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作建议(共17篇)
1.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篇一
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调研建议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调研建议2010-06-29 18:5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调研建议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调研建议(2)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笔者带着如何提高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调研内容,到**市受灾较多的两河、**镇和**办事处进行调研,并结合自己两年多来的救灾工作实践,对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当前影响农村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和知识的缺少。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
许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的老年人、儿童、妇女较多,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十分的淡薄。2008年**办事处的一村民在“”风雹灾发生时,不但不避灾反而冒险到自家楼房房顶上去修理房屋,结果被大风从楼顶吹下摔死。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薄弱。从2007年、2008年两年**发生的灾害来看,因灾倒塌的房屋中有90%的是因房屋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差所致。农村电讯、电力等公用设施的防灾能力也较薄弱。这两年**因灾倒损电杆 1500 根,损坏电讯线路5000多米。造成灾区停电和部分通讯中断,给灾民生活和救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差。农民在灾害发生时自救能力很差,往往是等外界来人救援,这样就十分容易错过最佳的避灾时间,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灾害损失。
(四)农村基层组织灾害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有限。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
负责人更换较为频繁,经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实践相对较少,加上受到农村交通、通信和人力、物力的限制,使得农村基层组织灾害应负指挥和救援能力十分有限。
二、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要提高加强防灾减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008年4月8日**市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倒塌房屋793户 1385间,死亡3人,该市**办事处的一村民在自家房屋即将倒塌而又不能冲出室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瞬间,他利用掌握的减灾知识,急中生智的站立在门后,只是受到了一点轻伤。此例说明,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好的工程,农民掌握了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就可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已鲜活的生命。
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
农民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防灾减灾技能的培训。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设宣传专栏、播放公益广告,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
二是采取专家宣讲的形式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从市国土、卫生、科技、民政、水利、气象、消防、科协等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深入到自然灾害易发的地区,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普及活动,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三是利用农村文化中心户带领农民学习和掌握防灾减灾知识。
四是利用农村中小学校这个阵地,从小学生抓起,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他们学习后回家当小老师对家长进行培训。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给印度洋沿岸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灾
难。英国一名年仅10岁的女孩子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 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亲发出警报疏散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则传奇的故事,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和思考。
(二)多措并举,加强对农村基础和生活设施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基础牢、质量好、抗击自然灾害的标准高,就能有力地抵御自然灾害,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就会少一些。因此,加强对农村基础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1、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击旱、涝灾害的能力。
2、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农民住房抗击地震、洪涝、风雹灾的能力。通过我们两年来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按照“一个为主三个一点”的原则,积极筹措倒房重建资金。即按照以倒房户自筹为主、动员倒房户亲友帮扶一点、组织村组集体通过义务工等形式支助一点、政府补助一点原则,多方筹措,形成合力,破解筹资难题。2008年**市共投入因灾倒房重建和危房改造资金56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民政部门扶持资金718万元;农民自己筹措4600万元;社会各方支助 280万元,其中:义务帮工万个,折合现金120多万元;灾民向亲朋好友筹资160多万元;捆绑利用残联、移民资金22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和危房改造资金问题。
其次是社会联动服务,整合各方力量。一是建议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城建、规划、国土、林业等部门减免各种费用。市物价部门及时有力地打击拱抬建材物价的行为。二是要十分重视科学规
2.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篇二
1 关于气象灾害的分类分析
气象灾害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两类。
1.1 天气灾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异常天气灾害, 比如常见的寒
潮、台风等, 它具备大范围或局地性、持续性或突发性、短时间的特点, 这些灾害常伴随有强风、暴雨和降温等。
1.2 气候灾害, 指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
的灾害, 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 降水量偏多、偏少而形成的洪灾、干旱、低温冷害等灾害。
在全国总受灾面积中, 干旱灾害所占比例最大, 约占51%, 其次是洪涝灾害, 占27%, 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台风灾害所占比例分别为10%、7%和5%。
2 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
2.1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 属世界少见,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
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致使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之多, 属世界少见。我国的气象灾害大致可分为7大类20余种。世界高纬、中纬和低纬度, 内陆和沿海各国发生的气象灾害, 我国均有可能发生, 别国没有的, 我国也存在。如因气象因素导致死亡人数较多的孟加拉国有台风、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 但没有雪灾、冰和冰凌灾害;美国地形和纬度等条件与我国相似, 气象灾害种类较多, 但没有黄河冬末春初的凌汛;西欧各国只有中高纬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灾害, 没有台风灾害。我国独有的高原上的冰坝、冰湖, 因夏季气温升高, 导致冰坝崩溃而使下游形成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
2.2 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 造成
的损失十分严重,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不同类别的气象灾害。春季以干旱、沙尘暴、寒潮、雪害、低温连阴雨等灾害为主;夏季的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暴、干热风、高温酷热等灾害影响最大;秋季台风、干旱、冷害、连阴雨、霜冻等灾害最重;冬季寒潮、大风、雪害、冻害等危害突出。
各类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 持续时间长。如干旱灾害,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较大范围的旱灾为7.5次。旱灾一般持续数月, 甚至数年;每年平均要发生12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 最高年份达18次 (1991年) , 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平均每年为5.8次。严重的洪涝灾害持续在一周或半个月, 甚至数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造成农业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以上, 受灾人口约达4亿人次, 平均每年有3000多人死于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0亿元。
3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气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是气象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 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 防灾减灾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深了政府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但由于气象灾害是诸多自然灾害的源头, 由此引发的衍生灾害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还存在着责任不清, 程序不明, 缺乏规范的标准等, 严重影响了整个气象防灾减灾效益的总体发挥。
