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精选17篇)
1.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 篇一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质疑和思考
陈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皆简称《普》)在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出炉了。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大素质(语文素质)、两类课程(必修和选修)、三项能力(语言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五个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明创新),这些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必将推动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这里仅把学习过程中几点疑问和思考提出来以就教于同仁。
一、关于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三点,即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内容和表达应该是禁得起反复推敲的,但理念(二)表达不够规范严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前后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不能有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或者说“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是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前提的。要想有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应该按照理念
(三)所说的“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我理解“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主要意思指在共同基础上设置必修课程,在多样选择的要求下设置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学生的均衡发展,选修课程也体现基础性,但更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所以有理由认为只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才可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对于理念
(二)中的三个能力来说,“注重语文应用”能力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体现新课标强调语文的实践性,这里的语文应用包括语文在其他学科、生活交际、社会实践中的听说读写的应用,也包括通过加强与科技进步的联系,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语文,从而整合语文知识,培养语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审美能力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要求,在知、情、意方面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现代社会需要具有探
索精神的创新人才,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尽管“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三个能力的要求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但综合以上分析,通过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达到的培养目标正是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应有之意,即通过“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内在关系如图所示:
语文应用——语 文 知 识
(知识和能力)良 好 语 感听 说 读 写 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审美能力(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学习兴趣(过程和方法)学习方 法
学习习惯
因此我以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两大点更连贯更容易让人理解:
(一)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关于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五组词语二十个字,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感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从显形的呈现来看,积累整合是吸收是输入,感受鉴赏、思考感悟是内化,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是外化是输出,五项目标是以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序的。而五项目标的具体分析又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考虑的,这是隐性的线索。可以说这十个字精辟概括,便于记忆和理解,但细细想来,“思考领悟”与“感受鉴赏”和“发现”内容重复,似有多余之嫌。“感受”可以跟着感觉走,但没有思考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鉴赏过程包括读者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所以“感受鉴赏”必然有学生的“思考领悟”。同时在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时,要有所发现也要思考,没有思考,没有领悟,就谈不上发现,所以发现也有“思考领悟”,课程标准的表述应该是措辞准确、惜墨如金,即便要强调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发现创新”一项加以阐述和强调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思考领悟”四字可以删去,语文课程总目标即概括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样似
乎更加简洁明了。
三、关于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一)新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学完必修课的五个模块便可获得10学分,完成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学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这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我很担心在高考魔棒下,课程实施发生扭曲变形,如将选修课《唐诗选读》上成高考诗词应试指导课;或者安排必修课五个模块和选修课五个系列之后,高三下学期不再安排课程,只进行高考复习;甚至选修课形同虚设,提前占用选修课进行高考应试训练。所以保证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不能唯高考是瞻,同时教学评价机制也要转变,要跟上。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已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语文学科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设置对我们许多教师自以为得意的主体性知识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博而且要专,以前说语文教师要是个杂家,现在看教师不仅要是杂家,还要成为语文课程中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才可能既教好必修课,又上好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 篇二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中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语言训练,轻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的是语言训练,这种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文章写作成为新八股,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教师影响学生的作文思路。很多老师自身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得学生写作初始便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第三,脱离创新偏重模式训练。由于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了大半个江山,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围绕作文开展一些模式化的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获得高分。但是这种脱离创新偏重模式的训练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第四,忽视评价的重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指导。教师对作文的指导过程主要分为讲解技法、指导练习、讲评修改三个步骤,但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前两个步骤,却忽视了“讲评修改”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1. 协调语言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最终目的。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
高中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语文教材为主,注重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指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频率不能过高,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进而对多媒体作文教学产生反感。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宜指的是多媒体运用度的问题,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恰当、合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 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存在着差异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努力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过于忽略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改变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性。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与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保证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4. 优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指导”。
在高中作文写作过程中,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通过写作中的反复修正才能让文章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评价过程,在评价阶段给学生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
三、总结
作文教学号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比分有增无减,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平时的丰富积累才能取得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在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高考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老师作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高中作文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中的作文教学现状,创新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关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写作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最好见证,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高中作文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发展的需求。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指导
参考文献
[1]郑淑清.高中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九点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9).
[2]刘正旭.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2).
[3]叶新东,周赛西.WIKI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0,(24).
