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精选8篇)
1.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一
2011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材料五
几点看法和感受
以上,四位老师已经就2011年郾城区中考语文试卷、在艰苦的抽样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详尽、深入、全面的解析,存在问题抓得得很准,分析得很透,提出的应对措施恰当、合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感谢几位老师的精彩解析。
与去年的试卷分析不同的是,今年我们随机调阅了30本共900份(其中实考891人)的试卷,分工后流水作业,每一块内容都是全部30本试卷全部统计、分析、解读(去年是分工后每人各分几本试卷,各自就自己的内容分析,每个人分析的试卷都不相同,有些数据有一点的偏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每一个数据,都是一页一页翻、一个数字一个数字记,之后统计出来的。抽样基数大,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更客观、全面、准确,但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我们可以想象,900份试卷,即使全部翻上一遍就得花费多长时间,更何况还要准确统计得分,如实记录学生答题情况,科学分析总结存在问题,思考今后教学中的应对措施。可以说,承担试卷分析工作的学校李集一中、实验一中、城关镇中、实验二中九年级的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智慧投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在这里,我想跟各位老师交流四点想法和感受。
一.关于这次会议,要正确认识会议意义,全面了解学习情况。去年,我们第一次中考质量分析会,举行得比较成功;今年,我们再次召开中考质量分析会,绝不是例行公事的重复。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中考质量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说是中考质量分析会,其实我们做得更多的还是试卷分析,这个会也不妨叫做中考试卷分析会。因为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缘故,我们很多老师见不到中考试卷,也就无从知道学生在中招考场上的表现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仅仅从语文考试成绩上,很难判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试卷分析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从学生的中考试卷中分析试题的考查内容,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而发现我们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
所以,在座的大部分毕业班课任老师,我们参加这个会议决不能仅仅是听一听别人的发言,记一记发言的要点,更应该认真地结合以上老师分析到的种种问题,就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我们的中考语文复习和辅导、试卷讲评等工作认真进行反思,造成学生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复习备考、自习辅导、试卷
评析等方面到底存在有怎样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的有所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可能更有方向,大面积提高语文考试成绩才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二.对于语文中考,要理性认识中考成绩,高度重视存在问题。中考成绩下来后,区教研室对全区各校各科成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看到全区语文平均成绩后,我感到很不满意,但和去年的语文平均成绩比较后,我惊异地发现,81点多的平均成绩,比去年全区平均76点几的成绩整整提高了5.1分,即使是横向和总分同为120分的数学、英语学科比,语文平均成绩也有进步。还记得去年分析会上,我用了一句话形容语文成绩,叫“我最深爱的语文,伤我却是最深”,今年的成绩,惨淡中有了一丝的亮色,确也多少给了我们一点点的安慰。
但在欣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理性、清醒地看待语文平均成绩的提高。纵向的成绩比较,是缺少固定的参照系的,具体地说,考查内容不完全相同,试题难度不同,试卷评改的尺度(宽松度)不同,成绩的高低变化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事实上,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试卷评改尺度对成绩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一篇作文,拉到三到五分很正常,即使是阅读分析题,评改尺度紧与松也会对最终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讲成绩、讲进步,是对我们艰辛付出的肯定,说欣慰,是努力之后得到回报的一种自然感受。但我们决不能被这小小的提高和实际上还很可怜的语文平均成绩所迷惑甚至迷醉。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仍然不高,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旧不少,我们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依然很多。
仍然就今年的语文试卷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中字音题得分较去年明显下降,这与今年本题型题目难度设置有关,也暴露出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漏洞较多的问题--一般性、难度不大的题目还能应对,稍有点迷惑性,就彻底玩儿完。反思我们的字词教学,我们讲要关注字词音与义的结合、要关注形与义的结合,但实际教学中乃至专题复习中,我们还是过多地强调了学生的机械记忆,甚至是撒开手让学生自行解决了事。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名著阅读的落实问题,反复说要让学生读原著,但我们有太多理由太多借口,最终造成我们太多的无奈。此外,记叙文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修辞方法及作用、人物形象分析等考点,议论文阅读中论证思路的分析、论证方法的辨识等考点,在去年就提出过,问题较严重,但今年答题情况仍然很糟。还有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和答题习惯的培养,仍然问题多多。复习中唯技,训练却不到位;读题不准,没有完全理解命题者意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说这些,没有指责的意思,而是说,我们教学中原本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所以,欣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关于经验交流,要虚心学习他人经验,重新认识教学教研。今天,李集一中和实验二中的两位老师作了经验介绍。李集一中至少连续两年取得了语文平均成绩全区第一的佳绩,实验二中则由去年的平均成绩第五跃至今年的平均第二,作为大校,有如此的进步,难能可贵。两位老师的发言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虚幻高深的理论,真实、平实、朴实。
