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4-08-11

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1.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一

南宁市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

李茂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宁市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现况,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南宁市垃圾处理设施监测问题的方法及途径。关键词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重视,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步建成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要求更严的垃圾处理设施。这些垃圾处理设施归属环保项目,必须执行相关建设和运行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严格按工艺要求运行管理,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涉及面很多,环境监测是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环卫设施规范化运行管理的重要标志,监测数据及结果直接反映了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为我们提供判断和决策依据,也是解决环境争端、诉讼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更是政府部门考核城市环卫管理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北京,在每年市政管理方面的行政考核当中,垃圾处理设施是否按规范运行,是一项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当中监测结果就是判断设施运行状况的主要依据;我区每年进行的“南珠杯”评比活动,环卫设施环境监测数据也是必查之项。此外,随着环卫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及环卫改制后,政府与垃圾处理设施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由隶属直接管理关系变成合同化管理关系,处理设施是否按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建设及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结果将作为一个重要依据,环境监测结论在今后的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经费核拨方面,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跟踪监测,及时了解及确定各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状况,对环卫行业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南宁市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现状

南宁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厂(场)两座,即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石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集中处理全市每年约30万吨生活垃圾。城南垃圾卫生填埋场于1995年投入使用,总容量为235万吨,使用年限为10年,现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6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3万吨。日处理能力为1200吨,总容量为1060万立方米的城南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正在筹建中,设计服务年限为20年。石西垃圾厂于1997年1月投入使用,日平均处理能力为200吨,年处理能力约7.2万吨;今年,在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内还集资新建成了南宁市特种垃圾焚烧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为20吨,目前已投入正常运行。

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水、渗沥液、地下水、噪声、卫生指标、进场(厂)垃圾组份及理化指标等所有环境因素和污染项目,可全面反映设施环境状况及处理效果。为了确保这些设施项目建设达到环保要求,环境监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年来,南宁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环评均委托环保部门进行监测,建成运行后,直到2000

年底,也是由环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有关监测,但监测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些设施运行管理的要求。为了使垃圾处理设施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更及时地对其环境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市政府又投资建设了“南宁市环境卫生监测中心”项目,即现在的南宁市环境卫生监测站,并于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专门负责南宁市环卫行业的有关监测业务,同年该站还通过了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经过这两年的努力,我市垃圾处理设施监测工作逐步走了正轨,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状况得到了更严密的监控。

3建议

3.1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规范采样布点

采样布点是监测工作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可用性,如果这一步工作没做好做准,下面的工作全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监测布点很重要。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规定,应设法解决用电问题,或拉电到位,或购置发电设备,对城南垃圾填埋场场区大气采样点(下风向之一)布点到位。并结合城南垃圾场扩建工程,疏通资金渠道,根据城南垃圾填埋场的具体地理地质情况,对地下水监测采样井进行重新布设。监测采样井设置五个,其中本底监测井一眼,扩散监测井两眼,污染监测井两眼。布设原则为:

本底井一眼:设在城南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约50m处;

扩散井两眼:设在城南垃圾填埋场两旁各30~50m处;

污染监测井两眼:设在城南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的约30m处和50m处。按以上布设原则要求,监测井的具体设置位置根据现场水文地质勘测情况设定。

3.2结合扩建工程,完善监测手段

由于“监测中心”项目购置仪器设备的大部分资金一直没能到位,而就目前情况看来,市政府财力有限,划拨资金仍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要完善南宁市垃圾处理设施监测仪器设备的配备,应结合城南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建设进行,尤其是先进的大型精密检测仪器和设备,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热量仪、烟尘采样仪等等,既是完善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监测手段,也是完成扩建工程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3逐步扩展监测项目,提高监测质量

逐步完成监测仪器配备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监测项目,不断提高监测质量,从而解决由于监测仪器等手段不足所造成的监测项目缺项、检测数据粗糙等问题,使设施监测达到规范运行管理的要求,真正发挥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3.4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是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的关键。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省外的环卫监测技术伴随行业迅速发展而不断进步,新的仪器操作和项目监测技术都需要分析人员去掌握,人员培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特别是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监测技术,才能使我市垃圾处理设施监测工作走上新台阶,使城市垃圾处理真正走上标准化、规范化运行管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城镇市容环境卫生标准汇编》建设部城镇环境卫生标准技术归口单位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卫处

2.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二

1.1 城市垃圾收集基本上是混合收集

根据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 一般会把报纸和废旧家具等一些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作为废品卖掉, 其他不可利用的垃圾, 如废塑料、废电池、厨房垃圾等一并收起然后扔进一个垃圾桶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工程中缺乏充足的分类收集和运输设施, 因此混合收集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中在主要地位, 这种收集方式给日后处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1.2 处理方式仍以末端治理为主

当前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并未建立健全的垃圾治理手法制度。末端治理是主要的手段, 这不仅直接影响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同时破坏社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 国家和各地政府承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经费, 城市垃圾的收集和运输耗费了大量的资金, 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无力谈及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1.3 现有的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政府和企业分工不明确, 很多弊端存在于政府管理体制中, 尤其是缺乏活力和资金的投入, 陈旧的机械设备也不利于施工人员作业, 较低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严重影响施工效率, 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的发展都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

1.4 垃圾处理的技术及装备仍然比较落后

我国的垃圾处理产业刚刚兴起, 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大部分从国外引进而来的垃圾处理设备直接运用到我国垃圾处理过程中出现管理上的难题, 并不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现状, 而严重的重复建设导致浪费大量资源。我国具有广阔的垃圾处理市场, 但是仍然需要国家扶持才能形成产业化。

2 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

2.1 根据城市特点采取相应的垃圾分类收集方式

面对大型垃圾, 如废旧家具、电制品及棉被等, 需要采取有偿上门收集的方法, 收购公司修理和翻新那些还可以使用的家具家电, 再将其投放旧物市场当中供居民二次购买和使用, 这样就可以节省资源。在一些公众产所, 如饭店、街道、车站及商场, 设置分类垃圾收集箱, 其中包括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其中可燃垃圾箱中分纸屑、废报纸及杂质三个格;不可燃垃圾分饮料瓶、玻璃瓶及易拉罐三种。在市民聚集较多的超级市场门口则是设立分类更精细的垃圾回收箱, 有牛奶盒、餐盒、瓶罐、废纸及废电池等, 便于市民识别和投放, 然后交给指定的回收公司进行收运。

2.2 按垃圾排放量的多少收取排污费

面对来自家庭中的生活垃圾, 免费派送那些可回收类垃圾到附近超级市场;其余部分每周收集两次, 并直接将垃圾焚烧。采用“污染者负担”原则, 让市民按照各自家庭排放的垃圾量多少来决定缴费额度。实施垃圾分类措施, 不仅没有给市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反而需要购买指定垃圾袋的形式交付垃圾排污费。对于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很有帮助。

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对策

3.1 建立和健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生活垃圾的倾倒、清扫、收集、回收利用和处置做了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 建议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处理工作做进一步的规范。

3.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目前政企合一的管理格局不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 必须使其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体系, 要求环保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环卫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同时专业的环保公司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这样就可以打开政企合一的局面, 还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 逐渐形成垃圾处理产业化模式。在选择垃圾经营单位时, 提高标准和要求, 在垃圾处理公司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3.3 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

