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城市(精选10篇)
1.世界遗产城市 篇一
世界城市,北京的抉择(权威论坛)(图)2010-05-13 03:34: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北京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向着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
北京提出了分三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这是北京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选择,建设世界城市,是首都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因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站位高、时机准、意义深远,凸显了首善之区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积极主动求发展的姿态。
世界城市内涵丰富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影响力。
世界城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什么是世界城市?我们可以从形态上、作用上、特征上三个方面去理解。
从形态上讲,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这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世界城市是一种社会形态,即社会的发展模式,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第二,世界城市必须首先是国际城市。城市成为资源集聚、辐射、流通和增长的载体,也成为资源配置的网络节点。中国有大大小小建制城市660多个,全世界的城市有3000多个。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根据城市等级的高低、能量的大小、联系的紧密程度,城市被分成不同层次,其中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或全球资源配置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城市,就是国际城市。国际城市也就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主要节点。第三,世界城市是城市的高端形态,高端形态是指全球性的国际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目前在理论界、学术界公认的只有这三个;中端形态是指区域性国际城市,它在跨国界的区域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如巴黎、新加坡、香港等;低端形态是指国家性国际城市,即如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也就是说,目前的北京还处于国家性国际城市形态的阶段。
从作用上讲,世界城市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个城市拥有主导和改变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的能力及权利。在内涵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认度,世界城市不是自封的,而是公认的,是需要有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公认度的。提升国际公认度的前提是要有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二是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是平等参与全球化事务的一种资格。影响话语权的要素有定价权、信息发布权、文化主导权、技术标准权、市场引领权和规则制定权等权利。三是软实力,软实力是影响力的本质。也有人把软实力翻译成软权力。软实力至少包括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和对外政策、人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明程度和大众传媒等。国际语言环境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这并不仅在于多少人会讲外语,关键是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文化环境。世界城市不仅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也是中外文明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高度统一体。
从特征上讲,世界城市至少应当具备五个基本特征: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程度高;后工业化经济结构明显,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贡献率大。二是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的交易和流量:国际高端资源就是国际高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世界城市不仅看总量,更重要的是看流量,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三是发达的、现代化的、立体化的交通体系。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交通重在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战略、规划、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外部区域体系和城市内部体系。四是安全、稳定、宜居的社会环境。真正的宜居环境,是一个城市需要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包容、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五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个形象包括政治形象和社会形象。比如诚信环境、公众素质、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等,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是一个城市的品质。比如,城市文明就是一个标志,实际上,厕所文明、垃圾文明及无障碍文明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抓住机遇必然选择
世界政经格局发生变化,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推动首都城市战略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推动环渤海都市圈的加速崛起。
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世界城市产生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区域;二是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世界城市区域体系的强大支撑。任何一个世界城市都不是孤立的,纽约、伦敦、东京都有一个区域腹地的支撑。这两个基本规律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世界政经格局发生变化,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和实力加速上升,并占有更大的发展先机和空间。崛起中的中国城市有条件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北京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
第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环渤海都市圈的加速崛起。一般认为,中国有条件建设世界城市的是香港、上海和北京,从而带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的加速崛起。北京和天津同城化,形成京津大都会,将成为带动环渤海的核心。
第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推动首都城市战略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世界城市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高端的、低碳的、集约的和多元的。从纽约、伦敦、东京这些城市的演变过程中看,世界城市面临着社会分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先分化后治理”、“先恶化后治理”的老路子北京不能重复。
兼容并蓄至关重要
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要尊重规律、兴利除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建立共赢机制,凸显特色。
世界城市都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西方市场化和国际化力量互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但应该最大程度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和借鉴国际经验。
我们要尊重规律,建设世界城市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顺势而为,有所作为,不能等,但也不能急。
我们要发挥优势,也就是依赖于中国的加速崛起,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利用好首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方面的优势。
我们要承认差距,北京与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比,还有不少差距。例如,重总量轻流量、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重管理轻服务、重竞争轻合作等。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京津合作,需要环渤海腹地的繁荣,需要建立共赢机制。归根结底,我们要凸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特色,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2.世界遗产城市 篇二
1 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间的冲突
600年来, 南京先后是明代的首都、留都, 清代的两江总督驻地, 民国的首都。昔日的南京, 既和北京一道, 是拥有雄伟的城墙与城门、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庙宇的伟大都城;又和苏州、杭州一样, 用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勾勒出精致典雅的江南风韵。虽然早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初的1992年, 在文物、规划、城建等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南京市制定了极具前瞻性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划定了多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城建、房产部门和基层区政府的所作所为, 却造成了消极的后果。但截至2003年, 南京明城墙内老城约为40 km2, 未改造的仅剩5 km2。1992年以来, 南京老城各处都在以“旧城改造”为名进行着房地产开发项目, 大量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被接连拆除。截至2004年, 已有近百处各级文保单位遭到破坏。