关于经验交流,我想说的第一个词是虚心。这个词并不高深,也不玄妙,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听到别人的经验,第一反应是没什么新意,和我的做法没什么两样啊,之后觉得所谓的经验也不过尔尔,这样的态度,很难有进步。真正虚心的人会从别人看似毫无新意的经验中听出高明,找出自己的差距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进步。
第二个词是落实。今天两位老师介绍的经验中,几乎没有什么我们不曾听说过的新招,似乎并不怎么高明。有人说过,真理总是穿着想到的外衣。真正管用的经验,除了个别的创新之外,往往是鲜有新意的,而且,越是实用性强,内容就越细。所以,在给两校老师交待任务时,我说,真正的新意就在细节中,你介绍得越详细,别人越能听出有用的新意来。从两位交流的经验看,大致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一是“细”,一是“实”。细是抓得细,实是落实到位。我想,这才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真正法宝。
成绩统计出来后,我曾邀两所学校的教研组长面谈,形式大致是我问他们阐述,每次都谈了近半天时间,很有感触。这里既有老师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问题,也有集体教研因素,既有教学和复习形式的问题,也有训练、试题评析的问题。
下面我就我感觉最深的几点再和大家分享,也算是强调。
一是敬业精神。在和甄淑霞老师交流时,她提到过一个细节,临近毕业的模拟考试,学校要求当天拿出成绩。他们毕业班老师不坐等他人的援助,七个人分工合作,认真细致地评改所有试卷,没有其他老师,更没有学生帮忙,统一标准,给学生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分数,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个想法,模拟考试是中考前对学生的实战训练,试卷的评改应该慎重、细致、严格,千万不要因为时间紧而放松评改的标准,致使学生成绩虚高,这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语文考试容易得分,使得原本就不重视语文学习和复习的学生更忽视语文的复习。这种成绩不是真胖,是浮肿,浮肿是病,丝毫不值得夸耀。
二是合作精神。两所学校取得优良成绩的另一个原因是老师们的合作意识强,不论是学校统一的集体教研还是课前课后的交流,每个人都不保守,智慧碰撞能产生更强大的智慧能量。作为一个团队,每个成员之间首先不能有猜忌和防范心理--我的经验不能给别人说,不然他就超过了我;或者有什么问题不能让别人知道,不然显得我太无能了。防范只会让我们封闭,封闭会让我们狭隘,狭隘会让我们前行的步履蹒跚。李集一中的老师去拿卷子时,随手翻开一本,见到一个名字,马上说,这是我们某某班的,他如何如何。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我们几个没事儿交流,哪个班里谁成绩好,谁成绩差,典型的就那么几个,怎么会不知道呢?她还说,他们还专门对所有班里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过单独的辅导。在这里,班级的界限被打破了,他们真正形成了一个作战的整体!我听了,很感动,也很惭愧,至少,在我教书的时候,我做不到这些。
三是科学训练。两所学校交流时都提到了训练和试题的评讲,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老师下水,精选习题,认真讲评。老师先下水做题,才知道哪些题有训练价值,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作业压力,同时也为高质量的讲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少人有一个认识,只有多做题,成绩才能提高。我们往往在考前会说,哎呀,还有多少多少套题没让学生做呢。结果呢,学生每天作业堆成山,很多人只好应付了事,甚至不少学生要么乱画一通,要么照抄答案。九年级第一学期,一本“中考必备”,几十套题,让学生全部做完,而且各科都会如此要求,他们能怎么办?只能应付了事啊。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明确这种意识:让学生做的每道题,我都做过(至少看过)了;留给学生的这些练习,我能有时间做完。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以相对比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练习。再说讲评,只让学生做,不给讲评,甚至只给对对答案,学生能得到什么?得到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这一点在毕业班学习中表现是最为突出的。所以,我认为,三十多套题,让学生精练十套左右就足够了,关键是要练一套,讲评一套,讲评一题,能收获一点。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就是巨大的。
四是训练意识。今年的中考复习工作,我们很多学校都重视了答题技巧的指导,但在复习过程中,却出现了强化技巧、唯技巧的倾向。课堂上老师重点讲技巧,学生忙着记这些理论,记完以后,却没有训练的时间,只好放在课下,就又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做题、讲评的种种问题。我们之所以在今年复习中提出第一轮复习紧扣课本,利用课文渗透考点,就是考虑到课文本身具有典范性,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便于用来进行考点训练的特点。这样,这一轮复习做扎实了,第二轮复习在答题技巧上就无须过多花费时间,重点放在训练、讲评上
就可以了。听复习课时,我举例说,修辞方法讲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很好记,但难就难在这个比喻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如何生动形象的分析上,而这个分析是要靠具体语境的训练进行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时,提高了考查修辞方法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我们复习中训练不足、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跟大家交流的第四点感受,是关于集体教研的,要切实强化集体教研,科学定位教研内容。今年春节后,教研室先后组织教研组长到沙北昆仑路小学和区实验小学观摩语文集体教研活动,我个人也多次给教研组长们强调集体教研的问题,现在看,我们初中学校的集体教研工作尽管较以前在制度、形式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相比一些小学,整体仍然滞后。客观地说,集体教研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只有学校一把手高度重视,才可能真正抓好,但前提是我们老师本人也要正确认识,积极主动。
从李集一中和实验二中的经验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集体教研意识的强弱不仅关乎老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到一个学校整体成绩的提升。
那么我们的集体教研研什么?除了基本功的训练、专业理论的学习、日常听评课、问题探讨之外,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教材的解读。
今天,部分学校七八年级的老师也来参加会议,值得肯定。因为就像实验二中说得那样,中考不仅仅是九年级师生的事,七八年级的教学是基础。
关注教材解读,首先要有学段的全局意识。不论是哪个年级的老师,都应该对整个初中学段的教材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认识清楚了,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而训练到位了,毕业班的复习工作会事半功倍,高效优质。
教材解读解读什么?
