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疗效评价

2024-08-04

输血后疗效评价(共10篇)

1.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一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一

符合用血条件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3 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4 严重烧伤病人。

成分血的适应症 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 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VII因子、XIII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量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输血前评估 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液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及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去,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各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四

输血后评价 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3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分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效果评价

术中情况:

实际用血量:红细胞------ML,血浆-------ml,血小板-------人份,其他------

输血后相关检查:

WBC----x

2.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资料来自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后踝骨折患者67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其中,开放组32例,微创组35例。

开放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为(38.61±2.53)岁。AO分型:B型有20例,C型12例。交通事故骨折伤害11例,高空坠落骨折伤害14例,重物压伤等其他原因共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8±1.45)d。微创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为(38.24±2.19)岁。AO分型:B型有22例,C型13例。交通事故骨折伤害13例,高空坠落骨折伤害14例,重物压伤等其他原因共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6±1.23)d。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有可行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将患侧臀部垫高,患肢外旋纠正为中立位,并行常规止血。开放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骨折情况选择不同切口入路,包括内踝后方入路,后外侧入路、小腿关节前内侧入路、多种入路联合等,直视下复位后行空心螺钉固定[2]。

微创组以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C型臂下行透视复位,将内翻骨折患足外翻,将外翻骨折患足内翻,在内踝尖中心处定位导针,取1.1 mm导针经皮钻入远端骨折块后进行撬拨复位,复位满意后维持体位,导针穿至对侧皮质下,切开导针处皮肤0.5~1 cm后,将皮下组织分离至内踝骨膜,略过骨折线空心钻钻孔直到骨折近端,并将1枚4.5 mm的空心加压螺钉拧入,拧入后轻微收紧并加压;若患者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则C型臂下微创置入1枚松质骨加压螺钉,从腓骨远端外侧直达对侧胫骨,复位满意后,以石膏固定,根据恢复情况行扶拐训练。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可完全负重时间和优良率、并发症率。AOFAS评分(美国AOFAS足踝评分系统)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踝功能越好。优:后踝骨折完全解剖复位,AOFAS评分90~100分;良:内外踝侧方以及前后方移位≤2 mm,距骨、内踝、胫腓联合下间隙≤2 mm,AOFAS评分70~89分;差:达不到上述标准,AOFAS评分低于70分[3]。

1.4统计学处理:后踝骨折患者相关数据以SPSS21.0软件处理,优良率、并发症率用%计数数据形式表示,平均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可完全负重时间用(±s)计量数据形式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行χ2检验、t检验,以P值低于0.05判定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可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微创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8.74±2.85)周、AOFAS评分(89.52±10.92)分、可完全负重时间(10.02±1.53)周均少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10.54±2.91)周,(78.26±8.57)分和(13.08±1.72)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优良率、并发症率比较:微创组优良率高于开放组、并发症率低于开放组,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微创组优25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4.29%;有2例感染,1例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率为8.57%;开放组优14例,良13例,差5例,优良率为84.38%;有4例感染,3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畸形愈合,并发症率为31.25%。

3讨论

踝关节骨折发生率高,且在青壮年中多发,采取手术治疗可达到精准复位、可靠固定的作用,可促进关节功能、软骨恢复。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大,美观度低,容易发生感染,且对软组织、骨膜血运均造成影响,愈合速度慢。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操作简单,有微创性、美观性等特点,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稳定效果更好,还可减少创伤,安全性高[4,5]。

本研究中,开放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组以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微创组优良率高于开放组,这说明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对促进骨折愈合和提高愈合质量作用更确切[6]。

微创组并发症率低于开放组,说明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具有微创性和更佳的安全性,跟开放手术比较可减少暴露,减少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微创组平均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可完全负重时间均优于开放组,说明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在加速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更显著。

我们的研究结果跟曹希武,冯青,许效坤等人[7]的研究有相似性,其研究显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6~12周,AOFAS足踝评分平均96分,优良率97.6%,证实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具有恢复快、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等优点。

综上所述,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后踝骨折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加速骨折愈合,有微创性,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愈合率,及早恢复相应功能,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微创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资料来自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后踝骨折患者67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开放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组以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可完全负重时间和优良率、并发症率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优良率高于开放组、并发症率低于开放组,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微创组优良率为94.29%,并发症率为8.57%;开放组优良率为84.38%,并发症率为31.25%。微创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AOFAS评分、可完全负重时间均优于开放组,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方法治疗后踝骨折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加速骨折愈合,有微创性,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愈合率,及早恢复相应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创,后踝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胡江华,陈中,贺振年,等.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踝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3):317-319.

[2]白洪涛,常利民,贾卫斗,等.空心螺钉经前踝内固定治疗后踝关节骨折57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25(9):1397-1398,1399.

[3]叶继辉.微创治疗后踝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4(27):129-130,131.

[4]马骁,卡索,李丹,等.踝创伤性关节炎的关节镜微创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9):849-851.

[5]李健伟,陈能,栗志辉,等.L型解剖板踝前横切口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5):457-459.

[6]王海立.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

3.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三

【关键词】去铁胺;铁过载;疗效分析

【中国分类号】R9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6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ron chelating therapy in patients of transfution associated iron overload.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main organ functions, endocrine evaluation and serum ferritin(SF) level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21 patients with transfusion dependent to r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iron overload and efficacy of ironchelating therapy with deferoxamine. Results: SF levels decreased at 1 and 3 month in 37.5% and 62.5%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and the side-effect was mild. Conclution: Transfusion dependent patients may progress secondary iron overload with organ impairment,the iron che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of transfutionassociated iron overload is effective and safe.