在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药要取合理的经济手段, 通常要向市民收取一定费用, 此举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这样也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向产生垃圾的团体、企事业单位收取垃圾填埋费用, 鼓励其再利用废弃物, 限制其使用填埋法;针对包装产品生产者制定管理政策, 要求其有包装材料回收率任务, 同时收取包装垃圾处理费;针对废旧物回收利用现象, 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适当减免其增值税, 并且鼓励参与展开废品回收利用、垃圾资源化工作的企业。

3.4 鼓励和引导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根据现有处理垃圾方式的要求,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处理技术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发现高含量的有机物质、高热值, 垃圾分离后具有潜在的利用率。垃圾分类处理后可以实现对垃圾的再利用,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例如:常见的塑料, 回收后可以再次加工利用, 还可以做为油的原料;废旧报纸等纸张, 一吨就可以生产出七百公斤的再生纸;生物垃圾还可以作为优选的有机肥料的原料, 对其进行利用。

4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新方式的探讨

4.1 计量收费制度可以有效实现源头垃圾减量

政府及相关部门设定计量收费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收费标准根据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排量而定, 这样既可以提高垃圾生产者的环保意识,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排量;计量收费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种, 例如可以根据容积大小而定, 根据垃圾重量而定, 还可以根据垃圾袋数量而定, 出售垃圾处理券等等。通过调查国外处理情况, 可以发现采取计量收费制度实施, 可以有效减少居民生活垃圾排量。

值得一提的是,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环卫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强市民对环卫工作的认识, 尤其对计量收费手段的真正意义的诠释, 收费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因此在城市中, 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垃圾处理计量收费的根本出发点是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其中垃圾生产者减小垃圾排量和优化利用垃圾才是根本方法。

4.2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垃圾的资源品质

我国《循环经济法 (草案) 》中所称循环经济, 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活动体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循环经济法的目的就是要调整各类主体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在垃圾管理法律的基本法中加入循环经济法将大力促进垃圾减量、回收和循环利用。

5 结束语

总之, 我们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垃圾收集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不同城市特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有关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 科学开展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 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摘要:文章讨论了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探讨了一些对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的方式, 并且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处理策略。

关键词:生活垃圾,收集,处理

参考文献

[1]俞觊觎, 沈雪海.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的现状和对策[J].给排水在线, 2006 (5) .

[2]汪群慧.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张越.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中小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大批旧建筑物被拆除,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垃圾无形中成为阻碍城市建设的“代谢物”。该怎样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是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城市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城市建设部门建造新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开挖废料、拆除工程产生的废料,道路修建与养护过程产生的废料等。尽管大多数建筑垃圾无毒无害,但若简单填埋,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浪费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1.中小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中小城市在建筑垃圾的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实施对策与措施。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建设工作者环境意识不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高,处理方式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处于由粗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垃圾堆放现象普遍存在,垃圾处理场的二次污染相当普遍。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①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②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③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④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目前,尽管有许多像使用废弃混凝土块制作填充砖、用建筑垃圾做桩基础的技术已经成熟,但很少有研发机构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对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进行研究。出于以上原因,这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还比较少。

2.改善中小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对策分析

2.1削减建筑垃圾源头

(1)减少产生量在建筑垃圾产生之前,实行减量化、削减策略,通过合理设计规划和科学施工管理等有效控制措施将其总量消减。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水平和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进一步达到建筑垃圾减量化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没认真履行环保责任,按照国家有关的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切实转变自身定位,成为污染的治理者。

(2)开发以及推广节能降耗的新工艺与新技术。要从工程的材料选用、方案设计等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数量,例如,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增强 建筑物的耐久性,尽量采用产生较少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运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将来维修、拆除以及改造相关建筑物的时候部分结构具有再生功能。此外,在拆除建筑物的时候要进行选择性拆毁技术,使得建筑垃圾中的某些物料,例如金属部件、木框架等维持原状,能够直接得以利用,同时在拆毁以前,要对有关的毒害组件做好预拆除的工作,为后续利用打下基础。

(3)完善规定要处理好建筑垃圾问题,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是必备手段。应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健全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城市建筑垃圾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杜绝以次充好、随意更改方案等现象,确保建筑物的质量,从而有效的减少建筑物的维修、加固工作,此外,增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以及长期性,减少非正常的拆毁建筑物,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2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1)提升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程度。当前我国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大多是混合收集,这就增大了无害化处理以及垃圾资源化的难度。而将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则将极大的有助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例如,对于尚未破坏的木材类垃圾能够直接在重建建筑上使用,破坏严重的则可以成为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者直接用来造纸;对于废弃的砖石以及混凝土可以用来生产粗细骨料,能够较好的生产出同等强度的混凝土或者砂浆等建材制品,而且在相应的粗细骨料中增添有关的固化材料后,能够有效的应用到道路路面;对于废砖瓦,则可以用以生产骨料,适用于生产墙板、地砖、再生砖等建材制品;对于废钢筋以及其他金属材料,能够直接再利用或则进行有关的回炉加工;对于废弃的路面沥青混合料,能够依据有关的比例直接用作再生混凝土。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例如,研发有关建筑垃圾的分选技术创新以及设备,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设备进行有关的分类与筛选工作;研究有关的回填材料,掌握其结构、性能以及组成部分;研究开发绿色材料,了解有关的具体生产技术,使用循环再生骨料有效研发绿色建材。

2.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

建立针对于中小城市的建筑垃圾的检测系统,构建有关建筑垃圾生产与流向的信息平台,建立具有高效率的建筑垃圾收集与处理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控制整个城市的建筑垃圾,有效贯彻各种垃圾处理机制。这就要求在正式施工前期,相关的施工单位应该准备好有关的施工证件以及设计文件等资料到建筑垃圾管理部门,将有关重要信息输入系统,同时该系统能够有效的按照该项目的规模大小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预评估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并且确定相应的回收利用程序,然后有关的垃圾处理单位要严格依据有关的程序收集与处理建筑垃圾,其中产生的再生材料通过有关单位的审核后再运至相应的施工单位。在整个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控制建筑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同时在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决策。

2.4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与落实

降低成本政府推行多种融资模式和制定有关政策,使建筑垃圾处理应向企业化运作方向转变。将垃圾处理的风险转移给能够合理承担风险的企业,拓宽建筑垃圾处理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为政府节约大量的资金。给予合作企业在建筑垃圾调配和运输、建设用地、产品推广应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等原则。其次,有关部门应该做好有关建筑垃圾的定量综合调查统计工作,建立一套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相应的建筑垃圾排放数量的标准,通过相关的法律规范使之成为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此外,有关政府部门应做到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3]

3.结语

中小城市建筑垃圾处理问题成为当前城市管理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对建筑垃圾问题的重视,中小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理将向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不断迈进。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适当扶持,全民的积极参与、监督实施,必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海清.工程建筑垃圾处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06).

[2]丁雪芬.废弃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利用[J].混凝土,2012(02).