我们通常情况下,一说集体教研,一说解读教材,就理解为把下周要讲的课给说说,视角仍放在怎么教上,甚至就是拿一课的教案设计通读一下,大家议一议。这种理解和做法是偏颇的。
首先说明我个人一个私人的观点,我不赞成任何一种模式统领语文课教学,也不赞成大家统一教案。
我认为,教材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怎么教”的问题则教由老师们自主解决,统一教案的结果是剥夺了老师处理教材的自主性和个性。所谓“教什么”,就是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性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语文能力的全息体,字词句段篇章语修逻,写作技法,再加上人文性,情感、思想、文化等等一大堆,教什么实在是一个应该好好思考认真选择取舍的重要问题。
把六册书的单元提示拿来看一下,就能明白,每个单元的学习编者其实是有学习重点的指定意识在里面的,只是这个指定还比较模糊,比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能就包括了概括文章内容(记叙文的主要事件、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内容、议论文的论点及大致思路)、包括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文章层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初步理解等内容,而如果再对应中考知识点、能力点,则可能会更细,具体到一篇文章而言,单元提示的重点是否能一一对应地显示出来,则还要结合文章本身内容和特点来判断。我们要做的解读工作,就是要在整体把握教材全局的基础上,深入到单元内部、课文内部去,确定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训练意识。在明确了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后,我们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环节,力争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目的,即这个环节要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利用什么手段,达到什么程度等。
这样,我们在每一节课里训练的可能是一两个点,三年下来,就可能是一个完全的体系,一个兼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体系。复习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这个体系给梳理明确一下再强化训练就可以了。
这个工作比较繁杂,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老师集体合作,通力配合。如果我们在集体教研上做好教材解读工作,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减少很多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老师们,关于语文教学,有太多的意见和争议,真的是难以统一。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在难以统一中彰显了复杂的美。我又想起了张楚的那句歌词:“在没有方向的风中开始跳舞吧,或者系紧鞋带开始歌唱。”
2.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二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 名篇名句默写大致有两种出题方式:一是直接型默写, 即试题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空缺部分;二是理解型默写, 即试题给出一定的语境, 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并结合对诗文的准确理解来补写。理解型默写的关键是理解, 自不必说;直接型默写, 也要理解先行, 因为不理解就易写错别字, 理解是准确的基础。
名篇名句默写常见的错误有:写不出来, 错位搭配, 答非所问, 添字、漏字, 写错别字, 笔画不清等。常见的丢分原因有:记忆不牢, 只背不写, 混淆同音字, 混淆形近字等。
那么, 如何备考“名篇名句默写”才能确保不失分呢?备考建议如下:
一、反复背诵, 反复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面广量大, 要有“长流水、不断线”的复习安排, 平时加强背诵, 熟背考纲规定篇目。可制定一个计划, 利用早读、自习, 甚至一些边角料时间, 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化整为零, 每一篇都要背诵过关、默写过关, 做到“一字不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多背更要多动笔默写, 只有默写了你才能知道自己哪儿有问题, 会出现怎样的问题;识记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形词、同义异形词, 留意语句顺序等。可以准备一个默写本, 在本子上默写, 默写完后一定要对照原文批改, 特别要关注自己出现的问题。对你而言, 这些被筛选出来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要加倍注意,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强化。
二、死记不如巧背, 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平时背诵名篇名句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识记, 如果还能有意识地运用就更好了。要有一举多得的思维, 可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名句;对于长篇, 要学会切割, 先化整为零, 段段清, 再化零为整, “组装”成篇;为防止句序错乱, 可以将每句的第一个字单独拿出来组成一段话去记忆;还可以利用谐音字、对称句、互文修辞、中心句、关键字等去识记;等等。识记过程中, 自己要多悟多思考, 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最管用。
三、善于借助, 尝试回放
建议在拿到试卷时就留心一下名篇名句默写题,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 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上下句的默写, 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进行推导;内容提示的默写, 可先默背有关内容, 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一时想不起来, 可先放一放, 不要急躁;答完题, 一定要反复默念, 要把整个句子作“全程回放”, 尽量由前往后回放, 这样, 也许就能回忆起来, 也可以发现语序不当、书写错漏等问题。
四、仔细审题, 按规定默写
看清题目要求, 是全部默写, 还是选择性默写。如果是选择性默写, 那就按要求来, 要求默写四句就默写四句, 并要选择自己有把握的来默写。
五、灵活处理
考场上如遇到自己难以默写的语句, 可以直接放过, 不必苦思冥想, 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试题上。
六、背得好, 还要写得好
默写题, 除了考查识记外, 还考查考生的书写。默写题的批阅, 主观性较强, 阅卷老师看不清楚, 或认为书写不规范, 就可能扣分!因此, 要加强书写训练, 将字写端正, 笔画写清楚。字迹一定要清楚, 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画地写整齐。注意难写字、复杂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七、做好梳理、归纳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做好梳理、归纳工作。音同形近字, 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不能写成“恒”, “雁”不能写成“燕”;“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鹜”不能写成“骛”。音同形异字, 如“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不能写成“忧”, “海上生明月”中的“生”不能写成“升”。通假字, 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不能写成“性”,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不能写成“授”。文言虚词, 如“故不积跬步”中的“故”不能丢,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的“且夫”不能丢。难记难写字, 如“噫吁嚱”中的“嚱”, “畏途巉岩不可攀”中的“巉”。易混的句子, 如“语不惊人誓不休”与“不指南方不肯休”等。只有坚持梳理、归纳, 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典型例题解析】
纵观近几年高考对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 试题主要有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两种考查形式。
一、直接型默写
1. (2016年浙江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 筋骨之强, _________,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2) 夫以秦王之威, _____, 辱其群臣。______, 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客喜而笑, ______。肴核既尽, 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 _______________, 封狼居胥, 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昨夜雨疏风骤, __________。__________, 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解析】题目给出上句或下句, 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句子, 补写空缺部分。这类默写的易错点在于个别字的书写上, 如“赢得仓皇北顾”中的“仓皇”两字, 考生就容易写错。
【答案】 (1) 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
(2) 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
(3) 洗盏更酌杯盘狼籍
(4)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5)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2. (2016年江苏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 不宜妄自菲薄, ______________, 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3)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_____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地崩山摧壮士死, 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6)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______________,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8) 心事浩茫连广宇, ___________。 (鲁迅《无题》)
【解析】这道题是直接型默写, 难度不大。易错字词是“垂髫”“栈”“钩连”。
【答案】 (1) 夕揽洲之宿莽
(2) 引喻失义
(3) 黄发垂髫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早生华发
(7) 不义而富且贵
(8)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理解型默写
1.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 生是我希望得到的, 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 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 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 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 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 她们伫立远眺, 盼望着皇帝临幸。