3.1 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人类生活的地球系统具有统一性, 发生在不同领域中的自然灾害, 它们之间是互为影响、相伴而生。例如, 登陆台风不仅造成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台风所产生的暴雨又造成洪涝和山区的地质灾害, 台风造成的灾害涉及海洋、水文、水利工程和地质等行业和部门, 单一部门的管理和预警不利于综合减灾效益的发挥。建议, 国家应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鉴于我国的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 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发生频次高、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 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 气象系统已有建好的信息传递、收集、加工系统。
3.2 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防灾减灾决策中, 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极为重要。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是准确、及时、客观地监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提供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加快气象综合探测体系的建设, 包括地面加密常规要素的观测、特种要素的观测 (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雷达观测、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气象卫星加密观测等等;建立能够及时的捕捉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强对流、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和次生灾害的立体观测系统;加强山区山地灾害的普查和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编制工作;在灾害频发地区、人口高密度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和完善。
3.3 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稳定社会和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稳定社会至关重要。建议:成立由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 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指挥机构;建立完善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强有力的防灾救灾综合管理机构和应急机制等。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
科学防灾减灾, 需要凝聚人心, 亦需要凝结智慧。每一个“小我”都是大集体的一份子, “小我”在履行好自身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 也要结合工作实际, 引导所在行业或者领域关注灾害风险, 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气象灾害是我国最易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 占到各类自然灾害的七成以上, 因此, 气象行业视防灾减灾为工作主题之一。
结束语
防灾减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广大气象工作者更要站位高远, 激发才智, 与气象事业共奋进, 切实担负起防灾减灾的重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努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等工作, 将气象科普知识送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 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大气候。
摘要: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发展秩序的稳定, 我们要积极做好气象的防灾减灾工作, 确保社会运作秩序的稳定, 目前来说, 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不健全的, 这间接导致了我国的气象灾害情况的严重,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我们要进行气象防灾工作的深化。
关键词:气象灾害,分类,现状分析,应用管理,环节深化
参考文献
[1]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 2009 (11) :149-150.[1]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 2009 (11) :149-150.
[2]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4) :15-19.[2]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4) :15-19.
[3]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13) :102-104.[3]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13) :102-104.
[4]李阳, 常石鸣.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J].人大建设, 2009 (7) :10.[4]李阳, 常石鸣.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J].人大建设, 2009 (7) :10.
3.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不容松懈 篇三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认为,我国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李茂松认为,要充分认识农业自然灾害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从长期看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要始终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长期与灾害作斗争的意识。他提出我国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面的几点建议:一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二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机构、落实经费;三要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民众参与、协调统一的高效运转机制;四要修订和完善《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备灾物资、资金的准备。当前急需开展的一些工作包括:一是开展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调查;二是制定全国农业灾害风险区划;三是制定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规划;四是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五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减灾防灾科技创新。
4.防灾减灾工作方案 篇四
二、活动内容:
1、向学生讲解以防震、防火、防电、防传染病、防交通事故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重点让学生在不同环境和危险情况下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形成热爱生命、关注生命,充实生命内涵、享受生命过程、释放生命光彩的校园文化。
2、教师课间认真值班,做好巡视,并作好记录。
3、下周一(5月9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开展一次防震减灾教育,增强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和安全防患意识。
4、各班布置有关防灾减灾板报。
5、利用校园广播和安全健康课宣传“防震减灾”相关知识。
5、学校开展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调查,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6、在3―5年级开展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优秀安全征文活动。
7、组织学生办一期“防灾减灾”手抄报。
三、活动要求
1、强化领导,确保安全。全校教师要站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活动月的重大意义,学校领导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责任,关注细节。
2、学校严密组织,抓好落实。
5.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方案 篇五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及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会议精神,进一步唤起全校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师生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社旗县教体局统一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二、活动主题:
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技能,防范安全事故。
三、活动原则:
教育性、科学性、普及性
四、宣传内容
1、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应急知识。重点宣传介绍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消防事故、食物中毒事故等应急知识和流行性传染疾病预防知识。
2、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方法。如防汛、防震等突发事故处置及紧急应对措施。
五、活动安排:
(一)成立“防灾减灾”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运杰
副组长:惠志强、杜申堂
组 员:杜学森、张延奎、刘延钦、余涛、周同先、贺文阁各
班班主任
(二)加强宣传教育,使师生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日的重要意义,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悬挂横幅“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技能,防范安全事故”
2、国旗下讲话,政教处布置学校宣传周工作,号召全校师生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学会生存,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3、召开教师会,学习2012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的文件精神,增强教职员工应急管理的能力。
4、各班出一期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交通安全和防溺水的黑板报。并通过发放告家长书配合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5、通过组织班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其中包括:汛期防汛、防洪、地震、防震、避震知识、农村砖房屋抗震知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地质灾害
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常见事故现场救护知识宣传、天气灾害知识宣传、防溺水安全教育及交通安全教育。
6、开展一次校园安全大检查。学校安全小组对学校各个角落进行彻底地安全排查。
