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

2024-07-17

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共8篇)

1.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 篇一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文物、图片、图表材料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以文物(题目只能提供图片)、图片、图表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图表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

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1: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

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

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

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

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

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

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

参考答案

(1)鼎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器类别,鼎的某些

用途与铸造原因(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把图片想象成真正的文物);西周晚期的政

治状况(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的文字及书法艺

术(从观察图片表面获取)。(说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说明春秋后期,牛已用于田间耕作,牛尊铜牛的鼻子上装有鼻环,表明这是一头驯养的耕牛(通过观察图片表面获取),以实物证实了材料二记述的可信性。

(3)《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四川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壶身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已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

讲解: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少运用,作为历史资料不便于利用,因此,作答时应将其进行换算,将二千八百

多年前,变为西周晚期。其次,由于铭文处于鼎的内侧,我们难以在文物图片中看到,即使看到了,当时-1-的文字我们也难以解读,所以,文字说明就成了我们认识《毛公鼎》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第二问,牛戴鼻环至今仍常见,为的是便于驾驭,另外,此牛尊图片是在教材讲述有关牛耕内容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作答的重要依据。材料二以文字材料说明牛耕的普遍,但文字记载并不具有绝对的可信性,文物可对文字材料进行印证。第三问,要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看其分为几部分,然后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对应的介绍。

(2)图片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图径主要有:

一、对图片本身进行观察。如是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如是其他图片,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

二、通过图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

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

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

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

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

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对京

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

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里

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

《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

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

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

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

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

种变化的原因。

(4)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参考答案:

(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①隋朝开凿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使南北交通贯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走向得出结论,其实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②大运河对沿线的农田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沿线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中有明确表述);③隋唐时期许多工业市镇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附近,说明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工商业的发展(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手工业与大都会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④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3项即可。)

(3)元朝时期,运河截弯取直(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大运河得出。)

。作用:大大缩短了运河

航程,更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原因:长安、洛阳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4)①从水利角度看,充分利用运河古河道,实现南水北调,缓解北方水资源缺乏状况。通过对古运河河道的整修,恢复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开辟现代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线(通过图片《京航大运河台尔庄庄段》得出。);②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条件的城市与河段,利用大运河航道及沿岸的文化资源,开发大运河的旅游项目。并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运河沿岸再次成为我国繁华地带(通过观察《古老的杭州拱宸桥》、《扬州瘦西湖》、《沧州运河岸边的乾隆碑》等三幅图片得出。);③将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利用与开发,只有利用起来运河才会重新焕发当年的活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综合结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两点可。)

讲解:第一问有关隋唐大运河之功,教材中有所表述,但不够全面。本题通过《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这实际上,暗示大河与手工业、大都会分布有密切关系,解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找出这种关系,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更加全面地表明大运河之功。第二问要求能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图进行比较,说明大运河的变迁,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第三问要求谈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如没有题目提供的四幅图片,学生难以着手,图片起到了提示与启发作用,几幅图片等于分别告诉我们,大运河本身是一种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大运河有的河段至今在交通运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再回答第三问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3)图表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二是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还要注意一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它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例3: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除了已经迅速崛起的日本外,其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迅

速,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读下面数据图表回答问题: ——《东亚经济白皮书》(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迅速最快的国家或地区在什么地方?分析最快的原因?(2)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出现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2005年《亚洲经济

实现较快增长》图表,谈谈你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进入60年代后,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

国香港地区经济发展迅速,70年代迅速转变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原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一问所问问题与图表关系不大,教材基本上有相关的表述。)

(2)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年均GDP增长率超过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通过中国与亚洲四小龙不同时期数据的比较得出。)

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功。

(3)图表显示,不管是亚洲各国政府,还是国际权威机构,均对亚洲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当今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已不再限于个别国家的和地区,而是呈现出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亚洲将逐渐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及有关数据的说明得出。)

讲解:通过图表数据可以看出,7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亚洲四小龙变化不大,而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则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经济在东亚地区将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题目所问的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是就此而言的。图表《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中的数据分为三部分: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预测;部分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预测;世界权威机构对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测。只有全面综合分析三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唐秦王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其陵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2001年4月,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对秦王陵进行保护性发掘。

观察以上三幅秦王陵出土文物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三组文物材料,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三组文物资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根据中印两国2006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中国和印度7月6日分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其中乃堆拉山口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也曾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

下列是关于我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与西藏、印度联系的交通图:

请回答:

(1)根据图1,说出该交通线

开辟的有利条件。

(2)图2与图1相比,有什

么不同?请分析其原因。

(3)图3所处的历史阶

段,除了改善西藏地区的交

通,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还采

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其社会发图1:汉朝海上交通图 图2:唐朝对外交通图

展的?

