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2024-08-30

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共12篇)(共12篇)

1.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一

网址:

中国火锅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及趋势预测报告

全国共计超过35万家火锅商户,渗透率达7.3%,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美食。

一、中国火锅大市场

冬日来临,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为最治愈的一道美食。而根据火锅报告数据显示,火锅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美食,大众点评收录的火锅商户数量占全国餐饮商户比例达7.3%,高于江浙菜、川菜、粤菜、西餐等其他热门菜系占比。截至2015年9月,大众点评收录的全国火锅餐厅数量共计超过35万家。

二、重庆火锅高居榜首

西南省市是火锅的重度爱好者,其中重庆火锅渗透率高居全国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火锅之都。川系火锅已成为中国火锅的主旋律,全国火锅商户近六成都是川味火锅。除此之外,粤系火锅和北派火锅也是较受欢迎的火锅流派。在菜品上,食客们吃火锅最爱肥牛,而鹅肠、冻豆腐也成为必点的涮菜之一。

三、西南地区成火锅集中营

大众点评根据时间来看,每年12月为涮锅旺季,而根据火锅烧烤商户数量占当地美食商户总数的比例来看,以及对全国31个省市的火锅商户渗透率进行统计,数据显示,西南腹地是火锅的重度爱好者,每7家餐馆就有1家火锅,其中重庆是当之无愧的火锅之都,重庆的火锅商户数量占当地美食商户比例高达20.1%,平均每5家餐馆就有1家火锅店,大幅高于排名第二的四川,后者火锅商户渗透率为14.6%。贵州以13.4%名列全国第三,山西和云南以10.6%的占比并列第四。

在中西部地区,火锅同样盛行,甘肃、陕西、宁夏以超过10%的火锅商户占比挤进全国前十。东南地区对火锅的热爱程度不高,火锅商户渗透率普遍低于5%,上海和湖南的火锅餐厅占比全国最低,仅为3.8%。

此外,江西、甘肃、贵州等地的火锅市场正处于上升阶段,当地火锅商户净增长率超过3.5%;与之相比,天津、福建、浙江、北京等省市火锅商户净增比例较低而停止收录率高,新老商户更迭快速,竞争激烈。

四、川、粤、北派争霸中国火锅市场

中国火锅花样纷呈,百锅千味。报告对全国地方特色火锅的商户数量进行分析,普及程度最高的主要有三大派系:川系火锅、粤系火锅和北派火锅。

川系火锅,包括典型的四川火锅、鱼头火锅、串串香火锅、重庆火锅,是中国最主流的火锅派系,川系火锅商户数量占全国火锅商户总数比例最高,近64%,其中四川火锅占比

网址:

就达三成,重庆火锅市场潜力最大,近两年来,单店平均浏览量远超其他品类,并且保持持续增长。

北派火锅包括涮羊肉火锅、羊蝎子火锅等,也是较受食客欢迎的一大派系,全国火锅商户中超过14%是北派火锅;其次是粤系火锅,以猪肚鸡、小火锅等为代表,占比也超过12%。

五、中国火锅消费地图

此次数据中不难发现,火锅消费水平已经高于整体餐饮价格,一线城市消费高于西南地区。全国火锅人均消费65元,中高端火锅成主流。

六、人均消费65元

全国火锅人均消费价格为64.8元,高于整体餐饮价格水平。40.6%的火锅消费价格集中于50-75元,主打中高端大众市场,100元以上的高端火锅少之又少。在一线城市,吃顿火锅价格最贵,人均消费达到74.1元,而火锅大本营西南地区则较显亲民,人均消费价格仅为55元。

对全国31个省市火锅消费价格进行统计,兰州以人均消费126元高居火锅消费排行榜第一,其次是上海、福州、拉萨、乌鲁木齐、北京、杭州、南京、呼和浩特和昆明,成为全国火锅消费最贵的十大城市,人均花费均超过66元。

七、中国火锅流行趋势

肥牛是全国人民的火锅最爱,川味火锅在大家心中依然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八、各地火锅热门菜多样

各地人们热衷的火锅菜品丰富多样,但总体上以肥牛、羊肉、虾滑为主,例如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广西,最受欢迎的火锅菜品是肥牛;而在北方地区,如吉林、河北、内蒙古,当地人吃火锅最爱涮羊肉;在江苏、安徽、福建等沿海地区,虾滑成为当地最受青睐的火锅菜品。此外,各地吃火锅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菜品,例如在重庆和陕西,当地人吃火锅最爱毛肚,四川人则偏好鹅肠,甘肃人喜好黄辣丁,西藏的松茸、云南的野生菌都是当地人气最高的火锅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行业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的发展势头,经营业绩不断跨越新台阶,其中火锅业的发展尤其迅猛和突出。餐饮业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需求条件为基础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转入城市等社会因素,都为餐饮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行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提升的时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断加强。

火锅作为一种适合多种消费层次的餐饮形式,取材多样、吃法灵活、精细相宜、价位适中,可适应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近年来火锅

网址:

行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寻解决的措施和对策,以适应形势需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开创火锅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部分 火锅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持续稳步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火锅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开拓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火锅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注目,以东来顺等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焕发新春,再塑辉煌;以小肥羊、小尾羊、重庆德庄、秦妈等为代表的新型火锅企业,锐意进取,异军突起。火锅企业的连锁经营步伐逐渐加快,连锁店网点数量不断增加,连锁也日益拓展,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知名品牌不断涌现,进入餐饮业百强榜的企业家数越来越多,为全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经营分类细化,特点各有所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火锅的划分更加细化,按照地域和风味流派来划分,传统火锅可分为南派与北派两大体系,南派以川渝麻辣火锅为代表,北派以北京、内蒙古的清汤涮肉火锅为代表,其他还有江浙的菊花火锅、一品锅,广东的打边炉、粥底火锅,云贵的酸汤火锅、菌类火锅,以及新兴的海鲜火锅、豆捞火锅等;按照经营模式划分,又可分为传统火锅、时尚火锅、休闲便捷火锅、高档精品火锅;按照口味划分,有麻辣火锅、清汤火锅、酸汤火锅、鸳鸯(多味)火锅;按涮料的商品学分类,有羊肉、肥牛、鱼、鸡、菌类火锅等等;按照所用热源划分,有炭火锅、电火锅、燃气锅、电磁锅等之分。随着餐饮业交流借鉴的日趋广泛,火锅各流派之间的风味差别也逐渐淡化,适应面越来越广。火锅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人们对火锅的概念,可以满足顾客不同的消费需求。随着火锅行业的发展,一些企业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发展壮大品牌,从千万火锅大军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餐饮品牌。

二、连锁经营盛行,直营成为行业新主导

火锅连锁经营一直是火锅企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内蒙小肥羊、小尾羊、重庆德庄、秦妈等知名企业2005年之前加盟店的比例均为95%以上。不过,加盟经营推广这种方式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品牌迅速扩张和资金积累的好处,但由于加盟店的管理水平不一,菜品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总部对加盟店的控制管理跟不上,致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为了维持辛苦创立的品牌形象,以小肥羊为代表的各个品牌火锅企业开始大幅减少加盟店的数量,增加直营店的数量,完成了由速度到高度的转变。根据小肥羊2009年财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的自营餐厅数目达161家,而特许经营餐厅的数目为293家。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火锅企业,如呷哺呷哺、海底捞、一尊皇牛、魏老香等知名火锅企业吸取了同行们的经验和教训,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和自身利益,企业专注直营连锁店的发展,严格限制加盟店的要求,谢绝了许多的加盟请求。目前,呷哺呷哺全国116家店全部为直营店、海底捞全国40家店全部为直营店,一尊黄牛全国72家店,40家为直营店。

网址:

三、产业链初具规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显著

随着火锅行业的发展,火锅产业链初具规模。

(一)建立供货基地,确保品质,实现统一配送。内蒙古、四川、山东、河北等地农牧业面向全国火锅餐饮市场,组建了羊肉、辣椒、花椒、香油、芝麻酱、固体酒精等火锅常用原料、调料、燃料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为连锁火锅企业提供统一采购配送,缩小经营成本创造更大经济利益。而一些品牌火锅企业更是自己建立原材料基地,如东来顺、小肥羊、福成肥牛不但拥有我国规模较大的牛羊肉屠宰加工基地,而且肉类加工品供应企业,还分销各大商超。德庄、秦妈、海底捞、魏老香、武陵山珍、上鱼舫、黄记煌、田源鸡等火锅企业分别建有自己的辣椒、花椒、蔬菜生长基地,创建了底料、调味料、加工基地以及配送加工物流基地。如此完善的生产链不但保证了企业的品质,更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二)延伸产业链,打造第二市场,特色核心产品进商超,方便顾客在家涮制,比如东来顺的相关产品进入4000家商超,方便了消费者。

