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2024-08-08

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共7篇)(共7篇)

1.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一

薛城区经管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薛城区经管局(2010年11月12日)

薛城区经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认真履行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统领,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三大管理、一项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薛城区经管局被农业部评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试点先进集体。薛城区经管局连续三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集体。区委、区政府连续五年在全市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薛城区经管局连续四年在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薛城区农村财务审计实行“两年轮审”在全省首创。辽宁、陕西、安徽、泰安等地区先后来薛城区参观考察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工作。2006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员培训班在薛城区举办,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会议在薛城区召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场观摩会在薛城区召开,2006年薛城区经管局在全省率先开通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110公开电话和电子举报信箱。2008年全国人大立法调研组观摩了薛城区农村土地承包纠

纠正二轮延包遗留问题,共纠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102个,解决二轮没延包的村25个(自然村68个),对68780人重新落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正机动地超标的村2个,面积478亩,纠正两田制的村2个,纠正存在结构调整地的村3个,对37个擅自调整农户承包地的村进行了纠正,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达到“一组一卷”、“一村一档”、“一镇一柜”,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陶庄镇二轮延包档案和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市、区领导高度赞誉。

3、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为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在区经管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薛发[2009]1号)为土地流转工作提供遵循和政策依据,各镇街也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出台鼓励政策,重点予以扶持,有效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支持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经管局统一监制了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指导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土地流转工作达到规范化。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三个不得”的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向土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集中,极大地促进了规模经营和各类合作社的发展,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84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流转农户19737户,占全区总农户的29%,其中:转包11391亩,转让380亩,出租14307亩,互换5955亩,入股3812亩。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

现场解答,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增强廉政意识起到重要作用。严格实行“两证一书”会计管理体制,保持会计队伍相对稳定。

2、抓好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每年年初,各镇街经管站按照经管工作流程,对所辖行政村财务公开栏建设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区经管局和区纪委联合组成检查组每季度对全区25%的村财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下步工作要求,检查结果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我区村级财务公开率始终保持98%以上。各行政村建立民主理财小组,统一使用区经管局监制的民主理财记录簿,每月定期搞好民主理财,民主理财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3、抓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区经管局对村级财务坚持“两年轮审制”,年初,根据上财务存在的问题,确定下调帐审计重点、制定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将任务分解到各月,确保审计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4、抓好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和财务管理弱村监管工作。在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工作上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严格会计核算。年初,各镇街经管站按要求完成村级财务结束旧帐建立新帐工作,村建立六帐两簿,对所有帐簿加盖区经管局监制章和分管局长章,及时规范进行帐务处理。各镇街经管站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二是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结合我区农村实际,制定下发《薛城区村级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规定(试行)》,明确细化了村级财务电算化工作的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操作管理、硬件管理、软件管理、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帐务替代管理等八个方面内容。开展电算化工作督导检查,全面推动村级财务电算化工作。三是搭建了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平台,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制止农村“三乱”,规范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加强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实际用于村级经费补助比例始终保持在20%以上(国家规定用于村级的比例不能低于20%),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4、切实搞好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工作。按照市经管办《关于做好农民承担税赋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工作,对农民负担实施有效监管。全区七个镇街共确定21个村的126户作为农民负担固定动态监测户,陶庄镇、张范镇为市级农民负担动态监测点,周营镇、常庄镇为区级农民负担动态监测点,在农民负担监测户的管理上,达到了“六个统一”,确保全面、准确、科学、及时地反映农民的收支和负担情况。同时建立健全搜集、汇总、上报、督查四项制度,确保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工作规范化运行,为各级及时提供详细依据。

(四)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促进农民增收。1、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薛城周讯》、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定期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撰写文章和讲课,并开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10”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使广大群众增进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了解,拉近了群众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距离。先后举办大型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200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宣传资料3万余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分别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对成员进

(五)做好涉农信访调查处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立足农村社会稳定,切实抓好涉农信访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和“信访工作无小事”的思想,高度重视涉农信访工作。针对近年来,农民土地问题上访抬头趋势,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实施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与来访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并做好文字记录工作,一方面掌握上访人反映问题的详细内容,另一方面稳定群众情绪,消除信访苗头,减少越级上访。五年来,信访室共接到来人来电上访100余起,其中涉及土地问题90起。对于上访人反映的问题,我们深入到镇街、村和农户家中,采取与村干部座谈和实地走访察看等多种形式,及时调查,并做好调查笔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提出整改建议和处理意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对于群众反映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怕麻烦,多次到村、户调查,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对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决制止并处理有关责任人,运用多种形式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如利用区仲裁委员会、镇街调解委员会、维权“110”电话接听等对农民上访反映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区、镇(街)两级共接听解答咨询电话1500余起,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了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保持了农村的稳定。

二、2010年主要工作

(一)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1、建立市场体系,完善土地流转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建立区、镇(街)、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和市场,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农资供应等服务。投资50余万元,建立了全市一流的区三农服务中心,邹坞天丰林果专业合作社、周营镇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发放了307万元贷款,解决了土地合作社进行扩大保护地栽培、购进生产资料等所需资金缺口。切实解决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制约难题,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的资本化。

4、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在完成对62513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数据审核和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打印、发放进度,2010年共发放了68个村、21000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保按照省市要求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任务。

5、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调解仲裁土地纠纷,全区累计投资150余万元,改造扩建薛城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庭、合议庭、办公室、档案室,镇(街)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庭7处,有效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的合法权益,化解了涉农信访,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2010年元月,我局荣获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先进集体,受到全国通报表扬,这是经管局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奖项。

(二)切实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1、切实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区成立了纪委书记任组长、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农业、经管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区经管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工作指导。区纪委、区经管局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试行)》(薛纪发【2010】8号)、《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试点方案》(薛农经字【2010】12号),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1

以重点审计带动全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区经管局、区纪委监察局派驻第四纪检组联合对全区七个镇街的部分村进行了重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进行集中反馈。同时加大村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监督检查力度。

(三)切实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10年共兑现农民种粮补贴、柴油和化肥增支综合补贴资金2346.46万元。全区6.83万户农民通过“山东省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及时领到粮食直补资金,有效防止截留和代扣现象的发生。坚决落实减负“五项制度”,即: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制止农村“三乱”,规范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加强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实际用于村级经费补助比例不低于20%,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7家。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土地合作社。我区在坚持依法规范和三个“不得”的原则下,在签订区经管局统一监制《薛城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基础上,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9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保底分红的农村土地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1362户,入社土地面积达到3812亩。

依托区经管局成立薛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进一步整合、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功能和水平,为全区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

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优先安排土地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单位。加强信贷和保险扶持,积极办理土地使用产权质押贷款,尽量满足经营者的资金需求,并给予利率优惠,扩宽农业保险服务渠道,给予保费优惠,规避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其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7家,同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项目资金扶持,助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规范运转薛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充分发挥联合会的作用。

4、继续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行。进一步规范完善村级公章和财务专章监督管理、村级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等工作,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继续抓好村级财务两年轮审,督导镇街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专项审计工作。

5、加大农民负担监督检查,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于半年、年终对全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完成2011年小麦种粮直补面积的核实上报工作。对各种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土地征占用补偿费的使用情况和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抓好农村“三乱”专项治理,严格实行减负“一票否决”制。对农村“三乱”进行专项整治,对清查出的问题严肃处理并公开曝光,对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事件、严重群体性案(事)件或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件,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实行减负“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与措施

理办法,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强化农民负担监管制度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高度重视涉农信访,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农村稳定。

3、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增强集体服务功能。总结陶庄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区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服务功能。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实现保本增值。认真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加大审计工作力度,保障集体财产安全,提高集体经济运营效益,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4、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规范化建设。通过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发展氛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升,扩大合作社覆盖面。每年争取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其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7家,到十二五末合作社数量达到180余家。在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把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臵,提高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示范社建设活动。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帮助合作社拓宽,营销,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合作社机制创新,适应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新要求,强化对合作发展的指导服务工作力量。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项目资金扶持,助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2.乡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篇二