【Key words】deferoxamine;transfutionassociated iron overload;therapeutic effect

红细胞输注是某些血液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长时间对红细胞输注的依赖,必然导致铁过载,进而引起患者肝脏及心脏等功能衰竭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去铁治疗是铁过载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长期依赖输血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去铁治疗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7月随访治疗的21例铁过载患者,均接受了至少3个月的去铁治疗。其中,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63岁(55-82岁),包括MDS-RA 7例,MDS-RCMD 1例,MDS-U 6例;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60岁(50~76岁);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岁。诊断按文献标准[1]。

1.2诊断和治疗

铁过载判断标准:血清铁蛋白>500ng/mL,结合红细胞输注量,并检测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及肝功能检查排除炎症和肝脏疾病即考虑铁过载。以血清铁蛋白>1000ng/mL为去铁治疗的标准[2]。治疗方法:甲磺酸去铁胺(NOVARTIS公司,商品名得斯芬)1000mg/d,加入500ml氯化钠或葡萄糖,静脉滴注持续8~12h。每周5次。

1.3疗效标准

完全反应(CR):铁蛋白下降至<2000ng/mL,治疗后至少降低500ng/mL;微小反应(MiR):铁蛋白下降至<2000ng/mL,治疗后减少不到500ng/mL;稳定铁过载(SIL):铁蛋白继续上升但<4000ng/mL;无反应(NR):铁蛋白继续上升>4000ng/mL,或治疗后继续上升> 500ng/mL;总反应率:CR 加MiR。并根据铁蛋白结果分为Ⅰ期>500ng/mL;Ⅱ期>1000ng/mL;Ⅲ期>2500ng/mL;Ⅳ期>5000ng/mL。每期根据是否存在器官受损分为A和B,A 为无器官功能损害[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铁蛋白均数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征

症状体征:納差、消瘦9例,呈青灰色或古铜色色素沉着18例,肝、脾肿大7例,心功能不全5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13例,空腹血糖增高5例,甲状腺激素减低6例,睾酮降低2例,雌激素降低2例;血清铁蛋白水平大于5000ng/ml 2例,4000-5000ng/ml 9例,3000-4000ng/ml 7例,2000-3000ng/ml 3例。

2.2 去铁胺治疗前后铁蛋白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血清铁蛋白水平为(3170±1011)ng/L,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血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 2208±986)ng/L和(1697±805)ng/L。治疗1个月及3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34.2%和65.8%。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P值均<0.01。

2.3 脏器功能改变情况

治疗前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6例、室性早搏3例、ST-T异常10例;治疗后分别降至2例、0例和5例。治疗前心脏彩超示肺动脉高压6例、左心房扩大9例、左心室扩大12例,治疗后分别降至3例、7例和11例。12例治疗前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升高,保肝及去铁治疗1个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2.4去铁治疗的不良反应

注射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2例,腹痛、腹泻3例,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注射部位胀痛3例,均在减慢滴速、局部冷敷后好转;肝功能ALT和AST升高3例,予保肝药物治疗后复查恢复正常。

3讨论

某些特殊血液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需要长期反复输血。1个单位红细胞含200-250mg铁。长期反复红细胞输注就会导致铁过载。

铁过载的诊断主要以输血量结合铁蛋白含量为标准。目前多数国家以输注红细胞量>20-40U,铁蛋白>1000-2500ng/mL为标准;并对这组输血依赖性铁过载患者,依据铁蛋白>1000ng/mL为去铁治疗的标准[3]。

长期反复输血后铁在体内慢性沉积,引起组织损伤和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心脏长大、心力衰竭、糖尿病和性腺异常等,称为继发性血色病。

去铁胺是放线菌属毛链霉菌产生的细菌性铁载体,可供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通过微量注射泵皮下持续注射。由于去铁胺的半衰期短(约0.5h),持续注射疗效更佳。新型口服去铁剂地拉罗司在2005年已被美国FDA正式批准用于临床,已在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中应用,不仅能降低铁过载,还能迅速降低心脏内的铁过载[4],但尚无对大宗MDS等铁过载病例的临床观察数据。

输血依赖性去铁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心脏损害及其引起的心源性死亡,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输血次数。本文对地中海贫血、MDS及AA患者进行去铁治疗,以期改善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观察静脉输注去铁胺的疗效及安全性,也为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本组资料显示,治疗1个月和3个月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有效率分别为34.2%和65.8%。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的血清铁蛋白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相似[5,6],且不良反应轻微。

本组报道的长期输血依赖性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消瘦、皮肤呈青灰色或古铜色色素沉着、肝脾肿大以及心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中,部分病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空腹血糖增高、甲状腺激素减低(转下页)(接上页)以及性激素异常。血清铁蛋白水平多介于3000-5000mg/mL之间,少部分病例达5000ng/ml以上。治疗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及彩超异常。经积极去铁治疗1-3个月后,以上异常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综上所述, 长期输血导致的铁过载会诱发心脏、肝脏及内分泌等器官损害;去铁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铁负荷,改善患者心脏及肝脏功能,且副作用小。但去铁治疗的远期疗效如何,尚需扩大治疗病例以及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23;29-35;157-163.

[2]Gattermann N. Overview of guidelines on iron che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transfusional iron overload[J]. Int J Hematol,2008,88(1):4-29.

[3]Valent P,Krieger RO,Stauder R,et al. Iron overload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diagnosis,management,and response criteria: a proposal of the Austrian MDS platform[J]. European Clin Inves,2008,38(3): 143-149.

[4]Cappellini MD,Cohen A. A phase 3 study o f deferasirox(ICL670),a once-daily or aliron chelator,in patient with β-thalassemia[J]. Blood,2005,107(9):3455-3462.

[5]何爱丽,杨云,王芳侠,等. 去铁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铁过载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5(3):292-294.

[6]Lee JW. Iron chelation therapy in the myelody splastic syndromes and aplastic anemia: a review of experience in South Korea [J]. Int J Hemato,2008,88(1):16-23.