4.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四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通过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的介绍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作 者:董文福 傅德黔 DONG Wen-fu FU De-qian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刊 名:环境科学导刊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7(3)分类号:X32关键词:水资源 城市污水处理厂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篇五

学号______姓名___ ___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5日

实习地点:合肥市清溪路垃圾填埋场

实习内容:实地观察学习

实习目的:认识垃圾的处理方式,深入了解填埋场的结构和地表设施,及防渗滤液的重要性。

实习报告题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垃圾的产生量也日渐增多。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在当今世界,大量的垃圾已成为城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污染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一些垃圾资源被浪费,人们逐步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可利用“财富 ”,因此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愈来愈受到政府与公众的重视。实现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促进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垃圾管理水平,塑造清洁环保、健康安全、温馨和谐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污染,资源化,分类回收

正文

第一章 绪论

1.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长和城区范围的扩大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世纪90 年代中期之前,城市垃圾清运量增速较快,从20世纪90 年代中期到2000 年其增速明显下降,但到了本世纪初,垃圾清运量增速的又开始加快。快速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而且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改变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势在必行。同时,随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

运量的增长,垃圾组分的含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变化的特点:(1)垃圾中的有机物(主要是厨余垃圾)所占比例开始下降(2)垃圾中无机物(砖瓦陶瓷等)所占比例也基本呈下降趋势。(3)垃圾中可回收物所占比例有大幅增长。这种变化趋势显示出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

1.2研究方法

1.2.1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了生活中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1.2.2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从人类学中借用过来的定性研究方法,是指为弄清楚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作者跟随老师和同学,在合肥市清溪路垃圾填埋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学习了垃圾填埋的相关知识。

1.2.3文献查阅法

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信息的调查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社会调查方法。通过搜索文献,作者了解到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处理垃圾的方法,感到垃圾处理存在巨大的前景。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我国垃圾处理现状

2.1.1垃圾收集和运输现状

按照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思想,城市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也是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方式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绝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未实行分类收集。混合收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数量,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难度、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不利于城市垃圾的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

2.1.2垃圾处理方式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大多数城市的大部分城市垃圾还采用露天堆放和简易填埋处理方式,乱堆乱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2)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适宜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缺乏,并且越来越少;

(3)在混合收集的条件下,城市垃圾堆肥处理难以发展,在一些地区还处于萎缩状态;

(4)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自主开发的城市垃圾焚烧设备还不成熟,引进的焚烧设备系统价格太高,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如果不进行分类收集,按照《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3)的要求,适

宜于高水分、高灰分和低热值的城市垃圾焚烧设施,无论是国产化还是自主开发,其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都是相对较高的,难以普遍推广。【2】

2.2垃圾回收利用现状

我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非常低,很大部分垃圾资源被浪费掉。造成垃圾回收利用率地的原因主要是垃圾的分类没有做好,各种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有时,这些垃圾之间还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多的有毒有害的物质,造成对环境的更大污染。垃圾回收利用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节约资源的意识不强,人们通常不会去关注垃圾所带来的财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垃圾处理技术的成长。

2.3垃圾填埋场利用现状

我国垃圾填埋技术兴起较晚,起步于80年代后期,随后垃圾填埋处理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来许多大城市都在建设或已建成大型甚至超大型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这些填埋场在技术水平上总体而言采用了和发达国家接轨的技术要求。但是垃圾填埋场的利用依然存在很大问题。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就会被闲置浪费,而现今社会土地资源又极其宝贵,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并且垃圾一旦被填埋就很难在对其进行利用,将长久地深埋地下,可能要过好几百年甚上千年才能被分解。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大部分被当做污染气体被燃烧掉,未能将资源集约利用。【3】

第三章 案例地介绍

清溪路垃圾填埋场位于南淝河上游,占地175亩,启用于1985年,于1999年封场,共收纳城市生活垃圾220万吨。由于该垃圾场建设和运行阶段没有按照国家有关卫生填埋规范操作,每天仍有约25吨的垃圾渗滤液流入南淝河,为南淝河上游主要污染源之一。清溪路原垃圾填埋场工程于2007年11月开工,2008年5月完工。建设了垂直防渗漏系统、渗滤液、填埋气收集导排系统和封场覆盖系统等。渗滤液经收集后送到望塘污水处理厂处理,填埋气导出至自动燃烧装置,燃烧排放。

现在的清溪路垃圾填埋场封场后上面已经种植了一层草皮,上面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经常会有市民前去放风筝,实验遥控飞机,还有一些人在那进行野外活动,如学生考察,家庭野炊。填埋场旁边的南淝河已经得到较好的治理,很多市民在这里垂钓,享受假日的闲适。

第四章 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4.1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难

垃圾分类回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回收方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遵循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从居民生活源头分类开始(分类收集、装袋);接下来是分类集装运(分类投放到分类回收箱、分类装运);最后根据垃圾不同的成分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再生。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多环节的一体化系统。

居民家庭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从外国的经验看,成功地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都是从每个庭做起的。瑞士是世界上垃圾处理最有效、最彻底的国家之一,瑞士人一般均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在垃圾回收点,经常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扔分类的各种瓶子,孩子从父母手里接过废瓶,然后准确地将不同的瓶子扔进不同的回收箱。有些回

收站离居民点较远,但当地居民仍会开车将废品运来。日本居民将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分别装在不同的塑料袋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垃圾送到指定堆放点。而我国垃圾源头分类却很难,主要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其次,对垃圾的资源价值认识不到位,认为垃圾就是垃圾,一文不值,扔哪都一样。

4.2垃圾处理方式落后,资源化难度大

我国垃圾处理主要是采用填埋方式,这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垃圾处理方式比较落后。在这种思维下,垃圾的处理便成为各大城市最头疼的问题,而不能把垃圾视作一种影藏的财富。垃圾填埋后,各种隐患不断,潜在的影响也难以预测。目前,国内对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利用还不够,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被浪费,未能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垃圾焚烧技术正处于起步状态,各方面的技术不太成熟。

第五章 原因分析 5.1 分类难原因分析

1.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现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广大居民来说,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后果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

2.环卫作业手段、垃圾处理方式落后,缺乏动力

虽然有了分类回收的垃圾箱,但环卫工人的作业方式并没有改变,垃圾装运过程仍然是混装;而且现阶段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为主。如文中图2所示垃圾分类回收是多环节一体化过程,源头分类了,运输过程中发生混装就不能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所以有的居民说源头分类是毫无意义的。

3.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少,缺乏指导

现阶段中国关于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非常少。大多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少。大部分居民不知道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有的人听说过生活垃圾要分类;对于分类好处和分类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怎样分类才是正确的,了解的人非常少。

4.垃圾分类要求没有落实到户,缺乏规范

根据访谈结果,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较高了,但是缺乏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的指导。主管部门对于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规范,结果自然是大家随便扔。

5.对居民垃圾投放情况不进行检查,缺乏监督

在居民区放置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但对于居民丢弃的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并且是否按规定投放没有必要的检查,缺乏监督。【4】

5.2资源化难度大的原因分析

1、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

我国城市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回收,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

2、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较落后。

我国城市垃圾中的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且大中小城市又各有不同,因而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差。

3、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厂或焚烧发电厂均需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城市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

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把垃圾处理的重点放在减量上,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

5、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大。【5】

第六章 解决对策 6.1解决分类难问题

解决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难的问题,关键在于管理上的创新。搭建由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层次分明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应该突出主导作用,是战略的制定者;社区应该是一个策略中心,负责把法规、政策分解为具体措施,并指导监督实施;居民则是基层的执行者,但对于政策、措施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1.作为主导者的政府:

(1)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政府在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垃圾分类收集的同时,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一套关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2)支持并推广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新型可降解的垃圾分类回收袋;适合家庭和办公室进行垃圾分类的废物箱等。(3)改造基础设施。投资垃圾车辆、箱桶、垃圾处理设备等,改变混合收运和单一填埋的局面。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分别处理。(4)推进垃圾回收服务的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实行政府“牵头”、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2.作为策略中心的社区:

