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

2024-10-02

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共8篇)

1.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 篇一

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绪论

刘聪,1956年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现为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兼任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主 任。刘聪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通过老师和学校悉心培育和 教导,为口后自己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期间,用其对社会生活的感 悟和体验,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学习和继承,确立了艺术生涯的坐标一一以 艺术歌曲作为一生的主要创作方向。

刘聪在沿着前辈音乐家的成功经验以及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西方的先进经验 的同时开拓创新,创作手法更加多元化,作曲手法独特新颖,体裁涉及面广,作 品风格丰富,他的作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特色,共作有一百多首艺术歌曲,他目前己有三十多首声乐作品参加了全国比赛和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并有多部作 品获得嘉奖,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刘聪的艺术歌曲《冰》,来探讨和研究刘聪的艺术歌曲。歌曲《冰》的艺术特点

《冰》这首歌曲创作于2004年,主要表达了人在逆境中的坦荡、纯真、坚毅、博大。下面我们就从歌曲的歌词、旋律发展以及调式转变三个方面,对于歌曲《冰》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1.1从“惨烈悲壮”到“升华重生”的歌词内涵

整首歌刚开始的歌词“沉重的轱辘在我身上碾过,任锋利的刀刃将我的肌肤划开,寒风中我会默默的忍耐”表面上看起来“惨烈悲壮”但是细品却不乏男人的气概,奠定了整个歌曲前半部分的基调。接下来的歌词“任突发的重力将我击

碎,一块块的悬挂起来,你会看到透明与坦白”这三句歌词继承了前面的“惨烈悲壮”但是中间又透露着男子汉的担当,同时也让人们对整首歌的基调更加的了解。下面几句突然峰回路转,“带到阳光能给我更多温暖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生命的原型”让人本来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的明快了起来,而且正好贴合本文的歌名“冰”,象征着寒冰逐渐开始融为流水。最后“化作飞涌的浪花,回归滚滚东流的大海”则如”凤凰涅槃“一般,让人彻底拜托了前面的阴影,彻底的“升华重生”。

1.2从“铿锵有力”到“优美连贯”的旋律发展

为了迎合歌曲的主题和歌词的内涵,这首歌在旋律上也是一个从“悲壮”到“涅槃”的过程。旋律的发展过程中,歌曲的前半部分运用了大量的“进行曲节奏”比如切分(X X X)和附点(X.X)节奏,凸显了歌曲前半部分的铿锵有力。而到了旋律的后半段则运用了大量整体比较连贯的节奏型,比如平八(XX)和长音(X—、X———)让整个曲子变的充满希望,最后达到高潮。

1.3从“黯淡悲情”到“雄伟明亮”的调式转变

歌曲的前半部分为C大调,而且用了很多的低音,使整首歌的前半部分,低沉而铿锵有力。后半部分就像歌词的转变一样峰回路转,转到了A大调上面,而且在音符的使用上也开始从低沉逐渐升高,最后又转回到C大调并在主和弦的帮助下恢弘明亮的结束了整首歌。歌曲《冰》的演唱分析

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同传统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样,虽有着不同的美学要求。但在发声原理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如深气息、高位置、整体共鸣等等。以上的发声原理在众多声乐演唱书籍、期刊和论文中可见,故不再赘述。在以共同的发声原理为基础的前提下,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亦或演唱刘聪艺术歌曲时我们应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为歌唱表现做准备。下面我们就从音色、力度、咬字、吐字、情感处理以及风格掌握几个方面详细的介绍《冰》这首歌曲。

2.1 歌唱的音色和力度

音色和力度是音乐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音色指声音的质量或者色彩。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必须根据音乐的内容和人物个性的不同,在音色加以适当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单调感,无法达到音乐表现的最佳境界。一般来说,民歌气息比较浓厚的歌曲需唱的朴实和亲切些,音色就应明亮些,比如《梦中的卓玛》(陈道斌词)、《玉根国脉》、《我是贵州人》、《蓝色鸟江》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冰》,因为本身歌曲的情绪变化就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音色以及力度的变化,刚开始歌曲相对是比较的悲壮的,我们需要用结实的音色和坚定而强烈的力度来演唱这个部分,音色方面要饱满低沉,富有弹性。到中间部分由于歌曲情绪的变化,我们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坚定低沉变的阳光优美一些。然后到最后高潮的部分就需要用比较有穿透性的音色和较强的力度来展现“凤凰涅槃”的感觉。

2.2 歌唱的咬字和吐字

掌握汉语语言的咬字、吐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刘聪艺术歌曲创作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演唱中为了追求美好的声音,又能突出民族的语言特点,达到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就要注意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的配合。

《冰》作为刘聪艺术歌曲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它表达了男人的坚韧和勇敢。因此我们在咬字和吐字的时候也要格外的注意,每一个字都要“咬住”而且“吐字”的时候也需要特别的干脆,做到铿锵有力,切忌虎头蛇尾。每一句的第一个第,比如“任”、“寒”等都要有非常清楚的发音,给整句开一个好头,切忌“浑沦吞枣”,到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比如“过”、“开”,则一定要守住,每一句头和尾是整句的灵魂,抓住了头和尾那么这句歌词就基本的可以很好的完成。另外咬字和吐字要注意与现实的情绪相结合而灵活的变化。

2.3 歌曲的情感

情感演唱歌曲时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多的注重演唱者在理解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自我的心理感受,形成具有演唱者个性与气质的演唱

风格。我们今天的研究对象《冰》是一首非常“男人”的歌曲,但是同时中间也不乏细腻的部分。需要我们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对整首歌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演绎整首歌曲。首先要从头到尾的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比如第一句“任突发的重力将我击碎”再演唱的时候就要有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中间部分则需要增加一点男人的细腻,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手势来辅助歌曲情感的表达。

