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观后感一千字(精选10篇)
1.建党伟业观后感一千字 篇一
《建党伟业》观后感
摘要:从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到嘉兴南湖船上12个人庄严的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进程中国人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这十年是中国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的十年,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找中国的出路不断探索的十年。拥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在这十年里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动依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最终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带领中国人民逐渐走向繁荣富强。
关键字: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
以前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看了这部影片后,我终于弄清楚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轨迹。不甘落后的中国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步步探索中国的出路,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奋不顾身、执着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令我最感到最惋惜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饱受封建主义摧残的中国人终于成功的起义了。从南昌起义开始后,多个地方积极响应,很快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清政府已经是大厦将倾,无力回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中国的北方还在北洋军阀的掌控之下,南北形成对峙之势。为了实现南北的统一,孙中山做出让步辞去总统之位,袁世凯顺利的成为总统。但是成为总统之后的袁世凯并没有向孙中山的想象那样受到国会的约束,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还妄图复辟当皇帝,辛亥革命的成果完全成为袁世凯的一己之私欲。为了推翻袁世凯的统治,爱国将领蔡锷忍辱负重,悄悄躲过袁世凯的监视,辗转回到云南发动了护国战争,袁世凯的皇帝梦也因此而结束,郁郁而终。但惋惜的是中国并没有从此而改变,中国依旧是军阀混战,人民依旧贫弱。
令我感到最振奋的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那激动人心的口号。经历过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后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解放人民思想的重要性。陈独秀曾怒斥道:“在共和国里当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啊!”为此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同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一次次思想的交锋无不显示着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之路。时间来到了1919年,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件大事发生了,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派出代表到巴黎参加会议,西方列强竟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这使全国人民都愤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无数的学生罢课,上街请愿。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压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我们在愤怒的同时,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经过各方施压,中国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但是掌握实权的还是各军阀派系,中国的面貌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先进的爱国人士依旧在迷茫中探索出路。
令我感到最欢呼的是在嘉兴南湖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1917年列宁在俄国领导十月革命并推翻了沙俄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似乎给正在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一丝曙光。十月革命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两个人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开设课程、创办工人夜校等积极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积极响应,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传播。随着学习的深入,李大钊等人已经开始酝酿在中国成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时间到了1921年,这个政党终于要成立了。在国际共产主义的帮助下,各地派出代表到上海秘密召开会议,各位代表每天乔装打扮躲避警察的视线,在紧急情况下转移到嘉兴的南湖。7月1日终于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12位代表在船上铿锵有力的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共唱国际歌来纪念这伟大的时刻。看到这一刻我的心情也是异常激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欢呼。中国共产党确实没令我们失望,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2年的光辉岁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从一个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认真学习党史,总结历史教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用勤奋去创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爱党,努力学习,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才能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2.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二
