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2024-10-05

《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共12篇)

1.《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篇一

九年级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反思

提到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多数同学都能张嘴说出它们的名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中国的历史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两年,在本课中如何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给学生讲清楚,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精心了设计了教学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通过谈话法(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字吗?)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接着发挥课件的`作用,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历史地图上找出各国名称及各发源于哪条河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形象准确地记住了四大古国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三大古国的主要特色,即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围绕此中心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主探究,而后组织活动探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你如何评价金字塔的修建?

2、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的共同实质是什么?

3、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条件上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理由。

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在多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从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

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不好。

2.《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篇二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充分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2.掌握佛教的产生和流传, 对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所了解。3.充分认识古代社会阶级关系, 主要掌握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事例, 积极领悟政治、法律、宗教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国家职能。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作为古代埃及最为伟大的建筑, 金字塔代表的是整个建筑成就, 展现了古埃及古老风俗、阶级关系、文明成果等。2.佛教制度的产生基础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随着佛教的流传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影响十分深远。

难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能够体现出古代阶级关系的理由。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的帮助, 学生充分了解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之路, 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 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师的帮助,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予以充分掌握, 在内容掌握的基础上, 对相关的问题, 有一个辩证的看法, 并全面地对历史事实进行评价。

3.通过教师的帮助, 让学生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 对相关问题, 有一个辩证的看法, 并对该历史事实有全面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程序】

课前引导: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的发展, 原始社会也逐渐开始解体, 人类开始步入文明时代。世界有七大文明奇迹, 其中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是让人非常向往的空中花园。但是鲜少有人知道, 它们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此外, 相信同学们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很好奇。那么人类文明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在本节课程中, 同学们跟随着课程引导, 感受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与踪迹, 一同追寻古代文明的足迹。

一、金字塔的国度

学生阅读本目, 思考以下问题:

1.注意尼罗河的特点, 介绍古埃及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2.注意尼罗河奴隶制国家在什么时候开始统一的, 都城的位置在何处。

3.注意金字塔的命名之因, 以及古埃及国王热衷修建自己陵墓的原因。以及为何将陵墓修建成金字塔,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次修建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当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 教师开始自己的讲授, 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对这些东西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如下:

古埃及的文明起源与发展, 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在三千多年前, 已经有40多个国家, 这些国家均是奴隶制小国。在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建立了较为统一的埃及奴隶制国家。此时, 人们不能直唤国王的名字, 而是称之为法老。

二、金字塔是国王的巨型陵墓

之所以称之为金字塔, 因为在埃及人的文字里, 金字塔能称之为“庇里姆斯”, 即高的意思。从四面展望, 均是大小不一的等腰三角形, 形如中文的金字。因此,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金字塔。目前, 尼罗河的下游有80多座金字塔, 其中规模最大的金字塔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在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之前, 是最高的建筑。金字塔全部用石头砌成。后来埃及被阿拉伯国家统治之后, 逐渐和阿拉伯融合。

讨论的课题是:在四千多年前, 并没有起重机和汽车等机械, 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建造的呢?

三、新月沃地孕育的国度

学生通过阅读此段, 形成以下问题:

1.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及其统一在什么时候?

2.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的发现过程是什么样的?以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4.汉谟拉比法典从历史角度看, 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在回答以上问题后, 需要教师进行归纳, 如下:

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附近,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持续不断的耕作, 形成了人类文明, 在西亚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光彩。那么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流, 一是底格里斯河, 一是幼发拉底河。

此两条河流的流向是并行的, 分别从西北向东南流入, 目的地是波斯湾。在两河流域之间, 是非常肥沃的平原。这一带, 称之为两河流域。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按照古希腊人的说法, 则为美索不达米亚。

此外, 针对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便是空中花园。其地理位置, 位于伊朗、伊拉克。比较知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

四、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阅读, 进行提问, 如下:

1.奴隶制城邦在印度河流域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2.印度种姓制度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的?

