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2024-09-12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精选19篇)

1.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一

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刍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代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思想已逐渐走进学校的日常生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着学校的管理和实践.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5年了,但我们仔细考察发现,由于课程或教材的改革并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等作支撑,新课程至今都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其风采,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使课堂发生根本性改变.

作 者:董树仁 作者单位: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会宁,7307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80关键词:

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二

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够适用于讨论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实验原理与设计等;生活中的热点与争议问题, 如禽流感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等。

讨论法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能提高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 也能提高中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实施讨论法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才能在教学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一、合理的组织形式

一般分为全班性大讨论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全班性大讨论特别适合于某一个重要专题的讨论, 讨论时间也相对较长。目前, 最为适用的还是小组讨论, 根据问题的大小和难度不同进行分组。3至6人一小组可讨论内容较为浅显、难度较小的问题, 7至10人一组则可讨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同时, 教师对讨论安排要有明确的指令和要求, 让学生明确讨论的问题、要求、目标、时限等,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讨论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讨论内容

教师要特别注意讨论的有效性, 尽量提高讨论的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和主题。首先是课程中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不易接受、弄不明白的难点知识, 期待在讨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突破;其次是课程中容易模糊、混淆的知识点, 期待在讨论中澄清认识、理清思路;再次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期待在讨论中学生观点“百花齐放”, 思维激烈碰撞, 形成各种不确定性的答案, 以构建新的知识点, 扩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讨论问题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梯度, 要有层次感, 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在讨论之后都有成功的喜悦、收获和提高。

三、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

营造和谐而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 可以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讨论, 也能让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最大限度开动脑筋思考和分析问题, 更能让学生消除顾虑, 大胆发表见解。所以, 生物学教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积极的鼓励和暗示, 以提高学生的自信程度。言语中要饱含对学生讨论结果的期待,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高效互动。同时, 教师应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和认知水平来分析和考虑问题, 理解学生的立场和观点, 给学生真正的自由和自主表达看法的权利,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这样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讨论, 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理念。

四、充足的讨论时间

讨论式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对所讨论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的机会, 也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自身思考并吸收理解别人的观点的时间,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获取知识, 得到有益的启迪。教师应该依据讨论进展情况灵活掌握讨论时间, 有时一次讨论还无法完成对问题的研究, 则可以再安排下一次继续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两次讨论期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深入思考的机会, 有些学生还能抓住课余时间主动进行交流和探讨, 为下一次讨论做了很好的准备。

五、进行适时的引导

讨论过程是以学生为主角, 教师的任务是专心倾听并掌握学生讨论进展及讨论情况, 适时做出正确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讨论开始时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坦陈自己的见解, 避免出现“冷场”现象;2.当讨论偏离主题时, 应及时予以纠正, 把学生的思路拉回问题的方向;3.当讨论出现障碍时, 应及时引导学生找准问题的突破点, 将讨论引向深入;4.当讨论出现“针尖对麦芒”, 互不相让时, 应及时进行协调, 平息过于激烈的氛围, 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5.善于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想法,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6.在讨论过程中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 帮助学生理清前一阶段的思路, 思考下一阶段的讨论方向。

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最为突出的当数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手段, 它已成为各地中学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生物学中许多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和概念都可以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动画、形象和图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也特别适用于讨论式教学过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讨论题目的兴趣, 而且也容易引发学生的直接感受, 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除了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外, 也可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 用以展示学生自身对讨论课题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提高课题讨论的效果。

七、做好讨论的小结和评价

小结和评价是对问题讨论后的归纳和提升,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先由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相互交流, 评价讨论结果的准确程度和科学性。然后由教师在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 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并及时纠正认知中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问题, 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会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此外, 教师在评价学生讨论结果时应注意坚持以鼓励为主,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和积极赞许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以更主动、更期待的心情来上好生物学课程。

摘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方法, 不仅能提高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 也能提高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实施讨论法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好组织形式, 讨论的内容、氛围、时间及讨论的引导、小结和评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才能在教学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讨论法教学,中学生物,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萍.自主合作与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7) .

3.讨论式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 创新思维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要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制度化、合法化地充分体现和张扬,必须落实在课程中,以课程的实施、操作为依托和载体。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当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应用频率很高,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比较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的理论思想。但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公开课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做秀之嫌,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最佳效果是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探讨的,下面笔者就近几年实施过程中的感受谈一谈体会,不足之处望同仁批评指正。

一、科学地划分小组是开展讨论的基础

学生的兴趣、素质、基础各不相同,科学地划分讨论小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分组时可以优、中、差合理搭配,有利于讨论的开展,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讨论小组成员要相对固定,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分工合作。还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灵活把握小组人数,二人、四人或多人不等。

二、提出有价值的讨论问题是实施的前提

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题的提出,既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是老师提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但不能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需要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交流启发来扩展思路,获得更多的答案,但又不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容易的讨论没有必要,太难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教材。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分离定理,是学生首次接触遗传学内容,学生学习时总是感到内容枯燥抽象,概念多且易混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鲜花,识别雌蕊、雄蕊,了解杂交的部位和杂交操作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代全部为高茎时,停下来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孟德尔,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为什么全部是高茎?控制矮杆的遗传物质消失了吗?它哪里去了?没有消失为什么第一代没有矮杆植株呢?然后继续让学生观察第一代自交实验,在看到第二代中又出现了矮茎,而且高茎:矮茎=3:1 时,我让学生继续讨论,如果你是孟德尔,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并且对前面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否做出解释,经过激烈的讨论并结合看书,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控制矮杆的遗传物质没有消失,在第一代中只是隐而未现,并且很快就掌握了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等概念,前后只用了 20 多分钟,绝大多数学生就清楚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及现象,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三、教师严密的组织是讨论顺利进行的关键