3.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 篇三
一、分析新课标,定位新“双基”
语文“双基”即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0世纪60年代初之后,语文界为了尽快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而极端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语文变成纯粹的政治传声筒,语文课成了政治课,并明确提出要加强语文的“双基”教学,片面强调单纯的知识技能,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加之教学方法机械,教学内容苍白,丰富的文化被划一化,语文成为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工具,语文课成了艺术的屠宰场、情感的死牢笼,学生普遍厌学。此后,教育界几乎一致地把语文“双基”与“工具性”、“标准化”、“应试”,甚至“机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在经历了我国先后七次课改之后,很多教师和教育专家对理论强调先破后立,主张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方法进行否定。“双基”这一提法似乎已经过时,也成为“破”的目标,其实用语或提法只是一个表象化的躯壳而已,本质的东西还是其内涵,如果换了新外衣而内在精神依然落后,倒不如更新观念和内涵,这才是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对于“双基”亦应如此。
第七次课改之后,“人文性”被注入到语文教育之中,“人文性”实际是一个外来物,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人格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其实质是人文精神,“现代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内涵是相对于‘物的因素的‘人的精神性因素和相对于‘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性需求。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语文“双基”也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了“人文性”的时代内涵:
(一)从课程目标来看,《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首先提出了五个总的要求: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大要求可归纳为两个层面:
1.纯语文知识层面,即语文的基本知识,但它已不再只是音、字、词、句等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知识;言语知识虽然尚无完整体系,但基本上包括了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三方面;语文文化指“以语文为载体的文化,主要指文学、典籍、成语、音韵和书法等方面的知识”。
2.语文素质与能力层面,这不仅包括语文基本技能,即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因此它主要包括语文动作技能(如流利书写规范的汉字等外部动作)和心智技能(如记忆、联想等内部心理活动),还注重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崇高审美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等,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实现人的自我成长和精神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人文性”。
(二)从课程内容及结构来看,首先,《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分为两部分:必修和选修。必修部分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与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或工作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部分是在学生基本掌握必修知识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需要,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另外,从身心发展阶段来看,高中学生作为“16-18岁的青少年,正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形成稳定而健康的个性特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自我反省意识增强,对自身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今后的发展潜能及个人价值的认识逐渐明朗化,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领域中开始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长”,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并存使课程内容多样化,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创造了空间。其次,《课程标准》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像《教学大纲》的要求那样呆板和量化,但它同样涵盖了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所有方面,又不失明确和恰当,且处处渗透着人文性。《课程标准》删减了《教学大纲》中一些苛刻的、缺乏科学性的数量要求,更多的是“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使语文“双基”紧密地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趣味等相融合,注重彻底地解放学生从而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双基”不再极端地强调语文的高深难,而是不仅强调扩大知识面和学习的广度,控制深度、难度,还要在总体上控制学习内容的总量,“新课程观提出,宏观上再‘广一点,‘粗一点,微观上(知识的数量上),再‘减一点,总体上可以‘浅一点”,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极具指导性和弹性的,给学生以足够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以上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中语文“双基”是多元的,不再单纯指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等也成了基础,这些多元化的内涵相互统一、融合,才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双基”: 以汉语中的思想和文化为起源,以作者的感受和表达为依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目的,教授学生正在体验到的一切。
二、贯彻新课标,夯实新“双基”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把语文“双基”这个“基础的基础”夯实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文化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这里,我们强调文化与精神并重,实际上是指在课程实施中正确把握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固然反对语文课程为传统工具性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但也不能不要知识、技能,将传统完全抛弃,一味地讲人文性。要在对工具性合理继承的基础上讲人文性,“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1.抓文化——该有的“工具”不能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力图使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夯实语文基本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巩固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进一步积累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有利于“双基”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创新,如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但在提倡这些新方式的同时,不能本末倒置,表面形式上去了,真正应当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却丢了,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讲“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另外,在内容的设置上,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杜绝“假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境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双基”教学的顺利实施。
2.抓精神——应有的“人文”必须有。上文中我们讲了,语文“双基”的人文性是以汉语中的思想文化为起源的,因此,必须在语文“双基”的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对文化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例子,如孔子的《论语》作为中国的一笔文化遗产,它对于学习方法、处事态度等的阐述,至今让我们仍有受用;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传达给我们对中华民族沉重屈辱史的悲痛之情,让我们铭记历史……并多将一些的文学领袖的事迹介绍给学生,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另外,要充分利用影视、民俗、自然、习惯等多种课程资源,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与“我”密切相关,生活语文不可分,处处留心有学问,从而使其热爱语文,喜欢学语文,这样才利于语文“双基”的教学。