**镇西距池城15公里,是池州市贵池区的西北门户,是长江中下游南岸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滨江城镇,系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中心建制镇。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590亩,辖12村2个居委会,11822户,4.5余万人。境内资源丰富,物产富饶。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镇30余公里,岸线资源丰富;杜茶公路穿镇而过,村村通公路全部建成,长江公路大桥距镇约5公里,宁安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水陆交通极为便捷。“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力主突破工业滞后坚冰,发挥自身优势促发展,奋力实施“铸造船舶经济,统筹社会民生,构建和谐乌沙”发展战略,昔日古镇雄风再现小荷尖尖。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看,“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历史上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镇村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预计2010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6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一)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立足乌沙实际,围绕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除粮棉油传统支柱产业外,建有富硒米、苗木花卉、小花生等特色农业基地。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有3家,其中江南乡村土鸡产销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全镇养鸡业跃上150万只规模。农机合作社常年为农业提供机械化服务;池州市天绿粮油公司建有5万亩订单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良法覆盖率、先进技术普及率得到很好贯彻落实;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有力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00元,年均增长10%。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体作用进一步凸现。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立足项目建设,突出招商引资,加快民营经济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了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镇的工业主要以船舶制造、服装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重点工业企业有:同乐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天绿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富帆海运、华通能源等,另境内拥有服装加工企业40余家,民营经济857户。中远、瑞洋、金朝三家船舶企业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随着这些企业的建成投产,必将为乌沙的工业发展注入极大的活力。预计2010年末,全镇可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元。

(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得到提升。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街道宽10米,镇区常住人口1万余人,水网、电网、路网设施完善,路灯、绿化、地面砖铺(架)设全面完成,通讯、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投资过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米慈云小区开发项目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后续工程正有序推进。居民文化活动广场正在谋划建设中,公共设施基本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围绕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成镇村水泥公路 公里,砂石路全面建成,正在谋划组组通工作。实施了二期大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防洪防旱标准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社保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境内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等“二保四救助”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必助;现有敬老院1所,60个床位,正在建设床位140张的规模敬老院,届时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将达72%。

(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计生工作,加大经费投入,镇计生服务室为省二类甲级服务室,各村(居)均建有标准的计生服务所,能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优质服务。严格落实国家计生政策,人口数量得到严格控制,人口质量有所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加强国土资源占补管理,保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人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更富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十一五”期间全镇中小学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教育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医疗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有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院1所,各村均有1-2个医疗卫生室。全镇村(居)民均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保。全镇现有自来水公司3个,能基本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生产用水需要,5年改水新增受益人口20000余人。实施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区、镇光缆联网,有线电视新增用户1000余户。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状况得到好转,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倡导文明新风,树立行业新风,全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二、“十二五”规划构想

“十二五”期间,是我镇向全面建设小康镇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跨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全镇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保持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严格遵照区委区政府“树立标杆,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按照“做大工业,做特农业,做靓集镇,做实民生”“四做”工作思路,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业契机,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破发展瓶颈,激活生产要素,集聚和谐领域,努力拼搏,务实创新,努力实现乌沙跨越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一)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良种良法覆盖率和科技入户率达到100%;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含船舶工业基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达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基础建设实现跨越。到十二五”末,在全面完成村村通及路肩培护的基础上,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农村水利设施较为完善,真正做到有涝能排,有旱能抗,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乌沙集镇区由目前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2平方公里以上,供水、供电、通讯、环保设施较为完善。

(三)社会民生有效改善。到十二五”末,教育、卫生、科技、文体、医疗、保险的覆盖指标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电脑入户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四)农民素质大幅提升。加大科普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力度,确保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能有新的增收致富渠道;更新观念,崇尚科学,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

(五)城乡统筹取得突破。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力争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十二五”时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做强工业。

1、做大做强船舶产业。开发开放长江岸线资源,加大船舶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基地内路网、水网、电网建设,搞好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力争“十二五”末,船舶基地建成区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各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船舶工业基地,为船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末至少10家大中型船舶修造及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基地,解决近万人的就业问题,年修造能力达150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税收近1亿元,将沿江一线重点是扁担洲岸段打造成船舶产业示范区。

2、做大做强服装产业。规划好集镇区工业大道以南、贵茶线以北的500余亩的商服用地建设,新引进5家左右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落户。充分发挥服装行业协会作用,整合全镇现有40余家服装企业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规模经营。力争服装业在“十二五”末创建一个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企业规模、档次,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行业年产值到“十二五”要达到3亿元,成为我镇工业经济的另一支柱产业。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行全民、全方位、多角度招商,通过努力,确保每年新引进2个以上的规模企业,到“十二五”末,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5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

(二)做特农业。

1、优化产业发展模式。①做好“养殖产业”。依托江南乡村土鸡产销合作社,加快品种改良,扶持养殖大户,促使养鸡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我镇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加大现有水面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龙虾、鳜鱼等水产品的精养,不断扩大全镇养殖业的规模,增加群众收入。

②做大“特色农业”。有了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竞争力,才有农村经济的活力。继续扶持好300亩乌沙小花生示范片、400亩苗木花卉基地、5000亩富晒米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力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扶持乌沙农机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认真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工作,切实提供种子、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各种服务。强化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质量认证意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品种改良工程、产品创优工程,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乌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或各种经济组织与外商合作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5、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逐步建立以就业信息、中介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建立完善基层就业信息网络,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推进跨地区劳务输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本地企业与群众间的双向选择对接会,让企业能在本地招揽人才,让群众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企业与群众的双赢。

(三)做靓城镇。

小集镇是树立一个地方形象的窗口,是聚集人气、商气的最佳载体。我们将围绕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编报,争取项目,重点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继续实行门前“三包”,按照文明卫生城镇标准,进行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镇区发展环境,推动全镇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进一步扩大镇域规模。突出抓好集镇基础设施(慈云小区开发)项目后续工程建设,提高集镇建设品位和形象。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建设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集镇转移创业,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镇投资兴业,重点是利用乌沙、晏塘两个居委会群众地处集镇区的优势,逐步运作两居委会群众“离居进镇”或“就地转移”的新模式,使小集镇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做实民生。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完善公共设施

以“一场”、“一院”、“二室”建设为重点,构建镇村公共服务网络。

①一场: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尽快启动镇区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添臵必要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村级要采取“村级为民服务中心与文体活动场所共用”的方式,确保各村均有文体活动场地。

②一院:敬老院建设。目前乌沙镇仅有一所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较低,要加快敬老院建设力度,确保在2010年6月底完成新敬老院建设,实现70%以上的集中供养目标。

③三室:村级为民服务中心,目前尚有10个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不达标,力争在2010年10月底前全面建成;村卫生室,目前尚有7个村无规范化的卫生室,要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2年内村级卫生室全面建成;镇村图书室,建设、管好、用好镇、村图书室,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2010年全镇所有村级图书室要实现全覆盖。

3、强化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抓好镇域内五保、低保、孤儿、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和大病救助工作,坚持原则、规范程序、公开透明,做到“二保四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必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确保群众参合率100%,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争取推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三、对区级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一点建议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谋划之年。科学地编制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冷静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谋划“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发展新能源经济。加大新能源应用,提升以太阳能、沼气能为主的新能源应用水平,鼓励发展太阳能应用、电动汽车、新型蓄电池等产业,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化步伐,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尽快形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2、注重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用地指标保障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土地资源配臵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3.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三

一、“十一五”公司信息化发展回顾

1、发展历程

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从2007年成立信息化技术小组到2008年成立公司信息部,后经历公司机构改革归并质量检验中心,信息工作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经历了管理部门成立、基础网络建设、ERP上线、机构改革等一系列事项,在总部及本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全体信息化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主要成绩

