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24-06-25

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共13篇)

1.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一

一、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

大众化教育不仅是数量指标,还应有其质的内涵。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必需的,还能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力度。

1、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状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表明,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式转变的瓶颈是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导致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停滞不前。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满足,不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层面,这样单一的发展也不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21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并且要将其作为首当其中的路线积极的予以推进。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视的是人才和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数量和质量都要保证。另一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其必要保证。只有实现质量与数量的总体优势,才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具有的充分的人才优势。

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不仅不会排斥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会带动和促进精英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大众化这个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已有的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的发展能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大众化的实施的硬件条件需要逐步建设,这包括教育结构要多样化,专业设置要多样化等,但更重要的是软件条件的.逐步完善,这包括对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转变等。我国特有的个体化学生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知必须实时调研、调整,而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思想意识不断更新,不断转变。事实证明:大众化教育绝不是简单地降低教学要求的教育,而是要将教学要求按个案的特点进行平衡、转化的教育。

3、适应传统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是并存的,并不存在排斥现象。首先,由于一部分精英人才和精英型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提高了吸引力,人们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从而谋得更好的工作,以求更好的发展;其次,由于学生择校意识的增强,从而有利于提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质量。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不是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的,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它们能相互促进,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大众化阶段大学数学教育模式及现状

在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数学的教育模式必须由传统式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去应对各种挑战。而数学教育目前的现状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教学上,教师难以全面施教,尤其是全国招生的学校。这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师难以全面施教。这样的群体差异是由于录取以总分为标准,因此导致一些偏科的学生虽然总分相同,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甚乐观。另外一个原因是降低了教学成本,普遍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和调控效果不到位。近几年来“ 专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样更加大了在一个课堂内听课的学生的水平的差异。

2、有些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畏惧心理,并且厌学、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三流高校这种现象更严重一些。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同班同学的作业,没有被老师发现,便长期如此,形成习惯。对于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且需做相当多练习才能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数学学科,于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想办法进行舞弊。

3、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精英教育,于是对突如其来的大众教育无所适从。不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同行们碰到一块,大都互诉衷肠。作为教师这一群体,是素质高,职业道德好而又非常听话的难得的群体,面对自己的学生,想尽了一切办法提高教学效果,也不乏做些情感教育,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并不讨论学校该如何管理, 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无疑起了些作用。但“ 无为而治”,“人文精神” 呢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 只打算探讨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数学教育模式现状的解决办法以及启示

1、要找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性。对于大学数学教育而言,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估计。由于专业颇多,要明确不同专业对数学的不同需求,做到开课、讲课以及要求在全面性上要做到具有针对性。

2、在招生规模大的院校,要做到因材施教。尽量保证同堂听课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基本在同层次上,有效地做到分类教学,尽量做到大班上课,小班辅导。

3、从适用于大众化教育的教学方式入手,进行教学模式转型。要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进行数学模式转型就要做到在在教学中,要以应用为根本,,以图形、数值为手段来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这种模式基本能适应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利于后期各专业更有侧重地选择介绍数学的其它内容,甚至应用性本科教学的数学理论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开始敢于大胆的思考。

4、编写适合于大众化教育的教材。对于目前我们应该马上就作的工作是确定什么是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确定了三基之后,我们的教学、评价考试命题才有依据,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可参考国外大众化教育程度高韵成熟的教材,它一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不解决教材问题,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不了。当教材的内容适合大众化的教育,使学生读得懂,容易学,辅以恰当的管理,才能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厌学甚至逃学现象。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魏荣.谈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J].高等数学通报,,(3) :1-4.

[3]胡端平.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学教育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9).

2.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二

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在20世纪初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开设该专业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科研培养基础人才, 二是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相关知识的技能型人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高职院校已经培养了大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在促进科研开展、推动行业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是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 而这又推动高职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数学及应用数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 距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行业企业的发展, 行业企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看, 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是在应用能力方面还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因此, 如何转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既掌握先进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成为了高职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2. 行业企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以数学和应用数学为基础。2012年数学与统计学教学委员指导会对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结果显示, 在今后五年, 我国行业企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向两极发展, 一是需要大量硕士及以上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进行科研, 从而推动我国相关行业企业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二是需要大量掌握实践技能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前者, 而高职院校的任务则是培养后者。因此, 高职院校要不断了解行业企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更多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

