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证明书

2024-10-03

经济困难证明书(共14篇)

1.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一

申 请

上级有关单位:

本人叶尔肯·于斯阿力,男,哈萨克族,出生于1963年3月15日,现为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数学教师,参加工作至今工龄已满30年。现家庭有人口6人,其中4个儿女在县城就读,本人紧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同时,本人原住址在农村的一间土坯房,现已坍塌不能居住,本人已无能力盖房,为了能让儿女上学现在在县城租房居住。加之,本人在今年9月回家路上不慎发生交通事故,经院方诊断为大脑溢血,一根锁骨折断,出院 已支出医疗费用3.5万元,现本人家庭状况贫困,难以提供儿女上学并承担其学习费用。为此望有关部门及单位根据本人上述真实情况,为我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申请

申请人: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教师

叶尔肯·于斯阿力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吐尔洪·色依提,男,维吾尔族,出生于1971年8月10日,现为我校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无其他经济来源,妻子身体状况差,多次住院进行治疗,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哈依孜·木合布,女,维吾尔族,出生于1945年10月12日,为我校退休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子女毕业后至今未就业,无其他经济来源,其住所为土坯房因漏雨坍塌,盖新房需4.5万元,因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无能力盖新房,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热西达·努加江,女,维吾尔族,出生于1963年8月10日,为我校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子女毕业后至今未就业,无其他经济来源,二子曾遭遇车祸,失去劳动力能力,现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阿尔孜古丽·吾拉孜汗,女,哈萨克族,出生于1972年7月24日,现为我校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无其他经济来源,父母已年迈,常年多病,加之哥哥属二级残疾,子女在县城上学,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古丽班·于斯阿力,女,哈萨克族,出生于1974年1月4日,现为我校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无其他经济来源,丈夫于去年意外遭遇车祸,为其看病治疗欠下数千元有息贷款,又有两个子女在县城上学,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艾克热木·巴布巴斯,男,维吾尔族,出生于1944年5月18日,为我校退休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子女毕业后至今未就业,无其他经济来源。同时,该同志身患疾病,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证 明

上级有关单位:

兹有孜亚西·艾德别克,女,哈萨克族,出生于1972年8月7日,为我校教职工,该同志仅靠一人工资维持家庭生计,无其他经济来源,现有一子在县城就读初中。同时,该同志身患疾病,家庭经济状况困难,望有关单位给予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盼。

特此证明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克孜布拉克学校

2012年2月29日

2.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二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情况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万, 与2005的214万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00多万人, 与前一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 达到了创历史新高度。截止到2005年8月, 我国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 其中贫困的大学生大约有405万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26%, 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 这一比例还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 国家资助贫困生现状

2009年, 我国资助了3106.04万人次学生, 资助总金额347.2亿元。奖学金奖励723.49万人, 奖励金额为92.92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6.76%;助学金资助674.81万人, 资助金额为95.26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7.44%;170.94万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发放金额总数为93.57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26.95%;而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3.05万人, 金额大约为4.71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1.36%;基层就业学费与贷款代偿1.56万人, 代偿金数额为2.26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0.65%;师范生免费与补助4.14万人, 资助金额4.15亿元, 占资助总额的1.44% (含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高校3.42万人、4.1亿元, 以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地方高校的0.72万人、0.04亿元) ;特殊困难补助187.25万人次, 发放金额7.03亿元, 占资助总额2.02%;伙食补贴885.88万人次, 发放金额15.92亿元, 占资助总额4.59%;勤工助学295.29万人次, 发放金额14.33亿元, 占资助总额4.13%;学费减免41.47万人, 减免金额8.11亿元, 占资助总额2.34%;校内无息借款8.46万人, 借款金额3.51亿元, 占资助总额1.01%;其他项目资助109.7万人, 资助金额5.44亿元, 占资助总额1.57% (其他资助项目, 如水电费补贴、绿色通道生活用品礼包、春节留校学生资助、部队助困、师生爱心互助捐款、教职工一助一、导师资助、就业帮扶基金、特殊行业就业奖励、优秀大学生奖励等) 。

2009年, 全国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的经费支出了369.65亿元, 与2008年的304.13亿元相比, 增加了65.52亿元, 增幅达21.54%。而直接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为347.2亿元, 增幅也达18.21%, 比2008年的293.7亿元增加了大约53.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为22.45亿元, 这比2008年的10.43亿元增加了12.02亿元, 增幅为115.24%。

2014年四川省全省共投入146亿元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受益学生达到3200万人次, 受益学生比2013年多492万人次。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国家奖助学金金额达到10.36亿元, 资助学生达353854人次, 超计划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任务。此外, 还有学费奖补达到4297.2394万元, 助学贷款学生75705名, 发放贷款金额4.6亿元, 免除4.20芦山地震8915名学生两学年度学费, 实施四个助学项目, 使用资金1.2310亿元奖助师生40176人。

国家大量资助资金的使用, 资助效果明显, 激励和帮扶作用成效显著。

(二) 现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度较低。

因为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 在贫困生认定时, 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保证不了每一个资助申请学生所述情况的真实性, 这样就不能保证让教育资源流入真正需要它的所在。

2. 贫困生资助模式有待升级。

贫困生资助多为无偿补助, 这样的资助方式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甚至会滋生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的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的物质资助只能解一时之困, 并不利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

3. 贫困生承受能力和感恩意识不强。

现如今正值90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 而90后普遍存在着承受能力不足和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面对身为贫困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很多学生选择逃避, 甚至为此放弃资助机会。而获得了国家资助的学子又之把这当作“从天而降的馅饼”, 忘记了对帮助自己的党和国家的感恩。这样的心理都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二、应对措施

