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2024-09-17

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精选12篇)

1.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一

篇一:2012年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

2012年,我社区根据文明城市复查迎检测评工作要求,使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室全面规范。在我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做到制度上墙,活动记录完整。同时,向辖区居民公开了社区心理咨询室地址及电话,并诚邀香洲区心理协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赵心海老师作为我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室咨询人员,免费为辖区居民及未成年人提供心理上帮助,包括解难答疑、提供心理支持、发展潜力、辅导人生,唤起来访者自助、自救的意识和行为,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家庭幸福,另外,我们还成立了心灵驿站,利用节假日及空余时间融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得到很多志愿者的关爱。志愿服务的时候,我们给予弱势群体的一个微笑、一份理解、一份关怀,都能让每个人的心相互沟通、让所有人的爱相互温暖,相互促进。发挥自身的条件,组建了妇女儿童心灵驿站,为辖区妇女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咨询、帮扶、教育、权益维护等公益性服务。要改变亲子关系,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变别人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观念。参与人员是家有0—16岁孩子的妇女,有兴趣参与的社区居民,期间共帮助家庭8个解决一些家庭存在的问题。心灵驿站主题是:在爱里修行(改善亲子关系),主题活动是以读书会的形式。选择一些如:《亲子如是》、《懂得爱》、《懂得健康》、《懂得生命》等书籍来读。可分享各自的读书体会,以加深对书的理解与在生活中实际的运用,把书本的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使身心得以滋养与成长。活动方式有(1)授课,(2)读书会,(3)讨论互动三种,两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1-2小时。隔一周的周六晚上8:00-9:30,活动地点设在拱北文化站。期盼能把所有人的温暖聚集起来,共同承担起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社会各项公益活动、关爱地球家园的责任。篇二:2011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2011年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为了认真落实省社区矫正办关于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矫治服务,加强和规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在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心理矫治工作质量的要求,特制定本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计划。

一、不断提高对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开展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科 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消除犯罪心理及其他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其健康的心理,重塑其健全的人格。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是提高矫正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之一。

二、提供工作保障,实现“三个落实”各级社区矫正机构要把做好心理咨询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做到机构、人员、责任三落实,努力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切实加强对心理咨询室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1、建好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应以县市区为主体,从设施配置、组织领导、人员要求、工作职责与实绩等方面抓起,每个县市区要建立1至2个心理咨询室,市司法局与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合作建立市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中心,在开辟个体和团体咨询室的同时,建立电子网络咨询平台,开通远程视频咨询。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一方面做好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省培训和自办培训班,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要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要结合心理咨询工作的个案特点,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和总结各种案例,灵活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3、积极创建省级社区矫正示范心理咨询室。根据《湖北省社区矫正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抓好创建省级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全市今年向省申报4至5个示范心理咨询室,力争2至3个心理咨询室被省验收合格。

四、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

1、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与辅导,启发社区服刑人员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步达到恢复或重塑健康心理的目的,顺利完成矫正目标。

2、认真做好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心理测试主要分为社区服刑人员入矫阶段、日常教育管理阶段、解除矫正三个阶段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测试率应达到100%。市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中心将按照《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风险评估方案(试行)》中确定的自评、他评、症状自评(scl-90)三个量表对全市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对有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跟踪辅导。各地在心理测试评估、面谈与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犯罪经历、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收集各类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个体矫正方案。

3、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疏导、鼓励、指导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使其保持心理的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咨询的开展以社区服刑人员自愿申请为主,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当面交谈等形式,开展个体咨询。针对一些社区服刑人员所具有的共同心理问题采取团体咨询的形式。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社区服刑人员要进行心理矫治和危机干预。

4、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后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矫治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如下: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气质类型、行为模式、人格问卷测试结果、心理健康状况、甄别情况。心理矫治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况主诉、心理情况、心理诊断结论、心理咨询情况及效果评估、心理危机干预情况记载和效果评估、监管和教育矫正建议、心理矫治质量评估、再犯预测、其他相关材料。

五、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把握规律

各地要在开展心理矫治过程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发现、推广实践中成功的典型做法和案例,推动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篇三:同乐社区2010年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总结

同乐社区2010年青少年心理咨询 工 作 总 结

2010年是同乐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而言是健康发展的一年。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解决了青少年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青少年及家长、学校的认可。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队伍团结 ;

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以领导小组为核心,建立了起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室,聘请了有正规心理咨询专业毕业的老师作为社区心理咨询师。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站,专门安装有心理咨询软件,采取和咨询师一对一面对面咨询,网络软件咨询等方式,有效的为青少年提供了疏通解答等多种咨询方式。

二、制度健全、面向全体

社区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员工作规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面向社区所有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辅导咨询,增强了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网络硬件、深入人心社区高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开辟有心理咨询的专用软件,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以适应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要求。多方位,多角度为青少年提供了心理咨询方式。使其他同学有一个心理调适的参照标准或解决心理问题的渠道,利于同学自助解决心理问题。

四、全方位型,渗透咨询

1、在进行心理咨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针对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都发挥积极作用。在开展心理咨询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咨询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在人格也会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内容。