3. 创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为了适应行业企业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创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导向作用, 只有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 充分了解行业企业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从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时,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且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2.1 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这是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区别之一,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3.2.2 加强课外教育和实习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组织各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兴趣小组、实践协会等社团组织, 鼓励学生参与这些社团组织, 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 学校应当开展数学与应用数学讲座、举办数学与应用数学实践能力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 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假暑假、毕业实习等机会, 积极到行业企业中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3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3.1 高职院校要改变教学模式, 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需求设置课程, 并在课程中增加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当开设更多的开放性实验,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3.3.2 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塑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的途径, 高校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对学生应用型技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建模中,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被动转为主动, 从学习书本上的现成结论、理论转为亲身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加强数学建模能力塑造, 能在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 随着数学建模教育的快速发展, 数学建模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论说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3.4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优秀的学生, 就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当制定积极的政策吸引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学校任教, 使这些人才既能够带动青年教师, 又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同时, 学校应当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 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到企业锻炼的机会, 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 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行业企业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培养更多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喜, 王世祥.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6) .

3.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三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学类专业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专业,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以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数学类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3-02

1.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与地方经济的而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由此可见,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相互促进。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以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要求为依据,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重视企业的用人需求及用人要求,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2.2加强合作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建设合作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过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2.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的基础社会建设和岗位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企业实习机会。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基地的利用率,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优化师资队伍,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在校企双导师制度下,导师应对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规划学生的职业方向,加强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提高企业实习的效率。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小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与阿尼奥应与企业共同制定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合作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创新校企双导师制度。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发展及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宁,廖林清,罗静,胡飞. 地方本科院校“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11)

[2]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  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3)

作者简介:

熊佩英(1964.07-),女,汉族,籍贯:湖南沅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

4.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四

摘要: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开展的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提出了商贸类专业的改革思路,在学习现代高职理念、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课程体系构建、校企紧密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化人才,但在高职教育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凸显其弊端,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其培养目标。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1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距离,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接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有本科压缩型的痕迹,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不深,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有较大距离,导致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1.2 人才培养缺乏企业行业全过程参与,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学工结合,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一般只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讲座、推荐见习实习,建立一般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缺乏企业行业的全过程参与,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仍然是“两张皮”。

1.3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实践,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内容要求不相符,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企业需求脱节,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企业行业的工作结构不适应。

1.4 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师资比较缺乏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学科型教师转行而来,或者是引进应届硕士毕业生,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缺乏了解,教师难以系统了解经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难以较好掌握实践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师资比较缺乏。

1.5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大,与专业教学需要有差距

对高职商贸类专业来说,受到专业、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以“电脑+软件”为主,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一般只是企业的附带,缺乏专业的教学平台,与专业教学要求有较大差距。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的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和变化以及就学对象的有效要求。

2.2 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走校企紧密合作道路

走校企紧密合作道路,是培养现代高职教育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要紧密合作,合作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要相一致,要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

2.3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职业能力相对应

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和分解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要考虑高职自身的教育规律,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工作体系、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促进早日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

2.4 专业教学模式必须走工学结合途径

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工学结合。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3.1 改革措施

3.1.1 进一步学习实践现代高职教育理念

对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想,通过动员大会,聘请专家讲座,立项研究重点难点改革项目等措施全面推进,同时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调研,提高改革的认识。

3.1.2 确定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根据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的第一步是:专业相关岗位调研—岗位工作过程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以此为基本依据,来整合和构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1.3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整合改革的第二步是: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编写项目课程教材)。就是根据经过第一步工作确定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

3.1.4 校企紧密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校内联合建设外贸物流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学院加大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人才培养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任务。

3.1.5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训练三者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通过专业教师“说课”,完成工作任务和课程教学要求设计情景;二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三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业务操作。

3.2 实践成效

3.2.1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注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培养目标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3.2.2 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关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成为校级重点专业,外贸英语函电成功申报成为省级精品课程,6门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项目课程,与科学出版社等合作出版教材。

3.2.3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同时100%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训练,也有了一定工作经历,提高了学生就业成功率,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升。

3.2.4 强化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强化了校企紧密合作,客观上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加大,非常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资格证书的取得。据统计,90%以上专业教师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明显提高。

3.2.5 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由于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参加相关学科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2009年外贸物流类专业学生在省市及台湾相关专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08