① 积极配合总部信息部、网络系统集成单位及公司各部门(单位),顺利完成公司基础网络建设。

其中完成中心机房和二级机房建设、辅助设施及网络设备的到货验收、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工作;完成公司内部光缆辐射、测试工作。全公司铺设了18条9800米光缆;完成公司、各二级单位883多个信息点5万多米网线的综合布线任务;为公司接入了两路2M从公司直达总部的专纤;为公司办公用计算机的接入局域网,实行了域控管理。

② 按照总部的统一布署,强有力地推进ERP项目的建设,并提前四天成功上线,积极完善ERP项目制度建设,配合总部信息部,协调公司各部门(单位),积极顺利推进ERP系统在我公司的运行。

其中及时制定下发了《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SAP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和《ERP系统管理办法》;积极受理SAP系统运行问题50余次;完成ERP权限优化工作次;进行SAP帐号及权限申请工作14次;处理SAP帐号锁定80次;积极完成全年的SAP帐号审阅工作。

③积极维护公司视频监控系统,全力完善公司系统的软、硬件,全力保证公司的财产安全。

其中,制定并下发公司视频监控管理制度;将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局域网引入公司总调办公室及分厂调度办公室;维护故障260余次;查看监控录像14次,录像内容回放时间长达336小时;

④ 以公司开展“创新年”活动为契机,积极响应公司“控亏增盈”的号召,全力维护公司网络系统,其中共处理各类故障1450余次;进行公司病毒防范和问题防范控制测试8次;对中心机房及其它机房进行正常巡视192次;完成公司域名申请和网站备案,成功对外发布公司网站。

⑤ 完成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测试,在我公司内部大力维护和推广OA办公自动化系统

配合开发商对OA办公自动化正式系统进行了安装和初始设臵,并对OA软件进行了系统管理设臵。经测试后,在公司内部正式实施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全公司共有用户430名。在公司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此项工作每年可为公司 节约20余万元。

⑥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其中管理制度25个,绩效考核制度11个。

⑦ 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⑧ 分利用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对我公司部分二级单位所重点关注的原辅材和备品备件价格,在中铝各分子公司进行广泛收集,并和我公司的采购价格进行了比对。将对比出的结果反馈给公司领导和供销部门,为供销部提供了一定的采购数据比对基础,充分体现了公司总经理所倡导的“买入效益”。

⑨ 上报公司及中心领导12份铝、电、煤炭行业的相关动态信息,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公司目前信息化的发展建成了几个信息化系统,包括组建了公司基础网络系统、上线了ERP系统、开发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加上之前公司所拥有的电解槽控机控制系统和炭素生产控制系统,各个系统各自独立,相互之间信息难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便于数据的快速共享,造成了信息化源浪费。

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多渠道,数据准确性、一致性较差。没有实现数据集成,造成数据来源多渠道,信息重复,利用率低,不能实现管理信息集成、管理与生产信息集成,影响决策层得到的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容易造成决策和指挥失误,进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公司的目标是拟参股建设永济热电改扩建项目、兼并重组漳泽电力蒲州发电,并适时引入煤炭资源,扩建电解铝产能。至“十二五”末,形成500万吨煤炭、50万吨电解铝、1300MW发电机组、26万吨炭素的产业规模。公司规模的扩大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规模形成后,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使公司管理层能统一、快捷、准确发布调度指令,使遍布各个区域的公司各个企业做到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将是公司信息化的一个新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公司信息化现状,从解决问题入手,从基础建设抓起,注意处理好先进与实用、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抢抓机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企业系统信息管控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及主要举措

1、以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充分做强做优现有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主要举措有:

① 加大本公司ERP系统运行的协调和督促力度,保证系统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把对公司全体ERP系统最终用户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做为一项常规化工作,定时 清除ERP系统冗余用户,力求使公司用户结构最优化,全力为公司节约信息化项目管理费用。

② 充分利用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持续做好原辅材料、备品备件质量及价格监督报表的制作,做好价格比对工作。

③ 严格执行《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加大对各二级单位的监控系统运行状况的普查和考核力度;按照公司和中心领导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逐步完成公司厂大门、炭素厂等位臵的监控系统改造,最大限度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

④ 持续做好公司基础网络、ERP项目、视频监控、OA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门户网站等应用系统的维护工作,保持各项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2、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公司信息化整体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两化融合”的主要举措是以完成ERP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为契机,逐步将公司多维分析系统、电解槽控系统、炭素自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全部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彻底解决公司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孤岛现象,形成公司电解铝生产管控一体化。

3、充分利用现有应用系统,建成公司综合信息办公平台。具体举措是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ERP系统、电子商务采购平台等系统,做好总体布局和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逐步、分步对综合信息办公平台进行实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费用。

4、依据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煤、电、铝发展目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成集团化的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

① 根据企业的具体特点,采用典型的层次化组网模型,依照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顺序打造标准化网络。在总厂局域网采用冗余网络结构,使用双设备通过双链路进行连接,保证广域网的高可靠性、快速切换和充分利用带宽;在分厂的网络建设方面,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关的设备和软件,为分厂建设一整套方便安全的网络系统。

② 建设以华圣总厂为中心向各分厂辐射的广域网络和数据、音频、视频三网合一的广域网络,并搭建总厂与各分厂的视频会议系统。

③ 建设高标准的数据灾备系统。针对大量的重要数据产生,为严格保护好数据的完整性,除在总厂建设数据灾备系统,为实现远程灾备,在异地再建设了一个远程灾备中心,灾备中心采用的设备和软件都与总厂的局域网要完全相同,有利于在相同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和维护,降低成本,节约资 源。

④ 根据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实现日常生产现场的视频监督、事故现场的视频监督和应急联动,各种信息要集中在系统中,并能够与国家安全生产和保障相关的内容进行对照,以便能够立即做出决策,令企业安全生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4.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四

2006年以来,白云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为民办实事为原则,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现将我乡5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结构提产业,农业基础不断巩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白云又是一个农业大乡,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五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发展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白云的自身优势,扬长辟短,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使全乡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全乡农民纯收入由2006年的2867元提高到2009年的4157元,增长1290元,增幅为45.91%。

1.柑桔产业巩固发展。柑桔是我乡的主导产业,为提高柑桔质量,增加桔农收入,乡党委政府积极整合各项资金,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五年来共完成柑桔品改面积8000多亩,新增出口认证基地面积6000多亩。近几年来,由于市场接近饱和等因素的影响,柑橘销售日益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思路,引导群众搞好品种改良,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推广应用,整体提升我乡柑橘品质,整合一批生产、运输、包装、营销、加工大户,形

成合作化程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链,尤其是这两年的销售中,我们下大力气革除往年陋习,实行分级采摘,优化销售环境,严防柑橘大果实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在白云这样一个农业乡,单纯依靠柑橘这一传统产业很难实现大的突破,乡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大力发展养殖业。五年来,我们鼓励农民兴建了竹巷口村的肉猪养殖小区、白羊山村草食牲畜养殖小区和磺厂家禽养殖小区,然后以这三个小区为牵引,引导农民走“种、养、加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切实拓宽了全乡农民增收的渠道,截至目前,全乡共培育出养殖大户100多个,今年,筑坝桥马头羊种羊基地正式投产,现有规模300多头,鹤山村拟建一个野猪养殖厂,规模有望达到上千头,目前正在筹备前期工作。可以说,养殖业已经成为我乡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

3、烤烟产业进展顺利。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望羊片群众的经济状况,乡党委政府决定在望羊桥片重新发展烤烟产业,主要是以白羊山和鹤山村为重点,为白云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两年来,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共发展烤烟面积100多亩,2009年还产生了一个千担村。

5、林改工作如期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乡党委政府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高标准、严要求,自2009年8月启动这项工作以来,从人力、财

