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新特色文化年 领跑文化事业大发展

2024-08-18

竖新特色文化年 领跑文化事业大发展(共2篇)

1.竖新特色文化年 领跑文化事业大发展 篇一

以坚强的政治纪律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机遇。文化战线必须筑牢思想防线,把握历史机遇,以坚强的政治纪律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以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要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为抓手,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筑牢坚强堡垒;要以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动力,为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要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事业 大发展大繁荣 政治纪律保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的文化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47条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11条支持我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支持甘肃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10个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将我省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加快我省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扶持公益性文化广电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战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构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新的风貌、新的作风、新的姿态,维护好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形成清廉风气,优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文化战线干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纪条规和宗旨意识、“两个务必”等内容的教育培训,教育干部牢记根本宗旨,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和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长廊、报刊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源头治理,建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调入文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凡进必考”,防止干部调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对临时用工一律纳入编制。积极推行“阳光工程”,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的全程管理和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建立规范完备的行政

(二)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宏观指导能力。一是要加强总体规划。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方针,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制定宏观指导性规划,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二是理顺发展关系。要明确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单位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按照“文化事业发展靠政府,文化产业发展靠市场”的要求,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快网络公司剥离和整治步伐,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思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将广播影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范围,形成持续稳定的多方投入机制。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改善播出质量,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一是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各文化单位、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每个村和社区都有文化室和文化活动中心,使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各项文体活动“有场地、有设施、有秩序”。二是要大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办法,鼓励社区居民、农村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文化活动,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基

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符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体系,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有效、有序、依法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和吸收有一定文学艺术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发展中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支持和扶持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要切实加强基层管理队伍,特别是各乡镇要配备比较懂行的专职人员,具体管理宣传和文化工作,以恢复或用好原文化中心阵地。积极吸引优秀文化人才负责文化工作,逐步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管理队伍。

(三)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文化从业资格制度,定期组织文化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考核,重视发展各类艺术教

2.竖新特色文化年 领跑文化事业大发展 篇二

一、当前深圳群众文化的状况与特征简析

深圳人敢闯、敢试, 无论在经济上、文化上都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国际化城市, 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 加大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力度, 把它作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及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因此, 社会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群众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 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变化巨大。特区群众文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深圳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深圳群众文化发展历程, 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特征之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

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 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样性。深圳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外来文化在此猛烈冲击, 交汇。深圳在民族的与外来的文化, 传统的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冲突、交融过程中, 就敢于大胆接受、“拿来”及创造各种文化为已用。人们既继承传统, 又打破传统, 排污不排外, 在吸收中创新, 努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 时代精神的群众文化。在这块中、外文化交汇之地, 坚定不移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者大有人在。目前活跃的民间文艺就有:京戏、粤剧等剧种;曲艺、相声、山东快书、双簧等;此外各地的地方小戏;民族舞蹈、民歌、山歌、乐器;中国画、书法、剪纸等。中西合壁文化有:时装表演、模特表演、芭蕾舞表演、化妆舞会、钢琴演奏会等。尤其是那些具有鲜明岭南特色文化, 如宝安区各镇、街道的醒狮、龙岗镇的舞龙、福永的千人健身操、坪山镇的客家山歌、南澳镇的舞草龙等。群众文化已跳出了地域文化的圈子, 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在开放、兼容的势态下,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民族与外来文化的互相交融。

特征之二:文化需求发生了较大转变

深圳有很多属于“先富起来”的人, 生活水平普遍较高, 因而, 对文化的需求不仅追求知识, 还追求休闲、娱乐、心身的享受, 即文化享受已由一般观赏型逐渐向追求时尚性、娱乐型需求转变。人们除了经常到图书馆 (室) 等文化场所对知识“充电”, 如深圳7个公共图书馆 (获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4个) , 151个达标社区 (村) 图书馆就天天人如潮涌;不少人还喜欢涌入各类影剧院、文化广场、公园、大家乐舞台、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馆参加娱乐活动。如宝安区的松岗文化广场每晚都有近300人参加集体交谊舞会。有些人甚至成为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厅等经营性的文化娱乐场所的常客。相当部分深圳人已经不是“洗脚上田”的“土巴子”, 而是讲究娱乐消遣, 会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现代人。他们在追求文化享受时已不囿于传统的民族文化, 对充满现代风味的新潮文化更趋之若鹜。一向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艺术, 也已不是“曲高和寡”, 欣赏高雅音乐、听钢琴演奏已成为许多人的平常事。人们的文化需求已出现了求新、求高、求美、求乐的新变化。