[3]徐国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9,18

5.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五

由于大学课程任务重,使得大学数学的学习课时相对变少,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删减纯数学理论的学习,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纯理论性的内容,扩充一些和经管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选取相关概念、相关实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例如,在学习微积分中导数的相关概念时,可选取有关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的例题来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从而让学生了解导数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在讲线性代数的矩阵概念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经济学中投入产出模型。在讲股票投资的时候可以和概率论联系在一起,通过概率论的理论解释可以说明股票投资是具有随机性的,在股票市场没有绝对的赢家。在讲拉格朗日方法的.时候可以引入影子价格的概念,从而理解影子价格的经济现象解释。只有让数学和学生所学专业挂钩,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定义,并了解一些经济学专业名词,达到让数学更好的为专业知识服务的目的。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专业内容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讲授经济中的数学问题时,还要教会学生根据经济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建模就是把经济学中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然后进行模型求解,从而解释经济现象或者解决相应的经济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经管专业中的经济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得出相应答案,从而解决该经济问题。因此,建立数学模型非常重要。例如求解最大利润问题、最小成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利润和成本函数,从而转化成一个最优化问题,并且在求解该问题时,需要用到导数(偏导数)的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统计学的F检验和T检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中要学习的回归模型,一开始可以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再过渡到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形象地借助二维图像进行说明,最后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特别地,还可以指出,在回归模型的建立中本质上用到了微积分中学习的最小二乘法。在线性回归模型学习完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模型,以便让学生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建模过程。总之,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让学习练习如何正确地建立模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不断了解经管专业知识,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授经管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阅读经管类专业相关书籍,充分了解经管类专业知识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把经济学和数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时刻围绕学生所学所需的专业知识来讲授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结合数学给学生解释清楚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原理,才不至于让所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轨。教师要了解经济学的前沿进展,从而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引入生动而形象的经济实例,做到学教结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4.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经济数学的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讲课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罗列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定理,而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讲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事迹,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在这些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经济直觉培养,最后取得学术的成功。通过经济学家的故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去接触最新的经济学理念,从而逐步探索新知识,然后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可布置一些结合生活中的经济实例的数学习题,通过解答这些习题,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经济学的生动结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老师生动讲解、引导和学生快乐、轻松学习的完美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6.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六

摘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并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就业与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42-01

“鲜明的行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正逐步成长为中国建材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一、设立“基础+个性化”课程体系,推动优势学科升位发展

1.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人文素养和学科素质深厚,同时具备基础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学年分布渐次展开。第一学年主要设置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第二、三学年为学生进入所选专业方向学习,基本完成专业主干必修理论课程;第四学年进入个性延展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与“出口通道”,以模块化任选课程为主。

2.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主线,对比分析“材料组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基本规律,针对本科学生实验教学多层次递进的需求,逐步构建起“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验”的四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如下:基础实验:面向3年级本科生开设,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性实验:面向3-4年级本科生,以材料成分设计―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分析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实验:通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验:通过粉体工程实验、热工工程实验与毕业设计等训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推动骨干学科错位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指学院教师深入企业增长才干,成为兼备专业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双师”;二指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院寻求专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充电,并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转化发展

1.产学研合作成果颇丰

阶段性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助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专业依托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合作资源。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熟

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为学生授课或专题技术讲座;相关课程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指导毕业生设计(论文)的模式;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自主进行开放性实验及科技创新计划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或研究院完成相关毕业环节;聘请专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探索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合作共建拓展了人才培养空间,丰富了办学资源,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科研促教学互动良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别重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专业老师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将优质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升级为学科优势,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学术前沿知识和科研课题进入课堂,也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扶持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推动创业项目占位发展

1.设计创业扶植模式

深化创业服务意识,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创业平台,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引导学生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兴趣,从产业断裂带介入进行创业;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挑战杯”优秀成果。

2.设立就业培训体系

结合专业培养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资格、了解工作环境、晋升前景、现行各项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促进措施,由年级辅导员推动,帮助不同年级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初步规划。此外,从两个层次对大学生就业技能进行培训,一类是应重点开展的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类是普遍开展求职目标、敬业精神、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调研走访获取信息支持

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最终就业落实单位和岗位做了追踪调查,近三年毕业生就业选择了材料行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了很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也已成为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者,专业水平、能力素质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7.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七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 一) 学生方面

中职院校的入学门槛较低, 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 有的学生甚至数学的知识结构存在断层, 数学学习的困难较大. 而近几年, 我国中职院校规模不断进行扩张,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并且, 大部分学生进入中职院校是为了掌握一技之能方便就业, 对数学这些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的文化科目学习兴趣不大.

( 二) 教师方面

在中职院校中进行数学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毕业生, 大部分具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同时大部分的老师并没有接触过中职专业的学习内容, 无法有效进行知识的融合. 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状况与其他学校有很大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 需要教师进行改变.