3.不同等级之间的阶层, 都有什么样的职责和义务?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后, 向教师提出问题。

3.森林,人类诗意的摇篮 篇三

往森林深处走,世界一下寂静起来,绿了起来,仿佛在树林上面罩上了一个绿色透明的屏障。这寂静与绿色,大概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凡是绿色浓浓的地方,必然会让人屏息静气。尽管游客很多,但绿树遮蔽了一切,林场里安谧的木屋,几乎成了游客的临时雅居。

在森林里听鸟鸣,是一种惬意。森林里,有许多叫不出来名字的鸟儿,一进入森林,这些鸟儿的啼鸣,便会立刻吸引了你。幽暗的、透着绿色阳光的寂静森林,也会将你的听力调动起来,陶醉在鸟儿的啼鸣声里。无论是“喃喃”的,或是“喳喳”的,还是“啁啾”的,都让人听出鸟儿的悠闲,它们不知疲倦地叫着,如同森林里的歌者。这个世界,就是它们的。它们自由地飞翔、啼唤,相互应答,这样的场面令人由衷地欣慰。

那些叶片交叠的树木,把人的视神经放松到极致,目光在树柯间行走,绿色就在你的脚下流淌,阳光也在其间随意地跳跃,在枝稍间斑驳成金色。在潮湿的森林里,你看不见空气中的微尘,看不见雾霾,有益于生存的负氧离子使空气更加清新,故而让人类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赞美:森林是土地的肺,人类的肺。

森林里的得天独厚,让各种鸟儿生存栖居下来,得以繁衍生息下去。其实,更为受益的,是我们人类。我们因森林的如诗如画,而感到视野上的舒爽,享用着森林带来的清新空气;夏天,森林为我们撑起凉伞;冬日,森林为我们挡住寒流。森林里的动物,雪狐,野兔,在松树枝上活泼跃动的松鼠,使森林里的生活如入一个童话的世界。

据说在古代,人们出于对森林和树木的敬畏之情,经常要在森林里举行一些神秘的纪念活动。美洲印第安视森林为图腾:“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死亡。”

4.《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篇四

[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教师讲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教师引导]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5.人类文明的起源 篇五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不过,这个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他们从八百米的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一万二千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

其实,最近三十年来,考察大西洋海底的科技人员,曾经多次在大西洋底发现庞大的古建筑群。那里有长长的道路,有雕刻精美的石柱,还有其他许多文物。一九七九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区,又有惊人的发现。经过美、法两国调查队的仔细考察,证明了这个海区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筑时间,比古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早得多。根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每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离海面100米。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流速从洞中穿过,激起了海面上一片汹涌澎湃的狂澜。

那么,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样建设起文明来的呢?他们还给人类创造过哪些奇迹呢?非常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切的回答。再说,时间已经相隔一万二千多年,因此对于这些富有兴味的问题,看来只能让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和考察了。

自从古猿下树走到地面上来生活,并且用石块作为劳动的工具,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祖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创造着人类自己。人,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敏的双手,也有丰富的语言和严密的思维。正是依靠这些,在悠久的历史年代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明。

尽管大西洋底的文明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进一步揭开,但是,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的丰富的历史古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在大量的文字记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和长江之滨和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

五、六千年来,她们孕育着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开创了源远流长和科学和艺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开始,讲讲五千年来世界各国的种种历史故事吧!

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

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两河流域,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了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是哪一族人。但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公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首先出现人类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聪明的苏美尔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的粘土制成写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作笔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以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十二宫。此外,还有文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长约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远在旧石器时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那时北非的气候温和湿润、布满草丛森林,当时的居民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大约在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北非气候逐转为干旱,并出现了沙漠。但纵贯境内的尼罗河却把埃及变成了沙漠中的绿洲,于是许多居民便陆续迁到尼罗河两岸。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在埃及境内的一段,每年六七月间因上游山洪下泻逐渐淹没河谷两岸,九十月达高潮,十一月开始退潮。泛滥期间,久旱的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待洪水消退后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为之编制神话颂诗。如埃及一首古诗有这么一段诗句:“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

因此,尼罗河为古埃及人带来了发达的古代农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埃及的文字、文学、建筑、艺术和科学等,对古代许多国家特别是地中海东岸各国有过较大的影响,对人类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如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字,传给了地中海东岸的商业氏族腓尼基人,并由此形成了希腊字母。埃及文字除象形字多用于铭刻以外,祭司体和氏书体一般写在纸草上。纸草是由尼罗河下游的人们制作而成的,沼泽地区的一种高杆植物茎部富有纤维性,将其剖成长条,再用树胶粘联起来。它不但是古埃及人使用的纸张,随后也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通用的纸张。在科学知识方面:①已知40多个星座。②制定历法,把全年分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增加5天作节日之用。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第一部太阳历。③金字塔的建造,说明埃及人已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④医学上,医生有专业分工,如治疗眼疾、牙痛、外伤等。此外,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狮身人面像的雕塑等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南亚文明的滥觞──古印度河流域