语文“双基”的学习中,文化的学习和精神的培养都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渐渗透,只有抓好课程实施、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才能落实并巩固“双基”的基础地位。
(二)教师与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方在语文“双基”教学中也同样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双基”有了自己的时代内涵,相应地对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1.提高自身素养,提供打好“双基”的前提。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再审视,剔除与时代不符的部分,努力学习语文学科的新理念、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洞察力,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拓宽相关学科视野,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具有了渊博的学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提高“双基”教学的效率。
2.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以教参为中心,多把目光投向学生:学生字不会写、句不会断都需要老师的示范;学生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及时帮助;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老师的解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有机结合,因为语文“双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考虑学生接受的程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后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都会受到影响。“双基”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是“以人为本”的表现,但要注意的是,关注学生不等于丢掉教师的主导性,对学生放任自流,被学生牵着走,教师的主导性要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运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不变的真理,学生是教学中最大的实际,因此我们要正视“双基”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弘扬“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确立学生在“双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学生自身也应有所努力,学生学习应主动(学生在“双基”学习中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一丝不苟、认真勤奋、实事求是、积极思考),要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相长”,学生学得主动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质疑的多了,对教师的教也会有所促进,反过来,教师教得好了,又会促进学生的学。另外,目前所提倡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都需要学生作主角,如《课程标准》中讲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考核成绩、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由于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语文“双基”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学生不再只是一味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知识的获取与学生个体相联系,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情感、人格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中生的培养重心应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新课标下的语文“双基”最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打好“双基”便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人文性深入到了《课程标准》的每个角落中,使语文“双基”处处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4.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篇四
赵先宝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新课标更改、变动的地方,是以生为本的,我是从以下几点得以思考的: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二)以学生个体经验为本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三)以学生语文素养为本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三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5.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五
下面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第二,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三,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第四,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6.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新远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何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所谓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课程的含义和基本理念,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一,真正爱学生,应让他们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诚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手上的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我要努力把学生教育成自己满意的女婿或者儿媳妇儿的模样,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哪个优秀的谁,但一定是最好的自己,也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我眼中最棒的学生。
二,真正爱学生,就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你看那些不会用手机,不会玩QQ,不会用微信,不会刷抖音的人可不就已经out了吗?谁愿意跟一个拒绝新事物,不愿进步的人为伍呢?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真正爱学生,就应当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生而为师,一言一行都应当堪称典范,方不负“老师”盛名。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身示范。你正直明理,善良睿智的模样,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模样。
7.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 篇七
正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轰轰烈烈开始实施之际, 我担任高一理科实验班的语文教学, 因此有机会和十五六岁的他们进行一次美丽的初相遇。那是从全市8000多名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80名尖子, 承担着在理化生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拿金奖的使命。
二、问题的提出
因理科实验班办学思想的引导和学生兴趣特长的限制, 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普遍偏重理科, 淡漠文科, 尤其漠视人文知识, 缺乏学习语文相应的热情。即使个别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 但在大量高深度、高难度的理科作业的高压下, 也只能望文兴叹。
而新课程标准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面对这样的班级, 面对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我很是慌恐:大多数同学一向轻文重理, 我该怎样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些同学对语言很敏感, 我该怎么呵护他们的语文热情?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 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一开始接受我, 从而接受语文?