(三)火锅行业已经成为了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如“中国火锅之都”重庆充分利用麻辣火锅发源地的餐饮文化优势,以火锅餐饮为龙头,抓好餐饮产业,拉动相关产业、促进劳动就业和输出烹饪技术人才等,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 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许多火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治理阶段,未将人力资源治理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认为员工只是被一种简单的“给钱干活”关系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人事经理关心的只是招聘、安排培训和计算工资等简单的事务管理。在这种落后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员工的工作满足感下降,流失率上升,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火锅企业目前还主要是采取家族管理模式,当企业的扩张达到一定规模后,家族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会日益尖锐,人才的匮乏和对“空降兵”的排斥,是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是面临滑坡的主要原因之

一、许多火锅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依靠长官意志用人以及企业潜规则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良性发展等诸多人力资源病症已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

二、连锁总部职责不明确,盲目扩张势头依然存在

不少火锅连锁企业急于扩张,盲目发展连锁店和加盟店,同时在加盟商的选择上也没有严格把关,片面追求品牌扩张的速度。对直营店选址没有做足够的市场调查,潜在顾客群不明确;对人员配备没有充分准备,服务和管理跟不上,就匆忙开店,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给企业增加了很多负担,而惨淡的经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企业没有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连锁经营总部的原因。三、一味模仿使创新能力不足

网址:

火锅菜品加工工艺相对简单,非常容易复制。所以市场上只要出现一款畅销的菜品,很快各个店都竞相模仿,导致目前火锅行业菜品单一化现象严重,没有在原料和工艺上对菜品进行创新。菜品是种产品,存在生命周期,菜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试销、发展成长、成熟饱和和老化衰退四个阶段。但是由于急功近利、一味模仿、粗制滥造,现今的菜品退化几乎延长到了菜品生命的整个周期。

四、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火锅行业进入的门槛较低,对从业人员的学历、专业技能等要求都不高,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大量的下岗职工或农民工涌入其中。随之而来的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落后,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系统接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很少,服务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复合管理能力更是几乎不具备,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发展。

第三部分 解决行业薄弱环节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关心和培养员工,给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努力工作改变命运”概念。再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个员工都有发展的空间,从而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制定规范的员工工作守则,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在规范员工行为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加强连锁总部建设,统一发展规划

一个成功的火锅连锁企业,一定是建立在一个功能全面,职能明确,团结协作的连锁加盟总部的基础上。连锁总部作为战略主体,承担的是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支持系统搭建、管理系统搭建等核心的职能。这样的定位使得连锁总部完全摆脱了对连锁经营日常事务过多、过细的干涉与介入,而是以整个连锁体系的价值管理(经营价值、资本价值、品牌价值)为核心,统筹整个连锁网络的发展方向、模式、节奏等,从而真正为连锁店制造最大价值。每个连锁店都是一个管理主体,连锁总部的作用就是为整个连锁体系制定管理的机制、流程、方法、规范,并支持、培训每个连锁店的应用,对应用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通过管理模式的提炼与应用,连锁总部一方面可以为整个连锁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的管理模式与手段,从而保证整个连锁体系管理统一性,另一方面可以切实领导连锁店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减少连锁店在管理商的投入,增强连锁店管理能力。一般来说,连锁管理支持系统包括品牌管理、销售管理、信息管理、店面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的有效应用与推广可以大大提高整个连锁体系的管理效率。

三、原料创新、菜品创新、技术创新

网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火锅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原料的创新,原料类似已经成为火锅行业给消费者普遍的印象,火锅行业要寻找符合火锅涮食要求的新的原材料来丰富市场需求,如种类繁多营养丰富的野山菌、牛羊肉半成品、河鲜海鲜半成品等等。另一个创新是菜肴的造型和容器的创新,一盘简单的羊肉片,如果一直保持传统的模式,容易给人一种审美疲劳,如在菜肴的造型和装盘上创新,不但能增加美观,更能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最后一个创新是技术创新,如何去除吃完火锅一身的火锅味,如何合理的保持包厢的通风避免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这些都是需要火锅企业共同研究的问题。

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员工的关爱

由于目前餐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建立培训与培养并重的人才教育体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兼具系统性和超前性的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对企业而言,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关爱员工,努力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满意值达到最高,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五、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完善火锅产业科学发展体系

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火锅行业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科学地制定火锅行业在质量、安全、卫生、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火锅的生产、服务、经营,才能促进我国火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体系建设,需要行业成员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目前很多企业已制定了原料、加工、调配、服务、经营等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制定和完善,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六、响应国家政策,争做大众化餐饮的中坚力量

商务部2007年提出了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外就餐的人员和就餐频率越来越多,火锅行业以其简单、快捷、经济、营养的消费模式成为大众化餐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火锅产业自身的不完善,火锅行业必将成为大众化餐饮的中坚力量。

七、加强行业自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行业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企业的生命。餐饮行业从原料的采购、加工,到食品物流运输,到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把关,积极落实食品安全法,配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查,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餐饮业而言,这是一个考验从业者道德良知的试金石,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关乎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餐饮消费环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火锅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行业自律,认真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八、倡导绿色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网址:

当前形势下,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推动火锅餐饮业的持续发展,广大火锅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开发节能减排产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做好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以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四部分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连锁加盟依然是主流

火锅生产加工环节少、底料和调料的统一配置,能够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火锅菜品相对较为简单,便于复制,标准化程度较高,总部更容易对门店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开展连锁经营的优势,因此加盟连锁依然是火锅企业品牌的扩张和资金的积累较好的方式。

随着消费需求细化,经营模式针对性更加明显

随着火锅种类越来越丰富,火锅所承载的消费者需求将越来越多。企业虽不可能满足消费者所有的需求,但有针对性的服务好消费者的需求,就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只有更加有针对性的经营模式,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中心厨房和物流配送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连锁火锅企业都建立了中心厨房和物流配送站,但是往往只是进行底料和调配料的加工包装,加工品种不多,许多还是要在门店单独完成。随着房租和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只有最大的营业面积才能获得最多的利润。而让中心厨房承担更多的食品加工工作,如净菜的加工、肉类加工、丸类滑类的加工,既便于控制产品质量,又节约了门店场地,使人员解放出来更多的投入经营,这是火锅企业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科学化、现代化的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是未来火锅企业不可缺少的心脏部分。

三、风险投资将更多的进入火锅行业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国内风投公司带来了发展契机,一方面国内的风投机构在企业、政府、居民的支持下发展的如火如荼,同时中国的创投市场也在近几年吸引了世界的瞩目,越来越多的风投公司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新型传统消费领域。餐饮行业作为一个高增长性的新型传统消费行业,潜在的市场前进非常广阔,再加上餐饮行业现金流回收快,并且具有经营实体,部分餐饮企业还有不少不动产,投资风险势必小很多。而火锅企业由于其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等特性尤为得到风投的青睐,从最早的小肥羊、小天鹅到现在的呷哺呷哺等。相信随着更多优秀火锅企业的涌现,各类投资将越来越多的进入火锅领域。

2.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二

1中国消防产品市场消费基本现状

1.1 消费数量逐年增加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消防市场对消防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且逐年增加。据来自国家公安部消防局装备处的信息称,中国公安部队消防力量正在不断增强,消防装备逐年递增,仅消防车数量就年均新增或更新2500多台,其中公安部消防局消防部队消防车每年约增加1300多台,且随着现代火灾种类的不断增加,对多品种专业特种消防车的需求量亦将会愈来愈多[1]。另据报道,中国房地产的强劲开发和消费,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消防市场中消防安装和维护市场的发展和消费,2005年即达到了2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6%,并正以15~18%左右的速度逐年增长[1]。又据报道,除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消防安装和维护市场对消防产品的消费大幅度增长外,中西部亦受益于房地产热其消防产品消费增加迅猛,2005年仅消防首次安装同比增长率即达到了35~50%[1]。

1.2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消防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突出地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假冒伪劣产品深恶痛绝,对名牌产品寄于厚望,物美价廉质高消防产品受消费者热捧。二是对科技含量高的实物消防产品需求比例高。三是对非实物产品即消防服务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1.3 消费发展仍不平衡

资料显示,当前中国消防产品销售消费范围仍以华北地区为主,比例高达27%,其它地区基本为12%左右[1],国内发达地区消防消费远不如华北,这说明发达地区消防消费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未达到“同步”。就全国消防产品消费分布而言,中西部地区采用国产产品为主,东部地区采用进口和合资产品居多[1],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消防消费发展的不平衡。

1.4 消费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

任何消防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这其一是说凡产品都有其使用时间期限,其二是说凡产品都不可能永远适用,当某一产品已不适用国家新标准时,就需要“换代”。但当前国内许多单位在消防产品消费中更新换代显得很不及时,有许多产品不是过期就是早已不适用新标准而处于带病超期和超低标运行状态,不仅难以起到应有的消防作用,甚至产品本身就导致火灾事故的不断发生[2,3]。

1.5 消费投资仍显滞后

中国消防消费投资近几年虽有较快增长,但仍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增长,特别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在消防警力、装备、设施、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社会成员消防消费投资上均还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

1.6 消费潜力巨大无比

虽然目前中国消防产品消费市场还不够发达,基本上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总体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供应链。但是,中国现有13亿人口,在企业、事业、社会团体、机关、家庭和建筑物等方面,比之世界任何国家都多得多,若根据安全需要装备消防产品进行有效保护,将形成世界上无以伦比的最大的消防消费市场。

