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2024-08-13

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8篇)

1.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一

二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和教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人、自然、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自然、社会课,特拟定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人、自然、社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安全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人口与青春期教育、浙江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基本情况:

二年级大部分学生通过人自然社会课学习,已得到了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喜欢人、自然、社会这门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上课都争着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人、自然、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自然社会。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课

有趣的风俗活动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人 自然 社会二年级上册第2~3页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舞龙、踩高跷、泼水节等民族风俗活动中学习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

2、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及反应、灵敏、协调能力,启发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协作精神,陶冶良好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教学内容:舞龙

踩高跷

泼水节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知识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风俗活动,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上的有哪些地方的风俗活动让我们来学习。

展示书上的四副有关传统风俗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一下,然后教师自己再多描述。

二、逐步深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舞龙吗? 生:“看过”,“电视上看过”

师:舞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在我们自己家乡也有这个项目。人们经常用舞龙来庆祝节日,增添节日的气氛。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你们想不想自己玩玩,做个舞龙高手呢? 生:想!

师:太好了。举起你身旁的“威龙”我们一起试试吧。

学生自主的以小组形式随教师一起舞龙。你左我也左,你右我也右,你走我也走„„一个个模仿的还真快。

师:刚才同学们舞的还真不错!可是都是跟老师做的。你们能不能自己想出点新花样、新图形呀? 生:能!

师:真的吗?好,我们就比一比,看哪一组想出的花样最多而且最有精神。(学生表演)师:看来大家玩的真开心,那么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很多风俗活动中,跟龙有关,不信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呈现书上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三、逐步渐进

师:既然大家知道这些风俗活动与龙有关,那么你听说过这些传统风俗活动中的故事吗? 现在老师就讲给大家听一听哦!(师讲故事,学生认真聆听)

师:还有几个故事,老师希望由你们讲给同学听好不好,下节课我们来听听其他的故事吧!课后总结:

师:今天你有学到什么吗? 板书设计:有趣的风俗活动

第二课

你玩过这样的游戏吗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人 自然 社会二年级上册第4~5页内容。教学目标:

1、知道当地传统的特色游戏与竞技项目。

2、积极参与由意义的游戏活动,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呢?(预设:跳绳、打球、羽毛球等)

师:我们知道以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的生活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富裕,没有电脑电视,但是他们玩的游戏可丰富啦,你们玩过吗?

二、新知引入

1、观看课本图片

师:我们以前来看一看,以前大人都是玩什么游戏的吧!师:看图说说你见过哪些游戏? 生1:踩高跷 生2:滚铁圈 生3:抽陀螺 生4:丢手帕

师:谁能说说你玩过哪些游戏,怎么玩的? 学生举手回答。

2、交流如何玩书本中的各种游戏。学生也可现场进行表演

(预设:师:谁能说说你在玩丢手绢的时候的心情?)生1:很开心 生2:很兴奋

3、玩“抓子儿”

师:你玩过“抓子儿”吗?知道怎么玩吗? 学生介绍玩法,然后几个学生示范

4人小组活动,每人拿一块橡皮(共4块),玩“抓子儿”。

3、师:你们能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游戏吗?下节课我们一起出去玩这些有趣的游戏 课后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你玩过这样的游戏吗?

第三课

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人 自然 社会二年级上册第6~7页内容。教学目标:

1、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气、水、能源,逐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了解并实践环保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什么?(预设:日常生活需要空气、水、能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

二、新课教学

1、空气的重要性

师:我们知道,对我们来言空气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谁知道究竟有多重要呢? 生1:没有了空气人就会死。生2:植物也是需要空气的。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挺多的。现在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新鲜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气,这是维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质.氧气含量降低,人体就要缺氧,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2%时,人体就会呼吸困难;降到了7%-8%以下,就要危及生命。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减少,固然能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但另一方面,即使氧气含量减少不明显,但空所受到了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物质的污染,也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各种危害,一个健康成年男人每昼夜大约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如果空气受到了污染,那么,此人每天就要吸入15立方米的污染空气,这样,对健康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例如可以引起呼吸道各部位的炎症、引起慢性中毒、癌症,严重污染时也危及生命。师:所以为了我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我们该怎么办? 生:好好保护我们的环境,不污染空气。

2、水的重要性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空气很重要,大家还知道吗?水对于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水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予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所以,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

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在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节水要从爱惜水做起,牢固地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信念,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师:那大家知道世界水日是哪一天吗? 生:世界水日3月22日

3、能源的重要性

师:还有很多环境,比如我们的能源,知道能源有什么作用吗?

