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4-07-04

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共12篇)

1.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一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教案

课型:新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温故知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二)导入: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新授: 1.预习导航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2)三国同盟分别是、、等国;三国协约分别是、、等国.(3)一战的导火线是.(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5)一战的性质是一场.(6)一战的结果是.2.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有哪些?

(3)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对吗?说明理由.甲: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的有道理?

(4)一战的结果怎么样?产生了哪些影响?

(5)一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课堂小结)

(五)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 双方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有人认为一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 三国同盟的形成 B 三国协约的形成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4)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B 美国对德国宣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D 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5)下列史实不属于一战影响的是()

A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B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C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6)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因为()A 战争武器先进 B 战争进程速度快 C 作战范围广泛 D 战争的残酷性

(7)列宁曾说世界是第一次被瓜分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过度到帝国主义阶段的?

②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他们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导致的结果如何?

③这一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

④客观上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8)你如何理解一战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

2.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二

首先, 大学第一课要注重唤醒和培养新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当前,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造成了很多刚入校大学生独立人格意识的淡薄。现在, 很多高职学生年龄都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学生, 他们有的甚至从初中直接到高职院校就读。会加剧高职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因此,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大学第一课不是知识的灌输或说教, 而是注重培养高职新生的独立人格。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大都注重军训, 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好办法, 但军训的内容过于严格和单调。因此, 我建议在军训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军训中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

其次, 大学第一课要注重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很多高职新生入学后压力陡增, 这会对一些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思维范式发生冲突。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 刚刚经历过紧张高考而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 应该是快乐健康、无忧无虑的。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轻松活泼的群体, 从他们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刻起, 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会接踵而至。如一些高职新生一开始就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渺茫。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 一些新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的人更是陷入迷茫状态。我认为心理健康辅导既要注重课堂教育, 也要注重活动载体, 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易于被学生接受, 从而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

再次, 大学第一课要注重培养新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高职院校新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高职院校新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新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沿袭中学时代的定性思维模式, 开放式的大学教学授课模式让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 但始终感觉好像没有学到什么。在这些学生看来, 老师讲课内容在“错与对”“是与非”之间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 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面讲解知识的深度和延展度,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才能全面理解知识点。自我学习意识的匮乏, 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动力, 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高职院校第一课要注重新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 具体形式可以是主题学习讨论、学习交流会、学习报告会等。

3.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三

林肯有两位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他的继母——林肯不幸少年丧母,但又有幸得到一个深爱他,并支持他的继母。林肯的成功离不开他两位伟大母亲的关爱和支持。

林肯的第一个母亲南希是位善良,甚至有些羞涩的女性。但林肯5岁时,她突然变得胆大起来。“孩子必须上学。”她说。林肯的父亲托马斯开始反对:“读书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是不要紧的。”但在母亲的坚持下,林肯和姐姐都进入了两英里外的一所学校。“你们今天学了什么?”尽管每天工作都很累,但南希还是常常这样问。一次,林肯天真地问着他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名词:“妈,什么是解放?”南希屏住气,用目光注视着他:“解放,就是自由,就是属于自己,而不像奴隶一样属于别人。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权利,不管是什么肤色,这一点一定不要忘了。”孩子严肃地点了点头。南希心里轻松了,虽然她无法确定这番话对这个幼稚的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历史证明,她的这番话,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进程,这番话对林肯心灵的震动是无法形容的。可惜就是这样一位善良、伟大的母亲却在林肯少年时因恶性疟疾而去世了。

林肯的心灵渴望知识,渴望理解,渴望尊重。而林肯的继母萨利确实体会到了这一点。自从萨利到来后,家务事就不用林肯操心了。他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看到他如此爱读书,萨利就给他找来更多的书,从这些书中他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能取得以后伟大的成就,他不能不感谢他的第二个母亲——萨利。母子俩有着共同语言,孩子爱着继母,而继母也继续用无私的爱来关心他,帮助他。

从一位平民到一位总统,可以说,林肯有过许多令他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林肯生活在一个拓荒者的家庭,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同时拥有两个伟大的母亲,母亲对他的教育与影响对他日后的成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林肯说过一句话:“我的一切,都源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有人问:“你指的是哪一个母亲?”“我的母亲只有一个!”他肯定地回答。林肯的回答,深刻地表达了对两个母亲的爱。

4.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四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

前提的。

(1)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2)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需的货币资金。(3)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4)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5)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所带来的影响:(1)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拓展投资场所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世界市场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犯下了滔天罪行。(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在客观上也极大地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联系。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是以侵略、掠夺和奴役的方式实现的。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B.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

C.英国开始“圈地运动”D.凯伊发明飞梭

2.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部门是()

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C.丝纺织业D.机器制造业

3.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B.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和发展D.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完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

