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2024-08-12

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精选15篇)

1.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一

[高中物理]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

[1] [2]

2.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环保意识的渗透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环境与发展的两大问题。只有在适宜的生物圈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在生物圈不断为人类提供各种物质的同时,人类却不断对环境进行破坏。这些破坏活动导致了生物圈自我调节能力的低下,致使全球普遍变暖,大气与水资源受到污染,生物的多样性也受到破坏。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使他们对目前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环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

二、适应意识的渗透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纪,我们的学生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为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让他们在本世纪能够独立、坚强地生活,教师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适应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在教学情境中仔细积累,选取经典实例,将学生对生物学的适应意识提升到思想高度,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激起他们的适应意识。

1. 注意学生适应思想的启发。

适应思想的渗透,是生物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在向初中生讲授植物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结合植物的多种特性,强调每种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以及独特的形态结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靠动物传播的种子的果实,如针草、苍耳等,其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在教学中,我们可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到适者生存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渗透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 结合实例,深化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在生存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很多生物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难以生存或灭绝。以恐龙的灭绝为例,他们就是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最终导致了物种的灭绝。这也充分说明了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因为生物的适应是普遍性与相对性共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性帮助学生认识生物适应复杂多样的特点,使他们的适应思想得到激发与深化。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青少年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以多种多样的能力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的头脑。当今的年代是一个亟需适应能力的年代,青少年学生只有逐步适应这个时代,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创新意识的渗透

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充满了未知,这个世界提供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时也需要人类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作为初中教师,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在一切条件下进行创新,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将创新作为自己的理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创新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渗透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植物细胞的全能”这一章节时,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我们可不可以使用植物的细胞、组织以及花粉等物质创造必需的条件,来培养植物,使他们生长成一棵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项技术很难;有的学生说,这是一项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很多生物学家已经培养出了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并且我国的这项技术在世界领域居领先地位。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与讨论,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了对于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层次逐步提高,创新的火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燃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力的、强效的渗透。

摘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逐步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这是生物教学的必然趋势。相对于其他学科, 生物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关键词:现代意识,生物教学,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黄伟.常见生物教学模式的心理学探微[J].中学生物教学, 1999 (5) .

[2]黄伟.由三种教学模式比较谈生物教学模式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 1998 (4) .

[3]张贵榜.“转变”生物教学方式[J].陕西教育, 2005 (6) .

[4]黄莉敏, 李家清.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J].地理教育, 2006 (3) .

[5]金春兰.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 [J].黑龙江教育, 2001 (2) .

3.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技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15-01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物理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开展趣味物理实验与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3、组织与物理学科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4.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四

内容摘要:转变学习方式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贯彻需要问题意识作为支撑,从而实现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灵活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问问题,善问问题。

关 键 词:问题意识、问题情境、自主质疑、引导。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的火花,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 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 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 42.8%。“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 14.5%,高中生竟达 38.8%。问题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关注同伴的评价,许多学生害怕提问不好而受到同伴的不良评价。

2、教师权威角色过分突显,致使学生不敢提问,或是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适当的鼓励、表扬。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学计划,唱独角戏或让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大多数学生只好随大流。

3、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追求课堂秩序良好,长此以往,窒息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无暇去思考和探索,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致于提不出问题。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丧失了创造愿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里逐渐走向雷同和平庸。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则形象地比喻:“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的要求,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产生问题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而问题一旦产生,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创造意识正是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得到培养的,事实上,所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无一不是质疑解难的高手。如牛顿在他的《光学》一书中,一连提了他在阅读观察中产生的三十多个问题,正是因为牛顿“问题”提多了,才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在我们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将立足于平时的教学谈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思考,敢于生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信心设问,敢于发问。例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列举了一系列有成就的人物(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小泽征尔、周总理)的事例。然后让同学们分析,他们共同拥有的一种性格特质,大家很快得出结论:自信。这时,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说:平凡人,有缺陷的人难道不可以拥有自信吗?其实,按照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自信有助于成功这一结论。但这位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有成就者才拥有自信,尽管于此,他的大胆设问却将同学们的兴趣全都调动了起来,纷纷展开讨论,力图找到事例来印证各自的观点。这一大胆设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深化了知识点。事后,我对这一同学的提问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并借此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发问。