2中国消防产品市场消费发展趋势与特点

2.1 “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成员对消防产品仍基本上停留在“被动消费”阶段,因而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社会整体火灾防御能力严重滞后的局面,城市建设,工业布局遗留下大量不安全因素,城市消防基础设施不足,消防装备器材落后,建(构)物消防安全隐患甚多,导致火灾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重特大火灾和群死群伤事故在公共场所和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等场所频繁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质量的升级,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向现代化的不断迈进,面对火灾带来的经验教训,促使社会成员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已不满足纯物质生活的享用,要求在提高物质生活享用水平的同时,更要求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的享用,呈现“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发展的趋势。“要我(们)消费”已过去,“我(们)要消费”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消费主流。

2.2 “盲目消费”向“自觉消费”发展

短缺经济时期那种“见物不见证有产品就买来消费”的“盲目消费”行为,已逐渐被“购物看证消费见牌”和“认证认牌不认人”的“自觉消费”行为取代,“自觉消费”已成为消防消费的定势。

2.3 “传统消费”向“现代消费”发展

现代经济已初露端倪,大批现代化生产、流通和生活环境的营造,推动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单纯的消防物质产品消费已难以满足其消费需求,人们在享用消防物质产品的同时,渴望享用包含在消防物质产品中的知识科技,以便更好地应用和发挥消防物质产品的应有效能确保安全,这就是应运而生的消防市场中的“现代消费”,即消防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知识科技)的“双重消费”。

2.4 “重点消费”向“普遍消费”发展

重点消费一般是指消防重点单位(包括重点部门、行业和部位等)对消防的消费。有效地遏制和减少了火灾事故的发生。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单位消防工作就不重要了。事实上,非重点单位比之重点单位总体上数量更多,总体建(构)物面积更大,分布相对较散,人员来往频繁且素质参差不齐,安全管理相对较差,消防投入往往不足,发生火灾的频率更多,亦能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故此,目前不仅重点消防单位,而且非重点单位对消防产品的消费与日俱增,“重点消费”向“普遍消费”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2.5 “低质消费”向“高质消费”发展

“低质消费”向“高质消费”发展,除本文上面提到的消防消费者热衷消费物美价廉高质消防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消防产品,对消防产品供应主体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即服务因质量不高而满意度低外,消防消费者对消防产品供应主体提供的非物质产品即服务不满意方面,还表现在所提供的服务是低质型服务,即“传统型”服务(包括常规服务、推式服务、沿袭服务、无差别服务、多站式服务、物本服务、短缺服务、消极服务、有距离服务和黑色服务等)有余而“现代型”服务(包括增殖服务、创新服务、拉式服务、差异化服务、一站式服务、人本服务、一条龙服务、健全服务、零距离服务和绿色服务等)不足上。“传统型服务”因其不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愈来愈受到冷落,而“现代型服务”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则愈来愈受到垂青和热捧。

2.6 “一般消费”向“特殊消费”发展

国民经济基础性建设的大量投资,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推动了社会成员对消防产品的消费由“一般消费”向“特殊消费”不断发展,其显著标志是,社会成员已不在满足对普通产品的需求,要求消防产品供应主体能够提供种类和规格更多,技术更先进,安全性能更好,功能更齐全,质量更优越,样式更美观,绿色更环保,操作更简便,大众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适用性更强,生命周期更长的消防新产品,以适应其各不相同的消费需求即“特殊消费”需求。

2.7 “自行消费”向“依法消费”发展

“自行消费”指的是消费者自行决定产品消费的种类、规格和数量,并不顾及和考虑其消费是否有违法违规和标准要求。如以往存在的遗留下大量安全隐患的建筑工程,毫无例外都是消费单位不按消防法规擅自“自行消费”造成的。随着消防法规的不断完善,广为宣传和严格实施以及消费者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自行消费”当前已被“依法消费”取代。如“三建工程”依法建设已成习惯,在消防消费上违法违章的“三建工程”现已难觅影踪。

2.8 “滞后消费”向“超前消费”发展

中国消防消费总体虽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3],然而与之相对应,“超前消费”却俏然异军突起。如在一些地方和城市,没有与消防部门联网的单位主动上门要求联网,没有安装自动消防系统的单位主动要求安装,没有配备消防灭火器具的主动要求配备等等。

2.9 “单位消费”向“个体消费”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消防消费正向“个体消费”发展。消防器材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个体生产商、经销商、代理商和工程商以及经营门店商贩等,在购置经营用房或住宅时,把是否经过消防验收合格作为是否购买的决定性条件,若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既是其它方面再优越,也不会购买。

2.10 “工后消费”向“工前消费”发展

参加工作后再行消费,就是“工后消费”。这种传统的消防消费在现实中造成了非常沉痛的教训,付出了极大代价。特别是中国出国留学生因不懂逃生常识,在火灾中其死亡率几倍高于发达国家的案例几经报道后,更引起了国人的反思,痛定思痛后,一种与“工后消费”相对立的消防消费——“工前消费”,在许多地方和城市俏然兴起。所谓“工前消费”,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消防教育投资力度,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开设不同层次的消防知识教育,教授消防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素质,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火灾情况下的自救和逃生方法。

2.11 “大众化产品的消费”向“自动化产品的消费”方面发展

“大众化产品的消费”一般是指普通领域所进行的消防产品的消费。据报道,大众化产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消防市场需求和消费的主体。在大众化消防产品中,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这两类消防产品的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左右[1],这种情况表明,中国消防产品的消费,正由“大众化产品的消费”向“自动化产品的消费”方面发展。

3掌握消防产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的重要意义

3.1 掌握消防产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是扩大内需推动消防消费增长的客观依据

扩大内需推动消防消费增长将是当前和今后消防产业的必然选择和工作重心,但扩大内需推动消防消费增长不是凭主观想象就能奏效的,而是建立在对国内消防产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准确掌握基础上的,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和防止决策失识而造成的损失。

3.2 掌握消防产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是消防产品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生命。而消费是市场的晴雨表,企业依赖市场,其实质就是依赖消费。企业依赖市场,依赖消费,就必须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市场消费信息,即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才能以此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开展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从而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一切活动建立在对消防产品消费市场基本状况科学判断准确掌握的客观基础上。

3.3 掌握消防产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是消防部门搞好社会服务的必然选择

消防部门社会服务可具体为对政府服务当好参谋,对社会单位(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下同)服务当好助手,对消防内部服务当好推手等,而要做到这一点,及时准确地掌握消防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一点做到了,就能为政府、社会单位和消防内部对消防警力、设施设备、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消防消费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3.4 掌握消防产品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是各级政府制定正确政策引导和推动消防消费增长的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

政策是扩大内需推动消防消费增长的生命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客观情况为依据,才能确保其正确性和科学性。这个客观情况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是消防市场的情况,也就是消防市场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

参考文献

[1]林火妹.中国消防谁主沉浮[J].亚洲消防,2007,(8):25-31.

[2]田思龙,刘福存.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12):98-101.

[3]张建军,陈贻勤.一起重火器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1):36-37.

[4]张阳,刘福存.扩大内需推动消防消费增长势在必行[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1):54-60.

[5]张志源.加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J].亚洲消防,2007,(4):48-50.

3.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三

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

改革开放打破了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系,各项事业重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时期,仍然要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进一步深入研究、全面理解和合理运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联系,摆脱历史公式的限制,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30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中的不足我们也不必讳言。今天的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力正在一步步减弱,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容争辩。在今天的广大青年有谁还出口即讲马克思主义呢,那不老土吗?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将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强迫性的政治政策予以灌输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此外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内部也有重大关系。比如借改革的春风,受西方史学理论的吹拂,在中国社会史领域,对其研究的重点,即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讨论,掀起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学界也趋于理性,基本上否定了“五种社会心态”的错误理论学说,大多数史家在史学研究和写作中自觉的避开这种单线性的、历史哲学式的思考,重新考量社会史领域中的那些重要概念。但这种努力视乎还不够,那种以坚持和捍卫唯物史观,实则根本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的文章仍时时出现,而且这些文章是出自史学界一些重要领导人之手就更值得我们警惕。一些学者曾给予了有力的回击,指出这些文章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从文风来说,都是“文革”式的大批判文章……第二,从论说的方法来看,都是不摆事实,不讲道理,不允许讨论,开宗明义便明确指出“否定即反动”,定性为意识形态问题甚至政治问题,然后运用权势将对方一棍子打死,第三,从内容来说,都是自命为诠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然权威,拥有判定别人学术观点生死的权力,都不针对对方的观点做具体的探讨。”批评可谓一针见血,他引用顾颉刚先生批评汉代经史“大儒”功媚取荣的话说,“他们哪里是在做学问?他们是在求取功名利禄!”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衰落不仅出于外部,而且还出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阵营内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能否在未来的史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看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能否沉下心来,做一些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作为一个历史学二级学科的,从中也能体会的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了。长期以来,史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史学理论的研究上却相对滞后,反过来制约了史学史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要继续前进,基础理论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理论思维较强的学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它的进展终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某种意义上说,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既是我们史学史研究取得新的突破的关键,又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其实,这又何止仅仅是对史学史是这样呢,就是其他的学科,对理论同样也是有相当要求的。