在真文物被频频破坏的同时假古董却层出不穷。2001年, 金陵报恩寺塔重建项目推出。堪称中国瓮城之最的中华门, 这座经历过太平天国、抗日战争血雨腥风的明代聚宝门, 600年来, 一直护卫着城内秦淮河两岸的民居。而今天, 在中华门外, 即将崛起的是投资数亿、重建毁于太平天国的明报恩寺琉璃塔, 而中华门内, 饱经沧桑的真实的历史街区却纷纷化为废墟。南京下关狮子山, 阅江楼建成。这座所谓“江南名楼”的仿明建筑, 虽然有宋濂的《阅江楼记》, 但自古以来却是“有记无楼”, 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假古董。而不久之前, 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两江总督署之前的, 为纪念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林则徐的陶林二公祠 (市级文保单位) , 却因市政项目而被“易地重建”, 恢复重建遥遥无期。我们不禁要问南京有关部门, 一方面在积极申报明孝陵、云锦和城墙为世界文化遗产, 甚至宣称要将南京“打造”为世界遗产城市, 可是, 另一方面为什么听凭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 特别是作为南京城墙所依托的历史环境和云锦所依托的传统社会的明清老城区, 惨遭市场化开发而造成的所谓“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造成了南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挽回的损失。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职责, 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于内罗毕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强调“历史区域及其环境应当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普遍的遗产”。拥有这些历史区域的各国政府和公民有义务保护这些遗产并将其整合到当代的社会生活中去。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于华盛顿特区通过了《保护历史性城镇和城区宪章》 (简称《华盛顿宪章》) , 旨在推动各国政府采取必要步骤保护、保存和修复历史性城镇和地区, 以及使其得以发展并适应当代生活。
2 西方城市遗产保护的举措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也都经历过类似的对历史城市从破坏到保护的曲折历程, 但最终各国政府、知识分子与人民普遍意识到了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特殊价值, 纷纷采取各项措施保护历史城市。美国1966年的《国家历史保护法》, 英国1967年的《城市宜人环境法》, 日本1975年的《文化财保护法》, 都通过立法来保护历史城市。特别是法国著名的1962年《马尔罗法》, 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 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 维修、改建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 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 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这条思路, 对中国的胡同四合院具有极强的适用性。
的确, 旧城历史建筑普遍面临了人口过多、亟需修缮的困境, 相当部分的居民因不满居住现状而表示愿意外迁。但是, 这并不成为一些人主张拆除传统街区, 改建房地产项目的理由。修缮历史街区与房地产开发,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旧城改造”, 是在旧城区修复历史建筑, 恢复社区活力, 保持传统社会, 使旧城区重获生机, 而绝非是用房地产项目取而代之。旧城区的保护问题, 本质上也是一个公共利益与部门/地方利益, 乃至私人利益的博弈。保护、复兴传统街区的结果, 将会复兴城市的人文传统, 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改善南京乃至江苏的旅游业、服务业, 乃至招商投资的外部环境, 其收益对象是全体公众, 其回报也将更为丰厚、全面、多元。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于保护历史街区, 总体思路是保护古城, 另建新城, 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这也是《梁陈方案》的精髓所在:将旧的行政、经济中心和过多的人口从老城转移到新城, 既可以解决旧城的交通、居住、办公问题, 又可以体现古城历史、文化、旅游的价值, 新城老城并行不悖, 从根本上解决老城面临的种种压力。
其实世界上已经有许多这样成功的城市发展案例。如法国巴黎的城区保护和新城区的协调发展就是其中的翘楚。1960年的PADOG文件第一个提及法国巴黎的城市规划, 其中中心多极化是分散巴黎人口和工业活动的手段。“中心地区人口过于稠密, 离城市边缘地区太远, 需要建立新的中心地区”。1965年SDRAUP提出了城市和地区规划的框架, 新城和以往的中心地区将并行发展, 而不是相互竞争。“新城市中心形成后, 将成为城市扩展区域的新城, 它们将在目前的城郊地区得到强化和改造, 并不断多元化”。新城将成为真正的城市中心。
人们对这些新城进行了细节的构思 (马恩拉瓦勒 (Marne-laVallee) 有12个区4个区域, 色那特 (Senart) 有10个区) , 它们都坐落于城郊。法国的新城, 有等级之分的中心多极化。新城距省会城市不到30 km, 而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新城距省会40多千米 (比如巴斯尔敦 (Baslldon) 距省会48 km) 。新城是就业、管辖、商业和文化服务等活动的场所, 但在巴黎地区只起次要作用, 人口聚集量也有限 (是社区的分支) , 但新城与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 这使巴黎地区和就业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心多极化与城市扩展从经济地使用空间的角度来看, 中心多极化是解决城市扩展的途径。“就这点而言, 要组建大巴黎, 不能把巴黎延伸”。60年代以前, 规划者力图牵制城市化的发展, 例如1939年的巴黎PARP规划项目。在1994年SDRIF框架下, 人们就有了控制城市延伸的愿望, 方式是牵制, 不是组建 (敌人是城市蔓延) 。问题是如何一方面在法国的不同部门之间平衡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在法国和其附近区域之间平衡它们的发展。有3个主要的规划原则, 其中一个是中心多极化 (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美化自然空间。多个中心的城市组织, 交通组织) , 另一个是确认它们的城市建设作用。大克洛恩 (Grande Couronne) 的3个地区 (蒙特斯Mantes, 米克斯Meaux, 米沦Melun) 和它行之前的城镇———城市经济发展区是相邻地区的过渡区。
3结语
其实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一定是互相矛盾的, 也可以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一个保护良好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可以带给城市发展良好的契机和经济收入, 而具有规划协调的城市发展同样也可以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优秀的保护手段。
参考文献
3.世界遗产城市 篇三
关键词: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指标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2-058-03
世界城市评价指标是开展世界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学者和著名研究机构关于世界城市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分析,目前有关世界城市研究的指标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反映世界城市一般性特征的识别导向类指标、突出竞争力思想的比较导向类指标、引导世界城市发展方向的规划导向类指标。
一、反映世界城市一般性特征的识别导向类指标
识别导向类指标是基于对已有世界城市共性特征归纳形成的,具有识别特质的指标。世界城市通常具备如下七项特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大、构成多元化;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高端服务业较为发达;具备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度,并具有较强的世界影响力;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与魅力、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城市群的带动效应、核心辐射能力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
通过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机构提及的识别导向类指标,我们看到,尽管不同时期的研究视角在不断转变,识别的内容在不断延伸和扩展,但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以经济规模为代表的“发展实力”;二是以人口规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为代表的“集聚能力”;三是以国际组织所在地、国际交通枢纽为代表的“交往能力”。
经济实力在世界城市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政治、社会、人文等领域发展是附着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纽约、东京在崛起历程中均表现出经济体量扩张的先行趋势。
世界城市的“集聚能力”表现在以金融、现代服务业、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较强的集聚能力。金融业为跨国界资本的快速流动创造了条件,是世界城市全球经济控制能力和实现国际经济功能的基石。而会计、法律、咨询、国际贸易等各类现代服务业所体现的支配力、控制力也是世界城市竞争力强弱的具体表现。
早期以工业经济、贸易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城市对交通顺畅、承载能力强的港口、机场、铁路有着普遍性的要求,是国际交往能力的具体表现。现代的“交往能力”标准不应局限于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更应强调人文社会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包括:拥有一定数量的国际性组织和机构,以提升地缘影响力;承接承办具有一定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发挥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提升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强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加交流规模和频次;加强国际尖端学术研究,在学术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优化工作和居住条件吸引国际人才等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实力”、“集聚能力”和“交往能力”是世界城市识别导向研究中具有核心价值的领域,对于开展世界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突出竞争力思想的比较导向类指标
比较导向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单一或多个领域竞争能力的指标。
1.单一竞争力特征比较的世界城市指标
2009年,美世公司根据城市生活条件开展了“全球城市生活质量”调查。调查涉及影响生活质量的10大类、39个因素,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医疗和卫生条件、学校和教育条件、公共服务和交通运输、休闲娱乐、消费品、住房、自然环境。
2009年,《财富》杂志按照各城市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500强企业收入总和”两项指标对全球城市进行比较,并列出排名结果。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评出世界十大贸易城市,主要从人口、生活消费指数、飞往其他城市的直达航线、办公用房每平米年租金、对其它文化开放程度5个指标开展比较研究。
2.多竞争力特征比较的世界城市指标
2008年,由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和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得·卡尔·克雷索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研究小组将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城市以更快和更好的方式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并认为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就是领先的世界城市。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使用了9项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即GDP、人均GDP、每平方公里GDP、劳动生产率、城市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专利申请量、价格优势、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