(1)坚持长期的、形式丰富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另一方面还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通俗地向每个居民讲述各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原则,使垃圾分类深入每个居民的生活中。(2)把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到户。通过编写实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方式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日本每个家庭都有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一览表。表中的栏目有将家庭的用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为便于阅读,使用了很直观具体的小图片;还有指定的塑料袋的颜色,回收的日期、回收中的具体说明等,很容易理解。(3)监督和检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由社区组成监督检查组,检查社区内的垃圾堆放点;另外规定社区中的每一个家庭轮值一天做值日生,在轮值日如果垃圾堆存处发现没有分类的垃圾,就由当日轮值家庭负责进行分类。这种方式有助于居民的培养自觉意识和自律性。

3.作为基层执行者的居民家庭在这个体系中是基层的执行者,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同时居民也有权利对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和社区的行为。

6.2解决垃圾资源化问题

解决垃圾资源化,单纯地依靠某种技术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都不是适合国情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方法。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垃圾焚烧发电电力上网方面的政策尚不完善,因此靠垃圾焚烧发电,工厂自用电以外剩余电力上网售电时机还不成熟。而且,垃圾热值低,焚烧发电装机容量较小,发电成本高,与常规发电相比电价也没有竞争力。从经济性角度来讲,垃圾焚烧发电并不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最佳出路。

垃圾是资源,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单纯地“处理”垃圾是不科学的,必须因地制宜,针对垃圾中组分的多样性,以资源、能源回收为出发点进行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可用物资(废纸、金属、玻璃等)的回收再生利用;

2)易腐有机物的堆肥处理;

3)高热值不易腐烂有机物的能量利用;

4)灰渣的固化处理,实现灰渣的材料化。

目前国内已有单位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还不能利用垃圾自身的能量解决工艺过程的高能耗问题,系统运行成本高,技术含量低,不利于产业化推广。发展垃圾综合集成处理系统,应以系统能量自给为目标,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选取较小的发电装机容量还可以使系统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更适合国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此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将是相当可观的。

参考文献:

〔1〕 臧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问题.环境保护,1998,(8):41~43

〔2〕 周岳薇.北京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现状及对策.环境保护,1998,(9):44~46

〔3〕 吴永宝.浅论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上海环境科学,1993,12(2):9~11

〔4〕 方创琳.中国垃圾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方向.环境,1996,(9):30~31 〔5〕 邓小龙.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及资源化技术探讨.环境,1998,(5):38~39

6.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六

关键词:农村垃圾,法律问题,法律监督

一、农村垃圾处理立法问题

( 一) 农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不完善, 有些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

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环境法律制定出来之时本身就有滞后性, 再加上法律程序存在阻碍, 所以在农村垃圾处理的某些领域还没有相关法律进行规制。环境法律体系明显的贴上了城市和工业的标签, 对农民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很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虽然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范围, 但是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 仅仅有几条涉及到农村固体废物的问题。再者, 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垃圾生产者的责任以及处罚、垃圾倾倒达到什么程度才构成违法、处罚措施等问题规定的尚不完备。

( 二) 农村垃圾处理相关法律位阶低, 可操作性不强

笔者在“中国法律检索系统”中, 以标题关键词中同时含有“农村、环境”进行检索, 结果显示48条, 其中行政法规2部、部门规章44部; 以全文关键词中含有“农村环境”为条件检索, 结果显示282条, 其中法律20部、行政规章44部、部门规章197部。由此可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中法律、法规所占比重较少, 主要还是部门规章, 而部门规章的法律位阶较低, 起不到强有力的法律执行力。而且同一问题的相关规定不一, 一旦落实到下级政府以及农村, 规定的繁多以及不一致也就使得执法部门以及公民不知道要遵照哪一规定, 就产生了“有法等于无法”的后果。部分法律法规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 对违反者如何处理的罚则部分规定很笼统, 造成执法部门难以执法。

( 三) 现有环境法制体系存在明显的城乡垃圾处理差别

“现有的环境法是典型地以‘城市利益主义’为特征的, 关注的主要是城市垃圾的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1我国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侧重于城市, 对农村环境的治理自然放到了最后。二元制的经济发展体制决定了环境法制体系存在明显的城乡垃圾处理差别。在法律体系上, 环境保护法中对农村规划只字不提, 在这样差异对待的上位法的指导下, 也就有了相应的下位法进行区别对待。在现实实践中, 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已经相对完善, 而农村地区则十分落后, 有的地区甚至都没有垃圾箱。而且由于资金不足和缺乏技术支持许多农村的环保工程和垃圾处理措施都得不到及时落实。

二、农村垃圾处理执法问题

( 一) 立法空白使得执法缺乏法律依据

在垃圾处理领域本来立法就少, 又没有专门的农村垃圾处理的立法, 所以农村垃圾处理领域存在着法律空白, 使得环保部门执法缺乏法律依据, 由此产生了执法难。比如说程序法方面有关环境评价法、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法等。再者, 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环保部门想要正确执法也有难度。立法中缺乏非正确执法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进而对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缺乏监督和制约。环境立法指导思想缺乏先导性, 仍然停留在“先污染, 后治理”阶段, 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 而环保部门依照已经过时的立法, 也就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民众自然不会服从, 由此加大了法律实施成本。

( 二) 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 职权划分不清, 统一监管职责难以实现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 需要以强大的执法力为后盾的。而有些乡镇都没有环保部门, 也没有配置专职环保人员, 更何况农村地区, 而且县级环境保护局的内设机构也是极其简单的。这些有限的人员、机构和陈旧的设备, 是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再者, 政府的环境保护管理职能被分散在许多部门, 环保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 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责任难以落实。“一些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 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 互相争夺审批、发证、收费、处罚、解释等权力, 而无利可图的则往往无人愿意负责, 互相扯皮、推诿, 人为造成许多工作漏洞。”2

( 三) 农村垃圾处理的执法疏漏, 出现执法空白

农村垃圾处理本身就是政府政务处理的薄弱环节, 而环保部门的重心又大都放在城市环保问题上, 对于农村环境的处理自然不到位。有些地区也是近几年才在农村设置垃圾箱, 建立了垃圾处理厂。再者, 因为环保部门都设在城区, 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就成为了环境执法的漏网之鱼, 环保部门也懈于去偏远地区执法, 由此出现执法空白。环境执法不仅需要实体法作为依据, 更需要程序法的规范, 而执法部门对行政程序法的执行缺乏自觉性, 重视程度不够, 也影响了农村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三、农村垃圾处理守法问题

( 一) 立法上公民环境权的缺失, 农民无此权利意识

法律的一大特点就是规范性, 即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危害。”这虽然规定公民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但并未赋予公民环境权。而且相关法律对于公民的环境权、具体内容以及救济措施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也就直接影响到农民对自身环境权的疏忽。在农民环境权受到侵害时, 他们也就不可能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从而导致农民的权益保护之路艰难而坎坷。再者,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与农民实际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也使得农民不懂法、不守法。

( 二) 农民文化程度低, 环境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大部分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文化,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而相应的法律意识差, 环境意识薄弱。“所谓环境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自觉性, 他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3农民群体中普遍存在思想狭隘, 权利意识淡薄, 集体意识薄弱的问题。从农民自身来说, 往往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对于潜在的环境问题则是听之任之。他们想要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环境的破坏则与自己无关, 是政府的事。

四、农村垃圾处理法律监督问题

( 一) 国家机关忽视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监督

法律监督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从国家机关的监督来看, 城市环境问题已经让政府焦头烂额, 所以他们也就无暇顾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立法机关并没有在立法上赋予公民环境权, 由此看出立法机关对农民环境权的忽视, 而在这样的立法指导下, 执法机关也就没有意识到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而环境执法部门本身设置不合理, 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环境执法机关的设置, 也就使得农村地区成为了环境执法的边缘地带甚至是漏网之鱼。在司法上, 司法机关的监督往往是通过诉讼的方式, 正所谓不告不理, 农民本身环境权利意识就很薄弱, 又如何使得他们向法院起诉以保护自己的环境权。