(一)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调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是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 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用的是三级证明制度, 需要得到县级、乡级和村级的公章证明。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存在空白表格盖章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证明人的责任, 对做假证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减少乃至杜绝伪经困生的出现。其次,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应在证明人处留下其联系方式, 以便后期的调查、核实。再者, 学校也应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 将生活奢侈浪费的伪贫困生剔除出去, 确保国家资助落实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最后, 在保护好学生家庭隐私的前提下, 公正公平地认定贫困生。

(二) 转变贫困生资助模式

首先, 应改变原有的无偿资助方式, 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更多地通过有偿, 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 让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 这样的资助才是有尊严的资助;其次, 也应在经济资助的同时, 加入更多的精神资助元素, 在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 也应建立与企业长期的合作机制, 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充分利用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的助学岗位, 帮助其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也能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经验, 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再者, 高校也可积极帮助贫困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 开发并完成可靠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在场地、技术甚至资金投入上给予帮助。比如, 在校园内开设如报刊亭、小商店、书摊等助学摊位。在贫困生获得利润时, 校方可以根据提供的帮助获得一定的回报, 过程中学校应肩负起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最后, 国家还应丰富助学贷款渠道, 简化贷款程序, 让更多的贫困生更方便地得到国家助学贷款。

(三) 健全贫困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感恩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系统工程, 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校与家庭应从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贫困生进入学生会, 并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文体活动, 这样能够帮助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 积极融入集体。学校应从这一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美德中的宝贵经验和国外的成功案例, 并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 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而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 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专栏, 对每个学生的失信记录予以曝光, 也对每个坚守诚信的事迹予以弘扬。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西部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成果,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西部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笔者认为, 首先应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保证国家资助作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其次应转变原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多元化地帮助贫困生克服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最后还要提高贫困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健全贫困生的社会价值体系, 保证国家资源帮助的是一个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大好青年。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有识之士能够投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针对文中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我国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做出贡献。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救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使贫困学子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是一个目前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下的高校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中还存在着贫困生身份难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庞大、国家救助资源不足、助学贷款借还流程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只有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救助机制, 完善与之相配套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同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 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扶助贫困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提高资助工作的实质性效率。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元兴.我国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J].商业经济, 2008, (01) .

[3]王爱华.浅析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J].学园, 2010, (07) .

3.对经济困难群体的贫困免除 篇三

关键词:正义原则;贫困免除;直接补助

一、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最近几年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加速增长期。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财政收入达3.16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对外贸易也上了一个大台阶,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新时期,既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尤其是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已达0.46(国际警戒线是0.4)。我国现在国民收入大体是一个金字塔型,即极高收入的人群数量上占少数,在财富占有上却居于绝对优势。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社会底层人群,财富占有上却少得可怜。一般认为,最高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比较少,中产阶级比例大,整个社会财富分布呈现一个橄榄型,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标志。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是否能够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能够不断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写到:“社会应该满足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他认为,天赋不是道德上应得的,应当把个人的天赋看成是一种社会的共同资产,虽然自然物质的分布只是一个中性的事实,但社会制度怎么对待和处理它们却表现出正义与否的性质。社会里,在追求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过程中,处处充斥着不平等。不平等是绝对的,平等是相对的。所以,个人的失败并不全是个人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社会安排的原因,是命运(包括机会、过程、因果关系)的摆布,而不是个人的过错。社会一方面应该是个人奋斗的战场,另一方面应该是个人疗伤的避难所。社会应该支付对个人不公的赔偿。个人如果受到社会的制度性剥夺,有权赎回属于自己的资源,穷人应该理所当然地享受社会保障。当前,在我国,收入金字塔的最底层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底层中的贫困人口。

二、贫困的定义

贫困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一)狭义贫困定义

狭义贫困,单指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可以是界定财产占有情况的概念,可以是衡量收入情况的概念,也可以是代表低消费水平的概念。

1、以收入认定的贫困。收入水平常被作为衡量贫困水平的标准。较早研究贫困问题的朗特里(S.Rowtree)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个定义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来规定的。例如,中国的低保线划定,就依据收入状况来认定贫困。

2、依财产认定的贫困。一般而言,“贫困是一个人在某种状况下所拥有的财产而不是其个性特征或其行为方式。”平时人们认为的贫富主要考察财富占有状况,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即照此标准。

3、依支出认定的贫困。依支出认定的贫困,其定义是:贫困是因无适当收入或不善使用开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以及改善健康条件和精神面貌去做有用的工作。

相对于贫困人群来说,支出是最主观、最重要的,吃饭、穿衣、住房等都是以支出来体现的。

(二)广义贫困的定义

广义贫困,是超出经济领域的贫困,即不仅指经济贫困,还包括与经济领域密切关系的政治贫困,文化贫困,社会贫困,人力资源贫困等非经济领域的贫困。

政治贫困指政治资源提供不够的状况,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制环境、政府政策服务、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缺失、自由缺失、个人权利缺失的结果。

文化贫困,指文化,教育等精神生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消费需求缺乏的状况。文化贫困除了与经济水平不高相关,还与文化传统的断裂,外来文化的冲突相关。

社会贫困,指社会组织缺乏,政府之外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社区管理和运行不良的情况。

人力资源贫困与文化贫困相关,即包括因成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问题导致的人口质量问题,也包括因为观念原因导致的人口数量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当代人的素质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就导致人力资源的贫困。

运用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不仅仅免除狭义的贫困,还要消灭广义的贫困。

三、貧困免除的途径

本文中我们倾向于从支出的角度来反贫困。要扶贫,就要知道谁是穷人,就要有贫困线。据我国目前的标准,年人均收入低于686元的为贫困人口。在国际上,一般来说是1天1美元。如果按1天1美元的收入来划定国内贫困线,中国大概还有八千多万贫困人口,若按1天1美元的支出划定贫困线,我们现在还有一亿三千万的贫困人口。国际上比较普遍的是用支出的标准来划定贫困线。国际上通行的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一般是1天2美元的支出,如按这个标准,中国目前大概还有五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国际上之所以从支出的角度来定义贫困的标准,就是因为支出对人们的影响最大,是人们必需的。要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办法减少他们的支出比增加收入更紧迫,更能直接帮助他们。政府可以向贫困人口提供补助,如低保,北京市对于月收入低于300元人民币的家庭提供低保,但仅仅依靠低保还有很多问题:如果家里有人上了大学,或者有人病了,那么靠低保是交不起学费或医疗费的。