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东汉时叫“大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把印度与亚洲大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这块大陆的南半部是一个三角形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其流域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主要舞台。南部德干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山地起伏,高原两侧的沿海是平原,气候良好,雨量充沛,适于农耕。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印度河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以及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枣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地方。已经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牦牛、水牛等。古代印度与外部世界也有相当的贸易关系,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2300年的废墟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的巴林岛上也发现了一些古印度河流域的产品。古印度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最古老的文献是《吠陀》和史诗《摩河阿罗多》、《腊玛延那》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有阿旎陀石窟的艺术表现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十个数字符号的发明,后经阿拉伯人略加修改传至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西方文化的源头──克里特岛的文明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中心,岛上土壤肥沃,以盛产鱼、水果,尤其是橄榄油而出名。岛的周围海面风平浪静,气候条件宜于小船航行,因而利于商业贸易。从克里特岛可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几乎都可始终见陆地,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克里特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它的地理位置不仅对商业发展,而且对文化发展也是很理想的。克里特岛人与外界的距离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各种影响;然而又是远的,远到可以无忧无虑地保持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公元前3000年中期,克里特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产生了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性。岛上山区布满森林,提供了建造远航海船的木材。他们驾着单桅海船,满载着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和木材,爱琴诸岛的银、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铜,自己岛上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总的来说,古代作家把克里特岛称作“伟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岛。最能体现克里特文明的是它的建筑,如米诺斯王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里面千门万门、曲折相通,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其中最了不起的是复杂的取水和排水系统,天一下雨,雨水便把下水道冲刷得干干净净,工匠还可以到里面维修。到近代为止,还没有谁能超过它。

华夏的文明摇篮──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是世界的又一个文明发源地,养育黄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细土,这种泥土被称为黄土,它覆盖了河西走廊东面的广大地区。一般认为,黄土是在地质年代较近的第四纪的寒冷干燥时期,由强劲的西北风吹送来的。其源地在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的干旱沙漠地区。有些地方的黄土堆积得很厚,超过100多米。其天然的肥力,不逊于当时世界上任何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因此,黄河流域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样,产生了古代文明。

黄河流域的文明由诸多成分组成,如陶器、丝织品、青铜、文字、大麦、小麦、羊、牛、马等。黄河流域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当时祭拜祖先时用来存放肉类、谷物和酒等祭品的礼器都是青铜制的。青铜制品大小各异,表面饰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形花纹和许多真实或想象的动物图案。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对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历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商朝的文字大多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这些龟甲兽骨是当时的人用来占卜吉凶祸福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独特的习俗。还有,中国古代精美的陶器和丝织品在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后来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取名、以及英语中的“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之意,可见一斑。

6.《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教案3 篇六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让学生在走进世界的过程中,关爱自然,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人类文明成就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热爱和保护热情,增强保护自然、保护文明遗产的责任感。

能力:通过学生的搜集调查、交流研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使学生知道两河流域是世界闻名的重要发源地,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些文明成就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这些人类的伟大创造。

教学重难点: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图片、文字或音像资料及有关古代文明的其它信息。

2.“古代文明成果展示”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古代文明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大河哺育的文明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谁能说说为什么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将走进世界,看看世界上都有哪些地方和中国一样,在大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

二、揭示题目并板书 大河哺育的文明

三、学习新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著名河流图片资料。思考:为什么文明古国都产生在大河流域?

(非洲的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哺育出了古巴比伦文明,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哺育了古中国文明)

(1)了解河姆渡遗址。(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2)了解半坡遗址。(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地区)(3)了解长江、黄河。

师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最早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华文明。列举两河、尼罗河、定期泛滥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以小组观察教材P3图片(1)由石器到铁器的变化。(2)由山洞到房子的过程。

讨论:“从山洞到房屋从石器到铁器”等人们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古老的文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引导探究

出示课件 介绍中国的青铜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1)青铜器产生的意义。(2)青铜器的类型及发展阶段。(3)阿拉伯数字。

(4)陶轮制陶、勾股定理、圆周率。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世界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4.课前调查活动展示

师:同学们,有谁课前访问过有关考古人员或博物馆的相关人士,来说说四大文明古国及它们在大河流域产生的原因吗?

学生发言。

第二课时 印第安文明

一、复习导入

过渡:(世界上)除了四大文明古国之外,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文明?