三、问题的分析
首先, 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不只关乎高考成绩, 而且关乎生活情趣、生命质量, 更关乎人生使命、民族文化, 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其潜在兴趣, 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学生自觉学习、自主阅读、自发创作的轻松环境。其次, 大多数同学见地独到, 善于思考, 敢于创新, 不会盲从迷信老师, 老师不用压制学生的表现力, 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展开平等对话, 甚至各种见解互相碰撞, 激发演绎新的观点。再次, 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要高, 课堂语言要精心设计, 让学生对语言的质美、语隽、情深、理智有感性的认识, 在老师的诱引下, 主动走进语文学习。
四、问题的解决
(一) 教学设想
1.从学生的“名”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 (名字) 与情感的关系, 感受语言的情感性和人文性, 由此也深切理解父母通过名字给予自己的厚望, 通过学生课后给自己取“字”, 强化这种意识。
2.讨论“什么是语文”明确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头和归宿, 初步建立大语文观念。
3.讨论语文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异同, 看美国占领伊拉克电台轰炸电视台等新闻, 提升学习语文———母语的意义, 引导学生重视母语学习, 鼓励学生要承担起继承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的责任。
(二) 教学过程
1.准备:
(1) 中午教师到教室转一圈, 以免上课时学生讶异。
(2) 研究学生名单, 重点研究几个典型名字的含义。
2.实施:
(1) 相互认识, 说说名字, 分析语文与情感的关系, 明确文字是肉做的, 语文是表达心声, 寄托情感的。
(1) 互相认识, 点名。教师按次序点学号, 学生要大声地报自己的名字。
(2) 语言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感知多音字造成的意趣) 。
把“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板书) 读成上下意义关联并且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两句话, 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好 (hǎo) 读书时不好 (hào) 读书, 好 (hào) 时不好 (hǎo) 读书。处在读书的好年华却不喜欢读书, 等到喜欢读书了, 却又不再是读书的好年华了。教育我们要珍惜少年美好的时光啊。
(3) 教师:
对, 一音之差, 意义决然不同, 这就是多音字衍生的意趣。看到朝气蓬勃的你们正处于人生“好读书”的黄金时代, 我由衷地羡慕你们:你们的一切都未定型, 你们的未来由自己创造, 年轻———真好!在这里, 我想对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这个班级的你们说一些话:
“前两年, 你一定是原来班级的骄子, 老师的宠儿, 同学中一呼百应的领袖, 现在来到了梁丰实验班, 在高手如林的‘压迫’中, 你可能少了一份优越, 多了一种沉重, 你可能会对不期而遇的70、80分感到恐惧, 在远离亲人的日子里, 你可能会迷茫、会消沉、会怀疑自己。同学们, 不管乌云有多厚, 有多大, 有多黑, 太阳始终是存在的, 是金子终会发光, 但发光是需要摩擦, 需要棱角。钻石的光芒是从一个个伤口中发射出来的, 摩擦得越深, 棱角越多, 发出的光才更亮啊!人生的辉煌也是在一个个磨难中造就的!愿你承受得了生活对你的锻打!” (板书)
(4) 分析学生名字, 分析语言的内涵。
师:有人说名字有如中药房里那些瓶瓶罐罐上面的标签, 是为了方便别人识别你的一种标志。你们同意吗?
学生:愕然、思考、小组议论, 不久90%以上的学生举手同意。
师:绝大部分同意?有不同意见吗?
生1:我觉得没有这样简单吧?名字好像还有一定的意义……
生2:名字还代表了父母的愿望吧?……
师 (投影一组男生、一组女生的名字) :我们来看一组名字。请大家说说这些名字有哪些意义?
学生讨论, 七嘴八舌, 自由发言。
(5) 教师投影, 学生朗读:
文字是肉做的。这些名字因了感情的依托, 不再是一个个僵硬呆板的符号, 而是一个个情感的见证, 它是一个窗口, 推开它, 你可以感受到父母沉甸甸的希望、沉甸甸的感情。思想和感情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但语言就是它们的外壳, 借助语言, 人们才得以交流沟通, 才可以传情表意, 借助于文字, 我们才可以上下五千年, 五湖四海毫无阻隔地来去自由。
(2) 探讨“什么是语文”?———明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和归宿, 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师:谈了这么多, 想问问大家“什么是语文”?大家学了10年的语文了, 可以算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生了 (学生轻笑) , 能发表一下高见, 谈谈对语文的理解吗?到底什么是语文?
学生惊愕, 继而讨论, 踊跃举手发言:
生1:语文是听说读写的总和……
生2:语文是一种载体。……
生3:语文是传统文化, 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生4:我不明白大家为何要提倡英语而把自己的国语置之一旁, 语文很重要, 一定要学好。
……
师投影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片断。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以我的感觉, 语文犹如一汪洋大海, 浩瀚无边, 没有人摸到它的底, 没有人越过它的广, 你看:古今中外, 五湖四海, 上下五千年,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哲学等等它一网打尽, 上下五千年———它是时间, 四海之内———它是空间, 语文就是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的一个平面, 它就是生活, 生活中有的, 语文中就有,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 语文就有多大, 以人为媒介, 生活是活动了的大语文, 语文是静止固化的大生活。它折射着生活, 传递着智慧, 沉淀着文化。 (板书)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空中飞过一只小鸟, 我会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 耳畔传来一首歌, 我会分析它的韵味和含义, 选择好的句子回味收藏;眼前一家卖裤子的商店叫“半生缘”, 一家理发店叫“一剪梅”我会先惊叹续而沉浸在店主如此雅致的情怀……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世界是我们最大的课本 (板书) , 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和归宿。只要你善于去观察、去体悟、去品味, 朝看一轮旭日, 暮见一缕炊烟, 你就是一个拒绝平庸远离低俗, 内心丰盈富有情趣的人。
(3) 讨论语文和外语的关系问题———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 (不仅是继承, 更是责任) 。
师:对了, 刚才有一位同学提到了学外语与学语文的关系问题, 大家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两者有哪些相同?孰轻孰重?