7、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通过实际演练,使师生了解和掌握灾害发生的逃生方法和应急手段,确保师生在紧急情况突发时能做到科学自救、有序撤离。
活动结束后由学校认真进行工作总结,及时上报活动信息、上报总结材料。真正使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有序的开展。
兴隆中学
6.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六
[篇一: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学院始终把加强安全教育和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学院和谐发展要以和谐校园为前提,和谐校园必须以平安校园为基础的理念,常抓不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院党委本着分工负责,职责明确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院维护稳定工作小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消防委员会等相关领导机构,并在各班级、各实验室设立治保员、消防员、心理委员等义务兼职人员,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为创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院整体发展和深入改革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院坚持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预防为主,惩防结合”的方针。为了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及时排除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学院出台了<重点监控对象管理办法>、<学生家长联系制度>、<材料学院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办法>、<学生节假日外出登记汇报制度>、<学生请销假制度>、<班级信息上报制度>、<学生集中的大型活动请示制度>、<网络安全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安全使用电梯制度>、<门卫制度><防范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等,通过制度的制定和有效的实施,积极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及时排除不稳定因素。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生日常管理
我院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党政及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专职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效,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体稳定,并逐步完善了纵横的工作网络。从纵向看,我院有院领导——学工办——政治辅导员——学生班级为主线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梯队;使我院的学生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从横向看,我院有学院党政办——学工办——院团委——院学生会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形成了纵横交错,以学工办为枢纽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并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逐步调整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和管理方法,在工作中因材施教,针对高低年级的不同层次和研究生、本科生不同类别的实际,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高度重视学生维护安全稳定的意识,使学生能自觉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
三、强化安全防范,加大投入力度
学院对于特殊学生、特殊事件一直从安全稳定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成功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去年夏天,地震事件发生后,学院在安抚学生情绪、处理善后事宜的同时,结合学校组织的针对辅导员和主要学生干部进行消防、地震避险方面的培训,积极组织整理有关内容的ppt,要求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召开班会、填答试卷等形式,深入班级、宿舍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消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我院的消防安全工作,指定专人对学院消防器材进行管理,并经常督促检查,确保消防设备无丢失,消防器材无故障。对各重点部门人员落实了防火责任制,学院除了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学校的预防地震和消防安全的应急演练外,还专门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门卫值班人员进行了消防安全培训。在工作中严格实行责任制,坚决贯彻执行“消防工作,预防为主,消防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特别是对于人员密集的学生宿舍和检查发现有消防隐患的实验室进行重点的检查与督促,使师生在思想上时刻绷紧消防安全的弦,在工作中时刻注意消防安全的事。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对消防知识的宣传,除了配合学校保卫处进行校园宣传外,还专门购置了消防知识挂图,并制作消防安全的宣传版面,在全院进行宣传教育,使师生的消防意识等到了很大的提高。9月,积极组织学院级学生327名参加学校消防演练,并邀请太原市万柏林区消防支队崔宁为同学们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这些做法,强化了广大师生的消防意识,丰富师生的消防知识,使大家做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教育活动。通过“防灾减灾”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了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学生安全自护能力,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管理
建立以院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学院“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活动
1、5月12日,我院印发了<树立正确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自救能力-致全院学生倡议书>,进一步营造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引起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5月14日学院邀请太原市政安消防培训中心的老师对学院各年级消防员进行题为<校园防火及逃生急救>的专题培训。
3、学院团委学生会等各部门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板报、橱窗以及院报<材料时空>普及防灾救灾的知识。
4、学院各专业班级召开“防灾减灾、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救互救知识。
5、学院给每个宿舍印发<防灾减灾测试题>,普及防灾救灾的知识。
6、预计在5月底举办“材料学院应急避险大演练活动”,开展演练。此次逃生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师生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取得效果
1、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安全知识面,加强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7.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篇七
一、专题研究, 落实责任
2013年7月9日上午, 任永昌厅长召集厅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就暴雨洪涝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要求要加强预警监测和形势研判, 强化应急值守, 并明确了相关处室职责。要求有关处室要闻灾而动, 扎实开展好防灾减灾工作。四川省农业厅信息中心负责收集汇总各地灾情, 为科学评估灾害损失和开展生产救灾提供依据, 计财处及时衔接落实农业救灾资金, 解决灾区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群众改种补种所需的种子 (种苗) 、化肥等生产物资补助等, 粮油处、经作处、种子站、植保站等部门要深入灾区查看灾情, 及时下发生产指导意见, 派出技术专家指导各地灾后恢复农业生产, 四川省农业厅宣传中心要主动联系有关新闻媒体, 加强宣传报道。
二、专家会商, 准确研判
为准确把握当前农业生产形势, 客观分析暴雨洪灾对大春生产的影响, 2013年7月10日, 四川省农业厅召开大春生产形势专家会商会, 邀请四川省气象局、农科院有关专家, 深入分析持续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3次区域性强降雨引发涝害的区域和田块作物生长将受到一定影响, 但充沛的降雨对全省大部分地区农田作物生长比较有利。当前正值大春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持续降雨过程对水稻抽穗和春玉米灌浆、夏玉米穗形成影响不大。总体来看, 对全省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局部的、过程性的。洪水退后, 只要落实好相应抗灾减灾对策措施, 有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加强督导, 因灾施策
8.防灾减灾中国去向何方 篇八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汶川地震一年来,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根据各自职能,针对汶川地震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民政部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组织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防灾减灾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为加强国家级灾害风险项目建设,民政部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区域综合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需求分析报告,编制《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推进项目立项工作。
我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星座A、B星,建立了卫星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环境减灾”A、B星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有了稳定的数据源。这对提升我国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业务系统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具备了对新灾数据的日常自动化管理、对历史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查询统计以及灾害信息的快速制图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目前三期正在试运行。民政灾害信息报灾系统正在升级建设中。