【解析】考生必须依据题目给出的语境, 结合对诗文的理解, 补写空缺部分。第 (1) 题, “生是我希望得到的, 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是对“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的翻译, 明白这一点, 后面的空缺部分就能填出来了。第 (2) 题, 从题面上看, 由“收束”“转入后文”可知, 这两处空缺应填的是过渡句。《蜀道难》抒发的是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友人离开长安将赴蜀中, 诗的前两段写蜀中道路险难, 其意图是不想让友人前往;第三段写蜀地人事叵测, 其用意是希望友人早日归来。第 (3) 题, 由“伫立远眺, 盼望着皇帝临幸”这个语境可以判定空缺部分应填的内容。
【答案】 (1)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2.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指出, 蚯蚓虽然身体柔弱, 却能“__________, 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 在《出师表》开头, 诸葛亮向后主指出, 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 在《永遇乐 (千古江山) 》中, 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 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 最终却“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也是典型的理解型默写题。诗无达诂, 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理解, 命题人在设定语境时, 其所依据的是教材的注释, 因此考生必须要回归教材。
【答案】 (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常见题型撷英】
1.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 鲁庄公十年, 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 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严格地说, 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 只是声音单调繁杂, 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 在《赤壁赋》的开头, 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 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2016年山东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_________, ___________”,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 千古传诵。
(3) 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 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 (2016年上海卷) 默写。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___________________,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3) 楚天千里清秋, 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 夕阳下, 酒旆闲, 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5) __________________,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知足不辱, _________________。 (《老子》第四十五章)
(7) 奇文共欣赏, 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移居》)
(8)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长相思》)
4. (2016年天津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2) 既窈窕以寻壑, 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__________________,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_,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5.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离骚》中, 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 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 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一联, 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3)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6.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指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 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 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 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 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7.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
()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 最后境界顿开, 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8. (2014年大纲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 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 _________”,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 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 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前, 要以之为师, 而“_______, _______, ______”。
《过零丁洋》一诗中, 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演练】
1.孔子在《论语》中, 以松柏作喻, 指出人要有气节、弘毅、耐艰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中, 传授给子贡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 即“恕”, 并用“_________, ________”两句解释这一字的内涵。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认为, 祸患灾难之所以有所不避, 不惜舍生就死, 是因为“________, _______”。
4.高位厚禄能让人丧失本心,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通过“_______, ________”两句对高位厚禄进行了质疑。
5.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________, 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在《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 孟子认为“________, _______”这样的国家总是要灭亡的。
7.《左传·曹刿论战》记载, 鲁庄公十年, 齐国侵伐鲁国。曹刿请见鲁君献策, 他的乡人认为曹刿身份卑微, 没有必要参与这件事, 但曹刿却说:“__________, ___________。”
8.在《左传·曹刿论战》中, 鲁庄公认为自己不敢独自享受锦衣玉食, 一定分给别人, 因此可以与齐国一战, 但曹刿却持有异议, 理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左传·曹刿论战》记载, 齐国战败, 但作为大国, 却不堪一击, 可能是诈败, 估计有埋伏, 曹刿却敢于挥师追逐。曹刿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阐述其追击齐师的理由。
10.《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_______, _________”两句从身高、形体、容貌三个方面描写邹忌之美。
1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______, ________”两句反映了齐威王勇于纳谏所达到的政治效果。
12.《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记载, 齐威王采纳邹忌的建议, 以赏求谏, 即使是“________, ___________”, 也能受到下赏。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 因为追念先帝的恩遇, 要报恩于陛下, 所以尽管蜀国处在存亡危急之秋, “_________, __________”, 可见文武百官都在恪尽职守。
1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 因为皇宫朝廷都是一体的, 所以后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 皇宫事务, 事无大小, 都可以先咨询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良实忠纯的人, 然后再去施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追忆躬耕南阳时期的志向。其实这一时期诸葛亮韬光养晦, 并非胸无大志。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 他之所以在五月渡过瘴气滚滚的金沙江, 涉险深入不毛之地, 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
18.有人说, 蜀国在三国中最弱, 诸葛亮之所以多次北伐, 其实是以攻为守。这种论点看似有理, 不过不符合实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 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他北伐的动机。
19.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林, 桃花林奇异之处除了广阔纯粹之外, 还有一个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些深深吸引着渔人, 使得渔人不断前行, 打算穷尽桃花林。
20.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 __________”, 形象地表现出桃花源里居民生活的幸福安详。
2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的桃花源远在世外, 和外人间隔, 历经两汉魏晋不与山外通人烟, 因此见到从山体小口攀入的渔人后, 源里居民“_________, ____________”, 惊喜之状, 跃于纸上。
2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 两次写到桃花源里居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大方, 其中第二次是“_______, _________”。
23.郦道元《三峡》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 通过日、月两个意象, 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两岸群山之高。
24.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是对郦道元《三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直接化用。不过他们的用意不同, 李白意在表明贬中遇赦内心之轻快, 郦道元意在从侧面烘托夏日三峡水流之急湍。
25.韩愈在《杂说 (四) 》中指出, 千里马白白地辱没在奴仆手中, 和庸马一同老死在槽枥间,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6.韩愈在《杂说 (四) 》中指出, 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但这个才能却不能展示出来, 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7.韩愈《杂说 (四)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有力地讽刺了牧马者昏聩无知的嘴脸, 借以抒发内心不平之气。