学生七嘴八舌, 纷纷表示:两者要兼顾。
师:外语和语文, 本质都是语言, 不过对我们来说, 一个是时间的阻隔, 一个是空间的阻隔, 两者都注重积累和运用, 注重表达和交流。我们国家落后, 不强大, 在国际的竞争中, 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 很多时候, 是我们主动要去跟外国交流, 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不学好他们的语言, 怎么能发展自己、强大自己, 与世界接轨并且胜过别国?
(4) 教师总结:
看来, 语文不是字词的随意排列组合, 更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 它有意蕴、有内涵、有思想。它淡得雅致, 如清茶;它浓得热烈, 如醇酒。它厚实, 上下五千年, 尽入毂中;天文地理哲学, 一网打尽。文为心声, 它可以是内心的一种释放, 又可以是外界的一种纳入。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怀、一种思绪、一种思想, 它更是一种武器, 是一种力量, 甚至是修身立国之本。
它直接面对众生, 是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时的自我调节、情趣格调、思想境界乃至生命质量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那么年轻的我们还犹豫吝啬什么呢?让我们就这样跟着文学曼妙的脚步出发吧, (投影) “学好文化精髓, 用好语言文字, 砥砺健康的生命之根”。
(5) 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 :
(1) 探讨古人拟字的用意和特点, 要求大家给自己起个字。
诸葛亮字孔明, 韩愈字退之, 岳飞字鹏举, 朱自清字佩弦, 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字号大多是为了表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 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列举古人的字:
孟轲字子舆 颜回字渊 (渊, 水回也) 屈原字原名平 班固字孟坚 张衡字平 岳飞字鹏举 朱熹字元晦 钱钟书字默存韩愈字退之
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号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 推敲含义, 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 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课后完成, 做在日得本上, 专题为“我的名字———我的梦”)
(2) 以“这一堂语文课的感受”为话题写一篇日得。
五、教学效果
课堂的组织上, 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平等对话的方式, 在课堂上就“语言的人文性”“语文的内涵”“学习语文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会话和交流, 初步引导学生树立“学好文化精髓, 用好语言文字, 砥砺健康的生命之根”的语文学习目标, 也赢得了学生对我的一致认可, 他们在日得中重拾对语文的喜爱:“从来没有想到, 语文课堂竟然是可以这样的过瘾” (张晓莹) 、“下课铃声响了, 这不是辉煌的谢幕, 而是走向辉煌的开始!” (邵帅)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来的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浓郁的兴致, 包括后来他们在学校评教评学活动中对我的高度评价, 让我很有成就感。
8.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 篇八
为此,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它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本文拟谈谈有关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人文性的特征。
一、开放性
“开放性”的特征使这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具有革命性。思想政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重大变革,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评价制度等将沿着开放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开放的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向学生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二)开放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只有形式多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三)开放的课程评价
思想政治新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在评价角度方面,它是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在评价尺度上,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给每个学生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
二、人文性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
人文性,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民主”的氛围和习惯,将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更加“民主化”!“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是告诉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人文方法。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通过这些方法,政治教学克服过去抽象的、过失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有关知识才能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维他命”。作为这种有效教学的条件,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拿出勇气、坦诚和耐心,要能够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要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作为教师,特别要放弃久已习惯的权威地位,以一种平等的精神来组织教学。扪心自问,课堂里的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教师自己而言,同样也是需要不断追问的。生活的意义是需要独自发现的,谁也无法从外部给予。把握这一点,政治学科的教师恐怕就找到了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在思想政治新课程里,它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措施,但是提出了几条要求:“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标准的范围上,不仅包括学生评价标准的变革,也包括了教师评价标准的变革。但是,总的来说是强调一个“发展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总的精神还是“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王进展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
学历:福建师大政教专业本科毕业。
9.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九
第一、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10.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南铜冶小学
李晓会
任教学科:语文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更顺利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对语文课标中写作教学进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粗浅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课标》中还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这是作文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我要写”“乐于写”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须臾不可少的学习情感。小学习作教学更应始终把“我要写”“乐于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我要写”“乐于写”的书面表达习惯,使学生达到“需之切”“乐其业”的境界。
二、小学生习作,特别要强调“我手写我心”。
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有哪些生活经历体验,引导他们写出来。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作过程就是利用内部语言思维、表达的过程。先说后写是开始学习写作的好方法,这是学习使用内部语言构思写作的过程。就是到了高年级也应该有适量的先说后写。
三、习作教学应该是“习作两条线”,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
一条是生活习作,从写“放胆文”开始,写自己的生活,所见、所说、所听、所想,养成经常写的习惯。另一条是系统习作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也从写放胆文开始,逐步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学会观察、学会习作,把自己的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通过这两条线的训练,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读写结合”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阅读中学习写作。
大量阅读既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写作能能力,更能塑造人格。
四、小学生作文的评价重在展示交流。
《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运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是“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生“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至于写一篇作文式的考试最好在高年级进行,而且要与平时作文结合起来全面评价。一篇作文定输赢的做法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习作就是习作,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11.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高中语文;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況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暢.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学院学报,2008(03).