民政部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各地组织推荐,依据《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选出284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民政部还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写了《震后生活常识》、《地震灾区生活指南》、《灾区转移安置管理手册》和《避灾自救挂图》等系列减灾宣传资料,发往地震省。围绕国际减灾日主题“让灾害远离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配合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民政部还开展了国际减灾合作与交流,参加亚洲减灾大会,介绍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与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展针对地震灾区实施紧急采购项目,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先后获得12个国家24颗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1277幅。继续开展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减灾合作项目。
针对不足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我国尚缺乏综合性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省、地、县三级的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我国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致灾因子,关注灾情,但对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认识不够。再其次,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对工程防范减灾措施高度重视,但轻视非工程减灾措施。最后,我国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
针对以上介绍的存在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在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各级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全面提高我国的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应在完善现有监测网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多灾易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抗灾能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程建设、工业和城市减灾工程建设以及重点地区减灾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整体的减灾能力。
9.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九
活动一:集中宣传——20xx年5月8日起幼儿园通过大厅哈哈新闻的循环播放、幼儿园大厅安全宣传栏等等;班级中通过安全家园窗宣传、家园互动信息化平台宣传等等,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防灾减灾知识的集中宣传。通过宣传让全体教职工、幼儿、家长在思想上关注了“防灾减灾月”系列活动,在行动上积极配合“防灾减灾月”活动开展。
活动二:教育活动——开展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重点选择对火灾、地震等突发性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了幼儿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幼儿的防灾减灾应对能力以及避灾自救技能。
活动二:隐患排查——20xx年5月8日前,组织班主任、保育员、相关负责人对各个部门的所有设施设备仔细排查,排查各类设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确保第一时间排除设施设备的使用安全隐患。
活动三:学习培训——20xx年5月15日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培训。向全体教职工普及了防灾减灾常识,重点了解了水、火、电、风、震等灾害的预防及应对措施。防灾减灾安全知识的培训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以及广泛的宣传。
10.防灾减灾的工作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平安科院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有效避免或防止发生人员伤亡。
二、组织领导
组长:覃红斌、廖云
副组长:卓思涛、谢传文、王少海、曾繁荣
成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生科负责人,活动办公室设在保卫处,保卫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学生处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活动主题
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四、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
1、充分发挥校园各类作用。利用校园广播、学校官网、贴吧、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宣传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普及自救互救的知识;悬挂横幅宣传横幅3条,宣传展板2块。(宣传处负责)
2、开展宣传发动。
①各学生科利用5月12日周日晚点名,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班会,主要涉及生命安全教育(重点围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侵害、饮食安全,自然灾害常识);(学生处负责)
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学生处负责)
③消防知识培训。5月16日下午16:00至17:30,消防员组织各部门安全员开展消防知识培训,了解防范火灾的一般常识,提高实际操作消防器材的使用能力。(保卫处负责)
④公寓管理委员会在宿舍区出一期“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平安校园”为主题的黑板板。(学生处负责)
(二)开展防灾减灾避险演练。5月16日下午14:30至16:00,保卫处会同学生处组织开展一次宿舍区2、4、6、8、10栋防灾避灾应急演练。通过实际演练,使师生了解和掌握灾害发生的逃生方法和应急手段,确保师生在紧急情况突发时能做到科学自救、有序撤离。(保卫处、学生处负责)
(三)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各部门负责人)
1、5月10日,党委副书记带领保卫处、后勤基建处、学生处、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部门负责人对校园内外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重点对食堂、商户、新建宿舍施工现场、实验楼、校园周边、地下停车场等地进行,及时发现各类隐患,及时整治隐患风险点。
2、其他时间段采取保卫处每两小时、安全员每天、宿管员每半天对分管区域的设施进行排查和治理。
五、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二)扎实开展活动,提高防范意识。
11.防灾减灾:多重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十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情况复杂,灾害多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聚焦防灾减灾,针对完善防御机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梁建华:构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网络化程度不高、节点之间联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好、应急避难体系建设与发展振兴需求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梁建华在向“两会”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说。
他表示,防灾减灾措施与设施应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充分融入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实际,提高设施利用率。要将建设与长期运营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人员安置、社区构建、文化保持、资金安排、产业复兴,将近期需求与长期科学发展的目标进行统一。
他认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在平时服务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
“对于地震灾区而言,应在灾后重建资金中预算一定比例设立社区重建发展基金,用于社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等。”梁建华说。
支建华:大力促进巨灾保险发展
“巨灾通常指突发的、无法预料和避免的且损害严重的灾害事故。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巨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支建华建议,应大力促进巨灾保险业发展。
支建华说,在国外,保险公司在巨灾赔付中占重要地位,保险赔偿的平均水平通常在经济损失的30%~4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60%~70%。但是我国保险业本身起步就较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处于较低程度,巨灾保险更是近乎于空白状态。
支建华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的合作分担机制,实际操作上可效仿交强险做法,在政策、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确立巨灾保险政策性与商业性运作的模式。“提高参保率是巨灾保险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对居民和企业加强引导和宣传,让防灾减灾深入人心,增强公众对巨灾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的能力。”支建华表示。
姜其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终端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姜其和则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他介绍,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频道和高音喇叭广播等配套预警系统,其优点是全国民众熟悉,便于收听,缺点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动控制播放,紧急情况难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个地方。
我国由于同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导致覆盖范围、沟通效率低下。
对此,他建议,建立包括农牧林地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同时,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以利于达到快速推进的目标。
李冬玉: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则在提案中呼吁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李冬玉介绍,目前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资金不足;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装备差,基础薄弱。
