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2024-06-14

六上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六上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发展过程。据此,我设计了“欣赏激趣、临摹画图、自由创作”三个教学环节。这样安排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精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和谐美、对称美、规则美,让他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在美好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学习内容上,不知不觉中进入课题。

2.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情况,我采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作品展示、自主评价,适时点拨,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观察、讨论、操作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学习“六花瓣”画法时,我没有采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充分感知画图的方法与要领的基础上,自主画出“六花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规的使用技能,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三花瓣、太极阴阳图结构,自主画出图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使人人都参与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创新的课堂环境。

3.为了更好地揭示教材丰富的内涵,分解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制作了课件。通过色彩和动画,充分展示了几何图案的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图案的结构,掌握画图的步骤。

4.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临摹画图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考考你”自由创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用圆规、直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有一定含义的图案。这是本节课设计比较成功之处。令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是巨大的。从随机抽取的四名同学的作品看,第一幅是“禁止吸烟”图案,体现关注环保、关注健康的主题;第二幅是“万箭穿心”,反映了射手高超的技艺;第三幅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表达了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幅是“请照顾好您的孩子”,表达了对下一代的关爱。多了不起的学生,多了不起的构思!试想,要是不放手让学生尝试,这些奇妙设计就会被埋没,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也将熄灭。

5.精彩无限,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更丰富精彩的图案世界,我提供了“奥博(中文)”网站的网址,供学生在课外浏览。并要求学生为班级创作一幅“学习园地”图案,体现“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题。作业反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按要求完成了图案设计,而且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6.通过教学《图案设计》,我感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在自由创作环节仅展示了四幅作品,没有能满足更多学生的表现欲望。此外,新教材怎么教,尤其是数学活动课怎么上,对每位执教者都是全新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2.六上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概念教学,数学史,意义,经历,数学文化

一、缘起

概念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多年来许多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如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要注重概念的灵活应用等。这些研究的指向很明确,就是概念的习得,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掌握的标准为学生“记得了”“理解了”和“会用了”三个层次。概念掌握确实是进一步学习的必需,然而事实上,如果仅仅关注概念的习得,那么在当前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学就是为了考试的大环境下,就必然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变成知识的堆砌,让人觉得乏味而且无用。

这个话题的缘起,是对一些数学命题的争论。如在教学“认识比”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5÷3写成比。笔者就“这样改写有意义吗”调查过部分数学老师,结果绝大部分认为有意义。因为教材对比的定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做两个数的比。又如在认识方程后,让学生判断,x=1是方程吗?教师们多数认为这是个方程,因为教材中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学数学概念,学生学习概念的意义,这意义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每一个数学概念形成都有其历史的过程,只有了解了人类是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才能对学生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判断。用数学的历史来指导教学早在19世纪就被一些西方数学家所认识。1972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 (Ier -national Study Group Oi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国际研究群),简称HPM。30多年来,随着HPM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结合已是一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世界上很多数学大家都是HPM思想的倡导者,其中包括M.克莱因和弗莱登塔尔。在此趋势的演绎下,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必然。HPM思想揭示的是数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习者以何种适合的方式来学习。HPM视域下的概念教学是何样态,笔者试以“比的认识”为例说明。

二、HPM 视域下“比”的教学

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它一般化的处理了,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教材的例1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杯数的2/3,引出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3,反之,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2,进一步因为2/3是2÷3得到的结果,那么,表明2:3与2÷3也有紧密联系。教材例2用路程和时间相除的关系引出两个不同类量相除也可以用比表示,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比与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看似非常完整丰盈的教学,实际上没有真正揭示出比的本质,笔者就此问过上课老师,既然比、除法和分数有这样密切的联系,那么学习比的价值是什么呢?学生也问,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老师往往无言以对。

那比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克莱因指出,历史是教学最好的指南。追本溯源,一般认为,比产生的客观基础是量,量是表示具体事物在空间和时间存在方面的规定性,即表示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级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有了量,人们就想要知道并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比”这一概念产生的主观愿望。