人类迄今已有400万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人类从学会使用火开始,经过石器、铁器时代,直到近代工业化革命,各种技术发明使人类文明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类消耗的能源也日益增长,其中煤、石油等是今天主要的能源来源。今天,能源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相当于城市的血液,它驱动着城市的运转。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越强,因为能源在维系以下重要功能:照明、交通、餐饮、供暖、降温、自动化管理系统。

三、知识渗透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好好保护的。谁能说说,怎样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

生1:多用环保袋,少用资料袋 生2: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生3:学会垃圾分类 生4:多种植绿色植物 ·······

师:大家一定要说到做到哦!课后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什么了吗? 板书设计: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四课

新鲜空气在哪里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人 自然 社会二年级上册第8~9页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同时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3、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新鲜空气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知道学习了空气,知道空气对我们人类啊非常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讨论空气和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板书:新鲜的空气在哪里)

师:我们身边围绕着空气,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

1、我们离不开空气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 指导学生完成数呼吸次数的游戏,并提醒学生自己做好记录。这里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跑步不要过于剧烈,跑完回到教室后不要立即坐下,可以站着数呼吸次数。

师:看来大家做这个测试还是很好的,下面我们来做另一个测试。(2)做憋气比赛游戏

师指导学生做这个游戏,并讲讲你的感受!

(预设:感受憋着的时候很难受、呼吸很艰难~~~~~)

2、小结:两个游戏完成后,教师要分别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二、逐步渐进

1、出示漫画,让孩子根据漫画回答问题。(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4)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

2、新鲜空气的重要性

师:谁能说说呼吸到新鲜空气身体的感觉以及当空去受到污染时候,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积极回答!

师:该怎样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

生1:经常清晰空调过滤网,否则进出风口处污染阻塞就使空调器进风减小,更影响房间空气的新鲜程度。生2:少吸烟。········ 课后小结:

师:再想想我们这节究竟讲了什么吗? 板书设计:新鲜的空气在哪里?

2.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二

一、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文化具有自身独特性, 不同的民族、国家、社会、人群都有特殊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定义和属性, 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学习中遭遇到的学、教风格冲突问题, 以期更好地加以解决。

1. 文化定义。

19世纪以来, 国外学界对文化的理解逐步脱离神学体系和自然主义的束缚, 开始转向科学的理解。这种转向源自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对文化的解释,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定义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其是第一位在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

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文化定义”, 综合各家观点, 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 (1) 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总和; (2) 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 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 (3) 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其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和价值; (4)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 (5) 文化是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系统认知”; (6) 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2. 文化属性。

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属性: (1) 文化是可被后天传授的。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亲身实践、口口相传或者书面语言进行传授。 (2) 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可被理想化地推定为某一社会或群体所有成员的共享行为。 (3)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着时间发展、时代更替而不断演变、进步。 (4) 文化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文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连接的, 触动其中一处, 其他部分就都会受到影响。 (5) 文化具有约束性。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能指导约束人们行为。 (6) 文化具有民族、种族中心和群体中心的特点。特定的民族、种族和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 长期在一起生产、学习和生活, 逐步形成了思维模式、价值观、交往方式、社会习俗。

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 既抽象又具体。只有了解文化的具体定义和属性, 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 才能扎实地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定义和类别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用以感知学习环境, 进行信息交互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质, 是学习者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新技能的方式, 也是学习者吸纳和理解新信息的内在特点。学习风格会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和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Reid, 1987, 1995) 。

“语言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自身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倾向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风格具有一致的特点, 是其学习风格的直接反映。

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可分为如下类型 (按对应组别分类) :

1. 感知型—直觉型 (Sensing and Intuitive) 。

感知型学习者/教学者倾向通过“感官”观察和收集数据, 喜欢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强调记忆, 喜爱规则和标准的程序, 不喜欢过于复杂的事物。直觉型学习者/教学者往往不重视细节, 倾向通过“下意识”感知、记忆。这类主体往往更为抽象, 富有想象力, 处理概念和理论的能力更高。

2. 视觉型—口头型 (Visual and Verbal) 。

视觉型学习者/学习者习惯以视觉方式接受或呈现信息。口头型学习者/教学者则习惯口头指导。

3. 主动型—反思型 (Active and Reflective) 。

主动性学习者/教学者具有强烈的实践动机和倾向, 他们喜爱动作实践活动。反思性学习者/教学者喜爱充分思考的环境条件, 思考更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4. 连续型—整体型 (Sequential and Global) 。