力和物力上给予充分保障,整个工作的进展一直较为顺利,至今年7月,这项工作已如期完成,林权证目前已全部发放到户,对于出现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进行了协调处理,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矛盾纠纷。

6、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做好土地二轮延包及其后续工作,我们结全本乡实际,出台了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对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一是搞好审核工作。我们严格按照石政办[2008]8号文件要求,逐村对照上面通报的问题开展自清自查,做到按步骤一个不减,按程序一个不少。严格审查村级上报的各项表格及资料,把各村会计通知到经管站逐户、逐页、逐丘块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要求返工,最多的村返工达八次。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力度,维护一方稳定。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村组、农户进一步做好具体问题处理工作,基本上做到土地纠纷发生一起,处理一起。加强村级民主建设,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机制,落实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严格落实富农惠农政策,确保各类涉农补贴打卡发放率达到100%。

二、抓监管重服务,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如果说农业是全乡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则是全乡发展的支柱,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

来抓,通过外引内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来保证全乡工业经济的良好运行。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只有20145万元,今年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33352万元,增长13207万元,增幅为65.6%。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来共引进招商项目20多个,引进各种资金5000多万元,如2007年吸引民资12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天虹超市,2008年引进投资250万元的白云环保砖厂,2009年引进投资800多万元的非金属矿粉项目,今年上半年,雄磺化工公司引进广西老板陈晓清计划投资2000万元,对磷肥、硫酸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现已完成投资840万元;引进长沙老板胡忠祥新建白云悬钟峪纯净水厂,计划投资35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90万元;引进澧县老板向阳新建东山绿色林牧开发中心野猪养殖项目,计划投资5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250万元。

2、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了让企业的生产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乡党委、政府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臵,专门下发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文件,确保了优化环境工作走上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特别是金瑞泰煤矿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乡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也制约着企业的长足发展,经过我乡党委政府的强力督促,企业逐步认识到了开展治污工作的必要性,投入240万元完成了污水治理项目,并成功通过了省市环保部门的验收,也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

3、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隐患整治,防止发生较大事故。加大对煤矿、烟花鞭炮经营点等重点场所的督查,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煤矿、工厂实地检查,督促相关企业做好安全工作。2009年,我乡还被评为全市煤矿安全监管先进单位。

三、上项目搞建设,基础设日益完善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十一五”期间,乡党委政府抓住国家加快项目建设和市县两级项目建设年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我乡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跨越发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南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我乡的水利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工程分别涉及投资1255万和1300万,其中农开项目主要解决南溪水库下游王家堰、白云桥、三合山、鸡鸣桥、筑坝桥、美盛桥、马路峪、苏家湾、北峪湾及皂市镇部分村2.5万多亩耕地灌溉问题,极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是一项真正惠民工程; 南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确保了水库下游一乡一镇近5万人口的生命安全及2个集镇15.6万亩农田的安全,同时可保证灌区1万多亩水田旱涝保收。09年我乡被评为全市水利建设十强乡镇。

2、安饮工程顺利推进。由于我乡部分群众住在海拔较高的山上,一到少雨季节,饮水就成了一个问题。饮水问题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多方争取资金,先后解决了10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3、道路建设如火如荼。白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乡,以前交通不畅一直是困扰全乡干部群众的一块心病,让群众走上平坦大道也成了乡党委政府的一个心愿。五年来,我们多方争取资金,共新修、硬化村组公路91.1公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4、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白云集镇的东扩,使集镇的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提高了20%,集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完成了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电力管网的铺设,投入100多万完成了下水道、垃圾屋等配套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白云集镇新建楼房70多栋,改造旧房50多栋。投入70多万元完成了磺厂集镇下水道建设和绿化、亮化等工程,逐步发挥了聚集效应,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促进了集镇的繁荣稳定,增强了两个集镇综合承载能力。同时,乡城建办加强了集镇的建设规划和环境卫生管理,规范了集镇市场经营秩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惠民生重和谐,社会事业日益繁荣

1、计生工作长抓不懈。继续提升计生工作质量,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计划生育率和人口素质为重点,加强对社会抚养费 的征收力度,将国家的各项计生政策落到实处。在阵地建设方面,乡党委、政府投入近50万元建设了一幢条件一流的乡计生服务所。投入近10万元高标准地规范了16个村级计生服务室,配齐了所有手术设备器械和办公用品。5年来,我乡每年的计划生育率都达到了90%以上。2009年,我乡计生工作圆满完成了“创国优”的任务。

2、综治维稳形势好转。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乡的综治维稳的形势较为严峻,乡党委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平安白云、和谐白云”的原则,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乡维稳形势不断好转。特别是今年,综治队伍进一步扩大,配备了5名国家干部为常态信访维稳工作人员,完善了磺厂的警务室建设,配备了5名专职巡逻队员,所有工作经费由乡政府和社区负责到位,充分加强村治调主任的作用,每月开一次例会,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情况的汇总上报,继续坚持义务巡逻队制度。

3、平安建设成效显著。为加强治安防控,打造和谐、平安白云,乡党委整合了乡司法、信访、派出所等力量,实行协调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各项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从源头筑牢“第一道防线”。同时,全面推进“领导大接访活动”,每天安排一名

班子领导坐班接待来访群众,听取群众诉求,了解社情民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乡财政拿出5万元购臵监控设备,对白云乡集镇进行全面电子监控,监控设备已于5月份投入使用。

4、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白云乡教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9%。升学率达95%以上。2008年,白云桥村胡忠强投资300多万元的高标准现代化幼儿园建成,全乡幼教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2009年,白云中学投入93万元建设了一幢学生宿舍楼,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5、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乡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参合人数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近2.9万人,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问题。2007年,总投资200万元的白云卫生院新门诊住院楼正式投入使用,为群众提供了良好就医看病条件。

6、社会救助阳光透明。五年来,乡民政所共审批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上千个,共发放民政救济和优抚金700多万多元,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规范化操作,严格坚持低保户审批和民政资金发放的集体研究,力求公开、透明、公正,全力打造“阳光民政”。残疾福利事业也得到加强,指定专人负责敬老院的工

作,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助残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残疾人、关心老年人的良好风尚。

五、抓基层强基础,政府形象不断提升

基层工作历来是我乡工作的重点,乡党委政府立足白云乡情实际,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严格落实,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双争”、创先争优、创建人民满意政府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我乡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府形象不断提升。

1、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求,努力打造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抓好基层党建对于夯实基层基础非常重要,因而在工作中我们严格对照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党委会议,对乡村党建工作进行高度安排;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列入村居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党建工作实绩与单位评先、个人评优和工资福利挂钩;坚持深入村组调查调研,了解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2、着力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村级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党委历来非常重视。五年来,我们立足乡情,采取有力措施,深化以“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的“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双争创五好、共建新农村”主题活动,做好“三级联创”工作,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

村级组织队伍建设。五年来,我们先后对7个村居的14名干部进行了调整,培养35岁以下的村组后备干部12名,为6名年龄超过45岁的村计生专干配备了计生助理专干。目前,我乡16个村(居)一把手中有1名养殖大户、1名个企老板、2名柑桔销售大户、3名个体工商户、5名柑桔种植大户,能人带路、强人当家的格局基本形成。

3、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推动。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增强了全乡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彻底根除了“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坚持勤俭节约,简化公务接待,减少了各种不必要的应酬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基层政权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4、认真执行勤政廉洁各项规定,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五年来,全乡上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对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了严肃查处。

5、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保

证和动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选派指导员指导督促村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乡党委对全乡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整改,对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全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建设不断强化。

6、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契机,全面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全县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工作大会召开以来,白云乡积极行动,以开展七项行动为重点,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真抓实干重落实,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将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活动进一步深化。乡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满意政府的最终目标,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双争”活动,要求每名干部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走访村(居)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最终目标,联络感情、兴办实事、化解矛盾。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产业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取得