1、教师要深入讨论群体,进行必要的指导。由于学生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因而老师必须深入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教师指导必须得法,或指点迷途、或拓宽思路,也许是只言片语、或一点头、或一微笑都会让学生进入讨论的高潮。

2、把握好讨论时间的长短。如 5 分钟以内的讨论时间就太短,往往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就匆匆结束,就成了“做秀”;太长既耽误了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影响讨论效果,一般以 5-8 分种为宜。

3 、讨论时,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充分的辩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强求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这有利于唤醒或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讨论的保障

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发挥自主参与作用,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讨论法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四

初中生物课本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帮助学生过好识图关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都有积极意义。我在插图教学上采取了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图导入新课,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示一幅或几幅彩图以导入新课,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去观察、琢磨图的寓意,老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

一、根据图例,进行恰当的文字教学。直观形象是生物教学显著的学科特点,体现在课本上,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但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对每幅插图作详细说明,而初中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图例,作简洁明了并具启发性的讲解,及时纠正帮助学生辨析清楚图示的要点图片具有直观性,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思维的启迪。教师在讲授课文中的每一幅插图时,都要与所讲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否则将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图,从图上看上看,有的学生会认为细胞壁是有色的薄壁,细胞质都是固体物质。尤为典型的是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若教师不注重文字教学,学生就弄不清口沟的形状,含不含叶绿素,哪是大核、小核,哪是食物泡,哪是伸缩泡问题。更不明其相应的不同功能。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所用图示,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用图归纳。这就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如教学菜豆的根(直根系);小麦的根(须根系),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图进行异同点的归纳总结,全面认识植物根系。由鲜明的画面,自然转入教学,缘情入理,一气呵成,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态势。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教材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可谓一举两得。

二、联系图例,引导学生实验证明。这是以实验操作及模型观察来对照理解课本插图的方法。在让学生把握立体图形的空间形态上使用些法显得尤为必要。如讲授营养物质在人体内运输时,仅靠课本中的插图所获得印象是不够真切的,我就组织学生先观察宰猪剖腹,请屠宰师傅讲解猪内脏器官的位置和名称,然后搬出人的内部器官模型,逐一拆下再让学生装上,经实地观察之后,学生几乎能回答出图上的有关问题,并能说出各内部器官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功能。再如讲授耳朵的结构,在理解耳朵的结构时,仅耳朵分外、中、内三层,而各层分几部分,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学生仅从图上观察和理解文字描述,不易获得1个比较清晰的空间形象。但在教师放投影并逐一指点讲解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图,学生就能加深记忆。生物课的内容纷繁复杂。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人生阅历肤浅和知识积累不足而造成的理解困难的问题。利用好图片,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

三、依据图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这是利用空间几何知识,将三维立体图形化简为二维平面图形,以及由此想象到其空间的三维形象来观察、分析、理解生物图形,以及由此想象到其空间想象力加以培养。通常可以提这样的问题,黑板上一直线可以想象到它两端可无限地延伸,但黑板上的一点呢?也应启发他们想象这一点不仅可以看作一点,还可以看作是与黑板平面相交,两旁无限延伸的一条直线。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学生对书本上的纵切面和模切面的观察理解就会更全面。比如:讲授呼吸系统时,课本中粘膜和纤毛运动,就不难看出肺下部的曲线是指一张隔膜的`切面线。利用实物投影分解图形帮助理解。运用几何中视图的知识将空间图形化简来观察识别。讲解胃的结构时可利用三视图(主视、俯视、左视)制成投影胶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想一想,从胃壁的主视图片上应明辨胃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哪4层?从胃壁结构的俯视图片上可以清楚看清粘膜表面的皱壁及胃腺等。使学生一开始就充满好奇,急于求知。既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又使整节内容由难而易,由繁而简,教学难点、重点迎刃而解。

四、结合图例,培养学生生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从心理学上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到的最初的形象易于被大脑所接收和保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利用它的图像和动画,能化抽象为具体,能帮助你理解教材,增强说明力。生物学中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总是密切联系,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生理功能。在教学中利用这种密切的联系来帮助学生读图、识图的地方也较多。如讲授人体的皮肤时,只要记住了主要功能是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就不难联系到皮肤结构中有保护作用的表层和脂肪组织;有排泄功能的汗腺和皮脂腺;能调节体温的丰富血管和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来读图和记图。运用图片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使理论再回到实践。既可收到强化主题、又可做到消化主题的功效。因为这样做既符合教学论直观性原则,也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5.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五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 “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环境污染的例子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四、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与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出发,真正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五、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2、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废旧电池、废纸、废玻璃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3、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 292m3,而我国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4、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6.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六

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

谢梅珍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更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生命教育的元素在里面。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必须以人的生存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而作为生物这一学科,在这一方面,更是具有其学科特点。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可以使人健康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来认识生命,读懂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从而学会如何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和尊重生命。同时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因为精神的丰富就意味着生命的充实与完整,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学生在这种精神丰富的教育中就能够得到全面的关注,这样,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幸福的生活,健康地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从教近二十年,在长期的生物教学当中,认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健康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下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思想上认识,观念上改变。

近年来,在媒体上经常也看到有关初中学生通宵达旦玩暴力游戏成瘾后自残、自杀或杀死亲生父母的报道,和生活中某些人残酷杀害动物行为,如曾报道的北京某动物园惨案,一体魄强壮黑熊、马来熊和棕熊,接连遭到一个大学生的残害,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令很多人困惑。究其原因为家庭坏境的变化(如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离异等因素)和自身的身体、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或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心理急剧变化的漠视,部分青少年面对学习、生活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由于受种种现实的困扰和自身欠缺经验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抑郁症、暴力倾向等)或从小缺乏爱,同学、老师、家人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健康、生命的漠视,产生消极的生命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便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报复他人或残害动物的现象。而作为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都只注重单纯的生物知识传授,很少去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的重要。所以在自然生命的层面上,精神生命的层面上,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健康的因素。导致了许多不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有了。不该出现的出现了。