连续型学习者/教学者以单元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来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指导, 喜欢分解词汇和句型, 偏好结构化的教学。整体型学习者/教学者习惯在整体层次上理解学习材料, 倾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材料。

5. 归纳型—演绎型。

在归纳型学习与教学中, 主体倾向观察现象, 推理论证, 总结原则。在演绎型学习与教学中, 主体以原理、规则为基础, 推导现象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人们形成价值观和学习理念的主要环境。因此, 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形成其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原因 (Oxford, 1992)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教学风格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各种类型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 研究者们发现, 不同国籍和民族的社会成员有不同偏好, 分析如下:

1. 整体型和分析型风格。

拉美人更倾向整体型风格, 如预测、推测 (从语境中猜测) , 他们总体属于高度的场依赖主体。中国师生多为整体型主体, 他们会努力在不同事件和事物之间寻求统一性。欧洲裔、美国人多具有清晰分析和低语境化的抽象风格, 他们把观点基于逻辑推理而非人际关系之上, 以寻找差异, 找出因果关系。

2. 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风格。

欧洲裔、美国人的场独立风格高于非洲裔美国人、拉美人和亚洲人。对中国人和日本人而言, 他们多具有场依赖和场独立的双重特征。中、日的社会文化允许这两种风格的同时存在:一方面, 中日师生会根据社会语境做出整体的认知联系, 具有场依赖风格。另一方面, 中日师生在严谨态度的引导下, 讲求细节, 这促成了他们的场独立风格。

3. 情感型和思考型风格。

拉美学生多为情感导向, 具有明显的群体导向。同时, 他们倾向公开表达情感, 属于情感冲动型。日本学生期待教师尊重他们的隐私, 不善表达个人情感, 倾向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日本学生喜爱高度结构化的演绎方式, 倾向不断纠正细节上的失误, 具有分析型倾向。同时, 日本人注重反思, 追求细节的完善, 尽量减少冒险行为。非洲裔美国人和土著美国人尤为倾向思考型风格, 这与土著美国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及非洲裔美国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关。

4. 冲动型和反思型。

拉美人具有一定的冲动型风格倾向, 这与其外向型风格相关。日本学生则表现出更积极的反思型特征, 他们追求准确性, 但不愿冒险。日本人往往深思熟虑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但不适应猜测式的方法。土著美国人往往表现得反思性过强, 他们自尊心强, 但在尝试新事物时显得过于被动, 害怕“丢脸”。

5. 具体连续型与直觉随意型。

东亚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注重具体连续的学习风格。中国、日本、韩国和埃及的人群具有具体连续型的学习风格, 他们经常利用重复、强记、计划、分析、列提纲的方式进行学习。欧洲裔美国人多数为直觉随意型, 他们在抽象思维、想象力、理论性、智力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土著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总体偏向具体连续型学习方式。

6. 封闭型和开放型风格。

亚洲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如韩国学生坚持教师的权威性, 以教师意见为重点。日本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快速而经常性的纠正。阿拉伯学生往往以排他性的观点对待正确与错误, 界线较为分明。非洲裔美国人比土著美国人表现出更多的封闭性特点, 而土著美国人则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喜爱非结构化的课堂。

7. 外向型和内向型风格。

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喜爱交际、健谈, 偏好以整体班级为基础的外向型学习方式。西班牙学生也表现为外向风格, 他们高度社会化, 合作性强, 热衷实现社会目标, 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并渴望与教师形成密切的关系。非洲裔美国人相对外向, 喜爱社交学习, 喜爱在群体中分享, 喜爱有新意的事物。非洲裔美国人在群体交流时还喜爱非口头语言, 如眼神交流等。土著美国人也表现出外向特点, 合作性强, 但对外来者怀有戒心。相对而言, 亚洲学生谨慎和内敛。如日本和韩国学生属于内向型风格, 他们不喜欢公开的身体接触, 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总是显得安静、腼腆。

8. 视觉型和听觉型风格。

东亚学生倾向视觉型学习风格, 其中, 韩国学生的倾向度最高, 远高于美国学生。同时, 中国和阿拉伯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倾向, 中国学生同时具有较强的听觉特点。但是日本学习者则最不擅长听觉学习。

研究表明, 不同社会文化的成员具有自身倾向的风格偏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学习者接触的是迥然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及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的外籍教师, 他们必然产生不适应乃至诧异的感觉, 形成跨文化的风格冲突。