——论五四运动中的热血青年
青年,不论是在战火纷飞中的金戈铁马,还是在纷乱动荡中的百家争鸣,亦或是在群情激奋时的挺身而出,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电影《建党大业》中也同样,五四运动中的热血青年,以其无比的正气与果敢给银幕前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和顾维钧等5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但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合约上签字。
巴黎和谈失败的消息一经传出便不胫而走,传到中国后,举国上下群情激奋,那积压了几百年的民族情绪便像火山一样爆发。首先发起行动的便是北京的学生,5月3日晚,北京大学校园一片沸腾,北大、高师、工专、法政等校学生代表聚集在北大法科礼堂,讨论如何拯救祖国、挽回主权等问题。翌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惩办九月与日本人签署借款条约的驻日公使章宗祥等亲日派官僚,爱国学生甚至以血书“还我青岛”以此表达其情之切、意之深。在游行中,同学们受到中国巡捕阻拦,游行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前。愤怒的学生们高喊罚办亲日派卖
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口号,冲入曹宅。学生们痛打了正在曹汝霖家的章宗祥,放火点燃曹汝霖的住宅。北洋政府出动武装军警镇压,逮捕示威学生32人。
北京政府对学生爱国行动的野蛮镇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抗议反动政府的镇压和营救被捕学生,北京各大专学校的学生从5月5日起进行总罢课。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爱国学生们的教育以及感染之下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北京学生。在工人阶级的带动下,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局面。自此,五四运动达到高潮,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情绪之高昂纵观历时大小革命皆无可比拟。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以全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在整个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看到青年尤其是爱国学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更是五四运动的传播者。他们在五四运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了作为一位热血青年所必备的勇敢、坚毅、正直、机敏与聪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无与伦比的爱国热情,他们敢于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舍身忘我,表现出作为青年所具备的高尚品质。方豪、梁漱溟、邓中夏、匡互正、谢绍敏等每一位爱国青年的名字都应永垂史册。
写到这里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青年们,与五四运动中的爱国青年相比又怎么样呢?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的青年与前人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他们敢于革新精神,崇尚实事求是,渴望求知成才,拥有开拓精神、勇于质
疑,危机感增强、自主自立,这些在反对奥运政治化和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中他们积极参与中都得以体现。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摸奶门、脱裤门、耳光门、录音门、烧钱门等层出不穷的负面事件密集曝光,屡次引发群众的惊鄂和热议。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过来思考我们的青年们在进步的同时所埋藏的种种隐患。
现在的某些青年颂俗贬雅。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一些以往清新淡雅的事情在现在的青年看来就是俗套。他们忘记了《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忠告:忘记了《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警示;忘记了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与我如浮云。”的教导。他们喜欢把俗套的东西当做美来欣赏,把高雅、高尚的东西说成不合潮流;他们热衷追求新潮和时尚,但容易发生审美迷失、错位。一些年轻人追求时尚,但不懂得什么是时尚;一些孩子追捧感性,忽视理性;乐于调侃,回避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他们早已忘记了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好品德,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为人之道。现在的某些青年颂奢贬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衣食无忧,甚至营养过剩,但是追求更加偏于物质。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趋于“扁平”。他们不再向往那种简单宁静的美好生活,而是拿着父辈祖辈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肆意挥霍,放纵不堪。近几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种种不堪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再也达不到江一郎《老了》中”买块好地/种什么都行/什么都种不动了/让它荒着/草愿长多高就多高/花愿长多野就多野“的那种在朴素中展现不凡的境界。艰苦朴素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民族传统,真的难以想象如此下去我们的国家前程将如何。