4.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20例PHN患者(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由本院收治),神经痛呈持续性,并且均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史,疼痛时间在1~6个月,平均(3.3±0.4)个月,均符合PHN诊断标准(参考国际疼痛学会的PHN定义)。患者年龄45~70岁,平均(56.4±2.4)岁,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17∶103。排除具有药物过敏史者,排除因其他原因导致的类似神经痛的患者,治疗前患者均未服用其他相关止痛药物,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明显合并症。患者均可主动配合治疗,并且取得患者监护人或患者本人的书面知情同意。将患者编号分组,组间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302)治疗,初次服用剂量为0.3克/次,3次/天;随后逐渐增大剂量,7 d后维持剂量治疗,1.8克/次,3次/天。对照组患者服用外形和气味与加巴喷丁相同的模拟胶囊(安慰剂),方法同上,治疗6周。

1.3 疗效评定[2]:

(1)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进行评估,总分值分别为0~10分和0~45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2)睡眠和生活质量评估:前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质量与得分呈反比,总分范围0~21分;后者采用自拟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评分,生活质量与得分呈正比,总分0~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测(±s),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和SF-MPQ评分分别为(4.3±0.5)分和(25.4±0.5)分,较治疗前评分明显降低,并且低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和SF-MPQ评分(t=2.856,P<0.05;t=3.265,P<0.05)。见表2。

2.2 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为(11.5±0.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SQI评分,P<0.05;生活质量评分为(25.4±0.5)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评分,P<0.05;见表3。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为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症,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概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可能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体内的带状疱疹再度感染的概率增加。神经痛可发生于皮疹后,病毒不定时的吞食患者神经线的外皮粗纤维,对其造成明显破坏,导致持续性疼痛。由于神经痛的顽固性,临床并未发现治疗PHN的特异性药物,之前所用的阻断交感神经等药物可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痛苦,老年患者不易耐受,影响治疗效果。

PHN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和研究热点,随着研究不断进展,已有国内外学者发现,加巴喷丁可有效抑制神经性疼痛,对PHN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加巴喷丁具有r-氨基丁酸的相似结构,同样具有神经抑制性作用,主要作用于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触后钙离子通道,可抑制中枢性神经痛,还可以阻断外周神经异位放电,从而缓解疼痛程度。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加巴喷丁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γ-氨基丁酸的降解过程,增加其含量,从而达到抑制神经作用。本研究观察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和SF-MPQ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明显缓解;同时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说明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降低疼痛感对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此结果与赵宇,朱威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似[3],均肯定了加巴喷丁对PHN的疗效。另外有学者研究显示[4],加巴喷丁不是经过肝脏代谢,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并且在本次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可坚持用药治疗。

综上所述,加巴喷丁对PHN疗效安全可靠,符合临床治疗PHN的要求,可达到理想效果,可优先考虑用于PHN的治疗,对临床用药有较高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涛,林福清,李泉,等.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1):86-88.

[2]朱华东,李国政,周程,等.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老年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1,32(6):689-692.

[3]赵宇,朱威,连石.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现代医学,2012,40(2):196-198.

5.基于配置型评价后的思考 篇五

如果说数值看起来比较抽象,ACTS成绩报告单中与数据对应的图形则让我们有更直观的认识。从图形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课内语段”上本班学生的得分率较低,明显低于其他四个指标,而且这在全区也是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上课不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吗?下了这么多功夫,为什么没什么成效呢?

“课内语段”的班级平均得分率数值是52,班级中位数得分率数值仅有40(中位数得分率是指将全班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后,恰好处于中间位置学生的成绩情况),这说明班级中有一半的学生得分率在40%以下,两极分化情况非常严重,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有50%的人学习效果不佳,对所学的东西最多只掌握了40%,甚至更低。怎样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怎样才能落实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怎样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学习?

解读《技能分数构成表》(见下表)

ACTS评价技术的技能指标是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向度的定义,同时参考国际大型阅读测验的指标设定方法而制定的,可以有效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训练方面教育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

下表是笔者所带班级学生技能得分情况。

[维度/内容\&班级平均

得分率\&地区平均

得分率\&差值\&班级

平均分\&满分\&认知\&85.1\&82.0\&3.1\&18.9\&22.2\&理解\&81.6\&85.4\&-3.8\&8.4\&10.3\&应用\&78.0\&78.0\&0.0\&3.2\&4.1\&信息提取\&79.1\&79.1\&0.0\&13.6\&17.2\&综合概括\&89.1\&87.0\&2.1\&4.1\&4.6\&表达\&77.6\&79.1\&-1.5\&32.3\&41.6\&小计\&80.5\&80.8\&-0.3\&80.5\&100.0\&]

通过分析数据,笔者发现,“认知”和“综合概括”的班级平均得分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理解”和“表达”却是劣势。课堂上不是总是运用各种方式在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吗?为什么成效不明显呢?

解读《技能分数构成分析图》(见下图)

这张表要看“分化程度”这一项数值,数值越大,说明分化程度越大,两极分化情况越严重。“理解”“应用”“综合概括”这三项数字较大,说明这三项分化严重,让笔者警醒的是“应用”,中位数得分率低于班级平均得分率,说明有50%的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需要加强指导。而“综合概括”“班级中位数得分率”是100,分化程度23.8,说明个别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没形成,学得十分艰难,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解读“能力分数构成图”(见下表)

ACTS学业评价中的能力指标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而设定的,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力养成的情况。

下表是班级学生在此次次评价中“学科能力”的得分情况。

[维度/内容\&班级平均

得分率\&地区平均

得分率\&差值\&班级

平均分\&满分\&词汇辨析\&91.4\&91.4\&0.0\&9.6\&10.5\&语言理解\&78.8\&80.2\&-1.4\&58.8\&74.6\&自我认识\&75.2\&76.5\&-1.3\&11.2\&14.9\&小计\&79.6\&80.8\&-1.2\&79.6\&1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语言理解”“自我认识”这两项指标是负数,说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低于地区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学生理解字词、句子、篇章隐含的意义、根据文字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是指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感受能力,以及将这种领悟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反思、反省和指导的能力。由此说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需要改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

解读《能力分数构成分析图》(见下表)

[维度/内容\&班级平均

得分率\&班级中位数

得分率\&分化程度\&词汇辨析\&91.4\&94.3\&9.6\&语言理解\&78.8\&78.6\&9.7\&自我认识\&75.2\&76.5\&12.4\&]

这张图重点看“班级中位数得分率”,在“语言理解”方面有50%的学生能力不强,还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帮助其提高能力。在课堂上总是不举手不发言的“旁观学生”、“休眠学生”,怎样能让他们学习主动起来?