四、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冲突及解决之道

根据相关研究和笔者的观察实践,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往往不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 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经常发生冲突, 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削弱。比如, Oxford等人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跨文化冲突。该研究对中韩研究生、美国教师、美国研究生和中国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有不同的风格, 导致跨文化的差异。中韩研究生对美国教师的整体型、开放型、直觉型和动手型风格感到压力和焦虑, 而美国研究生对中国教师的分析型和具体顺序型风格不适应, 这样的“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据此, 我们认为以第二语言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 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 一方面, 他们可以在教学风格上“契合”学生的学习风格, 即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调整和拓宽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适应学生风格, 减少跨文化冲突, 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采取故意“不契合”的方式, 促进学生在不适应的“教学风格”中调整自我, 拓宽学习风格, 提高跨文化适应性 (吕玉兰, 2000) , 适应新环境, 成为全面的学习者 (All-round Learner) 。无论是契合还是不契合的方式, 第二语言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习者的背景文化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和言语行为特点, 为学习者创造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 增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本文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本族语教师的风格冲突应利用“契合”与“不契合”的教学方式减少和消除。

关键词:社会文化,学习风格,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Reid, 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 1987.21 (1) :87-111.

[2]Reid, J.M.LearningStylesintheESL/EFL Classroom.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5.

[3]Oxford, R.L., Hollaway, M.E., and Murillo, D.H.Language learning styles: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tertiary ESL/EFL classroom.System, 1992.20 (4) :439-456.

3.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三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生:美伊战争可能与能源有关系,当时由于战争爆发,全球的石油价格飞速上扬,而到了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拉克境内恐怖活动活跃,石油价格更是上涨得厉害。可见,石油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重要,直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要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的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其中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地增加,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极为重要。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既然能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价值,我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开发能源,无节制地利用能源呢?能源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生:煤、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温室里的玻璃,能将太阳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因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必将使地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使土壤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生:我从《泉港花絮》这本书中还查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关于泄漏石油污染泉港海域事件。1996年2月28日福建轮船公司“安福”号6万吨级油轮在乌丘岛附近海面发生事故后,29日停泊在后龙镇上西10万吨级原油码头卸油,导致4吨以上原油泄漏。瞬间,原油团随着风力、潮力迅速扩散,漂向泉港整个海域,使我们当地养殖业、内海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失,如,海蛎因油污不能食用,紫菜、海带恶臭难闻,无数鱼网粘上黑油团不能使用等等。此次污染严重危及到泉港区沿海39万多人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人民币。

师:两位同学查找到的资料很具体,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说明你们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愧是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能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全球性的问题,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如何才能解决好使用能源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

生:我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因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在运用时可能成本较高,但我相信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本将会下降。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既准确又有前瞻性,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要过分浪费资源,要注意节约能源,尽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如,尽量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多爬楼、少乘电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师:非常棒!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守护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

地球!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节能的短片。(课件播放)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學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们的感受很有见地。节约能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学生齐声

鼓掌)

4.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2.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本课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二、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然后指出,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由此导入新课。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这样,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1952年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当时预计要用或更长一些时间完成,实际我们用了7年。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两次修改的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准确表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首先向学生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总结“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教材的小字部分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补充,可组织学生阅读。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中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性质是本课的难点。首先进一步向学生明确指出:三大改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的具体问题有:①改造的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②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互助组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③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④具体方法是: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教材中所总结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问题有:①改造的必要性。教师应首先指出,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②改造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4.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五、“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一目,讲述时可按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字部分及教材图画、图表,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个方面讲。应指出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三位劳动模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一目,为本课的重点之一。从两个方面讲述。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2.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文的文献资料,然后结合课文,重点总结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目小结时特别着重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这部宪法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举国一致的欢迎和拥护。

5.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五

(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识。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运用: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典型材料)两方面论证“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些基本道理。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性自私论”的影响。4.美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二)整体感知不断克服、清除“人首先了解人、认识人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教具准备板书、资料(三)教学过程[典故导人]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新课讲授]1.人的自然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2)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2.人的社会属性。(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这则是体现社会属性,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议一议)神舟系列飞船经过四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实现真人状态下的发射运行,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逐渐走向消亡。(2)“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又存在着差别。人在“自保”中受理智、社会道义上的支配。因而把“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用于证明“人都是自私的”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3)“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有的,而自私观念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思想体系来说,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因此,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四)总结、扩展总结:本课时主要讲了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扩展。探讨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是什么?首先,它指的是人类共同本质特性,而非单个的、具体的个人特性。其次,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指人的现象特征(如个子的高矮、胖瘦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第三,本质属性并非惟一属性。除本质属性外,人类还有自然性等其他属性。(五)板书设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的自然属性。(1)表现。(2)作用。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1)人是社会的产物。(2)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2)它制约着人的自然性。5.“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3)它错误地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4)它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6.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六