如果我们改变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一些,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来帮助有暴力倾向、自残自杀倾向等人摆脱心理危机,重新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走向一个完整、和谐的生命境界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施健康教育的措施

1深挖教材,引导健康体验,教会学生欣赏生命 结合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认识生物的过程中走进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让更多的人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的《走进生命世界》的引入新课时,可以这样引入:“说到生物同学们会异常兴奋,很快会想到大自然中各种美丽的花草,想到令人陶醉的稻花飘香、茂密的树林和烂漫的山花,利用生物多媒体观察图片和观看影像资料,看到许多虫、鱼、鸟、兽等生物适应着坏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相适应。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发展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时他们会精神振奋,激情盎然,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讨论着各自熟悉的生物,欣赏着各种生命现象,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从而真正认识到,只有有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生物,地球才显得生机勃勃、繁花似锦。此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自然界的和谐、关注生命的和谐与健康;另一方面,结合现实情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为什么在我们中间会有这样,那样个性的人?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个体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体验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诚然,生物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生物老师也有其作为升学的功利色彩。但是,生物教材里面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应该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只要我们深挖教材,找到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真正自觉的去珍爱生命。

三、教学中自觉融入健康教育的元素,做到“润物无声” 学生对于“生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们每天都和“生命”在一起,无论是“自然”的生命还是“精神”的生命。然而,让他们去明确的表述“生命”是什么?他们又很模糊,甚至是陌生。而生物课,却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学科优势,科学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的去阐释“生命”这一现象,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无论是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却可以借助“生物”课这一学科平台,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入“生命教育”的元素,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一亿万颗精子中只有一个可以和卵细胞结合,让他觉出生命的珍贵,自己的重要。学生自己通过视频、影像等资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自然会觉出生命的珍贵。在学到“分娩”这一知识时,更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生命的艰辛与伟大,从而让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而这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素材,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很容易做到,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追求,收到的效果也很明显,很容易就能够起到“好雨”的作用。

四、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感受生命的存在,培养学生“生命”的意识。前面已经说过,生物课有其自身的优势,无论我们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在虚拟的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的世界里,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影像资料、植物园、动物园、大千世界,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细胞,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个体的人,都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培养其最初的生命意识。

五、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品味,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生物课里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涉及到人怎样的健康生活,而健康的生活是新课标中对生物课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教师,更是应责无旁贷。首先自己做到,并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这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试想,一个生活非常糟糕的老师很难和热爱生活相联系,再借助生物课,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道德情操,并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直面人生中的挫折和低谷,从而更好地成长。

7.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七

普及环境知识、保护环境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范生, 在小学教育战线不仅承担着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 而且他们自身的环境保护素质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儿童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态度。在生物教材各章节中都有相当的内容和篇幅涉及环保问题, 因此生物课程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 教师们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机会, 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和节日, 调动学生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 争取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及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发展》这一章节中, 就介绍了人类由于大量排放污水、废气, 乱扔固体废弃物, 过度放牧和砍伐森林, 过度开发“从林肉”, 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 以及不当外来种的引入等使生境变更和环境污染的事例, 如伦敦烟雾事件和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大气污染和化学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欧洲森林的减少, 鸟类的畸形和海豹早期的死亡, 我国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半以上的草场退化, 全球热带雨林面积减少了一半, 全球捕捞的鱼类的平均营养级的下降, 农业品种的高度单一性和一致性, 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松突圆蚧的侵入和水葫芦引入的过量生长, 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实, 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手段展现出来, 使学生能了解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 认识到必须保护环境, 不断加强爱护环境, 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才使环境沿着良性循环的途径发展。

二、有目的地开展生物实验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中都有一定的生物实验课程。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几个课外实践活动,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校内环保教育。

可以对校园内的所有植物进行分类、命名和挂牌, 在活动的过程可以选择几种植物进行植物史的介绍, 如银杏、水杉等, 同时在校园内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一些学生踩踏草地、乱扔果皮纸屑和白色垃圾的行为, 并对这些行为进行讨论。也可以在生物实验室或标本馆有针对地进行环保相关的实验课, 通过学生动手和感知, 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校外实践活动。

在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时, 要少量而有代表性, 也可以找一些已经遭到破坏的小环境, 让学生去采集不可能有的标本,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课本知识的同时, 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也意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三、利用相关节日进行生物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树立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植树节”、“爱鸟周 ”、“地球日”、“无烟日”、“世界水日”等与环保有关的节日, 生物教师可以与相关学生社团 (如环保协会) , 开展环境保护征文活动, 举办环境知识讲座 , 开展环境知识竞赛, 实地进行环境监测, 对当地突出的环保问题进行实地保护和拯救行动, 对某些有争议的环境问题展开大辩论,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摘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生的环境保护素质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儿童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态度。师专生物课程教学中应加强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立足于课堂教学, 开设有针对性的生物实验实践课, 开展有意义的生物课外活动,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升学生环保素质。

8.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八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讲到“条件反射”一节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和尚用冬瓜练习剃头,每一次练完后,随手将剃刀插在冬瓜上。老和尚告诫他不要养成这种习惯;可是小和尚没往心里去。有一次在给老和尚剃头时,随手将剃刀插在老和尚的头上。听了这段故事,学生哄堂大笑,这个故事提醒了学生。“习惯成自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但是有些行为习惯是有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是危及他人性命的,是不道德、不规范、不可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改掉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无小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许。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有关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史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种,居世界第三;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种。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情感意识

生物课直接触及人类、生命、自然环境,使学生容易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探究生命的奥秘和自然的规律。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了解低级动物与高级动物的区别,了解哪些行为是低级的,哪些行为是高级的,从而进一步知道人类有哪些思想行为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并具有社会属性和道德标准。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讲授“传染病”一节时,针对非典疫情,说明什么是传染病,什么是病原体,如何预防、控制、消灭等。通过抗击非典,使人们对亲情、友情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又懂得了应该做怎样的人,应该有怎样的道德行为和情感意识。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总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青少年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1.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