2008年10月,美国《对外政策》杂志按照5个领域设置全球城市比较指标,即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用于对全球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并排序。
2009年,专门研究城市问题的日本“森纪念财团”对地球上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更能吸引企业或个人到这个城市来的“城市综合力”开展了城市间的比较研究。该财团运用了经济、研究与开发、文化与交流、宜居与环境、空间与交通便利等6个方面的69项比较指标开展研究。
2010年,纽约合作组织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了研究报告《机遇之都》,研究涉及10项总体指标,包括智力资本、技术智商和创新、经济影响力、交通和基础设施、宜商环境、成本、可持续性、健康安全和治安、人口结构和宜居性、生活方式资产,并设置了58个具体变量。
3.比较导向类指标的借鉴意义
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导向类指标所代表的世界城市的特征各有不同,既有着眼于商业活动、信息交流、政治参与、文化交流等反映城市综合发展的多特征,也有科技、生活质量、贸易、城市财富等单一特征。无论哪一类指标,都是在具有共性特征的世界城市核心功能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的世界城市竞争力要素。它关注世界城市的竞争实力、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强调智力资本、科技研发水平、宜居环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等领域是未来世界城市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强调了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提升自身地位需要具备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因此,比较导向类指标体现了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引导世界城市发展方向的规划导向类指标
1.规划导向类指标的基本情况
规划导向类指标是用于指导如何建设世界城市的指标。由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具有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建立和研究规划导向类指标在世界城市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东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打造一个舒适的东京,实现人员、物品、信息的顺畅流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社会要充满机遇……围绕规划目标东京还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具体措施。这些构成了东京保持世界城市地位的规划导向性指标的具体设定。
1995年,伦敦公布“伦敦荣耀计划”,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以确保伦敦作为欧洲唯一的世界城市地位。它提出了具体任务,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并细化为经济增长、技术发展、适用性住房建设、提高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和污水管理等具体内容。
纽约在《纽约2030》规划中提出,未来25年纽约将要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加绿色的纽约,要实现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和10项内容的具有纽约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目标。
悉尼在《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悉尼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这种可持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规划确定了悉尼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主题:绿色、全球化、相连。在每一主题中,都设定了具体内容,如:新绿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形成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绿色产业结构等内容。规划还对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创新和新技术、全球知识交换等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2.规划导向类指标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公认的顶级世界城市,还是新兴世界城市,都将打造城市战略规划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目标设定。尽管每个城市的规划框架各不相同,具体内容各有特色,但强化城市竞争力、构建宜居城市、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选择,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于合理的规划设计,北京作为后发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需要通过规划引导方式,合理有序地达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需要遵循世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以提升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推动人文领域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以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综合经济实力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引擎,以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构建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以及城市远景规划来看,规划导向类指标主要用于指导如何建设世界城市。指标涵盖的领域更宽、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在城市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远景发展目标的指标设定,而且更加关注时代发展的动态趋势和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控制因素。因此,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规划导向类指标为不同城市提出了方向性的发展目标要求。这种要求既符合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点,又立足于世界城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和变化趋势,代表了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对世界城市指标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识别导向类指标、比较导向类指标倾向于对现有世界城市的研究分析,为我们开展世界城市和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提供公认的核心功能性指标和具有特色的竞争力指标选取的参考价值;而规划导向类指标则更倾向于对未来世界城市的规划和构建,为北京这样的后发世界城市提供可以遵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既要包含体现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共性指标,也要包含充分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指标设置,更要包含引导北京如何建设世界城市方向的、具有北京城市特色的规划导向内容,这是我们开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应该遵循的总体思路。
■ 参考文献
[1] Friedmann.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AGE, London, Beverly Hills and New Delhi), Vol.17 1986.
[2]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1996.
[3]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篇四
——基于文化遗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的讨论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处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 证关系至关重要。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成为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发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需求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指出当今城市开发必须在保存与盈利两者关系中寻求平衡,以城市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理论,阐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引言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包括明清故宫、长城、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丽江古城、都江堰等等。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许多的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面对如今的市场化浪潮,在延续以往遗产保护思路的前提下,还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方法。传承与转变是一种精神跨度,多元文化体验应在遗产保护中得到实现,将城市建筑文化遗产视为一个系统去思考,从而实现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中国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但在保护和开发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同时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力也造成了遗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之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的武陵源。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申遗成功后大规模城市化改建,造“天上街市”、“宾馆城”和“天下第一梯”,每次破土动工都留下一处疤痕。教科文组织派员监测,批评当地让武陵源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岛。武当山是另一个极端例子。湖北十堰从2001年起即着手招商引资,希望将武当山包装成一棵摇钱树。武当山文管所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复真观”内大兴土木,将部分古建筑按三星级宾馆标准进行改造、扩建,对外提供吃、住、游、购、娱全方位服务,严重破坏古建筑群,引发全球关注。
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是指人造景观和建筑过量,破坏自然景观;商业化则表现为在保护区内大做生意,开办各种商铺等。城市化和商业化紧密相连,商业化必然导致按城市标准来建设。
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存在“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开发。一些地方不能正确理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和全部的意义,在申报之前大动干戈,申报之后就将这项工作抛到脑后;还有的则是在申报成功之后大兴土木搞建设、大张旗鼓搞开发,而对遗产保护急需的管理、规划、抢救、修缮、展示乃至安全保卫工作则漠不关心。