特征之三:群众文化活动方式由较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深圳经常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如演唱会、各种汇演比赛、节日庆典等, 其中常设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便有近10项, 如“鹏城金秋”文化艺术节、外来青工文体节、大剧院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国际民间艺术节及读书月活动等。而且就连镇、街道、村、小区、企业都组织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如松岗镇举办了国际龙舟赛、观澜镇举办了国际高尔夫球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就带来了群众文化活动方式的转变:其一, 由单纯的依靠政府办向政府、集体、社会一起办转变, “群众文化群众办, 群众文化社会办”已成为一种热潮;其二, 由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为主向社会共同举办群众自娱自乐转变。自娱自乐、自我创造逾来逾成为深圳人的一大追求, “大家乐舞台”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方兴未艾, 就折射出深圳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的自觉意识。其三, 由单纯公益性向准公益性及经营服务型转变。文化事业单位已改变过于依赖政府的状况, 逐渐向依靠社会各界共同办文化方面发展。

特征之四:家庭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

先富起来的部分深圳人, 按自己的个性追求家庭文化品位及不同风格, 那些高档文化消费、娱乐设备如大屏幕彩电、VCD、DVD、数码录像机、集焦照相机、组合音响、电脑、电子琴、钢琴等进入了许多普通家庭, 那些“一掷千金”追求时尚, 升级家庭文化设备者已是平常事。他们并不是充斯文, 有意作摆设, 而是一种真正的爱好。有不少人居住地都首选有文化娱乐会所的小区, 文化小区、文化家庭成为一种人们所追求的潮流。有关单位组织的以家庭成员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得到了众多居民热烈响应和踊跃参加。光是罗湖区有关部门和单位所举办的“航母社区文化展示月”活动, 参与的家庭就达5000多户, 将“我爱我家”的主旋律推向高潮。深圳人总的来说给人的印象已不再是没文化修养的“大老粗”, 已是向往现代文化生活懂得休闲, 怡情养性, 追求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文明人。

特征之五:群众文化空前繁荣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深圳群众文化的繁荣, 促进了文化艺术精品的相继产生。深圳有一支文化精英队伍, 他们把握时代的脉搏, 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和深圳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有在全国广泛传唱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有影响较大的小说和电影《花季·雨季》;有为人们所喜爱的舞剧《深圳故事·追求》, 粤剧《驼哥的旗》《情系中英街》, 舞蹈《大鹏湾渔女》等。年年都有一批在全省全国获奖, 并具有影响力的精品产生, 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 鼓舞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不深建设者的意志, 激励了人们的奋斗精神, 更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 深圳群众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问题。其一, 存在躁动性, 浅薄化现象。深圳本来是文化底蕴不厚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 紧张的工作, 以及众多“洗脚上田”的南疆北地的农民涌入这座“一夜城”, 那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思想, 及浅薄的农民意识和行为渗入到文化之中, 形成一种负面的东西。其二, 存在文化媚俗倾向, 格调不高, 品味低下的庸俗文化还占据着一定市场, 娱乐场所的功利性和商业性色彩较为浓郁。其三, 文化市场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 导致部门非法演出, 制黄、贩黄屡禁不绝, 甚至少数娱乐场所还藏污衲垢等。其四, 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还不足, 有的基础设施还达不到要求, 各区、镇 (街道) 发展不平衡, 客观上或多或少地制约了群众文化事业上新的台阶。

二、实现深圳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正如上文所述, 深圳群众文化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的确邓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 随着“文化立市”和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为深圳群众文化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 也给群文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今后在继续巩固胡有成果的基础上, 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群众文化工作, 抓住机遇, 利用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 不断的开拓、创新, 促进特区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推动建设高品位城市而努力,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探讨。本人认为应着重抓好如下六个方面:

(一) 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以文化创新促进繁荣

随着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 文化事业也必须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 把文化事业推到新的台阶。为此, 我们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城市的品位为目标, 以文化创新为动力, 促进深圳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是观念要创新。

文化要创新, 首先观念必须创新, 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要求。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量的扩大, 还有质的飞跃, 我们就必需认真研究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点, 找出规律, 提出新的近期、远期活动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 明确发展目标。为此, 要大胆改革, 积极创新, 敢闯敢试, “敢为天下先”, 跳出小文化的圈子, 克服一切轻视群众文化的思想, 大力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文明道德素质, 努力建设高品位城市。

二是在继承中创新。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 又要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 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许多优秀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在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经济朝一体化发展的情况下, 我们要促进深圳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就要十分珍惜和爱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并且不断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创新。同时, 整合外国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丰富自己, 增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确保群众文化朝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二) 坚持正确引导, 在普及基础上提高, 在提高指导下普及

群众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众性、社会性, 能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因而, 我们就要通过广大群众的自娱自乐来实现寓教于乐, 实现从普及中提高、创新, 以提高和创新来促繁荣发展。

为此, 我们就要转换思路, 坚持正确引导, 努力去拓展群众文化的广阔空间。首先, 要坚持政府对文化活动的导向性、示范性, 引导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在继续抓好文化下乡、下基层, 开展“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等的同时, 进一步办好“鹏城金秋”艺术节、外来青工文体节等常设性大型文化艺术展演比赛评选活动, 以及系列重大庆典文化活动, 使各类文艺精品得到充分的展示, 让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影响人。实现从普及走向提高, 提高再带动普及, 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次, 深入群众, 正确指导, 形成辅导网络。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要针对不同的人群, 建立不同的固定辅导网点, 使群众文化活动能保持经常性。为此, 文化部门应与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团体和组织进行协调, 形成多层次的文化辅导网点, 推动群众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同时, 要依靠社会力量才共同办文化。

(三) 坚持政府大力扶持, 实行投入机制创新

群众文化是社会公益性很强的事业,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和机制保障, 群众文化事业就难以得到保障和发展。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是开展好群众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 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 文化事业经费要做到逐年增加, 各级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能少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5%。要重视文化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城市特色、功能先进、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设施。使这些设施达到“国内一流, 国际先进”水平, 成为城市的高雅艺术殿堂。同时, 大力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为此, 在坚持政府投入的同时, 我们要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政府对文化单位资金的投入方式, 制定有利于居民个人、企业组织、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领域, 进一步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 加快群众文化发展的步伐。

(四) 大力发展强化文化, 促进群文事业繁荣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迅速上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因此, 要建立高品位文化城市就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作为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和现代化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年产值虽然近百亿元, 但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产业组织形式规模仍偏小等。为此, 要注意研发和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要通过体制、制度创新, 加快集团化建设步伐。应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 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 形成以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 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创立响亮的文化品牌, 使文化产业所占城市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较高, 力争有多家文化企业能够进入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中, 形成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影视、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一起兴盛的局面, 以促进深圳群众文化及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五)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 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人才是一个城市文化最重要的体现, 只有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建成高素质文化。《孙子兵法》里说:“问于天地之间者, 莫过于人。”人的因素第一, 的确, 任何先进的文化都要靠人去掌握、去创造, 因此, 必须重视文化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的群众文化队伍。在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和对外人才引进的同时, 注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 集天下之英才, 用民间之智士, 尤其是要引进大师级文化艺术人才和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为此, 要制订有利于使用和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 创造鼓励人才、激励人才、引进人才的机制和环境, 构建一条人才进入深圳的“绿色通道”, 形成一支高、尖创新人才队伍。以人才带队伍素质的提高, 带文化精品的产出, 把群众文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模式

深圳群众文化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 就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 营造群众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政府对文化的宏观管理, 努力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和“服务文化”转变, 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过渡。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一方面要为文化建设服务, 对文化建设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交流进行行为规范, 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镇 (街道) 社区居委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 强化公益性功能, 大力扶持群众文化事业, 努力建设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能力强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和专业骨干队伍, 依靠社会各界力量, 繁荣城乡文艺舞台, 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上一篇:大学毕业典礼策划方案下一篇:测绘学院校外毕业实习接收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