时光流逝,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了更顺利地开展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特计划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三年级两个班共又学生47人。多数学生天真、可爱。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兴趣浓厚。但一部分学生社会经验少,分辨是非的能力稍差,像李俊巧、康佳星、李娜、王鑫松同学。在教学及以后的生活中需耐心辅导。

二、教学设想

1、本册教材共有三章九节。

(四)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

(五)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

(六)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2、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通过这一章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共同生活—共同要求—共同参与”的角度认识社区,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特点;认识昨天和今天的社区;了解社区人们的生活;最后,以“我是好居民”切入,培养社区小主人的态度和责任感。

3、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本单元从虎子来信切入从画教室、画校园、画社区展开,了解有关画地图的初步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增进对学校、社区的感情。在画地图中,学生感受到分工对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的乐趣及合作的力量。

4、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本单元从日常购物入手,使学生体验家庭消费的真实情况,学习制作购物统计图,认识不同的购物场所,了解从事商业工作的人们的劳动,知道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的道德。懂得货币的功能及演变的历史,知道保护人民币的常识。

三、方法措施

1、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2、这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开放性学科,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少说教,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自然会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在教学中,多采用一些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把品德与社会课教活。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四、工作安排

(四)、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

1、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3课时

2、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3课时

3、社区需要我们共同的参与3课时

(五)、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

1、移动的画板4课时

2、合作的乐趣4课时

3、地图就是一幅画4课时

(六)、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1、我家的日常购物3课时

2、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3课时

3、购物的学问3课时

7.社会心理学教学辅导二 篇七

一、实现五个突破

(一)在准确界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方法与能力目标上有所突破

我们改变了原来对方法与能力目标内容模糊不清的状况,在准确界定上有了突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方法与能力目标具体是指: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过程,初步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观察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社会实践与服务等能力。这些能力是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

其中有四个核心能力: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即辨别真伪与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的能力;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即分析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的能力;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能力,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依靠家庭、学校以及有关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即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在梳理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内容系列上有所突破

改变了原来对方法与能力目标序列不清的状况,在梳理其内容系列上有了突破。我们的结论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贯彻落实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掌握不同年段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同样一种能力,在不同年段具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在低年段与中高年段的不同要求:

同一能力各个实现环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以“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例,各个环节在不同学段的要求上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经过这样的梳理,“品德与社会”课程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一条循序渐进的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三)在探索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制定规律上有所突破

改变了原来在方法与能力目标制定和表述上感到困惑的状况,在正确制定和恰当表述上有了突破。

1. 要在对三维目标的整体思考中制定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是基础,方法与能力是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无论对知识的建构还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内化。因而,在制定方法与能力目标时,必须要对“三维目标”作整体思考:知识目标是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能力以达到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方法与能力”上也得到发展,即将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制定融在“三维目标”的整体制定中。

2. 要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制定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有整合意识,即:不仅要清晰了解教材中含有的知识点、情感发展点,还要充分挖掘培养方法与能力的着手点,力求找到制定三维目标的重要依据;不仅参照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更应根据本校本班级的实际加以调整、补充和细化,同时按照课时的划分设定分课时目标。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认真从三个维度有差异地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即:不仅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品德行为表现,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的能力状况,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知识点、情感发展点、方法与能力培养的着手点),力求找准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依据。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要破解在制定方法与能力目标时不易体现层次性这个难题,主要应关注在学情分析中有关方法与能力起点的基础上,学生究竟得到了多少发展。

3. 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表述形式

制定方法与能力目标时,有两种表述形式:一种是融在三维目标中写,即将方法与能力目标融入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中。这里要注意表述的相关性和程序性,同时要防止因表述过于笼统而不利于操作的问题。另一种是单独写,即三维目标用三条目标分别表述。这种方式简单、方便,但要注意三个维度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既不能相互割裂,又要避免交叉重复、不精确与不简洁的问题。

4. 目标的表述要使用恰当的行为动词

每一条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表述,都应运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如下表所示:

(四)在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上有所突破

1. 关注“目标”联系,设计教学活动

(1)关注方法与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联系

具体来说,要关注选用什么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关注此方法与能力目标在落实过程中是如何促进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即关注方法与能力目标在落实融合的三维目标中如何发挥其关键作用。