除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我国的城市街区及其景区存在着神奇的现象——“假古董”。国外旅游者曾说,“中国的文化遗产景点除了地名之外,其他的都是假的, 其实“中国的文化遗产景点或许名字也是假的”旅游策划者和旅游开发商 会根据旅游开发需要策划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包括景点设置、文化遗产故事编纂、导游词整 理等等。
三、文化遗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
保护与利用是遗产保护中的最主要矛盾,管理者的自身定位直接影响到遗产保护的最终效果,理顺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关键问题。文化遗产利用既要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城市风貌,保留城市风貌的完整性,原真性;也要重视提高旅游文化遗产的功能的延续性、创新性。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在精神和物质上提 供更好的旅游空间环境。
城市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高于经济价值,遗产的地位高于旅游地位。旅游毕竟是文化产业,毕竟是文化经济,而不是单纯的经济,要真正体现遗产的原真性标准,观念上要有所调整。按照文化遗产的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文化遗产的更新与发展。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列入旅游开发的通盘考虑,还包括了与旅游文化遗产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保护。
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开发
与国内对文化遗产的大幅度开发不同的是,国外对文化遗产比较注重保护及合理适当地开发。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是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场所,是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的“瑰宝之地”,必须严加保护,供国民世代享用。为此,法律严格禁止在所有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修建索道。公园内除了按公路美学的原则修建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而不是业主的角色,对遗产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少有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情发生。基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经验来借鉴。
(1)完整保持城市文化遗产的原貌的原样保护方式
不进行修缮与重建,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展现城市文化的原貌,罗马斗兽场的保护,完全的保护,让人记住罗马城市的辉煌与罗马的沧海桑田、事事变迁,而中国圆明园的保护亦是原样保护模式,保留圆明园残骸,让人记住那段被迫开放的半殖民历史。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遗产保留甚少,或具有特色意义的城市文化遗产。
(2)修旧如新或修旧如旧的修复保护方式
文化遗产开发中文物保护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保护原则依然是保护其原真历史 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性。修复包括日常的保养修缮或和保护性复原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 修旧如新和修旧如旧。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建筑进行考古的和城市的研究,对遗产的特性必须在其所隶属的文化环境中加以思考和评判,应需依据遗产价值的特殊性质,以及相关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尊重其多样性。(3)居住功能商业化、文娱化的功能置换保护方式
城市文化遗产是否按照其原有的功能进行保护,学术界曾经也引起了 争议。但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遗产功能置换是允许的,亦是成功的。居住功能商业化、文娱化亦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最常见的模式。功能的置换换来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参与性、体验性;而且城市文化遗产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成功地保护了起来。
(4)从城市风貌整体格局进行更新和保护的方式
城市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还包括一些非本体的,不在遗产身上:遗产周边、遗产跟外面的一些关系也有原真性的东西。把原真性概念组分,包括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点位置构成,环境构成等。从城市风貌整体的角度全盘考虑城市街区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中国特有的城市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保护是整体格局保护的典型模式。
城市街区保护以城市街区的更新和保护为主要内容,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但也存在着难点,如城市风貌区中,新建筑该如何介入。因此便要求在新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切入点,以延续和发展街区文脉。
五、结语
中国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而这样的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深远不在于它建了多少厂,修了多少房子,而在于它促成了那个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风格、居住、娱乐等多方的融合、复制与创新,从而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城市历史文化造就了那座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全民性意识。城乡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口和商业在都市区的高度集中,为新产业的形成、生产力的增强以及促进增长,营造了独一无二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多做研究,寻求保护和利用好城乡文化遗产的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5.“世界城市”北京:与垃圾的战争 篇五
当北京对世界城市孜孜以求,上海为世博会欢欣鼓舞的时候,城市与垃圾之间的战争,已近在咫尺。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近日发布了一项2010年的生态城市排名,专门以用水、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及空气污染等范畴评分。北京和上海的排名均大幅靠后,上海排名第152位,而北京的排名在第181位,得分比仰光和哈瓦那都低。这让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北京和上海颜面无光,当北京对世界城市孜孜以求,上海为世博会欢欣鼓舞的时候,城市与垃圾之间的战争,已近在咫尺。
以北京为例,2009年日产生活垃圾大概是1.83万吨,年产669万吨,北京有90%的垃圾进了填埋场,垃圾填埋一年要用掉500亩土地,北京现在约有17个垃圾处理场。今年,北京将有10座垃圾处理设施到期被陆续关闭,届时,北京每天大约有10770吨垃圾无处堆放。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北京的垃圾处理设施也不断地外扩,从最初的四环五环、外移到六环,甚至河北等地。一些达到年限的垃圾填埋场,有的被建设成为绿地,有的甚至被用于修建两限房和保障房。有的垃圾填埋场和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仅一墙之隔,丰台的填埋场半径700米内就是著名的总部基地和世界公园,周边有十多个住宅小区和十多个村庄,涉及人口七万多人。北京周边的填埋场多是上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选址、处理工艺和技术也是十多年前的标准,很多有害垃圾和建筑垃圾也一埋了之。在大兴区的垃圾转运站旁,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转运站周边全是菜地,垃圾污染了地下水;而大棚蔬菜需要浇水灌溉,水又是全部取自地下;奶牛在被污染的河中饮水,羊群在垃圾场上寻找食物;不仅仅是垃圾焚烧的二口恶英会危害健康,填埋造成的污染已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有焚烧、填埋和堆肥。发达国家以焚烧发电处理为主,而中国人的厨余垃圾多,水分含量大,焚烧发电困难,90%以上的垃圾靠填埋处理,其中包括巨量的建筑垃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习惯了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产生了巨量的建筑垃圾。根据行业标准,拆除和建设都会产生不同数量的建筑垃圾。施工每一万平方米的房屋将产生500吨~600吨垃圾,如果拆除同样面积的旧建筑,垃圾产生量就将多了13倍,高达7000吨~1.2万吨。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产生建筑垃圾1850万吨,如果按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计算,北京每年都像是发生过一场大地震。
建筑垃圾的处理情况也同样触目惊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博士高世扬花了一年时间,调查北京建筑垃圾的回收情况。他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北京每年产生4000万吨建筑垃圾中,回收利用的还不到40%,其余都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据他调查,只有10%的建筑垃圾会被运往指定的消纳场所,其余的或被随意倾倒,或被运往非法运营的填埋地进行处理。按每万吨建筑垃圾占地2.5亩计算,未来20年,中国的建筑垃圾增长会进入高峰期,将直接加剧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地冲突。
中国的垃圾分类和垃圾综合利用进展缓慢,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是根本原因。垃圾分类仅仅是垃圾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从分类到压缩、运输、堆肥、填埋要经历很多环节和复杂的工艺,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这些都属于不同的分管部门,垃圾分类归城管委管,有害垃圾的处理却归环保局管,可回收垃圾归供销社管,过期药品属于药监局管……政出多头的最后结果是遇着问题互踢皮球。自2000年开始,政府就在南京、广州等地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经历十余年的推广,我们的政府部门似乎仍然没有准备好。实际上,很多城市,除了在垃圾桶上标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外,其他环节几乎一片空白。
2009年以来,很多城市垃圾焚烧项目遭遇公众阻力。垃圾处理似乎走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填埋处理,不仅会产生恶臭气体,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同时大量占用土地;焚烧处理,由于争论激烈、技术复杂、投资巨大等原因,进展迟缓。填埋不可持续,焚烧又遇阻,其他方式尚未成熟——在这样的进退维谷中,政府和居民不断博弈,垃圾却日复一日不断堆积,如果处理不当,三千里锦绣河山恐成垃圾河山。
6.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篇六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他作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历史的一种延续,它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串联起来,使得城市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得以延续。