“经济学的良心”森认为致贫虽然有个人原因,但社会剥夺是个人原因的原因。森把反贫困的重点放在个人能力的提高上,而把提高个人素质的责任更多的赋予社会安排。如强调医疗和教育的普及是个人获得行为能力的必要社会条件。

免除贫困人群的学费和医疗费用不仅仅有助于消除狭义贫困,对于消除广义贫困大有帮助。

目前还有几项重要的支出,如交通、住房,基本的支出如水、电、热等,都可以采取一些特殊补助方式。目前水价、电价、暖气的价格都在提高,这些对于贫困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让困难群体少付钱,甚至不付,而其他人按正常价格支付。这也是直接补助穷人。直接补助穷人,而让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按稍高些的价格购买服务,不会引起非贫困群体的不满。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补助穷人的方式走得太远,到最后也会不能自拔。所以,补助穷人是一个好的方式,但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可能会培养懒人;直接补助可能会造成浪费;出现“边缘人”问题。即如果每个地区只规定一条贫困线,线上线下所享受的福利截然不同,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每个地区多划几条贫困线,每个梯度内福利不相同,这又会增大管理成本。直接补助困难群体的方式尽管存在风险,但风险并不是不能逾越。西方一些福利国家都曾碰到过这些问题,并已经基本上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做。

总之,要消除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构建合理的社会制度。尽量选择最简易的操作方法,以最低的社会成本来使全社会的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于因为社会制度安排不够合理而被剥夺了部分权利的群体,社会应该支付赔偿,不仅仅要注重其经济基础提高的需求,也要满足其精神生活拓展的需要。

4.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格式 篇四

___________同学是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县、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人,_______年升入_____________学校,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使家庭经济困难,请学校给予相应资助。

特此证明。

经办人:

村(居)委会或乡镇(街道)民政等部门(公章):

5.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五

2、以上信息均为必填信息。

说明: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填写此表,入学后将此证明材料交至录取学院,将作为助学金等资助的评选证明材料。

3、填写时必须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 ;签字必须为父母(监护人)亲笔签字。

4、姓名等信息必须与身份证一致;家庭住址必须到最小单位:农村到组到户,城镇到街道门牌号栋号单元号。

6.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构建 篇六

“奖、贷、助、减、补”综合资助体系与以往资助比较,最显著的特征是动员了更多的资助主体参与,开辟了更多资助来源,采用了更多资助方式。该体系的核心是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其主要目标是保证没有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经过几年的运行,该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基础性工作缺乏保障。

贫困生资格的认定是学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石,也是学校分配资助资源的最重要一局,但是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较大问题。由于中国收入分配渠道多样化,贫困生的家庭状况难以准确调查,贫困原因、生源地的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承受力各不相同,导致认定困难。目前高校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模式是“自我诉说+学生意见+老师意见+名额限度”,负责老师在认定环节上投入精力很少,甚至出现“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的情况。由于认证体系不完善,真正的贫困生“漏报”、假冒的贫困生“谎报”现象较多,资助金额很难真正与家庭贫困状况成比例,无偿资助越多,造成的不合理资助比例就越高。

(二)助长了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是执行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补助、学费减免为主的助困体系,上述五种方式中困难补助、学费减免都是无偿援助,国家贷款是免息的,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也带有困难补助的性质,因此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不自觉地培养了一部分困难学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

(三)过度强调物质资助。

现行资助体系重点放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上,往往忽略贫困生个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贫困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日益凸显:一部分贫困生不愿面对贫困的现实,形成了过分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防范意识强,过度敏感,极易受到伤害;还有一部分贫困生片面地认为贫困主要是政策欠缺造成的,接受捐助天经地义,缺乏自强自立精神,消极、悲观甚至仇恨社会。

(四)缺乏长期规划。

目前的资助侧重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困难,但是这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则被忽略了。随着中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贫困生受经济压力与学习时间的影响,无法购置必要的学习材料,无力参加社会交流和培训,在信息化、学习型的社会中,对其成才构成巨大障碍。贫困生往往知识面较窄,接受新事物较慢,外语、计算机操作、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夯实基础,建立全方位资助体系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由于体制和政策本身特有的惯性存在,导致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尚有欠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基础性工作的部分缺失造成的,也是当前资助体系执行过程中特有的缺陷造成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改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局面,增强贫困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高校要做好基础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高等学校既是资助主体之一,又是其他资助主体与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资助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通过强化基础性工作,推动资助体系的完善和资助方案的成功实施。

1.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

一是建立和健全资助制度,明确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资助工作机制和程序,为银行等社会资助主体投入资助资源和实现资助目标建立制度平台。二是落实好“奖、助、减、补”等资助项目,协调好校内资助资源和社会资助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互补,使各项资助资源合理流向资助对象,按贫困程度和个人表现等状况各获其助,形成资助工作与受助学生心理的平衡态。三是对资助工作进行必要的投入,为银行经常性的资助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四是建立一支精通业务、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资助工作队伍,配合资助主体科学规范地控制资助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小工作成本。