12.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篇十二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需要培养的知识和能力比较广泛, 学科性质比较复杂, 教学内容各有不同的难度, 有些需要从易入难逐步深入和提高, 有些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但都需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阶段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一、在初中基础上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初中阅读能力要求读懂字句和全篇, 领略文章思想意义, 高中则要求对一般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 并形成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初中作文能力要求初步写通顺的文章, 简短的议论文、说明文和日记、书信等比较简单的应用文, 高中则要在通顺的基础上力求写好, 立意新颖、语言生动, 并能写比较复杂的应用文。高中应将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 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 有效提高语文素质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融入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语文教学具有带动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教育一方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感染。另一方面是指思维训练, 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锻炼,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高中语文带有知识教育功能, 在语言教学中吸取广泛的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带有文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和评析能力, 并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文采和生动性。高中课本中选用的多是中外古今的代表作, 能够带领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 学习优美生动的文学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 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 讲究修饰表述,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提升语言艺术性。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大汲取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教学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学习文学常识、科技常识、生活常识, 了解古今中外文化常识, 以达到通过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高中语文教学既有统一性的教育要求, 又有差异性的教学要求;
既要为每个人的继续教育或者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又要为做好一个健全的公民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而选修课程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 实现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性教育要求。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 不同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差异也渐渐明显, 选修课程的设立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运用语言文字, 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个性, 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九年义务教育中, 语文学科的重心是基础性和均衡性, 所涉知识一般只是随文讲解, 不做系统传授,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往往不能作进一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选修课的设立, 恰恰能弥补学生这方面的遗憾, 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愿望, 除了选修课外, 还应当允许学生适当侧重自己所爱好和特长的课业。例如课外选读自己爱读的书, 允许写自己命题的作文, 参加有兴趣的各种语文竞赛, 向报纸杂志投稿, 鼓励学生从学习语言出发, 大胆创新, 培养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五、注重朗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因为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 必须依赖于足够数量的诵读或背诵, 而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养成, 是在多读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升华的。因此, 教师首先应运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诵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 引导学生划分节奏, 把握轻重缓急、调控抑扬顿挫。在此基础上, 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 通过诵读, 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 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达到一举数得的积累效果。
六、为适应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 要认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应从单纯的启发和讲解导向进行必要的研讨, 培养学生认真钻研课文、积极参加交流的能力和习惯,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 以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高中生生理、心智都趋于成熟, 知识积淀和生活经验逐渐丰富, 自我意识明显, 能独立进行思考和逻辑思维。通过研究性学习, 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深对课本的认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3.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三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让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以下我就围绕自己学习略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深切体会了转变学习方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们凡上课又特别是有人来听的教研课,都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当然,我们不是说用新的学习方式不好,我们必须明白,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度,用得有效果。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老师找不准合作探究的问题,把一些不该探究、不用探究、也无法探究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番,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毫无意义。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语文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二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通过这几天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仔细研读,让我对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语文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甚至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时也在要求着人类必须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对自己曾经的知识和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授课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次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读似乎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洗脑。以下就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重新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进行全面的剖析,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而小学一年级,则侧重于识字和写字。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其次,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再次,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识字。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祖国的文字,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积极主动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探究,致力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而努力奋斗。
二、转变教育理念,更新课堂授课模式
目前最迫切转变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要由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要由纯粹地完成教学目标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教师逼着学生学;要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文知识转变为探讨性的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变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的来说,就是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不仅要转变教师授课的模式,更要转变学生学习的形式,让教与学能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提高评价建议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在考试中对人才选拔,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价标准肯定不止学习成绩这一条,教师不能单凭学习成绩这一条而对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我们的评价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当学生学成踏出社会之后,得到社会人的评价是,“这个人的语文综合素质挺好”,这样才能证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标准没有出问题。现在社会不仅仅要求语文人才具备一手好字,一手好的文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可的能力。