人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度量某一事物,需要选择一个事物作为单位,用它来度量被测事物,所得的结果就是度量数量与度量单位的比,例如,测量两条绳子,可以用较短的一条去测量较长的一条,较短的那条就是度量单位,如果量三次正好量尽,则较长的那条绳子与较短的那条绳子的长度比为3∶1。因此在《辞海》中,“比”的解释是:“比较两个同类量a和b的关系时,如果以b为单位来度量a,称为a比b。”

像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常见的量,都是可直接度量的。然而物体除了可度量的属性,还有不可度量的属性,如颜色、形状、质地等。这些属性不可直接度量,但也需要比较,如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形状,两杯糖水那杯更甜,因此,就需要用这两个物体可度量的属性来描述,如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形状,我们可以比较长和宽的比,比较哪个更甜,可以比较糖的质量与水的质量的比,这个也称之为两个量对应关系的记录。可见用比来记录对应关系可以表征事物不可度量的属性,使这些属性具有可比性。总之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设计“比的认识”时,把比的“历史”作为厚实背景,力求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比的历程。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比从哪儿来):从可度量到不可直接度量。出示2组信息:

小明和小红投篮比赛,小红投中5个,小明投中4个,谁赢了?

男队和女队投篮比赛,男队投中10个,女队投中12个,那队赢了?

由此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两个事物有时候可以直接比较,但有时候不能直接比较,像男队和女队的投篮水平,需要看投中个数和人数的关系。像这种关系数学上称为“比”,求比的结果用除法。

第二层次(比有什么用):用比解决物体不可度量属性的可比性。出示四组信息:

两个小朋友上学行走的速度比较。

五(1)班和五(2)班男女生的情况。

一种钢笔和一种圆珠笔的单价比较。

两杯水哪杯更甜?

生活中还有吗……

这个层次是让学生找出两个量的对应关系,并用比来记录,让学生感受到比的价值,从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第三层次(比往何处去):比还可以描述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比例),出示三组信息:

用黄色油漆和蓝色油漆可以调成绿色油漆。

小伟:1桶黄色油漆+4桶蓝色油漆

小刚:2桶黄色油漆+4桶蓝色油漆

小红:3桶黄色油漆+6桶蓝色油漆

他们三人调出来的颜色有相同的吗?

学生通过求比值发现,小刚和小红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假如要调小伟那样的绿色,2桶黄色油漆,要配多少桶蓝色油漆;如果有3桶黄色油漆呢?4桶、5桶……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层次:综合应用(略)

三、HPM 视域下概念教学的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概念: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前者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概括获得概念;后者主要利用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旧概念来理解新概念。笔者认为HPM视域下概念教学的样态应该是:

1.让概念教学具有意义

什么样的概念教学才具有意义,笔者以为要同时具备两点,一是对于概念本身而言,概念教学必须能揭示概念最本质最原始的内涵。数学概念在经过动态演化的历史凝聚成静态的结构以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深层次的、同时又是作为数学核心的思想方法。比如在“比的认识”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就简单的把比等同于除法,从而出现把除法算式改写成比,忽略了比是表示两个量关系的本质。再如,有的老师把x=1看做方程,是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作为判断依据的,忽略了方程形成过程中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二是对学生而言,要让学生自我建构,获得自我的意义。这里的意义指的是自我的需要。意义对于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2.让学生真正经历过程

让儿童真正经历过程,首先要相信儿童具有无穷的学习潜能。儿童天生就具有创造的潜能,这个无关乎他们的年龄大小,儿童都能在他们的范围内创造出自己的数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他能够重演数学的历史,尽管他的发现是初步的和不完美的,但这与数学家的创造是等价的。其次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命世界的联系,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第三要为他们“经历”概念创造合适的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经验世界的联系,要尽量让学生从整个知识的结构体系中俯视概念,如认识比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比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而不是“掐头去尾烧中段”,让学生始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