二、揭示题目并板书 印第安文明

三、学习新知

(一)检查预习

1.书中主要介绍了印第安文明的哪三大古老的文明? 2.在地图上找出他们的居住地,并标出来。

3.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他们的居住环境有何特色。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大河哺育的文明,今天我们学习的古文明是属于海洋文明。)(二)归纳

(1)玛雅人:培育玉米(世界上最早)建筑、雕刻、绘画、天文(太阳历)数学:最早使用“0”,比欧洲早800年

(2)阿兹特克人:填海造田、城镇(3)印加人:太阳神庙、印加南北大道(三)展示资料,进行比较

1.引导学生看板书,课件展示师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观察地图,组织学生在小组、全班交流不同文明相关的知识。

2.讨论:印第安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3.对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作相应的补充。第三课时 做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一、激情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汉字是至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曾经存在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洲玛雅人的图形文字都远远不如汉字这样在今天依然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课件演示: 图片展示从古到今世界古代不同的文字演变。

二、揭示题目并板书 文字的形成与演变

三、学习新知

(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 1.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字 课件展示课本P6页的图片:从古到今不同的文字。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古代不同文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文字在文明的积累和传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图形文字 2.介绍中国文字的变迁过程(1)课件出示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字。

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为我国人民保存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被日本、朝鲜等邻国借用,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汉字→6000多年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2)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字的统一、文字的演化和简化,对推动社会文明有什么作用呢?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文字的演化和简化便于人们掌握和使用)

(3)汉字的影响。3.小小书法展览会

或实物、或课件展示同学们的作业、手抄报、硬笔、软笔书法作品。

师生共同进行评价、表态。(要写好汉字,写规范汉字,写出优秀的文章,让这一古老的文字发扬光大,永远使用、传播下去。)

(二)做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1.故事引入,激发情感

师: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祖国各地分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历史文明古迹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谁愿意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2.找出问题,探究解决

同学们,你在参观或游览这些文明古迹时见到过一些不文明的做法?你有过一些不文明的做法吗?为了继承和传承这些文明,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小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3.板书课题:做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4.实践活动,合理评价

7.思品教案《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 篇七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绚丽多彩的世界

主题一: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

:大和哺育的文明

印第安文明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让学生在走进世界的过程中,关注自然,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人类文明成就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热爱,和赞叹之情。能力:通过学生的搜集调查、交流研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使学生知道两河流域是世界闻名的重要发源地,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些文明成就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这些人类的伟大创造。教学重难点:文明古国的产生,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比较不同文明的特点。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古代文明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古代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古代文明产生于哪两条大河流域吗?

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说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地理条件适合人类居住。

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在那里生产生活了。

师: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

二、整体看书,感知主题(课本中的2到5页内容),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看

书了解到了什么。

三、古代文明的产生。

师: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说的也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这节课共介绍了三部分的内容。

1、古代文明的产生。

2、古代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3、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的贡献。现在我们一起细细了解。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对大河哺育的文明有很多了解。老师考考你们,四大文明古国是那几个?它们各产生于什么大河流域?

生:中国:长江、黄河流域

埃及:尼罗河流域

印度:恒河流域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著名河流的资料?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很佩服你们。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文明古国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吗?

生: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适合人类生存。

河流定期泛滥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古代人们的生产工具落后,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差,对环境的依赖性强。而在大河流域河流定期泛滥,沉积了厚厚的沃土,适于农业生产,勤劳智慧的古代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和创造,变水害为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滋养和哺育了大河两岸的文明古国。

四、古代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文明古国的古代文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同学们知道古代文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吗?先不着急回答,给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师:谁来介绍一下?

生:从房子、使用工具,吃、穿等方面介绍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美好。可见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古代文明给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师:随着城市的相继出现,国家的发展,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在中国早期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关于青铜器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对青铜器的了解还不少,那你们知道书中的这些青铜器是做什么用的吗?

生:编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尊:古代的酒器。

鼎:最早是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主要用于祭祀神灵,是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

师:中国的青铜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知道阿拉伯数字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关于阿拉伯数字你有哪些了解? 生:„

师:我们现在用的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为世界人们所通用,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

师:你们还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哪些古代文明成果? 生:中国:四大发明,赵州桥,长城,象形文字等。

埃及:木乃伊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等。

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制定了相当精确的历法等。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等。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也受益匪浅,充分感受到古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六、印第安文明。

除了四大文明古国之外,世界上还有印第安文明,及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些文明为推进世界的进步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印第安文明也是以农业文明开始的。请同学们看书从地图上找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生活区。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印第安的古文明? 师: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代文明你有哪些了解?