2、发挥咨询师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在咨询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与疏导下,使前来咨询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3、利用心理测评软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排除学生中纯在的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2.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二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很多脑卒中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 导致生活能力明显下降、不能独自行走, 生活必须依赖别人的帮助, 从而出现情绪低落, 悲观失望, 其中很多患者因家庭不和、经济困难、子女照顾不够、得不到相应关爱而出现悲观、孤独、情绪低落等, 从而引起生理与心理平衡失调, 进而引起PSD的发生。因此, 充分认识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严重性, 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康复水平、恢复脑卒中患者心理和生理健康是当务之急。而加强对社区医生进行有关脑卒中忧郁症知识的培训, 可能是关键的一环。典型的忧郁症患者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主动性很差, 往往被动就医, 一般不会夸大其症状。对于脑卒中抑郁症的治疗, 不论是否接受过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培训, 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医生认为应先治疗脑卒中, 再治疗抑郁症, 但实际上, 抑郁症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疾病,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应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过分地强调躯体疾病治疗优先, 而不给与抑郁症的相应治疗, 这不仅会延长躯体疾病的病程, 而且会导致抑郁症症状的恶化。这表明, 对社区医生进行有关脑卒中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康健社区研究人群中所有脑卒中新、老病例均作为心理干预效果评价的样本。

1.2 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2) 都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1.3 排除标准

(1) 有精神障碍病史; (2) 有明显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

1.4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组是通过心理治疗社区干预2年后的脑卒中的病例。

对照组在与病例同一社区、没有通过心理治疗社区干预2年后的脑卒中的病例, 与病例按1:1配对, 配比因素为性别和年龄 (±2岁) 。

1.5 方法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 针对整个康健社区范围内居民进行。主要内容包括: (1)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组织经过培训的调查宣传员, 入户进行以脑卒中知识为主的健康宣传;逐户发放宣传品, 主要包括:脑卒中流行现况, 主要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2) 组织防保科医师参与定期对社区内干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体检 (包括测量血压、血糖) 和与脑卒中相关的知识讲座。 (3) 抑郁状态评定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4) 定期组织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全科医师参与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对社区内心理干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主要内容包括:1) 对抑郁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关于预后良好的解释;2) 与病人讨论躯体性症状, 精神症状与基本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3) 有关治疗药物可能预期出现的长期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说明;4) 叮嘱家属照管病人时特别警惕自杀的危险性;5) 激励病人的自尊心, 强调人生价值和病人一生中所取得的学识与成就, 对美好生活的依恋与难以割舍的情怀, 动情晓理[1,2,3,4,5,6,7,8]。

2 资料收集

2.1 心理健康调查内容及指标:

(1) 抑郁自评量表 (SDS) :SDS有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项目组成, 每一句就相对应一个有关症状, 按照1-4级计分。反应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SDS评定的抑郁程度指数按照公式计算:抑郁严重程度=各条累计分/80 (最高总分) , 所得抑郁严重度指数 (SDSZS) 。指数范围为0.25-1.0, 指数越高, 抑郁程度越重。 (2) 焦虑自评量表 (SAS) :SAS含有20个与焦虑症状相关的自评项目。各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粗分, 再乘以1.25之后取整, 即得焦虑自评量表标准总分 (SASBZ) 。标准分越高, 焦虑程度越高。

2.2 资料收集方法与整理

(1) 2009年3月至9月, 在社区内脑卒中患者中进行基线数据的收集, 同时对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2001年3月至5月, 在社区以与基线资料收集的相同方法再次收集所需数据 (排除两年内迁入居民) 。 (2) 所有资料均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 以统一问卷、统一方法收集, 整理后统一录入微机, 建立DbaseⅢ数据库, 并通过计算机逻辑检测和抽样复核, 以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资料分析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资料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 所有分析显著性水平均定α=0.05。

3 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干预组基线资料中患者77例,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42例, 平均年龄72.36±9.6岁;2年后资料中患者55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32例, 平均年龄72.04±10.15岁。对照组基线中患者共13人, 其中男性7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70.92±11.35岁;2年后资料中患者共18人其中男性10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70.39±8.01岁。病例与对照组各心理卫生指标的比较列于下表。由表可见, 干预2年后, 脑卒中患者与对照人群在抑郁、焦虑各指标方面仍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SASBZ、SDSZS均有显著性改变。对照社区各项指标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监测和干预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已逐渐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利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 在社区水平探讨了脑卒中综合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卫生状况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干预效果来看, 2年的社区干预使干预组的脑卒中患者在抑郁指数和焦虑标准分两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而对照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区一般居民相比, 仍有明显差距。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的代谢水平、遵医嘱的情况、脏器功能损伤度以及医疗、卫生保健费用的使用情况等均有关联。通过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的严重程度对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建议开展在社区水平上的心理卫生监测与干预工作, 这将对帮助其改善患者抑郁、焦虑心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医生在提供某些信息时要得当有度, 这又需要大量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全科医师共同参与。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卒中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可使干预组内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但仍未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脑卒中社区三级预防,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脑卒中社区干预项目中, 应根据其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卫生干预的有关内容。

摘要:目的 探讨在社区范围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卫生状况干预的有效性。为适宜的社区干预对策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要求。方法 按群体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 选取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分别作为干预组与对照组。2009年, 收集基线资料, 同时开始在干预社区实施脑卒中综合干预措施。2011年, 再次以相同的方法收集两组相关资料, 通过两组基线与2年后资料的比较, 分析社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总标准分和抑郁指数的影响。并通过对干预组干预后的病例对照分析, 探讨上述心理卫生指标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年后, 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总标准分、抑郁严重度指数较干预前显著性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社区水平的脑卒中干预项目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 但仍未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 达到心理健康标准。在脑卒中社区干预项目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卫生干预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心理健康,脑卒中,抑郁,社区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伟, 唐牟尼, 邱建昌, 等.成都地区≥55岁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情况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4, 23 (12) :883-885.

[2]龙理良, 陈新, 赵英, 等.农村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3) :266-267.

[3]孙安静.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调查及干预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435.

[4]胡志, 秦侠, 徐晓超, 等.老年躯体疾病与老年抑郁症患病率[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4) :35-37.

[5]林茵.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6 (8) :1013-1014.

[6]范珊红, 化前珍, 马艳, 等.西安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2) :483-485.