语言文字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下,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与之并存的还有新的挑战,对于此,我们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暑假中,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拿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一书,开始认真学习起来。通过学习,让我明白: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语文课程的这种多元功能和奠基的作用,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身上的重担非同一般。为此,要想教好语文,一定要先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依据。下面我想就阅读方面具体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有时在教学中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次我在讲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为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并且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才行。只有孩子们充分地读,充分地思考了,孩子们读后才能有自己的感受,才能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不同的声音,才会有精彩的回答,才能各抒己见,有活力。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要想把课标里的内容落实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去,还需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行。我们要努力行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路上。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今天,我学习了《初中语文新课标》,感受颇深。就其中的几点,谈谈我浅薄的认识。
一、语文学科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标》中告诉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对学生就放不开手脚,心里总想着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比如,我在教学生仿句时,总觉得他们写的不够完美,不太尽人意,总想把自己认为所谓的标准答案展示给他们,唯恐他们特别是中下等生答不出来。其实我这么做事没啥太大的必要,学生有时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很有创新能力的。如学生在仿句中这样写到“当一个人垂头丧气的时候,他忘记了2希望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一无所知的时候,他忘记了学习知识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责怪别人的时候,他忘记了宽容他人是一种习惯”等等,而且有些中下等生写的也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说,这个时候,老师就不要给学生记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而是顺势积极鼓励学生,给他们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二、突出语文课标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我们会脱离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而讨论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有时我也会注重这一点。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语句,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对本文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结果是适得其反。学生不但没听懂,而且也不会运用。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是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再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文中的美词、美句、美段进行赏析,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悟,在书上做好批注,各抒己见,教师对他们的见解以鼓励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小练笔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新课标》中也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应该贯穿始终。这样就有必要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重积累,注重感悟和整体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14.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我们要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认真钻研教科书,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写教学后记或反思能帮助我们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为调整教学建立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后记或反思中可以记成功之举、记失败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等。总之,记教学后记或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所得,必见成效。
三、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5.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 篇十五
一、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 国外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美国的高中教学阶段并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他们主要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各门功课。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协作学习、正确决策等能力[2]。
日本把计算机联网进行开放教育, 这样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它不仅作为共享资源形式而存在, 还能极大地完善、丰富教学模式。
2. 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 逐步经历了程序设计教学阶段、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软件教学阶段等。教学内容从教授计算机知识逐步向把信息技术当成工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不再是单纯传授, 现在更注重人文、道德、法制方面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常用方法
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常用方法, 突出特点是“在做中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每节课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任务, 让学生努力完成老师的预定任务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抓住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体作用, 能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2. 案例法教学
案例法教学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讲授的案例来学习知识。如在讲“主页制作”时, 在课上我先在电脑上规划好站点空间, 向他们展示精彩主页,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向他们介绍主页制作环境、主页制作方法等, 并逐步给他们演示, 教会他们如何操作, 最后教他们申请个人免费主页空间, 让他们自己通过具体操作来学习。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设计潜能, 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方法
1. 贴近生活实际问题, 促进信息技术学习
计算机知识本身有很大的开放性, 有大量的素材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在信息技术课本上的一些语言、例题、操作步骤等很抽象, 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选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 就容易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 利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教学中, 可以和各科老师联合起来, 要求学生将班级板报、语文、英语手抄报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展现。这样就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分层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来进行备课, 充分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鼓励个性化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中, 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构图的教学中, 对图像进行抠取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准备一些方法和素材进行演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素材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 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 要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相互合作的现场, 并逐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的重视, 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几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标
参考文献
[1]王克胜.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教育, 2007 (3) .