师:让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文明的特点,在小组中进行交

流。

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大河流域,都是以农业文明开始的。印第安也是以农业文明开始的。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古罗马囊括和吸收了先前发展的各古代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古希腊的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也是靠古罗马的复制而流传后世的。

七、教师小结。

8.人类文明的志愿者1500字作文 篇八

人的生命苦旅,似有一种潜在的逻辑,如佛家所说的因缘。大卫生命中注定要追寻约瑟夫?洛克的足迹,并留下他的文字,因为他们有相通的精神血脉。

19XX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首次出现了“香格里拉”一词,称它是“圣境的太阳”。传说,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就受惠于洛克的记述。

二战时,有人问罗斯福:轰炸日本东京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罗斯福巧妙地回答:香格里拉。在美国人心目中,“香格里拉”是“神秘之地”。

藏语中香格里拉是“心中的日月”。喇嘛说:我的孩子,我放在你手上的是香格里拉的遗产和命运。

“香格里拉”,是俄罗斯学者顾彼得和奥地利学者洛克抛出的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性难题!

70多年过去了,香格里拉魅力没有过去,洛克的魅力也没有过去。

70年后,贵州作家王大卫也上路了,在丽江、香格里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追赶着洛克,追赶着香格里拉,追赶着他心中的天堂!大卫的《寻找天堂》,洋洋300页,20XX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现今的修订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两年苦旅追寻的见证。

在滇西北在三江并流区,大卫时时与洛克的生命和精神照面,山山水水,似有洛克的精神影像萦绕……他最终将洛克身世、行踪、业绩一网打尽。他判定洛克的时空是阔大的:他远离故土,只身漂泊,无所依傍、又无不依傍;作为一个独行者、漂泊者,洛克有他的姿态、艰辛和幸福。

传说中,隐秘的杉牟哈喇之地,位于8座终年积雪的雪山之中,雪山的分布,好像莲花的8个花瓣,其中心是一个形状似四边金字塔的巨山,以至于像一个三维(印度教和佛教中的)曼荼罗坛场。山的东边是近湖,西边是两个白色的莲花湖,充满了神韵和神秘。南边有一个公园和巨大的宫殿,居住着杉牟哈喇的国王及亲眷们。

这实在太诱人了。大卫也许也沉醉其中?

滇西北的自然生态、诗情画意曾经令洛克以及顾彼得惊心动魄,他们认为云南、丽江、三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美丽得宛若天堂。在大卫的书中,我们看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的风雨阳光;玉龙雪山、格聂神山、梅里雪山有灵性的生命;甘孜高原与天空是“亲密融和在一起的,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空”;理塘的天空,“既纯净又温柔且强烈,纯净是像蓝眼睛一样清澈的苍穹,温柔是飘逸的云影,强烈是太阳的光芒”。滇西北的纳西、藏、彝、普米、傈僳、独龙、怒族,多少人在大山的庇护下成长、强悍,又有多少人在此遁老。一座城镇,一方水土,绵延历史,几许忆及?高山大河,是他们终生的襁褓;幽谷水泊,是他们的缕缕肌理,世世代代,偕他们而长在。大卫的记录坐实不只是对滇西北神奇、雄峻、丰饶一往情深;他的意旨,已形成命运派定的一泓血性,化为恋母式情结。

民族文化代代传承。丽江、香格里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始终有自己的一份文明,一份传统,为其他地域所不能混淆。这份由地域、历史、语言以及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构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任何人不可改变、窃走的。

洛克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28年,春夏秋冬,朝朝暮暮,孤旅于茶马古道,面对峡谷的惊险、泥石流的惊险、土匪抢劫和野兽袭击的惊险,他的马帮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驿道上探行。这样的探行,历史上只有明代的徐霞客有过。他在玉龙雪山下雪嵩村的居所,简陋到只有一张床、一张简易书桌、一个炭火盆和两个陈旧的箱子。28年间他与纳西人、藏羌人、摩梭人、彝族人、傈僳族人、怒族人、独龙族人和谐相处。19XX年8月离开中国大陆时,洛克还说:我还会回来的。一个外国人,如此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志业,这是什么精神呢?遗憾的`是,洛克曾在19XX年代被视为“文化入侵者”――因为涉及所谓“文化主权”问题。

大卫在看了洛克用生命与心血拍摄的近万幅照片和撰写的数百万文字后,他充分认识、了解了洛克,不敢苟同这种狭隘的偏见。他竭力把“文化侵略者”还原为“中美历史文化友好使者”。这正是大卫的正义与良知使然。无独有偶,大卫作为长期在贵州工作的人,5次去云南,重走洛克之路,面对云南媒体的提问:贵州有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你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云南“抢夺”我们的“矿藏”呢?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总是宏阔浩瀚,吞吐潮汐的。丽江、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主权并非划地为牢,文化的隔离封闭是不明智的。丽江、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区,本身的理念就是各民族和睦相处,不被种族、文化、信仰、习俗所界阂,生动体现人类理性、人文的永恒主题:自然、和谐、发展。