( 三) 教材方面

中职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这些教材具备系统性与通用性, 但是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界限分明, 相互之间几乎没有渗透. 再加上进行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师范类学院毕业, 几乎没有接触过中职的专业知识, 很少有人能够自行进行两种知识的融合教学. 数学教学与专业能力相融合困难重重.

二、中职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有机融合的策略

中职数学教学与培养专业能力相融合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接下来我们将对此提出几条建议:

( 一) 首先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的必要性

俗话说, 思想上认识到行动上才能落实到. 要进行教学知识的融合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 数学知识却在各科的学习中都有所应用, 当然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也会应用到数学内容与数学方法. 数学知识的掌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 另外, 学生要想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就需要将专业知识与文化课知识结合起来. 所以学校、老师、学生都要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的必要性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中.

( 二) 通过进行校本教材编制等方式优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整合, 也是教学过程的指导. 在中职中要进行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内容的讲述, 需要有相关的教材做指导. 目前, 市面上大部分教材都只强调课程专业知识, 极少有融合知识部分的内容. 而且, 国家也不太可能在近期内出版相关教材. 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学校自行解决. 有实力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课的教学人员与数学教学人员根据学生的实际, 从教学目标出发, 编写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 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 数学老师要与专业老师共同进行商讨, 进行知识点的渗透. 除此之外, 学校也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教材的优化, 比如直接采用多媒体实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等.

( 三) 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

对教材进行优化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少学校难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教材的问题难以解决那就需要老师负担起进行知识融合的重任, 因此需要对数学老师进行专业教育. 教学是“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老师是“教”的主体, 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对老师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不仅是解决教材问题的无奈之举, 还是进行教学知识融合所必需.

中职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特殊性, 单一的知识结构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 学校要加强对数学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 使老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引出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 四) 进行分层次教学

中职的入学门槛低, 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 在教学中, 老师讲授的难度较低, 基础好的学生难以满足. 老师讲授的程度较高, 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 进行同一模式课堂教授的结果通常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无法获得所需程度的知识, 更何论进行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分层次教学,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 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每个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难度各不相同. 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早进行融合知识的讲授, 而对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先对其进行一般教学, 基础巩固后再学习高难度的知识.

8.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八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教材中贴近生活的实例较少,往往造成一种错觉——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易产生无用性和畏惧感。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非常广泛,有用就能产生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校数学组教师专门编辑了一本数学通用职业技能学习资料,穿插于教学之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使用手机已非常普遍,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手机资费和各种套餐进行分析,达到最优化的选择,从而培养了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引导学生分析购房、购车中的分期付款问题,分析彩票中奖的概率计算等等,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同时,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觉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优势”,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视数学的育人功能

1、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中的概念来源于实践,由数学概念演绎而成的数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于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重要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确立与演化,重大数学理论的创立与沿革,都要运用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类比、猜想等科学的思维规律,数学中体现出的联系、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正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数学教材中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利用教材中有关数学发展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材中介绍了大量数学发展史的内容和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秦九韶和《数书九章》、杨辉三角、笛卡尔与坐标法等等,它们像晶莹的明珠,处处闪烁着真理的智慧和光芒。从灿烂辉煌的数学发展史中,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果卓著,对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外数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胆识、勇气和毅力,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投入与执着,为真理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三、重视数学的美育教育

数学本身就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即史诗、音乐、造型(绘画、建筑等)、数学],数学追求的目标就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另外,数学表达形式中的语言美、图形美、逻辑美,数学内容结构上的统一美、协调美、对称美,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简明性、灵活性、多样性、规范性以及创造性,都体现了美的内涵,我们不能忽视对数学美的教育,它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力。

四、发挥数学的助手和工具作用,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要为学习专业服好务。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都涉及到数学知识,数学学不好,会影响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电子专业中,示波器的原理就是一个很好的数形结合的例子;研究各种电路,必然涉及到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值的计算,电流强度的波型就是一个正弦函数;机械制图、建筑制图都要用到斜二测和三视图的画法,以及比例、角度的计算,加工各种零部件或修建房屋,都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这些过程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可见,数学是学习专业的基础。

五、数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学习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算法思维”,通过构造算法,比较不同算法的效率,并选择算法的实践,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事智力活动的良好品质,如计划自己的工作、寻找完成工作的途径、对结果进行评判等等。数学的抽象,能使学生获得这样一种素养: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用恰当的方法表示出这种本质特征,以便进行思考和交流。理解数学首先靠的是“观察”,通过观察引起记忆,通过记忆引发联想,通过联想产生类比,通过类比再进行归纳、抽象,依靠逻辑推理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数学能为我们提供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这就是抽象化、符号化、公理化、最优化、建立模型。应用这些思考方式的经验构成数学能力,这是当今信息时代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智力。正如我国罗士健教授所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增强终身学习能力