16.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情况回眸 篇十六
调研内容大致为:1.总体评价;2.目标与价值取向;3.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4.内容的适量度;5.内容的难易度;6.内容的衔接性;7.课标的落实情况;8.课标文本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与会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就当前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上,静心思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究竟需要怎样的课程标准来作为我们的风向标,如何解决课标与高考两张皮的问题,课标又怎样能真正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老师说:这次课标(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也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我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么多年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实际问题呢?笔者略举几例。
一.课标仅仅是课标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都得讲究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材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是要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了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能量,对不良倾向起到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诚然,课标是教育课程的枢纽,发挥其一定的规范性、指导性、约束性、评价性。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感觉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中学语文老师渐行渐远,客观地说,课标对中学语文老师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但实际操作性不强。座谈中有老师开玩笑说,我备课从来不拿课标,只是到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会找出《高考考试说明》,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师们都渐渐淡却了课标的理想化内容。如: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表述,无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但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缺乏实践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驾驭的特质很多,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具体认知过程,老师也需要阶段性的层层推进。
日本学者臼井嘉一教授与钟启泉教授在交流中谈到,教养之基础是语文素养,有教养的人界定为这样一种人:立足于语言感悟,能够深入地思考、准确地判断和行动自立的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的一种直觉或者说就是对一种语言现象流行通用程度的感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具体准确地对语文素养界定,即语感;语感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否正确,语言表达的优劣,语言现象的流行通用程度。当了解到这一层面之后,教学路径就有很好的切入点,教学评价也就有了一定的基准。
二.学习方式绝对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刻意追逐,出现了许多假自主的局面。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没有自主谈不上合作探究,要建立在自主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另外,有意义的话题才需要合作探究,因此无需成为所有课堂的常态,而现在的课堂是一片合作探究的繁荣昌盛。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也认为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绝对化问题。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绝对化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似乎新课程的实施就只有这三种方式了。于是乎,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
因此,课程标准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在倡导某一种学习方式的时候,应强调多种方式并举,毕竟学习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学生对于知识能否最大程度的接受,最终也决定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方式应是多重性的,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方面。
三.评价与教学不对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但在现行的高考实施情况中,高考试卷主观题答案的设置是否鼓励学生做个性化解读。王栋生老师在《那个自由的马车夫》中曾经提及一篇高考作文模拟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离去。”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王老师困惑的是评卷时认为文章立意“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他说最怕的就是不明不白的或指鹿为马的“主流”。作文考试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考生能有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表达合情合理,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就很好;但如有定规或不为人知的“潜规”,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就有麻烦。比如想到那些有个人意志与趣味、不愿为官的学生,很可能视这个材料为平庸的“励志故事”,对鄙薄车夫职业、希望丈夫控制表情的车夫之妻的“荣辱观”嗤之以鼻;他很可能未必认同“为人要低调”、“为人要谦虚谨慎”、“要从善如流,知过能改”的“习惯性立意”,而想表达一点个人见解。这其实正是语文教育所期望的。这类学生思虑深刻,如果再能严谨地表达,应当获得较高的评价。而在统一阅卷的过程中,为保险起见,不敢倡导“自圆其说”,如写成“做一个自由愉快的马车夫”,很难及格,至多38分。
……
由此看来,我们提倡的个性究竟是怎样的,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还是倡导“自我认识”,是众生“人云亦云”,还是“各抒己见”。考试很复杂,高考卷子固然出得很好,但阅卷搞不好就把事情弄砸了,老师弄糊了,学生弄晕了,大家都“不知所云”。究其缘由,机械操作在试卷中扼杀了学生的灵动性。敢说的学生封闭起自己的独特思想,一个再怎么敢于表达自由思想的人可不敢拿自己的主观与高考分数相抗衡。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专家李子建曾提到一种“倒流效应”,这种“倒流效应”是指高风险的大规模考试对课堂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其实从理论层面上看,评价及评估作为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本应和课程与教学相呼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评估进行设计和选择。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及评价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此,温儒敏教授也指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正视高考。如果课程改革与高考脱节,就一定会产生较大问题,高中课程实施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课程改革和高考要求之间的关系,这在课程标准中应有一定的体现。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个性化、独立阅读这样的字眼其实距离我们的学生还很遥远。
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体现出现实的功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期盼着……
17.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七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有时在教学中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次我在讲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为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并且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才行。只有孩子们充分地读,充分地思考了,孩子们读后才能有自己的感受,才能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不同的声音,才会有精彩的回答,才能各抒己见,有活力。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的】推荐阅读:
三篇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文章09-08
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10-28
关于高中数学教师培训心得10-31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08-0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08-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题09-01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08-12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08-16
高中生关于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心得体会09-13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