现在的某些青年颂侃贬博。他们热衷于把一些调侃、游戏人生的东西当作新
潮、前卫来追求,而把一些认真、敬业、奉献、拼搏视为过时。他们认为为人生苦短,何不逍遥一生。于是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不得不承认网络使未成年人开阔了视野,获取更多信息,对于其现代素质的养成功不可没。但由于未成年人自制力、自控力尚弱,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更容易与实际的人际关系疏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20岁左右正值人生中的黄金的时间,正值广大优秀青年们走出家门增长阅历、完善自我、努力拼搏,为自己、为国家积极奉献的大好时机,而仅仅因为网络的关系把自己们在家里,每日与电脑为伍,独自龟缩在自以为人间天堂的小角落里浪费青春而不自知,这将是多么的可悲的一件事情!无法想象如此下去这些青年的未来如何,我们祖国的未来如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当拥有强烈的危机感与民族意识,他们不应该像躺在温床里的婴孩而应该勇敢的肩负起被赋予的神圣使命。曾经看过一张让人痛心的图片,上边一位中国少女身穿日本侵略军服向日本军官点头哈腰,要知道抗日战争才过去仅仅60几年啊,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毒气实验等种种罪行仍然历历在目,而我们的年轻一代竟然以此为乐,怎么能不让人痛心我国民民族意识之淡薄,如此国耻当永远铭记!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领域得到迅速发展,但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外,在经历了一段丧权辱国的悲惨历史之后,西方列强仍然对中国虎视眈眈,不断与我国产生摩擦,更有甚者竟然提出“中国威胁论”,歪曲事实、咄咄逼人。还有,欧债危机、美债纠缠以及众多贸易摩擦议题、汇率议题、资源议题,都令中国经济前景蒙上层层阴影;对内,台湾尚未完全统一,西藏、新疆等反动势力日益嚣张。经济上房地产价格泡沫,CPI走势,M2走势,PMI走势,环境与劳动力成本上涨、转型升级困难等等都令中外投资者疑虑重重。面
对这种内忧外患的极端形式,我们的青年能否堪当大任,能否在未来的社会中独当一面,这一点事关重大。
3.《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三
该片与《建国大业》类似,讲了那么一段所谓大气磅礴的历史,之所以用了“所谓”这个词,并不是说当年的历史不够跌宕起伏,而是这两部电影都需要相当水平的历史知识储备,包括正史与野史,不然会不知所云。
如果看不懂,或仅仅冲着自己所爱的明星们去的,那就无所谓好坏了;不过纵便看的懂,也并不觉得有多好,不管是与所有的电影相比较还是仅与同类型影片比较,水准比《建国大业》还要差一点,至少我这样认为。也许是因为那段历史过于丰富多彩,不是一部电影可以展现的,更何况这部电影还有明显的政治立场。
明星虽多,但表演出色的很少,能达到中规中矩已属不易,毕竟每个人出场时间有限,而且诸多人物早已在观众心中形成固有形象。挑一些有印象有特点的角色说说吧,就不一一评价。一方面是角色太多,另一方面是赵本山、冯巩、韩庚、邓超、张一山之类的角色酱油色彩分外浓厚„„
张震的蒋介石修女扮相过于高大威猛,西方的女性也很少有如此宽阔的肩膀,所以他被发现了;周润发的袁世凯表演算是到位,但无亮点;刘德华的蔡锷无从评判,貌似他诸多的较色都是如此,演的还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在《投名状》中的表现除外;Angelababy的小凤仙扮相不错,只是演技尤其是有几句台词处理的不好;范冰冰的隆裕太后雍容华贵的感觉远超刘涛的瑾太妃;张嘉译的李大钊毫无质感,只因张本人面部表情和眼神较为单一,他的所有角色都还是他;冯远征的陈独秀激情中透露着理性,睿智、学识丰富而风度不凡,老戏骨演绎D魅力十足的创始人,可以说塑造出的形象客观而又不失个性;吴彦祖的胡适,无论在扮相上还是表演的拿捏上都非常出色,在《新宿事件》中他就表现很突出,可见不只是脸长得帅;廖凡的朱德更多是带股痞子劲的廖凡,纵便是年轻时的朱老总恐怕也与此形象相去甚远;李雪健毕竟是实力派老戏骨,杨昌济死前那场戏处理的蛮好;刘佩琦的辜鸿铭,和我心目中的辜老形象完全一致,若是再了解辜老的一些轶事,就更觉得刘佩琦的表演韵味无穷了,刘是一位非常了得的演员,演技与李雪健一样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刘烨的maozhuxi相当平庸,只是开一大时一句“开会还可以带家属?”有了一抹亮色,但这属于情节范畴,与演技无关;李沁的杨开慧一声“润之哥哥”就把我脑海中固有的杨开慧形象甩到了千里之外,马上想到了《像雨像雾又像风》中周迅;陈坤的周恩来透着一股小痞子气,那是陈坤,不是年轻时的周总理;陶泽如的张勋倒是很出彩,尤其是复辟上朝那一段;陈道明已不是第一次演顾维钧,还是《我的1919》更出色,这里只是重复;爱新觉罗启星的喊冤女挺入戏,令人动容,虽感情迸发如此强烈却并不让人觉得虚假与做作;姜武的殉情男,给人的第一印象也不过如此,只是稍微回味便有无限遐想;林申的方豪,浑身上下散发着装逼气息,再加上那句“这就是签订卖国条约的桌子,烧!”,更让感受到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的狂热、无知与愚昧,马上就会想到文革那些疯狂的红卫兵;《无人驾驶》车震男黄轩,本并不觉得他猥琐,但这个版本的刘仁静总让我觉得怪怪的,还有其他几个学生运动领导人的扮演者,也让人觉得不舒服,不知是扮演者的形象和演技的问题,还是那场运动本身的因素。
学生运动或者所有的这种群众运动,五四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上演着,但这些运动起因、目的、发展都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或被颂扬或被否定。不管如何,这是事情毕竟发生了,它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不会因某些人或某些组织的判定而发生任何改变,功过是非早晚都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部电影相对于之前的历史教科书,在客观立场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不够。比如袁世凯也会痛斥日本人,但签订二十条并非简单的因为他的皇帝梦;比如朱老总,当初跟随蔡锷将军投入护国战争纵使作战英勇,但是否就如影片中所展示的那样起了关键作用呢?D的一大主持人居然介绍了一个书记员而不介绍其他仅有的十几位代表,而且书记员会坐在主持人旁边这么重要的位置?