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建设还未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生态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还不十分明显,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效率仍然很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依旧困难、现代科技文化覆盖面窄等等问题和困难。

白云乡2011年及“十二五”规划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巩固柑橘产业建设,加强柑橘品改和病虫防控,全力做好柑桔销售工作,建立一批柑橘示范化生产基地,在柑橘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现有基础上适度扩大养殖业规模,主动联系一批肉食加工企业,如果条件成熟,也可在白云尝试建立肉食加工企业,解决牲畜销售问题。对于烤烟产业,要努力稳定现有规模,同时积极做好相关村组群众的工作,增加烤烟种植面积。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我乡的资源优势,抓好项目对接,充分利用石门旅游大开发和皂市

水库旅游带建设这一契机下大力气盘活龙王洞旅游资源,实现我乡工业经济总量再扩大。对于现有几家规模企业,要督促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三)继续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做好小农水项目建设,使全乡的水利建设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道路建设,想方设法争取各方资金支持,重点加强全乡断头路的建设。

(四)办好八件实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

(五)突出搞好磺厂社区解困工作。

(六)狠抓落实,严格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做好创先争优和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相关工作。

(七)做好计划生育、民政、教育、安全等日常工作,协助县政府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八)认真做好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白云乡人民政府

5.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五

一、“十一五”时期XX文广新发展概况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文广整体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每年创作书、美、摄等文艺作品50多件,歌曲《真爱人间》获省政府“五星工程奖”银奖、市“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油画作品“农民日记─承包后的第一年”在省政府“五星工程奖”评选中入围,农民画“致富旋律”作品在中国美协巡展并获金奖。文广服务赞誉有佳。出色地完成县委、县政府重大活动新闻宣传和文艺活动服务,丹顶鹤文化艺术节和经洽会文艺活动服务影响深远,广场文化活动富有特色,“三送”活动深受城乡群众欢迎,新闻外宣央视用稿列全省县级台之首,电视新闻《全国秋收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头版头条播出。惠民工程成绩突出。“十一五”期间,投入“双入户”资金8000多万元,新发展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双入户”16万户;投入农村文化站房建设资金1500万元,新建、扩建农村文化站房14家,农村文化设施投入超历史;计划投入2.5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已通过评审即将在新城区建设。市场整治成效显著。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了全县文广电市场在健康有序轨道上繁荣发展。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网吧、音像、娱乐等文化服务项目分布均衡,发展有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明显提升,网络监管由单一市场秩序管理向文化内容监管延伸。广电设施稽查推进有力,非法安装地面设施、盗窃有线电视信号等违法行为得到有力打击。内部改革提升效益。“十一五”期间,我们先后对广电台广告中心,网络中心和部分县直文化单位进行内改,将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利益机制延伸到文广单位及创收部门,改革不仅激活了机制,改善了服务,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益。出台政策推进发展。为加快全县文化事业产业发展,2007年6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文化娱乐业、印刷复制业、数字影视业、特色旅游业等一大批朝阳产业迅速发展,服务性收入2亿多元,创税2000多万元,文化产业占全县经济发展份额有了一定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基层文化生活仍不够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内部配套还不完备;文化经济政策尚未落实到位;广电网络整合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比较少;文广人才队伍与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拔尖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二、“十二五”时期文广新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港海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折时期,也是加快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的机遇时期,它将为全县的文化事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加快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之一,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文化XX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现有的网络进行双向网改造及“三网”融合,都将为广电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时期,XX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三、“十二五”期间全县文广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机遇,按照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统筹整合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为途径,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投入和文广体制改革“两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坚持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两结合”,推进文广新事业和产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塑造一批特色文化街,扶持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兴建一批公共

文化设施,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队伍”,(下称六个一批)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镇区和社区基层文化建设、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到2012年末,建设完善覆盖全县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体制充满活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明显进步,文化设施配套完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初步形成强项突出、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县经济增长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创作生产一大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力作。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

──文广产业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具有XX港海经济特色的文广产业,使之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文广市场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积极支持和引导文化消费,促进文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广电传媒宣传日益活跃,品牌栏目亮点纷呈,专题节目富有特色,为宣传XX,推介XX提供新闻支持和舆论服务。

──文广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推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节目制片人,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广电编播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三)工作步骤

到2011年,全县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到位,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到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到位;县文化艺术中心、凤凰传媒XX书城开工建设,全县文化事业、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到2012年,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壮大,明湖水上乐园、中影国际XX影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以环明湖为核心的明湖文化产业集聚区轮廓初步凸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网点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淮杂两团改制任务,组建“XX综合演艺公司”、广电网络公司和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到2015年,全县文化小康指数大幅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初见成效。

(四)工作重点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立足县情实际,充分挖掘我县独特的文化资源,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六个一批”工程。

(1)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坚持政府协调、市场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不断创新文化品牌的发展机制,坚持在形式上求突破、在深度上下功夫,在发展上创特色,以文化品牌促进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1.文化活动品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居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开展“我爱XX,我爱我家”、“激情鹤乡,感动XX”等主题教育,推出一批有较大影响和一定规模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等品牌活动,拉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2.企业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双山”、“双灯”、“振阳”、“捷康”、“农垦麦芽”等重点企业和快速成长的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在企业文化设施、阵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一批知名的企业文化标志性设施品牌、倡扬企业精神的活动品牌、鼓舞职工奋力争先的文艺力作品牌。

3.节庆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县直文化单位、镇区文广中心、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作用,组织开展并定期展示踩街、民间会串等民俗文化,包装并创新一批如荡湖船、打莲湘、踩高跷、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渲染节庆气氛;全力办好“丹顶鹤文化艺术节”及经贸洽谈会文艺服务活动;依托特色培育开发体育节、全民健身节等新型节庆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节庆文化品牌。到2011年,各项节庆活动初步形成规模。

4.宗教文化品牌。依托“息心寺”、“菩提寺”等宗教场所,培植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市场,吸引上海等大都市的有宗教信仰的企业家和客商来我县观光投资,拉动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

5.旅游文化品牌。精心打造生态湿地绿色旅游、华中工委红色旅游、丹鹤白色旅游、海盐文化蓝色旅游、寺院庙宇金色旅游的“五彩缤纷”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建成名副其实的东方湿地鹤乡,碧水蓝天的生态港城。

6.演艺文化品牌。积极发挥艺术表演团体的作用,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在全市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2011年,全面完成县淮剧团、杂技团转企改制,通过深度改革,整合资源,组建演艺公司,打造一批反映XX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文艺演出团队。推出海防营威风锣鼓队和南庄村农民艺术团等文化团队品牌。扶持县夕阳红、万年青、红旗文工团、民间淮剧协会等一批文艺社团,举全县文艺创作人才之力,生产一批优秀剧(节)目,通过开展送戏下乡、举办夏季乘凉晚会、举行全县文艺会演等多种形式,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7.校园文化品牌。大力提倡淮剧和杂技进课堂、上操场,借助中小学校的力量,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文艺人才,扩大和提升我县“中小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规模、质量和层次。

8.社区文化品牌。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持社区群众性特色文艺队伍,大力发展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打造“社区一家亲”、“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社区文化品牌。

(2)塑造一批特色文化街

特色街建设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工程,要按照“丰富内涵、提升档次、拓展规模、扩大影响”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街建设中的主导、引导、指导作用,进一步挖掘、整合、利用资源,力争三年内打造3--5条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街。理顺特色街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引进一批具有鲜明特色、成长力强、社会知名度高的名牌、名品、名园、名店,建设一批符合街区特色的交易中心、演艺中心、健身中心,以文化树形象,以文化促发展。