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证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多样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必须指出,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证统一。生物虽然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但生物体还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还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正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2.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9.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篇九

丹凤小学 钱开煜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德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那么,美术教学要不要进行德育?我认为,美术教学不但要进行德育,而且在美术课中加强德育,还有许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一、在欣赏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高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接受艺术美的教育,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屏弃、改造丑恶的东西。

在小学美术教材的欣赏课中,每幅作品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美术教材中所选的欣赏作品都是优秀作品,它们具有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都需要我们去发掘。只要教师重视德育,这种思想就会是随处可见、随时可用的。

二、在绘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个美术习作的完成,需要有一丝不苟和不畏困难与挫折的精神。所以我要求学生画画时要一丝不苟,要认真专注,不允许只画一半就半途而废。教导学生不论做什么都要有事业心,执著的追求,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利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德育不是说教,是非常具体生动的。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发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使学生在提高绘画水平的同时,受到了思想品德、意志品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工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工艺教学能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习惯。工艺课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美术课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德育价值,几乎随着美术课的整个过程出现。美术课在作为德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美术的特征是艺术形象,它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有情趣、生动的形象反映出来的,所以生动、形象、有趣味、潜移默化,是在美术课中进行德育的特点。我希望在美术课中加强德育,成为每个美术教师的共识,自觉的在美术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的教育。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为国家培养内心和谐、个性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2005年2月14日

10.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

新窑乡中学 蔡兴刚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国粹语言,又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我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就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强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态度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借助凝练的语言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留传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真挚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下面,我就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情感教育,谈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坚定方向

树立责任感和责任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传统。也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也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大心胸„„

吟诵古诗词,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铸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他们忘我追求的豪情壮志,在朗朗书声中能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民族正义感和责任心。

二、感人熏陶

培养爱国激情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说:“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的诗词,这些诗词充分展现

了诗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诗圣”牡甫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很多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貌和为国而忧、为民而愤的爱国思想。《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败景象,到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的忧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写照。他鞠躬尽瘁的行为,死而后已的决心,聪明睿智的谋略使昭昭爱国之心千古长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感染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三、动之以情

培育感恩之心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浓浓的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慈母深厚细致的爱心与儿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感恩之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了李白对王昌龄深切的同情和牵挂。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季节、环境及事件:暮春时节,眼前是飘飘扬扬的杨花,耳边是杜鹃啼血般的悲鸣,在这种凄凉的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己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后两句里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伴着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这份患难与共的牵挂正是缘于对友情的珍惜。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长辈的宠爱呵护习以为常,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诗词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浓烈的至爱亲情和真挚的友情,用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关爱家人、孝敬父母、珍视友情。

11.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合作学习;讨论;高中生物;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78-01

讨论式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教师要充分尊重学自主创造性,在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适时有效地给予学生以引导和帮助。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讨论式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式合作学习成为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讨论式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学习方式讨论式合作学习, 是以小组或团体形式,对内部成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身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将班级内学生分为若干由一定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组内成员或组外间的合作、互助以及讨论,完成教师指派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讨论式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高中生物课堂中讨论式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搭便车”现象。

学生在小组内因对自身缺乏信息,对于所讨论的问题看法不统一时,此类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亦或是不能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被小组其他成员所接受,此时会顺应大部分学生的观点,出现 “搭车”现象。其实质则是学生在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学习与讨论,严重者甚至是脱离合作小组对问题学习的全过程,最后直接搭上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结果这辆所谓的“顺风车”,使自己表面上与其他组员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与组员同等的评价与赞赏。

(二)缺乏时效性。

目前,根据对我国课堂教学中讨论式合作学习方法的开展过程中,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讨论式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方法, 对课堂教学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尤其是在高中生物课堂上[2]。学生本身的知识构成的结构不均衡, 学生间的合作也不够主动, 教师又不能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 忽视对其技能的训练与培养。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只是迎合课标的要求, 为讨论而讨论,根本达不到起身层次的目的。针对一些生物问题需要长时间、持续的讨论,但实际开展中仅仅只花费几分钟来解决问题,其实仍旧是老师给与答案,学生进行灌输。

三、高中生物课堂中讨论式合作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实施前--合理组建讨论式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是实施有效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首要前提。学生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3]。结合班级、生物学科以及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以项目为基础进行小组组合。合作小组应由学业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倾向、认知能力、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不同的5-7个学生构成,互补性成员相结合,为讨论式合作小组互助合作奠定成员基础。

(二)实施中--讨论式合作学习的实施程序。

教师根据生物教材,进知识行剖析,找准合作探究训练与生物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 设置贴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立问题情境,并将某些高中生物知识、方法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为学生创建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生物自主探究。在讨论式合作学习中,坚持民主、平等、合作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三)实施后--讨论式合作学习总结及评价。

讨论式合作学习在课程开展结束后及时进行学习总结与科学评价,对在问题讨论中配合默契的小组提出表扬与激励,对合作学习有进步的小组也要给予一定鼓舞与鼓励。在讨论式合作学习中,每个充分表现自我的学生学会接受与欣赏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开展互评,,使每个学生平等合作、共同进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讨论式合作学习开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生物学科教学水平。

讨论式合作学习需要各方理论基础知识的支持,比如学科教学论、社会心理学、等,对当代最先进的生物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推敲、思考与创新,教师在自己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构成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开展的优缺点,挖掘讨论式合作学习运行现状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与问题[5]。当地学校需要定期对学校生物教研组或年级组尽可能多地开展教学培训,参与课题研究、随堂听课、集体备课等,从自身先开始体验讨论式合作学习。

(二)依据讨论式合作学习进行相应内容选择。

讨论式合作学习的内容固具有一定难度,以及一定的讨论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充分考虑到此种学习方法的适用群体以及适应条件,多进行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的讨论,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探索与讨论的空间。教师在备课之前时要深入对生物问题、教材的研究,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以及任务等有价值的内容。

(三)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讨论式合作学习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因此,在讨论式合作学习开展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切记盲目认为合作学习不需自主独立学习,整体的合作离不开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以独立自主学习为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新华.提升思想政治课“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教学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3]鞠志伟.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2001,(6).