( 二) 社会监督缺位

农民处于社会等级的底层, 是环境弱势群体, 他们本身对垃圾的处理就没有认识, 又如何能参与到环境监督中来呢? 再者, 我国的立法、执法等程序多以国家机关、专家学者、党派人士等为主, 农民参与极少。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也使得他们不会关注环境法制问题, 自然作为农村垃圾处理社会监督的主体———农民, 缺少对农村垃圾处理的监督。只有让农民参与到环境法制建设中来, 才能有效地建立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利益机制。另外, 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如大众传媒、非民间组织、政府信息公开等使得对农村环境的社会监督不足, 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关注与及时解决, 农民环境权受侵害也没有及时、充分的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秦鹏.规则创新-环境资源法制与小康社会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肖毅.农村生态危机的主体救赎-基于农民视角[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欧映忠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的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失业等待遇都作了最低标准的规定,从而解除或减轻了职工因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造成的特殊困难,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建立起社会保险的雏形。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已经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一,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同时,要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加强包括社保档案管理在内的众多基础工作的建设力度。

一、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内容。社保档案即社会保障档案,是指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电子文件的历史记录。目前,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档案部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展社保档案工作,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七项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社保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不少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社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陈旧的管理模式逐步被信息化所取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缴费的征收、保费的支付和免费查询,通过网络轻松完成曾经冗杂的事务。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无论从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还是从立法规定上来讲,都是分散型的,分散到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又如,职工下岗后,政府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每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下岗者通过努力,再次就业后,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仍继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诸如此类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就会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发展。

2、行业主管部门社保档案意识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一些地区,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现在还是健全社会保障项目,扩大覆盖面,至于社保档案还无暇顾及。此外,由于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另外由于社保档案意识淡薄,一些社会保障经办单位只注意抓社会保障业务,忽视社保档案资料的管理;这些都使社保档案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保档案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些社会保障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专兼职档案人员,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严重影响社保档案的质量。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只将“红头”文件视为档案,对这些产生于“业务”部门的“涉保”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多由形成社保档案的业务部门自行保管,无论从这些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是从制度上均不符合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产生这些档案的业务部门,为了使用方便,不愿意将这些记录移交给档案部门;二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和要求;三是个别档案人员兼职多、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社保档案管理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要求

目前的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资料保存手段多样,信息贮存量巨大,网络稳定性、传输速度和查阅速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社保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和实现手段。由于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许多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社保档案联网工作的进行:各个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不

一、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数据入口、没有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整个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仍较严重。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保这块原本可口的奶酪,变得与鸡肋一般食之无味。此外,信息持有者过高看重了信息的价值,将原本可以公开的信息封闭起来。对于有些确实有价值的信息,共享时会牵涉到利益分割。还有就是统计数据不准确,担心业务数据和统计数据的矛盾暴露出来。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极不利于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国家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如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②,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社保档案的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二、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对社保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加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的五险合一的管理机制,以避免部门间的交叉重复,实现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为社保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进而实现全国联网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说到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2、对全国社保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首先要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3、建立终生一致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4、加大社保档案知识的宣传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中的一个分支,可社保档案的作用常被社会大众忽视。然而随着社保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保档案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记录社保工作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保障事业现阶段或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它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社保档案工作要发展,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首先要让社会大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保档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社保档案为社会大众了解和认识。如可以通过编写社保档案利用实例汇编成册分发给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的作用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络,借助社保中心的网站,介绍社保档案工作情况以及社保档案的相关知识;或者利用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等形式,及时进行有关社保档案的宣传,使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加深,从而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5、建立社保档案管理法规与标准,为社保档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标准 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已经颁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但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立法。基本法律的缺位,各种规定层级无序、规范分散,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定型,缺乏权威性、稳定性,全国各地的制度也不统一。中国社会保障曾出现过混乱的情况,如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这都与没有法密切相关,可喜的是在2007年底,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历经13年反复酝酿后,终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确立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法律框架,使公民的社保权益得到保障。一些地区和部门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出台了社保档案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但建立全国统筹、联网的公民个人社保档案体系后也应尽快出台一部统一完整的社保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为社保档案的管理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除了有法律保障外还要建立和健全社保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统一社保档案格式,规范社保档案记载内容,使社保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要制订出案卷质量标准、分类标准、著录标准等立卷标准,制订出档案保管、交接、利用等规定。将社保档案管理标准贯穿于社保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使用、销毁全过程,达到社保档案从形成到最后销毁等一系列工作都有章可循。

6、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社保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信息化管理,这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肩负起组织社保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保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达到应有的资质,提高他们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保档案工作的需要。

8.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八

官渡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官渡区城市生活垃圾情况的具体分析,找出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官渡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作 者:李薪星    LI Xin-xing  作者单位:官渡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昆明,650200 期 刊:环境科学导刊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年,卷(期):, 29(z1) 分类号:X705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管理    问题    对策    官渡区   

 

9.中国的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篇九

论文题目中国的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年月日

中国的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摘要:城市是自然资源的重要消费者,同时也是污染和废弃物的主要产生者。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在寻找新的资源的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城市垃圾资源的可利用性,并力图实现“变废为宝”。城市垃圾的消纳处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居民的心身健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关键词:垃圾现状处理方法出路

引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特点: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回收利用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垃圾种类的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垃圾,如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产品日渐成为困扰我国环境的大问题。城市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从市区清运,或简单堆放在市郊,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孽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孽生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1、中国的垃圾现状及影响 1、1 我国的垃圾现状

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建设部2006年调查表明,全国600多座城市,有1/3以上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相当于75万亩。

有媒体报道称,中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另有数据指出,现在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特点: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回收利用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垃圾种类的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垃圾,如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产品日渐成为困扰我国环境的大问题。

1.2中国城市垃圾带来的影响

城市生活垃圾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其快速增长的垃圾量,已构成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1.2.1 浪费资源

城市生活垃圾中一般含有10%~15%的可回收利用物质,如金属、玻璃、塑料、橡胶和纸张等。随着全球资源短缺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将成为具有可利用价值的资源,据统计:(1)1 t废轮胎,可回收0.75 t再生胶、0.15 t纺织纤维和0.03~0.04 t金属;(2)1 t废纸作造纸原料,可节省0.27 t烧碱、313 t水和340 kW ·h电能;(3)1 t废电池,经分解可回收0.385 t锰粉、0.06 t锌壳、0.003 t铜、0.005 t塑料、0.006 t碳棒;(4)1 t废玻璃,可生产15箱(标准)平板玻璃或2 000个500 g装的酒瓶,还可节约1 t煤炭、0.25 t纯碱;(5)利用废钢生产钢,可以减少86%的空气污染、92%的固体废物、40%的有害处理处置物质。另外,垃圾露天堆放或填埋,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许多城郊设置的垃圾堆放场,侵占了大量可耕地面积,使可耕地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1.2.2污染环境

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城市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从市区清运,或简单堆放在市郊,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孽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孽生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无处消纳,垃圾包围城市。垃圾堆放和处置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一般堆存一万t城市生活垃圾,要占用0.106 7 hm 地面。