3.让概念教学弥漫文化

纯粹为习得概念而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慢慢提高,但他们的心灵越来越走向沉重和荒芜。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害怕数学。M.克莱因说,在人类文明中,数学如果脱离了其丰富的文化基础,就会简化为一系列技巧,由于外行人很少运用数学的技巧和知识,因此他们对这些通常显得枯燥无味的东西很反感。

概念的教学要成为一种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文化创造之旅。让学生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相互沟通交流来理解和感受这种历史积淀。当我们的概念教学能这样给孩子以智慧的启迪,那原来在孩子们心目中的数学形象就不再可怕,那些枯燥的符号、定理、法则不会再是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了。

或许学生在数学文化创造的活动中会显得稚嫩、不完美,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专门掌握数学概念的教学来讲效率会低很多,但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这些,我们追求的是人的发展,追求的是超越知识层面的精神和心灵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长效的。也只有这种方式,儿童才能真正获得概念。

参考文献

[1]刘超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弗赖登塔尔(荷).陈昌平等编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马乔里.J.克斯特尔尼克(美)等.邹晓燕等译.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比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答:7÷8= 12÷5=

=( )÷( ) =( )÷( )

2.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3.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两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被除数可以看作分子,除数可以看作分母。

二、 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针对学生所答,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小结: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三、 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5÷4=,我们就说,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可以写成 5∶4 或,读作:5比4。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①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③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教学例1“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4)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求比值。

思考:5∶4表示什么?4∶5表示什么?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2)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

(1)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2)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四、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比的前项是5,后项是3,比值是( )。

(2)比的后项是8,前项是4,比值是( )。

(3)比的前项是0,比值也是0,后项是( )。

(4)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做口算题的数量与时间的比是(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

2.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3.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3)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4)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5)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4.求比值: 4∶5 0.8∶0.4

五、拓展练习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不是比,它是记录两队得分多少的一种形式。)

2.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这种说法对吗?

3.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对吗?

4.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何想法?

5.图示呈现:两杯糖水,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哪一杯糖水更甜?

6.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作业

4.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四

执教:沈其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的读、写比,并会正确的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领悟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比,你知道什么叫比吗?你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比?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二、教学新知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1)出示生活中的比:某单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2(2)谁能说说这个比是什么意思?

2、深入理解比的意义(1)同类量的比

①出示:书法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6人。②试着写出一些比。③说说这些比表示什么意思

④概括:这些比都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2)不同类量的比

①出示:小红3小时走11千米。②试着写出一些比。③说说这些比表示什么意思

④比较:这两题中的具体数量有什么不同? 揭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3)归纳总结:什么叫比?

3、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自学书本49夜

4、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5.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五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置信小学

杨华

王晓艳

李良俊

赵孝全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43—4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塑料瓶,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上面标注的1:1 1:2 1:3 1:4等等这些数据都是比(课件呈现)。

关于比你想知道些什么?

比表示的是两 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教学比的意义

1、课件呈现:2003年10月15日18:40分50秒,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国旗的长都是15CM,宽都10CM.师:要想对国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大家说可以怎样比较?? 师:可以比倍数关系吗?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

板书:长是宽的几倍?怎么解答?(抽人口答)还可以怎么比较?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抽人口答)小结:刚才我们用除法对长和宽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长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老师告诉你们,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

(看:求长是宽的几倍,是谁和谁进行比较?即:长和宽、具体说是15和10,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板书: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求长是宽的几倍换比的说法怎么说:(齐读: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10除以15,换比的说法怎么说:(抽人口答并板书: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15比10怎么写??(看屏幕,引导写15:10 独立写:10:15)

师:同样是长宽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是15比10;另一个却是10比15??(抽人口答)