新建特色文化产业街要以朝阳步行商业街为依托,向太阳城、振阳街、沿河路、人民路等周边商业区辐射,形成文化产业链,实现核心商业区向文化产业城转变。朝阳步行商业街及太阳城美食街要完善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鼓励支持和引进文化休闲和娱乐等相关产业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和旗舰店,力争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集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步行商业街。

沿河路文化街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等国办文化的优势,依托近海文化村、超越神话KTV、天上人间KTV等引进的优秀文化娱乐产业项目,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放大文化娱乐、购物休闲、收藏鉴赏、学术交流、赏古阅今等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业态的集聚力和文化品牌的辐射力。

德发路合德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在发展科技产业中强化文化元素,突出发展软件业、动漫业,形成科技文化品牌,逐步建成科技文化的孵化基地和科技文化创新园区。

南苑招商场、新亚招商场和温州国际装饰城要巩固在全县各类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努力发展成为商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发达的各类生活用品、科技文化用品中心。

(3)扶持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重点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业、广电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动漫产业、演艺业和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街区特色明显、文化产业布局合理、发展强势的新格局。

1.文化科技创意业。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高新技术支撑功能,重点发展以高端软件产品开发、动漫网游、软件外包、商业流程外包、IT服务、人才培训、IT技术与产品发布与展示等文化创意产业。设立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创意企业予以扶持,使之做大做强。

2.广播电视传媒业。加快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积极推广数字电视、互联网新业务,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清晰、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

3.特色文化旅游业。围绕“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定位,充分利用我县红色革命老区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丹顶鹤文化、高尔夫体育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以及XX港、双山、双灯等知名企业资源,加强整体宣传推介,推出以特色旅游为主线,集商贸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餐饮美食旅游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扩大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及建设力度,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培养新的旅游亮点,拉动旅游业发展。

4.特色产品制造业。充分利用我县“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优势,搞好农民画创作,形成旅游纪念品制造、书画装裱与复制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玩具制造业、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制造型文化产业。以现有印刷制造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数字印刷、地方包装产品印刷,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加快出版物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优化出版物批发、网络信息、仓储配送、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服务功能。到2012年,印刷复制和图书交易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

5.文艺表演演出业。发挥XX淮剧团、XX杂技团等文艺单位的资源优势,努力创作原创作品,着力打造文艺精品,积极培育演艺产业主体,加快以艺术展演为主的文化产业链发展。开拓演艺文化市场,引进先进、特色文化项目,倡导高雅文艺演出,营造文娱演艺消费新热点,力争文艺演出业收入年均增长5%。

6.文化休闲娱乐业。整合城乡网吧资源,加快单体网吧向连锁化、品牌化网吧过渡,到2012年底力争连锁网吧占全县网吧总量90%以上。到2015年,全县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项目更加丰富,市场细分度进一步提高,精心打造娱乐文化经营特色一条街,确保休闲娱乐业的收入年增长6%。

(4)新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

文广基础设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沿海港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广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我县目前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设施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统一规划,多方筹资,着力兴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海滨城市特色的文广设施。

1.兴建文化艺术中心。县文化艺术中心是XX县社会事业重点工程,位于县城新区,规划用地36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2.5亿元,是集文化馆、影剧院、会议中心、展览馆和文化广场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群。

2.新建广播电视演播大厅。为进一步提升广电新闻传媒品位,规划在新城区新建一座能容纳300人的广电演播大厅,力争重建一座广电发射塔,不断提升广电基础设施档次。

3.新建多功能图书馆。按照国家一级图书馆和省级文明图书馆的标准,在文化馆原址上,兴建5000平方米图书馆,原图书馆改造为少儿图书馆。

4.新建现代书城。与凤凰传媒集团合作,在原合德镇镇政府所在地投资1亿元建设凤凰传媒XX书城,拟定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同时要大力发展连锁店、便民书店、社区书店、校园书店、超市书店,增强城市文化配套功能。

5.新建数字影院。按照“一城、两港”新兴海滨工业城市规划定位,在3-5年内,在县城以及各镇区完成12家数字影剧院新建、扩建工程,影幕数达28块,座位数达5500座,总投入6000万元以上。

6.规划兴建创意文化产业园。在新城区同步规划推进文化产业集散地,重点打造以明湖为核心的明湖文化产业集聚区。力争用2-3年的时间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风凰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新港城高档休闲娱乐会所,明湖水上乐园、3D影视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与明湖、XX河口风景区、高尔夫球场、息心寺等重要特色景点、景区连成一片,形成以环明湖为主的、生态人文两大特色和谐交融的港城文化生活圈和文化旅游线路。争取通过3-5年建设,使创意文化产业园成为创意企业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创意人才培训基地。

7.完成广电网络升级改造。实施全县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后,广电网络可承载双向互动数字电视业务、语言业务、互联网业务及其他增值业务,可增加2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整合“三网”(电信、广电、移动),完成全县“三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

8.农村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搞好农村文化站房内部配套建设,使内部功能日渐完善,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改善城乡之间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现象。

(5)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

“十二五”期间,艺术创作要以弘扬主旋律,服务新港城为宗旨,实施精品化、市场化、集约化、效益化战略,多出精品、快出人才,努力推进群众文艺事业的发展。

1.繁荣各类文艺创作。建立和完善文艺作品创作题材预定制、作品采用收购制、演出收入分配制,鼓励作者多出精品力作。要瞄准各级各类大奖、大赛、大展,力争多拿奖,拿大奖。每年举办1-2期业余文艺创作培训班,创作戏剧、小品、曲艺、小说等各类文学和歌曲作品不少100件,创作书美摄作品120幅(件),每年在市以上演出、展出、发表、获奖作品不少于40件。

2.繁荣民间美术创作。不断探索农民画创作的新路子,努力把农民画推向市场,形成规模,拉动地方农民画产业发展,彰显“全国文化艺术之乡”独特魅力。开展农民画职业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农民画培训班5期,提高班2期,创作农民画200幅,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农民画大赛展,努力出新人新作。

3.繁荣艺术剧目生产。县淮剧团每年新创作或移植、改编大戏3个,综艺节目1-3台,其中在市以上获奖节目不少于1个。县杂技团每年新创作杂技节目1个以上,组织境外艺术交流50场次以上。

(6)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人才是决定XX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加快培养、大力引进、创造环境三管齐下,努力为文化XX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抓好文化建设顾问队伍建设。聘请15--20名高级文化顾问,为我县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高文化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二是要抓好专业文化人才引进。3年内引进一批文艺创作、文艺辅导、文化创意等20—30名专业人才,成就一批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书画家、名主播等优秀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三是要抓好镇区文化专干配备。通过考核竞争,在高校毕业生中择优选用、配齐配强镇区文化专干队伍;四是要抓好社区、镇村文艺骨干培养。抓好社区和镇村文艺辅导员培训配备,提高数质量,使具有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文艺特长的辅导员达到150人;五是要抓好社区、镇村文化队伍培训。加强社区和镇村特色队伍的培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5年内新建5处市、县级示范辅导基地,打造30支社区镇村特色文化队伍。

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XX县文化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决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镇区主要领导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工作责任,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入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在工作考核中的分值、权重,作为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工作水平、发展业绩的重要标准。

(二)积极深化文广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文广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们要按照省市县确定的总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确保改革任务实施到位。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绩效工资制度、考核监督制度。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机制。建立和完善合作开放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鼓励支持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开展与外地企业的合资、合作、合股,全方位壮大我县的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引入机制,制定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政策引导扶持,调动各方面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借用外力加强开发,提高效益。创新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及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化参与与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奖励。

(三)加大对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和扶持力度。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专门帐户,由县文化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管理与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1、全面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根据中办发[2007]21号、国办发[2006]43号、苏政发[2006]113号等文件精神,各种营业性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网吧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2、广电台缴纳的营业税及附加等实行先征后退办法,由县财政全部纳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