然而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以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丧失为代价,近年来,人们在经济上大获成功的同时,正日益意识到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没有灵魂与精神的生命体,是不健全的。因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在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全民性质的工作,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需遵循四个基本条件: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
原真性。联合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提倡的标准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尽力做到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
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性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环境。对于历史的街区和古城,要保留其整体的格局特征,还应包含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
可读性。历史遗物均要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即使在历史的遗存上应该读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痕迹,不能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表现在保护历史遗存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可持续性还表现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继续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为博物馆等,作为景点要慎重,防止破坏。
以下具体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1977年12月,《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实体予以保护的同时,还要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允许出现新的建筑物,但风貌上不与原有特征抵触,新建筑的加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过程。
历史街区的保护界限划定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层 面对保护进行限定,使保护扩大到整个城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
2、范围划定要考虑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实施环境整治,特别是政策实施的便捷性,规模不宜过小;
3、考虑保护管理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设置不宜过多。
4、历史街区保护界线的划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定位:
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在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景观边界。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是苏州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苏州传统格局、水乡风貌特色和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以居住为主的街区。该街区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特征,有较完善的历史环境、事件,保护强调外部整体环境风貌,内容上,不仅要保护物质形体,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如民风民俗、传统商业、手工业;空间上,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本身,还要保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以及绿化、水体等划定保护范围。
第一级:沿街沿河风貌保护地段
一纵四横,五条河路两侧一至两进范围内地带。保护范围面积为8.68公顷。这类地区基本的保护原则是:
普遍保护沿街沿河风貌。以沿街沿河为平江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地段,严格控制沿街沿河的建设活动,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并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违章乱搭建的建筑和设施以及一些物件整治和清理。
保护整体空间环境。以沿街沿河室外空间环境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室外环境设施,包括桥、栏杆、河驳岸、水埠、船鼻子、古井、铺地和古树名木绿化等。整治和清理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设施,特别注意其空间环境的传统氛围的保护。
逐步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室内设施,在满足风貌要求的前提下,使居民室内设施现代化,重点为居民的卫生环境设施。解决居民的卫生设施和保护区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确保河水的洁净。第二级:平江历史街区
指平江街区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沿河沿路建筑,古宅院、庙、观、祠堂、园林等,这一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范围面积为23.83公顷。这类地区风貌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民居已修建或改建,但该地区传统街巷和民居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其中许多属历史保护建筑。
这类地区的保护整治有两个层面的要求:
从风貌层面上。首先要求恢复原有立面风格(包括第五立面——屋顶的形式),其次要注意与14处文物、古建筑风貌的协调;
从生活设施改善层面上。要注意改善民居的内部环境以求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要求,同时还须注意通过协调、维持其原有生活氛围和旧的邻里关系。第三级: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
这一级保护区包含了整个平江街区。保护范围面积为42.94公顷。
7.世界遗产城市 篇七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生成已不再那么纯粹与地域情境有着绝对的关系, 而是由民族地域性与全球跨国性的元素交溶而成。1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与时代的变迁, 城市的功能和意象也在不断破碎重构。《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城市意象也同样需要经过“立象”, 将离合交错的种种要素分析透彻, 以求达到“尽意”的结果。什么是城市的“象”?凯文·林奇的“五元素论”提出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构成了城市的“象”, 这些元素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 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城市的“象”依附城市景观而存在, 默默地传达着城市的信息。什么是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作用的结果。2可以说, 城市意象是城市景观通过人的感知后创造的意象。从城市认知的角度具体来看,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城市意象划分为包括以距离感、通透感、亲地感和力量感为特征的多维的空间意象;以人文精神、集体记忆和名人符号为表现的人文意象;以及从游客视角发掘的、包含对目的地期望的旅游意象。3北京市也需要通过融入这种双向互动的城市认知来对城市意象进行设计, 进一步更为有效的干涉城市品牌建设。这在当前北京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背景下就更为重要。北京市必须积极累积文化资本, 创建新文化空间和文化地标, 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 打造美好的城市意象, 从而增强全球竞争力并构建国家和城市文化认同。下文将从城市认知这一视角来剖析北京的城市意象, 并试图构建清晰完整且具有可塑性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及其营造的路径。
一、冲击与断裂:北京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城市意象的碎片化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 经历了从历史重镇到千年古都再到国际大都市的一系列蜕变。这样一个扬弃和超越的历程, 其中既有令人欣喜的空间创新与物质传承, 也难免有让人扼腕的文化流逝与语境失落。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来,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 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而作为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思想起源地——北京, 不得不直面这一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其中以“文化大革命”对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 庙会全部销声匿迹, 民间花会演出被禁止, 文物古迹被破坏4, 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受到抨击, 这导致传统的礼俗和文化逐渐丧失物质基础。同时, 建国初期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 又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建筑逐渐让位与千楼一面的现代高楼大厦, 皇家园林周边充斥着突兀的现代地标。曾经辉煌的千年古都文明, 在不断地空间改造、房地产开发、城建规划以及文物拆迁等过程中, 日益碎片化, 城市记忆出现断层。例如北京粤东新馆被拆迁, “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这里成立保国会的历史, 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忆”5。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自然进程被灾难性的文化运动中断, 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文化基础被破坏;另一方面城市人完整的生命体验被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与地域结构变迁所冲击, 这一切最终导致北京自然延续的城市意象被割裂。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首先表现在北京城市外在形象的激变。“可以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改建过程, 是以‘战后重建’的规模进行着。一度使两个城市呈现遭到战争剧烈破坏之后的城市景观:到处是塔吊, 到处是深坑, 到处是扬尘, 到处是工地。当这巨型工地渐次消失, 新的都市景观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永远的被抛出了我们用记忆、用生命、用情感、用血缘家族的亲情所书写和铭刻过的空间。”6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北京城旧有的格局被破坏, 都市不断向周边区县扩张, 这种城市外在形象的激变使北京市民直接体验了永远丧失了故园的情感过程, 严重阻碍了居民对北京的城市认同。