瞿林东先生主编的《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分典》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成三部分,及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实际上是采用了陈启能等人的理论,将历史学理论分为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两部分,据说这已经被国内大多数的史家所承认。其中历史理论分为天人、古今、地理、时势、华夷、兴亡、分封、正统、借鉴、风俗、人物等12个方面;史学理论分为史学功用、史家修养、史学方法、史学批评等四个方面,共26个子目。长期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历史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史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史学自身发展理论的研究。随着西方史学的传入,特别是西方的科学史学及其理论的译介,我们逐渐建起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学学科体系。但是直到今天,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和西方比肩。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史学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许多前沿的理论成果都是盲从于西方的,靠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成果来过日子。既没有对以往史学理论范式给予足够的批评性认识,又没有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史学理论成果。比如对“欧洲中心论”的认识。19世纪时,历史学在欧洲被确定为一种求真的知识,并且以自然科学为蓝本,被构建为一门科学。在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过程中,它被深深的打上了“欧洲烙印”,这种烙印的核心材质就是欧洲的现代性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现代化理论。此时“欧洲中心论”成为欧洲史学中流行的一种公式,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用语,而且是一个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用语。正因如此,它亦被称为“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论”。一般而言,“欧洲中心论”涵盖了所有认为欧洲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比非欧洲人进步的优越的观点。

正如马克思所言,“把历史公式化的做法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极为不同的结果”,“使用这种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他是超历史的”。 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依然任重而道远。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科、理论方法以及在知识贡献上的世界学术格局严重失横’,‘欧洲中心论’在意识形态上对非西方世界的学术研究的影响难以彻底根除’。” 搭建平等的对话和竞争机制,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多元主义”视角的价值评价体制已当务之急。

4.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四

淘宝ID 丁香文案

2014-2018年中国幼儿园(幼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第一章 中国幼儿园(幼教)产业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738295084

一、中国GDP分析

二、中国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三、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七、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近几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情况

一、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情况

二、中国的第四次生育高峰

三、“金猪宝宝”“奥运宝宝”揭开第四次生育高峰序幕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四、第四次生育高峰峰值将出现在2010年

五、第四次生育高峰造成社会资源欠缺

第三节 中国幼儿园(幼教)行业发展主要政策研究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幼儿园税收政策分析

三、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四、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

五、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

第四节 其他驱动因素分析

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驱动因素

二、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推动需求

三、中产阶层崛起,促进消费升级

四、中国社会“望子成龙”“重视教育”的传统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第二章 中国幼儿园(幼教)运行新形势透析

第一节 中国幼儿教育业运行简况

一、幼儿教育的总体规模

二、幼儿教育的普及水平

三、幼儿园独立设置情况

四、幼儿园入园情况及面临的凸出问题

第二节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综述

一、学前教育办园质量影响因素

二、发展学前教育将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学前教育“义务化”值得期待

四、教改纲要确定增加学前教育投入

第三节中国幼儿园(幼教)行业市场化问题研究

一、幼儿园(幼教)行业市场化倾向问题

二、幼儿园收费是否市场化过度

三、幼儿教育市场化不能走极端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四、幼儿教育市场化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第三章 中国幼儿园的经营管理分析

第一节 中国幼儿园管理的深层次分析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应用

二、市场环境下幼儿园的管理

三、幼儿园管理的结构与层次剖析

四、教育机构管理的女性风格透析

五、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

第二节 中国幼儿园的四大经营要素

一、目标经营

二、人才经营

三、信息经营

四、资源经营

第三节 中国幼儿园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探析

一、建立良好的教师聘任制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二、建立科学的岗位考核制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工资制

四、幼教管理模式亟待社区化发展

第四节 中国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一、园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二、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

四、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解析

第五节 中国幼儿园的特色化经营思考

一、常见的“特色园”形式

二、当前“特色园”发展存在的不足

三、推动“特色园”健康发展的建议

第四章 全球幼儿园(幼教)行业发展现状及借鉴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情况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二、了解美国幼儿园

三、美国幼儿教育的基本走向

四、美国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启示

五、美国幼儿园的教室布置借鉴

六、美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及启示

七、美国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启示

第二节 日本

一、日本幼儿园的历史

二、日本幼儿园组织游戏的经验

三、日本幼儿园教育课程研究动向

四、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

第三节 德国

一、德国幼教法制健全

二、德国幼教机构多元

三、感受德国幼儿园环境教育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四、德国幼儿园收费悬殊

五、德国幼儿园的蒙特梭利研究

六、课程以游戏为主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第五章 中国重点区域幼儿园(幼教)行业发展现状及动态

第一节 北京

一、北京市幼儿园(幼教)发展环境因素

1、经济发展

2、居民收入

3、人口结构

4、居民消费

二、北京幼儿园基本情况

三、北京民办幼儿园基本情况

四、北京幼教市场冷热分明

五、北京民办幼儿园将分级收费

六、北京幼儿园缺口预计

第二节 上海

一、上海市幼儿园(幼教)发展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2、居民收入

3、人口结构

4、居民消费

二、上海市幼儿园(幼教)现状

三、上海市民办幼儿园(幼教)现状

四、上海市幼儿园分类及示范性幼儿园一览

五、上海市公办幼儿园体制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

六、“金猪宝宝”“奥运宝宝”扎堆,上海2008年新建50所幼儿园

七、生育高峰影响上海幼儿园

八、2009-2014年上海幼儿园缺口预计

第三节 广东省

一、广东省幼儿园(幼教)发展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

2、居民收入

3、人口结构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4、居民消费

二、广东省各市学龄儿童入学情况

三、广东省财政将加大投入普及幼儿教育

四、港资抢占深圳幼儿园市场

第六章 中国民办幼儿园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民办幼儿园概况

一、民办幼儿园规模

二、民办幼儿园的竞争优势

三、民办幼儿园师资与硬件设施情况

第二节 民办幼儿园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建议及对策

第四节 民办幼儿园特色发展研究

第五节 美日发展私立幼儿园的策略及启示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一、美日两国私立幼儿园发展策略

二、对我国私立幼儿园发展启示

第六节 民办幼儿园将成为幼儿教育市场主要力量 第七章 中国特色幼儿园研究

第一节 幼儿园特色的内涵

一、特色的本质

二、幼儿园特色的属性

第二节 幼儿园特色的结构要素

一、主题思想

二、教育行为方式

三、环境氛围

第三节 幼儿园特色建设的条件

一、建设特色幼儿园的内部条件

二、建设幼儿园特色的外部条件

第四节 如何办出幼儿园的特色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一、把好方向,打好基础

二、确立目标,找准“突破口”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五节 特色幼儿园的创建策略

一、幼儿园背景

二、办园理念

三、发展机制

四、特色教师

五、特色内容

六、特色研究

第六节 双语幼儿园市场分析

一、传统双语幼儿园面临挑战

二、双语幼儿园市场细分化

三、家长选择看重英语学习特色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第八章 中国幼儿园(幼教)相关及延伸产业分析

第一节 幼师行业分析

一、幼师人才需求分析

二、幼师就业前景分析

三、幼师行业发展建议

第二节 幼儿玩教具

一、幼儿玩教具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三、部分婴幼儿教学具、玩具企业名录

第三节 益智玩具

一、益智玩具市场分析

二、益智玩具期待标准

三、益智玩具营销模式建议

四、益智玩具产品发展趋势

第四节 幼教器材与家具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一、幼教器材市场分析

二、幼教器材市场发展机遇与竞争

三、部分幼儿园家具企业名录

第五节 幼教图书

一、幼教图书市场分析

二、幼教图书缺少优秀产品

第六节 母婴用品连锁及母婴互联网平台

一、母婴市场与互联网结合二、母婴互联网市场前景可观

三、母婴一站式服务具有发展潜力

四、17家婴幼儿用品著名连锁企业及互联网平台介绍

更多内容

一 七 三 八 二 九 五 零 八 四

更多文章

淘宝ID 丁香文案

第九章 2014-2018年中国幼儿园(幼教)市场投资前景预测

第一节 中国幼儿园(幼教)市场投资环境

一、中国幼儿园(幼教)投资政策导向

二、中国幼儿园(幼教)社会因素分析

三、中国幼儿园(幼教)投资价值研究

第二节 2014-2018年中国幼儿园(幼教)市场投资风险

第三节 2014-2018年中国幼儿园(幼教)市场投资机遇

第四节 幼儿园(幼教)市场投资策略

5.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五

一.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保费收入总额

2009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993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为3062亿元,同比增长31.33%,按此增速全年保费收入可达3930亿元。2009年我国非寿险保费收入折合538.7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3.11%,位列第九。由于1987年以来全球非寿险保费收入增速长期低于5%,因此我国财险收入规模占全球市场比重不断上升,但相对于较高的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目前我国非寿险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然较低。

尽管我国财产保险发展速度较快,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但在国内保险市场的份额从80年代以来却大幅下降。