4.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四
中国共产党是庄严、神圣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生活在党的温暖光环之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向往,此次我们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班同学积极递交入学申请书,并参加党课培训。可以看出大家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了解党,走向党,靠拢党。随后我班还组织同学们观看爱国影视片《建党伟业》,通过观看影片使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操与民族使命感。
《建党伟业》之所以感人,是对我们中国人心灵的冲击。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的斗争与牺牲,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然而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只有亲身尝过苦,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甜。那是一段让所有中国人疼痛又振奋的历史,我们无法忘记,更不能忘记,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它却是镇痛和蜕变。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的恩赐下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大家被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所震撼;被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的激愤所渲染。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浸满多少屈辱的泪水,数年抗争又流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满腔。风雨兼程,说不尽的坎坷沧桑; 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伟业辉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凯歌嘹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危难的时刻,在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勇气,毅然决然的走上了的革命道路。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的是旧社会、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流淌着的是为保卫祖国而澎湃的血浪。是党带领我们斩关夺隘,历尽风险夺取胜利;是党带领我们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奔向小康。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勇敢,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努力,谱写了一段激昂豪迈的壮丽篇章,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5.《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五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6.影片《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六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建党伟业》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而肃穆,丝毫没有好莱坞大片的气质,与同期姐妹影片《建国大业》相比,立足点也略有不同。《建党伟业》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董必武、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影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些简单朴实的故事情节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
影片从1911年冬开始,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借着武昌起义成功的胜利果实,在全国积极奔走通告,组织成立以“民权,民族,民主”为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并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另一方面,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逼迫摄政王载沣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获得优待条件。清帝被迫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孙中山按照当时的允诺让位给袁世凯,至此,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然而历史的进程似乎是要拐几道弯的,袁世凯一方面唆使手下在北京地区发动暴动,另一方面动用军队,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而后又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强迫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他修订后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并且拥有像皇帝一样的权利。国民党爱国人士宋教仁先生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说,痛斥袁世凯的窃国行为,并积极改组国民党并希望限制袁世凯的权利,这引起袁世凯的极端痛恨,随后袁世凯命令手下刺杀了宋教仁,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袁世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倒行逆施的潮流,命令学校加读经一科,又鼓动他的御用文人大肆鼓吹君主论,并于1915年称帝,改中国民国为中华帝国。孙中山组织护国军讨伐北洋军,并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在全国的针对袁世凯更改国体和称帝行为反对声中,以及护国军节节胜利,北洋军节节败退的局势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郁而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紧接着,当段祺瑞和黎元洪府院之争之时,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北上,重新立废帝溥仪为皇帝,再次妄图复辟清王朝,但这一次的复辟仅仅过了不足一个月变草草收场了。
正当我们为中华民国的重新光复而感到欣慰的同时,处于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上一环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而中国在1915年左右也开始了新文化运动,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帝国主义为了限制赤化的俄国,全然不顾中国的正当理由以及中国代表顾维钧义正言辞的交涉,在1919巴黎和会上,将原本应归还中国的山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引起了中国人民全民族的极端愤怒。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五四运动”,爱国学生要求日本归还应该还给中国的山东半岛。这次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共12人: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焘,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组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召开过程中曾遭到帝国主义密探的干扰,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齐声吟唱的《国际歌》,影片在众人中落下帷幕!