(4)图4的交通状况对

于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什

么重大意义?

3.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

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图3:“一五计划”时期的西藏公路图4:青藏铁路示意图 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

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历史,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了解中国千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几十年的历史看________。(请在横线上方填上最合适的城市名称)

(2)由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请说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城市数量少于中、东部经济地带的主要历史原因。

(3)《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中显示,从B到D工业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城市化进程很快,试分析其原因。

(4)依据《示意图》所展示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说明我国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4.阅读下列三幅图及图解:

图①《政治竞赛》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

图①《政治竞赛》反映了美国1860年总统大选的竞选情况。身材高大,健步如飞,跑在第一位的是林肯,如影随形的是他的竞选伙伴SteDhen Douglas,跑在第三、四位是代表南方利益的John

C.Breckinridge和John Bell。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反映了林肯当选总统,北方工商业资本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的要求将变为现实,南方7州退出联邦,蓄谋叛乱。左边正使劲把北部和西部控制在手中的是林肯和Stephen Douglas(共和党)。拿着刷子、胶水,正努力把南方诸州粘合在一起是John C.Breckinridge和John Bell(民主党)。

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了这一宣言的颁布对内战进程的巨大影响。蹲在总统宝座上的猴子指林肯,手中拿的是《宣言》,欣喜若狂,正在捧读的是黑人奴隶。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根据图①,指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图②说明美国内战爆发前国家处于什么状态?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③反映了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看这个宣言的?

(4)简述这场内战带来的积极作用。

5.交通工具的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

展的进程。请根据下列交通工具演变图组回答

下列问题。

(1)简述近代史上交通工具所使用动力的演变过程。

(2)分析相应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

(3)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历史发

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训练题参考答案

1.(1)可以了解唐朝生活器皿的种类;了解唐朝的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造型工艺水平;晚唐的服钸、发式;乐舞表演艺术;晚唐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等等。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它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在历史书籍中没法汲取的历史知识;文物可以使我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术等;文物可以对文字描述的历史,予以充分的印证;使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历史研究或历史学习者的感性认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汉朝丝织业的发展;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

(2)原因:不同:图2较图1海上交往的区域有了较大的扩展。原因:A、唐朝时,江南特别是沿海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通过海上与国外交往较陆上更为便利。B、唐朝时,造船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航海条件较汉代有了较大改善。C、唐朝对外政策更加开明,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3)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引导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青海和西藏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各民族团结,有利于西藏的繁荣与稳定。

3.(1)西安上海深圳(如填其他城市名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洛阳可代替西安)

(2)古代前期西部一度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经济重心出现了向东、向南转移的过程,尤其到明清时期,所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多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促进了这一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之也多分布于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吸引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由工业革命开始的,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加快。因此,我国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农村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兴起。

4.(1)导火线是: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2)内战爆发前美国处于分裂状态。根本原因: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矛盾。

(3)图③反映了作者是站在南方奴隶主立场上,说明南方叛乱者对《宣言》的仇视和恐惧。

(4)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5.(1)变化:从人力、畜力、自然力转变为用蒸汽机,后又发展到以内燃机为动力。

(2)原因:①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和帆船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机器生产的需要。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广泛推广,促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相继问世。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内燃机等新能源、新机器的应用和创制,汽车、飞机等相继问世,得到迅速发展。

(3)影响:①扩大了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适应范围,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②为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