[4]张小妮.合作学习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9).

1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二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1. 帮助学生懂得阅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听课, 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 有的放矢;课中阅读, 字斟句酌, 抓重点, 辨是非, 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 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 因果关系,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 创设问题意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人往往是在实践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 途径有三点: (1) 从阅读中发现问题。 (2)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3) 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可以通过阅读, 因为教材中有关问题一般都有科学的论述, 如学生阅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 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当Yy与Rr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 F2会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吗?会有9种基因型吗?通过阅读提出诸疑问, 激励学生深入地阅读下去, 以求问题的解决,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程序

学生在阅读中有时发现无序和盲目现象,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1. 预习阅读。

(1) 纵览文字, 了解概况。首先要看清标题, 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 是表达内容的核心, 也是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同时要了解教材是从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 (2) 精读细读, 重点落实。如对生物概念的阅读, 要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 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 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 课中阅读。

课中阅读往往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后进行阅读。阅读时, 指导学生对重点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 全面正确理解概念, 掌握规律和实质。如, 为了使学生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教师可采用变换形式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阅读: (1) 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对象是什么? (有性生殖的生物) (2) 什么时间进行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形成时) (3) “减数”是指什么减数? (染色体数)

13.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三

一、法学教育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缘由

这些年的法律教学中,经常让我感到苦恼的是,教师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但总体上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学生的理论功底还是实践能力,都还不能达到法律实务的要求。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生平时读专业书太少,二是缺乏应有的实践训练。笔者曾经问过一个非常勤奋的大二学生课下读什么书,其回答是世界(文学)名著,对法学专著和论文很少涉足;有的学生临近毕业了还不知道学术论文怎么写;还有的学生直到毕业时还不会写一份诉状。而且这些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教师从来就不为学生推荐专业必读书目呢?不是的,事实上每一个老师都向学生推荐很多书籍,但学生真正自觉去读的并不多;是不是我们的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实务课程呢?也不是,但靠一两门课程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特别是演讲和辩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说明,一定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能不能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在平时即能饱读专业理论书籍,并能受到足够多的实践训练,从而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呢?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如果改变目前在法学教育中主要使用讲授式教学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引入讨论式教学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难题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首先,讨论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读更多的书籍。在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和课堂上教师的口授获得知识,虽然教师也为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但由于缺乏检查机会,学生是否实际阅读很难保证,所以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而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将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堂与课外并重”,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除教材之外,学生将不得不在课前阅读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老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加上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其所获得的知识量将会大大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次,讨论式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法律乃天下之公器,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不同观点的交锋会使真理愈辩愈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维。与此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演讲与辩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法科学生日后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而且,通过平时的讨论式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偶尔开展的演讲赛、辩论赛甚至专门的演讲课都会更有效果。

二、法律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第一课――案例启疑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讨论式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原来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由教师简单的提出要求就可以实现的,最关键的是要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兴趣、愿望。笔者在上商法总论的第一节课时,并不讲述商法总论的具体内容,也不急于让学生讨论什么问题,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几个典型的商法案例,这些案例足以吊起每一个学生的胃口,听了之后他们都会非常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笔者接下来并不对这些案例作具体的分析,而是指出解决这些案例的关键是要弄清哪些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又需要学习哪些法律制度。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描述一个将要学习的理论体系,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强烈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其对商法产生特别的兴趣、向往和一窥其堂奥的冲动。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为接下来讨论式教学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讨论题目的确定

对于地方院校法学本科的教学来说,讨论题目的制定要体现大纲的要求。教师如果好高骛远,眼睛只盯着前沿性的问题,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会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二是会使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消极罢工,结果是仅仅少数学生从中受益。实践表明,对本科生来说,基本问题实际上也很有讨论的价值。比如在讨论合同无效的情形时,第一个发言的同学提到了其中一种情形――“违法的合同”,第二个同学认为这种表述不完整,应该是“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对他们的观点我都轻轻地摇头表示有问题,在我的启发下,第三个同学说应表述成“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而且进一步作了解释――其中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如果一个合同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之外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不能认为无效。发言至此,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应该说才基本到位。对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如果不进行讨论,大家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很多人的理解肯定是不准确的,通过讨论对这些问题准确把握并达成共识,就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本科教学的目的。

(三)课前准备

论题确定后,下一步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说明讨论的具体方式、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定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及做好总结发言的准备等。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围绕论题查阅参考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整理成发言提纲,把自己的思路与观点条理化。学生的准备工作是课堂讨论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因为学生准备发言提纲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对讨论的问题(尽可能)达成共识,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陈述问题的“答案”。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表达和交流的平台。自由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感觉,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有某种权威高高在上,感到有某种禁区不能涉足,就会畏首畏尾,不去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就不要指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笔者非常注意克制自己的表现欲,课堂上仅仅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组织不等于主持,课堂讨论也完全可以交由一个学生来主持,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讨论进行引导。学生发言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坐在自己座位上发言,也可以站起来发言,可以到讲台上发言,也可以在教室里走动着发言,必要时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同学发言完毕,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可以提出疑问、可以与其进行辩论。只要时间允许,对每一个讨论的问题都要让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有了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学生的表现欲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看问题的角度渐渐呈多元化了,讨论的深度也在逐渐加强。