影片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并且有了一个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的政党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广大的工人农民阶级在承受着来自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的三重压迫,共产主义的均分地权,财富的思想满足了被剥削阶级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革命斗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广发的发动群众,建立工会,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真正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给古老的国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为贫苦人民谋取利益,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抵御外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还使当时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局面得到改观。就当时而言,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党组织来监督和批判政府,即使中国共产党后来没有拿起枪杆子闹革命,而作为一个进步党存在,对于当时的中国,也是有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个范例和启示,如何在国力衰弱,外敌蚕食时走出困境,达到国家独立,人民富裕。中国的革命,也丰富了共产主义的实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7.《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 篇七
建党伟业观后感
其实去了也没什么意思,内容也应该和《卖拐》差不多吧,说的都是忽悠。看《建党伟业》是有机关任务安排的,票房一定没问题的,和生活中一样,不差我们几个老百姓。
过段时间您可能会在晚报上看到我们的新闻,13个人用身体实验自由落体,证明老师说过的地心引力,希望不影响《建党伟业》的关注度。
周润发演袁世凯,刘德华演蔡锷,周星驰演张勋,再加上吴宇森,你们是香港金像奖代表队;吴彦祖演胡适,可以拿一个最佳新人奖——虽然他早已经不是什么新人,但是这个角色很有创意;我很期待周星驰长发飘飘,扎着小辫子扛着黄旗复辟,那该是何等的欢乐——看到拿着《如来神掌》打进紫禁城的周星星,溥仪杯具的欲哭无泪。
刘烨演青年毛泽东,陈坤演周恩来,周迅演小凤仙,你们是大陆征战金马奖代表队,到时候可以来个大陆双雄争影帝的盛况,如果再把李冰冰拉进来,就更完美了,到时候出现双雄双后,大陆影帝影后自相残杀的狗血结局——让那些台湾的小清新电影人,意识到大陆电影界的觉醒,你们已经不是大陆电影人,你们是国际巨星。
而赵本山演段祺瑞,唐国强演老年毛泽东,张国立演老年蒋介石,张涵予演孙中山,则是金鸡百花春晚代表队。说实话,我很想知道,历史上的段祺瑞是不是鞋拔子脸,如果是,我更期待由鞋拔教主杨子同学本色出演,作为巨力集团的董事长,杨子的霸气很符合段祺瑞的性格与气场。
敢情这个片子是要拍出每年三月份的感觉是吗?所谓两会,正好是《建国大业》一场会,《建党伟业》一场会,正好这里有中港台三个代表,完美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只是,我很好奇,照这样拍下去,偶像版如此出彩,是不是要再来一个《建军雄业》,招一批90后的新同学,皮相好的——男的肤白貌美,女的身娇体柔,或者直接把新版《红楼梦》的演员拉过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偶像派主旋律盛宴。你想想,在大观园里搞独立,该是何等的英气逼人锐不可当。
这样接着拍它个十部曲:秋收起义改成《泡沫之夏》,井冈山会师改成《有缘千里来相会》,还有什么《陪你去看长征雨》,《Ji情燃烧的还珠团长》,《血色浪漫之金枝玉叶》;不久的将来,革命剧势必将会取代偶像剧,成为新一代小朋友的最爱,甚至动画片也可以拍成《毛洋洋与蒋太郎》或者《喜主席与灰委员长》——小平同志说了,主旋律要从娃娃抓起。
这样下去,也许主旋律会比那些不够和谐的片子,更加深入人心。于是,人手一份演员表,从里面挑自己的偶像背历史书。只是,他们粉的不是毛润之,而是刘火华,他们拜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周润发——五十年后,历史将为他们改写。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
一直很想去看建党伟业,终于在昨天和同学一起奔向电影院满足归来。看完之后很震撼,本以为会是一个严肃的电影,献礼90周年,又涉及政治,但是电影中有很多诙谐搞笑的镜头,给影片增加了几分新意。其实说的就是我们那本历史书上的内容。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但是影片既没有故意歌颂什么,也没有故意诋毁什么。看了以后我们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党会取得胜利,导演只是用一些很平实的镜头和桥段就说明了他或者说是政府想表达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拍得确实很高明。
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请不要期待作为一部故事情节电影巨作来看,这是一部云集中国明星的叙事片,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段的历史不可能不了解,但是看了片子之后,通过电影手法刻画的人物让我对此段历史又有了一些不同的认识。
起初我和朋友谈到这部片子的说法的时候,大家基本都异口同声的说,演员阵容如此强大,178位大牌明星的加盟,演技肯定不会差,要看的只是剧本写的怎么样,但是看完片子我才发现,我没有权利去对历史评判什么。作为一名坦克世界的游戏玩家,我非常羞愧。我能清晰描述二战的那些历史故事,居然对党
历这么模糊。
感谢建党伟业,在次让我感受那段历史,如果你看了你也会有你的感触,另外,千万不要抱着看所谓历史巨片的角度去欣赏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引人之处就在于,他是史实。
恭喜党建90年,在这个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样题材的电影,鼓舞、鞭策、启发我们,指引我们前行,建设好伟大的祖国,向着繁荣昌盛共同努力拼搏,奋斗!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首映之日。尽管适逢上海国际电影节,但是当记者于下午3时20分走进上海影城8号放映厅时,依然被几乎全满的景象,小小震撼了一把。
编导删繁就简