说明:“影响”一问若答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效率”亦可。

2.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 篇二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 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虽然研究极其深, 方法极其妙, 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 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 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 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 最好使用高考题, 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 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 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 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 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 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 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 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 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 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 就不愿再往下看, 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 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 要验证此类错误, 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 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 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 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 而导致要点不全, 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 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 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 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 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 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 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 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 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如字数、根据文意等) , 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 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 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章”的原则, 找全答题的信息, 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 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 仔细取舍, 概括整合, 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采点”给分, 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 不怕你多答, 就怕你不答或少答, 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 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 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 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 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 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 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 再对照原文, 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 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 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 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 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 字数超了, 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 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 这是验证的第一步, 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 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 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3.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篇三

主观题常见的题型有十种:

一、體现类

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二、反映类

即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三、分析类

运用所学的XX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或者结合材料分析XX知识。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原理。答题模式:“原理+材料分析”,其中哲学的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四、为什么类

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或者找出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某种现象或事件,考查我们对原理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回答这种问题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材料,寻找好切入点,找出相应原理。

五、怎么办类

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解答方法:一是熟记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知识;二是总结材料中提到的成功的做法;三是找到材料中提到的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四是主体法散发。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六、意义类

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如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3.(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4.(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等。

七、启示类

一般是“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八、认识类

从XX角度分析XX社会现象(或如何认识XX现象、看待XX现象)。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必要性(地位现状等)、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文化生活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此类题型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范围,难度很大,在07年和08年的高考中都没有出现,已经逐渐被指向明确的其他题型代替。如:为什么类、措施类、评析类。

九、评析类

用XX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观点XX看法XX行为。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分析某种行为的对错。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看法。

十、图表类

以图表为载体,连环设问,注重能力考查。近年图表题的比例不断上升,由原来主要考察经济常识到经济、哲学、政治都考。解答图表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找准信息。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七看:一标题、二设问、三横、四纵、五对比、六单位、七注解。

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不同表格之间的比较。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差距。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图表中的数据拐点、异点及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也要准确理解。答题时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忌照抄图表中的数据。

4.《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训练 篇四

1、材料: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38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会议要求,按照稳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的原则,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并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请结合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3、福岛核电站核泄露引发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3月31日日本地震最新消息,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报废,今后是否修复将视情况而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4号机组涡轮机房地下室出现积水,其中1至3号机组积水已检测出超高浓度放射性物质,而2号机组积水放射性活度超标1000万倍。此外,检测还表明,核电站附近海水中放射物浓度正继续上升。于是人们对核能出现了褒贬不一看法。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月31日权威发布:

3月31日,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湖南、广东、宁夏、广西、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河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青海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

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附加辐射剂量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材料二:核能在上世纪中期得到广泛运用,它的诸多优点为我们所公认: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日本核泄漏事故为人类利用核能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对待此次事故的正确的态度是以之为鉴,定期做好核电站的维护和检查,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提高安全利用核能的能力、防范其潜在的危害。

材料三:对于日本核辐射,国家海洋局启动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每天公布检测结果,同时国家原子能机构也发布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实行服碘保护。同时日本政府也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动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注水对核反应堆降温冷却,经过不懈努力,一直阴霾重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终于现出了“光明前景”,福岛核电站危机进入可控状态。(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一。

(2)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3)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三进行分析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案

1、答:①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这是当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③2009年以来,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38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是科学地分析了我们面对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得出的结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答: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人类在共同关注地球家园的基础上,共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理性认识,功在当今、利在后代。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价值观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全体人类的根本利益。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低碳经济观念应用到实处。

3、(1)答: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确实会引发连锁反应,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不断检测提高防范意识,稳定群众,防止不必要的恐慌③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处理好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对于整个日本乃至亚太的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

(2)答:①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关系,核能及其他能源自身的弊和利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对于任何事物我们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针对核能等各种能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优点和缺点,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克服其缺点,化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即两个方面,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对核能和其他能源,我们在认识到它们的优点同时,还要认识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正确利用它们。

④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核能和其他能源他们之间相比较,都有区别于其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结合他们自身的优缺点,具体分析,有选择和鉴别的加以利用。

⑤任何矛盾都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核能和其他能源,我们在认识或者评价时,要着重抓住它们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权衡利弊,形成对它们全面、完整、准确的认识。

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懒又相互排除,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核能危及环境、人类安全这个次要方面,我们一定严防死守,制定正确的措施,建立定期安检机制和应急机制。

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核能和其他能源利用方面,我们要分析利弊,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优点),同时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方面(缺点)。