(2)关注各方法与能力目标间的内在联系

应当关注明确写入三维目标中的方法与能力目标与未显性写入教学目标中的其他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联系,关注方法与能力目标之间是如何配合共同发挥其关键作用的。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活动,才能更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

2. 改善学习方式,有效落实目标

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我们改变了原本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的现状,在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有了突破,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为例作如下说明:

(1)准确确定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根据明确的方法与能力目标,选择要达成这个目标的主要学习方式。实践证明,采用了跟方法与能力目标相匹配的主要的学习方式,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教版二年级“小小一粒米”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师设计了游戏体验活动——插秧,并在“插秧”之后交流感受;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校内就餐、校外春游、家庭聚餐等),组织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对情境所呈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判断,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出节约粮食的好方法。通过这种“体验一感悟一行为”的体验式学习,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充分体验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并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无疑能够有效促进“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的落实。

(2)综合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

诚然,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依托信息化平台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有效落实,构建以“学情诊断准确,学习方法有效,学生能力提高”为特征的信息化平台课程模块,改善学生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视为项目的开发、规划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虚拟活动、模拟实践和现实活动,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达成方法与能力的目标。

(五)在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上有所突破

通过研究,改变了原本在评价中偏重于认知的状况,在加强方法和能力的评价上有了突破。通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既可以反映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从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的侧面反映学生的品行水平。所以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也成为完善“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机制的突破点。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建立在完善学科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

1. 设计了与学习活动相结合的评价量表

课程能力指标体系的明确,为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奠定了基础。为了检测能力指标的达成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量表,增强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制定评价量表过程中坚持如下原则:

(1)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能力目标细化,关注指标的指向性。制定评价量表时,要根据分年段目标和分环节要素及学习活动的特点,对能力目标进行细化。能力目标越具体明确,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

(2)关注学习细节,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制定评价量表时,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运用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细节,使其可以利用评价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进步,监控自己的发展。

(3)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多主体间的交流。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帮助学生本人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我,使参与的学生在沟通与协商中共同提高。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执教(科教版)“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一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学习活动的特点,结合能力指标体系,制定的评价量表(见以下图表)。

(以上活动单由王玉兰老师提供)

2. 丰富了方法与能力评价的方法

要进行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评价,必然带来评价方法的丰富。如:

(1)观察记录法。如在开展完“绿色的家园”一课后,有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参加公益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将感人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ppt,对整个活动作出总结,并评选劳动之星。

(2)作品展示法。如执教完“振兴中华”单元后,教师布置了一个活动作业——“小眼睛看大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形式寻找家乡变化,然后用笔或以绘画形式或以作文形式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教师将这些作品收集起来,请同学们相互评比,最后把优秀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里展示。

(3)学习竞赛法。如在进行“浦江的诉说”一课时,有教师布置学生到网上查找杨浦大桥、长江隧桥以及近年新建成的交通轨道线等资料以拓展教材的内容,并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资料找得多、找得对,看谁呈现的方式合理、美观”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以此来评价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归纳了教师即兴评价的四种做法

(1)激励式评价。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语言、神态、肢体动作进行激励,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

(2)修正式评价。探究活动中学生发言难免有差错,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热情,肯定他发言内容的正确部分,然后指出其发言中有差错的地方,同时用商讨的口气说:“如果能换个角度再想一想,你的发言就更完整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修正了学生发言中的错误。

(3)补充式评价。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发言内容往往不够丰富,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后,接着补充有关的实例与理由,这样既弥补了学生原来发言的不足,又保护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4)提升式评价。这就是通过综合让分散的意见变得集中,通过归纳把零碎的意见变得系统,通过提升把浅层次的认识变为较高层次的认识。如科教版五年级“千里江山一河牵”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图上画出京杭大运河,并标注出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根据图例读图、根据走向读图、根据起始点读图等三种读图方法。

二、实现三大提升

(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还对“为什么”和“怎么样”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如“装扮我们的教室”一课,刚开始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教室里可以放些什么?教室的角落怎么利用?我能为装扮教室做些什么?学生在小组中议论纷纷,一致认为,教室里可以张贴课程表、作息表、集体奖状,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等作品;教室的角落可以设图书角、生物角、卫生角、学习园地、争章园地等。在讨论应该怎样为装扮教室出力时,他们更是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特长对学生进行了合理分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交流和沟通,分享成功和喜悦。