2.4 歌曲风格的掌握

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在必备的情感基础之上,注重把握各种不同歌曲的风格,便于生动的情感表达。被中国词曲作家一度创作中普遍运用的“移情”现象,同时出现在演唱者二度创作中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冰》是一首非常具有抒情性的艺术歌曲,整首歌曲的主题是为了阐述一个男人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担当和坚韧。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必须紧扣这首歌曲的基调,而演唱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力度,更多的时候要用情感来包裹力度,从而更好的打动听众。

结论

刘聪是一位有艺术追求、有美学理想的现、当代作曲家。在我国如今的歌曲创作中,他是一位执着并致力于艺术歌曲创作事业,并硕果累累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丰富灵动,情感深沉动人,气质高雅大气,题材宽广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与艺术爆发力。如《故园恋》的深沉内蕴;《雨后》的清新灵动;《鸟儿在风中歌唱》的真挚动人;《苍天下的太阳路》的酣畅大气;《梦中的卓玛》的澎湃激情,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体现了作曲家刘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冰》作为刘聪的代表作品之一,可以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光明,本文通过分析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唱中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给大家启示。另外因为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纰漏,敬请批评比指正。

摘要

《冰》是我国作曲家刘聪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大陆并造就了一批诸如舒伯特一样的艺术歌曲大师,艺术歌曲传入我国大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目前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我们探索、实践和发展的道路上,也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刘聪就是当今中国乐坛著名的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以刘聪的艺术歌曲《冰》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作品在艺术风格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的独特之处。希望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艺术歌曲形成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刘聪 艺术特点 演唱分析 歌曲

致谢

在这个平常而又特殊的季节里,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感谢的热流。因为,对于边上班、边求学的我来说,在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由于工作的忙碌和旅途的奔波,使得攻读硕士研究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自然离不开老师、同事、同学的帮助和关心,以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值此论文付梓之际,特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此,要由衷感谢我的导师老师。老师热情诚挚,不拘俗规,表现出的平易近人,让我深受感动。老师爽朗坦诚,至情至性,闲谈中的妙语解颐,总能让我豁然顿悟;老师严谨智慧、博大精深,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回首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从最初的选题、到框架的构思、修改以至最终的定稿,均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倾心尽力。与老师的师缘,让我倍感珍惜,也让我感到些许的缺憾,遗憾错过与老师能够更多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聪.论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调性复杂化[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 04.[2]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9).[3]刘聪.从三全音地位的变化看20世纪和声音响的重要特征[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2).[4]傅庚辰.艺术歌曲向何方一一在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07(7).[5]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 08.[6]罗艺峰.回到原点: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 10.[7]刘聪.刘聪艺术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8]王大燕.艺术歌曲概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9]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0]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 篇二

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当时的军阀和政府对满族人民采取了很多的打击和迫害活动。很多的满族人开始隐姓埋名寻找自己的生活之路。这种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满族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满族舞蹈就是受到影响较大的文化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讲究民族平等,满族人民开始正常的生活,满族舞蹈也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进步,各类全新创作的满族舞蹈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比方说新中国第一部满族舞剧《珍珠湖》,这部满足舞蹈剧是由满族民间的一个传说改编而成的,真实地反映了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舞蹈对满族人民的真善美进行了歌颂。除了这个典型的满族舞蹈剧外,还有《莽势》、《盛世行》、 《腰玲舞》等等,这些数量众多的满族舞蹈对于传承满族传统的舞蹈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另外,对于普通受众充分了解和理解满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满族舞蹈的姿势特点分析

1.满族女性步伐

在满族舞蹈中,对于女性的步伐而言,最具有典型特色的要数满族舞蹈中的“寸子步”,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吉祥步”。这里所讲的“寸子”指的是传统满足女子穿着的一种类似于现在高跟鞋的鞋子,这种鞋子的跟一般高度在两寸左右,而且鞋跟一般位于鞋子的中心位置。 “寸子步”这一名称主要是由于女性所穿的鞋子得名,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特有的鞋子,形成了满族舞蹈中独有的步态和动作节奏。在走“寸子步”时,起步阶段在支撑腿的膝盖部位需要有一定的微弹,与此同时另一只脚朝着前方自然地迈出,当迈出的脚平稳落地后,迅速将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寸子步”在行走过程中需要保持上身的直立挺拔,而且需要夹紧背部,放松肩部,手臂需要进行相应的摆、抹、拉、绕等基本动作,可以更好的展现满族女性那种高贵、优雅、祥和的气质。即使是那些节奏相对较快的“小踮步”、“小碎步”虽然使其原有的优雅气质相应的降低,但是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种活泼和灵性,在不失敏捷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现出满族女性脚下的平稳和坚韧。

2.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装受到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怎样影响,满族服饰中高高的发簪、旗袍以及三寸左右的跟高寸子鞋仍然是满族服饰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寸子鞋” 要求穿着者要保持脚下步伐的稳健。另外,在舞蹈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体现舞蹈的美感,就必须要配合上舞蹈者膝盖的弹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满族舞蹈整体的优美感觉。由此可见,在满族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膝盖的弹性、韧性以及控制力对于整个满族舞蹈的完成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3.满族舞蹈姿势

舞蹈形态主要是指在民族礼仪文化里呈现满足舞蹈的静态和动态的身体动作。满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民族,非常注重礼仪,自身有着一套独特的礼仪习俗。例如,在满族的民间,一般都是小辈见到长辈,要定期向长辈行礼,男女姿势不一样,主要的姿势是男性只是单跪, 女性是双手扶膝,而长辈对小辈的回礼是抱腰的姿势;在平辈之间见面只需要互相碰撞肩膀就可以。艺术家将这些礼仪动作进行精心设计并加上动作语言,将他们一并融入舞蹈当中,最突出的就是女性的抹鬓礼仪。在满族舞蹈的姿势动作当中,腰部动作是比较频繁使用和突出的动作,在满族舞蹈中虽然腰部的动作扭动很大,但还是非常的灵活多变,而且形成一定的规律。