其次,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北京文化构成的改变。可以说, 北京的文化构成在近几十年来表现出的变化, 超过了以往两千年变化的总和。当然这一变化的实质, 也是北京市民旧的世界观断裂, 向新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现。藉由教育、媒体、历史与神话的建构, 形塑着人民应有的价值观与秩序, 召唤着人们对某些象征符号产生认同及归属感的民族地域性文化日益式微, 在没有地区 (人们居住特定地点中的生活方式) 、网络 (区域内与他人互动的脉络) 、与集体记忆等属性的全球跨国性文化冲击下, 被片断化, 混成为一种贩卖的商品。民俗学者刘魁立称:“现在大家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 就感到某种亲切, 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的东西, 感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 这样一种观念,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
最后, 这种城市意象的割裂表现在社会心理的失落。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质空间高速转变, 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构成中的势微, 最终导致了社会心理的焦虑与沮丧。无论是北京的原居民还是外来移民抑或是农民工, 现代人对这种城市意象断裂产生了失落感和重拾历史记忆的渴望。在这种意义上, 连续的、“基因”相连的、强有力的城市意象能够缓解社会认同危机, 提升城市凝聚力。
城市意象作为一种活态的表现, 会经历一个自然演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新旧形态之间一脉相承。一旦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被强行改变, 异己文化侵占了城市文化绝大部分的构成, 那么城市意象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纵观近几十年的北京城市文化动势, 我们可以看出, 北京没有形成一种有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 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幅从过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前后很不连贯甚至矛盾的城市意象。
二、多元与认同:作为媒介景观的北京城市图景
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提升与传媒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多靠图像模式而不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文本模式, 人们开始把关注视觉与关注媒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并且惊讶的看到:视觉与媒介是浑然一体的。20世纪60年代,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所著《影像社会》中大胆宣布“影像社会”的到来。他认为由于影像就是使人们借助各种专门媒介去观看世界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可能被直接把握住) 的一种倾向, 影像自然将视觉提高到曾经为触觉所占据的优越位置上;作为最抽象、最易骗人的感觉, 视觉当然最符合当今社会的普遍化了的抽象。7
所以21世纪的城市图景是带有世界烙印的媒介景观, 城市不仅是居住的场所, 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之物。当代城市正借助发达的大众传媒将城市形象作为自我营销的筹码。在日益媒介化的文化语境中,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浪潮逼迫媒体把自己的城市营造为完美的现代大都市, 然而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媒介自身构成的复杂性, 使得城市形象的叙述呈现出异常混杂的多元格局。8作为媒介景观的北京城市图景, 确切地说是城市想象, 承载了太多关于这个时代的荣耀、梦想和野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审美问题, 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政治权力, 以及全球化紧密相连的文化命题, 这一命题的核心就是“多元”与“认同”。
具体来说, 媒体是如何通过自己生产的形象来影响并作用于大众的城市感知和文化想象, 且构成社会建构力量的呢?例如:1986年拍摄的电影《北京故事》展示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记忆中的北京:白的确良衬衫、自行车流中的天安门、灰色的前门楼、大庙里的教室、提笼架鸟遛早的大爷。影片在这些典型的80年代的北京符号中平稳的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2011年的《失恋33天》的拍摄地则主要包括:今日美术馆、重复咖啡Copy Café、莫斯科餐厅、王府井东方广场、798艺术区。电影以当代的北京文化符号展示了北京时尚的、浪漫的一面, 同时重新建构了人与城市的体验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媒体尤其是影视剧借助想象的力量在文化象征层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建构再建构, 积极参与到日益严峻的认同危机解决过程中;同时媒体作为生活的想象工业, 努力将多元文化冲突并行的城市图景描绘的更加美好和谐。
“传播的表现要义是在社会转型当中寻求新的调解形式, 重新定义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9。从这个角度来说, 北京城市意象的重新建构, 即媒体在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 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群体情感进行的一种文化协调与整合, 不单单是对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 也是对城市居民身份的重新构建。其核心要意在于缓解社会性的认同危机, 因为强有力的城市形象具有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具有这种形象的凝聚力。正是靠着这种凝聚力, 一个城市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城市, 才有可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发展起来。”10
三、怀旧与消费:现代文明下的北京城市意象生成
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旧的市民群体日益减少, 城市新移民越来越多, 北京的城市居民构成发生了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北京人的概念。这样的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新主体对城市的体验不同, 他们对文化消费有着新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消费主义和符号拜物教日益兴起的背景下, “怀旧”和“消费”构成了北京城市文化叙事中并行不悖的两条线索。
“怀旧的涌现作为一种文化需求, 它试图提供的不仅是在日渐多元、酷烈的现实面前的规避和想象的庇护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构建”11。这种怀旧感可以说是一种城市的集体情绪, 更多的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等方式弥漫出来。例如北京南锣鼓巷的时尚小店所贩卖的墨绿色铁皮跳蛙等怀旧物品, 印有现代流行语的搪瓷缸子等由旧物品演变的创意商品, 将那些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而被时光掩埋的个人回忆重新发掘出来, 并让人怀念。也就是说“怀旧”依赖了记忆的抗衡, 以维护时代进步的人文内涵, 通过城市历史的积淀来影响城市意象的变化。
城市细节的变化从不间断, 城市意象的形成正是基于新旧意象元素更迭的城市建设过程。而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 当下北京城市意象的生成也打上了消费主义的烙印。在体验经济时代, 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更加注重体验性、个性化、多样性和人性化。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的标志性建筑为例, 北京境外建筑大师设计的央视大楼以及按照本土民俗建造的北京福禄寿酒店等当代地标性建筑, 仅仅止于对个人的审美心理和好奇心的满足, 对创新创意独特性的展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潜在的多元主义的不断进步, 被解释成美学的多样性, 而公认的对社会责任, 政治正确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 则仅成为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时尚。”12可以说包括城市建筑、环境、制度、生活、风尚、礼仪等在内的所有文化意象的复合体——城市意象已经与消费社会融为一体, 并成为这个消费社会的助推器。
四、“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北京城市意象构建
综上所述, 北京城市意象的形成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还有城市居民构成等等有着密切联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是跨时代的, 适用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各个阶段, 而细化到具体城市, 各个时期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是不同的, 城市意象又有着各自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因此, 针对上述北京城市意象在历史延续的维度上出现的割裂问题以及在水平维度上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 下面我们将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出发, 尝试阐述包括内在的文化主题、文化认同和外在的媒体推广、文化空间构建等北京城市意象构建路径。
1、北京城市文化主题的提炼和文化符号的构建
文化主题即根据城市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和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特征提炼出来的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特质, 可以统领各项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文化要素。这是北京城市意象构建的内在需求。因此要从北京千年发展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断面切入城市文化主题, 与当下北京市发展现状相联系, 挖掘出北京的当代文化特征, 并综合地考虑北京未来发展新趋势, 让这座城市承载的历史遗迹、主流价值风范和新兴气象同时彰显出来。使北京的城市意象形成有内在统一逻辑的、整体系统的文化合成物。
这就要求对北京市居民价值观和北京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 提炼出北京城市文化主题。然后在北京文化主题下, 进一步探索能充分凸显北京作为东方都城和中国历史名城的独特的地缘文化景观及其精神风貌的城市文化符号。例如胡同等能彰显北京城市建筑园林特色和“798”、三里屯酒吧街等代表北京时尚生活的城市文化符号, 或者其他的新兴创意符号。还要兼顾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必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等功能所必需的具有实用性的文化符号。在提炼文化主题和符号基础上, 围绕北京的城市主题文化对北京市进行更全面的整体规划。
因为城市意象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北京文化主题和提炼北京文化符号的过程中, 必须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兴趣特点, 为他们分别提供可映射其不同认同目标的文化符号。这就要求在城市文化主题和符号的生成途径上, 官民并举。这就是采取北京市政府规划和民间创意并举的多渠道策略。政府的有意识的构思、投入和组织固然重要, 民间人士、民间组织的个人或群体创意更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更具灵活性、自主性, 还可以随时加以变通。13总之, 北京要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世界城市”, 必须考虑到所有阶层的诉求。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机制构建