观众需做功课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可谓是“风雷Ji荡”“巨变迭起”。其间,著名历史事件之多、相关历史人物之众、人物、事件互为因果相互牵扯的关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容量。同时,绝大部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只是个皮毛而已,因此,要在一部电影里把这段历校花网史清晰地表述出来,对编导是最大的考验。
由于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在的关系太过复杂,因此编剧在尽量简化、明晰历史脉络时,采取了抓住标志性事件的办法。比如关于宋教仁被暗杀导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其间的纷争纠葛足以另拍一部电影甚至是电视剧,但编剧在暗杀前,让陈其美在宋教仁提出建立国民党演说时意味深长地点评了一句,暗杀后,用字幕打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当然,尽管采取了删繁就简的策略,《建党伟业》在涉及史实的部分还是相当严谨,因此观众若能事先对中国近代史多做点功课,将有助于看懂电影。
人物处理慎重
还原历史面目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加新军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其间涉及不少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建党伟业》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很多细节上更接近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
8.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八
《建党伟业》首先叙述的是建党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有识之士引领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当然这个暴力还是有节制的,就是先武后文,逼清皇帝退位。吾人想是辛亥革命领导人虑及革命武装不够团结、强大,旷日持久革命未必有绝对胜算,于是与清臣势力(主要是袁世凯派)谈和,共逼清王朝退位,这是其一(这一点只是解决结束封建统治一事,但今后如何治国,因各派势力的意见并未统一,结果清政权覆灭后,造成军阀混战夺权、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其二,辛亥革命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当然就以推翻清政府为革命目标。(这一点是患了短视症,革命思想有限,将清人视为鞑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无法统一各派势力,共建国家。)其三,辛亥革命领导人企图以退为进,先推翻清政府,再伺机夺权。(这一点想法虽好,但终有遗憾,殊不知,一旦清政权作为国家政权不存在,那么各地军阀政权就强大起来,拥兵自立,场面自是不可收拾)。
《建党伟业》接下来是叙述建党先驱探索真理过程:军阀混战,百姓困苦不堪,建党先驱敏锐意识到光推翻旧政权不行,还要革除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在内忧外患下,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全面的革命,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在政治上表现为群众运动,涉及到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凡是运动都需要有一个运动纲领支持,否则是一场混乱,而纲领又是思想性的,五四运动虽然是学校老师、学生发起,但得到了劳苦大众的响应,五四运动于是就从学生的游行示威发展成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工农长期受压迫的情绪由此激发出来,有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要想思想上领导工农这样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就必须有一种简洁明了、直接了当的思想引领,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好具备这些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崇尚社会平等,反对剥削和压迫,这是劳苦大众的心声;二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而劳苦大众不懂得深奥、繁复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对暴力,他们起码都能有直观的理解,不就是打、砸、烧、夺而已,虽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暴力并不是流氓暴力;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是让劳苦大众直接能看到的希望和成果。因此在波诡云涌的国情下,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暴力革命。
《建党伟业》第三部分就是叙述建党过程:建党先驱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成功建党。建党大会上强调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这一细节引人深思。
《建党伟业》结尾部分就是简略叙述建党后党领导人民进行暴力革命,以及夺取政权后,走向复兴之路的一些镜头。
吾人之观后感,并不在于《建党伟业》的褒贬问题,而是,《建党伟业》一种浓缩型的史书,虽然未必都是史实,但基本轮廓是清楚的。这样,一般民众都可以了解一二,而不必啃书,搞史学研究。
《建党伟业》所给人的感受就是血腥暴力。特别是宋教仁强调内阁制的民主政治思想,结果就遭暗杀。这让人觉得在政治上讲斯文是没有用的,唯有暴力革命。因此,建党之初,强调暴力,用暴力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建立新政权、新制度后,暴力不是万能的,也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只是告诉我们暴力革命,后来毛泽东也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万能的教条,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直接套用,特别是在新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所没有的,必须发展,不能硬套。中国的领导人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强调共产党从革命党过渡到执政党,强调和谐建设,而不能硬套“暴力革命”。
和谐建设思想才是人类发展的真谛!!!