在满族舞蹈中,不同的地区和部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例如,东海女真民族的一部大型组舞《东海莽式》,这部大型组舞包括独舞、群舞等,主要分成九折十八式,在这九折十八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舞蹈所展示的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十八式”主要是指通过手势、脚势、腰势、肩势等姿态共同形成满足舞蹈的传统语汇,这样为后期我们进行研究和创作做好了铺垫。我们对前四折的舞蹈姿势进行分析,第一折其主要是指由男女双方分别进行表演的群舞,名称为起式。第二折其主要是指女子进行织网舞姿的女子舞,其中穿针的姿势主要是来自三江口,例如,曾经有这样的描述:“双臂回旋展翅走,织网梭如波浪,晒网围跳手高扬,捧心搭肩双携手。”不难看出,这个舞蹈主要是向我们展示满族渔家女子正在织网的动作,从而让我们明白满族渔家女子是怎样进行织网的。第三折其主要是指女子摆水的姿势,曾经有这样的描述:“摆水跳转宜轻柔,展手慢步少回头,纵横分水如探海,摸手游泳应自由。”不难看出,通过摆水的姿势来展现当地的渔民生活的场景,有渔民游泳、渔民捕鱼等。第四折其主要是指女子身穿花样旗袍,脚穿寸子鞋,手拿花样手帕, 展示婀娜多姿的姿势,进行踏青的场景,名称为吉祥步。这样的舞姿和仪态让大家过目不忘,留下了神韵风情之美。

在满族舞蹈当中,腰部动作的舞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主要是由于他是带动整个上身动作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舞姿都与满族萨满教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萨满其主要是指作为人和神之间的使者, 在满族民间被称为查玛。在满族人的民族风俗习惯中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萨满在进行祭神、祭天等比较重大的祭奠时,通常都会以唱歌和跳舞的形式来展现整个场面的重大。而萨满在进行祭奠时, 通常都会身穿神衣神裙,手里拿着单鼓,腰间挂着铜铃,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击鼓,一边腰间摆动铜铃, 让铜铃发出最大的声音,保持一定的规律,每三次对身体进行左右摇摆,脚尖也跟着向前点,对此动作反复进行并向前,主要的目的是对神灵表达崇敬和祈求之情, 整个人像神仙一样,动作灵气逼人,促使上身的摆动和膝部的弹合并在一起,因此,腰部的摆动是整个上身动作的主要动力,并根植于满族民间的风俗之中,促使满族舞蹈在中国的传统深厚,让满族舞蹈深入人心。

满族本身不但是一个在战场上善于打仗的民族, 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喜欢唱歌和跳舞的民族,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区域,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从而形成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促使他们形成比较坚强勇敢的民族个性,让他们的豪放舞风舞韵深入我们的内心,也让我们善于与满族人交往。

三、满族舞蹈姿势艺术特点分析

1.具有民族性的艺术特点

民族性是满族舞蹈姿势的艺术特点之一。早在17时机初期就有了满族,而满族的祖先是3000多年前的肃慎人,狩猎是肃慎人获得生存的唯一出路,肃慎人的女真族就是我们说的满族的先世。满族舞蹈的姿势和满族秧歌舞蹈的姿势以及穿着打扮都与本身的民族风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满族的舞蹈服装中旗袍和剑袖是从满族人骑马狩猎的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还有佩饰里的荷包、火镰等这些都是从满民族人们的生活当中演变而来的。满民族的民俗和民情为满民族的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东北的“鞑子秧歌”, 满族人民在进行表演时都要进行见面礼,其中伴舞的 “鞑子官”会相互碰撞肩膀,这种舞蹈的姿势就是来源于满足平辈人在见面时所要进行的礼节,充分体现了满族对礼节非常的重视,而满族所特有的民族服饰,也为满族的舞蹈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内涵和风韵。

2.具有开放性的艺术特点

由于满族是一个喜欢与外族交友的民族,本身比较开放,主要以女真文化为主,满族善于与外民族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势,从而不断壮大满民族的文化。在满族进入黄中原后,由于其开放性的艺术特点,不断吸收和融合汉文化的优势,而且还进行了政治联姻和军事合并,促使满族文化不断融合蒙族文化、耕耘文化、放牧文化等,从而充分体现满族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满族舞蹈是从满族文化演变而来的,从而满族舞蹈也具有开放性的艺术特点,例如,满族舞蹈的语言、服饰以及舞蹈姿势都是满族从汉族和蒙族舞蹈中融合的优势,从而形成满族独特的舞蹈。

3.具有多元性的艺术特点

满族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多元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必将体现在其民族舞蹈的多元性上。满族集体舞蹈“阿猎文化和骑罕拜舞”源自东北地区达斡尔族舞蹈“罕伯舞”;满族秧歌吸纳了很多汉族秧歌的元索, 比如满族秧歌的戏曲人物扮相等;同时满族舞蹈还与同样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的朝鲜族舞蹈有较多相似之处,有相互学习和吸纳的痕迹。如满族舞中的“别步”,与朝鲜族“手舞”中的抹培动作相似,满族《婚礼舞》中的转动作和朝鲜族的举手扛手与伸膀, 转动作比较相似,满族舞蹈“跳家神”通常均系腰铃、 戴神帽、手持鼓,还有的手持串铃,边念词,唱神歌, 边摆腰跳舞。朝鲜族也有跳神舞蹈,舞者一手持刀,一手持串铃跳舞。