[7]韩冬梅, 付云, 仝晓燕, 等.包头市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杂志, 2002, 22 (6) :466-467.

3.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三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文化;心理和谐;非营利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92-02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被广为关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工作应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居民为核心内容。

1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

什么是社区?《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对“社区”一词的注释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此词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基本要素有:(1)有一定的地域;(2)有一定的群体;(3)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机构;(4)有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社区的存在离不开社区文化,而社区文化又是通过社区居民的互动活动逐渐形成的。社区文化能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区文化应该是社区居民在其所在社区内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为满足生活、学习、交往等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包括承载这些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氛围,是长期形成的具有社区特点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活动、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总和,它是维系整个社区的价值观纽带。社区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社区居民行为方式和道德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教育和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

建设和谐社会在社区的具体化就是建立和谐社区,而和谐社区的核心是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治性,提高社区居民凝聚力,增强互助精神,改善社区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区和谐的最终目标。因此,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实现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方式,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形活动建立起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使社区居民心理能够达到和谐,建立新型的社区邻里人际关系。

2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定位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谐社区的一方面就是社区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就是个体具有健康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对内能理性协调以及对外积极适应一种状态。 “健康人格的是一个人在积极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和谐的人,能坦然面对并积极适应任何艰难负载的客观环境。”。在个体心理和谐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内的一种交互融洽的交往氛围和心态的总和就是社区心理和谐。如何促进社区心理和谐?这既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度,又需要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的提高。通过建立和谐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条可行之道。“在城市社区文化日益分化的今天,构建和谐社区的社区人文环境,在社区文化的层面上实现社区整合,已经成为社区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看,新社会环境下社会人对社区文化需求的明显的目的性。社区居民更多地关注健康、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社区环境建设和安全、关注家庭需求、关注社区交往等。社区文化建设应当与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结合,准确地将当前社区文化进行功能定位,既要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使居民乐于参与,同时又要引导和培育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

2)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应能够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并能提升居民的潜在能力。笔者认为,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应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为中心,以多样化服务为手段,以多层次的活动平台为依托,创建起全面而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其个体的以下几方面潜能:(1)组织创新能力。(2)学习能力。通过社区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从各个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居民能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3)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解决人际交往矛盾,从而从心理层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而社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决定了社区发展不仅要满足居民在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居民在精神、文化、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在当前应当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居民的利益,尊重居民的意思表示,以此为出发点组织和建设社区文化,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培育公共参与精神,从而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真正形成本社区的文化特色,促进社区居民的发展。

3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我们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高于社区居民。根据李波等人的研究,从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来看,离退休的积极,在职的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参与度较低。

2)社区文化建设的形式相对单一。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倾向,如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图书馆”等,但对这些硬件设施的利用率较低。文化活动方面相对单一,比较多的是采用健身器材的建设、定期组织文艺活动、旅游活动等。

3)社区文化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和共享缺乏系统的思路。社区文化资源的经费有限,配置比较简陋,同时对在现有投入经费不足的状况下,缺乏有效调动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社区资源的系统思路,往往忽视了社区中的一些企业或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4)政府对社区评估导向不合理。过于注重对硬件评估,而忽略轻居民对文化建设的感受。

5)缺乏居民之间多层次的沟通机制,缺乏团体文化,缺乏宣泄情绪的有效渠道(居民互相认可的居民节日)。虽然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层面,可以从社会阶层划分,也可以从文化阶层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居民应该固守层次感,否则,将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当然,不同层次之间的居民缺乏沟通,原因多重,但应当看到目前缺乏多层次之间的沟通机制是其中一重要原因,因而也很难形成有相当稳定性的社区文化。当前,虽然社区也会有自己的一些节日,但大部分是是行政主导的节日,因而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居民也缺乏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渠道。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

1)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尚未转变。政府主导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活动简单可行,但居民参与热情并不高。

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思路忽视了居民的需求。

3)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民主意识参与不够成熟。目前来看,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长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也使基层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行引导和培育。

4从进一步挖掘社区居民潜能出发,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始终围绕着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开拓思路新思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满足居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团模式、建立多样的非营利组织,培养居民自主参与的意识。这两种模式又可以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拓展,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平等、和睦、诚信、合作的精神。

针对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探索建设心理和谐的社区文化:

4.1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发内容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对于和谐社区建设,只有社区的文化活动人们乐于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居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居民之间从兴趣爱好出发,形成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社区心理和谐。目前,社区可以组织的活动需要更加多样化:

1)继续开展令居民满意而且感兴趣的健身活动、休闲旅游、社区环境建设。

2)继续深入开展适应多层次(年龄层次、收入层次、文化层次等)需求的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的年龄层次比较单一,对于针对在职的职工、在读的学生、在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等这些群体感兴趣的活动,相对比较欠缺。如对于在职职工需要解决的青少年托管、亲子教育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社区互助行动来满足;对于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社区文化也应将其覆盖在内,通过开展阶层互助活动形成阶层互动。

3)加强社区信息的宣传工作,尝试创建社区活动简报。通过简报的形式,将与社区居民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书面形式通报给社区居民,如社区开展即将开展的活动预告、社区已经开展的活动的进展情况、居民服务和需求情况等等。通过这种渠道,可以使社区居民知晓社区事务,关心社区工作。