(二)险种结构

企业财产保险曾经是财产保险市场规模最大的险种,但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长,上世纪80年代后期车险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大险种。截至2009年,机动车辆保险已占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2%,比200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尽管2009年比重创新高有经济刺激计划引起汽车销量上升的短期因素,今后汽车销量下降可能引起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但短期内车险在财产保险市场的地位仍难以动摇。

与其他国家相比,车险在我国财产保险中的比重也较高。不考虑意外险和健康险,2009年我国车险占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74.96%。从盈利能力来看,车险承保利润率其实很低,由于产品同质性高,市场竞争激烈,2008年、2009年车险承保业务均为亏损,并导致全险种承保业务亏损,因而车险经营中的不规范行为也是保监会整治财险业的重点。

(三)行业集中度

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一直是财产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但市场份额最高的中国人保比重有所下降,太保和平安则有所上升,而且平安财险保费收入已在2009年超过太保。总体来看由于人保份额降幅趋缓而平安、太保份额上升,前三大公司份额总和有所回升。2010年前三季度,人保、平安、太保保费收入占行业66.28%,比2008年的低点63.86%上升2.4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暂时趋于稳定。

二.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存在问题

由于很多公司过度追求保费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导致竞争层次较低,各种不规范现象非常普遍。

(一)国内保险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司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的问题。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是财产保险公司比较严重的违法违规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保费数据不真实,赔款数据不真实,手续费数据不真实,经营管理及业务推动费用数据不真实,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数据不真实。

2.部分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目前多数公司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相关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但部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切实发挥,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3.部分公司内部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集中管理、集约经营的水平不高,销售、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跑冒滴漏”的现象还较为突出,骗保、骗赔仍时有发生,这将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4.部分公司对偿付能力风险还不够重视。今年以来产险市场业务发展较快,部分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以及处于警戒区域的公司也还有几家,其中个别公司预测解决难度还较大。

(二)国内财险市场营销机制存在的问题

1.认识片面,营销观念落后。对于现今各个财险公司状况而言,营销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销售观念”或“产品观念”阶段,一味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顾客及社会的利益。

2.调研预测薄弱,市场定位失衡。由于受错误观念及粗放经营方式的影响,各财险公司尤其是基层公司均不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

3.培训与管理滞后,从业者素质较差。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与规范,各公司往往各自为政,随意试办财险营销。加之受专业人才及经验缺乏的影响。

4.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乏力。国内财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代理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

5.产品单一老化,营销系统薄弱。目前市场上的财险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各财险公司的产品相互“克隆”、功能雷同。显得单调老化、层次少、创新不足。

(三)承保过程中的问题:报批报备费率条款执行不严格

由于各保险公司过于追求保费规模以及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公司纷纷以打折为手段进行促销,或者擅自变更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尤其是一些新成立的公司为了尽快上规模,极力压低保费争夺市场,造成行业竞争秩序混乱。

(四)理赔中的问题:理赔难、假赔案

保险公司在争取客户上有很强动力,在理赔环节中却存在惜赔、拖赔、无理拒赔等问题,让投保人感到理赔难、承保理赔“两张脸”。另外,保险公司自身也存在理赔技术和服务管理滞后、理赔人员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而社会诚信观念缺失、法制不健全等因素,也致使一些中介机构主动制造假赔案,影响理赔效率。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还存在不足。

三.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思路

(一)保险公司自身的资金来源

保险公司上市,特别是在海外上市,是目前国内几家大的保险公司纷纷争取的目标。通过在海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缩短对国内公司经营模式艰难探索历程的最好方式。但应认真考虑美国保险公司并购趋缓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寻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突破口。

(二)保险业务方面

1.扩大可保财产范围。虽然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条款对可保财产作了广义解释,凡是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而由被保险人负责的财产,以及其他具有保险利益的财产均属保险标的范围。同时也列明了特保财产和不保财产的范围。但是,我们的条款对于建筑物、存货、户外财产以及重要文件和记录如何承保都没有说明,可保财产范围实际上被缩小了许多。因此,为了扩大可保财产范围,我们应该以企业财产项目类别列明可保财产,特保财产和不保财产的清单,作为条款的附件。

2.增加通用条款。财产保险合同有一些国际通用条款,如代位求偿权条款、重复保险条款、争议处理条款等。但是,在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条款中还缺少一些国际通用条款。除前述的共同保险条款之外还应增补如下几项通行条款:被保险人的定义条款。空房条款。保护受押人权益条款。估价条款。鉴定(公估)条款。免赔额条款。

3.增加保险金额确定方法的选择权。我国财产保险基本险和综合险条款中对保险金额的确定方法的规定几乎是任意的,但在赔偿计算时要以规定的保险价值加以限制,即实际上是实行单一的重置价值保险。涉外财产保险的特约条款中有重置价值保险、仓储财产申报条款。定值保险条款、增加资产条款等,但仍然缺少像功能重置成本,总括保险、旺季批单一类的新方法。

4.增加配套的新险种。诸如同直接损失有关的附属保单中有超额损失保险、条件差异险、建筑工程申报式附属保单等;同间接损失有关的附属保单中有简易收益保险、定额附属保单、租金或租赁价值保险等。这些险种有不少在我国有着现实的保险需求,有待于我们开发。

(三)财产保险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

首先是企业优化业务结构的措施:

1建立新产品创新机制,丰富保险产品市场。

2.搞好现有保险产品的筛选,存优去劣,优化业务结构。

3因地制宜,加快区域性业务结构调整。科学策划,准确定位。

其次是为业务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环境:

1遵循市场化原则,逐步取消价格保护。

2放宽有关政策,加速保险新产品投入市场

(四)财险市场营销机制创新

1.观念创新,建立科学的财险营销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落后、步步落后,观念超前、步步领先。首先、细分和挑选适合本公司发展的目标市场;其次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策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研制开发顾客满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最后建立便捷通畅的销售渠道及精干高效的销售团队。

2.培训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营销的关键是人才,动力是教育和培训。各公司应尽快加强培训机构实力,配备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使员工培训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养出了解国际游戏规则、熟悉国际保险市场、懂得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3.整合分销系统。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仍以直销为主,其业务代理销售系统正处于建立过程。如何根据银行、互联网、独立代理人、专门代理人等分销业务渠道特点及其目标产品和目标客户群的差异,科学建立、整合分销系统,是目前国内各家保险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建立诚实可信的文化理念

6.中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六

http://.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1997年3月,CHINABYTE网站上出现了第一条商业性网络广告,标志着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经过6年多的发展,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于2004年已经达到19亿元,网络广告业规模占广告业总规模比重从1998年的0.1%急速扩充到2004年的1.5%。〔1〕

1.中国网络广告市场特征

1.1.市场增长迅速,主要门户网站优势明显

从1997年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出现,几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网络广告的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根据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发布的《2004年中国网络广告研究报告》显示:1998、1999年是中国网络广告的起步阶段,占广告总额的0.1%,2000年到2002年网络广告平稳发展,占广告总额0.5%,而2003起网络广告规模大量增长,达到广告业总规模的1.0%,2004年该比例已经增长为1.5%。中国广告市场这几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扩张,网络广告所占比例的大幅提升更能显示出网络广告市场的迅速增长。

主要门户网站在网络广告市场中表现不俗。据里昂证券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在2004年网络广告市场上,新浪、搜狐和网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控制了64%的份额。

1.2.关键词搜索成为网络广告新的增长点

不管是传统媒体上的广告,还是网络媒体上的旗帜广告、按钮广告等,都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诉求的,因而被称为“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而网络搜索引擎则代表了一种新的虚拟经济形态,即“搜索力经济”。所谓搜索力经济,其特征就是受众从以往的眼球被动接受信息状态转为主动搜索信息。〔2〕

搜索引擎的出现很好地切合了“受众本位”的传播方式,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搜索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而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网站,比例高达70.7%。具体到广告上来讲,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广告形态中受众被动接受的状况,而是将受众处在信息的中心位置,受众具有极强的选择权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搜索引擎用户在搜索信息时极强的针对性和确定性,因而极有可能就是所搜索产品或服务的潜在购买者,这种有效到达的广告模式也深受广告主喜欢,因而因搜索引擎发展而带

动的关键词搜索广告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中国网络关键词搜索广告市场已达6400万元。美国投资机构Piper Jaffray认为:“搜索引擎作为最有效的产品和信息查找工具,以及广告商寻求和获得客户的最佳途径,将是未来几年内成长最快的网络广告形式。”〔3〕国内网站百度、雅虎中国、新浪、搜狐和网易纷纷涉足付费搜索领域。

1.3.与国外差距大,市场发展潜力大

中国的网络广告从诞生到现在虽然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而且依然会持续增长,但如果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网络广告市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美国互动广告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IAB))2005年4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长33%,广告收入达到创纪录的96亿美元。这一金额是中国网络广告收入的几十倍。