4.具有差异性的艺术特点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不同地域的满族舞蹈各有差异和各具特色。现今在辽宁省盛行的满族舞蹈,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满汉民间舞蹈的融合体。抚顺地区的“鞑子秧歌”、铁岭地区自勺“地秧歌”,从内容上重点表现了满族重礼仪的风俗,从舞蹈韵律上具有刚健、沉稳、大幅度摆动腰身等特点;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和“四普宁”具有较强的宗教祭祀特点。

总之,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远在隋朝, 满族祖先靺鞨就在中原表演歌舞。满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 捕鱼、战斗的场景演化而来,艺术地再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挖掘和保存价值。

摘要: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所特有的满族舞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以及特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本文主要针对满足舞蹈的姿势特点以及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3.电脑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点分析 篇三

关键词 电脑艺术设计 美学特点 功能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关于艺术的概念我们总是无法十分完整、确切地表达,这是由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的事物,有种只可意会的朦胧感。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我们通常认为,艺术设计是一项兼具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的工作,它指的是将艺术的美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艺术的美变得更加实在。当然,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艺术设计虽然偏重于实用功能,但是其美学特点仍然是其区别于一般的设计的重要表现。

1电脑艺术设计的特点和缺点

电脑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的手工艺术设计,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是迅速、高效的特点。电脑设计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周期大大缩短,设计效率成倍提升;第二是具有海量的色彩。传统的艺术设计十分依赖于颜料,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将所有的颜色都做成颜料,而用电脑做设计可以有数以千万计的色彩;第三,设计的载体不再是不易保存的纸,而更加多样化,展示的时候也能够更加直观和形式多样。例如,用幻灯片的形式可以欣赏到平面的设计,用三维投影技术来展示立体的设计等等;第四,电脑设计便于修改。由于传统的颜料是很难涂抹掉的,所以当设计师发现设计出现偏差的时候,无法准确地进行修改。如果重新来过,又无法保证跟之前设计的保持同步性。而电脑设计修改的操作较为简单。

当然,不是说电脑艺术设计就没有缺点了,它的缺点就是带着一丝机械的冰冷气息,在人们欣赏其艺术设计效果总是在这个方面略逊于手工的设计。并且人的器官才是配合更为协调的,能够迸发出无尽的潜力的美的工具,人的大脑和手碰撞,能够创造出的艺术灵感是借助于机械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并且长期借助电脑,还会对电脑形成依赖,长此以往下去并将影响设计师的灵感。再者,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手工设计时,人的注意力都在力图将大脑中的图像转化为现实中的设计,而借助于电脑,人们要分心去进行各项电脑的操作,根本不可能集中注意力将脑海中的灵感百分百还原,这就影响了艺术设计的效果。

2电脑艺术设计的美学特点分析

首先,电脑艺术设计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新颖的美。艺术是不分时间的,传统的古物和历史有其沧桑的美感,现代的事物有其新鲜的活力的美感。电脑是现代的新生事物,它给人的印象就是现代、摩登、先进、高科技。那么电脑艺术设计自然体现出的美自然是一种现代的新颖的美。

其次,电脑艺术设计是社会的美。电脑艺术设计是按照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来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这是因为尽管艺术的灵感来源极其广泛,任何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设计师进行设计的着眼点,但是电脑程序是由人设定和操作的,即便在用一样的电脑软件也不可能做出一模一样的艺术设计,但是至少不符合人的审美价值的那些设计都已经被淘汰掉了。

再次,电脑艺术设计中的美是一种功利性的美。上文已经说过,艺术设计不仅具备艺术的美学特征,还一定要有特别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实用价值在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功利性的美。人们从艺术设计中获取的愉悦感是在其设计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才可能达到的。

最后,电脑艺术设计中的美有独特的评价标准。所有的人都知道,电脑做设计是不可能做出毕加索也不可能做出莫奈,纯艺术是要大脑和手的有机结合,必须人体才能够爆发出那种力量。电脑设计的美学评价就需要独特的评价标准,不必太苛责,非要电脑设计出像向日葵或者星空那样的绝世名作是不现实的。电脑做出的艺术设计,只要兼具实用性和令人愉悦的美感,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设计是美的。

3结语

艺术设计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较晚,但是由于我们并不缺乏兼具艺术灵感和优秀的专业知识加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的人,所以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是较为迅速的。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任何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跟计算机充分结合起来,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科变得简单,用学科推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前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即便计算机在艺术设计中起到的作用再大,艺术设计也离不开艺术的美学特点,否则其只能称之为设计而不能称之为艺术设计,所以我们要对电脑艺术设计的美学特点有较好的把握,才能够保证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砚梅.点击思维误区:电脑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全能作用的反思[J].美术大观,2003.11.

[2] 高晋,任工昌.浅谈电脑绘图时代的手绘表现技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3.

[3] 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4.

[4] 孟庆阳.社会发展与艺术设计理念更新[J].艺术科技,2010.02.