现在有一个问题,和谐建设思想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太大,太深,太重要了,吾人只是一小卒,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吾人以为,和谐建设思想应该是全面的,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领域,不要急,向前看,实践会告诉我们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辛亥革命也是依靠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新制度,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不能稳定、长期执政呢?换一句话说,当初中国人民为什么不选择国民党领导和执政呢?吾人想是有这么几个比较,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就有这么几个优势,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第一,群众基础,或者叫经济基础:国民党虽然执政,但是执政基础却是各派势力均衡的结果,国民党因此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权势各派,结果失去群众基础,特别是劳苦大众。劳苦大众此时占绝大多数,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勇于革命,希望革命。而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也不是占有相当的优势,这样资产阶级共和国就没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而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思想,团结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谋出路。而群众基础是最广泛的政治基础,虽然平时松散无力,但如团结起来,扭成一条绳,那是有巨大能量的,坚不可摧。另外一个就是,群众永远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而当时的中华民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军阀割据严重。
第二,组织基础:首先,在团结群众上善于宣传,有力组织起劳苦大众乃至其他社会力量;其次,党自身组织建设依靠民主集中制,民主与集中有张有弛,确保上下团结一致;再次,军事组织在思想上整齐划一,听从党指挥,保证了团结力和战斗力。而中国民国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内伤甚大。
9.《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 篇九
袁世凯嘴巴上虽说要使中国富强,但却是个糊涂官,给日本人咋呼几下就签下了密21条并更改国体。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坐不住了,组织起来抗义。孙文和蔡锷也商义要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就在讨伐声中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可奸臣贼子趁国家无人可用之时出卖我国的山东。青年们忍无可忍,全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经历了众多波折后,中国进步青年终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适合中国国情。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3日,一艘小小游船上的十几个年轻人,在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神州大地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有了坚韧挺拔的铁骨脊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90年的岁月。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把牢底坐穿的先驱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共产党员、那些为新中国建设而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共产党员。
如今,全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就连我们海门这样一个普通的县市也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奥运会、世博会等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中国在国际重大问题上越来越有发言权。中国科技突飞猛进,今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的发射被人视为中国在国际间崛起的又一象征。
10.建党伟业观后感 篇十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影片的结尾真美啊:在那水气氤氲、朦胧迷离的嘉兴湖面上,年轻苗条的王会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撑油纸伞坐在船头上,为这群焕发着年轻活力的共产党人放风;船里面,先是一个人,继而是一群人的声音,他们缓缓唱起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打破了这山水江南纯朴的宁静,历史的传奇在山水中若隐若现??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
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最后我想诚恳地说一句:《建党伟业》真的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让你感动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2.《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2019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建党伟业观后感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
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千字】推荐阅读:
年观看建党伟业观后感11-13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09-13
最新影片《建党伟业》观后感700字10-03
建党伟业心得体会了08-12
关于观看建党伟业心得体会07-20
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复兴伟业论文1200字11-17
建党节演讲稿七一建党节演讲稿07-26
祝七一建党节07-25
庆七一建党知识竞赛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