4.2完善现有社区资源,拓展并创建社区文化活动平台

1)加强并完善社区教育平台。通过特定的教育形式为社区居民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教育。(1)从社区学校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更加丰富。针对居民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类培训辅导讲座,开设兴趣类讲座班,使社区居民在情操陶冶,也可以开设技能培训类的课程。(2)从教育资源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于教师资源,可以通过招募社区居民志愿者,也可以联系各类院校,让大学生走入社区,让专业老师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开设讲座,还可以联系社区内的各类机构和企业进入社区来开设讲座,从而调动各方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举办有社区特色的社区节日。举办受居民欢迎的各种社区节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节日,同时也结合本社区的文化特色,举办节日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互助节、青少年交往节等,通过节日缓解压抑的情绪,成为宣泄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即能增进互相之间的交往,又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健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运作机制。目前我们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比较滞后,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应当包括社区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兴趣活动室等。从运作方面,应该从资金、地域、制度上给予给多的优惠。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4)建立社区文化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两种方式建立起日常信息沟通机制,一种是我们前面的社区小报的形式;另一种是通过社区互联网络建设,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作为社区管理者,目前应当关注并逐步开始着手准备电子社区建设的思路和设想,尝试着利用目前的网络建立起一些信息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极大地吸引社区内各类居民的网络参与,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居民参与。

4.3引导并鼓励建立多样的居民社团组织

在社区中更多地成立一些社团,这些社团是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是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社区居民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丰富文化生活,实现民主管理。

1)引入非营利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使非营利组织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核心中坚力量。

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首先,社区管理者要认可这种社团组织的重要性,然后,建立起完善的政策配套来引导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如政府购买服务向这些社团优先考虑,社团活动中的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些团体良好地成长。要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团活动,宣传相应的政策,及时发布社区需求状况,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居民群体申请成立社团。

从程序层面,规范非营利性社团的成立和运作。由于社团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因而需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管理。社团的价值取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文化需求,活动能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从组织构架方面要全面考虑。针对社团的综合管理,应当事先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架构,有明确的服务目的,有专职、兼职和职员者的完整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相互协调。对每一个社团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经营,并进行管理 。以下是一个社区资源中心的机构图,节选自案例《巴里敦社区资源中心》。

从这个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社区资源中心的自治组织的情况,受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和监管。目前我们引入社团时,也应该多借鉴各方经验。

2)引入志愿者机制,服务于更多领域。对于社区社团的工作人员,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通过引入志愿者来实现其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如前面所举巴里敦社区资源中心的案例中,此中心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约100名,兼职的大学指导教师有许多,还有更多的则是志愿者。再如美国蒙特立公园市的社区服务中心中,活动项目非常多样,工作人员占少数,大量的是由志愿者组成的工作人员。我们目前的调查表明,某街道的居民希望参与志愿者服务,但是志愿者项目和平台很少,因此,我们建议否街道可以将部分事务由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参与完成,如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可以引进志愿者。这一方面可以形成社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参与其中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心理需求,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原动力,心理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一定要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各种平台满足显在的居民需求,同时要引导、提升并满足潜在的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社区心理和谐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何东亮.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3.

[2]周晨虹,杨庆立.和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境界[J].理论学习,2006,2.

[3]徐永祥,上海.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波,王丹,李林英,等.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美)Robet T .Golembiewsk , Jerry G.Stebenson 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4.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篇四

一、咨询室工作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保持咨询室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

二、咨询人员接待访者时,必须热情周到,无条件接待来访者。

三、在咨询或者辅导时,须学会倾听,并做好工作记录。

四、咨询人员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客观、仔细、耐心。要及时整理来访者的材料,并做好分析与总结。

五、咨询人员要为来访者严守个人秘密,违者后果自负。

六、咨询人员针对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若不能当时解决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行约定时间解决。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领导反映。如遇到心理问题较严重的要转介到专业医院就医。

七、咨询室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或者辅导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

八、辅导测量用表不可外借、复印,由咨询室统一管理使用。

九、咨询人员要爱护室内公共财产,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爱室如家。对非工作人员,非辅导人员要阻挡入室。工作完毕,券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十、本咨询室工作时间安排为:星期六(或者星期日):上午9:00——11:30。预约的按约定时间约谈。心理咨询师:

5.社区心理咨询工作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积极推进心理咨询服务进社区、学校,大力宣传各种科普性心理知识,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疏导和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帮助社区、学校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树立科学全面的身心健康观;

(二)提高社区、学校青少年注重身心健康的意识;

(三)帮助社区、学校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情绪心理调适方法;

(四)优化社区、学校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五)为建立全市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预警的网络服务体系打下基础;

(六)营造有利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使社区、学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实施步骤

(一)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1、举行活动启动式,推动心理健康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组织心理学专家和社区、学校青少年举行“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心理健康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启动式,让心理健康知识走进社区、走进学校。

2、选择试点,示范带动心理健康进社区、进学校活动。根据条件,选择1-3个场地较为优越、居民素质较高、社区、学校干部积极性较强的社区、学校,开展试点工作。设置较为温馨的谈话室和倾诉室,针对青少年及相关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的专业化服务,为心理健康进社区、学校活动起示范带动作用。

(二)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室,设置心理服务热线 在社区、学校建立 “心理健康服务室”,设置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咨询专家定期提供服务,为心理健康进社区、学校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发挥社区骨干、学校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志愿者的作用,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全心理登记、记录制度,建立预警机制,配合“___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营造宽松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环境。 青少年心理健康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

1、定期面向社区、学校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社区、学校青少年接受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2、面向社区骨干、学校心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选择有较高素养的社区骨干、学校心理辅导员,举办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定期培训班,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一些鉴别心理问题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协助心理健康服务室开展工作,提高社区、学校的自我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3、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借助节日、纪念日等大型活动日,动员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利用社区、学校科普画廊等阵地,通过制作展板、分发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让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社区、学校的各个家庭。

4、“__青少年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专家定期轮换承担社区、学校的心理服务工作,就青少年存在的学习压力、异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青春期问题、心理行为障碍等问题,同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家长、孩子勇敢面对存在的问题,提高识别、判断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能力。 5、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开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以“__青少年服务中心”为主导,积极争取区文明办、社区、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将心理健康进社区、进学校纳入社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