(2)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

我们回过头去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设问题情境。

1、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疑点。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阅读塞缪尔所说的那句话:“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种生活不是人的生活?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有人主动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知识点: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就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这时,有同学提出:既然如此,挫折是不是越多越好?很快,其他的同学开始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探究热情,还自发展开了辩论,随着双方观点的交锋,事例的铺陈,我的适时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挫折并非越多越好,但是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乐观上进精神的人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坚定的战胜挫折。这一辩论不仅掀起了那次课堂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立足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讲到消费者权利时,我先让同学们列举自己平时在购物消费时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以此作为新课导入。在了解了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后,再来思考自己具体有哪些消费者权利被侵犯了?权利被侵犯后一般会怎么办?怎样看待“大头娃娃事件”?怎样看待“齐二药假药事件”?这些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

3、立足于课堂活动,激发问题意识。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针对课本上继父强行要求读初一的小芳退学这一事例。我请同学们扮演律师来帮小芳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积极思考,找资料,找出帮助小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就这一案例,我创设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使同学们自发地对问题展开思考,组织讨论,寻求解决方法,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知法学法用法的重要性。

(3)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

学生能质疑,就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更强烈,质疑兴趣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

学习《为坚强喝彩》这一课时,在阅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后,我鼓励同学们围绕本课主题开展提问比赛,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在这一激励之下,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问题,如:海伦凯勒取得了哪些成就?她是如何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的?她的坚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她的故事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情节?和海伦相比,你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也点燃了同学们的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养成了善思好问的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一堂课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课,并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探究之中,这难道不正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力之所在吗?

参考文献:

1、《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

2、《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7期)

3、阎立钦主编.创造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如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话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几点体会,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的去问。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爱问”。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其次,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有些问题,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有时我会事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甲数是20,乙数是30”这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解答,因为比较简单,学生就可以提很多问题:“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同学的提问,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愿学、乐学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渐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6.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也可如此。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燕尾服的,其局限性对华贸易。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7.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再如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科技小制作;2.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3.举办科普知识讲座;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8.物理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八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概括,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课外活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提升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或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9.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九

作者单位:罗店镇敖家中心小学

姓名:周文术

邮编:431809

电子信箱:zws_1220@163.com

电话:***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片面倾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探索,广泛地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意识,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即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学中引入新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需要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创新观:“要用新方法造出新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即要善于教学,又要善于教研,敢于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并且在观念上做到几个转变:一是教学目的观,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发展创新能力”;二是教学机制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学方法观,从“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搞好素质教育,从而増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求异,大胆创新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求异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拓展思路。如解答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把一快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夹板,锯成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一共可以锯多少块?大多数同学列出了常规算式:10×20÷(2×2),也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10÷2)×(20÷2),10÷2表示宽可以锯成5条,20÷2表示长可以锯成10个。这种求异思维带有强烈的创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式进行解答。这样既重视了求异又重视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则心情舒畅,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解简易方程后,书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天平左边托盘里有3个砝码,每个上面标有一个x,右边托盘里有一个与左边相同的砝码,还有一个重100克的物体,求每个砝码的重量。方程是这样的3x=x+100。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我们已经学过了解简易方程,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谁说得好,谁说得快,谁就成为今天的最佳的小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许多同学都想当小老师,其中一位小老师是这样解答的:左边一个砝码和右边一个砝码一样重,左边剩下2个砝码和右边的100克物体一样重,所以一个砝码应该是50克,他采用了分析法。另外一个同学迫不急待地说,我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于是他来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出:3x-x=100,并解释,方程右边是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学过的简易方程了,同学们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简单,这位同学也因此被评为最佳小老师,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