4.童话寓言阅读童话特点 篇四

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

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童话特点:

1.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2.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3.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

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

4.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5.它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

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

6.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合适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1、有所寄托的话

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一、从概念上看: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

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汉书·叙传上》里的“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尽管文字简洁,但已形成有相对完整情节的简短故事,而故事本身又

寓含某种深刻的道理,故堪为一篇典型的寓言。

二、从篇幅上看:

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

寓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如《塞翁失马》、《黔驴技穷》等。

三、从题材上看:

童话:多表现幻想世界,充满幻想色彩。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加以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如《渔夫的故事》。

寓言:多来自现实生活,内容多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或对某种人的有所讽刺和箴戒。

虽然具有虚构的成份,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孟子》“揠苗助长”。

四、从体裁特点看:

童话:表现为形式多样,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想象丰富,幻想奇特,抒情说理,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如《宝葫芦的秘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表现为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托古讽今,小中见大,突出讽刺

性,注重实用性,讲究哲理性善于启发性。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

童话:更多偏向于故事情节,童指儿童,面向的是更多的儿童能够听得懂故事内容,喜欢或讨厌故事的人物,培训儿童的基本正义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虚构的,但寓言更通的是通过故事告诉世人一些道理,对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向的读者应该是比童话的读者要略为大些的。

比如《白雪公主》可能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而《狐狸和葡萄》可能就要5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听懂。

童话和寓言阅读:

阅读童话和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奇特,更容易走进童话和寓言的世界,感受到故事的情趣。

一、童话的阅读方法:

1.了解童话的特点和类型

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阅读童话,首先一点是弄清文章属于下面几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童话类型,这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拟人化童话: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

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的“人物”。

②人物童话: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③超人化童话: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④知识童话(科学童话):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其未来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2.正确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在阅读时,我们要通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如《小青石》一文就是把小青石当作人来写,让它会说、会想、有感情,通过小青石的变化,思想的转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为大众服务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3.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化手法,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进入童话领域就“活” 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

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独立的、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

4.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

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

世界上有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了《皇帝的新装》那样的作品。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入地、喜怒哀乐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

二、寓言的阅读方法: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种道理或教训的。一般来说,寓言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阅读时,我们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容。那么,寓言应该怎样来阅读呢?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

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画蛇添足》故事的起因是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像,就把

这壶酒给他;故事的经过是有个人把蛇画好后,见别人没画好,就给蛇画起脚来;故事的结果是画蛇添足的人虽然先画完,却没喝到酒。

2.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如把《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转换成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凭做假、蒙混度日的人;

把“滥竽充数”比喻为缺乏才干而混充行家,或是比喻拿次要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情节新奇。

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还往往能唤起读着丰富的联想。

它经常借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

5.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 篇五

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段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儿童有哪些审美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童话课文教学?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在以往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有这么一些审美特点,即,直观性、趣味性、表面性和不稳定性、随意性、单纯性等。

1、直观性、趣味性 《小蝌蚪找妈妈》是向儿童介绍青蛙成长过程中几个不同的形体变化的知识。只有完整引导儿童读这则童话,那亲切浅近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这表明,儿童的审美特点具有直观感受性和趣味性。

2、表面性 《美丽的公鸡》这则童话中,公鸡先后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只注意到自己“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的外表美而感到骄傲,却将啄木鸟、蜜青蛙分别贬以“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的称号。在儿童尚未对课文作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以此试问儿童:“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谁美?”儿童几乎异口同声说:“大公鸡美丽。”这实际上反映了儿童的审美特点,只有表面的审美力,单纯地看问题,没能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地内在美。而要使儿童认识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公鸡地审美特点。

(二)从儿童地审美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童话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1、表演讨论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审美直观性、趣味性提出来的。所谓表演讨论法,就是引导儿童感知童话形象,然后进行“化物为我”的表演,在讨论表演中求得深刻的理解。如教《聪明的大公鸡》: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先知道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导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鸡和狼,进行表演。

(2)让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表演者”表演的优缺点,讨论:为什么说这只大公鸡是聪明的?

这样,在游戏的乐趣中理解了课文,发展了思维。

2、描述对照法 这是根据审美的表面性采用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很适合看图学文的童话课文的教学。例如,教学《小猫钓鱼》:

(1)教师指导学生描述第一副图,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老猫和小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猫钓着了大鱼,小猫为什么没钓着?描述后,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二节,再将学生的口头描述和课文描写对照比较,指出优劣。

(2)学生自己描述第二副图,对照学习第三至第四节。教师在朗读上作重点指导。

(3)学生比赛描述第四、第五两副图,对照课文评比。并思考:小猫起先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钓着鱼了?

这样从易到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深刻性。

3、比较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审美的单纯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审美水平。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

(1)从图入手,比较说话。师:你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再学生看图说出:小白兔要菜子,小灰兔拿了白菜后,教师要注意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可以提出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小白兔和小灰兔谁聪明呢?

(2)从文入手,比较阅读。阅读课文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小白兔的聪明之处:小白兔不白菜而要白菜子,这是小白兔眼光远大的表现,因为它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3)从结尾处启发学生想象小灰兔以后的情景,加深审美认识。综上所述,童话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中要注意童话教学方法与儿童审美特点的关系,使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认识水平。

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学尝试

福建上杭县实验小学 李奕银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主要是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的童话课文。这些童话,以浓厚的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契合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能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在童话体课文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童话内容、思想的 理解呢?下面谈几点初步尝试。

一、以猜想性推测,激发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在阅读童话之前,根据课题,引导儿童对童话内容进行猜想性推测。例如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先启发儿童:“活泼、调皮、可爱的小猴子下山会去做些什么?怎样做?结果如何?”进行猜想推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印象中的小猴子的形象与特性,以及自己个人愿望与期待,编造有趣的故事。然后再以“课文中写的小猴子下山后,又去干了什么呢”导读课文,激起学生对比的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导入效果。

二、以再造性想象,深化理解

再造想象是根据他人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符号、标记等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再造想象是形象化教学的心理依据,是创造想象的基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感兴趣的童话,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引导思维,促进他们形成再造想象,从而使他们进入奇妙的幻想王国,再现作者笔下的童话世界,深刻认识童话中的事物和人物及其鲜明的个性。例如第三册《狐狸和乌鸦》,对重点内容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可通过让学生听录音范读,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幻灯)等手段,运用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及组织议论辨别狐狸言语的真实性和目的性等形式,激发学生再造想象,使故事环境、乌鸦和狐狸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从而深入地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而不至形成狐狸聪明有办法的误识。