(二)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方法与能力目标关注度的提升

与以往相比,教师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三维目标中“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制定,这在2012年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中体现较为突出,并通过后续的市级网络教研活动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影响。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中也更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如:上教版四年级“石库门的变迁”中,关于石库门建筑曾出现过“72家房客”现象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在观察教材插图、阅读相关文字材料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是因人口增加造成,有的学生说是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上海谋生造成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是在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北方人纷纷逃到上海租界来避难……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完成“72家房客”现象调查表。较之单纯的机械记忆,这样的探究式学习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知,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科教版一年级“我懂得礼让”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时的倾听与表达能力,教师设计了一张评价表,在小组合作与大组交流活动中鼓励、评价、督促每个学生有效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评价等第:☆好*较好△一般O需努力

(三)助力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适逢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成套教材、教参修订。实践研究的成果为修订提供了鲜活的资料,使课题研究与课程标准的修订、成套教材和教参的修订质量得到提升。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参中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方法与能力目标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明确提出了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8.关于社会管理创新二三点 篇八

《创新社会管理理论专刊》(以下简称《理论专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点工作,您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是什么?

尹继佐教授(以下简称尹教授):在我看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去管人民、管社会。社会管理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提出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管理任务日益艰巨和繁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协调好社会关系,规范好社会行为,解决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我国快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家。当前,我国正经历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这不是细枝末节的局部变动,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变革。它深刻地涉及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触及到我国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包括价值观在内的伦理道德体系,这可以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建造这个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构筑一个与之相应的精神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心理环境,要在全社会提倡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我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首先是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判定善恶美丑标准的思想基础,是人们选择兴趣、利益、理想的指导思想,是决定人们需要和利益的观念形态。我们之所以说价值观很重要,其主要意义在于,与之密切相联的价值目标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表现,它将发挥社会意识的功能,引导社会舆论,调节社会心理,从而为维护和巩固某种社会制度的目的服务。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了,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哪些该变化?哪些该坚持?哪些该调整?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既强化金钱在现代化技术内核中的功能,又有效地遏制拜金主义的发展等都应该受到重新的评估和构建。但是,直到今天来看,这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很大。我们并没能很好地对其加以研究和评估,只是将这些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泛泛归咎于市场经济,这非常不利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在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中,我们媒体的价值观引导也存在很大问题。比如现在的娱乐节目,“选秀”、“恶搞”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审美旨趣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娱乐不是坏事,但是泛娱乐化就会造成人的精神肤浅化、庸俗化。还有现在有些娱乐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不停地炒作,还滋生了一群所谓的专业炒作高手,让人“一夜成名不是梦”的造星神话,违背了马克思的基本命题:劳动致富。还有一些教育类的新闻,其焦点都在报道如何让孩子能上好幼儿园、上好中学,怎样出国留学。这变相地在告诉我们,孩子如果想上好学校,不单是孩子之间的竞争,更是家长财力、社会关系、背景的竞争,这就使得社会教育理念逐渐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替换成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漠视了教育本身应该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根本,而让人们对现代的教育进入了急功近利的歧途。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社会价值观的重新评估和架构就应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关键问题,可以说是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成败。

《理论专刊》: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财富增加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大部人还没有富起来,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显著,共同富裕并没有实现。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读这个“共同富裕”呢?

尹教授: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一个重要定律—— “二八定律”,他从大量的调查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因此,我们理解“共同富裕”就不能按照字面去认为是绝对的平等,那就成了平均主义了。“共同富裕”应该是“橄榄型”的,极富和极穷“两极”很小,中间阶层不断壮大并成为社会主体,这样的结构虽非“最优”,但却是“次优”的社会结构模型。一个社会的理想类型是衣食有余、人人富足、共同富裕,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禀赋能力差异和社会对效率的“选择性激励”,所以,所谓富穷都必然相对地存在。

改革开放,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走在了前面,大部分人在后面。虽然这中间有个差异,但是如果我们让这两极的力朝同一个方向发展的话,这种差异就不会拉大,就会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逐渐缩小,但这必须要有一个过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要清楚的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共同富裕是我们现在的目标,而不是现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马上能达到的目标。当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府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对市场运行加以监督,确保竞争的公平与规范。其次,还应积极协调各种社会利益矛盾,防止社会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等社会不公问题,处理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注重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向低收入者倾斜,同时要强调第三次分配,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良性互动和衔接的新机制。同时,政府应把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到“促成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目标上来,在稳定现有中等收入者队伍的基础上,采取有力的措施,使低收入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能提高收入,向中等收入群体靠拢。要把按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分配作为按要素分配的主要突破口,对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应有别于普通的按劳分配;努力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改善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切实把强化收入再分配作为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举措。还有,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更多的农业劳动者和工人提供从事个体经济活动的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教育体系,以此推动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现在都关注中央关于调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另外,我认为,我们的政府有一点失策的是,许愿太多,这样会导致现实与许愿的差距,造成民众心理失望,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猜测、恐慌甚至抨击。

《理论专刊》:这里还有一个基尼系数问题,现在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了,对此,您怎么看?