图表显示:“知识应用”班级平均水平略高于地区平均水平,“技能应用”班级平均水平略低于地区平均水平,而“能力倾向”和地区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回顾课堂教学,查找问题原因

回顾语文课堂教学,笔者发现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总是老师提出问题,孩子们思考,举手回答,老师判断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正确就直接进行评价,然后问下一个问题;不正确就另请学生回答,或再加以点拨,点拨不成就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的模式使答题的学生得到了训练,听讲的学生旁观了练习的过程,走神的学生一无所获。这要求孩子很专心很认真地听课才会有所收获。但现实情况是孩子有时听讲,有时走神,有时听不明白,听的效果并不好。

学生作业的批改总是老师批阅,讲评,然后学生改错。有的学生的错误还不能一次就改对,甚至下次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现代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关系密切,通过“听”能记住的知识仅占20%,“读”为10%,“看”为30%,“看听结合”占50%,“说”占70%,“说做结合”为90%,“教别人”为95%。

回顾课堂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读、看、听”为主,“说”的机会不多:有时是同学互相说,但缺乏指导、评判,甚至有滥竽充数的;有时是单独回答老师的提问,一节课最多三次,有的人可能一次发言机会都没有。

那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看、听”,更要“说、做”,经常当当小老师,这样学习才有效,知识才记得牢。

再看看学生的思维过程,他在课堂上接受了什么层次的思维训练。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人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应用”称为低级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称为高级思维。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判,大多数学生只在听,他的思维只有“记忆、理解”,做一做笔记,勉强称得上“应用”。老师仅仅训练了学生的低级思维,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那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谈不上提高。在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时间空间,使之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寻求不一样的答案,让学生能够进行“分析、理解、创造”,不断进行“高级思维”,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训练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形成学习能力。

一句话,就是要改变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运用高级思维,来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对症下“药”,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调动学生争当评判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思考。做法:课堂提问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老师不急于判定,让学生听,思考“你觉得哪个答案正确”,再说自己判断的理由,最后请答对的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教给大家。这样让学生运用了“听、说、看”结合的学习方式,同时进行“分析、评价、创造”地高级思维。学生评判同学的答案,还要进行选择、比较、判断,使他有迎接挑战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专注度自然会提高。

片段一:北师大教材第九册《迟到》第13自然段。

师: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一段,想想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我”很委屈。

生:“我”很难过。

生:“我”很伤心。

生:“我”此时后悔莫及。

生:爸爸把“我”打得好疼啊!

生:爸爸都不爱我了。

老师把学生的答案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脸色慢慢变得难看,说:你们发现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吗?知不知道为什么?

学生们都望着老师,一言不发。

师:老师要你们做什么,回顾一下——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概括。

孩子们恍然大悟:有的答案不是心情,而是她怎么想的。他没有用词语来概括。

孩子们来说哪些答案不对,老师就擦去错误的答案。黑板上剩下了“委屈、后悔莫及、伤心”(因为“伤心、难过”属于近义词就只写了其中一个)。

师:我们来听听这答案是怎么来的?小阳,你说小姑娘此时的心情是后悔莫及,你是从句子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小阳大睁着双眼,说不出来。

师:其他同学能帮他说吗?没有,你的答案在句子中找不到依据,那这答案对不对?

生:不对。

师:我们能不能从句子中体会到小姑娘此时已经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学生们摇头)小姑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怎么会后悔呢?所以这答案不对(边说边擦掉)。

师:豆豆,你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小姑娘此时心里很委屈。

生:文中写小姑娘一边哭,一边看伤痕,她挨了打,但还是要去上学,我觉得她心里一定很委屈,觉得爸爸干嘛要打得那么狠。

师:你觉得他说的对吗?让我看你的判断。

学生们都做出了“8”的手势(这手势代表“√”,如果不同意就双手食指交叉)

师:伤心和委屈,这两个答案你们觉得都对,但哪一个更准确。①伤心是因为身上很疼,觉得爸爸不爱自己了;②委屈是觉得不就是赖床吗,爸爸下手怎么那么狠。你选几,用手告诉我。

绝大多数孩子做了“1”的手势。

师:豆豆为什么会回答正确呢?

生:因为他是从句子中去找答案,去体会。

反思:这样用手势来回答,促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因为很容易被老师发现,没有答案或答案与众不同,老师可以请他们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让意见不同的各方展开辩论。课堂上学生很忙,忙着分析判断对错,忙着评价,忙着与人辩论,大脑总是处于兴奋状态,课堂上学生充满活力。

这种改变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儿童天性喜欢挑战,喜欢刺激,有好胜之心。在课堂上,他一会儿是裁判,判断对错,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一会儿又是运动员,要和对手“较量”,比比看谁的理由更充分,谁能说服同学和老师。当自己的选择或回答正确时,他们会欢呼,开心得如同拿了冠军;当自己错了时,也能对“对手”心服口服,毫不气馁,摩拳擦掌地准备第二次“较量”。

请学生批阅作业,促进学生对书面作业进行再思考。做法:选择一位中等生的试卷,学生先看,判定这道题给几分(本班的练习册每道题都有分值),再说说理由。学生对于当小老师,查找别人作业里的错误非常积极认真,连标点符号、字写歪了这样的小毛病都不会放过。全班共同“批阅”了一份作业,明确了要求,再同桌交换批改作业,然后拿回自己的作业本进行修改,有时对批改有分歧,两人还要辩论一番,谁也不能说服谁就找老师当裁判(这样一番辩论,会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啊),最后作业交给老师复查。

片段二:期中考试试卷的评讲。

题目:读下面的句子,再填空。

句子中写了哪些声音?

老师把一个学生的卷子投影出来,他的答案是“嘶鸣、叫喊”,旁边老师用红笔写了“-3”。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扣他3分吗?

生:因为他没有答完。

师:那这道题我们该怎么做?

生:要一小句一小句地去找。

师:那我们边读边找,把你找到的声音读重一点。

生: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

师:你们找到了“马蹄声”,有人觉得“鼓点”也是,你同意吗?用手告诉我。

(老师请了一个手势为“X”的学生)生:我觉得不对,这里是把马蹄声比作鼓点,它是一种声音,不是两种。

师:你们同意她的意见吗?(全班都点头)好,我们又来找,读。

学生又找出了“嘶鸣、叫喊”,师:嘶鸣是谁在嘶鸣,叫喊是谁在叫喊?

生:是马在嘶鸣,牧民在叫喊。

师:所以这是几种声音?(这样问是因为有位学生拿着试卷来问我,认为“嘶鸣、叫喊”是一种声音,写一个就行了。此时我看着他,他的表情告诉我——我明白了)

师:小鹏,这是你的答案,你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吗?