3、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税局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并列入目标考核。对不按时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单位及经营户,按2‰一天加收滞纳金。文化事业费由县财政按入库数的20%专项上解后,足额拨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县财政从征收的高消费娱乐项目营业税中划拨50%并按其实际划拨数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纳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

4、支持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转企单位原财政拨款不减,根据转企单位效益情况,通过建立企业年金等办法,切实解决企业与事业退休待遇差的问题。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新办文化企业,其营业税5年内由县财政按实际入库数地方留成部分列支出预算,纳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去年,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委宣传部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苏财税[2009]35号)对文化企业税收减免作出了明确规定,县文改办负责文化企业减免税收政策的指导,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联合颁布的财税[2009]105号文件精神执行。

6.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六

间工作目标及重点

近五年来,我矿在县委、县政府及其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矿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煤矿呈现了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安全生产,完成原煤生产50.6万吨,产值2.04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

一、“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煤矿“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科技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改革采煤工艺,加大壁式采煤的消化及应用,逐步实现采煤正规循环,力使工作面出煤量达总量的75%以上,配套矿井安全技术设施,实现矿井质量标准化;形成较可靠的通风、运输、提升、排水、供电以及开拓系统的配套完善;瓦斯抽采及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研究应用示范,巩固矿井A类成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骨干煤矿;实现年生产能力21万吨/年”的目标。积极作为,共克时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好转。

安全是煤矿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煤矿的健康稳步发展。为此,我们以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为契机,采取措施狠下功夫,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一是 确立安全工作目标。每年我们都围绕师宗县煤炭工业管理局安全工作总体思路及安全工作实施意见,结合煤矿实际,科学地制定我矿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后紧紧围绕方案进行工作。二是健全完善制度。修订完善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各种岗位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自上而下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定了考核责任书,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及安全与责任工资挂钩制度,有力确保了安全责任制度的层层落实,做到了个人保班组,班组保井口,井口保全矿的安全责任体系。三是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每年积极组织开展两个“百日安全生产活动”、雨季“三防”以及六月安全月活动,全面增强了煤矿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从业人员及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复训工作,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同时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委托专业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四是狠抓现场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严格执行“四位一体”的值班制度,做到了瓦检员、小班长盯点盯面;队长、安全员及井口巡回检查;矿级干部巡回监察。每班有矿领导带班作业,井口、部门负责人跟班现场作业。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每天进行日常检查、每月组织三次自检自查、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查出的各 类隐患,采取“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的五定方案,落实整改到位,对上级到矿检查隐患和矿自检自查隐患实行挂牌督办、井口公告,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从而有效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五是硬化“一通三防”管理措施。严格执行瓦斯“三级”管理。落实“一通三防”管理责任,硬化安全技术、水患防治、顶板管理、机电设备管理及提开运输管理等措施。六是狠抓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我们成立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对照质量标准化标准,认真查缺补漏,全面规范完善了矿井采、掘、机、运、通等几大系统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了矿井安全生产条件,夯实了煤矿安全基础。通过这些,我们连续五年实现安全生产。

(二)技改工作成效显著。

科技兴煤是煤炭企业安全之本、发展之基、增效之道,为此,我矿五年来集人力、物力、财力为一体,全方位加强技术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矿井技术进步。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成15改21万吨项目的立项初改的审查工作,取得开工备案回执后,加大矿井改扩建工程建设,现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已投入试生产,计划年底可通过竣工验收。二是抓瓦斯治理,根据煤矿瓦斯治理“双百工程”示范矿井建设要求,我矿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规范了采掘布置,建设了专用回风井,建立了瓦斯 抽排系统和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为综合治理矿井瓦斯,防止瓦斯事故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上报了瓦斯发电项目并获准立项,现已开工建设。三是完成了煤矿安全预警信息系统运用示范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收集了瓦斯、矿压、水患预警的大量可研数据。四是装备了猴车,解决了高瓦斯矿井的专用回分井的问题;装备了16立方米空压机,解决了多台空压机入井的问题;新建了污水处理厂,规范了防尘、降尘管路;装设了防跑车装置自动化;完善了地面、井下照明及通讯装置;解决了低压供电的主扇、水泵双回路、水泵双管路问题;改造了职工澡堂,实现了更衣专人专柜;规范了工业广场布置,做到了柏油路面直通工业广场;新增了省力、安全系数高、支护时间短、工作效率高、提高产量的单体液压替换摩擦式金属支架工作面;安装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反风、压风系统及运输、提升、开拓系统的配套设施建设。五是对矿井主要运输巷、回风巷及井底车场应用了工字钢、U钢等新型支护方式,采用了电机车运输代替人力推车、刮板输送机运输,大力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六是硬化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地面一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年底按计划完成高压下井安装调试和泵房管子道工程及老职工宿舍建设改造。

五年来共投入资金5894万元,有力提升了矿井的科技含量,增强了矿井生产的安全性,促进了煤矿生产经营效益 大提升。

(三)党建工作成效显现

几年来,我们根据上级党委要求,深入开展了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战斗堡垒作用,为煤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上述成绩经验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省、市、县以及主管局、局属各职能部门多次亲临检查指导;得益于县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局党政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直相关的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2008年煤矿安全评价被评为A类矿井、同年被省列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示范矿井、被列为全国瓦斯治理“双百工程”建设示范矿井,曾多次获得市、县、局“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生产技术先进单位”、“先进集体”、“七星级文明单位”、“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差、顶底板破碎、瓦斯含量高、矿井涌水大,加之矿井装备科技含量低,硬件设施相对脆弱,五大自然灾害日益严重。二是高素质人才匮乏,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随着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而由于煤炭行业属高危行业,受用人机制、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员进入渠道单一,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远远不能满足煤矿发展需求;虽经反复复训、培训,但职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技能不高,自主维护意识不强,难以适应安全生产管理需求。

三是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煤炭负担日益加重。随着国家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进程加快,提高煤炭资源税费、煤矿安全标准、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煤矿增支因素持续增加,再加之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设施设备增多,通风、排水、提升、电耗的增多,顶板破碎坑木耗用多等因素,致使煤矿生产成本呈现较快增长,负担日益加重。

四是先进性生产技术推广难。受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差、资金、人才等条件限制,新工艺、新技术推广有难度。

三、“十二五”工作目标及重点

“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大矿井安全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的投入和矿井生产系统的优化配置,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生产整治“三项行动”,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制体 制机制、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三项建设”,实现每年安全生产目标;通过继续狠抓技术改造,优化布置生产系统,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采用支护新技术,采掘新技术,实现年生产能力21万吨;通过对煤炭资源合理化布置、集约化开采,研究探索适合煤矿地质特点的瓦斯抽采方法、抽采工艺及抽采设备,提高矿井瓦斯抽采率,实现2000千瓦瓦斯发电,来实现煤矿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紧紧以国发[2010]23号文件提出的“三个坚持”、“十个创新、十个强化”为工作重点,继续把“一通三防”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向纵深推进,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巩固和发展不断取得的安全生产成效。

7.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篇七

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一、“十一五”工业商贸经济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佛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为主线,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产业高级化步伐,工业商贸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

(一)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743.49亿元,工业增加值2924.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2.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60.7%。2005-2009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4.78%和23.78%,2009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完成1408.77亿元,同比增长21.3%,比2005年增长的2.17倍。二是节能降耗成绩突出。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0.95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2009年的0.694吨标准煤/万元,4年下降了27.3%;“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进度为110.11%,对比80%的进度目标,超额完成了30.11%,已经提前1年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三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1052.53亿元,比2005年增长3.11倍,2005-2009年年均 增长32.82%;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44万元/人,比2005年提高9.17万元/人,2005-2009年年均增长17.30%。