2.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

首先是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动态信息。目前资助工作实践中资助对象的确定是一个难点,由于资助资源有限,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为使自己在资助对象“轻重缓急”的排序中占据有利位置,可能提供被夸大了的信息,资助体系中无偿性资助的存在,强化了他们提供夸大信息的行为。而生源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由于客观上“贫困”概念是相对的,主观上出于乡情观念和成全别人、“做好事”意识,往往出具没有公信力的证明,不能对被夸大的信息进行有效修正。因此,高校在确定资助对象时不能简单地以一纸证明判断贫困程度。一方面要依据区域经济水平、家庭成员结构及其劳动能力判断其应收入状况;另一方面可采取学生参与测评、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测算排序,划分“贫困”档次,确定资助对象。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依据家庭经济变化和个人消费状况及时进行资助调整,保证资助的公正公平。其次是受助毕业生就业及其变动信息。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缺失环境下的信用贷款,毕业生还贷的约束机制不够有效,银行和高校督促毕业生偿还贷款是当前资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及时准确地掌握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变动信息。由于毕业生离校后可能发生的再次、多次就业与学校没有必然的手续关系,就业变动情况的掌握就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又一个难点。因此,学校负责资助的部门应通过用人单位的配合,以受助毕业生首次就业为起点,将就业变动信息及时反馈记录,并定期与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联系,建立起跟踪式、不断链的受助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系统。同时与贷款经办银行联网,为偿还贷款的催办工作提供服务。

(二)杜绝短板,建立全方位资助模式。

目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以经济资助为中心,以无偿补助和平均分配为原则,这是造成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出现大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总的资源确定以后,应该对已有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改变以往单纯的经济资助,解决眼前问题的旧模式,建立长远的对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全方位帮扶的新模式。

1.“济困”是贫困生帮扶的前提。

高校首先要保证没有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实现这个基本目标后,应该尽量减少无偿资助,将更多的资助经费与贫困生的综合表现挂钩,通过面向贫困生群体的奖学金、表彰、奖励等形式发放下去,这样既可以鼓励贫困生各方面积极上进,达到教育的目的,又可以避免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同时,在制定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之前,减少无偿资助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现行认定体系所带来的不公。

2.“扶志”是指专门针对贫困生开展的教育工作。

国家、高校、社会投入大量经费来关心帮助贫困生,主要目的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成才,将来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然而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着心理、性格、品德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贫困生真正成才是一个巨大障碍。所以,在经济帮助的同时,高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扶志”工作,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性格指导和品德教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使全社会所关注的贫困生将来能够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

3.“强能”是指将部分资助用于增强贫困生的竞争。

7.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七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约占20%,特困生约占5%。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交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知贫困和自我定位,易产生不良情绪,在得不到有效疏导后易形成各种消极心理问题,由“经济贫困”衍生到“心理贫困”。尽管目前政府和各高校陆续出台了很多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各类机构也针对贫困生采取了很多资助措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且部分贫困生也在积极进行自助。但是,鉴于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将贫困生心理资助纳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建立并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体系就势在必行。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压力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所学校,孩子认知心理的形成、人格的发展都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个人早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因地区差异及近年高校教育花费的不断升高,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无业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花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多数贫困家庭只能靠外借、甚至弟妹辍学打工等来筹集学费。面对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和父母亲人的殷切期盼,贫困生在刚迈进大学校园就已经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家庭的期望值很高,学生常为自己求学的花费有负疚感,同时单调、紧张、清苦的生活时常导致学生的焦虑感。因家庭因素所致造成的人格不健全和情绪障碍,直接影响贫困生,以致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近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贫困生大多无坚实的家庭背景和充足的社会关系资源,存在许多先天的就业劣势。其次,在大学期间贫困生因没有经济实力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培训,且自身言谈举止、气质涵养等方面的不足,也加剧了他们就业的压力感。再者,社会上的不公平竞争和物质化的价值取向影响贫困生的就业、择业心态,加之家庭寄予他们的厚望,在重重压力之下,他们极易产生消极悲观、萎靡堕落等不良情绪。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或被扭曲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教育滞后,是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较明显。第一,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收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但是,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这种关注更多的是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帮助,并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缺乏对他们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第二,缺乏教育的針对性和系统性。第三,助困和育人相脱节。高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及时得到了一定的资助,也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常见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以及表现形式

(一)自卑

经济困难的学生很容易对“贫困“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或是一种偏见的阴影。由于自卑心理作祟,贫困生怕被旁人看不起,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更不愿在大庭广众说话、发表自己的想法,喜欢独来独往,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倾向和孤僻怪异的畸形心态。一些贫困生认为自己家里经济条件比班里其他的学生差,就低人一等,在同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还有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曾经遭到过他人的嘲笑,导致心理有挫折感,导致他们单一的陷入一个怪圈就是,贫困生很容易从“经济自卑”衍生到“能力自卑”,“人格自卑“等等。他们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凡事不敢出头,由于时常囊中羞涩,不愿意积极建立社交圈子,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心理上的痛苦。

(二)不合群

由于自卑心理作祟,贫困生怕被旁人看不起,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更不愿在大庭广众说话、发表自己的想法,喜欢独来独往,与同学不合群,不具备正常交往能力,出现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倾向和孤僻怪异的畸形心态。且由于经济困难,无法经常参与各种集体活动,难以融入集体,甚至有自己连吃饭都要算计着花,哪有钱去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

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双管齐下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因此,高校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他们心理方面的资助教育,即“扶贫先扶志”。通过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开展的新生入学专题教育、宣讲会、宣传栏、校报院刊以及班会座谈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状况和社会现状,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目前的困境,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二)教育引导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看待物质利益

高校贫困生心理档案是记录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及此阶段心理面貌的材料,档案内容一般来自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个人总结和日常行为三个方面[5]。首先,可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标准,通过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测量,反映贫困生心理的真实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贫困生进行间断或长期的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其次,贫困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应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材料由专职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建档,填写档案目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存档保管。

(三)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高校贫困生心理档案是记录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及此阶段心理面貌的材料,档案内容一般来自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个人总结和日常行为三个方面[5]。首先,可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标准,通过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测量,反映贫困生心理的真实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贫困生进行间断或长期的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其次,贫困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应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材料由专职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建档,填写档案目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存档保管。因贫困生心理档案材料很多信息属个人隐私,必须严格保管不得随意将心其外借或泄密。与此同时,贫困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是动态、持续的,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疏导。