生:知道了,我没有挨个挨个去找。

师:那该怎么做?

生:要一小句一小句地去读,这样才会找全。

反思:这样的评讲,学生找哪儿错了,学生说该怎么解决问题,学生反思自己哪儿做得不对,学生明白自己该怎么办。正确解题思路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探寻出来的,答案是自己说出来的,这些在学生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修改错误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多数一次就能过关。

调动学生查字典,总结概括多音字的使用规律。做法:课文中出现了多音字,我总是让孩子们去查字典,看看有几种读音,可以组哪些词,然后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抄下来,大家再读一读。不过我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好,做相关练习时还是会有一些学生出现错误。我想是因为学生仅仅进行了“记忆、理解”两种思维活动,学习方式只是“看、读”,这样习得的知识最多能记住50%。

让孩子们去读字典上的内容,并进行分析,看能不能找出共有的特征,来帮助自己理解多音字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再用简略的语言概括出来,针对不同看法大家议一议,选择大家都赞同的看法写在书上做好笔记。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成了“说做”结合,思维活动有“分析、评价、创造”,这样习得的知识可以记住90%。

片段三:

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燕”是多音字,还可以读什么?

生:还可以读yàn。

师:查查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读yān,什么情况下读yàn,你来归纳一下。

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发现和地名、国名有关时读yān,和鸟有关时读yàn。

我板书:燕 yān(与地名、国名有关)

yàn(与鸟有关)

反思:刚开始学生不会归纳,不敢归纳。我就带着查字典,读词读义项,寻找其中的共性,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几乎每篇课文都会出现多音字,不管是新出现的,还是已经学过的,都用来进行训练。现在学生敢于归纳、会归纳了,而且有的在预习时主动归纳。课文出现了“呜咽”一词,我听到有学生读错了,就写在了黑板上,要大家查一查,这里该怎么读。小磊马上举起了手,自信地说:“该读wūyè,表示很伤心,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表示咽喉,还可以读yàn,表示吞下去。我是查了字典的!”哎呀,这不是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了吗?真棒,我马上对他大大表扬了一番。

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实施分层教学。每个班都有后进生,他们缺乏自信,课堂上也难得一见他们的身影,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怎么办?——那就进行分层教学。依据这些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教学步骤放慢,细化,层层推进,确保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对每个人的答案都一一进行相互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辅导重点是理解题意,指导解题步骤,听他们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相互判断,你觉得他说得对吗?答案投影出来,看看你能发现几个错误,说一说。因为人数少,所以每个人都要发言,学生一一对其评价。

笔者选了十几个孩子,先给孩子们说;“你们的作业老有错,刘老师想带着你们写作业,帮你们找找原因,好吗?”征得家长同意,补课时间为周二到周五,下午四点到五点。

每天的家庭作业,我把有一定难度内容找出来,带着他们一起做。比如仿写句子,先读题,再抽学生回答仿写要注意什么,讲解后每个人把自己的句子写在本子上。每个人都要读自己的句子,然后由大家评判。有时我会提示:“我听出两个有问题,你听出来没有”,引导他们去听去找出问题,然后说说该怎么改。有时会投影出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每一个孩子的仿写由老师批阅。补课时间大约就是40分钟,余下的20分钟就是作业批改和改错,完成了的孩子可以先走。

这样细致地引导,孩子们不再害怕补课,而且回答对了能体会成功的感觉。在平时的全班学习中他们是很难体会到的,此时放满了脚步,降低了难度,这些孩子渐渐地会说了,敢说了,还要争着说了。

学生的变化让人吃惊!以前上课从来都像是神游天外的小云同学,现在上课都主动举手发言了,一节课里还不止一次,而且五次有三次回答正确!要知道以前上课都是老师点名让他发言,他站起来后十次有九次都是双眼无神地看着你,嘴唇蠕动着,却说不出一个字,要不就说错。老师只有请别的同学发言,然后他再鹦鹉学舌,就这“学”也得学个两三次才能说对呢!

这样的分层教学进行了两周,又根据单元测验的成绩对参与的补课学生进行了调整。进行了一个月之后,补习停止了,因为我发现这些孩子课堂上能和大家共同前进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作业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告诉他们,因为进步很大,老师认为你们不比别人差了,不需要补习了。这种心理暗示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他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不再是课堂上的“聋哑人”,而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背诵优美句子,为尽情“表达”做储备。班级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三分之一,许多人在乡间长大,到了入学年龄才进城和父母一起生活。长辈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就使孩子没有好好地学习说话,不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针对这些问题,我决定先让学生打好表达的“地基”:买两本书,一本作文集,一本《好词 好句 好段》;周一到周五每天背诵两句话(每句话不少于20个字),家长在背诵表上签字;周六把这一周背诵的句子再背一次;每周默写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卡纸上,贴在教室里展示。

这样做就如同要想买东西先得挣到钱,要写好作文,脑海里得先有储备。

作文批改完后,评讲时也找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投影出来,逐段逐段地读,找出优点与不足,大家一起来修改、评议、打分。然后同桌两人一起对照自己的作文,想想被扣分的原因,看看自己哪里还需要改进,再进行修改。

这样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明白了该如何去思考问题。改革进行了近2个月,期中考试的试卷反应出学生整体有了进步。

经过改革探索,班级学生不仅在课堂表现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班级成绩也发生喜人的变化——班级学生成绩整体提高,高分段学生增加,优生率提高了,学困生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6.中药在肝癌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篇六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确定,经研究发现,其病因很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在世界任何地区都可发现,任何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病都可能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病里特点为广泛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最终导致肝实质变硬,早期为肝硬化,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迁延则发为肝癌,另外,有一部分也不发为肝硬化而直接发为肝癌。

肝癌早期症状有:患者首先感到身体疲劳,病人即使躺下静卧,也无法消除疲劳,食欲不振、恶心、饮食后的饱胀感及胃部的不适感。晚期则出现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