A.瓦特蒸汽机的制成和推广B.电力工业和电讯业的产生与发展

C.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的过程D.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过渡

(二)能力提高

1.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证明()

A.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B.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C.工业革命使劳动者得到解放

D.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工人劳动的积极性

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物美价廉的商品B.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C.先进的通讯手段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3.工业革命期间兴起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机器B.作坊C.工场D.工厂

4.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

A.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B.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

C.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三)延伸拓展

1.“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是()

A.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B.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D.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2.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3.英国的生铁产量在1720年为25 000吨,1840年增至139 640吨。这种变化说

明()

A.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B.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机器的使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D.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

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四)模拟练习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于()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圈地运动的扩大

C.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D.市场的不断扩大

2.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是()

A.原料来源丰富,产品易销B.新兴的工业,新技术易于推广

C.政府严格限制,必须首先突破D.传统工业技术经验积累丰富

3.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这证明()

A.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B.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C.工业革命使劳动者得到解放

D.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工人劳动的积极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首先发生在()

A.英国B.美国C.法国D.荷兰

5.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关系上的革命,其准确含义是()

A.进一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C.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统一市场形成

6.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

A.圈地运动结束B.君主立宪制确立

C.工业革命完成D.“日不落帝国”形成

7.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是()

A.用机器制造机器B.工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C.手工工场基本消失D.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

材料三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史实是什么?“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哪

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把热变成机械运动”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变成了什么人?

(4)通过分析上述三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科技的作用。

9.阅读下列摘自《共产党宣言》的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

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造成的主要影响。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可以概括为“三部曲”。

1.读,解题的前提

①读懂材料。通过粗读,尽可能地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通过带着问题细读,理解材料的观点,提取有效信息,把握作者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②看两头。材料的两头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其中某些方面可能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可能隐藏

着解题的有关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

2.找,解题的关键

①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价值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上。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方面。③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

3.答,解题的归宿

①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这些都要注意。②解答要完整而有层次。解答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③注意运用史观。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在高考中呈上升趋势。运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④答题要简明。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可涂涂改改,答非所问。语言要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可滥用文学语言。⑤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

值小,则要简答。

(二)例题解析

例1: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解析:“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的是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15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

──夏炎德:《欧美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业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46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

200多种商品进口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谷物法”废除后,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市场,使英国农场主开始采用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各种农业机器,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在推广优良畜种、增加种植品种、改进排水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进展。1850~1870年间,英国农业产量增加

一倍。

──刘淑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的原因。

(2)从材料二看,“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

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法”废除后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解析:本题围绕18~19世纪中期的英国农业政策组织材料,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对第(1)问来说,掌握颁行“谷物法”的时间和材料二明确提出的重商主义政策是答题的关键,因为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其所保护的是土地贵族的利益;第(2)问所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贸易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判断,此时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回答第(3)问,可根据材料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去分析变化的原因。

(1)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保护国内市场。(2)变化:从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到自由贸易政策。原因:“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3)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改进农

业生产技术。

(三)学习拓展

“工业革命”是不是“革命”?

“工业革命”的概念出现于18世纪末。当时人们对英国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印象,因而以“革命”一词加以表述。在他们看来,“工业革命”一词的科学性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工业革命”所指的那些变化经历了长时期的准备,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事情,也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于是,他们对“工业革命”一词的科学性提出异议,认为像这样一个延续了近百年的历史过程,用“革命”一词定义不太合适。在这些学者看来,“工业革命”所指的那些变化并非突变,而是渐

进的,因而不能称之为“革命”。

你怎样看待上述这种说法呢?

四、相关信息

(一)学术前沿

与“工业革命”相关的几个概念

近年来,史学界对“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等几个概念进行了

探讨。主要有如下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产业”与“工业”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两个概念。产业指物质资料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而工业则指“产业”中除农业之外的生产事业。所以,工业革命不包括农业变革,而产业革命则是工、农和交通运输业各生产部门的共同变革。英国进行的是产业革命。

有的学者认为,工业革命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的过程,包含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技术革命则是指世界性的生产技术上的飞跃,是生产技术领域内的变革。两者之间有区别,工业革命产生了近代工厂制度,特别是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而技术革命引起的变化并未超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是量的变化。

(二)历史回响

世界经济现代化已经历了四次浪潮

在过去300年里,世界经济现代化共经历了四次浪潮。前三次浪潮导致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第四次浪潮正在促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每一次经济浪潮都是由重要发明和技术创新推动的,相应的制度创新导致经济形态的转变,世界经

济中心随之发生迁移。

第一次浪潮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农业革命和运输革命,其中工业革命是第一次浪潮的核心。在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里,只有极少数国家成为赢家,少数国家紧紧跟进,多数国家仍然停滞在农业经济阶段。1820~1870年间,英国成为欧洲经济