8.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八

(天津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适用版本)

天津师范大学:

同学居住在(学生家庭住址)。该生家庭年总收入约为 元(大写),家庭人口总数为 人,其中在学人口数为 人,丧失劳动能力人口数为 人。

家庭经济困难所属情况:

□ 孤儿 □单亲 □低保户 □贫困县(级)□ 务农 □父母单方下岗 □父母双方下岗 □父母残疾 □ 家庭子女多 □其他(需说明)

开具单位 公 章

年 月 日

…………………………………………………………………………………………………

注:

1、此证明为天津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的重要证明材料,请各地相关部门调查清楚家庭情况后,用黑色水笔按要求填写;

2、此证明所加盖的公章必须为学生所在地乡、镇及以上政府或民政部门公章;

3、此证明原件交至学校困难生资助中心,复印件交所在学院存留;

4、此证明需A4纸打印,其他纸张(如传真热敏纸)所开具的证明无效;

9.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九

寄宿生调查证明材料

镇村屯的家长的儿子(女)在学校班就读并寄宿。其全家有口人,其中读大学人,初中人,小学人。

寄宿学生本人属以下特殊情况:

1.家庭成员或学生残疾(含肢残、脑残)的寄宿学生。(是□ 否□)

2.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是□ 否□)

3.孤儿寄宿学生。(是□ 否□)

4.烈士子女寄宿学生。(是□ 否□)

5.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的寄宿学生。(是□ 否□)

6.农村低保家庭寄宿学生。(是□ 否□)

7.城镇低保家庭寄宿学生。(是□ 否□)

8.库区移民子女寄宿学生。(是□ 否□)

9.少数民族的寄宿学生。(是□ 否□)

10.独生子女、双女结扎的寄宿学生。(是□ 否□)

11.其他特殊情况寄宿学生。

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博白县镇村(居、街)委会(盖章)

证明人(签名):

10.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困难犹存 篇十

■ 全球经济企稳复苏的迹象显现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二季度实际GDP下降了1%,小于彭博新闻社前期针对经济学家调查而预测的1.5%的降幅,并且公司盈利涨幅为四年来之最,公司盈利自今年第一季度以来上升了5.7%,为2005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政府的“旧车换现金”计划和首次购房补贴等措施刺激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排除库存后的二季度销售量增长了0.4%,为今年以来的最好表现(见图1)。

此外,美国制造业19个月以来首次增长,成屋签约指数升幅超预期。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指数连续两个月有所上升,8月份上升到52.9,升幅达到自1993年以来的最高点,该指数高于50意味着工厂扩张。而美国房地产商协会报告显示成屋签约指数7月上升了3.2%,为连续6个月有所增长。制造业指数中新订单指数上升到64.9,为2004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生产指数上升到61.9;采购经理指数上升到55.5(见图2)。

在欧洲央行注入市场数十亿欧元以及政府为刺激消费而提出的销售鼓励政策后,16个欧盟国家的经济二季度几乎都呈现增长态势。Markit Economic的报告显示,欧洲制造业指数8月上升到48.2,相比之下7月为46.3。8月指数为14个月来最高水平,同时超出预期的47.9。该指数是基于对采购经理的调查得出,指数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见图3)。

新興经济体中,我国的经济形势无疑是最好的。在政策刺激下我国经济稳步复苏,各项数据指标均向好。8月份PMI指数连续9个月增长,目前已经升到54%;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比上年同月回落0.5个百分点,比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为连续4个月同比增速加快(见图4)。

■ 阻碍经济复苏的因素分析

虽然在全球不同经济体协同的刺激政策下经济企稳的速度超出预期,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当前阻碍经济正常复苏的两大因素:一是失业率,二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修复。

虽然当前经济出现了恢复增长的态势,但是失业率仍然在上涨。美国劳工部9月4日上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八月份美国失业率升至9.7%,创近26年新高。市场预计在未来较长时间之内,美国失业率仍将居高不下。而欧洲失业率7月上升到10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盟统计办公室发布报告显示,16个欧元成员国7月失业率上升到9.5%,为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6月份该指数为9.4%。居高的失业率制约了个人收入的增加,从而抑制了消费支出,进而企业盈利状况难以改善,这又将拖累经济复苏的步伐。解决失业率需要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各国将希望寄托于清洁能源,但是从当前该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清洁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尚需时日。

其次,经济复苏的过程也是微观经济主体财务状况修复过程,这包括微观企业和家庭。危机起源于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中负债远高于资产,在危机破灭之后,财务修复不可避免,而这一过程将会很漫长,前期的资产泡沫越大,财务修复的时间就持续得越长。这是因为微观主体由于依靠前期的资产价格过度举债,危机的到来使得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这样导致资产负债表中负债远大于资产,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而修复这一过程就显得漫长。政府可以通过购买部分资产的方式来解决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问题,但是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的这种解决方式只是以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模式来暂时缓解经济体的信贷危机,这些不良资产只是从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政府资产负债表中,但是它始终都是存在的,解决它需要时间;二是政府如果通过发行货币方式来解决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问题,只会导致前期的失衡继续加剧,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货币贬值,通胀加剧。

一个不能忽视的现状是,当前的经济复苏是各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促成的,这种政策支撑了“无就业复苏”。当前经济就像一个重症病人在经过紧急输血之后已经起死回生,但是恢复活力尚需时日。而各国这种挽救经济的方法也使得主要国家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一方面这种政策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过早收回政策,可能导致经济复苏夭折。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经济复苏之路也注定并不平坦。

11.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十一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现状

据统计, 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达460多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20%[1]。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高校逐步建立了新资助体系。 (见图1)