(每点3分,答出其中4点可得12分,只答原理方法论而不联系材料,每点2分,若只答材料,不答原理和方法论不给分)(3)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事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针对核辐射的特点和状况,人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防护措施,减少了对人身体的健康的损害。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针对核辐射的特性,人们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采取注水冷却的办法,有效控制了核辐射的蔓延,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③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实行服碘片保护。这是在认识和把握核辐射同位素规律和特性的基础上做出的有效措施。

5.高考主观阅读题解题“六环节” 篇五

环节一:读

解答阅读试题 首先应抛开问题通读全文,获得是何文体,多少段落,段旨是什么,段 与段 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过渡性的语句等方面的印象,这些实际上是为把握文章主旨而 进行的“铺设”性工作,它也是解决各个阅读试题 的基础,进而归结出文章的中心或主旨。

环节二:审

审读试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题干中一般包含明示要求,也包含隐含要求。前者易把握,后者易疏漏,会造成答题角度的偏差。在前面明确文体的基础上,要从文体角度审查有无隐含要求;在前面基本明确主旨的基础上,要考虑问题与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考生解答主观阅读题的失误,其中不少是由于不能从文体特点、从文章主旨出发确定答题角度而产生的。这也是考生缺乏学科思想意识造成的。

环节三:定

确定答题区间是概括的前提。现代高考阅读试题十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原则,而考生易出现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孤立理解的毛病,前后瞻顾的意识不强。准确划定答题区间就是要求考生依前两个环节的内容确定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或字句,确定答题区间就是 环节一和环节二两者“契合”的过程。

环节四:查

主观概括题一般要求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审查高考阅读试题及其答案,我们会发现,多数答案是用文章中的词语或语句组织的,这是由于作者或显露或隐含的写作意图往往要通过一些词语或语句表达出来。查找文中的关系词语并用其组织答案会使回答切近标准。有的试题虽然可以放开学生的思维,但总的思维方向也要受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的制约。关键性词语包括揭示或表露作者观点态度或思想感情的词语、标明语句间关系的词语(过渡性、总提性、总结性、关联性等)。

环节五:达

用概括性的语句准确表达是主观阅读题的终极目标。结合题干中的各种限制如前后语境、文字量等客观化的限制以及审题所获得的答题方向及内容的限制组织答案,要求做到准确、概括、具体。答案的表达方式可有下面几种:①直接摘录法;②组合词语法;③分析综合归纳法。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做到准确、概括不难,而“具体”则往往被考生忽略。这一点是对内容说的,如《贝多芬之谜》中一道题要求理解“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若答成“那些在乐式创作上与他不同的人”就犯了此类错误,“不同的人”所指不够具体。

环节六:验

6.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 篇六

【读一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或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想一想】

例:(广东卷,37)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

【练一练】

练1: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水危机……在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谋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所以,节能减排,崇尚低碳,人人有责。

请以辩证法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推进节能减排、过低碳生活的建议。

练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虽历经千难万险,但回望来处,改革开放的蜿蜒小径渐成康庄大道,成为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把13亿多中国人带进了新时代。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新征程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练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的52.2%提高到的56.2%,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高铁、杂交水稻、电动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拓展了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参考答案】

练1:(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我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多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发明、新设备。消费者要改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2)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走艰难的路。要不断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练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坚持创新精神,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全面深化改革。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0年改革历经千难万险,但把中国带进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既要看到前景是光明的,又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准备。③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要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思想行为。

练3: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②只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坚持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拓展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发展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二)

【读一读】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三)发展的总趋势原理(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原理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反对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度,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想一想】

例1:(天津卷,1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突出,国企改革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上,翻开了新 篇章。

材料二:联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首例中央国有企业层面的混改。混改后,联通集团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63.7%降到36.7%,仍是大股东但不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腾讯、百度等民企成为新的战略投资者;新成立的董事会吸收民营企业代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优化了经营管理机制;中国联通向7000余名核心员工授予占总股比2.7%的股票,调动了最核心要素的积极性;联通与新的战略投资者在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培育了创新发展新动能。国企民企以混改“联姻”,改出了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新事物,其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会一帆风顺。”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交的必然结果。国企混改要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急于求成。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国企混改是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例2:(山东卷,43)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重视量的积累,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3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促成质变,每个人都应该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不断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