最近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正如教育家所说:“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受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现在很多学生参加了“3+2”培养模式,每年报读成人大专院校的人多了,说明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的更新换代在加快,要想生存,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要为学生打好基础,增强他們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征和潜力,正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避免盲目就业。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

3、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加快角色转换,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由校园人变为职业人。

4、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发展潜能。

9.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九

[关键词] 应用性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学科专业建设

进入 21 世纪,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努力实践“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统筹学科专业布局与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

[1]。面对北京市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及建设国际大都市英语人才市场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提出了建设一个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本科英语专业;坚持面向首都社会经济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掌握国际商务、文化交流、英语教育、外事文秘等基本技能并能娴熟地用英语服务于首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

一、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

“应用型大学必须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来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要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发展要对学科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科以发展科学研究为目标,而专业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两者侧重点不同,因为两者的构成要素、设立原则以及划分方法不同[3]。北京联合大学应该“以为地方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原则,主动 适应首都产业结构变化,建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面向应用的专业。贯彻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应用为向导、以学科为支撑,带动专业发展”。

英语语言文学是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中“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在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中外文化思潮相互渗透、交流、碰撞和融合,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规格的要求已经从“岗位稳定型”向“岗位适应型”

过渡。英语专业过分单调、传统和强调模仿记忆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然北京联合大学已经明确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为首都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原则,与时俱进地调整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建构一个融传统学科优势与应用性专业特色为一体的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

二、应用性英语学科建设

应用性英语学科建设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建设一支具有应用性英语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解决好应用性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与方法问题。2005 年末,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确立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三年多的学科建设有效推动了外语系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职责的认识。然而,我们的学科建设带有较大的专业属性,尚未形成自己的应用性特色。因此,它仍然是在为英语专业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持,还谈不上以学科建设拉动或者带动专业建设。尽管如此,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传统学科建设中的创新意识,既世界教育信息 2010.10与时俱进,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培育自己的科研特色和优势。“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所谓优势就是人有我强”。2008 年,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对英语语言文学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的研究方向做了微调,下设“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两个研究方向。

1.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属于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性学科研究方向。我们强

调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和影响研究,为建设一个应用性英语专业提供基础性学科支撑。

我们首先强调认真研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挖掘其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强化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 < 彻底的奉献 >》一文中,黄宗英用史实证实了这首诗歌不愧为“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他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他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

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这一研究体现了文学文本文化释读的应用性文学研究价值。

由于英语专业学生最核心的能力是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如何通过貌似简单的文本语言外壳去解读深邃的文化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与文化类课程的目的所在。外语系近年有不少毕业论文得益于学生在“高级英语”和“英美文学”等课程上的文本释读。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002 级英语专业徐文静同学的《< 女勇士 >:一首由女性复仇走向自我歌唱的赞歌》(2006)、2003 级张睿靖的《〈瓦尔登湖〉中的朴素意义》(2007 年)和 2006 级侯蕾的《心灵的旅行: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解读》(2010 年)等校级优秀一等奖毕业论文,都是学生在认真研读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或者西方文化精髓给现代人生命意义所带来的启示。

其次,我们加强翻译实践研究,打造学术著作翻译优势。近年来,外语系连续翻译出版了几部学术译著:《筑就我们的国家———20 世纪美国左派思想》(三联出版社,2006)、《圣经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和《罗蒂自选集———哲学、文学和政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这些学术译著起点高、难度大,颇有影响,为打造外语系英语学术著作翻译的优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外语系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第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黄宗英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汉英北京2008 年奥运会、残奥会常用词语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外语系多位教师参与了这项任务。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先生认为它“必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以上这些科研成果都说明北京联合大学在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英语学术著作翻译等方面的进步和实力,为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2.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方向属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应用性交叉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涉及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过程的观察、描写和解释,人们通常从语言学、社会、心理、认知等角度去研究它。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指导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外语教师的教学、外语能力的评价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专门用途英语是指在某一社会领域中使用的、用于实现某些特定交际功能的英语。

目前北京联合大学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旅游英语、秘书英语、商务技能(商贸英语)等。这些课程着重于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的能力。20 07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明、王洪主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收录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撰写的19 篇论文,为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2008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黄宗英主编的《传统与创新的契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论文集》,收录外语系教师教学与研究论文 27 篇,充分展示了北京联合大学在探索应用型大学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于 2007、2008 年两次联合举办“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之上。它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World Education Information 2010.10来,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英语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既体现了继承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传统,又体现了外语系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