2、三角形面积S=a 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开放题数学。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比赛练习开放题:6×()=1/7×()= 9/8×()=0.25×()。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作出各种不同的假设,或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乘积都是1的算式,最后概括出倒数的意义。这一开放题的引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了创新,尝到了创新的乐趣。

10.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十

一、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优先位置,并且力求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例如机构分析是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开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以任务驱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这一新的转变,将成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落脚点。把机械基础课程偏重于机械基础理论教学转化为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者是进行优化。

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

传统的教师觉得多做题就能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实行课程改革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适当设立一些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一步一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要为授课而授课,授课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完美解决,这堂课也就完美落幕,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一个班里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对教材中某句话不能理解,例如“机构运动时,属于同一构件中的零件,相互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多数时候,在课堂上被提出来,与此相反的是,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就会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单缸内燃机中连杆这一构件,是由连杆体、连杆盖、螺栓、螺母等零件组成,但是这几个零件之间却是相互固定相互制约的”。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轻松地被解决。当教师在讲“键连接”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问“花键的键槽多,为什么它的对轴强度削弱还小?”这就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决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外到里,多个视角、多个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形式的时候,可以改变其构件的长度或者形状。在演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进来,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引导进来,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与教材相符的结论。

四、基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对于学生具有新意的方法和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以及支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去猜想、独立思考,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以此证明自己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完善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11.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科技意识 高中物理 课外活动

未来的世界是科技现代化的世界,学生科技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要从小抓起,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高中阶段加强科技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一实验一观察记录一分析讨论一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一讨论方案一选择方案一实验验证一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首先,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學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12.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技意识,培养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

教师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我们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墙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三、注重物理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物理学不仅是物理学家要研究的科学,而且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要知晓的科普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热点问题。如:(1)为什么飞机场周围要驱赶鸟类;(2)打雷闪电时为什么不要站在大树、屋檐下?(3)街道旁的路灯是串联的吗?(4)光纤通讯,红外线遥感,磁悬浮列车,电子显微镜,电冰箱,微波炉,电饭锅,空调,可视电话,饮水机,日光灯、光控灯、温控灯、声控灯等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5)日常所说的各种“白汽”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6)火箭发射塔下方为什么要修一个大大的水池?(7)桥梁为什么要建成弓形桥而不建成凹形桥?等等。当学生了解了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时,物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也就不讲自明了,物理学的实用意识也就在学生中形成了,这样必然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蒲江县天华九年制学校 周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重积累,重感悟,重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必定会出现学生在理解上的分歧问题。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现代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我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表扬,也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问题,当孩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重复,我们也要耐心地解答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当被孩子的问题难住时,这也无关紧要,教师可以说:“我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其次,我们要善于激活课堂气氛。努力使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问题上课,留下问题下课,使课堂形成一种“七嘴八舌”的氛围。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当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象后,相机质疑: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问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五壮士为什么不跟敌人搏斗?跳下悬崖就会粉身碎骨,难道他们不怕吗?他们不跳崖可以吗?有没有保全性命的办法?他们跳下去又怎样了?„„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五壮士跳崖后,有两位壮士幸存下来,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用心答问。

只有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适时、适量、适度向学生提问,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总是围绕几个好学生转,以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其余学生回答或不全便会令其坐下当观众,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不闻不问”了,问题意识就越发淡薄。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答问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要因材施问对于学生有困难的要巧妙地给予启迪、点拨,不但给他们答问的机会,还要给他们答对的机会。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设问:“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理解肤浅,有的甚至造成错觉,课堂上便冷场了,所以,我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点思考:(1)仅仅鲁迅的记性好?(2)鲁迅在夸耀自己吗?(3)除了批评,还包含什么意思?(4)鲁迅仅仅是关心爱护自己吗?这样诱答减缓坡度,缩小思考空间,由浅入深,步步实现思维的目标让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想得通答得对。创设适宜的教学状态,让学生进入,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当学生不敢提问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成功时,教师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探究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会问我们花生有哪些好处?父亲为什么会拿花生和水果作比较?花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那样?我们哪些方面应该像花生?一亲与孩子们谈花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语言难点思想内容便基本掌握了。另外在课的结尾处,我常常留下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且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去提出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才能使阅读有意义、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作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善问问题。