【练一练】

练1: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分若干阶段来安排的哲学依据。

练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再过三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全面小康阶段发展的重点是解决量的不足问题,而在现代化新征程阶段相对于量的问题,质的问题更重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说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和举措。

【参考答案】

练1:①从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实现富起来是一个质变。②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实现强起来是另一个质变,体现了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③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练2: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是,只有准确把握时机促成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点已经不是解决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要求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②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优化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观题专项训练

【读一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区别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想一想】

例1:(重庆卷,14)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答案】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俄双方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俄两国在合作之中要维护各自的利益。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了中俄关系发展。

例2:(20江苏卷,34)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华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中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差异性,肯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同一性。

【练一练】

练1:乌镇文化属吴越文化,地处江南水乡,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乌镇名人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茅盾、鲁迅等文化名人,为乌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乌镇依托互联网,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乌镇已全方位融入“互联网+”的元素,民情二维码、智慧自行车、智慧信息亭、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网络化、智慧化”,“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千年乌镇演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

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千年古镇是如何演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的。

练2:北京的故宫、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是城市一张闪亮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所在城市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气候、风土人情,甚至蕴涵着城市价值追求与发展理念。然而,当下中国的城市建筑因缺乏地域特色而饱受诟病。“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既失去了外部的可识别性,也丧失了内部认同感。

有人认为,区域文化唯有秉持地域特色,才能在中华文化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结合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练1: ①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②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文化需要秉持地域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性,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题中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差异性,肯定了区城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忽略了不同区城之间的同一性。

练2:①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乌镇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中演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没有同一性,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传统文明为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现代文明赋予传统文明鲜明的时代内涵,二者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乌镇的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乌镇的发展,使乌镇由千年古镇演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小镇。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题专项训练

【读一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事事有矛盾)、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分析(三种情况展开并分别扣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4.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上述材是如何体现矛盾特殊性的?)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要求我们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②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要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④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要具体分析不同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

【想一想】

例1:(安徽卷,38-1)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8分)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示范区通过探索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指导其他地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例2:(20北京卷,40-3)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建设长江经济带,川渝地区应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6分)

【答案】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川渝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自己的特殊性,发现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的不同特点,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具有川渝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

【练一练】

练1:新的招生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高中生如何做生涯规划?一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人要制定好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首先要多读名人传记,如马云、乔布斯等人的故事,从中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共同之处。其次要善于模仿,因为他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生涯发展有借鉴意义。

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评价这位学生的观点。

练2:“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湖北襄阳A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也让游客体味到了农村的古朴风情。这座经历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

结合材料,谈谈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

【参考答案】

练1: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制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就要借鉴他人的成长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更快发展。该同学观点有合理性。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他的独特条件,在制定生涯规划时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成长道路,而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③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毕竟我们与马云等人的家庭背景、个人学识、所长等不尽相同,即使是他人成功案例中的共性要素,对我们来说,也会变成个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制定生涯规划时,既要借鉴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更应思考自身特点,积极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练2:(1)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依据山水秀丽、古建筑、耕读文化的优秀,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3)把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矛盾,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抓住了产业提升的契机,使这座千年古村庄走进了新时代。(4)把握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特殊性,A村立足当地优势和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休闲旅游。

“主次矛盾原理及方法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读一读】

1.主次矛盾原理及方法论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分析

(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分析

(3)主次矛盾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析

2.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2)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会影响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把握主流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3)(矛盾主次方面都强调)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两点论与重点论

(1)两点论是指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析

(2)重点论是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分析

(3)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分析

【想一想】

例1:(年江苏卷,35-1)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8分)

【答案】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②该网民的观点指出了微博健康的一面,看到了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忽略了其不健康的一面,即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对微博既要看到它的主流是积极的,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还应认识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例2:(20广东卷,37-3)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答案】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分)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分)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分)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2分)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练一练】

练1: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规划,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这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其也将给我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一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等。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评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

练2: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5.45%。该县政府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攻坚政策,在借鉴邻里县市扶贫经验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发挥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探索“旅游+民俗文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机制,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引导部分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化农业公司,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900元流转金,土地租金每3年递增50元。农民还可以到公司上班,每天获得90元劳务收入。20创新“互联网+”扶贫思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特色产业“上网触电”。底该贫困县成功摘帽。