散文是天宇大地的原生形态。一百多年前,黑格尔曾说中国人观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这是一种指向。散文为一切用文字进行表达的人们提供了多种可能,尤其是思想和精神的可能。大卫的《寻找天堂》不是一般的游记,不是萍踪旅痕,而是文学与思想独特融合的结晶。是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心保存,具有非常的文化历史价值。大卫以他强烈的忧患意识,饱满的文化热情,反思往昔的沉重,正视历史的痼疾。他散发着、蒸腾着大山大江浩然之气的文字,给人一种切肤之痛乃至灵魂考问。这是源于他对生命的彻悟。大卫骨子里始终自觉浸透着人类和民族的痛苦与欢欣,承受苦难的解读,直面苦难的追问,超越苦难的救赎。他通过深切、深挚的话语,传递精神的吐纳、生命的交感,这是大卫作品最为可贵的精神特征、文学特征。

对纳西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人的现状与未来命运,他投入了深切的关注。除了对这些民族做了缜密体察之外,还思考这些民族的未来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潜伏危机,大卫无比忧虑。他在勐腊南贡山和南腊河流域的纳卓、勐伴、曼蚌看到大片的树林被砍伐、烧毁时,竟发出了“不是恐惧大自然,而是恐惧人类自己的愚昧与野蛮”的仰天长叹。

在《阿松法王》中,大卫记载了这样的文字:“天地宇宙中,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简短的过程。生命的黯淡和辉煌,都是自己镌铸的。生命走到终点时,会受到灵魂的考问,那种结果,不是精神痛苦,就是精神幸福。”大卫说,法王是尘寰中人亦非尘寰中人,在他硕大无比的头颅里,深藏了太多的宏博睿智。我在这里读到大卫的深意。

大卫的散文,至情至性,不虚假,不扭捏,不娇情,不雕凿,这与当下的世风、文风了断。阅读其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文采,功力、哲思和底气,感受他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和感悟,蒸腾着生命的亢奋和酣畅,散发着来自生活的原汁原味。

天堂何处?大卫寻找到了他的天堂吗?天堂是现实的,也是虚无的;天堂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西方人见过上帝,见过耶和华吗?虽然上帝(God)被视为其信徒至高无上的神。

大卫说,我构建了一个远离尘世(市俗社会)的生态环境,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坚信自己寻找到了一个关于生命、精神与灵魂的丰富世界,相信这就是他心中至善至美的天堂了。大卫是站在历史、文化和人文的维度上,认识人类文明走向的。他企望并获得了在滇西北的一种类似凤凰涅后的辉煌,这是他注定的宿命。

9.《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篇九

重点:了解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难点: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

自主完成情景导学{基础知识整合},做好课前预习

三、课堂讨论

1、试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本课议议欧美早期工业化道路对我国工业化事业有何启示

四、课堂练习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使用的动力主要是自然力,如畜力、风力、水力。蒸汽动力的出现,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它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刻影响是l8世纪的蒸汽动力所望尘莫及的。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底,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工业化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根本分歧在于谁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主要责任,谁该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不得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存问题。

非洲人民呼吁:“富国要偿还你们欠下的气候债”。

中国人民呼吁:“给后代留点碧水蓝天”。

材料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l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

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

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l9世界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根据材料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人类使用的动力方面有哪些革新?(4分)

(2)材料二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4分)

10.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篇十

尖锐的军事、意识形态两极对垒局面结束之后,不同文明之间如何防止冲突、和睦相处的问题,开始进入各国政治家和国际政治研究者的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日趋活跃。

信 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明走向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途径日益广阔。文化因素在新世纪发挥的作用愈益重要,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增强,文 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加大。然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某些强势文明凭借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手段,运用“话语霸权”,肆意侵害广大发展中 国家人民文化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人类对宏观和微观物质无尽的探求,使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使用不当,可能为潜在的文明冲突带 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不同的文明本来就是平等的,这是文明对话的基础。

文明是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2500多个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 中,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而文化则是各种文明的具体表现。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这种多样性将长 期存在。

“物相杂,故曰文。”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存在差异,而承载它们的各自经济基础也有一定差别,这些差异、差别不仅不是文明交流融合的障碍,反而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活力所在。

翻开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看到,各种文明都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历史上的一 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我们认为,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并无高下优劣之别。

当欧洲人最初到达非洲时,他们发现非洲根本没有书面记载的历史,于是,有人认为非洲是缺少文明史的大陆。但当他们真正深入非洲民间,发现普通非洲老人坐 下来谈起本部落的历史,上下千年尽在腹中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看法存在着极大的偏见。随着近代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非洲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 地之一。