(五)总结深化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简短的总结。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学生发言的内容加以归纳和评价,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也要指出模糊的或错误的论点。第二,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教师对论题的基本观点。但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任务只是让学生知道问题和分歧的存在,并不是务求得出一个唯一的结论,因为让学生相信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第三,指出学生应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因为讨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讨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相反,讨论可能暴露出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也可能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这都需要课下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运用讨论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书资料

讨论式教学需要丰富的图书资料作为支撑,因为课堂讨论是在学生课前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在地方院校中,法学专业一般都是新设专业,法律图书资料相对缺乏,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书资料。为克服图书资料的障碍,笔者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除了为学生推荐学术期刊网和一些专业网站之外,笔者还专门开设了公共信箱,精心选择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资料,发到信箱中供同学们阅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起来,购买一些必要的专业书籍,建立“班级图书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大家各行其是,重复投资,可以用有限的资源购进更多的图书。上述措施中,最为切实可行的还是由教师提供资料。因为让学生自行购买图书虽然不失为一种救济办法,但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实难推行。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鱼龙混杂,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检索出最有价值的资料。相比之下,教师提供的资料经过了筛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各家的学说,资料的组合又有一定的系统性。

(二)应避免“只有少数人受益”

讨论式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因为课前的认真研究与课上的积极发言,是学生吸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不二法门。在本科生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班级人数较多,又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一个班中能够主动积极发言的同学往往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笔者在最初实施讨论式教学时,每次上课,都是固定的几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好像是局外人一样。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将来受益的只是少数同学,实现不了讨论式教学的目的。为此,笔者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如上所述,在设计讨论题目时注意平易近人,以基本问题为主,适当突出前沿性问题;第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口头表扬、将平时表现与成绩评定挂钩等;第三,针对性地做个别同学的思想工作。对于个别学习态度不很积极的同学,通过课下与其谈心,找出问题的症结,根据具体情况,或批评,或鼓励,给其提出具体要求,连续几次课盯着其不放,如果其有一点点进步就在班上大力进行表扬,用不了多久,这些同学的学习态度就会为之一变。

(三)应统筹规划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14.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四

摘 要: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的了解,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长期给学生和教学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讨论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学生要在开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合作完成老师给予的一些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小学语文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拥有钻研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确定课堂讨论目标,提前进行准备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人,想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效果,必须认真备课。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合理地安排和分配讨论的相关问题、讨论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相关要求和目标的设定。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等到讨论结束后,对相关的方法进行总结,并与课外的相关资料进行融合,以此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其次,在学生开始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对将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让自己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时,就能够弥补小学生在语文方面基础能力不足的缺陷。只有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才会有完整的思路和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上的讨论效果与质量。

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假如老师的做法是带领学生把古诗朗诵一遍或者几遍。当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首古诗,对它的掌握仍然不是很好时,老师就要让学生开始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层次的感悟,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讨论并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课文进行了解,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开始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把握最佳讨论时间,恰当安排讨论时间

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必须对课堂讨论的最优时机有准确无误的掌控。有时,老师可以对正在进行讨论的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深入探究。老师想要让课堂讨论的效果更加好的话,就要在把握时机上对这几个方面多加关注:(1)在学生开展讨论之前,老师要对课堂的重难点进行划分与说明,防止讨论过程中有跑题现象,白白浪费了时间。(2)老师要提前对问题进行层次的划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每个小组相应的问题,免得有些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对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了,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集体的讨论过程造成不良的影响。(3)老师要在学生开始讨论的时候,抛出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的讨论充满动力,让学生具有求知欲,主动地开展讨论。(4)在讨论的过程中,冷场是时常会发生的,在冷场的情况发生后,老师应该让学生的关注点转到其他方面,而不是立即把正确的答案透露给学生,老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重新开始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长久的迷茫之后找到正确的答案,体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正的刺激感与激动感。

在课堂?论的过程中,老师要对讨论时间准确掌握。当讨论的时间被设定好学生开始讨论之后,速度会随着紧迫感的增强而加快,从而增加了学生讨论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提高了课堂的讨论效果。比如,在进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时间进行了具体的设定与限制,既增加了学生对开展讨论的热情,还精简了学生的讨论过程,可以让其更加快速地给出问题的答案,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传统教学方法所遗留的教学问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改进,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推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5.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五

一 、对 讨 论 问 题 要 认 真 研 究 、精 心设计

首先,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中有效筛选那些有较大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生物教材中讨论的内容多,如果所有内容都组织讨论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讨论话题。设计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讨论”栏目进行开展,特别是问题涉及教学重点、难点的,也可联系生活实际或对学生的生活、健康指导意义大的问题进行设计。

其次,教师对将要进行课堂讨论的问题要进行学情预测。教师必须事先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提出的观点,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提供相关资料、图片或模具等,为适时点评与调控奠定基础。

二、课堂讨论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内容抽象,且信息量大,学生初次接触时识记、理解都有一定困难。此时,教师若能在适当时机组织讨论,比较相关生理过程间的区别和联系,容易使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朗、清晰。

例如,多数教师在“减数分裂”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常规教法。即先讲授精子的形成,再学习卵细胞的形成,并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辅助。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怎么有效。笔者对此进行了改变,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人把书翻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另一人翻到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两人据图合作讨论出这两个过程的相同点和区别,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学习得到的结论,所以他们理解深刻,不易遗忘。

三、合理选择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辩论讨论、分析讨论等。可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精心设计、组织,才能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其中小组讨论运用较多,一般的话题以2人一组的小组讨论为宜。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话题可以4人一组。多人小组中可设立主持人和记录员,以提高讨论效率。