增长最快的国家。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870~1913年间。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欧洲大陆和北美,而不再是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技术为基础,以煤、蒸汽机和机械化为特点,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基础,以电、内燃机和电气化

为特点。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1946~1970年间,包括工业化国家的黄金时代和农业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主要的技术创新领域有:人工合成技术、电子工业、工业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工业等。在此期间,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大大快于美国,劳动生产

率和人均GDP接近美国。

第四次浪潮发生在1970年以后。前三次浪潮都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第四次浪潮是由知识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导致工业比重的上升和农业比重的下降,知识革命导致工业比重的下降和知识产业比重的上升。所以这次浪潮具有经济革命的性质,而且波及全球。第四次浪潮的知识革命,包括科学革命、高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学习革命和国家创新体系等内容,预计发达国家的第四次浪潮大体将在2020年前后结束。

(三)书目网址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贝克·威尔姆斯著,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 /(中国高中生网)

5.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五

教学目标

1、温习“影片剪辑”的概念;了解按钮的作用;了解为什么要发布作品

2、熟练掌握影片剪辑的方法,复习引导动画的制作。“公共库”面板的打开与“按钮”的使用;在“按钮”上添加代码,实现交互功能;发布影片。

3、完成作品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感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库”面板中打开“影片剪辑”元件。

2、能用“对齐”面板对齐对象。

3、复习“运动渐变动画”与“引导动画”的制作。

4、能从“影片剪辑”的舞台返回到“场景一”的舞台。教学难点:

1、“对齐”面板的使用。

2、“影片剪辑”与“场景一”舞台之间的切换。

教学准备及手段

1、将教材中所要用到的Flash源文件发送到学生电脑中。

2、制作好的影片剪辑“葡萄成熟了”。教 学 流 程

一、任务驱动、引出新课

师:还差最后一个影片剪辑“葡萄成熟了”,我们的音乐电视《蜗牛与黄鹂鸟》就大功告成了。我们要不要把这个尾巴收拾的漂漂亮亮。教师交待本节课任务:

1、完成影片剪辑“葡萄成熟了”的制作

2、为了使MTV具有可控制性,我们要在播放完之后添加一个返回按钮。

二、新知讲授

1、制作“葡萄成熟了”

展示制作好的影片剪辑“葡萄成熟了”,并带领学生分析动画:包含两个动画,一个是蜗牛爬行的“引导”动画;另一个葡萄树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增加。

教师操作演示:

①打开文档“蜗牛与黄鹂鸟”,并打开影片剪辑“葡萄成熟了”。将图片元件“背景(葡萄成熟了)”拖到舞台中,对齐到舞台中央

②重命名“图层1”为“背景”,从“库”面板中拖两个“嘲笑的黄鹂鸟”到舞台中,改变黄鹂鸟的大小和位置

③在“背景”图层的第244帧插入普通帧

④在“背景”图层上方添加一个“引导蜗牛”图层 ⑤在“引导蜗牛”图层中沿着葡萄藤绘制一条曲线

⑥在“背景”图层上方再添加一个“引导蜗牛”图层,将“蜗牛”元件拖到该图层的舞台中合适的位置并调整图片大小

⑦在“蜗牛”图层的第126帧插入关键帧,并确定“蜗牛”爬行的终点,改变蜗牛的位置

⑧在“蜗牛”图层的第1帧到第126帧之间设置“动作渐变”动画,并在第344帧插入普通帧

⑨将“引导蜗牛”图层设置为“引导层”,并将“蜗牛”图层向上拖动,使蜗牛沿着“引导图层”中的曲线爬行

⑩返回场景1,在“动画”图层的第477帧插入关键帧,并将舞台中的对象“蜗牛继续爬”替换成“葡萄成熟了”,在第740帧插入普通帧完成制作

以上操作步骤简单但繁多,教师可分阶段指导学生上台示范,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2、添加按钮

由于最后一帧我们添加了停止代码,MTV播放完就会自动停下来,想要重新播放的话,则需要添加一个“播放”按钮。

教师示范:

①选择“窗口”→“其他面板”→“公共库”→“按钮”命令,打开“按钮库”面板

②从“按钮库”面板中拖动“gel Right”元件到舞台 ③为按钮添加一部分代码即可

3、发布影片

终于制作完“蜗牛与黄鹂鸟”MTV了,别急我们还需要发布影片便于其他同学欣赏。

学生看课本自学,请学生示范操作,教师小结:

①选择“文件”→“保存”命令,保存文件“蜗牛与黄鹂鸟”

②选择“文件”→“发布设置”命令,打开“发布设置”对话框进行相关设置,发布影片

三、学生练习、强化知识

1、完成影片剪辑“葡萄成熟了”。

2、完成“蜗牛与黄鹂鸟”MTV的最后制作并发布该MTV 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6.第21课珍珠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通过观察与朗读感悟,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4、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教学重点:

以朗读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教学难点:

领会“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理清课文脉络。

2、能初步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通全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现在让我们来听一段鸟儿清脆悠扬的鸣叫声。(播放鸟鸣叫的声音)好听吗?林间欢快飞翔的鸟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古人就有很多描写鸟儿的诗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白居易的诗《鸟》(课件出示: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2、你从“劝君莫打枝头鸟”这句中读懂了什么?