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深入, 北京文化多元化发展,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的特征必然会导致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代表的乡民社会和都市精英为主体的现代文明的并置, 国际化多元价值观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和并置必然会使北京的文化构成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多义性空间。如何让“北漂一族”能够在一定意义上获得话语权, 如何让他们能得到身份认同?如何在主流文化圈层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之外, 保持北京多元文化并行的特征?是当下北京城市意象构建过程中的严峻问题。如亨廷顿所言“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建立良好的文化认同机制。
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原生依附情感与公民政治是构成新兴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机制的两种主要方式。14因此, 在维护由一定习俗、语言、信仰等具有原生依附情感的传统组织形态之外, 要加强政府在文化认同上的引导作用。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市公共文明的建设, 加大市民行为引导、监管力度, 加强现代公民教育, 提高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例如:完善市民教育三级网络, 建立现代公民教育资源网络服务中心, 开展如“文明家庭”、“文化大讲堂”、“社区艺术展”等活动, 在广大市民中倡导“读经典”的全民读书活动, 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使与市民息息相关文化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突出了城市的凝聚力, 有利于城市文明氛围的形成。
构建良好认同机制的根本是要以人为本。在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以人为人”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要特别重视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逐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融入感;另一方面是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使得市民在城市化加速的现实情况下, 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群体情感能够更好的进行文化调试和整合。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城市意象的构建过程中来。
3、北京城市意象的媒体推广与全球营销
如前文所述, 媒体塑造的城市意象是想象中的城市图景。关于世界城市的未来图景, 北京已经综合性的提出多个概念, 比如国际活动集聚之都、世界高端总部集聚之都、世界高端人才集聚之都、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必须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 通过文化产业运作的手段, 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城市文化符号推入到信息流通体系中, 在全球范围内对想象中的北京城市图景进行推广, 扩大北京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 北京市需要营造国际一流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进一步强化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力开展文化外交, 致力于在文化服务中和文化对外传播中, 使北京城市意象能适应全球城市竞争, 实现良好的动态演进。而从文化产业运作的角度, 要搭建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平台。通过组织企业参与各领域重要的国际展会与交易会等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对外文化贸易信息服务体系等方式为文化产品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疏通渠道、提供信息、搭建平台。还应加强中央和北京市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 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对外文化贸易布局。
4、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
由于城市意象的形成是城市拥有的各种景观在头脑映像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升华城市形象的核心就转变为如何采用适当的手法使良好的城市景观转化为受众心中深刻的美好的意象。
因此, 一方面良好的城市意象必须注重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 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提供轻松媒介和文化符号纽带, 增强城市居民内心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特色继承的重要空间媒介之一, 尤其是历史文化景观, 它对内可以提升市民的自信心与文化素养, 使得城市的居住价值与就业价值得到巩固;对外则可以强化城市形象的推广、城市知名度的提高, 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 为城市价值的传播与品牌提升获取更多的机会与渠道。另一方面, 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必须注重对受众特征的分析。这就要求针对城市长期居民、短期暂住人员和临时性旅游者等不同类别的受众, 根据他们的日常活动领域, 使其形成有序、统一、持久、深刻、美好的人文感知。
五、结语
8.世界城市的内涵 篇八
本期“封面故事”《让历史绽放现代光彩》,说的是北京市海淀区建设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事情。作为近300年来世界最大的皇家宫苑园林,三山五园集中国园林之大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这块“宝”,且听京城专家、学者如何说。
不久前,有一家外国机构将上海、北京评为目前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第八、九位,并预测10年后北京、上海将跃居第三、四位。显然,评测标准一定包含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元素。你想了解未来中国、未来北京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景么?“特别报道”版的《文化融合科技,创意点亮生活》、《推进金融创新,缔造科技未来》,经济版的《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与“革命”》、《营销中的民间商业情报》,科技版的《海淀提速创新驱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创新创业的航母》、《雷军的蜕变》等文章,可资可鉴。
的确,建设世界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它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去做,认认真真来干。我们需要历史与今天的延续,需要传统与当代的承接,需要东方与西方的借鉴,需要宏观与微观的碰撞,需要学术与产业的贯通,需要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9.世界遗产城市 篇九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了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四大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09年,农业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新增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等优势特色规模生产基地29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件。启动实施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等农业项目624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3个、农用地流转面积64.9万亩,农业产业化带动面67%。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标准化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30个,彭州濛阳等3个农业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大中型农业物流配送中心累计达13个。新增节水灌面24.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3万亩,解决了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第二轮扶贫开发,贫困村农民人均增收806元。实现林业总产值247.8亿元,增长15.9%。成功举办第二届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双流等7个区县荣登全省十强县,其中新津县首次入围。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分析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世界级”的标签,而地处川西平原的成都,这样“世界级”的“标签”用三句话足以诠释——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离珍稀动物最近、拥有原始无人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最多的中心城市。成都有着648
万亩森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8%,全市3000米以上的山峰126座,孕育发源的河流有13条,全市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广大的农村,有大小林盘14万多个,林盘总面积6万多公顷„„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成都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独享’的。成都拥有众多的河流水系和历史名园、有水绿交融、文园同韵的城市园林,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森林植被、优美的城乡绿化环境,这些都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优势分析
成都近来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成效明显。2009年,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到位省外内资1448亿元,分别增长24.6%和35.5%。新签约富士康、马士基等228个重大项目,新引进德国邮政、埃森哲等世界500强企业9家,落户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达139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78.6亿美元,其中出口105亿美元,分别增长15.4%和15.5%,成都出口加工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全面启动成资、成眉、成阿
等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6亿元,引进项目24个,与德阳、雅安、凉山、乐山、泸州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成都、眉山、资阳实现区域通信并网共用长途区号。斯里兰卡设立驻成都总领事馆,与德国波恩市缔结友城关系,与澳大利亚珀斯市建立友好关系,成功加入世界城市联盟。荣获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称号。2010年1月成都经济区正式建立,由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资阳、遂宁、乐山8市组成,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开始起步。成都经济区8市将围绕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环境保护、科技工作、文化旅游、金融、市场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开放合作等11方面进行专题合作。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开放合作等11方面进行专题合作。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名牌产品优势分析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必须要有名牌产品作为保证。成都市近年来加快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各区(市)县质监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要把名牌战略与质量兴市(区、县)工作紧密结合,制订了名牌经济发展规划和名牌激励制度,加强政策引