对此,她建议,一是进一步出台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再生态文明和发展建设中的规划红线作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强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防止城镇、新村和重大工程因选址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力度。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地质灾害防治要投入的资金大。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同时取消对各省在防治项目上的资金配套。
三是出台特殊支持政策。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装备差。基层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装备都十分简陋,或者没有。建议国家出台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的支持政策,改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装备。
(作者系《中国矿业报》记者)
12.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篇十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现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
今年以来,全国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中有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比均有下降,但较大、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建设系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节前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认真汲取近期火灾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作为安全大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坚决责令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单位整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实行挂牌跟踪督办;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严惩。
三、加强冬季建筑施工安全监管
要加强对事故高发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及地铁工程等重点在建项目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冬季施工安全措施,强化对施工现场和作业人员生活区的管理,严防火灾、爆炸、煤气中毒、触电等事故发生。
四、加大燃气安全监管力度
要加大城镇燃气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抓好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继续完善城镇燃气系统事故快报制度,建立健全城镇燃气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燃气事故。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工作的通知》,做好防控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排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施工工地等重点部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五、确保供水、排水和供热安全
要切实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督查工作,注重原水、制水和输配水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重点加强对原水环节的监控。要特别重视各类化工企业和各类危险化学品泄漏造成的水污染对城镇供水安全的影响,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水质预警机制。各地要落实供水管网冬季防冻措施,细化应急预案,完善应对措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冬季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并针对可能因断电造成的影响,制定应对方案。冬季采暖地区要督促供热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对锅炉、热力管井的安全排查,防止发生大面积供暖中断事故。要落实水、气、热等重点部位各项安全防范和处置措施,确保城镇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强化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的安全管理
要加强对冬季风景名胜区和公园景点的巡查,及时组织人力清扫冰雪路面,做好游乐设施、冰面、路面的安全防范及公园防火工作。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对园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举办群众性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止因拥挤、踩踏等造成人员伤亡。
七、加强城乡减灾防灾工作
要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应对暴风雪、冰雪灾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预案,排查整治次生灾害隐患。遇有极端气象灾害,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抢险工作。要督促房屋产权单位、产权人、使用人和管理单位及时清扫大跨轻型屋盖积雪,防止坍塌事故。在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期,遇有暴风雪等灾害天气要及时停止户外作业。要积极开展减灾防灾及城市安全运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努力减小灾害损失。
八、认真做好应急值守工作
要针对冬季天气、环境特点,做好应急物资、设备、人力的保障工作。要切实加强节假日值班制度,有关领导要亲自带班,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置,同时严格按照事故类别和时限如实上报有关情况。
13.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十三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九十团学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突出今年的宣传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了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现将学校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管理
学校在5月初,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了师发《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建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1、4月29日,学校召开班主任专题会议,宣传布置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5月1日,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对校内所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治。
3、5月7日,每班发放一份《中小学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宣传单,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4、5月8日,学校政教处布置安排每个班级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的黑板报,由政教处进行评比,这次的黑板报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选择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出的都非常的棒,因此政教处决定班班有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防震救灾的知识。
5、5月7日,学校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6、5月7日,学校28个班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重点防溺水教育。
7、5月9日,学校在小学教学楼进行了师生应急避险演练培训,所有年级、班级,按照学校应急避险演练活动方案进行逐一培训,确保学校正式演练万无一失,同时,学校和团安全办、派出所、教育科等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联系,为10日的正式演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8、5月10日上午,学校、团安全办、团领导以及团救护中心等相关部门在学校校园进行师生应急避险演练活动,演练5月10日上午10点准时开始,广播室突然发出警报声,在学校校长的统一指挥下,政教处迅速组织教师到位,后勤保障人员立即开展营救活动,学校教学楼内发生火灾,中小学生在班主任组织下迅速撤离班级。急救组人员迅速冲入教学楼内,抢救出2名受伤学生,整个过程,师生有序地从楼梯应急口逃生,迅速到达操场集合。此次火场逃生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火场中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学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效果
1、教师和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注意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更高了。
3、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学校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14.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方案 篇十四
为了增强学校师生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的应急自救能力,建立学校救灾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自然灾害对学校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学校财产和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利用有关讲座和相关课程向师生宣讲,普及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的防御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及时了解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有关信息,做到早预测、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建立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
二、实施办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县教育局和镇政府的领导下,学校成立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权负责本校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的预防、指挥、处置工作,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制定工作预案,落实领导负责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主管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各班主任和相关科任教师都要经常宣传防御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