28.刘禹锡《陋室铭》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 烘托出陋室环境之雅。
29.刘禹锡《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 把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亮的茅庐、扬雄的亭子, 其实是以诸葛亮、扬雄这些先贤自勉, 用德行的丰茂来超越物质的简陋。
30.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用日光下的鱼影侧面烘托小石潭的清澈。
31.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游观小石潭, 寄情山水以泄苦闷, 发现小石潭的时候他的内心有那么一点短暂的快乐, 但是精神深处仍然是悲凉的, 《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透露了他的这种心境。
3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指出, 虽然滕子京是谪守巴陵郡, 但仅仅一年的时间, 巴陵郡就出现“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景象。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赞许, 也为下文抒发仁人之心作铺垫。
3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 通过远山和长江两个意象, 侧面烘托出洞庭湖的雄伟阔大, 为下文抒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襟怀作了铺垫。
3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连用两个比喻, 描写了月光下洞庭湖迷人的景色。
35.我们中国人喜好从《诗经》中为子女取名, 国学大师陈寅恪长女之名“流求”, 正是由《诗经·关雎》“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而来。
36.曹操登临碣石山, 东望沧海, 看到海水浩瀚, 岛屿挺立, 他在《观沧海》中用“_______, _______”两句描写了这一壮阔的景色。
3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 ________”两句, 与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异曲同工, 都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3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通过对花草的描写突出早春的特点, 流露浓郁的生机, 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趣颇为相似。
39.严格地说, 陶渊明并非避世, 他只是躲避不堪的官场而已, 因此他归隐的地方, 并非幽邃的山林, 而是人来人往的地方, 从他《饮酒 (其五) 》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40.陶渊明《饮酒 (其五) 》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脍炙人口,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 反映出作者“心远地自偏”的飘逸形象。
41.孔子说诗“可以观”, 也就是说诗歌具有历史的功能, 通过诗歌可以观察到一段历史, 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 _________”两句, 后人由此可以看到大唐雄壮的气象。
42.李白凭借大胆的想象而“白也诗无敌”, 比如他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到荒凉险恶的龙标, 内心极为担忧, “________, ___________”, 把一片忧愁通过神奇的想象传达出来, 至今让人拍案称奇。
43.在先秦时期, “忠”和“信”一样, 是社会美德, 不仅仅是下对上要忠, 上对下也要忠, 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有所体现。曹刿在得知鲁庄公竭尽全力保证司法公平后, 认为鲁庄公忠于职分, 忠于民众, 于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请求随从鲁庄公作战。
44.李白《行路难 (其一) 》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极写酒食器皿珍稀昂贵, 看似夸张的闲笔, 其实是为下文抒发内心苦闷作铺垫的妙笔。
45.李白《行路难 (其一) 》中的“________, _________”两句连用两个比喻, 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仕途艰难、壮志难酬、事功难立。
46.李白《行路难 (其一) 》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连用两个典故, 一个是殷周之际吕尚的典故, 一个是夏商之间伊尹的典故, 表明诗人虽处困境, 但对仕途仍怀有期待, 为下文抒发乐观的精神作铺垫。
4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 收束了上文对秋风的描写, 又引起下文对秋雨的关注。
4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抒发了以天下为心的胸襟, “_______, _________”两句, 无意中提及一件日用品, 从一个细处折射出杜甫生活艰难, 处境困顿。
49.杜甫自从安史之乱后, 由于忧国伤时, 几乎夜夜失眠, 这一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 ________”两句中有所体现。
50.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 ________”两句, 既收束上文对白雪的描写, 又转入下文对武判官离别的眷恋不舍。
5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 ________”两句, 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5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从正面描写早春的特点, 体察入微, 非常人能及。
5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从侧面烘托早春, 以暮春三月作衬, 烘托早春生机勃勃之美。
54.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通过虚写, 表达了离情之苦和盼归之深。
55.杜牧的《泊秦淮》含蓄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个人享乐的上层人物, 这一弦外之音是通过“______, 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来的。
56.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表达了对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
57.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情致缠绵, 音调谐婉, 对仗工稳, 宛如天成, 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 意韵幽微, 淡雅温厚。
58.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 把抽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类似。
5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标题是登山, 从内容上看是登山上的应天塔, “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严格地说, 这首诗应该把标题改为“登飞来峰应天塔”。
60.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巧用地名表达了兵败之际被俘之后内心的深切感受, 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6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 通过两个比喻,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家国之恨。
6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的“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揭示了一条普遍性的规律, 即万事万物, 包括人事, 都不能圆满, 总有缺憾, 因此达者应该有超然的情怀。
63.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写道, 他想乘风到天上宫阙, 但没有实行, 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
64.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 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表达了对学和思的看法, 即“_________, ___________”, 这是他从自身阅历中体会而来的。
66.荀子在《劝学》中, 连用两个比喻, 得出君子要广泛地学习, 不断地反省, 才能无过错的结论。这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
67.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以蟹为例, 告诫求学的人不要用心浮躁, 否则学文不成, 安身立命无所。
68.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用惊叹的语调, 直接抒发对蜀道的感慨, 气贯长虹, 先声夺人。
69.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 从历史的角度写蜀国和秦地长期隔绝, 这暗示秦蜀之间地势险恶, 从而为下文壮士用生命打通蜀道作铺垫。
70.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 通过转动石块的急流和冲击崖壁的瀑布两个意象, 表现蜀道之险。
7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 ___________”一联, 通过视听动静的结合, 不同色彩的搭配, 描绘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
72.白居易《琵琶行》的开篇, 通过“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 同时也为下文写“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埋下了伏笔, 其章法之妙, 令人叹服。
7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既收束了对欢快乐声的描写, 又转入对悲愤之音的摹写。
74.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 用侧面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75.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琵琶演奏和身世叙述的无限感慨。
76.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 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77.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表明如果要到远方, 就需要在出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储备干粮, 这与上文的“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思相似。
78.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 之所以能够任世人毁誉而不动心, 认清物我的分际, 辨明荣辱的界限, 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
79.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 列子虽然能够驾风行走, 十分轻快, 对于招福的事情, 也没有拼命追求, 但还是没有到达至人的境界, 这是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
8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比我年龄大的人, 他闻道本来就比我早, 我以他为师;“________, ___________”, 我以他为师。总之, 我师的是道, 哪管他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
8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一个人爱他的儿子, “______”;对于他自身, “_________”, 这样的人, 真糊涂!