是啊,鸟儿就像自家顽皮的孩子,它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鸟的存在给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的情趣。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飞进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

3、说说看你看到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4、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出示第一组词语: 竹笼 一卷干草 垂蔓

师;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前两个字同学们都读得很准备,第三个字同学们不常接触,出示课件。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预设)师:这个同学把蔓读成了màn,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读这个字三种读音的意思,想想在这里究竟该读哪种音,为什么。

(预设)师:这个同学读的很好,其中有个字,我们要重点学习一下,那就是“垂蔓”,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读这个字三种读音的意思,为什么它读wàn。生:吊兰细长而不能直立垂下来的茎。

师:同学们看,是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吊兰的垂蔓就是吊兰的这种细长的而不能直立的垂下来的茎。齐读“垂蔓”。

师:看来遇到多音字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齐读词语。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好好读读课文1、2小节。生: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舒适、温暖、安全)

师: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让我们把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告诉鸟儿。齐读第1、2小节。

2师:不久,绿蔓丛中传来了清脆的鸣叫,有了小鸟,拨开绿蔓,我们看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生:自由读第3小节 出示生字:拨

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开。因此“拨”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生字描红。出示词语:雏儿 小脑袋 小家伙

师:正音:“雏”读翘舌音。鸟的小时候就叫雏儿。“袋、伙”要读轻音。师:这几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雏儿呢?(可爱)师:瞧,它多像它的母亲啊!生:齐读

3师: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有哪些变化?

出示课件: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这句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起先,随后,渐渐地,后来”

师:这些词语将珍珠鸟的变化说的很清楚,让我们来把这个长句好好读一读。师: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生机活跃了。谁来读读第6小节。生:指名读

师: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到的生字,它在字典当中的意思有①案件②书桌③书本记录。那“伏案”的“案”是什么意思呢? 生:书桌 组词

4.师:看来考不倒大家啊,那我们看着图片一起给它配配音,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生:齐读第6小节。

师:此时,看着这张图,你最想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呢? 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信赖”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

师:大家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可以用逐字解词法。“信”是指信任,“赖”是依赖,“信赖”就是信任而相互依赖。“赖”也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字帮助记忆新学的生字,左边是“束”,右边是“负”。

师: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种信赖。生:齐读第7小节。

师:同学们,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它的巢,外形,活动和作者发出的呼唤。那你能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精心为它们做了一个巢。这对珍珠鸟生了一只可爱的雏儿。这小家伙在跟“我”相处后越来越胆大,跟“我”越来越亲密了。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师:同学们,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把文章几方面的内容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四:讲读1——2小节,感悟喜爱

师:我们刚刚初读了课文,已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1-2小节,看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 生:交流 A:真好!B:巢

师:作者不仅在笼子里放上了干草,还特意把鸟笼放在窗前,考虑如此周到,这都是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

生:有感情的朗读1-2小节。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四:总结

同学们,其实鸟儿是一种胆小,怕人的小动物,然而文中的这只雏儿是那么亲近人类,这是因为谁的缘故?是因为“我”。那么,在鸟儿与“我”的相处过程中,“我”又是怎么做的呢?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 20、珍珠鸟 巢 外形 呼唤 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教学重点: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昨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那珍珠鸟。

2、齐读课题。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三小节。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三、品读4、5、6自然段。

1、教师: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它开始出来活动了,自己读读4、5小节,说说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珍珠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把你读书思考体会的结果与同桌交流。

3、引导学生交流:活泼可爱、淘气、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说说体会(活泼可爱),指导朗读句子。评议。

★句子:落到桌子上……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水……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试探,一点点亲近,那样子像个顽皮的小孩。)

说说体会,小家伙一点点接近我的一系列举动,哪些举动最逗人?指导朗读 ★句子:用小红嘴啄我的笔尖……啄我手指(完全放心了,友好)

说说体会,指导朗读。

★小鸟与我的感情越来越好,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 句子:再三呼唤……(对我依恋,跟我感情越来越好)

教师:课文还向我们展示了小家伙回笼子时的有趣镜头,谁能读好这段话?指导朗读句子。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钻进去……(有趣)

4、师:直至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a)出示图片(人鸟和谐共处),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b)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可这小家伙为什么在我面前这么大胆,和我这么亲近呢?