6.社区矫正 彭州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篇六

2010-04-26 04:37:00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成都)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讯(记者朱光泽)彭州市司法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改造新路子,将心理咨询理念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对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的不良心理进行抑制和调控,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顺利回归社会。昨日,在九尺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咨询员为九尺镇的所有社区矫正人员举行了《应对挫折》阳光心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员就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况的挫折经历和环境的适应性,如何避免挫折,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和容忍力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现场,还通过名人应对挫折的办法引导社区矫正人员正确认识挫折;通过心理感悟的小故事告诉社区矫正人员把失败和挫折看成是成功和胜利的前奏曲。

7.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 篇七

社区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 当时美国正在兴起的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对社区心理学诞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社区心理学是由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交叉而成的一个新兴领域。多数西方心理学家认为, 1965年在美国的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标志着社区心理学的诞生。当时的会议明确提出了“社区心理学”这一名称, 并把“参与者-理论家”角色定为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指南, 会议同意将社区心理卫生的功能从治疗干预扩展到预防领域, 并在工作中采用生态学的观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西方社区心理学初步确立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即关注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 强调个体和社区的多样性, 在生态学水平分析上, 通过行动研究和合作研究, 挖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和资源, 提高个体、社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

2 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关系, 是在社区背景中对社会系统与个体福祉之间关系的研究。它代表了对于人以其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系统为背景的行为和幸福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2.1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大力倡导参与社区变革与发展、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在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中, 社区心理学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以及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 其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 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它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 人和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把人置于社区背景和社会系统之中, 是西方社区心理学最为突出的标志。

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 (1) 预防重于治疗:在社区心理援助体系的三个阶段中, 最重要的阶段便是初级阶段, 对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预防; (2) 强调环境与个体协调的重要性:调整环境可以让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同时需要在早期就加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3) 讲究生态学观点:人和环境是互动的, 所以需要调整个人, 也需要调整环境; (4) 尊重社区每一个人和团体的差异性:每一个人有权利和其他人表现得不同, 表现不同并不意味着异常或是较为次等。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当中, 约有一成是强调少数群体, 因为社区心理卫生重点关注的是较弱势的、不被重视的群体; (5) 促进能力:促进个体能够更主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2.2 社区的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采用了Bronfenbrenner的生态分析水平的概念, 即描述社会情境的水平。用生态学水平的概念来分析社区, 而不仅仅是发展中的个体, 有助于澄清和说明一个单独的问题或事件。用生态学水平去思考, 可以帮助我们用多重维度解释社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社区?现在社区这个术语不仅仅是地域, 已经逐渐演变为多层次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室、联谊会、网络虚拟社区或文化社团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社区。

以生态学分析水平对社区进行分类。在社区这个关系网络中, 个体的最近端是微观系统, 它与个体最接近, 包括面对面的沟通;系统的最远端是间接的接触个人, 离得越远对个体行为就有越广泛的影响。以对个体的影响从近到远的系统依次是微观系统、组织、地域、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主要是那些与个体最接近的, 人与人之间能面对面进行的人际间的交往的环境, 如家庭、学校、朋友、居住区、工作组、自助团体、合唱团、运动队等, 在微观系统中, 个体形成人际关系、承担社会角色、共享活动。微观系统是很重要的支持来源、同时也是成员冲突和负担产生的根源。

组织比微观系统大, 拥有正式的结构, 有头衔、细则、政策、会议和工作时间、管理关系等。组织通常由微观系统的集合构成。如班级、院系、管理者、职员组成一个学校。

地域可被理解为一系列的组织或者微观系统。个体通过社区组织和机构, 参与、共享地域的生活。一个邻里居民协会就是一个组织, 而整个邻里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地域。

宏观系统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团体、社会运动、公司、工会、各级政府、国际组织、政治经济力量和观念体系。通过政策和特殊决定 (如立法和法庭判决) , 通过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 宏观系统发挥着影响力。

2.3 社区心理学的价值观

社区心理学是7种核心价值为基础, 分别是:

1) 个体和家庭健康

健康指的是生理和心理健康, 包括个体幸福和目标的实现。健康指数包括心理压抑及症状, 愉快心情诸如心理弹性、社会-情感技巧、个人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等指标。这些指标是形成社区心理学干预的标准。

2) 社区感

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的中心, 它指的是对联系个人与集体的归属感、依赖感和相互责任的感知。社区感是社区和社会行动的基础, 同样也是社会支持和临床工作的基础。

3) 尊重人类的多样性

个人和社区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们。承认、尊重社区多样性, 承认并尊重各种社会身份, 如不同性别、民族、种族、国籍、性取向、健全或残疾、社会经济地位或收入、年龄或其他特征。

4) 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可以定义为资源、机会、责任、义务以及权力, 作为一个整体被公正地、平等的被分配。

5) 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这种价值是指民主决策的进程, 这种民主决策能使所有成员都参与决策。特别对那些直接受决策影响的个体而言更为重要。

6) 合作和团体的力量

这个价值涉及社区心理学家与公民的关系、与工作过程的关系。以往的心理学家往往具有专家身份:象研究者、咨询顾问、临床心理学家等类似角色。这种专家身份实际上是在专家和当事人之间建立了层级的、非平等的关系。

7) 实验基础

这种价值指的是只要有可能就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整合社区研究和社会行动。

3 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与其它心理学研究领域相比, 社区心理学有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单一的个体, 而是这个个体是怎样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存在的, 关注个体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3.1 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