8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儿子“_________”, 选个老师教授他;自己“___________”, 却以从师为耻, 这是“小学而大遗”。
8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士大夫之族之所以不愿意从师, 是因为他们认为, 大家的年龄差不多, 道也差不多, 是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正是这种奇特的心态, 导致师道不兴。
84.韩愈在《师说》中, 举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然而郯子等四人的贤能都不如孔子的例子, 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5.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贤过弟子, 这是因为“_______, ___________”。
8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李蟠十七岁, 好古文, 除此之外, 他身上还有一个可贵之处, 即“________, ____________”, 正是基于这一点, 韩愈才写作《师说》赠送给他。
87.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 写的是曹操的风采, 面对大江斟酒, 横执长矛作诗, 不但有豪气, 而且有文韬武略。
88.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 寥寥几字, 传达出曹操、周瑜当年打仗的古战场的地理特点。
89.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 用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侧面烘托出客人吹奏洞箫的悲凉。
90.《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 暗示女主人公和她的丈夫是青梅竹马, 且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基础。
9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 反映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 没有沉溺于悲伤而哭哭啼啼, 正所谓“哀而不伤”。
92.《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 意在告诫女子不要和男士沉溺于爱情。
93.《诗经·氓》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 比喻女主人公出嫁之时容貌姣好。
94.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________, 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95._________, ___________。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96.初极狭, 才通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97.天大寒, 砚冰坚,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8.穷冬烈风, 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9.四面边声连角起, _______, 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0.左牵黄, 右擎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1.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_________, 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102._________, ___________。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
103._______, ____________。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原《离骚》)
10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常见题型撷英】
1.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 (1)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 (1) 贤者能勿丧耳
(2) 青海长云暗雪山
(3) 水随天去秋无际
(4) 两三航未曾着岸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6) 知止不殆
(7) 疑义相与析
(8) 夜深千帐灯
4.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 亦崎岖而经丘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 吴楚东南坼
(5) 一蓑烟雨任平生
5. (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 (1)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8. (1)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新题演练】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8.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0.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1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1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9.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乃大惊问所从来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6.食不饱力不足
2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0.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3.衔远山吞长江
3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5.左右流之寤寐求之
3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4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7.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8.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49.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6.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5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8.剪不断理还乱
5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0.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6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8.噫吁嚱危乎高哉
69.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0.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7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7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7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7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76.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7.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78.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79.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8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81.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8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6.不拘于时学于余
8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88.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8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9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9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9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94.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7.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98.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9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00.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0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02.屯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0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三
副标题:线索是散文神聚的重要标志,一定不能忽视!关键词:方法指导,典型示例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一、方法指导: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如《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悲愤”的情感做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悼念,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无比愤怒之情。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海燕》)。
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一)、命题揭密 :线索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二)、答题思路: 点明文章的线索,指出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或全文内容具体分析。即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线索+作用+解析。
二、典型示例:(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1 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试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需要从开头到结尾找到有哪些地方写了“杜鹃啼”,再分析各处的“杜鹃啼”在构思方面的作用。
4.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四
纵观201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改革意识。试题的学科性、导向性、文本性鲜明,同时区域性特色不断增强。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加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2010年河南省中考试题特点
2010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同时,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又形成了以下特征:
1.依据课标,淡化教材,能力立意,区域性特色鲜明
中考试题命题时都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特色也更加鲜明。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少试题取材于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
2.注重知识的覆盖面,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试卷结构合理
2010年河南省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试题量逐渐减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试卷结构出现相对稳定,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或“表达与交际”)“应用与写作”四大板块。试题难度适宜,梯度设计科学,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基本维持在7∶2∶1。题型相对稳定,以主观题为主,单纯的客观选择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一般在10%以下,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以常规题型为主,同时新题型也不断涌现,新题型题量与分值设置恰当。“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题型的实验田,也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新中考的鲜明特色。
3.注重积累,落实基础,强调语感,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对语文知识积累的注重主要体现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考查,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常用汉字(词语)的字形、古诗文的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试题甚至考查了汉字的规范书写,试题都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考查力度,分值为全卷的8%左右;考查方式已由简单的默写,发展到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考查的范围都在课程标准规定之内。
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试题材料的选择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包括正确使用词语、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常见的病句、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句式、压缩语段和扩写语段等。
4.注重阅读欣赏,强调整体感知,着眼语言品味,彰现个性解读
阅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选材经典而浅易,同时兼具意趣。着重考查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的理解,立足于读懂文意,对文章内容、章法分析不作太高要求,符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比较广泛,兼顾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量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设题立足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不少试题需要学生紧密联系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来理解,有利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人文精神。
5.注重综合与探究,增强了语文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2010年河南省在综合与探究这一方面设置的题型丰富多样,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表达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以及生活中语文运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题开放性强,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意。
6.作文淡化审题,强调真情实感,引导追求真、善、美
2010年河南省中考作文,我身边的_______。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没有设置审题障碍,淡化了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给了学生较宽松的选择余地,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围绕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主题积极健康,着重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和感悟生活。
7.命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时事热点入题鲜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热点题材都在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这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本”“小课堂”,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2011年河南省中考备考建议