安全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增强师生应急、自救能力。加强日常检查和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信息交流,发现隐患和了解相关信息后,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切实做到早预测、早报告、早预防、早处置,努力减少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学校建立应急各类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好人力、物力、财力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学校发生有关自然灾害事件,相关人员能够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4、建立学校防灾减灾责任制,校长是学校防灾减灾工作 常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常抓不懈。
(1)在新生入学时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举办普及性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讲座,使入学新生具备基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常识。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在地理课、科学课及综合教育课中适时渗透地质灾害基本常识、全球地质灾害形成及如何在学校、家庭进行临危应急等方面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并通过放映防灾减灾宣传片、地震科普教育片,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学生对各种灾害的认知水平。
(3)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每年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日,国际减灾日,科普宣传周或中外历史上著名地震科学家诞辰日为契机,通过举办讲座、板报、知识竞赛、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防震减灾避险教育。
(4)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课外防灾减灾知识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传授学生应急避险知识,培养师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骨干力量,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体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
(5)通过网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在校园网上开设防灾减灾科普专栏,同时有序组织学生浏览地震局防灾减灾信息网和教育网防灾减灾相关信息,指导学生
掌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
(6)不断拓宽学校防灾减灾避险教育的渠道,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参加知识竞赛、演讲征文、图片展览等活动,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实效。
三、组织机构
1、领导机构。学校成立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王雄心任组长,苏建贵任副组长,江毅基、黄朝炜、严豫安、杨林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指挥本校各类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长负责灾害救助应急全盘工作,召集有关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及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副组长具体负责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的指挥、工作部署、任务下达、检查指导等。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做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和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学校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救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救灾抢险组、后勤保障组三个具体工作小组。
①综合组。组长:江毅基 成员:严豫安、杨林等有关教师。工作职责: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监督检查预案的贯彻落实情况。负责防御各类自然灾害和校舍安全救助的协调和联络工作,筹集救灾物质。负责收集、传递综合信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安全教育和灾害防范知识教育,统计因灾造成的学生失学、辍学情况。负责灾后师
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协助灾后重建安置等事项。
②救灾抢险组。组长:苏建贵,成员:黄朝炜,学校保安及有关班主任教师。
工作职责:负责本校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的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在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后的 最高效的措施,处置好所发生的灾害事件,确保师生安全,减少校产损失。
2、迅速按照预案,带领所有人员抢救受伤师生,转移受灾学生,拨打“
110、120”急救电话请求援助,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食品、饮水、衣物等救灾物质的调集和发放等工作。
3、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开展赈灾损赠活动。也可向当地人民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求助申请。
4、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校舍等要落实专人监测、防御,同时将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5、按照上级有关安排,尽快起动学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五、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纪律
1、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各具体工作小组成员,每位教师都必须无条件服从领导小组的应急指令,听从指挥和工作安排,不得以任何借口抵制或推诿。
2、灾害发生后,各工作小组要按照领导小组的指令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各项救助工作,不得延误时机,确保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和校舍安全值班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突发暴雨等恶劣天气现象,及时向学校主要领导通报值班信息。灾害救助工
作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确保信息畅通。
4、汛期学校主要领导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学校其他灾害救助领导小组成员原则上不得请假。
5、学校门卫、保安人员要认真做好汛期双休日、节假日的防汛防地质灾害值班工作,及时向学校主要领导通报值班信息,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六、责任追究。
为保障防汛抗旱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因履职不力、指挥不当、贻误战机和拒不执行调度,指令造成重大事故的,学校在查清基本事实后,报请县教育局依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15.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现状,问题,策略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人工种植花草树木形成的绿色空间;广义的城市绿地指被植物覆盖的土地、空旷地和水体的总称。城市绿地可分为永久性绿地和城市绿地,前者指农耕地和天然绿地,后者指分布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人工种植、养护的绿地。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对城市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一种事件。城市由于其人口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及广大民众对公共设施的依赖,其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更为突出[1]。
目前我国主要的城市灾害有地震、水灾、火灾、地质灾害等。城市防灾减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2]。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时间较短,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处于起步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重新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要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我国现有城市绿地已有一定规模,所以对现有的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除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外,其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一是避震功能。大地震发生后迅速地将居民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可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城市绿地是人们避震的理想场所。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波及影响中,北京市区的各公园绿地立即成为避灾、救灾的中心基地,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逾400hm2,疏散居民20多万人;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震后30min内就有136处起火,在这次地震中,东京市内公园绿地挽救了在公园避难的70%以上的生命[3]。二是防火功能。其主要是通过公园绿地的植物和水体为载体来实现的。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受害者超过100万人,死亡者多达9万人,而90%以上死亡者是被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火烧死的。据地震后的调查,在这场火灾中城市的绿地和公园的灭火效力比人工灭火高1倍以上,63%的火灾是由于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存在而熄灭的,其余37%的火灾才是通过人工熄灭的[4]。三是防洪、抗旱、保持水土功能。公园绿地通过截留降水、土壤吸收等途径对径流速度和流量具有明显调控功能。树冠的截留、地被植物的截留以及死地被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缓了流速,起到减小洪水、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5]。
2 我国现有绿地防灾减灾现状