三、应用性英语专业建设

1.专业基础教育外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已经从原来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比如,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网站介绍,该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主要培养能够“适合在跨国公司从事商务管理实践”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其办学特点是实施“英语+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将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扎实的商务理论基础,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实现两种能力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以外,增加了涉及管理、经济、贸易、金融、会计、营销等方面的“主干方向课程”,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原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等高年级核心课程被列入“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李赋宁教授在他的自传中说“:我国的外语系首先要满足国家对于各方面外语人才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好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这虽是老生常谈,但一定要保证做到。课程设置应是多方面的,但不可能很深,因为不可能使外语教师专业化”。当然,许多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优势来解决外语教师专业化问题,但是如何保证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问题却经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应用文理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总成绩并不理想,且英语单科成绩总体偏低。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享受一个英语专业学生所应该享受的高等教育学习过程。

2006 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之后,我们尊重外语教育的规律,研究教学对象,注重因材施教,重视英语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想方设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认真实施教学质量工程。2008 年,应用文理学院英语专业 2004级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 58.33%,超过全国一次性平均通过率 13.05个百分点,超过其他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 16.84 个百分点[10]。

2008 年,外语系英语专业 2006 级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的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 72.22%,超过全国一次性平均通过率 10.39 个百分点,超过其他同类院校一次性通过率 16.08 个百分点,取得了优异成绩。

2.理论联系实践目前,应用文理学院在英语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英语专业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接触社会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基本脱节,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不能体现应用性教育的特点。第二,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视创新素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第三,学习方法陈旧。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资源,开拓第二课堂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学生的知识面不宽,难以适应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新形势的要求。第四,专业特色不明显。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虽然在高年级开设了商务文秘技能类课程,但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2009 年建成了联合大学“同声传译实验室”,加强了商务文秘技能类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初步构建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拓展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增强学生接触与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第二,狠抓教学六个基本环节:朗读、课外阅读、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考试,保证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增强素质教育意识,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挖掘英语语言外壳之下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第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学习方法,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高“出国率”,2010 年英语专业共毕业 51 名学生,其中 12 人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士攻读硕士学位。

3.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性英语专业特色,英语专业已经在逐步实施一个以英

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英语基础课、商务技能课、人文素质课。(图 1)4.实践教学随着发展应用性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北京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挖掘社会资源潜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环境,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08 年春季,应用文理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了协议,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英语教材的发展态势,外语教材编写、编辑、出版的过程,编辑的职责与能力要求;通过调研全国高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所开设的课程及使用教材情况,学生更加明确了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不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不同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教学效果等。这些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思考就业出路和充分认识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英语专业利用同声传译实验室开发了“新闻听译”、“秘书英语”、“商务技能”等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了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比如,“英语新闻听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新闻听写、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新闻口译、新闻笔译和评论写作。教师首先将录制的BBC/VOA/CNN/CRI等权威英语电台新闻节目分句播放,学生进行听写;然后是“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接着进行“新闻口译”,即每 4 人一批分别进入 1~ 4 号译员间,对教师播放的新闻同时进行口译训练;之后,是“新闻笔译”,即用新闻体中文将所听写的新闻译成中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最后是“评论写作”课外作业环节,即根据所听写的新闻内容,自拟题目并进行调研,然后用英文写出 400 字以上的一篇评论性文章。这项练习融听力、阅读、翻译、作文为一体,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听力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新闻文体的认识、口译能力、笔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提出了建设“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英语本科专业的设想,并且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了许多扎实工作。目前,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不但能够注意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而且能够自觉地将文化意识融入应用性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建一个适应培养首都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应用性英语人才的基地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徐永利.重温邓小平教育理论 奋力改革锐意创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7.[2][6] 柳贡慧.办人民满意的应用型大学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7.