尹教授:21世纪初,我曾发表过三篇文章谈基尼系数。至今,我认为它还是一个很好的测度社会公平程度、衡量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统计学、社会学教授雷维索莫塔·基尼在1912年引导出的一种度量收入分配平均与否的尺度。基尼系数值分布在0-1的区间,简单地说,基尼系数为0,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基尼系数为1,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一个基于西方社会状况的经验认识是: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社会收入分配平均性“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收入分配过于悬殊,可能导致仇富情绪与社会严重对立等,甚至进入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目前我们有些学者认为,基尼系数是基于西方社会而形成的指标,根本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必太过当真;也有些学者对基尼系数还很是关注。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国情来谈基尼系数。一方面,对我国当前基尼系数的上升、提高,或者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对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我们在引用基尼系数时,要科学理解,不能以之为唯一标准,更不能认定只要基尼系数超过0.4,就必然会引起社会不稳定,甚至社会动乱,产生所谓的“基尼恐慌”。因为基尼系数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产生于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人口比较少、地区经济差异比较小、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的西方社会。而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呈现城乡二元结构,各地区的基本物价水准和生活费用指数也呈现较大差异。比如生活在兰州市郊区家庭,与生活在上海市中心拥有同样面积住房的家庭相比,他们的居住质量是接近的。但从基尼系数的视野出发,其计算过程并不考虑物价差异,而把两个家庭的住房货币化为财富来比较,两个家庭就有显著的差异了,就可能把两个家庭分置于不同的收入和财富等级中,尽管两个家庭实际的住房福利享受状况是大致相同的。

再有,我们在90年代的一些宣传和研究中也存在一种失误,当时提出小康水平是人人要有一套房,但实际上这“有一套房”的概念是人人有所居,意为居住而不是拥有房产,但是,我们理解为人人应该拥有一套房产。这样的认识偏颇和社会价值观催生出了现在房产经济的膨胀,这应该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由于炒房,这也加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基尼系数来计算,就会出现不同地区的显著差异了。我们看,美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比较平均,大学生毕业以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城乡发展比较平衡,而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平均,都集中在一些沿海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因此,大学生毕业以后都希望留在大城市里,他们就拼命地想买房,从而也使得大城市的房价高居不下,人民的收支不平衡。因此,政府现正在努力平衡这一问题,现在推出的廉租房、公租房就是政府为平衡社会发展差距的一个方面。

《理论专刊》:您认为我们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哪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尹教授: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系统,首先要从思路上理清楚,然后找到一个最容易的突破口,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等都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现在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官民矛盾。

我们先看现在的“信访”组织,说到底,这里面含有一个“清官政治”,老百姓都寄托于信访办,这使得法院变得毫无威信。在目前贪官多的情况下,出现这样一个“包公”似的清官政治,并不是正确的,这很不利于官民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社会管理创新,其中一个就是要发展像居委会、物业会、业主委员会、社区等这样的新的第三方的管理组织。社会管理的社会理论就是要培养第三方组织,社会一方,个人一方,然后第三方就是中介组织,即各种社会团体。当第三方强大到一定的时候,社会就平衡了。但是在我国,这些组织发展得还不够,这里面有意识形态的问题,也有我们的民间团体发展比较晚,所以本应对社会、国家和民众的矛盾起到缓冲作用的第三方在我国起不到这个作用。从社会建设上来说,要发展社会团体,社会第三方组织,社会民间组织,这是一种趋势,但是要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在,我们已经把工会、妇联、共青团划为民间团体了,以前,国外总工会、妇联不愿意跟我们工会、妇联打交道,说我们工会是皇室工会,是不独立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工会游离出来了,对外为独立群众团体,开始跟国外打交道了。第三方社会管理的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首先我们的公民意识还不高,文化素质也还有差距,老百姓还是习惯依靠政府。我们政府多年来也习惯了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这样的结果是管得不好,老百姓对政府不满,官民之间的矛盾也就激化了。所以说,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点。我在当人大代表的时候就提出了,从经济增长方面看,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社会转型方面看,能否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不断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重点所在,也是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任务,首先要把民间的东西,社会的东西都要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管理;其次要提高宏观的调控能力、公共服务的能力,减少对微观的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上一篇:安保年度总结下一篇:自我测评总结202