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县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

【参考答案】

练1:(1)在事物的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忽视支流,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存在的风险。(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又要看到存在的风险;还应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会相互转化。

练2:(1)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勇于承认矛盾,善于分析矛盾,正确解决矛盾。面对本县贫困人口比例较大,脱贫任务艰巨的现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县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扶贫之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县在扶贫开发中,注重把党和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并成功将其他地方成功经验运用到具体工作中。(4)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该县在扶贫开发中,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走出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观题专项训练

【读一读】矛盾观大切口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正确解决矛盾;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例词:既…又…;但、同时)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词:因地制宜、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

(4)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要求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例词:中心、核心、重点、重中之重、要害、关键、着力、要务、牛鼻子、节骨眼、学会弹钢琴)

(5)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抓主流。(提示词:公与私、优缺点、利与弊、好与坏、双刃剑、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做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8)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矛盾转化。(好心办坏事、居安思危)

【想一想】

例1:(年四川卷)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12分)

【答案】①承认矛盾,解决矛盾。正确认识四川文化建设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文化建设。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③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鉴国内外经验,立足四川实际,发展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

例2:(20课标卷Ⅱ,39-1)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答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

【练一练】

练1:为提高文化竞争力,广东省出台了《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动力。但是,当前我省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坚持全省文化发展统筹安排。广州、深圳市要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重点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珠三角其他地区要结合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粤东西北地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与珠三角地区文化建设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各地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把广东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分析广东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

练2: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

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中医药的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

练1:(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广东省在建设文化强省时既看到了所取得重大成就,有注意到存在的不足。(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东省文化建设针对广深、珠三角其他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3)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为此,广州、深圳重点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粤东西北地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广东省文化建设把突出地方特色和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7.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 篇七

关键词:农村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笔者曾对我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分值进行分析, 发现其分值一般都为15—18 分, 占试卷总分约13%左右。也曾对学生的主观解答题情形进行过综合性的研究, 发现所参考学生答题失分者比较普遍, 失分率也相对比较高。 经过与相关城镇学校进行交流, 发现农村一般初中学生失分高于城镇学生,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周围生活

纵观历年来中考试题, 发现现代文主观阅读题不仅仅就来自于现代文, 更为主要的是现代文都是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文本。 虽然所有的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 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 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价值取向, 寓涵人文精神的显而易见, 试题材料的部分材料为创新试题, 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 作为阅读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则需要我们能够做出如此可行性的引领, 引领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关注周围生活。 形成学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读文本, 而更重要的需要学生去读生活。 现代文本虽然大都写的是现代生活, 但仍然不是学生所能够涉猎的目前生活;虽然大都生活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气息, 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体现时代特点;虽然有些就是现代社会之过去的热点, 却不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于是乎我们所应当做的, 也当应就是必须去极力追求的, 让一个个学生去读生活这个相当厚重的文本, 让学生去读社会这个博大的文本。 作为一般农村学生, 更应当让学生去读农村这个充满着自然和神奇的文本。 当学生真正读懂了现代生活, 读懂了当今社会, 那学生对现代文主观题的解读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游刃有余, 那学生则会比较理想地在人生道路上去接纳社会, 拥抱社会, 改造和建设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二、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阅读方法

纵观我们一般农村学校学生参与中考的现状, 他们在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上的失分, 其原因当是比较复杂的, 但答题时的审题不仔细, 答题草率;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分析不透彻;表达能力不强, 致使所表达的语句是那样的句子不通、意思不明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当是在平时现代文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不够关注阅读方法。 初中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不仅仅就是我们学生, 就连我们教师也是那样的急功近利, 都不期望能做好读的基本性工作, 其感悟往往则显得是那样的囫囵吞枣。作为我们农村一般初中的语文教学, 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则显得更为糟糕。 为了急功近利, 学生总没有机会去直接介入文本, 也不是那样的能够整体介入文本, 好多的都是些比较断章取义的文本解读。 学生所能够感悟的都不是准确解读文本, 理清思路基础上的感悟。 所以,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虽然现代文比起文言文阅读要显得简单得多, 但学生也需要有读的时空, 更需要有读的功夫。 现代文主题观阅读能力, 并非就需要我们去做多么的方法上的指导, 其根本还应当就是学生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不争的现实,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的实践还应当建立在对文本多阅读的基础上, 而且就是比较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初中学生, 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则更应当让学生能够多读文本, 因为农村一般初中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 所阅读现代文的时空也比较少和小, 那就更应当让学生去读了。 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还不仅仅就是读教材以内, 还应当去读更为丰富的教材以外。 就是我们农村学生, 读的多了, 那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就完全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着。