小结:因为顺序不一样……..比是有顺序的,大家一定弄清谁在前谁在后,如果弄反,表示的意义也变了。

在日常生活中,表示两个数比较的例子有很多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呈现:“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齐读:板书,求速度,抽人口答:42252除以90)

师:求速度是谁与谁进行比较?板书:(路程和时间)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如果把速度换一种说法,该怎么说?抽人口答板书

小结:因为速度=路程/时间,所以飞船的速度可说成路程和时间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我们还学过其它数量关系(练习:课件出示:)在常见的数量中:单价可以说成谁与谁的比? 工效可以说成谁与谁的比?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比有两种情况,同类量、不同类量比较,不管怎么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引导:15除以10 即15比10……..)

通过这几个例子你认为道底什么是比?它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左边)两个数相除

又叫

(右边)两个数的比 翻开书是怎么说的:齐读

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一种什么半系?(相除)以后遇到两个数相除就可以说成比。

大家看:(课件呈现)5除以8可以说成谁比谁?15除以30可以说成谁比谁? 口答:班上男女生人数之间的比

(二)教学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在我们书上,还有一部分比的其它知识,这些知识比较简单,想让大家看书自学,可以吗?

这些知识在书上44页,请大家仔细看书,在书上找到以下问题: 课件呈现:看书自学: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比的分数写法。

汇报:

1、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口答15:10各部分的名称。在抽人说出黑板上其它比各部分名称

2、课件以表格形式呈现。

问: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你认为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

3、课件: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的形式。100:21 32:15

三、巩固练习

练习

(一):

1、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比是(), 比值是(),白球与红球的比是()比值是()。

2、两袋米的重量比是0.7:3.5 比值是()

3、如果甲数是乙的3倍,那么()与()的比是()练习

(二):请你判断:儿子身高1米,爸爸身高173厘米,那么儿子与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这种说对吗? 如果不对,你认为

是多少?

练习

(三)给出一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关比的问题?

育英小学有男教师8人,女教师32人,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活动中,全校40名教师为灾区捐款4000元。全校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 ”工作,收集废电池活动中,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共收集废电池135节;六二班有学生42人,共收集废电池210节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课前塑料瓶上标注的一些比,现在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设计:

比 的 意 义

6.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资料: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46--47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4)

授课时间:9月27日班级:六年(6)班授课人:宁夏中卫市第五小学张淑霞

教学目的:

1、透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好处,学会比的读写,明白比的各部分名称,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会求比值。

3、透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明白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小国旗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

引探准备:

提问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新课教学:

旧知引题

1、出示一面国旗图案,(课件)启发谈话。

请同学们看,这是一面国旗的图案,在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奋力拼搏,勇于动脑,让五星国旗在雅典的上空一次又一次的升起,我期望同学们要学习健儿的精神,课堂上要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能不能做到。

2、揭示课题

师:这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此刻对它的长和

进行比较,你能够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①长比宽多多少米?————3—2=1(分米)

②长是宽的几倍?————3÷2=————长是宽的倍

③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3=————宽是长的倍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设计理念]: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师:在那里呢,老师要告诉大家:②和③式,我们还能够改写成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我们把它称为比。(师板书课题:比)

师:你们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比”这个字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生1:什么是比?

生2:比怎样读写?为什么要学比?

生3:比有什么用?

师:大家一下子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比。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国旗长与宽的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是也能够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如(长是宽的几倍也能够说成长和宽的比是三比二)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能够怎样说?

生:此刻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说一说?

宽和长的比是二比三。

师:很好。

师:比是除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关系,只是形式不同。

(2)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师:下面请大家在看一道题目: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我们已知(路程)和(时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路程÷时间=速度100÷2=50(千米)

师:下面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能不能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路程除以时间能够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00:2

[设计理念]:在出示例题后,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去研究、探索、讨论、概括、总结,实现了自主学习,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3)联系区别。

师:大家观察我们的两个例子,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题中,长和宽的单位都是长度单位,

第二题中,路程和时间的单位是不同的。

师:对,我们把例1中的这两个量称为同类量,把例2中的两个量称为不同类量。

同类量和不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都能够用比来表示。

(4)归纳比的好处。

师:透过这么的例子,大家此刻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比?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例子中除法算式和比的对照。)

生:只要是两个数相除,都能够写成比的形式。

师:大家说得已经很接近了,实际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理念]:让学生透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好处,使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潜力和分析归纳潜力。

根据比的好处,结合身边的事,你能说出一组比吗?