1、从题目上发现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把课文的内容和中心高度地概括进去了。从题目上可以发现许多有助于理解全文内容的问题。如教学《鸟的天堂》;上课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怎么有天堂呢?”“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那么鸟在天堂里过得怎么样?”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就为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类似耐人寻味的题目,如《金色的鱼钩》、《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等等。

2、从文章句子、内容上发现问题。

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围绕课文中的每句话始终问个“为什么”,在课文的每个角落发现问题。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在读到课文第一节:“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 „„“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天险”是什么意思?“铁索“是什么意思?泸定桥是什么意思?泸定桥在什么地方?再往下读:“时间只剩下二十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这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二十个小时赶二百四十里路怎么赶?红四团能赶到吗?”当读到:“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向桥下一看叫人心惊胆寒„„”学生问:这样的天险红军能过去吗?但是又必须过去,他们会怎么过呢?这就为理解“夺”埋下伏笔。这样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发现,再接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也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从文章的中心发现问题。

在基本弄懂了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还好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思考。在理解了《飞夺泸定桥》的以上问题后,还没有把问题全部解决掉。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飞”“夺”呢?哪一部分是写“飞”的?哪一部分是写“夺”的?如果换一个词行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得出:“飞”是抢时间,“夺”是攻天险。“飞”“夺”两个词表现了红四团战士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夺取胜利的决心。这样,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就很透彻了。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用什么方式质疑,在什么时候质疑,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阅读全文(83)| 回复(0)|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编辑

上一篇:怎样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首页

|

教育行政

|

教育动态

|

教学改革

|

德育时空

|

学校管理

|

教育科研

|

招考信息

|

教师之窗

|

学生天地

|

党团园地

|

网上办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论坛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初探

来源:中国教育曙光网

发表日期:2005年1月18日

作者: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福安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的问题性思维品质也即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一.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其中关键的是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之所在。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不管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点拨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三次全教会特别强调讨论法的运用,正是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这一过程的本身既培养了师生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到舒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很显然,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的。

2.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如《小站》一课在教学第一段的时候,可以设计火车行进的拉动的幻灯片,配以火车行进的汽笛声,渲染气氛;然后再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抓住小站“小而偏僻”的特点。学生在强烈的艺术节奏里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接着,第二段图文结合,让学生自学并指导以方位变换顺序拟“月台”的提纲,体会小站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强烈的节奏徒然消失,代之以平稳缓慢的节奏,有助于学生作理性的思考,问题意识必然得到有效的激发。

3.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一边听,一边紧张思考,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老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多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此外,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怎样荒芜?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到后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的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3.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师要多“问课” [1-18]

[下一篇]:无书读还是有书不读 [1-18]

杭州教育城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包括相关部门、处室、学校)”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教育城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教育城域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教育城域网联系。

杭州教育城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杭州市教育局主办 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承办

联系电话:(0571)87068217 Email:webmaster@hzedu.net 您是第位客人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小诗中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国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能解感,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就是疑点,他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清它的产生的。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低级问题、中级问题和高级问题。其解决方式分为记忆、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因素。

三、强化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1)世纪之交,迎面扑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大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重要历史关头,国家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动员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教育首先应着眼于创造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儿童入学后,思维的有意性、现实性、创造性和概括性都在不断发展,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前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强化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要会提问,而且要能使学生提问,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使学生更敢于和善于提问,从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优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创办开放式教学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必须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改变,使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相联系。所谓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开放式的条件问题和途径,强化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创设好两种开放式教学情境:

A.创设开放式人文环境,强化思维意识。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B.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强化思维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必生思,疑必生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对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提出问题。