(一) 助学奖学金制度。

新资助体系较之过去相比, 第一, 加大了投入力度, 仅2008年中央财政就拿出了308亿元, 随后每年投入经费将达到500亿元[2]。第二, 增大了奖励标准, 国家奖学金提升到每年8000元, 国家助学金最高补助也由每年1500元提升到了3000元。第三, 提高了获助受益面, 以后每年全国大约400万大学生都能获得各种形式的补助。第四, 扩大了奖学金的覆盖范围,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改变了旧体系中奖学金的狭隘面。

(二) 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在新资助体系中, 大力提倡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这是一种近几年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在身份认定和信用约束等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助学贷款, 它有利于降低助学贷款的风险和回收成本, 有效保障了学生欠款和及时还款问题。

(三) 勤工助学制度。

新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对勤工助学的原则、岗位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规范管理了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促进了其健康、有序地开展, 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 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制度。

新资助体系中,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直接指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 明确了认定程序等, 这是我国首次将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摆上前台。

(五) 其他补助及减免制度。

新资助体系中还包括特殊困难补贴, 临时困难补贴, 校内助学奖学金, 校内无息借款, 学费减、免, “绿色通道”等制度, 成为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在新资助体系中,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困难,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缺乏合理的认定标准。目前高校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 学生人数众多, 无法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支出, 更无法掌握家庭实际经济状况, 主要凭借学生填写的一些表格及生源地所在地的证明作为依据来进行认定, 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地方基层容易出具困难证明, 对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产生了冲击[3]。第二,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或羞于说明自身家庭情况, 对自我实行封闭, 从而不愿或没收到资助, 在新资助体系中, 被认定直接关系到可以享受几千元助学金的问题, 这直接影响了学校认定工作的开展难度, 同时学生之间也有争议,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教育。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单一。

当前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一的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的扶贫济困政策, 资助主体主要限于政府和高校, 没有形成企业、集团、社区及个人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助模式, 这种单一的资助体制主要依赖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府对资助政策的稳定支持, 这将很难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三) 国家助学贷款操作存在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操作仍存在困难。首先, 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 存在高校一头热、银行一头冷的现象, 银行普遍认为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 是作为政治性任务来完成的。其次, 国家助学贷款操作程序极其复杂, 从学生提出申请到贷款发放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学生需提供各种申请、证明等, 手续极为繁琐。再次, 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不能按期归还贷款, 甚至出现毕业后不还贷款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推进和长远发展。

(四) 勤工助学岗位难满足需求。

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普遍存在岗位少, 报酬低;二是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数量比较少, 并且由于学生缺乏专业劳动技能, 社会对其勤工助学的认可度不高;三是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关联性不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 对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文关怀。

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的地区, 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接受或面对贫困的现实, 加之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缺乏, 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自信, 产生心理焦虑, 形成自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方面尤为突出。

三、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对策思考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有助于加强资助工作的准确到位和规范操作, 将资助落到实处。因此, 从高校角度出发, 要建立年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 结合学生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日常消费水平、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综合考虑, 核实学生申报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证明材料, 确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资助。从地方角度出发, 规范地方基层组织家庭经济调查工作, 特别是应提高证明材料可信度, 应建立信息资料库, 同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二) 挖掘社会资源,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开展勤工助学是学生用劳动获得自我解困、自我资助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有效措施, 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 校园内勤工助学, 高校应统筹安排, 设立专项经费, 安排一定量的用工岗位, 为学生提供劳务服务机会。其次, 校园外勤工助学, 高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广泛联系, 争取支持, 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社会。最后,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这一点可以从提供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上进行区分, 低年级的学生以劳务型、服务型的岗位为主要安排对象, 注重吃苦耐劳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高年级的学生以专业型号、技术型的岗位为主要安排对象, 注重专业知识运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而有效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三) 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困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质是一种信用贷款, 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内在风险和预期收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诚信意识的高低。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某市法院从2007年底至今已经收到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因不还助学贷款被起诉的案例, 多数学生是缺乏诚信意识或还款态度消极, 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展开的热烈讨论。因此,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传统美德, 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同时,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督促学生如期还款, 对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四) 引导学生成为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奖助学金的意义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解决生活困难问题、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 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努力成才。但在新资助体系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获得上千元的资助, 这使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得到资助是一种权利, 是理所当然的事, 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状况, 没有树立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的心态[4]。因此,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在他人的关爱下成长, 有责任和义务将关爱传递, 要引导其发展成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五) 开展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 使“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并举。

家庭经济困难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紧张、封闭, 并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我们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 应加强精神资助, 只有将两者结合, 才能最大地减轻经济困难生的压力, 提高经济困难生求助工作的效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帮助他们意识到困难只是暂时的, 贫困的环境可以历练一个人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 积极进取。其次,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找准社会位置, 增强自我调整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念教育, 培养他们养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最后,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点面结合, 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进行具体指导, 通过团体咨询、集体辅导、专题讲座、典型案例教育、网上咨询等途径,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六)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建设。

在新资助体系中, 国家、政府和高校的资金投入几乎占据了全部, 社会资助比例很小。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投资教育, 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 因此, 国家应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 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资助经费的运行机制。高校要主动发挥校友会的作用, 争取多渠道筹集资助基金, 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设立奖助学金, 充分运用媒体的宣传作用, 积极报道资助先进事迹, 将捐资助学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全社会范围内激起捐资助学的潮流,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中[5]。

摘要: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资助力度, 实施新资助体系, 改进经济困难学生状况。本文针对新资助体系, 客观地分析其不足之处, 提出建立科学认定体系、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诚信教育、公益行动引导、精神鼓励与物质资助并举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百福.从“两会”代表关注学费谈起[N].学习时报, 2007, (03) .

[2]郭扶庚, 王庆环.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确立, 500亿助学前所未有[OL].2007.7.3.http://edu.qq.com/a/20070703/000044.htm

[3]鞠庭英.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惜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06, (04) :113-115.