三、以创造性复述,丰富体验

创造性复述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或形式有所改变地表达出来。创造性复述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童话教学,应从中低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抓住童话“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句、段的创造性复述训练。例如对第二册《小猴子下山》,可启发学生想象小猴子看到大玉米、红桃子、大西瓜、小兔等会怎样说、怎样想、怎样行动,进行扩充内容的创造性复述。而对《小马过河》则可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小马”换成“我”,进行改变人称的创造性复述……这样,不但可加深儿童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对童话思想感情的体验,而且可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

四、以延续性说写,发散思维

童话教材所表现出的浓厚的幻想,为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幻想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对大多数童话,可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原作,延续童话故事。这样进行读、说(或写)的结合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第四册《丑小鸭》教学后,先启发学生想象:“丑小鸭知道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后,会想些什么?会去做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说(有兴趣的也可写)一两段话。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幻想,编说感人故事,让美丽的白天鹅那美好的形象及其思想行为感染每一位同学,受到教育启迪。

当然,童话体课文的创新教育途径、方式绝对不尽于此,关键是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积极实践创新教学,使之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教童话类课文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带有浓郁幻想色彩、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通常用拟人、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用浅显、活泼、简洁和富有童趣的语言,表现神奇曲折、生动有趣、形象鲜明的故事情节,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与现象。让儿童在故事里的真、善、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故事里的假、恶、丑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为人类以外的各种被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故事中的小鹿、小松鼠、青蛙、猴子以及本来没有生命的泉水、小河、微风等都会“讲话”,且都有各种行为和感情。其内容浅显易懂,其情节引人入胜,其意味耐人寻思„„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与这些情景相同或相似的“影子”。鉴于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儿童学习童话故事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在对童话故事进行教学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基于生活,感悟童话。

童话中的重要特征是幻想。幻想表现在童话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之中,或幸福快乐、或哀婉凄切,或迷雾重重、或豁然开朗„„幻想还表现在童话人物的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之中,或招呼问候、或教诲开导„„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童话故事都是虚构的”想法,必须要让学生明确童话故事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从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安徒生对文中丑小鸭历经的种种磨难进行描写,意在表达“人应有坚强的意志,不能轻易向命运低头”的思想。同时,作者意欲通过“丑小鸭”这一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他自己一生的坎坷境遇——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讽与排挤。但是他从不言弃,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誉全球的童话大师。正可谓“丑小鸭”的一生就是安徒生自己的一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童话故事当作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来阅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童话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深切感悟童话故事中的真情与真理。

二、读演并举,感知童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童话故事的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收获,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朗读语气的指导。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童话内容,感悟童话中蕴含的道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童话故事的语言多为生动有趣的,其情节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让学生演一演故事中的情景,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故事的情景,切身感悟故事中的情与理。

如《猴子种果树》一文中有三处对话,如果学生能把这些对话分角色表演好,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就能得到提高。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带上头饰开始表演时,也是他们亲身走进童话、体验童话故事情境的时刻。

三、发挥想象,感受童话。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所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童话故事的情节,融入童话故事的意境,走进童话人物的心灵。

例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很多孩子会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抓住文中黄莺和微风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开放的玫瑰花给大伙带来的美丽与清香,学生心中的疑惑便会豁然开朗。随之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年的春天,小鹿会做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续写童话,在续写中得到情感、思想上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感念童话。

学生学习童话故事的收获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上,还应通过学习童话故事学会思考。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之外,还应教会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例如学习《青蛙看海》,除了使学生感受文中的青蛙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外,还可以通过全班交流、课后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懂得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确立正确且合理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促进学生领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同样快乐”的真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童话中的生活,让学生在明理的过程中感念生活中的童话!

6.论张天翼童话故事的艺术特征 篇六

一、叙事视角民间性

张天翼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标准的民间视角,他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关照现实,尖刻犀利、不留情面地讽刺,也从来没有指向过被压迫的大众,虽然在描写这些人的时候,也充满了幽默,可全是善意的。他善于通过孩子的眼睛,用朴素的形式,就社会的悲惨事实提出疑问,他不是用观点,而是用简明易懂的形式揭露下层社会的具体事实。作品中的是非善恶、人物命运的安排,也都契合最普遍的民间看法。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是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的宝物――神奇的宝葫芦的原型;他的童话剧《大灰狼》更是脱胎于人们耳熟能详的“狼外婆”的故事;而《大林和小林》中, “两兄弟”的人物设置方式更是典型的民间故事人物安排模式,两林兄弟,一个勤劳勇敢,另一个懒惰贪婪,这是民间故事的二元对立构成方式,作者安排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肉体特征的两个人,形成鲜明的对照,结局是善的一面获得胜利,使事件得到完满的结局,也自然而然地更适合民众的朴素口味。张天翼的童话故事都很接近民间故事中复合形式中的现实故事,如实描写人的原始的心性,按对立原理,讲善恶对立,选取社会主题,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幻想,并加上荒诞、虚构等成分。