例:《惊弓之鸟》这一篇课文,逻辑性较强,比较难懂,教学时,经过学生的自读课文、自提问题、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了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能把大雁射下来?(2)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3)大雁是谁害死的?尤其是第3个问题提得更有水平,它的答案不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到,需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教师把这些问题全写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最后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实践证明,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被动地去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3)解放思想,师生共同设计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不是把现有的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材料的相关知识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让学生在一定情况中提出相关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设计好以下几种问题:

a.发散性思维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帮助学生寻求不同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饿解题思路。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是为了突出老奶奶非见到总理灵车不可的心情,有的说是为了表达热爱总理的感情,还有的说是为了反映全国人民无限敬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等,话题打开了,句子的含义也自然理解了。

b.创造性思维问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进行大胆地猜测、尝试,以强化思维意识。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可设计这样的大胆训练:9岁的凡卡学徒生活是那么悲惨,连唯一的亲人都无法带他回乡下去,请你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以《给凡卡的一封信》为题,给他写一封信,告诉他你的幸福生活,请他到你这儿来共享快乐,想象凡卡会过上怎样的幸福日子。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问题意识,使学生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各种解决的办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饿发展。

c.延伸性思维问题。即是将课间知识向学生生活的延伸,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强化思维意识,感受知识的价值。如在教学小学十二册《刻骨铭心的国耻》后,可再看一遍《南京大屠杀》的录象片段,然后总结:为什么说这是“刻骨铭心的国耻”?作者用什么办法让我们记住这刻骨铭心的国耻的?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奇耻大辱的再次发生?这样就将课间知识向学生生活作了延伸,从课内向课外作了延伸,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4)适时调控,把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创新力。

演员是按导演的安排的过程去表演的,而教师不同,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不一定按教师的设想去做,而且认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其临场表现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地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进行调控,即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给予引导、点拨,发掘学生问题中的亮点,做出激励性地评价,不断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出新。

(5)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

教师的教学不是取决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激疑—质疑—释疑—存疑”、“激疑—设疑—实践——探讨—解疑”、“自学——发现——讨论——展开——还原——评价”等其他教学模式,这样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最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文章: 农村分校学生对语文作业态度的调查

14.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十四

沛县湖西中学

陈西

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贯彻高效课堂理念,我校积极推行我县倡导的“一三六”教学模式。在“一三六”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和提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来谈谈“一三六”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方面的作用。

“一”即一张“讲学稿”

讲学稿的作用主要是四个方面: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合作探究、课内练习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将学习任务重难点课前明确,并且设有预习检测,教材导读,摘要留疑,合作探究等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讲学稿的有效使用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教师减少了喋喋不休的讲解时间,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一张讲学稿在手也增加了获得信息的更有效地途径,改变了以“听”为主的被动局面,边听边看更为主动地学习。“讲练结合”的本身就是兼顾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要求,讲学稿的使用优化了这一形式。无论是用于预习检测的练习,还是用于课堂巩固的同步练习,还是课后的拓展延伸的练习,都充分开发了学生资源,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讲学稿的具体操作要求提前下发、课堂使用,强调课后批阅和反馈矫正,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最大限度地落实到位。

“三”指上课的三个环节: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提升 预习交流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预习两个部分。有效地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预习则有效避免了满堂灌的局面,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合作探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这是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辩证关系的生动说明,形象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脉相通的,教师的“导”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互动的形式多样化,才更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展开,生生互动也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其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一三六”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新课改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的表现,而合作探究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加强,都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达标提升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两个层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古希腊哲人普罗塔哥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达标提升的要求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六”主要是对练习的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精选精练、作业规范、有发必收、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六个方面。