学生:是我对它的爱,我不去伤害它。板书:爱

教师:我有哪些爱的举动?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不去伤害它;抚一抚(对它和亲昵爱护);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师:你们真会读书,很会体会。是的,如果小家伙在屋里乱飞的时候,我轻轻吆喝一声,它还会接近我吗?如果在它俯下身子喝我杯子里的茶时,我不耐烦地移动杯子,它还会来接近我吗?如果在它啄我笔尖、啄我手指时,我挥挥手驱赶它,他还会接近我吗?正是我的宽容、我的爱使小鸟对我产生亲近和信赖。板书:信赖

教师:用你看到和感受到的,试着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

学生:信赖 美好的境界 亲密无间……

四、品读第7自然段。

1、师生接读。

教师: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再读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创造美好境界

3、教师:只要我们人人心中充满爱,这种美好的境界就不会只出现在作者的书房里,就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欣赏画面(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用心去感受那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板书设计:

7.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 篇七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8.第21课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篇八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张丽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李春和赵州桥,孙思邈和《千金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通过让学生列举隋唐名列世界前茅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州桥文物图的观察思考,归纳其建筑特点;

通过对比雕版印刷与手抄笔录的优缺点,渗透历史比较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赵州桥反映我国古代桥梁修建的高超水平,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后人阅古奋今的报国情感。

通过隋唐科学技术成就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设计精巧的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教学难点:内容多 板书设计:

一、设计精巧的赵州桥:李春

二、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三、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导入新课: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讲授新课

一、设计精巧的赵州桥: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赵州桥

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原名安济桥,它的所在地属赵县,即今河北赵县,因此人们称它为赵州桥。请同学们把赵州桥与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玉带桥相比,它们在外观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李春这样设计赵州桥有什么好处?(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并回答)

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

具体描述桥的规模、形状和特点。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指出:它是石拱桥中最先进的一种。赵州桥轻盈,匀称。栏板雕龙古朴苍劲,若飞若动。后人经常用雨后初晴的长虹、初出云霄的新月来形容它的秀美。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出示材料: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在它之前的石拱桥已不复存在了,而它能承载1300多年的南来北往车马行人的重负,抗击了无数次洪水、战火以至8次地震。

思考:(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2)“在它之前的石拱桥已不复存在了”,说明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重要价值?(学生议论、思考、回答)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但是,造桥工匠李春的名字却长期湮没无闻,只是在桥造成后100多年才在一本史书中提到他,可是除了他的姓名,就再也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了,这与赵州桥举世瞩目的地位是多么不相称。今天我们应当在自己心中为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工匠筑起丰碑。

二、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唐本草》的编定颁布: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总结了1000多年来的药物学知识,并记载药物844种,并且图文并茂。

药王孙思邈和《千金方》:由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孙思邈的简介,了解孙思邈,一生不慕名利,专攻医学。为什么人们把他称为“神医”?他对贫穷病人采取什么态度?

孙思邈是一位医术十分全面的医生。在中医治疗学上,他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都很擅长。对于针灸疗法,他收集总结了不少奇特的穴位,比如,有的病人总说身上哪痛,可用药扎针都不灵,孙思邈在病人痛处又掐又按,问他“您到底哪疼”?等按到病人最敏感的压痛点时,病人往往要叫起来:“啊,是是这疼。”由此而来的一个随压痛点取穴的“阿是穴”便产生了,其疗效明显,至今仍常用。逊思邈在7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医学著作《千金方》。取名千金方的用意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家思考一下这里强调的是什么意思?

逊思邈这种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千金还重、比自己的生命还重的高尚医德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逊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丰富了历代医学家的药物知识,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尊称他为“药王”。

三、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它们都是何时发明的?

教师指出:其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就是在隋唐时出现的。

1、雕版印刷术:

提问:假如现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印刷术,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鼓励学生讲解雕版印刷的操作程序:雕版印刷就是把要印的书稿内容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字面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土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为正字了。

投影史料:“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以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请思考:(1)文中的“版印”指的是什么?谁能简要地说一下“版印”的方法?(2)这种通过“版印”的方式发行日历,传诵文章比过去手抄笔录的方式有哪些优点?(3)有人称“版印”是“文明之母”,你们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展示图片:雕版印刷的《金刚经》部分(卷首图,卷尾文)。从这部经卷的卷尾标注来看,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刻经为父母祈福消灾。图中画着佛祖释迦牟尼对弟子说法的佛经故事,画面精美,文字清晰,足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很纯熟了。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经卷的卷尾还标有雕印时的时间,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2、火药的发明:

火药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古代的炼丹师们在炼制弹药的时候发明的(展示火药发明的图片)。唐朝的时候,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投影史料:

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请思考:(1)“立见祸事”指的是什么?由什么原料构成的?它发明于何时?发明者是谁?(2)“立见祸事”对社会的进步意义是什么?何时用于军事上?(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人们利用火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制作出具有杀伤破坏力的武器,统称为火器。火器真正应用于唐代。唐末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箭射向敌营,燃烧敌人的营房、人员、军械。北宋的火器主要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对人马的杀伤力不大,后期制造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火炮,射出碎片可以杀伤敌人,威力较大。火器的发明是兵器史上的重大转折。以往的武器战争仅仅是机械力量和人的勇力智谋的厮杀,而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看“火箭”插图

这时期火箭一类的火药武器主要靠燃烧攻击和御敌。宋朝以后逐渐用火药制成爆炸武器。从上面的学习和介绍中我们看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一“文”一“武”,对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9.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九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其一,七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红楼梦》原著,教师单纯的叙说介绍,对学生而言,终究是隔靴搔痒,且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去逐一地作详尽介绍。对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媒体获得已有认知,引导学生通过氛围热烈的课堂活动,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切忌弄成单纯的故事会)。其二,由于地域的限制,可能学生对昆曲和京剧并不了解,教师可联系已学知识,点到即可。

【方式方法】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曹雪芹像、《红楼梦》插曲及昆曲、京剧选段等。【教学过程】 —、复习:

1、清朝雍正王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2、清朝的文字狱对当时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二、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曲的片断。提问: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它的作者是谁?创作于哪一朝代?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由此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一)《红楼梦》

教师在组织有关《红楼梦》的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吗? ”“《红楼梦》问世后,为什么几经统治者的封禁?”“《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红楼梦》的研究形成所谓的„红学‟说明了什么?”等

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教学目标。

1.教学时,可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理清关于《红楼梦》: 书名: 《红楼梦》、《石头记》等

作者: 曹雪芹(定稿前80回)、高鹆(整理续写后40回)题名:《红楼梦》 排印时间:乾隆晚期

主要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主要内容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思想内容 :不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特色 :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文学地位 :这邵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它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联系前面学过的明朝小说,概括明淸小说发展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增多; ③ 印刷业空前发达。(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概述: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淸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① 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 ② 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③清朝吋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④市民阶层的扩大。2.昆曲

①播放昆曲《牡丹亭》片段,让学生体会一下昆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昆曲的发展: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到清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艺术特色:集中体观了南曲淸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揉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昆曲的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原因: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昆曲的兴盛到衰落,说明一种艺术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3.京剧

(1)播放京剧片断(旦、老生的唱腔),感受其不同。

(2)简述京剧的诞生:四大徽班进京————“皮黄戏”(京剧、京戏)

(3)概述京剧:戏曲剧种。形成于北京,流行全国。它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演变而成。自咸丰、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创立和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剧种影响很大,被称为“国剧”。唱腔基本上为板腔系(有板眼的唱腔,以板、鼓或梆子击节),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用虚拟式程式动作。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和许多分支,各描较为夸张的脸谱。服装称为“行头”,突出装饰美,式样以明代服装为基础,不同朝代的人物均可穿着,但随身份、年龄、职业而区别。传统剧目在一千个以上,在舞台上广泛流传的有二百多个。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戏剧专有名词,让学生大致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即可。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对京剧目前不景气的看法,提出振兴京剧艺术的建议等。

四、课堂小结:

明清小说和戏剧的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艺的需要。【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10.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十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文革”中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掌握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搜集整理“文革”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实,归纳“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搜集整理史料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题的能力;

②通过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③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观看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运用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使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品格,让学生体会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持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作业内容:

A北京B上海C广东D山东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最主要的表现是(A)A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保障

B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C公检法无法正常

D各级各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告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就怎样理解才正确(A)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后开始不久而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组镜头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②③④

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表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C)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

标志: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材料一: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定。到1985年,全国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经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原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共平反纠正 了约300多万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参考答案:成就:①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经努力,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趋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材料一: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能够参与政权的决策和管理。

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深入人心。

请回答: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的体现。

参考答案:①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②完善蹒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

④村民选举制度的推行、加强,扩大民主

探究题

材料一: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书记

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图),在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

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

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参考答案: 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11.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十一

