌,加深对于歌曲的感受能力,更加喜欢这首歌曲。那么达到最后的音乐教学目标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2.剔除教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唯一的教学主体,直接性教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这点适应不了课标的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尝试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程的学习主体,不断冲破之前的直线式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互动中,快乐地学到音乐知识。比如,教授《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教师群体完全可以积极鼓励大家课后先去寻找一下春天,让学生自己思考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在哪里可以找到春天的问题,上课中让孩子们自己积极互动,投入到课堂教学讨论中来,不断让小学生群体产生新的想法和对于春天的好奇,然后进入到《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的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趣味性,更好地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3.加强师资,保障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小学音乐的授课方面,师资匮乏、 音乐资源短缺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和挑战,想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品质, 必须要加强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品质。小学音乐的任课教师必须是有足够的且良好的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能够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教学目标,用自身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比如以《国歌》这首歌曲教学为例,就必须从一个音乐的专业知识角度,给孩子们补充足够的知识,开阔小学生的音乐视野,真正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在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不断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更好的实现。对于如何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探索,有着重要的价值。

摘要:近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要更好地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就需要在课标背景下不断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如何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小学音乐教学意义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不可代替的意义。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下一篇:医德医风考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