对练习这一环节有了系统规范的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减负,将学生解放出来,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在“一三六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感到教育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对政治这一时代性、实践性、思想性都很强的社会学科,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鉴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我和同仁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推行“一三六”教学模式的时候,又具体结合我校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特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比如课前课后注意收集学生对讲学稿的使用的建议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也借鉴兄弟学校对讲学稿的使用经验。对讲学稿的批阅采取多种形式,既有教师批改也有同桌互改,不同班级同学交换批改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合作探究中适当增加生生互动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比如组织小型辩论赛,展开小组讨论,分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听证会等。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主动去邀请银行工作人员、附近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给同学们开办讲座,对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比如“中学生消费面面观”、“金融危机影响在身边”、“我眼里的政府工作人员”、“从汶川大地震看人的价值观”,“从奥运会的举办看不同文化的交流”等,通过积极有效地操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三六”教学模式的积极推行,使学生象鱼儿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是每一位教师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不少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要在改革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补充资料)

一三六教学模式解读

1.宗旨:以人为本,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脚点是抓实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入模与出模

建立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课堂,落实高效学习理念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入模是通过建立规则、标准,为每一个老师指出课堂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可操作性。但模式不等于模式化,一三六模式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模式这个载体,一步步将已经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成全体师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低效向主动高效的嬗变。

3.内涵:一三六教学模式不等于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一三六教学模式是个广义概念,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流程。一三六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三六教学要求或一三六教学规范。

4.基本构成:一张讲学稿(备课),三个环节(上课: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提升),六项要求(练习:精选精炼,作业规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5.关于三个环节

(1)基本构成: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提升(2)预习交流: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预习两个部分。(3)合作探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个方面。(4)达标提升:包括基础知识达标和应用能力提升两个层次。6.关于六项要求

(1)基本内容:精选精炼,作业规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2)精选精炼: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3)作业规范:培养良好习惯。

(4)四有四必:三个着眼点—一是落实到位率,二是教学针对性,三是面向全体学生。7.基本特点

三个结合:讲与练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三个强调: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预习),师生互动性(合作探究),教学实效性(达标验收)

(上述小字材料选自沛县教研室材料)

【参考文献】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柳夕浪 《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

15.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技意识,探究活动,社会调查,合作能力

作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1.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设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3.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也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4.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5. 组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和认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由活动的“支配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探究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6.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新与实践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内涵应包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本领。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一定数量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组合不是简单的、随意的,而是要求小组成员各有所长,既有文笔流畅、文字功底扎实善“写”的,又有思维灵活、悟性好善“想”的,还有动手实验能力强善“动”的,通过这种具有优势互补性质的小组合作的结果,首先使每一个小组成员均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明白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1+1>2的效果。另外通过合作中的互相“磨合”,使他们善于与他人相处,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能发现、学习别人的“亮点”,为今后自己能成为善于创新与实践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7.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把让学生认真地看“阅读教材”作为硬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更主要的是能促进、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创新和实验能力得以提高。比如讲到“内能和热量”一章时,有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发现,有一种新型半导体陶瓷发热材料———PTC。PTC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人为的设定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其电阻值作相应变化。根据PTC的这个特点,学生将一个适当的PTC陶瓷元件与台灯开关并联,做成了一个PTC延时台灯,在台灯开关断开后,台灯可延时3分钟再熄灭,效果颇好。

同时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要阅读l—2本课外科普书,并告诉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被名家、书本所吓倒,要敢于“评头论足”、“求全责备”,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敢于提问题。即使提错了也比不提好,没有现在的错,就没有将来的对;没有现在对问题看法的不完整、不全面,就不会有以后对问题看法的完整、全面。很难设想,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下便能抓住本质和规律,只有大胆去实践,才一定会成功。

8.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是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纵观近代科技史,不难看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均离不开观察,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得到启示。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摆的等时性”;奥斯特通过观察,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和磁的相互转化,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求他们不仅在观察过程中做到注意力集中、细心并有条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要求他们在观察中能发现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上学途中看到一堆盖楼房用的长预制板,有的从中间断裂了,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断裂的预制板虽然两端都露出一段钢筋,但有几块中间断裂处却无钢筋,这显然不符合要求,如果这些预制板外形是完好的,怎样才能判断中间有无钢筋呢?他和他所在的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运用所学过的电学知识,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检测器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把物理教学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明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技术物理教学,2003年01期.

[2]王舒平.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上一篇:水库水闸维修申请报告下一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