人类应该感谢多种文明的存在,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明,人类社会才得以

不断发展,世界才呈现丰富多彩。

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对称日益增大,欠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中被忽视甚至逐渐被边缘化,而以强势经济手段为传播依托的西方文化形成文化霸权。文化交流的严重失衡,不断侵蚀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当今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新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控制的;美国的电影、电视作品生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6.7%,但电影流通量却占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电视作品的比重更是超过了7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世界上的一些语言正在逐渐消失。按目前的消失速度,在未来100年间,世界上现存的5000多种语言将会消失一半,另有多种语言也面临严重威胁。

如何让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弱势的文明群体,获得平等交流、各美其美的权利,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和谐共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 发展的常态现象和主流。正是这交流互鉴的常态,人类取得了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解开生命密码、探索宇宙奥秘的巨大进步。

文明的发展 与繁荣离不开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从本质上讲,一种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 通与传播。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经过阿拉伯人的改造和传播,最终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数学思维基础。而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现代西方文明也曾广泛汲取世界文明的成果。例如,17、18世纪,当外国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典籍翻译成西文传到欧洲时,曾引起一批著名学者和启蒙思想家的浓厚兴趣。笛卡尔、莱布尼兹、孟德斯鸠、伏尔泰、歌德、康德等,都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球是圆的,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它的中心;文明是有自尊的,任何一种文明的主体都希望其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单一文明都不可能 成为真正的“普世文明”。不承认、不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企图建立一种文明的一统天下,最终注定要四处碰壁。任何企图侵蚀甚至用强力铲除其他民族国家的 文化和文明的努力,必然会使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发生异化,并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毁灭。历史上不少霸气十足的国度,煊赫于一时,最终都没有逃脱衰败甚至毁灭的命 运。

文明是相对野蛮而言的,因此,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又有其同一性。文明对全人类的“普适性”是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中形成的共同价值 观,这为文明的对话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前提。例如,各种文明的深层结构中都包含着对人的热爱、关怀和宽容。西方文明中的“博爱”、中华文明中的“泛爱 众”、佛教文明中的“慈悲为怀”、伊斯兰教义中说的:“你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所有人都是痛苦。”各种文明中的这些核心内容相通,可以携手共进,为 文明的对话铺就了一条便捷之路。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关于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共同繁荣的重要智 慧。发源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发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发源于地中 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都是举世公认最早出现的文明。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却历经 沧桑完整地延存了下来,并依然充满生机,继续繁荣兴盛,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明一直保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妄自尊大,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不 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早已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佳话。如今,印度的佛教文化、柬埔寨的吴哥文化,等等,常常从中国古代的典 籍中去追寻其失落的辉煌。

当代政治和经济发展为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冷战结束后,阻碍文明和文化交流的藩篱逐步拆除,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障碍日趋消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然而,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依然存在。除局部地区不同文明、不同种族的仇恨由于历史积淀,一时难以消弭之外,一些国家打着所谓“民 主”、“自由”、“人权”、“法治”、“良政”的旗号,贬低、排斥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大肆推销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加紧对一些国家 进行文化渗透,侵蚀别国民族文化根基,加剧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冲突和宗教矛盾,特别是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西方文明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向全球渗透,严重挤压其他文明的生存空间,这势必引起其他文明群体的不满、恐惧,乃至愤怒;而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 的傲慢与偏见,又推波助澜,大肆渲染这种矛盾、对立。“9·11”事件之后,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宗教挂钩的极端做法,更是将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推向高 潮,于是,“文明冲突论”一度甚嚣尘上。

世界各国不带偏见的政治家都认为,反人类、反文明的恐怖主义从来与任何文明、宗教无关;要消除“文明冲突论”引发的恐慌,唯一的办法只有开展文明对话,加强沟通,消除异质文明之间的误解与曲解。

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主张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互鉴;各种文明应该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中国一贯反对在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中运用“话语霸权”,始终认为,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文化、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尊重和维护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必须尊重和维护基本制度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反对政治和经济上的单边主义。

中国既积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也努力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近年来,中国与一些国家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周”和“文化

年”活动,促进了中国与有关国家人民之间的深层次了解,为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对话开辟了新途径。

法国人戴高乐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还大;但另一个法国人雨果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前者说明人类必须加强交流,后者则说明人类可以进行交流。