肝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50岁为多,男女之比约为8:1。90%以上在确诊时属中、晚期,手术机会多已错过,况且手术治疗肝癌预后大多不佳,所以多采用现代综合治疗:放、化疗和免疫治疗;而放、化疗对本病的治疗毒副作用极大,因为其治疗除杀癌细胞外同样杀正常的细胞,故疗效也差;介入疗法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和条件,花费也较大,许多患者不能承担。故中医药治疗已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医药还与放、化疗配合应用,能起到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

肝癌属于中医肝积、肥气、症积、膨胀、癖黄等范畴。

中医认为, 本病是由脏腑气血虚亏,脾虚湿聚,痰凝血瘀;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结,七情内伤,情志抑郁等,使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于肝部,而形成肝癌。本病病位在肝,与肺、脾、肾、胆、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是正虚于内,邪毒蕴结。

目前本科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癌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1999年---2010年期间我科收治的38岁至56岁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例。其中早、中期患者13例,有12例已做手术,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25例,已做手术7例,观察组2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方剂 以扶正逐邪为主,方药为口芪30克、党参20克、生地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枸杞15克、川楝子10克、鳖甲10克、丹皮10克、三七3克、旱莲草10克、水牛角30克、菊花30克、紫草20克、蜈蚣2条。为基本方剂,患者出现胁痛引背,入夜更甚时加入山慈菇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田基黄15克、垂盆草15克、夏枯草20克。心烦易怒,身目发黄,口干口苦则加入茵陈20克、大黄9克、栀子10克、金钱草20克。

治疗方法 (1) 观察组:患者进行现代医学治疗之后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给予上方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加减治疗,1剂/2天,水煎六次混匀后分六次内服,―月为―疗程。(2)对照组 进行现代医学治疗(根据情况给予补充蛋白、放、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特续三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精神,自身感觉进行评估,再根据情况给予调整治疗。

心理指导 了解患者心里,做好心里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准时服药,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嘱患者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禁止吸烟、禁止饮酒,不食含硝酸盐高的及腐败变质的(如臭豆腐等)食物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间断性治疗后,最终以患者存活五年以上(含)为治愈,以存活三年至五年的为好转,以存活一至三年的为有效,一年以下的为无效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和卡方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表1)

讨论

7.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心理科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确诊为“颅脑损伤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1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95例。实验组中男性52例, 女性43例, 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2.25±3.95) 岁;对照组中男性51例, 女性44例, 患者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0.58±4.97) 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05例, 高处坠落45例, 重物击打35例及其他5例;损伤类型包括脑挫裂伤89例, 颅内血肿51例, 硬膜外血肿36例, 硬膜下血肿4例。病例择取标准: (1) 明确脑外伤史, 经颅脑CT确诊为颅脑损伤; (2) 符合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3) 受伤时间<24 h; (4) 排除合并严重复合伤、血液系统疾病、急性重度炎症、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系统疾病等合并症患者; (5) 家属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以及损伤类型的资料相比,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抗感染以及营养脑神经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胞磷胆碱 (海尔药业生产) :500 mg+250 m L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100 mg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14 d后减量至20毫克/次, 每日1次, 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8 d。

1.3 评价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时分别进行GC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价。认知功能评价方法[2]: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试工作人员依据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 (即MMSE) 对患者认知功能测定, 内容涉及定向力、记忆力、回忆力、理解力、计算力、语言力、注意等共30个项目, 满分为30分 (回答正确加1分, 错误或未回答计0分) , 超过26分者, 经医师观察正常, 且无主诉认知功能障碍时, 视为为痊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 相关数据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前, 实验组GCS评分为 (6.27±1.37) 分, MMSE为 (13.69±5.01) 分, 对照组GCS评分为 (6.35±1.58) 分, MMSE为 (12.69±5.24) 分, 两组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1周后, 实验组GCS评分为 (12.59±3.28) 分, MMSE为 (20.88±4.87) 分, 对照组GCS评分为 (10.12±2.53) 分, MMSE为 (16.29±5.33) 分;治疗4周后, 实验组GCS评分为 (14.21±3.37) 分, MMSE为 (24.07±3.14) 分, 对照组GCS评分为 (12.31±2.15) 分, MMSE为 (18.95±4.04) 分, 治疗后两组评价结果相比, 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颅脑损伤之后, 机体内儿茶酚胺以及内源性阿片肽等多种脑组织损伤相关因子含量显著提高, 其不仅能够通过损伤血脑屏障引发暂时性脑组织破坏, 而且能够通过加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诱发局部缺血缺氧而触景生情细胞凋亡和坏死, 从而加重神经功能损伤。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具有严重负面作用, 因此, 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改善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常规单用胞磷胆碱治疗相比, 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其CGS恢复程度以及MMSE评价结果具有显著优势, 说明神经节苷脂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效果。神经节苷脂是糖鞘脂总称, 其作为细胞膜主要构成成分, 多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外表面。相关研究证实[3,4,5,6]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够轻易透过血脑屏障, 并且在损伤部进行聚集, 在与受损脑组织结合进入神经细胞质膜, 从而在稳定酶活性的同时, 调节离子平衡、改善脑血流、恢复脑电活动。综上所述, 神经节苷脂有利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 对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确切治疗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诊治190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其中95例采取常规治疗 (对照组) , 另9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 (实验组) , 对比两组患者GC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结果 实验组GC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节苷脂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 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平.神经节苷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0) :103-104.

[2]吕和力.术中与术后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45-4746.

[3]何春波.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术中和术后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6) :179-180.

[4]王盛, 王朝平, 陈太董.神经节苷脂联合银杏达莫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 (12) :1075-1077.

[5]段国庆.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 (18) :44-45.