产生渗滤液,污染水环境。渗滤液是生活垃圾本身分解产生的污水,以及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流经垃圾层摄取其中的污染物质而产生的污水的总和。

污染大气,发生爆炸事故。堆放的城市生活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不但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还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引起火灾,发生爆炸事故。国内已发生多起垃圾着火和填埋场甲烷气的爆炸事故。“白色污染”问题。几乎在有人涉足的地方,都能看到丢弃的塑料食品袋、包装袋、饮水瓶、一次性快餐饭盒;在公路边、铁道旁、火车站、风景点,无处不被废旧塑料困扰;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制品,常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从而导致动物死亡,这在动物园、牧区、海洋常有发生;雨后,废旧塑料常被冲入下水道,造成堵塞,使城市排水受阻,清掏费力。

2、中国的垃圾处理发展进程

在50多年前,中国有一些城市早已是世界上垃圾分类最先进的城市,那时几乎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布满了“废品回收站”,可惜,这套废品回收体系在80年代末慢慢萎缩。这种萎缩换来的是民间自发武装消灭垃圾的战斗力的迅猛增长。上世纪80年代末,来自四川、河南、安徽一带的农民,把“从垃圾堆里掘金”的事业做得无比热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有拾荒大军10万人,废品收购站及临时性收购点约5000个,其中有登记注册的约2100个。只可惜,他们一直被垃圾管理者视为竞争对手,被城市管理者视为“小商小贩”,不是遭受盘剥,就是遭受打压,因此,对抗垃圾能力最强大的民间武装,一直得不到建立集团军的机会。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城市垃圾总量不大,垃圾处理工作由政府包办。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垃圾成倍增长,垃圾处理也正成为各地政府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5亿吨,而且正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而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则不到20%。全国200多座大中城市正逐步被垃圾“包围”,合理“消化”垃圾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沙尘暴、水污染、生活工业垃圾等等,形成了一串串制约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污染链”,而环保自然成为商机无限的朝阳产业。一些有眼光的科学家、企业家纷纷闯进这片领域开拓、耕耘,并开始有了收获。填埋、堆肥、焚烧三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3、传统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通常采用填埋、堆肥、焚烧三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3.1.填埋法

目前,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采用。与其它方法相比,填埋法具有建设投资少,不依赖其它方法配合,运行费用低,且能回收沼气等而成为垃圾处理的最终处理技术。垃圾卫生填埋法是采用底层防渗,分层填埋,压实后顶层覆盖土层,使垃圾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以达到无害化处理。只要合理调度,操作机械化,可以大大减少处理费用。该法简单易行,但容易造成水和空气污染。3.2堆肥技术

堆肥法是处理有机物较多采用的方法,利用微生物对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代谢分解,在高温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能产生有机肥料但堆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同时 由于没有分拣垃圾中的金属、玻璃、塑料等杂物,堆肥质量与安全难以保障,在成本、肥效上都难以与化肥竞争。再者,这种方式虽成本低,但对垃圾质量有很高要求,首先需要按有毒和无毒分类,如电池等垃圾就要清理出来,否则垃圾中含有汞、铬等重金属,一旦进入堆肥后,会污染农田环境,而且会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对人体有害。该法能充分利用垃圾能量,但造价贵,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3.3焚烧法

垃圾的焚烧由于处理量大、减量性好、无害化彻底,并有热能回收,因此成为各国较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但是垃圾焚烧仍然存在不少限制因素。首先,由于垃圾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从而造成焚烧的不稳定性,通常要求低位热值大于4 127 kJ/kg;其次,焚烧处理垃圾产生的废气成分复杂,治理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垃圾焚烧产生的多氯二苯并二口恶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等污染物毒性强,对人体和环境危害大;最后,焚烧处理的设备和运行费用高,焚烧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技术要求高。因此,只有那些无回收 价值的垃圾,才是采用焚烧处理的科学、合理方法。

该法也简便易行,但适用面窄,也容易造成水和空气污染。

4、中国垃圾处理的出路 4、1 垃圾处理出路在于产业化。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由政府包干,采取非盈利性收费,政府投资、政府经营。1998年全国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达86亿元,1999年,这个数字超出100亿元。垃圾处理费用连年攀高,使得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荷。

政府不可能永远背得起如此沉重的包袱,政府产业政策调整和垃圾市场的放开将成为必然。

国家环保局负责人指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国外环保产业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不在振兴民族环保产业上下功夫,我国环保产业不仅不能参与国际竞争,连国内市场也会丧失。

垃圾产业将作为一种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为主要目的,以多元开发为手段,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为最终目的的产业,是一种逆流产业。它解决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分化三大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很显然,垃圾产业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远没有其他产业高,要真正将垃圾处理推向市场没有合适的方式是不可能的。伴随垃圾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出现的转变是:由非盈利性收费经营(政府投资、政府经营)过渡到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费用,再转向多元投资经营。对于推动国内环保走产业化的路子,国家经贸委的态度很明确: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为污染防治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启动国内市场,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我国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引进发达国家的做法,探索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路子。深圳市政府不久前传出信息,深圳的垃圾处理将朝着民办方向、产业化方向推进,欢迎民间资本进入。4、2垃圾处理的关键要适应国情。

我国的垃圾处理的“国情”是,城市垃圾处理量大、资金投入有限。国家环保局的有关负责人和固体废物处理的不少专家都认为,国内在治理生活垃圾方面的技术,跟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路子———少花钱多办事,亦即走中国特色垃圾处理道路。

应该看到,许多国外的知名品牌,以其技术的复杂性、规模性作卖点,却偏偏忽略了我国垃圾的多样性、投资的可行性。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引进垃圾焚烧设备切忌一哄而上,要考虑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要鼓励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设备生产国产化„„ 结语:

城市垃圾既是包袱,又是一种丰富的资源。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六化”(公众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化、产业化)对策,应尽快完善和健全地区和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法规,强化监督和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垃圾;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相关处理技术;加快建设基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化的示范工程,促使城市环境向优美、舒适、安静、清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向发展,把绿色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参考资料:

[1] 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倪桂材.城市生活垃圾的危害及污染综合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4(2)[3] 臧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问题[J].环境保护,1998(8)

[4] 温志良,吴小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6,6(26)[5] 马洪儒.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J].中国沼气,2004,22(1)[6] 邓小龙.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及资源化技术探讨[J].环境,1998(5)[7] 宋晓岚.城市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1(4)

[8] 清华大学.大城市区域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J].北京,2003. [9]阿世孺,张洪波.堆酵——低热值生活垃圾焚烧工艺的重要环节[J].城市垃圾处理技术,2003,(1). [10]王芳.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的新途径——CLG的生产与使用展望[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20(3).