张天翼童话故事能做到叙述语言的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粗略处惜墨如金,细致处精心描述,这都是充分吸取了民间童话故事的三次重复、适合口述、人物形象类型化等基本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吸取了传统因素的童话,又都经过了张天翼的艺术再造。比如,传说中能给人们带来幸运的宝葫芦,在王葆那里却是个“麻烦精”;比如,皮肤黝黑的“包包大人”,与人们想象中的“包青天”截然相反,是个彻底的大贪官等等。用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这又是一种对传统的解构,对民间文化瑰宝进行蓖新审视,消解其迂腐因素,把“真的道理”用故事传达出去。这也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张天翼用惯用的以儿童的感觉为媒介而展望社会的方法,将儿童的感觉加以夸张并导人童话因素,把官僚、奸商、资本家描写成为狐狸、狗、妖怪等等幻想世界中的人物,并且作者运用新奇的想象、跳跃的笔触编织出孩子们喜欢的情节、紧张地发展的故事。这样一个接一个千奇百怪的幻想,加上和现实的悲喜剧及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两种因素的融合产生出了奇妙的效应,一个神奇的`反映了现实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想象世界的奇妙氛围由此产生。这种看似怪诞、滑稽无逻辑的快速连接的想象其实更符合孩子的认知习惯,但其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却很现实,很中国化。

二、故事情节游戏性

历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文以载道”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实的制约,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严重缺乏裹挟狂野的浪漫气质,缺乏儿童所需要的游戏精神。张天翼的童话之所以能在教化意味浓厚的童话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由于其中所凸显的游戏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在张天翼的童话作品中,作者怀着一颗童心,以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把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为孩子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向他们娓娓道来,让他们发出会心的笑声。例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小林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因为卖为四四格生产的钻石,被巡警抓到“足刑室”受刑,“足刑是什么呢?原来是――搔脚板!他们三个都给绑得紧紧的。一动都不能动。巡警们就用他们的手在他们的脚板上很重的搔着。他们都痒得要命,难过极了,又挣不脱=三个人都笑得喘不过气来,笑出了眼泪。他们三个人义想哭,搔脚板搔了一个钟头”。“足型”就是“搔脚板”――这样的情节逻辑既不同于缜密的科学或哲理的逻辑,也不同于强词夺理的“强盗逻辑”,它是一种超常的、不合成人之理却合乎儿童之情的逻辑,在这种逻辑统领下的情节必然妙趣横生,充满游戏性。

张天翼的童话里,秃秃大王的秃头放光可以当灯,吃人肉的牙齿可以伸缩;成为富翁唧唧的大林,胖得“三千个人也拖他不动”,吃饭要“二百个听差伺候着”;四四格一顿饭“一共吃了七十二头牛一百只猪,六只象,一千二百只鸡蛋,三万只公鸡”;鳄鱼小姐“一双小眼睛,一张大嘴。她的皮肤又黑又粗又硬,头发像钢针一样”,而且“每天要在脸上拍四百八十次粉烫两回头发”等等,这些形象比之迪斯尼的经典漫画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啄木鸟、朋朋和丁满等等,也丝毫不逊色。它们共同之处在于每一个形象都有着突出的特质,类型化的角色却拥有着个性化的某种特性,造成小读者心理上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其夸张和粗线条的勾勒更使文风幽默轻快,也符合孩子求新、求变的游戏心理。

张天翼的故事情节经常把一些事件进行游戏性处理,从而使故事情节富有游戏趣味。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大林当了富翁的养子后,过上了奢侈的寄生生活,有200个听差为他服务。吃饭的时候,听差们就扶着他的下巴,上下合动,帮他嚼碎食物,然后用棍子戳下食道;他胖得笑不动,每当想笑的时候,两个听差一左一右把他的脸皮拉开,表示他笑了;他参加皇家小学的运动会,5米赛跑居然花了5个半小时,比乌龟和蜗牛还要慢;他长得实在恶心,掉到海里被鲸鱼吞食,结果鲸鱼马上反胃,把他吐了出来;长着长胡子的国王被自己的胡子绊倒,就哭了,后来让狐狸皮皮给他买臭豆腐吃。在《金鸭帝国》中,金鸭帝国的贵族、资本家经常举行“鸭斗”比赛,方法是比赛者一面学着鸭子“呷呷呷”的叫声,一面那么蹲着倒退着走。身子摇摇摆摆,屁股拱呀拱的……两个人已经靠得不到一尺远了,于是各人把屁股一拱,两个臀部互相一撞。谁要是倒到了地下,就输一分,裁判员就吹哨子。这些情节在极度荒诞中带有浓厚的儿童游戏的味道,使作品带上了闹剧的色彩。张天翼就是这样游戏性地叙述着童话故事情节,他让儿童发笑,觉得有趣,又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了他童话中所蕴涵的严肃的社会主题。

三、语言风格幽默性

儿童是以声音、色彩来认识世界的,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儿童文学作品要想抓住小读者的心,就必须幽默风趣。张天翼的童话往往用第一人称,或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述事件,轻松活泼,娓娓道来。如《大林和小林》中,描写皇家小学运动会上赛跑的情形:乌龟伸长了脖子拼命地爬,背壳上油亮亮的,好像出了很多汗;唧唧则用了全身的力气,想要赶到乌龟前面去,他张着嘴,又厚又重的下巴肉就挂了下来,一晃一晃的;蜗牛也很努力,把两根触角伸得长长的,使劲地往前奔。其中既有成人的细致观察,又有儿童的眼光,让人想来忍俊不禁。写大林过上富翁的日子后,胖得连“指甲上都长着肉”,他一笑,“牙床上的肉就马上挤了出来”。而弟弟小林却冷得“连牙床上也生了冻疮”,“说话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得碰着牙齿上的冻疮,啊哟,可真疼!”这些幽默的语言,能一下子把孩子逗乐,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口语因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张天翼的每一篇童话都能够熟练、自然地运用儿童的口语来表达幽默。儿童口语完全是孩子的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读起来使人产生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此外,作者在口语语体中还较多地运用了方言土语、俚俗语和粗鄙词语,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幽默。例如: “可不兴讽刺人”(《不动脑筋的故事》);“你叹气呀,叹气也白搭,反正你失了信。”(《宝葫芦的秘密》);“它们待在鱼缸里没事干,拿我闲磕牙!” (《宝葫芦的秘密》);问你们要一点儿吃的东西,你们都不给,就那么稀罕!(《大林和小林》)……这些口语词汇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既朴素自然,又凝炼生动,富于幽默表现力。