聋校语文第八册第21-23课教案

21 小方迷路 教学内容:5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新词。会用“附近”、“记得”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能用“照样子写句子”练习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民警叔叔是怎样帮小方找到舅舅家的。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新词。会用“附近”、“记得”造句。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1 小方迷路 二、授新 1、出示挂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意。 2、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舅舅 公安局 按键  荧光屏 4、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 (2)理解词语的意思: 舅舅――妈妈的哥哥或弟弟。 公安局――联系实际理解。 按键――指图或实物理解。 荧光屏――指图中的荧光屏理解。 5、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字词和课文。 2、写字词。 四、作业:抄写字、词。读课文。 课后分析:本课的词语很少,也是学生经常接触的词语,所以大家很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看(听)话写词语 舅舅 公安局 按键  荧光屏 附近二、授新: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讲什么?(放假了,小方进城去舅舅家看舅舅。) (2)帮助学生理解“进城”的意思。 2、讲读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思考: A、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啊?”这句话是谁问的?(是一位民警叔叔问的) B、小方是怎么回答的?(我找不到舅舅家了) C、民警又问了什么?(“你记得舅舅的样子吗?”“他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 D、小方是怎么回答的?(小方点点头,想了想说:“舅舅叫王永祥,三十多岁。”) E、民警听完小方的回答后说什么?(“好,你跟我去找舅舅。”) 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话的几种不同写法。 3、指导学生读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读课文第一――六自然段,回答: 1、小方是怎么迷路的? 2、是谁帮助小方找舅舅的? 四、作业: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1 课后分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讲解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学生知道是民警叔叔帮助小方找舅舅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说小方是怎么迷路的? 二、授新 1、讲读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A、民警叔叔领着小方来到什么地方?(来到公安局的一间屋子里) B、民警指着桌子上的一台机器对小方说什么?(这是电子计算机,它能帮你找到舅舅!) (2)结合挂图理解这一段的内容。 (3)齐读这一自然段。 2、讲读第八自然段 (1)读第八自然段,思考: 民警叔叔按下按键,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什么? (出现了舅舅的头像、姓名、年龄、住址,小方认出荧光屏上的人就是舅舅) (2)结合挂图理解这一段的内容。 (3)齐读这一自然段。 3、讲读第九自然段。 理解“民警叔叔关上机器,送小方去舅舅家”,是指根据电脑提供的.舅舅的地址去找的。 三、巩固练习读课文,回答:民警叔叔是怎样帮助小方找到舅舅的?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 课后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学过有关搜索查找的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句子意思,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舅舅是如何帮助小方找到舅舅的。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 1、出示题目 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小方是怎么迷路的? (2)是谁帮助小方找舅舅的? (3)他是怎样帮助小方找舅舅的? 2、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师生讨论,完成习题。 四、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 1、出示题目 填空,再读一读。 (1)民警(  )小方(  )屋子里,他(  )着桌子上的一台机器说,它能帮助你(  )舅舅。 (2)计算机上有许多(  )。民警叔叔啪啪啪地(  )了起来。(  )上立刻出现了一个个(  )和一行行(  )。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填好后再读一读。 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3 1、出示题目 照样子写句子。 (小方)找不到(舅舅家),急得(哭了)。 (  )找不到(  ),急得(  )。 (  )找不到(  ),急得(  )。 2、读例句。 3、分析例句的句式:谁找不到什么,急得怎么样。 4、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句式说、写句子。 六、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4 1、出示题目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附近…… 记得…… 2、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的意思。 3、举例指导学生造句。 附近……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 记得……我记得老师说的话。 七、作业:课后习题1、2、3、4 课后分析:学生完成习题较好。    22 吃鱼子 教学内容:7个生字和新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刚”、“关心”造句。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思考练习第2题的问题。 3、能仿照课文,联系在家用餐实际,说、写一段话。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外婆为什么不让“我”吃鱼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刚”、“关心”造句。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鱼吗?吃过鱼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吃鱼子》。板书课题:22  吃鱼子 二、授新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的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餐桌 戳开 笨  严肃 决定 健康 噢 4、教学生字。 5、理解词语的意思 餐桌――吃饭的桌子。 戳开――课文中指用筷子将鱼肚皮穿开。 笨――不聪明。 严肃――结合面部表情理解。 决定――如何行动作出主张。举例理解。 健康――身体好。 6、初读课文。 7、再读课文,结合图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读读讲讲下面的词语。 外婆 餐桌 戳开 香喷喷 笨 严肃  健康 悄悄地 四、小结。 五、作业:抄写生字新词。读课文。 课后分析: 本课的词语学生大部分掌握得较好,只有“严肃”学生理解得还欠透彻,需要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领悟词意,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看(听)话写词语 餐桌  戳开  笨  严肃  决定  健康  香喷喷 二、授新 1、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挂图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先讲前些天,“我”家吃鱼,妈妈端上来一盘红烧鱼,“我”戳开鱼肚皮,一肚子鱼子金黄色,香喷喷,还冒着热气。 接着讲“我”刚用筷子去夹鱼子,外婆急忙拉住“我”的手,连声说小孩子不能吃鱼子,吃了会变笨的。 最后讲“我”只好放下筷子。外婆脸上的“神色是严肃的”,也就是说,外婆这样说是认真的。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当“我”用筷子夹鱼子时,外婆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4) 让学生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自然段讲“我”用筷子夹鱼子时,外婆说小孩子不能吃鱼子,吃了会变笨的。 三、巩固练习: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四、小结: 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讲外婆不让“我”吃鱼子,说小孩子吃鱼子会变笨的。那外婆说的是真的吗?外婆为什么不让“我”吃鱼子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读课文。 五、作业:熟读第一自然段。预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课后分析:课文中讲的吃鱼遇到了事情,很多同学都有亲身经历,所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旧让学生说说第一自然段写什么? 二、授新 1、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我”决定弄明白为什么大人能吃鱼子,小孩子不能吃。) (3)齐读。 2、讲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默读,思考:外婆为什么不让“我”吃鱼子?“我”是怎么知道的? (吃鱼子不容易消化,外婆不让“我”吃是关心“我”的身体健康。“我”是听妈妈说的。) (3)指导朗读。 (4)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讲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我”不再相信吃鱼子会变笨这句话了。) 三、巩固练习1、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2、说说外婆为什么不让“我”吃鱼子。 四、总结全文:外婆不让“我”吃鱼子,是因为鱼子不容易消化,外婆是关心“我”的身体健康。吃鱼子是不会变笨的。 五、作业:熟读课文。 课后分析: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 外婆不让“我”吃鱼子的真正原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1、习题1 读课文,说说外婆为什么不让“我”吃鱼子? 2、习题2 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课文先讲外婆不让“我”吃鱼子,说吃鱼子会变笨的;接着讲“我”