与临床心理学一样, 二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很多相互的交叉和联系。但社区心理学不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或分支, 区别是: (1) 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社区环境和社会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心理疾病的诊断、咨询和治疗。 (2) 社区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和失调的预防, 有主动性;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疾病和障碍的事后治疗, 具有被动性。 (3) 社区心理学重视个人和社区的优势, 鼓励个体参与到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行动方案的制定中, 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性的关系, 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缺陷问题, 专家和个体是病患关系。 (4) 社区心理学注重行动研究, 强调多学科的合作, 临床心理学更多地关注应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3.2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二者的联系:都关注个体的社会能力发展及社会环境的建设, 都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区别: (1) 在研究方法上, 社区心理学注重基于社区合作下的行动研究, 并把行动研究视为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更擅长实验研究。 (2) 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 促进个体社会能力作为研究的目标, 应用和服务色彩浓厚, 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探讨, 即使是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是如此。 (3) 社区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更关注人际交往和社会变迁。

4 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启示及发展的困难

4.1 启示

(1) 社区心理学主张以预防为中心。社区服务和干预的中心应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的心理防御能力, 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心理疾患和缺陷。社区心理工作者应该聚焦于初级预防 (预防个体和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 和次级预防 (在个体和社区心理问题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 , 而不是三级预防 (对心理官能障碍的治疗) 。

(2) 对心理问题从生态学水平进行分析。社会生态学认为, 一个人身处的每一个社会系统都是个体的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不再视受害者个人为问题所在, 或是简单化地给个人贴上异常的标签, 而是审视整个生态系统, 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和环境的影响, 关注制度的和组织的因素。理论立场的转变促使社区心理学不再单纯从个体内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而是同时考虑改善外部生存环境, 特别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 促使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

(3) 更关注心理学在社会实践方面应用。社区心理学除了提供直接服务外, 社区心理学家还可以对组织、社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区心理学既要研究社区中居民的心理健康、社区心理服务, 还应该向社会公众传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研究如何运用社区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强调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解决社区组织、公共服务与社会支持方面的问题。

(4) 关注弱势群体, 注重社会支持的效用。在社会转型期, 随着社会层级结构迅速嬗变, 弱势群体逐渐开始显露出来, 社区是弱势群体最为集中都地方, 也是社会支持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社区中开展社会支持活动, 容易得到弱势群体的认同, 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共同开发社区资源以促进共同发展。

4.2 困难

(1) 公民 (包括心理学家的) 社区意识普遍淡漠, 社区心理学难以进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在中国大陆, 长期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 公民 (包括心理学家) 社区意识普遍淡漠, 习惯化养成了依赖政府的被动心态, 视社区管理为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 对社区服务和社区行动缺乏参与的动机与热情。心理学家社区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社区问题被忽略。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关注。没有关注就不会有研究。这也许是大陆社区心理学研究迟缓的一个原因。

(2) 心理学家对参与社会实践普遍缺少兴趣与经验。社区心理学在重视发展理论的同时, 更加关注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更强调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研究”的实践意义。反对传统的临床心理学把问题置于个体的内部。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H.道尔顿, 毛瑞斯.J.伊莱亚斯, 阿伯汉姆.万德斯曼.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M].2版.王广新,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于华林, 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 .

[3]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 2001, 1.

[4]刘盛敏, 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考略[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4) .

[5]王广新.西方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示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6]刘乐功, 刘双双, 高峰强.美国社区心理学的核心理念阐述[J].山东示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9.

8.浅谈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应用体会 篇八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 心理护理 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53-01

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及对医疗服务水平需求的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也在社会医疗服务中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8.87%【1】。老年人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修复能力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染性增加,发病人数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经济、连续、综合的优势,成为老年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的首选.由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差异较大,故正确认识和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也成为社区护士必须面对且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

1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卫生服务【3】。

2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为重点,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宣传、孕产妇、儿童保健指导、预防接种管理、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等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

3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护理措施及对策:

3.1 孤独压抑,情绪低落

由于社会交往的减少,孤独感是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4】。新的知识不能及时充实且难以吸收,凡事淡漠无动于衷,容易出错,或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发脾气,说话多重复显得罗嗦,有时过于小心谨慎,惟恐出事;有些老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对生活失去目标。

护理措施及对策:作为社区护士交谈时要有耐心,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反复多次讲解,不可歧视、厌烦老人。帮助病人了解一些关于自身疾病的知识,了解当前最新医学动态,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心情舒畅,指导家属多关心体贴老人,介绍周围同龄老人相识,鼓励其积极、乐观、向上,多参加老年社会性活动,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加速疾病的恢复。

3.2 恐惧紧张

由于老年患者理解及记忆能力下降,且多伴有慢性病或老化性疾病,对医生及护士的解释不能明白,缺乏医疗知识对所患疾病接受的治疗不了解,担心自己所患疾病的预后及给家庭带来负担,易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问题。

护理措施及对策: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就医环境,及时主动、热情与病人适当交谈,带给病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家庭般的温暖,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中及时了解老人需求,从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在每项操作前用亲切的语言,耐心向患者介绍该操作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随时观察与问候病人,体现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人性化关爱,操作完毕后谢谢患者的配合。发热时用手轻轻抚摩患者的头部,以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及时增加盖被,送上一杯热水,都会使病人消除陌生、无助、紧张感。当患者询问病情或其他情况时,应热情、诚恳、准确地回答患者的问题,真心的微笑,温和的语言,得体的肢体接触,可起到药物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3 易怒急躁

老年患者多受慢性病痛折磨,因而有易激惹发怒的情绪。有时在输液高峰期、就诊时间长、就诊程序繁琐,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等排队时间过长,体力不支,输液时滴速较慢,耗时较长,这都易造成患者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出现急躁情绪。