10.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十

摘要:近几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2000年8月上海两家公司的37名员工在食用猪肝后导致“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2001年1月浙江余杭先后有60多人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中毒。2001 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我国食品安全,结合最近我国发生的多宗重大食品安全卫生案例以瘦肉精为例分析目前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从瘦肉精的危害到瘦肉精流入市场的渠道来分析:通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如何去避免这些不该发生的卫生事故,如何加大管理与监督力度,以及整改先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及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提高各食品企业的社会道德意识,加快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其中最终目的是要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长远治理与监督。

关键词:食品安全;瘦肉精;生猪肉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以瘦肉精养猪为例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目前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致病微生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等。

2、加工和销售过程污染问题

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加工过程污染也是造成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饲料加工过程中,使用饲料添加剂或保存不善带来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加工过程中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物也会造成动物源性食品污染。另外,物源性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当而腐败变质,造成污染。

我们看看现在中国猪肉屠宰业的现状,分析一下中国鲜猪肉品的现状。中国人均年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中国肉类协会07年公布的数据)。按照全国12亿人口算,06年,中国猪肉消费达到4752万吨。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我们猪肉消费也得到较大的提升,2010年初步估计,中国猪肉消费总量为11000万吨,双汇2010年鲜猪肉销量为80万吨,占据市场份额的0.7%,加上雨润、金锣等10多家大企业冷鲜肉的份额仅占到2%左右。那么其他98%的市场是那些企业呢?很明显,大部分猪肉是像南京兴旺屠宰场一类的地方小屠宰场加工生产。我们再看看现阶段中国生猪养殖情况。瘦肉精问题的源头还是在养殖上。中国生猪养殖主要靠农户散养,监管起来比较难。对于生猪出栏是否合格,瘦肉精检测不是一个必检项目。除了双汇等大企业,中国的大部分屠宰企业没有检测瘦肉精的能力和设备。瘦肉精的检测可以说是一个真空。

“瘦肉精”是好几种类似的药物的俗称,在国内用得最早、用得最多、成为“瘦肉精”猪肉中毒的元凶是盐酸克伦特罗。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平喘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发现,盐酸克伦特罗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成了第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也是一种“瘦肉精”,是一种医药原料,一种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的强心药。还可以用于治疗肌肉萎缩症,增长肌肉,减少脂肪蓄积,并对胎儿和新生儿生长有益。美国FDA在2000年批准,可以用于动物营养重新配剂,广泛地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可以同时提高动物的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的蛋白质含量。养猪业有提高猪肉瘦肉率的需求,而“瘦肉精”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想要杜绝“瘦肉精”的使用非常困难,因此“瘦肉精”猪肉在中国屡禁不止。

加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监管体系、监测体系、信息交流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等八大体系,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起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的动物性能食品安全诚信制度,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

行生猪肉品标识管理,引导企业品牌经营生猪肉品的标识有助干产品质量安全追踪溯源.有助于落实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率先实施“一猪一标一码 检疫标识管理制度。即屠宰后的生猪经检疫合格打上检疫耳标.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对检疫合格的肉品进行标识和管理,猪肉品可从屠宰到市场流通全程跟踪。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创品牌。

开展生猪基地认定工作

启动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组建了各行业的专家库.制定了认证工作细则,按照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开展认证工作。规模化养猪基地都通过了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 这些基地全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推动了周边县市无公害生猪基地的建设。

7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工作,既要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还要发挥企业的自律作用.更要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推进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工作.增强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营造一个放心消费氛围.抓住“3.1 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等机会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一是经常组织市检测机构、有关企业到居民住宅区 超市、农贸市场等地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现场有奖知识竞赛等形式 提高市民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二是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 市民等到养猪基地定点屠宰场参观现场体会生猪肉品生产加工过程三是组织市民到检测机构参观了解检验检测工作的业务程序;四是动员组织市畜禽肉品批发商会2O多家肉品批发商向社会倡议经营放心肉.培育诚信守法经。

最终希望通过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参考文献:

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 年第10 期。

2.周婷、王宪:《食品安全控制浅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 年第21 卷第3 期 3.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 年第2 期。

4.《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书籍作者:编委会图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作者:周应恒

6.张清安.范学辉 动物性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残留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9)7.田寒友.李家鹏.任琳.乔晓玲 我国猪肉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期刊论文]-肉类研究2009(11)8.田寒友.李家鹏.任琳.乔晓玲 我国猪肉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期刊论文]-肉类研究2009(11)9.《兽医药品学——2010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 2010年 动物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彪 王世宏

11.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尹文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环境科学)

摘要: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海洋资源海洋管理现状问题

海洋是地球蓝色的“血液”,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资源的不断短缺和人类对海洋科学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海洋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步增大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管理方针亦不断提升;但海洋资源无序、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均不同程度的浮现出来。

一.海洋资源及我国海洋资源现状概述

1.海洋资源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覆盖着南半球4/5和北半球3/5的面积,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的概念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海洋资源是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潮汐、海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等。总之,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广义海洋资源出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功能等等都包括在内【1】。

2.我国海洋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2】;大陆海岸线长达1.84万千米,加上岛屿海岸线共3.2万千米;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3】。人均海洋国土面积0.0027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1/10;海陆面积比值为0.31:1,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列第108位。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海底固体矿产、海洋动力资源和滨海旅游等资源。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统计,198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仅为80亿元;1990年为438亿元;1995年已达到2460亿元;1996年又增到2855亿元;1997年3104亿元;90年代以来,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

20%,大体上每10年翻两番【4】。日前我国海洋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在2l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在思想意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产业进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我国沿海省份主要优势海洋资源【6】

The advantageous marine resources of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优势海洋资源

辽宁水产、港口、油气、旅游

河北港口、盐业、滩涂、旅游

天津港口、旅游、滨海砂矿

山东港口、水产、旅游、油气

江苏港口、盐业、滩涂

上海港口

浙江港口、水产、旅游、海洋

福建水产、港口、油气、旅游

广东水产、港口、油气、旅游

二.我国海洋资源管理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这片富饶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财富,是我国食品、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和生产、生活空间的战略性开发基地。不仅品种多、储量大,而且具有利用上的诸多优势,具备建设强大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资源基础【7】。中国的海洋资源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形成了围绕资源开发与保护为核心的海洋资源管理体制。我国的海洋资源管理主要是根据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按行业和部门为主进行。涉及的管理领域主要包括:

1.渔业资源管理。我国海域分布着许多鱼获量很高的渔场,如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吕泗、大沙、闽南等渔场,前四者被称为我国的四大渔场。据估算,我国海域目前最佳渔业捕获量为280~330万吨,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地位迅速上升,在世界的排位从1978年的第4位逐年前移,1989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8】。但从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强度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酷渔滥捕,加上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导致我国沿岸近海渔业资源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或破坏而呈现技术衰退趋势。目前,我国渔业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通过国家以及与国际组织合作,调查评估国家管辖海域和相关公海区域的渔业资源分布、数量、质量与变动状况,为资源的养护、持久利用和控制调节等管理活动提供科学依据。(2)制定并实施保障海洋渔业及所有海洋生物资源持久利用的战略。(3)按照国家立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求,确定各海区适宜捕捞量,再由渔政部门向生产单位或个人分配下达捕捞数量指标.发放捕捞许可证与艰墙捕捞许可证井负责进行监督,检查。(4)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控制使用渔船渔具标准和规定捕捞对象技术标准,维护海洋渔业种资源的生态平衡,避免资源的严重破坏。(5)制定并采取积极政策与措施.大力鼓励近海海水养殖业和增殖渔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资

源利用效益。(6)严禁严重破坏资源的捕捞方法,如炸鱼、毒鱼等;施行禁鱼区和伏季休鱼制度。

2.海洋矿物资源管理。我国海域海底有着储量丰富、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矿砂,铜、金、煤以及沉积于海底的其他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约占社会需求的自然资源总量的70%,为工业提供了95%的能源和90%的原料【9】,其中石油是我国海底矿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海洋矿产资源的主导思想是对开发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控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水平,达到综合开采、综合利用、开源节流的目的。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开采者的申请报告依法进行审批,经批准的项目,由相应的矿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并对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对海洋矿产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工作,统一管理海洋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探、资源储量、评价结论等资料。