练一练(根据信息你能说出几组比吗?)

A、白球10个红球5个

B、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师:说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好处就变了。

(5)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说法变了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也就变了。此刻请大家先自学书本P47资料。

[设计理念]:让学生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师:此刻请一个同学来当当小老师,教大家比的各部分名称。

生:3:2=3÷2=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师:大家觉得这个小老师怎样?你们都记住了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吗?

生问:什么叫做比值?如何求比值?

生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值就叫做比值。

师:好,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吧?那此刻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出示题目)

3:0=15:3=0.5:2=

师:此刻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啊?

生1:比的后项不能为0。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能够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

生3:求比值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

区别联系,便于记忆。

师:这天我们学习了比的这么多知识,它和以前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呢?

生:除法,因为比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

师:说得真好,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形式。因而比与除法有密切联系。

师引导生发现比的各部分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关系。

(四人一组讨论完成下表)

1、比与除法、分数有那些联系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联系(相当于)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设计理念]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师:有的时候,比也会写成分数形式,但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比,如,应读作三比二。

做一做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1:100=

一、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书本P47“做一做”。

2、趣味练习:

我们班的男生大部分都喜欢打篮球,那这天他们在比赛时,打了个2:0,比分与我们这天学的比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好处上: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二、多层练习。拓展延伸

1.填空。

(1)黑兔只数是白兔的,黑兔和白兔的只数比是________。

(2)2千克糖与100千克水配制成糖水,糖和水的重量比是________;糖和糖水的重量比是_______。

(3)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5次,共运20吨;下午运了6次,共运24吨。

上、下午运的次数的比是_____,比值是

上、下午运货吨数的比是______,比值是

2、下面的这些话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4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4。()

(2)、比的前项不能为零。(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4)、4比5能够写成4:5,也能够写成,都读作四比五。(

3、你能说出几组比

汽车

3小时

行180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火车

5小时

行600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120千米

4

四、课堂小结

师:这天这堂课,学习之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们想明白的东西,都得到解决了。

生1:认识了比,明白了它的好处与写法。

生2:认识了比,并学会了比值的计算。

生3:比实际上就是除法,只是形式不同。

师:这节课上,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五、布置作业

1、书本P491—4

2、丛书P46—48

附:板书设计

比的好处

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形式,又叫作比。

3:2=3÷2=

前比后比

7.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七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本节课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也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这说明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探索,构建比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在学生心中制造条件,使新知识成为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经历过程,发展思维,精心引导,亲历探究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主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维的灵感得到迸发,使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出示自学提纲,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像这样相比的两个量是相同的都属于同类量的比。例如,在教学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把比的意义进行了扩充,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什么说这是对比的意义的扩充呢?除了同类量可以相比以外,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不同类量也可以相比。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等。当然,不同类量的比,必须有关联才行,这样,比值就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另一个量。比如:工作总量和时间的比就是效率,总价和单价的比就是数量。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应该再提供一些数量让学生用比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来充实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用比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具有简洁性。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

1、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空间,优化学生的有序思维,课堂中有些问题还提得欠妥。

2、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媒介。本节课可以加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如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比,由于时间关系而只是展示了一下。

3、时间安排欠妥。比的意义用时较长,直接占用了当堂检测的时间,作业量不大,95%的同学能当堂完成,但设计求比值的作业较少,估计正确率不高。

通过这次“课内比较学”上课活动,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挖掘课本的知识还很多。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还要在这个“好”字上下下功夫,怎样才能给学生上出真实有效学生又喜欢的数学课 ?要多琢磨,要多学习,这样才能欣赏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绚丽景色。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新课。