四、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

要开展课堂讨论,必须把握好讨论的时间。讨论是要花时间的,有的教师为了多留一些时间给新授内容,而把讨论的时间安排得极短,流于形式草草收场,达不到讨论的效果。教师开展课堂讨论要根据内容、讨论的方式,估计好的时间。讨论时间的长短不能一概而论,短则数分钟,长的十几二十多分钟,甚至可持续几节课。问题多的、问题难的、教学重点方面的要多花时间,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问题讨论清楚了知识点也就掌握了,各种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只要把握好了讨论时间,选择良好的课改教学模式,开展课堂讨论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整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重视教师的调控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可以在教室里巡回走动。一方面要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了解是不是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对于静坐无言的学生,通过鼓励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想方设法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集中讨论的热点和普遍疑惑的问题,关注课堂生成性的材料,以便在反馈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讨论的效果。

16.浅议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开展 篇十六

1. 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2.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实践能力。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人才打下基础,每个老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实践的实质是尝试,任何发明创新都离不开尝试,没有实践生物学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除了完成必要实验外,还应适当增加实验内容,以促进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如设计简便有效可行的“家庭实验”使学生从中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都是创造能力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带着“为什么”、“怎么办”观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实验,而且分析观察可培养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传统的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学情,教学效果差。一般说来,学生参与度越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学习效果也越好。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老师传授知识的现象,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

4. 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在新世纪的学习社会中,唯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要着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又不仅着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跟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总之,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方针,是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处于新世纪的生物老师,应当明确,实施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综合训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

17.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七

中医学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系统介绍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是众多中医院校广泛采用的一门课程。作为基础性学科,它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与专业中医术语,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比较困难、枯燥。为此,讨论教学法被引入到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所谓讨论教学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组织与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就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其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讨论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用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时,传统方式是教师采取“口授+黑板+教材+课件”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采用讨论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谈论,发表见解,这样一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中医学基础也不例外。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学生只会记住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之配套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采取讨论教学法,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就可以以讨论专题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一些临床病例。学生在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还打下了临床运用的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专业中更应如此。通过讨论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锻炼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4.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

讨论教学法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化,教师用生动、热情的语言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丰富,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教育变得更有活力、更丰富。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贯彻素质教育,推动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与要求

1.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

(1)小组划分。在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讨论学习法的基本单位。

(2)在进行授课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确定本课要进行讨论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事先要充分备课,熟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挑选出适合的问题。学生需要课前进行预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讨论。

(3)在前两步基础上,教师用简短的时间讲授本课内容,并提出问题。随后,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组交流。这一过程要求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提问和解答,随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要及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补充,以便学生掌握知识。

(5)总结。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教师从旁指导补充,构建完整知识脉络。

2.讨论教学法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专题的选择要合理,涵盖面广。教师在确定讨论专题时,应该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确保讨论主题能够涵盖整个中医学基础。一般来说,专题的选择应该关注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性,并且注意将中医基础知识的点和面加以统筹。

(2)选择开放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多方面思考。如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选择“肝胆湿热证患者身目发黄过程、湿热蕴结肝胆和肝胆疏泄功能失调症状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知识点、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3)讨论环节的设置科学化。在讨论教学法中,讨论环节的设置应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熟悉教材内容的环节。一般而言,讨论环节需要设置在教学的重点处、知识的关键点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医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将中医发扬光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证明,讨论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使其充分掌握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雷俊杰.讨论法在儿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9).[2]潘忠勉,李力,姚德生.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运用探讨[J].高教论坛,(1).

[3]吕风华,何益群,上官海娟,王正晓,马四海.专题讨论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18.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讨论论文 篇十八

陈永国 王辉 张超军

(江苏省淮北中学

223900)

摘要 结合生物学相关知识,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既让学生学习了生物学科知识,又在相关知识背景下更好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了法制理念,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适时穿插对学生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达到在学科教学中拓展其综合素养的课程目标。1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法律法规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素材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转基因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试管婴儿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通过大量有关群落演替的实例的学习,教育学生:人类的许多活动可以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捕杀动物等。

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于2003年1月20日起,由国务院颁布并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以国家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1]。同时全国人大于1984年9月20日通过《森林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相应的实施条例等法规也都规定了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从而使得群落演替按照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

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当前外来物种入侵给我国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学生不仅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性,而且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认识到我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视。比如全国人大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条款都规定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与外来物种入侵有关的法律法规,对阻止外来物种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规定主要散布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的法律法规中。如1991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2002年1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2003年1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通知》等。通过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学生自觉做到在日常行为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果有学生出国旅游或学习归来时携带国外的动物或植物时应主动向海关部门申报,经有关部门检疫检测后,决定是否引入国内。2 利用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

青少年学生对有关影视明星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在学习毒品对人体毒害时,联系到我国前一段时间对涉嫌吸毒影视明星的严肃处理的案例,不仅要从道德和健康的角度教育学生远离毒品,更需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进行教育。比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使人形成癖瘾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同时要教育学生知道哪些涉嫌毒品的行为是犯法的,比如我国《刑法》第352~355条对涉嫌毒品犯罪的罪行规定有:(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非法持有毒品罪;(3)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4)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5)走私制毒物品罪;(6)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7)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8)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9)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10)强迫他人吸毒罪;(11)容留他人吸毒罪;(12)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好奇,而拒绝诱惑的自制力却是有限的,通过法律法规的渗透教育,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真正做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3 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

在学习神经系统对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时,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2]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联系教材中各级中枢示意图及对有关下丘脑﹑大脑﹑脑干及小脑功能的介绍,学生通过识记能很快解答出本题。此时进一步拓展:酒精对人脑组织的亲合力大,会抑制大脑皮层、下丘脑、大脑、脑干、小脑及脊髓。一般来说,当人体中酒精浓度达到0.05%~0.2%时,人脑的自控能力开始减弱,记忆力减退,辨别力﹑理解力明显下降。联系到醉酒驾驶导致的大量的交通事故案件,说明醉酒驾驶会给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扼制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于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对酒驾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133条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按相关条例处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6年12月22日正式发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国家标准(GB19522-2004)规定:血液中酒精含量<20mg/100ml为合格;血液中:20mg/100ml≤酒精含量≤80mg/100ml为酒后驾驶;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为醉酒驾驶。