[4]吴科启, 白青.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03) .

12.家庭困难证明 篇十二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兹证明周彤是我村村民周海彬次女,昌黎汇文二中高一学生,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父母常年务农,父亲体弱多病,几乎失去劳动能力,收入来源单一,劳动力较少,姐姐正在上大学,需高额学费,而今年家里仅有的几亩地由于地势低洼,遭遇多年罕见洪水,颗粒无收。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政府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

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年月日盖公章

低保证明

兹证明周彤生是我村村民周海滨

次女,昌黎汇文二中高一学生,周海滨是我村今年新申请办理的低保户,低保证正在办理之中。

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年月日盖公章

计划内双女户证明

兹有我村村民民周海滨,性别男,于1988年1月3日与周小丽登记结婚,计划内生育长女

周艳,计划内生育次女周彤。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计划内双女户。

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年月日盖公章

家庭困难证明

贫困证明

兹有我乡×××之子×××,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人民政府或×××居委会等

××年××月××日

1、贫困证明中要求明文出现贷款

人名字,并且要求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完全一致,不能用同音字、不规范简写字代替,不能有错别字。贷款人名字不得涂改。

2、贫困证明要求加盖家庭所在地乡人民政府公章,或更高一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有效的公章有:乡人民政府、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城市居民可以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章。注意村民委员会的公章无效、单位公章无效。贫困证明尽量不出现两个或以上公章。

3、贫困证明中明文出现“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国家贷款”字样。

4、贫困证明要求用材料纸或文稿纸,且用钢笔或水性笔书写,用圆珠笔书写无效。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兹有我镇××××××村民×××、×××之子×××在××××××××大学就读。该生家庭××××××××,主要从事××××××××,家中经济收入×××××××××××××××××××,经济状况××××,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

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

特此证明!

××××乡人民****

助学贷款贫困证明格式

贫困证明

兹有我乡×××之子×××,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人民****或×××居委会等

××年××月××日

贫困证明要求:

1、贫困证明中要求明文出现贷款人名字,并且要求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完全一致,不能用同记音字、不规范简写字代替,不能有错别字。贷款人名字不得涂改。

2、贫困证明要求加盖家庭所在地乡人民****公章,或更高一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有效的公章有:乡人民****、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城市居民可以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章。注意村民******的公章无效、单位公章无效。贫困证明尽量不出现两个或以上公章。

3、贫困证明中明文出现“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国家贷款”字样。

4、贫困证明要求用材料纸或文稿纸,且用钢笔或水性笔书写,用圆珠笔书写无效。单位公章:

家庭贫困证明

学校:

贵校学生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其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人,家庭年收入约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

;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收入来源单一□劳动力较少

□医疗支出较大□其它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乡、镇或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盖章单位联系电话: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说明:

1.用钢笔认真、如实填写。

2.父母单位在农村的,按”xx市xx乡xx村”填写。

3.“家庭经济困难原因”中写明经济收入来源及困难原因,务必详实。

4.在填写“父亲所在单位意见”和“母亲所在单位意见”栏时,要求:

农村户口的,分别由村委会和乡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并盖公章;

城镇户口的,分别由单位签署意见并盖公章;

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则由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签署意见并盖章;

单位签署意见必须使用钢笔,无单位意见者视为无效。

盖章要盖单位公章,公章要清晰可见,不能重叠,否则,视为无效。

家庭生活困难证明

现有我辖区之,身份证号

码于年月考入贵校

因其家庭生活困难,属困难家庭。

特此证明!

所在村民委员会意见

年月日

所在乡、镇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意见

年月日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兹有我镇鸟子洋四巷13号居民,张武仁,朱兰英之女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就读。据核实该生家庭有6口人,其中该生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法长时间参加社会动完全自食其力,虽偶尔略做零活补贴家用,但该生的主要家庭经济收入目前全靠该生的父母支持,父母两人平均每人月工资2014元左右。另外,该生母亲身体欠佳,腰部疼痛,需每月坚持服药疗养。该生哥哥目前长年在外打工,收入仅能自给自足,目前暂时无法向家中补给。该生家庭去年发生两起大事,家中火灾和父亲工伤,这两件大事花了该家庭的生活积蓄,该生父亲前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家中疗养,并无收入来源,对此,我乡政府多次有向其家中适当补助,但也是杯水车薪。不过幸运的是,该生父亲目前与7月份已经能够恢复劳动,正常工作。期待贵校能给予资助。

审核:该生姓名:

该生父亲姓名:

该生母亲姓名:

13.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十三

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加上2012年部分未能就业的毕业生, 累积起来, 2013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将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2.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 就业时难以做到合理定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承受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导致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在就业的过程中, 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如其他学生, 不管是社会关系、就业投入, 还是个人能力, 都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竞争的勇气和斗志, 不能很好地给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此外, 由于从小物质生活匮乏, 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出人头地, 这种心理又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 错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他们不能耐心地寻找就业岗位, 这无形中影响了就业, 降低了就业质量。

3. 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难以形成创业意识

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渠道, 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 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比例并不高, 仅在1.5%左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而言, 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 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 他们很难有创业的意识, 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二、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及不足之处

目前,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 但没有专项资助经费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如各种奖助学金, 但这些资助是各个年级都有的资助经费, 并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生而言。因此, 一般来说, 高校没有用于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项资助经费。由于经济上的困难,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不敢去参加外省的招聘会和招聘考试, 直接导致众多就业机会的丧失。

2. 举办专场招聘会, 但提供的岗位有限

有些高校会举办一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但总的来说, 这些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需求, 再加上这部分的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限制, 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

3.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但帮扶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高校开展的“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般很难落到实处, 很少有高校会有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种“一对一”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帮扶指导的老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不定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并进行岗位推荐,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 帮扶老师人数和精力有限, 难以覆盖到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因此“一对一”是很难实现的。