2、教学比的意义

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义。然后再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当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学生必然对这种新的概念“比”,产生进一步认识的需要,通过同学们自学,学会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理解比值的概念,并从比值的意义中发现求比值的方法,然后升华到讨论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4、讨论并总结比、除法、分数的联系区别

通过设计表格形式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思考,总结等还可以不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5、练习的设计

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让学生在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巩固新知,理解新知,并能运用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自信心,从中感受到学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通过演示举世瞩目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3、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顽强的学习毅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通过讨论比赛中的比和数学中的比的不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8.《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八

1、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首要的是学生要具备与所学新知有关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原有知识与新知进行沟通、联系的思想基础。由于教学前对学生的这两个基础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很好的具备了这两个基础。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自己创造了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2、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课件的制作缺少互动。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如果课件是互动的话,那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

3、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环节中,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由于时间的原因,练习中对图形的练习结果处理显得不够完整。

9.听《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九

新课改后,为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新版教材把这部分内容从“分数除法”中拆分出来,编成一个独立单元。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因此,把比单独设为一个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课前我们教研组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读与分析: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的现实素材作为载体,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尺寸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倍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运行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基础。

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用比可以同时表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完成了我们课前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教学效果良好。张磊老师的课堂上做到了: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让学生感悟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贯通新旧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与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以及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形成对应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答,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也能加深对除法与分数概念的理解,促进比与除法、分数的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3、张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为学生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搭建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过程与结果的平台。在理解了比的意义后,张老师让学生自学49页内容,并充分交流、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不但很快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和除法的关系,学生还自主发现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观察出比和分数的关系。

有同学还主动提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也不能为0。张老师顺势提出了中国队U日本队,4U0,这个后项不是0吗?此题一出,学生就争论了起来,并根据比的意义,说明体育比赛中的比表示相差的关系,和我们数学上的比不同,很好的突破了这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建议:

1、在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环节费时太多,学生举例能力有限,举例单一,和后面的学习联系并不大,所以建议本环节可以舍去或时间分配上再少一些!

10.《比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比的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借助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感悟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实现了自主学习。

对比的概念的把握,即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概念的得出怎样更加自然,思量再三,作为概念课,小学里面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要让学生尽可能有更多的表象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立足于此,同时在学生的课堂举例中,一些动态生成的材料也丰富了这一内容。课堂上学生较好的感悟、理解了比的意义,结论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有些地方我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准备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个别地方没有能很好的处理。

11.《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数学教学过程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主体的动态教学活动,在这种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没有老师强插知识,从学生的现实中引入了这一课,由神5,6,7发射对问题的创造情况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图像,但也包含一些与情境相关的数学问题,在开放的问题情况下,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改变让我学习,因为我想学习。在研究比预期 根据时间,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知识的缺乏,因此上面的例子使用指南,在方法的基础上拨打,让学生从表中找到比指导学生清楚:要比较两个数字,可以使用除法,也可以使用方法,也就是说,谁是时间的一部分或几个,可以说对谁和谁,深化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在开放的问题形势下体验知识的形成。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发展,使学生体验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合作等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锻炼克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的困难一直充分发挥,也树立了自信。n2,自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n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正在学习主体。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反映在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综合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让他们在松散的自由探索空间中发现新的知识,知道和掌握新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在研究各个部分的名字和阅读,写作,使用方式为学生自学教科书,因为自学教材是学生探索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学生有帮助,组织学生学习,探索,讨论和分组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和学习的分工以及使用小组学习方法时的分数之间的关系,打算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教导,使学生有教材,黑板,计算机课件有机结合,总结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自学习,让学生在报告中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思考灵感爆发,也完成了知识的教学。

上一篇:大班音乐优质教案《快上一年级》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工作管理沟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