有的学生们对于这些说教可能印象不是很深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醉酒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而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实例讲给其他同学听,或带领学生到当地的交警部门或法院听取相关部门对有关醉驾处罚的案例,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醉酒驾驶的危害性。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再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树立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的法制观念,并通过教育学生进而能影响和教育他们身边的人。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

在系统的学习了基因工程原理、操作工具、基本操作程序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后。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累累硕果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间的调控机制等了解的都相当有限,再加上转移的基因是调控机制已知的基因,但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同时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因此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这都引发了人们对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激烈争论。

在引导学生分成正反两面就转基因安全进行讨论后,教育学生如果今后要从事转基因生物或产品研究时,不但要遵守科学道德,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比

如我国在1993年制定了有关转基因安全法规即《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有关基因工程相关技术加以规范;同时为了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2002年我国农业部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转基因生

[3]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加贴标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这些法规的制定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先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到大型超市﹑集贸市场﹑水果市场等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及来源进行调查,有的小组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最后相互交流,总结我国当前转基因技术就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在相关习题讲解时,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

有关遗传系图谱分析和患病概率计算的题目是高中试题中常见的试题类型,通过遗传病原理的学习及分析遗传系图谱并总结患病概率的规律,学生能很容易发现近亲结婚所生患遗传病的孩子的概率要比非近亲结婚的高很多。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查阅有关遗传病的实例。还可组织学生讲述自己身边有关近亲结婚生出患病孩子的症状及严重后果等,使其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为了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渗透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我国《婚姻法》第七条就明确规定: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直系血亲禁止结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疾病的禁止结婚。学生通过学习在将来的择偶时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通过收看有关视频,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

在胚胎工程原理﹑操作过程及应用的学习时,不但要和学生一起感受胚胎工程给人类带来幸福和便捷,而且要注意对胚胎工程中有关试管婴儿技术的相关法规的渗透学习。比如为防止有人滥用胚胎工程技术设计试管婴儿,用于其他非法目的等。我国卫生部于2003年7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规范》中规定:“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必须获得卫生部的批准证书”,而“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就包括在衍生技术中”。并规定禁止实施代孕技术;禁止实施胚胎赠送;禁止实施以治疗不育为目的的人卵胞浆移植及核植技术;禁止人类与异种配子的杂交;禁止人类体内移植异种配子、合子和胚胎;禁止异种体内移植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禁止在患者不知情和不自愿的情况下,将配子、合子和胚胎转送他人或进行科学研究;禁止克隆人。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收看有关专家就试管婴儿方面的法律法规讲座后并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实施试管婴儿技术时,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除了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外,还要结合学校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法规意识教育,比如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邀请法律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等。使法律法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在学生内心深处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9.情感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九

一、对情感教育的正确定位

心理学认为:“所谓情感教育, 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教师如果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 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 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因此, 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 情知互动, 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应。情感教学的核心, 便是控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 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 虽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弊端, 但在当时的情境下, 实际上未能真正全面认识到情感教学的作用, 或出于在应试教育下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而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情感教学的其他功能。事实上, 情感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知情并进”, 即在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的同时, 作为健康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情感本身的品质, 也能得到优化和提高。因为情感教育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 当然是优化情感本身的教育的最好载体。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 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 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 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 情感教育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 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情感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 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二、生物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内容探析

1. 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是关于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 它是与对他人和自己道德要求的需要相联系的。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情感特点, 可以把生物教学中应培养的道德情感细划为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观、环境道德感、行为规范道德感等4个方面。

2. 理智感。

理智感是一个人对智能活动中发生的一切是否符合其求知的目标而产生的情感, 它是与对知识和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追求真理越执著, 则人的理智感也越深厚。理智感是生物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一个重点。理智感目标具体内容又可细分为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和了解科学方法论两部分。

3. 审美感。

审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对美的鉴赏和创造的需要相联系的。生物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能够体验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 生物体的内在和谐美, 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 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美, 等等。

三、情感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学生的情感品质。

“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行”。情通才理达, 以情施教, 以情育情,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从而实现教学的情知交融。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只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学生才能想学、乐学, 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人的自尊是“自我教育之母”, 是一个人的荣誉和上进心的源泉。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耐心辅导学生, 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错, 以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投入学习。做到用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次谅解的微笑, 一回亲切的抚摸, 令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同时, 生物学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健康的心理, 以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和生物学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 从而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一种等待和期盼的心理, 总希望能早一点、更多地上生物课, 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 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2. 以问题为中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敢想、敢问、敢疑, 以趣生疑, 由疑引发好奇, 由好奇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 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使“问题”与“情境”相结合, 使“问题”与“目标”相切合。同时, 在教学中,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融激趣、传情、达意于一体, 打破被动、呆板、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 促进学生由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转化。

3. 展示生物美, 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在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科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无处不体现美的成分, 如花草树木、虫鸟鱼兽, 生物学中的科学理论、规律、图像、图表, 生物学的多媒体课件, 等等, 无处不蕴涵着美。因此, 生物学是最能体现美的课程。

4.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 调节学生情感。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内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教师要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 而不能不作评价。或含糊其辞;或只说缺点, 不说优点;或过早地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 代替学生的思维, 这些都是不重视评价和评价不当的表现。其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是辛勤的劳动, 学生作出的正确回答, 显示了他们的劳动成绩。因此, 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课堂内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 而且应该在生物学作业批改时和考试阅卷中注重情感评价。对一些好的可以写上鼓励的评语, 如“好”、“保持下去”、“太棒了”等, 对一些差的可以写上“请认真些”、“要努力”等, 对有进步的可以写上“好, 有进步”、“继续发扬”等, 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远程教育信息反馈表下一篇:2023 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