导和扶持,抓好区域品牌的创建,培育产业集群,吸引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向专业性较强的区域流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经过全市质监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培育,成都市争创第九届四川名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了“成都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了成都经济发展。2010年2月21日成都市共获得第九届四川名牌397个,其中新创四川名牌产品159个、四川服务名牌12个,复查认定四川名牌产品226个。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时代背景分析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在成都处在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当中,其表现为:一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我们实现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二是西部大开发十年,为地处西部的成都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成都这座发展水平在西部比较高的内陆城市,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条件;三是东部地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在深入地进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普遍运用的当代,使得在局部地区三次产业顺次发展、产业梯度转移的传统模式被打破。世界范围内的产业、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内来选择和布局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造地、决策地、研发地完全可以分开的,哪好它往哪里去,哪适宜它往哪里去。这样一个大的形势和具体条件,为成都这个城市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成都虽然地处西部内陆,在这个新的形势下,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找准定位和目标,在产业发展上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成都正迎来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在产业发展上第一次站在了与东部地区同一起跑线上„„此刻,审时度势,着眼长远,确定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对于成都至关重要。
10.世界遗产城市 篇十
“世界水日”是人类在20世纪末确定的又一个节日。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的宗旨:
一、应对与饮用水供应有关的问题。
二、增进公众对保护水资源和饮用水供应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世界水日活动加
世界水日主题
1995年:妇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为干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ground water--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卫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纪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与发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类的未来(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与灾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与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应对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卫生(water sanitation)
2009年: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2010年: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2011 年: 城市水资源管理
(Communicating Water Qua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节水宣传语
1、为了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的眼泪——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
2、在节约水的漫漫长路上真诚的感谢一路上有你。
3、珍惜每一滴水,爱惜每一秒电,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后代。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城市节约用水工作。
5、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6、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7、节约用水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障供水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8、领先科技进步,不断开发节水新技术和新途径。
9、大力提倡污水再生、利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保障供水安全。
10、大力普及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节水小窍门:
一、厨房用水:
1、清洗炊具、餐具时,如果油污过重,用洗米水、煮面汤、过夜茶清洗碗筷可以去油,也可以先用纸擦去油污,然后进行冲洗,这样节省用水量和洗洁精的污染。
2、清洗碗筷时,应尽量使用容器集齐碗碟一起洗涤。
3、清洗蔬菜水果时,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进行清洗,尽量放入到盛水容器中,应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并调整清洗顺序,如:可以先对有皮的蔬菜进行去皮、去泥,然后再进行清洗;先清洗叶类、果类蔬菜,然后在用这些水清洗根茎类蔬菜。
4、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5、应把要解冻的食品提前拿出来,不要用水来帮助解冻食品。
6、用煮蛋器取代用一大锅水来煮蛋,煮过蛋的水可以用来洗菜或清洗带油污的碗筷。
7、把清洗用的最后一道清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如:洗菜的最后一道清水可用来清洗底边碗筷;洗碗的最后一道清水可用来擦洗灶台等。
二、个人清洁用水:
1、使用能够分档调节出水量大小、出水嘴带有节水泡沫激发器的节水龙头。调整自来水阀门的大小来控制水量,养成有意拧小出水龙头的习惯,这样便可节约相当的水量。
2、洗手、洗脸、刷牙时不要将龙头始终打开,应该间断性放水。如:洗手、洗脸时应在打肥皂时关闭龙头,刷牙时,应在杯子接满水后,关闭龙头。
3、减少盆浴次数,每次盆浴时,控制放水量,约三分之一浴盆的水即可,盆浴后的水可洗衣、冲厕所和拖地等等。
4、家中多人需要淋浴,可一个接一个排队洗澡,能节省热水流出前的冷水流失量。收集洗漱或沐浴时为预热所放出的冷水,用于清洗衣物。
5、洗淋浴时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不要怕麻烦,及时关闭水流;使用喷头洗淋浴时,掌握调节冷热水比例;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用水。洗澡要抓紧时间,头脚淋湿即关喷头,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冲洗干净;洗澡时不要“顺便”洗衣物;清洗时站立在一个收集容器中,收集使用过的水,用于冲洗马桶或擦地。
6、洗澡要专心致志,抓紧时间,不要悠然自得,或边聊边洗。更不要在浴室里和好朋友大打水仗。要记住:时间就是水!
三、洗衣用水:
2、为了节水,集中清洗衣服,减少洗衣次数。衣服尽量不要一件一件地分开洗,小件、小量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若嫌一件件手洗麻烦,可以多积一点脏衣服一起扔进洗衣机。因为,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定得太高,衣服在里面漂来漂去,互相之间缺少摩擦,反而洗不干净,还浪费水。将漂洗的水留下来作为下一批衣服的洗涤用水,一次可以省下30-40升清水。
3、洗涤时间可通过织物的种类和衣物脏污的程度来决定。在清洗前对衣物先进行浸泡,可以减少漂洗次数,减少漂洗耗水。
4、漂洗小件衣物时,将水龙头拧小,用流动水冲洗,并在下面放空盆收集用过的水,而不要接几盆水,多次漂洗。这样既容易漂净,又可减少用水总量,还能将收集的水循环利用。
5、6、如果用洗衣机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洗、排水的洗衣方式,每次需用水约165升。而洗衣机采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方式洗涤,每次用水110升,每次可节水55升,每月洗4次,可节水220升。
7、漂洗后的水,可以作为下次洗衣的洗涤用水,或用来洗拖把、拖地板、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水可用来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四、卫生间用水
5、收集废水: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收集洗衣、洗菜、洗漱或洗浴后的废水冲厕所;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刷牙、取洗手液、抹肥皂时要及时关掉水龙头;洗水果应先削皮后清洗;正在用水时,如需开门、接电话等应及时关水龙头。
五、其他用水
1、空调节水:空调也能节水,不要搞错了?没错,但应该是 “ 造 ” 水。听:夏日炎炎似火烧,家家空调都在跑,可怜邻居遭了殃,滴滴哒哒睡不着。空调滴水问题也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了,如果我们把排水管引到屋内,接一个水桶,问题解决了,而且水量还很可观呢,2小时就可接一升水。这些水可用来浇花、洗手、冲厕所,既省了水邻居也高兴了。
2、杜绝浪费水资源,无论在哪里都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立方米;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立方米水,假如一个市有60万个水龙头、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要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
34、不要在中午浇花,因为中午阳光强,水易蒸发。天气凉爽时浇水,清晨为浇水的最佳时间。用淘米水或喝剩下的茶水浇花,既节省了水又有营养。
5、外出就餐,尽量少更换碟子,减少餐厅碟子的洗刷量,从而减少用水。
6、外出、开会时,自带水杯或容量小的瓶装水,减少对剩余瓶装水的浪费。不浪费喝剩的茶水和矿泉水,用来浇花。
【世界遗产城市】推荐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10-09
南非八大世界文化遗产06-22
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11-05
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09-26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11-18
介绍长城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06-14
写世界遗产导游词200字06-22
写世界遗产的小学生作文07-18
世界遗产北京长城的导游词10-29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通用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