通过对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在2011年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值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说明,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考试说明》源于《课程标准》。中考命题是遵纲守本的,必须逐步学习,明晰、准确地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减少盲目性。中考试卷的总体布局已基本趋于稳定,各个试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以及答案、评分标准等,都经由专家们精心设计。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平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一方面使自己在考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只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语文知识网,才能更好地进行应考能力训练。
3.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如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等,学会化整为零。
4.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用好课本。要实现“用课本学”,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和写作中。这样,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5.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可多进行一些片断写作训练,也可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可以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如语言训练,可以对作文进行补充修饰语的修改,变换句式的修改,运用修辞方法的修改,使作文的语言更灵动。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才能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6.有效地使用练习,强化训练应试能力
(1)多做“精典”题目。选择那些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这是有效使用练习题的关键。
(2)多做分类练习,少做综合练习。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更好地配合复习计划,有助于把握知识链,实现“举一反三”。
(3)做题要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做题应有计划性,先易后难,切忌眼高手低。
5.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五
1.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逐步增大。(修改:把“逐步”改为“逐渐”)B.学习成绩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修改:在“提高”前加“能否”)C.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修改:删去“不”)D.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修改:把“改正”与“认识”调换位置)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十六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新修订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条例》。(将“通过并审议”改为“审议并通过”)
B.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将“增长”改为“增加”)C.一般而言,身体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平时注重锻炼。(在“注重”前面加“是否”)
D.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大。(将“增大”改为“提高”)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语义重复,删去“其原因”或者“造成的”)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C.做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并且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将“并且”改为“和”)D.荣获“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的藏族医生洛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将“可以提升自我”和“能够增长知识”互换位置)
B.通过后天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和磨砺,使浙江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某些选手的记忆技能发生了改变。(去掉“使”)
C.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D.广州是个国际化都市,请市民自觉保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把“保持”改成“维护”)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将“在作怪”删去)
B.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使”)D.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将“自我”册去)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删去“不要”)B.《城南旧事》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成长少女的可爱事件。(“少女”改“姑娘”)C.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品味到戏曲悠长的韵味。(去掉“通过”或“让”)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左右。(删去“大约”)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2016年中国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从巴西奥运会胜利凯旋归来。(删掉“凯旋”)B.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我的数学成绩迅速加深了。(“加深”改为“提高”)C.期末考前,班主任一再强调:切忌不能作弊,否则取消成绩。(“一再”改为“反复”)D.本周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较上周下降了一倍。(“一倍”改成“一半”)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充沛。(搭配不当,把“充沛”改为“健壮”。)B.进入初中后,他一直始终参加书法班的学习。(重复累赘,删掉“始终”一词。)
C.这篇通讯报道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谋福利而鞠躬尽瘁。(缺少成份,在句末添加“的事迹”。)D.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把“就”改为“才”。)
9.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才能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直到最后锤炼自己,成长自己。
修改:将“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与“锤炼自己,成长自己”互换。
B.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修改:在“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后加“的科学”或去掉“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一句中的“是”。
C.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修改:“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D.国外处罚出售他人信息的行为,对未构成犯罪的,一律施以严厉的经济罚款。修改:应该把“罚款”改为“处罚”;或删掉“经济”。
10、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增强复习效果,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诸如难易结合,化整为零,知识归类,注重训练。修改:在“注重训练”的后面加上“的措施”。
B.为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光华中学制订了严肃的规章制度。(修改:将“严肃”改为“严格”)。C.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修改: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
D.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修改:在“有”前面加上“是否”)
1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把“厚厚的”放在“一叠”的后面)B.在建设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把“却”改为“都)C.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把“使”改为“以致”)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去掉“不”)
1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把“讨论并听取”改为“听取并讨论”)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删除“使”)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把“改革”改为“提高”)D.昨天上午,我等了他整整一个小时左右。(把“整整”改为“足足”)
1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件,学校政教处采取了许多安全措施,收到了成效。(“防止”换为“避免”)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删掉“突然”或“渐渐”)C.是否多阅读,也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去掉“是否”)
D.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下降了一倍”应改为“下降了一半”)
14、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去掉“由于”或者“使”)B.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决议。(“通过并审议”改为“审议并通过”)
C.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控诉”改为“揭露”)D.遭到特大雪灾破坏的南岭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基本全部恢复。(在“基本”“全部”中删去一个)
1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一期间,我省各大景区客流井喷,游人如织,密密麻麻。(删除”密密麻麻“)B.自国内首家专业未成年人门户网站“童年网”开通以来,深受社会关注。(删除“自”)C.能不能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功不可没。(删除“不能”)
D.五月的南方是个多雨的季节,要做好防洪抗灾的准备、(把“防洪抗灾”改为“防洪”)
1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修改:删除“正在”)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修改: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修改:把“成为”改为“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修改:删除“通过”)
1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修改:把“不要”删去)
B.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和精力还很健壮。(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C.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篮球,所以姚明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修改:把“姚明”和“我”的位置互换)
D.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修改:删去“通过”)
1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了解”互换位置)
B.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C.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把“避免”改为“防止”)
D.近一两个月来,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开始严惩无视红绿灯信号乱穿马路。(在“乱穿马路”后加“的行为”)
1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后面加“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将“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互换位置)
C.费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儿童时期的经历。(在“身体”后面加“的状态”)
D.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把“不管”改成“尽管”)2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语意重复,“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之一。)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表意不清,“这样”一词指代不明。)
C.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缺主语,去掉“使”,并将“游览者”移到“无不”之前。)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 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用词不当,将“依赖”改为“依靠”。)
2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
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去掉“批评”)D、雾霭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加大”改为“加剧”)
2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本届亚运会上,经过奋力拼搏,刘翔再次登上了男子110米栏冠军。(把”登上“改为”赢得“ B.通过观看航天科技展览,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删去”通过“或”使“)C.市长工作繁忙,经常要接待很多市民的来访。(”市民的来访“改为”来访的市民“)D.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把”随地吐痰“改为”不随地吐痰“)
2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世纪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在天津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后果。(将”后果“改为”成果“)B.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将”充分“调到”发挥“的前面)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在句末加上”的服务“)D.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李华老师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合格中学生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将”讲座“和”报告“互调位置)
2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把”广泛的“改为”广泛地“,再调到”交换“的前面)B.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在”经过“前加上”我“)C.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将”勇气“改为”信心“)D.当代青年应担负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在句末加上”的重任“)
2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岳麓山红叶、登高远眺的好时候。(将”深秋的岳麓山“中的”的岳麓山“删去)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感受世界,用美的心灵去看世界。(将”感受“和”看“对调位置)C.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及时“调到”发现“前面)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删去”能否“)
2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警大队在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大家进出校门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删去”和事故隐患都“)B.听到几位华人拾贝者在英国遇难的消息,我的心情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删去”久久“或”长时间“)C.一些跟风炒房者的财产受到重大损失,这说明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和理财水平有待提高。(将”投资观念和理财水平有待提高“改为”投资观念需要改变,理财水平有待提高“)D.既然你能够仔细地读完这本书,那么,你一生将受益无穷。(将”既然“改为”只有“)