(二)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通过实施“三个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关转一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整治了污染大、能耗高的陶瓷、水泥、漂染、小铝型材熔铸、玻璃等行业累计1200多家,其中直接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649家,同时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后发地区转移,累计约有460个项目转移到清远、云浮产业园区。二是提升一批。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推动传统产业向重型化、高新化、高端化转型。以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和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家电、陶瓷、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从生产基地向总部、会展、研发、物流和信息基地转变。三是培植一批。通过招商引资,主攻光电产业、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医药、环保、电动汽车产业,促进液晶显示、新型电光源、太阳能、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形成,佛山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光电产业示范基地。

(三)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确立了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注册专利、制定标准、品牌输出的引领和激励政策,以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更加完备。截止2009年,全市现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93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有 88家),科技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1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在家电、陶瓷、燃气具、不锈钢、铝型材、汽配等行业建立了14个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二是产学研体系加快发展。全市组建5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现有产学研示范基地33个,引进高校驻佛山办事处21所,其中研究院18所,建立院士工作室13个。与中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建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促成各类院企合作项目近100项。三是技术进步贡献提高。实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千亿百项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力度,尤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9年仍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300亿元,增长39%。四是名牌战略成效显著。全市共获中国名牌产品65个,比2005年增加了25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6件,比2005年增加了37件。

(四)产业结构布局趋于优化。一是产业重型化高级化趋势明显。2009年全市完成重工业产值6363.01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1:1.17。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00亿元,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美国旭明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杜邦光伏发电系统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落后,广东新光源产业化基地、广东薄膜太阳能产业基地、国家光伏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相继动工。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鲜明。全市拥有重点工业园区7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5个,省级产业基地8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40个,省级专业镇34个。2009年,工业园区完成 工业总产值4699.31亿元、工业增加值1445.01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6.88%和49.41%。三是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民营、外资、国企三大经济形态比重是60.4:25.9:13.7,其中,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佛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6855.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末的53.2%上升到58.2%,2005-2009年年均增长4.21%。四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9年佛山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9.9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8.45%。实施金融发展三项计划。通过实施企业上市“463”计划,使佛山上市公司由2005年的12家增加到目前的27家,并形成了由102家企业组成的上市梯队;通过培育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推动实业与金融对接,信用担保机构由2005年的14家增加到目前的127家;开展金融创新试点计划,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股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债权等金融创新措施,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狠抓现代物流发展。佛山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连续六年举办物流国际洽谈会,共签约项目745个,签约金融1400多亿元,引进华南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加快金融服务、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打造金融服务业外包基地,吸引了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亚太区后台服务中心(AIA)、中国人保集团南方信息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进驻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依托先进制造发展创意产业,初步形成了佛山产业 创意园、南海创意产业园、顺德工业设计城等一批主业突出的创意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了民营企业总部聚集的形态,已有美的电器、万和集团、东鹏陶瓷等一批龙头企业在佛山设立总部大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突出表现为:新兴产业比重仍然偏低。2009年佛山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约1400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部分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依然偏少,聚集带动效应不足,如生物医药至今仍然难以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到佛山落户。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佛山服务业多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较为薄弱,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只有20%左右。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2008年佛山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为195家,仅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5.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仅为85.77亿元,在其销售产值中占的比例不到10%。大部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在1%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2.5-4.0%的水平。缺乏自主创新,使我市产业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大多数企业以低端的制造加工为 主,从加工装备环节得到的利润非常有限。此外,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突出表现为“三个对外依存度高”。对外资源依存度高。佛山能源资源匮乏,所需能源全部靠省内外购进。三大产业中,工业能耗量占了八成,而陶瓷、纺织、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又占工业能耗量近五成,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购置设备仍是企业创新经费的主要去向,引进技术时重硬件、轻软件,形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效果差,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能力弱;对外市场依存度高。国际贸易保护、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市场汇率变动等都对我市工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十二五”工业商贸经济发展思路

当期佛山生产总值近5000亿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1.1万美元,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初期,并呈现出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佛山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要切实把握当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新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以实现佛山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四化融合”,构建“智慧佛山”,走出一条有佛山特色 的产业发展道路。

(一)围绕“四化融合”目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一是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光电产业(光电显示、光伏、光照明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现代服务业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培育新医药、环保、新能源汽车3 个成长快的新兴产业。二是精心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突破短距离无线电通讯技术、组网和协同处理、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技术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培育发展以云计算和数据处理中心为平台的新业态,突出发展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社区云”,为“智慧佛山”建设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三是着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专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如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金属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包装印刷机械、纺织机械、起重运输设备、模具、机械零配件等门类;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形成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研发、物流、销售、展示、培训及汽车服务、汽车文化协调配套的汽车产业集群。四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重点改造和提升家用电器、建筑陶瓷、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品、食品、家具等具有突出地位和优势的传统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通过拿来主义、联合开发、自主创新等路径,开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的品牌产品,促使我市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并跻身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联合国支持产业集群和资本运作佛山国际示范城市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走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注册专利、制定标准、品牌输出等发展道路,通过资本市场和跨国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五是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特色制造业深入融合、互动发展。高标准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将其打造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国内金融创新实验区;依托“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具备国际调配运作能力的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重点支持数字内容、工业软件、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行业发展;吸引国内外集团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佛山,通过总部经济促使产业链条向上、下游的高端延伸,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聚集地;培育陶瓷、家电、有色金属、家具、花卉、专业机械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会展,与广州联手打造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使佛山成为既有特色优势又与国际接轨的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会展城市。

(二)突出功能集聚原则,构建先进制造空间发展格局。坚持适度配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引导具有共同指向的制造业企业向特定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产业规模经济相对 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地区和产业密集带,构建起“一核带动、三轴驱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是强化“一核带动”。以禅城区、南海区桂城和罗村街道、顺德区陈村、北滘、乐从镇组成的佛山城市“中心组团”为核心,发展佛山制造业的服务辐射和技术集聚“核心”区域,重点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完善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中心功能,增强制造业产能扩张的辐射能力;大力引入科研机构和高校,激活制造业的“官产学研”模式,着重体现先进制造和传统提升的制造业技术集聚和扩散功能。以禅城、南海、顺德区的“三旧改造”为主要抓手,腾出土地存量空间,发展都市型现代产业基地。二是构建“三轴驱动”。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化趋势,以“佛山中心组团”为轴心,向西北沿大沥、狮山、西南组团延伸;向东南沿大良、容桂组团延伸;向西沿九江、龙江、西江组团延伸构建三条制造业发展轴线。西北发展轴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及汽车工业、机械装备、医疗器械、精细化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家电、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制造业;东南发展轴大力发展机械装备、重大成套装备、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家电、家具等制造业;西部发展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产业、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制造业。

(三)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一是实施名牌、标准战略。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订具有国际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二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大型跨国公司发展。三是加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以产学研结合、企业技术联盟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重抓好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设备、机械装备、紧密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加强构建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

(四)选准关键环节领域,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体系。一是提升外向型经济能力。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完善基础设 施、信息网络、物流配送三大平台,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公共物流服务,推进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打造联合国采购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加快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构建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将佛山打造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旅游等为一体的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扎实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建设,把佛山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国际电子商务重要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加快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构建金融业发展平台,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提高佛山金融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二是深化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贯彻依法行政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创建网上政策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快捷的商品进出口通关新机制,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标本兼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倡导诚信经营,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作规范的制造业行业协会。加快构建投资咨询、技术服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三是保障产业发展要素供给。加快佛山能源项目建设,使能源供应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构建电力安全供给保障体系。全力构筑产业载体(工业园区)、水利工 程、综合交通、供水管网、污水处理、电网建设、石油天然气管网等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切实重视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和先进制造技术专门人才培养,努力构筑佛山人才激励机制,营造留人的良好氛围。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依托佛山现有人才资源基础,利用市场机制,力抓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造就一支包括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制造业精良队伍;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并加强地方性的配套政策。执行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政策。对引进的大项目,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四、对省的建议

上一篇:环保局解说词下一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