11.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论文 篇十一

课程: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历程

摘要:环境科学是由研究环境问题,进而到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在当代产生出来,这对于人类的认识、乃至科学史来说,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它漫长的历史渊源。这是因为环境问题远非自二十世纪开始,虽然就它的尖锐化和严重性来说,是本世纪以来的现象,但就它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来说,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现象。因此,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在远古时期就已开始,环境问题是日积月累产生的,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而人类对它的认识也随之发生改变。

关 键 词: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 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 环境污染 人类历史 环境状况 人与环境 认识发展 可持续发展

概括地讲,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

应当注意的是,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

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民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环境污染。)。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发现使人认识到,除了局部范围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的环境污染问题外,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赤潮”、“太空垃圾”等),不仅对某个国家或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生存的整个地球造成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

(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

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这还表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纵观这些环境的发展历程,结合人类对环境的认知程度和解决手段,主要将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问题分为4个阶段。

1. 第1阶段,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缺乏阶段。

不可否认,环境问题在被人类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在人类发展之初到环境问题被发现的这一时间段,就是环境对环境缺乏认知的阶段。滞后性是环境变化的特性之一。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其产生的变化往往是潜在的、滞后的,这就导致了因为环境变化而引发的许多影响不能很快反应出来。由于没有感受到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因而人类对环境问题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远古时代,人类由于力量弱小,只得服从自然,在自然面前没有多少自主性和自由;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开始在自然面前有了自主权和驾驭能力;工业文明时代,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始向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进军,再加上人类对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环境问题越发严重,渐渐的开始对人类的健康、生活、生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环境问题发生了从无到有的、从小到大的转变。虽然环境问题在工业的高速发展下越来越严重,但是还是没有严重到让人类正视的程度。可以推断,这一阶段的末期就是环境问题扩大最迅速的时期。

2. 第2阶段,认识并试图解决环境问题阶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恶化,环境功能退化,公害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人类开始广泛关注环境问题。为了迫切解决这些问题,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痛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灾害”区分开来,并作为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当时发达国家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因为面临着严重环境污染的现实,迫切的任务是减轻污染问题,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污染源治理工作。在这个阶段近代环境科学思想产生了。在这一阶段中,虽然环境问题得到了人类的重视,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处理还是单纯地停留在解决环境污染上。人们在思想上也只是考虑到环境的保护问题,而没有将伴随人类发展而产生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同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最终还是没有解决环境问题。

3. 第3阶段,高度认知、谋求和谐阶段。

到了20世纪60年代左右,世界各国的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放射性等污染和生态破坏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而且,有些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空洞、环境酸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重大环境问题从个时期开始显露,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的格局也由区域性扩展到全球性。虽然科学也在随时间的推移而飞速发展,但是却无法抑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们越来越感到,当代发生的各种危机,都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发展造成的。传统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以摧毁人类的基本条件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增长的道路。人类已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的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即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将人类发展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这也是现今以及未来所有科学研究应该顾及到的问题。

4. 第4阶段,持续发展阶段。

当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类将真正步入生态文明时代。若无其他强烈因素的干扰,人类可以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这一阶段是人类发展的终极阶段。虽然现今人类离达到这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个阶段昭示着现今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而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的不仅仅是极少部分人类(如科学家)的努力,更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奋斗和坚持,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环境生态导论(盛连喜 主编)

2.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 等编著)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

12.《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篇十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当我吟起这句名言,我便想起在岗位上默默工作的交警叔叔。

他穿着整洁的警服,戴着警帽,晶莹的汗水渗透了全身的衣服。随着一辆辆汽车的川流不息,夜幕降临了。交警叔叔却仍然在马路上不辞劳苦地工作。

忽然,一股浓浓的酒精味弥漫在空中。他做了个手势,让周围的车子停下来。他在众多车辆面前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一名开着林肯车的司机满脸通红,眼睛布满血丝,嘴里还挂着:“今天喝得真舒服!”交警叔叔敲了几下车窗,示意司机将车窗拉下。他又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先生,因您有醉酒驾车的嫌疑,所以我要进行酒精测试。”说完就从腰间抽出一个小仪器,让他位先生吹一下。

不一会儿,酒精度测出来了。一百二十五度,属于醉酒驾车。交警叔叔又厉声说:“醉酒驾车!驾驶证吊销!罚款2000元!刑事拘留15天!”

听完,那位先生愣了一下,又忙从包里掏出一大叠钱,往旁座一扔,慢吞吞地说”:“ 我把这些钱都给你,快放我走!”“不行,快跟我走!”交警叔叔斩钉截铁地说,眼睛中还流露着一丝坚定的眼神。

我不禁地想:他明明可以收下那笔钱呀,那是晚上,不会有人看见的。但他没有这样做。

上一篇: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下一篇:在职教师入党申请书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