2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建设南水北调的工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将”却“改为”都“)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删去”在……下“)C.全班同学和团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将”积极“改为”踊跃“)D.为了防止非法使用地沟油的现象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删去”不“)
2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能胡编乱造。(删去”切忌“或”不能“)B.刘翔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改为”中国人对刘翔这个名字都很熟悉“)C.广州举办亚运会,因为展示传统文化所以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把”因为……所以“改为”既……又“)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删去”经过")
2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冶的古矿冶遗址和阳新的布贴画征服了无数热爱它们的人们。(“人们”改为“人”)B.丛平平经过认真的筹备,一个名为“CY故事”的故事贩卖店在淘宝网上正式开张了。(“经过”提到“丛平平”的前面)C.我们如果把中国自己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当今世界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不”提到“把”的前面)D.歌星、影星多是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常常荒废学业。(“他们”换成“我们”)
30、下列语句括号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把“改进”换为“提高”)B、秋天的咸宁是美丽的季节。(把“秋天的咸宁”改为“咸宁的秋天”)C、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把“否”字去掉)D、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把“关于”去掉)
31、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修改:删去“由于”。
B.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人物。修改:“人物”改为“形象”。
C.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修改:“许多”与“酒店的”位置互换。D.杜小康能否在这里接受磨难,是他战胜孤独的关键 修改:删去“否”。
32、对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A.拥有坚强的意志,是能否改掉不良习惯的根本。(修改:删去“能否”)
B.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句末加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6.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六
文言文中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7、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8、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0、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1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4、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17、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1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1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20、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2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22、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23、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25、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26、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2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2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29、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3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32、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3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34、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文言文解题方法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要灵活运用注释、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结合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要做到:内容正确,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文言文复习要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7.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七
201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项突破:句子
【考点提示】
1、知识导航:《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正确熟练的使用祖国的语言”。因此有关句子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历来都是语文试题中“积累运用”部分的重要考点。
2、考点指向:具体的考查内容及题型有:句子的仿写、句式变化、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理解句子的含义、运用恰当的修辞,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考查的重点目前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以便更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
【创新题例】
例1求句子结构基本一致。
例句:有人说,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这前后的句子要一致,第二个句子的仿写必须补充一部作例2()
A兴华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答案:C
解析:这道试题考查内容丰富,一箭多雕。不仅要求考生辨析病句类型,还要求学生会修改。C项原句的毛病和修改后的毛病一样,都是搭配不当。“充沛”修饰“精力”,“健壮”修饰“身体”,而不能用一个词语同时修饰“精力”和“身体”。
【强化训练】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主要景点接待人数比去年 同期明显增多。尤其是远郊区县旅游接待人数明显增多。
A.皋兰什川梨园共接待游客2.9万人次
B.其中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C.并且皋兰什川梨园接待了游客2.9万人次
D.仅皋兰什川梨园就共接待游客2.9
2①“知识守护生命”②这项活动以生命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⑤有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教
第第3“亲情”“ 善恶”“ 生命”“ 性灵”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请你任选其中的两个词语仿照例句进行仿写。要求能运用比喻句,出一定的人生感悟。
例句:童年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仿句:①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A.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为心爱,最初得到的宝书。
B.然后,她缝呀,剪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
C.夏天最是快活,夏天有长长的假期,可以整天泡在海水里。
D.我为生命而感动,为万物,为一根草、一棵树。
5、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语段,对画线的句子作修改,使表达准确。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主办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指出,阅读太重要了,①阅读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国民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下降。朱永新指出,②现在连大学生基本上都不读书了,要鼓励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在阅读缺失的情况下,满堂灌的教学体系出现了,它让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学生“③考试背笔记,上课
答:
6、下面短文中标注的4
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每年①约有360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这样,但是,经卫生部使④纯净水产品普遍的质量得到提高。
答:。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没有。
8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也献给自己母亲一句话。
例句:母亲是疲惫是的一杯龙井,当你疲惫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纯美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是,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指出下列诗词名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 一点飞鸿影下。()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那烟雨中的柳叶湖,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
C.为了防止甲型H1N1
D
12处补写句子。(2分)
1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
B
C是预防甲型H1N1D
①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②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
③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④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
15、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
②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
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③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⑤②④①③B.①⑤②④③C.⑤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⑤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呈()
A.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举行、筹划农民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次农民起义。
B
C
D
17面句子补充完整。(2分),爱她社会______________。
①天地人和 ②地和物丰 ④国和人定 ⑤家和事兴 ⑥万物繁盛
A.⑥①③②⑤④①③②④⑤⑥
C.⑤④③②①⑥
1、D2、①,后加上“举办”。④,去掉“多”或“近”。
3、参考示例: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生命是一盏的灯,伴我们度过无边的黑夜,引我们走向黎明!
4、C
5、第①句中用词不当,把“决定着”改为 “关系到”或“影响到”; 第②句中成分多余,将“要鼓励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去掉; 第③句中语序不当,将“上课记笔记”位置调至“考试背笔记”前。
6、②改为“快速发展了”③改为“几家纯净水公司的领导”或“纯净水公司的几个领导”④改为“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7、、①我们没有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②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冷漠。
8、示例: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母亲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当你干渴病重时,只消一滴,滚滚的生命汪洋就会在心中漫延。
9、①比喻②对偶③比喻④拟人
10、如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
11、A12、示例1:擂响在锣鼓铿锵的鼓声里。示例2: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中。
13、D14、C15、A16、C(A.“举行、筹划”属于逻辑顺序不对。
D.“加快”和“规模”搭配不当。D.参加宣传活动的除了谭老师的儿子外,到底是李老师本人,还是他的儿子呢?两种解释都有可能。)
17、示范:肥沃物产丰(辽阔资源多、宜耕五谷足)和谐万象新(太平百姓乐、安定人民喜)
8.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 篇八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004)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2006)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7)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8)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10)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2)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8.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3)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
(20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答案:1.B, 2.D讳莫如深:紧紧隐瞒.(A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B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C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3.A,4.B(A“改弦更张”,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以使声音和谐。”后用“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变更方针、计划或改变做法。B.“推波助澜”指风吹波浪助长水势汹涌,后比喻推动某种事物的发展并扩大它的影响。多用于坏的事物。用在这个语境中是不恰当的。C.“一孔之见”,从一个小孔中所见到的,比喻见解狭隘片面。本句为自谦之语。D.“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C,6.D(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7.C,8.9.10.B(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⑴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二者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殊途同归”偏于中性,并且二者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异曲同工”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殊途同归”针对的是采取不同方法、途径——“殊途”。很明显,第⑵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而不是“异曲”。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
【河南中考语文分析2专题】推荐阅读:
河南历年中考语文试卷11-12
2024河南中考时间07-04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3年河南焦作大学招聘教师2名公告09-03
河南中考英语作文模板11-11
2024年河南省中考政治06-25
河南中考英语作文热门话题08-29
河南中考作文:二选一作文11-19
2017语文中考河南材料作文优秀例文10-09
河南中考满分作文赏析:角落里的微感动06-13
河南中考优秀作文:我的青春里有梦想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