3.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管理主要集中在港口资源、海上交通运输和海岸带管理方面。我国港口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可供建设中级泊位的港址有160多处.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有30~40处。沿海已经开发建设的港口有135个,属大中型的有30多个,能接纳万吨级以上的船舶有21个【10】。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自鸭绿江口起,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海岸带区域辽阔。我国的海上交通运输业也很发达。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对海洋空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要求和我国海域功能区划,审批海洋空间资源的使用。(2)管理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合理布局,如海港建设、海上机场建设在项目选址、论证、评价等管理工作。

(3)进行海域使用的协调管理,如对开发项目使用区域的重叠与交叉矛盾、开发项目对其他海洋资源的消极影响矛盾,不同主管部门对空间资源利用意见矛盾等问题的处理和协调等。

4.海洋旅游资源管理。我国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岬湾相间,岛屿众多,气候类型多样,风光旖旎,因而有着良好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目前,海洋旅游资源的管理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海洋旅游资源分布、类型、数量的普查和价值登记评定,以全面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按照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标准划分出资源等级,作为开发和管理的依据。(2)进一步研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海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3)对我国海洋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并进行开发秩序的管理。

5.海盐资源管理。海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从事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沿海宜盐土地和滩涂资源0.84万平方千米,其中黄海、渤海沿岸最多,占全国的82%;东海沿岸较少;南海沿岸最少,仅占3%【11】。另外,渤海湾、莱州湾等沿岸的海滨平原中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为0.15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发,是制盐及盐化工业的理想原料。我国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有30多座盐区(场),从北至南算起,我国有六大海盐区(场)集中了50%以上的海盐资源【12】。当前,我国对海盐资源的管理主要是:(1)进一步组织海盐资源调查、评价和区划。(2)协调盐业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矛盾。(3)根据《盐业管理条例》开展盐资源的保护工作。(4)加强对盐资源开发的技术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开发效益。

三.我国海洋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联合国秘书长在2001年海洋和海洋法报告的开头中引述海洋污染科学问题专家联合组(GESAMP)的观点,开门见山的指出:“世界海洋的状况正在恶化。绝大多数多年前认定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而且许多问题更加严重”【13】。

1.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从建国至今,随着祖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海洋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我国现行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产权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行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三结合”资源管理体制【14】。但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来看,还仍存在些许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致使部分海域生物资源出现衰退甚至枯竭的现象;②海岸及其近海海域环境污染加重,水域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因污染引发的灾害(如赤潮)大量增加;③海底挖砂和海岸工程建设等活动导致大量海岸侵蚀现象出现;④围填海造地等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尤其对红树林、珊瑚礁及河口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最为严重;⑤海洋资源多头管理和争抢资源的现象严重,导致海洋资源管理效率下降【15】。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海洋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早,第一步是陆地行政管理部门向海洋延伸,第二步为解决行业间矛盾,成立协调组织,最终是针对当前协调组织权威性不足的现实,强化协调组织,成立固定性权威机构,同时伴随

【16】着成立海洋执法机构。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在思想意识、技术装备、经济效益和科学管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我国海洋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阻碍,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我国海洋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政策: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全球海洋的 1/3已经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和岛屿国家的管辖海域,深海大洋的竞争非常激烈。迈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发布了美国《21世纪海洋蓝图》,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全面修订了海洋政策目标,制定了新海洋政策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建议【17】。其他海洋大国也都纷纷修改和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开发战略,力争在海洋经济、科技和管理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尤其高度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一系列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方针,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将海洋经济视为中国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层越发重视海洋的战略位【18】。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

(2)海洋资源管理立法缺乏系统性:我国的海洋立法,尤其是专项海洋法规已 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制定了一批有关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19】。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对海洋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管理体系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有力保护和海洋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基本保障。但因不同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和目标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发生冲突,同时各海洋部门因管理出发点不同,在管理中也易发生冲突,从而增大海洋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3)海洋资源管理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政府定位不准确:长期以来,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主要采取由政府多个部门同时负责,缺乏强有力的综合管理部门,实践中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协调难度很大,极易导致各管理部门仅以局部利益为中心,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去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开始发挥功效。然而,我国同其他国家不同,长期以来政府既 是“政治实体”又是“经济实体”,即使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仍旧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20】。当资源开发和管理法规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资源管理来服从资源开发,不能充分发挥好管理部门的职能,严重影响着资源管理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甚至可能造成对海洋资源管理失控。面对海洋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交叉和空白,亟须认真研究,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张勇编著.环境管理学(第2版)[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2-233.【2】方平,王玉梅,孙昭宁,徐竹青.我国海洋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5):32-33.【3】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1-5.

【4】鞠德峰.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J].经济观察,2002:,10:58-59.【5】董学清.经济视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5.【6】楼东,谷数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0-21.【7】王永生.WTO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1:82-83.【8】杨正勇.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中ITQ制度交易成年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1-2.【9】陈学雷编著.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B].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35.【10】马春生,潘红,周洪英,陈文宾,林艳,马卫兴,高峥.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克持续发展[J].科技资讯,2010,1:232-233.【11】沈顺根,钱秀贞编著.资源海洋[B].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24-25.【12】胡光曲.我国的海盐资源概况[J].和谐海洋─海洋开发.2011,6.【13】Ocean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report of Secretary—General[F].9 March 2001 P.9.【14】宋增华.关于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J].114-115.【15】王淼,贺义雄.完善我国现行海洋政策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5):33—37.

【16】王曙光.论中国海洋管理[B].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289-290.【17】伍业锋,赵明利,施平.美国海洋政策的最新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海洋信息.2005,186(4)27-30.【18】蒋平.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完善[J].海洋管理.2006,2:9-10.【19】陈莉莉.完善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法律思考[J].管理观察,2009(15):239—241.

12.我国垃圾收费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二

(1)收费的计量与城市的规模、人口数、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①我国区域广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收费标准很难制订统一标准。②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行生活垃圾收费,但现行的收费标准不高。收费的目的在于增加垃圾处理所需费用,促进垃圾的减量化和分类资源化,提高居民环境卫生保护的意识,但较低的收费标准使得收费的长期刺激效果不明显。

(2)我国关于生活垃圾收费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可依。虽然相关部门对生活垃圾收费的必要性做了肯定,但仍未能制订出具有强制性的法规对收费加以促进。部分地区制订的地方法规对收费制度、标准和方式做了规定,但由于重视不够管理不善,征收比例一直很低。

(3)垃圾处理产业化是垃圾处理的最终出路。我国垃圾处理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几乎全部由政府负责运作实施,产业化道路充满崎岖。

(4)很多实施垃圾收费的城市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的环境意识不强,认为垃圾扔掉后会自行腐烂,扔掉后就与自己没有关系了,因此拒绝缴纳垃圾处理费。另一方面,很多居民认为自己已经缴纳了所得税,政府出资处理自己扔掉的垃圾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该再重复交费。

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方式主要有:

垃圾作业单位上门收取,委托居委会、物业公司代收,委托税务、工商、财政等部门代收代缴,或与水费、电费等公用事业费用联合收取等。无锡市对居民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由所在单位代扣代缴,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相关职能部门代收代缴,征收率为80%以上;广东中山市采取与水费联合收取,征收率为96%,征收情况较好。但大部分城市的征收手段不足,靠街道居委会催收,征收成本高,征收率普遍不高。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加强对垃圾收费政策研究对中国垃圾管理有重要现实意义[8]。我国提倡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的发展模式,因此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是我们制订各项垃圾收费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的生活垃圾收费现状

上一篇:副校长述职述廉报告xx下一篇:七夕调侃朋友秀恩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