三、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习惯养成

以前已经对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方面所存有的问题做了一些方面的探析, 这里不加赘述。 但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完全需要有一个学生习惯养成的关注问题。 譬如,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一般都显得比较马虎, 总以为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就是一目十行也是能够很快解决问题的;又譬如一些学生在解答相关感悟之问题时, 连个简单的格式都不会用, 那就不要说提出自己的主观见解了;对主观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术语方面的要求, 可学生就是在解答时不会运用相关的术语, 阅看其作业或试卷时显得比较麻烦, 还需要对其所说的进行着比较繁琐的强音, 才可以发现其所说的是什么, 否则就是那样的不知所云。 针对这样的情形,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的培养, 完全有必要进行学生习惯的养成。 养成学生的习惯, 首先必须养成学生能够神游于现代文文本字里行间的良好习惯, 力求让学生去直接介入文本进行有充足意义上的读, 力求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有感悟意义上的读。 对于初中学生的读, 应当多让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 我们不是多让学生去默读文本吗? 这正好让学生能够去边读边思考的。 学生在勤动笔墨前提下所进行的读书, 当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多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术语训练, 需要解答怎样的主观题, 就用上怎样的术语。 养成学生的习惯, 也还不应当就局限于教材文本, 只要学生是在阅读, 都应当让其以一定的规范进行阅读。 只有长此以往, 才可能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还不仅仅就是这些, 也不尽然就是这样的肤浅和不够成熟。 作为农村一般语文老师, 在自己所耕耘的这份土地上保持着耕耘的辛勤, 也是完全可以能够获取着更为理想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邓翠勤.提高农村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策略初探[J].中学语文, 2014

[2]姜鸿翔.90年代全国中考阅读命题走向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 1999

8.体现类主观题解题策略例谈 篇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过程中,由于对设问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考生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总结和归纳了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根据体现类主观题的考查特点,这类题具体的解题思路笔者总结为以下四点:

定点——确定考查哪些知识点

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点

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对接,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注意分清主次

作答——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具体答题步骤:(1)审读材料,分清层次。(2)分析设问,明确主旨。(3)回扣教材,提取信息。(4)有机结合,归纳总结。在最后组织归纳答案时通常采用的理想形式有如下两种:(1)“材料”体现“理论”(详细表述对应理论),即“材料+理论”;(2)对应理论详细表述,“材料”体现“理论”(概况性指出),即“理论+材料”。

例:(2015年全国高考安徽卷第38题,28分)

材料一: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

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观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8分)

【解析】通过对设问的审读可知,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一中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解答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的解读,主要考查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可以结合材料从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树立正确消费观、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角度进行解答。作答时,本题可采用第一种“材料+理论”的理想形式来组织答案,并坚持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答案:(1)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2)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从。(3)消费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材料二:“互联网+”激活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需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8分)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属于如何体现类的解答题。答此题时,考生首先必须清楚“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原理,对此可以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或创新的,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突破旧的发展模式,提出和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创造力,建设制造强国。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这类问题时的策略,即要依据提示呈现我们所学的知识,根据材料找出有效的信息,提炼观点,并对已提炼出的观点将材料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最后要依据材料演绎观点。答案要点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材料,要对材料加以概括,而不能一味地抄材料;二是理论,即要实现材料与理论的有机对接或是一一对应,以保证解题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只有将这两方面熟练运用,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取得较高的分数。

总之,要提高体现类主观题的解题效率,保证解题的质量,学生就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加以分析,深入思考,并联系理论知识,将材料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而准确地解答问题。

参考文献:

富安兴.例谈“体现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J].考试:高中文科,2012(11).

上一篇:影楼设计部管理章程下一篇:2021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