10.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十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75-02

幼师舞蹈教学和其它各种教学一样,其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力、水平)和学生(素质、条件)两个方面的因素。然而,十几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使我感到:

教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情感作用与之密不可分。教师的情感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也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开展和学习的效果。教学,实际上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这种双向活动使双方的情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积极的情感,对教学起着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对教学起着阻碍作用。

幼师舞蹈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学,情感作用在其教学过程中 显得尤为的突出。舞蹈是一门美化了的人体运动的艺术,表演者只有在良好的情感支配下,才能把舞蹈的意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舞蹈教学中,如果教师态度冷漠,表情木然,语言粗暴,性情急躁,就会把消极的情感带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紧张、焦虑的态度。从而使心理因素影响到生理因素,导致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应迟钝,必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乐观,耐心热情,充满积极的教学情感加之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够吃促进优等生的学习自觉性,也能调动和激发差等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和和谐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必然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在幼师舞蹈教学中,如果把握和发挥好师生的情感作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并善于积极的教学情感去诱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幼师舞蹈教学的对象大多是15~16岁的女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正处在青春少女时期,往往情感支配理智,情绪容易激动、敏感,自尊心强,有时看问题不够全面。她们往往以老师的面部表情、体态姿势、语气声调,去体会老师的情感,而又很快将老师的这种情感,溶进自己的学习情感之中。加之,幼师的学生大多数未经专门训练、舞蹈底子比较薄、基础较差、学习科目多,而且大多数科目中学从未接触过,她们学习的负担比较重,自信心不是很足,而自尊心却较强,她們往往很注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以及评价。所以,多数学生需要经过一段耐心、细致地帮助和教育,才能逐步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规律。

二、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情"

基训是幼师舞蹈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民族民间舞是幼师舞蹈教学的累积和提高,儿童舞蹈是幼师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和体现。舞蹈基本训练师形体训练、也是外开性训练,以训练学生身体的直开、灵活、协调和动作的感觉为主、腰、腿的能力训练和技巧训练为辅的身体素质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又是最艰苦的训练,需要坚强毅力和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握好"严格"两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严格训练的话,既能够培养尖子人才,使差等生提高到中等生又能锻炼她们的意志,增强学好舞蹈的坚强信念。相反,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放松要求,既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不了差等生的提高。有的舞蹈老师,忽视教学情感作用,单纯片面地强调了"严"字当头,对学生缺乏了解、期待和鼓励,使同学们在他(她)的课堂上,屡遭讥讽、挖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压抑苦闷的心情反而造成了学生们"怕"字当头,不敢提问就不知怎样改进才好,学生越怕越急,动作越错,也就越挨批评,形成恶性循环,使舞蹈教学成果受到影响。

教学情感的含义比较广泛、深刻,不能狭义地去理解为教师态度和蔼、耐心,就是教学有了积极情感。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美好的意图,使师生双方在思想上同频共振,相互感染,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在训练排练前摸清学生的情况,如健康、情绪、意愿等等,在训练场上,既要严格要求,掌握尺度,又要投以信任的目光,通过面部表情,各种姿势,手势以及说话的语音、语调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这就体现出教师深厚的教学情感。这就是"言而有情"。

三、把握好情感作用的几点建议

首先,教师只有对教学的情感意义和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走进教室。

演员上舞台要酝酿角色,教师进教室前虽然不必像演员那样要求,但至少应做到心平气和,思想集中。如果教师课前情绪不好,就会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的舞蹈动作只是微小的错误,也易使教师动怒发火。如果课前的教学热情较高,有时会教出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新水平,认得心境有弥散作用。

(二)、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要恰当,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前提。

怎么样使差等生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也是教师教学中应当研究的内容。只要她们有一点进步,就是及时肯定,使她们也能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她们的上进心。另外不宜把差等生处处与优等生作比较,这样越比越泄气。也有可能差等生的潜在力还没有遇到适当的机会被开发出来。对于优等生不宜过分偏爱,放松对她们的严格要求。她们有潜力可挖,应该精益求精,表扬太多,往往固步自封,不能成才。因而,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个别问题,课后解决。

确有少数学生,不仅学习落后,思想品德也有问题,问题常常发生在她们身上,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批评过头。既要向她们讲清道理,又要以感情打动她们。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任何批评离开了情感的润滑作用,一味硬梆梆地说谈,往往效果不好。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处理,教师自己不要在情绪上激起很大的波澜,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暂且把个别的学生放一放,千万不能由于个别学生的问题,使绝大多数守纪律的学生一起挨批,如果把全班学生的情绪都批得灰溜溜的,这个影响一下子难以消除,很可能数天上不好课,这样教师就陷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四)、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个性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而且要提高思想等各方面修养。身教胜于言教,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决不仅仅是专业技巧这一点点知识。人们用"春风化雨,桃李盛开"来歌颂教师的工作,所谓春风雨是指学生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变化,教师在那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也有人推崇教师是学生的"保健医生",既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里变化,满腔热忱地、耐心地、有效地医治学生心灵上的疾病。