城市绿地是城市各组成部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贡献。至2008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m2[6]。
自唐山大地震开始,“减灾”概念第一次引入我国。北京最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应急避难所,2003年10月建成的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便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将城市绿地建设成具有完备防灾设施的防灾公园[1]。2005年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北京制定《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现已建成朝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海淀公园等27处遍布城中8个区的城市防灾减灾绿地[1]。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城市绿地已具备了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但城市防灾减灾的工作仅侧重于防灾预警预报,城市灾后应急救援等工作相对滞后,防灾设施不完备,因此现有的城市绿地根本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中重视不足,管理中保护不力。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不够重视,致使城市的防灾绿地不能形成有效的防灾绿地网络系统。我国城市还未建立起像日本“防灾公园计划”那样完备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仅在城市的周围或城市局部地段建设了呈带状或片状的防护绿地,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7]。二是城市绿地中缺乏防灾设施。城市绿地系统灾害防御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极少考虑防灾的需要。在绿地中无应急避难标志牌,也没有防灾、救灾中必需的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等防灾设施[7]。三是城市发展速度与现在绿地建设速度不协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没有对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建设高度重视。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的缺陷、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对基础设施维护力度不够等,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城市灾害时,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脆弱性显而易见。
4 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策略
实施普通绿地改造原则,能够充分利用普通绿地原有的防灾功能,能明显减少速度投资,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
4.1 因地制宜配备相应的防灾设施
防灾设施是公园和绿地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公园一般分为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及临时防灾公园三级防灾据点。三级防灾据点的地位不同,决定了其所配备的防灾设施也不同。总面积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等防灾设施[8]。依据规划,为各个地域配置与其防灾功能相对应的设施并绘制各个设施配置的平面图,配置设施时应当考虑各个设施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设施的综合防灾功能[9]。例如宝海公园,是昆明市规模较大的现代城市公园,于1999年12月建成开放,是云南省第一家应急避难所。宝海公园内部的应急避难所内建有作为永久性避难设施的应急避难所,如应急指示牌、应急水井、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存储室、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医疗救助站、应急停机坪等。
4.2 避灾通道建设
避灾通道是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应当有助于各个社区居民快速有序的安全避难。其建设原则为:主要避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有宽度为10~30m不等的绿化带,避难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倒塌后产生的废墟宽度设定为建筑物高度的1/2,倒塌后应不覆盖避难道路。小型防灾公园避灾道路的宽度为5~12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避灾道路应宽于15m。在防灾公园内应设救灾通道,小型防灾公园为8~15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应宽于15m[9]。例如北京市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4.8km,外围周长呈现最大化,有助于迅速有序地组织邻近社区的居民避难疏散;公园横跨6条街道,被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可以供邻近社区的25万居民紧急避难;比较合理地规划了各个社区居民安全避难的道路等,邻近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预先规划的避难道路安全到达预定的避难区域[10]。
4.3 制定防灾植被规划
防灾植被带一般设在绿地四周,绿地外围发生火灾时起防火作用。从绿地外围火灾现场到避难疏散场所的地域可以划分为火灾危险区、防火植被带和避难所,即通过防火植被带隔离火源与避难所确保发生严重火灾后不受或减轻火灾对园内避难所的威胁[11]。植物是城市应急避难系统中重要的防灾、抗灾组成元素,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配置应注重乔灌草搭配,形成生态性强、富有层次感的植被景观。复层结构林带要比单层结构林带的防灾性能好,乔灌草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保持局部的小环境。植物选择原则为:着重从防灾角度考虑,并兼顾生态性和观赏性。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为了防止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深广,截留雨量能力强和耐阴性强而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柳树、槭树、胡桃、枫杨、水杉、云杉、冷杉、圆柏等乔木和榛、夹竹桃、胡枝子等灌木[12]。以木结构建筑较多的地震多发区,可选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根据火灾规模设计防火植树带的树种、宽度与高度。宜选择火焰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的树种构建防火树林带[9]。如苏铁、银杏、青冈栎、槲树、珊瑚树、棕榈、桃叶珊瑚、女贞、红楠、山茶、厚皮香、八角金盘等[12]。
4.4 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16.巨灾保险防灾减灾相关问题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巨灾保险;防灾;减灾
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损失补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国家从汶川地震以来更是经历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保险对于灾民损失的减少能够起很大的作用,灾后政府的惠民政策比如取消房贷、拨款等也能大大地减少灾民的损失,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小,受害人和被保险人因为有后期保障的存在,防灾减灾的意识难以提高,有时更会放任灾害的发生,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无疑是一个损失,因此对巨灾保险防灾减灾作用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我国巨灾保险遇到的挑战
1.灾害发生前的侥幸心理降低投保与防灾积极性
侥幸心理即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低估,人们习惯从报刊杂志上获取灾害发生的新闻,但多数人并不认为这些灾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相信在灾害发生时能够预料到且可以避免发生损失,因此往往不愿意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造成这一心理的重要的原因有三:一是盲目的从众心理,中国人行为倡导经验主义,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经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估,由于自己并未亲身经历灾害的发生,周围的其他人在某事上并未采取防范措施,因此人们就会对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产生质疑;二是前期投入成本对自有财产的消耗,采取防范措施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会带来财产的消耗,一旦投入,财产消耗就成为一个确定事件,而发生危险的概率非常小,人们很难选择作这样的前期投入;三是对未来危险造成损失的不可预见,人们无法预估提早采取防范措施的效益,这样的侥幸心理会减少防灾的积极性。
2.信息不对称影响保险双方合作积极性
首先,政府对灾害信息不公开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已有学者研究说明,政府对灾害信息的披露存在顾虑。显然,可能作为巨灾保险的标的的财产价值较高,而常见的标的如房屋、建筑等,其所涉及的领域多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如果政府将房屋、建筑等存在危险的信息作出披露,对信息对称当然有好处,但对当地引进外资、房地产发展等众多事务都会是巨大的灾难,从概率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损失与真正发生灾害的损失相比,可能性大了许多,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灾害信息披露制度在政府看来可能是一件因小失大的事情。
另外,告知义务和说明义务的履行也成为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投保人告知义务履行的困难,虽然保险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告知义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保险人告知义务履行与否的确定是一个难题,我国立法司法上坚持询问主义,即投保人对保险人未询问的内容没有告知的义务,因为投保人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在标的价值重大的巨灾保险中,这样的规定使得保险人无法准确掌握相关信息,举证和归责存在很大的阻碍,如果增加兜底性条款,即类似“是否还有其他”的条款,将违反告知义务的责任移转到投保人身上,无论这两种方法采取哪一个,对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一方都将显失公平;另外保险人对告知义务的履行也成为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我国的立法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仅仅停留在对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上,但是说明义务的规定不够细化,在举证环节中也因立法时对责任的分配来判断具体责任的承担,这使得投保人难以从制度上获取清晰明确的信息。
3.保险免赔率与保费对投保积极性存在直接影响
商业保险涉及的保险人与投保人分别代表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巨灾保险发挥作用首先应当经历设置保险产品和投保两个阶段,设置巨灾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取决于保险人也就是代表着私人利益的保险公司的利益平衡,而投保的积极性则取决于投保人也就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投保人的利益,具体而言即指灾害直接指向的人。保费设置太高会直接降低投保人选择通过商业保险来保障财产安全的积极性,导致巨灾保险涉及面窄,覆盖率低,达不到保障社会财产安全的效果,设置太低容易引起保险公司推出产品的积极性,保险产品出世这一环节直接被切断。