网络广告的新宠搜索引擎领域,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04年中国企业搜索营销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达到8.4亿元,未来几年还将保持60%~70%的增长速度。专家预计,到2006年将达到23亿元。尽管如此,与2004年美国搜索引擎市场的40亿美元相比较,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4〕但另一方面,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却孕育着极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一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势发展,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企业主的广告投放需求将持续增加,从而促进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二是中国网络广告所占总体广告业比重虽然一直在增长中,但依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所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网络广告存在问题

2.1.网络广告形式和创意落后

我国网络广告规模的增长程度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外生性增长,出于对网络广告理念、模式的创新并不明显。2001年前后,西方国家网络广告受到冲击,铺天盖地的强迫性广告已经很少见。可在我国,某些老套的浮游式广告、弹出式广告仍是主流。〔5〕虽然21CN、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纷纷宣布整肃网络广告,取缔或逐步取缔弹出广告等影响用户流览和阅读网页的广告模式,但事实上,弹出广告等传统的网络广告依然是中国各大网站的主要广告模式。

同时,中国网络广告的设计和创意水平不高,点击率差。据电通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日本一般的网络旗帜广告在没有创意的情况下其点击率一般只有0.1%-0.3%,而创意优秀的旗帜广告点击率可以达到30%。〔6〕

2.2网络广告监管缺失

网络广告是中国一个新兴的广告市场,在加上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虚拟化、跨行政区域性等特点,给网络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对网络广告的监管。目前,中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广告监管体系,网络广告监管基本缺失,从而一定程度上了造成了网络广告从发布、收费到内容的无序发展,不实广告、侵权广告等时有发生。希望网络广告监管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能引导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

3.中国网络广告发展趋势

3.1.互动广告将逐渐成为主流

互联网提供了表达丰富的网络广告创意的平台,互联网的互动特质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网络广告虽然现在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仍然以旗帜广告、弹出广告等强迫式广告为主,但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互动特质将在网络广告中得到充分利用。网络广告的根本特性之一就在于交互性,网络广告的核心优势就是“双向互动”。〔7〕互动不仅是互联网的强势,而且可以吸引受众亲身投入其中,加深对所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全面了解,加强对所广告品牌的熟悉度和忠诚度。在日本,网络广告与网络趣味性互动游戏相结合已经是一种趋势,因为这种游戏式广告最能体现网络广告的交互性。电通负责网络广告的部门的正式名称是“交互广告局”,而不是网络广告部。〔8〕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呈现网络特质并迎合受众的双向互动广告模式会在中国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网络广告的主流。

3.2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加快

网络和传统媒介融合的加快是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融合加快的主要原因。网络技术经过长期发展,越来越注重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和促进。网络广告也因此更加注重文字、声音、图像的充分融合和全面利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网络视频广告的兴起。早在10年前,网络视频广告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只是限于网络速度的原因,在音色等方面的冲击力一直逊色于电视广告,才导致吸引力不足。如今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网络视频广告最终发展成为主流。根据Arbitron公司及Edison媒体调查公司发布的报告,在美国,每周约有2000万的互联网用户点击视频广告并观看其内容。〔9〕虽然现在网络视频广告的市场规模还很小,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这一作为电视广告延伸的网络广告必将在网络广告市场上占据更大的比重。伴随网络视频广告增长的,是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进一步融合,彼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4.小结

互联网经济在遭受了2000年的“网络寒潮”之后,这几年来得到了稳健的发展,网络广告也因此一路攀升。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加上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巨大投资,其网络广告市场的逐步增长和繁荣是值得期待的。同时,中国网络广告的迅速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距。注释:

〔1〕 iResearch数据,转引自《中日网络广告的比较与借鉴》,杜军著,《现代广告》,2005年第6期

〔2〕 舒永平、朱瑜:《搜索引擎:数字广告的集散媒体》,《现代广告》,2005年第3期

〔3〕 转引自《搜索引擎:数字广告的集散媒体》

〔4〕 转引自《中外搜索引擎广告差异聚焦.》,颜小虎著,《现代广告》,2005年第3期

〔5〕 杜军:《中日网络广告的比较与借鉴》,《现代广告》,2005年第6期〔6〕、〔7〕、〔8〕匡文波:《探索网络广告的新机遇》,《现代广告》,2005年第4期

7.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篇七

1 中国林业资源情况简介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林业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对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的林业用地为26.3×107hm2, 其中森林面积为15.9×106hm2, 森林的蓄积量为112.7亿m3, 森林总覆盖面积为16.55%。从我国森林的地域分布看, 我国森林资源多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 其他的地区森林资源很少。从世界水平来看,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小, 分布不均, 且质量不高。从现有的林业资源看, 我国的人工林所占比重较大, 但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差, 因此我国发展和恢复森林资源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我国将林业资源分为5种, 分别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新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2 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中国林业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 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就巨大, 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林业开始面向市场不断发展, 不但对传统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实施了改革, 而且木材加工、林机制造、林产化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林业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非林非木产业对林业资源的影响, 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经济林、竹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已经崛起;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很大, 全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 且人工造林的势头依然很猛;随着林业改革的进行, 我国林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2.2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人工造林势头很高, 但人工林的生态效果较差,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2.1 土地沙化严重

我国有4大沙漠和4大沙地, 另外还有很多零星的沙地。由于我国的很多地区乱采乱挖、乱砍滥伐等想象严重, 虽然为了防止土地沙化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 但仍不能控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2.2.2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3, 而且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还在增加。

2.2.3 旱涝灾害严重

由于严重的污染, 我国的很多森林和湿地等能够调节气候、调节径流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旱涝灾害频发, 受灾地区增多。

3 中国林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3.1 深化林业改革, 调整林业政策

要解决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要从深化林业改革开始。中国的林业改革发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要深化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 按照林业的不同用途将林业进行合理的分类, 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并制定相应的林业政策;要将国有林业资源作为突破口, 不断深化林业资源改革, 使林业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行使林业资源的经营权, 最终将林业资源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2 加强林业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化已经成了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林业经历了粗放型、集约型的阶段, 现在正在向着现代化迈进, 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现代化的关键。要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我们首先必须要制定林业信息化的对象和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开展集成的信息化服务工作, 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实施, 并随着林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逐渐构建起完善的林业信息服务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

3.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乃至全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让林农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 还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其发展价值难以估量。鉴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 我们一定要进行科技创新, 从各个方面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 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加大林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并建立长效的林业研究机制, 以便提高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改善林业的发展状况。

摘要:林业做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仅承担着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 还要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林产品。随着我国林业的高速发展, 林业产业正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并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林业资源的情况, 分析了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并对我国林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国林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春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探讨[J].中国林业, 2010 (09) :47.

[2]陈健.从现代看未来论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北京农业, 2011 (33) .

[3]杨从全.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2 (08) .

8.中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篇八

1996年~2001年,全国农产品市场平均交易额受价格下降因素的影响,由每年平均3270万元降到2857万元;成交量由每年平均成交7634.4万吨,增加到12494.4万吨,增长63.7%;其中批发市场的平均交易额,虽受价格下降影响,仍增长58.8%。2001年,全国亿元交易市场比2000年增加68个;交易总额3667.8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亿元市场在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中所占比重加大,作用增强。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平均交易规模还很小,到2001年,全国农产品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只有2857.3万元,批发市场7867.4万元,亿元以上的大市场也只有33200.3万元。

市场的投资收益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止1999年6月,全国27668个农产品市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为4103622万元,平均每个市场投资148.3万元。(见表1)

1999年全国27668个农产品市场,共有营业面积109938020平方米,平均每场2973.5平方米。2001年全国亿元农产品市场1210个,总营业面积21583084平方米,平均每场营业面积17837.3平方米。(见表2)

1998年,全国农产品市场26236个,全年共收入租金698838万元,场均收入26.6万元;上缴税金共519451万元,场均19.8万元;征收市场管理费共565968万元,场均21.6万元。其中:税金为商户向国家上缴的税金,租金为市场出租摊位的收入,市场管理费除少部分为市场向商户收的水、电、卫生、管理等费用外,大部分为商户向国家缴纳的工商管理费。(见表3)

1997~1998年,全国农产品市场对国家上缴的税费都以2位数增长,年缴税费达100多亿元,其中尚不包括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上缴国家的税费(大体上与此数相当)。这对于以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低值微利行业来说,已实属不易。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经营中,乃至在整个的农产品流通的经营中,商户仍然是经营主体。一般说来,商户多为一户租赁一个摊位进行经营,所以大体上可以以一个摊位为一个商户来计算商户的经营状况。2001年亿元农产品市场摊位(商户)经营状况,总共710419个摊位(商户),年交易总额为40172369万元,平均每摊位(户)年交易额为56.5万元。亿元市场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仅占全国农产品市场的4.5%,亿元市场商户为批发大户。可见全国农产品经营规模还是个十分弱小的,处于一种散、小、弱的状态,虽然规模正逐年有所扩大,其中也不乏有一批年经营额超过千万元、亿元以上的大户。(见表4)

每一商户的经营成本,除了有人工费用、流动资金、储运、包装、加工等费用外,占大头的是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和上缴税金这三项“铁定费用”。表29所列为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市场费用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商户费用表,这类费用大体以年10%以上的幅度增加。