4. 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但重理论指导轻实际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夕单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 但因师资匮乏、场地有限, 这些培训指导基本上都是理论讲座, 很少举行情景模拟、答辩练习、沟通训练等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和学生求职实战能力的培训。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科学对策

1.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力度, 设立专项资助资金

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毕业生不得不在应聘服装、简历上花费一定数额的经费, 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笔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 有些招聘会还需交门票费, 公务员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考还要交报名费, 另外还有面试时的交通费、住宿费等, 让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堪重负, 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交报考费的招聘考试和外省的招聘面试。因此,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费资助是实现对这一群体就业帮扶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补助,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适当的就业补贴, 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压力,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安心实习、顺利就业。

2.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自卑、心理敏感, 不擅长与人沟通, 然而, 在毕业时学生面临巨大的毕业、就业双重压力, 因此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 帮助实现就业合理定位、最终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高校应该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开展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讲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这一群体的就业信心, 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

3.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愿望, 顺利就业能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因此,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显得更有意义。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把比较理想的岗位优先推荐给这些毕业生, 二是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顺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4.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科学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入学时开始进行, 四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从入校开始就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 树立他们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 此外, 还应充分向这一群体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趋势, 帮助他们挑选辅修课, 填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并对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分析和解读, 另外, 还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技巧上的培训和指导, 增加其外出实习的机会, 增加其就业的自信, 更新其就业的观念等, 从而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对于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更大。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参考文献

[1]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 2011, (5) .

[2]胡清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象剖析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2) .

14.经济困难证明书 篇十四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覆盖率持续上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要切实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资助和育人的直接结合,根据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注重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与工作机制的创新。构建资助工作新模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资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资助工作 ;创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逐年呈迅速上升趋势。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势在必行。但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先天教育不足或生活环境影响,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暴露出一些在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课题着重研究在当前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物质保障资助有效的与大学生的精神援助、素质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一步拓展资助工作空间的广度与深度,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线资助。

一、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较难

如何判定一个学生是不是符合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问题,就目前来看,存在很大问题。如何将有效的资助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提供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由于学校也没有亲自调查走访,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造成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忽视,从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二)无偿资助的弊端

无偿资助虽然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 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奖、助、补减”与“勤、贷”分两个层次,前者是无偿的,后者是有偿的。这样受资助群体容易产生当然和依赖的心理,认为学校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同时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相对更为突出,对各类形式上不需负责的奖学金、助学金热情很高,而对需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劳动的勤工助学形式不太感兴趣。

(三)缺乏人文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经济的原因在文化知识、社交才艺等方面相较于其他同学机会更少而造成知识能力上的落后。由于经济能力不足,而造成自卑、

封闭、妒忌、焦虑等心理问题。现行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只是注重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而没有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往往会比经济贫困的问题更严重。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应该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重视他们的心理反应。

二、资助工作对策分析

(一)完善认证工作

我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面,既要体现公平、公正、信息公开,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对资助申请的条件、认定程序和标准、评议结果的透明度等各方面都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申请条件上,应该包括个人申请和诚信承诺、所在地证明、准确的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在认定程序上,可以用消费界定法和班级民主评议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实行综合判断。同时加快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动态信息库,让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获得资助。在认定标准上,制定出操作性强的一些指标,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

(二)开展“扬帆计划”培训,助力贫困学子腾飞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就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出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意味着为他们打开了通向理想、改变命运的大门。为此,沈阳建筑大学创新性的开展了“扬帆计划”培训活动。“扬帆计划”是为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综合能力拓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通过聘请从事职业规划、素质拓展培训多年的优秀教师,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角色的开发与创造,提高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展开辅导。是我校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善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已经有近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受益。

在课程的设置环节,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足,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援助性教育,比如有效的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自我接纳与自我认识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人综合素质,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怎样理解接纳别人以及领导他人,构建对未来发展的积极看法。通过开展情绪与压力管理辅导,让同学们了解心理问题的根源,认识压力的概念与形式,掌握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再比如有效针对性的引入演讲技巧和社交礼仪教育,通过沟通表达辅导培训,利用模拟演讲、场景对话等模块来消除同学们自我表达或与人沟通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从而达到沟通表达时能够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坐、站、行走还是问候、握手等社交、礼仪环节都有许多疏漏之处,有些学生还美其名曰“不拘小节”,殊不知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往往会让同学们错失求职面试时的良机。社交礼仪辅导就是从细节入手、从身边事入手,通过指导老师的亲身示范和互动演示,让大家对自身情况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会再因小失大。同时,将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成才教育。通过精选出一些事迹突出、具有模范榜样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以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指引其他同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用努力的意志去改变外在的环境,用坚定的信念实现自身的价值。当面对恩人的帮助时,要选择铭记,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条去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以及正在帮助他们的人,用感恩的情怀去实现汇报的诺言。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非放的意义,具体来说,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定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从而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学校在扬帆计划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了解就业市场,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获得职业长期发展优势。

着重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扬帆计划培训的重要意义就是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总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些平时不被同学们重视的问题那时就会显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在招聘面试培训这个环节上,指导老师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模拟招聘、场景模拟等方式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差异化面试、结构化提问等与招聘面试相关的解答问题方法。

三、对未来资助工作的展望

如何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合理资助,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资助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保障工作是我校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好的工作。学校资助工作将继续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资助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加大资助工作的投入,开拓性的制定各项有效措施,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析.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3]窦锦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及模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2006.

[4] 邱晓玲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工作改进分析 [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2)91-93.

[5] 廖深基 , 林子鸿 , 李岩丽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研究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1-14.

[6] 赖文金 .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J]. 长沙航空职业学院学报 ,2013,13(1):19—21.

[7] 申静 , 王华彪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困境与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2(3):50-51.

作者简介:

李真军,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沈阳 110168);韩毅,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建筑大学讲师,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浅尝下一篇:PETS级别简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