同样,保险免赔率也是保险公司设置保费和投保人选择投保时要权衡的一个因素,巨灾造成破坏后,如果免赔率太高,无法达到投保人可能预期的救济,那么在高度的巨灾保险投资回报的要求与前期投入的综合影响之下,被保险人很可能不作巨灾投保;反之如果免赔率太低,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推出巨灾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又会受到消极影响。
二、我国巨灾保险框架下防灾减灾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1.政府宣传对提高巨灾保险及防灾减灾意识有积极作用
侥幸心理是巨灾保险意识低的内因,笔者认为针对人们防灾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一则包括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其造成的财产损害,另一方面则包含对巨灾保险制度的广而告之。政府通过这样的宣传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是打破人们内心的僥幸心理,并引导人们对未来的风险作出先期投资。由于保险法属于私法范畴,所以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表示来促使人们为巨灾保险采取行动是最有效的方式。
2.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巨灾保险制度保障的有效方式
信息披露制度从主体上来讲应当包括政府与保险双方即保险人和投保人。
首先,政府应当设立完善的重大危险事项的法定披露制度。例如上文提到的房屋买卖,房屋买卖与保险同样,是一个双方的法律行为,需要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双方都有平等的知情权。第一,作为房屋使用权人的购房者对房屋的质量安全承担风险,使用权人有义务了解与承担风险有关的房屋情况,以决定其是否购买或购买后选择何种方法规避风险,降低危险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消除侥幸心理;第二,房屋质量问题和安全指数的公开可以方便保险公司确定保险产品,确定保费和免赔率等相关问题;第三,重大危险事项的法定披露制度对房地产开发商也存在鞭策作用,信息的公开可以视为一个承诺,即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之外不存在其他危险,那么一旦出现危险,对开发商来说也是重大的打击;第四,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一个有效方式,一来,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方便政府对信息的掌握,政府可以更加清晰地进行宏观的掌控,二来,法定披露制度对于政府本身也有激励作用,毕竟房地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当地的经济投资和政绩考核。
nlc202309011323
其次,从制度上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是减少保险当事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我国法律规定不具体是导致难以确保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的重要原因,从制度上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可以采取具体说明的对象和范围、细化说明方式、明确责任承担方式和举证责任分配等方式。另外对于保险合同上的一些专有名词或免责条款的理解方面,投保人属于弱势方,如果仅仅通过分配举证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双方都是不合理的,所以确定一个“外行人”能够理解的提示和说明标准是在立法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质上保障投保人的知情权。
再次,从制度上还应当加强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无论是哪一方掌握信息,对于需求该信息的另一方都是不利的,因此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与保险人说明义务同样,都是维持双方当事人信息对称的必要手段。我国保险法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保险人说明义务的问题类似,在立法上应将告知义务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履行义务的责任承担上作更加具体的规定,司法上应同时注重程序与实体的审查。
3.合理确定保费与免赔率是提高巨灾保险防灾减灾效果的必要手段
保费与免赔率关系到保险公司设置保险产品和投保人投保以减少巨灾损失的积极性,由于保险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情,所以在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损失方面进行平衡非常有必要。仍以房屋为例,在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危险系数会随着使用年限增高而增长,因为房屋使用时间越久,其折旧越严重,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越大,这个可能性每年增长的速度都不一样,我们用经济学上“贴现率”这个概念可以很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财产价值越高,保费越低,免赔率越低,投保人投保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巨灾保险覆盖面越广;而理赔数额越大、免赔率越低、财产价值越高,保费越低,越不利于保险公司设置产品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以便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仍旧以房屋为例,设保费为M1,免赔率为r,我们构建出这样的数学模型:
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免赔率和保费,对于保障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的利益有很大的好处,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必严格规定二者损益相当,由于投保人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以采取一定的偏向性措施以保证公共利益的维护,这当然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作出调整。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免赔率过低会使得投保人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降低救灾的积极性,可能任由损害发生,所以为了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在合理限度内选择增加免赔率减少保费会是一个有利的措施。
4.政府的激励措施与强制保险政策可在巨灾保险中发挥作用
我国对于车辆的交通保险采取的是强制措施,这实际是发挥保险“有损害就有救济”的功能,巨大灾害多非人为造成,而人们从中受到的损失通常十分巨大,虽然设置合理的免赔率与保费能够平衡保险双方的利益,但是对灾害面前社会的稳定的作用依旧不足,筆者认为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巨灾保险规定为强制险种,并循序渐进地宣传巨灾保险意识,力求达到双赢。
其实灾害对人和社会的损害并不是事后理赔能够完全弥补的,对于灾害发生前的防范行为和发生时采取的减灾行为,政府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在存在危险的领域里充分发挥监管职能,降低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灾难发生时的损失,加强灾难发生后的善后工作。
结语: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损失补偿,巨灾保险涉及更多的是灾害损失的救济和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我国巨灾保险遇到受灾人侥幸心理、保险当事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保险免赔率和保费对双向选择的巨灾保险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政府宣传加强受灾人的保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合理确定保费与免赔率和采取激励措施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7.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精选] 篇十七
工作总结
根据《剑川县教育局关于在近期组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开展疏散演练的通知》的要求,以“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为主题,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我镇各中小学校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情况如下: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意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
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倡导每个师生参与“五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开展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交流,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组织一场防灾应急小型演练)。同时要以开展“五个一”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好防震减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季节性传染病以及预防学生溺水等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实效。各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三生教育为平台”,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进行防灾减灾宣传
教育活动,组织一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预防踩踏应急演练。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员工防灾减灾意识。
三、扎实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学校结合各学校实际,组织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重点加强校舍、消防通道、疏散场地、食堂等各类公共场所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面提高学校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抗风险能力。
剑川县沙溪镇中心学校
【防灾减灾工作建议】推荐阅读:
防灾减灾工作汇报10-11
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汇报11-28
小学防灾减灾工作总结06-25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06-27
防灾减灾个人工作总结07-29
学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08-06
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08-11
防灾减灾周工作总结10-09
2021年防灾减灾工作计划09-06
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方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