护理措施及对策护士在与病人接触的過程中,要诚恳耐心,认真谨慎。针对不同病人的思想活动、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正确安抚引导病人,使其心情舒畅。

3.4 过强的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的人对他尊敬,重视老年病人的自身价值和参与意识,善待老年患者。

护理措施及对策:护士要理解老年人的自尊心理,尊重病人,多与病人谈心,使用礼貌性语言,动作举止要文雅,认真倾听病人讲话,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针对不同人群要有选择地进行交谈,了解其思想变化,和病人做知心朋友,尽量满足老年病人的需求,不要伤害其自尊心。针对个体特点给予关心和鼓励,争取他们在医疗护理中配合,尽量体现其自身价值。

4 体会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和情感更为脆弱,多变,需要更多的关怀。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作为社区护士 首先要和蔼、真诚、主动和患者交流,创造一个舒适、有序的就诊环境;了解病情,给予相应健康教育;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同时充分体现了时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和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使老年人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个人、家庭、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全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杜雪平,王家骥,习彪,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黄人健,贾明艳,吴永浩,社区护士培训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9.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九

2开办专栏,搜集、定时为老人宣传各种健康、心理常识,尤其是常见病、常见心理问题的指导和疏导。

4.预期了解大理州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特征,对于预防与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5对老年人健康护理、心理护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七.可行性分析:

馨心协会已经成功的开展了一次,并且得到了《大理日报社》及“大理电视台”的《身边栏目》的认可。而“如何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及信息反馈工作”成为了此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此情况,我们采用了“话聊”法。我们在特定的地点,于特定的时间以“话聊”的形式,轻松融洽地与老年人聊天,在聊天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咨询,这样既减轻了老年人的防范心理,又使得我们的咨询工作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以量表的测量辅助,参考,在提高实用性的同时,又提高了科学性。最后以信息反馈的形式给予老年人一

10.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 篇十

论文摘要: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南昌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17.59%的人存在人格特征与人格发展障碍,21.47%的人承认自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6.36%的人有行为适应问题,48.62%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多数持肯定或积极的态度。结果表明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预期情况好,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

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1.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社区戒毒;应用研究

1.戒毒治疗中实施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1.1理论依据

心理分析治疗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主要是探讨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各种冲突的历程,从心理层面分析造成现在行为的原因。在心理分析团体中,可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种重新体验早年家庭关系的气氛,从而促使其深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浮至意识层面,强化自我使行为更符合现实,最终通过对个体人格结构的修正、学习新的行为而重建人格。

1.2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

(1)团体心理咨询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2)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

(3)团体心理咨询效果容易巩固。

(4)团体心理咨询特别适用于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的人。这些优势都是可以弥补以往在戒毒康复治疗中的缺陷。

2.团体心理咨询的戒毒治疗理念

2.1戒毒人员的治疗理念

我国传统的戒毒模式中,认为吸毒人员是一群违法者,而在团体心理咨询中认为吸毒人员是毒品的受害者,是一群身心发生紊乱的病人,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戒毒动机,都愿意找到在社会、家庭中的正常位置,都渴望改变成一个正常生活中的人,他们也都需要得到帮助、信任和理解,来实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2吸毒人员家庭的治疗理念

吸毒人员的家庭是他们最大最主要的支持系统,家庭的结构状况和关心支持程度,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戒毒人员的戒毒效果,对预防复吸将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一面现在有许多的家庭在戒毒方面缺乏知识,很难与戒毒人员在戒毒方面进行探讨,有时还适得其反。团体咨询将戒毒家庭引入一个团体后,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所想了解的知识,改变对吸毒人員的看法,相互交换不同家庭对帮助吸毒成员的不同经验,同时让他们体会到与人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接受和理解是一个人的情感需要,并将这些经验和体会延伸到自己生活中,实现到自己家庭中的戒毒人员身上,从而使戒毒人员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同时团体咨询本身也具有治疗的功能,来修复一些存有危机的戒毒家庭,优化戒毒家庭的结构,真正实现家庭在戒毒康复治疗中的功能。

3.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戒毒中的实践

3.1对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街道和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社区戒毒人员。纳入对象本社区吸毒人员, 自愿参加团体心理咨询,scl-90量表提示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无明显异常者。符合条件的对象共40人,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 人。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吸毒时间、家庭结构、收人情况、scl-90各因子分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方法

第一次“相识”

(1)相互介绍、认识,了解大家在社区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形成团体向心力。

(2)讨论咨询目标, 在团体咨询中的期望。

(3)形成团体心理咨询契约, 不要迟到缺席、活动过程中彼此尊重、活动内容对外保密、活动组员不私下联系。

第二次“我的生活事件”

(1)讨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顺心的事。

(2)在社区生活中有哪些困难。

(3)如果遇到烦恼我们应如何应对。

第三次“情绪调控 ”

(1)识别情绪与接纳情绪。

(2)当我们遇到坏情绪或者困难的时候一般怎么做。

(3)哪些做法有效, 哪些做法无效。

(4)总结归纳有效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

第四次“参观极地馆—增强康复信心

在极地馆参观过程中领悟“ 帝企精神” ,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仍然不屈不饶的繁衍生息, 增强戒毒康复信心。

第五次“健康工作、生活的开端

(1)探讨寻找工作的期望与困难。

(2)理性思考哪些工作适合自己。

(3)挖掘自我优势和长处:勤劳、坚持、精神信念等。

(4)提供。就职信息。

第六次“ 面试”

(1)探讨就职面试的时候遇到让你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

(2)激发团体一起思考如何应对。

(3)禁毒社工提供就职面试信息。

第七次“ 榜样的力量”

邀请已成功戒断。毒瘾并致力于社区的戒毒人员, 介绍戒毒经验与应对困难的方法, 提供给社区戒毒人员以榜样和努力目标。

第八次“ 收获经验、展望未来”