8.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八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妇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取左侧膝胸卧位,选L2~3棘突间隙直入法穿刺,硬膜外穿刺均较顺利,在置入腰穿针或硬膜外导管时发生神经根损伤者48例,其中患者主诉一侧大腿外侧触电麻木感者12例;一侧下肢出现电击麻木者18例;左侧足底麻木5例;臀部区域触电麻木者5例。所有产妇腰麻用药:2%利多卡因45mg,手术时间25~40分钟,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硬膜外腔不追加任何麻醉药。产妇术前禁食6小时,ASA I~II级,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既往无腰腿痛和神经系统疾患史,无手术外伤史。

1.2 治疗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I组患者保留硬膜外导管、不施行术后镇痛、术毕立即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地塞米松(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7060223,国药准字H37021967)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每日一次,Ⅱ组不保留硬膜外导管,术毕即刻肌注甲钴胺(山东特利尔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7081601,国药准字H20044627)0.5mg,每日一次。

1.3 疗效标准

优:感觉症状完全消失,下肢行走活动无影响;良:麻木感消失,疼痛感明显改善,下肢稍受影响;好转:麻木疼痛感轻度改善,不能下床活动;无效:感觉症状无改善,下肢活动受限。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用药治疗5天后,两组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I组优良率95.8%,拔除硬膜外导管;B组优良率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好转病例改口服强的松龙、肌注甲钴胺和Vit B1、消炎痛等全身用药对症治疗5天后,感觉运动障碍基本恢复,正常出院。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1)硬脊膜腹侧含有丰富的神经丛[2];(2)神经根在腰骶椎管内紧密排列,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束膜屏障[3];(3)神经根有它自身的神经支配,特别是沿血管分布,这些神经纤维含有躯体和交感神经纤维,传递各种感觉;(4)神经根的毛细血管具有血-神经屏障功能,但屏障结构和功能不够完善和稳固,损伤后更易形成水肿和功能障碍。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或置管过程中出现下肢异感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本组所有病例均为在置入腰穿针或硬膜外导管时出现下肢和局部异感,Auroy[5]等的报道与本组资料一致。

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是盲探操作,造成神经根损伤的原因主要有:(1)硬膜外穿刺针较粗、切针尖斜口宽,穿刺时针尖方向偏斜或操作粗暴,有可能损伤神经根[6],本组观察中没有出现这类情况。(2)硬外穿刺或经硬外膜针内腔置入腰麻针时,患者当即有异感或放射疼,随后这一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运动神经麻痹少见[7]。(3)置入的硬膜外导管坚硬或太长,穿刺针偏斜使导管直接损伤脊神经根引起肢体异感[8]。因此,当患者诉有异感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中止或更改麻醉方法,术中或术毕及时用药治疗。

神经根损伤后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性疼痛[9],一般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很少有运动障碍,神经根疼在术后3 天内最剧烈,多数患者周内症状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可达数月之久,经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辅酶维生素B12[10],存在与血液、脑脊髓液中,易进入神经元细胞器,促进轴突运动功能和轴突再生,提高神经纤维兴奋性,其机制为:(1)改善神经组织和细胞代谢,通过甲基转换作用,可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组织,维持轴索功能[11]。(2)动物实验证明,该药具有与类固醇激素同样的恢复神经损伤作用修复功能障碍的神经组织[8~12]。(3)抑制神经组织的异常传导[12]。本组观察显示:治疗神经根损伤后可能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早期阶段,甲钴胺疗效确切,与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地塞米松在神经根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始动作用,其机制为:(1)降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间接收缩血管,减轻神经根水肿[13]。(2)稳定细胞膜[14]减少受损神经纤维异常放电,阻滞疼痛神经纤维的传递。(3)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阻断神经肽的合成、改善微循环,避免神经的缺血性损伤;(4)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 FGF的表达[15]。(5)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防止粘连形成等。本观察显示:早期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优良率达95.8%,效果显著,作用可靠。

综上所述,甲钴胺和地塞米松在产科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所致神经根损伤后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阶段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早期阶段的治疗方法。方法:48例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损伤的剖宫产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n=24),Ⅰ组保留硬膜外导管,术毕即刻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5mg,每日一次;Ⅱ组不保留硬膜外导管,术毕立即肌注甲钴胺0.5mg,每日一次,观察记录5天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Ⅰ组优良率95.8%;Ⅱ组优良率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和地塞米松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中神经根损伤早期神经功能恢复阶段,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9.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九

当前,我国产业用地规模较大,大量城市出现产业用地紧张的局面,即使是产业园区也面临土地供不应求的困境,但与用地紧张向违背的是,大量产业用地存在违规使用等问题,如环保措施不到位等,因此,对产业用地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可以发现产业项目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而可以为政府部门做出处罚决定,将有限的产业用地用于更加环保项目提供参考。

一、产业用地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现实意义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产业用地开工后甚至建设完成开始运营后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分析环境影响控制是否落到实处,环境控制方案是否有效,因而对于推动产业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产业用地规模庞大需要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2012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的数量分别达到105、131家,此外还有大量的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不仅在规模上谋求扩容,而且数量上也有继续增长的态势,如截止到2013年8月,国家级经开区的数量达到200家,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达到96、58、46家,如此多的产业园区(基地),如果不对其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无法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产业用地开发后环境影响情况,一旦被部分不法企业发现其中得了漏洞,则可能会给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2.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被提上历史的高度,经济发展中的落后产能、环境影响大的项目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与压力,在此背景下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不仅可以帮助用地企业掌握产业发展环境影响情况,而且通过与产业建设初期环境影响控制预期比较、与国家环境影响控制标准或者说目标比较,可以更好的发现环境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3.产业用地环境影响的多面性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产业用地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包括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多个方面,并且部分影响是持续性的,如产业项目建成开始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因而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有效的评价,以评价是否会形成重大的危害,以此推动环境保护。

二、产业用地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要素

环境影响后评价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产业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项目周边的环境,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最后得出评价结论,通过这种分析和评价,可以较为系统的掌握产业项目用地环境影响的基本状况。

1.产业项目用地的基本情况

开展产业项目用地环境影响后评价必须详细的掌握产业项目的基本情况,首先,要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即项目所属的行业类别,产业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信用概况,项目是否履行了完备的手续特别是环保手续,如当前产业园区大多推行“三同时”管理是否在该产业项目上得到落实等。其次,要掌握项目建设的内容和技术水平,这包括项目建设的投资规模,项目建设进度如当前处于第几期开发阶段等,同时要了解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在同行业中的水平如处于领先状态、是一种落后产能还是其他,通过这些内容为确定建设项目的可能影响提供参考。再次,要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处理配套建设情况,如大气影响是否有完善的脱硫装置,水污染是否有净水设备等,同时要分析这些设备设施的有效性。