12.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 篇十二

主备人:王均伟

审核人:王学刚

时间:2011年11月14日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自主预习(A级)

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家、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瑟缩()

什物()

苦心孤诣()

宽恕()

丫杈()

惊惶()

huǎng()然大悟

mú()样

nûâ()杀

juã()别

伶dīng()

3、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4、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

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5、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三、问题探究(B级)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①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四、比较阅读(C级)

阅读《满天的风筝》与课文《风筝》相比较,回答问题。

1、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从

切入叙事,记叙的事情都与

有关。

2、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着重记叙的是

,后者着重记叙的是

。文体不同《满天的风筝》是

,《风筝》是。

3、比较两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兄弟关系。《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满天的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但两者都体现了真挚的手足情。

4、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五、能力提升(D级)

傅雷家书

(傅雷)

亲爱的孩子:

⑴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与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昨儿整整一天若有所失。孩子,你一天天的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huàn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你得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们——连你自己在内——对艺术的爱!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jīng jīng,郑重将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希望能普遍的应用到一切方面,特别是用在个人的感情方面。我的园丁工作已经做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要你自己来做的了。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你说到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愿你能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那末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

⑵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你跟我两人的思想和感情,不正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吗?清清楚楚的,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除了外界的原因没有能使你把假期过得像个假期以外,连我也给你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破坏了你回家前的对家庭的期望。我心中始终对你抱着歉

意。但愿你这次给我的教育(就是说从和你相处而反映出我的缺点)能对我今后发生作用,把自己继续改造。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你也是这样的。

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

血肉()

郑重将事()

宁天下人负我()

毋我负天下人()

huàn()发

战战jīng jīng()

争biàn()

2、“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中的“负”意思是

3、第⑴段中“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中的“人生的秋季”是指

4、第⑴段中有一句话:“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这句话按照正常的语序表达,应该是: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

5、尾段中写到:“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这种境界”指的是哪种境界?

6、我们怎样处理自己同别人的关系?

答案

二、1、《野草》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狂人日记》

2、wù

shí

shù

chà

huáng 恍

3、诀

4、√ √ × √

5、(1).在“我”的故乡,风筝总放飞于温和的春天。而在北京,居然可以在这依旧寒冷的季节里就放飞起来,所以“我”惊异。同时,因为眼前北京天空的风筝,让“我”又不由回忆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已成为历史,永远无法更改和弥补,所以“我”又忍不住“悲哀”。(2).这里所指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我”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我”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便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小弟弟对风筝喜欢、痴迷的情态。

三、1.B C F 2.①恍然大悟:忽然醒悟过来。②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营或经营。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4.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5.“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四、1.回忆 风筝 ⒉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

兄长发现并毁坏风筝

散文

散文诗 ⒊长幼秩序严明,服从与被服从,教导与被教导的兄弟关系。和谐、愉悦的兄弟关系。⒋抑郁的、悲哀的。表现鲁迅深刻的反省精神,以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快乐的、轻松的。表现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温馨、愉悦之情

五、1.xuâ

jiüng nìng wú

兢兢

2.对不起,辜负

3.年龄已步入中年

上一篇:劳务施工班组管理下一篇:我爱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