愿我们的舞蹈教师,在艺术的田地里,辛勤耕耘,努力探索,逐步创作出一条符合幼师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示范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舞蹈技能课在学前教育专业多种技能课中份量很重,目前,很多幼儿园的考核选择幼儿教师的第一技能就是舞蹈(舞蹈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对儿童歌舞情感表演这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业务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幼儿教师贡献力量。

11.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十一

数学作为思维体系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面对枯燥的“1、2、3、4、5……”繁杂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同时又勇于创新呢?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1.赋予童趣色彩,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数学

生活中的儿童的求知欲表现为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就会积极思维,千方百计去探究其中奥妙,以获得心理的满足,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我也出示画有小猴、八戒、大圣的幻灯片讲述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有一天30只小猴到花果山去摘桃子,他们共摘了100只桃,正在他们为怎么分的发愁的时候,猪八戒来了,小猴们忙请八戒叔分桃子。猪八戒眼珠一转,忙说:“好办,好办。”于是他列式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100÷30=10÷3=3……1算完后他说:你们每只小猴分3个,还剩1个,就归我八戒叔叔了。这时,大圣来了,他一看八戒列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再看看小猴手中的桃,顿时怒上心头,抡起金箍棒要找八式算帐。这下可把小猴们给弄糊涂了。他们想:八戒叔叔好好地给我们分桃,大王为什么还要找他算帐呢?……随着上述情景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我把握时机,导入新课。

2.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他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育中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去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孩子们有的量课本长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他们感到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是不够用了,当量橡皮厚度时,发现连1厘米都不到。

学生就会问:“老师,量橡皮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该怎么办呢?”老师:“要有更小的单位就好了,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在学生体验中呼之欲出了。

3.体现我校教学科研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我校正在开展的教学科研课题,在数学教学中,我是如何体现的呢?

3.1提供学生乐于交流的话题: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学生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

3.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如我在教学用七巧板拼已知图形时,不仅仅局限于书上图案,我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套七巧板,然后分组活动、观察、动手、动脑,看看可拼多少种图形,哪一个组拼的多,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各种拼图方法,拼出各种图案,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拼图交流,在交流学会了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多种思维方法,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的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从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4.珍惜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我在讲“地铁”给人民的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时,这时刘怡在座位上说“如果有天铁该多好呵!”课堂顿时哄然大笑,然而,我却鼓励说:“你的想法多奇妙啊!”也许这就是未来设计师的梦想啊!虽然学生的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12.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近年来本科专业新增的一门数学类专业,它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科类专业 。换句话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1】。该专业的教学目标旨让学生掌握好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及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在近几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受办学理念、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准确、科学的专业定位能够给学校的专业建设带来有效的引导,有力与促进专业办学目标的达成。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三点造成的。其一,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定义模糊。部分教师片认为该专业只是信息专业与数学专业单纯的叠加,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也只是将信息专业、计算数学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叠加在一起。其二,信息与计算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这使得众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下难以把握、定位清晰的就业方向。其三,信息与计算学科作为一门理科专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市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上更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使得专业定位与学校定位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2]。

(二)培养模式单一

培养模式单一是制约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且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3]。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部分该专业的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过于注重对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的实践教学学时不足,或对实践教学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足,使得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力量仍较为薄弱,能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和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该专业的教师都是原先的技术数学专业或基础数学类专业的教师。另外,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倾向于计算数学类的课程,未能形成独立的、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信息与计算学科的内涵及定位。将其定位为一个理科专业,是一门利用现代计算工具来解决工程与科学问题的专业,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核心基础的专业。将其与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区分开来,,这不仅有利于课程结构的设置,还有利于培养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特色型人才[4]。其次,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实践教学

无论是从信息学科的内容还是从信息学科的任务上来看,信息学科都与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紧密相连。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与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而且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专业学习和素质、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将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即适应社会需要,又能迎接社会挑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习的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重视该专业教师的招聘工作,尽可能的把即懂学科专业知识又懂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入到该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来。其次,加大对该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其专业水平与实践水平,打造出一支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不能胜任该专业教学的教师调到其他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以逐步形成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结语

信息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它在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广泛影响极大的刺激了信息与科学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社会人才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只有准确定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实践教学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办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要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邦,张芬,陈征,汪熊,彭超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管理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05).

[2]赵艳芹,王光辉,付喜辉,孙昌立,张兴华.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

[3]郭开文,裴永珍.高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03).

[4]韩明,张积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4).

作者简介:

13.浅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篇十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上一篇:端午的旋律作文下一篇: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滑坡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