另外,张天翼还善于用儿童的口吻编写韵文。如皮皮在宴会上朗诵的诗:“松树上结了个大南瓜/薇公丰满身的花/吃完了饭就回家/实我可巴――”最后一句皮皮解释说:“那意思就是:‘其实我可巴不得留在这儿不走’。因为要押韵,就只好省略些。”这种引人发笑的韵文只能出自孩子之口,孩子们也最能理解,有一种稚拙的幽默之美。由于张天翼幽默风趣的语言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情趣,因此他的童话才能为孩子们所喜爱。

★ 谈地方戏的艺术特征论文

★ 浅析水彩画艺术中水与色的视觉表现技术

★ 毕业论文-论王熙凤的管理艺术

★ 论“宗教经验”的概念、核心和特征

★ 艺术观念中的性相特征与语言选择

★ 巧用图案图章工具制作印象派水彩画

★ 音乐风格的数量特征分析-兼论莫扎特交响乐作品的甄别

★ 劳动规章制度特征

★ 三角形的特征

7.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 篇七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筑设计课程,课程解读,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0 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 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 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

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

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

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

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 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

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

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

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7]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分析童话的艺术特点 篇八

下面将该标准小学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并将其与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以期获得借鉴和启迪。

一、美国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与中国《语文课程标准》(1~6年级)的对比

在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且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麻省(幼儿园-2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即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麻省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辨认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反复、明喻、意象。

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麻省的要求是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头韵,拟声词,韵律模式)、比喻性语言(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文字格式(大写字母,诗句长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麻省诗歌标准中,每个学段后都附有样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此外还选录了一些课例,用以说明怎样把这些具体的学习标准整合成课堂学习单元目标。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省语文课程标准共同之处

麻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期望所有学生成为有效的语言使用者,并且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理解本国的文化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兴趣。这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有相似之处,具体到诗歌标准部分,两个课标的共同之处在于:

1.诗歌教学与文学教学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文体形式,有着独特之处,但两个诗歌课程标准,却始终都贯穿着文学教学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强调诗歌和语文学科中的其他体裁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持的。可见,我国和麻省的课程标准在这点上的认识是一致的。

2.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标内容体现出层级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数量和难度在逐年增加;麻省诗歌课标中,从“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到“辨认韵律、节奏和意象”,再到“体会、分析诗歌要素是如何体现诗歌特征的”,层级性很明显,要求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高,符合语言学习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省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之处

1.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方面:麻省诗歌课标通过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体现出了其较强的可操作性。他们认为:“优秀的英语语言艺术学科课程应教会学生必要的策略以获取学业知识,完成学业目标,学会独立学习。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以及在日益复杂多样化的情景中发展、应用多种学习策略”,所以在诗歌课程标准中强调策略性知识,比如5~6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比喻性语言、文字格式等”。然后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即从“头韵,拟声词,韵律”等要素理解诗歌的“声音效果”;从“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等要素理解诗歌的比喻性语言;从“大写字母,诗句长短”理解诗歌的“文字格式”,也就把这种概念性的东西以操作性非常强的形式具体提了出来。另外,麻省诗歌标准后常伴有一些课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只是“诵读、感悟和积累”等,具体怎么做并没有写出来。比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该如何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则是比较模糊的。相比之下,麻省的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标准,则避免了让学生自己摸索、“感悟”或者是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层级性方面: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应该从课标的各个学段上明显地看出各阶段目标要求的差异性,看到在同一点上的不同要求。虽然两个课程标准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级性,但实质上还是有差别的。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中,有个在三个不同年级教“意象”概念的例子,三年级时,要求学生能找出诗歌中生动形象、能够构成画面的词语,然后朗读、讨论这样的词语,练习写小诗。七年级时,老师带领学生找出环境描写所运用的不同的意象词语,如“汩汩地流水声、有回音的隧道”等,让学生把这些意象和人的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对应起来,并自己去分析其他部分的环境描写,运用所学独立写文章。七年级时,引入“意象模式”这一概念,在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时,找出剧本中多个地方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太阳”,并讨论分析,和“太阳”联系的是“光亮、高度和力量”这样的字眼,在该戏剧中指理查德二世这位君权神授的国王。之后“学生独立写一篇文章,探索解释某一形象模式,将之和剧中重要主题联系起来”。这样,层级性非常明显。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仅仅是背诵诗文数量上的增加,如对于诗歌情感体验方面,则层级性不明确,差异性比较模糊,不利于不同年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诗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部分,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领悟、体验和背诵,学生主要以吸收、内化诗歌知识为主。麻省诗歌课程标准后面附有的一些样例中,很注重发展学生的诗歌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诗歌技巧、修辞和诗歌样式特点来写诗,并有相应的修改方法指导。所以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创作诗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国语言特点不同所致。我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具有音乐性,结构严谨工整具有整体性,读来音调和谐、押韵,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的爱好,所以强调整体古诗的感知、体悟和背诵。虽然古诗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但多背诵一些好诗,孩子们会逐渐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读书,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而英语在上述方面不如汉语的优势明显。在此,笔者认为,借鉴麻省课程标准重视诗歌创作的特点,结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的优势,在今天,鼓励教师和学生尝试诗歌创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English Language ArtsCurriculum Framework,2001.

3.陈家尧.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修订的几点思考[J].北京:语文建设,2003.6.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P.100.

上一篇:超能陆战队观后感400字下一篇: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