(1)总结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历程。

(2)讨论对于未来的期望与计划。

(3)毕业仪式:为优秀学员颁发奖品。

3.3心理测量及评价工具

3.3.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eale,SAS)

由Zung 1971年编制,SAS共20个项目, 我国常模总粗分(原始分) 均值为(29.78±10.07分, 自评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0 分, 标准总分为50分, 主要用于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 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3.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eale,SDS)

由Zung1971年编制,SAS共20个项目, 我国常模总粗分(原始分) 均值为(33.46±8.55)分, 自评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 标准总分为(41.85±10.57)分, 主要用于评定抑郁症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 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团体咨询前后分别进行SAS,SDS量表的评估。每次活动后,(除参观和电影)发放反馈表, 对本次课程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效果、老师的水平4个方面共8个问题进行打分, 计算平均“ 满意度” 。

4.结果与讨论

(1)团体心理咨询为社区戒毒人员所接受。社区戒毒人员对于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形式较易于接受, 对于各次咨询活动的满意率均在80%以上。且满意度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提升, 其中团体成员对于工作、面试的主题较为关心, 这间接表明团体心理咨询提升了团体成员的就业动力。

(2)团体心理咨询对降低戒毒人员焦虑情绪有较好的效果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前,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焦虑、抑郁、就业动力领域中均无差异。

5.问题及分析

(1)成员投入程度缓慢,在团体咨询开始时,部分成员由于对团体心理咨询的不了解,持着怀疑的态度来参加活动,导致在做游戏时表现出漫不经心的神态,游戏的分享不主动,紧张情绪不能一下子放松下来。

(2)在一些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练习过程当中,大多认为造成自己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吸毒,而不愿接受在人格上的缺陷,因此越往深层次探索焦虑感越强,甚至愤怒的情绪,出现了阻抗,妨碍了训练进程。

6.团体心理咨询在戒毒治疗的前景规划

(1)加大对团体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扩大团体心理咨询在戒毒治疗中影响,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把团体心理咨询当作一种主要戒毒与康复治疗手段之一,来帮助更多的戒毒人员修复心灵,树立戒除毒瘾的信心,成功回归社会,重获新生。

(2)在戒毒人员中开展广泛的心理问题调查,将所调查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别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咨询方案,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让不同类型问题的戒毒人员都能够得到帮助。

12.社区心理咨询室总结 篇十二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①准备再婚的30对丧偶老年人 (下称再婚蛆) 。其中, 男性平均年龄为 (68.2±4.15) 岁;文盲18例, 小学22倒, 初中9例, 高中6例, 大专5倒;男性平均丧偶至调查时间为 (10.2±3.71) 年, 女性为 (12.2±3.85) 年, 无业14例, 退休工人34例, 退休干部12例;单独居住26例, 与家人同住34例;基本健康24例, 患不同程度躯体疾病36例;子女对再婚持支持态度者39例, 持不管态度者8倒, 持反对态度者13例。②选用社区未丧偶老人30对 (下称对照组) 。其中, 男性平均年龄为 (66.26±2.89) 岁, 女性为 (62.6±1.98) 岁;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及健康情况与丧偶组相近。

1.2 方法

采用STAI问卷, 按顺序计分20项, 反序计分20项, 最高量表计分为160分。对两组分别进行首次STAI问卷调查, 在1年后再采用STAI只对再婚组进行复查, 将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

2.1 再婚组再婚前后以及与对照组STAI总分比较 (见表1) 。

由表1显示, 再婚前后STA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26, P<0.005) ;对照组STAI总分与再婚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26, P<0.005) ;对照组STAI与再婚组再婚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45, P>0.05) 。

2.2 不同性别老人STAI总分比较 (见表2) 。

2.3 于此同时对再婚组再婚前及再婚一年后STAI减分率与有关因素 (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丧偶时间、经济来源、是否与家人同住、身体状况及子女对再婚态度)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STAI减分率仅仅与性别关系最密切 (入组F值<0.01, R=0.88654, t=6.452, P<0.001) 。从表2可见, 再婚前男性与女性的STA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再婚后也是如此, 而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据报道有72%的老人认为再婚后“我和老伴的关系与以前一样亲密”或“比以前更亲密[2]”;有70%的老人认为需要过正常的性生活[3];有研究表明, 丧偶者死亡率高,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精神障碍入院率亦比较高[4];同时, 老年人因丧偶带来的孤独、寂寞等负性情感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5]。本文结果亦显示, 再婚组由于婚姻状态改变, 曾一度寂寞、焦虑和烦恼袭扰着他 (她) 们, 当再婚一年后, 其STAI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再婚后孤独感、焦虑心境已得到改善, 生活上有了依靠, 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 本调查还发现, 男性丧偶者再婚前STAI量表总分高于女性, 而再婚后则低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较女性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依赖性大, 当一旦再婚, 心理问题的改善较女性明显。

再者, 本调查还显示, 再婚组再婚前及再婚后STAI减分率与有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其STAI减分率仅仅与性别关系最为密切, 这与国外报道一致。丧偶老年人再婚, 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丧偶老人再婚应得到包括老年人家庭子女及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使更多的老年人安度晚年。可见老年人的婚姻状况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的幸福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临床精神医学丛书.第二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杜, 1983:206-208.

[2]姜德珍.高校离退休教师的某些心理特征-老年心理研究之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0, 4 (2) :118-123.

[3]秦玉峰.300例老年人性心理调查及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2, 6 (2) :61.

[4]Frankenbury WK Early inclen tificafion of children of slsk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4:1-50.

上一篇:关于汽车销售行业你了解多少下一篇:中秋节的作文:扬城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