2.产业项目用地所处环境

环境影响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产业项目用地所处环境的基本状况,这种环境影响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当然,这一过程中要借助环保部门专门的监测力量和监测工具进行分析,并记录这些环境的基本情况。其次,要明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评价范围,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分析产业项目本身会对水、大气、声、土壤、生态等带来什么影响,如某产业项目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并且是主要的污染内容,这就要对污水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进行测定与评估。

3.产业项目用地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措施的效果

首先,要对产业项目污染源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同样包括水、大气、声、土壤、生态等方面,以水污染源为例,要详尽的分析项目开工建设期、项目建设完成后运营期水污染情况,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废水2个部分。其次,要明确产业用地项目所处地环境保护的目标,即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确定为合格,如水污染治理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再如噪声污染治理要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然后,要明确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这主要是对产业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预测环境影响的大小。再次,要对环境影响防治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一般而言,产业项目都会积极的举措减小甚至消除环境影响,政府部门也会对其作出限制,这就要求对这种措施的可行性或者说预期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对于噪声控制,应合理的安排噪声较大的作业安排在统一的时间,尽可能的采用围挡等消除噪声影响等。最后,还要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要明确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控制的策略,并提出环境监测的方法。

4.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结论

在所有的评估活动完成后,要做出一些基本的结论,包括环境影响控制是否可接受,与项目建设前期相比较环境影响控制措施是否得到落实,两者存在哪些重大差异,并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

三、产业用地环境影响后评价注意事项

开展产业用地环境影响后评价意义重大,因此,要保持评价的独立性与全面性,并制定完善的评估方案,推动评估结果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使后评价具有意义,能够发挥作用。

1.要保持评价的独立性与全面性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环境影响评估的发展,也是对环境影响评估的再评估,因此,必须保持评价的独立性。首先,必须避免受到环境影响评估方案的影响,即要有效的规避前期评估数据、评估方案和评估结果的影响,转而更多的依靠产业项目运行对环境实际影响的监测获得评估数据,并进而展开评价,以保障后评价的有效性。其次,要保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全面性,在后评价过程中,要系统而全面的对产业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特别是要挖掘前期环境影响预期中未能预测到或者预测不准确信息,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影响控制方案,防止环境影响进一步

扩大。

2.要制定完善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案

产业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需要有完善的评估方案来组织。首先,要明确评估责任主体,即由哪一组织机构负责评估事宜,并对评估的结果等负责,一般而言,产业项目用地评估可以由用地企业、产业园区等单位组织,这些主体本身与产业用地环境保护关系最为密切。其次,要完善评估过程管理,环境影响后评价组织单位要科学的筛选参与评估活动的人员、明确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案,并做好评估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特别是,对于评估过程中需要开展环境监测的行为,必须由专业的机构完成,以此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保障评估结果的可用性。再次,要推动评估活动的公开,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体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评估活动进行公开,提高评估活动的透明度。

3.要推动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的应用

首先,要针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之一在于发现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是产业项目运行中实际存在的,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要有效的将对策建议应用于实践,要利用各种渠道将评价结果呈送给环境保护部门、产业园区管委会以及相关的企业,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10.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大量输血患者35例, 所有患者输血量符合大量输血定义[1]标准, 排除先天性凝血障碍、凝血因子缺乏及口服抗凝药物者。

1.2 方法

1.2.1 采血时间及方法

研究对象在输血前、输血后12 h、输血后48 h、输血后96 h各采血1次, 每次采血4 ml, 分别注入枸橼酸钠 (1:9) 抗凝管、EDTAK2抗凝管, 充分混匀后, 立即送检。

1.2.2 PLT检验

EDTAK2抗凝血采用Sysmex五分类血液分析仪XT1800i及配套试剂检验。

1.2.3 FIB检验

枸橼酸钠 (1:9) 抗凝血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后12 h与输血前相比

输血前PLT均数为185.6, 输血后12 h PLT均数为71.3, 输血后12 h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输血前FIB均数为4.09, 输血后12 h FIB均数为3.01, 输血后12 h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输血后48 h与输血前相比

输血前PLT均数为185.6, 输血后48 h PLT均数为99.8, 输血后48 h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输血前FIB均数为4.09, 输血后48 h FIB均数为4.91, 输血后48 h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输血后96 h与输血后48 h相比

输血后48 h PLT均数为99.8, 输血后96 h PLT均数为149.2, 输血后96 h与输血后48 h 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输血后48 h FIB均数为4.91, 输血后96 h FIB均数为5.19, 输血后96 h与输血后48 h 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大量输血后, 患者FIB及PLT降低, 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首先, 失血时输入了大量不含凝血因子的液体, 血液被稀释, FIB及PLT稀释性降低;其次, 严重创伤的患者自身的PLT和FIB被消耗;最后, 急性大量输血时, 血液温度偏低, 输入人体内后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患者体温低于35℃时, FIB分泌降低, PLT数量及功能也会下降。本次研究中, PLT及FIB输血后均明显降低, PLT在输血后48 h有所回升, 但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IB输血后48h已回升至输血前水平;PLT输血后96 h比输血后48 h相比也有显著性升高。

注:PLT与输血前比较, aP<0.05;与输血后48 h比较, bP<0.05;FIB与输血前比较, aP<0.05, cP>0.05;与输血后48 h比较, cP>0.05

如何避免在大量输血过程中凝血功能障碍, 首先要密切监测FIB及PLT的变化, 找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吴小梅[2]通过研究推荐新鲜冰冻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1:1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周宏莉等[3]报道自体输血可保证血流动力学的基本稳定, 这些方法都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变化趋势。方法 35例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输血后12 h、输血后48 h、输血后96 h各采血1次, 检测血小板 (PLT) 及纤维蛋白原 (FIB) 的变化。结果 输血后12 h PLT及FIB明显降低, 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输血后48 h PLT有所回升, 但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FIB则回升至输血前水平, 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输血后96 h PLT持续回升, 与输血后4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IB输血后96 h与输血后4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关注大量输血患者PLT及FIB的变化, 避免由于大量输血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参考文献

[1]杨江存, 徐永刚, 孙杨, 等.大量输血指导方案 (推荐稿) .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7) :617.

[2]吴小梅.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4) :435-436.

上一篇:职业技能培训合同下一篇:大班制作交通标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