1998年全国农产品市场每位商户约年负担市场管理费1390元、税金1276元和租金1716元,三项合计4382元。作为批发商户和城市市场经营商户的负担要远远高于此平均数。负担过重,利润过薄,风险过大,是农产品经营主体——商户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市场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流通体系,开始由数量扩张转入质量提高,进入了以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一大批新建市场和已经完成了自身积累进行改造的批发市场,投资达亿元以上,占地数百亩甚至上千亩;亿元交易市场快速增加。

2、齐备设施,完善功能。大部分市场从露天经营转为厅、棚内封闭经营,水电、道路、仓储、运输、加工、包装、治安、消防、卫生、检测、结算、信息和生活服务等设施不断完善;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发布功能、资金结算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等日益增强。

3、转换体制,规范管理。越来越多的批发市场实行了公司化改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了过去落后的体制和粗放的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手段也已经开始进入批发市场。

4、主体壮大,中介萌发。越来越多的商户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加大生产经营投入,由个体户经营发展成公司经营,实力和规模增大;一批流通中介组织,如经纪人、协会等发展起来,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5、提高质量,改进方式。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农产品市场的首要职责,商品质量水平不断快速提高。代理制、拍卖、网上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已在一部分市场进行试行,有的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传统的批发市场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经营方式开始相结合,向生产、加工、配送、连锁超市、进出口贸易等多元化经营,以及横向兼并扩张联合,都为批发市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作者简介:中商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

9.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九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 发展 趋势 可持续利用

一、世界水资源及其发展趋势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2.75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14.5万亿m3。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45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 ~2440 m3。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40-1990年,在50年时间内,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m3,人均 用水628 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7~30%。

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自从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目前 已有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近几年有数以百计的水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其中 影响 较大的会议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在国际会议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组织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对水资源的评价 方法 进行了 理论 探讨和实验 研究。在水资源规划研究中,由于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了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因而各国开始致力于流域和区域的规划研究。自80年代以来,水质与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已威胁到人群健康,水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标准,建立了河流、湖泊与水库的各类水质模型,并试图将水质研究与水量研究联系起来,以实现水资源学科中水量与水质的统一数学描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 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对上述关系的再认识和大讨论,导致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提出与初步形成,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二、中国 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 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 m3/亩的61%。

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

从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49年的1000多亿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亿m3;地下水开采量1069亿m3。

2、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49年估计约1031亿m3;1997年到达5546亿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亿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农业用水占68%,工业 用水占21%,生活用水占11%。

3、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单方水的gdp产出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它表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用水效率的提高,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4、全球与其它大国用水现状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亿m3,人均用水628m3,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 m3(占69.6%);工业131 m3(占9.7%); 生活60 m3(相当164l/日,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1、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水污染发展,生态环境恶化;

2、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内陆地区水土资源过量开发,荒漠化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生态型缺水; 4、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

10.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篇十

我国的国债的现状存在些什么问题,该采取什么政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论文了解一下吧。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 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

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年的近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表1 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第256页数据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 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 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91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0亿元大关。1994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府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

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当国债的发行量过大,债务依存度过高时,表明财政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财政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性的收入,国家财政支出主要还是应依赖于税收,债务收入只能是一种补充性的收入。因此,国债规模的合理性主要可以根据这一指标来判断(刘溶沧,1997;高培勇,1995)。从表2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就超过了50%。表中的数据告诉我们,在1992年我国整个国家财政有1/4以上的支出、中央财政的近3/5的支出需指望发行国债来维持。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控制线(或安全线),即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15%-20%,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 25%-30%左右。如果说,28.2%的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虽然超出了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但未超出太多,我们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57.77%的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有点“离谱”了。日本即使在财政最困难的时期,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最高年份也不过是 37.5%。目前各发达国家的债务依存度一般在10%-23%之间。显然,我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体格局的中央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一半以上要依赖发行国债,不仅与政府本身的性质不符,而且,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其中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表2 中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1991-1997) 单位:亿元

11.中国翻译出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一

翻译与出版有着不解之缘,大部分翻译成果是通过出版发表的。近年来,翻译出版图书对中国出版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品种数量日益增长,且内容丰富新颖,弥补了国内原创市场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原创畅销书类型。

一、中国翻译出版图书的数量与主要来源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的图书数量剧增。1978年至1990年十多年间,中国翻译出版图书2.85万种,年均翻译出版图书2192种,2003年增加到每年上万种,2013年这一数据已达到1.82万种。

从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排名来看,2004年至2013年,位列全国图书版权引进数量前三甲的国家一直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从这几个国家引进的图书版权占据了全国图书版权引进的半壁江山还多。

从表1可以看出,十年间从美国引进的图书版权品种一直保持在4000种上下,2013年突破5000种,占全国引进版权总数的30%多。美国引进版图书无论品种规模还是码洋规模,都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一直是引进版图书的主流,品种主要有文学、科技、经管、计算机、少儿等类。

英国是中国第二大引进版图书源头,从近十年的走势看,从英国引进图书品种比较稳定,一直在2000种上下,占引進总数的15%左右;码洋比重也比较稳定。从英国引进的英语类图书表现最为突出,码洋比重达到了50%以上;少儿类由于“哈利-波特”6本图书的巨大贡献,码洋比重达到了16%左右。

从日本引进的图书版权从2004年的694种到2013年的1852种,增长较为迅速,与英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品种主要为小说、动漫、时尚、美容和生活等类。其中,卡通漫画图书的码洋占整个日本引进版图书的1/4。

从韩国引进图书版权的数量十年来突飞猛进。2004年,从韩国引进的图书版权品种只有250种,排在德国、法国之后名列第六。2005年就翻了一番,达到554种,排名超越德、法,位列第四。此后基本是连年递增,稳定保持在第四的位置,到2013年,增加到了1472种。韩国引进版权图书除在时尚、美容上比较强以外,更多的是青春文学类图书。

二、中国翻译出版图书的品种与结构

数量增加的同时,近年来翻译出版的图书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全球最大规模中文图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监测系统的建立者“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监测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引进版图书的市场码洋总体结构呈现文学、社科、少儿、语言的“四强割据”之势,四者的码洋比重之和基本保持在75%左右。从品种结构来看,社科、文学、少儿和科技为引进品种最多的四个细分类,2007上半年四者的品种比重之和超过了75%。

引进版文学图书是虚构类畅销书榜上的常客,引进版文学类畅销书除了国际上的超级畅销书外,重要文学奖获奖作品也常榜上有名。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除了个别外,其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译本,美国普利策奖、英国布克奖、法国龚古尔奖、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也大体是这样。

社科类图书中也不乏重量级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学术名著丛书》,是近年来中国汉译学术名著的突出代表。该丛书自1981年编辑印行,至今已达400多种,涉及的科目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学、法律、地理、语言等领域。一些出版社引进的管理类图书也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少儿类图书一向是引进版表现突出的类别,从近年来少儿引进版图书的表现来看,系列图书已经是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在引进版的系列图书中,近年来首屈一指的应该是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的《冒险小虎队》系列丛书,是引进版少儿类图书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英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在国内也相应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使得英语成为引进版图书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当前中国翻译出版图书的主要问题

有一位诗人曾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与风度,这种魅力与风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质量上乘、丰富多彩的译著。优秀翻译家的译笔与国外的经典作品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将无数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带入阅读的狂欢时代,也造就了中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已故作家王小波曾坦承他文学上的“师承”得自翻译家查良铮和王道乾先生,他说:“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王道乾先生和查良铮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因种种原因都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当时有一批这样学贯中西的老辈学者文人在从事翻译工作,他们学养深厚且精益求精,使译文真正做到了“信、达、雅”。很多译本至今光彩照人,常销不衰。

这些优秀译著的产生除了上述独特的历史背景,也得益于相关的措施与制度。当时中国实行过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准人制,必须有外文编辑的出版社才能出版外国文学,同时这些出版社都有一套较为严谨的翻译出版流程。著名作家、诗人北岛回忆说:“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翻译《北欧现代诗选》时,作为出版者的湖南人民出版社有一套严格的选稿与译校制度。首先要和主持这套‘诗苑译林’丛书的彭燕郊先生协商,提出选题计划,再由懂外文的资深编辑对译本作出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并最后把关。”

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等“三套丛书”更为典型。“三套丛书”由当时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牵头,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多次论证选题,还建立了翻译、编辑、出版的一套监督机制,保证了翻译质量。

现在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准入制等规定已形同虚设,重复出版严重,翻译质量下滑。有的出版者为了抢先上市,拉来不合格的译者,或者由多人分译,甚至还采取边翻译、边发排的“流水翻译法”,粗制滥造。一些外国文学古典名著,因为无需买版权,一本名著常有多种中译本,很多译本东拼西凑,抄袭他人,质量更无从谈起。

四、中国翻译出版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出版业也经历着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了中国出版业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翻译出版会更加开放、有序。

第一,翻译出版会更加多元。近年来随着中国出版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翻译出版的自主性、开放性更高,从版权引进地,到作品的品种、题材、形式都更加丰富,不拘一格。

第二,翻译出版也会更加规范有序。当前中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翻译出版中出现一些无序竞争、跟风炒作、粗制滥造的现象在所难免。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新闻出版业的法治化水平也会大大提高,违犯法律、侵权盗版的现象会进一步受到遏制。第三,翻译出版的质量会逐步优化。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不遗余力地向国际市场推广本国文化。2009年,法国驻华大使馆资助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用于奖励中国大陆译自法语的中文译作。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歌德学院(中国)联合设立中德文学翻译奖,推动中德文学、文化作品翻译水平的提高,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韩国成立了“韩国文学翻译院”,积极向海外推荐翻译书目并资助出版,2002年开始资助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

在中国,“中国图书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彩虹翻译奖”中,都设有优秀翻译图书的奖项。这些奖项的设立,对于优质翻译书的出版,无疑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篇十二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

要了解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 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媒体对艺术产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介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因此, 媒介的革新, 也是艺术革新的先决条件, 而新媒体的出现, 自然也催生了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 就没有过确切的概念产生, 并且“新媒体艺术”这一称谓, 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定义, 与媒体艺术相对应。如果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的话, 那么新媒体艺术则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 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1]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的作品, 大部分是使用录像设备、计算机设备、数字技术、网络设备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 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现代艺术的每个领域。虽然新媒体艺术比较抽象, 但是并非离我们很远。有学者从文化视角反观新媒体艺术后认为, 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指的是艺术表现的物质载体或者手段, 而且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面向社会, 从而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韦兹也曾说过, 艺术史一再证明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性结构”, 虽然没有一个含义可以用来形容一切新媒体艺术, 但是我们要持着包容的态度, 而不是一种事实判断。就如《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科瑞特所说的:“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 其主要特征就是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和行为。”[2]

二、中国新媒体艺术概况

中国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动荡时期, 这一系列的变化, 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前提。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 中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数字技术飞速发展, 联系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使得文化艺术超越了地域的局限, 形成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向。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新媒体艺术必须要适应发展的需要, 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艺术的发展中去, 中国的艺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并没有失去自我意识, 它既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又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本土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催生的新媒体艺术, 使得当代人更加追求国际化和表现力, 与传统艺术相比, 新媒体艺术更加适应社会的转型。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者, 大多数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生, 有前卫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这些人洞察到了时代的变迁, 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生事物。而新媒体艺术的接受者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他们对新媒体艺术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热情参与, 让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新媒体艺术的传播方式也从国内的艺术院校或者策划人的小范围传播, 逐渐扩大影响力直至现在的网络传播, 现在的新媒体艺术, 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新媒体艺术起初就是前卫艺术, 早期的前卫艺术主要是摄影、录像、表演等多媒介的使用。后期的前卫艺术是对媒介手段和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而如今, 中国新媒体艺术正在向着大众艺术转型, 更加融入社会中去。现在真正盛行的, 则是观念摄影艺术、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录像艺术一般由录像装置、录像带作品、录像短片等组成。中国在1990年第一次接触到录像艺术。在中国, 录像艺术仅仅是一种录像形式, 到90年代中期, 才出现了一批成熟优秀的艺术家, 如李文斌、林六苗、朱加等。1996年, 曾经举办过两场引人注目的展览:一场是朱其策等展出的“以艺术的名义”, 展览中展出了他们最新的录像艺术作品;另一场是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现象与影像”, 被许多艺术家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里程碑。虽然现在录像艺术已经渐渐淡出了当今社会生活, 但是它仍然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开始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冯梦波是中国第一个多媒体艺术家。1996年, 他的互动性作品《私人照相簿》, 以自己的家庭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老照片为基础, 以及他童年时代的涂鸦、书籍和电影镜头, 加上音乐, 观众可以按键选择观看。[3]互联网的发展, 让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受益匪浅。白丁的《少儿不宜》、小小的《小小系列》、老蒋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等作品, 就是通过互联网FLASH形式来创作的。

中国新媒体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 就是观念摄影。摄影是传统艺术的一种类型, 而新媒体艺术的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最大区别, 在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反对客观真实性的, 它强调艺术家情感注入和观众的介入。他们不是将摄影作为一种客观记录现实的手段, 而是用主观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审美印象和人生观感。1998年12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 展览主要强调了观念和影像概念, 反映了自我和环境的生态基础。近几年, 中国观念摄影也有许多优秀作品, 如王晋的《百分之百》、邱志杰的《好》、高氏兄弟的《中国新闻系列》等。[4]

三、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艺术方式创新到内容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是从模仿到原创的发展过程而来的。中国新媒体艺术不但模仿我国的传统艺术作品, 而且也模仿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 汲取营养来构建自身。模仿是创作的前提, 也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例如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雕塑、摄影、绘画等艺术样式中汲取经验, 在新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扩展。传统的皮影戏被制作成皮影动画, 画纸上的水墨画艺术也被做成了水墨动画, 网络自然也成为传统艺术扩展的新空间。20世纪60年代, 一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我国的一些艺术工作者, 例如邱志杰的作品《物》, 受到西方极简主义的影响, 在手法上做出了创新。伟大的艺术总是从模仿前人开始的, 但是发展的真正动力, 还是在于自我创新, 中国新媒体艺术需要的就是推陈出新, 加强艺术语言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自我创新, 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技术的提升到艺术的升华。中国在新媒体创作过程中, 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技术的发展, 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整合创作, 必须要加入技术的元素才能完成。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不仅仅要与国外的先进媒体技术接轨, 提高技术的含量, 更要学习他们超前的创作理念, 努力去发现和创造新媒体艺术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 增加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力, 使得新媒体艺术创造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革新上, 更重要的应该是艺术的观念更新。虽然新媒体艺术是依赖技术的艺术, 但是技术无论在何时, 都不可能是艺术的本体, 仅仅只能是艺术升华的手段和方式。

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新媒体艺术从产生之日起, 就因受到技术和领域的限制, 艺术作品都是由个人创作而成的。随着技术的普遍, 使大众越来越精通媒介技术的运用, 也尝试了许多利用媒介创造出的贴近大众文化的艺术作品。大部分艺术作品的创造者都是由一些普通艺术青年、普通工作者或是大学生所组成, 打破了艺术从业者的垄断地位。这样大众就不再需要精英文化的赋予, 而是自我选择, 实现自我的解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 在网络上共同创作诗歌、小说、画作等艺术作品。这种交互性, 将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审美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四、中国新媒体艺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新媒体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困境:

技术水平上的限制。目前我国传播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手段还局限于电视机、录像机、便携式摄像机拍摄、数字设备编辑、电脑等常用的大众化手段。实际上还有许多依赖技术原理的艺术方式, 如虚拟现实和3D虚拟动画等, 在中国还是很少能用到的。这样就使得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更多地停留在缺少技术含量的主题意义上。我国的艺术家们, 许多都不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 没有独立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能力, 创作优秀作品的可能性相对减少, 也使得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守旧。中国新媒体艺术作品, 最初都是通过对西方作品的模仿而产生的, 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作品, 都有着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影子。虽然通过模仿也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但是作品整体上看起来自我创造能力比较差, 作品瑕疵比较多, 很少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呈现出来。

研究资金缺乏。新媒体艺术是依赖高科技的艺术, 技术上要求越高, 越能体现出相关艺术作品的水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研究资金来源比较少, 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学科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门类, 培养的人才只能擅长一个专业, 无法文理兼顾。再加上缺乏研究资金的供给, 缺乏需要用来教学的昂贵的新媒体设备, 这样的断裂, 会导致研究上的困难重重。

五、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前景与展望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 在于它敢于突破传统艺术, 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 必须能让大众所接受, 这就是中国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文化前景———走向大众化。网络艺术作品的普及, 就是新媒体艺术走向大众化的第一步。数字化影像的发展, 也让影像从贵族式的高雅, 沦落为大众通俗作品。特别是DV的出现, 更是赋予每一个人创作权利, 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和对人性的关怀。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相比较传统艺术而言, 构成形式更加丰富, 创造了新的审美维度。例如对电影的时间处理手段蒙太奇, 对电影画面数字特技的制作, 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语言, 而且让新媒体艺术更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力。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时空的观念, 让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 提供了人机对话的可能性, 还推动了新媒体广告艺术的发展。我们在新媒体的推动下, 跨入了图像时代, 社会的文化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艺术所体现出的新的视觉体验, 会更加吸引人、更加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2010年9月, 中央美院举办了名为“十年曝光”的新媒体艺术展, 在展示国内新媒体艺术家作品的同时, 也进一步梳理和呈现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技术人员, 如何在注重艺术独立性和技术创新性上完美结合, 将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上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鲁放.中西方新媒体艺术之差异探究[J].电影评介, 2010 (23) .[1]鲁放.中西方新媒体艺术之差异探究[J].电影评介, 2010 (23) .

[2]张朝辉, 徐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2]张朝辉, 徐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1.

[3]陈瑜.中国新媒体艺术刍议[D].厦门大学, 2006 (8) .[3]陈瑜.中国新媒体艺术刍议[D].厦门大学, 2006 (8) .

上一篇:美味的桔子状物作文下一篇:尴尬的那一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